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讲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汇总

院士讲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汇总
院士讲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汇总

主持人:

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CETV学术报告厅,最近美国的一家公司生产出一千兆的芯片,它是超微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个人电脑业的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整个信息业来说,它的意义不亚于飞行速度突破音速的极限,当然整个技术上的突破,也要依赖于以硅材料为基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进一步微型化,50年代以来,随着半导体材料的发现与晶体管的发明,以硅为主的半导体材料,成为整个信息社会的支柱,成为微电子、光电子等高技术产业的核心与基础,这个情况,将会持续到下个世纪的中叶,当然,面对更大信息量的需求,硅电子技术也有它的极限,将会出现新的、替补性的半导体材料。关于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请您收看中国科学院王占国院士的学术报告。

王占国:

材料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从本世纪的中期开始,硅材料的发现和硅晶体管的发明以及五十年代初期的以硅为基的集成电路的发展,导致了电子工业大革命。今天,因特网、计算机的到户,这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以硅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的格局,也改变着整个世界军事对抗的形式,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今天如果没有了计算机,没有了网络,没有了通信,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那是可想而知的。从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石英光纤材料和光学纤维的研制成功,以及GaAs 等Ⅲ-Ⅴ族化合物的材料的研制成功与半导体激光器的发明,使光纤通信成为可能,目前光纤已四通八达。我们知道,每一束光纤,可以传输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路电话,这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石英光纤材料、光纤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70年代超晶格概念的提出,新的生长设备,像分子束外延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汽相淀积等技术的发展,以及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的研制成功,使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设计思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就硅基材料的器件和电路而言,它是靠P型与N型掺杂和PN结技术来制备二极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然而基于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的器件和电路的性质,则不依赖于杂质行为,而是由能带工程设计决定的。也就是说,材料和器件的光学与电学性质,可以通过能带的设计来实现。设计思想从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以及建立在超晶格、量子阱等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基础上的新型量子器件,极有可能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从微电子技术短短5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高速计算、大容量信息通信、存储、处理、电子对抗、武器装备的微型化与智能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来讲一讲几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们首先来介绍硅单晶材料。硅单晶材料是现代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工业的基础。目前微电子的器件和电路,其中有90%到95%都是用硅材料来制作的。根据预测,到2000年底,它的规模将达到60多亿平方英寸,整个硅单晶材料的产量将达到1万吨以上。目前,8英寸的硅片,已大规模地应用于集成电路的生产。到2000年底,或者稍晚一点,这个预计可能会与现在的情况稍微有点不同,有可能完成由8英寸到12英寸的过渡。预计到2007年前后,18英寸的硅片将投入生产。我们知道,直径18英寸相当于45厘米,一个长1米的晶锭就有几百公斤重。那么随着硅单晶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是不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呢?我们知道硅单晶材料是从石英的坩埚里面拉出来的,它用石墨作为加热器。所以,来自石英里的二氧化硅中氧以及加热器的碳的污染,使硅材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过饱和氧和碳杂质。过饱和氧的污染,随着硅单晶直径的增大,长度的加长,它的分布也变得不均匀;这就是说材料的均匀性就会遇到问题。杂质和缺陷分布的不均匀,会使硅材料在进一步提高电路集成度应用的时候遇到困难。特别是过饱和的氧,在器件和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它要发生沉淀,沉淀时的体积要增大,会导致缺陷产生,这将直接影响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因此,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得不采用硅外延片,就是说在硅的衬底上外延生长的硅薄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氧和碳等杂质的污染,同时也会提高材料的纯度以及掺杂的均匀性。利用外延方法,还可以获得界面非常陡、过渡区非常窄的结,这样对功率器件的研制和集成电路集成度进一步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材料现在的研究现状是6英寸的硅外延片已用于工业的生产,8英寸的硅外延片,也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更大直径的外延设备也正在研制过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功率器件,一些抗辐照的器件和电路等,也需要高纯区熔硅单晶。区熔硅单晶与直拉硅单晶拉制条件是不一样的,它在生长时,不与石英容器接触,材料的纯度可以很高;利用这种材料,采用中子掺杂

的办法,制成N或P型材料,用于大功率器件及电路的研制,特别是在空间用的抗辐照器件和电路方面,它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当然还有以硅材料为基础的SOI材料,也就是半导体/氧化物/绝缘体之意,这种材料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之,从提高集成电路的成品率,降低成本来看的话,增大硅单晶的直径,仍然是一个大趋势;因为,只有材料的直径增大,电路的成本才会下降。我们知道硅技术有个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它的集成度就翻一番,它的价格就掉一半,价格下降是同硅的直径的增大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大圆片上跟一个小圆片上,工艺加工条件相同,但出的芯片数量则不同;所以说,增大硅的直径,仍然是硅单晶材料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那我们从提高硅的集成度来看,最终要研制出适用于硅深亚微米乃至硅纳米工艺所需要的硅外延片,将会成为硅材料发展的主流。

我们刚刚谈到的以硅为基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硅技术的线条是越来越细了。现在我们国家的909工程是0.35微米的工艺,可以做到0.25微米;然而随着集成度的提高,要求光刻线条越来越细,是否有个极限呢?当线条的宽度变到35个纳米的时候,或者比35个纳米更小的时候,或许就是硅集成电路的“极限”,当然这个极限不是物理的极限。因为这个所谓的极限预测过多次,曾经预测过1微米是硅线条的极限,后来说0.5微米,又变到0.35微米,现在实验室的0.18微米的集成电路也已经做出来了;所以说我这里讲的这个“极限”是带引号的极限。通过人们的努力和新的技术的发明,线条也许还可以进一步的减小,当然它最终将受到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光速和热力学的限制。我们这里讲的所谓的技术限制,就是说在目前这样的条件和技术下,它能够达到的一个极限。我们知道现在的集成电路的布线可多达七、八层以上。如果多层分布的连线过长,那么电子从一个器件到另一个器件的所需的时间完全消耗在走的路上了。也就是说,延迟时间限制了速度的进一步提高。硅材料虽然可能到21世纪的中期仍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硅微电子技术最终是难以满足人们对更大信息量的需求的;所以说,发展新型半导体材料比如说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超晶格量子阱材料以及硅基锗硅合金材料等,作为硅材料的一个替补材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说替代,是因为目前还看不太准。

下面来讲一讲为什么GaAs和InP等Ⅲ-Ⅴ族化合物材料可能是一个好的替补材料。我们知道硅材料是间接带隙材料,它的发光效率很低,所以它不可能作为光电集成的基础材料,用硅来做发光管、激光器目前还是不可能的。那么Ⅲ-Ⅴ族化合物材料,像GaAs和InP,首先,它的电子的光跃迁不需要声子的参与,它的发光效率很高;与硅相比,它的电子的漂移速度高,同时它耐高温,抗辐照;与此同时,作为微电子器件来讲,它具有高速、高频,低噪音,故在光电子器件和光电集成方面,占据非常独特的优势。Ⅲ-Ⅴ族化合物,现在的市场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知道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目前工作在0.8GHz以下的手机,是以硅材料为主体,那么到2.2GHz的时候,或超过这个频段到7.5GHz的时候,硅材料作为它的接收和发射器件或电路,可能就不行了;这个时候,一定要用GaAs, InP 或者GeSi材料。从光纤通信来看,也是如此。所以说从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的发展需求看,对半导体Ⅲ-Ⅴ族化合物材料,特别是用于集成电路的GaAs材料的需求,将会每年以20%到30%的速度增长。目前的需求量大概是每年25吨,据预测,到2010年,这个需求量可能到100吨以上。那么它的研究现状是怎么样的呢?以GaAs,

InP为代表的Ⅲ-Ⅴ族半导体材料,两英寸和三英寸的n型的和p型的材料,基本上能够满足现代的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需求。没有掺杂的半绝缘体的GaAs单晶材料,它是GaAs集成电路的一个基础材料,目前主要采取一种叫作液封直拉法LEC的方法制造。就是将GaAs熔体放置在一个热解BN的坩埚里面,因为As是易挥发的,而氧化砷有很大毒性,因此在它上面覆盖一层材料,比如说三氧化二硼。三氧化二硼的熔点低于GaAs的熔点,可以把熔体的GaAs覆盖起来。在单晶炉里面充了很高的气压,使As不能挥发出来,然后把GaAs籽晶通过氧化硼这个透明的液体伸入到GaAs的熔体里面拉晶。这项生产技术,叫做液封直拉法。目前用这种办法,直径为两英寸、三英寸、四英寸的片材已经商品化。我们国家可以拉制三英寸GaAs单晶。两英寸的可以小批量生产。在国际上,六英寸的半绝缘砷化单晶已在实验室里拉制成功。

