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journal/hjmce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10.12677/hjmce.2016.43003

文章引用: 王继波, 刘继民, 袁红梅.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J].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Liposome—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Jibo Wang 1, Jimin Liu 2, Hongmei Yuan 3

1

School of Pharmac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Division of Microbiolog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3Pharmacy Department,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Oct. 27th , 2016; accepted: Nov. 12th , 2016; published: Nov. 15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study of liposome has become a focus in physical pharmacy recently and showed the prospec-tive value of application in many ways. The summarization of origin, basic concept, types, prepa-ration, in vivo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of liposome was made. The stability and target design of liposome are the fundamentality of its applicat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posome was viewed. Keywords

Liposome, Drug Delivery System, Stability, Lipid Bilayer, Target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

王继波1,刘继民2,袁红梅3

1

青岛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山东 青岛 2青岛大学医学部微生物教研室,山东 青岛

3青岛市立医院药剂科,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7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5日

摘 要

近年来,脂质体已成为物理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Open Access

王继波等

综述了脂质体的起源、基本概念、类型、制备方法、体内特性、质量控制和应用。脂质体的稳定性和靶向化设计是脂质体应用的根本。对脂质体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稳定性,脂双层,靶向

1. 引言

1961年,Alec Douglas. Bangham和R. W. Horne用经过负染的磷脂调试电子显微镜时,他们在电镜下观察到磷脂形成了类似细胞质膜的结构,并于1964年发表了他们拍摄的电镜照片。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会形成多层小囊泡,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他们将这种内部是一定量水完全由单层或多层同心(或非同心)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人工囊泡称为脂质体(Liposome)。由于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1]。脂质体是作为生物膜模型提出的,近年来,脂质体在给药系统研究领域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非常引人瞩目。

2. 脂质体的结构及构建组件

2.1. 脂质体的结构类型

脂质体的基本结构和类型可分为单层脂质体和多层脂质体。含有单层双分子层磷脂膜的囊泡称为单层脂质体(unilamellar vesicle, ULV)即单室脂质体。单室脂质体又分为小单室脂质体(small unilamellar ve-sicular,SUV,粒径< 100 nm)即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s)、大单室脂质体(1arge unilamellar vesicular,LUV,粒径> 100 nm)和巨大大单室脂质体(giant unilamellar vesicle,GUV,粒径> 1000 nm)。含有多层双分子层磷脂膜的囊泡称为多层脂质体(multilamellar vesicle,MLV,粒径100~1000 nm)。含有多个单室脂质体的囊泡称为多室脂质体(multivesicular vesicle,MVV,粒径> 1000 nm)。见图1 (来源网络)。

2.2. 构建脂质体的膜材

磷脂和胆固醇是制备脂质体的重要脂质载体材料,是生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又是机体内源性物质。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无毒无免疫原性。制备脂质体的磷脂分为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天然磷脂最常用的是中性的磷脂酰胆碱(PC),由于天然磷脂分子中的脂肪酸链均含有不饱键,在空气中容易氧化、水解,使脂质体脂膜的微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使装载的药物渗漏,脂球易聚集沉淀[2]。合成磷脂常用的是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二棕榈酰乙醇胺(DPPE)、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二油酰磷脂酰甘油(DOPG)、磷脂酰乙醇胺(PE)及鞘磷脂(SM)。合成磷脂不易氧化水解,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较高[3]。负电磷脂常用的是磷脂酸(PA)、磷脂酰肌醇(PI)、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甘油(PG)。正电磷脂常用的是:十八胺(SA)。胆固醇可调节磷脂双层的流动性,降低膜的通透性,减少药物的渗漏。胆固醇能保持脂膜一定的柔韧性,以增加脂质体应对外部条件的变化。胆固醇可保护磷脂被氧化,胆固醇还可增加脂膜的稳定性。在体内,没有胆固醇成分的脂质体容易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白蛋白、转铁蛋白、巨噬细胞)作用导致物理不稳定性。

3. 载药脂质体及质量控制

3.1. 载药脂质体及药物装载

1971年Ryman等首次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做成治疗制剂。脂质体可以在同一系统中提供亲水和亲

