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古代文学,十八世纪文学,十九世纪文学复习材料

俄罗斯古代文学,十八世纪文学,十九世纪文学复习材料
俄罗斯古代文学,十八世纪文学,十九世纪文学复习材料

以下材料来源:东北吃饭大学俄语系刘玉宝教授

第一部分从古代到格里鲍耶陀夫

一.Общее сведение о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

文学史的分歧问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做法就是按历史学的分歧来划分。当然,文学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历史。比如,划时代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诸流派。它们产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产生这个,而不是那个。古典主义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的统一,浪漫主义相对于资产阶级的早期个人主义的张扬,现实主义相对于资产阶级在建立并巩固其统治后暴露出来的背离早期理想的一切丑恶,现代主义相对于后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化、现代化等。有人提出按生产方式的更替作为文学史分期的标记,其实质基本等同于历史学的分期方法。相对来讲,这些方法都是比较客观的、切合实际的方法。

俄罗斯的历史开始于公元6世纪,典籍上首次出现了―罗斯‖和―罗斯人‖的记载。此时,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在欧洲,相当于东罗马拜占庭时期。

公元988,基辅罗斯(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公国(княжество)大公(князь)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夫(Владимир Святослав)将基督教——希腊东正教定为国教,在此之前,古罗斯信奉多神教。

书面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俄罗斯古代文学的开始。

两个希腊僧侣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斯拉夫字母,并用他们创造的斯拉夫字母将《圣经》翻译成斯拉夫语。因此,由此开始的古俄语也叫教会斯拉夫语。这两个僧侣一个叫基里尔或西里尔(约827-869年),另一个叫梅福季(约825-885),是兄弟。

由此,直到整个十七世纪,构成了俄罗斯的古代文学(древняя литература)。然后,是十八世纪文学,十九世纪文学和二十世纪文学(传统的分期法曾把这一时期叫做苏联文学和当代苏联文学)。这就是整个的俄罗斯文学。

二.古代文学

我们首先将要接触到的就是古代文学。那么,从988年开始到整个十七世纪,俄国、俄国历史、俄国文学都有哪些内容呢?

习惯上,人们把俄罗斯古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叫基辅时期,11世纪到1 3世纪上半期。文学形式,或者体裁主要有编年史(летопись)、历史故事(историч

еская повесть),讲演录(ораторско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等。这个时期相对于欧洲为中世纪,也就是神的世纪,基督教的世纪。是中国的宋朝。

上面所说的几种形式指书面文学而言。与书面文学并行发展的还有民间文学(фольклор)。

当时的书面文学是神职人员的文学,因为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掌握语言,他们是作家,也是统治阶级的文学,文学所描写的对象都是王公、贵族。而民间文学的作家是没有文化、不识字的平民百姓,文学所叙述的对象主要是平民百姓自己。由于不识字,不能表现为书面形式,所以民间文学都是民间口头创作(устное народное творчество),主要形式有民间故事(народные сказки)、壮士歌(былины)、民歌(народные песни)、谜语(загадка)、谚语(пословицы)等。

(宗教文明的涌入使俄罗斯走上文明之路;民间文学为俄罗斯书面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古代文学第一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是《往年故事》(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作者是诺夫戈罗德公国(Новгородское княжество)的编年史家涅斯托尔(Нестор),作于1113年。

第二个时期,从13世纪下半期到16世纪,是俄罗斯摆脱鞑靼(татары)统治,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时期。鞑靼统治是从13世纪的三十、四十年代开始的。1480年,莫斯科大公(Московское княжество)伊凡三世(Иван третий)建立了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当时,除Новгород和Москва两个公国外,还有前面提到的基辅公国,以及梁赞公国(Рязанское княжество),大致共有四个较大的公国。1530-1584年,伊凡四世(Иван четвертый),也就是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完成了秦始皇所创的功绩,铲除割据残余,集全权于一身,在整个俄罗斯疆土内统一了文字,形成了俄罗斯的民族语言。伊凡三世还于1547年改称―沙皇‖(царь是罗马皇帝凯撒的俄语音译),确立专制政体。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品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传》(Повесть об Александре Невском)《和拔都侵袭梁赞的故事》(Повесть о разорении Батыем на Рязань)。这个世纪是英雄史诗的时期。

(1206-1368为元朝,1243年成吉四汗的孙子建立了金帐汗国。1380年,库里科沃战役,或马迈大战,蒙军大败。)

第三个时期,十七世纪,是俄国历史的转折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商品经济出现了,并得到了发展,国家政权的巩固,统一的市场形成,世俗生活成为社会历史、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学描写的对象也由英雄转向平民,文学的纪实性转向艺术的虚构性。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产生是虚构人物的出现,因为文学性也就是虚构加上绘声绘色的细节描写。就体裁或形式上讲,英雄史诗被世俗故事取代了。比如,《舍米亚卡法庭的故事》,也叫《谢米亚克判案的故事》(Повесть о шемиякином суде),是十七世纪下半期创作的。十七世在纪洲已经是古典主义时期了。这是一篇讽刺故事(сатиристическая повесть, сатира)的优秀代表作品。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农民,普通的、世俗的农民。作品讽刺了当时法庭的贪污受贿。

三.Слово о полку Игореве

(Слово –повесть, песня, эпос, поэма; Полк –войска.)

这是一部十二世纪末的作品——史诗,эпос或поэма。作者不详。1795年收藏家穆辛-普希金在Ярославль发现了其手抄本(рукопись)原件。1800年印刷出版。手抄本原稿在1812年卫国战争(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中被莫斯科的大火烧毁.

产生这部史诗的历史背景是:12世纪初,古罗斯开始出现封建割据的局面,到了12世纪末封建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产生这部史诗的史实和故事梗概:12世纪时,尤其到了末期,当时罗斯南部的游牧民族(кочевники)突厥人(тюрки, 为阿塞拜疆的主要居民)中的波洛夫人(половцы),对罗斯的骚扰日益严重。于是,1184年,基辅大公(相当于中国周朝时的周王)召集南部个公国联合出征波洛夫人,大获全胜。诺夫戈罗德-谢维尔斯基大公(Новгород-Северский князь)伊戈尔未参加1184年的联合远征(поход),便于1185年自行出征。同的还有伊戈尔的儿子Владимир, 弟弟Всеволод和弟弟的儿子Святослав。出征的初衷是为了夺回被波洛夫人占领的罗斯国土,但也是由于伊戈尔没有参加1184年的征战。要在这次远征中为自己争得荣誉。出征的结果是初战告捷,随后大败,被俘,最后侥幸逃脱,回到祖国。

中心思想:佚名作者除了想告诉我们伊戈尔远征这件历史事件外,更想呼吁各个罗斯王国:要团结一致,抛弃个人的私利和荣誉,才能保卫祖国,免于外侵。史诗最后要体现的是全体罗斯人民的思想和愿望。马克思在读了这部史诗后概括说:Смысл поэмы –призыв русских князейк единению как раз перед нашествием монголов.(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俄罗斯王公们在一大帮真正的蒙古军的进犯面前团结起来。)

史诗的结构:вступление, главная часть и заключение三大部分。Главная часть又由三个部分组成:1)поход, битва в три дня, поражение попасть в плен。地点是战场,出场人物是Игорь и его полк。2)Залотое слово Святослава。地点是基辅,主要人物是Киевский князь。3)Возвращени Игоря на Родину и плач Ярославны。地点是俄罗斯的大地、基辅城。出场人物除了伊戈尔,还有俄国古代文学中的第一个妇女形象Ярославна。

艺术性(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сть):1)它的艺术构思(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замысел):艺术地处理素材(материалы),这主要表现在:根据史实,日蚀发生在伊戈尔已经出发之后。但是,为了达到艺术的渲染和烘托效果,把日蚀的的时间前移,挪到了伊戈尔出发之时,表示大自然已经预示伊戈尔此行凶多吉少,有阻止他出发,以避免无谓的流血之意。2)语言:除了简单的描述性语言外,大量地使用了形容语。语言的结构复杂化了。不再是简单的主—谓,出现了(定)主—(付)谓(形、宾)。3)修辞(стили

стика)大量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史诗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1)象征(символ);(2)比喻(сравнение);(3)拟人(олицетворение)。4)形象塑造:(1)俄罗斯的形象(природа –море, река, гора, луг, города, народ, животные, растения),同主人公同欢乐,共悲伤;2)伊戈尔的形象;3)Святосла –俄罗斯人民心声的代言人;4)Ярославна –不仅对自己的丈夫,而且对士兵们也一样充满了爱。

四.十八世纪文学(上半部分)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十八世纪的俄国是开放改革的世纪,是民族意识觉醒、民族最后形成的世纪,是古典主义的世纪,是世俗的文学终于摆脱教会文学而开始蓬勃发展的世纪。

影响这一社会历史的人物是彼得一世(1672-1725),其最大的功绩在于:1)争夺出海口(выход к морям),主要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出海口,争夺的对手是瑞典。由此,打开了通向欧洲,通向文明的通道。2)西欧文化大力提倡。(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正面结果是使荒芜落后的俄国受到世界文明的阳光的普照,俄国文化开始融入世界。负面影响是盲目崇洋媚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民族性的正常发展。3)最重要的一点是确立了商人的地位。正是从彼得开始,俄国走上了一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道路。也就是民族意识觉醒,民族的形成。―民族关系的形成不是别的,而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列宁)(племя –народность –нация)。但由于俄国历史的局限,尽管商人也走上了统治地位,但占主导地位的人仍是封建地主。由此而引发了十八世纪,尤其是整个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独特的批判性。

(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1703年)

(圣彼得堡在1703年在涅瓦河岸建成,为俄罗斯新都,是通向欧洲的窗口(окно в Европу))

影响这一时期俄国文学的主要是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古典主义(классицизм)自17世纪由法国兴起,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才结束,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是欧洲近代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文艺思潮,是文艺上的规范主义。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рационализм),崇尚理性(名言为―我思故我在‖)。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王权专制是古典主义的物质前提。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范本,提倡颂诗、史诗、悲剧、喜剧等主要文学形式(Греция –греческий, Рим –римский, онти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Ода, героическая поэма, трагедия, комедия)。法国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一悲剧《熙法》(1638),拉辛《昂德洛玛刻》(1667),莫里哀喜剧《伪君子》(1664)。除颂诗外,戏剧最能体现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这就是有名的―三一律‖(три единства –единство времени(24小时), единство места, единство действия(情节))。主题绝大分为维护国家统一,拥护中央集权,赞美王权专制。是封建主义(封建社会)的产物或意识的表现形式。悲剧为高雅的,属于高级体,喜剧为低俗的,属低级体。

俄国古典主义的代表是康捷米尔(Кантемир),苏玛罗科夫(Сумароков)和罗蒙诺索夫(Ломоносов)。

俄国古典主义的特点:公民热情,崇尚理性,尊崇经典。

俄国的古典主义,除同欧洲古典主义基本原则一致外,更有它的渗透着启蒙思想和意识的特点。表现在康捷米尔和拉季舍夫的创作中。

文学分期:

1)彼得时期——为18世纪头30年。是从古代文学向新文学的过渡时期,也是由教会文学(церковная)向世俗文学(светская)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费奥方·普罗科波维奇(1681-1736),主要创作为宗教作品,代表作为悲剧《Владимир》。

(古代文学的形式主要为各类散文体的文献作品和宗教题材的作品。)

