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榆中青城古镇之民居

兰州榆中青城古镇之民居
兰州榆中青城古镇之民居

青城古镇之民居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建筑学

兰州榆中青城古镇之民居

2011年12月27日一行六人乘车经榆中县城前往青城古镇,崎岖山路不知是多少个十八弯,两位同学大有呕吐之势;似悬崖峭壁旁行车,作为乘客我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可怕,对此山路的修建者报以深深的敬意;路上来往的车辆行人星星点点,半个小时还碰不到一个;偶尔可见的几户人家是长在在光秃的山上似的,特有大漠孤烟的感觉,

像是有高人在此山修炼一样;名

副其实的窑洞就在眼前,生平第

一次所见,却只能匆匆几瞥;山

上残留的雪景与万里无云的蓝天

交相辉映,甚是漂亮。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离兰州市约50千米,和兰州一衣带水, 是兰州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非常难得的

古镇,也是兰州城区以外又一块黄河穿

过的夹在两山之间比较大的冲击平原,

平原的地形选择有利于农业的耕作和子

孙的繁衍。景区内主要是古建筑、古民

居群,对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风情有一定

历史价值。先后有《老柿子树》、《黄河浪》等电视剧在此选景拍摄。

据史记载,青城古镇为宋仁宗年间

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所筑,为纪念他,后

来便叫做青城。如图,狄青的雕塑立于青城

古镇的重要位置。青城古镇有青城书院、

青城隍庙、高氏祠堂、罗家大院等一些规

模宏大、历史悠久、古朴典雅的文物。青

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

1831 年)。整个书院坐北朝南,面对崇兰山和普济阁,形如长条,共有三院,33间。主殿屋面形式采用大屋脊式歇山结构。青城城隍庙

坐南朝北,整个建筑南北

方向呈“王”字形,东

西两面相互对称。青城城

隍庙山门属歇山式结构,

戏楼、献殿等均属卷棚式

歇山结构,大殿属大屋脊

式歇山结构,寝宫属硬山

一坡水结构。整个建筑群中轴对称,布局合理,构造科学。条城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 年)。整个高氏祠堂基本采用的是悬山式建筑结构,一层一层,逐层增高,意味着子孙后辈步步高升。前过厅建筑风格则采用的是卷棚式歇山结构,后过厅建筑为大屋脊式歇山结构。高氏祠堂的门厅柱数为九,九为数字中最大。在青城,祠堂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罗家大院为四合院建筑,风格为典

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馆。院子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石桌和满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进院子陈设有刺绣、灯笼和一些小物件。院后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电视剧《老柿子树》在此院拍摄,成为剧中四个儿子居住的场所。

而青城古镇的民居则数量多,分布广,别具一格。历史上的青

城是以水烟为主的货物集散地,水

陆交通发达,北京、天津、太原等

外地客商云集,泊来文化使得青城

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风味,又有

北京四合院的格式。现存的50多处

民宅四合院古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个村。其中完整的四合

院有12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

18处,残缺的有14处,仅存门

楼的有16处这些古民居的砖木

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从大门到

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

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构求艺术

语言,来托物寄情。这里的民居多采用北方大木起脊飞檐形式,庭院对称布局,大门可随地形开在侧面或正中央。正房、厢房都以单幢建

筑形式围合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庭

院里走道用石板条或石子拼图或

砖铺而成,院子里种花、植果木,

有的还设有花台。屋顶的主要形式

是单坡屋顶、飞檐椽、小青瓦,正脊为镂空砖雕,檐下多采用如意头、云头挑枋等西北地区的习惯做法,柱基石呈鼓状或多棱体的鼓形组合、雕刻花饰。屋檐下用条石砌筑院落边缘石。之所以采用这种屋顶形式,主要还是因为房主人多为各地商人,盖这种单坡屋顶的房子,外部的墙体也就是屋脊的高度,高大结实,院落围合起来以后就像是坚固的城堡,可以保证安全。高高的院墙还能防止冬季寒风的吹入。门楼下方根据不同需要有青砖雕花式、六柱木刻式,有的还建有木制大车门,以利大车搬运货物进出。

我们主要调研了NO:

001的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是

个一进院落,首先是入口,入

口在建筑的右侧,映入眼帘的

是那些木质材料表现出来的

古朴感和粘贴在上面的对联和门神贴画,对联: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南西北财,横批是万象更新。进入四合院首先看到是照壁,照壁上雕刻了枝繁叶茂的植物和

形象活泼的动物,左拐进入院落,院落由下堂屋、上堂屋、两间厦房围合。因地处寒冷之地的黄土高原,低温干燥,所以院落就较为宽敞,便于接受更多的日照,以提高居室的温度。后墙厚实以抵挡冬季寒风;房后种植花果蔬木,很好的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进行生产,根据地形进行朝向的调整;屋顶的采用砖雕,檐下已西北习惯采用如意头云头挑枋门口取黄河卵石为“石敢当”镇宅,就地取材;房屋正面窗比门大,既便于采光,又有利于通风,窗上贴有极具西北特色的窗花,窗上还挂有大窗帘便于冬季保暖,庭院里走道用石板条或石子拼图或砖铺而成,院子里种花植果木。青城南北两山夹峙,黄河穿城自西南向东北流过,青城人要在山水间繁衍生息,必须学会利用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将人山水三者充分的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在这独特的环境下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之美

在青城,砖雕作品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大

都镶嵌在砖木结构建筑物的侧墙中央或山墙正

面墙头的檐下和庭院影壁正中,有个别的高筑于

屋脊之上,是专门用来装饰砖砌墙壁的手

工艺术品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

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

式透雕等种类。一幅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

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

一体,有极强的立体感。门窗多为木雕

形式:窗户多为直棂固定窗与支摘窗两

种形式,窗棂图案丰富精美,艺术气息

浓厚;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习惯了冰冷的铝合金类的窗无不感叹这些做工精致优美的窗户。这些也体现了我们的老前辈对生活的细致追求。老百姓的宅院没有雕梁画栋,没有

