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

作者:杨道字温恒福

摘要:对课程理解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不同回答方式构成了不同的课程理解范式。复原说主张实在主义的本体论、主客分离的认识论、客观诠释的方法论、基于重现的价值论;商谈说坚持基于协商的本体论、主客交融的认识论、视界融合的方法论、基于事情本身的价值论;主观建构说则相信多元主义的本体论、主观主义的认识论、霸权主义的方法论、不可通约的价值论。

关键词:课程理解;课程意义;文本;范式

“如何对课程文本进行理解”是一个需要课程人深思的重大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学术争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这个问题,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课程理解”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求我们对此给予更多的反思。每一课程理解者在理解课程时都暗含着对下列问题的回答:课程理解之本质的本体论问题;理解者与课程文本之关系的认识论问题;课程理解之途径的方法论问题;课程理解质量之评价的价值论问题。对这四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构成了课程理解的不同范式。

一、课程意义复原说

意义复原说的理论渊源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其对课程理解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回答不同于商谈说和主观建构说。

(一)实在主义的本体论

课程文本的意义是一种可以被发现的固定实体,它存在于课程文本自身之中,由课程文本的创作者所赋予,它主要包括课程文本所体现的意义及其作者内心所意欲表达的意义。这些意义完全独立于课程理解者的理解而存在。课程理解是一种避免课程误解的技艺,是课程理解者以中立者的身份排除各种阅读误解以重现作者原意与文本原意的全部技艺,其最高理想是比作者更好地理解课程文本。课程理解是一种再现的记录运动,一种对课程原意的再生产,一种对已认识东西的再认识,一种以概念的富有生气的环节、以作为创作组织点的“原始决定”为出发点的重新构造。这种本体论带有明显的实体论倾向和基础主义色彩。实体主义认为世间存在着独立不依的、不假外求的、永恒不变的终极实体;基础主义则认为世间存在用于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二者共同构筑了复原说的理论大厦。该大厦的基点在于:存在着—个有待课程理解者挖掘的宝库,那就是课程文本的原意。

(二)主客分离的认识论

课程理解者应该是一位笛卡尔式的认识者,他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课程文本的意义独立于理解者的主观经验。课程文本的意义只有被置于客观的领域,而理解者的主观意识只有被置于主观的领域,才能实现理解的客观性。理解者的意识也因为是主观的而与文本的客观意义相隔绝,从而不能成为理解的对象。课程理解者应该是一位置身于外的注释家,他应该认识到课程理解者的“成见”是造成课程误解的一个根本原因。为了不至于造成对课程文本原意的错误理解,理解者必须采取一些能够使自己跨出自身参照系的方法。这些方法如果能得到正确

的应用,将使得理解者可以声称自己有一种作为观察者的纯粹理论态度。这种保持距离的理论态度要求理解者保持一种中立的认知方式,尽管它不一定反对以下事实:为了理解课程文本的意义,理解者可能会不得不“参与”到作者或他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去,这可能成为一种方法论上的要求。

(三)客观诠释的方法论

重现课程文本原意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文本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诠释循环。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总是一种循环式的自我运动。在这种自我运动中,理解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不断循环往复。而且这种循环经常是不断地扩大,因为整体的概念是相对的,对个别东西的理解常常需要把它安置在愈来愈大的关系之中。理解的循环运动就这样沿着文本来回跑着,直到文本的模糊之处完全被照亮,理解者也就获得了对文本的完全理解,这种诠释循环也就消失了。二是心理学的方法。施莱尔马赫认为,“理解活动是对某个创造所进行的重构。这种重构必然使许多原作者尚未能意识到的东西被意识到”。重构活动当然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再创造活动本质上总是与创造活动不同的,理解者能够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1)理解者一旦理解了一个用陌生语言书写的文本,就明确认识到了该文本的语法规则和撰写形式,而文本的作者虽然遵循了这种规则和形式,但并未加以注意,因为他生活在这种语言之中;(2)由于时间、智力等因素,文本可能没有完整地、清晰地、深刻地表达作者的真正意图,而理解者可以通过审慎的思考,去发展作者思想里已有的结论,去获取那种符合作者真正意图的见解,去恢复作者本人还隐蔽着的真理光芒。假如作者足够清楚并且明晰地思考,他一定会具有这些见解的。狄尔泰则认为理解文本的最佳途径是移情,即心理重演。移情法的假设是:一是人类本性的同构性,即人与人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别;二是精神世界与历史是人类生命的客观化物,这使得人的心理生命与一切文本(生命的客观化物)具有同构性,这种同构性又使得人完全可以进入自己创造的世界,洞察其意义。这种假设使得理解者可以通过移情的方法进入文本创造者的头脑以理解其动机、信仰、欲求、思想等,然后通过理解作者而达到对其作品的充分理解。这样,“个体作为历史存在而经验到历史实在,而且这种历史实在同时也总是支持个体的东西。在历史实在里个体表现自身和重新发现自身”。不但如此,在历史实在里,个体摆脱了自身的特殊性和短暂性,进而使自己的个体意识提升为历史意识。

(四)基于重现的价值论

课程理解质量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一致性和有效性。一致性就是信度问题。实证主义认为信度是指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实施两次或多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复原说则认为一致性包括:(1)文本理解的内部一致性。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如果对文本各部分的理解相互连贯、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矛盾,那么文本理解的质量就高;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如果对文本部分的理解与对文本整体的理解相互连贯、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矛盾,那么文本理解的质量就高;

