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一、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二、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经常擦拭保洁,建立温度监测记录.每日2次(上午上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三、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四、所有免疫规划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保持库房清洁卫生。

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

一、疫苗实行一个窗口专人管理,健全疫苗、注射器领发保管制度,建立疫苗、注射器领发台帐,出入库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有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备注等。

二、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的采购按照有关规定,由省级组织实施。

三、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疫苗的损耗系数及库存等制订第一类、第二类疫苗和注射器计划,每年八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免疫规划疫苗需求量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严格按照《条例》有关规定购进第二类疫苗,严禁从无疫苗生产、经营合法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购进疫苗.供应渠道原则上按照省→市→县(区)→乡(镇)→接种门诊(接种点)主渠道。

五、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分发和使用疫苗和注射器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疫苗过期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注射器储存和运输时要注意防潮,避免和挥发性、腐蚀性物品存放一起.

六、预防接种单位每月月初将上月疫苗、注射器使用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填写疫苗、注射器预算表,于每月5日前上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预防接种社会监督制度

一、设立监督举报箱,公布监督/咨询电话,接受群众的投拆、举报和咨询。

二、对群众投诉、举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要及时研究、认真解决,并把处理结果、改进意见向投拆、举报人反馈.

三、不定期向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卡"进行满意度调查。

四、实施下列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一)公开张贴一类疫苗(免费)品种及免疫程序和二类疫苗

收费价格.

(二)公开张贴接种门诊工作人员一览表.

(三)接种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附有本人照片、姓名、职称或职务和资格证编号等内容的胸卡。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及时为本辖区(含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册、办理预防接种证。

(五)接种工作人员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基础资料记录.

(六)接种人员在进行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的疫苗的种类、作用、适应症、禁忌、副反应及其注

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应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应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七)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有权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接种人员应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八)预防接种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一次性注射器和其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

例》的规定进行处理。

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登记体检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 三、每天下班前,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

≥9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

≥70μW/cm2,〈70μW/cm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每m3空间≥1.5瓦,安装在离工作面1米左右,并保持紫外线灯管表面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接种台面和地

面采取湿式清洁,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液擦拭接种台面、湿拖地面。

四、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无菌棉签浸润75%乙醇,涂擦注射部位,消毒操作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

5cm×5cm,待干后再接种.局部消毒后注意不得触碰污染,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碘酊消毒.

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的注射器放入专用的安全盒,或就地消毒(用

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2。0%过氧乙酸消毒剂浸泡60分钟),放入专用收集袋,集中处理,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因无回收指定单位无法集中处理的,应及时焚烧处理.

安全接种制度

一、接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二、接种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双手要洗净。

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通过计量认证)。

四、做好室内清洁,使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并做好消毒记录。

五、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在接种室/台分别设置醒目的疫苗接种标记,避免错种、重种和漏种。

六、接种工作人员应仔细查验接种对象的接种证、册,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七、接种前须询问接种对象既往疫苗过敏史,目前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八、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名称、批号、效期等。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九、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用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厘米,凉干后立即接种,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

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制定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接种。

十一、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帽.应将注射器具直接投入安全盒或防刺穿的容器内,或者用截针器毁型后,统一回收销毁。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十二、接种后及时在接种证、册或计算机上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告知家长受种者接种后须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如出现接种反应,要及时处理和报告. 十三、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十四、实行带冰接种.活疫苗开启后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是为接种门诊使用《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而统一配置的专用设备,必须安装在接种门诊工作区域,禁止挪用和安装在其他工作场所.计算机禁止安装与免疫预防工作无关的程序。

二、接种门诊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负责计算机保养和系统维护、数据传输、联系故障处理等工作.

三、《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设定、日常接种管理、接种监测管理、计划免疫年报管理、异常反应管理、报表统计、基本资料和系统维护等八大功能模块,由省、市、县疾控中心统一设定,不得擅自更改。

四、网络连接属性设置后,禁止擅自更改。

五、接种门诊每天下午5时进行数据备份工作,并将数据上传.

六、接种门诊必须由培训合格的监测软件操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禁止未经培训的其他人员操作.

七、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定期对计算机杀毒.