奢华的生活用品,然而这些朴实

的浓浓生活气息里表露着美好

的愿景。

古民居就是一道亮丽的城

市风景线,同时也为现代人诠释着兰州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对这些古民居文化价值的考察,应该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对古民

居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兰州古民居的历史和文化功能,这应该是兰州加快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旅游潜力的重要途径。

要离开了,时间过的很快。途中经过青城的黄河大桥,一眼看去,这里的黄河水不知比兰州段黄河水清澈多少倍,应该是累了,我们上车不久就都睡着了,等睁开眼时到兰州了。特有种时空错落之感,刚才还是古朴的味道,安静的村庄,突然间就变成喧嚣的城市……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 一、古镇民居建筑的线形美 (一)直线美 直线隐藏于建筑的墙体、柱梁和门窗等。例如长扇落地窗中的边框线、门板线、窗棂线。以窗棂为例,窗子作为建筑的眼睛,在民居建筑中起的主要作用为采光和装饰。窗棂由长、短、粗,细不同的木线条构成,形态各异,长短不一。建筑中的线条构成既抽象,又直观,这些线条看似简单,但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同时寓意深刻。例如常见的冰裂纹窗棂图案(如图1-3所示:)。冰裂纹的来历为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棒槌或石头砸其上,冰面就会嘎然一声,出现许多炸裂开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冰裂纹最初在瓷器上呈现,应用于家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用短直线交错构成不规则的几何形构成窗棂形式,居住者们借此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梅花纹饰的运用也较为常见,其花纹主要是榫接和透雕的技术加以制作,用简洁的几何形构成犹如梅花片片,层层叠叠,强调居住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此外,还有菱形、井字纹、丁字纹、万字纹、夔纹等,其中万字纹和夔纹分别承载着万寿无疆和望子成龙的心愿。这些图案均由精巧、挺直的木线条构成,事实上,是追求实用价值的结果。因为窗子作为建筑内部的采光通道,在不失美观的前提下必须最大可能地引进光线;与此同时窗子起着借景的作用,每个窗棂中呈现的风景不尽相同,窗棂便成为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直线简洁、刚毅的特点在马头式风火墙的设计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浙北古镇地少水多,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以水为生的水乡古镇,寸土寸金,在鳞次栉比的建筑中,为保护自家建筑免收火灾,在建筑山墙上建起阶梯式的墙壁(如图1-4所示)。这些墙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风火墙,其阶梯性的延伸至屋脊之顶给人们有视觉的稳定性和上升感,在与垂直地面的墙角直线形成呼应,长短错落分布,打破了白色墙面的平静,使得建筑简单的造型变得丰富,建筑中一排排的直线如同五线谱,风火墙的延伸如跳动的音符,前后左右有节奏地变化,与流淌的河水形成静与动的对比,一直一曲,虚实相间。 (二)流线美 流线的美来自于自然的造型。流线本身代表着曼妙柔和、雅致。在浙北水乡古镇民居建筑中的流线主要体现在建筑中的山墙上。山墙的构造形式常采用在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的形式,主要特点是在山墙顶部做成半圆形罩于山墙上,

四川旅游资源简介

旅游资源简介 是中国多山省份之一。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70余米,而西部最高的贡嘎山则达7556米,二者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在中国仅、新疆可比。 的气候复杂多变。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川东盆地。全省高原占地三分之二,面积约为三十六万平方公里,盆地仅占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川西包括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毗临青藏高原的东部,俱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峡谷具垂直气候的特点,高原山区地高天寒,严冬时气温约为摄氏二度至零下二十度,且冬季长达五个半月之久。六月至九月是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是旱季。旱季午间气温可达摄氏三十二度。高原有六小时以上的日照,衬托青草绿树,景致优美。 风景名胜区众多 是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省拥有众多高品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其中2处世界自然遗产:"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佛教圣地"峨眉山-大佛;1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共有国家4A、3A级旅游区(点)2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8处,省级森林公园46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2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8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全国农业旅游示28处,全国工业旅游示点8处。如驰名中外的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遗迹和蜀南竹海、海螺沟、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恐龙博物馆等知名景区(点)等。九寨沟、黄龙、大佛--峨嵋山和卧龙4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素有"风景省"的美称。尤其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场之一的川西横断山区,雪峰卓立,林海苍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汹涌澎湃,奔流其间,形成了许多神秘、险峻的旷世奇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自蚕丛、鱼凫以来至今已有4500余年文明史,水旱从人,物华天宝,号称"天府之国"。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都江堰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24座从古代水利工程、古镇民居到名人故居,从寺庙道观、石刻壁画到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史前遗址到现代建设风貌,应有尽有。南丝绸之路经过往南延伸;三国豪杰在蜀道上演绎了无数故事;举世瞩目的红军长征在川西走过了最艰苦的一段,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另外,在巴蜀美丽的上,还聚居着藏、彝、羌、纳西等15个少数民族,灯会、花会、转山会、赛马会、火把节,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川酒川菜享誉中外,倾倒了无数海外游客。 美食

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开

公选课:《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课程作业 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 作者:李剑穆寒 学号:3201005070433 代课教师:马治鸾

二0一三年五月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 一、青城山旅游资源概况 1、独特的地质地貌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青城山古名天仓山、丈人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名青城,谓之青城山。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在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全山有36座山峰,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青城前山是景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青城后山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 青城山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适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等职务生长。1994 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拥有高等植物2500 种,其中珍稀植物69 种。有木本植物730 余种,分属110 个科,有多种名贵树种,其中银杏树和水杉树被称为活化石; 草本植物上千种; 药用植物837 种,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因地貌独特,林木清幽,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陆栖脊椎动物280 余种,野生两栖类动物和爬行动物10 余种,鱼类20余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野牛、牛羚、白鹤等。虫鸟种类繁多,山鹊画眉,黄莺紫鹃,四时鸣啼不绝。