现在,我再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种材料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半绝缘体GaAs的纯度与硅相比,是远不如硅的。硅可以做得非常纯,有12个9的纯度。就是10-6PPM,就是说它的杂质的含量仅为百万分之一PPM。但GaAs呢,仅仅只有6个9,就是一个PPM,即它的杂质和缺陷的浓度高达一个PPM。所以说GaAs半绝缘体的性质并不是由纯度高、杂质少决定的,而是由杂质和缺陷互相补偿,这样的材料实际上是电学补偿导致的高阻材料。这种材料的热学稳定性较差,在器件工艺的热处理过程中,缺陷产生、杂质缺陷络合等,可能改变它的导电性能。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硅是一个元素半导体,它只有两种点缺陷,即硅的空位和硅间隙。那么对于Ⅲ-Ⅴ族材料,它的点缺陷就有六种,有两种空位,两种间隙,两种反位的缺陷。比如As占了Ga位,Ga占了As位,这都是点缺陷。这些缺陷都对导电性能产生影响。所以说对这种材料,如果把它的杂质和缺陷络合物加起来的话,缺陷就更多了,因

而这种材料的制作是非常困难的。刚才我讲了,它是用LEC法拉制的。晶体拉制过程中,在固体与液体交界面处,它的温度剃度比较大,在晶体内部存在着大的应力;在晶体冷却过程中应力的释放将产生大量缺陷,它的位错密度非常高。所以说这种材料目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求克服。从硅来讲呢,硅可以做到无位错,所以说它可以用于制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比如说,对于一个平方微米内有一个器件,或多个器件的电路,那么GaAs就不行了;因为,它每一个平方厘米就有一万个以上的缺陷。如果一个器件,碰到这个缺陷,那么整个电路就失效了。所以说,用GaAs 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它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Ⅲ-Ⅴ族半导体材料的发展趋势,也可以总结为下面几点。从提高它的价格和性能比来看,增大直径仍是大趋势,只有增大直径,它的价格才可能进一步降低。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为满足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光电器件的衬底的需求,它的位错密度必须降下去。要降到每个平方厘米1000或100以下,甚至更小,这最终取决于集成度和材料将要用在什么地方。我刚才讲到,GaAs的高阻性能是杂质与缺陷补偿的结果,很不均匀;如何提高这种材料的电学和光学均匀性,也是需要解决和克服的问题。此外,还要重视片材制备技术,即要做到片材拿来就可以用的要求,你不需要再去抛光或腐蚀和再去作其他的处理。这就是说,要将拉制的锭条进行滚圆、磨定位边、抛光和在保护氛围下将抛好的片子封装起来等。当然,还要求片材的表面没有被损伤,除了肉眼看不见的损伤以外,亚表面损伤,即在材料的表层下面,比如说几十个纳米以下的地方,人的肉眼甚至光学显微镜看不见的损伤也是不能有的。就是说,在片材制备的过程中,不能在它的表皮下面一层产生应力或缺陷。

现在我来讲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材料。什么叫做超晶格、量子阱材料呢?我画了一个图,这是GaAs,这是GaAlAs,这是一个多层结构,可以用先进生长技术生长出来,它们的晶格匹配可以很好。比如说GaAlAs和GaAs的晶格常数相差很小,而它们的禁带的宽度不同。GaAlAs的宽度要大于GaAs的,把这两种半导体材料用新的生长技术,像分子束外延技术,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汽相淀积技术等一层一层的、周期性的生长出来。这个周期人为地可以控制,不像硅单晶,它的晶格常数是一定的;这样的结构,我们称为超晶格结构。这种超晶格结构的想法,是1969年由日本的江琦和美籍华人朱兆祥提出来的,而且江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知道,超晶格的概念提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实现这种想法的技术,只是从理论上预测这种结构会有很多新的性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时候,分子束外延技术的发展,还有MOCVD技术的发展,才使这种材料生长得到了实现。我们知道,现在的分子束外延,MOCVD可以控制一个原子层一个原子层的生长,界面的陡峭度也可以做到单原子层。这种材料就是像我刚才讲的所谓能带工程材料。由于这种材料的结构可以人为地改变,你可以设计一个程序,通过计算机的控制,把它生长出来;如果你设计的是一个器件结构,那么它的电学和光学的性质则可由人工控制,所以说,能带工程设计是研制新一代量子器件的基础。

下面来介绍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材料,叫做高温半导体材料。我们只讲几种重要的高温半导体材料。如,Ⅲ族氮化物,它主要有GaN、AlGaN和InGaN等,它不仅仅是一个高温微电子材料,也是很好的光电子材料。比如现在发蓝光、绿光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和激光器,就是用这种材料作出来的。另外,碳化硅,立方氮化硼和金刚石,也是很好的高温半导体材料。当然,要达到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类材料,主要是应用在一些恶劣的环境,像在高温、航空、航天、石油钻探等方面。现在的电视,广播发射台仍然用的是一人高的电子管,它的寿命短、笨重且耗电多。那么将来呢,若用碳化硅和氮化镓材料制成的数字电视用发射模块的话,有可能使体积大大减少,寿命增加。从研究现状来看,美国西屋公司,已经研制成功的4H碳化硅的晶体管的功率已达到了400瓦。在碳化硅衬底上生长GaN制成的场效应晶体管,功率也已达2.3瓦。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最高频率已做到67GHz。那么这种材料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比如说GaN,这种材料没有好的衬底,现在都是在蓝宝石衬底上外延生长的。GaN 外延层的位错密度高达每平方厘米108以上;所幸的是这种材料的键能比较强,即使这么高的位错密度,作为发光管,它的寿命仍然可以达到10万小时以上。但是用这种材料作激光器,如蓝光或绿光激光器的话,这么高的缺陷密度是不行的。此外金刚石单晶薄膜制备,是另一个重要方向。金刚石有着比氮化镓更大的禁带宽度,可以耐更高的温度,它抗腐蚀性能好,可工作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但是,这种材料存在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单晶薄膜生长非常难。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生长出单晶金刚石薄膜。P型金刚石材料已经研制出来,但N型掺杂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单晶金刚石薄膜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应用前景的材料,但要实用,还要走很长的路。

下面我来介绍第三部分,低维半导体材料和量子器件。所谓低维半导体材料,刚才讲的超晶格量子阱材料也是低维半导体材料,不过这里我把它分开讲了。首先我来介绍一维量子线和零维量子点材料。那么维的定义是什么呢?构成空间中的每一个因素,如长、宽、高,甚至时间,都可以叫做一个维。若不考虑时间,空间是三维的,平面是

