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1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1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1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

——浅读汝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早在万年以前,中国淳朴的先民们就用智慧的大脑以及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温润至雅,馥郁多彩的瓷器。与此同时,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对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距今约4200年。然而真正的瓷器则出现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从新石器时期到今日,中国瓷器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从遥远的龙山文化走到了当代文明,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历史在不断地撰写,瓷器也在不断地历练然后达到顶峰。然而,惊现于千年之前,作为青瓷之最,五大名窑之首,素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的汝瓷,自然被古今中外文人志士所称颂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

宋朝,在中国历史长卷中,有着属于她自己的一段又一段精彩华章,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在这时有了空前飞跃发展,宋词理学,建筑绘画都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形体样式,此时的中国陶瓷工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个时期,以“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汝窑,“纵有家产万件,不抵钧窑一件”的钧窑,“紫口铁足众窑变,玫瑰花开映盆艳”的官窑,“金丝铁线显尊贵,大片小片套不凡”的哥窑,“竹丝刷痕泪浅现,高贵象牙白玉暖”的定窑,为代表的五大名窑以及众多制瓷流派的推动下,陶瓷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而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窑,也被推到了五大名窑之首。

北宋汝窑瓷器,被誉为是中国最完美的青瓷。汝窑瓷器以其温润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因烧制时间短,传世品极少,历代视为稀世珍宝。目前全世界仅存不足70件汝窑瓷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21件的典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二十几件。两个故宫博物院的收藏都堪称世界之冠。

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历史的考验,世人的评判,称得上“之最”,那就自有她在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惊世之妙。

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青如天

汝窑为当时的宫廷官窑,制器不计成本,以名贵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有的似雨过天晴,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达到了皇帝“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的要求。

似玉、非玉、而胜玉——面如玉

因汝瓷以玛瑙,不仅使釉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就连釉面也达到了温润古朴,纯净如玉的程度,抚之有明显酥油感觉。视之有似玉非玉之美。釉稍透亮,多呈乳浊状,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

梨皮蟹爪芝麻花——蝉翼纹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是器物于高温烧制中出现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呈鱼鳞纹,蝉翼纹,百极碎等。釉下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窑釉泡如晨星——晨星稀

汝窑的釉层大致在0.03-0.07厘米左右,虽较秘色瓷的釉层厚出将近一倍,却比宋官窑、龙泉窑的0.1-0.3厘米釉层要薄了许多。尽管釉层较薄,但釉面质感致密、平静,有深不可测之貌,以至千年以来让人一直欲看不透。还有,汝窑青瓷的釉层极为均匀,规整得几乎一丝不苟,甚至在唇口,在所有转弯拐角处,釉层都能保持厚薄一致。正是因为这些智慧的融入,才使得汝瓷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且稀疏,明朗如珠。

釉满无痕支钉最——芝麻支钉釉满足

汝窑在瓷器的烧制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创新,聪明的工匠们发明了支钉,使器物可以尽可能多的被釉所包围。虽然宋朝的其他瓷窑也有运用支钉烧制瓷器,但就数汝窑的支钉最小,最细,且呈香灰色,与瓷器的胎色很相近,更是在美观上领先了一大步。采用支钉烧的器物通体施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状,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为3,5,6个,以5个为多。因为她的支钉制作很讲究,于是就为有了“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绝妙。

如果说坯体材料是瓷器的躯体,那么文化则是瓷器内在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瓷器则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兴盛于宋的汝瓷,从造型到釉色,都强烈的渲染着时代的风格,进而汝瓷也就从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上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有的文化属性。

自然至上。宋代,“道”中的自然审美成为世人追求的目的和精神寄托。中国人自古就认为大自然与人类命运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它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欧阳修说“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意思是说:我们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我们追求的理,不用加任何装饰。自然至上,自然审美成为当时世人所追求的。宋代理学家邵雍认为:“学不究天人,不足谓之也”,意思是做学问的人必须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宋代艺术的创作原则是:“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汝瓷一反唐代雍容华贵之风,追求一种真实、自然的艺术境界。从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看,釉色如青天一样纯净,质感如玉石一样温润,开片如蝉翼一样自然,气抱如晨星闪烁一样美丽,就连支钉也如芝麻花一般自然美丽,这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风格,一览无余宋人曾感叹:“天地有大美”,汝瓷的月白,豆绿釉也都是自然之美的艺术折射,单釉色的沉静,使我们体验到了直觉之美。

