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粗糙集重要度和因子载荷对“滋水涵木法”古代医案的数据分析

基于粗糙集重要度和因子载荷对“滋水涵木法”古代医案的数据分析
基于粗糙集重要度和因子载荷对“滋水涵木法”古代医案的数据分析

滋水涵木

滋水涵木法 “滋水”就是补益肾水 ....................的意思,“涵木”就是滋养肝木 ....的意思,“ 滋水涵木”就是通过补益肾水的方法来使肝木得到滋 养.。为什麽对肝木的滋养作用要称“涵”呢?“涵”有两个含义,其中涵养的意思很好理解,此外还有包容 ..的意思。 ..、忍让 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涵养”,这个“涵”就是具有包容、收敛的含义。肝的本性刚暴而强悍,只有在血的滋养下才能维持平和、舒畅的生理功能。如果其中所藏的血发生亏损,肝脏得不到充分的滋养,那麽肝的刚暴和强悍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人体就会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四肢震颤、耳鸣耳聋,甚至昏扑倒地、四肢瘫痪、口角歪斜等症状(肝风内动)。而通过滋补肾水的方法使肝脏得到充分的补养后,肝脏刚暴、强悍的本性也会收敛,就好像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得到物质上的好处后,就会收敛起原来的本性而显得有"涵养“起来。 正因为肾对肝的滋养作用可以使肝刚暴、强悍的本性得以收敛,所以滋水涵木的方法常被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是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前面提到过的张锡纯"铮肝熄风汤”就是在这种思路下制定出来的有效方剂。铮肝熄风汤由白芍、天冬、玄参、龟板、代赭石、茵陈、龙骨、牡蛎、麦芽、淮牛膝、甘草、川楝子等药物组成。其中玄参、龟板、天冬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然能涵养肝木;白芍、茵陈、麦芽、川楝子养血柔肝,并疏理肝气,使肝的本性得到缓和;代赭石、龙骨、牡蛎质地重坠,因此能压制上亢的肝阳、平熄动摇的肝风,使气血不再上涌于脑部;甘草调和诸药。这样通过既滋养又压制的方法,使肝的暴躁本性充分的缓和,那麽各种“肝风内动”的症状自然也就随之消散了。 我们讲中医在疾病的认识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就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整体”上的。那就是把人体各个脏腑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把单一的脏腑功能放到人体的动态平衡的整体中,把单个的人体放到广袤的宇宙和自然中去探讨、去研究,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正确、全面地认识疾病,才能真正从本质和根源上把握疾病,才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治疗疾病。如果抛弃了这种整体观,那我们就抛弃了中医的精髓,也就无法获得好的疗效。 春季来临,阳气升发,推荐一“法”,可能会有帮助。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证。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而暖脾土。但自命门穴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 即补脾益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也称补脾益肺。 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证候。 抑木扶土法 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肝属木、脾属土,抑木扶土法是针对肝旺乘脾、肝旺乘胃而设。所以抑木扶土法,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具体治法,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金水相生法 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金与水之间的母子相及的病变,尚有肺之精津亏虚,不能充养肾精,或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肺之精津而致的肺肾精津两虚证;肺病日久,肺阳亏虚,久之累及肾阳亦虚,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资助肺阳而致的肺肾阳虚证;肺病日久,宗气的生成障碍,不能下行资助元气(即肾气),或肾气亏虚,不能上行资助宗气而致的一身之气亏虚(即气虚)证。这类病证的治疗,可在辨明肺肾之精、气、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补养肺肾之精、补益肺肾之气兼以健脾生气、温补肺肾之阳气的方法治之。它们皆可称为“金水相生”法。