二维的,那么直线呢,它当然是一维了,零维的就是一个点。我这里要讲的主要是一维量子线和零维量子点结构。比如说电子仅沿着这个线的方向可以自由运动,而在与线垂直的另外两个方向受约束,就像流经峡谷的河水,它只能沿峡谷方向作自由流动,而不能流向两边。电子在量子线中的运动与河水在峡谷中流动相似。不过电子的平均自由程非常短,要求量子线的截面宽度都在十几或几十个纳米,而沿线的方向是无限长的。这就是说,载流子仅在一个方向可以自由运动,在另外两个方向受到约束;所谓约束,就是不能自由运动。那么这种材料我们称为量子线材料。如果在载流子运动的三个方向都受到约束,就是说它只能在一个小点内或就像在一个小箱子里头运动,这时,电子的运动受到了三维的约束,我们称之为量子点。按照量子力学原理,量子点里的电子或空穴,它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因为它不可以自由运动,它只能是一级一级地跳跃。量子点的这种分立的态密度函数与体材料是截然不同的,体材料是抛物线分布,量子线则像脉冲一样的函数分布,量子点则完全是分立的线,就像分子光谱那样,这样的密度函数就决定了低维材料有着非常优越的性能。随着材料尺寸减小,维度降低,量子尺寸效应、量子干涉效应、量子隧穿、库仑阻塞效应变得越来越明显。这就构成了量子器件的基础,这完全不同于基于PN结里面电子、空穴通过扩散和漂移运动的器件,它是一种崭新的器件。量子点可以是半导体材料,也可以是金属材料做成。基于这种量子效应的新器件,很可能成为新一代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的基础,它是一个有着非常重要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这种低维材料有哪些特点呢?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兴趣?首先,它的工作频率高。我们假设一个电子在一个10个纳米的线上运动,若电子在真空中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那么我们可以算出它通过10nm线所需时间是多么短!电子从这一点飞到那一点,中间若不经过任何的散射,它们就像一个炮弹打过来,所以说它的工作频率可以非常高,可达到1000GHz以上。我们现在做到的像InP基P-HEMT器件,最高频率已达600GHz。其次它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因为这种器件非常小,可以做到每个平方厘米1010个器件以上,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有100亿个器件。第三功耗很小。从光电子器件的激光器看,用这种材料制成的量子点激光器的阈值电流密度非常低。所谓阈值,就像一个门槛,当注入激光器的电流高于这个门槛的时候,发光不再是向四面八方的自发辐射,而是光突然集中起来了,沿着一个方向发射出相干的光,称为激光。用低维材料制成的激光器,它的阈值电流密度是非常低的。这个原因我刚才讲了,这是由于它分立的态密度函数决定了的。它的量子转换效率非常高,它的调制速度很高,它激光的线宽非常窄,这是因为它源于固定分立量子能级之间的跃迁;窄的线宽在光纤通信上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说这种材料在光电子和微电子技术应用上,特别在将来的纳米电子学、光子学以及新一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极有可能触发新的技术革命。我们这里强调的低维半导体材料实际上是一个人工设计、通过先进技术如MBE等制造的材料,这就是说,这种材料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基于这种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新一代量子器件,很可能成为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柱。

MBE等生长技术与精细加工技术相结合,可以制备出量子线、量子点材料。这种技术的优点就是可以人为地控制量子线的形状、尺寸、密度。它的缺点是电子束的曝光。干法、湿法刻蚀技术制备的量子结构尺寸远比生长厚度大,目前最好为几十个纳米。刚才讲的量子阱的材料的阱宽可以控制到一个单原子层。一个单原子层就是几个埃,零点几个纳米。要保证横向尺寸同纵向尺寸一样,现在的加工技术是做不到的,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发展新的加工技术。我们知道,用电子束爆光也好,离子束注入隔离也好,都要产生缺陷。沿直线两边产生的损伤,都会成为散射中心。电子沿着这样的直线运动时,当碰到损伤的地方,就发生散射,其结果使低维材料所具有的优异特性,就被这些缺陷完全抵消掉了。所以用这种技术制备的低维材料,要想真正达到理论上预计的性能,必须要发展一种高空间分辨和没有损伤的加工技术。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说明是如何利用另外一种技术――应变自组装技术制备量子点和量子点超晶格的。这个图就是在GaAs衬底上生长的InAs量子点。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生长条件,量子点的大小、均匀性和密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只能对量子点的形状、尺寸和面密度进行控制,从应用来看是不够的,它的体密度也必须控制。这是一个量子点超晶格结构图,你看下面这一层与上面的量子点是垂直对准的,一共做了40层。这是In0.3Al0.7As和GaAs 量子点超晶格TEM像,40个周期就是这样垂直地排列起来的。虽排列得不是很好,但基本上是垂直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量子点超晶格材料。下面是另一个在InP衬底上生长的低维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空间排列不是垂直对准,是隔行对准,其实它是斜对准量子线超晶格结构。

下面我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基于低维半导体材料的量子器件的研究和发展现状。量子线调制掺杂场效应晶体管,共振隧穿二极管和三极管等都已经研制成功。单电子器件,单电子存储器和单电子晶体管也分别于1993年和1994

年在实验室研制成功。这是一个单电子存储器原形器件,源和漏之间有一条宽为10纳米的线,线中间是一个7×7纳米量子点,线与量子点之间有两个缩径,比10纳米还要小。现在我就来讲基于库仑阻塞效应的单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两边是金属电极,中间是一个小岛,如果这个岛的面积足够小,它的电容也就非常小。设想如果有一个电子已经在这个小岛上,当另外一个电子进入这个小岛时,这两个电子则相互排斥,使系统能量提高,致使第二个电子也无法进入这个小岛;同时,处在这个状态的电子也不可能自由地跑走,而要留在这个岛上;只有当加一个偏压使第一个电子离开这个小岛后,下一个电子才会再来。而有电子和没有电子相应于0和1态,这就是单电子存贮器的基本原理。下面我们讲的另一个例子是如何利用STM去制作单电子器件。它是在硅衬底上首先氧化生成SiO2,然后镀上金属钛薄膜,在针尖和钛金属膜间放点纯水,加电场使钛氧化,氧化钛是不导电的,而钛是导电的,只要按一定的图形就可以作出一个单电子晶体管来。下面的图就是利用这种技术做成的一个单电子存储器。当有一个电子到这个小岛上以后,它就会被陷在岛上,只有当加一个偏压将这个电子移走以后,第二个电子才能来,那就完成了一个0,1操作。这就是上面说的单电子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最近,据报道,在单电子存储器的原形样机的研制上已取得了突破进展。日本用0.25微米的工艺模拟了一个单电子存储器电路,获得成功。我这里讲的所谓单电子,可能不止是一个电子,可能有十几个或几十个电子。与现在的几千,几万个电子的存储器来说,功耗是小多了,存储密度也高多了。这儿有一个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就是日本制作的0.25微米的垂直的叠层结构的128兆毕特单电子存储器的模拟样机的一个示意图。

下面我要介绍的是量子点激光器的一个结构示意图。这是一个照片,可能看不大清楚。那么中间这一部分我把它放大后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三层垂直耦合的量子点结构。激光也是从这个地方发出来的。现在量子激光器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已经快接近应用了。现在你看到的这个量子激光器是我们自己研制的。输出功率1瓦时,寿命可以达到3000个小时以上。

低维半导体结构发展很快,取得很大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多。除了超晶格、量子阱的材料在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中已经得到使用以外,纳米器件研制也已经开始。人们利用STM和AFM这种技术可以研制分立的器件已经不是非常困难的了,但是我们所关心的是要做到每平方厘米制造上亿或更多的器件,而且要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电路,目前还是难以实现的。采取什么样的连结方式,什么样的技术,还没有解决。从现在来看,如果使用GaAs材料,要制成0.1mm的工艺的器件,要在4.2度K下,才可以工作。在50个纳米的情况下,工作温度也要在77度K。因而我们必须发展纳米加工工艺,才能够满足纳米器件在室温下的工作需要。这种工艺应该是无损伤的纳米加工工艺。下面这个图是个设想,单一的STM制作纳米电路无使用价值,若我们能在每一个探针上配一个可三维移动的微机械,100×100的阵列,就是一万个探针,自动控制一次制作一个芯片就成为可能。设想中这个纳米加工技术,据报道目前已经做到了16×16的规模。纳米技术采用什么材料,也有很多问题。硅材料本身虽然很好,加之天然SiO2的绝缘介质,真可以说是天赐的!但作为绝缘隔离器件的二氧化硅是非晶,杂质、缺陷、表面和界面态的存在,使它作为纳米电子学的基础材料也会遇到问题。我们刚才讲的SK生长模式,量子点的密度、形状、尺寸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当然还有分子电子学,今天我就不讲了。

现在就来谈一下关于发展我国半导体材料的一些建议。硅单晶材料,我刚才已经讲过了,硅材料作为微电子技术的主导地位,到21世纪中叶都不会改变。人们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如减小器件尺寸从而提高集成度和减小功耗,利用系统集成或微纳电子混合电路等继续发展下去。目前国内的集成电路厂家,用的硅片主要仍然是依赖于进口。国内虽然已经可以拉制8英寸的硅单晶材料,小批量的4到6英寸的外延片,但均没有形成生产规模。所以在硅材料方面,建议要集中人力和物力,首先要把规模生产8英寸的硅单晶和4到6英寸的硅外延片放在首位。争取在21世纪初期6英寸的硅外延片生产线要达到国产化,而8英寸的硅外延片也应有小批量生产能力,到2010年或稍后一点应该具备12英寸的硅单晶和8英寸的硅外延片的规模生产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引资或者其他的办法,国家特别是要对拉晶的设备制片技术给予优先支持。同时硅单晶的配套材料如石英,气体和化学试剂,也是不可缺少的,要同步发展。Ⅲ-Ⅴ族材料的制备技术应该说是掌握了。我们的差距主要是在拉晶和晶片加工的设备和工艺比较落后。国内虽然有不少研制GaAs的厂家,但都不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避免重复立项,建立GaAs研究开发和生产联合体才是捷径。因为在技术上应该说我们已经有能力了,我们差的主要是设备。我们的目标是在21世纪初期至少两英寸,三英寸的GaAs材料应该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到2005年,应该能做4英寸的单晶和晶片的批量生产,并且应该有研制6英寸GaAs片材的能力。对于超晶格量子阱材料,说到底,是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国内多个研究所和大学已有不少MBE和MOCVD设备。但这些设备都是单片的设备,根本不可能形成生产能力。所以说,要想在超晶格、量子材料研发上赶上国际水平的话,就需要加强两个基地的建设。