(2)对文本的理解与对作者意图的理解的一致性。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作者意图的理解越是连贯,文本理解的质量就越高。有效性就是效度问题。实证主义认为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其所欲测量的属性能够测到的程度。复原说则认为有效性包括:(1)文本理解对文本客观意义的重现程度。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对文本意义理解越是能够再现文本的客观意义,文本理解的质量就越高。(2)文本理解对作者真正意图的再现程度。在其他情况一定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越是能够再现作者的真正意图,文本理解的质量就越高。

二、课程意义商谈说

意义商谈说的理论渊源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人,其对课程理解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回答不同于复原说和主观建构说。

(一)基于协商的本体论

课程文本的真正意义与作者的意图无关,课程文本一经产生,就和文本的作者脱离了关系,并且不存在不依赖于读者的“作品自身的原意”。课程文本的意义部分地是由理解者的历史处境所规定的,因而也就是由整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客观的历史进程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课程文本表现出来的东西要比作者想要表现的多得多。课程文本的意义既不是主观的(它不是由理解者的主观意愿来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的(它不是幼稚的实在论所设想的有待发现的独立于理解者的外在客体),而是主客交融的,即是在理解者的视界和文本的视界相互交融中不断生成的。

课程理解是一种特殊的“自身置入”,既不是理解者的视界移入文本的视界,也不是使文本的视界受制于理解者的视界,而是意味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这种普遍性不但克服了理解者的个别性,也克服了文本的个别性。这实际上是—个视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自的视界都提高到一个更加卓越的宽广视界。这个新视界使得文本的真前见与假前见区别开来,使得理解者的真前见与假前见区别开来,使得文本的新意义显现出来。课程理解是一个对话事件,它使问题得以揭示出来,使新的理解成为可能。对话总是为语言所束缚,只有通过一种问答的逻辑形式才可以获得。所以,“真正的理解能否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有‘问题意识’,即读者能否找到合适的问题,把文本的普遍性与读者自身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课程理解不是课程理解者的主观认识活动,而是课程理解者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理解本身就是在世界中获得实践经验,这些经验部分地构成了我们存在的本质,即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

(二)主客交融的认识论

理解对象不是认识的客体,而是交往的伙伴,它像一个“你”那样自行讲话。—个“你”不是对象,而是与我们发生关系。但文本并不是某个“你”生命的表现,而是某种脱离有意见的人(包括你和我)的一切束缚的意义内容。我们与文本的伙伴关系,正如“我”和“你”的伙伴关系。作为一种伙伴关系,“你”不是作为“我”的工具以服务于我的目的。“你”与“我”一样都是交往的主体,应置于同样的位置上:是目的而非工具。

商谈说反对只承认文本的前见的合理性而否认理解者自身前见的合理性。理解者的前见是理解文本的在场因素,不需要也不能被悬置起来。它是理解者的前判断体系,是对文本意义的预期,是理解者自身拥有的视界。理解者的前见来源于理解者的生活传统。传统决定我们,我们也决定传统,但归根结底是传统决定我们:在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已经属于传统。我们始终被抛人传统,我们只能在传统中进行理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让我们摆脱所拥有的前见,而在于审视我们所持有的那些历史地继承下来的且未经反思的前见,并改变那些使我们无法理解文本、他人甚至理解自己的前见。坚持理解者的前见参与理解过程的合理性并不等于赞同后现代的视角主义。视角主义的缺陷在于:坚持理解者前见的合理性却剥夺了文本前见的合理性,从而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色彩;坚持理解者前见的重要性却没有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这使得理解者前见中的谬误成分难以排除出去。

(三)视界融合的方法论

复原说的根本错误在于只承认文本与作者前见的合理性,而剥夺了理解者前见的合理性,从而使理解者的前见悬置起来,使理解者消失在文本与作者的前见中。这时的理解者就成了笛卡儿式的认识者,成了置身于外的注释家,成了专门存储文本原意与作者意图的银行。理解就是复制、粘贴。主观建构说的根本错误在于只承认理解者前见的合理性,而否认文本与作者前见的合理性。

商谈说赋予理解者的前见和文本与作者的前见以同样的合理性,把二者摆到了同等的位置上。理解就是一种主体之间的对话事件。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把各自的前见带入对话,并成为理解对方的一个前提。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的视界随着理解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地发生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同一或均化,而是部分重叠,同时包含差异。视界融合后产生的新视界,既包括理解者的视界,又包括文本的视界,但已经无法区分了。借助视界融合所产生的新视界,理解者理所当然地能够理解文本,对话双方理所当然地能够理解对方。因为理解者已经生活在对方的生活世界里了。在视界融合过程中,对话双方的前见得到了反思性批判:保留了真前见,过滤掉了假前见。新视界使我们新的理解得以可能,使文本的新意义得以产生。

(四)基于事情本身的价值论

复原说把对文本客观意义和作者真正意图的再现程度作为理解文本质量标准的不足之处在于:剥夺了理解者前见的合法性,忘记了理解的根本宗旨——对事情本身的理解。这并不意味着商谈说赞同视角主义。因为视角主义持怀疑论态度,认为无法判断某一特定的理解比其他理解更好或更坏。商谈说则认为对文本理解的质量还是可以进行评价的,不过评价的标准却不像复原说所讲的那样,评价的标准需要重建。

商谈说认为,衡量课程理解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是对事情本身的理解。一个好的理解应该能增加理解者对文本所说的“事情本身”的理解,进而增进理解者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智慧。从哲学视角来看,事情本身就是那种表现自身为自身的东西。事情本身可以是相对变化的,它总是被我们的立场和我们的问题所制约,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地点历史地表现自身的不同方面。事情本身设定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使真理发生,使文本的真正意义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它启示了我们的前见,因为他人的真理经常被放在与我们真理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它不设定不可扬弃的前见。所有正确的理解都必须避免随心所欲的偶发奇想和难以觉察的思想习惯的局限性,并且凝目直接注意事情本身。对文本的客观意义与作者真正意图的理解应该以增进对事情本身的理解为依归。视角主义应该以从多个侧面增进对“事情本身”的理解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为目的。

