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浅谈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方法和标准

历史(心得)之浅谈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方法和标准
历史(心得)之浅谈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方法和标准

历史论文之浅谈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方法和标准

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历史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历史知识的延伸,是对历史知识的更深理解和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理论概括为产物,要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就必须注重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之一。曾经在高考题中命过大题的有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有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有分析评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等等。高考题启示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加强“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本文就历史事件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标准发表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

评价历史上的事件,主要是为了弄清历史真相,为后来者提供借鉴,应当遵循事实求实的原则,应该坚持历史主义的方法,就是说应该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当地的环境中去考察,要历史地看问题,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或用现代的标准去评价。

二、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分析、评价历史事件首先要充分地理解历史事件。创设历史情境是充分理解历史事件的关键。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过去性是其特点之一。受中学教材篇幅和学生学习课时的限制,教材所引史实一般比较简短。学生要认识、理解那些远距现实生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创设历史情境。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资料,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回溯历史,畅游历史长河。学生只有充分感知历史,才能充分地理解。

分析,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是评价历史事件的前提。分析任何历史事件都要从历史事件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不带主观偏见和意愿,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符合历史本来面目。要做到这一点,须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各种方法,加以灵活地运用,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分析历史事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目的等。时代背景主要指在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前业已存在的、对该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它回答历史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历史条件

指影响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是历史事件得以发生的不可缺少的各种因素,是历史事件得以发生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历史原因是引发某历史事件的历史现象。目的是指当事人(集团、政府等)主观上的要求。

其次要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容、经过、表现等。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容、表现主要采用按性质归类方法,如明初明太祖巩固政权的举措的内容,可归纳为政治上废行省设三司,增加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鼓励屯田垦荒,发展传统农业经济,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三个方面。

三、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

在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事件后,才可对它进行正确评价。评价是分析的升华,是掌握判断历史事件优劣的标准。评价是认识历史事件高层次的表现,从中可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很多,依据其对社会的有用价值是根本点,从而可把标准归纳为以下四点:

1、生产力的标准。所谓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的是物质生产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本身没有阶级性。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评价历史现象的标准。例

如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在圈地过程中,被圈地区的村庄房屋被毁灭,农民破产沦为流浪者,或在法律的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所以从人道的角度看,它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对英国农业的一次资本主义改造,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阶级和物质上的准备,也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2、实践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例如对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的评价,不能仅持批判的态度,应从实践上分析:垄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发达国家中,除了垄断资本家外,中产阶级渐成为社会最大的利益群体。垄断解决了独家企业无法解决的一系列资金短缺人才缺少等难题,大而强的企业吞并弱且小的企业是优胜劣汰的结果,管理科学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3、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标准。微观研究方法就是从比较小的角度,即从相对的局部意义上去研究历史的方法。微观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宏观研究方法,就是指较大的角度即从相对的整体意义上去研究历史的方法。宏观研究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微观学习世界历史关于政治格局的章节内容后,在复习时应跳出章节的圈子登高一望,可以发现世界格局是从16世纪至18世纪的无世界体系,发展到19世纪的初级维也纳体系,20世纪初又发展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

世纪中期雅尔塔体系再到今天的——多极格局。从宏观上可以发现人类历史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真实面目。

4、从人类文明的演进去评价历史事件。此种评价标准要是用于一些不具备阶级性的历史事件,如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贪污腐化等等非阶级性的产物.

综上所述,分析和评价事件要把分析方法和评价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方法得当,用好标准,历史阐释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史观题是高考常考体型之一,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史观被纳入考题之中。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的评价的常考内容。这几年常考的史观有: 多元史观应用示例: 1.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1)全球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前后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经、思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起点。 (4)革命史观: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些地区的人民的反抗具有正义性。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是世界各地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2. 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文明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近(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问题。 (5)生态史观: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 用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3)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多元史观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从唯物史观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在井田之外开垦新的田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doc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1、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在众多的历史试题中,材料分析题无疑成为了综合考察学生各种能力的好题型。从历年的考试题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材料分析题的分值越来越大,就连选择题也趋向于材料解析,而学生的学习弱点就