国家如果能够,或者企业家愿意在MBE和MOCVD两个基地上加强投资,引进先进设备的话,加上国内已有的技术力量,我们是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去的。比如说二维电子气材料,在6年前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生产型的设备,就不可能实现批量生产。

在信息技术发展特别快的今天,我国在21世纪初,至少要能满足2至3英寸GaAs等生产线需求的异质结材料。到2010年,应该能做到100万平方英寸的这种微结构材料生产能力。这样的话我们就可能达到21世纪初期的国际水平。当然还有另外正在发展中的高温半导体材料,像SiC,GaN,都是非常有用的材料。比如说蓝光、绿光发光器件,我们现在的显示屏幕颜色不好就是缺乏绿光和蓝光。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那我们将来在固体显示和固体发光这一领域就能占有一席之地。再者,金刚石单晶薄膜,如果我们能首先突破,那将是了不得的!有人已经预测,它很可能是半导体材料中不多的一个极有应用前景的材料。在量子线和量子点研发方面,刚才已经讲了,这是一个基础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属于超前的研究,但是它非常重要。我们说硅材料将最终难以满足人们对不断增长的信息量的需求,人类很快就要进入三太世纪1太拉,即信息的传输、存储和处理速度要以万亿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展新型的量子器件,包含新型的计算技术等才能实现。因而,发展这种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我们国家在微电子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教训,就是我们没有对超前的或者稍微超前一点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总希望在后面追,这样的追,恐怕是永远追不上的。我们想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我们国家来看,将来全球通行、高速计算、大容量的信息存储、处理,以及微型化、智能化等等,想走向世界前列的话,我们必须发展我们自己半导体材料,发展我们自己的微电子和光电子信息技术。

好,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王占国院士的学术报告,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您播送完了。半导体材料是整个信息社会的支柱,人类将在不断探索发明新材料,应对新需求。感谢您收看学术报告厅节目。

半导体材料发展情况

实用标准文案 1、硅材料 从提高硅集成电路成品率,降低成本看,增大直拉硅(CZ-Si)单晶的直径和减小微缺陷的密度仍是今后CZ-Si发展的总趋势。目前直径为8英寸(200mm)的Si单晶已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基于直径为12英寸(300mm)硅片的集成电路(IC‘s)技术正处在由实验室向工业生产转变中。目前300mm,0.18μm工艺的硅ULSI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300mm,0.13μm工艺生产线也将在2003年完成评估。18英寸重达414公斤的硅单晶和18英寸的硅园片已在实验室研制成功,直径27英寸硅单晶研制也正在积极筹划中。 从进一步提高硅IC‘S的速度和集成度看,研制适合于硅深亚微米乃至纳米工艺所需的大直径硅外延片会成为硅材料发展的主流。另外,SOI材料,包括智能剥离(Smart cut)和SIMOX材料等也发展很快。目前,直径8英寸的硅外延片和SOI材料已研制成功,更大尺寸的片材也在开发中。 理论分析指出30nm左右将是硅MOS集成电路线宽的“极限”尺寸。这不仅是指量子尺寸效应对现有器件特性影响所带来的物理限制和光刻技术的限制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受硅、SiO2自身性质的限制。尽管人们正在积极寻找高K介电绝缘材料(如用Si3N4等来替代SiO2),低K介电互连材料,用Cu代替Al 引线以及采用系统集成芯片技术等来提高ULSI的集成度、运算速度和功能,但硅将最终难以满足人类不断的对更大信息量需求。为此,人们除寻求基于全新原理的量子计算和DNA生物计算等之外,还把目光放在以GaAs、InP为基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特别是二维超晶格、量子阱,一维量子线与零维量子点材料和可与硅平面工艺兼容GeSi合金材料等,这也是目前半导体材料研发的重点。

玻璃材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玻璃材料的应用与趋势 内容摘要:随着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建筑玻璃的已经成为建筑多样化和建筑功能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尤其是最近几年,建筑用深加工玻璃的品种、数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一些建筑使用的深加工玻璃出现了如钢化玻璃自爆、中空玻璃漏气等多种问题,造成很大的损失。当今世界玻璃制造商们在开发钢化玻璃新技术方面,均向能源、材料、环保、信息、生物等五大领域的发展和需求奋进。 关键词:玻璃材料的应用现状,玻璃材料的发展趋势 一 .世界建筑的发展对玻璃的要求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一个玻璃幕墙出现开始,建筑幕墙一直占据着建筑市场的主导位置并引领着建筑行业技术的发展。到目前,建筑对玻璃的要求经过了从白玻、本体着色玻璃、热反射镀膜到低辐射镀膜玻璃的变化。玻璃的颜色也由无色、茶色、金黄色到兰色、绿色并最后向通透方向的发展变化。 二.建筑玻璃的主要应用品种及特点 1、钢化玻璃 它是利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迅速冷却的方法,或是化学方法进行特殊处理的玻璃。一般是在原来普通的浮法玻璃基础上,经过将玻璃加热到软化点温度再经过淬火处理,使玻璃内部中心部位具有张应力

而玻璃表面部位具有压应力并达到均匀应力平衡的玻璃产品。钢化玻璃的品种包括化学钢化也称离子钢化和物理钢化两种;化学钢化玻璃的特点是由于采用颗粒较大的离子如钾离子置换玻璃表面的钠离子,在约400度的温度下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完成;化学钢化玻璃可以切割、热弯等,但经过高温加工后的玻璃强度会受影响;化学钢化玻璃的初始强度可以达到原片的6-7倍,但是随着使用时间加长,性能会衰减;由于离子置换的特殊性,多数使用在超薄的玻璃上。物理钢化玻璃的特点是强度高,一般强度可以达到普通平板玻璃的4倍左右 2、夹层玻璃 夹层玻璃是由一层玻璃与一层或多层玻璃、塑料材料夹中间层而成的玻璃制品,中间层是介于玻璃之间或玻璃与塑料材料之间起粘结和隔离作用的材料,使夹层玻璃具有抗冲击、阳光控制、隔音等性能;夹层玻璃的特点是安全—即使破碎,也不会对人造成伤害。缺点是降低采光性能、玻璃自重增加。 3、镀膜玻璃 镀膜玻璃俗称热反射玻璃,包括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和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玻璃两个品种。镀膜形成的原理是在原片玻璃表面镀上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氮化物膜,使玻璃的遮蔽系数降低,又称低辐射玻璃,是一种对波长范围4.5μm-25μm的远红外线有较高反射比的镀膜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还可以复合阳光控制功能,称为阳光控制低辐射玻璃。镀膜玻璃主要有两个系列的品种,一种是在线镀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发展趋势总结 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每一种重大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材料已成为人类发晨的里程碑。本世纪中期单晶硅材料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及其硅集成电路的研究成功,导致了电子工业大革命。使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石英光纤材料和光学纤维的研制成功,以及GaAs等Ⅲ-Ⅴ族化合物的材料的研制成功与半导体激光器的发明,使光纤通信成为可能,目前光纤已四通八达。我们知道,每一束光纤,可以传输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路电话,这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石英光纤材料、光纤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超晶格概念的提出MBE、MOCVD先进生长技术发展和完善以及超品格量子阱材料包括一维量子线、零维量子点材料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光电器件的设计思想。使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过去的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出现了以“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剪裁”为特征的新范畴,使人类跨入到以量子效应为基础和低维结构为特征的固态量子器件和电路的新时代,并极有可能触发新的技术革命。半导体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已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二大支柱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材料。它的发展对高速计算、大容量信息通信、存储、处理、电子对抗、武器装备的微型化与智能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几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硅单晶材料 硅单晶材料是现代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工业的基础。目前微电子的器件和电路,其中有90%到95%都是用硅材料来制作的。那么随着硅单晶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硅单晶材料是从石英的坩埚里面拉出来的,它用石墨作为加热器。所以,来自石英里的二氧化硅中氧以及加热器的碳的污染,使硅材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过饱和氧和碳杂质。过饱和氧的污染,随着硅单晶直径的增大,长度的加长,它的分布也变得不均匀;这就是说材料的均匀性就会遇到问题。杂质和缺陷分布的不均匀,会使硅材料在进一步提高电路集成度应用的时候遇到困难。特别是过饱和的氧,在器件和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它要发生沉淀,沉淀时的体积要增大,会导致缺陷产生,这将直接影响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因此,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得不采用硅外延片,就是说在硅的衬底上外延生长的硅薄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氧和碳等杂质的污染,同时也会提高材料的纯度以及掺杂的均匀性。利用外延方法,还可以获得界面非常陡、过渡区非常窄的结,这样对功率器件的研制和集成电路集成度进一步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材料现在的研究现状是6英寸的硅外延片已用于工业的生产,8英寸的硅外延片,也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更大直径的外延设备也正在研制过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功率器件,一些抗辐照的器件和电路等,也需要高纯区熔硅单晶。区熔硅单晶与直拉硅单晶拉制条件是不一样的,它在生长时,不与石英容器接触,材料的纯度可以很高;利用这种材料,采用中子掺杂的办法,制成N或P型材料,用于大功率器件及电路的研制,特别是在空间用的抗辐照器件和电路方面,它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当然还有以硅材料为基础的SOI材料,也就是半导体/氧化物/绝缘体之意,这种材料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之,从提高集成电路的成品率,降低成本来看的话,增大硅单晶的直径,仍然是一个大趋势;因为,只有材料的直径增大,电路的成本才会下降。我们知道硅技术有个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它的集成度就翻一番,它的价格就掉一半,价格下降是同硅的直径的增大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大圆片上跟一个小圆片上,工艺加工条件相同,但出的芯片数量则不同;所以说,增大硅的直径,仍然是硅单晶材料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那我们从提高硅的