八、系统发生故障,及时与系统维护人员联系,不得擅自处理。

预防接种卡、证使用管理制度

1、预防接种证、卡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

2、凡本地0-7岁儿童必须做到一人一卡一证。

3、户籍在外地的适龄儿童寄居当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现寄居地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

4、预防接种证必须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逐级发放.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上加盖公章。

5、预防接种证、卡由实施接种的工作人员填写,书写要工整、文字规范、填写要准确齐全,时间(日期)以公历为准。

6、儿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接种卡由预防接种门诊集中专柜保管。卡片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7、接种单位至少半年一次对预防接种卡片进行整理和核查,对迁入、外来和漏卡的儿童要及时转卡和补卡;对重卡、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卡片童要剔卡,接种单位要另行妥善保管。

8、发现卡片有接种日期记录错误者,应及时纠正,发现漏种者及时通知或上门核实补种,保证卡、证一致.

9、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10、及时将儿童接种情况录入信息系统,保证信息库中的儿童信息与卡、证一致。

接种疫苗须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和预防接种证制度。

二、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家长应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申请办理接种证。儿童每次接受预防接种时,须出示预防接种证并办理登记入册手续。预防接种证要妥善保管,以备入托、入园、入学时验证。

三、疫苗分为二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属于第一类疫苗,公民应当依照国家规定接种,接种时不收取任何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包括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按自愿的原则自费接种.

四、无论是常住户口或暂住户口,均可到居住地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外来儿童同样享受政府免费提供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

五、接种前儿童家长应将儿童的健康状况如实告知接种工作人员,如有下列情况,不能接种或暂缓接种疫苗:

免疫功能异常:患免疫缺陷病、恶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以及应用皮质类固醇、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或放射治疗而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均不能使用活疫苗.

发热或急性疾病:对发热者或急性疾病患者,应推迟接种。

既往接种疫苗后有严重不良反应:需要连续接种的疫苗(如百白破),如果前1次接种后出现严重反应(如过敏反应、虚脱或休克、脑炎/脑病或惊厥等),则不应继续接种.

神经系统疾病或脑病:对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患癫痫、婴儿痉挛和进行性脑病,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乙型脑炎疫苗和流脑多糖疫苗。

对有活动性肺结核、心脏代偿功能不全、急慢性肾脏病变、血液系统疾患、重症慢性疾患、严重化脓性皮肤病等病人,应暂缓接种。

医生认为不宜接种的其他情况.

六、儿童服食糖丸前后半小时不要进食热的食物和喂奶,糖丸须在医生指导下当场服食,切忌带回家喂服,发现小孩吐出糖丸要及时告知医生补服.

七、接种疫苗后,需观察15~30分钟方可离开接种门诊.

八、个别儿童在预防接种后有时会出现一过性的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可自行缓解。如发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或其他异常反应者需及时到医院诊治,并将反应情况告知预防接种单位。

八、本接种门诊每月12-15日为接种日。

九、本接种门诊咨询电话:0915—4531120 159********

监督举报电话:0915—

4531120 137********

新生儿报告登记制度

一、专人负责。由专人负责新生儿报告、登记工作。每月定期到门诊所属派出所或乡镇、街道社区,收集新生儿资料,每月定期到门诊辖区的各个接生单位收集“新生儿首针乙肝

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表”.

二、例会制度.以乡镇为单位集中接种的门诊指定村医为主要联络员,城区的门诊指定门诊辖区内的妇女主任或治保、社区主任作为联络员,每月定期召开例会一次。联络员负责上报本区域本月新生儿资料,核对本月门诊收集的新生儿资料. 三、及时查访。收到新生儿报告卡后,及时巡访,了解新生儿的户籍所在地。非本辖区儿童,及时转卡。并做好登记注明,以备核查。

四、登记入册.属本地段辖区的新生儿,工作人员应及时登记,建卡立册.并按照免疫规划的程序,及时发放有关疫苗接种的告知书给家长,督促家长按时间来医院接种有关疫苗。

五、资料保存。新生儿入册后妥善保存报告卡,以备核查.做好变动登记工作,并每月上报儿童变动报表.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

2、流动儿童平等享有接受预防接种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适龄流动儿童的接种要求.

3、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专用登记薄(卡),对暂居满3个月的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进行登记管理.流动儿童凭原预防接种证或有效接种证明申请登记建卡或补证。

4、接种单位每月定期到当地派出所及村(居)委会收集流动儿童资料,每季度到流动人口集中的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工地等场所开展主动搜索,发现流动儿童应及时通知建卡、补证和补种。

5、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做好辖区内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未按规定完成接种的流动儿童,应及时通知补种。

6、利用各种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防病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7、每年开展辖区流动儿童接种率抽样调查,掌握流动儿童免疫状况并采取措施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

8、加强与新闻、公安、教育、社区等部门协调,共同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行按月或旬或周(日)定时定点接种。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河南省预防接种方案》要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三、使用《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四、及时为本责任区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信息卡、发放预防接种证:儿童出生后1个月要及时建立预防接种证、信息卡。

五、预防接种证、信息卡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转入迁出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疫苗。

六、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发放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七、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信息卡,并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作好数据备份.