2)古典主义时期——为18世纪的30-50年代。代表人物有安齐奥·德米特利耶维奇·康捷米尔(Антиох Дмитриевич Кантемир, 1708-1744),是俄国第一位非宗教文学的作家,是俄国讽刺文学的鼻祖,也是俄罗斯早期启蒙主义的代表,俄国古典主义的倡导者之一。曾出任过俄罗斯驻法国大使,36岁时病死在巴黎。一生中共写过9篇讽刺诗(сатира, сатириче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主要揭露和谴责反动、保守势力在彼得逝世后企图复辟倒退。他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起来公开抨击地主阶级的残酷,并为农民鸣不平的人,也就是第一个在创作中表现出民主倾向的作家。―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出自公民的义务,我要打击对我的同胞有害的一切‖。他的讽刺诗用陈旧的音节诗体写成,基本上使用古斯拉夫语,即教会斯拉夫语。代表作《告理智,或致诽谤学术者》。(К уму своему, или на ругающих учение)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苏马罗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Сумароков,1717-1777)。俄罗斯第一位职业作家(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й)。一生中创作了颂歌、抒情诗、寓言、悲剧、喜剧等大量作品。是1756年在彼得堡建成的―俄罗斯剧院‖的首任院长。一生共写过九部悲剧。代表作为悲剧《辛纳夫与特鲁伏尔》,表现了古典主义的理性——个人与社会的两种因素的冲突。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Ма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 1711-1765)。俄国第一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主义时期式的学者(百科全书式的),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均有建树,尤其是语言方面。他是诗人,创作了许多的颂诗,歌颂英明的君主和俄国军事上的胜利,表现了昂扬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公民情感。(1)颂诗:―我们的文学从1739年(即从出现罗蒙诺索夫第一首颂诗那一年)开始。‖(别林斯基)指1 739年的《攻克霍丁颂》,标志着俄国新文学的诞生,宣告了俄国文学文献性质时期的结束。颂诗是用供诵读用的一种文学形式,遵循古典主义的诗学要求,文体文雅、庄重,结构均衡,叙事逻辑性强,采用―高级体‖语言,即教会斯拉夫语。音韵格律为抑扬格。基本主题为歌颂英雄―不朽的光荣‖,尤其是彼得一世的光荣,赞美祖国的富强。(2)三种文体理论(теория трех стилей):按照古典主义的原则,颂诗须采用―高级体‖的语言,选用抑扬格的形式,每节十行的诗句。所谓―高级体‖就是教会斯拉夫语,它是

封建教会思想的表达工具。自罗蒙诺索夫开始,把民间的口语的俄语也采纳进了文学创作。首先看三种语言:а)教会斯拉夫语和俄语共同使用的语言;б)俄语,尤其是口语很少使用的教会斯拉夫语;в)教会书籍中没有的俄罗斯口语。相对而来的三种文体(语体):а)高级体(选用一、二类语言,写史诗、颂诗);6)中极体(选用一、三类语言,写戏剧、讽刺诗);в)低级体(选用三类语言,写席卷等)。(церковнославянский язык)(3)诗体改革:

首先由特列佳科夫斯基(Тредиаковский, 1703-1769)提出。1735年写了《俄国诗简明新作法》(Новый краткий способ к сложению российских стихов)。提出―重音诗体‖(силлабо-тоническое стихосложение),也就是音节重音诗体。之前为音节诗,由每行数量相等的音节为基础的诗句构成的诗。重音音节诗体,是以重音音节和非重音音节的均匀交替为基础构成的诗。特列佳科夫斯基只承认扬抑格(第一个音节为重音),阴韵(倒数第二个音节押韵)。罗蒙诺索夫完成了诗体改革。不仅完善了重音诗体,而且提出了选音学,使俄国诗歌具有了音乐美,成为―美文学‖。罗蒙诺索夫不仅承认扬抑格和阴韵,而且发展为既可以是二音节的音部(扬抑格和抑扬格),也可以是三音节的音部(扬抑抑格或抑扬抑格),及阳韵(最后一个音节押韵)。特列佳科夫斯基只推荐了两种诗体格律,而罗蒙诺索夫则增加到了三十种之多。

(苏玛罗科夫、罗蒙诺索夫、特列佳科夫斯基并列为十八世纪中期俄国古典主义三杰。)

五.十八世纪文学(下半部分)

3)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为十八世纪的60-90年代。全名为Софья Фредерика Августа。德国公主,1727-1796。1762年成为империатрица至1796年。是俄国农奴制兴盛或极盛时期,也是俄国贵族的―黄金时代‖。但是,在世界,美国1775年开始独立战争,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攻击巴士底狱。美国也于同一年成立合众国,华盛顿任首届总统。在俄国,1773-1775年爆发普加乔夫起义,表明,国外,翻天覆的资产阶级革命,当然对还是封建王权统治的俄国产生了震动。国内,农奴和农奴主的矛盾已经激化了到了公开对抗的程度。这两股历史和政治的力量或冲击自然会在文学中反映出来,因为文学是人们的情绪或心态的表现。

感伤主义(сентиментализм)。十八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实际上,它是浪漫主义的先声。感伤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动或否定。古典主义强调人的理性,感伤主义强调人的情感。古典主义是封建王权思想的表现,感伤主义是在封建社会中代表第三等级的中小资产阶级的情绪的表现,针对封建统治,它当然具有民主进步的意义。感伤主义不再把古典主义的王公大称臣作为歌颂和描写的对象,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感伤主义的作家站在中间的立场上,而且是中间偏下的角度上,暴露和批判封建贵族上层的腐朽黑暗,同情劳苦大众下层的悲惨不幸。法国的卢梭及其作品可以看作是西欧感伤主义的代表。感伤主义的文学形式主要为旅行记、书信体小说、哀歌等。

俄国的感伤主义形成于90年代。和西欧感伤主义不同,它反映的是贵族阶级的情绪,它的产生主要由于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本国的起义的震撼,一些进步的贵族开始

怀疑本阶级的统治的合理性,表现出对农奴制的小心谨慎的不满,并居高临下的同情被压迫的农奴。这是俄国感伤主义的独特之处。俄国感伤主义又分为温和派和强硬派两个截然不同的倾向。卡拉姆辛是温和的感伤主义(或纯贵族阶级)的代表,而强硬的感伤主义(或反贵族阶级)的代表是本阶级的异己分子拉季舍夫(或拉季谢夫)。由于古典主义作怪,1730-1754年整整25年内,俄国只出版了5部长篇小说,而且其中三部是翻译作品,只是在60年代初才开始露面。

叶卡捷琳娜于1769-1770年匿名创办《万象》(Всякая всячина)讽刺杂志,讽刺对象是一些有缺点毛病的个人。诺维科夫(Новиков, 1744-1818)也于1769-1770年创办了讽刺杂志《雄蜂》(трутень),讽刺的对象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代表的封建农奴制,不仅宣传了启蒙的思想,还展现了农奴的悲惨生活。

十八世纪文学的定义或归纳和总结:

十八世纪文学是追寻俄罗斯文学传统源头的世纪文学,是俄罗斯文学真正形成民族文学的初始时期,是辉煌的、举世瞩目的十九世纪的准备时期。具体来说:俄罗斯文学的讽刺传统、公民性、民主革命性,甚至俄罗斯文学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起源于十八世纪的文学,都可以一一对应地找到它们各自的起源。

真正的文学是接近现实的文学,接近生活的文学,是具有各种成熟的文学形式的文学。俄罗斯文学在十八世纪,经过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的洗礼,从天上降落到了人间,从宗教文学转向了世俗主义,一步步地,越来越接近现实,接近生活。而且,产生和出现了,并且基本完善了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样式或体裁造),造就了杰出的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先锋或前头部队。这就是除古典主义(30-50年代)作家之外的诗歌的代表杰尔查文(Державин),戏剧代表的冯维新(Фонвизин),小说的代表卡拉姆金和拉季舍夫。

六.杰尔查文(Гаврил Романович Державин, 1743-1816)

是十八世纪的第三阶段的俄国文学中涌现出的杰出诗人,而且还是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跨世纪的诗人。跨世纪的意义就在于在冲破古典主义束缚的同时,也反映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基本倾向——现实主义的情绪。所以说,杰尔查文是一个文学史上过渡性的人物。这也是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出身于没落贫穷的贵族家庭,正是这种早期贫穷的生活使他得以了解人民的不幸与苦难。18岁参军入伍,在当了十年的大兵后,终于在29岁时被晋升为军官,有了退役的资格。于是,他来到了彼得堡,进入枢密院(Сенат),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供职。1782年,还有一种说法,是1783年,创作了颂诗《致费丽察》(《К Фелице》),诗中大力地赞颂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美德。因此,龙颜大悦,叶卡捷琳娜二世亲自召见了他,并赐给他五千卢布和一个足金的鼻烟壶。从此,杰尔查文成为一个显赫一时的大人物。1787-1794年,他写了《致国王与法官》,更进一步地继续在《致费丽察》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含笑向国王陈述真理,针砭时弊,讽刺权贵。当然,和中国的李白相比,绝没有李白的那种洒脱的铮铮风骨。1796年,创作了《纪念碑》(《Памятник》),是对自己整个创作的概括性评价。所以,在某

种意义上说,通过这首颂诗我们也可以把握诗人创作的大动脉。综观杰尔查文的创作,我们也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特点:1)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的歌手。由旗帜鲜明的颂歌《致费丽察》开始,应该说,贯穿了整个创作的基本主题就是赞颂以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代表的开明君主的封建贵族;2)由于他自己的出身和经历,了解过苦难和不幸,所以,在他的诗中还表露出一种鲜明的批判倾向,一种民主精神和公民的激情。3)就上述两种创作倾向,可以用诗人自己在1807年写的《意向》一诗中的话加以概括:我爱磊落光明,但愿心地纯正,理智和那人性,便是我心中的神明。4)应当说,尽管它表现出了这种批判的倾向,但绝不是对专制统治的一种否定,而是对其中表现出来的不理想的阴暗面的揭露和讽刺,以唤起―疗效的注意‖。5)作为一个过渡型的人物,杰尔查文把康捷米尔开始的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讽刺和罗蒙诺索夫开始的抒发浪漫主义的理想的

颂诗结合在了一起。这可以说是他的风格特点。6)在语言形式上,他把高级语体和低级语体结合在了一起。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他的诗比古典主义代表作家的诗更接近于现实。

七.冯维辛(Денисов Иванович Фонвизин, 1745-1792)

我们已初步了解了十八世纪文学诗歌的代表杰尔查文,今天,我们得介绍十八世纪俄国文学戏剧的创作代表冯维辛。

1)1745年,出生于中等生活水平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有教养的文化人。1755年,1 0岁时,入莫大附中(гимназия),是个好学生。中学毕业后入莫大,并开始文学创作,主要是翻译作品。大学毕业后进彼得堡外事委员会(Коллегия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任翻译。后又当上了当时的一个большой чиновник Елагин的秘书。Елагин当时主管剧院。如此,冯维辛得以同当时的许多知名作家和官员接触,接受影响,并以讽刺性的文学作品跻身于文学界。2)1769年,创作喜剧《旅长》(《Бригадир》),是冯维辛第一部散文体的喜剧,也是俄罗斯第一部民族喜剧。剧中主人公——旅长之子Иванушка的名言是:Если щенок не обязан уважать того пса, который был его отцом, то и я не обязан так же уважать своего отца.(连狗都不孝敬父母,那么,我就更不用把父亲放在眼里了)绝对的忤逆之子。这是崇洋媚外、接受外国教育的恶果,也是彼得一世带给俄罗斯的负面影响。3)1782年,喜剧《纨绔子弟》(《Недоросль》)问世了。开初的创作动机如同《旅长》一样,冯维辛也把当时贵族的教育问题放在首位。但当时发生了一件震惊俄罗斯的大事,使他改变了初表。这就是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5)。起义被镇压后,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更黑暗的统治。而由此暴露出来的统治的残暴和腐朽更为突出,更成为当时社会的热门问题。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冯维辛自然会更敏感地把握到这一现实。于是,他公然挺身而出,喊出了暴露农奴制的丑恶的最强音(主题)。故事梗概:离莫斯科不远的一个乡村,住着一家地主Простаковы。有一个远亲,孤儿Софья寄住在这里。一家人都对她不好。Простакова(一家之主)有个弟弟Скотинин,被请来做客。做客的目的是撮合他同Софья结婚。恰在此时,还是灰姑娘和丑小鸭的Софья,突然收到了富有的、早已杳无音信的叔叔的信。于是,她变成了一个公主,一只白天鹅,因为她将是大笔财富的继承人。就Софья归谁所有,故事情节展开了。Простакова改变了主意,要把Софья嫁给自己的儿子Митрофан。另一条线索也出来了:特派员Правдин正在此地调查某些地主的恶行。

