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舞的特点

艺术探索



20094
论中国古典舞的特点


●龙岳
[摘要]中国古典舞有着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是中国舞蹈中最传统、最具代表性、最精湛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
朴素辨证思维所揭示的审美原则,以及古典舞形、神、劲、律的整体系统训练,身体形态讲究的“圆曲拧
倾”、身韵动率讲究的“提沉冲靠含腆移”,从中得出中国古典舞形体动态和空间构图上追求一种“线条的
圆形流动之美”。

[关键词]身韵动律;神韵特征;动作特点;节奏特点

“古典”为拉丁文cassi-cus的意译,即为“经典
的”。中国古典舞(又称“新古典舞”)是从我国的传
统戏曲舞蹈、武术、古代艺术资料中挖掘筛选、整合
创造而来的。因此,中国古典舞在长期历史发展过
程中便具有了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并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风格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格的训练方
法。这种传统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是在不失传统艺
术的前提下,经过李正一、唐满城两位教授的倾心
研磨,提出古典舞形、神、劲、律的整体系统训练,身
体形态讲究的“圆曲拧倾”、身韵动率讲究的“提沉
冲靠含腆移”的身法态势。

形—
———指的是外形,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外部
形态特征。除人体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态
外,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点是在拧、倾、圆、曲基础
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及动势过
程的展现。

神—
———民族的神韵、神态和气质,这是古典舞
的内涵。

劲—
———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
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
等等对比的方法,也称做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
求的劲头儿,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寸劲儿”,它是中

个动作,
不同的两个人作出来的质感就不一

“感觉”

样。有些演员跳舞没有激情,肌肉不兴奋,表现出来

的人物干巴巴的,还有些演员身体僵硬,胸部憋气,

不但自己跳起来气喘吁吁、满脸通红,也给观赏者

带来“高原反应”。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运用到呼

吸,即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气息,导致动作没有张力

和感染力。下面我们就拿以呼吸和节奏为民族特点

的朝鲜族为例,谈谈呼吸与民间舞蹈动作的关系。

在朝鲜族舞蹈里通常分长呼吸、短呼吸和顿呼吸。

长呼吸意味着呼吸的持续,一般为吸—
———延伸

或吐—
———延伸的过程,在舞蹈动作的表现上要有动

作起始的突出点和突出点之后的延伸的感觉,就像

墨水滴入水中的那“一点”晕染开之后与消散之间

的关系一样。舞者必须用呼吸掌握每一

次吸气之后

的无限扩张与每一次吐气后的无限内收,但这种扩

张与内收是呼吸带动身体的,是“感觉上的”,而并

非单纯的用肢体表现。这也就是在上文提到的“气

场”。长呼吸多表现连绵不断的,优美的舞意。如,朝

鲜族舞蹈中的“古格里”。

短呼吸的运用一般是快吸快呼,呼吸较短促,并

带有控制的成分(不能有呼或吸之后又撒气的感觉)。

与长呼吸相同的,短呼吸也要有延伸的感觉,但较短

促。这样动作会随着呼吸的短小轻快而更容易控制。

短呼吸一般表现欢快的、急促的或小巧的舞意。如

朝鲜族的“扎津古格里”,呼吸节奏短促,动作感觉

俏皮,而且每一次吸气之后的吐气都是有控制的。

顿呼吸则一般分一个动作一个呼吸和多个动

作间断性的一个呼吸。多个动作一个呼吸是指,分

段的吸或吐一口气,中间要有相对静止的感觉。不

论是顿呼吸的哪种,其表现在动作上都是瞬间静

止、肌肉收缩、干脆利索的感觉。顿呼吸中有表现痛

苦、悲伤的舞意,也有表现欣喜、偷乐的舞意的。如,

朝鲜族舞蹈的“安旦”。

我国著名舞蹈教育家金艺华老师在教授朝鲜

族舞蹈时,首先重点强调的即是气息的运用。舞蹈
“古格里”要求气息由丹田出发,发力霎那间,把气、
力闪电般辐射于全身及远端末梢乃至延伸穿透出

身体外空间,每个细胞、每个细小的汗毛细孔都要
进行呼吸。即使在静止的状态下也要把气息灌满全
身,疏松于全身。由此可见气息的重要性在动作中
占据的领先地位。

虽然朝鲜族舞蹈在民间舞中只是“个别”,但是
这个“个别”是以呼吸为它的主要特点的,所以它包
括了其他“个别”的共性。也就是说,在民间舞当中
的其他民族也是以这三个呼吸为主,并在舞意的表
达上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呼吸与各个不同民族的形
态和节奏形相结合产生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

