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导学案

《管仲列传》导学案
《管仲列传》导学案

广饶一中语文科导学案

课题管仲列传课型新授执笔人审核人级部审核学习时间

教师寄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观其事想见其为人,掌握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3、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把握作者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写法。

学生自主活动材料

教学重点

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2、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预习案

一、知识介绍:

背景介绍

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其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

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课文知识

1、疏通字音

颍上鲍叔牙一匡天下仓廪召忽齐桓公少姬好恶

2、基础知识理解掌握

(1)解释下列词语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管仲既任政相齐()

诸侯由是归齐()

b、之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岂管仲之谓乎()

俗之所欲()

下令如流水之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古今异义

①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古义:今义: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今义:

③以区区

..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古义:今义:

④贵轻重

..,慎权衡古义:今义:

⑤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①富.国强.兵()

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③管仲因而信.之()

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⑤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⑦贵.轻重()

⑧然孔子小.之()

(4)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②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⑤岂管仲之谓乎()

⑥管仲囚焉()

(5)翻译下列各句:(注意黑体字的翻译)

1.、断句并翻译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②————《史记·管仲列传》注: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②多:推重,赞美。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课堂案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重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2、文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管仲的?(理解第五段的内容)

3、赏精段析

(本段要先读然后交流感知)

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吾尝三战三走⑤,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⑦。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多自与不为贪经商

谋更穷不为愚谋事

知已.大度仕见逐不不肖出仕

战尝走不为怯作战

不死主不为耻事君

整段文字是叙述管仲所说的一番话,写的十分感人。

(1).这节从哪些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

(2).本段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3).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4.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

5、探究

鲍叔和管仲使我们想起哪个故事?(伯牙碎琴)对比两个故事体会出怎样的情感?写一段话

或一首诗来赞美这种情感

领悟主题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写鲍叔牙与举荐管仲,管仲任政相齐,辅佐桓公称霸的故事,既表现了管仲的治国之才,也表现了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和让贤的美德。

提高案

一、基础检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尝与鲍叔贾.②鲍叔不以.我为怯

③故其称.曰④下令如流水之原.

⑤知与.之为取⑥管仲因而伐.楚

⑦孔子小.之⑧匡.救其恶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3、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 而心目耳力俱穷.

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 穷.凶极恶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 吾从而师.之

C 鲍叔终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5.选出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6、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①③⑤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负

B. 鲍叔遂进管仲 举荐

C. 一匡天下 匡正

D. 尝与鲍叔贾 做买卖

2.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不为以言

B.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C.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于 而 焉

3. 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多鲍叔能知人也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4.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家穷。

B.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C. 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D. 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阅读

管仲的“忍辱”与鲍叔牙的“慧眼”

战国的时候,在颍上这个地方有一个少年叫管夷吾,这个少年就是后来名镇战国群雄时代的管仲。老人们常说的一句古话叫作“三岁看到老”,这个管夷吾在少年的时候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他就交了一个叫鲍叔牙的朋友,鲍叔牙看着伶牙俐齿的管仲就非常欣赏。小的时候管仲家很贫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自打交上了鲍叔牙这个朋友之后,管仲不仅仅经常受到鲍叔牙的接济,还时不时地耍点小聪明,从鲍叔牙手里骗钱骗物,时间常了,鲍叔牙也不恼他。到了能做事的年龄后,鲍叔牙就去齐国的公子小白手下当了一个幕僚,而管仲也跑到公子纠手下混了一个差事。好景不长啊,公孙小白即位当了齐桓公,公子纠被齐桓公杀了,作为公子纠的人管仲也没能幸免,囚入大牢,等待发落。鲍叔牙对齐桓公历数管仲的能耐,终于打动了齐桓公,不仅仅释放了管仲,还委以重任,要说,人要真本事吃饭就是没问题。这管仲真不含糊,没多久就在齐桓公手下一路飙升,最后坐到了齐国的丞相一职,协助齐桓公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让齐桓公成为权倾一时的霸主,九次会合天下诸侯,显示出管仲的不凡智谋。