(汽车行业)汽车车身新材料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汽车行业)汽车车身新材料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汽车车身新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现代汽车车身除满足强度和使用寿命的要求外,仍应满足性能、外观、安全、价格、环保、节能等方面的需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轿车的整车质量中,钢铁占80%,铝占3%,树脂为4%。自1978年世界爆发石油危机以来,作为轻量化材料的高强度钢板、表面处理钢板逐年上升,有色金属材料总体有所增加,其中,铝的增加明显;非金属材料也逐步增长,近年来开发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不仅替代了普通塑料,而且品种繁多,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广泛。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外在新型材料应用方面的情况及发展趋势。 高强度钢板 从前的高强度钢板,拉延强度虽高于低碳钢板,但延伸率只有后者的50%,故只适用于形状简单、延伸深度不大的零件。当下的高强度钢板是在低碳钢内加入适当的微量元素,经各种处理轧制而成,其抗拉强度高达420N/mm2,是普通低碳钢板的2~3倍,深拉延性能极好,可轧制成很薄的钢板,是车身轻量化的重要材料。到2000年,其用量已上升到50%左右。中国奇瑞汽车X公司和宝钢合作,2001年在试制样车上使用的高强度钢用量为262kg,占车身钢板用量的46%,对减重和改进车身性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低合金高强度钢板的品种主要有含磷冷轧钢板、烘烤硬化冷轧钢板、冷轧双相钢板和高强度1F冷轧钢板等,车身设计师可根据板制零件受力情况和形状复杂程度来选择钢板品种。含磷高强度冷轧钢板:含磷高强度冷轧钢板主要用于轿车外板、车门、顶盖和行李箱盖升板,也可用于载货汽车驾驶室的冲压件。主要特点为:具有较高强度,比普通冷轧钢板高15%~25%;良好的强度和塑性平衡,即随着强度的增加,伸长率和应变硬化指数下降甚微;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比普通冷轧钢板提高20%;具有良好的点焊性能;烘烤硬化冷轧钢板:经过冲压、拉延变形及烤漆高温时效处理,屈服强度得以提高。这种简称为BH钢板的烘烤硬化钢板既薄又有足够的强度,是车身外板轻量化设计首选材料之壹;冷轧双向钢板:具有连续屈服、屈强比低和加工硬化高、兼备高强度及高塑性的特点,如经烤漆后其强度可进壹步提高。适用于形状复杂且要求强度高的车身零件。主要用于要求拉伸性能好的承力零部件,如车门加强板、保险杠等;超低碳高强度冷轧钢板:在超低碳钢(C≤0.005%)中加入适量的钛或铌,以保证钢板的深冲性能,再添加适量的磷以提高钢板的强度。实现了深冲性和高强度的结合,特别适用于壹些形状复杂而强度要求高的冲压零件。 轻量化迭层钢板 迭层钢板是在俩层超薄钢板之间压入塑料的复合材料,表层钢板厚度为0.2~0.3mm,塑料层的厚度占总厚度的25%~65%。和具有同样刚度的单层钢板相比,质量只有57%。隔热防振性能良好,主要用于发动机罩、行李箱盖、车身底板等部件。铝合金 和汽车钢板相比,铝合金具有密度小(2.7g/cm3)、比强度高、耐锈蚀、热稳定性好、易成形、可回收再生等优点,技术成熟。德国大众X公司的新型奥迪A2型轿车,由于采用了全铝车身骨架和外板结构,使其总质量减少了135kg,比传统钢材料车身减轻了43%,使平均油耗降至每百公里3升的水平。全新奥迪A8通过使用性能更好的大型铝铸件和液压成型部件,车身零件数量从50个减至29个,车身框架完全闭合。这种结构不仅使车身的扭转刚度提高了60%,仍比同类车型的钢制车身车重减少50%。由于所有的铝合金都能够回收再生利用,深受环保人士的欢迎。根据车身结构设计的需要,采用激光束压合成型工艺,将不同厚度的铝板或者用铝板和钢板复合成型,再在表面涂覆防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镁合金 镁的密度为1.8g/cm3,仅为钢材密度的35%,铝材密度的66%。此外它的比强度、比刚度高,阻尼性、导热性好,电磁屏蔽能力强,尺寸稳定性好,因此在航空工业和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镁的储藏量十分丰富,镁可从石棉、白云石、滑石中提取,特别是海水的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发展趋势总结 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每一种重大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材料已成为人类发晨的里程碑。本世纪中期单晶硅材料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及其硅集成电路的研究成功,导致了电子工业大革命。使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石英光纤材料和光学纤维的研制成功,以及GaAs 等Ⅲ-Ⅴ族化合物的材料的研制成功与半导体激光器的发明,使光纤通信成为可能,目前光纤已四通八达。我们知道,每一束光纤,可以传输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路电话,这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石英光纤材料、光纤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超晶格概念的提出MBE、MOCVD先进生长技术发展和完善以及超品格量子阱材料包括一维量子线、零维量子点材料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光电器件的设计思想。使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过去的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出现了以“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剪裁”为特征的新范畴,使人类跨入到以量子效应为基础和低维结构

的制作过程中,它要发生沉淀,沉淀时的体积要增大,会导致缺陷产生,这将直接影响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因此,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得不采用硅外延片,就是说在硅的衬底上外延生长的硅薄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氧和碳等杂质的污染,同时也会提高材料的纯度以及掺杂的均匀性。利用外延方法,还可以获得界面非常陡、过渡区非常窄的结,这样对功率器件的研制和集成电路集成度进一步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材料现在的研究现状是6英寸的硅外延片已用于工业的生产,8英寸的硅外延片,也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更大直径的外延设备也正在研制过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功率器件,一些抗辐照的器件和电路等,也需要高纯区熔硅单晶。区熔硅单晶与直拉硅单晶拉制条件是不一样的,它在生长时,不与石英容器接触,材料的纯度可以很高;利用这种材料,采用中子掺杂的办法,制成N或P型材料,用于大功率器件及电路的研制,特别是在空间用的抗辐照器件和电路方面,