滋水涵木治法源流考_张铁峰

148 第15卷 第8期 2013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8 Aug .,2013 消食,和中,下气。故焦三仙为消食化滞之要药。白术,功能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有很好的补脾益胃消食作用,与焦三仙共为君药,取其消补兼施之意。鸡内金,具有和胃健脾、宽中消食之作用。陈皮,有理气降逆、调中开胃之功效,善治中焦脾胃气滞湿阻之证。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以上三药,共为臣药,收行气化滞、健脾消食止呕之效。使君子,功能杀虫,消积,健脾。三棱,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作用。胡黄连,功能清热,凉血,燥湿。佩兰,功能清暑,辟秽,化湿,调经。小儿厌食,亦有因虫而引起者,故方中加入使君子,况其亦有消积健脾之功;食积日久,阻滞气机,气滞则 血瘀,三棱一药,既能破血又能消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胡黄连可清小儿疳积之热;佩兰芳香化湿醒脾;以上诸药,共为佐使,辅助君、臣之药达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行瘀驱虫之功。综观本方针对病因病机而立法,组方配伍消补并举,标本同治,补而不滞,消导而不伤正,故对厌食症有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 .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79.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 ] .第 3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26-27.[ 3 ] 肖满田.儿童厌食症与血硒、锌关系研究[ J ] .中国优生与遗 传杂志,2008,16 ( 5 ):133. “滋水涵木”作为治法,首次被提出是在中医基 础理论第五版教材中。其理论渊源很深,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难经》的时代。目前,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地疗效。笔者仅根据目前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临床的相关报道对“滋水涵木”这一治法进行分析。 1 诸家解释 在现代的中医大辞典中,滋水涵木主要有如下解释: 1.1 词典中的解释定义 1.1.1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词典》 滋水涵木:又称“ 滋肾养肝法”、“滋养肝肾法”。源《医宗必读?乙癸同源》根据五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因五行归类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故称。适用于肝肾亏损 而肝阴不足或肝阳偏亢的证候,如头目眩晕,两目干涩,耳鸣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 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1] 。1.1.2 《中医大辞典》 滋水涵木: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虚、肝火有余的证候[2]。1.1.3 《中医大辞典》相关词 滋养肝肾:(1)滋肾阴以润肝阴的方法,即滋水 涵木法。(2)治疗肝肾阴虚的方法[2] 。1.1.4 《中医词释》 滋水涵木:借五行相生的关系说明肝肾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治疗肝肾阴虚疾病。即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肝阴虚、肝 火旺等证[3] 。 “滋水涵木”治法源流考 张铁峰1,孟建宇2,马红梅2,韩端1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滋水涵木这一治法的理论渊源,结合肝肾同源理论更加明确滋水涵木的深刻涵义,并联 系临床文献指出其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滋水涵木;肝肾同源;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8- 0148- 02 收稿日期:2013-01-29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121)作者简介:张铁峰(1978-),男,黑龙江肇东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肝藏象理论与临床研究。 Research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Therapy Origin ZHANG Tiefeng 1, MENG Jianyu 2,MA Hongmei 2,HAN Duan 1(1.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01,Shandong,China ;2.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Shandong,China)Abstract :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combined with liver and kidney homologous theory,it is more clear that the treatment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and it points out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contacting the clinical literature. Key words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liver and kidney homologous theory ;clinical application

沈绍功---不孕症.治则.医案

沈绍功---不孕症.治则.医案 【不孕诊治歌】:湿热下注苡苍柏;痰瘀闭经楂莱泽;汗多背凉桂龙牡;气虚下陷芪柴仙;滋水涵木知杞菊;鹿菟仙灵阳虚痊。体态投药:体胖苍曲陈苓夏,鹿霜沉香川芎加。不胖(十二子汤)蛇菟骨香味,金贞楝充杞盆车。沈师传家种子方:肾虚润肾八子汤,五味车前伸筋子,菟枸楝贞配蛇床。和营鸡伸归地芍,泽兰贞桂断龟香。止带桂苓萆车前,野菊蝉衣四妙汤。开郁红枯柴橘公,慈七牡桂苓郁菖。祛痰温胆配蛇泽,丹参莱菔瓜蒌尝。【治疗不孕不育的三个重要环节】第一、必须调经月经不调,怀孕困难,调经怎么调呢?我上午简单的给你讲了就是分期论治:经前没有见红的时候,患者有反应了,痛啊,烦啊,头痛啊,这个时候就叫经前调气。调气主要疏肝,疏肝主要用两个药:一个柴胡,一个香附。柴胡和香附,这是经前。见了红了,见了经期就调血。调血书上讲的调月经呀太复杂,前期、后期、不定期到临床搞不清。临床主要搞这三条:第一问、经量多少。多还是少啊!经量多的,就要用补涩的办法,补和涩;经量少的,就用通利的办法。这跟你用药的方向不一样。就问她月经量多还是少。好多病人说来月经7天,不一定。你问她,有的时候病人两天多,但后面漓漓拉拉这也属于经少;好多病人来三天,量很大,这也属于经多。你