有一天管仲和属下聊天说:“我从前贫困潦倒的时候,曾经是鲍叔牙接济了我,还和我一道联手做生意。在每一次分红利的时候,我总是把大头留给自己。这件事情鲍叔牙是知道的,他并不认为我是贪财,而是觉得我太贫穷了。我曾经给鲍叔牙支招,结果让他赔的一塌糊涂,但是,他也没怨恨我愚笨。我曾经三次出任国家部门的领导啊,三次被上司罢免。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是觉得我的时运不济。我曾经三次带兵打仗,三次都铩羽而归,自己算是捡了一条命,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是贪生怕死,而是觉得

我所以活下来是因为家中有八十岁的高堂老母。公子纠和公孙小白争王位,公子纠失败了怒而自杀,我被打入了大牢,鲍叔牙也没有觉得我有什么无耻的地方,因为他知道我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我可以这样说,生我的人是爹娘,而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先生啊。”

这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之后,自己心甘情愿的在管仲的领导之下。他的家族也是齐国的世袭,拿着齐国的国家俸禄,他的子女也大都是齐国各阶层的国家干部。天下人在谈论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说管仲有能耐的并不多,但是夸赞鲍叔牙的慧眼识人才的声音此起彼伏。

管仲齐国为相之后,看到齐国很小,又位处东海边上,所以就提出发展工商业,赚取钱财,是国家富足,军力强大起来。而且,这个管仲非常会迎合人民的喜好,也深受人民的欢迎和爱戴。管仲写了一本叫《管子》的书,在书中管仲说:一个国家只有在国家粮仓里有的是粮食,人民才会安定,才会懂得礼节道理,吃穿用都不缺乏,人民才能有国家的荣辱感。当官的人要知道尊重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老小才能亲密。连基本的礼仪廉耻都不能施行,国家也可就离灭亡不远了。国家政令的颁布应当如同有源头的活水,那么政令就会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所以管仲为相期间,老百姓需要的事情他就办,老百姓不喜欢的事情他坚决不做。

几千年前的管仲的所做所为,足可以让今天的我们这些“国家干部”汗颜和反思。

呜呼,当今有管仲乎?

呜呼,当今鲍叔牙何在?

学后反思:

自我评价专栏(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书写:综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学案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基础知识 (一)注音 颍.上()鲍.叔牙()桓.公() 不肖.()仓廪.()召.公() 柯.()给.予()好恶.() (二)词语释义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②鲍叔逐进.管仲() ③一匡.天下() ④观众既任.政相.齐() ⑤故其称.曰() ⑥四维.不张.() ⑦故论卑.而易行() ⑧令燕修.召公之政() (三)古今异义 ①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 古义: 今义: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 今义: ③以区区 ..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古义:今义: ④贵轻重 ..,慎权衡 古义:今义: ⑤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古义:今义: (四)此类活用 ①富.国强.兵() 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③管仲因而信.之() 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⑤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⑦贵.轻重() ⑧然孔子小.之() (五)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②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⑤岂管仲之谓乎() ⑥管仲囚焉() (六)翻译重点句子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 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

③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译文: 三、文本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管仲列传》参考答案 二、基础知识(一)注音 (Yǐng)(Bào)(huán)(xiào)(lǐn)(shào)(kē)(jǐ)(wù) (二)词语释义 ①交往②保举,推荐③匡正④掌管/任……为相国⑤称言,主张 ⑥纲纪/发扬提倡⑦平易近人,符合民情⑧恢复 (三)古今异义 ①古义:是两个词,“贫”指生活贫困,“困”指处境艰难。今义:生活困难 ②古义:困厄,不受重用,与“达”相对。今义:贫困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_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列传》教案 二课时