1 四川地理概况

第一章四川地理概况 一、单项选择题 1.四川省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位。 A三 B 四 C 五 D 六 2.四川建制始于()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3.将川陕路分设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始有四川之名是在()时。A秦代B汉代C宋代D元代 4.四川现有()个世居的少数民族。 A 10 B 12 C 14 D16 5.()铁路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A宝成 B 成昆C成渝 D 达成 6.()铁路称中国第一路。 A宝成 B 成昆 C 成渝 D 达成 7.四川盆地的最高点是() A华蓥山B大巴山C邛崃山D龙门山 8.被称为中国的山水画和历史文化长廊的长江三峡,位于() A盆地东缘山脉B盆地南缘山脉C盆地西缘山脉D盆地北缘山脉 9.卧龙、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位于() A巫山B龙门山C邛崃山D大巴山 10.四川的风景区中,被称为“中国百慕大”的黑竹沟风景区位于()地区。 A大、小凉山B沙鲁里山C大雪山D岷山 11.四川最长、最宽的山系是() A大、小凉山B沙鲁里山C大雪山D岷山 12.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区位于() A大、小凉山B沙鲁里山C大雪山D岷山 13.四川最高的山峰,有“蜀山之王”美誉的是() A贡嘎山B沙鲁里山C大娄山D岷山 14.四川西部所谓的“关内”与“关外”,其界线是() A大、小凉山B沙鲁里山C大雪山D岷山 15.四川最高的山峰海拔是()米。 A 5576 B5575 C 7556 D 7655

16.境内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近千条,号称“千水之省”的是() A湖北B湖南C四川D广东 17.四川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条。 A 15 B 19 C 22 D 24 18.下列河流中,其长度最长的是() A岷江B金沙江C沱江D嘉陵江 19.()是古代四川最早开发通航的大江,经隋、唐、宋、明、清历代开发整治,成为“蜀麻吴盐自古通”的重要水道。 A岷江B金沙江C沱江D嘉陵江 20.碧峰峡、中岩风景区等景观位于() A岷江水系B金沙江水系C沱江水系D嘉陵江水系 21.金沙江的最大的支流是() A大渡河B涪(fu)江C通天河D雅砻江 22.四川堰塞湖中最年轻的湖泊是() A泸沽湖B邛海C马湖D叠溪海子 23.泸沽湖、邛海、马湖和叠溪海子四个湖泊中,面积最大的是() A泸沽湖B邛海C马湖D叠溪海子 24.《峨眉山月歌》中描绘的景色属于() A金沙江水系B岷江水系C沱江水系D嘉陵江 25.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重要的景点叠溪海子,按照湖泊的成因判断属于() A构造湖B堰塞湖C冰川湖D河迹湖 26.()景区是继九寨沟、黄龙后,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推出的第三大旅游精品区,将成为阿坝旅游“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冰川”四大品牌之一。 A贡嘎山冰川B海螺沟冰川C达古冰川D螺髻山冰川 27.四川省众多的山地瀑布中,瀑宽140米,被称为我国最秀丽的宽瀑是() A九寨沟诺日朗瀑布B牟尼沟扎嘎瀑布 C西岭雪山大飞水瀑布D银厂沟百丈瀑布 28.在四川省众多山地瀑布中,瀑高304米,堪称四川瀑布落差之最的是() A九寨沟诺日朗瀑布B牟尼沟扎嘎瀑布 C西岭雪山大飞水瀑布D银厂沟百丈瀑布 29.()是目前我国水龄最长、天然的分子团最小、含氕(pie)量最低、富氧、弱碱性、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均衡丰富的冰川泉水。 A镇江中泠泉B北京玉泉C达古冰川泉D江西庐山谷帘泉 30.()被誉为“地球之肾”。 A冰川B湖泊C森林D湿地

兰州榆中青城古镇之民居

青城古镇之民居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建筑学

兰州榆中青城古镇之民居 2011年12月27日一行六人乘车经榆中县城前往青城古镇,崎岖山路不知是多少个十八弯,两位同学大有呕吐之势;似悬崖峭壁旁行车,作为乘客我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可怕,对此山路的修建者报以深深的敬意;路上来往的车辆行人星星点点,半个小时还碰不到一个;偶尔可见的几户人家是长在在光秃的山上似的,特有大漠孤烟的感觉, 像是有高人在此山修炼一样;名 副其实的窑洞就在眼前,生平第 一次所见,却只能匆匆几瞥;山 上残留的雪景与万里无云的蓝天 交相辉映,甚是漂亮。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离兰州市约50千米,和兰州一衣带水, 是兰州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非常难得的 古镇,也是兰州城区以外又一块黄河穿 过的夹在两山之间比较大的冲击平原, 平原的地形选择有利于农业的耕作和子 孙的繁衍。景区内主要是古建筑、古民 居群,对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风情有一定 历史价值。先后有《老柿子树》、《黄河浪》等电视剧在此选景拍摄。

