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文学评论

怎么写文学评论
怎么写文学评论

第一层次:符合基本要求

1、符合文体。赏析文是议论文,是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说。既是议论文,就应符合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要有论点,那就是对作品某个方面的结论性的认识;要有论据,那就是引述作品的材料、语句;要有论证,那就是把这些材料经过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以完成对原作的鉴赏、评价。有学生在这方面犯错误,没有写成议论文,那就是单纯地概括原作的内容,简单重述作品中的故事,形同介绍电影、电视剧的“本事”。

2、符合内容。赏析文必须是对文章进行分析、鉴赏、评价,不能写成自己阅读的感想、感受、感悟。前者是对作品“客体”的评论,后者是阅读“主体”的感受。前者是写这篇作品好,好在哪里,后者是写自己阅读后的心得收益。写这类文章一定要以评价为主,而不能以心得为主。它穿插几句感受、心得当然可以,但也应是为了论证评价的观点,如果把主要篇幅落到写心得体会上面,那就不符合对内容的要求了。

3、结构完整。结构完整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是文章形式完整。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即使再短小,也应有标题、有正文。(标题拟得好,会大大提高评卷者的欣赏兴趣,增加印象分)同学们容易忽略的是,不写标题。2005年湖南高考题要求考生写赏析文,没有要考生写标题,那

是怕考生初做此题不懂得要写标题,先给大家把题目也拟定了,这只是对考生现状的一种“妥协”,本来文章的标题是应由考生自拟的,自拟题既可看出考生的写作能力,也可让学生自由展开论述,真正各抒己见。

强调一句,如果是要求写一篇短文而不是写一段评语,那就必须要有文题(含正、副题),如果试卷没有标出文题来,考生就必须自拟完整,然后再写作正文。二是文章内容的完整。作为一篇议论文必须是有论点、论据、论证。作为一篇文学鉴赏(特殊的文体),必须是有述有评,而中心又是“评”。“述”是述原作,或者是概述原作内容,或是引入作品原句。“述”是“评”的基础,也是“评”的依据,“评”是“述”的生发,也是赏析文的核心。如果只是提炼了文章的主旨,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外国文学评论的写法有很多种,主要是因为选取角度的不同。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评论,也可以从故事情节的推进上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感思想情的抒发表达上进行阐释~~这些都可依据不同作家,不同文体,不同风格进行选择.

一部文学作品如何分析?最合适的答案是:随便怎么分析。

这不是玩笑。文学文本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可以用各种学科的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哲学、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

类学、地理学、气象学、数学、神秘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如

果你够狠,也可以用上物理学、化学等等看上去毫不沾边的学科知识和规范。

一切学科的最高级都是互通的。

随意举几例。用哲学分析文本的有德里达,史学分析文本的有陈寅恪,心理学

分析文本的有弗洛伊德,语言学的有形式主义,数学的有结构主义,经济学的

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有后殖民主义,等等。

用不同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文本,从文学文本中抽取对该学科有价值的材料和元素,为该学科的研究服务,这就是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理论方法来分析文学文本

的思路。

那么,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如何在考研中回答一道“分析某文学作品”的考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两个前提。

第一,其实文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学科,没有所谓“文学学”。

第二,比较正规的高校,一般不会笼统地让你“分析某作品”,它一定要给出一个限定,也就是一个思路。

接下来我解释。

第一,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要和我急。文学明明是国家规定的一级学科,怎么能叫“不是一个学科”?吴弘毅你还是中文系毕业的呢,你这个叛徒!

哈哈,其实未必。国家要建设文化事业,就要有相应的名分,这是一回事。大学的科系并不见得完全适应学术的需要。二者可以互不干涉。

文学在所有艺术中是特殊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说某个文本是文学作品而某文本不是。根据德里达的观点,文学的性质渗入到所有文本中。我们看来“肯

定是”文学的某些文本,是因为它们的文学性表现得特别强烈。就如我写这篇说

明文,其中也用了很多属于文学性的修辞手法,你把它当文学作品看,也没有问题。“纯文学”不存在。

同理,也没有“纯”的文学研究。对文学的研究必然是各学科、各理论的集合。例如文学史的写作,必然要有史学的介入。而所谓“文学理论”,其实是应用各种学科来解释文学、应用文学的大杂烩,纯粹的“文学理论”-“文学学”-“文艺学”是不

