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合成

药物合成
药物合成

药物合成反应实验

讲义

化学药物研究所

武汉大学药学院

2009年8月

目录

实验一3,4-二氯硝基苯的制备 (3)

实验二查耳酮的制备 (4)

实验三三苯甲醇的制备 (5)

实验四苯佐卡因(BENZOCAINE)的合成 (7)

实验一3,4-二氯硝基苯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了解硝化反应及常用的硝化试剂的使用,熟悉反应装置和搅拌、过滤等操作。

二、实验原理

Cl Cl HNO3, H2SO4

Cl

Cl NO2

三、原料规格及配比

邻二氯苯:1,2-Dichorobenzene,[95-50-1],C6H4Cl2,FW 147.00,mp -17o,bp 180o,d 1.306,toxic,irritant。/0.063 mol,9.3 g,7.1 mL

H2SO4:Sulfuric acid,98%,[7664-93-9],FW 98.08,d 1.840,highly toxic,oxidizer。/0.201 mol,19.3 g,10.5 mL

HNO3:Nitric acid,65%,[7697-37-2],FW 63.01,d 1.40,highly toxic,oxidizer。/0.154 mol,

14.9 g,10.7 mL

四、产物性质

3,4-二氯硝基苯:3,4-Dichoronitrobenzene,[99-54-7],C6H3ClNO2,FW 192.00,mp 39-41o,bp 255-256o,toxic,irritant。

五、实验操作

于装有机械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滴液漏斗的四颈瓶中,先加入硝酸,水浴冷却下,滴加硫酸,控制滴加速度,使温度保持在50o C以下。滴完后,换一滴液漏斗,于40-50o C 内滴加邻二氯苯,30 min内滴完,升温至60o C,反应2h,静置分层,取上层油状液体倾入5倍量水中,搅拌,固化,放置20min,过滤,水洗至pH 6-7,真空干燥,称重,计算收率。

附注:

1、此硝化反应须达到40o C才能反应,低于此温度,会导致大量混酸聚集,一旦反应引发,

聚集的混酸会使反应温度急剧升高,生成许多副产物,因此滴加邻二氯苯时调节滴加速度,使温度控制在40-50o C。

2、3,4-二氯硝基苯的mp 39-41o C,不能用红外灯或烘箱干燥。

六、实验现象及产率计算

七、思考题

1、硝化试剂有很多种,请举出其中几种并说明其各自的特点。

2、配制混酸时能否奖浓硝酸加到浓硫酸中去?为什么?

实验二查耳酮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了解Aldol缩合反应的机理、特点及反应条件。

二、实验原理

CHO+COCH3

2H

C C

H

CO

三、原料规格及配比

苯甲醛:Benzaldehyde,[100-52-7],C7H6O,FW 106.12,mp -26o,bp 178-179o,d 1.045,irritant,light-sensitive。/0.0867 mol,9.2 g,8.8 mL

苯乙酮:Acetophenone,[98-86-2],C8H8O,FW 120.15,mp 19-20o,bp 201-203o,d 1.030,irritant。/0.0866 mol,10.4 g,10.1 mL

乙醇:Ethanol,95%,[64-17-5],C2H6O,FW 46.08,mp -130o,bp 78o,d 0.7893,flammable。

/25 mL

氢氧化钠:Sodium hydroxide,[1310-73-2],NaOH,FW 40.00,mp 318o,bp 1390o,d 2.130,corrosive,hygroscopic。/0.110 mol,4.4 g,溶于40 mL水

四、产物性质

查耳酮:trans-Chalcone,1,3-diphenyl-2-propen-1-one,[614-47-1],C15H12O,FW 208.26,mp 55-56o,bp 208o/25mm。

五、实验操作

于装有电磁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滴液漏斗的250 mL三颈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95%乙醇25 mL及苯乙酮,水浴控制20o C下,滴加苯甲醛,滴加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在20-25o C。加毕,于该温度下继续搅拌反应0.5h,加入少量的查耳酮做晶种,继续

搅拌1.5h ,析出沉淀,抽滤、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称重,计算收率。 附注:

1、查耳酮的mp 55-56o C ,不能用红外灯或烘箱干燥。

六、实验现象及产率计算

七、思考题

1、本实验中可能的副反应有哪些?怎样可以避免?

2、为什么查耳酮析晶较困难?

实验三 三苯甲醇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了解格氏试剂的制备、应用和进行格氏反应的条件;熟悉搅拌、回流、萃取、蒸馏等操作。

二、实验原理

Br

MgBr

Mg

NH Cl

++

无水乙醚

O MgBr

无水乙醚

OMgBr

OMgBr

OH

三、原料规格及配比

溴苯:Bromobenzene ,[108-86-1],C 6H 5Br ,FW 157.02,mp -31o ,bp 155-156o ,d 1.491,irritant 。

/0.0504 mol ,7.9 g ,5.3 mL

镁:Magnesium,[7439-95-4],Mg,FW 24.31,mp 318o,bp 649o,d 1.738。/0.0576 mol,

1.4 g

二苯甲酮:Benzophenone,[119-61-9],C13H10O,FW 182.22,mp 48-49o,bp 305o,d 1.111,irritant。/0.0500 mol,9.0 g

乙醚:Diethyl ether,[60-29-7],C4H10O,FW 74.12,mp -116o,bp 34.6o,d 0.706,flammable,toxic。/45 mL

氯化铵:Ammonium chloride,[12125-02-9],NH4Cl,FW 53.49,d 1.53,irritrant,hygroscopic。

/饱和溶液40 mL

四、产物性质

三苯甲醇:Triphenylmethanol,[76-84-6],C19H16O,FW 260.34,mp 161-164o,bp 360o。

五、实验操作

1.苯基溴化镁的制备:

在干燥的250ml三颈烧瓶上分别装上机械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和滴液漏斗,在冷凝管上中装上氯化钙干燥管。向反应瓶中加入1.4g镁屑及一小粒碘。在滴液漏斗中加入5.3 mL溴苯和20 mL无水乙醚,混匀。从滴液漏斗中加入约5ml混合液于三颈烧瓶中,至碘的颜色消失,开动搅拌器,继续滴加其余混合液,控制滴加速度,维持反应液呈微沸状态。若反应物呈粘稠状,则补加无水乙醚。滴加完毕,回流搅拌30min,使镁屑作用完全。

2.三苯甲醇的制备:

将反应瓶置于冰水浴中,在搅拌下从滴液漏斗中缓慢加入9.0 g二苯甲酮和25 mL无水乙醚的混合液。加毕,升至室温,并回流30min,使反应完全。在冰水浴中于搅拌下由滴液漏斗滴入40 mL饱和氯化铵溶液,以分解加成物而生成三苯甲醇。分液,收集乙醚层,常压蒸干。瓶中剩余物用约80%的乙醇进行重结晶(可先用95%的乙醇溶,再加水)。干燥后称重,测熔点。

六、实验现象及产率计算

七、思考题

1、本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最重要事项是什么?