国内外焊接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焊接材料的应用 及发展趋势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国内外焊接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焊接材料是焊接行业中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焊接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焊接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简单介绍国内外的钢材、焊接材料的应用状况,进而分析了焊接材料的应用领域,总结出我国焊接的材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焊接材料;应用;发展趋势 1国内外钢材及焊接的应用现状 钢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钢铁工业是中国工业进程中的支柱产业。表1为世界主要国家的钢产量数据。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钢产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从2001年到2008年钢产量已经提高了3倍多,这样的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拉动了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钢铁的生产和消耗。但与中国钢产量全球第一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中国也是钢材进口大国,尤其是特种性能、高强度钢材的大量进口,因此中国钢材巨大产量,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数据来源:中国钢材贸易网) 焊接是一种将材料永久性连接,并成为具有给定功能结构的制造技术。几乎所有的产品,从几十万吨巨轮到不足1克的微电子元件。在生产制造中都不同程度地应用焊接技术。焊接已经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以及生产的成本、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焊接技术包括焊接材料、设备和工艺等相关内容,而其中焊接材料是焊接技术发展的基础,所以焊接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影响着焊接技术的发展。 钢材产量和快速升高又拉动了中国焊接材料产业的强劲发展,钢材的产量、品质及发展趋势直接决定了焊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焊接技术的发展方向。2006年,按国际钢材协会统计,全世界钢产量12.39亿吨,按有 关资料综合测算,焊材的消费量应为钢材总量的0.6%--1.6%,全世界焊接材料约为600多万吨,因此,2006年中国钢产量占全世界钢产量的34%[2],中国焊接材料产量占全世界焊接材料产量的50%左右。但是中国焊接材料的种类和分布不是很平衡[3,4],见表2-表3。

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在进行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之一。按冶金工艺,金属材料可以分为铸锻材料、粉末冶金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铸锻材料又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包括钢、铸铁和各种铁合金。有色金属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如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等。工程结构中所用的金属材料90%以上是钢铁材料,其资源丰富、生产简单、价格便宜、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钢有分为碳钢和合金钢,铸铁又分为灰口铸铁和白口铸铁。 一、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 金属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决定了它的应用。而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工艺性能是指在加工制造过程中材料适应加工的性能,如铸造性、锻造性、焊接性、淬透性、切削加工性等。使用性能是指材料在使用条件和使用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如强度、塑性、硬度、韧性、疲劳强度等)、物理性能(如熔点、密度热容、电阻率、磁性强度等)和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 金属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能,是目前国名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材料之一,特别是在车辆、机床、热能、化工、航空航天、建筑等行业各种部件和零件的制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在汽车中的应用。缸体和缸盖,需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良好的铸造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以及低廉的价格等,目前主要用灰铸钢和铝合金;缸套和活塞,对活塞材料的性能要求是热强性高,导热性好,耐磨性和工艺性好,目前常用铝硅合金;冲压件,采用钢板和钢带制造,主要是热轧和冷轧钢板。热轧钢板主要用于制造承受一定载荷的结构件,冷轧钢板主要用于构型复杂、受力不大的机器外壳、驾驶室、轿车车身等。还有汽车的曲轴和连杆、齿轮、螺栓和弹簧等,都按其实用需要使用的了不同的金属材料 (2)、在机床方面的应用。机床的机身、底座、液压缸、导轨、齿轮箱体、轴承座等大型零件部,以及其他如牛头刨床的滑枕、带轮、导杆、摆杆、载物台、手轮、刀架等,首选材料为灰铸铁,球磨铸铁也可选用。随着对产品外观装饰效果的日益重视,不锈钢、黄铜的

(新)半导体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 李霄 1111044081

序号:3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姓名:李霄 学号:1111044081 班级:电科1103 科目:微电子设计导论 二〇一三年12 月23 日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进展近况及趋向 引言: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成长,半导体材料在科技进展中的首要性毋庸置疑,半导体的发展进展历史很短,但半导体材料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历程、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半导体材料的种类、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半导体材料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半导体材料的重要性 关键词:半导体、半导体材料。 一、半导体材料的进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锗在半导体产业中占主导位置,但锗半导体器件的耐高温和辐射性能机能较差,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步被硅材料代替。用硅制作的半导体器件,耐高温和抗辐射机能较好,非常适合制作大功率器件。因而,硅已经成为运用最多的一种半导体材料,现在的集成电路多半是用硅材料制作的。二是化合物半导体,它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的半导体材料。它的种类不少,主要的有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锑化铟(InSb)、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硫化镉(CdS)等。此中砷化镓是除了硅以外研讨最深切、运用最普遍的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可以与氮化铟(Eg=1.9eV)、氮化铝(Eg=6.2eV)构成合金InGaN、AlGaN,如许可以调制禁带宽度,进而调理发光管、激光管等的波长。三是非晶半导体。上面介绍的都是拥有晶格构造的半导体材料,在这些材料中原子布列拥有对称性和周期性。但是,一些不拥有长程有序的无定形固体也拥有显著的半导体特征。非晶半导体的种类繁多,大体上也可按晶态物质的归类方式来分类。从现在}研讨的深度来看,很有适用价值的非晶半导体材料首推氢化非晶硅(α-SiH)及其合金材料(α-SiC:H、α-SiN:H),可以用于低本钱太阳能电池和静电光敏感材料。非晶Se(α-Se)、硫系玻璃及氧化物玻璃等非晶半导体在传感器、开关电路及信息存储方面也有普遍的运用远景。四是有机半导体,比方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就拥有典范的半导体特征。有机半导体的电导特征研讨可能对于生物体内的基础物理历程研究起着重大推进作用,是半导体研讨的一个热点领域,此中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研讨尤为受到人们的看重。 二、半导体材料的特性 半导体材料是常温下导电性介于导电材料以及绝缘材料之间的一类功效材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摘要 纳米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许多问题的发展都与纳米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概要的论述了纳米材料的发现发展过程,并简述了纳米材料在各方面的应用及其在涂料和力学性能材料方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技术、应用、发展前景 一、前言 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变化的细小微粒的尺寸在0.1微米以下(注1米=100厘米,1厘米=10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即100纳米以下。因此,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 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纳米技术的广义范围可包括纳米材料技术及纳米加工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应用技术等方面。其中纳米材料技术着重于纳米功能性材料的生产(超微粉、镀膜、纳米改性材料等),性能检测技术(化学组成、微结构、表面形态、物、化、电、磁、热及光学等性能)。纳米加工技术包含精密加工技术(能量束加工等)及扫描探针技术。 纳米粒子异于大块物质的理由是在其表面积相对增大,也就是超微粒子的表面布满了阶梯状结构,此结构代表具有高表能的不安定原子。这类原子极易与外来原子吸附键结,同时因粒径缩小而提供了大表面的活性原子。 纳米技术在世界各国尚处于萌芽阶段,美、日、德等少数国家,虽然已经初具基础,但是尚在研究之中,新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仍然方兴未艾。我国已努力赶上先进国家水平,研究队伍也在日渐壮大。 二、纳米材料的发现和发展

金属的材料地地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金属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金属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最不可或缺的材料,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本篇论文主要论述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应用,并且展望金属材料在未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金属材料、镁合金、铝合金、稀土、汽车 引言 金属材料是指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对金属材料的认识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一、分类: 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材料。 1、黑色金属又称钢铁材料,包括含铁90%以上的工业纯铁,含碳2%~4%的铸铁,含碳小于2%的碳钢,以及各种用途的结构钢、不锈钢、耐热钢、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广义的黑色金属还包括铬、锰及其合金。 2、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通常分为轻金属、重金属、贵金属、半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并且电阻大、电阻温度系数小。

3、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的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4、金属材料按生产成型工艺又分为铸造金属、变形金属、喷射成形金属,以及粉末冶金材料。铸造金属通过铸造工艺成型,主要有铸钢、铸铁和铸造有色金属及合金。变形金属通过压力加工如锻造、轧制、冲压等成型,其化学成分与相应的铸造金属略有不同。喷射成形金属是通过喷射成形工艺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组织性能的零件和毛坯。 二、性能 金属材料的性能可分为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两种。为更合理使用金属材料,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掌握各种金属材料制成的零、构件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应具备的性能(使用性能)及其在冷热加工过程中材料应具备的性能(工艺性能)。 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如比重、熔点、导电性、导热性、热膨胀性、磁性等)、化学性能(耐用腐蚀性、抗氧化性),力学性能也叫机械性能。 材料的工艺性能指材料适应冷、热加工方法的能力。 三、应用现状: 金属材料的发展已从纯金属、纯合金中摆脱出来。随着材料设计、工艺技术及使用性能试验的进步,传统的金属材料得到了迅速发展,新的高性能金属材料不断开发出来。如快速冷凝非晶和微晶材料、高比强和高比模的铝锂合金、有序金属间化合物及机械合金化合金、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定向凝固柱晶和单晶合金等高温结构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及形状记忆合金、钕铁硼永磁合金、贮氢合金等新型功能金属材料,已分别在航空航天、能源、机电等各个领域获得了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镁及镁合金