九、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十、预防接种门诊要公布咨询电话,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预防接种资料管理制度

一、市、区疾控中心和各接种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报告和归档保存管理工作.

二、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掌握本辖区组织机构、人口资料、疫情资料、接种资料、疫苗领发记录、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使用管理资料、各类宣传资料、各级文件、培训及工作计划、督导、考核、总结等资料;大事记、卫生统计年鉴;经费资料等。

三、接种记录、疫苗领发记录、冷链温度记录、使用注射器材记录等各类原始记录必须真实、完整、正确填写,疫苗购进验收记录要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预防接种卡(簿)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四、根据资料信息报告周期,按旬、月、年及时收集、填写、汇总上报包括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报表、针对传染病和基本工作情况统计报表、个案调查表、以及临时增加的其他报表。

五、统计报告的各种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并由主管领导审

阅签字、盖章后报出。

六、各级文字资料需按时整理,装订成册保存,实行档案化管理;各类数据库资料需随时备份保存。

七、乡级及乡级以上单位根据资料数量,每半年整理1次,年底分类装订成册,建档立卷,登记编号。在本单位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妥善保管.

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制度

1、为依法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和疫苗补种工作,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制度。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县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各接种单位协助本辖区内托幼机构和学校完成查验预防接种证人员培训和查验预防接种证实施,负责对漏种儿童补证、补种。

3、查验预防接种证对象包括全县辖区内小学一年级新生、新转入学生、所有学前幼儿(含私立幼儿园)和学龄幼儿,包括外地儿童在本县借托借读或转入学生.

4、查验预防接种证内容主要包括每名儿童是否持有预防接种证、是否按规定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将其它疫苗纳入验证范围。

5、疫苗补种原则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

6、查验预防接种证及疫苗补种的有关信息应放入学生学籍档案或健康档案。查验完毕,预防接种证交还儿童家长

保存。

7、查验预防接种证原则安排在每年春季和秋季开学时进行,学期中只对转学的儿童、学生实施查验预防接种证。

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一、为及时快速抢救个别严重过敏反应病例,预防接种门诊应摆设应急治疗床和应急处理药品橱柜,备有接种反应的相应药品,有条件的应备置氧气瓶(袋)和吸氧设备。

二、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在接种时务必注意态度和蔼、动作轻柔,避免发生接种对象的心因性反应。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病例时,应主动配合临床医生争分夺秒快速救治.

三、建立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登记本,专人负责。工作人员要详细登记接种异常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接种单位和个人必须在6小时(农村12小时)内报告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配合调查。经调查认为属于接种范畴的,提请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鉴定.

四、县卫生局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负责全县预防接种反应病例的诊断,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随意诊断为疫苗接种反应、不得出具异常反应诊断证明,所出的证明一律无效。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为加强我院的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切断病源性的传播途径,有效地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精神,特制定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各临床科室、门诊部主任、辅助科室负责人、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为本部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人,要经常性组织本科室人员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增强管理意识,落实部门医疗废物管理职责。

2、各科室对产生的医疗垃圾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收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医疗废物要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容器内.

3、盛装医疗废物前,认真检查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有无破损、渗漏。盛装医疗垃圾达到包装袋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袋的封口紧实、严密,以防在运送过程中遗撒。

4、化学性废物中,批量报废的化学试剂要交专门机构处理。

5、批量报废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械要交专门机构处理。

6、医疗废物中有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前,应当就地消

毒处理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7、放入包装袋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包装袋或容器的外表被感染性废物污染处要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每个包装物或容器外表面应当

有警示标识、中文标签,同时填写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

8、医疗废物运送人员每天将分包装的医疗废物按规定时间、路线运送到医院暂存地点并加锁防盗,医疗废物在院暂存时间不应超过2日。

9、收集运送医疗垃圾的专职人员要按要求做好自身保护,避免与医疗废物直接接触,同时防止包装物或容器的流失或破损而造成医疗废物的泄漏。

10、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处必须由专人负责,应定期对暂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并做好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等安全措施。

11、医疗废物暂存处管理负责人应当做好对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三年。

12、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要加强对医疗废物管理的监督,定期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传染病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种染性非典肺炎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防疫站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四、责任报告人发观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流脑、乙脑、伤寒及副伤寒、钩体、疟疾、出血热等我市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及疑似病人,以最快方式报告防疫站并配合检诊.