三、课程意义主观建构说

意义主观建构说的理论渊源于现象学、建构主义及其他后现代思想等,其对课程理解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回答不同于复原说和商谈说。

(一)多元主义的本体论

课程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的、客观的,它不但和作者脱离了关系——不是作者的生命或意图的表现,而且不存在所谓的文本自身的视界。文本是—个完全为理解者而存在的东西,等待着理解者赋予其意义与生命。所以,与其说是理解者去发现文本的意义,不如说是理解者去

制造文本的意义。理解者在理解文本之前就形成了自己理解世界的视界,这种视界来源于理解者的生活世界。每个理解者都是带着自己的视界来解读课程文本的。面对同—课程文本,不同的理解者看到了不同的意义,这是因为不同理解者的视界是不同的。这正如尼采所说:“没有事实,只有解释我们不能确定任何‘自在的’事实:因为,如此设想等于胡闹。一个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此物’的见解而已。有各式各样的眼睛,因而有各式各样的真理。”理解课程文本就是理解者根据自己的视界赋予课程文本以意义的过程。这正如梅洛一庞蒂所说:“视角对于我不是一种对事物的主观变形,相反,它是事物的一个属性,也许是它们的本质属性。准确地讲,正是由于它,被感知的东西本身才具有一种隐藏的、不可穷竭的丰富性,它就是一种‘物’。”总之,课程文本的意义是多元的,这些意义是按照理解者们理解文本的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建构出来的。

(二)主观主义的认识论

世界是为我的世界,存在是为我的存在:课程理解者的视界决定了课程文本的意义,是理解者的视界赋予文本以意义,而不是文本送给理解者.个视界。理解者视界的变化必然带来文本意义的变化。所以,文本的意义虽然是不断生成的,但理解者的视界变化却是文本意义变化的第一动因。正如“心为宇宙立法”一样,理解者的视界为文本的意义立法。课程理解者的视界不同,对课程文本的理解也不会相同。在主观建构说看来,派纳在其<理解课程>一书中具体分析了课程理论者进行课程理解的视角:现象学视角、存在主义视角、解释学视角、后结构主义视角、后现代主义视角、女性主义视角等。在这里,不同的理论视角看到了不同的课程意义。遗憾的是,这些理解课程文本的视角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正如派纳所说:“现在,在课程领域存在某种‘巴尔干化’(分离割据)的倾向。每一种课程话语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的行动表明,好像他或她的话语的构成和工作是最重要的。”这也许是主观主义者的—个通病。

(三)霸权主义的方法论

对课程文本的理解过程可以逻辑地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文本的意义看成是多元的。这一点可能来源于现象学的启示:许茨认为世界是个“多重实体”,包括日常生活世界、梦的世界、想象以及幻想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宗教经验的世界、科学沉思的世界、儿童游戏的世界、疯狂的世界等。每个世界都有着不同于其他世界的意义。同样,文本的意义也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这是所有主观主义者立论的基础。因为只有承认文本意义的多元性,理解者才有资格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的意义。第二步,将理解者大写,忽略文本的前见。主观主义者不但宣布理解者自身前见的合法性,而且将其大写,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理解者的前见决定的。相比之下,主观主义者将文本自身的前见小写,使之在理解者的视野中消失了。这就为理解者利用自己的前见制造文本的意义提供了合法经营执照。剩下来的就是制造意义了。第三步,理解者根据自身的前见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制造。理解者在制造文本意义的时候戴着一副特别的放大镜——理解者的前见。利用它,理解者放大了自己想要看到的部分,过滤掉了不想要的部分。就这样,课程文本的各式各样的意义被理解者生产出来了。

(四)不可通约的价值论

主观建构说认为:(1)不存在文本理解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因为标准是—个需要解构的概念。标准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严重毁灭了人类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个性化与创造力则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时代要求我们把产品质量高低的标准化评价思想扔进历史的

垃圾箱,并开发出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每一课程文本理解的视角都需要开发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来衡量自身活动质量的高低。(2)文本意义的多元性和理解的视角性决定了文本理解质量的不可比较性。每—个视角内可能会存在关于课程理解质量的衡量标准,就像物体的质量与长度都有各自的衡量标准一样。但不同视角之间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因为它们是如此的不同,就像物体长度的衡量标准不同于质量的衡量标准一样。即使对同一文本不同视角的理解质量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就像在光学理论中光作为波有其衡量标准,作为粒子又有其衡量标准一样。(3)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这种见解来源于认识论中的融贯论:一个理论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越连贯,该理论体系就越好。相应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对文本各个部分之间的理解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理解越连贯,对文本的理解质量就越高。这就要求理解者被期望在对文本的意义做出解释时要能够自圆其说。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其他各级各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基础性地位。开设本门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写作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写作一般文章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共2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按导论、写作准备、写作过程、写作方式、文本要求、文本类型等几个方面为课程的基本框架。各部分既有侧重,更有联系,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写作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课程将本着拓展学生视野,为写作活动指点路径的基本思路开展教学工作。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张杰主编的《基础写作》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编制文字辅助教材是为了辅助学生自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并增强写作兴趣。 (二)电视录像资源 录像教材为专题讲授型,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张杰教授主讲,主要以文字教材涉及的几个大专题为讲授核心,突出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强化学生写作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学习、练习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文字主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三)网上辅导 1.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及时发布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辅导文章,定期刊载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参考。 2.网上视频直播,讲解教学疑难问题。 3.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4.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直播课堂 根据教学情况安排,通过教育电视台播出,争取利用双向视频直播。

