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大爷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

(薛大爷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
(薛大爷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计40分)

1、静态经济(5分)

自然资源环境、人口和财富都应该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并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环境的极限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

2、资源环境经济系统(5分)

是由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混合而成的符合系统,包括人口、环境和科学与信息三大基本要素。

3、绿色GDP (5分)

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其阻碍作用。这种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一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衰竭;二是通过经济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放废弃物。现行的GDP没有计量经济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容易过高的估计经济的增长,由此需

要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

4、资源承载力(5分)

指地球生物圈或某区域资源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5、环境承载力(5分)

指在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塔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人类所依存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构成的复杂环境系统。

6环境容量(5分)

指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7、环境税(5分)

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而凭借其主权权利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

发利用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

8、资源税(5分)

是采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实施“普遍征收、极差调节”的原则,对我国境内开发的一切应税资源产品征收资源税;并且运用资源税对因资源贮存状况、开采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存在的差别而产生的资源极差收入。

9、外部性(5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10、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5分)

指社会各主题,以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为目标,进行的各种投资和融资活动。

11、食品安全(5分)

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安全主要指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没有一定剂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加入,从而保证人体按正常剂量和以正确的方式摄入这样的商品时不会受到急性或慢性的危害,这种危害包括对摄入这本身及其后代的不良影响。

12、绿色壁垒(5分)

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和进口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进口国国内关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的法律、法规、

标准的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进口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13、转基因食品(5分)

指利用分子生物科学手段,将某些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生物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所不具有的生物特性和遗传特性,而将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14、环境资源产权(5分)

资源产权是一组权利或者权利束,国外称“产权束”。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

一个现代化经济系统由物质加工、能量转换、残余物处理和最终消费四个部门组成 经济系统排放的残余物量大于等于生产过程利用的原材料量 上述思想同样适用于一个开放的、有物质积累的现代经济系统

“治理”污染物只是改变特定污染物的存在形式, 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污染物的物质实体 保证经济不断发

展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 简述物流、能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关系? ( 10分)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值和信息传递是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系统的四大功能, 他们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资源经济系统的发展,其中物流、能量流是

物质基础,价值流体现了物质与 能量流动的有效性,并使系统变化和

发展,人们通过信息流控制和调节速度、流量和方式。 4.简述资源产权的性质?( 10分)

(1) (2) 承载体:包括自然环境承载体和人造环境承载体

承载对象:主要发挥承载污染物、承载人口规模、承载人口消费压力、承载人类社会经济活 动等功能

环境承载率: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承受能力的实际情 况的指标

(10 分)

有利于保护环境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减少税收扭曲、调整现行的税收制度 有利于提供公民的环保意识

7. 简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PPP 模式? ( 10分)

该模式是指政府与民营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授权民因机构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基础设 施或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主要有垂直和水平两种方式。在PPP 项目中,有个与

15、环境效益(5分)

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和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活动而引起的对环境的变化 二、简答题(4个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简述环境外部性与经济学外部性不同点? ( 10分)

环境外部性还具有:

(1) 环境资源的共同财产性质使人们对其使用具有无偿性

(2) 环境影响的时空差,使环境的损益与当事人往往不直接发生经济利益关系 2. 简述“物质平衡原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10分) (1) (2) (3) (4) (5) 3.

价值性:资源产权决定着物品价值 可分割性:资源产权是多层次的混合体系,并且产权能够界定,且可以分割,更主要的是资源 有可分、可界定的基础

历史延续性:资源不仅属于进人,也属于后人,它具有历史延续性 国际分配性:具有复杂的国际传播性,资源产权的各项全能需在国际范围内可分配 经济性:产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3) (4) (5)

5.简述环境承载力三要素? ( 10分)

(1)

(2)

6.简述环境税的功能?