王继波等

脂的环境,其载药方式取决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水溶性药物包裹在脂质体的内水相、脂溶性镶嵌在脂质体的脂双层中、两亲性药物作为组分构成脂双层或通过技术处理将表面修饰剂连接在脂质体表面均称为载药脂质体,其ULV模型见图2 (来源网络图片编辑)。

脂质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受关注和益处是能有效地包裹各种水溶性的、离解常数不同的大小分子。控制剂量达到在满足疗效的条件下减小给药剂量,降低副作用。通过修饰脂质体的表面和改进功能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控制循环时间和作用部位。脂质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发展至今已经可以装载化疗药物、抗微生物及病毒(SARS、HIV、AIV、RV等)药物[4] [5]、抗寄生虫药物、基因物质、疫苗、治疗蛋白质、抗炎症药物、激素和天然药物等[6]。载药脂质体具有被动靶向性和主动靶向性(表面修饰的脂质体)、缓释性,药物经脂质体包覆保护药物、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减少敏感组织对毒性大药物的暴露,降低药物毒性[7]。脂质体的研究已经从早期的,普通的普通脂质体向多功能脂质体的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脂质体理想配方、稳定性及给药的实施等方面的困难,目前上市的脂质体制剂的数量有限。

3.2. 脂质体的制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脂质体的载药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较多,脂质体类型不同,制备方法不同。目前制备SUV多采用超声波分散法、溶剂注入法和冻融出挤法。制备LUV采用反相蒸发法、冻融挤出法和溶剂注入法。制备MLV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MVV(W/O/W)采用二次乳化法。这些方法均属于药物的被动包封法。为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发展出药物的主动包封法(遥控装载法),主要有硫酸铵梯度法、醋酸钙梯度法、其它离子梯度法、pH诱导囊泡化等开启了脂质体载药的新思路[8]。

3.3. 脂质体的剂型

乳剂是脂质体的主要剂型,但是,这种剂型的长期稳定性差,不宜长期储存。采用冷冻干燥法将脂

Figure 1. Model of liposome

图1. 脂质体模型

Figure 2. Drug loaded liposome

图2. 载药脂质体

王继波等

质体制成冻干粉可以提高脂质体的贮存稳定性[9] [10]。前体脂质体是只有当脂膜成分和装载药物接触到水环境时才会形成脂质体,是一种独特的系统,可以在使用时制备是该系统的最大优点。此外,脂质体还被制成气雾剂及药膏等剂型外用。

3.4.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

脂质体是粗分散体系,脂质体的脂膜双分子层具有一定流动性,脂质体混悬液在贮存期间易发生聚集、融合、沉淀及药物渗漏造成脂质体的不稳定。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极易受自身的组成、装载药物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体内,血清中的各种蛋白、酶等都会破坏脂质体。此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也会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主要从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径、表面形态、包封率、载药量、稳定性、磷脂的氧化程度、相变温度、有机溶剂的残余量和灭菌效果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 脂质体的修饰及研究热点

4.1. 脂质体的表面修饰

传统脂质体是用天然磷脂和胆固醇制备,由于天然磷脂容易氧化、水解,所以稳定性较差,难以满足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要求,使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目前,多采用在脂质体表面添加聚乙二醇(PEG200-20000)及其衍生物的方法制备长循环脂质体,提高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减小脂质体与血浆蛋白的作用,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同时保护脂质体不被网状内皮系统(RES)识别、摄取及吞噬。PEG修饰类型分为双功能PEG修饰(HCOO-PEG-COOH、NH2-PEG-NH2、OH-PEG-COOH、OH-PEG-NH2NH2、PEG-COOH等),直链PEG修饰(mPEG-SC、mPEG-SCM、mPEG-SPA、mPEG-OTS、mPEG-SH、mPEG-SS 等)和分岔PEG修饰((mPEG)2-NHS、(mPEG)2-NH2等)。聚乳酸(PLA)、聚丙烯酰胺(PA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羟基乙酸(PLGA)等也可用于脂质体的表面修饰。用保护性聚合物对磷脂进行修饰可以制备特殊功能脂质体。用带碱性基团双功能PEG修饰的磷脂制备的脂质体具有酸敏功能,将药物精确投送到呈弱酸性的肿瘤部位。可以用PEG化的磷脂制备温度敏感脂质体(TSL),将药物定向投送到温度相对较高的炎性部位靶向释药。又如将DPPC和DSPC混合磷脂制备的甲氨喋呤TSL注射于Lewis肺癌小鼠,用微波将肿瘤部位加热至42℃,将甲氨喋呤定向递送至肿瘤部位。将小干扰RNA载于正电脂质体递送,可提高对癌细胞的抑制率[11]。将磁性载体材料掺入脂质中制备的磁性脂质体,由于其良好的载药性、磁靶向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而受到广泛的重视[12]。膜融合脂质体是高效的抗肿瘤疫苗载体,可提高免疫小鼠的免疫反应。研究显示,脂质体经过表面修饰、结合一些新的给药方式及技术手段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BBB),显著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4.2. 脂质体研究的热点领域