同时,军官,Правдин的朋友Милон也来到了此地。而且,他还是Софья的旧识。两人相见,Софья苦诉不幸。Милон决心英雄救美人。而且,富有的叔叔Стародум也来到这里,登台亮相。所有该出场的人物都已到齐了。Простакова竭力向Стародум推销自己的儿子。她要向Стародум展示自己儿子的才学,好让Стародум承认儿子,并许诺与Софья结婚。然而,无论是Скотинин,还是Митрофан,一枕黄粱,均落选,正直的Милон接住了绣球。两人结为百年之好。最后,特派员Правдин宣布,鉴于Простакова非人地对待农民及Софья,将被剥夺领地的拥有权,并接受审判。曾经不可一世的一家之主四处求救,就连她一向娇生惯养的宝贝儿子也把她推到一旁,置之不理。作品的意义: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将俄国外省地主庄园的日常生活习俗展现给世人,而且,还在于作品继承和发展了康捷米尔和诺维科夫的讽刺传统,开始了社会讽刺喜剧,更在于由《纨绔少年》开始为俄国文学开拓了一条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路线。无人能否定,《Горе от ума》和《Ревизор》不是由《纨绔子弟》开始的。人物形象:除了上述的继承和发展、开始和开拓外,冯维辛在《纨绔子弟》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使这部喜剧在俄国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原因。首先,Простакова是无知、残暴的地主的典型形象。她的无知表现在:她认为,学问是无用的东西。要到哪儿去,车夫自然会把你送到那里,所以,贵族无需知道地理。来信了,让仆人念,所以,贵族无需识字。读书识字本是下人的事。但为了儿子的前程,为了他日后能谋个一官半职,她还是违心地狠下心、咬着牙,雇老师让儿子学知识。她的残暴表现在:她常为不能再在农民身上榨出油水而惋惜,因为农民的血汗早被她榨光了,只剩下一口气了。她不把农民当人看,女仆生病,在病中说胡话,她都觉得不可理解,甚至大逆不道。而且,她是个百分之百的―气管炎‖,丈夫常常挨她的痛打。这就是宗法制俄国典型的、愚昧而又野蛮的地主。我们日后在《死魂灵》中也会见到。Скотинин是愚蠢、利己和野蛮的地主的典型。他承认他对猪情有独钟,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但是,他却把农民看得连猪都不如。他宁愿当猪的儿子,梦想同Софья结婚后也能生出个猪崽来。Митрофа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在这些人(或者说猪)中,会是个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四体不勤,好吃懒做,娇生惯养,极端自私。看到妈妈一切都说了算,于是,他不仅不把下人放在眼里,甚至对父亲也不恭不敬,只对一家之主阿谀奉承,是一个无知、愚蠢的八旗子弟。学了四年,甚至还数不到三,是个无用的东西。由这三个人组成了冯维辛着意刻画的主要出场人物,也就是他揭露、抨击、讽刺的对象——农奴主、地主阶级的反面人物。作为这些反面人物的衬托,冯维辛还塑造了正面人物形象:Софья,Правдин,Милон和正面人物的中心人物Стародум。他们是冯维辛在―破‖的同时的―立‖,是他本人思想倾向的代表,是他的理想的传声筒,是贵族阶级中的正面人物。相比之下,正面人物不及反面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倾注了作家全部的仇恨和讥讽。因此,无论是Простакова,还是Скотинин,还是Митрофан,都已成为相应的普通名词,成为包含他们形象意义本身的同义语。作家究竟是如何塑造这些典型的、―不朽‖的形象的,让我们通过阅读作品来把握。艺术形式:

采用的是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故事情节——争夺Софья;地点Простакова家;时间一昼夜。但是,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却传达出了现实主义的内容。

介绍一句冯维辛曾说过的话,也许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和他的创作:―有国家,但无祖国,有臣民,但无公民。‖

八.十八世纪第三阶段的散文代表:

首先是拉季舍夫(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Радищев, 1749-1802)。

1)生平:1749年8月31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童年在萨拉托夫省库涅茨克县上阿布里亚佐沃父亲的庄园里度过。8岁时被送往莫斯科上学。1762年,13岁时,也就是叶卡及琳娜登基为俄国女皇的那年,女皇颁旨,从贵族子弟中选出40人入贵族军事学校。贵族军事学校的学员实际上就是宫廷侍从,住在宫中,一面学习,一面当差。拉季舍夫被选中了,从莫斯科到了圣彼得堡沙皇宫中,呆了两年多的时间。1766年,叶卡及琳娜二世伪装开明,成立了新法典编纂委员会,要改革法制,需要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于是,便从贵族子弟里选出12人去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专攻法律。这次,拉季舍夫又被选中了。学了5年。1771年,拉季舍夫学成归国。先后在枢密院、军事法庭、贸易部供职,直到他因为《旅行记》而被捕。1790年6月26日,叶卡及叶卡捷琳娜二世得到一本没有作者署名的书《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看过之后,勃然大怒,严令立即找出该书的作者。几天之后,拉季舍夫被捕了。刑事法庭判他死刑。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审批时,把死刑改为流放,地点是西伯利亚的伊利姆斯基。10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巴维尔一世即位,拉季舍夫被准许回到莫斯科。1801年,巴维尔一世被谋杀,新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即位,成立了法律编纂委员会,拉季舍夫被任命为委员会委员。拉季舍夫提出了温和的改革方案,即立宪改革,但被认为是过激的举动。他绝望了。于是,在1802年9月11日,服毒自杀。2)主要创作有《给一个住在托波尔斯克的朋友的信》、《自由颂》、《乌沙阔夫传》、《闲话祖国之子》、《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哲学论文》、《论人、人的死亡和不朽》,历史著作《简述西伯利亚的开拓》,经济论文《关于中国市场的信》等。其中,组诗《自由颂》,和游记《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记》为他的代表作。《自由颂》是1781-1783年间创作的。起初,把它全部收在《旅行记》的《特维尔》一章,共分54节,是绝对的政论诗,是作者的政治抒怀。诗的主题就是对自由的颂扬,对破坏自由的社会揭露和否定,对充满自由的未来的展望。《旅行记》于1780年开始创作,1788年写成,1790年在他自己的印刷所印了650本。全书共26章,除前、后两章外,各章标题都以从彼得堡开始到莫斯科沿途所经过的驿站命名。3)《旅行记》的主题是宣扬革命,揭露和批判农奴制,沙皇专制。―我举目四望,人们的苦难刺痛了我的心。我扪心自思,我发现,人们所遭受的不幸原是人们自己所造成的,而且往往只是由于人们未能正视周围的事物。……我觉得任何人都能够福他人,这时我心中迸发出莫可名状的欣喜!就是这种思想激励我写下这部作品。4)《旅行记》当然以旅行笔记的形式写成。这是十八世纪流行欧洲的感伤主义文学中常用的形式和体裁。一般主要为描写大自然的风光,名胜古迹,抒发人物的内心感受。不过,拉吉舍夫的《旅行记》是绝对的抒发人物(―我‖)的内心感受。尽管也有几个―故事‖,但绝对没有作为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刻画,也绝对没有自然景物的描写,是百分之百的政论。5)俄国解放运动史的第一位革命家,这就是拉吉舍夫在俄国文学史的突出地位。作为本阶级的异己分子,拉吉舍夫更强烈、深刻地批判和否定了本阶级的利益。

为什么这样,我想,原因有四:(1)作者本身的正直的心灵:(2)在皇宫内两年的生活,在枢密院、军部法庭、贸易部的工作经历,使他切身地体会到了专制的腐败。(3)国外5年的留学经历,自然接触到了蓬勃于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想——自由,天赋人权(卢梭)。(4)所学专业法律。法制的观念使他用之来衡量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家庭婚姻、

商业活动,直至现有的君主专制、农奴制。这一切均与法律不符,于是他否定它们,批判它们。

然后是卡拉姆津(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арамзин, 1766-1826)。

1)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退役的军官。他在伏尔加河岸的乡村度过了他的童年。后在Симбирск和莫斯科的寄宿学校(пансион)学习。15岁时参军,服役两年。在服役期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是翻译作品。1785年,也就是19岁时,迁居莫斯科,参加了Новиков小组,一个进步的、有着民主倾向的文学团体。1789年,卡拉姆津出国。在出国期间写了很多书信和随笔(заметка),回国后编辑整理成书《一个俄国旅行家的书信》(《Письма русского путешественника》)。回国之后的第二件事是出版发行了杂志——《莫斯科杂志》(Московский журнал),当时的许多名人都是这本杂志的撰稿人。这是一个纯文学性刊物。1802年,创办了新的杂志《欧洲导报》(Вестник Европ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从1803年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他的历史巨著《Истор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积劳成疾,最后,导致双目失明,而不幸病故。2)美文学(беллетристика)的代表作就是他1792年写成的中篇小说《Бедная Лиза》。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悲剧故事。一个富有的贵族青年,由于极端的个人主义,由于多少带有一些反叛社会的精神,精神苦闷,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当他偶然遇上了一位清纯的乡村少女时,他不由自主地被这种淡淡的铃兰花的香气所吸引,所迷醉。而天生丽质,心地善良,天真单纯的少女有如童话中的公主,也在默默地寻求着一种刚刚萌生的感情的寄托。正象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说的,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于是,他们相爱了,他们坠入了感情的细腻、温湿之中,终于酿成了他们的自己未曾想到的、也不想遭受到的悲剧。3)整个小说的基调是绝美的,即使它的悲剧性,也绝不同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绝对的、由作者所创造的一个世界,就象一幅在朦朦细雨中的中国山水画,给人一种空濛濛的感觉,一种贵族的伤感和悲切。这个世界就是理想的世界。包括小说中描写的自然景色,也包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草一木都含情脉脉,每个人都那么完美无瑕。一颗善良的心,一副可人的外表,即使是造成Лиза自尽的凶手Эраст,由作者传达给我们的也不是凶神恶煞,而只是一个绝对温柔的杀手。万水千山总柔情,一切都为情所困。这就是感伤主义给我们创造的情感的氛围。4)Лиза当然是作者心中的一号人物,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她那么可爱,最后,只能靠她的不幸,她的悲剧,她的失去,来强化她的可爱,来强化作者和读者对她的怜惜。应该说,这个形象的意义并不十分重大。Эраст是作者接近现实的标志和结果。他的所作所为,他的精神面貌,他的情绪心态,使我们自然想到了在他之后的奥涅金,毕乔林等等―多余人‖的形象。这是俄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画廊,人物系列,也是学习、把握俄国文学的一条重要的脉络。他对他所处的社会有一种莫名的疏远感,但他又不可能离开这个社会,与这个社会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而同这个社会之外世界的联系,给他带来了幸福,也给与他发生联系的人带来了幸福,然而,那是短暂的,因为他就象七仙女,就象织女,就象美人鱼,要回到属于她们的世界。结果是什么呢?应该说两相怨。这就是我的解释。单从阶级的角度解释,提高Лиза,贬低Эраст都是一种庸俗的做法。5)卡拉姆辛是一个同俄国古典主义彻底决裂的人,他也是一个承上启