存在的。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是文学作品和其他学科交叉产生的,文学研究顶多是一门交叉学科。

所以大家要破除一个迷思,就是,怎样的解读才算是文学的?才算是中文系的?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并不存在,运用你的知识,去揭示作品的意义,这就够了。所以,中文系不是一个学科,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让你混日子。要想研究文学作品,功夫在文学外。

至于鉴赏?鉴赏属于艺术感觉范畴,是纯个人的事情,无法交流,无法规约,与学术研究无关。培养文学鉴赏功力,完全不需要进中文系。

第二,既然文学本身就是大杂烩,所以考试时考虑到公平与效率,一定会给出一个相对具体的限制,让你在出题者的思路内操作。一般来说,正统的文学理论(像神秘学、物理学、化学这类太偏的不会考),对待一部作品,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作者。作者写作的动机?主题?受到哪些人和事影响?企图影响什么?改变什么?作者的心理和经历在作品中留下哪些烙印?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他的什

么思想?

2、作品。作品本身在语言上、结构上有什么特征?和哪些作品类似?和哪些作品相反?作品中有无歧义和难解之处?如果有,研究者如何对待,有无自己的

解读?

3、环境。作品和它的时代有什么关系?怎样体现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人情等外部因素?

4、史论。作品具有哪些文艺流派、思潮的特征?对当时和以后的文艺有怎样的影响?他人对此作品评价怎样?读者如何接受该作品?它的具体传播影响情况

如何?

5、理论。研究者有无基于自己的学科背景所建立的理论框架?如有,对该作品的解读,是支持还是冲击了该理论?对该理论的生成发展有无贡献?在这个层次,

你可以借题发挥,尽量表述自己的艺术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你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社科的议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创新也没关系,有创新才不正常),可以用精当的语言,结合作品表述出来。这就叫研究能力。一切学科的研究,最高目的是形成理论从而指导实践。

明白这两个前提,我相信面对一道作品分析题,大家已经知道如何准备与回答了。在复习备考阶段,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亦即关于作家、作品和历史的基本知识,否则答题时没有材料,只能放空炮。必须系统全面地学习文学理论,掌握东西方关于文学的理论的基本脉络和各家各派的主要观点。必须在学习知识和他人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实际,建立自己的较为成熟的文学观和艺术观,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抄教材。

在答题考试阶段,必须明确审题,努力调动自己掌握的一切有关材料,思路要敏捷清晰,迅速地根据以上几个大的方面,组织材料,阐述观点。一旦材料组织完毕,就要根据平时思考得出的自己的理论体系,恰当地征用已有的理论资源,如现象学、结构主义、新批评等,哪个趁手用哪个,哪个熟悉用哪个,力图完美地揭示文本的一些问题。

当然,不是要大家机械地套用理论。恰恰相反,只有深入地了解理论,才能恰当地征用理论。

今天时间紧,说得比较抽象。以后有空,我会结合具体的题目举例。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

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应该怎样定题呢?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1)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2)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3)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

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评论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一、内容释义;二、感觉感情;三、语言调整;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

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四)写作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

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写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阅读教案:写文学短评的一般方法

阅读教案:写文学短评的一般方法 , [训练目的] 掌握写文学短评的一般方法。 [复习指导] 文学评论的任务,主要是分析文学作品,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总结艺术规律,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文学评论的写作过程,是对文学作品之美——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的感悟、发现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之美的感悟、发现的个性化的传达过程。写文学评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 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 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不

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台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 如何在复习与考试中避免陷入写作误区,拿到理想的分数呢? 误区一:不会选题,甚至无题 对策:扬长避短,有话可话。选题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自己对所鉴赏文章的阅读理解程度,结合自己在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储备,做出恰当的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去选题,不要选择自己看起来陌生甚至根本不懂的题目来写,要保证对所选的题目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说得准确恰当。 误区二:观点模糊,不知所云 对策: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无论是鉴赏原文的主题思想,还是

