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茶馆文化

老北京茶馆文化
老北京茶馆文化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区域特征,就茶馆文化而言,全国每个城市也是各有千秋。如果说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著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食”相结合,北京的茶馆则是集各地之大成。它以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深邃,为重要特点。

北京历史上的茶馆是很多的,就形式而言,有什么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贰浑铺、红炉馆、野菜馆等等,至于菜摊、菜棚更不计其数。北京向来是文人多,闲人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士民众庶,于本业之外总要有适当的交往地点与场所。茶馆较正式厅堂馆所活动方便,较饭店酒楼用费低廉,较家中会友自由,无家无室的京客也可以找个暂时休歇之地。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造成对茶馆的极大需要。所以,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这里,重点从文化、社会功用角度介绍几种。

1.书茶馆里的评书与市民文学

在我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占有一个光辉的地位。然而,中国的古代小说与西方的古典小说不同。中国最优秀的古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名著,大多数并不是完全由作家的书斋里诞生,而是来自民间艺人的“活本”,是从城市里的茶肆、饭馆,从说唱艺人的口头文学转变而来。如《三国》、《水游》等名著,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中国的古代小说比其他文学形式在民众中植根更深,也更有生命力。在这个问题上,宋元以来的茶馆文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北京的书茶馆便是最好的说明。

老北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评书一般分“白天”与“晚灯”两班。“白天”一般由下午三点至六、七时,“晚灯”由下午七、八时直至深夜十一、二点。也有在下午三时前加说一两个小时的,叫作“说早儿”,是专为不大知名的角色提供的演习机会。这些书茶馆,开书以前卖清茶,也可为过往行人提供偶饮一两杯歇息解渴的机会。开书以后,饮茶便与听书结合,不再单独接待一般茶客。茶客们边听书,边品饮,以茶提神助兴,听书才是主要目的。茶客中,既有失意的官员,在职的政客、职员,商店的经理、帐房先生,纳福的老太太,也有一般劳苦大众。听书客交费不称茶钱,而叫“书钱”,正说明书是主题,茶是佐兴。旧北京的书荣馆多集中于东华门和地安门外。东华门最著名者称东悦轩,地安门的,称同和轩。有人说天桥的“书茶馆”最兴旺,其实,天桥茶馆主要是曲艺,介于书茶馆与大茶馆之间,并非典型的书茶馆。著名的书茶馆布置讲究,有藤椅藤桌的,有木椅木桌的,有的墙上还挂些字画,首先造成听书的气氛。茶馆预先请下先生,一部大书可以说上两三个月。收入三七开,茶馆三成,先生大成。先生也算文化人了,茶馆老板是十分敬重的。评书的内容,有说史的“长枪袍带书”,如《三国》、《两汉》、《隋唐演义》之类,有“公案书”,如《包公案》、《彭公案》等;有“神怪书”,如《西游记》.、《济公传》、《封神演义》之类。也有说《聊斋》的,”《聊斋》虽然也是神怪故事,但多优雅的爱情篇章,很不好说,过俗失作品原意,过雅听客不易明白。需雅俗共赏。有的艺人却说的很好,

把鬼狐故事说成人间世态炎凉,听客们在饮茶中遨游于人间地下与天上,似乎与茶的气氛更容易一致。

天桥一带的书茶馆,主要是曲艺,什么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北极大鼓、唐山大鼓、梨花大鼓,种类很多。曲艺虽也说书讲故事,但大多为片段,除了选取大部评书的段子外,还有些应时应景新编的故事,如《老妈上京》、《辞活》、《红梅阁》等等。

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于老人最宜。如今北京这样的茶馆已没有了,倘若能兴起这种书茶馆,老人们也可以有一个去处了。

2.“清茶馆”、“棋茶馆”与北京人的游艺活动

书茶馆里市民文化的味道虽浓,但毕竟单调一些。为适于各种人清雅的娱乐,北京还有许多清茶馆。这些地方确实是专卖清茶的,饮茶的主题较为突出,一般是方桌木椅,陈设雅洁简练。清茶馆皆用盖碗茶,春、夏、秋三季还在门外或内院高搭凉棚,前棚坐散客,室内是常客,院内有雅座。茶馆门前或棚架檐头挂有木板招牌,刻有“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名目,表明卖的是上好名茶。每日清晨五时许便挑火开门营业。到这种茶馆来的多是悠闲老人,有清末的遗老遗少,破落子弟,也有一般市民。北京的老人有早起锻炼的习惯,称为“遛早儿”。朝日未出即提了鸟笼子走出家门,或是城外苇塘之边,或是护城河两岸,挂上鸟笼子,打打拳,伸伸手脚,人与鸟都呼吸够了新鲜空气,便回得城来,进了茶馆。把鸟笼顺手挂于棚竿。要上壶好茶,边饮茶,边歇息,边听那鸟的叫声。鸟笼里的百灵、画眉、黄雀、红靛,蓝靛等便开始叫了起来。这些鸟儿经过训练,不仅发出本音,而且会模仿喜鹊、山鹊、老鹰、布谷、大雁、家猫的叫声,可有十几套叫法。于是老茶客们开始论茶经、鸟道,谈家常,论时事。在茶与自然的契合上,北京的老茶客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清茶馆的老板为招揽顾客,还帮助知名的养鸟人组织“串套”,即进行“茶鸟会”。老板要向老人发出花笺红村的请帖,又于街头“张黄条”,至时养鸟者皆来参与“闻鸣”。老人们以茶会为怡乐,茶馆也利市百倍。而到冬天,茶客们除取暖聊天外,又养蝴蝶、斗蛐蛐,用茶的热气熏得蛐蛐鸣叫,蝴蝶展翅,于万物萧疏之时企望着新的生机,给老人们的暮年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这也算北京的一绝。中午以后,清茶馆里的老人们早已回家休息,于是又换了一批新茶客,主要是商人、牙行、小贩。他们可以在这里谈生意。