半导体材料文献综述

姓名:高东阳 学号:1511090121 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B0901 指导教师:张芳 日期: 2011 年12月 7日

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综述 高东阳辽东学院B0901 118003 摘要:半导体材料的价值在于它的光学、电学特性可充分应用与器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半导体材料越来越多的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其产品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文章从半导体材料基本概念的界定、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半导体材料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我国近十年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半导体材料,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叶,单晶硅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及其硅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导致了电子工业革命;20世纪70年代初石英光导纤维材料和GaAs激光器的发明,促进了光纤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超晶格概念的提出及其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光电器件的设计思想,使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此笔者主要针对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发展、半导体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综述,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关于半导体材料基础材料概念界定的研究 陈良惠指出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按导电能力大小可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三大类。半导体的电导率在10-3~ 109欧·厘米范围。在一般情况下,半导体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与金属导体恰好相反。凡具有上述两种特征的材料都可归入半导体材料的范围。[1] 半导体材料(semiconductormaterial)是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半导体材料是一类具有半导体性能、可用来制作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的电子材料,其电导率在10(U-3)~10(U-9)欧姆/厘米范围内。[2]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半导体材料的界定会越来越精确。 二、关于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的分析 王占国指出中国半导体产业市场需求强劲,市场规模的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不过,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繁荣并不表明国内企业分得的份额更大。相反,中国的半导体市场正日益成为外资公司的乐土。[3]

半导体材料发展史

1833年,英国巴拉迪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 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在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三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前言 自从有人类以来,已经过了上百万年的岁月。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当时人类使用的器物来代表,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铜器,再进步到铁器时代。现今,以硅为原料的电子元件产值,则超过了以钢为原料的产值,人类的历史因而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硅的时代。硅所代表的正是半导体元件,包括记忆元件、微处理机、逻辑元件、光电元件与侦测器等等在内,举凡电视、电话、电脑、电冰箱、汽车,这些半导体元件无时无刻都在为我们服务。 硅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元素,许多石头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然而,经过数百道制程做出的积体电路,其价值可达上万美金;把石头变成硅晶片的过程是一项点石成金的成就,也是近代科学的奇蹟! 在日本,有人把半导体比喻为工业社会的稻米,是近代社会一日不可或缺的。在国防上,惟有扎实的电子工业基础,才有强大的国防能力,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中,美国已经把新一代电子武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1970年代以来,美国与日本间发生多次贸易摩擦,但最后在许多项目美国都妥协了,但是为了半导体,双方均不肯轻易让步,最后两国政府慎重其事地签订了协议,足证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半导体工业发展的成败,关系着国家的命脉,不可不慎。在台湾,半导体工业是新竹科学园区的主要支柱,半导体公司也是最赚钱的企业,台湾如果要成为明日的科技硅岛,半导体工业是我们必经的途径。

半导体材料的历史现状及研究进展(精)

半导体材料的历史现状及研究进展(精)

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作为信息领域的命脉,光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无疑成为了科技发展的焦点。半导体材料凭借着自身的性能特点也在迅速地扩大着它的使用领域。本文重点对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历程、性能、种类和主要的半导体材料进行了讨论,并对半导体硅材料应用概况及其发展趋势作了概述。 关键词:半导体材料、性能、种类、应用概况、发展趋势 一、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历程 半导体材料从发现到发展,从使用到创新,拥有这一段长久的历史。宰二十世纪初,就曾出现过点接触矿石检波器。1930年,氧化亚铜整流器制造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是半导体材料开始受到重视。1947年锗点接触三极管制成,成为半导体的研究成果的重大突破。50年代末,薄膜生长激素的开发和集成电路的发明,是的微电子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60年代,砷化镓材料制成半导体激光器,固溶体半导体此阿里奥在红外线方面的研究发展,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得到扩展。1969年超晶格概念的提出和超晶格量子阱的研制成功,是的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杂志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将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90年代以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砷化镓和磷化烟等半导体材料成为焦点,用于制作高速高频大功率激发光电子器件等;近些年,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得到突破,以氮化镓为代表的先进半导体材料开始体现出超强优越性,被称为IT产业的新发动机。 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突破,常常导致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继第一代半导体材料(以硅基半导体为代表和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以砷化镓和磷化铟为代表之后,在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宽带半导体材料.作为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硅基半导体材料及其集成电路的发展导致了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整个计算机产业的飞跃,并广泛应用于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硅基半导体材料虽然在微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硅材料本身间接能带结构的特点限制了其在光电子领域的应用.随着以光通

碳素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碳素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炭素是以高纯度优质无烟煤,经过深加工改变煤的一些性质得出的,原子C,炭素制品按产品用途分为石墨电极类、炭块类、石墨阳极类、炭电极类、糊类、电炭类等等。俗称炭砖或电炉块,主要用于冶金行业:有色金属和无色金属的冶炼以及电石、磷化工企业!炭块按用途可分为高炉炭块、铝用炭块、电炉块等。炭素制品按加工深度高低可分为炭制品、石墨制品、炭纤维和石墨纤维等炭素制品按原料和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石墨制品、炭制品、炭素纤维、特种石墨制品等。炭素制品按其所含灰分大小,又可分为多灰制品和少灰制品(含灰分低于l%)。 炭素新材料是指用于高技术领域的碳和石墨材料,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核能、风能、硬质材料制造、电子、医疗、建筑、环保等行业。因此21世纪被称为“碳世纪”。目前已经形成规模应用的炭素新材料主要有各种特种石墨、碳纤维、碳复合材料等。 1导电材料 用电弧炉或矿热电炉冶炼各种合金钢、铁合金或生产电石(碳化钙)、黄磷时,强大的电流通过炭电极(或连续自焙电极-即电极糊)或石墨化电极导入电炉的熔炼区产生电弧,使电能转化成热能,温度升高到2000℃左右,从而达到冶炼或反应的要求。金属镁、铝、钠一般用熔盐电解制取,这时电解槽的阳极导电材料都是采用石墨化电极或连续自焙电极(阳极糊、有时用预焙阳极)。熔盐电解的温度一般在1000℃以下。生产烧碱(氢氧化钠)和氯气的食盐溶液电解槽的阳极导电材料,一般都用石墨化阳极。生产金刚砂(碳化硅)使用的电阻炉的炉头导电材料,也使用石墨化电极。 除上述用途外,炭和石墨制品作为导电材料广泛用于电机制造工业作为滑环和电刷,以及用作干电池中的炭棒或产生弧光用的弧光炭棒,水银整流器中的阳极等。 2耐火材料 由于炭素制品能耐高温和有较好的高温强度及耐腐蚀性,所以很多冶金炉内衬可用炭块砌筑,如高炉的炉底、炉缸和炉腹,铁合金炉和电石炉的内衬,铝电解槽的底部及侧部。许多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冶炼用的坩埚、熔化石英玻璃等所用的石墨坩埚,也都是用石墨化坯料加工制成的。 3耐腐蚀的结构材料 经过有机树脂或无机树脂浸渍过的石墨材料,具有耐腐蚀性好、导热性好、渗透率低等特点,这种浸渍石墨又称为不透性石墨。它大量应用于制作各种热交换器、反应槽、凝缩器、燃烧塔、吸收塔、冷却器、加热器、过滤器、泵等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湿法冶金、酸碱生产、合成纤维,造纸等工业部门,可节省大量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4耐磨和润滑材料 炭素材料除具有化学稳定性高的特性外,还有较好的润滑性能。在高速、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用润滑油来改善滑动部件的耐磨性往往是不可能的。石墨耐磨材料可以在-200℃到2000℃温度下的腐蚀性介质中并在很高的滑动速度下(可达100m/s)不用润滑油而工作。因此,许多输送腐蚀性介质的压缩机和泵广泛采用石墨材料制成的活塞环、