2、制备格氏试剂时为何要用加一小粒碘?

3、格氏试剂制备中,除了乙醚外,还可以使用哪些溶剂?

实验四苯佐卡因(Benzocaine)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通过苯佐卡因的合成,了解药物合成的基本过程。掌握酯化和还原反应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苯佐卡因为局部麻醉药,外用为撒布剂,用于手术后创伤止痛,溃疡痛,一般性痒等。苯佐卡因化学名为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化学结构式为:

COOC2H5

2

苯佐卡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而麻;mp.88~90o C;易溶于乙醇,极微溶于水。

合成路线如下:

CH3

NO2+ Na2Cr2O7 + H2SO4

COOH

NO2

+ Na2SO4 + Cr2(SO4)3 + H2O COOH

NO2

+ C2H5OH

H2SO4

COOC2H5

NO2

+ H2O

COOC2H5

NO2+ Fe + H2O

COOC2H5

NH2

+ Fe3O4

三、原料规格及配比

对硝基苯甲酸:4-Nitrobenzoic acid,[62-23-7],C7H5N2O4,FW 167.12,mp 239-245o,cancer suspect agent,moisture-sensitive。/0.036 mol,6.0 g

乙醇:Ethanol,[64-17-5],C2H6O,FW 46.08,mp -130o,bp 78o,d 0.790,flammable。/0.469 mol,24 mL

H2SO4:Sulfuric acid,98%,[7664-93-9],FW 98.08,d 1.840,highly toxic,oxidizer。/0.038 mol,3.7 g,2.0 mL

还原铁粉:Iron,[7439-89-6],Fe,FW 55.85,d 7.860。/0.077 mol,4.3 g

氯化铵:Ammonium chloride,[12125-02-9],NH4Cl,FW 53.49,d 1.53,irritrant,hygroscopic。

/0.0129 mol,0.7 g

四、产物性质

4-氨基苯甲酸乙酯:Ethyl 4-aminobenzoate,[94-09-7],C9H11NO2,FW 165.19,mp 88-90o,irritant。

五、实验操作

(一)对硝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酯化)

在干燥的100 mL圆底瓶中加入对硝基苯甲酸6.0 g,无水乙醇24 mL,逐渐加入浓硫酸2 mL,振摇使混合均匀,装上附有氯化钙干燥管的球型冷凝器,加热回流80 min;稍冷,将反应液倾入到100 mL水中,抽滤;滤饼移至研钵中,研细,加入5%碳酸钠溶液10 mL (由0.5 g碳酸钠和10 mL水配成),研磨5 min,测pH值(检查反应物是否呈碱性),抽滤,用少量水洗涤,干燥,计算收率。

(二)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还原)

在装有搅拌棒及球型冷凝器的100 mL三颈瓶中,加入水25 mL,氯化铵0.7 g,铁粉4.3 g,加热至微沸,活化5 min。稍冷,慢慢加入对硝基苯甲酸乙酯5.0 g,充分激烈搅拌,回流反应90 min。待反应液冷至40 o C左右,加入少量碳酸钠饱和溶液调至pH 7~8,加入30 mL 氯仿,搅拌3~5 min,抽滤;用10 mL氯仿洗三颈瓶及滤渣,抽滤,合并滤液,倾入100 mL 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弃去水层,氯仿层用5% 盐酸90 mL分三次萃取,合并萃取液(氯仿回收),用40% 氢氧化钠调至pH 8,析出结晶,抽滤,得苯佐卡因,计算收率。

附注:

1. 对硝基苯甲酸乙酯及少量未反应的对硝基苯甲酸均溶于乙醇,但均不溶于水。反应完毕,将反应液倾入水中,乙醇的浓度降低,对硝基苯甲酸乙酯及对硝基苯甲酸便会析出。这种分离产物的方法称为稀释法。

2. 还原反应中,因铁粉比重大,沉于瓶底,必须将其搅拌起来,才能使反应顺利进行,故充分激烈搅拌是铁粉还原反应的重要因素。

六、实验现象及产率计算

七、思考题

1、酯化反应须在无水条件下进行,如有水进入反应系统中,收率将降低。无水操作需要注意的主要事项包括哪些?

2、对氨基苯甲酸的酯化反应过程中,可以用浓硫酸作为催化剂。试列举几种其他可能的用于催化该反应的催化剂。

3、列举出其他还原硝基化合物成胺的还原剂,并简述各自特点。

新实验药物合成实验报告

实验一TLC铺板、干燥、活化、色谱用硅胶柱的填装 1.硅胶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干燥和活化 薄层色谱中的吸附剂是铺在玻璃、塑料或金属片或薄板上的较薄的、均匀的一层细粉状物质,因支持剂的种类、制备方法和选用溶剂的不同,可按吸附、分配或二者结合的方式达到分离化合物的目的。可以通过比较斑点的R f值,或将未知样品与对照品在同一板上展开至同样高度,对样品进行初步的鉴定。还可通过比较可见斑点的大小进行半定量的判断。还可以通过光密度测量法实现定量测定。 TLC中涂布的物质与柱色谱用的吸附剂非常相似,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等,只是它们的颗粒更细一些,一般直径为5~40μm。有些还含有石膏、淀粉等粘合剂以增强涂层与薄板的粘合力。有时里面还含有荧光指示剂(如硅酸锌等),在254或365nm的紫外光下能显示荧光,可借此对分离的斑点进行检测。到目前为止,硅胶是最常用的薄层色谱吸附剂。 在涂布吸附剂时,用于排列和放置薄板的排列盘和具有平整表面的薄板是必需的。而涂布器也很常用,当它从玻璃板上移过时,会在板的表面均匀铺上所需厚度的吸附剂涂层。 (1)实验目的 掌握硅胶薄层色谱板的制备方法。 (2)仪器和试剂 ①玻璃板(5×10cm或10×20cm,洁净且干燥); ②薄层色谱用硅胶G; ③%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 (3)实验步骤 ①把玻璃板在排列盘中依次相邻放好,置涂布器于其中一端。 ②在具塞锥形瓶中把一份硅胶G和2~3份CMC-Na溶液混合,并用力振摇30秒。 ③把混好的糊倒入涂布器中,均匀地移动涂布器至排列盘的另一端后,移开涂布器。 ④铺好的板静置5分钟,然后把它们面朝上移至一个水平的平面上,阴干。 ⑤把阴干后的板在105℃的烘箱中烘30分钟。 ⑥待板凉至室温后,置干燥器中保存。 2.色谱用硅胶柱的填装 液相柱色谱可以是液-固色谱或液一液色谱。如果固定相是吸附剂,也称为液相吸附色谱.若为离子交换物质,就称为离子交换色谱;若为非离子的聚合物,如聚苯乙烯或hadex,则称为凝胶渗透色谱、凝胶过滤色谱或分子排阻色谱。在柱中或纸上的液一液分配色谱可以进一步分为正相分配色谱(极性固定液)和反相分配色谱(固定相非极性)。 对于液相吸附色谱来说,固定相是填入柱中的表面活性固体(如氧化铝、硅胶和活性炭