五、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交医院指定的疫情管理人员。

六、诊治传染病病人时,要按规定作好消毒、隔离措施.

七、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月一次传染病漏报自查,做好门诊日志、疫情旬报、传染病花名册、自查统计、奖惩情况等资料并存档.

2021年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范本 在现在社会,制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制度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相关的制度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范本,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福建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册、证。预防接种册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消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并经过县级以上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上岗工作应佩带胸卡。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卡介苗接种应设专室,暂无条件的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的疫苗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册。实行计算管理的接种门诊,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第1页共1页

预防接种制度

预防接种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所在地县(市、区)以上卫生局指定,承担本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接受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二、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报告所在地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疫苗接收、购进记录。 三、严格遵守疫苗储存、运输、使用管理规范,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冷链设备,保证疫苗质量。 四、严格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公示第二类疫苗的收费标准。 五、每月主动开展对责任区域适龄儿童的调查走访,及时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及各项预防接种相关资料,做好预约通知接种工作;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 六、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

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七、接种事情人员事情时应穿事情服、戴事情帽、实行佩证上岗;依照接种规范要求,对吻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注销薄与接种证,检察疫苗表面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工具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并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实;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八、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接种情况进行注销,并向所在地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使用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注销上报接种人数;在完成国家和省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 九、实施第一类疫苗接种要确保达到国家和省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取第二类疫苗的服务费、接种耗材费;对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者,应告知疫苗相关知识、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接种禁忌征。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是防控疾病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防控疾病的蔓延,具有重 要意义。本文将从政策法规、工作机构、活动计划和工作流程等方面,阐述预防接种 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一、政策法规 建立预防接种工作制度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预防接种工作的目的、任务、组织机构、工作职责、管理制度等,为预防接种工作提供明确的制度保障。 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接种法》,明确了预防接种工作 的法律地位,规定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预防接种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 各级政府机关应当设立预防接种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预防接种规划,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形成监管机制。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等机构也出台了相关法规和规范,加强了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二、工作机构 建立预防接种工作制度需要明确工作机构。根据人口规模和行政区划等情况,建立相应的预防接种工作机构,确定各级机构的职责、人员编制和分工。 一些省市级以上的机构设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即CDC,是负责本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的主要机构。其下属的预防接种科的职责包括: 1、组织本区域内预防接种规划、规定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组织接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3、制定和实施接种设备和疫苗质量控制、分配与管理制度。 4、开展接种情况监测和疫苗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 5、制定和实施接种回访、信息统计、档案管理和宣传工作等。 三、活动计划 每年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各类预防接种活动计划,明确预防接种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对象等,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有序开展。 预防接种活动计划可以根据疾病传播的季节性、流行病学特点等需要,合理配置接种疫苗的时间和顺序。按疫苗供应等情况,优先进行必需疫苗接种。同时,也可以 根据年龄、职业、人口结构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接种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接种率,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效果。 四、工作流程 建立预防接种工作制度,需要规定工作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操作规程,从而确保预防接种活动的全过程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1、预防接种对象筛查:确定预防接种的人群,并对其接种时间、接种剂量、接 种地点等信息进行筛查。 2、指导咨询:对接种对象进行口头或书面指导,强化宣传教育,消除困惑和担忧。 3、接种现场:严格执行接种程序,对疫苗和接种人员的操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确保安全和卫生。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保障接种人群健康,根据 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接种 服务的安排与实施、疫苗的存储与配送、接种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内容。 第三条医院预防接种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正、公开原则: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接种工作,保障接种人群的合法权益。 (二)安全、有效原则:确保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遵循国家相关 规定,保障接种人群的健康安全。 (三)规范、科学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要求,科学合 理地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四)便民、高效原则: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优化工作流程,提升 工作效率。 第二章预防接种服务管理 第五条接种服务窗口应当配备医务人员,具备相关资格和培训,熟悉 疫苗接种程序和技术,具备相应的接种管理和服务能力。 第六条医院应及时发布预防接种通知,告知接种人群关于疫苗的信息、接种时间和地点等,提供接种预约服务。