目前脂质体研究及运用的热点有六个领域,第一是模拟生物膜的研究。脂质体可作为一种模拟生物膜的简单模型,研究药物及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与脂质体模拟生物膜的相互作用,研究膜结构与药物释放性能之间的关系。第二是改进脂质体制剂药物的可控释放。脂质体可控药物传输系统可以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的靶向释放,有利于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诱人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三是改进脂质体的体内循环。降低药物的血清清除及网状内皮系统对其的吞噬作用,具有在达到目标病灶部位之前不释放药物分子,到达病灶部位后才以适当的速度释放出药物分子的特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改变药物的组织分布,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等。第四是脂质体的靶向化设计及体内靶向给药。研究靶向化脂质体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组织分布动力学、靶向化评价、靶向给药机制

王继波等

及治疗效果。抗癌脂质体共递送系统(共载脂质体)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和抗药耐药性研究[13] [14]等。抗癌脂质体利用EPR效应[15]、免疫脂质体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轻药物的副作用[16] [17]。近几年,一批具有靶向性的抗肿瘤脂质体相继问世。如多柔比星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阿糖胞苷脂质体、长春新碱脂质体[18]。第五是在体外培养中将核酸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导向细胞内,近年来,脂质体作为DNA载体可将DNA有效地传送到靶细胞,提高了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运用IRIV疫苗脂质体治疗甲型肝炎和流感,用SP-B和SP-C蛋白脂质体治疗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第六是复合脂质体的研究运用。如雌二醇脂质体用于更年期治疗、吗啡脂质体手术后的镇痛、维替泊芬脂质体治疗老年性黄斑、退化及病理性近视,眼组织胞浆菌病等。

4.3. 脂质体的未来发展

正在研发的下一代脂质体递送系统更多地考虑改变给药途径,更多的普通非胃肠道的给药模式,如吸入给药技术、可植入给药技术、口腔给药技术和长效给药技术。如柔性脂质体(变形脂质体)具有高度的变形力,当脂质体受到足够大的应力时,可发生高效渗透将药物运载穿过角质层进入人体。脂质体递送系统的最新进展、新的给药理念和研发渠道备受关注。

靶向给药的时代已经来临,随着以脂质体为基础给药系统的广泛运用、研究机构及企业科研人员持续不断的努力,未来十年脂质体给药系统产品的数量一定会持续增长,有理由相信,脂质体的研发投入也会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Wang, X.M., Tang, X. and He, H.B. (2006) Research Overview of Multivesicular Liposomes.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15, 1243-1244.

[2]Crommelin, J.A., Grit, M., Talsma, H., et al. (1994) Liposomes as Carries for Durgs and Antigens: Approaches to Pre-

serve Their Long Term Stability.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20, 547-550.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10.3109/03639049409038317

[3]Grit, M., Smidt, J.H., Tur, A., et al. (1989) Hydmlysis of Saturated Soybean Phosphatiylcholine in Aqueous Liposome

Dispers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50, 1-5.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10.1016/0378-5173(89)90173-7

[4]Yang, G., Cao, G.J., Li, J., Ji, X.G., Zhao, Y.H., Wang, J.Y., Liu, C., Fan, M., Shen, B.F. and Shao, H.N.S. (2004) In-

hibition of SARS-CoV Infection in Vero-E6 Cells by siRNAs. Journal of 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1, 270-273. [5]Gao, S., Rong, L.F., Shi, J.Y., Guo, L. and Li, J. (2003) The Preparation of Azidothymidine Liposomes Containing

Galactosylceramide and the Observation of Its Physical Chemical Properties. 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7, 420-422.