(1) 从环境的层面看, (2) 从经济的层面看, (3) 从财政的层面看, (

4)

从社会的层面看,

BOT不懂的细节,即民营机构做不了或不愿做的,由政府来做,其余全由民营机构来做,政府只起监管作用。8.简述资源与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10分)

(1)自然环境安全:指非再生或非替代性、稀缺或垄断性、经济竞争及战争或灾害及大宗必备性的战略资源的主权性占有储存和自主的分配及定价交易

(2)生态环境安全:指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

二、论述题(每题10分,2个题,共计20分)

1、论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 ( 10分)

(论述要点)市场失灵的原因①存在能影响价格的市场势力②外部性③公共物品④不完全信息 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 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简述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及其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2、论述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管理模式? ( 10分) (论述要点)垂直管理:由中央政府发布政策

块块管理:地方政府自行管理 流域管理:以自然流域为管理划分 非政府管理:非政府机构或组织进行管理 自主管理: 3、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 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 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 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一草场持续退化,直至 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试分析产生“公地悲剧”的原因?( 10分) 答: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 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 会因使用者 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 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 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4、按图说明环境经济政策的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的不同? (

10 分)

答:这两类环境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使外部费用内部化; 都允许经济人为了实现环

境目标,通过费用效益的比较,选择一种最优方案。但两类政策手段的实施途径和效果是不同的,它 主要表现在:

① 庇古手段多依赖于政府掌握的信息以及环境管理; 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建立社会成本 的环境经济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科。

② 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 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 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比较多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比较困难,企业间交易成本比较大。 使得科斯手段效率降低。

③ 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例如,在中国, 收费一直是环保部门筹措资金的手段。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④ 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激励,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 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这又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而科斯手段一般能激励厂商采取措施改 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

⑤ 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部 性。例如,有些人为获得赔偿,搬到排放烟雾的工厂附近居住,或在工厂周围开设洗衣店,人为造成 排放烟雾的社会成本增加,因而带来排污税(费)的增加。

当MTC 与MM (交于F 点,对应的边际成本和污染企业数分别 MG 和Q 。此时,两种手段都可以采 用。

nco

/HTC

k I

!

:

I

MHC

在产权制 这又 排污

当Q< Q时,MM^MTC应选择科斯手段。当Q>Q时,MT O MMC应选择庇古手段。但在G点以左,即在Q< Q< Q 时,政府还可以继续选择庇古手段。

而在G点以右,即OQ时,由于MMC、剧回升,所以应考虑采用命令控制型手段。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计40分)

1、静态经济(5分)

自然资源环境、人口和财富都应该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并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环

境的极限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

2、资源环境经济系统(5分)

是由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混合而成的符合系统,包括人口、环境和科学与信息三大基本要素。

3、绿色GDP (5分)

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其阻碍作用。这种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一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衰竭;二是通过经济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放废弃物。现行的GDP没有计量经济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容易过高的估计经济的增长,由此需要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

4、资源承载力(5分)

指地球生物圈或某区域资源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5、环境承载力(5分)

指在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塔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人类所依存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构成的复杂环境系统。

6环境容量(5分)

指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7、环境税(5分)

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而凭借其主权权利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

发利用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

8、资源税(5分)

是采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实施“普遍征收、极差调节”的原则,对我国境内开发的一切应税资源产品征收资源税;并且运用资源税对因资源贮存状况、开采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存在的差别而产生的资源极差收入。

9、外部性(5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10、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5分)

指社会各主题,以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为目标,进行的各种投资和融资活动。

11、食品安全(5分)

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安全主要指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没有一定剂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加入,从而保证人体按正常剂量和以正确的方式摄入这样的商品时不会受到急性或慢性的危害,这种危害包括对摄入这本身及其后代的不良影响。

12、绿色壁垒(5分)

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和进口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国 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进口国国内关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的法律、法规、 标准的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进口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13、 转基因食品(5分)

指利用分子生物科学手段,将某些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生物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去, 使其 出现原物种所不具有的生物特性和遗传特性,而将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 品。 14、 环境资源产权(5分)

资源产权是一组权利或者权利束,国外称“产权束”。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 15、 环境效益(5分)

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和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活动而引起的对环境的变化 二、简答题(4个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9. 简述环境外部性与经济学外部性不同点? ( 10分)

环境外部性还具有:

(1) 环境资源的共同财产性质使人们对其使用具有无偿性

(2) 环境影响的时空差,使环境的损益与当事人往往不直接发生经济利益关系 10. 简述“物质平衡原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10分)

(6) (7) (8) (9) (10) 11. 简述物

流、能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关系?(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值和信息传递是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系统的四大功能, 他们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资源经济系统的发展,其中物流、能量流是物质基础,价值流体现了物质与 能量流动的有效性,并使系统变化和发展,人们通过信息流控制和调节速度、流量和方式。 12. 简述资源产权的性质?( 10分) (6) (7) 承载体:包括自然环境承载体和人造环境承载体

