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二章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

经过大约五个半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是在社会动乱、诸侯纷争、变法迭起中发展和前进的。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进步,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之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方面有一点是认识得很深刻的,即认为“天下共哭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史记·秦始皇本纪》)。因此,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不为封国而设郡县。这在历史认识和实践上都是一件大事。秦始皇巡视天下,群臣刻石记功:“普天之下,专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黄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秦的统一和在全国实行郡县,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秦始皇并没有把认识、总结历史经验的事情继续做下去,而用“焚书坑儒”的办法来统一思想,演出了“非秦记皆烧之”的悲剧。

刘邦作为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者,他在建立西汉王朝以后,起初也没有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刘邦的高明之处,是他适时地接受了陆贾的“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启发,命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于是,陆贾“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可以想见,刘邦君臣为巩固统治而如此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这在当时是何等庄严、深沉而又富有生气的场面!就其深刻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影响来看,都是秦始皇君臣刻石记功所不能比拟的。这里可以略见其发展的必然之势。

秦汉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种政治统一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汉初思想家对秦朝速亡历史教训的总结及其与现实结合所作的思考,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促进了历史观点的进步。这两点,对于史学的发展都有直接的意义。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时期的白虎观会议,儒学谶纬化)

(谶是一种预决凶吉的宗教预言。纬原指天象,后谶纬家以星象来附会政治、人事,预卜凶吉,并解释注释儒家的经典。如把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比附君主的义、仁、智、礼、信五德,哪一个行星运转不正常,表明地上的君主哪一德失修,应采取行动弥补,以防止天意的惩罚。谶纬学说就是把儒学神秘化,是宣传“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理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提出了“成一家之言”的宏旨,写出了辉煌的巨著《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前145,一说前135-前90年),字字长,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他的史学活动是在汉武帝在位时期。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曾总结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而撰《论六家要指》,评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各家主旨及其得失。司马谈有志于撰写汉兴以来“海内一统”的历史,因应当参与而又未能参与汉武帝封泰山的大典忧愤而死。临终之前,嘱咐司马迁“无忘吾所欲论著”(《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执行父亲遗言,历尽艰辛,终于撰成《史记》(当时称《太史公书》)130篇,记述了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时约3000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著作。它的出现,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意义。

司马迁撰《史记》有明确的宗旨和崇高的目标,这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关系、古今关系,这在司马迁以前已是人们涉及到的重大问题,而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考察,使它们获得历史的形式而“成一家之言”,却是司马迁第一次提出来的。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史书的表现形式,用以表述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这是《史记》“成一家之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由五种互相联系的体例结合而成:

本纪,12篇,纪五帝、夏、商、周、秦及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后、

文、景、今上大事,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撰述思想,也是全书表达历史进程的总纲,意在“原始察终,见盛观衰”,阐述历代兴亡大势。

表,10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意在反映“并时异

世,年差不明”而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及侯王废置的年月:其中《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还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进程之阶段划分的思想。

书,8篇,包含礼、乐、律、历、天官、河渠、封禅、平准,涉及到礼乐、

历法、天文、地理、重大祭祀、经济财政等社会生活及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诸多方面,意在观其“损益”“改易”之迹,“承弊通变”之故。

世家,30篇,意在记述王朝或皇朝的“辅拂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

以奉主上”的史事,写出朝廷与地方的关系及其变化。

列传,70篇,是为古往今来“扶义俶(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

天下”的各种历史人物立传,写出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行业代表人物的形形色色的面貌和心态。

“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人之际的关系,无论在古代或者现代都是史学

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先秦和秦汉时期,天命观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有不少的思想家提出对“天人之际”关系的看法。如《荀子》提出过“治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

“究天人之际”即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司马迁提出这一重大课题,无疑是对先秦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天命史观的一个大胆挑战。他要通过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来为他写《史记》服务,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达到“天人之际,承弊通变”的目的。

在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下,司马迁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观点,表现出矛盾的两个方面。他心中的天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有时隐隐约约操纵着人,有时又不能操纵人。人事的兴衰,其中有人的因素,也有天的因素。从其思想体系来看,他接受的是天命论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并试图以这种观点来解释历史。从其实践方面来看,在解释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时,他又对这种观点和学说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批判和否定这种观点而强调人的作用。在《史记》中有大量的记载就属于这种情况。

司马迁在《史记》中已不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肯定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是以具体的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去丰富和证实他的这一认识。更为可贵的是,司马迁并没有将人的作用仅局限于君主,而是认为各类人才在历史上都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不容易的。《史记》中为各种各样的人物列传,正是承认这些人物的创造作用。

“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提出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把古往今来历史

事实的变化联系起来,从而找出古今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社会服务,这是对历史学作用的最好注脚。

为了能够通古今之变,他写的《史记》起自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今上(汉武帝),达三千余年的历史。对于历史上的古今之变,他的观点同于荀子,而不同于孔子,即反对“法先王”,主张“法后王”。他指出:“战国之权变,也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他批评一些人认为秦的灭亡是由于法后王的结果,指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司马迁的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不能因为秦的速亡而贬低其历史地位。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史记》之所以上溯到五帝三代,就是要寻找汉王朝的渊源。他认为:“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通业。”而秦汉部分写的非常翔实,亦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经验教训,以供借鉴。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即对此加以肯定。

《史记》中的“十表”、“八书”特别关注古今之变。如《礼书》中首言三代“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至周衰而“礼崩乐坏”。“秦有天下,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汉有天下,叔孙通制礼仪,大抵皆袭秦之故。汉武帝即位后,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泰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常典,垂直于后”,古今之礼,其变如此。

“成一家之言”:有的学者认为就是他将以前的史学著作的撰写方法加

以综合,创立了纪传体的历史著作写作方法。实质上,司马迁自己讲的“成一家之言”,其主要思想是不因袭前人的论断,敢于正视现实,评论现实,因而才在书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观点。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是汉武帝专制集权的全盛时期。他亲眼目睹了西汉王朝统治的方方面面,看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期的前后变化,以及当时老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因此在其书中,他同情人民的反抗斗争,从而歌颂农民起义,将陈涉列入世家中,并且将陈涉起义的原因归之于“秦失其政”,也就是说是秦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与他同时及以后的史学家难以理解的。班固在著《汉书》时就把陈涉降为列传。唐朝的刘知几在《史通·世家》中对于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颇不以为然,认为:“陈涉起自强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从班固和刘知几的不以为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的独到见解。

司马迁对汉武帝及西汉统治集团当时的一些做法也提出了批评。例如在《酷吏列传》中,司马迁对王温舒的评价是“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这明显是对汉武帝的做法提出质疑。《酷吏列传》中所列的十个酷吏都是汉代的,而《循吏列传》中的四个循吏则全是春秋战国人,这显然

是司马迁在和统治者唱对台戏。

司马迁还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商人和商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为其撰《货殖列传》,而这恰与当时统治者提出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方针相对立,故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司马迁的观点评价道:“以旧史家观之,可谓奇特。”