[6]于波涛, 曾人杰, 张志荣, 邓黎. 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 西南国防医药, 2005, 15(6): 686-689.

[7]蔡明志, 王昆. 载药脂质体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05, 32(6): 404-408.

[8]Ellens, H., Rustum, Y. and Mayhew, E. (1982) Distribution and Metabolism of Lipsome-Encapsulatnd and Free, Ara-C

in Dog and Mouse Tissues.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222, 324-328.

[9]Matsumura, Y. and Maeda, A. (1986) A New Concept for Macromolecular Therapies in Cancer Chemotherapy: Me-

chanisms of Tumor Tropic Accumulation of Proteins and the Antitumor Agents Smancs. Cancer Research, 46, 6387-6392.

[10]王健, 李明轩. 冷冻干燥对提高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概况[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5, 36(9): 576-579.

[11]Taruttis, A., Lozano, N., Nunes, A., et al. (2014) siRNA Liposome-Gold Nanorod Vectors for Multispectral Optoac-

oustic Tomography Theranostics. Nanoscale, 6, 13451-13456.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10.1039/C4NR04164J

[12]刘信, 李曦, 张志军, 黄坤, 邓方豪, 许雯靓, 刘鹏, 张超灿. 磁性脂质体的制备及应用[J]. 材料导报, 2012,

30(9): 53-56.

[13]Roy, I., Ohulchanskyy, T.Y. and Pudavar, H.E. (2003) Ceramic-Based Nanopanicles Entrapping Water-Insoluble Pho-

tosensitizing an Ticancerdrugs: A Novel Drug-Carrier System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5, 7860-7865.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10.1021/ja0343095

王继波等

[14]Li, X., Ruan, G.R., Lu, W.L., et al. (2006) A Novel Stealth Liposomal to Petecan with Amlodipine: Apoptotic Effect Is

Associated with Deletion of Intracellular Ca by Amlodipine thus Leading to an Enhanced Antitumor Activity in Leu-

kemim.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12, 186-198.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10.1016/j.jconrel.2006.01.007

[15]刘扬, 吕万良, 张强. 脂质体及纳米粒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83-589.

[16]Coifier, B., Lepage, E., Briere, J., et al. (2002) CHOP Chemotherapy Plus Rituximab Compared with CHOP Alon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fuse Large-B-Cell Lymphom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 235-242.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10.1056/NEJMoa011795

[17]Slamon, D.J., Leyland, J.B., Shak, S., et al. (2001) Use of Chemotherapy Plus 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ER2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hat Overexpresses HER2.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4, 783-792.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10.1056/NEJM200103153441101

[18]李文静, 杨志强, 王杏林.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12, 21(13): 1479-1483.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hjmce@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

2019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2019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学习要点 1.快速释放制剂:口服速释片剂、滴丸、吸入制剂 2.缓释、控释制剂:基本要求、常用辅料,骨架片、膜控片、渗透泵片 3.经皮贴剂剂型特点 4.靶向制剂:基本要求、脂质体、微球、微囊 第一节快速释放制剂 1.口服速释片剂(分散片、口崩片) 2.滴丸 3.固体制剂速释技术与释药原理: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 4.吸入制剂 二、滴丸剂 1.发展了多种新剂型 2.圆整度、溶散时限 3.适用药物:液体、主药体积小、有刺激性 4.基质 水溶性:PEG/甘油明胶/泊洛沙姆/硬脂酸钠 (冷凝液:液状石蜡)

脂溶性:硬脂酸/单甘酯/氢化植物油/虫蜡/蜂蜡 三、固体制剂速释技术 3.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原理 药物特殊分散状态+载体促进溶出作用—→润湿、分散、抑晶—→阻止已分散的药物再聚集粗化—→有利于溶出。 吸入制剂质量要求 ①气溶胶粒径需控制 ②多剂量:释药剂量均一性检查 ③气雾剂:泄漏检查