据史记载,青城古镇为宋仁宗年间 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所筑,为纪念他,后 来便叫做青城。如图,狄青的雕塑立于青城 古镇的重要位置。青城古镇有青城书院、 青城隍庙、高氏祠堂、罗家大院等一些规 模宏大、历史悠久、古朴典雅的文物。青 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 1831 年)。整个书院坐北朝南,面对崇兰山和普济阁,形如长条,共有三院,33间。主殿屋面形式采用大屋脊式歇山结构。青城城隍庙 坐南朝北,整个建筑南北 方向呈“王”字形,东 西两面相互对称。青城城 隍庙山门属歇山式结构, 戏楼、献殿等均属卷棚式 歇山结构,大殿属大屋脊 式歇山结构,寝宫属硬山 一坡水结构。整个建筑群中轴对称,布局合理,构造科学。条城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 年)。整个高氏祠堂基本采用的是悬山式建筑结构,一层一层,逐层增高,意味着子孙后辈步步高升。前过厅建筑风格则采用的是卷棚式歇山结构,后过厅建筑为大屋脊式歇山结构。高氏祠堂的门厅柱数为九,九为数字中最大。在青城,祠堂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罗家大院为四合院建筑,风格为典

青城派功夫掌门人何道君的简介

青城派功夫掌门人何道君的简介 下面是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青城派功夫掌门人何道君的简介。 青城派功夫掌门人何道君何道君,道号:至君,成都市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功夫(青城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武术六段、青城派功夫掌门人,四川武协青城功夫研究会会长、国际武术冠军、青城山全真龙门派第21代嫡传(系青城山祖师殿主持女冠105岁曹明仙道长之嫡传,与已故武僧海灯法师同辈师兄弟)、四川省太极拳俱乐部理事。 何道君,道号:至君,成都市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功夫(青城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武术六段、青城派功夫掌门人,四川武协青城功夫研究会会长、国际武术冠军、青城山全真龙门派第21代嫡传(系青城山祖师殿主持女冠105岁曹明仙道长之嫡传,与已故武僧海灯法师同辈师兄弟)、四川省太极拳俱乐部理事。 青城派功夫掌门人何道君的人物简介1992年创办青城山第一家道教园林武术馆--青城道君精武馆,传承弘扬青城武术及道教养生文化。 早年游历大江南北,精研各流派内外功夫,艺成百家,圆融各派,精通散手技击、内外气功、药功,青城道教养生术等,其世界首创的独门功夫----汽车过头,曾引起海内外的极大轰动,被誉为青城山第一绝技。 数十年武术人生,桃李满天下,青城山功夫弟子目前遍布海内外,英国、日本、美国、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台湾等。

创办有青城山功夫表演团、青城武学研究会,现在主要致力于青城山功夫的挖掘、整理,以及在国内外推广与弘扬中华青城山功夫、宣传青城山道教文化、弘道利生。 在何道君先生多年的传承下,青城武学广传天下。 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成都电视台,四川日报,成都工人报,成都晚报,华西都市区报,成都商报,天府早报,蜀报,四川新闻网、新浪网,搜狐网,雅虎网等几百家媒体网站均有系列专访及报道。 久仰你的威名,甚是钦佩,但却无缘与你切磋技艺。 今天,我在这里郑重向你发起挑战,希望我们能早日相逢在成都,在擂台之上一试武功的高下,让世界人民观看到一场精彩的中国功夫与西洋拳击的对抗赛!因为在西洋拳面前,我对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功夫,非常有信心!希望阁下在这件事上不会令我失望,不会令世界失望!成都青城道君精武馆何道君今年38岁的何道君出生在成都北门,父母都是饮食行业的从业人员。 很小的时候,由于他的哥哥钟情太极拳,出于好奇,他让哥哥教会他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并甘之若饴地坚持了下来。 何道君在练太极拳的同时,还学会了一些硬功,能够掌劈石,头开砖。 17岁那年,何道君在成都骡马市街一家面馆当小工。 一天,在店里守夜的他被小偷刺伤了,意外事件使他踏上了寻访武林名师之路。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的分布多为适应聚族而居的家族生活的需要,从同族村落、坞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都是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由于中国人有敬祖的传统,供奉祖先的祠堂成为村落的中心建筑物。中国伦理讲究的是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表现在建筑布局上,首先就是父母居住的正房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上,位置居中,子孙辈居住正房前面左右对峙的东西厢房;父辈与子孙辈的居室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等级之分。男女之别则强调限制和规范妇女行为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就是男处外庭、女居内室。“风水”之说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相宅、相墓之术。由于古人相信建筑的“风水”会直接影响家族的兴旺和发达,因而他们在建屋之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风水”的好坏,以“风水”之说来指导基址的选择、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等。 北京四合院 是一个封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多按一条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开在东南角,按风水学说和八卦方位,这是吉利的“坎宅巽门”,可以带来财运。进门后迎面是一堵饰有精致砖雕的影壁,古代使用影壁的主要目的是避邪。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四合院内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长辈住正房,当中的堂屋供奉祖先牌位;正房两侧的厢房供晚辈居住。各房以游廊相连。其它房屋不论开间、进深尺寸还是高矮、装修做法等方面都低于正房。 四合院大门 位于中轴线上,前檐左右两根柱子不落地而垂在半空,柱下端雕成花形,因而称作“垂花门”,大都非常华丽,是宅院中的装饰重点。垂花门是分隔内院与外院、内宅与外宅的一道分界门。旧时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二门”即指此垂花门。 垂花门柱上刻有花瓣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这些雕刻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窑洞 窑洞民居广泛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黄河中游有大片黄土层,易于挖掘,并具有防寒、保暖的特性,在黄土断崖处挖掘横向穴洞的居住形成了窑洞。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 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 徽州民居 徽州的民居村落,依山傍水布局,环境优美。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在明清时代,风水是徽州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所谓“吉地不可无水”,每个村