北京还有专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设备虽简陋,却朴洁无华,以圆木或方木半埋于地下,上绘棋盘,或以木板搭成棋案,两侧放长凳。每日下午可聚茶客数十人,边饮茶,边对奕。北京人,即使是贫苦人也颇有些风雅之好,这棋茶馆中以茶助奕兴,便是一例。喝着并不高贵的“花茶”、“高末”,把棋盘暂作人生搏击的“战场”,生活的痛苦会暂时忘却。茶在这时,被称为“忘忧君”是名符其实了。

3.与园林、郊游结合的“野茶馆”和季节性茶棚

北京人爱好郊游,春天去“踏青”,夏季去观荷,秋季看红叶,冬天观西山晴雪。还有些老人爱郊外的瓜棚豆架,葡萄园、养鱼池。于是,在这些地区便出现了“野茶馆”。这些茶馆多设在风景秀丽之地,加朝阳门外的麦子店,四面芦草,环境幽僻,附近多池塘。许多养鱼把式常到这里捞鱼虫。每当夕阳西下,老翁们扛着鱼竿行于阡陌之间,使渐渐向这茶馆走来。又如六铺炕的茶馆,处于一片瓜棚豆架之间,茶客们到这里,看着那黄瓜花、茄子花,黄花粉蝶,一派田园风光,大有陆放翁与野老闲话桑麻的乐趣,在这种地方饮茶,人也便感到返朴归真了。朝阳门外还有个葡萄园茶社,西临清流,东、南皆菱坑、荷塘,北有葡萄百架,并有老树参天,短篱环绕。于是,文人们看中了这块地方,常来此处聚会。

老北京的好水十分难得,城内多苦水,只有西北部山来才甜美,所以清代宫廷用水皆取于玉泉山。因此,一旦发现好泉水,自然成了野茶馆的最佳场所。安定门外有所谓“上龙矿与“下龙”,便是既为风景好,又因水质好而兴起的茶馆。上、下尤其实不过相距百步。清代此地有兴隆寺,寺北积水成治,大数十亩。庙内又有三百年树龄的“文王树”,花开时香布满院。寺外有一口好水井,甘甜清彻。这是一个集文物、风景、好水于一处的饮茶住地。于是茶老板在井例播下天棚,卖茶兼卖酒,还卖馒头。小小一座土房建于土坡之上,可临窗小饮,看着那寺里的老树,池中的菱苇,井边的老树,西山的落日;听着那古刹钟声,乡间的鸡鸣、犬吠;喝上一杯“上龙”井水沏出的清茶,人间的苦辣酸甜便尽在其中了。至于高架桥畔、白石桥头,则因清代游船所经过而兴起。这些野菜馆,使终日生活在嚣闹中的城里人获得一时的清静,对于调节北京人的生活大有神益,又使饮茶活动增添了不少自然情趣,虽不如杭州西湖茶馆的幽雅,却更多了些质朴,于中国茶道思想的本色似乎更为接近。

同类茶馆,还有公园里的季节性茶棚。这种茶棚以北海小四天最著名,菜棚临水而设,举杯可吸茗,伸手可采莲。饥时又有杏仁亲。豌豆黄、苏造肉可吃,能坐上半目也算福气。

4.与社交、饮食相结合的“大茶馆”

老北京的大茶馆是一种多种功能的饮茶场所。在大茶馆里既可以饮茶,又可品尝其他饮食,可以供生意人聚会、文人交往,又可为其他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提供服务。从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我们可以看到老北京大茶馆的模型,而今天的前门“老舍茶馆”也使我们看到大茶馆继往开来的局面。正因为大茶馆功能多,服务周到全面,所以曾经十分“走红”。北京的大茶馆以地安门外的夭汇轩最为著名,其次是东安门外的汇丰轩。

老北京的大茶馆布置十分讲究。大茶馆入门为“头柜”,负责外卖和条桌帐目。过了条桌即“二柜”,管“腰栓帐目”。最后称“后柜”,管理后堂及雅座。三层柜台各有界地,接待不同来客。有的后堂与腰栓相连,有的中隔一院。