④定量:总揿/吸次 每揿/吸主药含量 临床最小推荐剂量的揿/吸数 抑菌剂 随堂练习 A:适用于呼吸道给药的速效剂型是 A.注射剂 B.滴丸 C.气雾剂 D.舌下片 E.栓剂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气雾剂是适用于呼吸道给药的速效剂型。 A: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与载体形成低共熔混合物药物的分散状态是 A.分子状态 B.胶态 C.分子复合物 D.微晶态 E.无定形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药物与载体形成低共熔混合物药物的分散状态是微晶态。 A:下列关于β﹣CD包合物优点的不正确表述是 A.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D.使药物具靶向性 E.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包合物没有靶向性。

简述亲水性药物脂质体的制备

一,前言 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载药系统,今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评价脂质体质量的指标有外观、粒径分布和包封率等。其中包封率是衡量脂质体内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亲脂性药物,由于其对磷脂膜的亲和性,可以在制备过程中得到很高的包封率,且不易渗漏。而亲水性药物在制备时则必须包封在脂质体囊内部或多层脂质体层间的水性介质中,除一些特殊药物外包封率普遍不高,且易泄露。制备中为了得到更大的包封率,不得不增加囊内的容积,而这与控制脂质体在有效的粒径范围内又相互矛盾。以下将介绍一些用于提高亲水性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包封率的方法。 二,制备方法 1,常规方法 对于一些亲水性药物,使用常规的制备方法也可以得到满意的包封率。胡静等(1)用简单的薄膜水化-机械分散法研究了硫唑嘌呤(Aza)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卵磷脂与胆醇摩尔比、缓冲液(PBS)pH值、水相用量及药脂重量比。通过正交设计得到最佳处方所制得的3批硫唑嘌呤脂质体形态圆整,大小均匀,粒度范围0.01~0.42μm,包封率均达30%以上。但在实验中发现药脂重量比增加时,包封率反而下降,这说明Aza的利用率在减少。 吴骏等(2)使用逆相蒸发法制备阿昔洛韦ACV脂质体,经过正交优化后,得到阿昔洛韦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219.8nm,多分散系数为0.158,包封率为65%,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作者将卵磷脂、胆固醇、油酸和去氧胆酸钠溶于乙醚,于室温搅拌下滴入ACV水溶液,使形成稳定的W/O型乳剂。25℃减压蒸去乙醚,得乳白色混悬液,通过微孔滤膜后,即得ACV脂质体。产品经离心加速实验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此实验通过选择适当的油水体积比可使内相体积增加,提高包封率;同时加入了乳化剂可以防止脂质体的粒径增大。 翟光喜等(3)也将表面活性剂胆酸钠引入脂质体的处方中制备了低分子肝素的柔性纳米脂质体,此类脂质体具有高度的形变性,可由于经皮给药系统。制备方法就是简单的将处方混合后至冰水浴中超声处理,再通过微孔滤膜即得。经正交优化后包封率可达到33.1%。但该制剂的稳定性和储存中的渗漏作者并没有做进一步研究。陈鹰等(4)也研究了双氯芬酸钠的柔性脂质体,试验将磷脂等脂溶性成分和胆酸盐溶于乙醚中,药物则溶解在磷酸缓缓冲液中,混合后减压旋转挥干后再超声过滤。得到的脂质体包封率为73.12%。 侯新朴等对低包封率的水溶性药物(如甲硝唑)进行疏水衍生化,其疏水链将药物分子插入脂质体膜,包封率和稳定性都提高十多倍(5)。 在这些常规的制备方法中,首先应该对药物的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工艺参数的选择,尤其是合适的油水相比及乳化剂的用量对于水溶性药物的包封率有很大的影响。在制备过程中采用超声,加乳化剂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控制脂质体的粒径。

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研究

2015年教育部推荐项目公示材料(自然奖、自然奖-直报 类) 1、项目名称: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研究 2、推荐奖种: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 3、推荐单位:东南大学 4、项目简介: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不仅能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还能显著降低医疗成本,也是各国政府大力推进的新技术。但目前纳米载药领域也还有着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发现和研究高效低毒的纳米载药体系并加以应用,是材料、药物和医学界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项目团队着重研究基于氧化石墨烯、牛血清白蛋白和壳聚糖纳米粒子的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和潜在应用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成果: 1、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化疗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化疗给药的靶向性差,毒副作用严重,而且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化学修饰新型二维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首次实现了抗癌药物阿霉素和喜树碱的可控联合载药和生物靶向递送,其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比单一载药更高的抗肿瘤效应,利用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联合递送具有靶向肿瘤抗凋亡蛋白