设计药物合成路线的方法

设计药物合成路线的方法 一.主要思路 二.主要步骤 1药物结构的剖析:在设计药物的合成路线时,首先应从剖析药物的化学结构入手,然后根据其结构特点,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 2药物剖析的方法: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整体及部位剖析时,应首先分清主环与侧链,基本骨架与功能基团,进而弄清这些功能基以何种方式和位置同主环或基本骨架连接。 研究分子中各部分的结合情况,找出易拆键部位。键易拆的部位也就是设计合成路线时的连接点以及与杂原子或极性功能基的连接部位。如:C -O 、C -S 、C -N 键等。 3考虑基本骨架的组合方式,形成方法;如:基本骨架是芳香环,可采用苯或者苯的同系物或衍生物为原料合成; 基本骨架为杂环化合物的,有一部分可以以天然来源的杂环化合物为原料,例如吡啶,但大部分需要采用缩合或者环合的方式合成。 以此化合物的合成为 例: 4.类型反应法 类型反应法—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的合成设计。 主要包括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用合成方法,功能基的形成、转换、保护的合成反应单元。 对于有明显类型结构特点以及功能基特点的化合物,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设计。 利用典型有机化学反应:如烷基化反应、酰基化反应、酯化反应、缩合反应等等。 例1 抗霉菌药物克霉唑(邻氯代三苯甲基咪唑)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 和引入次序功能基和侧链形成方法功能基一侧链架组合方式主环形成方法或基本骨主环与基本骨架工艺路线设计??? ? ???????→→?

路线一: 路线二: Cl C 6 H C 6 H 5 5 N H N Cl CH 3 Cl CCl 3 Cl C 6 H 5 C 6 H 5 Cl Cl COOC 2 H 5 Cl C 6 H 5 C 6 H 5 OH Cl C 6 H 5 C 6 H 5 Cl Cl COOH Cl COCl Cl COC 6 H 5 Cl Cl C 6 H 5 Cl Cl C 6 H 5 C 6 H 5 Cl

药物合成与制药工艺

药物合成与制药工艺课程设计 指导老师: ☆药物化学:李家明 ☆制药工艺学:李传润 设计名称:罗美昔布的合成工艺流程设计设计时间: 2012.3.1-2012.5.12 班级: 09 制药工程 小组成员:边术梓(09313001) 蔡华代(09313002) 陈捷(09313003)

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 一.前言 (3) (一)基本介绍………………………………………………-- (二)相关信息………………………………………………-- (三)药理学作用……………………………………………-- 二.部分GMP要求…………………………………………………-- 三.设计资料……………………………………………………-- 四.工艺路线选择………………………………………………-- 五.制法及流程说明……………………………………………-- 六.物料衡算……………………………………………………-- (一)物料衡算基准………………………………………-- (二)物料衡算过程………………………………………-- (三)物料平衡表………………………………………………-- (四)原料消耗定额……………………………………………-- (五)物料衡算图………………………………………………-- 七.能量衡算……………………………………………………-- (一)设备的热量衡算………………………………………-- (二)加热剂、冷却剂、压缩空气的计算……………………-- (三)设备选型………………………………………………-- (四)设备流程图…………………………………………--八.总结…………………………………………………………--九.参考文献…………………………………………………………--

2020年(医疗药品管理)年化学制药工艺学教案

(医疗药品管理)年化学制药工艺学教案

青岛科技大学教师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化学制药工艺学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教师:吴汝林 教师职称:高级工程师 授课对象:制药工程专业 授课时数:32学时 教学日期:2010/2011学年第2学期采用教材:化学制药工艺学 授课方式:课堂辅助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绪论 本章说明: 1、本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化学制药工艺学研究的内容; 熟悉化学制药工业的特点; 了解化学制药工业的特征与发展方向。 2、本章授课的主要内容 化学制药工艺学研究的内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化学制药工业与其它化学行业的区别,对目前化学制药的世界发展动向保证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能建立化学合成药物研究及生产的方法和途径。以典型案例讲解,明确化学合成药物工业化生产的知识,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章重点:化学制药工艺学研究的内容及化学制药工业的特点。 本章难点:新药研发的步骤和程序。

4、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5、参考教材: 陈建茹主编,化学制药工艺学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王效山王建主编,制药工艺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第一节化学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什么是化学制药工艺学 研究化学合成药物的合成路线,工艺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最优化的一门科学。 涉及学科: 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它与其它化工学科及医学、生物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化学制药工艺学研究的内容 1 制定出药物及其工艺路线(包括仿制药物和创新药物) 研究方案 依据遴选药物周密的调查研究如药理作用 临床疗效 药物特性 已有的合成路线等 写出调查报告,并进行信息搜集工作,创造性的设计及选择出工艺路线。 2 开展实验室工艺研究 对单元反应操作方法工艺技术条件设备要求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及“三废”防治等进行考察,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完成各项工作指标,最后形成实验室工作报告 3 中试放大确定生产工艺的工业化生产线 4 试生产稳定后制定出该产品的生产工艺规程

新型纳米药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新型纳米药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恶性肿瘤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在临床的治疗中有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方法,这些方法在癌症的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实现对恶性肿瘤的根治。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实体瘤的内部存在乏氧区,而乏氧是肿瘤对放、化疗产生耐受的根本原因之一。 此外,免疫治疗依赖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实现对肿瘤的杀伤,因此对原位和转移瘤均有杀伤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纳米技术的出现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策略。 由于纳米级药物自身结构的特点,在化疗和免疫治疗中与传统药物相比更加具有生物学效果。可实现传统的给药方式不能达到的稳定、微量、高效、靶向定位等目标。 基于此,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针对恶性肿瘤难以根治的难题,设计了针对乏氧肿瘤饥饿治疗与还原性药物的共载体系以及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免疫治疗体系。在化疗方面,我们设计了以葡萄糖氧化酶(GOx)和乏氧激活前药(TPZ)为基础的纳米体系。 首先将TPZ负载到介孔二氧化硅(MSN)中,之后在MSN的表面包覆一层 Fe3+与羧苄西林形成的carMOF。外层的carMOF可以有效的保护内部的TPZ,避免了TPZ的提前释放。 最后再吸附GOx形成最终的材料MSN-TPZ@carMOF-GOx。MSN-TPZ@carMOF-GOx 可以消耗葡萄糖和加重肿瘤微环境的乏氧程度增强TPZ的化疗活性达到饥饿治疗和化疗的联合治疗。