大茶馆茶具研究,一律都用盖碗。一则卫生,二则保温。北京人讲礼仪,喝茶要不露口,碗盖打开,首先用于拨茶,饮时则用于遮口。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可以终日长钦,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回来还可接着喝,堂官会把您的茶具、茶座妥为照应。

北京的大茶馆,以其附设服务项目而分,又有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等类别。

红炉馆是因设有饽饽烤的“红炉”而得名,专作满汉点心,北京称之为饽饽。但比一般饽饽馆作的要小巧玲珑。什么大八件、小八件,样样具全。边品茶,可以边品尝糕点。

窝窝馆专作小点心,更合民间日用,北京的艾窝窝、蜂糕、排叉、盆糕、烧饼等,皆随茶供应。

搬壶馆放一把大铜壶为标志,介乎红炉馆与窝窝馆之间,雅俗共赏。

还有一种大茶馆叫作“二荤铺”,是既卖清茶,又卖酒饭的铺子。所以取名“二荤”,是因为既可由店馆出原料,也可由顾客“带粮加工”名为“炒来菜”。如西长安街曾有座二荤馆叫“龙海轩”,是教育界聚会之所。清末保定新型学堂骤起,学界常有京保之争,每有纠纷,京派人物便到茶馆来聚,饮上几道茶,又填几道菜,开一个校长联席会来商议对策。所以有人称京派叫“龙海派”。

大茶馆集饮茶、饮食、社会交往、娱乐为一身,所以较其它种类茶馆不仅规模大,而且影响也长远。这便是时至今日“老舍”茶馆”一兴便受到各界欢迎的原因。在这里。茶,确实仅仅是一种媒介,茶人之意不在茶,茶的社会功能超过了它物质功能本身。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婷·ting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吃喝住行中,吃又位列第一,可见古人对于饮食是何等的看重。古有“民以食为天”之说,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理论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人们不单单只求有的吃,能吃饱,更加注重怎么样吃得好,吃得健康,吃的养生。因此古人留下的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女生,一个医学院的爱美的女生,我对饮食及养生尤为偏爱。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深深的喜爱。在这一个学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的学习中,我收获多多。对中国传统饮食与养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认识: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吸取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深远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由此可见,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许多疾病都能通过饮食来预防、缓解。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所以,现如今许多人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医家用食方,烹饪师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为很自然的事情。而现代也有营养学这一专门研究,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饱食”等等。众多养生家都赞同“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的观点。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少量多餐。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是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女生对于这一点尤为要注意,这可是减肥大忌饿。 同时,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

老北京习俗

老北京习俗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旧时北京的一首民谣中说: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之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家家都要彻底清扫,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内窗上贴剪纸,墙上贴年画。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喜气洋洋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年画,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

南北春节饮食文化有什么差异

南北春节饮食文化有什么差异 南北春节饮食文化差异一: 春节的前一天称为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出席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讨吉利,有的饺 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 吃到有制钱的饺子,一位着财运亨通。 在南方,人们以松糕、年糕、元宵、粽子以及肉、鱼、菜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 “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 之意。 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纪念。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 致敬,子女依长幼序向长辈行礼辞岁。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 岁钱”即“押崇钱”,寓意镇压“邪崇”。 南北春节饮食文化差异二: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等,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现在已通称年糕了。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这一天,人们吃的 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为主。 南北春节饮食文化差异三: 南方:

年夜饭,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外地工作者,无论远近,过年都会尽量赶回家和家人团圆。年夜饭是很讲究的,南 方年夜饭一般不吃饺子,有些地方吃年糕;在福建,有些地区,人们 吃“玉角”(或是芋角)代替饺子,玉角和饺子异曲同工,不过不是 用面粉做皮,而是用木薯粉或者地瓜粉,或者木薯粉与地瓜粉合用,用来代替以前祖先南迁过年时没有包饺子的面粉,现在有的地方叫 又叫地瓜包;而江浙一带,饭桌上通常会有扣肉,有些地方,大年三 十晚上,人们会炒瓜子,而在平时是不能晚上炒瓜子的。通常年夜 饭鸡、鸭、鹅是少不了的,还会有鱿鱼韭菜,表示长长久久、年年 有鱼;还会有红萝卜和辣椒,表示生活红红火火…… 北方: 不论佛堂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数量,自然是随着佛堂的规模而异的。供品最丰富者为“九堂”,即9类供品,综合起来有:猪头、雄鸡、羊肉、馒头、 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 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烛台上插素蜡,香炉内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从此时 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破五”。 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 的“粘粘糕”谐音而来。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具有代 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 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 线穿元宝。 北方地区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 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老北京传统小吃文化调查