青城山尊项目介绍

青城山尊酒店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近年来,都江堰市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大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大力实施“四个一体化”(即城区与景区一体化、旅游与文化一体化、旅游与生态一体化、旅游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旅游业三个转变”(即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会展等特色旅游转变,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转变,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从去年开始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计划在2015年内在青城山形成一个高星酒店群的格局,从而满足都江堰的旅游高端市场需求。 地理位置: 酒店位于都江堰市青城山镇五里村境内,建设区与都江堰市相距约15公里,东距成都68公里。与五里路与省道106线相连,交通便利,属于山脉东支前缘中低山地处沟谷及斜坡地带,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青城山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酒店规划理念: 1.以陶渊明之桃花源的意境为酒店的总体环境的总体环境氛围塑造目标,在空间上把握抑与扬的节奏变换,塑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境,造世外桃源式的环境。在环境与塑造恍然如梦的诗情画意的

人文写意山水园。 2.以基地内的“长寿泉”和竹林以及五里村“长寿之村”为背景;以“贡品堂”茶业以及园医馆中医养生为支撑。借山泉竹林之意趣,并加以扩充拓展、扩竹林、设景点、置茶园、配以药膳养生茶荘、中医SPA等。结合基地优良的环境条件,塑茶园养生之环境。 3.汲取地域建筑神韵,捕捉地域建筑形象特征,以现代建筑的审美为立足点,并与建筑功能紧密结合,打造具地域特征的新中式现代建筑风格。借川西建筑特色,塑新中式建筑风格 4.酒店采用建于自然山水间的人造环境规划设计,在充分结合自然环境、传递与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造园手法,通过“借山、理水、造园”等手法,使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整体,两者相得益彰。 设计方案: 怀着对自然环境的珍爱与尊敬,我们力图使建筑融入自然,让游客在会议、餐饮、住宿的同时能够最真实的、最舒适的贴近自然,享受独特的青城山自然风景。酒店大堂从入口密林间的曲折迂回的蜿蜒道路可直达酒店入口,入口雨棚出檐深远,结合极富川西风格的坡顶雨棚柱廊,即形成庄重大方的入口形象又突显度假酒店的性格。进入酒店大堂后,眼前豁然开朗,极目远眺使远处瀑布美景与隐约在山间的建筑尽收眼底,俯视近看则是酒店的景观核心区。为充分利用青城山的自然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优越性,借用水面和山体自然景色,使建筑生长在山间。与周围环境完美结合。

古镇观民居

看变化爱潼南之 古镇观民居 张渝扬 位于重庆西北,距潼南县城10公里,地处涪江下游的双江古镇,是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原中共重庆地委(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烈士的故乡。距今有400年的历史。镇外浮溪、猴溪环绕,双江因而得名。镇内古街石板铺路。街道两旁一排清代民居,青瓦盖顶,园木为柱,白灰勾线,垂花柱,开花窗,立板门,安腰枋,一色檐下外廊,显得古朴端庄,自然美观。今存有中街、东街、上西街、下西街、南街、北街、兴隆街、水巷子、老猪巷9条古巷。 许多年来,凡来潼的客人都要到双江参观古民居,感受体验这古镇的悠久与沧桑。古镇是古老的,走进了双江,仿佛走进了古老的记忆。漫步古镇,保存完好的“禹王宫”、“清代民居”、“兴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邮政局大院”(即杨闇公旧居)、“长滩四知堂”、“惠民宫”等规模宏大,凝聚着清代建筑风格的大型古民居达20余座;这些被参加第二届全国民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们誉为“价值极高,全国罕见”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是双江古镇的精华,也是前来游览双江的客人必看的亮丽景观。 走进北街口那座写有“双江”的古牌坊,沿北街一路前行。在长约700米的“清代一条街”上,看楼台错落、庭院深深;访古探幽,古色古韵。尤其让你流连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氏民居”(即“田坝大院”)以及杨尚昆主席出生地“长滩四知堂”和“禹王宫”,在众多古民居中显得别具特色。 走进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60平方米的“杨氏民居”,它那布局灵活,不拘一格的建筑风格和那极具变化,层次丰富。外虚内实的建筑效果,无不显现出古镇特有的历史风貌和巴渝遗韵。这座大院为原双江首富杨守鲁所建、因民居地基原是平坝良田,故又称“田坝大院”。田坝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时15年。这座清代建筑是南北横向长方形,与涪江岸边的“金龙,”“银龙”二山古寺遥相对峙;高低层叠的马头形山墙。精美的正脊垂脊,瓷片起线与周围的溪河山色浑然结合,呈现出古朴的自然美、建筑美。在这座封闭的四进四合院院落中,有大小房厅51间共108门,每进均有天井、栏杆、回廊、花台,宅后还有对称花园和小姐楼。建筑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院落中以抬梁式与穿逗式相结合的手法设计敞厅。宅外的风火砖墙逞猫拱背驼峰形,线型优美简洁。宅内各进既独自成院,又能通过廊道与其余各进相通。建筑设计科学,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在这里,你可玩味那雕琢精美,栩栩如生的隔扇、漏窗。柱础、斜撑、云托、挂落、垂柱的图案精美,门窗、隔扇的做工考究,令你惊叹。尤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历史戏剧人物、花卉图案最为精致。因其古典精致,故被不少影剧院导演选做外景拍摄地,电视连续剧《凌汤元》《故乡的足迹》《雾都》《母亲、母亲》等电视剧纷纷在此拍摄,深受导演、演员和游客的青睐。如今,经过全面的维修,更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更为独特的是尚昆主席的出生地“四知堂”的建筑,虽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这座位于猴溪上游,依山临坝而建的四合院,为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占地1290平方米。院前猴溪水清,院后竹木青翠,左右群山环抱。因猴溪水急滩长,故又名“长滩子”。其建筑设计采用“步步递进,层层高升”的传统习俗,建筑布局更独具匠心。“四知堂”之名取于尚昆先祖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该室以“四知”的“四”字作为建筑布局的组合形式,前后厅面阔五间,之间于东西两侧建厢房,面阔四间,形成一个大四合院;东西厢房外侧,又各建一通外厢房,皆面阔八间,长32.5米,深7.4米,内外厢房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研究