半导体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半导体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简介王占国,1938年生,半导体材料物理学家,中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 半导体所研究员、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和多个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 委员。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和材料物理研究,在半导体深能级物理和光谱物理研究, 半导体低维结构生长、性质和量子器件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 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二和三等 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80多篇, 被引用数百次。摘要本文重点对半导体硅材料,GaAs和InP单晶材料,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材料,一维量子线、零维量子点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光子 晶体材料,量子比特构建与材料等目前达到的水平和器件应用概况及其发展趋势作了 概述。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半导体材料的建议。关键词半导体材料量子线量子点材 料光子晶体1半导体材料的战略地位上世纪中叶,单晶硅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及其 硅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导致了电子工业革命;上世纪70年代初石英光导纤维材料和GaAs激光器的发明,促进了光纤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使人 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超晶格概念的提出及其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的研制成功, 彻底改变了光电器件的设计思想,使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使人类能从原子、分子或纳米尺度水 平上控制、操纵和制造功能强大的新型器件与电路,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政治、 经济格局和军事对抗的形式,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2几种主要半导体材料的发 展现状与趋势2.1硅材料从提高硅集成电路成品率,降低成本看,增大直拉硅(Z-Si)单晶的直径和减小微缺陷的密度仍是今后Z-Si发展的总趋势。目前直径为8英寸(200)的Si单晶已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基于直径为12英寸(300)硅片的集成电 路(I’s)技术正处在由实验室向工业生产转变中。目前300,0.18μ工艺的硅 ULSI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300,0.13μ工艺生产线也将在2003年完成评估。18英 寸重达414公斤的硅单晶和18英寸的硅园片已在实验室研制成功,直径27英寸硅单 晶研制也正在积极筹划中。从进一步提高硅I’S的速度和集成度看,研制适合于硅深亚微米乃至纳米工艺所需的大直径硅外延片会成为硅材料发展的主流。另外,SI材料,包括智能剥离(Sartut)和SIX材料等也发展很快。目前,直径8英寸的硅外延片和 SI材料已研制成功,更大尺寸的片材也在开发中。理论分析指出30n左右将是硅S集

院士讲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汇总

主持人: 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CETV学术报告厅,最近美国的一家公司生产出一千兆的芯片,它是超微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个人电脑业的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整个信息业来说,它的意义不亚于飞行速度突破音速的极限,当然整个技术上的突破,也要依赖于以硅材料为基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进一步微型化,50年代以来,随着半导体材料的发现与晶体管的发明,以硅为主的半导体材料,成为整个信息社会的支柱,成为微电子、光电子等高技术产业的核心与基础,这个情况,将会持续到下个世纪的中叶,当然,面对更大信息量的需求,硅电子技术也有它的极限,将会出现新的、替补性的半导体材料。关于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请您收看中国科学院王占国院士的学术报告。 王占国: 材料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从本世纪的中期开始,硅材料的发现和硅晶体管的发明以及五十年代初期的以硅为基的集成电路的发展,导致了电子工业大革命。今天,因特网、计算机的到户,这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以硅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的格局,也改变着整个世界军事对抗的形式,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今天如果没有了计算机,没有了网络,没有了通信,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那是可想而知的。从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石英光纤材料和光学纤维的研制成功,以及GaAs 等Ⅲ-Ⅴ族化合物的材料的研制成功与半导体激光器的发明,使光纤通信成为可能,目前光纤已四通八达。我们知道,每一束光纤,可以传输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路电话,这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石英光纤材料、光纤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70年代超晶格概念的提出,新的生长设备,像分子束外延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汽相淀积等技术的发展,以及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的研制成功,使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设计思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就硅基材料的器件和电路而言,它是靠P型与N型掺杂和PN结技术来制备二极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然而基于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的器件和电路的性质,则不依赖于杂质行为,而是由能带工程设计决定的。也就是说,材料和器件的光学与电学性质,可以通过能带的设计来实现。设计思想从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以及建立在超晶格、量子阱等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基础上的新型量子器件,极有可能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从微电子技术短短5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高速计算、大容量信息通信、存储、处理、电子对抗、武器装备的微型化与智能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来讲一讲几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们首先来介绍硅单晶材料。硅单晶材料是现代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工业的基础。目前微电子的器件和电路,其中有90%到95%都是用硅材料来制作的。根据预测,到2000年底,它的规模将达到60多亿平方英寸,整个硅单晶材料的产量将达到1万吨以上。目前,8英寸的硅片,已大规模地应用于集成电路的生产。到2000年底,或者稍晚一点,这个预计可能会与现在的情况稍微有点不同,有可能完成由8英寸到12英寸的过渡。预计到2007年前后,18英寸的硅片将投入生产。我们知道,直径18英寸相当于45厘米,一个长1米的晶锭就有几百公斤重。那么随着硅单晶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是不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呢?我们知道硅单晶材料是从石英的坩埚里面拉出来的,它用石墨作为加热器。所以,来自石英里的二氧化硅中氧以及加热器的碳的污染,使硅材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过饱和氧和碳杂质。过饱和氧的污染,随着硅单晶直径的增大,长度的加长,它的分布也变得不均匀;这就是说材料的均匀性就会遇到问题。杂质和缺陷分布的不均匀,会使硅材料在进一步提高电路集成度应用的时候遇到困难。特别是过饱和的氧,在器件和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它要发生沉淀,沉淀时的体积要增大,会导致缺陷产生,这将直接影响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因此,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得不采用硅外延片,就是说在硅的衬底上外延生长的硅薄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氧和碳等杂质的污染,同时也会提高材料的纯度以及掺杂的均匀性。利用外延方法,还可以获得界面非常陡、过渡区非常窄的结,这样对功率器件的研制和集成电路集成度进一步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材料现在的研究现状是6英寸的硅外延片已用于工业的生产,8英寸的硅外延片,也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更大直径的外延设备也正在研制过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功率器件,一些抗辐照的器件和电路等,也需要高纯区熔硅单晶。区熔硅单晶与直拉硅单晶拉制条件是不一样的,它在生长时,不与石英容器接触,材料的纯度可以很高;利用这种材料,采用中子掺杂

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新型计算架构浪潮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弯道超车机会来临

核心观点: ●2018,半导体市场供需两旺,中国市场迎弯道超车机遇 需求端新市场新应用推动行业成长:1)比特币市场的火爆带动矿机需求快速增加,ASIC 芯片矿机凭借设计简单,成本低,算力强大等优势被大量采用。国内ASIC 矿机芯片厂商比特大陆、嘉楠耘智、亿邦股份自身业绩高增长的同时,其制造与封测环节供应商订单快速增长。2)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渐行渐近,带动行业成长。供给端国内建厂潮加剧全球半导体行业资本开支增长,上游确定性受益。 ● 1 月半导体行情冰火两重天 A 股市场:18 年1 月以来(至1 月26 日)申万半导体指数下跌9.03%,半导体板块跑输电子行业5.9 个百分点,跑输上证综指16.59 个百分点,跑 输沪深300 指数17.72 个百分点;其中制造(-5.59%)>封装(-5.64%)> 分立器件(-5.66%)>存储器(-5.85%)>设计(-7.34%)>设备(-9.57%)> 材料(-11.17%);估值大幅回落。海外市场:费城半导体指数上涨6.79%,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2001 年最高值;矿机及人工智能带动GPU 需求量增长,英伟达作为全球GPU 龙头深度受益,1 月以来(至1 月26 日)股价上涨22.14%;设备龙头整体上涨。 ●12 月北美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创历史新高,存储芯片价格平稳波动 根据WSTS 统计,11 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376.9 亿美金,同比增长21.5%,环比增长1.6%,创历史新高。其中北美地区半导体11 月销售额87.7 亿美金,同比增长40.2%,环比增长2.6%,是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长最快区域。分版块看,12 月北美半导体设备销售额23.88 亿美金,同比增长27.7%,环比增长16.35%,创历史新高;存储芯片价格1 月以来(至1 月26 日)价格 波动。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国内IC 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由市场到核“芯”突破这一准则不断延续,从智能手机领域起步,未来有望在人工智能、汽车电子、5G、物联网等新兴市场实现加速追赶。本月重点推荐卡位新兴应用市场,业绩快速成长的华天科技、长电科技,建议关注通富微电;同时下游资本开支扩张带给上游设备领域的投资机会,建议关注北方华创、长川科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