下的人。首先,感伤主义,无人不说是浪漫主义的先声,那么,谁又能说卡拉姆辛不是普希金的先声呢?然后,相对于古典主义的呆板和单调,感伤主义变得活泼和多彩起来。Где?就是它的内容之外的形式,包括作品的形式(散文)和表达的形式(语言)。甚至可以说,卡拉姆辛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散文作家,而且也是一位文体家,一位语言家。

九.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两个世纪交界期的俄罗斯文学

1)历史、时代背景:

1789年法国革命胜利,成为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之一。拿破仑(1769—1821)的出现,

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观念。没有拿破仑,就没有贝多芬(1770—1827),也没有贝多芬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和第九(合唱)交响乐。两个世纪交界的时期,是英雄的时期,是充满了幻想的时期,是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什么是民族意识觉醒?就是资产阶级意识萌芽并茁壮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民族大交流、相互大影响的时期。俄国没出现拿破仑,但却有十二月党人。俄国没出现贝多芬,却有普希金。虽然普希金稍晚了一些,是1799年出生的,但他却和歌德一样(1749—1832)成为俄国狂飙突进的旗手。

2)文学特征:

对整个十九世纪文学,高尔基的概括和评价既生动形象又切实中肯―在欧洲文学的发展史

上,年轻的俄国文学是一种使人惊叹的奇观;我可以毫不夸大的说,没有任何一种西方文学是用这样的力量,这样地迅速的和用这样强烈的光芒万丈的才气而出现的。在欧洲没有任何人能够创造出这么多伟大的,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作品,没有任何人能在这样难以名状的艰苦条件下创作出这样惊人的美。试比较一下西方文学史和俄国文学史,就可以作出这个不可动摇的结论;没有一个国家象俄国那样,在不到一百年间,出现过这样一些灿若群星的伟大名字。‖整个十九世纪俄国文学是一块大蛋糕,得我们把它切成小块,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地品尝。

我们先不介绍卫国战争,也不介绍十二月党人起义,现介绍如下的一些内容:

(1)诺维科夫于1818年,拉吉舍夫于1802年离世,这两个人的精神,尤其是拉吉舍夫,不

能不说是十二月党人的先驱。杰尔查文于1816年,而卡拉姆金1826年才离世,尤其是卡拉姆辛,不能不说是两个世纪之交的俄国文学的承上启下的人物。于是,出现了以卡拉姆辛为核心的,有茹科夫斯基、巴丘什科夫、普希金等参加的1815年成立的―阿尔扎马斯社‖,同以希什科夫(海军上将)为核心的,1811年成立的―俄罗斯语言爱好者

座谈会‖形成对立,反对后者的保守和反动(坚持教会斯拉夫语不变,严禁由法国引进的表示革命词汇),而力主新的但却是上流社会的口语和大量的外来语。这实际上是感伤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最后斗争,也是感伤主义在为浪漫主义奠定基础,开辟道路,或者,就是感伤主义向浪漫主义的曲折过渡。

(2)浪漫主义(романтизм)

有人说,浪漫主义是文艺上的自由主义。这一句话,一个词就可以把浪漫主义的实质解释

得非常明白。自然,这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情绪心态。是自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开始酝酿,启蒙主义运动淤积的资产阶级热情的爆发。自由的精神,首先是个性的自由,是情感的自由,自然,浪漫主义的精髓就是展示和宣扬人的独特个性,人的内心感情。这也就是为什么资产阶级意识、资产阶级精神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的原因,这也是浪漫主义的精神。浪漫主义自它产生就如同感伤主义一样,分为两个不同的阵营。消极浪漫主义可以说是(尤其是在俄国),是卡拉姆辛的感伤主义的发展,这是贵族的,进步贵族的一种情绪的反映。―轰隆隆的雷声就把他们吓坏了‖,他们更留恋逝去的时光,不憧憬未来,尤其是革命的未来。因此,说它是消极的。积极浪漫主义则可以说是拉吉舍夫的精神的发扬和光大,尽管也是贵族的,但不妨说是背叛了贵族阶级的利益而站到了革命民主的资产阶级的立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他们追求未来,革命的未来,充满自由理想的未来。因此,说它是积极的。

(3)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1783—1852)

俄国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是杰尔查文之后的俄国诗歌泰斗。别林斯基说:―没有茹科夫斯

基,我们就不会有普希金。‖茹科夫斯基是第一个真正的抒情诗人,是他使俄国的诗歌摆脱了古典主义的一般化的、抽象的描写。他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改进诗歌形式、丰富诗歌语言和格律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就是茹科夫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上的意义。茹科夫斯基的父亲是图拉省的乡村贵族,母亲是土耳其女俘,非明媒正娶,也非二房,茹科夫斯基属婚外私生。出生后,由住在他家的食客——没落地主收养,并随了他的姓——茹科夫斯基。他的生身父亲姓浦宁。茹科夫斯基生性孤僻、忧郁,耽于幻想,比如,他对自己的外甥女十二年的单相思就是他性格的典型表现。茹科夫斯基是从感伤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茹科夫斯基也是从翻译走向创作的。1802年,他翻译了英国感伤主义诗人格雷的《墓园挽歌》。1806年,创作了哀歌《黄昏》。1808年,在翻译德国诗人毕尔格的故事诗(баллада)《列诺拉》时,在其基础上,创作了,或者说改写成了他自己的故事诗《柳德米拉》。这部作品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俄国文学中第一次向读者揭示浪漫主义世界的作品。其中,充斥着月夜、荒原、鬼魂、坟墓和离奇的情节。这也是消极浪漫主义的典型形象。1815年,茹科夫斯基创作了故事诗《风神的竖琴》、《捷昂与爱斯欣》。而《俄罗斯军营的歌手》则改变了诗人的命运,这首诗得到了皇室的赏识,从这一年起,也就是1815年,他便一直在皇宫当御用诗人和太傅,历时25年,他是亚历山大二世的老师。1831年,茹科夫斯基用他在《柳德米拉》中的主题又创作了,或者说改写了故事诗,这就是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斯维特兰娜》。离奇

的内容、神秘的恐怖气氛、民歌风格、凄婉抒情的格调以及顺从命运的宗教观,等等,这一切消极浪漫主义经常使用的形象和手法,使这首叙事诗成了俄国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斯维特兰娜温顺、沉静、忧伤的性格,是茹科夫斯基塑造的早期的俄罗斯女性的典型。正因为这一形象,茹科夫斯基享有了―斯维特兰娜的歌手‖的称号。尽管如此,18 20年,普希金发表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之后,茹科夫斯基的影响已被普希金所取代了。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茹科夫斯基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他的艺术特色:注重人的内心感受,哀叹人生的无

常和命运的多舛,寓情于景的描写和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在保持原作精神的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斯维特兰娜》中描写了古老的俄罗斯民间习俗——少女们在圣诞节期间占卜。其中,用

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刻划出了少女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不幸只是一个可怕的梦,只要心中想着上帝,相信宿命,一觉醒来,造物主就会赐给你幸福,送给你可人的白马王子。

浪漫主义必须区别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消极的浪漫主义(пассивный),它或者企

图使人与现实妥协,从而粉饰现实,或者引诱人脱离现实,并使其徒劳无益地沉溺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思索什么―人生的命运之谜‖,思索爱情与死亡,即用一些―臆测‖和冥想的方法去思索那些解决不了的疑谜,其实这些疑谜只有科学才能解决。积极浪漫主义(активный)竭力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并唤醒他起来反对现实,反对现实所加之于他的一切压迫。(高尔基)

卡拉姆新在散文方面,茹科夫斯基则在长诗和抒情诗方面,找到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途

径和各种色彩,加深了心理情节的发展。主题和题材都是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的、宿命的、永恒的生与死。语言是隐喻的、充满象征主义的,又是朴素的、典雅的(民间创作语言和古斯拉夫语)。情绪是哀婉的,感伤的,低沉的,甚至是阴森恐怖的。

十.十九世纪头25年的俄国文学

1)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运动和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

(1)十八世纪初期的俄国产生了彼得一世,出现了在俄国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的彼得一世改革。但当时的世界形势是王朝统治方兴未艾,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典主义和对帝王将相的歌功颂德,这也是当时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十九世纪初期,具有自由主义思想

色彩的亚历山大一世在位,从1801年开始,到1825年。虽然法国1789年已发生了革命,虽然已经有了个别人,最突出的是拉吉舍夫等人出国后已经感受到了革命,并且把革命的思想火种带回了俄国,但毕竟是星星之火,还不足以燎原。1812年6月11日夜,为了同俄国争夺在欧洲的霸权,拿破仑对俄国不宣而战。自彼得一世开始,俄国极力扩张,不仅拥有了大片的国土,而且历代沙皇不断继续扩张,土耳其、波兰、伊朗、芬兰、瑞典等不断被瓜分,而最大的赢家和得利者就是俄罗斯(奥、普)。俄罗斯军民奋起抗法,不仅演出了莫斯科空城计,使法军无功而返,而且一路追杀,远征到了法国的巴黎。参加卫国战争并随军远征的贵族军官,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接触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看到了曾经同他们一道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俄国的广大的农民,仍然被奴役、受欺凌。这时,革命思想的火种已不再是星星之火,而成了堆堆篝火。1815年9月,在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下,俄、奥、普三国皇帝缔结了―保卫正统主义和基督教义‖的―神圣同盟‖。俄国成了欧洲维护王权统治的霸主和主力。然而就在它的内部,在1816年,亚历山大·穆拉维约夫上校率先创立了第一个秘密团体——―救国协会‖。旨在解放农奴,实行君主立宪制。1818年,―幸福协会‖成立,赞成共和制,准备用武力推翻专制统治,创始人是帕维尔·彼斯捷尔。1821年,―幸福协会‖改组为―北方协会‖和―南方协会‖。―北方协会‖由穆拉维约夫领导,―南方协会‖由彼斯姬尔领导。尽管他们一个主张共和制,一个主张立宪制,但敌人是共同的,就是沙皇专制、农奴制。1825年11月,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亡,无子女继承皇位,按王位继承法,应由其弟康斯坦丁继位。但康斯坦丁早就声明放弃继承权,这样,皇位就轮到了另一个兄弟尼古拉头上。1825年12月14日,在向尼古拉宣誓效忠时,3千名军官起义,聚集在参政院广场,拒绝宣誓,要求立宪。起义总指挥谢尔盖·特鲁别茨科伊临阵变卦,始终未敢露面,而3千官兵还在等着他发布下一步的行动命令。新上任的尼古拉一世抓住这个时间差,调动卫队和炮兵,包围了起义的官兵。中午12点,沙皇下令向起义军开火。就这样,―北方协会‖的起义被镇压,―南方协会‖同时发生的起义也被镇压。1826年7月13日,5名十二月党人主要领导人被处绞刑,还有更多的人被流放。―农奴制的俄国陷于闭塞和停滞不前。只有极少数的贵族在反抗,由于他们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而显得软弱无力。但贵族中的优秀人物却帮助唤醒了人民‖。这是列宁对十二月党人起义作出的评价。一方面说明他们失败的原因,一方面也指出它在俄国上的历史上的意义。十二月党人运动的结束,正好成了列宁概括的俄国革命的起点。正是从1825年开始,俄国革命开始他的第一个时期——贵族革命时期。

(2)十二月党人运动奉献出了许多的诗人、作家,比如格林卡、卡杰宁、拉耶夫斯基、丘赫尔别凯、奥陀耶夫斯基、别斯图舍夫-马尔林斯基等等,但其中最典型的是雷列耶夫(Кондратий Федорович Рылеев, 1795-1826)。