承载对象:主要发挥承载污染物、承载人口规模、承载人口消费压

力、承载人类社会经济活 动等功能

环境承载率: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承受能力的实际情 况的指标

14. 简述环境税的功能? ( 10分)

(5) (6) (7) (8) 15. 简

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PPP 模式? ( 10分)

一个现代化经济系统由物质加工、能量转换、残余物处理和最终消费四个部门组成 经济系统排放的残余物量大于等于生产过程利用的原材料量 上述思想同样适用于一个开放的、有物质积累的现代经济系统

“治理”污染物只是改变特定污染物的存在形式, 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污染物的物质实体 保证经济不断发展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 10分) 价值性:资源产权决定着物品价值

可分割性:资源产权是多层次的混合体系,并且产权能够界定,且可以分割,更主要的是资源 有可分、可界定的基础

历史延续性:资源不仅属于进人,也属于后人,它具有历史延续性 国际分配性:具有复杂的国际传播性,资源产权的各项全能需在国际范围内可分配 经济性:产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8) (9) (10)

13.简述环境承载力三要素? ( 10分) (4) (5)

从环境的层面看,有利于保护环境

从经济的层面看,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财政的层面看,有利于减少税收扭曲、调整现行的税收制度 从社会的层面看,有利于提供公民的环保意识

该模式是指政府与民营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授权民因机构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基础设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1)浅论干旱地区建设海绵城市构想——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2)构建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体系研究 3)城市温室效应笼罩下构建城市生态风道研究 4)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研究 5)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及治理 7)矿产资源价格下降对自治区经济效果的影响 8)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9)呼伦贝尔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研究 10)鄂尔多斯房地产泡沫崩溃及其出路 11)某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12)某地区生态足迹分析及发展对策 13)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某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14)城镇化过程中的新能源应用及其问题分析 15)某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 16)某地区能源供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景分析 17)校园碳排放估算与绿色校园建设研究 18)我国资源回收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9)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效益评价 20)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21)干旱地区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分析 22)呼和浩特垃圾处理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23)呼和浩特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24)呼和浩特市煤改气工程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 25)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及处理 26)企业生产过程中外部性案例调查研究 27)呼和浩特家庭能源使用调查及能源节约途径分析 28)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9)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0)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1)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32)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3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边界划定 34)大数据潮流下人文地理学专业发展思考 35)内蒙古城镇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6)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37)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8)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9)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40)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41)XX旗县农村脱贫的途径与扶贫措施 42)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途径与办法 43)农区秸秆利用的途径及经济效果分析 44)太阳能发电与局域电网的建设及应用 45)我区生物质能源利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 46)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与途径 47)包头市环境产业发展的潜力与前景分析 48)我区“城市矿产”发展条件与前景分析 49)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分析 50)建筑节能系统应用推广及发展前景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作业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作业 1、什么是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如何估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物质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间接的对人的精神损害; b如何评估环境治理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挽救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效益,和间 接的社会、生态效益; c如何制定污染者付费的制度,确定根据排污情况的收费力度; d如何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 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解决对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的价值体现得更为具体,将环境的价值纳入到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中去,从而阻断了无偿使用和污染环境的通路,经济杠杆是目前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 2、什么是支付意愿和谓消费者剩余? a\支付意愿(willing to pay,WTP))是指消费者接受一定数量的消费物品或劳务所愿意支付的金额。是消费者对特定物品或劳务的个人估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成分。在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的需求分析和环境经济影响评价中,支付意愿被广泛应用。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在一定收入水平下,对享有环境质量的边际支付意愿也符合递减规律,用支付意愿表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所谓“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3、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含义与区别? 私人物品是指那些物品数量将随任何人增加对它的消费而相应减少,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的产品。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如果增加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私人物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所谓竞争性或抗争性(rival),是指如果要增加一个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就必须增加产量,从而增加产品的成本;所谓排他性(exclusive),是指只要一个人消费了某一产品,另一个人就不能同时消费这种产品。两个人不能同时穿一件衣服,开同一辆汽车,就是指产品的排他性。对于具有排他性特点的私人物品,可以采取收费的方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进行调节,这意味着,只有对产品支付了价格的人才能消费该产品,而其他未支付价格的人则不能消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1月4号8:00 3508 名词解释: 1.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 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2.产业结构: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 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3.支柱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主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密度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好,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 4.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商品的企业构成和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影响 市场运行效率。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 5.SCP:即从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 对某行业进行分析的工具。 6.TOT:Transfer-Operate一Transfer的简称,即将建设好的公共工程项目,移交给投 资者进行一定期限的运营管理,该投资者利用获取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获得收入。 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所建部门或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在项目移交中,政府或其所设经济实体将取得一定的资金以再建设其他项目.

