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对聋哑学生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聋哑人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人们通过各种慈善活动和媒体报道知道他们,但与他们亲身、亲密接触的机会却寥寥无几。事实上,盲聋哑人所真正面对的问题远不仅听障这么简单。体现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与普通人的不同和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却是大众所通常没有想到的。本文从聋哑学生的教育现状和发张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聋哑人特殊教育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工作力度,许多地方的特殊教育工作发展得很快。但是,我国的特殊教育在各个地域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聋教育做为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在现代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今天也同样面临着“发展与改革”这一历史使命。要让残疾人“充分参与和平等”,就必须真正的让残疾人享受到和谐、平等的教育。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动和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就是要开展对特殊教育的研究力度。

聋教育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好多的特殊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的特教教师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但是在现代教育形势的影响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正在对一些“成型”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着批判甄别式的荡涤。好多的特教教师在教改的过程中迷茫,不知道怎样教好了;好多的特教教师通过对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对自己教学模式产生了怀疑,可又不知道怎样改进提高;好多的特教教师对正在进行的普通基础教育的课改表示欢迎,可又不知道怎样与之联系起来,用到聋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可以说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特教人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通过普通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欣喜的看到了,结合新的教材,结合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普通教育的发展改革正如火如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怎样结合和利用好现代教育模式和理论,真正的搞好特殊教育特别是聋校的教育教学,在针对听障学生的的教学当中把态度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三大教育任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特教人面前的课题。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进一步推进聋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聋哑儿童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使聋哑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各级政府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护残疾人的法律法规。

(二)全社会渐渐正视聋哑残疾人生存、发展等社会问题。首先社会各界开始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聋哑残疾人,正视他们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千方百计地为之排忧解难,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融进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公民义务,享受公民权利。其次聋哑残疾人要正视自己残疾的现实,不讳言自己的困难,克服过分敏感、过于自尊和自卑的弱点,以平常心观察社会,平视他人;要勇敢地走出封闭状态,迈向社会;要坦然地接受帮助,这也是结交朋友、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聋哑残疾人的教育。虽然我国对残疾人实行9年义务教育,为残疾人进入高等院校制定了特殊政策,但还没有建立起残疾人的教育体系,残疾人的教育很多情况下与正常人相比处于弱势。因此,国家应着手建立一套独立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加快对聋哑学校建设,提高聋哑教育层次,改革聋哑教育现状,为聋哑人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在改善学校环境,改革教育方法,拓宽知识面等方面为聋哑残疾人发展打好基础,进一步提高聋哑残疾人的思想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

(四)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我国虽对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一些机会办法,实行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但同世界上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尚有一定差距,还没有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独立体系,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往往混同于健全人的社会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应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性,逐步建立起相对独立、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五)提倡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气,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环境。残疾人和健全人—样享有公民权利,但是总有一些人歧视、嘲笑甚至虐待残疾人,这种不文明行为不仅伤害残疾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全,还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因此,要在全社会中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提倡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气,引导人们相互理解、尊重、关心、帮助,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残疾人问题是个社会问题,

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一部分工作,不能光靠政府或某个部门来做,如果各单位都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解决好残疾人的几个问题,使矛盾及时化解,消除不稳定因素,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我国的残联组织一般到区县,但是最基层如街道、乡镇有绝大部分地方是没有残联组织的,有的地方即使有,也因为没有正式编制,形同虚设。而残疾人分布在各个村社中,能经常接触到残疾人的是基层残联,他们最了解残疾人的困难情况和思想动态,可以直接为残疾人服务,做残疾人的思想工作。基层残联工作强化了,不仅可以为残疾人解忧,还可以为党和政府分忧,因此,各级政府要给基层残联更多的关心,在人员编制、办公条件、活动经费方面给于支持,以切实加强基层残联的组织建设,增强其活力。

展望未来,立足特教,让聋哑孩子在特教乐园里学习做人、康复身心、增强本领、塑造品格;让教师在特教百花园里专业成长、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描绘人生;让聋哑学生的健康成长成就教师的主动发展,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

王小慧,张福娟.特殊儿童评估的新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2001,31(3):48-51

. .