在于此,材料分析题成为制约学生历史成绩提高的一大难题。针对以上种种情况,现把自己工作以来在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上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答题步骤: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答题。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例:①材料题的一种文字型材料题: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墨子》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初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材料题答题 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一、读清问题、读透材料——解题的基础 读——先读题目设问,再审读材料正文 1、先读题目设问有助于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明确作答要求; 2、然后带着问题审读材料。 ①先看材料的出处及说明性文字,这些是对材料背景、国别、作者等信息的提示,如《战国策》、《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食货志》等,对材料中历史事件时空做到心中有数; ②再阅读材料正文,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对涉及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关键词做适当勾画,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找取相关有效信息,解题的关键 设问一般都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各种形式多样的材料都是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阅读材料后,联想所学知识,找取材料与课本内容具体章节的关联,翻到材料所述内容的那一课,对照设问,通过梳理、分析,推测判断,得出答案。 三、答准题目所设问题-解题的落脚点 1、注意设问分值,“看菜吃饭、看分答题”,例如2分可能包含两个要点,8分不太可能只答一个要点; 2、一个材料题设问包含不止一问,要做到一问一答,分点答题,标注小序号; 3、材料题对文字表达能力较高,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就事论事,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需要展开时再展开,用语要规范准确,杜绝口语化。 例如: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2分) (2)请用史实说明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出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3)通过以上问题,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2分) 思路: 第一步:读。先读设问,再读材料,没有出处,跳过,把材料中关键词勾画,“前356年”“商鞅”“秦孝公”“处死”等,心中有数此题在考察商鞅变法相关内容。 第二步:找。联想材料核心内容与书本知识哪一课相关联,迅速锁定第二单元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目《商鞅变法》内容。 第三步:答。第一问,“最能体现性质”,商鞅变法性质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从而确立封建社会性质,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故从土地制度经济层面着手。(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战国封建社会确立<铁器、牛耕使生产力提升,井田制公田-私田开垦,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 注意第二问“说出观点并说明理由。”这是2个问题,做到一问一答,标注小序号。 第三问,变法成功条件,多角度联想商鞅成功因素,从改革的社会环境、支持者推行力度、变法者自身的品行(公正无私、执法严明)、变法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维护哪些人的利益等等。言之有理即可,禁止口语化答题,就事论事。 参考答案: (1)答: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2)答:①商鞅变法成功了。 ②因为“商鞅虽死,其法尤行”,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国力大增,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主要标准和方法: 1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 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3 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4 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 5 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 6 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主流----比如历史人物的功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历史评价,是指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进行分析、 评判,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论断。在评价历史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一个标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 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在历史上,凡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和事都是进步 的,反之,则是消极的落后的。 二、运用两个观点。一方面要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进行考查、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 点,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 性和落后性。 三、注意一个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评价历史不能空穴来风,不能主观臆断,所有的结论都要来源于事实,坚持“不惟 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结论。 ◆历史评价的基本层面 1.性质: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具有的特性 2.实质:事件、现象反映的根本性问题(即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3.消极作用:从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 4.积极作用:通常又称之为意义 ◆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历史人物评价:

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李紫琦商英1106班20110602594 唯物史观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有这样一句话:“英雄造时势。”古今中外,凡历史大事件或者转折点,必有一代表人物,比如说:民国的缔造时期的孙中山先生,英国革命的克伦威尔,法国革命的拿破仑等等,这些人物都在各自的时代立下了丰功伟绩,而且一般人的心目中,英雄不仅只是创造生活、创造历史而已,他本身已经被创造成为神化的对象。这样的想法普遍存在于各个时代,所以人类在研究自己历史的最初阶段,往往就是先找出英雄人物,强调某个人立下了什么丰功伟绩。例如:成吉思汗征服了大半个世界。但是,成吉思汗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可以征服世界?他带领了多少人与他一同打拼天下?鲁迅先生说:“有一回拿破仑等上了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但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因此,过分强调英雄主义是错误的。 那么英雄史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呢?我认为最典型的莫过于是个人崇拜。二战时期是个人崇拜滋生的年代。二战后深化,如斯大林、毛泽东、蒋介石等。这些个人崇拜曾在战争中及战后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深远,所以受到了当今社会的普遍抵制。最著名的个人崇拜事例是发生在苏联的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它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从其形式、规模和后果上来说,纳粹德国对希特勒的崇拜、法西斯意大利对墨索里尼的崇拜、大日本帝国对天皇的崇拜,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以及台湾在国民党统治前期对蒋介石的崇拜,也与苏联的个人崇拜类似。朝鲜对金日成和金正日的个人崇拜将个人崇拜这种形式演化为登峰造极的神化运动,这和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同样将毛泽东视为神的情况类似。我们可以看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正确极易带来个人崇拜主义,从而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那么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呢?在这里,我想结合当今伊拉克的萨达姆和利比亚的卡扎菲等实际人物来谈谈。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一、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比如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萨达姆完全有理由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伊拉克未成为现代国家前,原为奥斯曼帝国的一省,内地种族、宗教及经济差异极其分离:什叶派与逊尼派的交恶,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的积怨、部族首领与城市新兴商人阶级的斗争,一直困扰伊拉克国境。萨达姆上台后,将石油企业收归国有后,当时伊拉克的人均GDP达到2800美元以上;伊拉克从长期的债务国,变成纯粹的债权国;全国建立了高速公路网;农村建立了灌溉系统,最偏僻的地方也通了电;在当时的西方社会看来,萨达姆绝不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虽然萨达姆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但是,西方把他评价为阿拉伯世界的“开明”领导人。但当今世界,特别以美国为代表,大力渲染其独裁强权主义,而掩盖其在伊拉克历史上有过的功绩。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解题技巧 第一步看题目 1、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划出来!!!)一定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 (2)答题有何要求(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教育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如“评价”(或影响),要注意一分为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 ▲如“归纳”,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义。注意标好点子。 第二步是看材料 1、带着问题,明确方向,提取有效信息。(在材料中把涉及到的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勾画出来,组织答案的时候有可能要用到。) 2、运用历史观点,联系史实,站在历史高度读懂材料。 3、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注意句号、分号、省略号。每一个句号、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往往就是一个得分点。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4、注意材料前提示语或引文出处。出处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由此给我们隐形提示。 如2011年徐州市中考:31 题材料一略——摘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1)据材料一,……,这一主张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内容的具体体现?答案就在出处中“仁”。 5、注意分值。一般1分即一个知识点,如3分肯定是三个知识点;2分是一个或两个知识点。看分答题。 6、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如:改革类;民族团结类;科技文化类;国家统一;国家建设类;反侵略类、战争等等,每一主题有每一主题答题的套路。 第三步三是规范答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1、严防错别字。 2、根据材料回答的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旨句,也可能是材料的关键词语、短语,或者截取材料的词语组成一句话。)答题要把材料提炼,言简意赅,避免整段抄袭。 3、结合所学知识的,答题尽可能用教材文字和观点,史实准确,言简意赅; 4、序号化:回答问题要注意按照问题的先后顺序,再按时间、空间顺序等依次作答,且标