又比如藏族舞蹈。藏族舞蹈的核心动律是膝部
屈伸,发力点在胯。看起来,这个动作只是简单的用
膝盖在进行弯曲与上伸,实则不然。有感触的舞者
会发现,浅层次的表演者做出来的这个动律就是以
上所述的那种方式,而深层次的表演者就会是以呼
吸来带动这个动律,来完成这个屈伸动作。在慢屈
伸中,吐气时下蹲,完成屈膝,吸气时上伸膝盖完成
延伸,以此达到连绵不断的动作效果。倘若只是用
膝盖上下弯曲伸直,那样看起来的动作就是干巴巴
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再比如东北秧歌。东北秧歌的前踢步与后踢
步,也是两个明显的由呼吸帮助完成的动作。做前
踢步时,

先吐气松膝盖,快速吸气的同时完成前踢
步。做后踢步的时候,吐气的同时快速下压膝盖,移
重心的同时则吸气。

由此可见,呼吸无不是渗透在每个民族民间舞
蹈的任何动作中的,一个动作的收紧与放松都要有
呼吸来配合才能使动作达到尽善尽美。

三、结语

艺术呼吸对于舞蹈艺术的影响,与人类生理呼
吸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同样重要,舞蹈动作没有呼
吸就会毫无生气和感召力,变成一潭死水。因此,怎
样掌握好舞蹈的呼吸,并能将呼吸与动作完美的相
结合,是一个舞者舞蹈感觉和艺术造诣的体现。

(作者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85

艺术探索



42009
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
———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
构成中国古典舞动势的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者
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规律。欲左先
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
在的审美要求。

由此决定了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
四大要素,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
髓,为此我们应当更深入认识和了解以下几方面的
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新的认识。

一、形的特点

(1)除直立外,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是区别
于其他训练的外部特征。
(2)以躯干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国古
典舞舞姿以及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环节。
(3)各类舞姿在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构成的
中国古典舞鲜明的风格性。
二、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


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
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
能力,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
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所需要的不仅是软开
度而且还要求具备力量,因此刚柔并济是中国古典
舞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追求的目标。

三、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

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
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缺少或根本没有这种用力方
法和运动意识就不会达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四、中国古典舞的连接特点

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
点,而
8字圆又是各种转换连接中的必然过程,是
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
美上它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了圆,没
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
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自如,也就失去了
中国古典舞自身民族的风格特性及神韵特征,从而
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必将荡然无

存。

五、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风格、规格及动势
特点

(1)转的技法动势与身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翻身技巧的民族性是体现在上身在倾斜状
态上的技术技巧,它的闪光点在于它的节奏上的闪
展和灵巧。
(3)跳类技巧的形成和发力方法有着古典舞自
己的特点。
六、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内容多半在于抒情,而不在于叙
事,故其舞蹈的节奏特征也表现出了独有的独特
性。感情动作比实用动作(日常生活动作)抽象,其


“形”为何,又怎样去“似”,颇难琢磨。快乐时可以纵
声大笑,又可以跳跃鼓掌,坐着不动也能自得其乐。
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往往不行于色,所以感情就
未尝有固定的形态。故事感情动作的模仿常不在于
外形轮廓,而在心理节奏的起伏、波动和变化,体现
于人体的生理特征,如:呼吸的快慢,心跳的急徐,
脉搏的洪细。表现在舞蹈过程中的节奏就在于人体
动作在时间上或快或慢、若接若续、陡起急落;在空
间形象上或大或小,或展开或收缩。这种人体动律
的有规则变化,是和情感的起伏、心跳、呼吸相一致
的,所以说感情的“形似”主要在对节奏作惟妙惟肖
的模仿。至于其造型则较为自由,飞禽走兽、花鸟鱼
虫、日月星辰、高山流水,或宛若沙洲之惊鸿、或如
迎风之杨柳,都可移植于人体,只要它符合心理节
奏,不悖于人物性格,也就可以了。所以说舞蹈的内
容,虽在于抒情,但它的形式也必然是对生活作真
实之模仿,只不过模仿的对象不在于物体的轮廓与