数据库三大范式讲解

数据库三大范式说明 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是数据库设计所需要满足的规范,满足这些规范的数据库是简洁的、结构明晰的,同时,不会发生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操作异常。反之则是乱七八糟,不仅给数据库的编程人员制造麻烦,而且面目可憎,可能存储了大量不需要的冗余信息。 实质上,设计范式用很形象、很简洁的话语就能说清楚,道明白。本节课将对范式进行通俗地说明,以一个简单论坛的数据库为例来讲解怎样将这些范式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范式说明: 第一范式(1NF): 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 很显然,在当前的任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傻瓜也不可能做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因为这些DBMS不允许你把数据库表的一列再分成二列或多列。因此,你想在现有的DBMS中设计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范式(2NF): 数据库表中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部分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指的是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某些字段决定非关键字段的情况),也即所有非关键字段都完全依赖

于任意一组候选关键字。 假定选课关系表为SelectCourse(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名称, 成绩, 学分),关键字为组合关键字(学号, 课程名称),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课程名称) →(姓名, 年龄, 成绩, 学分) 这个数据库表不满足第二范式,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课程名称) →(学分) (学号) →(姓名, 年龄) 即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字段决定非关键字的情况。 由于不符合2NF,这个选课关系表会存在如下问题: (1) 数据冗余: 同一门课程由n个学生选修,"学分"就重复n-1次;同一个学生选修了m门课程,姓名和年龄就重复了m-1次。 (2) 更新异常: 若调整了某门课程的学分,数据表中所有行的"学分"值都要更新,否则会出现同一门课程学分不同的情况。 (3) 插入异常: 假设要开设一门新的课程,暂时还没有人选修。这样,由于还没有"学号"关键字,课程名称和学分也无法记录入数据库。 (4) 删除异常: 假设一批学生已经完成课程的选修,这些选修记录就应该从数据库表中删除。但是,与此同时,课程名称和学分信息也被删除了。很显然,这也会导致插入异常。 把选课关系表SelectCourse改为如下三个表: 学生:Student(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Course(课程名称, 学分); 选课关系:SelectCourse(学号, 课程名称, 成绩)。 这样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二范式的,消除了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另外,所有单关键字的数据库表都符合第二范式,因为不可能存在组合关键字。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教学范式在课堂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教学范式在课堂实践中地有效运用 教学范式在课堂实践中地有效运用 罗伟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教学范式地教学理论悄然兴起.我们根据学校地特点和师生地实际情况,正在实施符合我们自身特点地教学范式,并逐步走向成熟,教学范式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发挥师生双方地积极作用提供了一种思路.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为学生地语言实践活动,尝试和运用教学范式呢?根据我校“语文教学范式”四环节中每一环节地理解和实践,我做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探索必要地、广阔地教材知识背景(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地活动.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地观点,当儿童原有地认知结构面对新地问题情境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他们想努力去解决这种冲突,或同化,或顺应,引起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了发展. 在这样地学习中,学生地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地心向至关重要.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外,有时还需要提供必要地知识背景,让学生原有地认知结构得到拓展,从而解决所面临地问题.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为例,这篇文章浅显易懂,略写执迷不悟地吴王,详写胆识过人地少年,文末揭示寓意.作为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探索必要地字词等基础知识外,更重要地是向学生介绍广阔地人文知识.这篇寓言故事既然讲到了历史人物,就不能止步于文中地片言只字,这就需要教师要求学生课前不但要掌握必要地字词知识,还要去查阅相关地历史资料.我多以交谈为途径,以问题进行导入.比如:你们知道

春秋时期吗?这是怎样地一个时代?这位吴王是谁?历史是如何评价这位吴王地?吴王如此英明,为什么坚持攻打楚国等问题.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到春秋这个历史时期由于诸侯争霸,许多国家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战乱,战争成了一件很平凡地事;也知道了吴王是夫差之父阖闾(学生三年级学过《卧薪尝胆》,知道夫差),他是一位英名盖世地君主,楚国当时内忧外患,再加上吴王报仇心切,所以执意攻打楚国.学生课前有了这些了解,自然对文中吴王攻打楚国,不许大臣进谏地固执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如果联系全文看,吴王地形象会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范式”地基本做法一“测”.测基础知识,测人文知识,测可测地知识.把问题、思路提供给学生,道路则让学生自己去走.需要指出地是,提供这种背景知识地时机比较重要,最好在学生对某个问题充满疑问或满怀兴趣地时候,也就是处于“愤悱”状态之时,有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时间适当提前,比如本课预习前,或本单元学习前. 二、教会主要地、科学地语文学习方法(导)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此可以明确: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用活教材,只有用活课文这个“例子”,才能提升语文教学地效率. 而掌握学习方法既是解决问题地手段,也是我们地教学目标之一,因为掌握了有用地学习方法,今后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终身受益.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地差别,所以在导课环节,要尽量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让学生用有效地方法自己去学习. 我理解地语文教学范式中“导”这一环节是重点,是课堂教学地主体,也是