7.BOT: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项目的 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所有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 简答题: 1.简要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我国环保产业中大多数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都比较小,少部分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能比较大。由此可见,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分散型产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所有的环保企业都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环保产业的这种空间布局,更加导致了产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产品差异化:环保产品面临着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尤其是环保产品和服务还应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因此环保产品和服务必须多样化。我国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化程度不大,偏重于产品的生产,而其它方面,如环保技术开发、资源利用、环保咨询等方面则比较薄弱。而且,我国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要,甚至很多环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大量财力、物力的浪费,许多环保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 行业壁垒状况:由于我国过去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一直以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不是很高,于是,许多技术、设备落后的小规模企业得以进入,并且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主体,相反,那些高科技的大规模企业很难进入。我国环保产业目前的进入壁垒是较低的。 而与此同时,在环保产业内,又有许多亏损的企业却在作苦苦挣扎,不能从产业内顺利退出。这种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的壁垒组合必然导致环保产业内的过度竞争。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学分: 2 总学时: 36 实验(上机)学时: 无 开课专业: 经济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限定修课程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势日益严峻。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突出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资源与环境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教学,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分析与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 二、预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导论2课时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 第二节对几个传统概念的再认识 消费。稀缺。市场。 第三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 第四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

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第五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对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对经济系统的扩展。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新选 择。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指导思想。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第八节怎样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重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重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双重属 性。重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究。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3课时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 市场。市场结构。帕托最优。效率。 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 需求。供给。均衡。 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需求 个别需求。总需求。 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 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4课时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 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可转移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版

注:此答案前两章有题目对应,方便核实是否题目对应,后面仅为答案,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第一章 1、价格对资源短缺的正常反应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为什么? 答:短缺将提高价格,因此降低需求,直到等于新的更少量的供给。因为这导致减少短缺,而非强化 短缺,所以这是一个负反馈循环。但是,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提高,在价格升高前买进并囤积,强化了短 缺,这就是一个正反馈循环。 第二章 1、假设州政府正决定一条景观非常怡人的河流的保护长度。社区中有100 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有同样 的逆需求函数P=10-1.0q ,其中 q 是保护长度,单位是英里,P 是他或她为保护q 英里的河流愿意支付的单 位价格。( a)如果保护的边际成本是每英里500 美元,在有效配置的情况下,应该保护多少英里?(b)经济剩余有多大? 答:a、这是一个公共物品,因此将 100 条需求曲线垂直相加,得到P=1000-100q。这条需求曲线在P=500时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此时q=5 英里。 b、净效益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其高为500 美元(需求曲线穿过纵轴的点是1000 美元,减去边际成本 500 美元),底为 5 英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2 ×5× 500=1250 美元。 2、假设一个正常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以美元为单位)是P=80-q ,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以美元为单 位)是 MC=1q,这里, P 为产品价格, q 是需求和 / 或供给的数量。 a.在竞争市场中,供给价格是多少? b.计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请证明它们的和是最大的。 c.假设同样的产品由垄断厂商供给,计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示:边际效益曲线的斜率为需 求曲线斜率的两倍。) d.当市场被垄断厂商控制,生产者消费剩余较小,与竞争厂商控制下的市场相比,这两个剩余之 和较小。请证明。 答: a、令 MC=P,所以 80-1q 。解得 q=40, P=40。 b、消费者剩余 =800 美元。生产者剩余 =800 美元。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1600 美元 =经济剩余。 c、边际效益曲线的斜率是需求曲线的 2 倍,因此 MR=80-2q。令 MR=MC,得到 q=80/3 和 P=160/3 。 如右图,生产者剩余是价格曲线(FE)之下和边际成本曲线(DH)之上的部分。可以通过求矩形(由FED和从 D点向纵轴引出的水平围成)与三角形(由DH和从D点引出的水平线与纵轴的交点围成)的面积之和得到。 矩形面积 =80/3 × (160/3-80/3)=6400/9 直角三角形面积=1/2 × 80/3 × 80/3=3200/9 生产者剩余 =3200/9+6400/9=9600/9 美元消费者剩余 =1/2 × 80/3 × 80/3=3200/9 美元 d、① 9600/9 美元 >800 美元 ②3200/9 美元 <800 美元③ 12800/9 美元 <1600 美元 边际成本A E B J D 需求 H 边际效益 A B 3、假设要求你评论一个拟议的控制石油泄漏的政策。由于石油泄漏的平均成本已经被测算为X 美元,拟