体内外的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证明,该体系的成功构建和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显著。在免疫治疗方面,我们设计了一种以上转换发光材料(UCNPs)和鸡卵清白蛋白(OVA)为基础的可示踪的纳米肿瘤疫苗。 根据以前文献中的方法分别合成UCNPs和OVA修饰的纳米金簇(Au-OVA),之后通过阿仑膦酸钠(ALN)与对苯二甲醛(TPDA)把UCNPs和Au-OVA连接起来。TPDA和OVA之间的亚胺键使得该纳米体系具有酸响应能力,在酸性条件下释放出OVA,OVA可以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 一系列的实验证明,该体系对黑色素瘤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药物合成工艺论文

阿普斯特是治疗银屑病的一种药物,其作用原理是磷酸二酯酶-4作为一种抑制剂,抑制参与引起银屑病病发的多个炎症的标志性活性位点,使其活性降低甚至于不参与病发,从而起到抑制治疗银屑病的效果。在临床试验中,用阿普斯特片治疗患者中观察到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腹泻,恶心和头痛,且产生副作用的人群数较少,多为孕妇和免疫缺陷的人群,因此该药物被批准使用,阿普斯特使FDA批准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于斑块型银屑病治疗的PDE-4抑制剂。 阿普斯特化学名为N-【2-[C(S)-1-(3-乙氧基-4-甲氧苯基)-2-(甲基磺酰基)乙基]-2,3-二氢-1,3-二氧-1H-异吲哚-4-】-乙酰胺,其为白色片状,分子式为C22H24N2O7S,分子量为460.5,是以3-乙氧基-4-甲氧基苯腈为原料制备而成的,下面为其合成路线: 由于3-乙氧基-4-甲氧基苯腈在市面上可以购买到且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可以得到较多的需求产物,反应过程操作方便,反应比较温和,所需的基础物易得,所以适合于工业生产。 一实验内容 1 主要试剂于仪器 3-乙氧基-4-甲氧基苯腈、二甲亚砜、正丁基里、硼氢化钠、N-乙酰-L-亮氨酸(上述均购自上海达瑞化学有限责任公司),3-N-乙酰氨基邻苯二甲酸酐(自制)。四氢呋喃、甲醇、乙酸,柱色谱所用固定相为100~200目的硅胶。 NMR测定:德国BrukerAVIII400M核磁共振仪、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低温恒温搅拌反应浴、旋转蒸发仪、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真空干燥箱、三用紫外线分析仪、热风枪(均购自郑州科泰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2合成路线 (1)以3-乙氧基-4-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3-乙氧基-4-甲氧基苯甲醛在六甲基二硅胺基锂四氢呋喃溶液里,原料中 的醛基上的氢原子被氮所取代,因为醛基上的氧上有一对孤对电子,双 键容易被强还原性原子还原成单键,达到引入原子的作用,因为正丁基 锂上的锂离子有强的还原性,所以双键被还原为单键锂与氧连接在一起。 在二甲基砜的作用下,氧原子脱去,二甲基砜上的硫原子与碳相连,再 在三氟化硼的乙醚溶液中还原,氮被还原为亚胺。该过程所需的原料较 为昂贵且其合成出的亚胺产率仅有41%,合成环境需要在-78摄氏度下进 行,不适合工业化生产,所以该合成路线被舍弃。 (2) 3-乙氧基-4-甲氧基苯腈为原料

药物合成技术

课程超市入选课程申请表

《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制药工艺学 学时72 学分 4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课程代码:050053 课程名称:制药工艺学 开课学期:4 课程类型:职业方向课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化工工艺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物合成及相关职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为毕业后很快胜任药厂不同制剂岗位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生物化工工艺类专业学生学习药物合成的专业课程。前导课程为《生物化学》、《微生物》、《药物化学》和其专业相关的生产工艺类知识。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高职高专教材)辛秀兰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高职高专教材)李家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纲要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部分: 课程内容:绪论 教学要求:1、药物合成技术的研究现象和内容 2、制药工业的特点 3、制药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2部分: 课程内容:酰化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1、酰化反应 2、应用实例——阿司匹林的合成 3、实验实训——阿司匹林的合成和精制 第3部分: 课程内容:还原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1、还原反应 2、应用实例——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 3、实验实训——对乙酰氨基酚的实验室合成 第4部分: 课程内容:卤化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1、卤化反应 2、应用实例——诺氟沙星的合成 3、实验实训——诺氟沙星的实验室合成 第5部分: 课程内容:烃化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1、烃化反应 2、应用实例——磺胺甲噁唑的合成 第6部分: 课程内容:缩合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1、缩合反应 2、光学异构药物的拆分 3、应用实例——氯霉素的合成技术 4、氯霉素生产中的综合利用与“三废”处理 5、实验实训——氯霉素的实验室合成 第7部分: 课程内容:氧化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1、氧化反应及常用氧化剂 2、消除反应 3、应用实例——氢化可的松的合成技术 第8部分: 课程内容:发酵制药技术 教学要求:1、微生物发酵制药技术 2、维生素C概述 3、应用实例——莱氏法生产维生素C工艺原理和过程 4、应用实例——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工艺过程 5、莱氏法和两步发酵法的比较及维生素C收率的计算 6、维生素C生产中“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 第9部分: 课程内容:溶剂和催化剂应用技术 教学要求:1、溶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3、抗生素的概述 4、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技术

新实验0918(药物合成实验报告)