汝瓷在造型上也充分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特征,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汝瓷在造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效法自然、观物取象的原则,从简洁大气的莲花碗、荷叶口瓶、莲瓣炉造型处处与自然关联,充分展示了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另外,青釉刻花鹿纹盘,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这些装饰图案,也都是自然之美的自然流露。宋人对于“道”的追求直接影响了汝瓷的文化内涵,在北宋短短20余年汝窑烧制过程中,汝瓷充分表达宋人对于“静为依归”、“清极遁世”的道家静穆思想的追求,达到登峰造极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理性至上。宋时讲究“以理观物”,“穷理”来探讨自然现象和社会背后的本质,从而更理性地认识事物口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像上,更要研究其内在的规律与哲理,如以莲花碗做温酒器,王公贵族相聚饮酒品茗,莲花的道教神韵于饮酒品茗间,承人生之味、自然之美与人间之道,竟在这举手之间相融。

汝瓷的简洁与洗练的造型充分体现了理性的特征,汝瓷造型的素面居多,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以素为质,以素为本的思想。《易?系辞》提出“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可见汝瓷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汝瓷造型不事张扬,不重华贵,淡雅中透着王者之气,姚勉在《汪古谈诗集》中说:“淡之味,则有余而无穷也”,以最简的流线设计,体现了简约与平淡、洗练与清逸,以简约的造型,阐释了含蓄与内敛的理性的哲学

思想,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出了最复杂的美。这正是汝瓷的文化真谛。

淡雅至上。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汝瓷造型,不事张扬,不重华贵,淡雅中透着王者之气,汝瓷弦纹尊,以三道弦纹装饰,极度简洁,不加住何多余的纹理,只是利用釉的自然流动,显示出三道“出筋”的效果,淡雅而不单调,使人感觉到平淡却非一般意义上的平淡,而是从华丽中走来,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淡。姚勉在《汪古淡诗集》中说:“淡之味,则有余而无穷也”,“惟古则淡,惟淡则古”,说明淡雅是汝瓷至高的艺术追求。汝瓷深腹碗,器底精致而规整,外形流线顺畅而饱满,似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佛。主人之淡然,于把玩间流露,人生之路,虽充满故事,然回首时,却只留下淡然一笑。

汝瓷的美——含蓄的美、平淡的美,和谐的美,素雅的美、清纯的美、宁静的美、古典的美、柔婉的美、浑厚的美、明润的美、大气的美——集东方美学于一身——大美无言的美。

“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汝瓷首先表现在工艺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单纯、平淡。她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最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

汝瓷为美而生。汝瓷的美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纯美的一面,童心、亲情、爱情、友情……尤使我们联想到美丽的女人。汝瓷色纯、胎细,在半透明的状态中弥漫着神秘而温润的气息,似乎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有着隐秘的联系。汝瓷质脆、宁静,具有脱俗的气质,这使我们想到生活中需要时时呵护的爱情——防止失手将她打碎,要经常拭去她身上的尘埃。惟其如此才能永远释放出冰清玉洁般的光辉。

汝瓷的烧造过程是一个“窑变”的过程。每一件器物在窑内所放的位置的不同,受到的热度不同,产生的窑变效果也不同。同时,她成瓷时对窑外的气候十分敏感,阴晴冷暖、风雨霜雪、春夏秋冬,都有可能影响成瓷的效果。她不但在窑内变化多端,而且在在停火降温中,她还随着温度的冷却进行着三次变化:月白色,天蓝色,天青色。只有准确的把握好这瞬间的变化,方能烧出天青色的瓷器。