薛兆丰:我理解的经济学原理

薛兆丰:我理解的经济学原理 这个秋天我在北大教《经济学原理》,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教学大纲开门见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学科。普适的经济学原理,不仅被用来分析包罗万有的社会现象,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本课程向从未接触经济学的本科学生演示和传授这种分析技能。” 临开课那晚,翻出由阿尔钦(Armen A. Alchian)和艾伦(William R. Allen)所著、由阿尔钦12年前签名赠送的老课本《交易与生产:竞争、合作和控制(Exchange & Pro-duction: Competition, Coordination, & Control)》。扉页上是老人家85岁时的笔迹:“给兆丰:感谢你向独特的人群——中国人——传播经济分析原理;尽管它与我们从中国人那里所学到的所有知识相比,只占微不足道的分量。” 阿尔钦1950年的《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为求索经济规律的事业,找到了坚实的理性基础;此后,他为“成本”、“租”、“产权”等主题所作的叙述,开辟了透过经济学理解世界的独特视野。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传授经济分析原理。阿尔钦的女儿告诉我,他当年还用磁带录音机来分析自己授课的效果。他的学生不仅有经济系学生和教师,还有大量的联邦法官,不仅影响了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还增进了美国司法界对产权和企业行为的理解。 老人家送我《交易与生产》一书时,正在修订该书的新版,而我则在并行做中译。我有空闲就翻译,有问题就电邮,而他往往当天就回信。如此良辰美景,持续了两三年,译稿达数十万字。遗憾的是,老人家八年前起记忆力衰退,出版计划被迫搁置。今天他仍健在,记得往事,只是不再写书了。 今天我上教坛,临门一脚,应该怎样踢?我想过好一阵,还是从阿尔钦开始。在他看来,不论各人怀有何种愿望,人类只有直面种种约束、选择这样或那样的竞争规则,才能存活和发展;而研究竞争规则的选择及其结果,就是经济学的目的。 显而易见,人类至少面临四项普遍约束:(1)东西不够;(2)生命有限;(3)人际依赖; (4)需要协调。人类种种制度安排,一概是为了应付这些约束而衍生的。它们对应着三套规律:(1)需求定律;(2)利息理论;(3)产业理论;(4)宏观理论,而这就是通过经济学看社会万象的视角。 第一项约束是“东西不够”。人类如何选择竞争的规则,如何解决资源争用的冲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先让同学们读法国巴斯夏在1850年发表的名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人类一切活动都事关选择,而经济学者的特长,是去看见那些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代价,否则就无法合理地评估选择所引致的得与失。 接着是介绍斯密(Adam Smith)眼中的人性。许多人以为,斯密将市场与道德对立起来,说他先写了《国富论》,后来又补充了《道德情操论》。其实,斯密先出版了《道德情操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 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学科门类:经济学(02)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水利、环境等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良好的协作研究条件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评价、环境灾害评价与预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近5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 4、可持续发展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初级》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初级)》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教材: (1)课件讲义 (2)马中主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ISBN7-04-019360-4),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 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阅读文献: 第一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述 ●David Pearce.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nu. Rev. Energy Environ. 2002. 27:57–81 ●皮尔斯,沃福德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6 ●[美]A?克尼斯等.经济学与环境.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二章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与配置效率