《最新整理》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几个问题

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几个问题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再一次统一了我们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对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提出了必须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研究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发展问题的要求。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当前特殊教育发展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普及与提高这是涉及特殊教育发展的方针的根本问题,1 9 9 0年的《残疾人保障法》就早已明确指出: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目前全国近 6 5 0万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 0万,很明显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解决近 6 0 0万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普及问题,到 2 0 0 0年实现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 0 %的"九五"规划目标;另一方面已入学的近4 0万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又亟待提高,他们需要适合于他们自身需要的特殊教育。 二.主体与骨干 这是涉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格局的方向问题: < <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 >中明确提出全国特殊教育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殊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格局,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国情和新时期发展要求而制定的。"主体"需要"骨干"的支撑,否则"主体"无所依靠;"骨干"需要"主体"补充,否则"骨干"也支撑不住:二者相辅相成,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如何办得更多、更好、更充分发挥作用以及特殊学校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心校的作用、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初级阶段特教界的重点课题。 三.形式与内容 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 - - -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具有建校时一次性投资较多的致命弱点,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财政支出方面非常棘手,面对全面推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有限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明显不能满足需要- - -传统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面临着挑战。特教班和随就读的应运而生缓解了这一矛盾,满足了残疾儿童的入学需要,但他们在满足残疾儿童特殊需要方面做得还不够或甚至尚未涉足,因此今后要立足于使这两种形式真正地适合于特殊教育的内容、服务于特殊教育的内容,这样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地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此外,特殊教育内容中所包括的多重残疾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言语及语言障碍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等都亟待有相应的教育形式。

最新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 钱志亮 1874年英国人穆威廉开创了中国现代特殊教育的新纪元,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回首一百二十多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了解现状、展望未来,我们兴奋之余不免心情沉重现状不容乐观,同志仍需努力! 1.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我国的特殊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即对身心发展有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如果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对特殊教育的定义,以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话(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绝不止750万:前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国学习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总数的8%-12%;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荷兰报告问题儿童的患病率为26%;波兰特殊儿童的比率为30%!如果按照10%的出现率计算,我国"特殊教育需要"的学龄儿童约有2000万,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人口。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和发展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更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为障碍者和残疾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启示 ????1 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特殊儿童教育学(pedagogy to exceptional children)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本文主要是指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2 特殊教育的演进历程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而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200多年历史。其显著特点是文理渗透、医教融合,它的发展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开明,也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划分,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2.1 特殊教育准备阶段:古代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 ????2.1.1 对特殊儿童(包括特殊人群)的认识及其态度 ????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的记载和对其原因的探究。如《左传》卷六记载着“耳不听无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同时,春秋时期有人将残疾分为失明、聩、暗、瘸、驼、痴、癫和狂疾等不同类型。此外,还对残疾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说法;《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颠病”是“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由此可见,古代特殊教育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特殊教育概论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特殊教育 2.特殊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4.标记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 2.简述世界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3.简述我国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三、论述题: 1.试谈你对标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这一做法的认识。 2.试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缺陷补偿 2.代偿 3.康复 4.最少受限制环境 二、简答题: 1.简述维果茨基关于特殊儿童及其缺陷的认识。 2.简述美国“PL-94-142公法”的主要观点。 3.简述西方特殊教育理论观点的特点 4.简述国际流行的特殊教育理论观点 四、课外习作: 试谈你对特殊学校教育和回归主流运动,乃至全纳教育的看法和态度。第三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身体的(physical)回归主流 2.社会的(social)回归主流 3.教学的(Instructional)回归主流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日本等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特点。 2.简述我国上海市关于随班就读的《暂行规定》的特点 3.简述特殊教育目标的两种观点及其基本内容。 4.简述新时期国际社会关于特殊教育目标的基本观点。 5.分别简述前苏联、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规定上的特点。 6.简述前苏联和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的共性与区别。 7.简述我国特殊教育目标。