汝瓷经历着窑变的神奇之美、壮烈之美、创造之美、变化之美……汝窑在燃烧,圣火在歌唱,于是在神奇的窑变中诞生了青瓷的艺术精灵。汝窑的窑变神秘莫测,火助神成,不规而圆,不矩有方,像火中泼墨,似炉中晕染,正常中孕育着意外,意外中蕴含着理智,在永远的变数和创造中,把生命的才情、意识的灵动、艺术的升华、想象的空间都熔进了瓷器之中。

汝瓷是有魂灵的。她“经千锤百炼的陶冶,而后注入了人类的灵魂;经圣火熊熊的洗礼,达到大彻大悟的坦然。”正是由于汝瓷经过了圣火的炼狱,并的到了灵魂的回归和升华,所以才达到了宠辱不惊境界,才达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旷达和超然,从而最终实现了一抹天青自然的亮点,被奉为世界博物架上的奇珍!追求物之理念;佛之辉煌;道之宁静;禅之淡然;天地之谐;万物之序……

解读汝瓷,品味人生。当我面对着一件件美丽而有意蕴丰富的汝瓷时,使我想到也许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残酷,浮躁之气恣意蔓延的社会,正是缺少汝瓷这般自然随性,理性内敛,淡雅宁静的品行。善读汝瓷者读其境界,物化心灵,净化欲望,摒弃浮躁,求其悠远,退其名利,走向禅境。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中外陶瓷艺术鉴赏 院系:滨江学院外语系 专业:英语 班级:13级英语(2)班 姓名:刘粉芳 学号:20132310058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而西方人了解中国,正是从了解陶瓷、茶叶和丝绸开始的。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有点瓷器的制作。到宋代社会安定的时候陶瓷工艺达到顶峰,中间有唐朝著名的唐三彩,后有元明清的青花,中国的陶瓷就成了一个独有的陶瓷文化。 一、陶瓷的发展 夏、商、周朝时期,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秦汉时期,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 隋唐时期,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 唐朝时期,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和刑窑。 宋朝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在宋朝的繁荣下达到鼎盛时期。宋代的稳定和文墨气息是各项技艺发展的基础。宋代制陶手艺卓越,比较突出的瓷窑有定窑、汝窑、官窑、哥窑以及钧窑,这五大瓷窑代表了宋代乃至于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后世便有仿制也达不到宋时的高度。 元朝时期,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成就,为明、清两代该地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明朝时期,”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至清代中国陶瓷已经有了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博物馆学,二年级学生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文物保护案例分析,利用课堂教学30 学时,把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保存环境不同分类,分别介绍文物病害成因与控制环境、治理文物常用的方法。通过教学参观6学时,三次实地考察,对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做深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文物保存的现状与保护需求 一、文物在出土时面临的环境突变 1、地下埋藏文物的由来 2、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建立的平衡过程 3、出土瞬间的环境突变 4、常见文物出土时的剧烈变化 二、文物在保存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1、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特点 2、大气环境对馆藏环境的影响 3、各类文物在馆藏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三、露天文物面临的大气环境侵蚀 1、常见露天文物的种类 2、露天文物的气候学——千年风雨的洗礼 3、雨与光化学烟雾——现代文明的苦恼

4、露天文物对“家”的渴望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当今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 1、文物被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日益严重 2、我国的文物政策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 3、文物保护是当今文物工作的重点 第二节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任务 一、文物的种类 1、通常考古学中的文物分类 2、文物保护技术学中的文物分类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分类 1、大气环境——全开放环境 2、可调节控制环境——全封闭环境 3、普通的馆藏环境——半封闭半开放环境 三、文物保护的任务 1、在文物出土的第一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2、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 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 1、文物组成与特性的研究 2、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 3、文物存放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 4、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处理 五、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 1、从内因着手 2、找腐蚀外因 3、究腐蚀机理 4、对症下药 六、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 1、保持原貌——少干预原则 2、长期有效 3、可逆性处理