数据库范式理解例题

范式分解 主属性:包含在任一候选关键字中的属性称主属性。 非主属性:不包含在主码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 函数依赖: 是指关系中一个或一组属性的值可以决定其它属性的值。函数依赖正象一个函数 y = f(x) 一样,x的值给定后,y的值也就唯一地确定了。 如果属性集合Y中每个属性的值构成的集合唯一地决定了属性集合X中每个属性的值构成的集合,则属性集合X函数依赖于属性集合Y,计为:Y→X。属性集合Y中的属性有时也称作函数依赖Y→X的决定因素(determinant)。例:身份证号→姓名。部分函数依赖: 设X,Y是关系R的两个属性集合,存在X→Y,若X’是X的真子集,存在X’→Y,则称Y部分函数依赖于X。 完全函数依赖: 在R(U)中,如果Y函数依赖于X,并且对于X的任何一个真子集X',都有Y不函数依赖于X',则称Y对X完全函数依赖。否则称Y对X部分函数依赖。

【例】;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假设一个学生有几个属性 SNO 学号 SNAME 姓名 SDEPT系 SAGE 年龄 CNO 班级号 G 成绩 对于(SNO,SNAME,SDEPT,SAGE,CNO,G)来说,G完全依赖于(SNO, CNO), 因为(SNO,CNO)可以决定G,而SNO和CNO都不能单独决定G。 而SAGE部分函数依赖于(SNO,CNO),因为(SNO,CNO)可以决定SAGE,而单独的SNO也可以决定SAGE。 传递函数依赖: 设R(U)是属性集U上的关系,x、y、z是U的子集,在R(U)中,若x→y,但y→x,若y→z,则x→z,称z传递函数依赖于x,记作X→TZ。 如果X->Y, Y->Z, 则称Z对X传递函数依赖。 计算X+ (属性的闭包)算法: a.初始化,令X+ = X; b.在F中依次查找每个没有被标记的函数依赖,若“左边属性集”包含于X+ ,则令X+ = X+∪“右边属性集”, 并为访问过的函数依赖设置标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中考语文作文训练 介绍五种经典的写作范式

介绍五种经典的写作范式 编者说明:作文的章法是阅卷老师认真阅卷的基础,因此章法训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范式”是一种完整而又可以重复操作的大方法,借鉴时,应该吸取精髓的东西,灵活地运用,不必苛求一模一样地模仿。五种范式只是基本式,熟练以后尽量融合多种范式作文,《中考新视野》中的满分作文都灵活地运用了多种范式。 这五种范式涉及到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三类文体,在运用这些范式时切记:写记叙文就要写得有波澜,写议论文就要突出逻辑推理,写散文就得语言、画面都隽永含情。 第一种(记叙文):以时为序,脉络分明 【基本构思】:主体部分往往有三个左右的场景,这三个场景以时间为序。 【文章特点】:场景细致,线索分明,层次清楚。 【典型范文】 八·十八·二十八 “啪!”一巴掌猛地打在屁股上。我大哭起来。“老师怎么教你的,小草是绿的,太阳是红的。看看你,怎么画的尸我透过泪眼,看着那张被撕掉的画:小草是黄的,太阳也是黄的。为什么非要把小草画成绿的,把太阳画成红的?我戴爸爸那个太阳镜,看到的小草和太阳就是黄的。我不解。 “还有你的作文,”老师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让你写爸爸、妈妈,你怎么写的?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本来就是嘛,妈妈陪我读书,爸爸背我上学,不是书童、车夫,是什么?”我不服,和老师顶嘴。 那年我八岁,还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新颖、多变,极富想象力。周长长,面积小,人生阅历浅。 “太过份了。”我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怎么了?”爸爸关切地问。“今天考试,居然有人作弊,老师也没看到。”“他有没有抄你的?你有没有受影响?”说到作弊,父母如临大敌,紧张地问。“那倒没有。只是这样对努力学习的同学太不公平了。我要去举报。”“别傻了,没影响到你不就行了。举报,万一人家报复怎么办?再说了,那么多作弊的,你举报得过来吗?”听听父母的话,有道理,于是打消了举报的念头。 回到房间,我想起刚刚被老师读过的作文.写友情的.只是我所描述的友情与我遇到的相差甚远。文中用了很华丽的辞藻,而我拥有的友情都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又很温馨的。“文章很唯美,但很违心。”我苦笑着对自己说。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_周晓虹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 周晓虹 内容提要 经典社会学产生于欧洲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一背景决定了主要的经典社会学家都以类似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方法,对社会形态作两分式的分类。作者认为,这一特点形成了经典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的基本分析范式。这种分析范式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基本主题,又孕育了它的先天不足。 关键词 理想类型 经典社会学 分析范式 在有关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面,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吉登斯提出的。他在一系列著作中,鼓吹社会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儿,或者说社会学是与“现代性”(modernity)共生的现象,其目的就在研究现代性及其后果①。尽管这种说法的流行是最近20~30年间的事,但我们如果审视经典社会学的历史,就能够发现在19世纪,那些被称之为“社会学先驱”的思想家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比其他人更为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全新社会形态的到来。比如,圣西门就首先创用了今天已经十分流行的“工业社会”的概念②;而其他经典社会学家,也大多将“断裂”前后的社会形态分为名称各异的两种类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曼恩那里被称之为“身份社会—契约社会”,在斯宾塞那里为“尚武社会—工业社会”,在马克思那里为“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滕尼斯那里为“社区—社会”,在托克维尔那里为“贵族制—民主制”,在迪尔凯姆那里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在韦伯那里为“宗法传统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经济”,在库利那里为“首属群体—次属群体”,在索罗金那里为“亲密关系—契约关系”……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还是有许多社会学家仍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将社会作类似的类型学划分:如雷德菲尔德的“乡民社会—市民社会”,贝克尔的“神圣社会—世俗社会”,以及费孝通的“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社会学是现代性出现的结果之一,那么上述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形态的两分概念的提出,就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最初探讨,因为它最早触及了社会形态的这种“断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如上所述,尽管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会形态的探讨使用的概念不同,但我们都能够发见其中蕴含有类似韦伯的“理想类型”的分析范式。为此,我们首先从韦伯的“理想类型”入手,再讨论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社会的分析范式,及其对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一 理想类型(ideal types)是韦伯为了克服德国人文主义和历史学派过度个体化和特殊化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工具。“理想类型”的概念最初出现于韦伯1904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一文中,以后他又在包括《经济与社会》在内的诸多著述中进一步讨论过这一概念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数据库三范式