8.简述俄罗斯特殊教育组织机构。 9.简述世界各国和地区特殊教育机构和体系的特点。 10.简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 1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论述题: 1.论述前苏联到俄罗斯特殊教育目标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分别试述芮诺和柯克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结构。(阐述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观点,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四、课外习作: 了解我国有关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第四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 1.听力残疾 ? 2.视力残疾 ? 3.智力残疾 ? 4.肢体残疾 ? 5.病弱 ? 6.学习困难 ?7.言语与语言障碍 ?8.情绪和行为障碍 ?9.超常儿童 ?10.“三环”天才概念说 ?二、简答题: ? 1.简述听力残疾的分类 ? 2.简述听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3.简述听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 4.简述视力残疾的分类 ? 5.简述视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6.简述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7.简述智力残疾的分类 ?8.简述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9.简述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2篇)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 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一篇: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发病于儿童早期,在社会交往、沟通和行为模式方面出现严重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著,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美国精神医学会主编《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其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DD)。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行为、沟通等方面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坎纳教授自从1943年首次正式描述自闭症以来,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并没有一个公认定义,其诊断指标和分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闭症儿童。2007年12月联合国大

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为了真实地了解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本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向康复医院、残联机构、康复机构等相关机构的专业的康复工作人员、自闭症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主题为“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的调查现状和研究”的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课题组把搜集到的220名学龄自闭症儿童(其中30名儿童在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90名在机构设立的特殊学校分教点接受特殊教育),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学校(或机构)的综合表现(包括学习、与同学的相处以及老师的评价等情况)。基于全面地了解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课题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与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深入沟通,选取普教老师10名,机构特教老师30名,进行深度访谈,由此获得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并根据访谈和观察中的思考进行研究记录。 二 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开展的“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主要结合自闭症儿童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年重大事件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年(1999-2009)十大最具影响力事件: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国家战略、社会共识 ★教育部首次批准四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教育部加强网络教育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管,个别试点高校违规办学问题被整顿,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构建基于数字化学习港的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通过总结性评估,开放教育成为推进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教育部实施建设“新世纪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及“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推进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教育科研网格建设以及网络教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先后开展和实施,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服务农村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网络教育服务企业成功上市,投资网络教育培训行业的热潮形成 一、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2013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智障教育学前骨干教师培训 笔记整理(一)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14日上午 培训地点:苏州市新东吴珍珠大酒店会议厅 主讲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谈秀菁 题目: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内容: 一、特殊儿童早起教育的意义 当代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个体的社会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在这一时期如果得到科学、适宜的教育,将对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大陆有残疾人约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其中,0-5岁的学前残疾儿童有141万。 ?中国每年出生2000万新生儿,每年新增加26万新生缺陷儿。 ?尽可能及早诊断与鉴定出儿童的第一性缺陷,并采取医学的、心理的、教育的手段对儿童可能发生的任何第二性缺陷进行预防、矫正和补偿,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残疾造成的不良后果。 ?有特殊教育专家计算出:“如在早期干预中使用1元钱,那么将会在残疾儿童学龄时的教育中节省7元钱,也就是说早期干预既可减轻残疾幼儿的不良后果,又可使他们在日后的教育中减少困难和节约经费。” ?据英国的研究表明:经过早期良好的教育训练,“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占儿童总数的25%,到小学一年级时这一数字降低为5%;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的学生有困难迹象的儿童在幼儿园时占学生总数的40%,到小学一年级末时降为9%。” 二、我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 ?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对2.7万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实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资助700 名聋儿免费植入人工耳蜗,资助3000名聋儿免费佩戴助听器。

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

https://www.360docs.net/doc/6d15811825.html,/48005 698.html 这个网址里面的也不错看看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 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 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学校创建时,只有个位数的学生,到1919年学生人数已增加到200人。1920年校址迁到北京西郊八里庄,改名为「明瞽目院」,该校招收社会上盲童学点字、传播宗教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教学中,引进了法国布莱尔点字,创立了中国点字,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由于经费短绌,终年战争,学校停止上学好几次后来又恢复。13年之后的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进行对聋哑人的教育。1887年初时,只接受了一名聋哑学生。该生的衣食、住宿全由学校提供。由于全靠善心人士捐助来维持学习开支,三年后,在校学生也只增加为11人。1898年迁至烟台,改名为烟台瘖学校。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并改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又过了28年,1915年7月,民国政府的《国民学校令》正式提出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一年之后的1916