浅论中国古陶瓷发展历程

浅论中国古陶瓷发展历程 人类对未知世界,对自己的过去和历史,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千百年来,“我从哪里来”困扰着每一个人。追寻世间的万物“本原”,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现代人内心的需要。中华史前的文明,比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可能要更为久远和更加辉煌。陶瓷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文化标志,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创造的审美价值超越了时空,是人类文明进程的见证。 西方哲学认为,美感是灵魂处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念的回忆,回忆即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一种愉悦的鉴赏。我们寻觅品赏中国陶瓷发展历史,宛如读一部无字的诗与书。我所见到的中国传统陶瓷史都是按编年来撰写的,其好处是每个时代的线索清晰,特点鲜明,容易把握,但觉得似乎过于繁芜冗杂。 几年来,许多学者和专家在全国各地作田野考察,寻访古窑遗址,对古代陶瓷器有了独特感受,试图用人文审美的理念对中国陶瓷发展历程进行新的探索,把近万年的中国陶瓷史划分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独秀等五个不同时期,并加以述说。 五帝、夏、商、周、秦、汉(西东汉)、三国、晋(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北南宋)、辽、金、元、明、清、晚清和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陶瓷的蒙昧时期(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13世纪) 陶器的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约在170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被焙烧的土地或粘土会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由此而发现了陶器。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认为,制陶术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从而开始过定居生活”。据传在炎帝神农氏时代,人们还发明了制陶技术。《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崭新的一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技术革命。虽然远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的发明,大大地改进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质量。 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上,这时的陶器制造还处于一个蒙昧时期,尽管它是那样的五光十色,那样的绚丽多姿,但相对精美的瓷器制造工艺而言,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发现了大量早期制陶遗迹, 如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陶罐、广西桂林甑皮岩残灰陶片、

对中国文化概论的认识

专制的无比重要性与绝对固定性——君权与臣权、民权势不两立,必须严防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以专制而兼法治与礼治、心治——对于前期法家与孔子儒家都各有取舍; 以法家实现无为而治——在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法治与“无为而治”的合一。 第三大支柱就是墨家。,墨子主张亲疏、贵贱、贫富、贤愚、强弱等一切平等,提倡“兼相爱”、“非天命”,具有“摩肩接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唯一的反对宗法血统论与宿命论的伟大思想家,其弟子重艰苦实践,遵守纪律。 第四大支柱是道家。老庄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清高远观、绝对自由、注重精神修养等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道家在先秦诸子中最大的特点,是它首先注重本体论与辨证法。在思想意识上积极的并非全是好的,如积极作恶;消极也非全是不好,如消极不为恶。道家思想消极方面好的多,积极方面好的少。道家要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去,消灭各种文明,身在放内而心游方外,以生前之苦而思死后之乐,这不能不说是它最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第五大支柱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从两千年前的汉末传到我国,与本土文化融汇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佛教倡导鬼神迷信,盛行于民间,给平民百姓以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所谓的第六大支柱就是范缜的神灭论;第七大支柱是李贽的反孔思想;第八大支柱是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第九大支柱是袁枚的情感哲学。这里所罗列的几点均蔡先生本人的观点。 李锦全先生也曾经说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故这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其核心是哲学思想。由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贯彻始终,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哲学、政治、伦理思想的综合体。”[⑥] 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讲了百家争鸣。但是李先生仅仅限于百家争鸣,并且把佛教的传入和在社会上的流行当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冲击。 无论我们是同意蔡先生的划分还是李先生的划分,不可能对每种庞大博杂的文化(儒家、道家、法家等)都进行一番精深地研究,更由于我的智识不够和笔头的拙笨,即使可以贻笑大方地思考一些问题也只会使每个问题显得幼稚和浅薄,所以在这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机制我只略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和陋词,而着重叙述一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问题及现代化的途径的看法。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以此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如何沉淀的:(1)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3)佛教的输入;(4)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南宋、元以至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到了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精湛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仅从这些我们就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卷帙浩繁了,但是马克思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够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为此我决定从广博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自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外国翻译书籍,大量的外国生冷词汇渐渐地代替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词汇。这除了社会上流行的“强势文化”的原因外,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文化存在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中得到启示,伊斯兰也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论文修订稿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论文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自动化姓名:** 学号:*** 摘要: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然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今天不少古窑遗址已得到了保护,但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破坏十分严重,令人担忧。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china”来自哪里。 论文关键词:陶瓷发展史发展前景 一:陶瓷简介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二: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