老北京传统小吃文化调查 ——以隆福寺小吃和九门小吃为例 摘要:老北京传统小吃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是北京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如今,随着北京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街头巷尾的老北京小吃逐渐难觅踪迹,它们逐渐走进了商业化的餐厅之中。本文作者实地考察了北京市东城区的两家老北京小吃店,并与食客进行了充分的访谈。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老北京小吃文化在北京的大致发展现状,并对其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北京小吃文化商业化 一、背景介绍 北京小吃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老北京小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建都之时。发展至今,一些老北京小吃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时间短一些的至少也有100 多年。清代《都门竹枝词》写到:“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其实,与苏杭地区的一些特产食品相比,老北京小吃绝对算不上什么精制的美食,恰恰相反,它们大多是底层大众专属的底层食品,大多由贫苦的旧社会生活中衍变而来。最为显著的例子非豆汁和焦圈莫属了: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焦圈则与炸油条基本无异。这两者搭配便是老北京小吃的一绝,显然,两种食物都是绝难登大雅之堂的,但以它们为代表的北京小吃却恰恰迎合了普通北京百姓的平民口味;正是因为反映了普通百姓生活的人生百味,因此老北京小吃才会深受人们的喜爱。 老北京小吃也包含着许多文化内涵。很多名人为其作诗作文进行称颂。比如,“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描述了驴打滚有趣的名字。“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描述了豌豆黄的精致和美味。“一锅豆汁味酸甜,咸菜乘来两大盘;此是北平新食品,请君莫作等闲看。”描写出豆汁的受人喜爱。这些普通小吃看起来毫不起眼,然而从其名称到制作、从历史沿革到经营过程,无不与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密切联系着。因此,当这些小吃流传至今的时候,它们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也延续下来,成为最最真切的北京的符号。 然而,老北京小吃的发展似乎逐步陷入了困境。近年来,一些老字号小吃长期无法保持盈利,不得不关门停业,从历史舞台消失。据不完全统计,老北京传统小吃曾经多达两三千种,而如今能做的出、吃的到的仅剩二三百种,很多老北京小吃已经几乎看不到也吃不到了。2008年的前门大街改造,便是老北京小吃在北京城中生存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前门本是老北京众多老字号小吃的集中地,但是为了迎接奥运会,整条大街进行了修整。整个北京为新的前门大街该装配什么样的店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而最终,前门大街成为了一条国际化的步行街,老字号小吃几乎消失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北京选择这一转变的正确与否,至今仍有人在不断质疑。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文化】老北京的匾额

【文化】老北京的匾额 作为金、元、明、清四代的首都,北京有着悠久的都城史,其间兴建了大量的皇家宫殿、寺观、祠庙、书院、会馆、店铺、宅地以及园林。这些建筑上多缀有匾额,以标明其名号、涵盖其功能或起到褒扬、彰显的作用,匾额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史籍中曾记有秦汉时期宫殿建筑一些名称,如未央宫、宣室殿、清凉殿、天禄阁、石渠阁、承明殿、金马门、麒麟殿等,从记录中推测,此时的建筑已经有了题名的做法,这也是匾额的雏形。紫禁城乾清宫中的“正大光明”匾额南北朝书家羊欣在《笔阵图》中记有:“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可知萧何是见于著录的早期题匾者。而且,最初的匾额以竖匾居多,后逐渐转变为横式,匾额悬挂的范围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外的多悬于皇家宫殿、寺庙祠堂、亭台楼阁、书院会馆、店铺门面等,而室内的则为深宅大院、建筑群之内。按材料划分,有石刻匾额、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匾额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它们多出自历代名人和书法家之手,而且根据用途和时代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从现存的匾额来看,其用途大约分为古迹题额和商店牌匾。 民国之前,古迹题额以“御笔”最多,其余者为身份显赫的翰林书家之作。“御笔”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紫禁城乾清宫中

“正大光明”匾额,此匾宽4.4米、高1.3米,原为清世祖顺治书写,结体苍秀,灵动自然,今悬者为乾隆帝摹本。最初由顺治皇帝书写,出于勉励自身及训导子孙之意,后因政治的需要,此匾额协助完成了雍正帝之后的皇帝秘密立储制度。除皇家匾额外,旧京的牌坊也甚多,著名的有西单牌楼、东单牌楼、国子监的成贤街坊、东岳庙前的琉璃砖牌坊等,牌坊上的题字也均出自名家之手。民国时期,匾额在形制上与清代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之前的样式,但也涌现出一些带有时代特色的新匾额,例如,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紫禁城神武门换上了政坛书家李煜瀛以颜楷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匾额,字体大气磅礴、超越古今,此五个大字与紫禁城相得益彰,在时人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后,在时任北京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将原北京内九城城门满汉文匾额换下,请前清翰林、杭州名士邵章重新题写,并将字体制成石匾镶嵌,九门分别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而据民间流传,随后新建的城门——“和平门”原名为“兴华门”,其匾额为奉系军阀张作霖花300块大洋求津门名家华世奎所书,后因“兴华”之名与革命烈士李大钊女儿星华之名同音,似有不详之意,故更名为和平门,匾额还请邵章题写。 在民间,北京人把用作商业的房屋称为“门脸儿”,也称“铺