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立法建议-最新文档

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立法建议 《残疾人保障法》实施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发展。然而,我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相对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来说还是滞后的。在观念和制度上,在权利内容确立和实施过程中均存在着问题。[1]2013《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改工作全面启动。反思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未来立法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我国残疾人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入学率、受教育程度低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9.1万人。[2]截止2012年度18岁及以上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低,全国从未上过学和上过小学的比例高达74.5%,接受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仅0.5%。很多残疾人虽然获得了入学机会,但是并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辍学率极高。[3] (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存在差距 政府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普遍不够,特教学校数量不足。 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初步估算特殊教育学校则至少应有近万所。[4]而截止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仅有1853所。[5]中西部部分地区和农村地区特殊教育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的覆盖率和容纳学生数也难以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三)就学保障机制不健全 学籍制度、课程制度不规范。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形式没有统一标准,通常只是由相关医院做出医学鉴定,没有专门的入学评价机构做出入学建议。残疾人的健康状况可变性强,残疾学生的升级、留级等问题存在法律空白。随着随班就读范围逐步扩大,育的针对性。 (四)教师相关制度存在问题

教师数量不足。现有师范类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出的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掌握特殊教育技能的教师数量显得尤为不足。[6]东西部教师数量存在差异。 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完善。伴随着随班就读制度的发展,普通学校缺乏特殊教育辅助教师,普通中小学教师对特殊教育知识的匮乏无法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学习需求,现实中"随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变为了"随班混读"。 教师专业资格证书制度欠缺。《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7条规定:"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制定。但全国大部分特殊教师的专业资格制度没有健全。[7]特殊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在职称、职务及待遇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二、残疾人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 现今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法,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原则,以《教育法》为统领,以《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为横向基本要求,以专门行政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部委规章--《特殊学校暂行规程》为核心的特殊教育法律框架。但是我们的残疾人教育法律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残疾人教育条例》与上位法不符 2007年我国签署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出的有关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原则与理念,这些法律规定的变化,需要修改《残疾人教育条例》。例如从教育形式上,该条例侧重于学校教育,对残疾人终身学习、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关注不足。 (二)残疾人教育立法缺乏系统性 目前特殊教育立法单从数量上看,已初具规模,但是并不构成一个在内容上和谐一致,在形式上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没有体系化的立法,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中的法律规定势必会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如果不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势必会带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阻碍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现行法律没有体现特殊教育的特有原则。

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上课讲义

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 新趋势

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信息网络的国际连通,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碰撞加剧,思想交流空前活跃,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发展、和平、速变、多元和合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和特征。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深受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显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特殊教育从慈善型向权益型转化,特殊教育普及运动方兴未艾 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特殊教育在当代社会已经不是正常人对残疾人的一种施舍和福利,而是人的一种平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益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潮,但人的基本受教育权利是通过法制(如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立法)加以保障和实现的。因此,当代特殊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以法制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权益型教育。 2、90 年代初期兴起的世界性的全民教育运动:以保障受教育权为核心、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指向、以普及义务教育为主要内容。 3、普及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21世纪上半叶中国特殊教育的主题和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特别是区域、农村特殊教育发展)不

均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加快普及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特殊教育从隔离走向融合(或称为“全纳”) 1、走向融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隔离教育——正常化、回归主流和一体化教育——融合教育(萨拉曼卡宣言)。 第一阶段。隔离教育: 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几种观点都是在对隔离教育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正常化:纳吉指出,对残疾人的一切措施必须正常化。所谓正常化是主张智力落后者(和其他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方式应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与这一思想相呼应地是“非机构化”运动的开展。 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邓恩对特殊儿童隔离式的教育安置方式和标签化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德诺的“瀑布理论”(最少限制环境理论。其核心就是要让特殊儿童尽可能与没有残疾的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即使特殊儿童接触正常儿童与主流社会的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最少限制理论成为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从60、70 年代到80年代,一体化在西方国家形成了一种运动。 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如人们对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再如无类别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评估方式的改变等。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 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 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广州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 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以及工作指导,没有各种软硬件的保障支持,教师也会精疲力尽,难以负重,随班就读工作也难以为继。