第七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接种人群登记管理制度,保护接种人群的个人 信息安全。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接种记录管理制度,做好接种记录的登记、 归档、保管和查询工作,并确保接种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九条医院应建立接种过程的监督机制,确保接种工作的安全和规范。接种过程应有两名医务人员同时参与,记录接种详情。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接种意外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接种过程中出 现的不良反应和意外情况。 第三章疫苗存储与配送管理 第十一条医院应设立专门的疫苗存储区域,配备必要的冷链设备和保 鲜措施,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疫苗管理制度,确保疫苗的采购、储存、 运输、分发和报废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 第十三条医院应定期进行疫苗存储设备的检测和维护,保障冷链设备 有效运行。 第十四条医院应建立疫苗库存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库存和过期疫苗的 盘点,及时进行清理和报废。 第十五条医院应建立疫苗配送管理制度,确保疫苗按照相关规定送达 接种单位,并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冷链环境。 第十六条医院接种单位应将疫苗的领取、发放和使用情况报送至相关 部门,定期进行疫苗监测和抽检。

预防接种制度

预防接种制度 1.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在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遵守以下规定:上班时穿着工作衣和胸卡,保持整洁和热情,不进行私人活动。同时,要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并按时消毒和记录。在接种前,要准备好疫苗、注射器、冷藏包等,并进行“三查三对”的核对工作。接种时要注意安全和正确操作,并留意儿童的反应情况。剩余疫苗要及时处理和交接,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正确使用微机并上报各种报表,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和疫情控制等工作。 2.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职责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职责包括:收集和掌握本地区人口资料,建立预防接种册和接种证,按时对适龄儿童进行免疫接种并记录,统计接种资料并上报报表。同时,要正确掌握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接种技术、接种部位、剂量和禁忌症,并制定和上报疫苗需用计划。 五、定期开展宣传效果评价,为上级制订预防接种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为了确保预防接种的质量和安全,我们需要遵守一些操作规程。首先,接种场所必须保持宽敞清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并且要定期消毒。接种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服,戴口罩、帽子进行接种。在接种操作中,必须一苗一人一桌,标志明确,并且疫苗存入要冷藏。在接种前,要进行三核对、三询问、三检查,以确保接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接种时,我们要做到“三严”、“三准”,即严格掌握禁忌症,严格掌握无菌操作,严 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接种。接种后,我们要及时做好记录,并备份统计上报。一次性注射器材必须索取“三证”,使用后针管必须分离,经毁形、消毒后统一回收处理。疫苗开启后放置时间也有规定,活疫苗不得超过半小时,死疫苗不得超过一小时,超过时间应立即废弃。 预防接种的质量和安全不仅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监督制度的支持。各预防接种门诊(点)要设立社会监督电话和意见箱,并有人专人负责管理。建立与所在辖区联系制度,听取和了解所在辖区群众的反映与意见。不定期向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卡”,进行满意度调查。对群众投诉、举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要及时研究、认真解决,并把处理结果、改进意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我们该怎么拟定制度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篇1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日或每月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预防接种的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需建立预防接种卡、证。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且经过县级以上预防接种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接种时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带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得从事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背景和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疫苗接种在疾病预防 和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医院对预防接种的管理, 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制定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具有 重要意义。 二、管理流程 1.接种预约和登记 患者通过电话或在线平台预约接种时间,并提供相关个人信息。 接种人员根据预约信息进行登记,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联系 方式等。 2.接种疫苗的选择和准备 根据接种对象的年龄、健康状况和接种史,选择适当的疫苗。 在接种前检查疫苗的过期日期和存储条件,确保疫苗的安全和 有效性。 3.接种操作和服务