Bcl-2的siRNA及阿霉素显著增强抗肿瘤效果。与此同时,通过系统比较和计算机模拟,发现将氧化石墨烯还原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可更高效率吸附单链核酸,并可将本来难以进入细胞的单链核酸有效递送至细胞内。 2、基于牛血清白蛋白的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研究:围绕药物靶向递送,我们也通过化学改性血清白蛋白这一体内常见蛋白质,构建了聚乙二醇化的血清白蛋白纳米粒子,该粒子对水不溶性药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并可显著增强不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可用于构建靶向递送系统。改性后的牛血清白蛋白可溶于DMSO等有机溶剂,从而可利用这种改性的血清白蛋白直接修饰油溶性的无机纳米粒子,改善其水溶性,构建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 3、基于壳聚糖的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研究:我们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基于壳聚糖的微纳米颗粒,通过同轴静电纺丝制备“核-壳”结构的表面多孔的PLLA纤维支架,并携带药物实现功能化,阐明了药物释放规律及机理;采用“graft to”的方法,结合两性离子材料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甲酯(SBMA)的优良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和多巴胺(DOPA)衍生物邻苯二酚(catechnol)的粘附功能,对PLLA血管支架表面改性,大大改善了其生物相容性(见代表性论文6-7);与此同时,为改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存在的凝血等诸多问题,本研

脂质体—神奇药物递送系统汇总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journal/hjmce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10.12677/hjmce.2016.43003 文章引用: 王继波, 刘继民, 袁红梅.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J].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Liposome—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Jibo Wang 1, Jimin Liu 2, Hongmei Yuan 3 1 School of Pharmac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Division of Microbiolog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3Pharmacy Department,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Oct. 27th , 2016; accepted: Nov. 12th , 2016; published: Nov. 15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study of liposome has become a focus in physical pharmacy recently and showed the prospec-tive value of application in many ways. The summarization of origin, basic concept, types, prepa-ration, in vivo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of liposome was made. The stability and target design of liposome are the fundamentality of its applicat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posome was viewed. Keywords Liposome, Drug Delivery System, Stability, Lipid Bilayer, Target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 王继波1,刘继民2,袁红梅3 1 青岛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山东 青岛 2青岛大学医学部微生物教研室,山东 青岛 3青岛市立医院药剂科,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7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5日 摘 要 近年来,脂质体已成为物理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Open Access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摘要:经皮给药制剂是通过皮肤使药物吸收入体内发挥全身作用的新剂型,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众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达到治疗水平上的经皮和黏膜透过量。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笔者综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经皮给药的渗透促进作用机制、透皮影响因素、最近脂质 体用于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透皮吸收 引言:经皮给药系统指在皮肤或粘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粘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1.经皮给药系统有以下优势:保持血药浓度稳定在治疗窗范围;避免药物口服经胃肠道及肝的首过效应,经皮传递比口服给药更稳定地直接进入血液;改善患者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提高安全性,如发现不良反应,可立即移去,减少口服或注射给药的危险性。脂质体是由磷脂和其他两亲性物质分散于水中,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球状体。脂质体以其低毒性、相对易制备,可避免药物的降解和可实现靶向性给药等优点,而被广泛作为药物载体使用。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具有显著的促渗透效果。脂质体药物经皮传递中具有更好的性能2,如:①可使用的赋形剂广泛,无需使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②较高载药量;③提高药物稳定性,避免药物降解或泄漏,并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④可使药物突释或缓释,药物突释可提高药物对皮肤的通透性;由于药物存在于固体基质中,也可缓释,使皮肤表面及皮肤组织中长时间保持较高药物浓度;⑤纳米粒尺寸较小,能够与角质层紧密接触,而且其较高的表面积,大大地增加药物与角质层的接触时间和面积,有利于药物经皮吸收;⑥能够在皮肤表面成膜,起到包封作用,减少表皮水分流失,有利于药物对皮肤经皮通透。固体脂质纳米粒应用于经皮给药具有较大潜力,其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在皮肤表面形成闭塞效应膜,增加角质层水合作用,增加皮肤角质层流动性,提高经皮给药效率3。 1.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乙醇注入法、逆向蒸发法、乙醚注入法、pH 梯度法、散法、冻融法、超声分散法、冷冻干燥法4等。近几年又产生几种新的方法。 1.1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惰性且对环境无害的介质,较传统制备方法安全,且包封率较高。文震5等利用超临界CO2 技术先将膜材和药物制成脂质体混悬液,再真空干燥制备脂质体,影响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因素有压力(脂质体的包封率、载药量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当温度低于323 K(磷脂相变温度)Tm 时,包封效果较差;当温度高于323 K,包封率、载药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再继续增高就会下降]、共溶剂。测得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7.2%,平均载药量为5.9%,平均粒径448nm。 1.2 微乳法用微乳法制备脂质体包封率比较高,粒径较大。用有机溶剂溶解磷脂和胆固醇后加入待包封的药物溶液,乳化得W/O 乳液;再加入大量的水中 1 2 3 4