也正由于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所以班固认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又指出:“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而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弊也。”可看出班固一方面对司马迁极力加以称赞,另一方面则提出批评,反映了两人价值观的不同。但实事求是的讲,司马迁的观点是正确的。

评价: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对我国历史上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

多年历史的总结,也是传记文学的典范。

《史记》一书,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记载的时间长,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总计3000余年的历史。二是记载的内容和范围宏大。其中记叙的地理范围延伸到了今天我国的版图之外,西至中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记载的人物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凡历代的帝王、贵族、大小官僚、下至刺客、游侠、隐士、商贾等,可谓包罗万象。对于研究汉代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社会风俗、学术、民族、天文历法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因此《史记》又是一部百科全书。三是坚持真理,秉笔直书。对包括汉武帝在内的众多统治者的失误、暴行予以揭露,保留了历史真相。四是语言生动流畅,这也是前代甚至后代史籍少见的特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应该说是十分公允的。说明《史记》这部书既有其历史价值,又有其文学价值。

从史学的角度看,《史记》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史记》以前的史书,《尚书》只是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还算不上是正式的史书。其余如《竹书纪年》、《春秋》、《左传》等在体裁上均是按年月日的次序编写的。《国语》、《战国策》则是国别性的记载。在《史记》中,司马迁总结、继承了前人著述的各类体裁,创造性地发明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这一史书体裁,只有在这种史学体裁下,才能写出人类的全史。历史是少不了人物的活动,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为人物作传;同样历史是无法离开时间的,表则专门以时间系事件;对于历史上的学术、制度、名物的纷纷出现,书则能一一涵盖。《史记》中的本纪是掌握政权的皇帝的大事记,它取材于《春秋》;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的兴亡始末的,它取材于《国语》;列传是将相官僚以及各阶层著名人物的传记,取材于《左传》;表是帝王将相的大事年表;书是有关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论著。司马迁融合过去的“编年”、“记事”、“记言”、“分国”等体于一书,取各家之长,发凡起例,创立规模。从《史记》的这一庞大体制和所包罗的丰富内容来看,在当时的世界文明古国的史学著作中,还远没有这样一部完整地史学巨著。这是司马迁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伟大贡献和不朽功绩。

《史记》不仅史料丰富,观点进步,从史才来说,有组织、有系统,加以生动的文笔,议论精彩,叙事状物,无不曲尽其妙。像《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等,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史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和司马迁的文章精美密切相关。《史记》的语言,通俗易懂,其中引

用古书,把词义深奥改为浅近而不失原意,这就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

《史记》是我们现在研究汉武帝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之所以如此,在于《史记》的真实性。司马迁在著述历史时是非常慎重的,一则大量查阅资料,二则实际考察,三则对得到的资料认真筛选,去伪存真。现在的考古资料也可以证明司马迁当时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如通过对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明司马迁在《商本纪》中关于商王的世袭记载是正确的;通过在陕西眉县发现的窖藏青铜器,证明司马迁对西周王室沿袭的记载也是正确的;通过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也证明司马迁对秦始皇来地宫的记载是可信的,等等,这都说明司马迁的《史记》在运用资料时是经过一番认真精选的。

古代中国书面资料的残缺和分歧的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写史并不是将古代史料全部照搬而已,而是要经过一番认真的爬梳、整理,去伪存真,因此司马迁整理史料工作的最大贡献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即对以前的史料加以整理,结合实际考察所得,以达到“整齐百家杂语”的目的。

司马迁的思想比较进步,他的思想、爱憎、褒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和态度。《史记》思想的积极性和进步性,主要表现在评论人物时实事求是,取其一节,不求全责备,也不以成败论英雄。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当时的皇帝汉武帝,他也能坚持真理,秉笔直书。虽然《今上本纪》已不存在,但所写的《封禅书》、《平准书》,将汉武帝迷信思想和对外远征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全部描写出来,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匈奴列传》、《大宛列传》、《佞幸列传》中,司马迁对汉武帝宠幸的那些权归们的骄奢跋扈、贪婪无耻进行了严厉的鞭挞。与此同时,在其所写的《陈涉世家》中,他热情讴歌陈涉在反抗、除灭暴秦上的率先发难之功。“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也是基于同一观点,为项羽作本纪,推崇项羽在巨鹿一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的功绩。这些事实的记录,正是《史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集中表现。

司马迁不但记述帝王将相,而且兼写历史上的各种人物,无疑是一部社会全史。

《史记》为汉代最卑贱的阶层——商人作《货殖列传》,用以反映春秋战国以至汉初的工商业的面貌,并高度肯定他们的商业活动是“道之所符,自然之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司马迁关于社会经济的观点是值得赞许的,他认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这是司马迁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具体反映。对于如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他要求统治者懂得经济发展的规律,不要与民争利,做到“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是对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专卖政策的批判。司马迁认为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不是政治力量所能创造出来的。因此要“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节其力,以得所欲”,“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食;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他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况,总结出致富时“本富为上,暴富次之,奸富最下”的规律。

《史记》还为游侠布衣之徒作《游侠列传》,对他们的高尚激昂的情操、义侠的血性、普通人的温情,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此外,社会各个角落、各个不同阶层中凡有一技之长,一节可取,于人生有益,为人民爱重的典型人物,在《史

记》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极大限度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整个风貌,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学术界从未有过的,为古代史学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料。

司马迁这些方面的卓越贡献,对我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开创性的作用。

二、班固与《汉书》: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世代官宦之家。其父班彪“才高而好述作”,东汉儒学大师,晚年专心史籍,他针对《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情况,续写《史记》,称为《史记后传》。

班固受父亲的影响很大。因此,班固博贯古今,据说九流百家无不穷究。开始撰写《汉书》时,有人向汉明帝告他私自改作国史,被捕入狱。后其弟班超上书为其辩白。汉明帝阅读了他的书籍,大为赞赏,任命他为兰台史令,一年后升为郎,典校秘书,并命他继续写《汉书》。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于白虎观,由班固编为《白虎通义》一书。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军出征,后窦宪伏诛,他受牵连被捕,死于洛阳狱中。班固共用了20余年时间写作《汉书》,尽管如此,当班固死时,《汉书》还未写完,尚缺八篇表和天文志。其妹班昭奉汉朝之命整理此书,补成了八篇表和天文志。

《汉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从此以后的正史,基本上为断代史。

班固之所以改通史为断代史,是出于尊汉观念。班固批评司马迁将西汉“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是贬低了西汉的历史地位。他说,唐虞三代能成为儒家理想的社会,是因为有典籍而扬名后世的,那么建立了更为恢弘帝业、取得更大成就的汉朝,更该有相应的著作为之鼓吹,而司马迁的《史记》未能完成这一任务,班固自觉地承担改通史为断代,重新编写西汉史,以弥补这一缺憾的使命。在客观上,西汉是封建社会经历了秦王朝后又一个从兴盛到衰亡的周期,为史学家提供了一个兴衰过程清晰、起讫断限分明的例证,有利于为后代治国者提供借鉴。主客观的结合,成为断代史《汉书》产生的土壤,也成为后世史家遵循的成法。

《汉书》主要特点:

一、进一步确立了本纪的正统地位。班固从正统论出发,规定只有正统帝王才能列入本纪中,依此例将项羽及做了15年皇帝的王莽归入列传,而将毫无业绩的惠帝立于本纪之中。

二、取消世家,归入列传。《史记》以世家反映先秦至汉初的政治体制,所记诸侯传国者,是分封制的产物。秦行郡县制,不设诸侯,汉设部分诸侯,经过削藩,政治经济地位也大大下降,因此将世家单列已无实际意义,故班固将其取消,把有关人物归入列传,以与当时整体一致。

同时,两汉之际,群雄割据,出现一批擅自称帝者,为将其与正统地位的刘秀政权相区别,班固参与《东观汉记》撰修时,创立“载记”形式以记之,这种形式为后世史家所继承,是把正统论运用于史书编撰的典型例证。

三、整齐列传的编次与命名。《史记》个传次序间杂,或以时间为先后,或以事类相近作一体,或借题发挥,班固评其“为例不纯”。他严格按时间顺序编次,先专传,后类传,再后少数族传,最后是具有篡位性质的王莽传。这一规划,

既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又体现了正统精神,也显示了华夷之别,后来这种体例历代相传,奉为定例。

班固还一改司马迁在称名上的讲究,统一以姓名相标示,虽失史书褒贬的精蕴,但整齐划一,使之规范化,便于书写编撰。

四、改书为志,扩大了历史的记载范围。既包含了自然和社会的学问,也包含了可信与神秘的学问,更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通过合并变通及增加,班固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编成十志,其中刑法、地理、艺文、五行各志为其首创。虽无职官志,但《百官公卿表》实为表志之合体。这一改进,是对纪传体记载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完善,有人指出《汉书》的贡献主要在十志,是有道理的。

从上述可见,经班固改进的纪传体,无论从反映面的深度广度上,还是从正统思想的体现上,都更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因此《汉书》成为正统史学确立的正式标志。

另外,班固在编撰中,注重史料选择与审核,选择标准是“切于实用”,如写贾谊、晁错、董仲舒时,他们的鸿篇大论很有名,但只选其切于治国之要者著于篇。同时,对史料的真伪考辨十分认真,因此,班固虽偶尔也使用曲笔,但其对史料的审慎态度,是全书总体而言,仍不失为信史。

《汉书》之评价:

班固的《汉书》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我国又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同样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汉书》叙述西汉一代的历史,可谓包举一代,首尾完整,文赡事详。在史书体例上,《汉书》的“志”比《史记》的“书”有较大进步,《史记》创立八书,《汉书》则为十志,后者增加了刑法、地理、五行、艺文等,内容较以前丰富。

《食货志》为研究经济史不可或缺的史料,全面叙述了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如记载汉初“约法省进,轻田租,十五而税一”,由于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才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的好局面。但到汉武帝时,“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天下虚耗,人复相食”,发展到王莽末年“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赋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终于导致农民起义,这为研究汉代经济提供了重要资料。《地理志》对当时的疆域政区、领土面积、山川方位、重要物产、土壤、郡县户口、风俗、祠庙古迹等方面均有记述,是我国古代极为详尽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的学术著作目录,共记载有596家、13269卷的著作。虽然这些著作后代已有不少散佚,但从其存目,隐约可以看出中国汉以前学术的概况,所以它是一部翔实的图书目录史和学术史。另外像《五行志》、《刑法志》等都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资料。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创的几种“志”的体例被后代史家继承下来,对于丰富我国古代史料有重要意义。

二、颂扬统一大业。班固是我国历史上以史书完整记述颂扬大一统政权的第一人。大一统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指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效统治;二指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西汉大一统政权的出现有时代进步性。班固通过对西汉历代帝王政绩的记载与颂扬,体现大汉政权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统治;通过对民族史的详细记载,表明多民族正在融为一体,展现了巩固、昌盛、和睦、共进的大一统规模和气象。

三、提倡爱国思想。如在列传中,对李陵失节和苏武的申节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按照爱国的原则进行褒贬,以李陵自愧之言说明失节可耻,用孔子“杀身成仁”之语褒扬苏武爱国的高尚。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与忠君有一致之处,爱国与民族气节亦有一致之处,班固所塑造的苏武,是一位兼有忠君、爱国和民族气节于一身的形象,这是班固用历史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成功的一例。

四、揭露封建官吏的丑行。在《霍光传》中写了外戚专横暴虐及鱼肉百姓的恶行;在《王莽传》中揭露了王莽的虚伪、奸诈、残忍、愚蠢的面目;在《贡禹传》中通过贡禹上疏揭示了民间疾苦:“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食。人至相食,……王者受命于天,为民父母,固当若此乎!”在《鲍宣传》中记载了汉哀帝时百姓有“七亡”、“七死”等等。在揭露和批评同时,也反映了班固的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激发着史家在著述中尽其为民请命的责任,形成了我国史学中的又一优良传统。

五、注重民生的经济观点。班固对经济的阐述,主要是通过《食货志》、《货殖志》展开的。在《食货志》中肯定食货为生民之本,重视农业生产,尤重土地问题。记述先秦至汉的农政,提出“理民之道地著为本”,并引录贾谊、晁错、董仲舒等人有关论述加以强调,在经济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班固列《沟洫志》,强调治河问题的重要性,记载了贾让治河三策这一重大的治河历史文献。列《地理志》说明各地的物产和风俗特点,特别详记了西汉末年的土地面积,区分开垦与不开垦的情况,并注意了户口与习俗。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六、注重对少数民族的记载。合并了《史记》有关列传而为《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为《西南夷》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又创立了《西域传》,记述了今新疆境内各民族的情况,也记述了安息、大月氏、大夏、条支等中亚、西南亚等国的历史,为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班固还是一位很有史识的史学家,在论述人物和事件时均给予评价,关于这一点主要反映在文后的论赞中,也有寓于叙事之中。班固对历史进行解释时,通商用的一个字就是“势”,以所处的地位而解释,称作“处势”;以所居的环境而解释,则曰“居势”;以整个历史的发展而解释,称为“势”或“国势”。当然这种“势”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历史的长期实践形成的。他还经常强调“天时”,但并非天命,而是由历史造成的形势。

同时,《汉书》在历史文学方面亦独具特色,是继《史记》之后,成为我国历史文学的又一典范。

三、秦汉史学的其他成就:

1、刘向、刘歆父子的成就:

刘向、刘歆是西汉后期文化领域的两颗巨星,对于文化和史籍的整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在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整理了西汉以前的各种书籍文献,探索出一套整理古籍文献的方法,编写出具有很高价值的《别录》和《七略》。

刘向(前77-前6年),生于沛县,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汉宣帝时,招选名儒俊才置其左右,刘向以其卓越的才华,献赋数十篇。汉成帝时拜为光禄大夫,并领校中五经秘书。从此以后,刘向倾全部精力于学术研究,在史学领域成绩卓越。