名师教你怎么写文学评论

短有短的难处——评张慧敏短篇三题兼谈短篇艺术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第一次接见刘姥姥时,随口说出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作“大有大的难处”。彼时彼地的王熙凤口出此言,一方面当然带有几分“端架子”、“摆谱”的意思,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泄露了她在荣国府初掌家政企图励精图治而受到上下左右掣肘的难言之隐。不管怎样说,这句名言饱蕴了王熙凤一份治家理财的经验和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精明和练达,甚至还闪现出了某些朴素的辩证法眼光;而且,这句名言还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神奇魅力,它简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之间的鲜明反差形成了一种极大的弹性和张力,使它实际所可能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特定语境所规定的治家之谈,它甚至可以成为“×有×的×处”的公式而随意套用——譬如,在我们即将展开的关于长篇和短篇等小说样式的讨论中,就可以很方便地这样做了。 我们先说“长有长的难处”。 是的,写好长篇确实不易。构架宏大与严谨、人物繁复与多样、主旨深厚与丰满、文气磅礴与连贯、才情充沛与丰瞻……任何一个作家要想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些长篇的基本要求都不能不感到嘎嘎其难。也正因为其难,人们才往往把长篇小说的成就视为衡量一个作家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学整体水准的标尺。同样因为其难,人们也才常常告诫那些初学写作者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稀里糊涂地干长篇,而是要从短篇开始练笔,由短而长,先易后难。如此这般,语重心长。 一般说来,这种劝诫是正确的。尤其相比较长篇而言,短篇小说的确篇幅短小、人物单纯、结构简单,是比较易于学习和掌握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短有短的好处。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短篇小说好写,甚至仅仅把写作短篇看成是创作中、长篇的一个过渡、一个“练笔”阶段,从而忽略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要素,那就误会得比较严重了。我们既要看到“短有短的好处”,更要注意到“短有短的难处”。 短篇之难不见人言为时久矣。 短篇何难?首先,短篇小说是有崇高地位的,它和中篇、长篇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着小说的庞大家族,它决不是中、长篇的附庸或“副产品”。(有些人总喜欢把中、长篇的“边角料”处理成短篇,这种做法并不聪明。)文学大师中固然更多的是因其长篇而成名,但同样也有像梅里美、莫泊桑、契诃夫、茨威格、欧?亨利、都德、鲁迅等一批主要是因了短篇而奠定地位的小说大家。同样作为世界名著的一部短篇和一部长篇,其容量和分量当然是有大小与轻重的差异,但它们的艺术品位却无疑具有相同的高度。作为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我们只能说长、中、短篇小说各有价值、各有千秋、各有特点,要经营好其中任何一种都决非易事。换言之,也就叫作“各有各的难处”。 笼统地说,短篇小说难就难在一个“短”字。这似乎有了一点悖论的意味了:易也在短,难也在短。 是,也不是。这要分两层意思来讲。其一,对于一个作者尤其是一个初学者而言,短篇因为其短,它总是便于分析、便于揣摸、便于把握也便于临摹。一句话,学习创作从短篇“入门”易。其二,入得门来后,还想继续登堂入室,窥其堂奥,得其真谛,写出地道的短篇精品来,那就太不易了。因为其短,首先在篇幅上就有了一个严格的限制,正好比“戴着镣铐的跳舞”,你就不能像在长篇小说中那样纵情挥洒、天马行空了。而且,短篇的短又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短小而

文学考研文学评论写作专题

关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也是我当初自己头疼的东西,大家反映都较难。其实真的不一定是难,而是平常见得少,写得少,老师的指导也少,因此没有把握而已。我不指望自己能给大家多高深的指导,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找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资料给大家看看,希望有所启发,定有不足,望见谅。 一、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学评论的两个标准即: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为了解决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艺术标准则是为了解决文学如何服务好的问题。这两个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文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文学评论的写法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文学评论提纲格式

文学评论提纲格式 Outline I.Introduction (1) II. The Craftsmanship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 A. The aesthetics feat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2) 1. Purity and simplicity (2) 2. Humor and joy (3) 3. Dream (3) 4.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3) B. What Is a good children’ book? (4) It must consist of the above fine qualities and Harry Potter is such a model. Ⅲ. The Impact of Harry Potter on children all over the world (5) A. Harry Potter in China (5) B. Harry Potter in western countries (6) IV. Analysis of Harry Potter’s craftsmanship A. Plot (8) B. Character (10) 1.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11) 2.Harry Potter (11) 3.Others (12) C. Theme (12) D. Language (14) 1.1.The use of language (14) 1.2.The name created (15) V. Conclusion (16) VI. Works Consulted................................................................... . (18)