实验一 TLC铺板、干燥、活化、色谱用硅胶柱的填装 1.硅胶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干燥和活化 薄层色谱中的吸附剂是铺在玻璃、塑料或金属片或薄板上的较薄的、均匀的一层细粉状物质,因支持剂的种类、制备方法和选用溶剂的不同,可按吸附、分配或二者结合的方式达到分离化合物的目的。可以通过比较斑点的R f值,或将未知样品与对照品在同一板上展开至同样高度,对样品进行初步的鉴定。还可通过比较可见斑点的大小进行半定量的判断。还可以通过光密度测量法实现定量测定。 TLC中涂布的物质与柱色谱用的吸附剂非常相似,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等,只是它们的颗粒更细一些,一般直径为5~40μm。有些还含有石膏、淀粉等粘合剂以增强涂层与薄板的粘合力。有时里面还含有荧光指示剂(如硅酸锌等),在254或365nm的紫外光下能显示荧光,可借此对分离的斑点进行检测。到目前为止,硅胶是最常用的薄层色谱吸附剂。 在涂布吸附剂时,用于排列和放置薄板的排列盘和具有平整表面的薄板是必需的。而涂布器也很常用,当它从玻璃板上移过时,会在板的表面均匀铺上所需厚度的吸附剂涂层。 (1)实验目的 掌握硅胶薄层色谱板的制备方法。 (2)仪器和试剂 ①玻璃板(5×10cm或10×20cm,洁净且干燥); ②薄层色谱用硅胶G; ③ 0.4%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 (3)实验步骤 ①把玻璃板在排列盘中依次相邻放好,置涂布器于其中一端。 ②在具塞锥形瓶中把一份硅胶G和2~3份CMC-Na溶液混合,并用力振摇30秒。 ③把混好的糊倒入涂布器中,均匀地移动涂布器至排列盘的另一端后,移开涂布器。 ④铺好的板静置5分钟,然后把它们面朝上移至一个水平的平面上,阴干。 ⑤把阴干后的板在105℃的烘箱中烘30分钟。 ⑥待板凉至室温后,置干燥器中保存。 2.色谱用硅胶柱的填装 液相柱色谱可以是液-固色谱或液一液色谱。如果固定相是吸附剂,也称为液相吸附色谱.若为离子交换物质,就称为离子交换色谱;若为非离子的聚合物,如聚苯乙烯或hadex,则称为凝胶渗透色谱、凝胶过滤色谱或分子排阻色谱。在柱中或纸上的液一液分配色谱可以进一步分为正相分配色谱(极性固定液)和反相分配色谱(固定相非极性)。 对于液相吸附色谱来说,固定相是填入柱中的表面活性固体(如氧化铝、硅胶和活性炭

制药工艺学填空题

填空题 第二章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填空题 (1)对于有明显结构特点及功能基特点的化合物,一般可采用(类型反应法)进行设计。 (2)对于有明显结构对称性特点的化合物,一般可采用(分子对称法)进行设计。 (3)对于具有较为复杂的基本骨架结构和多功能系的药物,可根据基本骨架的组合方式和 构成方法、功能基引入和转化等情况,采用(逐步综合法)进行工艺路线设计。 (4)对于化合物中具有明显结合点的药物可采取(倒推法)进行工艺路线设计。 (5) 在对化学结构复杂的药物合成工艺进行设计时,当文献资料无现成的设计方法,或 有但不适合用语工业生产,多般采用(模拟类推法)法。 (6)对药物的结构剖析的目的是:(首先是分清主环与基本结构、功能基与侧链,以及 它们的结合情况,以便选择结合的部位;其次考虑主环的形成方法、基本碳架的组合方式、功能基与侧链的形成方式与引入顺序。若系手征性药物,还需同时考虑基本立体构型所要求的问题)。 3. 在制定化学制药工艺实验研究方案时,还必须对反应类型作必要的考察,阐明所组成的化学反应类型到底是“平顶型”还是“尖顶型”反应。 4.从收率的角度看,应该把收率低的单元反应放在前头,收率高的反应步骤放在后边。 9.应用类型反应法进行药物或中间体的工艺设计时,如果功能基的形成与转化的单元反应排列方法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安排时,不仅需要从理论上_推测合理的排列顺序_,而且还要从实践上_ 着眼于原辅材料、设备条件_等进行实验研究,经过实验设计及选优方法遴选,反复比较来选定。

10. 在应用模拟类推法设计药物工艺路线时,还必须和_ 已有方法_ 对比,并注意对比__化学结构__和___化学活性_的差异。 11. 对于_简单分子或已知结构, _衍生物的合成设计,常可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专着、综述或化学文献,找到若干可供__模拟__的方法。 12. 选择工艺路线,首先应考虑每一合成路线所用的各种原辅材料的来源、规格和供应情况,其基本要求是_利用率高、价廉易得_。 13. 由对硝基苯酚为原料制备扑热息痛时可应用_“一勺烩”或“一锅煮”_工艺。14.采用“一勺烩”工艺,必须首先弄清各步反应的历程和工艺条件,只有在搞清楚_反应进程的控制方法、副反应产生的杂质及其对后处理的影响,以及前后各步反应对溶质、pH、副产物等的影响后_,才能实现这种改革目标。 第三章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路线研究填空题 (1)凡属可逆反应,可采取( 增加反应物之一浓度(即增加配料比)或从反应系统中不断除去 生成物之一的)办法以提高反应速度和增加产物的收率. (2)当反应生成物的生成量取决于反应液中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时,(则应增加其配料比)。最合适的配料比应是(收率较高、同时又是单耗较低的某一范围内)。 (3)反应中,有一反应物不稳定,则应(增加其用量,以保证有足够的量参与反应)。如催眠药巴比妥生产中最后一步缩合反应。 (4)当参与主、副反应的反应物不尽相同时,应(利用这一差异,增加某一反应物的用 量),以增强主反应的竞争能力。 (5)为了避免连续反应(副反应)的产生,有些反应的配料比应(小于理论量)。例如苯乙烯的合成。 (6) 单分子反应特点:(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属一级反应)。 (7) 双分子反应特点:(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属二级反应)。 (8) 零级反应特点:(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无关,仅受其它因素影响;反应速度为常数)。 (9) 可逆反应的特点为:(正反应速度随时间变小,而逆反应速度随时间变大,直到正逆反应 速度相等达到平衡)。对于这类反应,可用(移动化学平衡法)来控制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速度。 (10)级数相同的平行反应特点:其反应速度之比为( 一常数),且与反应物浓度及反应时间 ( 无关)。即不论反应时间多长,各生成物的比例( 是一定的)。对于这类反应不能用改变反应物的( 配料比或反应时间的方法)来改变生成物的比例;但可以用( 温度、溶剂、催化剂)等来调节生成物的比例。 (11) 有机反应很少是按理论值定量完成的原因( ①有些反应是可逆的、动态平衡的); (②有些反应不是单纯的,而是同时有平行或串联的副反应存在)。所以选择合适的配料比,对于提高产物的生成率显得非常重要.