自秦焚书之后,先秦以来的历史文献遭遇大破坏。汉兴以后,广开献书之路。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因而各类书籍皆充秘府。此后经昭、宣、元、成各帝,汉廷继续搜求书籍,于是“百年之间,书籍如丘山”,但是这些书籍有的写在竹简上,有的写在绢帛上,长期使用,难免会编朽简脱,出现字讹文漏,篇章前后倒置,甚至真伪难辨。为了抢救这些文化遗产,刘向开始了整理和校雠的工作。

刘向校书工作首先是广搜异本。之后以异本互相补充,核定文句,这就是所谓“校雠”。经过刘向认真的校雠,许多古籍错、脱文句得到补正。

刘向在校书的过程中,同时编写叙录及编制图书目录。编写叙录的内容包括此书的篇目、全书大意及校定过程。在中国学术史上,这是具有创造性功绩的,为以后的图书评介树立了样板。可惜这些叙录大多亡佚,目前只剩下《战国策》、《管子》、《晏子》、《韩非子》、《列子》、《山海经》等八篇。

刘向在中国学术史上更大的贡献,是编制图书目录。他在整理与校雠书籍的同时,依据书籍的内容和流派,进行分类,编制成有系统的目录,全部工作在他生前已大部分完成。死后由其子刘歆用了两三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目录——《七略》。

刘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著称。成帝河平中,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秘书。刘向死后,刘歆续父前业,总群书而辑为《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辑略》为全书的叙录,其余六略,将全部图书分为六大类,大类之下,又分小类为种。六略著录图书共有38种,603家,13219卷,六略各目如下:《六艺略》为儒家经书,《诸子略》为社会各个学派的作品,《诗赋略》为文学作品,《兵书略》为军事方面的书籍,《术数略》为天文、历法、五行、占卜、地理之类的书籍,《方技略》为医药、神仙等书。

这是一部严密而有系统的图书分类目录,著录了当时所有的重要典籍,反映了西汉末期以前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概况。它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具有首创的意义,为以后书目体例、分类编制方法奠定了基础。《七略》的分类法,比欧洲第一个正式图书分类法,即“万向图书分类法”早1500余年。它不但是中国目录学上的一项辉煌成就,在中国学术史和史学史上,也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史记》为西汉的史学揭开了灿烂的一页,《七略》则为西汉的史学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惜的是,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都在唐末五代时亡佚。所幸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删节《七略》而成,因而我们现在才能看到其大体面貌。

刘向对史学的另一个贡献就是编写《列女传》,又名《古列女传》。该书以妇女为撰写对象,分七门,共记先秦至汉代105名妇女的事迹。上至后妃下至民间女子,既有正面典型,即符合封建伦理道德或有嘉言懿行的贤女,也有反面典型。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为列女列传的书,从而反映出刘向对妇女作用的重视。该书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后汉书》中列有《列女传》,为中国古代妇女史的研究提供了独到的史料。

2、刘珍、蔡邕等与《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东汉时刘珍、蔡邕等奉汉朝廷之命而编写的,为官修史书。全书24卷。所谓东观,是东汉都城洛阳的宫殿名,即当时的修史处。

参与编写的除刘珍和蔡邕以为,还有班固、边韶等十余人。明帝时班固等撰世祖本纪、列传28篇;安帝时刘珍、之后由边韶等不断诏修当代的历史。这是

从东汉明帝开始中国史学史上出现昭写当代史的创举,即官修国史。此书在晋代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其后因《后汉书》盛行,唐中期以后流传渐少而散佚。其实,范晔的《后汉书》就是以《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汇集七家《后汉记》、《后汉书》而成。

由于《东观汉记》为官修史书,因而其溢美之辞,歌颂之笔,处处可见,这也是官修史书的弊病所在。但是政府能支持重视修史,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体编写,实为史学史上的大事,后代历朝官修史书的制度实起于此。

3、荀悦与《汉纪》:

荀悦(148-209),字仲预,是颍川的名门望族。汉献帝时,官至秘书监侍中,当他50岁的时候,受命按照编年体改编《汉书》为《汉纪》,三年后书成,为30卷,其内容仅为《汉书》的三分之一。

《汉纪》以《汉书》的纪为纲,大量吸收了传的材料,还吸收了一些表的记载。《汉纪》发展了《春秋》、《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断代的编年体。过去,《春秋》记事而不记言,只能表示事件的发生而不能表示其发展的过程。《左传》克服了这样的缺点,但体例庞杂,对于无年月可考或不便分散于年月之下的史事没有作出适当的安排,因而也没有能严格地按编年体的要求编撰。《汉纪》对于主要的史事是一律按照年月日顺序来编排的。对于无年月日可考或不便分散于年月之下的史事,作为补充的记事,用连类列举的方法加以处理,可称之为类叙法。此法的创立,大大扩充了编年史的叙事范围,较之《春秋》和《左传》,已前进了一步。这一记事方法是《汉纪》在体例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创造,使它避免了《左传》那样在体例上的庞杂,对于后来的编年史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汉书》与《汉纪》被称为“班、荀二体”,是纪传、编年二体的代表。

《汉纪》的出现,扩大了《汉书》的影响。也使它们成为封建社会正宗史学两类“正史”的创始者。在后来史学的发展中,不同时期不同史学流派对于《史记》和《汉书》、《汉纪》的不同态度,常常成为其史学倾向的标志。

4、《吴越春秋》、《越绝书》、《楚汉春秋》:

是研究这一时期的必要资料。

四、秦汉时期的史学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在史学方面也是如此。我国之所以出现史学著作汗牛充栋的现象,与秦汉史学所建立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秦汉史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

1、开创了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纪传体是秦汉史学的创造,司马迁是开创者。他在《史记》中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本纪放在全书之首,按年月次序编写帝王的历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为主,同时叙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排列人物或事件;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主要是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这五个部分既有分别,又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五种体例中,又以本纪和列传为主,故称为纪传体。在《史记》的影响下,纪传体成为我国古代史学的最重要编写体例,其他正史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写的。

2、厚今薄古的史学观念:

秦汉时人写史大多厚今薄古,与现实紧密联系。在著史中,略古详今。《史记》用一半以上的篇幅撰述当代史,班固的《汉书》、荀悦的《汉纪》以及官修的《东观汉记》都是以当代史为主,而且由当代人写当代史,以及一些著述写当代的官制和礼仪。充分说明秦汉史学家著述为现实服务的观念。

3、秦汉史学进入了新的时期:

秦汉时期史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它的重要性也愈益明显。因而编写历史书成为当时一种风尚,出现了大部头的史学著作,如《史记》、《汉书》等巨著,而且这两部著作均为私人编写。与此同时,统治者愈来愈重视史书的编写工作,特别是组织人力集体编写,如《东观汉记》等就是统治者组织学者进行编写的。官修史书由此登上历史舞台。这种官修史书的方法也被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所仿效。另外,随着史学地位的提高,史书的类别比以前明显增多,在纪传体之外,还有编年体、杂史、起居注等形式。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发展史习题解答