南北方饮食差异

南北方饮食差异 NO.1精细与粗犷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NO.2小而精与大而少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NO.3喝汤先与后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NO.4豪饮与细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NO.5南碾米来北抹面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NO.6葱与蒜 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 NO.7腌菜各不同 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 NO.8鸡和鸭 北方人多喜欢吃鸡,南方人多喜欢吃鸭,这是由于南方水多,出产鸭类多,而北方陆地饲养鸡类容易,不过北京烤鸭似乎是个另类。 NO.9咸与淡

王琛---老北京特色小吃概要

老北京特色小吃 ——高一(6) 王琛 北京小吃的来历 一、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民族特性 北京有长达3000多年的都城历史,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特别是元明清成为都城之后,各族人民纷纷聚集于此,他们带来了自己民族的风味食品。特别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满族,人主中原后,他们将民族风味食品也带来北京。元帝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忽必烈,出身游牧民族,长于骑射,作战行动迅速,金戈铁马的军旅中,不宜精烹细作。士兵将头盔倒过来盛水置于火上,放人现宰的羊肉涮后简单加佐料食用,十分快速方便,终于演变为风靡京城的涮羊肉。还带来以乳酪为原料制作成的奶茶、以油面奶皮为茶的面茶。《燕京民间食货资料》中记载,嘉庆癸酉年(1813),硕亭撰写的竹枝词有:“奶茶有铺独京华,乳酪如冰浸齿牙。名唤喀拉颜色黑,一文钱买一

杯茶。”明永乐年间,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祖籍在长江两岸的御林军退役后定居北京,还有随着迁都进京的农民、商人,带来了南方稻米种植技艺和制作年糕的烹调方法,北京也就有了以米为原料的小吃制品。后来为回族所借鉴,移植于清真回民小吃,成为特有清真食品。清兵入关,特别是定都北京之后,满族小吃也随之进京,典型品种如萨其马,其制作要经切、码两工序,“切”满语为萨其非,“码”为码拉木壁,因此取其头两个词音萨其马。有人说北京小吃是北京历史画册中的一幅画图,色彩纷呈,如今北京流传下来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复兴所说:“大多是旗人之滥觞”,认为北京小吃主要起源清朝宫廷御膳。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小窝头等,确实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 二、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地方习俗文化性 北京历史悠久,老北京人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老北京人的习俗风情文化,几乎都能与小吃品种发生联系,从而为北京小吃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地方性色彩。中国从过年到守岁,各种传统节日甚多,北京也不例外。过什么节吃什么食品,都有讲究,并提到“礼”的高度来认识。 如大年初一要吃“扁食”,就是水饺。立春要用热水烫面加香油烙成双合饼,吃时两片平铺,放入饼菜,卷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饼菜很有讲究,要用碧绿的刚出尖的羊角葱和甜面酱,加熟肉切成的丝卷入饼;或者吃“炒和菜”,用豆芽菜、干粉丝或炒或拌,更有用菠菜和韭菜、金针菜、木耳等炒和的菜。碧绿的青菜,意欲留住大好春光,寓寄吉祥,故吃春饼称“咬春”。正月吃年糕,以讨得“年年高”的吉祥如意,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中也说:“二月初二,各家采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三月十八东岳庙进香之日,吃烧笋鸡,吃凉糕,糯米面蒸,加糖、碎芝麻,即糍巴也。”明代史玄的《旧京遗事》中记载:“京朝官端午赐食粽,重阳赐食糕。”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载王嘉诚咏月饼和花糕词曰:“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京城。”“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还有书记载说:“腊月初八前,捶红枣破皮泡汤,至初八加粳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为‘腊八粥’。”上述资料提供了北京什么节日吃什么小吃的情景,应了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有关饮食“不时不食”的论述。这种“不时不食”的习俗甚至在一天中也有表现,据张江载先生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中记载:“每晨各大街小巷所叫卖之杏仁茶、豆腐浆、茶汤、切糕、豆腐脑,下午所叫卖之豆渣儿糕、蒸云豆、豆汁粥、老豆腐,夜间叫卖之硬面饽饽、茶鸡子、炒豆腐之类,其制法新奇,亦惟此土所独有耳。”其实“惟此土所独有”的品种还有不少,例如涮羊肉锅。曾在北京居住过的浙江桐乡人严辰缁写的《忆京都词》中,就将涮羊肉与南方进行对比:“忆京都冬窗不透风,