【最新】文学评论写作万能模板-范文模板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学评论写作万能模板 篇一:文学评论写作经验——现当代文学 文学评论写作经验——现当代文学 考研的路,走过,无意间再回首,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有过彷徨,也曾无助 过,千种感慨,尽在苏轼的一句词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暑期在家,闲下来的时候,翻看我喜爱的诗词,说到古诗词,想到了现当代文 学评论的写作。我想,没有对于古诗词所下的一番苦心,文学评论写作可能拿 不到140分。中国古代的诗歌、词,对于写作入门不失为捷径,。唐诗宋词重 意境的营构、重心绪的传达,看的多、品的多,慢慢感觉就出来了,叶嘉莹的 十五讲,还有胡晓明的《万川之月》,以及其他唐诗宋词的赏析性著作,对于 古诗词品味的提升,很有版主。现当代诗歌的品读,万象归一,与古诗词有异 曲同工之妙,都是文人的此情此景的再现。只是现代诗歌比较年轻,体式上尚 不足谓之成熟,略显涩一些。说到古诗词赏析,它可以更快的熏陶出对诗歌的 感知,籍此来赏析现代诗,也许上手比较容易些。毕竟,诗思是相通的。现代 诗评论的写作,构建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大体方向要把我对。在09年考研的前一个月,我还在犹豫担心,我怕我抓不准这首诗,他具体所要传达的意思, 我怕我抓偏离。在去年夏天,我还在着急,面对一首诗歌,哇不能全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的感觉,也不知怎么评。复习时困惑厚重的像一堵墙,堆积的几近窒息。后来,我决定模仿评论写作。在图书馆借出孙玉石的两本《中国现代诗导读》,说到,说到孙玉石先生,他是诗评界的重量级人物,而这两本书中的评 论文章,均出自他和他的研究生之手,文采斐然,文笔妙曼读来是一种享受。 从暑假到考研的多半年时间,我几乎模写遍了这两本书的评论文章。模写要有 点变通,学的是笔者行文思路,如何定题的墓志铭开头的,他是从哪个角度分 析这首诗歌,人家是怎么论证的,收尾时怎么收的。先大题把他的文章熟识后,也明确了诗歌的大意,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叙说作者的文章,两相对照 找不足。当然,记得重点是看人家怎 么评论这首诗。 评论的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想一蹴而就怕不易。它考察学生对于诗 歌的感知能力、行文组织驾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诗歌浓缩着文学的精华, 短小,读懂读透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我模写近十几篇时,已隐隐感觉到,诗

《红字》文学评论作文

Analysis on the heroine Hester’s character in"The scarlet letter" 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romantic novelist Nathaniel Hawthorne,which exposes and interprets spiritual oppression and Imprisonment of Puritanism via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Hester successfully. The author highlights the brave pursuit for true love and freedom of the heroine. Key words: character , rebellion , contradiction , redemption Body: The heroine Hester lived in such a religious background where pilgrims emphasized ration and rejected emotion.It was in this particular situation that Hester dared to break the marriage tie which was abnormal and unhappy.Therefore,it doomed a tragic ending.As a victim of Puritanism,Hester was still determined to pursue true love and freedom.However,she chose to give in to reality for the benefit of her daughter.Although she tried her best to bear the punishment and misfortune on her own, Hester worried that her daughter might repeat her mistake and suffering.Hester decided to endure silently , and meanwhile hoped to get psychological comfort and public recognition by doing good things.By this means she expected to attain redemption.Fundamentally, Hester still couldn’t get rid of the religious imprisonment. Bravery and rebellion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Hester Prynne,which embodies the author’s main idea.But it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the author tries to portray by shaping Hester Prynne's image.The compromise in Hester Prynne's character is another aspect the author tries to deliver.After leaving the colony for many years,Hester Prynne returned,burdening her shame again which had been abandoned a long time ago! Because"there has been her sins, her grief, and her confession here". Anyway,Hester Prynne’s image is vividly shaped in the author’s writing.Through her complicated characters we can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folk’s life and Puritanism belonging to that particular time.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评论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文学理论来批评鉴赏文学作品。那么除了要求写作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文学理论。 具体的操作来说: 1.可以先看一些关于文学批评方法系统讲解的专著,在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批评方法,如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这本书比较好的就是会结合案例来讲批评方法;还有王一川的《文学批评方法教程》,这本书比较好的就是涉及了中国现代的批评方法,像王国维的意境说等。 前一本更适合外国文学,因为里面涉及的作品大多数是外国文学作品,后一本更适合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不过两本都对于掌握批评方法是有帮助的,属于入门级别吧。 2.去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键词输入某种批评方法就行。搜文章的目的在于学会运用批评方法,看看别人是怎么运用方法来评论具体的作品的。我当时考研就是这么做的。 3.有一本叫做《文学评论》的期刊,是中文里比较顶级的期刊了,学术性很强,也可以适当读一读。 如果是深入研究文学评论,建议从文学批评方法开始;如果是浅尝辄止,搜一些具体的文章就够了。