第二章管理思想发展史习题解答 复习题 对早期管理思想做出贡献:亚当斯密查尔斯詹姆斯 1、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成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答: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古代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 第二阶段为近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到1945年之间。 第三阶段为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以后,一直至今。 对管理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很多,在此按时间的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是因为这样划分既简单又便于研究讨论。这三类理论只是产生的时间有先后,而不能将这三个阶段的理论截然分开。事实上,后一阶段的理论产生和盛行后,前一阶段的理论并未过时和消失,有的仍然在不断发展。因此,各个阶段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向纵深发展的关系。 2、简述古代的管理思想? 答:古代管理思想是指泰勒科学管理产生之前的管理思想。国外古代管理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和古巴比伦王国(该国已不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其古代的建筑、史书和兵书之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管理思想。埃及金字塔建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金字塔规模宏伟、壮丽,建筑技艺精湛,建造技术的难度难以想象;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王国,其统治者曾颁布过一部包含有280多条规定的法典,其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对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古希腊其建筑和文化艺术的历史非常辉煌,并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管理思想。如公元前370年,该国学者瑟诺芬(Xenophon)曾对劳动分工有过详细的论述,认为劳动分工所遵循的原则是: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的最好”。瑟诺芬的这一管理思想与2000年后产业革命时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及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思想非常接近;在15世纪,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埃维利(MachiavelliNiccolo),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要点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奋发向上,气势恢宏 二、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2.数学 3.医学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三、哲学与宗教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2.董仲舒的儒学 3.王充及其《论衡》 4.佛教的传入 5 道教的形成 四、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书》 五、文学的新成就 1.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 2.汉代诗歌

园林景观发展史

《园林景观发展史》 摘要:文章主要是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以及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各个朝代的园林特点和发展趋势,隐逸文化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关系和对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封建社会;隐逸文化;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上古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中国古典园林完成了一个高度的发展,虽然我们很难找到明清以前完整的园林作品,但我们仍可以举出无数记述来证明它历史的悠久。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甚至包括寺院园林、书院园林、陵墓园林等等,都深受封建社会形态的影响。 上古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开端,我国园林起源时间很早,而那时还没有形成封建社会,但它仍具有当时的鲜明特点。中国的先人有着对原始的崇拜,他们筑灵台以观天象;建灵沼,类似于现在园林中的池;建灵囿、苑林,来养禽兽、植物。但所谓上古园林”实际上还很勉强,因为在当时的文化中,还没单独辟出园林这一枝,以后就不同了。 页脚设定文章页数 从商代中期开始,建筑技术和建筑规划出现了明显的进步,所以进入封建社会后的园林的发展可以从这里谈起。原始崇拜的观念直到秦汉园林中仍时有显著的表现,然而另一方面,上古灵台灵沼之际那种沉郁神秘的原始压迫感却不再起主导作用。因为从这以前很久的周代开始,人们对鬼神的信仰程度就已有了不小的变化。艺术当然也要体现出殷周之际人们对鬼神态度的变化。所以,园林的性质由重在娱神转变到重在娱人。 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大局面既然对当时整个思想、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园林当然也不例外。各国诸侯竞修宫室苑台,以奢丽逸乐相高的时尚得以风靡。台榭苑囿的性质规模美学标准等与不久前相比,已大不相同了,几乎完成了享乐的手段。 春秋以后,园林以娱人为目的更成了基本的原则,此时园林与辟雍之类礼制建筑可能尚未分立,故仍在举行献囚、献功等国家重大仪式。但即使如此,这里仍时时充满了愜心的笑语和尽情的欢宴,而这些又无不是与宜人的宫苑景致联系在一起的。 不同时代园林中建筑的风格总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当时掌权人的宇宙观审美观的趋向,而这些在艺术中总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园林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对物质手段的要求则更为具体。在中国文化初级阶段,很难发现它在后世具有的那种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涵。 秦汉宫苑之兴盛,这样大规模的造园活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宫苑巨大的平面空间象征着帝国辽阔的版图,风格各异的宫苑集于咸阳象征着始皇囊括四海的气度,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建筑园林的象征性无疑是最辉煌的,而这正是秦代园林的特点。 在武帝刘彻时,汉代造园活动与汉代的国力同时达到极盛,西汉宫苑的代表——上林苑就是此时在秦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长安城的宫殿,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了全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宫殿所占的面积可能在全城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 汉武帝时代的园林以其空前巨大的规模和新的建筑格局、山水组合形式,成为统一大帝国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可见最初的园林叫“囿”,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商晚周初即有之。 秦汉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武帝的“上林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略表汉苑之规模和水平;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班固的《西都赋》描述得更为详细。而上林苑中的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营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初唐盛唐时期的“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唐太宗当年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 宋代园林建筑没有唐朝的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却更为秀丽、精巧,富于变化。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宋徽宗对绘画有相当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他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宋代的平江(今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造园之风大盛,特别是利用太湖石堆砌假山。宋代在平江专为宋徽宗主办“化石纲”的朱勔,在城内营建园林,取名石筑山、点景。苏舜卿所筑的沧浪亭、蒋希鲁所筑的隐圃登耶都应用了不少湖石,从此,叠石遂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艺,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叠山家及有关著作。 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明清时期在园林与园林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在园林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三国演义第二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二回读后感 读后感是一种直接抒发自己对一本书或文章感情的文体,对于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读后感又要怎么写呢?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第二回读后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第二回读后感篇一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精彩的一百二十回的第二回:张冀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这一回主要讲了:张飞用柳条痛打督邮,但在仁慈的刘备的劝说下,仍旧停下了,以及何国舅谋诛宦竖。我觉得张飞和刘备俩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从性发、大怒、咬咬钢牙、滚鞍下马、早等词中可以看出张飞的性子比较急,比较卤莽,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义气的人,要不刘备受了点小委屈,被人家诬蔑,他怎么会挺身而出,为兄弟两肋插刀呢?再来说说刘备,他是个十分纳贤的人,但他实在是太仁慈了!就连一个对自己有害,想害自己的人都一视同仁,也是那么仁慈,那可怎么行呀!就算要帮助别人,那也得是就对自己无害处的人,不是吗?我们现在还小,还在成长,我们可千万不能太卤莽,同时也不能对人太仁慈。 如果太卤莽的话,就可能会失去许多朋友,如果太仁慈的话,那么被你帮助过的人就会得寸进尺,使你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三国演义第二回读后感篇二在东汉末年,群英并起,

他们为了阔大自己的领地,于是相互厮杀。最终,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进入了三国社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是诸葛亮了,他做事果断,谨慎。所以他能帮刘备获得新野胜利、赤壁胜利、博望坡胜利等。更利于刘备成为三分天下之其中一主。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鞠躬尽瘁,把朝中大臣都团结起来,扶佐后主刘禅,最终使蜀国成为一代霸主,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足球比赛,我们一组十分齐心,后卫和守门员把球门守得死死的,前锋和中锋像一只只猛虎,向着对方球门冲去,经过40分钟的激战,终于以2:0战胜了对方。我想:众人齐心力量就是大,验证了一根木头会折断,一捆木头折不断的道理。 再说到讨伐中原时,全军来到祁山脚下,有一条大路和一条小路,走哪一条路才安全呢?诸葛亮手下的谋士刘巴等人说走大路比较危险,应该走小路。诸葛亮觉得应走大路,因为人家都知道他一生用兵谨慎,所以会在小路埋伏。大家都说大路危险,这时自己的观点必然开始动摇,可他仍然领部队走大路。真的大路上一路畅通无阻,部队很快过了祁山。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成功很可能在自己的眼前。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尔,有一次参加指挥家大赛,小泽尔指挥到乐谱的一处,总觉得这里不太和-谐,可在场的音乐专家都说这里没错。这时,小泽尔不免对自己的观点开始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正确认识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名词解释(“汉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导引”等。)科学原理(地动仪的原理、造纸过程。) 历史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组图、长沙马王堆文物组图、汉代画像砖石组图等。)史料摘录(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关于张衡对月食的解释,张衡传、蔡伦传的有关内容,《九章算术的内容。) 讨论区(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和影响)、相关链接(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网址)、知识结构