湘西凤凰古城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研究 背景简介: 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县治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凤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 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 美丽的小城。作为一座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 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 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 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自然形态和人文地理环境 空间凤凰城紧邻沱江而建,城的四周青山环抱,沿沱江风土圈,由自然风景,古建筑以及风土陈迹组成。凤凰古桥石造粗犷,雄浑简朴,是进入凤凰城的门户。沱江似巨龙蠕动在黛色山峦间。 在灿烂的阳光下,清澈的江 水泛着涟漪,闪烁着翡翠色 的光芒。两岸一排排灰色的 吊脚楼倒映水中。在浅蓝色 的炊烟中,凤凰城城楼的剪 影显得庄重神奇。在晨曦和

晚霞的辉映下,沿江常有妇女在洗衣裳,棒槌声此起彼伏,合成了动人的乐章,传送者生活的安宁和温馨。 出北门经长条青石阶至江岸,一条古梁桥,划破沱江,把两岸联系贯通。经梁桥过江东行,一路饱赏沱江两岸景色。在弯曲的沿河小径上,分设几座关门,关门造型质朴厚重,对景线起到引导和限定段落的作用。再往东行,沱江的转弯处,在一群古建筑中矗立一座三层重檐的八角楼阁。若驻足在梁桥中段往东看,八角楼便是河轴的底景。这一切形成没有建筑师的杰作,渲染了小山城特有的宁静气氛,呈现小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一致,可谓城在景中,景即是景。 古城民居居住空间的民族差异 居住空间的民族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家族和苗族之间。从外观看, 古城民居中的吊脚楼虽基本相 同,但空间的组织却完全不同。 土家族一般是在室外设楼梯上吊 脚楼,而苗族需进堂屋,转而至 火塘间,再进吊脚楼。 从单体住宅的布局上,土家族和苗族也不相同。土家族常较分散,且沿沱江两岸布置;苗族相对集中,布局紧凑,一般是合族聚寨而居。 社会文化与民俗风情 凤凰山川秀美,更是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的分布多为适应聚族而居的家族生活的需要,从同族村落、坞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都是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由于中国人有敬祖的传统,供奉祖先的祠堂成为村落的中心建筑物。中国伦理讲究的是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表现在建筑布局上,首先就是父母居住的正房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上,位置居中,子孙辈居住正房前面左右对峙的东西厢房;父辈与子孙辈的居室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等级之分。男女之别则强调限制和规范妇女行为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就是男处外庭、女居内室。“风水”之说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相宅、相墓之术。由于古人相信建筑的“风水”会直接影响家族的兴旺和发达,因而他们在建屋之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风水”的好坏,以“风水”之说来指导基址的选择、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等。 北京四合院 是一个封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多按一条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开在东南角,按风水学说和八卦方位,这是吉利的“坎

宅巽门”,可以带来财运。进门后迎面是一堵饰有精致砖雕的影壁,古代使用影壁的主要目的是避邪。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四合院内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长辈住正房,当中的堂屋供奉祖先牌位;正房两侧的厢房供晚辈居住。各房以游廊相连。其它房屋不论开间、进深尺寸还是高矮、装修做法等方面都低于正房。 四合院大门 位于中轴线上,前檐左右两根柱子不落地而垂在半空,柱下端雕成花形,因而称作“垂花门”,大都非常华丽,是宅院中的装饰重点。垂花门是分隔内院与外院、内宅与外宅的一道分界门。旧时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二门”即指此垂花门。 垂花门柱上刻有花瓣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这些雕刻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窑洞 窑洞民居广泛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黄河中游有大片黄土层,易于挖掘,并具有防寒、保暖的特性,在黄土断崖处挖掘横向穴洞的居住形成了窑洞。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

双江古镇观民居

看变化爱潼南之 双江古镇观民居 张渝扬 位于重庆西北,距潼南县城10公里,地处涪江下游的双江古镇,是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原中共重庆地委(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烈士的故乡。距今有400年的历史。镇外浮溪、猴溪环绕,双江因而得名。镇内古街石板铺路。街道两旁一排清代民居,青瓦盖顶,园木为柱,白灰勾线,垂花柱,开花窗,立板门,安腰枋,一色檐下外廊,显得古朴端庄,自然美观。今存有中街、东街、上西街、下西街、南街、北街、兴隆街、水巷子、老猪巷9条古巷。 许多年来,凡来潼的客人都要到双江参观古民居,感受体验这古镇的悠久与沧桑。古镇是古老的,走进了双江,仿佛走进了古老的记忆。漫步古镇,保存完好的“禹王宫”、“清代民居”、“兴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邮政局大院”(即杨尚昆、杨闇公旧居)、“长滩四知堂”、“惠民宫”等规模宏大,凝聚着清代建筑风格的大型古民居达20余座;这些被参加第二届全国民居学术古研讨会的专家们誉为“价值极高,全国罕见”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是双江古镇的精华,也是前来游览双江的客人必看的亮丽景观。 走进北街口那座写有“双江”的古牌坊,沿北街一路前行。在长约700米的“清代一条街”上,看楼台错落、庭院深深;访古探幽,古色古韵。尤其让你流连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氏民居”(即“田坝大院”)以及杨尚昆主席出生地“长滩四知堂”和“禹王宫”,在众多古民居中显得别具特色。 走进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60平方米的“杨氏民居”,它那布局灵活,不拘一格的建筑风格和那极具变化,层次丰富。外虚内实的建筑效果,无不显现出古镇特有的历史风貌和巴渝遗韵。这座大院为原双江首富杨守鲁所建、因民居地基原是平坝良田,故又称“田坝大院”。田坝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时15年。这座清代建筑是南北横向长方形,与涪江岸边的“金龙,”“银龙”二山古寺遥相对峙;高低层叠的马头形山墙。精美的正脊垂脊,瓷片起线与周围的溪河山色浑然结合,呈现出古朴的自然美、建筑美。在这座封闭的四进四合院院落中,有大小房厅51间共108门,每进均有天井、栏杆、回廊、花台,宅后还有对称花园和小姐楼。建筑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院落中以抬梁式与穿逗式相结合的手法设计敞厅。宅外的风火砖墙逞猫拱背驼峰形,线型优美简洁。宅内各进既独自成院,又能通过廊道与其余各进相通。建筑设计科学,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在这里,你可玩味那雕琢精美,栩栩如生的隔扇、漏窗。柱础、斜撑、云托、挂落、垂柱的图案精美,门窗、隔扇的做工考究,令你惊叹。尤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历史戏剧人物、花卉图案最为精致。因其古典精致,故被不少影剧院导演选做外景拍摄地,电视连续剧《凌汤元》《故乡的足迹》《雾都》《母亲、母亲》等电视剧纷纷在此拍摄,深受导演、演员和游客的青睐。如今,经过全面的维修,更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更为独特的是尚昆主席的出生地“四知堂”的建筑,虽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这座位于猴溪上游,依山临坝而建的四合院,为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占地1290平方米。院前猴溪水清,院后竹木青翠,左右群山环抱。因猴溪水急滩长,故又名“长滩子”。其建筑设计采用“步步递进,层层高升”的传统习俗,建筑布局更独具匠心。“四知堂”之名取于尚昆先祖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该室以“四知”的“四”字作为建筑布局的组合形式,前后厅面阔五间,之间于东西两侧建厢房,面阔四间,形成一个大四合院;东西厢房外侧,又各建一通外厢房,皆面阔八间,长32.5米,深7.4米,内外厢房