评论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和能力考查。它往往在初试或复试中独立构成考试科目,或者在一科目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分值。评论写作往往要求学生对文章有着敏锐的发现力与感悟力、有着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题提供的原文往往短小精湛,内涵要么蕴藉丰富,要么尖锐深刻。对于前者,考生可从中引发多种论题,可从不同的阐释角度切入文章;后者则论题较为单一,但需要特殊的阐释角度(如女性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若没有特殊理论的支撑则无法阐释作品。要写好评论文,需要平时大量的阅读,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夫。此外,在备考阶段,有意识地进行专项训练也是很有帮助的。

文学评论_《活着》

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这可以看作是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但小说并不仅仅想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小说中“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话还得说回来,你(指牛)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这里,福贵把他自己的生命投射到老牛身上,通过老牛追忆亲人缅怀生命,老牛成了晚年的福贵,晚年的福贵成了默默承受孤独终老命运的老牛。活着的意义在福贵与老牛生命的相互指涉中凸现出来,老牛成为小说的点睛意象,从整体上完成了小说的隐喻功能。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活着》一书可以分为两个叙述视角层。第一层中的“我”是去民间采集歌谣的采风人,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第二层中的“我”即福贵,在这里福贵以主人公和自己故事叙述者的双重身份,感慨万千地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苦难和幸福。在第一视角层中,作为主人公的采风人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而这种关系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由来,使得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在第二视角层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福贵同时也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对一次次亲人的离去,福贵的叙述里充满了安详与从容。这种视角模式的运用很容易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们就坐在他们的面前,听他们娓娓的道来。例如“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读者被引入到当时“我”听故事时的内心感受,同叙述者一起感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小说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批评写作的经验——当代文学评论写作的当前经验——是当代文学考查和研究的方式,通过,不经意间回首往事,所有的品味都倾注在心里。有波纹,也无奈,千种感情,都在苏伟的话里: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情。夏天在家,闲暇的时候,看我最喜欢的诗,谈古诗,想起当代文学评论的写作。我觉得,没有古诗的苦,文学评论写作可能得到140分。在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字是介绍写作的捷径。唐诗词和歌词重心情的营结构,传递重心,看多,多,慢慢感觉出来,叶家英的十五堂课,以及胡晓明的《万川月》,以及其他唐诗歌曲的欣赏作品,对于古诗情画意的推广,非常主持。现在读当代诗歌,文青和古诗有着同样的魔力,都是文学人重新出现这一场景。但现代诗歌相对年轻,体体风格不够成熟,略显涩涩。说到古诗的欣赏,可以更快地去教育诗歌的感知,从而欣赏现代诗歌,也许更容易站起来。毕竟,诗歌是常见的。现代诗评的写作是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构建的,是我总的方向。在2009年考试的第一个月,我还是犹豫着担心,我怕我抓不住这首诗,他特意想传达的意思,我怕我抓到偏差了。去年夏天,我还在匆匆忙忙,面对一首诗,哇不能全茫茫,没有感觉,也不知道如何评论。回顾时,困惑如墙,积累几乎窒息。后来,我决定模仿评论写作。在图书馆借阅了孙玉石的两本《中国现代诗集》中说,说起孙裕石先生,他是诗歌评述的重量级人物,而这两本书在评论文章中,无论是从他和研究生的文学和精彩阅读中,都是一种享受。从暑假到考试的大部分时间都,我几乎写了这两本书的评论。模具写作