《管仲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孔子评价管仲的内容,能简要概括孔子评价管仲的大体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朗读文章第一至第三段,重点理解下列文言实虚词:游、遇、事、进、以、匡、穷困、见、羞、耻、之、张、服、因、去。 3、能通过管鲍之交的具体内容,说出司马迁重点描写鲍叔牙形象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疏通文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孔子对管仲的评讲)——初识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①,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 ①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②反坫diàn:坫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问题:孔子肯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否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肯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颍.上______桓.公______一匡.天下______与鲍.叔贾.______自与.______ 不肖.______召.忽______仓廪.______ 三、朗读课文1—3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______ 2、已而 ..管仲事.齐公子小白_______________ 3、鲍叔遂进.管仲_______________ 4、公子纠死,管仲囚.焉_______________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_______________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8、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 游少时常与鲍叔游() 二十而南游江淮() 游目骋怀() 欺童叟无欺()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讽赋欺相如() 善鲍叔终善遇之()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素善留侯张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尽善尽( ) 王曰:“善!”乃下令。() 善刀而藏之() 事世异则事异() 管仲事公子纠() 进鲍叔遂进管仲()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群臣进谏《战国策》() 将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将信将疑() 相管仲既任政相齐() 吕公者,好相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二、一词多义(虚词) 既言未既() 管仲既用() 三军既惑且疑()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子非三闾大夫与() 以不以为言() 梁以此奇籍() 齐桓公以霸() 鲍叔不以我为贪()

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 仓廪实而知礼节()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因因而予之() 善因祸而为福() 因家沛焉() 因张良遂略韩地() 因遗策() 三、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 今义:()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 今义:()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 今义:()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 今义:()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 今义:()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名作状 (1)桓公北征山戎()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2.形作名 (1)将顺其美() (2)匡救其恶() 3.名作动 (1)齐桓公以霸() 4.意动 (1)然孔子小之()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传记人物的重要活动,概括其个性特征,认识作者对他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对管仲的评价,体会作者的人本主义精神,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学习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并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白管仲的主张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四、教学时数: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吧?也都有好朋友是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己呢? 古人曾经说过,“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说明朋友之间只有知心才能算是知己。也说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己者死。”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的可贵,能够拥有一个知己,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那么,哪些朋友之间有哪些交往呢? 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 其中有些交往就可以称得上是知己之交。 除了这些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管仲列传》中的管鲍之交。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在齐国,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国力大振。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勋卓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二、检查预习 下列选项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体会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介绍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2.文章内容: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谊,叙述了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二、疏通文章梳理结构: 1疏通文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

管子--小匡原文及翻译

管子小匡翻译 原文: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权节具,备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及寒击槁除田,以待时乃耕,深耕、均种、疾耰。先雨芸耨,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税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遬。首戴苎蒲,身服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力,以疾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今夫商群萃而州处,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筋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为商。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正旅旧,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 翻译: 桓公说:“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应怎么办?”管子回答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使士人们居处相聚而集中,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学问,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使农家居处相聚而集中,分别四季,安排用具,置备器械。搞齐全耒耜枷镰等等。在天气尚冷的时候。就铲除杂草修整土地,以待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 高中语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质疑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成语补充完整: “()之交” 一、导入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知己难得。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2、解读管仲 3、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课题,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连接词:一曲《高山流水曲》在耳畔缓缓响起,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让我们思绪穿越千年,仿佛听到了伯牙和子期的声声倾诉,在这悠扬的古琴声中,哪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去感悟管鲍之间的深厚情谊?(点名学生读1-2节) (读后请学生点评,是否注意节奏,断句,是否读出情感) 二、疏理课文 (一)管鲍之交(第1、2小节) 1.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有哪些疑惑之处?可以抖出来,晒一晒。学生提问,一一作答。(找学生回答) 2.同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我来问问大家吧!投影: 【实词】⑴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⑵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⑶鲍叔遂进管仲⑷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⑸吾尝三战三走 ⑹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⑺三见逐于君⑻知我不遭时也 ⑼知我者鲍子也 【翻译】(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桓公因为管仲的辅佐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

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9课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含解析: 第9课管仲列传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 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管仲,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是谁?鲍叔。有一个成语就是形容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叫什么?管鲍之交,比喻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管仲,自比为管仲、乐毅。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感知文本 到底管仲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课文中话来概括。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三、对话管仲 (一)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找到几个原因。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 (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客观因素: (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 ①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齐读本段,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②管仲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的行为,鲍叔却能谅解,而且还向桓公推荐他作相,为什么? ——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③“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 ——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自古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什么?真正的知己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④知己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列传》学案(教师)