陶瓷历史进程

中国陶瓷历史进程概述 夏商周时期的陶瓷: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秦汉时期的陶瓷: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1)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2)汉砖: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

社会的缩影,在四川省彭山发现的汉墓中,有一种圹砖是专供筑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结构中似乎已经知道应用物理学上的圆柱中空的道理。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乐器、鸟兽、以及人俑,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最为有名,最近陆续出土狻为考古学者重视(3)兵马俑: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4)铅釉陶: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後来发展青瓷的开端。东汉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 隋朝时期的陶瓷: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代的陶瓷: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收获

管理学院工业C081班田青 087169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收获我一直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化,喜欢看一些那类的书籍。虽然上大学读的是工科专业,但是一直没放弃文科的学习,所以看到选修课有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个!上课的第一节老师讲的知识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连续听下来,才明白原来文化如此深奥!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成果,主要侧重精神方面的。而老师讲的第一讲便是佛教的形成何在我国的传播。 佛教的创始人是佛祖释迦摩尼,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本事净饭王太子,为释迦族,释迦摩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摩尼贵为太子,虽然享受人间荣华富贵,并不缺乏任何东西,无忧无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成熟,太子却开始思考人世间苦恼现象所产生的根源。 他看到四种景象:首先他看到一个完全无依靠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了一个极端不幸并患有疾病的人,第三次看到了一队悲痛的人群,抬着他们亲人的尸体去火化。这些痛苦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但是第四种景象,却使他长久难忘。这就是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态度安静、沉着、超然和自立。他得知这是一位出家过清净生活的人,是要寻求真理解决生命之谜的人。 后来经过多次拜访老师和学习,还经过苦行的修炼,最后他认为这些已有的宗教思想都不能解决人的苦恼,经过6年时间最终自己成就了觉悟,开创了自己的理论。释迦摩尼而后开始传授自己的理论,在传道四十年后逝世,而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经过整理他的理论,成立了教团的组织,最终形成佛教的原始状态。 这就是佛教的形成,而在中国的传播就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了,其中唐玄奘是很重要的人物,他对佛教传入我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了。《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书中那一百单八将,人物虽称不上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例如浪里白条张顺水性奇佳,玉臂匠金大坚石刻技术拔群,还有入云龙公孙胜令人闻风丧胆的魔法,哪一个不是人中奇才!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但其中引人入胜的远不止这样。需要我们认真去体会那些。看完这些,我想了很多。108将的英雄气概让人佩服,结合今天的社会现时,我们想象看,如果让108将来到现今的时代,他们将会如何.单说李逵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忠心赤胆)。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中国文化古典精深,远不是这几节课就能学好的需要我们一直坚持学下去,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学习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陶瓷鉴赏论文

浅谈中国陶瓷文化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权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5、元朝时期陶瓷文化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6、明朝时期陶瓷文化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 7、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年代。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

我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

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中国古陶瓷论文-汝瓷浅谈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 ——浅读汝瓷 摘要:本文尝试对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瓷作简要的介绍与赏析,从汝窑的史话说起,逐步简要分析汝窑的特点,最后对汝瓷独有的文化属性作简要的品读,增强汝窑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汝瓷、历史、窑址、特点、文化 前言: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今河南宝丰清凉寺),故名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县)、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以产青瓷著称。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汝窑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汝瓷史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早在万年以前,中国淳朴的先民们就用智慧的大脑以及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温润至雅,馥郁多彩的瓷器。与此同时,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对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距今约4200年。然而真正的瓷器则出现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从新石器时期到今日,中国瓷器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从遥远的龙山文化走到了当代文明,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历史在不断地撰写,瓷器也在不断地历练然后达到顶峰。然而,惊现于千年之前,作