要有点灵活,学习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如何设置墓志铭的开头问题,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人们如何演示,如何结束如何收。他文章的第一个大问题熟悉,也明确了诗歌的一般思路,贴近了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了作者的文章,两者相对发现不足。当然,请记住,重点是看到人们如何评论这首诗。评论的写作是一个积累多年的过程,如果你想在一夜之间害怕它,就不容易害怕它。它考察了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写作组织控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诗歌集中文学精髓、短篇、通读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当我写了近十几篇文章时,我隐约觉得一帧诗的评委,我想找到它。11月,人们已经熟悉了一首诗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即使诗歌不能读懂诗歌的具体含义,诗歌技巧也可以用千言万语书写。在12月临近的考查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训练,突然有一天,灯光闪过,敞开了,知道这首诗有所有的乐趣,我能读懂。此外,孙玉石的《读诗在北大课堂》这本书中,诗歌的概念更加前卫,有了一定的基础再看看,无尽的回味,受益匪浅。我还要说,诗歌评论也应该建立在坚实的文学史的基础上。因为要联系时代背景,联系文学史的背景。例如,"落花"是象征性的,"尼克尔"是呼唤人性的回归,这些都是来自文学史的源头。因此,笔的实践也应该与文学史相结合。我记得我写过《尼克尔》,在与时代的联系结束,和"尼克尔"在同一主题的舒的"三桅杆""橡树",他们的骨头是一样的东西。话虽如此,2010年的文学评论不是诗歌,我不知道,权当以诗歌为例。文学批评不是文学欣赏,要分明。实践评论,越笨的方式就是死而行,不写肯定不会提高,写多,积累到一定程度,

文学评论范文

文学评论范文 导读:范文文学评论范文 【篇一:《暴风骤雨》景物描写之我见】 20世纪40年代末,农村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给思维敏捷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广阔空间和丰富素材,其中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就是一部独特优秀的作品。 它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样,都重视相关的景物描写。据粗略统计,该作品较明显的景物描写共38处,分别扮演着寓喻、气氛烘托、深化作品主旨、暗示社会环境等角色。 一、景物寓喻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重视意象的运用与匹配,如离别的"柳"、相思的"红豆"。情感细腻的作家甚至在这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如张爱玲的"月亮"系列、萧红的动物意象。寓情于景于物、托物言情言志,素来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一笔。该作品也继承发展了此手法,在整个环境描写中,景物的寓喻意义非常突出,且极为注意与每个阶层、每个本体之特征的结合。

1。静物寓喻 在该作品38处的环境描写中,至少涉及了35个突出的景物。根据景物和本体的关系,可把这些景物分为以下三类: 暗喻革命的希望与胜利、展示稳步壮大的革命力量、昭示反面势力的削弱 ①独立单个的事物:太阳、亮着的灯、闪亮的银河、光亮的刺刀、红似火的云、鸣晓的鸡、冒红的东方、向阳的向日葵、红绸旗子、晃动的火苗等。没有摆脱历史遗留下来的审美取向,该作品寓喻希望、胜利的事物,均带着一定的"光芒"与"明亮",披上一股"血红"色彩,刺眼而又充满温暖、力量与朝气,展示着人们对革命的热情与美好的憧憬。 ②整体意境:对革命未来的美好憧憬,是这部作品环境描写中最为重视的一面。在这38处中,通过整体意境昭示革命美好未来的大概有7处。如: "雪停风住,天放晴了。日头慢慢照到窗户玻璃上。" "东方天头开始露青色,稍后又转成灰白,再以后,又化作绯红。

文学评论写作

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评内容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评艺术特色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评论之《一个偏见》