园林史教学大纲

园林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课程性质:《中外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习园林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园林行业今后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园林发展的不同模式,为今后从事园林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目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园林体系,重 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园林特点、不同园林类型之间的异同和交流,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外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 、相关课程的衔接 它是高等农业院校园林专业的主要基本理论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很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之有联系的学科也很多,如历史学、美术学、建筑学、园艺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世界各国园林的特点及其发展史。 2.熟悉我国园林的特点、分类。 3.了解中外经典园林。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教材:《园林史》 参考书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西方造园变迁史》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在教学实施过程及期末考核时,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知道”即一般掌握有关内容,通常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了解”即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问答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六、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章次教学内容学时备注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尺氏、 、、 >: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一章-第七 早 . 第八章和第 九章 合计园林概述 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园林 我国秦汉时期的园林 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 我国隋唐时期的园林 我国宋代的园林 我国辽夏金元时期的园林 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 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世界近代、现代园林概述 复习 复习 26

各时期园林特点

中国 生成期先秦至西汉(前11世纪-220年)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589) 全盛期隋唐(589-960) 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960-1736) 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736-1911) 生成期秦汉时期园林的特点 1,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功能多样,驳杂,造园极不规范,体现皇家气派。私家园林甚少而且大多是模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身,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观赏游憩为主。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似乎并无密切关系。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经营设计。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以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园林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 商周时期沙丘苑台灵台灵诏灵囿章华台(楚)姑苏台(吴) 秦上林苑(阿房宫)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 西汉皇家园林上林苑(范围辽阔山木环绕,集锦式总体布局,多功能) 建章宫(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仙苑式皇家园林) 兔园(又称梁园) 东汉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园圃(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奢华的私家园林) 隐士庄园(张衡,仲长统)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特点 1.皇家园林的功能已经退化或保留象征意义,主要以有赏活动为其主要功能,并纳入都城总体规划之中。 2.私家类型更丰富,庄园别墅得到较大发展,私家园林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出现。 3.寺观园林出现,形成了三大类型园林并行发展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略具雏形。 4.造园活动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息。 5.创作手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6.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以初具形式,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的一个建景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协同融合。 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特点 1.规模小,规划的更趋于精密细致 2.有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追求皇家气派,但透露自然之美。 3.受到民间私家园林影响,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汲取养分。 4.人工园林造景由写实转向写实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宫苑外较多的使用园大内御苑的发展纳入更规范的轨道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特点 1.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分为宅院,游憩园和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2.城市私家园林设计精致化,规模小型化。 3.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私家造园活动的潮流,开启了后世园林别墅的先河。同时培养了隐逸美学趣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皇家园林邺城铜雀园(初具大内御苑的性质)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苑华林园(造园艺术成就有一定地位)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乐游苑 私家园林城市私家北魏洛阳诸园为代表 庄园别墅金谷园(西晋)潘岳庄园谢氏庄园(会稽) 其他园林兰亭(首次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古文翻译 三国意义 缩编版 第二章张翼德怒鞭督邮

二、张翼德怒鞭督邮 刘、关、张三人引军来投朱携。携待之甚厚,合兵一处,进讨张宝。携令玄德为其先锋,与贼对敌。张宝遣副将高升出马搦(nuò,挑惹)战,玄德使张飞击之。飞纵马挺矛,与升交战,不数合,刺升落马,贼兵大败。 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张宝走入洛阳,坚守不出。朱携引兵围住阳城攻打。贼将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 时又黄巾余党三人——赵弘、韩忠、孙仲,聚众数万,望风烧劫,称与张角报仇。朝廷命朱携讨之。携奉诏,率军前进。时贼据宛城,携引兵攻之,赵弘遣韩忠出战。携遣玄德、关、张攻城西南角。韩忠尽率精锐之众,来西南角抵敌。朱携自纵铁骑二千,径取东北角。贼恐失城,急弃西南而回。玄德从背后掩杀,贼众大败,奔入宛城。朱携分兵四面围定,城中断粮,韩忠使人出城投降。携不许。玄德曰:“今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挡,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东南,独攻西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可即擒也。”携然之,随撤东南二面军马,一齐攻打西北。韩忠果引军弃城而奔。携与玄德、关、张率三军掩杀,射死韩忠,余皆四散奔走。正追赶间,赵弘、孙仲引贼众到,与携交战。携见弘势大,引军暂退。弘乘势

复夺宛城。 携离十里下寨,令孙坚攻打南门,玄德打北门,朱携打西门,留东门与贼走。孙坚首先登城,斩贼二十余人,贼众奔溃。赵弘飞马突槊(shuò)直取孙坚。坚从城上飞身夺弘槊,刺弘下马;却骑弘马,飞身往来杀贼。孙仲引贼突出北门,正迎玄德,无心恋战,只待奔逃。玄德张弓一箭,正中孙仲,翻身落马。朱携大军随后掩杀,斩首数万级,降者不可胜计。 玄德除授(拜官授职)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克日(约定日期)赴任。署(办理公务的机关)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指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民皆感化。到任之后,与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如玄德在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 到县未及四月,适督邮行部至县,玄德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督邮坐于马上,惟(只)微以鞭指回答。关、张二公俱怒。及到馆驿,督邮南面高坐,玄德侍立阶下。良久,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自涿郡剿戮黄巾,大小三十余战,颇有微功,因得除今值。”督邮大喝曰:“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tài,淘汰)这等滥官污吏!”玄德喏喏连声而退。归到县中,与县吏商议。吏曰:“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次日,督邮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可见最初的园林叫“囿”,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商晚周初即有之。 秦汉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武帝的“上林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略表汉苑之规模和水平;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班固的《西都赋》描述得更为详细。而上林苑中的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营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初唐盛唐时期的“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唐太宗当年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 宋代园林建筑没有唐朝的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却更为秀丽、精巧,富于变化。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宋徽宗对绘画有相当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他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宋代的平江(今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造园之风大盛,特别是利用太湖石堆砌假山。宋代在平江专为宋徽宗主办“化石纲”的朱勔,在城内营建园林,取名石筑山、点景。苏舜卿所筑的沧浪亭、蒋希鲁所筑的隐圃登耶都应用了不少湖石,从此,叠石遂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艺,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叠山家及有关著作。 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明清时期在园林与园林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在园林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据《苏州府志》的记载,苏州园林在明代共有271处,清代有130处之多,解放初期,尚留有大小园林100多处。保存至今比较著名的如: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怡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等。 第二,园林与园林建筑在民族风格基础上依据地区的特点所逐步形成的地方特色日益鲜