青城山

开场介绍、欢迎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在这里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也欢迎各位同我一起踏上这段旅程。 送祝福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导游要想跟游客关系好,祝福的话一定要先送的早,所以,小张在这里先给在座的所有朋友送上一份我的祝福,祝大家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可乐、千事吉祥、万事如意、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我们的身体要向甘孜州高原上的牦牛一样健壮,而我们兜里的钱也要多如牛毛,好了祝福的话先给大家说到这里,下面给大家做下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介绍司机、竭诚服务、表决心 下面给大家隆重介绍下我们的司机师傅,这位就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在我们旅游界是出了名的三好先生,大家猜猜这三好,是哪三好啊?这三好就是,车技好、人好、服务态度好,做咱王师傅的车那是绝对安全,绝对放心的。 在接下来这几天的旅程里,也将会由我和王师傅竭诚为大家服务,大家有什么意见、建议、要求、疑问都可以随时找我,我一定尽力帮大家解决,总之一句话,你们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你们的快乐,也是我们作为导游和司机人员最大的快乐,希望大家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同时,在此小张也希望大家都能理解支持配合我的工作,大家和谐共赢嘛。 青城山简介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青城山是道教的第五洞天,在雄,秀,奇,险,幽中也是排名第五,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

黄龙溪基本情况介绍

黄龙溪基本情况介绍 一、地理区位 黄龙溪位于成都市双 流县西南部边缘,海拔450 米至520米,北纬30.17°、 东经103.58°,距成都市区 28公里,距双流县城35公 里、距华阳镇28公里、东 临本县籍田镇、西北面与新 津接址、西南面紧邻眉山地 区彭山县。锦江自北由成都 流入,贯穿黄龙溪古镇域, 并在黄龙溪古镇区东面纳入支流鹿溪河,组成镇域内的主要水系。 目前从成都方向自驾车到黄龙溪古镇路线有5条: 1、沿人南线至华阳绕城路,上双华路约2公里处左转上双黄路直达景区。 2、市区→永丰立交桥成雅高速双流出口右转双华路约2公里处右转上双黄路直达景区。 3、南延线——正兴镇——籍田镇——籍黄路——黄龙溪。

4、永丰立交——成雅 路——新津火车站——大 黄路——双黄路——黄龙 溪。 5、彭山县城——江口 镇(过桥)——黄龙溪。 二、气候温度 黄龙溪镇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16.3℃,全年无霜期287天,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凉,四季分明。镇域整体地势起伏舒缓,略向南倾,地形坡度1.5%,全镇林木覆盖率29.6%。 三、历史文化 黄龙溪古镇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中国环境优美小城镇”、“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列入成都市旅游发展重点镇,2011年凭借悠久的水文化成功入选“成都新十景”,并排名第三位。 古镇主要特色是:古街、古树、古庙、古水陆码头、古建筑和古朴的民风民俗。 四、旅游接待人次 2012年双流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10.64万人次;旅游总