澳门特殊教育现况

澳門特殊教育現況 撰稿人: 教育暨青年司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輔導員 陳鳳蓮 日期: 一九九九年十月

澳門特殊教育現況 陳鳳蓮 教育暨青年司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輔導員一. 前言 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澳門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特殊教育迅速發展。自一九八五年迄今約十餘年間,特殊班、特殊學校和訓練中心陸續開辦。澳門提供特殊教育的學校,現有十二所,其中七所隸屬教育暨青年司,其餘五所為受教育暨青年司資助的私立特殊學校。教育暨青年司特殊班分別置於六所中葡學校內,以及一所獨立的特殊學校。 特殊教育自從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政府頒佈了「澳門教育制度」法規後有了很大的改善,法規第二章「教育制度的組織」的第四條第一款明定特殊教育作為澳門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同法第十條進一步闡述特殊教育的宗旨及界定有特殊教育需要人士的類別等,對特殊教育地位的確立有著深厚的意義。 為制訂相關條例和施行細則,澳門政府分別在一九九六年和一九九九年正式頒佈了兩項法例,分別是第三三/九六/M號法令之特殊教育法,第三三/九九/M號法令之防治殘疾以及使殘疾人康復及融入社會之政策,以確保所有弱能人士的權益,使特殊教育的推展更為落實。由於法例規章,體制規模日漸完備,顯而易見特殊教育的服務品質將更受重視。 二.教育暨青年司-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之特殊教育工作範疇教育暨青年司轄下之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負責提供特殊教育服務,該中心是按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第八一/九二/M號法令而成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特殊教育用語詞典》,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的定義為「為那些通過普通的教育方法,不能或者難以達到與其年齡相符的教育的,社會的及其他水平的人們實施的教育形式」。而澳門特殊教育的目標是「對身心障礙而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適合其個別發展的教育計劃,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之發展,使其回歸主流教育。」本澳在特殊教育工作範疇主要分為對學生的直接和間接服務工作。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 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 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广州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 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以及工作指导,没有各种软硬件的保障支持,教师也会精疲力尽,难以负重,随班就读工作也难以为继。 社会是大家的,社会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不可否认,个别人的参与能起到榜样的作用,能制造舆论的效应。有人例举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的经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公共汽车上,黑人是必须给白人让座的。但是,1955

关于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关于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我国历来对教育十分重视,尤其对残疾群体的基础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因为这个特殊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我国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人文思想进步的标志,所以,这次调研目的是针对吉林省特殊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认识,使我省的特殊教育更加完善。 一、特殊教育学校现状 1. 学生情况。目前,4所特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共设听障班6个,智障班12个,在校残疾学生总数498人。4所学校开办四十年来,累计招收聋哑、弱智等各类残疾学生数千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达学生总数的70%,有316人接受初中以上教育,239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近几年毕业生数百人接受了大学高等教育。听智残疾生入学率达到市区的85%以上。 2. 教师情况。4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教职工26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为99%,有一半以上为特教院校相关专业毕业,非特教专业毕业人数仍很多。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师能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近年来,特校教师群体先后被授予“青年文明号”、“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教师与学生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3. 学校情况。四所特教学校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上,都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宗旨,在教育机制和管理上不断地完善,在思想上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在施教上,不断地探索新方法,促进了吉林省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特殊教育中的问题 1. 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经过对几家学校的调研,发现普遍的现象是我们一些教师对特殊教育认知不足,再加之沟通渠道不顺畅,而且有些家长把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推给了学校,这种“卸包袱”的思想,导致了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综合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到特殊教育的质量。 2. 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学校所在地理位置比较偏避,由于交通不便利,给一些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导致了那些由家长陪送来上学的孩子,一旦家长有事情脱不开身,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能按时来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 3. 师资力量缺乏。残疾儿童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不安心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摆正思想,积极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