1795年9月29日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陆军中校,性格粗暴。1801年入彼得堡第一军事学校,1814年毕业,获准尉,参加对法战争,参加远征,进驻巴黎。18 18年退职,结婚。1820年任彼得堡刑事法庭陪审官。1824年任职于俄美股份有限公司理事会。1825年12月15日夜被捕,1826年7月13日被处绞刑。

1813年颂词《爱祖国》,为安葬库图佐夫而写。1820年发表《致宠臣》(К временщику),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阿拉克切耶夫,一举成名,结识了普希金,加入了圣彼得堡的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协会。(十二月党人组织幸福同盟的外围组织)。1812—182 4年陆续发表的组诗《沉思》于1825年出版单行本。用回忆前代人的功勋去影响后一

代人的智慧和心灵,以鼓舞公民的英勇和热爱自由的感情。其中的《伊凡·苏萨宁》被作曲家格林卡谱写成歌剧。《叶尔马克之死》成了民歌。1823、1824、1825年同别斯图舍夫合编文学丛刊《北极星》,每年一期。此外,还写过颂诗《公民的勇敢》、《悼拜伦之死》(均为1824)和长诗《沃伊纳罗夫斯基》和未完成的《纳尔瓦伊科》。18 23年正式加入―北方协会‖后,和别斯图舍夫开始合作写诗,用以传播热爱自由和反对政府的革命思想。1825年,就在十二月党人参政院广场8聚集起义前创作了《公民》一诗,成为他创作的顶峰,是他所有公民诗或政治抒情中最有艺术性的代表作。

综观雷列耶夫的创作,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其实,这些特点也构成了所有十二月党人作家和诗人这个独特的文学现象的共性:公民性、现实性、训导性、革命的浪漫主义。由此可以引出我们如下的思考:*公民性,可谓继承了十八世纪俄国文学的传统,并把由杰尔查文、拉吉舍夫等人开始了的文学中的公民性发扬光大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实性,比以往更直接的反对现实的态度,不能不说是以后的整个俄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直接源头,尤其是它的旗帜鲜明地对沙皇农奴制的批判性。*训导性,把更多的政治宣传和革命鼓动溶注在文学里和诗行中,放大了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倾向,同时,则大大地折损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由此,也使我们联想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十月革命胜利后的那些―无产阶级诗人‖,甚至包括伟大的马雅可夫斯基。*革命的浪漫主义,十二月党人作家,尤其是十二月党人诗人的创作,同以消极浪漫主义著称的茹科夫斯基是同期的,反映出了另一种现实观,未来观,甚至历史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情绪,正是这种力量和情绪感染了普希金,造就出了一代文学的楷模。之后的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也无不如此。

2)克雷洛夫(Иван Андреевич Крылов, 1769-1844)

生平和创作:1769年2月13日,莫斯科,一个军医官的家庭。参加完镇压普加乔夫的起义后,父亲退伍,到特维尔定居,任特维尔市参议会主席。9岁时,父病故,唯一的遗产就是一箱书。由于家境贫困,在父亲生前诸友的帮助下,克雷洛夫继承父业,在市参议会当文书(抄写员)。其实,有先见之明的父亲早就给他在下属的另一个城镇挂上了名。在特维尔的这段生活使克雷洛夫认识到了可怕的现实:一是各级官吏的残暴贪婪,一是贫民百姓的水深火热。他平时最喜欢逛市场、凑热闹,于是,心里默默地记下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市井百姓的语言和故事,成为他日后创作取之不尽的矿藏。1782年,母亲领着他和弟弟到彼得堡投亲靠友。克雷洛夫进了税务署当文书。第二年,14

岁时写出了第一个剧本《用咖啡渣占卜的女人》。从此,他开始往文学的路上奔,认识了文学界,尤其是在他认识戏剧管理局局长索莫诺夫后,得以免费看戏,场场不落,深深地陷入其中,立志当一个戏剧家。先后写出了两个悲剧,不成功,又写喜剧,《疯狂的家庭》、《前厅的作家》、《恶作剧的人》、《时装成衣铺》。一些成功了,一些被枪毙了,因为准平民出身的克雷洛夫的思想观点同他的保护人索莫诺夫相左,发生龌龊,导致克雷洛夫愤然弃笔,转向杂志。1789年,《精灵邮报》——他自己的杂志出刊了。克雷洛夫是这家杂志的唯一作者,正是从这个杂志,从这个杂志存在的一年中,克雷洛夫奠定了他讽刺风格的基础,尝试发表了几篇寓言,均是匿名的。1789年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沙皇政府开始了对革命思想的压制,诺维科夫被关,拉季谢夫被流放,《精灵邮报》被停刊。因为杂志讽刺了贵族,讽刺了贵族代表的社会制度。1792年,克雷洛夫同几个艺术界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股份公司——克雷洛夫和他的同仁印刷公司,并出版自己的刊物《观察家》。同样的讽刺倾向,甚至更尖刻、辛辣的讽刺作品,自然

遭到了同《精灵邮报》一样的命运。1793年,克雷洛夫又准备东山再起,办一本新的叫《圣彼得堡水星》的杂志,被意外地召进宫,得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教诲‖,被迫出走都城,过起了―流浪‖的生活,充当食客,聊以为生。1806年才得以回到彼得堡。在充当了几年的食客后,于1812年终于稳定下来,被任馆长的保护人聘为馆员,分了房,有了薪。直到1841年退休。这段期间,他大量创作了寓言,不仅声震全俄,而且同当时文学界的泰斗名流交往自然也就成了他们之中的一员。如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巴丘什科夫、普希金等。50岁打赌,用一年时间学会了古希腊文。1844年11月21日,克雷洛夫度过了他祥和的晚年,与世长辞,享年75岁。克雷洛夫的第一部寓言集出版于1809年,至他逝世不断充实、再版,以206篇结束。十八世纪俄国文学史也曾出现过以苏玛罗科夫、马依科夫、赫姆尼采、德米特里耶夫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寓言。然而,寓言中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道德说教,更多的是教诲和训诫,少了形象性和艺术性,多了

刻板和不真实。因而寓言中的形象和人物讽喻意义被淡化,从而变得苍白无力。而克雷洛夫的寓言则相反,以他突出的讽刺和耐久的艺术性成为经典,而不是流行歌曲,留存至今。

创作的主题、艺术特色和意义

由诗人本身的出身和经历所决定,由俄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克雷洛夫继承和发展了与他同时代的冯维辛和诺维科夫对现实的讽刺,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尤其是拉季谢夫以他的人格表现出来的民主倾向。赫尔岑说过:―在尼古拉一世执政以前,文学中的反政府派说起话来总是有些吞吞吐吐,折衷调和,就是嘲笑起来也不过轻描淡写一番。在克雷洛夫的著名寓言里,以及在格里鲍耶陀夫的杰出喜剧《聪明误》里,我们所发现的就是这种反政府派……‖的确,尽管克雷洛夫曾一度接近十二月党人——当时最革命、最先进的力量,许多寓言就是在十二月党人思想倾向明显的杂志上发表的,但他不仅始终在这股力量的外围,而且由于诺维科夫、拉季谢夫等的遭遇,更由于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失败,他的怀疑和他的绥靖变成了后世的人们的遗憾。1812年的卫国战争丰富了克雷洛夫寓言的主题,在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嘲讽的同时,赞美人民的勤劳、智慧,讴歌爱国主义的激情。

寓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或体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喻的修辞手法,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更多的是讽喻。

克雷洛夫寓言的艺术上的独创性是它比以往的同类创作有了更多的现实性,而且仅仅只有现实性,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对各种现象和人物的表态。难怪苏联文学史家把克雷洛夫称为同格里鲍耶陀夫、普希金一样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克雷洛夫寓言中的各类形象,主要是那些人格化了的动物,具有揭示社会现象本质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具有了普遍的意义,这其实离不开他的创作基础——现实性。

克雷洛夫不仅在自己的创作中大量地运用了民间创作的素材——词汇、谚语、格言等,而且他的语言也成了流行后世的格言和谚语,这不仅使克雷洛夫的创作富有了人民性、民族性,而且使他的寓言在形式上短小、精辟,内容上却丰富、生动。

由于克雷洛夫戏剧创作的经历,使他的寓言明显有着戏剧的特点,那就是动感,有发展、有冲突、有高潮,无论是情节,还是性格。这是空前的,即使是冯维辛的《纨绔子弟》,人物性格都是固定的,古典主义的脸谱化的。

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鲍耶陀夫的戏剧以及普希金的整个创作标志着俄罗斯语言发展

的一个新阶段,如何标志,那就是人民大众的语言,尤其是大量的活生生的口语、修饰语等等同已有的书面语的融汇,从而使略显呆板的俄语变得更加鲜明生动、轻松活泼、形象有趣。

3)格里鲍耶陀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Грибоедов,1795—1829)

一.生平和创作:

1795年1月4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近卫军官的家庭里。11岁,入莫斯科大学,在哲学系的语文组学习,后又转入法律系,又转入数学系学习。除了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外,他还掌握多门外语:希腊语、拉丁语、英、法、德、意,以及波斯语和阿拉伯语。

就在他准备接受博士学位考试的时候,1812年的卫国战争爆发了。他毅然放弃学业,

弃笔从戎,当上了一名骠骑兵团的军官。卫国战争培养了他的爱好自由和爱国主义的思想。

1816年,退职后到彼得堡,在外交部任职。

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主要的又是戏剧的创作,而且,也正是在大学的时候,他就感染上了当时在俄国进步的贵族青年中流行的爱自由的病,因为他的大学同学是恰达耶夫等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成了日后的十二月党人。从大学开始,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与十二月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他们而受苦,因他们而成名,因他们而成为千古不朽的、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著名作家。

1814—1818年,可算作他的早年创作时期。主要为当时流行的轻松喜剧,如:《青年夫妇》、《假装的不信任》、《自己的家庭》以及《大学生》等。相对来讲,《大学生》在他早期的创作中最具有意义,因为它已经初步展示了诗人的风格——现实主义的讽刺,独特的口语。

1818年7月,他被任命为赴伊朗的俄国外交使团的秘书。后又任高加索俄军总司令叶尔莫洛夫将军的外事处官员。正是从这个时候,他正式开始了早在1816年就已开始构思的《聪明误》,这个喜剧最后于1824年夏,在他回首都度假的时候,也就是在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前,在彼得堡创作完成。

1825年9月,他回到了任职的高加索,结束了两年的假期生活。虽然十二月党人举事的时候,他并不在彼得堡,更未参加参政院广场的起义,然而,1826年1月,他还是

被捕了。由于叶尔莫洛夫将军同情十二月党人,接近自由思想,又同他私交甚笃,事先向他透露了消息,使他得以销毁了身边的危险文件,从而使他摆脱了沙皇调查委员会对

他的4个月的限制自由和审查。但是为什么有怀疑到他了呢?因为他在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前,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彼得堡的外交部,还是在高加索,还是在度假时期,一直在十二月党人的圈子里进进出出。还因为,他于1824年写出的《聪明误》,未能通过审查,正式出版,却主要在十二月党人的圈子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流传,并扩散到社会,扩散到了贵族沙龙,直到沙皇都亲有所闻。放他自由,一是由于找不到任何证据和理由,说明他参与了十二月党人的政治活动,也是由于他自身对十二月党人的激进思想和言论存在疑虑,缺乏理解和真正的共鸣。他所信奉的还是改良主义下的自由主义,也就是温和的自由主义,幻想一个善良、明智的沙皇,这也是当时许多人的想法,甚至被称作国民性之一。

1826年9月,他再次回到高加索,到了格鲁吉亚的梯弗里斯,继续从事他的外交工作。之后,俄波战争爆发,波斯败,要求签订和约,他参与了谈判,并将草拟的《和约书》亲自送往彼得堡。这次回来,他认识了普希金、克雷洛夫、格林卡等当时俄国文学艺术界的精英。