●Tom Tietenberg. (Ch. 2)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7th editi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Inc., 1996. 中译本 ●Solow, Robert M. “Sustainability: An Economist’s Perspective.” In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Selected Readings. 4th Edition. Ed. R. N. Stavins. NewYork:Norton & Company, 2000. 第三章外部性 ●Tietenberg. (Ch. 4, pp. 62-80). 中译本 ●庇古,《福利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0 第四章、公共物品 ●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3859), 1243-1248. 第五章物质平衡理论 ●克尼斯等著,马中译. 经济学与环境..北京:三联书店,1991 ●克尼斯和鲍威尔著,王增东译. 环境质量与残余物管理.北京:三联书店, 1990:18 第六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Krutilla J., Fisher A.著.《自然环境经济学——商品性和舒适性资源价值研 究》(RFF环境经济学丛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汤姆?泰坦伯格.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五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张象枢等著,《环境经济学》,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 第七章环境经济评价 ●Stavins R. 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edited by L. Blume and S. Durlauf),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4 ●USEPA.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Clean Air Act 1990-2020 (summary report). March 2011 第八章环境价值评估 ●皮尔斯,沃福德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6 ●Goulder, Lawrence H., and Donald Kennedy. “Interpreting and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Ecosyst em Services,” in Gretchen Daily et al., eds., Natural Capital: Theory & Practice of Mapping Ecosystem Servic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网红教授薛兆丰辞职知识付费到底怎么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5770119.html, 网红教授薛兆丰辞职知识付费到底怎么了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07期 当前订阅人数超过25万,付费专栏课程卖出近5000万元。北大网红教授薛兆丰近期從北大辞职。去掉“北大教授”光环,薛兆丰的知识付费这条路或许更通畅了。 当前订阅人数超过25万,199元一年,付费专栏课程卖出近5000万元。这是去年9月份以来,北大网红教授薛兆丰在某知识付费平台上取得的成绩。在半年多的时间内,薛兆丰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现象级的案例。 近日,网红教授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据报道,网红教授薛兆丰已确认将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离职,目前正在办理离职手续,但是国发院官网尚未撤下其相关介绍。去掉“北大教授”光环,薛兆丰的知识付费这条路或许更通畅了。 据国发院官网资料显示,薛兆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律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他对法律、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特见解。 舆论呈现两极化网红教授何去何从 伴随着薛兆丰课程销量的火爆和离职消息的扩散,舆论四起。网络评论两极化,有网友表示靠知识赚钱合情合理,但也有专家公开质疑薛兆丰学术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年底,薛兆丰同事北京大学国发院教授唐方方指出,薛兆丰不是 北大教授,但是却在授课平台用北京大学经济学课程的名义售卖,明显在利用北京大学品牌进行背书,属于误导用户。 对于薛兆丰这一现象级的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表示:大学教授的薪水本来就低,为什么不可以通过知识增值而使其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马亮认为,我们不应因为薛兆丰用其“北大教授”的身份去推销课程,而对其横加指责。如果大学教授因为兼职授课而影响本职工作,那么的确应该对其加以处罚。如果大学教授因为违规收费或偷漏税而违反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也理应予以惩处。但是,如果大学教授没有违反这些规则和原则,而是通过自己的学问和口才赢得市场,其行为就是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鼓励的。 那么,倘若褪去“北大教授”光环后,薛兆丰又能否在知识付费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呢? 马亮表示,如果“北大教授”是如此富有吸引力的招牌,那么也不是每个北大教授都可以取得薛兆丰这样的成就和影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南京林业大学

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的作用与意义:1)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系统2)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物质基础3)为人类提供消纳废物的场所,即沉库服务4)为人类提供美学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3.环境特点:稀缺性;非独占性和非排他性;外部性 4.环境阈值:环境在其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的. 5.环境问题: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6.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旱灾等自然力引发的灾害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退化,以及这种退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主要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引起的.例如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量土地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除的废弃物和余能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扰乱和侵害,并反过来对人类生产不利的影响 8.环境问题的实质:1)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9.两条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格鲁斯曼1990年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原理提出了~学说,即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纵:污染程度横:人均收入资源依赖性曲线:一个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呈现倒U形曲线轨迹.纵:资源依赖程度横: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初中后期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先增大后减小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1)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条件与工业化国家当初面临的条件不同(越早发展的国家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越小;而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不具备).2)实际上,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传统模式.3)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明无法等待曲线的转折点.4)中国必须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使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尽快平稳向右移动直至出现稳定下降.路径①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生产率②加强制度创新,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0.经济资源:指能够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一切自然的、人类的以及已生产出来的资源,如土地、矿藏、资本设备、劳动力等.而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11.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产生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12.稀缺资源最优配置应至少满足两点:1)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2)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13.环境管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14.市场: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并非单一的交易场所) 15.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 16.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可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显然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 16.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福利:人们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映或主观评价,是评价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标准 帕累托改进:如果改变资源配置会使每个人的境况都较前变好了,或者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了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坏,那么现存的资源配置就没有达到帕~,在这种情况下,按一定的方向调整现存的资源配置,就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提高称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