药物合成习题答案

第一章 卤化反应 1 卤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为什么常用一些卤代物作为反应中间体? 答:卤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主要有如下应用:①制备具不同生理活性的含卤素有机药物 ② 在官能团转化中,卤化物常常是一类重要的中间体。③为了提高反应选择性,卤素原子可作为保护基、阻断基等。卤代物常作为反应中间体是因为卤素原子的引入可以是使有机分子的理化性质、生理活性发生一定变化,同时它也容易转化成其他官能团,或者被还原除去。 12 完成下列反应,写出主要的试剂及反应条件: OH COOH OH COCl (1) (2) (3) (4) CH 3 CF 3 CH 3COOH FCH 2COOH O COOH O I PCl 或SOCl23F 2 F 2/P I 2/AgO 13 完成下列反应,写出其主要生成物 H 3C C CH CH 3H 3Ca(OCl)2/HOAc/H 2O (1) H 3C C H CH 3 H 3OH Cl 2. HC CH 2 NBS/H 2O C H CH 2 HO Br (3) CH 3C CH 22 CH 3H 2 Br Br (4) OH 48%HBr Br (5) (CH 3)2C=CHCH 2CH=CH 2 24 CH 2CH=CHCH 2CH=CHBr CH 2=CH-COO-CH-CH 2CH 2CH=CHCH 2CHBrCHBr 2CH 2=CBr-COO-CH 2-CH 3(CH 3)2C=CHCH 2CHBrCH 2Br

第二章 烃化反应 一√ 烃化剂的种类有哪些?进行甲基化和乙基化反应时,应选用那些烃化剂?引入较大烃基时选用那些烃化剂为好? 答:烃化剂种类主要有:卤代烷类;硫酸酯、磺酸酯类;醇、醚类;烯烃类;环氧烷类;重氮甲烷;甲基化和乙基化时选用的烃化剂为:卤代烃RX (R 为甲基或乙基,);硫酸二甲酯或硫酸二乙酯,重氮甲烷。引入较大的烃基时选用芳基磺酸酯。 七、√完成下列反应 a b c d HN C O C HN N C NH O Me 2SO 4/Ph=4-7 COOH OH OH CH 3I COOH OH OH OH Me 2SO 4/NaOH HO 3 Me 2SO 4/K 2CO COOH OH OH H 3C COCH 3 OH OH OCH 3 H 3CO COCH 3 九、√完成下列反应 1 OH CH 2CH=CH 2OCH 3 + ClCH 2CH 2NEt 2 2CH 2NEt 22CH=CH 2 3 2 N Cl + CH 3 PhOH NH 2CH(CH 2)3NEt 2 N CH 3 NCH(CH 2)3NEt 2

药物合成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亲电试剂亲点试剂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试剂或具有空的p轨道或者d轨道,能够接受电子对的中性分子 2.亲核试剂一些带有未共享电子对的分子或负离子,与正电性碳反应时称为亲核试剂,所谓亲核试剂就是一种电子对供体,即路易威斯 3.硝化反应是向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NO2)的反应,硝基就是硝酸失去一个羟基形成的一价的基团 4.协同反应协同反应又称一部反应,是指起反应的分子—单分子或双分子—发生化学键的变化,反应过程中只有键变化的过渡态,一步发生键和断键,没有自由基或离子等活性中间体的产生。 5.自由基反应通过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均型成自由基而进行的反应,在链反应中起了重要的引发、传递和终止过程的作用 6.重氮化反应芳香族伯胺和亚硝酸作用(在强酸介质下)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7.卤化反应卤化反应又称卤代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或其他基团被卤素取代生成含卤有机化合物的反应 8.缩合反应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分子相互作用后以共价键结合成一个大分子,并常伴有失去小分子(如水、氯化氢、醇等)的反应 9.氧化反应有机化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10.烃化反应用烃基取代分子中的氢原子(包括官能团或碳骨架上的氢原子)或通过加成而引入烃基的反应 11.酰化反应为有机化学中,氢或者其他基团被酰基取代的反应 12.重排反应取代基由一个原子转移到同一个分子中的另一个原子上的反应,分子的碳骨架发生重排生成结构异构体的化学反应 13.还原反应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近的反应。有机物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氢或失去氧的反应 二、简答题 1.药物合成反应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讨论药物合成反应的机理,反应物结,反应条件和,方向,反应物之间的关系。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际特点,应用范围与限制。讨论药物合成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一击各基本反映之间的关系。 2.学习药物合成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药物制备中重要的有机药物合成单元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使学生掌握药物合成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以及现代药物合成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试剂和新方法培养对典型药物合成过程中各种变化因素的分析能力及选择合理的工艺条件和控制方法的能力利用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将来从事药物合成生产操作实施常规生产与管理参与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3.药物合成反应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研究反应机理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范围以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等,以探讨有机药物合成反应的一般规律 4.卤化反应,在药物合成反应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以制备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的含卤素有机药物 在官能团转化中,卤化物,常常是一类重要的中间体 为了提高反应选择性卤素原子,可作为保护基,阻断基

第三章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分析研究99

第三章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 第一节概述 在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之后,接下来要进行工艺条件研究。 <1)一个药物的合成工艺路线通常可由若干个合成工序组成,每个合成工序包含若干个化学单元反应,每个单元反应又包括反应和后处理两部分,后处理是产物的分离、精制的物理处理过程,只有经过适当而有效的后处理才能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药物。<2)对这些化学单元反应进行实验室水平的工艺<小试工艺)研究,目的在于优化和选择最佳的工艺条件;同时,为生产车间划分生产岗位做准备。 <3)药物的制备过程是各种化学单元反应与化工单元操作的有机组合和综合应用。 另:在合成工艺上多倾向于在同一反应器中,连续地加入原辅材料,以进行一个以上的化学单元反应,成为一个合成工序;即多个化学单元反应合并成一个合成工序的生产工艺,习称为“一勺烩”工艺。 本章讨论的具体内容:研究反应物分子到产物分子的反应过程,深入探讨药物化学合成工 艺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及其相关理论。 <1)在了解或阐明反应过程的内因<如反应物和反应试剂的性质)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影响反应的外因<即反应条件);只有对反应过程的内因和外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将两者统一起来,进一步获得最佳工艺条件。 药物化学合成工艺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探索化学反应条件对反应物所起作用的规律性的过程。 <2)化学反应的内因,主要是指反应物和反应试剂分子中原子的结合状态、键的性质、立体结构、官能团的活性,各种原子和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物化性质等,是设计和选择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理论依据。 <3)化学反应的外因,即反应条件,也就是各种化学反应的一些共同点:配料比、反应物的浓度与纯度、加料次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与压力、溶剂、催化剂、pH值、设备条件,以及反应终点控制、产物分离与精制、产物质量监控等等。在各种化学反应中,反应条件变化很多,千差万别,但又相辅相成或相互制约。有机反应大多比较缓慢,且副反应很多,因此,反应速率和生成物的分离、纯化等常常成为化学合成药物工艺研究中的难题。 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7个方面):