1828年,他被任命为俄国驻波斯的全权大使。在启程赴任之前,他同格鲁吉亚诗人恰夫恰瓦捷的女儿尼娜·恰夫恰瓦捷结婚,赴任的一路,成了他们的旅行结婚。

1828年12月22日抵达德黑兰。

1829年2月11日被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所杀。尸体被运回了格鲁吉亚的梯弗里斯,永远地埋葬在了这里。他的墓前的纪念碑上刻着这样一句题词:―你的智慧如事业在俄罗斯的心中永垂不朽。‖

二.《聪明误》(《智慧的痛苦》)(Горе от ума)

虽然早期创作了几个剧本,晚期也创作了《格鲁吉亚之夜》和《罗达密斯特和节诺比亚》两个悲剧,但不是失传,就是未完,自然不能和他中期的《聪明误》相比拟。1831年,《聪明误》才首次被搬上莫斯科的舞台。

这部喜剧是四幕喜剧,采用的形式仍为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地点、情节、时间)。这是一出爱情戏,既是喜剧,也是悲剧。喜剧在于嘲讽了当时的社会,社会中的上流贵族社会,它的各色代表人物;悲剧在于主人公的命运是以悲剧结束的,恰茨基―疯了‖,爱情自然也得不到了,索菲娅被骗了,没抓着鸡,又蚀了一把米。

(简述剧情)

这部戏不在于它的形式有什么突破,不在于它的情节有何突出、独到、引人入胜,而在于它塑造和刻画的主人公,在于它展现的一幅现实主义的画面。

戏剧是表现冲突的。《聪明误》所表现的是今天的世纪和过去的世纪的冲突,是恰茨基和法穆索夫的冲突。这是两个阵营,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冲突。一个以恰茨基为代表的进步贵族,一个以法穆索夫为代表的反动农奴制势力。

―恰茨基是一个内心抑郁、专喜讽刺、愤怒时会颤抖的并充满着幻想的人物。他是在亚历山大一世统治的最后时刻、是在参政院广场起义的前夜出现的人物。这是一个十二月党人。‖这是赫尔岑对恰茨基的评价。应当说是准确的评价。这是个俄罗斯文学中全新的人物,那就是之后形成的一个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中独特的人物画廊——多余人的形象。普希金、莱蒙托夫、冈察洛夫等把这个形象丰满了、发展了、系统化了。

三.格里鲍耶陀夫和他的《聪明误》在俄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别林斯基说:―《聪明误》和普希金的《奥涅金》一起……可以说是真正广阔地、诗意地描写俄罗斯现实生活的第一个典范。在这方面,这两部作品给后来的文学奠定了基础。它们并且成为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培养出了莱蒙托夫和果戈理。如果没有《奥涅金》就不可能有《当代英雄》。同样地如果没有《奥涅金》和《聪明误》,就连果戈理也不可能感到自己能够那样足有把握地,将俄罗斯的现实生活那样深刻而真实地描绘出来。‖

人们都说,格里鲍耶陀夫和普希金一起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者。而格里鲍耶陀夫以不朽的喜剧《聪明误》为俄罗斯民族戏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那么,为什么给予他和它这么高的评价呢?

首先,在此之前的俄国文学中,尤其是在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尤其是在戏剧中,尤其是在冯维辛的喜剧中,主人公都是在一出场就带着已经定型了的性格,在整个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的性格发展无变化。然而,在格里鲍耶陀夫笔下,人物的性格是发展的、变化的,而发展、变化的动因除了内心情结之外,更有社会环境、阶级、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诸多外在的因素。也就是社会的原因更多地取代了个人的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个飞跃,而且,是同欧洲的融合。

其次,格里鲍耶陀夫、克雷洛夫、和普希金一起创造了伟大的俄罗斯语言。除了已有的俄罗斯语中的书面语,在摒弃了毫无生气的、充满教会气味的斯拉夫词汇,格里鲍耶陀夫还融进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以及民间语言形式——谚语、俗语、格言等,从而给语言中注入了新的色彩和新的活力。格里鲍耶陀夫不仅是个使用者,在使用的同时,他还是一位创造者,他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俄语中妇孺皆知的成语。甚至连普希金都认为,一部《聪明误》,有一半的内容可作为老百姓经常说的话。

第二部分从普希金到契诃夫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1799—1837)

一.生平和创作:

1799年6月6日,他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退休少校,出生于古老的贵族家庭。母亲是被称为―彼得大帝的黑人‖——俄国将军汉尼拔(1697—1781)的孙女。普希金有一个姐姐Ольга和一个弟弟Лев。他从小由奶娘阿琳娜·罗季昂诺芙娜(1828年过世)陪伴和抚育。奶娘讲的许多的民歌成为普希金日后不绝的创作源泉。父亲酷爱文学,同当时的名家交往,卡拉姆辛、德米特里耶夫、茹科夫斯基经常出入普希金的家,自然会使他

俄罗斯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评估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绪言)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俄罗斯造就了一大批才气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师和一部部名闻遐迩、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就像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她的美和力量。” 一、俄罗斯文学的分期和主要成就 为了更好地欣赏俄罗斯经典文学,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分期和主要成就。俄罗斯文学分为古代文学(9—17世纪)、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 (一)古代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古代文学又分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9世纪前)、基辅罗斯时期文学(9-12世纪)、莫斯科公国时期文学(13-16世纪)和16-17世纪沙皇俄国文学。 俄罗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勇士歌或壮士歌,占卜歌,神话故事,歌谣、童话和寓言等。基辅罗斯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俄罗斯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另外《俄罗斯编年序史》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学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等。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从此开始了沙皇俄国统治。到17世纪,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代表作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二)18世纪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第八章 十九世纪后期文学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社会状况。 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哲学思潮与社会思潮。 2、文学状况。 ①巴黎公社文学 ②俄国文学和挪威文学 70、8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鼎盛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是最为重要的作家。挪威的易卜生是北欧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比昂松(1832-1910)也值得关注。 ③美国文学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吸收乡土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为美国民族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亨利·詹姆斯开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开辟了小说艺术表现的新途径。欧·亨利是美国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杰克·伦敦是19世纪后期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情节紧凑而富于变化,思想上的矛盾则耐人寻味。 ④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到欧美各国。自然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是描写真实,以真实描写客观现实和人性、人的机体为目的。自然主义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它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描写的视野更开阔,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把人等同于一般生物,重视生理作用和遗传性问题。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式,它发挥和强化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倾向,而且增加了某些新的重要成分。这些新成分代表了自然主义的特点,这就是它相信科学,相信观察、实验、提供文献

的方法。它因遵从科学原则而变得系统化,以致形成19世纪后期公认的学说,而早期的现实主义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 ⑤唯美主义文学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期在法、德、英等国产生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唯美主义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只为本身之美而存在,它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它的兴起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 ⑥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文学流派,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形成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界线。象征主义文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前期象征主义,20世纪初到40年代,为后期象征主义。 1、突破现实主义只注重描写外部物质世界的手法,着重通过象征物象,挖掘内心世界,赋予抽象观念以有声有色的物质形式。 2、反对直抒胸臆,主张象征暗示,用象征性的物象暗示主题和其他事物。3、重视主观的认识作用和艺术想象的创造作用,使意念具有触摸得到的形貌。 4、强调诗歌的音乐性。5、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第二节左拉 1、生平和创作 爱弥尔·左拉(1840-1902),自然主义文学的领袖。生于工程师家庭,父亲早亡,因而他青少年时期过着穷困的生活。1862年,进入阿谢特出版社当打包工人,后因诗做出色而被提升为广告部主任,同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当时科学成就和文学思想的影响下,左拉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观,并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从1868年开始,他仿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系列作品的方式,写“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取名《卢贡——马卡尔家族》。到1893年,完成了这套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历时25年之久。其中重要的作品有《小酒店》、《娜娜》、《萌芽》、《金钱》、《崩溃》等。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_大三下)

外国文学期末复习题 (19世纪中后期大题部分)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叙写人情风俗史。现实主义文学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哲学根据,广泛深刻的反映现实人生的各个方面,客观展示封建社会的毁灭,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写出社会生活的人情风俗史。许多作家把自己的作品当做“社会史”,公开宣称自己要忠实地书写历史; 2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现实主义续写人情风俗史,必须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地真实的描绘社会生活。 3描写普通人生活。现实主义文学抛弃古典主义文学书写伟大人物和伟大事迹的习尚,有意识的以城市普通人及其现实生活为表现对象,描写中下层社会小人物。 4描写典型环境。现实主义描写普通人,特别注意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塑造人物的一个特点。 5细节真实。要求细节的真实,这是现实主义的有一个特点,他们通过细节描写,增强形象的具体性,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这些细节描写包括社会生活细节,人物活动细节,物质经济细节。 6坚持人道主义。在19世纪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作为揭发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他们根据人道主义观点,分析评判一切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认为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把人性中的善与恶作为评论事物

的标准,把人性的博爱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 7以小说为主要体裁。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体裁是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从文体角度看小说在十九世纪达到近代的发展高峰,从小说史的角度看19世纪是小说的繁荣阶段。现实主义的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创造了广泛概括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扩大了小说的容量,使他成为综合反映整个时代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 2、《红与黑》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小说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利叶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的展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罪恶和黑暗,也辛辣的讽刺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政治倾向。小说的艺术成就:1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在小说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典型环境,由上而下,由外省到京城,构成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这样的典型环境为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示了时代的本质特征。2作者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的心理,把人物在各情境下的精神活动和感情变化的特征细腻的表现出来,作品中写于连对不同环境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爱与恨,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于颓丧的活动心里十分真实具体。从不同能够角度解释了他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思想和最微妙的意识变化,并能和当时的客观情境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3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线,以他和德瑞拉夫人、马特尔小姐的恋爱生活为纬线,经纬交织,条理清晰,在情节上没有枝蔓的干扰。三个典型环境转换衔

十八到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考点总结

古代俄罗斯文学(11——17世纪) 1、:《往年故事》(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流传至今最古老的的编年史 《伊戈尔远征记》Слово о полку Игореве(1185-1187)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史诗主人公:Игорь Ярославна(古代文学第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全诗描写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的悲剧2、13—15世纪《ПовестьоразоренииРязаниБытыем.》《ЖитиеАлександраНевского》 (Задонщина顿河彼岸之战) какМамайпрош?л一片荒凉ончистыйМамай 文学流派 一、古典主义(классицизм)时间18c30-50s 特点:政治上维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以古希腊 罗马文学为范本。体裁:高级体(史诗颂歌)低级体(讽刺文寓言)戏剧三一律:一出戏剧建立在单一情节上:发生在一昼夜:同一地点。代表作家Ломоносов 代表作《论玻璃之益处》二、感伤主义(сентиментализм)时间18c90s 特点: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格调悲哀,语言晦暗,充满悲观失望。代表作家:卡拉姆津Карамзин《Бедная Лиза》苦命的丽莎1792三、浪漫主义(романтизм)时间;19c初25年特点:着重书写人物形象,内心感受,具有主观性,浓厚感情色彩;推崇原创;民族特色,注重民间创作;艺术形式上标新立异,用词造句色彩绚丽,感情浓烈。代表:消极浪漫主义Жуковский《Светлана》被称为“певец Светланы”“斯维特兰娜的歌手” 积极浪漫主义:Пушкин《к морю》декабристы四:现实主义(реализм)时间:19c30,40s,后期发展到批判现实主义。60s达到顶峰标志:果戈理的死魂灵标志着过渡到。特点: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代表作;Достоевский《Идиот》Толстой《Детство》五:自然派时间;19c30-40s 特点:真实反映生活,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代表作:果戈理Гогорь别林斯基Белинский 多余人分析лишний человек 一:特点: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 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2、Герцен《Ктовиноват》谁之罪,多余人Бельтов形象: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3、第二代Лермонтов《Геройнашеговремени》当代英雄多余人Печорин毕巧林形象: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第二代特点: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4、Тургенев 《Рудин 》罗亭Рудин形象;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 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小人物分析маленький человек 小人物特点:小人物”, 即贫贱、低微的小官吏,他们一方面是‘“先生””,是“老爷”,另一方面则受歧视, 受欺辱, 穷愁潦倒, 命运不济, 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小人物, 几乎都是穷困、、孤独、软弱、卑微的形象。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小人物”这一形象。 一:Пушкин的《驿站长》C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 小人物维林Вырин形象:作者以故事叙述人的身份描写他三过小驿站所见到的维林命运的变化,通篇都令人感到社会的冷酷和残暴, 揭示出腐朽的社会已无法挽救和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二、Гоголь的《外套》Шинель小人物:巴施马奇金Башмачкин形象:刻画了九品文官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施马奇金把做一件新外套看作是生活中的一件“伟大的创举”,小说最后的刻画进一