一、资源的配置 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 (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8、无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群体总数取决于生物学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因素。(2)最优管理:资源开采控制侧重于对种群规模或资源存量的最优控制。(3)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服从指数增长模型。不能用作长期预测。 9、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发展演变都会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在自然因素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初始规模、生长率、死亡率和时间之外,还包括:种间竞争、空间限制、生存条件。(2)用来刻画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特征的最为常用的基本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谛模型(S型曲线)。 10、森林资源的经济分析: (1)森林资源的特点:投资期很大(一般为25年),外部效应,使有效管理很难。(2)生物学决策:年树木最大生长量(3)最大年平均增量 =树木生长累积量(木材体积)/ 树年。(4)经济决策:考虑树木的价值、贴现、种植与砍伐成本等因素。净收益的现值最大时为最优砍伐时间,即当延期砍伐(如1年)的边际成本 = 其边际收益时,净收益现值最大。最优砍伐时间还取决于砍伐后是否马上重新种植树木。如果重新种植,延迟砍伐的成本增加了一项,即延迟再种植

(完整word版)《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1500字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1500字: 1、粉上呆萌的薛教授 从今年的第五季《奇葩说》认识了薛兆丰教授,《奇葩说》的导师除了大紧和康永哥,一季换一拨,在各自领域长袖善舞的名人到了《奇葩说》当导师却总差了点意思,而薛教授却意外地给了我们惊喜,让康永哥在这一季都撇下“挚爱”大紧,忍不住一直要“招惹”他。 别的不说,就冲薛教授辩论带PPT这一拨666的操作,我也要被他吸粉了。 2、我眼中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薛教授在《奇葩说》中的辩论很精彩,带给我们一个与康永哥心灵鸡汤和大紧博古通今不同的另外一个视角——经济学,来解释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的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与他在《奇葩说》上的表达内容一脉相承。我一点也不奇怪薛教授在《奇葩说》上会对辩论上瘾,因为我看完他的这本书也有想和人去辩论的冲动,感觉一下子可以说明白好多事儿,当然,是用经济学。 我看豆瓣上也有不少抨击这本书的观点偏颇,也许这就是经济学著作的宿命。几百年来,经济学门派林立,谁都说服不了谁,也许是

历史给我们能研究和验证的经济学案例还不足够庞大。 但是能够让一个从来都不懂、从来都不碰经济学的人觉得经济学有意思,我觉得这本身就很厉害了。初中时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高中时物理老师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绝对正确”,我们有变得愚蠢吗,没有,我们变得更聪明了。在我看来,兴趣是求学的第一步。 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初学者读,重在培养经济学思维。我不敢妄论书中的理论都是真理,也不敢说它一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但是在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时,经济学给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带你最快地剥开干扰因素,直击问题的核心,我想这点经济学是有所作为的。 03、“反道德”的经济学 《奇葩说》上薛教授提到的很多内容也都在他的这本《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不要被书名吓倒,其实书中的表述方式和《奇葩说》上一样,以致我在读书的时候,仿佛有种薛教授在我耳边讲给我听的错觉,我都能想象出薛教授在讲书中某段话时的语气和表情。 还有——“结婚钻戒真的是男方买的吗?”“工作收入是你要来的吗?”“当我们讨论公正的问题时,背后的含义往往是:这是符合效率标准的。” 为什么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产品价格是由成本决定的吗?不是,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决定资源成本。”知道了这一点,某些演员的天价片酬是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作业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作业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作业 08经21 马芳芳08082002 一、简词 1、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关于科斯定理,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当然,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定理所要求的前提往往是不存在的,财产权的明确是很困难的,再加上交易成本也不可能为零,有时甚至是比较大的。因此,依靠市场机制矫正外部性是有一定困难的。 2、公地悲剧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公地悲剧”

的定义。如草场被过度放牧、海洋被过度捕捞等等。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他们却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明确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利己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为其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更直白的解释:勤劳的人依赖为个人的生机而算计,在一番忽视远期利益的计算后,开始为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没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没有强制,最后,导致公共财产——那个人们赖以生存摇篮的崩溃, 3、产权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