未来合成药物的发展趋势

未来合成药物的发展趋势 1.有机合成化合物仍然是以后化学合成药物的最重要来源。对现有化合物进行随机筛选仍然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2.从药用植物中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从药用植物中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发明新药仍是今后合成新药研究的重要部分。 3. 模仿性(“me-too”)新药研究是化学合成药物永恒的主题之一。 模仿,但不是一味的仿制,即在不侵犯别人专利权的情况下,对新出现的很成功的突破性新药进行较大的分子结构改造或修饰,寻找作用机制相同或相似,并在治疗应用上具有某些优点的NCE,这种新药研究工作的投入较少,但仍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4.手性药物的开发将得到更大的重视。 手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生命活动中一些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核酸和酶等,几乎全是手性的。消旋药物中的一个对映体往往能很好地与手性大分子契合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另一个对映体则往往不能很好地契合而成为无效对映体,或与其它大分子契合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和具有毒副作用。 5.半合成及全合成抗生素将有较大的发展。 通过对土壤进行随机筛选,发现新结构类型抗生素已经很困难。半合成及全合成抗生素在以后将会得到特别的发展。 6.组合化学技术将在新药的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组合化学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中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它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的进程。创新药物研究的核心是发现药物先导化合物,这涉及两个关键的创新点:药物作用靶点的创新和化合物的创新。 7. “点击化学”将成为未来新药研发最有效的技术之一。 2001年美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史格堡研究院化学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贝瑞·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发展出一种名为“click chemistry”的新技术,其所具有的高效和高控制性,在化学合成领域掀起了一场风暴,成为目前国际医药领域最吸引人的发展方向,被业界认为是未来加快新药研发最有效的技术之一。 8.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发展前景良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的新药开发就得益于计算机的应用。 9.研究开发先进的合成新技术。 研究开发先进的合成技术,如:手性合成、微波化学合成、声化学合成、电化学合成、等离子体化学合成、固相化反应、室温和低热温度下固相化学合成、超临界状态下化学合成、纳米技术、光化学合成、冲击波化学合成等先进的合成技术。选择新型催化技术,如:配位催化、相转移催化、超强酸超强碱催化、杂多酸催化、胶束催化、氟离子催化、钛化合物催化、纳米粒子催化、光催化、晶格氧选择氧化及非晶态合金加氢催化等。发展生物化工合成法: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等。研究和利用新型高效分离技术包括: (a)膜分离技术:液膜分离、渗透气化膜分离、反渗透膜分离、电渗、超滤、微滤、纳滤、聚滤气体膜分离等; (b) 超临界流体技术:SCF萃取、SCF重结晶、SCF干燥、SCF色谱;

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合成》、《制药工艺学》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年产10吨加替沙星的工业生产流程设计

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合成》、《制药工艺学》一 体化的课程设计 年产10吨加替沙星的工业生产流程设计 指导老师: 药物合成: 制药工艺: 设计时间:2011.5.1-2011.7.1 班级: 08制药(2)班 姓名:

目录 前言 第一节合成路线及其选择 第二节加替沙星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第三节年产10吨的加替沙星原料药的工艺流程设计 1. 物料衡算 2. 主要设备选型 3. 能量衡算 4. 生产工艺流程框图 5. 设备流程图 第四节结束语

前言 加替沙星为8-甲氧氟喹诺酮类化合物,是日本杏林制药株式会社研发的,1999年在美国上市。体外具有应谱的抗革兰氏阴性和阳性微生物的活性,其R-和S-对映体抗菌活性相同,抗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的旋转酶与拓扑异构酶,从而抑制细菌DNA 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 F N COOH O OCH 3 N HN CH 3 加替沙星的分子图 1.【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加替沙星 英文通用名称:Gatifloxacin 其它名称:澳莱克、百科沙、必致、福奇、盖替沙星、敢诺新、格替沙星、恒森、加迈欣、甲磺酸加替沙星、凯莱克定、凯莱星乐、科登、奎尔泰、莱迪、莱美清、利欧、罗欣严达、玛马维奇、诺丽尔、普来乐、千意、圣迪锋、天坤、严立菲、英吉朗、誉快、悦博等。 化学名称:(±)-1-环丙基-6-氟-8-甲氧基-7-(3-甲基-1-哌嗪基)-1,

4-二氢-4-氧代-3-喹啉羧酸 2.分子式:C19H22FN3O4 分子量:375.40 3.药理作用 体外试验和临使用结果均表明,对以下微生物的大多数菌株具有抗菌活性: (1).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仅限于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的菌株)。 (2).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流感和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卡他莫拉菌、病奈瑟菌、奇异变形杆菌。 (3).其他微生物:肺炎衣原体、嗜肺性军团杆菌、肺炎支原体。 4.毒理研究 (1).遗传毒性 Ames试验中本品对多种菌株无致突变作用,但是体外对沙门氏菌株TA102的有致突变作用。中国仓鼠V79细胞的基因突变和中国仓鼠CHL/IU细胞的遗传学试验结果均为阳性。类似的结果在其它喹诺酮类的药物也可见,这可能是由高浓度下本品对真核生物的II型DNA 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作用所致。本品经口和静脉给药的小鼠微核试验、大鼠经口给药的细胞遗传学试验、大鼠经口给药的DNA修复试验结果均为阴生。

药物合成反应习题集

《药物合成技术》习题集适用于制药技术类专业

第一章概论 一、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是什么?学好本课程对从事药物及其中间体合成工作有何意义? 二、药物合成反应有哪些特点?应如何学习和掌握? 三、什么是化学、区域选择性?举例说明。 四、什么是导向基?具体包括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五、药物合成反应有哪些分类方法?所用试剂有哪些分类方法?举例说明。 六、查资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报道药物合成领域的新技术及发展动 态? 第二章卤化技术(Halogenation Reaction) 一、简答下列问题 1.何为卤化反应?按反应类型分类,卤化反应可分为哪几种?并举例说明。 2.在药物合成中,为什么常用卤化物作为药物合成的中间体? 3.在较高温度或自由基引发剂存在下,于非极性溶剂中,B r2和NBS都可用于烯丙位和苄位的溴取代,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比较X2、HX、HOX对双键离子型加成的机理、产物有何异同,为什么?

5.解释卤化氢与烯烃加成反应中,产生马氏规则的原因(用反应机理)。为什么Lewis 酸能够催化该反应? 6.解释溴化氢与烯烃加成反应中,产生过氧化效应的原因? 7.在羟基卤置换反应中,卤化剂(HX 、SOCl 2、PCl 3、PCl 5)各有何特点,它们的使用范围如何? 二、完成下列反应 C CH 3CH 3 CHCH 3 Ca(OCl)2/AcOH/H 2O 1. Ph 2CHCH 2CH 2OH 2.CH 3 SO 2Cl Cl /AIBN 3. OH 48%HBr 4 CH 3 CH 3 5. 2 O C O CH 3OH I 2/CaO THF/MeOH AcOK Me 2CO ? 6. 三、为下列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条件,并说明原因。 (CH 3)2C CHCH 3 CHCH 2Br (CH 3)2C 1. CH 3 CH CH COOH CH 3 CH CH COCl 2. HOCH 2(CH 2)4CH 2OH (CH 2)4CH 2I CH 2I 3.

