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说课稿

2.1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说课稿
2.1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说课稿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

一、紧扣课标——说教材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二、学段分析——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本学段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很高,但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停留知识表面,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及

教学实际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三、三维整合——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

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

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

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四、因材施教——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根据以上对于

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

学流程如下:

五、优化设计——说过程

附:教学过程解读:

(一)、以疑设思体验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喜庆的《春节序曲》作为背景音乐,多媒体播放主要以漠河、海口两地的实地报道模拟央视春晚记者探秘全国各地喜迎新春为主要内容的热闹场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样的春节,两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庆祝方式和穿着打扮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和疑问导入新课。

设计依据:通过学生从观察人们每年喜闻乐见的春节活动的细节中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自然景观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

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领会双基突破三维

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并适时地提醒学生拿出事先教师“隐藏”在学生座位里面的部分各地景观美图,让学生从中找出两地的位置和展示相应的图片,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落实图片显示的地点,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一月

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

①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哪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

0℃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动手能力。)

②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海南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并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观察并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比较能力)

③教师提问:通过分析,我国冬季的气温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并强调,多媒体显示板书。(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和自主获得知识的习惯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我国气温差异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合作交流开拓思路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①我国领土的四端,②冬季风示意图,③中国地形图④课本辅助阅读材料”,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多媒体展示)“①我国南北纬度相差多少?相距多远?②冬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③东北平原、云贵高原、海南等地受冬季风的影响大小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通过合作学习和探讨,让学生大致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师小结板书。

多媒体出示“我国7月气温图”,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多媒体展示)教学步骤与冬季教学大致相同,在分析讨论成因时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时可以参照多媒体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和教材提供的原因探讨,通过讨论归纳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的因素。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对于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体验自主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在探讨原因时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对地面热量的影响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扩展课外延伸社会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运用,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在教学的最后,我适当的设计了部分课堂作业和课外思考题:(多媒体出示)课堂作业部分是对本节所学知识运用的检测和延伸,拓宽,既和生活实际联系,又不拘泥和教材的一点小知识,体现地理学习中开放性和发散式思维的要求;课外作业是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设计的开放式题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通过思考为下一节“降水”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六、总结回顾——说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疑-导读-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意识,还通过练习达成了学习知识最终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目的。另外,课前准备的景观图片和情境演示对补充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营造和谐师生氛围以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也为本次教学增色不少。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第一课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说课人:杨涛一、说教材: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二、说学情: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

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整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说课稿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中学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常见天气系统》 一、说教材 (一)、课标解读: 1.运用简易天气图或天气系统图,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常见天气系统》是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地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本课上承前两节的内容,以前两节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后,对平时碰到的一些天气现象可以做出合理的解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学习的大气运动及气候形成及其特点,也为后面学习全球气候变化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结构和高一学生的认知心里,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 (2)、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画讲解冷暖锋的形成及其过境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 (2)、通过列表分析法归纳冷暖锋的特点及其所形成的不同天气现象,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到他们的区别。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五)、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关,特别是冷锋。把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因为锋对天气的影响很抽象,学生很难想象到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有明显差别,而且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现象有何差别,知识点比较零散、抽象,学生很容易混淆。 为了讲清教学重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人教八年级上册地理2.2气候第一课时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 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 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 一月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东部与秦岭——淮河一线相似,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 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 1 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 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 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的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这七个环节来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指导 以教无定法,以学定法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二)学法指导: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些特点,主要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比较法:利用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2、快速记忆法:带着一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紧紧抓住教学时机,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持很好的课堂节奏。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一) 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首先由课题导入疑问,展示一些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成语或诗句。如风和日丽、终年炎热、长夏无冬、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雨过天晴、雷电交加、清明时节雨纷纷、东边日出西边雨。提问“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由学生以小组讨论之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我国的温度带。 3、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4、我国干湿地区。 5、我国的气候类型。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我国的干湿地区;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从图片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1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一共有三个小标题:1.天气及其影响。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本节课中一共有三个活动: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的关系。2.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3.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 本节课中有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 本节课中有五个概念:天气、降水、气温、风力、风向。 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天气的特点、降水概率的意义、风力与风向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我县正在大力推行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天气、降水、气温、风力、风向这五个概念;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理解卫星云图上不同色彩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区分天气预报标志符号的含义;区分空气质量等级的划分。 能力目标:能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对天气进行描述;能够判断风力、风向;能看懂天气卫星云图;能模仿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保护好环境,让地球上永远阳光明媚。也就是培养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 【教学方法】 这一课的教学方法上,我准备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合作共进,讨论分享、自主探究、竞争测评。我还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定的教学内容,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方面,我准备按以天三步进行:1。感受天气。2.认识天气3.掌握天气预报4.了解空气质量。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测试题来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过程我准备这样安排:

《世界的气候气温》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气温》说课稿 一、学习内容分析:《世界的气候》是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规律,来分析世界气候分布特点,本节主要分析气温。考纲要求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气温的影响因素已经有一些基础,在地图部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比较熟练,引申为等温线的判读难度不是太大。但是学生分析气温微观变化的严密逻辑思维体系还没有形成,另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规律的描述初步接触,需要老师引导,并在后期逐渐形成模式。 三、学习目标分析、重难点确定:根据考纲要求和高考的能力考查,考虑到一轮初步复习,学生的分析能力、描述能力需要一个形成过程,本节制定梯级学习目标如下: 1、初步学会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 2、分析总结影响气温的因素; 3、学会等温线图的判读; 4、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重点:1、气温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2.等温线的判读及分析 难点: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引导归纳:给出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模式,引导学生从等温线图上概括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2、材料分析教学法:对于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表现,学生很难做出判断,为了降低难度,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结论,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达到理解,并且培养学生调动和应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3、比较教学法:以列表归纳比较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形式,使学生的理解更准确到位,巩固和深化知识。

4、温故知新,迁移教学法:因为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基本一致,以等高线的判读方法迁移为等温线的判读,降低知识难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教学流程,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明确基本概念及特点 气温和均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 气温日变化(日较差)和气温年变化(年较差)以及海陆最高温最低温出现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大气的热量来源及热量传递过程,理清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常提到的气温都是均温以及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及原因。自然过渡到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的分析。 (二)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读等温线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 (老师给出描述模式,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 提示:分析线状地理事物一般方法:分析延伸方向、递变规律、疏密变化、弯曲方向、极值等方面) (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第二节。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气候的季风气候显著以及气候复杂多样两个典型特征,并详细说明了典型的气候对我国气温降水的影响。本节课是自然地理中重要节,同时也是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我对学情进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并且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的地理知识,同

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准确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说出冬、夏季风的地、性质及影响。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熟悉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理解夏季风的不稳定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示意图,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锻炼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案例资料,学会提取地理信息,进行知识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树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湘教版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3、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4、锋面雨的形成。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最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分析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 ①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 ②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海南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 ③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对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老师补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③冬季风示意图,④课本辅助阅读材料”,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①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②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③冬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概括出纬度位置和冬季风对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的因素。 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掌握我国温度带分布情况。 〔四〕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天气的特点;学会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准确描述;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宗旨是从感性材料出发,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天气”是指什么。。 (2)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3)知道评价空气质量高低的指标是什么 能力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够体会到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够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知道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4)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5)能根据污染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等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材料分析和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学重点: (!)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并能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气温和降水》 说 课 稿 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 甘先凯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预测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这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2、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主要讲了气温与气温的变化、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本节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体现了地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也为后面天气和气候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课标解读和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会读、会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气温分布图的阅读,让学生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认识程度,我确立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归纳我国气温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优点:好奇,爱置疑、爱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自主学习,分析、归纳能力不够。抽象思维差,空间想象力不够。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多提供生活中图片和案例,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小组合作探究案例,使得小组成员优势能够互补。 三、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情景教学法——导入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探索新知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法——遇到重难点时,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 2、学法 读图法——充分锻炼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

《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武安市阳邑中心学校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研资料 《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李红玉 一、说教材 《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中 的第一课,四年级的学生对天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或天气预报等信息,有些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会经 常关注天气预报,这些学生已经能用初步的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但是 也有些学生对于天气现象还是很陌生。因此要利用一些形象的模仿天 气预报时的情景完整学生对于天气的印象。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 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 心天气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四、说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4、讲授:小结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 2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3、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

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4、锋面雨的形成。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锋面系统与天气》说课稿