俄国文学史简介

俄国文学(俄文: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所有俄语国家的文学,不仅包括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文学。在苏联解体后,这一概念的范围缩小,仅指俄罗斯一国的文学。由于俄罗斯的文化疆界在历史上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俄语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政治因素,“俄国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争议和含混。通常人们认为,产生于俄语文化氛围中的、以俄语写成文学都可归入“俄国文学”。 古代文学 最早的俄国文学现在仅存极少的几部以古俄语(非古斯拉夫语)写成的经典之作。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以及《被囚者丹尼尔的祈祷》。此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故事》也是俄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其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包括《生理学者》、《大纲》以及《三海之旅》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口头传播的民歌体,融合了基督教和异教的精神。中世纪的俄国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基督教特色,语言也以教会斯拉夫语为主,融合了很多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特征。以通俗的现代俄语写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著名神学家阿瓦昆的自传,发表于17世纪中期。 彼得大帝时代 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展开了广泛的“西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俄国人学习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风范,以改进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局面。在文化方面,俄语的字母表和正字法得以改进,通俗俄语以及用通俗俄语写成的大众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包括德米特里·冈特米尔、瓦西里·基里洛维奇·特里狄亚可夫斯基和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他们主要活跃于18世纪早期。这些人的创作为更加成熟的作家如诗人德扎文、剧作家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苏马罗科夫以及散文作家尼古拉·卡拉米欣等人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黄金时代:19世纪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于19世纪传入俄国,并带动了俄语诗歌的繁荣。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普希金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 然而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高于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被后世称为俄国文学史的“黄金时代”。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人物包括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剧作家格波多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诗人巴拉丁斯基、巴丘什科夫、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等。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小说大师,包括尼古拉·果戈理,代表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等;费奥多·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地下室手记》;

19世纪欧美文学复习资料 精简版

19世纪欧美文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浪漫主义文学: 1.1798年,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与柯勒律治合作《抒情歌谣集》,标志英国浪漫文学兴起。《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2.英国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①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②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3.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4.拜伦(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贵族、反叛者、自由与正义) 长篇讽刺诗《唐璜》 (1818-1823) 5.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6.东方叙事诗: ①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部长诗。 ②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7.拜伦长篇讽刺诗《唐·璜》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8.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9.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夏多布里昂 10.雨果(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 11.《巴黎圣母院》(1831)美丑对照 12.《悲惨世界》(1862):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人物:冉阿让、芳汀、柯塞特。 13.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草叶集》“自由诗体” 14.麦尔维尔《白鲸》(1851) 自然主义文学: 1.左拉: 《苔蕾丝·拉甘》:是左拉的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 《卢贡-马卡尔家族》:是左拉自然主义大型系列小说,长河小说,它的副标题“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1871-1881创作第一阶段,1882-1893第二阶段。《小酒店》(1876):第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主人公少妇:绮尔维丝 《娜娜》(1879-1880):是《小酒店》的续篇。绮尔维丝的女儿:娜娜 《萌芽》:描写劳资矛盾。主人公青工:艾蒂安·朗蒂埃 2. 自然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

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作品一览表

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作品一览表 1.克雷洛夫ИванАндреевичКрылов(1769--1844): 别林斯基称它为“俄国唯一的一位真正的、伟大的寓言作家。 《摩登小店》1807 喜剧 勇士伊利亚1808 神话剧 2. 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Андреевич Жуковский (1783-1852):继杰尔查文后成为俄国诗坛泰斗,是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五月的早晨》 1797 诗歌 《黄昏》 1806 抒情诗哀歌 《柳德米拉》 1808 谣曲 《斯维特兰娜》 1813 故事诗 《捷昂与艾斯欣》 1815 谣曲 《十二睡美人》 1827 诗歌 3.里鮑耶陀夫Aleksandr Sergeyevich Griboyedov(1795.1—1829): 俄国剧作家。 《智慧的痛苦》 1824 喜剧 4.孔德拉季·费奥多洛维奇·雷列耶夫:Кондра?тийФёдоровичРыле?ев(1795.9-1826): 19世纪初期,俄国贵族革命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十二月党诗人中最著名的诗人。 《致宠臣》 1820 讽刺诗 《沉思》 1821-1823 诗歌 《伊凡·苏萨宁》 1823 诗歌 《公民》 1824-1825 政治抒情诗 《沃伊纳罗夫斯基》 1825 长诗

5.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ks Sergeyevich Pushkin (1799--1837): 俄国文学之父。在俄国文学史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他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皇村回忆》 1814 诗歌 《致诗友》 1814 诗歌 《自由颂》 1817 诗歌 《致恰达耶夫》 1818 政治抒情诗 《乡村》 1819 诗歌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1820 叙事长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825 哲理意味诗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1825 爱情抒情诗 《黑桃皇后》 1833 中篇小说 《上尉的女儿》 1836 历史长篇小说 6.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 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Yanovski (1809-1852):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讽刺作家。 《汉斯·古谢加顿》 1829 长诗 《狄康卡近乡夜话》 1830 短篇小说 《三等弗拉基米尔勋章》 1835 喜剧 《彼得堡的故事》1835 中篇小说 《密尔格拉得》 1835 中篇小说 《钦差大臣》 1835 讽刺喜剧 《死魂灵》 1840 长篇小说 7.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 1811-1848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 文学的幻想1834 论文 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 论文 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 论文

俄罗斯概况教学大纲

《俄罗斯概况》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俄罗斯概况 二、课程性质 俄罗斯概况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开设的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其修读对象是俄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三、课程教学目的 俄罗斯概况课主要考查学生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历史与现状等各方面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学习遇到的有关两国背景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扩大眼界,增加知识,了解俄语的背景材料,提高文化修养。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俄罗斯概况一般安排在低年级开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宜全部用俄语授课;但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原文的“第一手”信息,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用汉语做出解释,要让学生在了解文化国情知识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俄语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及俄语口语连贯表达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听录音、看录像、看电影让学生自己感受俄罗斯的风土人情、国家状况。 五、课程总学时 俄罗斯概况教学为一学期。每周两学时,共计36学时,2学分。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况(4学时) 1.人口,民族,宗教

2.国徽,国旗,国歌 3.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第二章俄罗斯经济( 2 学时) 1.俄罗斯经济区划 2.俄罗斯主要城市 第三章俄罗斯简史( 6 学时) 1.斯拉夫部落和多神教 2.罗斯的洗礼和基辅罗斯 3.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4.俄罗斯帝国 5.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成立 6.1953~1991年间的苏联和俄罗斯联邦 第四章俄罗斯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 4 学时)1.联邦体制 2.俄罗斯宪法 3.俄罗斯联邦会议 4.俄罗斯联邦总统 5.俄罗斯联邦政府 第五章俄罗斯文学( 5 学时) 1.民间口头文学 2.古代文学(11世纪初—17世纪) 3.18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4.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5.19—20世纪之交及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6.俄罗斯苏维埃文学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教材精讲(19世纪后期文学)【圣才出品】

第八章19世纪后期文学 一、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19世纪的最后30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四次经济危机,资本垄断化进一步加强。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并酝酿着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而与此同时,北欧各国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反对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仍占着重要地位。 2.社会哲学思潮 随着资本主义的衰落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这时期出现了各种资产阶级的社会哲学思潮。 (1)尼采的超人哲学 ①尼采把人分为强者和弱者、人杰和群氓,认为人类进化的原则在于优先发展最强的人,即他所谓的“超人”。 ②他的权力意志论认为,强者应有追求权力的欲望和行动,“权力意志”是世界万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夺取权力,弱肉强食是一切生物的本性。 ③他还宣扬“一切从权力产生的都是善,从软弱产生的都是恶”。 ④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后来又成为法西斯专政的理论根据。 (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 柏格森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本能和感情才能认识一切事物的实质。直觉主义明显地转向非理性主义。否认逻辑的、理性的认识,公开与科学决裂而导

向神秘主义。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特别是人的“性的本能”,决定着人的意识和一切社会活动;宣扬文艺创作和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乃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本能欲望的表现。 (4)泰纳的决定论 泰纳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决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大要素,同样否定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的阶级内容。 3.文学状况 这时期的欧美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然主义文学流行各国,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开始泛滥,而无产阶级文学则在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而在80年代末,西欧某些作家还写了一些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反动文学作品。它们宣扬恃强凌弱的思想,颂扬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扩张政策作辩护。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法国批判现实主义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巴黎公社革命后,进一步看清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没落,同时又感到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的严重威胁,因而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呈现出深刻的矛盾。 (1)左拉 左拉创作了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卢贡—马卡尔家族》,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有些作品达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度。但是,《卢贡—马卡尔家族》有着自然主义理论的明显印记。

19世纪俄罗斯50-60年代文学派别

Славянофильство (斯拉夫派) 产生于19世纪的30-40年代,在50年代成为俄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力量。他们认为,俄国的整个文化不应该归入其他模式,它拥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自己的前途。 三个理论主张: 1. 肯定公社是人名生活的社会经济形式; 2. 在考虑俄国特殊道路时必须从俄国落后这一事实出发; 3. 反对独裁专制的国家体制。 意义:应该予以肯定,其基本出发点是俄国的社会实际。 Западничество (西欧派) 贵族自由派(дворянские либералы) рановски аадаев елински ер ен(赫尔岑) ар в о кин(鲍特金)Панаев Тур енев 革命民主派(револю ионные демокра ы) обролюбов(杜勃罗留波夫), ерны евски (车尔尼雪夫斯基) екрасов(涅克拉索夫) Подлинная ис ория росси ско о осударс ва олько началась с пе ровских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 ; ?западны ? буржуазны пу ь разви ия России. 主要论坛:? ечес венные записки? (祖国纪事,18 ?Современник? (现代人,1836-1866) ?Русски вес ник? (俄国导报,1856-1906) Западничество (西欧派) 产生于19世纪40-50年代。力主俄国走西欧的资本主义道路。其中,贵族自由派其成员多半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 主张: 1. 协同政府及早废除农奴制,代之以雇佣劳动制; 2. 抨击君主专制政府,赞成英、法式的君主立宪或议会制,排斥革命,主张通过普及教育和科学的途径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纲领; 3. 主张实行彼得一世那种改革,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 意义: 比起斯拉夫派来,西欧派的思想和活动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有更积极的推动作用。 ? а мы были про ивниками их но очень с ранными. У нас была одна любовь но не одинаковая? (А. ер ен) Почвенничество (根基派) ос оевски ри орьев С рахов ?всечеловечнос ь? русско о на ионально о духа 论坛:?Время? (1861-1863) ?Эпоха? (1864-1865) 主张:认为俄罗斯民族精神具有全人类性,要求知识分子和作家“顺从人民”,吸取俄罗斯人