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 作者:郭婷 [摘要]历史人物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与研究相关历史。笔者探讨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和理论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简要介绍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历史人物科学的评判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鉴定,更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别优秀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 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评价,需把其放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评价。历史人 物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代表的阶级利益,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当时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 于人民群众的福祉,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以对毛泽东的评价来简要介绍 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关于毛泽东,古今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不断揪住毛泽东在探 索社会主义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不放,认为他的过大于功,这带有个人主观臆断的评价在很大程 度上有失客观性,以至于古往今来很多人对毛泽东有太多飞误解,而忽视了他应有的贡献。但 邓小平曾对毛泽东做了最公正的澄清“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历史的 复杂北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的、科学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对待历史,对待历史 人物”。 一、历史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 怎样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在这个问题上 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唯心史观强调英雄史观,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漠 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宿命论的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客观性的特点。唯物史观,特别是关 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基本原则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去评价,唯物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根本的首要的就是历史分析法。 1、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没有脱离整体而存在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亦是如此。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单单是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孤立的、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一叶障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 泽东是犯了错误,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一定会纠正毛泽东所犯的错误。但我们不能把 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个人品质上。我们应综合的看待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错误不 能归结为个人的错误,同时是受到林彪、江青、“四人帮”等因素的影响,况且人非圣贤。我 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题是不少同学学习历史的拦路虎,纵观近些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历史材料 解析题具有如下特点: 1、能够很好的阅读理解材料; 2、能比较完整的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 3、能够快速的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 4、能够明确的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分析说明 如何才能的高分呢?下面的这篇文章理论性较强,但是读懂了,你的成绩将会突飞猛进。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 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 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 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 的毛病。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 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简单说,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 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 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 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 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 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 考虑特定的时空,全面评析 一个历史人物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是既定的,也是历史人物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一下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拿蒋介石为什么会选择背叛革命,选择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而不是选择走共产党这条道路?蒋介石原来是个坚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支持国共合作,支持联俄、联共、联农的政策,也曾熟读马克思主义,但是最终选择了背叛革命,我认为这与蒋介石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考虑是分不开的。但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列强的控制一下,而摆脱他们的控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作为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他不敢挑战权威,他不具有毛泽东革命的彻底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为列强所不容,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可以得到列强的支持,反而有利于他的统治。当然这还与他的“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根本不相容”的观点相关。 视人物为有机体,整体论述 历史人物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自己会不断地新陈代谢,不管他的思想多么的变幻莫测,他仍是他而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历史人物的不断变化性是因为自身存在着矛盾性,自身包含着善和恶的品质。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在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自己思想斗争的结果。随变化无常的时空条件,一个历史人物会不断地适应环境发扬自己善的品质或发展自己恶的品质。比如说蒋介石原本一直反动,但为什么在西沙海战时帮助解放军?1974年,

越南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使西沙海军舰只顺利通过,以免因绕道而贻误战机。这个故事说明蒋介石虽然反动,但是国家一直在他的心中,在关键时刻能撇开政治偏见,这便是他的善的品质战胜了他的恶的品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虽然具体评价历史人物每个活动的标准有所差异,但是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认真分析,草率鲁莽不是搞学问人的态度。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 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大的方面可分为中共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多涉及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目前,明确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 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简言之,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 二、分类介绍 (一)全球史观: 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发展线索: (1)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初具雏形。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当今,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这是整体世界的深入发展。 3、高屋建瓴: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 (二)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常见误谬:欧洲为中心史观;中国天朝上国观念; (二)文明史观 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 ※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范围上,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细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高屋建瓴: ①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③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三)近现代化史观 1、概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2、具体内涵: ※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即从迷信、愚昧到理性、科学和大众等; ※社会生活:城市化和文明化。 总之,近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主要途径: 原发型,指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 传导型,大多数国家如此,主要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多种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注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3、高屋建瓴 ①现代化不是完全西化。应该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动态过程。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 ③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于社会进步。现代化也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四)、社会史观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主要标准和方法: 1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 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3 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4 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 5 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 6 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主流----比如历史人物的功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历史评价,是指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进行分析、评判,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论断。在评价历史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一个标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在历史上,凡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和事都是进步的,反之,则是消极的落后的。 二、运用两个观点。一方面要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查、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落后性。

三、注意一个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评价历史不能空穴来风,不能主观臆断,所有的结论都要来源于事实,坚持“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结论。 ◆历史评价的基本层面 1.性质: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具有的特性 2.实质:事件、现象反映的根本性问题(即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3.消极作用:从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 4.积极作用:通常又称之为意义 ◆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康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历史评价的原则 一般而言,历史评价首先应该恪守求真的原则,即该评价应客观如实,应符合对该人该事的总体描述。为达到这个目的,历史主义地看问题,即发展变化地看问题、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课堂实录) 材料解析题中经常出现的问法 变化(或发展趋势)、原因(或背景)、特点、作用(或影响)启示(或认识)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或结论?材料间有何联系?比较二者之间有何区别(或异同点、优缺点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3、链接所学内容 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 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 4、组织答案答题 材料题主要有两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答案比较简单,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答出,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 第二种问题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还必须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总结答案。 答题技巧 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对此,答题争取做到“四化一全一精炼”。 1、“四化”: 语言规范化:答案要用专业的历史语言,例: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资本(货币),不能说“钱”等;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备课组长工作职责 一、备课组长应在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指导下,开展本年级本学科 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大纲,钻研教材,统一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掌握好教学进度。 三、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制订课时计划,讨论的要求,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备课质量。 四、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开展教学研究,抓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并做好记录。集体备课时,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就教材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提出意见,其他教师一起研究探讨。要求每次备课组活动不少于40分钟,做到“三定四统一”(三定:定时间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落实;四统一: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核);填写好备课组活动记录表,每月按时交科组长检查,学期末汇总给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交教科处备查。 五、组织本组教师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做好期中和期末考的命题工作,客观地检查教学质量,认真进行质量分析,研究减轻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六、组织本组教师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负责本备课组织活动的考勤登记工作等。