服装史论文论秦汉时期服饰

论秦汉时期服饰 秦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将秦汉服饰推向了世界,它的意义在于:悠久的中国服饰文化,从此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与扩大。 服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尽管在各种服饰规制的制约下,秦汉时期服饰艺术和审美所要求的主体充分自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从秦汉时期服饰艺术的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传统服饰艺术仍然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这些审美特征也对后来的服饰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当上皇帝之后,立即着后推行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诸如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各国遗留下的“异”转化为“同”,其中就包括衣冠服饰制。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尚不及详尽完备,只在服装旗臶的颜色

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应该是水德,色尚黑,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完整的服饰制度在汉朝得以确立。 在汉代初年,由于受连年战争影响,经济遭受破坏,民众生活极苦,汉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废除了一些苛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农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应提高。其中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它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上编)中国园林文化寻踪 一自然崇拜与中国皇家宫苑的胎生 1天和日月的崇拜 2山岳灵石和昆仑神话 3灵水和蓬莱仙岛 4动物植物的崇拜 二中国园林的雏形 1中国园林之根—囿台 2文王之囿---中国最古之公园 三”天下裂”时的文化重组 1崇台峻基,开苑囿之间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囿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 1重视利用水景 2游乐方式的变化,开后世”舟游式园林”之法门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陶冶,显示社会文化的进步 3主体景致以人工池塘,馆阁楼台为主,园林完成了从由从自然生态到人工模拟的转变 4园林摆脱了生息的物欲需求,注意人工景点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春秋时期的楼台都建于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建筑, 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萌芽很早,商代已经出现颇具规模的崇楼伟阁,周代出现庞大的建筑群3原创性文化的崛起和隐士的价值取向 春秋战国时中华原创性文化崛起的时代,隐士呈现了两种主要的价值取向: 1因看不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以隐居为目的不问政事, 其中也有三类人: 1认为避人不如避世,明哲保身缺乏社会责任感 2如伯夷,叔齐,都是信守正统反对变革

3以周庄为代表,抨击社会创造文化代表文化道义和社会良心属于抱志守道者。 2另一种人是以隐为手段达到出仕的目的。姜上为代表为了择贤君而达其志。春秋战国时期隐士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为独立的人格。 秦汉宫苑 一秦汉宫苑——营造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1天宫与人间天堂 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2人造的蓬莱仙境 秦始皇将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建进了园林,引渭水入池筑为蓬,瀛。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开始于此时。 汉武帝大规模派人寻找蓬莱仙岛,始终没有找到,便将成为仙人的梦想在地上的园林中实现,自然主义地力求其体积的庞大与形式的逼真。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岛”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之中,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和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 3崇楼伟阁以象仙居 大凡高阁崇楼都与仙人有染, 二模山范水和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形成 1模山范水 袁广汉的私家范围很大,竭力模仿自然界的山形、水势、草木和动物,东汉孙寿所造的私园,直接取法自然界的真山二肴,将假山造的有若自然,首开“模山范水“的先河,成为魏晋自认山水的先声。 2木构架体系的基本形成 两汉是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木构架建筑风格的时期。西汉模仿的事先秦的积土四方而高的仙居高台。东汉时期大量使用组斗式栱木构的楼阁越来越多,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了,表现梁、柱、枋、斗栱等木框架构件间结构关系的梁架式楼逐渐取代了井干楼,并成为后代楼房建造

第二章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 (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考纲)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囿: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 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囿起源于狩猎。 囿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兼有“游”的功能,即在囿里面进行游观活动。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1)台的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2)台是山的象征,高台既摹拟圣山,人间的帝王筑台登高,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通达于天上的神明; 3)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观、阙:高而不四方者,谓之观,谓之阙,两对对峙建筑相当于阙,单座为观。 榭:台上建置房屋,谓之“榭”,往往台、榭并称。 台有两层意义: 第一是指个体建筑物“台”而言; 第二是指台及其周围绿化种植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即“苑台”。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也可以说,栽培、圈养、通神、望天乃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游观则尚在其次。以后,尽管游观的功能上升了,但其他的源初功能一直沿袭到秦汉时期的大型皇家园林中,仍然保持着,仍以实用为主。 2.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所,园,所以树木也。 圃,种菜曰圃。场圃应是供应宫廷的公营造果园或蔬圃。 松、柏、栗分别代表夏、殷商、周三个朝代的神木。 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囿和园圃属于生产基地的范畴。 3.台、囿、园圃的本身已经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那么,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则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山水审美观念的萌芽,也在人们开始把自然风景作为品赏、游观的对象这样一个侧面上反映出来。(游山玩水,郊游活动) 4.除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天人合一: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于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保护山林川泽的生态环境)。 君子比德思想来源于先秦儒家,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 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秦汉。 1)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中国的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 2)东海仙山的神话内容比较丰富,因而对园林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 3)园林里面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盛行于秦汉时的皇家园林。

10.3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

10.3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 一、历史背景 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商、周,是初始阶段,大小贵族奴隶主所拥有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 (2)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皇家园林; (3)东汉则是园林由生成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过渡阶段。 二、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2)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源头。 (3)园林雏形的功能为栽培、圈养、通神、望天,游观功能尚在其次 囿:是古代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起源于狩猎,相当于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是山的象征,“游观”功能逐渐上升,成为一种主要的宫苑建筑物,并结合于绿化种植而形成以它为中心的空间环境。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园(圃):是种植树木、栽植蔬菜的场地,春秋战国时期,花卉成为欣赏的对象。苑:成行成畦栽植树木果蔬的象形

观:体量较高大的游览建筑群的称呼 庭:堂阶前的一种空间 院:用墙所围成的内部空间 三、产生的因素 (1)物质因素:囿、台、园圃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2)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3)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四、实例 1、春秋 1)楚国章华台(山丘台) 体现春秋战国高台榭的园林特征;人工开凿大型水体的首例 2)吴国姑苏台 因山成台,连台为宫;观赏、游乐 3)庄周漆园(私人) 4)春秋战国时期园林的主要特征: (1)注重具体形态、形式和要素 (2)园林以台为中心,园林规模变得庞大,台的体量增加 (3)台上往往有大型的建筑,高台榭,山水环抱的环境格局

三国演义翻译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3000字作文)