老北京的铜火锅文化

老北京的铜火锅文化 老北京铜锅涮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要想吃到地道和原汁原味的涮羊肉,还得吃传统铜锅涮。这黄铜锅里涮出的不仅是美味的鲜羊肉,还能感受到那浓浓的老北京文化。 如今的火锅品种和花样越来越多,像呷哺呷哺、福华肥牛这种没人一个小锅的南派涮肉,还有海底捞这样的混合型高档涮肉,但这些新派的吃法,依然代替不了老北京的铜锅涮羊肉。很多朋友也还是喜欢去吃老北京铜锅涮。 正宗涮羊肉吃的是种文化,是种规矩。在以前,涮锅的汤底都是清水,只有这样才能突显肉的本味。这里最出名是半边云,如它的名字一样是半肥半瘦,泾渭分明有如拿笔勾勒出的界限,肉不管上桌多久都没有血水渗出,足以说明优秀品质。 以前大家涮肉基本上就是在自己家的四合院里,支上桌子,摆上铜锅,张家买肉、李家买菜和百叶、王家买烧饼和酒,锅底下放上碳,大家伙这就开吃了,热热闹闹。 以前也有专门的铜锅涮肉店,铜锅涮肉是有种特别的味道的,店家也都实在,不跟你玩心眼,肉都过关,汤料里也不给客人放这放那的,都是街坊,不至于的!每到冬天,火锅店生意就非常火爆!逢年过节有个假日,吃个涮肉也得等位子! 老北京铜锅底有久涮不淡,羊肉有久涮不老不散的特点,而且羊肉以选料精细、肉片薄匀而著称,尤其是厨师现场切好端上来的手切鲜羊肉,放在铜火锅里一涮,鲜嫩的羊肉蘸上麻酱小料,这样一来涮羊肉的滋味就更加鲜美了。如果再搭配上几碟店里特制的爽口凉菜,口感会更好。 现在,铜火锅好像又已经流行起来了,看来真的是南北大融合了,在北京,很多孩子喜欢吃南派的小锅涮肉。而笔者去厦门、广州、上海等地,也都见到当地开起了“老北京铜锅涮肉”,生意非常火爆! 90年代,美国篮球传入中国后,“火锅”这个词也用到了体育赛场上。“Blocks”——中文翻译为“盖帽”、“大帽”、“盖大帽”、“火锅”、“大火锅”、“盖火锅”、“封盖”等等。彼“火锅”非此“火锅”。当油锅起火时,用锅盖盖住就好。所以比喻盖帽叫盖火锅。慢慢的我们习惯叫盖帽为“帽”,盖火锅也就略成了“火锅”。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现在,北京吃老派火锅的地方也不是特别多了,不过像鼓楼、后海、三里屯这些地方,还是开起了很多家的传统火锅店。大家在城市大发展、胡同大拆迁的环境下,也越来越愿意去体验这些正在逝去的文化。 老北京的饮食文化其实是博大精深的,涮肉也许是里面微不足道的一个分支,但却是在北京流传最广泛的饮食文化。 本文由北京谷米网()原创并仅发布在百度文库,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尤随炬 药科学院制药工程08(1)0803509114 摘要: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饮食除了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外,在社会,养生 等方面尽体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用,中国的饮食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 关键词:饮食文化;社会文化;养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自原始社会发端以来,一直保持着发展势头,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饮食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文化、军事、宗教、艺术以及民风民俗等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即为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等精神财富。下面主要从饮食的文化根源、社会文化与养生文化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源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是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至今仍在影晌我们的饮食生活。[1]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对饮食文化的建树颇多,其思想直接影响并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民间饮食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民间饮食的主流是崇尚‘吃’德,崇尚节俭,既保持着淳朴的意蕴,又善于创新,它们才是中国饮食文化之根。”人民大众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民间饮食理所当然是中国烹饪乃至饮食文化发展的力量之源。民间饮食既包括民间菜肴.特殊烹饪原料,又包括民间烹饪技艺,当然还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及其他精神层面相关的内容。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举世无双的中华民族饮食史,中国有关饮食保健、养生哲学、烹调心得、菜品欣赏等著作汗牛充栋。从古人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国文化的社会功能 中国饮食文化的功能,除了其果腹、营养和医疗功能以外,还有许多特有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古代饮食内容,礼仪、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礼制,如周代天子食宴要有十二鼎,其他诸候依次递减.到普通百姓时,连食肉都受到限制;在家庭内.父子不同席,并且家长的饮食内容要比晚辈丰盛一些;其次,美食、美器的结合也要体现“札”。因而.中国人只要一进入饮食活动的氛围就开始别昭穆、分长幼,然后再以“长幼有序”、“卑尊有等”的原则,按规定秩序相互挟菜、敬酒。 中犀古代的饮品可划为酒和茶两大类,主要用于陶冶性情,酒在饮品中表现为阳,它刺激人兴奋、发狂,可产生灵感,同时,也可以捧解忧愁。在徽醉时或大醉后,能让饮者暂忘人间之忧愁。中屋士人在忧愁和不得志之对,往往是以滔解忧。古人也往往采用烹茶饮茶的方式来陶冶心性、情操和消闲遣暇,或自煎自饮或邀客举杯共品.均自得其乐。 聚餐和宴饮往往是中国一切年节活动的最高潮。婚礼上,新人要喝“合卮”酒.以示感情融洽。除夕、春节、元宵节要吃“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冬至吃汤圆等,在大家共食、共同敬神的过程中,调和了人际关系,用饮食来敦睦亲友、邻里,并通过对菜品的安排、环境