《锋面系统与天气》说课稿 《锋面系统与天气》说课稿 《锋面系统与天气》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锋面系统与天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简单介绍。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能够说明锋面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并为接下来的气候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2)学生情况: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课改,个性普遍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现,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并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但我们应该清楚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由于地理并不被列入中考范围,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中间对地理学习有一年(初三)的真空状态,相对于其他科目,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学生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普遍较差,这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增加了困难;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 ②理解锋面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③理解和掌握各种锋面形成的原因,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 ④学会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和锋面系统示意图的绘制。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介绍锋面系统,训练学生独立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的预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天气系统的学习,了解天气系统对全球各地天气变化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②通过分析锋面系统对我国的天气的影响,增强学科学、爱科学,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生产,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4、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①锋面系统的识别; ②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③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依据: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系统有关。例如:我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多是由于冷锋形成的锋面雨;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也多与锋面有关。 【教学难点】 冷锋、暖锋的形成过程与天气的关系。 依据:该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尤其是锋前锋后区分较难,过境前、过境后、过境时所受冷暖锋控制和形成的天气状况不易理解。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采用视频直观演示法、发现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讲解及讨论法、归纳法、角色扮演法等。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1、直观发现教学法:本课锋面系统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通过电教手段摸拟演示,提出探究问题,边演示边启发。使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把具体感受

3.盛唐气象说课稿

《盛唐气象》是中华书局版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必修本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部分第三课内容,讲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阶段的景象。课文通过对武则天和唐玄宗“开元盛世”的介绍,展现了盛世的繁荣景象。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隋唐是中国最繁荣昌盛的时期,这是中华民族最引以为傲的时期,而“盛唐气象”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贞观之治”内容,后面是隋唐的各种成就,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这单元的历史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教师用书与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我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统治,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长安城的繁荣等主要史实。过程与方法:播放视频,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本课应着重于盛唐是如何繁盛的,从武则天和唐玄宗这两个人的统治中寻找罗列繁盛 的表现。除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各类图片辅助教学外,我还组织学 生搜集其他资料来证实唐朝盛世的壮观景象,与课题中的“气象” 相吻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效果。通 过学习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策措施,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两位历 史人物,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 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的国家。唐代文化对当时东亚乃至世界都有影响。时至今日,许多国家仍称中国人为“唐人”将华人聚居区称之为“唐人街”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武则天“承上启下”的统治;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盛世景象。 教学难点: 对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对长安的繁荣的认识 四、说学情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陈春焕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变的天气》,本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础,对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与气候的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探究地理本质的能力。因此,本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含义及差别,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术语。。 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的天气符号,会在天气预报图上判读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学习天气与气候,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步学会识别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等课外活动和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①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能判读天气预报图包含的天气信息。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二、说学情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比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

山西省蒲县鸿桥中学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说课稿:42气温和降水2

鸿桥中学教研活动说课稿 课题:气温和降水科目:地理姓名:史蕊萍 教 材 结 构 分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 共2课时,这是第2课时。本节内容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 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学 习 目 标 设 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主要类型以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会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能依据这些气候资 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天气情况、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 情 分 析 1、抽象思维逐渐成,但空间形象力不够。(因此讲课时着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自主学习程度不够,分析、归纳能力不够。(教师问题引导时,应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内,避免学生看到问题不知所措。) “ 两 基 三 点 ” 基础知识: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主要类型、降水的测定 基本技能: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1.记住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主要类型以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难点: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易错点:降水主要类型的辨别。 重 难 点 处 理 方 法 阅读“降水量分布图”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此处难度较大,我突破难点的办法是:采用问题 引导法,巧设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展开讨论、质疑、研究,得出 组内答案,老师再归纳总结。通过绘制降水量逐月分配图,说出气候特点。 教 法 学 法 教法: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学法:本课引导学生采用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绘制曲线图进行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读 图、析图,得出规律。因此采用读图法,进而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得出个人答 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再将组内答案进行公示。 流 程 及 活 动 设 计 导入:图片导入(2分钟) 解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1分钟) 活动设计:【读图】图文结合,图文融合(时间5分钟) 1、仔细阅读课本P74至P77的内容,并结合内容认真读图 2、注意对本节重点内容进行勾画圈点和标注。 【析图】突破重点,稀释难点(15分钟) 【辨图】组内交流,全员参与(时间5分钟) 【解图】大胆展示,共同分享(时间7分钟)分层次展示 【练图】综合训练,能力提升(10分钟) 3、小结 评 价 设 计 1、语言激励。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分值评价激励。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学生现有学习能力层次实行由低到高分值递增。 3、学习效果评价。针对课时目标,设计适量的具有层次性的测试题,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