药物递送系统

第五章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学习要点 1.快速释放制剂:口服速释片剂、滴丸、吸入制剂 2.缓释、控释制剂:基本要求、常用辅料,骨架片、膜控片、渗透泵片 3.经皮贴剂剂型特点 4.靶向制剂:基本要求、脂质体、微球、微囊 第一节快速释放制剂 1.口服速释片剂(分散片、口崩片) 2.滴丸 3.固体制剂速释技术与释药原理: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 4.吸入制剂 二、滴丸剂 1.发展了多种新剂型 2.圆整度、溶散时限 3.适用药物:液体、主药体积小、有刺激性 4.基质 水溶性:PEG/甘油明胶/泊洛沙姆/硬脂酸钠 (冷凝液:液状石蜡)

脂溶性: 硬脂酸/单甘酯/氢化植物油/虫蜡/蜂蜡 三、固体制剂速释技术 3.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原理 药物特殊分散状态+载体促进溶出作用—→润湿、分散、抑晶—→阻止已分散的药物再聚集粗化—→有利于溶出。 吸入制剂质量要求 ①气溶胶粒径需控制 ②多剂量:释药剂量均一性检查

③气雾剂:泄漏检查 ④定量:总揿/吸次 每揿/吸主药含量 临床最小推荐剂量的揿/吸数 抑菌剂 随堂练习 A:适用于呼吸道给药的速效剂型是 A.注射剂 B.滴丸 C.气雾剂 D.舌下片 E.栓剂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气雾剂是适用于呼吸道给药的速效剂型。 A: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与载体形成低共熔混合物药物的分散状态是 A.分子状态 B.胶态 C.分子复合物 D.微晶态 E.无定形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药物与载体形成低共熔混合物药物的分散状态是微晶态。 A:下列关于β﹣CD包合物优点的不正确表述是 A.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pH敏感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pH敏感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8-03T13:56:01.3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作者:王鹏[导读] 各种不同的酸敏感基团的使用,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获取不同pH响应行为的聚合物分子,进而在不同的体系中加以应用。王鹏 (国药控股天津有限公司天津 300040)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376-02 人们已经认识到,在许多治疗方案中,药物比如抗癌药等要想发挥高效作用。药物运载系统要想将药物运载到靶向部位,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总体概括为细胞外与细胞内。在细胞外,运载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血液中的循环时间,靶向组织部位的累积情况等等。在细胞内,运载体如何高效进入细胞,内含体逃逸问题,药物可控释放等等。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具有酸敏感的聚合物分子的合成以及特点。首先是在主链上引入酸敏感基团。在主链上引入酸敏感基团,设计合成的聚合物分子在中性条件(pH=7.4)具有稳定的结构,而在酸性条件(pH=5.0-6.0)下会发生降解为小分子的行为。缩醛结构在pH敏感药物运载体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这是由于其在酸性条件下比较快速的水解反应,而且其水解产物为可生物降解的醇与醛。Jin-Ki Kim等合成出一种新颖的pH敏感的基于缩醛结构的两亲性嵌段聚合物的药物运载分子PEG–PEtG–PEG,同时使用水溶性极差的药物分子紫杉醇PTX作为药物控制释放实验。经实验得知,该嵌段聚合物由于具有缩醛结构,所以在酸性条件可酸催化水解[1]。在不同的pH条件下,经过24h,考察释药环境的pH对载药体释药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pH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药物分子的释放行为。在PEtG–PEG500聚合物胶束中,在pH=5.0时,1h内的PTX释药量达到了50%,而对于pH=7.4,在1h内的PTX释药量仅仅为20%。