接种工作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 在接种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说明接种的目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副作用。 接种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4.接种后的监测和健康咨询 接种后,医护人员应对接种者进行监测,观察是否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提供相应的处理和咨询服务。 5.接种记录和信息管理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接种记录系统,记录接种者的个人信息、接种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等信息。 接种记录应准确、完整,并可追溯。 三、管理原则 1.安全第一 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做好接种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避免人为操作和管理失误。 2.综合管理 医院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加强不同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无缝衔接。 3.信息化管理 建立电子接种记录系统,确保接种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接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监督和评估 为了确保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应设置相应的监 督和评估机制。监督部门可以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 时解决,提高接种工作的规范性和质量。 五、总结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对于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 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管理流程、遵守管理原则和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医院可以更好地履行预防接种的责任,为患者 提供优质的预防接种服务。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预防接种卡、证、册管理制度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所有适龄儿童均必须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并实行凭证接种和办理入托、人园和入学手续的制度。 (2)建立免疫接种证、卡、册(表)以确保接种对象准确,及时接种疫苗,同时为免疫工作的评价,疫苗效果的观察,考核以及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理提供资料。 (3)要求1人1卡1证,卡、证、册(表)内容相符,填写由接种人员完成,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要工整,文字要规范,各项内容填写要准确完整。时间栏填写以公历为准。凡在当地出生的7岁及7岁以内的儿童,无论有无户口或户籍是否在当地均应建卡;外地寄居本地3个月以上的适龄儿童也应当建卡。 (4)儿童在出生后1个月内建卡率达100%以上。 (5)接种证由儿童家长保管,卡、册(表)由接种单位专人保管,不得丢失,不得涂改。 (6)接种卡转入(出)要有记录,内容包括转入(出)儿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转入(出)时间,并向转入儿童家长索取接种卡(或证)。 (7)接种单位每半年至少对辖区进行一次接种卡(证、册)的核查和整理,及时补卡、剔卡,对剔出的卡片封存备查。

2.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1)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冷链设备要专室或固定房间保管,房间应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放置冰箱时,使冰箱上有30厘米,左右前后有10厘米,离地20厘米的空间。要摆放平稳,避免震动。 (2)冷链设备做到专物专用。每台冰箱要安装1个专用插座。 (3)建立冷链设备台账,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状况。保证账、物相符。 (4)冷链设备运输时,要轻搬轻放,摆放整齐,捆扎牢固,避免剧烈颠簸。电冰箱搬运时倾斜不得超过45度。 (5)冰箱冷冻室和冷藏室均应配备测温计,测温计存放于冷冻室、冷藏室中间部位,每天监测两次温度(上午上班后与下午下班前),并妥善保存温度记录。定期保养,定期除霜(冰箱内结霜超过0.5厘米即要除霜)。经常擦拭保洁,冰箱保持清洁、卫生。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6)冰箱工作异常或出现故障,应报告办公室,进行检查维修后做详细记录。 (7)冰箱内存放的疫苗要按品名、效期分类摆放整齐,疫苗与疫苗、疫苗与箱璧之间应留有1 ~2厘米的间隙,疫苗按存放温度不同分别放置。冰箱门因经常开启,温度变化较大,内搁架不宜放置疫苗。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一、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二、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经常擦拭保洁,建立温度监测记录。每日2次(上午上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三、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四、所有免疫规划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保持库房清洁卫生. 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 一、疫苗实行一个窗口专人管理,健全疫苗、注射器领发保管制度,建立疫苗、注射器领发台帐,出入库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有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备注等。

二、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的采购按照有关规定,由省级组织实施。三、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疫苗的损耗系数及库存等制订第一类、第二类疫苗和注射器计划,每年八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免疫规划疫 苗需求量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严格按照《条例》有关规定购进第二类疫苗,严禁从无疫苗生产、经营合法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购进疫苗。供应渠道原则上按照省→市→县(区)→乡(镇)→接种门诊(接种点)主渠道。 五、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分发和使用疫苗和注射器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疫苗过期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注射器储存和运输时要注意防潮,避免和挥发性、腐蚀性物品存放一起。 六、预防接种单位每月月初将上月疫苗、注射器使用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填写疫苗、注射器预算表,于每月5日前上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乡防保所设立以所长为组长,乡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计划免疫领导组,负责制订本乡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乡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一证、两册、两簿、两表制度。卡、簿、表乡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后仍交回乡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乡镇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XX 年度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双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县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 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 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

疫苗预防接种各项制度汇编

疫苗预防接种各项制度汇编 目录 1.疫苗购进管理制度 17.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 18.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19.预防接种须知 20.预防接种资料归档基本要求 21.预防接种资料归档管理制度 22.预防接种资料归档范围

23.预防接种须知 24.预防接种体检与登记告知制度 25.预防接种社会监督制度 26.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及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27.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28.预防接种卡、证建立使用与管理制度

1.疫苗购进管理制度 1.目的:为了加强公司疫苗采购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防止假劣疫苗进入流通领域,特制定本制度. 2.内容: 2.1.确定供货企业的法定资格及质量信誉 务, 《进口药品注册证》、《进口药品通关单》。以上资料均应加盖供货单位原印章,质量部门保留存档。 2.3.购进首次经营疫苗或准备与首营企业开展业务关系时,业务部门应详细填写首营品种(企业)审批表,连同相关的资料及样品报质量管理部门审核。首营品种与首营企业必须经质量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开展业务往来并购进疫苗。质量管理部门与采购