七、对新教师的教学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具体、细致、耐心地帮助青年教师,指导其教学、使他们能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八、学期末做好期末总结与成绩分析工作,收集、汇总好本备课组老师的教学工作手册、学年论文、课件资料等,收齐、核查无误后交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统一上交教科处存档、备查。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复习课被改革遗忘了,所以,可资借鉴的经验较少。历史复习课教学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课型。历史复习课还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1、单纯地疏通历史知识点。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点”连成“片”并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历史知识点,只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2、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本应兴趣盎然的历史也失去了兴趣。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商镇中学刘丹军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向是史学界争鸣的热门题之一,在历年高考试题中也屡见不鲜。如1985年高考题对李鸿章的评价题;1992年“杨贵妃”题;1995年秦皇、汉武三大事迹比较题等。笔者从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出现的这类题目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总结整理,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和经验,现诉诸文字,以飨同行。 一、评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具体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阐述人物事迹时应当注意掌握适当方法。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②经济上: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评述近代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那拉氏、袁世凯等也可用此法。如林则徐事迹可分为禁烟、抗英、学习西方三大类。李鸿章活动也可分为三大类: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③投降卖国: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世界近现代史人物也可用此法评述,如评析拿破仑可分为 ①政治野心家: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法国政权; 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②大资产阶级的代表: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略)。 ③资产阶级军事家:a、发动带有反封建性的战争,多次打败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b、对英、俄战争带有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的一面;c、对埃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战争是侵略性战争。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非选择题的结构一般包括材料和设问。 答题过程中要在仔细审题后,有效整合材料中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有条理的答题。 (一)材料信息整合要注意: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二)材料题设问结构——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 材料题设问结构一般分类 定向词 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定法词 概括、分析、比较、说明、评析、指出、列举等 定位词 原因、条件、目的、内容、影响、实质等 注意:一般来说,定位词前都会有关键的限定词,提供答题的信息。答案来源不清: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 答案表述不准: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思路 答题内容不明: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表述 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

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1、概括:(归纳、概括、指出、解读) 2、分析:(分析、有哪些原因或影响) 3、比较:(比较、有哪些异同、变化) 4、说明:(原因、内容、影响、特点) 5、评析:(你认为、有何认识启发等) 6、列举:(列举、举出、哪些<史实>) 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公式三、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的表述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 原因、条件、目的

内容、表现、特点 影响、作用、经验、教训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 一、认真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明确中心。 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收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阅读材料应该分成两个层次:1泛读,先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2精读,注意材料 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起提示作用。 作为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古文文言文、现代文、译文。 1古文文言文。对文言文材料应结合汉语知识及课本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不应 像在语文课那样字斟句酌,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 2现代文。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 点等。 3译文欧化文。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的差别,加上作者的 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特别是一些文件、条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刺令和故意隐瞒 其真实意图,更需考生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 二、回顾教材,归类对号,落实章、节、框。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的,当时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 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任何材料虽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 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范围,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进 行知识迁移。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注意回想它与教材哪 段历史有关。同时,根据题意扣紧教材知识,不漫无边际,无从思维作答。所以,应读懂 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 则材料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这类题型不分层次难以深分析,且答案要点不全,得分数值不高。 可见回顾教材的作用:1帮助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2帮助判断材料观点正误;3帮助解答问题。 三、组织材料,确定要点,拟定提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