俄罗斯的古代文学

俄罗斯的古代文学

俄罗斯的古代文学 ——以三个时期的圣徒生平传略为例 公元十世纪末期,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定基督教为国教,为了宣传基督教的教义从拜占庭,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引入了大量宗教书籍。圣徒传记就是其中一种,如这一时期从拜占庭翻译过来的《叶甫斯塔菲—波拉基塔传》。圣徒传记是一种纪实性的人物传记。但此时的俄罗斯人民在吸收外来文学营养的同时也在酝酿着自己的圣徒传记。 《鲍利斯和格列勃的故事》就是这时期一篇俄罗斯人自己创作的圣徒传记,这篇传记据说出自僧侣雅可夫之手,写于11至12世纪初。《鲍利斯和格列勃的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去世后,其长子斯维雅托波尔克登上大公王位,为了独揽大权,斯维雅托波尔克便想要除掉亲兄弟鲍利斯和格列勃。弗拉基米尔大公的死讯传到鲍利斯那里时,鲍利斯的卫队欲以武力为其夺取王位,但考虑到“国家的安定和利益以及‘弟弟必须服从兄长的道德原则’”,鲍利斯不愿与兄长争权夺利拒绝了卫队的请求。良禽择木而栖,于是他的卫队弃他而去。之后,鲍里斯身边只剩少数亲兵跟随着他。后来,鲍利斯得知兄长斯维雅托波尔克想要取他的性命,但他并没有集结亲兵反抗或收拾行囊逃跑;反而默默的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并祈祷上帝饶恕其兄谋害亲兄弟的罪行。斯维雅托波尔克在杀死亲弟弟鲍利斯之后,又派人给格列勃送信,谎称“要他火速赶来看望病危的父亲”。格列勃也对这位残忍的兄长毫无疑心,日夜兼程向基辅行进。行至途中,另一个兄弟雅罗斯拉夫派人告诉格列勃:他们的父亲已死,鲍利斯已经被斯维雅托波尔克杀害,劝格列勃不要再靠近基辅。格列勃听闻后为父亲的离世和兄长的惨死哀声痛哭。而此时,斯维雅托波尔克派来的杀手已到,他们跳到格列勃的船上,想要取他性命。生死关头,格列勃从容镇定的向杀手请求让他做完最后的祈祷。当格列勃祈祷完毕,杀手们遂将他杀害。在两位兄弟死后,雅罗斯拉夫举兵声讨斯维雅托波尔克的谋害亲生兄弟的罪行。1019年雅罗斯拉夫击败斯维雅托波尔克,斯维雅托波尔克仓皇逃出罗斯,最终死于荒野。传记的作者将鲍利斯和格列勃作为品德高尚的圣徒为其树碑立传,谴责斯维雅

浅谈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浅谈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摘要:在欧洲各国中,俄罗斯发展是比较晚的。文学的发展更是如此。十七世纪以前,除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之外,俄罗斯文学是一片空白。十七世纪末彼得大帝向西方开放之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俄罗斯文学才发展起来。十九世纪初,随着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失败,俄军一直打到了巴黎。一些俄军中出身贵族的年轻军官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反而成了拿破仑事业的继承者。这就是十二月党人。他们反对农奴制的起义,虽然也以失败而告终,但给了农奴制俄国以最初的沉重打击。这一切都为普希金登上俄国文学舞台准备了条件。从普希金开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一浪接着一浪,形成了欧洲文学中一个突出的高峰。而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高峰,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本文就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进行简单分析,并列举出十九世纪几个代表作家,使我们在了解十九世纪文学作品的同时,从而更加了解十九世纪文学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十九世纪;代表作家;俄国文学 1、黄金时代―十九世纪现实主义 俄国文学泛指产生于俄语文化环境中、以俄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从地域上讲,不仅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 欧洲浪漫主义于19世纪初传入俄罗斯。19世纪前25年,由于1812年卫国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贵族革命的准备,加上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上升到主导的地位。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是茹科夫斯基(1783一1852)。他的诗歌不接触社会主题,有朦胧的神秘色彩,但诗歌语言纯正、优美,对俄国诗歌的发展有良好影响。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早期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和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1795一1826)等。十二月党人诗人以犀利的笔锋抨击专制暴政,揭露统治阶级对农奴的野蛮剥削,进行了革命的鼓动。不过,俄国的浪漫主义风潮很快就结束了;不仅如此,即使在浪漫主义高潮时期,俄国文学仍然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与俄国贵族革命的失败以及政府统治的强化有关。社会形势的日益严峻残酷,使作家们无法单纯的多愁善感。 从19世纪20年代起,俄国文学进入了现实主义阶段,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这一时期被称作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大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如克雷洛夫、屠格涅夫、托斯陀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等。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列夫·托尔斯泰,与发过的巴尔扎克齐名,其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 19世纪初的三个代表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他们的创作轨迹明显带有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特征。普希金是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但后期创作则转向现实主义,为后来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莱蒙托夫起初诗歌浪漫诗人,他的抒情诗被认为是“诗体祷文”,俄罗斯宗教情绪的模式,诗人讲个人的、公民的、哲学的主题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但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典型形象,对现实的反应是准确而深刻的。果戈理的小说始终保持着浪漫气质,但从内容上来看,始终关注严峻的现实。本文将详细介绍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公认的“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出身

19世纪外国文学

第四节普希金 1. 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 和“俄国诗歌的太阳”。在普希金的抒情诗中,最能体现他个性,最具有社会影响的,是他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等。 2. 普希金南方诗篇:《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茨冈》等。长诗主人公都性格强悍,感情激越,与黑暗社会势不两立。 3. 普希金的抒情诗自然质朴、真挚纯洁,且“包含着生命”(别林斯基)。著名作品有《致凯恩》《皇村的回忆》《十月十九日》《窗》《我爱过你》等。被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第一个偷到缪斯金腰带的人。” 4. 普希金最负盛名的剧作是历史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作者通过人物之口明确提出“人民的公意”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5.1830年,普希金写出了由5个短篇组成的《别尔金小说集》。《驿站长》是其中最优秀的短篇,开俄国文学抒写小人物命运之先河。 6.普希金反映农奴的苦难和农民暴动的小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这是一部反映普加乔夫起义的作品。 7.《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他的第一部诗体小说,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石。作品的意义:贵族知识分子与人民关系的问题。它和《上尉的女儿》一起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8.奥涅金形象:(1)塑造了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奥涅金这个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2)奥涅金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也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他愤世嫉俗但又非常脆弱。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这个社会彻底绝裂。因此他的生活态度往往是消极的逃避。(3)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9.达吉雅娜是普希金理想中的贵族妇女。她具有奥涅金的叛逆气质,又有奥涅金所没有的东西,她真诚、朴实、纯正、高贵,是普希金最喜爱的人物,作者把她称为“我可爱的理想”。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 第一节现实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1.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1)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2)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长足发展。(3)承前启后的现实主义传统。 2.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开始成为主流,但浪漫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无产阶级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唯美主义文学也开始出现。 4.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 产物,主要成就是诗歌。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 法国: 1. 梅里美是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力的作家。后期作品以《卡门》即《嘉尔曼》最为有名,是极富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从卡门这个充满野性与性感的女人身上作者发掘并放大了现代文明之外的原始的生命强力。 2.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爱玛的悲剧及社会意义:(1)作品描写了爱玛?包法利的悲剧命运。这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2)爱玛感情热烈,耽于幻想,厌倦乡下生活和平凡的丈夫。她追求传奇式的爱情却变成了别人的玩物;模仿贵族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摘要:“多余人”的产生和发展是俄国历史的产物,“多余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一些对社会制度不满、生活苦闷、厌恶当局又脱离人民无处施展抱负的先进人物的迷茫状态,“多余人”形象有其先进性和历史性,对整个世界文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俄罗斯多余人贵族爱情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奥涅金”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一、出身“贵族”的“多余人” “多余人”都出身于贵族家挺,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根本不必为生活担心,他们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正是教育使他们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也许人们追求财富、荣誉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出生就拥有财富的贵族地主,他们渐渐认识到正是自己的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他们背离本阶级价值的标准,不再把追求功名利禄、家庭幸福当作自己人生目的,作为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一员却走上了与本阶级的价值标准相背离的道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学识广博、聪明深刻的奥涅金在二十六岁时仍然是个既无公职也无家室的人,成为上流社会眼中的怪人。毕巧林同样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他思维敏捷,才华出众,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但是他同样没有

俄罗斯国情文化教学大纲

《俄罗斯国情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全校公共任选课课程名称:俄罗斯国情文化 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课程编号:04080316 总学时: 32 学分:2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地位、作用; 俄罗斯国情文化是针对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共32课时,2个学分,本大纲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要编写,作为本课程组织教学、编写辅导教材和教学考核的依据。 俄罗斯国情文化是一门介绍、研究俄罗斯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教育等内容的学科。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俄罗斯上述各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熟悉、掌握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以后进一步了解俄罗斯、俄语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依据《俄罗斯概况》等教材,讲授俄罗斯国情文化基本知识,比如:俄罗斯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历史沿革、文化习俗、宗教等等,本课程计划32学时内完成。 第一章:俄罗斯的概况 1.了解俄罗斯的自然情况 2.了解俄罗斯的国歌,了解俄罗斯国歌的历史 3.掌握俄罗斯的国旗,了解俄罗斯国旗的历史 4.掌握俄罗斯的国徽,了解俄罗斯国徽的历史 第二章:俄罗斯的政治制度 1.了解俄罗斯议会上院--联邦委员会 2.了解俄罗斯最高立法机构(1906-1993年)的历史 3.了解俄罗斯的司法机构 4.了解俄罗斯的军事力量 5.了解俄罗斯的主要政党 6.掌握俄罗斯的车臣问题 第三章:俄罗斯的历史 1.了解莫斯科公国的建立及其历史 2.了解沙皇俄国的建立和历史 3.了解苏联的建立及其历史 4.掌握二战的主要战役。了解二战的进程 5.了解苏联的解体 6.了解俄罗斯联邦的简史及近况 7.掌握俄罗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列宁、斯大林、普京等

19世纪后期外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流派

一、19世纪后欧洲文学 十九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原因: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动摇。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入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力之势。 (一)巴黎公社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产物,也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续和发展。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及其独立斗争的展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西欧的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相继出现了萌芽状态的无产阶级文学,如法国的工人诗歌、英国的宪章派文学和德国的革命诗歌等。巴黎公社文学主要包括公社斗争前后约二十年间公社战士们的大量文学创作,其基本题材多取自巴黎公社革命事业,真实地纪录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迹和反对派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斗争的主题;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诗歌是公社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欧仁·鲍狄埃、让·巴蒂斯特·克莱芒和路易丝·米歇尔是公社诗人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米雪尔(著名巴黎公社诗人):《和平示威》狄盖特:《红色圣女》鲍狄埃:《国际歌》。深深植根于革命斗争现实的巴黎公社文学,以其鲜明的政治倾向、丰富的思想内涵、昂扬的格调和理想的光彩,谱写了无产阶级文学光辉的第一章。 (二)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和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自然主义先声。19世纪60年代初,龚古尔兄弟登上文坛,它们相继发表理论和作品,标志自然主义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初,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与此同时,他创作了系列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20部,使其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深受他文学观点的影响,其中著名的有莫泊桑和若利-卡勒·于斯曼(1848-1907)等。他们曾共同发表短篇小说集《梅塘夜话》(1880),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后,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全欧,尤以在德国的声势最大。 特征: 1、再现自然,就是真实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写日常生活。 2、强调客观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价值评判,而是解剖家。 3、突出的科学性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 4、要求描写达到一种科学性的精确,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实验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