要问的细,不要按照天数来,按照实际的量来定,这是很关键。第一问量。第二问、经期肚子凉不凉。好多女士来月经肚子发凉,热敷能缓解,说明有寒,要温要通;好多不凉,得热以后反而加重,这就要用清热的办法。温通就是我讲的温经汤,清热就用丹栀逍遥散。这是经期调血的第二条。第三问、痛不痛。痛还得分虚实:疼痛喜按的虚痛;疼痛拒按的实痛。当然我讲了都可以用金铃子散,就川楝子和元胡都可以用;虚痛的就加上白芍,生白芍。所以经期调经别按照书上讲的,就按照这三条,问量、问凉和问痛,这个调经的方子和办法都有。月经干净就经期结束了,到平时了。平时就调肾。怎么调肾了?用比如我讲的金乌胶囊,乌鸡白凤丸,女金丹,这一类的或者六味地黄丸都行,调肾的药。成药给她吃,一直吃到下个月经周期。经前了,病人又有反应了,调经;见红了,调血;月经结束了,再调肾。一般治疗不孕,调经是关键,两三个周期调好了,那就能怀孕。调经是关键,听明白没有?第二、必须止带白带多了也怀不上孕。止带就分虚实。早晨已经讲了:黄的湿热;白的脾虚。湿热是“三妙丸”;脾虚就“异功散”或者“香砂六君子汤”带少了也能怀吗!而且甭管虚实里面两个药必须得用。还记得吗?萆薢和生薏苡仁。湿热的还可以加土茯苓;脾虚的还可以加白扁豆。而且带非常多的,还可以配合坐浴,头煎、二煎喝,第三煎坐浴,泡15分钟,这是

中医名词解释

1.益火补土法:一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的方法;二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 2.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3.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4.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5.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7.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8.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治法。 9.佐金平木法:是指清肃肺气,以制肝木,治疗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的方法。 10.培土制水法: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治法。 11.抑木扶土法:是指用疏肝与健脾相给合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治法。 12.金水相生法: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的方法。 13.培土生金法: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6.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物的治法。 17.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物的治法。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的治法。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0.阴病治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21.阳病治阴: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抑阳的治法。22.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23.阴阳: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4.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25.气机:指气的运动。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6.气机调畅: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 27.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28.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29.营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作用之气。30.卫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脏、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等功能之气。 3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系由先天精气所化生,赖后天水谷精气所充养,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2.气主煦之:气属阳,具有温煦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温养脏腑组织,故称之。33.水谷之精气:指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津液等多种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卫气相对而言,则专指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最富有营养作用的部分,故称之。 34.水谷之悍气:指卫气。卫气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 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称之。 35.血主濡之:血属阴,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从而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故称之。 36.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常并称为津液。

滋水涵木

滋水涵木法 “滋水”就是补益肾水的意思,“涵木”就是滋养肝木的意思,“ 滋水涵木”就是通过补益肾水的方法来使肝木得到滋养。为什麽对肝木的滋养作用要称“涵”呢?“涵”有两个含义,其中涵养的意思很好理解,此外还有包容、忍让的意思。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涵养”,这个“涵”就是具有包容、收敛的含义。肝的本性刚暴而强悍,只有在血的滋养下才能维持平和、舒畅的生理功能。如果其中所藏的血发生亏损,肝脏得不到充分的滋养,那麽肝的刚暴和强悍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人体就会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四肢震颤、耳鸣耳聋,甚至昏扑倒地、四肢瘫痪、口角歪斜等症状(肝风内动)。而通过滋补肾水的方法使肝脏得到充分的补养后,肝脏刚暴、强悍的本性也会收敛,就好像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得到物质上的好处后,就会收敛起原来的本性而显得有"涵养“起来。 正因为肾对肝的滋养作用可以使肝刚暴、强悍的本性得以收敛,所以滋水涵木的方法常被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是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前面提到过的张锡纯"铮肝熄风汤”就是在这种思路下制定出来的有效方剂。铮肝熄风汤由白芍、天冬、玄参、龟板、代赭石、茵陈、龙骨、牡蛎、麦芽、淮牛膝、甘草、川楝子等药物组成。其中玄参、龟板、天冬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然能涵养肝木;白芍、茵陈、麦芽、川楝子养血柔肝,并疏理肝气,使肝的本性得到缓和;代赭石、龙骨、牡蛎质地重坠,因此能压制上亢的肝阳、平熄动摇的肝风,使气血不再上涌于脑部;甘草调和诸药。这样通过既滋养又压制的方法,使肝的暴躁本性充分的缓和,那麽各种“肝风内动”的症状自然也就随之消散了。 我们讲中医在疾病的认识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就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整体”上的。那就是把人体各个脏腑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把单一的脏腑功能放到人体的动态平衡的整体中,把单个的人体放到广袤的宇宙和自然中去探讨、去研究,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正确、全面地认识疾病,才能真正从本质和根源上把握疾病,才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治疗疾病。如果抛弃了这种整体观,那我们就抛弃了中医的精髓,也就无法获得好的疗效。 春季来临,阳气升发,推荐一“法”,可能会有帮助。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证。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而暖脾土。但自命门穴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 即补脾益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也称补脾益肺。 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证候。 抑木扶土法 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肝属木、脾属土,抑木扶土法是针对肝旺乘脾、肝旺乘胃而设。所以抑木扶土法,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具体治法,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金水相生法 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金与水之间的母子相及的病变,尚有肺之精津亏虚,不能充养肾精,或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肺之精津而致的肺肾精津两虚证;肺病日久,肺阳亏虚,久之累及肾阳亦虚,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资助肺阳而致的肺肾阳虚证;肺病日久,宗气的生成障碍,不能下行资助元气(即肾气),或肾气亏虚,不能上行资助宗气而致的一身之气亏虚(即气虚)证。这类病证的治疗,可在辨明肺肾之精、气、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补养肺肾之精、补益肺肾之气兼以健脾生气、温补肺肾之阳气的方法治之。它们皆可称为“金水相生”法。