文学评论之《一个偏见》 《一个偏见》写的是钱钟书先生自己的一个偏见,即对喧闹的人籁的厌恶感受。 第一段写他对偏见的认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作者对偏见持赞成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反面: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正面: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不比直言不讳、坦诚的偏见来的令人信服。在消除读者对偏见的“偏见”(误解)后,随即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 第二、三、四、五段则围绕作者的这个“偏见”,运用正反对比天籁与人籁的表现、特点、优缺点进行论证。 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直言不讳地表达对喧闹的人籁的厌恶之情。 第三段从人籁的缺点和天籁的优点进行对比,如“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与“我们忘了鸟转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化一种有声音的寂静”;以及“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与“虫鸟鸣噪,反添静境”,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对人籁的恶、对天籁的喜。 第四、五段更是分别以一整段写寂静充满了未发出声音的隐动;人籁则令人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一样“忍无可忍”,进一步论证了作者对人籁的厌恶。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归纳和升华,作者提出“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直接点明主旨,同时又认为这也许是哲学家产生思想的根源,利用反语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人声嘈杂的厌恶。 全文的语言幽默、睿智、洒脱、富含哲理、发人深省,秉承了钱钟书先生一贯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风格,这得益于他综合、灵活、新颖地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用典、排比、双关等使文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饱满、富含哲理,发人深省。 文章采用新颖大胆的比喻,有的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如“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象要啄破了这个寂静:乌鹊的声音清利象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象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以及“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有的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寻找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用新奇的喻体表现本体,出奇制胜,如“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象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将不能有偏见比喻为只有客厅没有卧室的屋子,以及在浴室里的镜子前摆照相的姿势,讽刺了一味否定偏见的人的无知可笑和造作。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文章中引经据典,有旦丁的《地狱曲》,有阿铁斯的《哲人言行录》,叔本华的《哲学小品》,有《红楼梦》、《山海经》;在论证“虫鸟鸣噪,反添静境”时,一口气连举《诗经》《颜氏家训》《风瑟》的诗句。并且熟悉、灵活、技巧性地处理典故,使之发挥出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如“教你感到象《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一句,以赵姨娘受府里上下的“压迫”,左右不是人的尴尬的处境,恰如其分地形容了人在人籁吵杂中的无可奈何和愤懑。 机智、犀利的双关手法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如“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利用生理学常识,既说明了偏见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又讽刺了当时政界流行、追捧的“左倾”思想也如偏见一般带有盲目性。又如,“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既说出了情书等作为感情偏激的产物所具有的坦诚真切,又暗讽所谓“偏中正”等学术理论的

文学评论经典范文————永远的蝴蝶

无尽的伤痛,永远的牵念 作者:孙新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随着电视剧《梅花三弄》和《大话西游》的播出和风行,这句歌词曾经打动了多少痴男信女的心,促使他们前赴后继,品情尝情,演绎出多少让人唏嘘的情爱之颂歌“情”这个字眼的确是既迷人又磨人。《永远的蝴蝶》也是这样,作者用画布般的文笔,浓墨重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间至爱至情的梦幻之境,让人读后心情久久不能轻松。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写的一篇微型小说。仅有524字。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在一个雨天,“我”的恋人樱子自愿帮“我”到马路对面去寄信。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年轻的生命消失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原因就在于作品巧妙而高超的表现艺术。正因为作家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作品才有了很强的感染力。其实,本文的情节完全可以概括为:未婚妻樱子寄信时不幸出车祸身亡。即文章由一个动作——樱子寄信和一个反动作——被车撞死来组织文章,将环境、人物、情节缀连了起来。小说的线索很清晰,一封信、一场雨、一个寄信的动作、“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等贯穿全篇,读起来丝毫没有阻和隔的感觉。众所周知,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结构完整、讲求寓意的小说品种。也被称为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袖珍小说。《永远的蝴蝶》故事情节虽简单,但给人的思想、情感带来的审美冲撞却是巨大的,让人回味无穷。与那些充满着政治烟火味的小说不同,本篇小说没有反映深刻的现实问题,它宣泄的只是个人的小情感,也就是男主人公那种失去恋人后的悲痛、悔恨、自责、惋惜、眷恋等种种情感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使小说景中有情,事中有情,像一团烟雾笼罩在文章中,使小说整体意境营造上显示出氤氲之美。 《永远的蝴蝶》一文的景物描写并不多,但是它却具有非常丰富的意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富于诗意的活动场景。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称主人公视角的叙事方式,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富有意味的景物描写和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使小说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股悲情,具有一种清新别致之美。作者着重抒写了“我”在雨中目睹车祸时的心理感受。樱子的死是那样突然,下月的喜庆婚礼变为泡影。面对惨剧,“我”心如刀绞。虽是春天,却分明感受到了深秋的凄冷。好像世间的一切都为之停转静默了。而且,这种第一人称叙事还和“雨”这个大环境融合在一起。“我”所有的感受都是在客观的雨中发生,这就为主客观相融合传情写意创造了条件。这里的“雨”不只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观照和再现。如文章开头写道:“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寥寥几笔就营造了一种愁苦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读者完全可以感觉到,作者笔下的“雨”没有杜甫笔下“润物细无声”的可人和亮度,有的只是李后主笔下的灰暗和凄迷。它是自然的春雨,如“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它又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如“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它还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如“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想起象征派诗人戴望舒那首著名的《雨巷》