《管仲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补充 1、背景介绍 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二)、通过预习,完成下列内容。 1、给下列字注音(同时做在书上)。 颍.()上鲍.()叔牙仓廪.()少姬.()囚禁.()窘.()境召.()公 2、划分段落,并概括每部分大概意思,注意划分依据。 一(1-2)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二(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三(5)是司马迁的赞词。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3、在书上做好注释,并找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 第一课时 课文梳理、字词句答疑。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 【使用说明】 1.同学们认真预习本课,可以借助《非常学案》及【教材辅助】熟悉本文的内容。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3.小组讨论课堂过程中的题目,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材辅助】 1.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 “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蔡溃,遂伐楚。”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左传?僖公四年》(对于楚人“风马牛不相及”的疑惑与责问,管仲以“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由,达到了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的目的。) 3.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 ——《史记?齐太公世家》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管仲列传》评论 音乐《高山流水》,成语“管鲍之交”导入 活动2【讲授】《管仲列传》评论 1、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的成就? 2、“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中管仲的“谋”具体有哪些? 3、从文中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探讨:为什么文中花那么多的笔墨提及鲍叔牙? 学情分析 所带班级大多数同学文言基础较为欠缺,对文言文有一种不自觉的畏惧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文言文自身有阅读的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感觉文言文太枯燥,没有实用价值。而《<史记>选读》中的文章大多数篇幅较长,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但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司马迁笔下,许多历史人物重现风采,许多历史事件再现生机。比如说鲍叔牙多管仲的“知”,管仲称“生

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学生对此会心生向往。利用好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把课文解读放到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值得期待的。 效果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他们学习是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授课过程中读课文或者回答问题采用齐读、指名、整体、小组,或者随机等多种形式,人人有话说,生生有事做,参与面较广。运用多种辅助手段以及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学生积极性高。 通过评测练习和课堂回答问题所见,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个别语句翻译较通顺,但任然存在一些字词翻译不到位的情况。 教材分析 《管仲列传》属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事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文章篇幅不长,讲述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真挚的

《管仲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中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翻译疑难句子; 2. 体会作者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3. 理解作者对管仲的褒扬,学习管仲的政治见解和治国方略。 学习重点难点: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 了解作者的政治见解和社会价值观。 学法建议: 预习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练习巩固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管鲍之交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的政绩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更是知己。管仲辅佐过公子纠,鲍叔牙辅佐过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他采纳了鲍叔牙的举荐,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富强起来。 2. 孔子曾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二、预习要求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仓廪齐桓公匡正柯 2. 指出加点的词语的古今异义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今义: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今义: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古义:今义: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古义:今义: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今义: 贵轻重,慎权衡古义:今义: 3. 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既任政相齐() 桓公实北征山戎()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匡救齐恶() 三、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 课文第二段写得好,请从内容、感情、语言三方面来做分析。 2. 研读课文三、四两段,说说管仲从政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总结被动句的几种形式。 2. 探讨孔子和司马迁对管仲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3. 探究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4. 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和可贵。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 2. 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 讨论法 3. 诵读法 课前准备: 1. 熟读文本,理解大意,复述情节。 2. 自己归纳整理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3. 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名相诸葛亮家喻户晓,他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乐毅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联

合五国,大败齐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战功显赫。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才能,能成为诸葛亮崇拜的偶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管仲列传》寻找答案。 二.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词类活用 1.齐桓公以霸:霸名词作动词,称霸 2.富国强兵:富使动用法,使……富;强使动用法,使……强 3.管仲既任政相齐: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4.公子纠拜,召乎死之:死为动用法,为……死 5.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6.贵轻重,慎权衡:贵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7.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特殊句式 A.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B.状语后置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宾语前置句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D.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E.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整理被动句的几种情况 (三)难句翻译(学生上黑板)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放逐(贬斥),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