数据库三范式 1.1 第一范式(1NF)无重复的列 所谓第一范式(1NF)是指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同一列中不能有多个值,即实体中的某个属性不能有多个值或者不能有重复的属性。如果出现重复的属性,就可能需要定义一个新的实体,新的实体由重复的属性构成,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为一对多关系。在第一范式(1NF)中表的每一行只包含一个实例的信息。简而言之,第一范式就是无重复的列。 说明:在任何一个关系数据库中,第一范式(1NF)是对关系模式的基本要求,不满足第一范式(1NF)的数据库就不是关系数据库。 1.2 第二范式(2NF)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消除部分子函数依赖] 第二范式(2NF)是在第一范式(1NF)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满足第二范式(2NF)必须先满足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实例或行必须可以被惟一地区分。为实现区分通常需要为表加上一个列,以存储各个实例的惟一标识。例如员工信息表中加上了员工编号(emp_id)列,因为每个员工的员工编号是惟一的,因此每个员工可以被惟一区分。这个惟一属性列被称为主关键字或主键、主码。 第二范式(2NF)要求实体的属性完全依赖于主关键字。所谓完全依赖是指不能存在仅依赖主关键字一部分的属性,如果存在,那么这个属性和主关键字的这一部分应该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实体,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为实现区分通常需要为表加上一个列,以存储各个实例的惟一标识。简而言之,第二范式就是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 1.3 第三范式(3NF)属性不依赖于其它非主属性[消除传递依赖] 满足第三范式(3NF)必须先满足第二范式(2NF)。简而言之,第三范式(3NF)要求一个数据库表中不包含已在其它表中已包含的非主关键字信息。例如,存在一个部门信息表,其中每个部门有部门编号(dept_id)、部门名称、部门简介等信息。那么在的员工信息表中列出部门编号后就不能再将部门名称、部门简介等与部门有关的信息再加入员工信息表中。如果不存在部门信息表,则根据第三范式(3NF)也应该构建它,否则就会有大量的数据冗余。简而言之,第三范式就是属性不依赖于其它非主属性。 II、范式应用实例剖析 下面以一个学校的学生系统为例分析说明,这几个范式的应用。首先第一范式(1NF):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在当前的任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傻瓜也不可能做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因为这些DBMS不允许你把数据库表的一列再分成二列或多列。因此,你想在现有的DBMS 中设计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都是不可能的。 首先我们确定一下要设计的内容包括那些。学号、学生姓名、年龄、性别、课程、

社会学基础知识

社会学含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 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功能: 个人功能:1、认识功能(认识、了解、适应社会、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2、导向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 的地位和作用指导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3、操作功能(为个人的认识现象提供操作的工具) 社会功能:1、描述2、解释3、预测4、规范 研究社会学的意义:1、能为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做出贡献2、能 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做出科学决策3、能为政法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4、能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理论知识 5、为本学科的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的来源:是人类在劳动过程及其他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成果 1、文化遗业:继承前人历代所创造传承下来的一切文化(语言文字生活) 2、文化文明:指每一社会创造次新的文化特质 3、文化借用:指引进、引用团体(另外)文化 4、文化融合:指文化遗业,文化文明,文化借用变更 社会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文化的社会向导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向导成果) 3、文化的社会区分功能 文化的进化因素:1、生物因素2、地理环境因素3、心理因素 4、文化传播因素 5、工艺发展的因素(科技的发明创造) 文化进化的趋势:1、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依赖关系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商品交换是 建立了间接的社会关系3、人与人的自由组合,个人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社会学的特点: 1、整体性(从大背景下,吧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2、综合性(从相互联系中去把握) 3、现实性(根据现实的社会需要),社会学研究的是当前的现实社会 4、具体性(每个社会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国庆不同,集体社会结构及运行规律也不相同) 5、动态性 社会化的过程: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社会化的特征:1、社会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a、社会化的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 着个体的社会化b、社会化的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体既被社会化,又影响着其他个体 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3、终身持续性 社会化的条件: 客观条件(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主观条件1、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4、人有 语言能力5、人类具有思维能力 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 3 、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法律,道德,角色,一般日常规范等社会化)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规范:(含义: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表现形式:1、以书面形式或用法律条文规定的成文的行为准则2、不成文的,往往以社会道德形式出现 社会角色规范形成的因素: 1、素质因素(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个性修养,教育水平的总和) 2、文化因素 3、经济因素 社会角色的期望: 一个人占有了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位置,其中角色扮演的行为符合与社会, 他人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期望与要求就叫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的意义:1、它的反馈性质,其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2,它的强化性质