浅析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浅析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浅析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古文明中,很早就有了对残疾人的正确记载。记载虽早,但由于人们对待教育的观念没有改变,始终将普通教育置于教育之上,而忽视了特殊教育。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残疾人的措施引起重大的社会反思,提出了"特殊教育的正常化发展",特殊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20世纪90年代,全民教育世界大会又一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被纳入我国教育体系。然而,对特殊教育的发展研究仍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对此,我有一些观点与想法,愿意与大家分享探讨。 1 "特殊教育"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特殊教育,即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的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的体质的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的缺陷或行为的活动。 这里的定义注重四点:1)教育对象是特殊儿童;2)教育满足的是一切教育需要,包括特殊的和一般的;3)这些需要是由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满足的,既包括传统的教学活动,也包括一些特殊的训练活动;4)这些活动既注重培养和塑造,也注重改变和矫正。 (二)分类 (1)从广义和狭义特殊儿童的角度,把特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

义的特殊教育 对广义的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就是广义的特殊教育。具体讲就是对各类身心发展异常者的教育,其中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的教育,也包括对身心发展超长者的教育,还可能包括上述两个特征者的教育。 对狭义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就是狭义特殊教育。具体讲就是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因此,又称作"缺陷教育" "残障教育" "残疾人教育"等。 (2)从特殊儿童的种类出发,把特殊教育分为不同种类儿童的特殊教育 如按照感官有损伤的儿童,可以把特殊教育分为:听力残疾教育(聋教育、听力障碍教育),视力残疾教育(盲教育、视力障碍教育),肢体残疾教育(残废教育、肢体障碍教育)。 按照智力有无异常,可以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分为:超常儿童教育(资赋优异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弱智教育、智力残疾教育、智力障碍教育),特殊才能儿童教育(包括特殊体能、绘画、音乐等才能)。 此外,还有:情绪行为异常儿童教育、学习障碍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学业不良儿童教育、工读教育、等等。 2 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1)我国早期特殊教育 尽管现在我们的研究,还不能把我国古代的残疾人教育清楚地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修订稿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 想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 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 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广州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 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

特殊教育意义 -发展趋势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具有的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任何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存在,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许多特殊的问题,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存在的,与整个社会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2 展。 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1、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势。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特殊儿童教育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世界各国都在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特殊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2、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势。当代特殊教育的一体化倾向使得特殊教育不再是一个与普通教育截然分离的独立系统,促使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产生了变革。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臵方面,要求尽可能的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3、整合教育的趋向。受当代儿童学习和儿童教育理论的影响,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整合教育的问题也受到了特殊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这种改革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 3 的教学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这样的整合教育取向,充分注重给每一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农村远程教育发展及走向

农村远程教育发展及走向 一、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的重点和内涵是不同的。农村 远程教育的发展同远程教育手段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及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函授教育在中国农村发展起来。函授教育是运 用通讯方式与短期面授相结合进行的学历教育形式。这个时期,参加 函授教育的对象为农村技术人员和农业干部及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1956年,高等农业函授教育作为系统的学历教育,在原北京农业大学 开办农学、植物保护两个专业。1962年,为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作 出“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教 育部提出,“依靠全日制的相关学校,根据可能条件,有重点地试办 函授教育”。对于函授教育的内容,1965年高等教育部指出,重点内 容是农村需要的农学、畜牧兽医、机电、水利、土建、医药卫生。如 北京成立农业函授大学,设有农学、果林、畜牧兽医3个专业;西南 农学院、湖南师范学院分别举办农业中学师资培训班。随着“文革” 的到来,这种发展势头并没有持续下去。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农村改革的步伐加快,广播电视教育以投入低、效率高、容量大、覆盖面 广和学员不离岗、不离乡等特点受到了农村地区的欢迎。中国农学会 于1980年提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广播讲座”的 建议。1980年,国家农委等10个单位联合成立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同时开创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目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 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在中央电台拥有“致富 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中央农广校建有卫星主站,可利用卫星视频 开展教育培训;在全国农村建立了12872多个“大喇叭”广播站。形 成了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龙头,有省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39所,地(市)级校336所,县级校2184所,乡、镇教学班7323个,村级 教学班4606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2065个,专兼职教师10万名。广播电视教育主要是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为主,同时也兼有成人学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