线条,而是在于心理的节奏。表现在中国古典舞动
作上的内在节奏则为抑扬顿挫、对比跌宕、刚柔相
济、吞吐自如,动作节奏上就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
线结合的特点。

平铺直叙不是中国古典舞所要的节奏,也达不
到古典舞的审美要求,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则是
古典舞所要的节奏特征的总的概括,无论从外部形
态的要求标准,到内在意识的发掘阐释,都是对中
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恰当比喻。这是我们民族文化
的底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
征,如: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壁画,体现出静中
有动的神韵和节奏,而舞蹈就是活动起来的书法和
雕塑,流动中的画圈。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节奏
是中国古典舞基本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种
节奏特征的训练就会缺少中国古典舞的神韵要求。
古典舞的艺术欣赏价值就在于它的情之真,形(节
奏)之似。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过程十分注意用音乐
的节奏来协调和激发动作,所以人们常说音乐是舞
蹈的

灵魂,就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中国古典舞的
节奏还表现在与书法的节奏相似的特征。书法中所
谓的“力透纸背”、

“刻入纸中”不是浮在纸上的东
西,而是漂浮运动,给人以轻快有力的感觉。其中


“肉”与“骨”相称,在曲与直、虚与实、显与隐方面,
气脉连贯,构成一个美的形体律动,它与一个舞蹈
演员的风韵类似,就像舞蹈体态不同而变化万端。
盖叫天的舞蹈身段,“扭麻花”、“老鹰展翅”、“金鸡
独立”、
、、
,用他的话说:

“喜鹊登梅”“卧鱼”“云手”

“这取诸物”一寓于舞,将这种净化的书法程式,变
成舞蹈动作的有形之相。隶书的或轻或重、或缓或
急、或挽或引、或牵或绕的笔意,犹如古典舞演员前
倾、后仰、上升、下降,造成空间不同层次;一张一弛
之间,若俯若仰,若牵若还,右牵左绕,长波郁拂,体
现了古典舞美的生命律动。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
书法美的点、线基本符号节奏中,去捕捉自然和生
活中最富有美感的生命节奏,吸取并融化在自己的
艺术律动中,巧妙地运用强弱、轻重、缓急、动静等
现象以及线条的粗细、断续,字体大小,用量的枯
润、浓淡,布局的密度、聚散等艺术规律,来丰富古
典舞特有的节奏和表现方法,从而体现中国古典舞
深层的美学韵味。

七、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训练的特点,遵循中国
古典舞自身的运动规律,从需要出发是我们寻找和
提炼更加直接、有效的训练手段的依据和准则。而
形、神、劲、律则是打开思路,思考问题的钥匙,应作
为一种运动规律渗透到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每个环
节中。它不仅在规格方法上给我们提供可靠的依
据,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掌握身韵动作的
风格与韵律,更重要的是它从审美上对中国古典舞
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使中国古典舞在其自身的
不断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其传统,既区别于古
典芭蕾开绷直的审美特征,又不同于现代舞顺其自
然的运动法则,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特
征的动作风格和韵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古典舞
的训练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达到更理想的训练效
果。因此,
正是身韵训练得以顺利

“线型圆的运动”
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出版社,1998.
[2]袁禾《.漫谈中国舞审美形态传统》[M].游惠海等编《舞蹈》,煤
炭工业出版社,2000.
[3]庞丹,韩瑾《.子午之身,阴阳之韵》[M],游惠海等编《舞蹈》,煤
炭工业出版社

,2000.
(作者单位: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系)

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