药物合成-新编药物合成反应路线图设计与制备工艺新技术实务全书

新编药物合成反应路线图设计与制备工艺新技术实务全书作者:朱葆全 册数规格:全五卷+1CD检索光盘16开精装 出版社:天津电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3月 定价:1380元优惠价:600元 详细目录 第一篇有机药物合成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章有机药物合成概论 第二章有机药物分子中原子间相互影响—电性效应 第三章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立体效应 第四章构象分析 第五章分子的构型、不对称合成和外消旋体的拆分 第六章酸碱理论及其在有机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第七章分子轨道法及其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第二篇有机药物合成反应

第一章有机药物合成反应概论 第二章饱和碳原子工的新核取代反应 第三章芳环亲电取代反应 第四章羰基亲核取代反应 第五章消除反应 第六章碳碳重键上的电性加成反应 第七章碳氧双键的加成反应 第八章重排反应 第九章自由基的反应 第十章氧化反应 第十一章催化氧化反应 第十二章化学还原反应 第十三章卤化反应 第十四章酰化反应 第十五章缩合反应 第三篇有机药物合成的设计原理 第一章合成设计的逻辑学 第二章仿生合成法 第三章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 第四篇有机药物合成设计原理之逆合成分析法第一章有机药物合成中的逆合成分析法概论第二章有机合成中的合成子

第三章选择性官能团互换(FGI) 第四章有机药物的逆合成分析 第五篇有机药物及中间体合成法、合成路线图解第一章抗感染类药物 第二章心血管类药物 第三章神经系统药物 第四章麻醉药及其辅助药物 第五章呼吸系统药物 第六章消化系统药物 第七章泌尿系统药物 第八章抗变态反应药物 第九章抗肿瘤药物 第十章激素及其有关药物 第十一章维生素类药物 第六篇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工艺 第一章药物中间体合成工艺总论 第二章杂环类医药中间体合成工艺 第三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医药中间体合成工艺第四章甾族药物及其中间体合成工艺 第五章脂肪胺类中间体合成工艺 第七篇手性药物的合成制备和分离测定动力学原理第一章手性药物化合物基本知识

药物合成技术

1.药物合成技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B) A.无机化合物 B.有机化合物 C.天然药物 D.生物药物 2.药物合成技术的主要任务是(C) A.药物生物活性 B.药物毒副反应 C.药物结构修饰 D.药物剂型改造 3.药物合成技术的主要特点有(BCDE) A.选择性低 B.反应条件温和 C.产率高 D.绿色环保 E.操作简单 4.避免与金属有接触的反应是 C A. 烯烃的加成卤化 B. 醇羟基的置换卤化 C. 芳烃侧链α位取代卤化 D. 次卤酸与烯烃的加成卤化 5.下列反应中,会产生过氧化物效应的是 B A. 烯烃与卤素的加成 B. 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的加成 C. 芳烃与卤素取代 D. 醛或酮类的α氢卤代 6.氢卤酸作为卤化剂的活性顺序是 B A. HF>HCl>HBr>HI B. HI>HBr>HCl>HF C. HCl>HBr>HI>HF D. HI>HCl>HBr>HF 7.若无立体因素的影响,被卤化物中氢原子活性最大的是 A A. 苄基上的氢 B. 烯丙位上的氢 C. 叔碳上的氢 D. 伯碳上的氢 8.在卤化氢对醇羟基的置换卤化中,各种醇的反应活性顺序是 A

A. 苄醇、烯丙醇>叔醇>仲醇>伯醇 B. 伯醇>仲醇>叔醇>苄醇、烯丙醇 C. 苄醇、烯丙醇>叔醇>仲醇>伯醇 D. 叔醇>仲醇>伯醇>苄醇、烯丙醇 9.醛α-H 卤代反应不能直接用卤素取代是因为 C A. 醛的α-H不活泼 B. 反应太剧烈 C. 容易发生副反应 D. 产率太低 10.卤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可以达到的目的是 BCDE A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B 增加药物分子极性 C 提高药物原料分子的反应活性 D 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E 制备不同生理活性的含卤药物 11.醇与氢卤酸的置换反应是可逆反应,要提高产率可采取 ABE A. 增加醇浓度 B. 增加氢卤酸浓度 C. 降低醇浓度 D. 降低氢卤酸浓度 E. 移走生成物 12.F-C 烷基化反应中常用催化剂中活性最强的是 C A. B C D C. 13.羟乙基化试剂是 B A.卤代烃 B.环氧乙烷 C.硫酸二乙酯 D.芳磺酸酯 14.常用于制备联芳胺的反应是 A A.乌尔曼反应 B. Friedel-Crafts 反应 C. Dele ′pine 反应 D. Gabriel 反应 15.羰基化合物α位C-烃化的反应条件是 A 4SnCl HF 3AlCl 42SO H

药物合成领域的新技术及发展动态 (2)

药物合成领域的新技术及发展动态 化学制药工业是以新药研究和开发为目的的朝阳产业,具有发展速度快,专利保护周密,竞争激烈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药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物合成的目的已不是仅仅限于合成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合成、如何更快,更多地与生物、波谱、质谱等新技术渗透,实现仿生合成、半合成、不对称合成、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改造,从而制得药理活性更好的药品,并实现清洁生产。药物合成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新技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物合成实现绿色化生产 药物合成在研究新的合成方法,提高原子利用率,选择反应转移性强、收率高、“三废”排放少、污染低的合成路线,实现原料、化学反应、催化剂与溶剂的绿色化是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微生物转化应用于药物合成中 微生物转化应用于药物合成,使得许多难以用化学方法合成的药物得以顺利进行。如固相酶(或固定化菌体细胞)新技术的兴起,使有生命现象的酶像化学合成反应一样完全由人来驾驭,使整个过程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 (三)半合成药物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以天然产物中提取或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的化合物为母体,经化学改造制得新药,可以治疗疑难病症,提高原有疗效,扩大抗菌谱,减少毒副作用或弥补其他不足等优点,如紫杉醇、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的生产。 (四)不对称合成、区域控制和立体选择性控制等技术制备手性药物 据统计,临床常用药物1850种,有1045种药物具有手性。高纯度的手性药物具有副作用小,使用计量低,疗效高等特点,使得其研究和开发成为当今药物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中国新颁布的新药审批办法中把通过拆分、合成的方法首次得到的某些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当作二类新药审批,加大了对研究、开发手性药物的重视。 (五)药物合成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实现仿生合成 模拟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在温和、无污染的条件下合成了许多具有良好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如甾体激素、萜类、抗生素、氨基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