中国饮食文化与阴阳五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中国食品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品文化讲究阴阳五行、调味,崇尚朴素自然,追求精美。中国食品文化包括包含饮食观念、饮食习俗、烹饪作品、饮食器皿等,并由此而派生出烹饪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鱼文化、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人体以生理结构为基础,“依合阴阳,调节饮食”,李时珍的“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味合五脏原则,详细地阐明了阴阳五行饮食对人体的影响。五味的调和是食品烹饪的最高标准,是哲学与美学的结合。中国食品文化中的调和,使食品不仅供人充饥,美味佳肴也是人类的美的享受,从而造就了中国食品“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五味调成百味鲜的特色。中国食品崇尚朴素自然,讲究原物、原味、原形、原质、原汤,形成了以自然食品为主,以素食为主。中国食品文化中的精正刀工、精心烹饪、精雕细刻、精致食具真是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俗有“包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火候不到不食,不得其味不食”的饮食习俗。 论阴阳五行在中医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木、火、土、金、水比喻为人的五脏,认为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并且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同时用阴阳来表达人体的平衡关系。作为中医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和说理工具,阴阳五行的思想也被应用到中医饮食养生之中。 1阴阳思想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中医主张“医食同源”,食物的摄入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中医饮食养生主要以调理体内的阴阳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通过饮食调整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其变化趋于动态的平衡。对由于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虚的虚证患者,食养应以“补其不足”为原则,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羊肉等温补壮阳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建议吃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滋阴润燥的食物。而对由于阴阳偏盛,表现为邪盛的实证患者,食养则是“泻其有余”,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原则,即用寒性食物助阳热偏盛的人清泄阳热,用温热食物助阴寒偏盛之人温散阴寒。另外,阴阳相对平衡的思想也要求在饮食搭配上注意“和于阴阳”。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做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和则为宜,反之则为忌。 2五行学说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五味表现亦各有侧重,“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密切关系,中医要求人们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五味相配,适时调节饮食。按中医的观点,秋季饮食应注意适当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杨梅、山楂、葡萄等,有助于减少秋燥对人体的影响。也正因为五行的相克关系,中医十分重视食禁,如《灵枢?五味》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因为辛属金,金克木,多食辛味食物会抑制肝气的疏发;咸属水,水克火,盐吃得过多则抑制心火;酸属木,木克土,饮食过酸则影响脾胃的运化。中医的食禁其理论根据就是五行的生克关系。可见,中医正是借助五行学说使人们了解到人体与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主张通过食物的属性来调节人体的平衡。 总之,中医认为人类生命的变化是按照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生克制化原则进行的。自然界的变化、一切事物的变化,包括饮食调摄都不能越出阴阳五行的原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夫五运(即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始本,神明之府也。”我们研究中医的饮食养生文化时应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本。

南北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原因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 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2008-12-04 17:48 分类: 文化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并外传到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都代表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涮、炖等,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使我国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 1、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

老北京小吃三绝-作文

老北京小吃三绝 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中国小吃因为悠久的历史已经很完美,而北京又是帝王之都,小吃色形味俱全。 谈起老北京小吃,不得不提起那京城十三绝。 豆面糕、糖耳朵、面茶、撒子麻花、萨琪玛、糖卷果、姜丝排叉、艾窝窝、焦圈、糖火烧、豌豆黄、豆馅烧饼、奶油炸糕。 只要是老北京人,肯定知道这些,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 豆面糕——一个陌生的名字,可说起他的别名,俗名一定不陌生——驴打滚。 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清真小吃。 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香、粘、甜,有着浓郁的黄豆粉味。 吃进嘴里先是微微的一种苦,但很淡,咀嚼后,甜开始蔓延,但也不腻,真是人间极品。 卖这些的都吆唤着:豆面糕来,要糖钱!或滚糖的驴打滚啦!在庙会上经营这些的多为回民,只用一辆手推车,车上的铜活擦得锃光瓦亮,借此引人的眼光,以招揽生意。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 每到春节,小店都要上这个品种,这是要卖到夏末秋后的。 做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了,先用桃仁,瓜仁,芝麻

仁和白糖,这些也是事先炒好的。 这种东西也可以冷食。 做完后色着雪白,形状似球,质地粘软,口味香甜。 不仅老北京人喜欢吃,就连进京的外地人也常常品尝这种小吃。 糖耳朵,别名蜜麻花。 前人曾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可见蜜麻花有一段历史。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糖耳朵的好坏我们看起来可难了。 好的糖耳朵,颜色必须棕黄油亮,质地松软。 这里的放碱更是一项技术活,放多了会酸,放少了又会差。 糖耳朵要炸的透,吃蜜要均匀,松软绵润才正宗。 怎样,口水流出来了吧,这三绝还是冰山一角。 如果你还想了解,那口水可就流不尽了。 只要你一吃,便知道这些小吃有多绝了。 六年级:展宝森点评: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文章内容新颖,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 细节描写颇具匠心。 极富功底。 美中不足的是:美食是历史的一种产物,更反映了民间的文化习