语文复习学案 一、 太史公自序 1.重点词语总结 (1)1-3段: ①命南正重以司天 司:掌管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 ③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当---相 ④以传剑论显 显:显扬 ⑤昌为秦主铁官 主:主管 ⑥王卬於殷 王:使---当王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掌管。 治:治理。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 南:向南 ②讲业齐、鲁之都 讲业:研讨学问 ③于是迁仕为郎中 仕为----出仕当 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封:封禅 ⑤不得与从事 与:参与。从事:行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论:阐释。歌: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 史记: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论:编辑。 次:编撰 ⑩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 书、档案的地方。 ○ 11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卒: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 让: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何为: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害。壅: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 不用: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 行: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 是非: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 仪表: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贬:贬抑。退:斥责。讨: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 达:达成。 ○ 11善善恶恶 奖善惩恶。 ○ 12贤贤贱不肖 尊崇贤能,鄙视不才 ○13故长於风 风:讽喻。 ○14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要旨。 ○ 15弑君三十六 弑:臣杀君、子杀父 ○ 16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所以:原因。本:根本。 ○17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缘故。渐:渐进。 ○18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有国者:君王。 ○ 19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宜:合适。 ○ 20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权:权宜。 ○21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空言:指责。辞:辩解。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使用时间】 【编者】卫森林【审核】卫森林 【编号】2016G2sjxd·2016.8.23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主备人:卫森林共2课时 课题《管仲列传》 操作过程自我标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总结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事能力。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品味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5.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 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采取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 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质疑、讨论、评析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探讨管 仲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课文简析】 管仲的政绩历来为人称道,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友情也 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司马迁在文中更是饱含推崇和赞美之情。学习本文,把握他 的为政之道,体会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可贵友情,对于现代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友谊有所启 迪。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疑难字词较少,因此大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言”的部分,分组合作 交流,立足于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着 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管仲列传》学案

《管仲列传》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复习要点 (一)一词多义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烟涛微茫信难求 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信低眉信手续续弹 咸与维新信而见疑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余固笑而不信也 岂管仲之谓乎 俗之所欲 之下令如流水之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辍耕之垄上 (二)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分财利多自与 9、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齐桓公以霸.召忽死.之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仲既任政相.齐南.袭蔡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常欺.鲍叔 鲍叔遂进.管仲一匡.天下尝与鲍叔贾.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 上服.度则六亲固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慎权衡 ..将.顺其美下令如流水之原. 三、课内阅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四.拓展阅读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巨鹿徙焉。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及王莽败,更始立,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及至宋子,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起兵邯郸,弇从吏孙仓、卫包于道共谋曰:“刘子舆成帝正统,舍此不归,远行安之?”弇按剑曰:“子舆弊贼,卒为降虏耳。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复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观公等不识去就,族灭不久也!”仓、包不从,遂亡降王郎。 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弇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弇因从光武北至蓟。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曰:“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光武官属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奈何北

高中语文_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课前(多媒体播放):《朋友》 导入新课:课前大家欣赏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朋友》,当我们听到“朋友”这两个字 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很多: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种机缘,若能相知进而志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从古至今,传诵着很多朋友情谊的佳话,“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说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管仲列传》,体会管仲与鲍叔牙感情的真诚可贵。 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检查预习导航 1、人物介绍(学生齐读) 2、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查 学生拿着自己的导学案通过投影仪把答案投影到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纠错评价。 老师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步骤。 步骤:切、译、连、誊 方法:留、补、换、删、调 留: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 补:文中省略的内容(主、谓、宾、介词等) 换: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换成现代汉语。 删:文中多余的虚词。 调:调整顺序,把倒装的语序调成现代汉语语序。 课堂探究: 一、根据文本内容,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管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如何评价他? 生平:贫困——经商——事纠——为囚——相齐 管仲一个是由社会最基层成长起来的“高级干部” 德:懂得感恩、重视友情、志向远大、孝顺隐忍 能:努力发展经济,强调统治者要守法,重视道德教化,强调国家政策要顺应民心。 勤:内政和外交积极辅佐齐桓公 绩: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考核等次:优秀 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管仲的个人能力 客观条件: 1、朋友知己之情 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 2、君臣知遇之恩 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或是楚怀王,管仲即使是“心如比干多一窍,贤如屈原胜三分”,恐怕也难有作为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