部门将审核批准的“首营企业审批表”和“首营品种审批表”及报批资料等分别存档备查。 2.4.编制购货计划。根据GSP要求,采购部门要定期根据销售量、库存状况及上期购入疫苗的质量状况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必须有质量管理机构人员参加并审批,有记录可查。 2.5.在采购时与供货单位签定书面合同,并签定确保疫苗质量的质量保证协议书。 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内容: 2.1疫苗验收人员应有医学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及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3年以上从事疫苗管理或技术工作经验,并对疫苗的接种反应和疫苗质量问题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行定时定点接种,城镇按日或周运转,农村按旬或月运转。统一使用省推荐的软件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粤卫【2001 】191 号《关于印发广东省预防接种相关免疫程序的通知》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实施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如患感冒、手部皮肤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不准参加接种工作。 四、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 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 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册、证。预防接种册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消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五、运转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抄(印)发接种通知,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的准备。 六、接种人员应积极、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与投诉并及时处理。 七、运转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册。每月4 日前将上月接种情况汇总至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表3-1 、表3-2 、表3-3),并上报市疾控中心。 八、及时上报预防接种有关报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安全接种制度 一、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通过计量认证)。 二、预防接种室须达到《广东省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使用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室进行消毒清洁,并用紫外线灯照射30 分钟以上,做好登记。 三、接种前须询问接种对象既往疫苗过敏史,检查身体,确认本次接种的疫苗,填写接种处方。 四、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效期等。无标签或标签不清,过期、安瓿破裂、变色、有凝块或异物的疫苗严禁使用。 五、接种时核对姓名、接种疫苗名称。检查一次性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按接种技术规程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卡介苗要分日接种。 六、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将针管、针头分开放入有消毒液的防刺破安全盒或回收桶或用毁型机集中毁型,并建立登记制度。 七、接种后须观察30 分钟。 八、疫苗必须实行带冰接种。活疫苗开启后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九、医疗垃圾集中焚毁或交正规医疗废物收集机构统一处理。

预防接种规章制度

预防接种规章制度 预防接种规章制度 〔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常常性的疾病预防工作。 〔2〕按年龄及季节完成防疫部门所布置的预防接种工作〔要求麻疹、脊髓灰质炎的接种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百白破、卡介苗接种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建卡率在百分之百。凡有禁忌症者不应接种或暂缓接种。 〔3〕准时了解疫情,发觉传染病要准时报告,做到早预防、早发觉、在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实行准时正确的检疫措施,对所在班级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对接触传染病的儿童马上实行必要的预防措施,并按各种传染病规定的检疫期进行检疫。检疫期间不办理入托和转托手续。主动采纳各种方法防治疾病,降低发病率。杜绝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的发生,掌握肝炎的爆发和续发。 〔4〕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幼儿到公共场所。 〔5〕加强体格锻炼,增添儿童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预防接种规章制度 〔一〕预防接种制度 幼儿实行预防接种,以提高群体幼儿免疫水平,到达掌握或消除常见、多发性传染病的目的。

⒈全园仔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常见传染病的疾病预防工作。 ⒈保健医仔细做好预防接种查验工作,建立《幼儿接种疫苗登记册》,做到人人登记,登记率100%,准时向家长建议补上漏种疫苗。 〔二〕传染病管理制度 幼儿园是孩子集中的地方,一旦发生传染病简单造成流行,必需加强传染病管理,确保幼儿健康。 ⒈保建医应准时了解疫情,发觉疑似传染医应当即隔离,报告园长和医管部门,通知家长准时就医。做到早预防、早发觉、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⒈建立幼儿生病请假、患传染病马上报告制度。针对缺勤儿童,班长要准时与家长联系,假如发觉有疑似病例或医院诊断病例,应马上实行隔离、消毒等掌握传染病的措施。 ⒈把好入园体检关,全部幼儿入园和员工入职需持有符合要求的体检报告,入职和入园表中有保健医签字栏,保健医审验体检合格签字后,方可入园。 ⒈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检疫制度,并实行正确的防疫措施,掌握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爱护易感人群。 ⒈检疫期间不办理入园和转园手续,不混乱、不串班,检疫期满后无疫情症状方可解除隔离。 ⒈在传染病期间我园实行晨午检"严苛制度',本着对全体孩子负责的原则,保健医对有疑似传染病症状的幼儿,有权要求家长准时送医