教学设计1_文学短评的写作1

《文学短评的写作》教学设计 【复习指导】 文学评论的任务,主要是分析文学作品,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总结艺术规律,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文学评论的写作过程,是对文学作品之美——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的感悟、发现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之美的感悟、发现的个性化的传达过程。写文学评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 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 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不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

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台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 如何在复习与考试中避免陷入写作误区,拿到理想的分数呢? 误区一:不会选题,甚至无题 对策:扬长避短,有话可话。选题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自己对所鉴赏文章的阅读理解程度,结合自己在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储备,做出恰当的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去选题,不要选择自己看起来陌生甚至根本不懂的题目来写,要保证对所选的题目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说得准确恰当。 误区二:观点模糊,不知所云 对策: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无论是鉴赏原文的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应该在鉴赏中明确无误地指出或揭示出来。可采用“起笔开门见山,收笔画龙点睛”的方法来明确、突出主题,做到开宗明义,卒章显志。 误区三:断章取义或面面俱到 对策:立足整体,集中笔力。赏析文写作必须统揽原文全部内容,把握原文主要观点,洞悉原文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剖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一篇文章整体上运用了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则不宜再对局部,如个别的语句进行修辞分析(有特殊要求的另当别论)。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抓住1~2个要点即可,集中笔墨,定点鉴赏,对问题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切不可贪多求全,主次不分。 误区四:另起炉灶,文不对题 对策:加强审题,紧扣原文。如标题是要求赏析原文的主题,结果却写成赏

对诗歌进行文学评论范文

对诗歌进行文学评论范文 粗览此诗,似乎有二条线索,梅花与伊人。读到第三段的“远山远处”的意象,我明确了此诗是一首托物(梅)寓意的现代诗。 诗歌第一段,诗人用“伊水”描绘了河的那一方的情景,“瘦影”如梦中缥缈的身影,随即直抒胸臆,表达对“瘦影”的爱。“我的世界”既承上又有启下,表达了二层含义:一,我的世界全部都“爱上你”;二,我的世界里一颗爱你的心正如“青铜时代埋下的盅”。“我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要在“埋下的盅”里找答案。青铜时代的盅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颜色是青灰的;埋下的盅经历了四五千年,定是被腐蚀得斑驳不堪的。青灰与斑驳的意象是意蕴了诗人的“满是”沧桑的心。“满是”表明盅的数量,在诗人心中不是装有一个“盅”,而是有不少“盅”。每一盅有每一盅的故事,每一盅有每一盅的情绪。这里投射出诗人的人生也是有一番丰富经历的人。 人生无常兮,回归瘦影;道法自然兮,心向梅花。“无言”——“我”还能说什么呢?就让我 ___放下,陶醉于“秀丽的容颜”与“隐忍的媚”吧!“秀丽的容颜”不就是“花枝俏”(注释1)吗?!“隐忍的媚”不就是“俏也不争春”(注释2)吗?!解析到此处,诗人向伟人学习的心已昭然。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在其诗词里的梅花,被赋予了挺立风雪的俏丽形象、乐观的

态度、独特的性格和惊人的气度(注释3)。我们似乎找到了诗人的恋梅、咏梅、尚梅的情感源头! 诗人在《瘦影》的最后一段,以“脚下的杂石横生”的意象,隐喻着“与梅握手”面临的阻碍与无奈,于是那“瘦影”飘渺若梦。诗人的恋梅、咏梅、尚梅感情尽管非常的强烈,而诗人自知之明的智慧深知,“欲望的手”难攀伟人境界的高度,“瘦影”的精神只能让人仰望。这似乎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消极情绪。 远山远处 脚下的杂石横生 欲望的手 握不住你的飘渺若梦 远山的远处的瘦影,太高太远,“脚下杂石横生”。这里一语双关,虽系写景,亦包含着某种寄托或自况。逻辑上来说那“欲望的手”应该够不到“瘦影”的,既然够不到无从谈起“握不住”。“握不住你的飘渺若梦”的“握不住”值得推敲,我认为诗人可能已经跨过或是有这样的决心跨过横生的杂石的,否则就是“握不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