盘点景色自然的徒步景点,从你所熟知的成都青城山后山、彭州九峰山谈起

徒客共享(公众号:tukeshare) 盘点景色自然的徒步景点,从你所熟知的成都青城山后山、彭州九峰山谈起 热爱旅行的你,青睐的是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是满是人文情怀的古迹?小编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对景色自然的旅游景点盘点,看看这些地方有没有你寻找的旅行的意义~ #1丽水·云中大漈 票价:门票50元,导游费100元 开放时间:8:30-17:00 简介:云中大漈景区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南部,海拔1030米的中高山盆地内。境内丘峦多姿,田园村落景致宜人,四周群山环绕,烟雾弥漫,被喻为“云中桃源”景区内拥有:建于南宋时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思寺;树龄达1500多年的亚洲之最——柳杉王“浙江绿谷十佳景点”之一——雪花漈;景宁县第一高峰上山头千亩猴头杜鹃林;素有“江南第一梯田”美誉的小佐梯田;此外还有护关桥、胡桥等明清古廊桥,明朝银矿遗址银坑洞等众多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大漈古有十大景点,分别是:石柱呈奇、豸尖挺秀、祠门古柏、伏虎钟灵、石马潜渡、龙舌戏珠…。 关键词:瀑布很美峡谷很壮观村民淳朴 Tips:自驾:丽水高速到景宁后,沿52省道一直开下去,到白鹤后右转,沿途有云中大漈的指示牌,不用担心,约1小时的山路。自助游:从丽水汽车西站坐到景宁县的班车,6:40-16:40,每30分钟一班,票价20元。之后由此前往大漈,景宁车站总共两个检票口,左侧是长途车,右侧是景宁下面各个乡镇的中巴。 #2阿坝·漳扎 简介:漳扎即漳扎镇,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辖镇。原名九寨沟镇,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46km,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杂居镇。 关键词:景色自然 #3成都·青城山后山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简介:青城后山景区位于青城山后,都江堰市泰安乡境内。景区距成都70公里,面积100馀平方公里。乘车从青城山大门左侧公路西行,跨青溪桥,穿后山门。 关键词:夏季值得去空气特别好古镇不古

青城山现状开发概况

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摘要: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在中国道教中,具有尊崇的地位,被誉为开宗圣地、道教祖庭,在海内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资源品级高、文化内涵深厚,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馆”。分析了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措施。 关键词: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1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开发现状 1.1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 四川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道教建筑类:天师洞、建福宫、上清宫、常道观、玉清宫、朝阳洞、祖师殿、圆明宫等。 (2)道教艺术类:①道家音乐:全真正韵、洞经古乐等;②道家武术和气功:青城拳术、青城太极拳、青城剑术、青城派气功、道家养生术等;③道教文学艺术:道教楹联、字画等;④道教工艺品:道教人物雕像、道教法器、道教根雕、乌木雕刻品等;⑤道教碑刻: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五代天师像等。 (3)道教活动类:正月初九日玉皇圣诞、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罗天大醮、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法会、祀福法会、传戒法会等。 (4)其他一些道教历史遗迹:挪笔槽、试剑石、天师手植银杏树、天师池、杜光庭读书台、唐薛昌丹井等。 1.2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青城山风景名胜区依托“青城天下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中国道教名山厚重的文化底蕴,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保护地。目前青城山已经开展了以下一些活动:(1)以青城山宫观建筑群、青城山道教摩崖石刻、道教历史遗迹、道教人物造像、道教楹联碑刻、道教音乐等为主的展示;(2)以青城山道家茶道、青城山道家养生术、青城养生元谷为主的度假;(3)以青城山道教武术、道教气功、道家茶道、青城道家长生宴、青城道家素食为主的体验;(4)以青城山道教文化节、道教博物馆等为主的综合性旅游活动;(5)以青城四绝、青城老腊肉、青城根雕、川芎等中药材等为主的旅游商品的开发。 在2006年都江堰政府提出的《青城山———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规划纲要》中,都江堰政府提出了青城山组团是“中国式养生”的核心启动区域,《规划》将其划分为三个片区:一是以青城前山门片区为前台,主要强化娱乐功能;二是以青城前山片区,主要强化深度观光功能和养生文化集中展示与研习功能;三是以青城后山片区为后台,主要强化休闲度假功能和道教养生、中医养生的深度体验。主要项目有:青城山景区创5A提升、道教文化博物馆、百草园中华元谷、“九心合一”游客集散中心、豪森温泉酒店、美仑国际旅游学院及五星级酒店、青城高尔夫改造等。围绕“中国式养生”这一核心理念,《规划》提出在青城山组团打造引擎项目“国际养生博览会”的构想,并建设以中医药国际研发中心为核心的支持体系和养生体系。但是,目前青城山仍然是以传统的道教文化观光旅游 为主。 2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资源开发单一,综合性旅游项目较少,游客参与性项目少

都江堰资源概况

都江堰资源概况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因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境内青山绵亘、河渠纵横、沃野千里、山环水绕,城景交融,天人相应,品味独绝,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1988年撤灌县设市。都江堰市区位优越,处于“九寨、黄龙--成都、都江堰---乐山、峨眉”黄金旅游线的枢纽,距成都市区仅有20分钟车程,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运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成为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枢纽。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现辖19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3万,其中城市人口23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都江堰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获得了一系列殊荣,美誉度不断提高。都江堰市是名满神州的长寿之乡,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世界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获得中国首届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青城山—都江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首批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境内有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 一、旅游资源概况都江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集,景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世界级和国际级著名景观众多,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水利文化和中国道教文化的展示与体验之地。

(一)是人文胜迹众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堪称“举世无双”,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凸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首屈一指的稀世奇宝,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自古即以“幽甲天下”著称于世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距今4500多年的芒城遗址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几处早期史前遗址之一,是新石器时代古蜀人的重要聚居地,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是研究长江上游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本。位于青城山麓的青城外山普照寺、以三教合一为突出特色的灵岩寺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位于青城外山的药王庙以及道家养生之术,是源远流长的中华长寿文化的重要体现。都江堰市作为成都平原往川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是西蜀文化与藏羌文化的交汇区,民族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我市地处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两个不同的 自然过度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六山一水三分田。而且有从海拔500余米到4500余米的巨大高差,最高处在虹口乡光光山,海拔4582米,最低处为沿江乡三滴水,海拔592米,市区平均海拔720米。在地貌上以岷江为界,河东诸山属龙门山脉,河西诸山属邛崃山脉。正是大自然对都江堰市的眷顾与厚爱,让这里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多个垂直气候带,产生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拥有高等动植物14000余种,有川芎、杜仲、林麝和鹿等药用动植物1000余种,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有极其丰富优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