为青瓷之最,五大名窑之首,素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的汝瓷,自然被古今中外文人志士所称颂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州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瓷特点 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青如天 汝窑为当时的宫廷官窑,制器不计成本,以名贵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有的似雨过天晴,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达到了皇帝“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的要求。 似玉、非玉、而胜玉——面如玉 因汝瓷以玛瑙,不仅使釉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就连釉面也达到了温润古朴,纯净如玉的程度,抚之有明显酥油感觉。视之有似玉非玉之美。釉稍透亮,多呈乳浊状,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 梨皮蟹爪芝麻花——蝉翼纹

智慧树知到《中国陶瓷欣赏》2019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陶瓷欣赏》2019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唐三彩在唐代是作为陈设器用的 答案:错 2、在距今9000到10000年以前,古陶器最早出现在中国,这是中国的独创。答案:错 3、景德镇自唐代以来就是皇家御用官窑 答案:错 4、当官窑制度出现后,中国陶瓷的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 答案:对 5、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发生于宋朝 答案:错 第2章单元测试 1、陶瓷包含哪些 答案:陶器、炻器、瓷器 2、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是即今多少千多年以前的 答案:9 3、下列哪些陶瓷属于彩绘类陶瓷 答案:彩陶、元青花 4、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品种有哪些 答案:彩陶、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 5、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答案:8 第3章单元测试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谁之口 答案:孔子 2、秦始皇陵位于哪里 答案:骊山 3、秦陵三个兵马俑坑呈什么字形排列 答案:品 4、第一个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人 答案:杨培彦 5、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于 答案:1974年春 第4章单元测试 1、瓷器的烧成温度须在多少摄氏度以上 答案:1200 2、越窑瓷器创烧于何时 答案:东汉 3、我国成功烧制出成熟瓷器于何时 答案:东汉 4、氧化气氛下,瓷器中铁形成的硅酸铁的发色是答案:灰黑色 5、还原气氛下,瓷器中铁形成的硅酸亚铁的发色是

答案:青绿色 第5章单元测试 1、唐三彩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哪三种 答案:黄、绿、白 2、唐三彩二次烧成时的烧结温度大概是多少 答案:800℃ 3、唐代秘色瓷的胎呈什么颜色 答案:灰色 4、唐代秘色瓷的釉呈什么颜色 答案:淡青色 5、唐三彩的釉科以何种金属氧化物作助熔剂 答案:Ca 第6章单元测试 1、钧窑瓷器也是一种厚釉器物,典型的作品其釉色常常出现一种与色地不同的、成不同规则流动状的() 答案:细线 2、徽宗皇帝为自己打造的人间仙境——艮岳,自建成之日到被夷为平地,不过()年时间。 答案:四 3、()窑,就是宋瓷山水画面中的留白,它是以纯色的白为一种装饰美 答案:定 4、定窑于隋代创烧,经由唐、五代、宋、金、元,六个朝代,长达()余年盛烧不衰 答案:五百 5、定窑在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陶瓷论文

关于中国陶瓷的论文 班级:光电21班(120121) 学生:张湛(120121121) 摘要:选修课上老师仔细为我们讲解了有关陶瓷的知识,各种各样美丽的陶瓷以及它背后的文化背景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史。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 一.陶瓷简介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陶瓷,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二.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本文从纵向阐述了各个时代陶瓷的发展和特征。 关键词:陶瓷发展、白瓷、青瓷 前言: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陶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1.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 1.1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陶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

得坚硬,这样陶器就烧成了[1]。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存是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广西桂林甑皮皮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龙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 1.2夏至两晋时期 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因此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河南郑州的十四座陶器)[3]。殷商时代用千度高温烧制的白陶,手工精细。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上釉陶器,从无釉陶器到敷釉陶器,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 国 传 统 节 日 文 化 现 象 分 析 姓名:周芸学号:201302060043 学院:传媒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表现形式: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① 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论文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自动化姓名:**学号:*** 摘要: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然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今天不少古窑遗址已得到了保护,但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破坏十分严重,令人担忧。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china”来自哪里。 论文关键词:陶瓷发展史发展前景 一:陶瓷简介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二: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着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