饮食文化

目录 摘要 (2)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3) 二、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3) (一)饮食的物态文化 (3) (二)饮食的消费文化 (5) (三)饮食的精神文化 (6) 三、饮食文化的特点 (8) (一)历史源远悠长,体系完整科学 (8) (二)内涵博大精深,拓展潜力巨大 (8) (三)选料功夫独到,烹调极具艺术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百姓饱则太平,饥则革命。历朝历代,盛衰全由吃,兴亡皆因食。人类的饮食生活,是一定历史阶段文明基准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相当浓烈的饮食色彩,即一定意义上该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也是人们自古至今沿袭下来的最稳固的一种文化。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年累月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从而积累并影响中国文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我国因此很早就牢固树立了“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概念。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由于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奇特,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饮食文化同时也受到各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的特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饮食习惯,就会产生不同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文明基准;财富

浅论中国饮食文化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有人说饮食文化就是“吃喝”文化,这不无道理,但不全面。苏轼秋夜月下,邀友设宴,舟游赤壁,饮酒赤壁,饮到了“壶里乾坤大,杯中日夜长”的境界。可见饮食文化的精髓远不在“吃喝”之中。它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广泛概念,是个介于“文化”是狭义和广义之间而又融合二者的一个边缘文化范畴。简而言之,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人们常说“食在中国”。中国饮食文化不仅被国人视为民族文化的奇葩,而且越来越被公认为世界文化的瑰宝。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情况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么样的学问。其内涵极为丰富。从宏观上可分为物态文化,消费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微观上又可分为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其中物态文化又包括相关的原料,工具,饮食产品,环境等要素,消费文化又由相关的饮食层次结构文化,饮食与养生文化构成,精神文化又与礼俗制度,人格教育,文学艺术,审美文化等密不可分。 (一)饮食的物态文化 1. 饮食工具 饮食工具随着社会和饮食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在承继传统文明与吸纳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发展成一个种类齐、组合优、功能全的科学体系,其民族特色和文化附着力极强。如鼎和筷子都是饮食中最普遍的工具,其文化现象至今仍被世人关注,不仅折射出了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还折射出了审美的历程等。 筷子无疑是中国人最骄傲最自豪的发明之一了,尤其是见到外国人要刀叉并用才能吃饭的时候,而我们只用两根棍儿就解决问题了,不免觉得窃喜。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筷子一般用右手执拿,拿筷子的位置要适中,忌讳拿得过高或者过低。因为古人认为从手拿筷子的位置可以占卜出未来孩子找对象离家是远还是近。筷子拿得过低,对象必定离家近。有些家长怕孩子离自己太远,而有些父母则希望孩子能远走高飞,不要没出息死守在自己身边,这样便对孩子拿筷子的位置各有所忌讳了。在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使用过程中,也不可长短不齐手持筷子,这种做法是

中国南北方饮食特点

谈起中国的饮食,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几夜都谈不完。中国的饮食世界闻名。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饮食各有千秋,美味佳肴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最为著名的当属中国八大菜系,即:广东菜、湖南菜、福建菜、四川菜、江苏菜、浙江菜、山东菜和安徽菜。 广东菜:菜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讲究鲜、嫩、爽、滑,调味有五滋(香、松、臭、肥、浓)和六味(酸、苦、甜、咸、辣、鲜),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 湖南菜:特点为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鲜香、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 福建菜:其特点是色调美观,以滋味清鲜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 四川菜: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另外还有鲜姜。菜肴以辣、酸、麻而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在辣、咸、甜、麻、酸五味的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互相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 江苏菜:其特点是浓中带淡,咸香酥烂,原汤原汁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煨、炒而著称。江苏菜配色和谐,清淡适口,刀功精细,醇厚入味。 浙江菜: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是著名的旅游风景胜地。那里山光水色,烹调出的菜犹如风景一般,使人不忍下筷。烹调的技法擅长炒、炸、烩、溜、蒸和烧。 山东菜: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山东菜非常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山东菜擅长爆、烧、炸、炒。 安徽菜:其特点为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其烹制方法擅长烧、焖、炖。此外,中国各地的各色小吃种类繁多,不计其数。每到一处都会使你流连忘返,品尝之后令你意犹未尽。 除饭店烹制的菜肴外,百姓人家自制的菜肴也五花八门。中国的北方人做菜喜爱多放些盐,菜色较浓重;而南方人喜爱清淡,好甜食,菜色浅,盐量少。中国的一些其他地区,如:湖南和四川省,那里的菜偏酸、麻、辣。吃猪肉在中国很普遍,但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喜爱吃海产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文化和宗教的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只吃羊肉和牛肉。中国北方人多以面食为主食,如:馒头、饺子、面条、包子、烙饼、玉米饼、油条等;而南方人多以米类为主食,如:大米、小米、黄米、紫米、糯米等。 Translation: One could go on and on about the culinary delights of China. China's great food has earned world wide recognition. With its dive rse landscape and dense population, you don't have to go far before find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cuisines. Chinese gastronomic delights run the gamut of the taste spectrum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taste them all. The bestknown regional cuisines come from 8 provinces in China: Canton, Hunan, Fujian, Sichuan, Jiangsu, Zhejiang, Shandong and Anhu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