几大范式的区别

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是数据库设计所需要满足的规范,满足这些规范的数据库是简洁的、结构明晰的,同时,不会发生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操作异常。反之则是乱七八糟,不仅给数据库的编程人员制造麻烦,而且面目可憎,可能存储了大量不需要的冗余信息。 设计范式是不是很难懂呢?非也,大学教材上给我们一堆数学公式我们当然看不懂,也记不住。所以我们很多人就根本不按照范式来设计数据库。 实质上,设计范式用很形象、很简洁的话语就能说清楚,道明白。本文将对范式进行通俗地说明,并以笔者曾经设计的一个简单论坛的数据库为例来讲解怎样将这些范式应用于实际工程。 范式说明 第一范式(1NF): 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 例如,如下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一范式的: 而这样的数据库表是不符合第一范式的: 很显然,在当前的任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傻瓜也不可能做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因为这些DBMS不允许你把数据库表的一列再分成二列或多列。因此,你想在现有的DBMS中设计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范式(2NF): 数据库表中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部分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指的是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某些字段决定非关键字段的情况),也即所有非关键字段都完全依赖于任意一组候选关键字。 假定选课关系表为SelectCourse(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名称, 成绩, 学分),关键字为组合关键字(学号, 课程名称),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课程名称) → (姓名, 年龄, 成绩, 学分) 这个数据库表不满足第二范式,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课程名称) → (学分) (学号) → (姓名, 年龄) 即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字段决定非关键字的情况。 由于不符合2NF,这个选课关系表会存在如下问题: (1) 数据冗余: 同一门课程由n个学生选修,”学分”就重复n-1次;同一个学生选修了m门课程,姓名和年龄就重复了m-1次。 (2) 更新异常: 若调整了某门课程的学分,数据表中所有行的”学分”值都要更新,否则会出现同一门课程学分不同的情况。 (3) 插入异常: 假设要开设一门新的课程,暂时还没有人选修。这样,由于还没有”学号”关键字,课程名称

国家开放大学答案 基础写作课程 形考任务3

一、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答:“言之有文”指的是作者要能有效的使用语言表达思想.首先应当对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其次应当对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有自觉的认识和把握;第三还应当对书面语言表达的风格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言之有文”还指写作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法.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现技法因其表达方式方式不同也有多种多样:如叙述的技法有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平叙法等;描写的技法有烘托法、对比法、错综法等;说明的技法有定义法、诠释法、分类法等;议论的技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反证法等;抒情的技法有客观法、主客化合法和主观法等等。 二、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答:“言之有文”中的“文”首先是指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准确、畅达和简洁,本文便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1、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与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明白。如第1段说明马克思逝世,用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第7段在评述马克思的斗争精神和实践活动时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又如把创立国际工人协会说成是马克思“全部活动的顶峰”“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第8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以及“尊敬、爱戴和悼念”,分别表明敌人与战友对他的不同态度。 从语言的严密性来看,无论是一句中的修饰和限制,还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承接和照应,都十分严谨、周密。例如第2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成为下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马克思伟大贡献的一个总纲。第6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前一句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2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又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3

社会学的知识整合

社会学的知识整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学科。 2.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什么?米尔斯认为,它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心智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把个人生活与更广阔的社会整体相联系的能力,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能力。简而言之,社会学想象力是整体观与历史观的思维方式。 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体现为明确的社会性困扰,公众不在蓦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议题中。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的,他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孔德:对科学进行分类,并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的学科; 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并认为当时的工业社会时期为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他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和历史的方法。 斯宾塞(英国):提出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论思想 涂尔干: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的团结”和“有机的团结”,前者是传统社会中的团结,后者是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社会中的团结形式,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动力,是维持现代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著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韦伯: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经济与社会》,

《实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实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2110460课程名称:实用写作 英文名称:Practical Writing 课程性质: 必修通识课程 总 学 时:36学 分:2 适用对象:非中文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学语文,大学语文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实用写作》是我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通识课程,是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用写作》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实际写作能力,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毕业后就业、参加工作的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学习实践类、校园文化类、求职就业类、行政公文类等应用文文体知识,使学生系统掌握实用类文体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使其实际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知识保证。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分为四个部分,重点是学术论文、消息、求职信、求职简历、行政公文等实用文文体知识,难点是学习实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常用文体文本写作要领。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用写作》教学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注重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在教学中整合运用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强化写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酽锕极額閉镇桧 猪訣锥顧荭。 (五)实践环节 无。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用写作》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 外 其它 小 计 1 绪论 1 1 1 3 多媒体 2 校园篇:请假条、证明信、调查报告、学术论 文、消息、通讯、计划、总结、 10 1 4 1 16 多媒体 3 求职篇:求职信、个人简历、演讲词、申论 5 1 2 1 9 多媒体 4 职场篇:广告文案、合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 处理办法、通知、通告、通报、请示、报告、函、 8 1 2 1 12 多媒体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社会2007?1S ociety 第27卷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 范式 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3 金耀基 范丽珠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范丽珠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 3Yang,C .K .1961.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 2ti ons of Religi on and Some of Their H ist orical Fact or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 ornia Press . 摘 要: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相对于西方宗教的制度性,杨氏提出发散性宗教的概念,指出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华裔学者,对于其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关键词:杨庆堃 中国宗教 宗教社会学 杨庆堃教授对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决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宗教的研究,他的研究涉猎于中国家庭和农村社区以及儒家传统等,而尤以杨氏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极其卓越且具有开创性。《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被著名中国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Daniel Over myer )赞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此书于196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即使在40年后的今天重读此书,我们仍然发现这本书充满着新意和启发性,并有极高的