中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益火补土法:一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的方法;二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 2.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3.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4.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5.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7.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8.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治法。 9.佐金平木法:是指清肃肺气,以制肝木,治疗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的方法。 10.培土制水法: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治法。 11.抑木扶土法:是指用疏肝与健脾相给合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治法。 12.金水相生法: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的方法。 13.培土生金法: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6.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物的治法。 17.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物的治法。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的治法。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0.阴病治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1.阳病治阴: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抑阳的治法。 22.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23.阴阳: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4.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25.气机:指气的运动。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6.气机调畅: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 27.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28.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 29.营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作用之气。 30.卫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脏、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等功能之气。 3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系由先天精气所化生,赖后天水谷精气所充养,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2.气主煦之:气属阳,具有温煦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温养脏腑组织,故称之。 33.水谷之精气:指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津液等多种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卫气相对而言,则专指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最富有营养作用的部分,故称之。 34.水谷之悍气:指卫气。卫气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 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称之。 35.血主濡之:血属阴,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从而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故称之。 36.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常并称为津液。 37.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在血液的生成、运行中的统帅地位而言,是对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作用的概括。 38.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和依附对象而言,具体是指血对气的运载和营养作用的概括。 39.津血同源:由于津液和血液均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故称津血同源。 40.血汗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液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且津血互化,故有“血汗同源”之说。

中医五行相生 相克 相乘 相悔

第一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 1、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2、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 第二讲: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对应的五脏生克乘侮首先谈:相生

一贯煎

一贯煎 一贯煎 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成。 【来源】《柳州医话》是清·魏之秀之名方。也有说出自《续名医类案》 【组成】 一贯煎记忆口诀:当地(一贯)杀狗卖金铃。沙(参)地(生地黄)枸杞当(归)廉(川楝子)卖(麦冬)。 意义:当归、生地;沙参、枸杞、麦冬、金铃子(川楝子的别名).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 【歌诀】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古籍论】肝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进而横逆犯胃,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舌红少津。肝气不舒,肝脉郁滞,时间久后则结为疝气瘕聚。治疗宜发滋养肝肾阴血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胸脘胁痛等症可以解除。 药方方论 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加减法】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 本方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1.如果大便秘结者,加入知母8克、瓜蒌仁10克。 2.如果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胁胀痛甚,加入鳖甲20克。 4.治疗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则去当归,加入白芍15克、郁金12克、三七末4克。 5.胃胀满,难消化时,加入鸡内金12克、春砂仁9克、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阴虚有痰时,则去枸杞子,加入川贝10克、桑白皮12克。 7.烦热口渴,舌红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石膏15克、淡竹叶15克。 假如说没有胁肋疼痛,仅仅只是两肋胀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铃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蒌仁等。 药物说明点评 1、本方是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剂。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