三国演义翻译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_3000字 这个董卓是陇西临洮人,做官做到了河东太守,向来骄傲。怠慢了刘备,张飞性子急,就要宰了他。刘备和关羽连忙阻止到:他是朝廷命官,你有啥资格能宰了他?张飞说道:要是不宰了这货,反而在他底下干活儿,真是不爽。你俩要想在这儿,我自己找其他地方就行了。刘备说:咱仨同生共死,怎么能分离?要不咱都走算了。张飞说:这样还差不多。于是三人率军投靠朱儁,朱儁便收留了他们,让他们攻击张宝的叛军。 正当曹操跟着皇普嵩一起在曲阳进攻张梁时。这边,朱儁率军进攻张宝。张宝率领八九万的叛军,屯兵与山后面。朱儁命令刘备做前锋,与叛军交战。张宝派他的副将高升挑衅刘备,刘备让张飞对付他。双方大战,不到几回合后,高升便被张飞刺下马。刘备率军追击张宝,张宝见形势不对,便立刻作起了妖法。刘备被张宝妖法所击,军队败退回朱儁营寨。刘备向朱儁解释,朱儁说道:张宝用妖法,咱也有解决办法。只要拿猪血、牛血、羊血等污秽之物往张宝一泼,妖法就会被破解。于是,刘备命张飞关羽两人各率领一千人的部队,拿着这些污秽之物待命。第二天,张宝亲自率叛军挑衅刘备,刘备出战。在两军交战的时候,张宝趁机又作起了妖法,刘备率军后撤,张宝一步步逼近。接近张飞关羽的埋伏圈时,两军立刻泼血,妖法被破解了。三支军队一起反击张宝的叛军,朱儁也率军支援刘备。张宝大败,落荒而逃。刘备放箭,射中了张宝的胳膊。张宝带伤逃回阳城,与叛军坚守阳城。 朱儁率兵攻打阳城,又让人打探皇普嵩的消息。情报人员回来之后说:皇普嵩大获全胜。朝廷以董卓军屡战屡败为由,换上了皇普嵩。皇普嵩到的时候,张角已经死了,老三张梁率领残余的黄巾叛乱分子与皇普嵩交战。被皇普嵩连胜七回,在曲阳宰了张梁。皇普嵩把张角的尸体拿来,砍掉了它的头,送往朝廷。剩下的叛乱分子全部都投降了。朝廷加封皇普嵩为车骑将军,当冀州牧。皇普嵩又上表说卢植无罪,于是朝廷放了卢植,官复原位。曹操在这场战役中也有功,于是朝廷封曹操济南相,即刻班师赴任。朱儁听完,督促军队加快攻打阳城,同时叛乱分子内部产生了内讧,叛将严政刺杀张宝,把张宝的头献出来,并且投降。朱儁率军连攻叛军三郡,上表报喜。 这时黄巾叛乱分子残余势力仍有三人——赵弘、韩忠、孙仲,率叛军数万人,到处打家劫舍,声称为张角报仇。朝廷命令朱儁率军队讨伐叛军余孽,朱儁接诏,率军前进。这个时候叛军控制了宛城,朱儁率兵进攻叛军。赵弘命令韩忠出击,朱儁让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进攻宛城西南角。韩忠派叛军精锐部队防御西南角,朱儁率领两千精锐骑兵进攻东北角,叛军害怕宛城被攻下,连忙撤去防御西南角的部队,转而前往东北角。刘备率兵背后打击,叛军大败,逃回宛城。朱儁分兵围城。 宛城没粮食了,韩忠让人出城投降。朱儁不许,刘备说:以前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就是因为他能把人才都拉到自己一方,你为啥不让韩忠投降?朱儁说:这情况不同,以前秦朝灭亡,楚汉争霸,天下大乱。民无定心,所以高祖才可以把人才拉到自己一方。现在中国统一,这次是黄巾叛乱,要是给他投降,又没办法让他改邪归正。让叛乱分子形势好就到处打劫,形式不好就投降,这法子不是好法子。刘备说:你怎么看就怎么看吧。现在宛城被围,叛军无法投降,必定会死战。一万人一条心,尚且不好办,更何况城中还有数万死战的叛军?不如撤掉东南两面的军队,就打西北这两面。叛军必定弃城逃走,这时就可以打了。朱儁支持,于是便撤走东南两面的军队,只攻西北。韩忠果然弃城逃跑,朱儁与刘关率三支军队进

中国古典园林史

填空1、中国古典园林按其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风景名胜区。2、中国园林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起源于殷商,形成于秦汉,转折于魏晋南北朝,全盛在唐宋明清。3、世界园林三大系统:中国园林,欧洲园林,西亚园林。4、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朝自然风景式发展的三大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5、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6、横向比较:路易十四、彼得大帝、康熙分别修了:凡尔赛宫、彼得宫、畅春园。7、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特点: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8、五岳四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四渎:黄河、长江、淮河、济水。9、宋代园林寿山艮月,艮是八卦,八卦是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10、中国四大佛山:峨眉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11、东海神山仙岛指:蓬莱、方丈、瀛洲、岱屿、员桥。12、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囿,形成于台。二二二二、、、、简答简答简答简答1、、、、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兴盛的园林兴盛的园林兴盛的园林兴盛的园林答:(1)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发达。(2)文化发达。(3)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种类丰富。(4)河道纵横,河网密布,水多石多,太湖石可就地取材。(5)建筑传统能工巧匠多,做工精细,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2、、、、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特点答:⑴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⑵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合。⑶诗画的情意⑷意境的含义。3、、、、宋朝园林特点宋朝园林特点宋朝园林特点宋朝园林特点答:(1)皇家园林气势庞大,人为创造自然山水。(2)私家园林达到较高水平,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较为突出。(3)造景时植物用竹,用石较偏重,以水池为中心,在周围布置园林建筑。(4)常给人一种寓意。(5)皇家园林吸收私家园林的东西加以运用。(6)园林较疏朗,较讲究意境。4、、、、欧洲中世纪园林有哪些类型欧洲中世纪园林有哪些类型欧洲中世纪园林有哪些类型欧洲中世纪园林有哪些类型????有何特点有何特点有何特点有何特点????答:(1)城堡式园林:自给自足,与实用相结合,种植果树、香料、花卉。(2)寺庙园林:反映了教会统治的神权至上,包含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宗教礼拜、畜牧业、手工业、僧侣生活区、果园、菜园、食堂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园林中常见的草药园,以花卉种植为主的花坛,建立在台地的游园等类型。5、、、、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是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是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是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是什么????答:(1)是自然山水抽象化,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从再现自然向表现自然转化。(2)园林其传统功能已经丧失或保留其象征意义,园林功能以游赏为主,寓情于景出现萌芽。(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成就。(4)皇家园林纳入都城整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位于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寺观园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性作用。从此,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5)建筑作为造园要素,与其他要素取得了密切的协调关系,园林的规划由粗放转变为较为细致,造园活动升华到艺术创造的过程。6、、、、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答:(1)英国具有较大的牧地风光。(2)造船业比较发达,造船需要各种木材,对树木进行开发研究,发现了树木的自然美。(3)风景画家对自然式园林的影响。(4)文学上对自然的赞美。(5)在这个时期法国的君主集权制崩溃,法国园林失去基础。7、、、、法国园林和意大利园林的区别法国园林和意大利园林的区别法国园林和意大利园林的区别法国园林和意大利园林的区别。。。。答:(1)意大利园林多建于丘陵,山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台地园。法国园林则结合本国平原特点,因地制宜,挖运河,在平地造园。(2)意大利园林植物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