预防接种服务管理制度九则

预防接种服务制度 1、预防保健服务实行按日或周定时、定点接种。并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及广播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并告知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2、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开展预防接种服务。 3、使用《中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4、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儿童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接种档案,并录入预防接种信息。 5、预防接种证的保管: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转入迁入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属地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6、预防接种人员必须取得预防接种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层免疫日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要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7、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8、接种结束后必须及时将接种情况录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并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做好数据备份。如发现疑

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反映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告。 9、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10、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1、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要无菌包装,再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刺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 2、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取得预防接种合格证后方能上岗。 3、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 4、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验证”(即:一查:预防接种卡与接种证,二查:儿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三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有效期;七对:儿童姓名、年龄性别、接种程序,接种剂量、疫苗效期、注射方法、注射部位;一验证:在接种疫苗前请接种或监护人验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有效期等)。 5、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疫苗管理制度(最新)

疫苗管理制度(通用5篇) 一、疫苗使用要有计划性,根据每月接种日安排,准确合理地制定用苗计划。 二、疫苗使用应遵循“足量、适量”的原则,既不能紧缺也不能浪费。 三、疫苗领发手续要完备,使用要有详细登记,包括名称、规格、批号、效期、产地、领苗日期及数量等,帐目要清楚,帐物要相符。 四、疫苗领用一般每月一次,接种门诊用苗有剩时,如冷藏条件具备,在效期内转下次使用。 五、疫苗使用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活疫苗开启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1小时,即应废弃。 六、疫苗应按规定的温度贮存和运输。 七、疫苗应由专人管理,按品名、批号效期,分类整齐存放,短效期先用,长效期后用。 八、接种现场要求一苗一冷藏,即一个冷藏包只冷藏。 1、对适龄儿童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 2、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及时做好信息登记和更新,上传至国家信息管理平台。 3、档案应长期妥善保管。 4、疫苗专人管理,制定需求计划,从规定渠道购入。 5、疫苗购入时须验收疫苗相关合格证件。 6、做好领发登记,及时掌握使用量及耗损量。

7、疫苗过期疫苗登记后上交。 8、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符合冷链管理要求。 9、建立冷链设备档案,账物相符、专物专用。 10、合理安排疫苗接种门诊周期,设成人接种日。 11、接种场所、接种人员、消毒、体检及接种均应符合相关要求。 12、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按时预约接种。 13、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 14、做好接种率监测与常规接种月报表统计,定期评价疫苗接种情况。 15、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好登记、调查,并及时处理、上报。 一、制定计划 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二类疫苗及注射器的需求计划,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储运管理 1、接种单位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和运输工作。 2、接种单位在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时,应当进行查验,审核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的资质,并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要有企业印章);购进进口疫苗的,还应当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要有企业印章)。索取的上述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3、接种单位购进符合要求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的疫苗,以及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背景与意义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公众能够得到最好的预防接种服务,各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规范疫苗接种流程。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疫苗接种率,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系统构建 疫苗管理 疫苗是预防接种的主要产品,疫苗管理是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在疫苗管理方面,各国政府通常会建立疫苗生产管理、疫苗流通管理、疫苗供应管理等管理机构,以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疫苗的生产、流通、储存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也有明确规定,并严格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即时采取相应措施。

疫苗接种管理 疫苗接种管理是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另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疫苗接种管理方面,各国政府通常会建立疫苗接种点、疫苗接种档案管理、疫苗接种信息登记、疫苗异常反应监测等机构,以确保疫苗接种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疫苗接种的具体流程有明确规定,并对接种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以确保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疫苗不良反应的处理也有明确的规定,发现异常反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传染疾病的扩散。 疫苗接种计划和推广 为提高疫苗接种率、保障公众的健康和防止疫情的传播,各国政府会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并对公众加强疫苗的推广和宣传。在疫苗接种计划方面,公众可通过各种渠道(如政府官网、社区宣传、健康教育等)详细了解有哪些疫苗需要接种,接种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以达到科学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 在接种疫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正规机构接种 要选择有医疗资质的机构和医生接种疫苗,避免接种假冒伪劣疫苗和不合格疫苗。 接种前的准备 接种前应先了解疫苗的类型、接种时间、接种途径、注意事项等信息,如有病史或对疫苗有过敏反应等需提前告知医生并征求医生意见。 接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接种疫苗时,不要轻易拒绝,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接种。接种后需在接种点留观一段时间,如有异常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接种后一定要注意观察,如有发热、疼痛、肿胀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同时记录好接种时间及药品名称等相关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