数据库范式理解例题

范式分解 主属性: 包含在任一候选关键字中得属性称主属性。 非主属性: 不包含在主码中得属性称为非主属性。 函数依赖: 就是指关系中一个或一组属性得值可以决定其它属性得值。函数依赖正象一个函数y =f(x) 一样,x得值给定后,y 得值也就唯一地确定了。 如果属性集合Y中每个属性得值构成得集合唯一地决定了属性集合X中每个属性得值构成得集合,则属性集合X函数依赖于属性集合Y,计为:Y→X。属性集合Y中得属性有时也称作函数依赖Y→X得决定因素(determinant).例:身份证号→姓名。 部分函数依赖: 设X,Y就是关系R得两个属性集合,存在X→Y,若X’就是X得真子集,存在X’→Y,则称Y部分函数依赖于X。 完全函数依赖: 在R(U)中,如果Y函数依赖于X,并且对于X得任何一个真子集X’,都有Y不函数依赖于X', 则称Y对X完全函数依赖。否则称Y对X部分函数依赖。 【例】;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假设一个学生有几个属性 SNO 学号SNAME 姓名SDEPT系 SAGE 年龄CNO班级号G 成绩 对于(SNO,SNAME,SDEPT,SAGE,CNO,G)来说,G完全依赖于(SNO,CNO),因为(SNO,CNO)可以决定G,而SNO与CNO都不能单独决定G。 而SAGE部分函数依赖于(SNO,CNO),因为(SNO,CNO)可以决定SAGE,而单独得SNO也可以决定SAGE。 传递函数依赖: 设R(U)就是属性集U上得关系,x、y、z就是U得子集,在R(U)中,若x→y,但y→x,若y→z,则x→z,称z传递函数依赖于x,记作X→TZ。 如果X—>Y, Y—〉Z, 则称Z对X传递函数依赖。 计算X+(属性得闭包) 算法: a、初始化,令X+ = X; b、在F中依次查找每个没有被标记得函数依赖,若“左边属性集”包含于X+,则令 X+ = X+∪“右边属性集",并为访问过得函数依赖设置标记。 c、反复执行b直到X+不改变为止。 检验给定得任意函数依赖A1A2、、、An->B就是否蕴含于依赖集S: 分析: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 作者:杨道字温恒福 摘要:对课程理解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不同回答方式构成了不同的课程理解范式。复原说主张实在主义的本体论、主客分离的认识论、客观诠释的方法论、基于重现的价值论;商谈说坚持基于协商的本体论、主客交融的认识论、视界融合的方法论、基于事情本身的价值论;主观建构说则相信多元主义的本体论、主观主义的认识论、霸权主义的方法论、不可通约的价值论。 关键词:课程理解;课程意义;文本;范式 “如何对课程文本进行理解”是一个需要课程人深思的重大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学术争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这个问题,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课程理解”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求我们对此给予更多的反思。每一课程理解者在理解课程时都暗含着对下列问题的回答:课程理解之本质的本体论问题;理解者与课程文本之关系的认识论问题;课程理解之途径的方法论问题;课程理解质量之评价的价值论问题。对这四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构成了课程理解的不同范式。 一、课程意义复原说 意义复原说的理论渊源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其对课程理解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回答不同于商谈说和主观建构说。 (一)实在主义的本体论 课程文本的意义是一种可以被发现的固定实体,它存在于课程文本自身之中,由课程文本的创作者所赋予,它主要包括课程文本所体现的意义及其作者内心所意欲表达的意义。这些意义完全独立于课程理解者的理解而存在。课程理解是一种避免课程误解的技艺,是课程理解者以中立者的身份排除各种阅读误解以重现作者原意与文本原意的全部技艺,其最高理想是比作者更好地理解课程文本。课程理解是一种再现的记录运动,一种对课程原意的再生产,一种对已认识东西的再认识,一种以概念的富有生气的环节、以作为创作组织点的“原始决定”为出发点的重新构造。这种本体论带有明显的实体论倾向和基础主义色彩。实体主义认为世间存在着独立不依的、不假外求的、永恒不变的终极实体;基础主义则认为世间存在用于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二者共同构筑了复原说的理论大厦。该大厦的基点在于:存在着—个有待课程理解者挖掘的宝库,那就是课程文本的原意。 (二)主客分离的认识论 课程理解者应该是一位笛卡尔式的认识者,他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课程文本的意义独立于理解者的主观经验。课程文本的意义只有被置于客观的领域,而理解者的主观意识只有被置于主观的领域,才能实现理解的客观性。理解者的意识也因为是主观的而与文本的客观意义相隔绝,从而不能成为理解的对象。课程理解者应该是一位置身于外的注释家,他应该认识到课程理解者的“成见”是造成课程误解的一个根本原因。为了不至于造成对课程文本原意的错误理解,理解者必须采取一些能够使自己跨出自身参照系的方法。这些方法如果能得到正确

写作课程笔记整理

第五章文学写作 第一节诗歌 一..概述 1.诗歌是一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流转和谐的节奏韵律、蕴含情思的意象组合,借助于联想想象书法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 诗是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 2.诗歌—按内容(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形式(格律诗、自由诗) —按发展(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 —按杂交(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 3.诗歌的特点:表现生活的抒情性、流转和谐的音乐性、蕴籍形象的精炼性 二.诗歌的意象、意境 1.意象组合 意象中的意是意念,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象是具象,指表现对象的客观物态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契合的产物 2.意境创造 意境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主客体统一的整体意象所显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有大境界与小境界、所造之境与所写之境、宏伟之境与优美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范畴(1)有我之境:诗人所描绘的具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境界 (2)无我之境:诗人把主观情感含而不露地融化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营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三.诗歌的语言锤炼 1.独特搭配 2.欧化叠句 3.提行转句 4.省略跳跃 5.想象比喻 第二节散文 一.概述 1.散文是出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样式的源头和母体,是一种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表抒真心,述说真意、传递真思,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情的心理认同的文学样式 2.散文—广义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之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包括经书、史书 —次义散文-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特写、杂文 —狭义散文-叙写“我”的经历、见闻、感受的文学作品,强调“自我亲感”的文体特征 散文分类—表达方式-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性散文 —表现对象-感性、知性、审美、审智、都市、乡土、文化、旅游、闲适、纪实、网络、运动、生态、新生代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