在释药6h后,对应pH=7.4,6.5以及5.0的条件下,PTX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49.3%,71.7%以及94.1%。对于聚合物胶束PEtG–PEG750而言,其释药行为也有类似的趋势。在释药6h后,对应不同的pH=7.4,6.5以及5.0,其PTX释药率分别为54.4%,68.3%以及89.1%。总的实验结果证明,具有缩醛结构的聚合物胶束搭载药物后的释药行为是收到释药体系的pH条件控制的。在弱酸条件下,聚合物胶束中的酸敏感基团的水解速率较快,导致药物分子的释放速率大为增加。 另外,与缩醛结构类似,缩酮结构也常常被用于聚合物结构中,赋予聚合物分子酸敏感功能。Dongwon Lee等人合成出具有pH敏感的两亲性聚合物分子聚缩酮己二酸-co-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KA-PEG)[2]。在该聚合物的疏水骨架中,具有酸敏感的缩酮键结构。该两亲性聚合物分子可以自组织成核/壳层结构,利用其疏水内腔可以搭载疏水性药物分子。搭载药物后,在酸性条件下,药物运载体结构破坏,从而将药物分子释放,即在弱酸性条件下具有可控药物释放功能。该嵌段共聚物(PKA-PEG)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作为对比,作者又合成出没有酸敏感基团的聚合物胶束聚环己基己二酸-co-聚乙二醇(PCA-PEG),结构示意图1如下。 * 图1 PKA-PEG与PCA-PEG示意图 两聚合物胶束均可经自组织形成壳层结构,都可在疏水内腔搭载药物分子。为了研究其对pH的响应性,作者采用模型分子尼罗红Nile Red来研究其释放行为。Nile Red是一种疏水性荧光探针,在水溶液中其荧光强度很低,然而在疏水性环境中,其荧光强度变得很高[3]。据此,研究聚合物胶束在中性条件以及弱酸性条件下的结构变化。下图为聚合物胶束PKA-PEG与Nile Red复合物的荧光强度随pH变化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pH=7.4,在观察18h后,体系的荧光强度没有明显变化,然而对于pH=5.4而言,荧光强度有着显著的下降。这说明,在弱酸性条件(pH=5.4)条件下,聚合物胶束中的缩酮结构水解从而胶束结构被破坏,导致疏水性荧光分子从胶束中转移到水溶液中,从而降低了荧光强度。这说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由于具有缩酮结构从而对酸敏感,可以根据体系的pH来控制药物分子的释放行为。 *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 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脂质体的直径为25-1000nm不等,因为其与细胞膜有良好的融合性,所以可以利用脂质体将药物送入细胞内。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已有很长时间,本文首先描述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研究的最新进展,如免疫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长循环免疫脂质体;然后本文对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靶向作用进行了介绍,有抗体介导靶向,叶酸介导靶向,转铁蛋白介导靶向等;最后总结了各种有药物控释作用的脂质体,主要有pH敏感型,温度敏感型,光敏感型和磁敏感型。 关键词:脂质体,靶向,控释,免疫,长循环。

1 脂质体给药的最新进展 过去30多年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最近,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又有了新的发展。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存在的严重缺点是脂质体很容易被淋巴和网状内皮系统从血液中清除,致使能达到病灶的药物很少。针对这个缺点,科学家们研发了几种新的脂质体。 1.1 免疫脂质体 在偶联剂的作用下,将天然或修饰的抗体分子偶联到含有适当功能基因的脂质体上,可形成免疫脂质体。免疫脂质体携带药物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半衰期长、运载量大等优点2。免疫脂质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1。第一代免疫脂质体,是指连有单克隆抗体的脂质体。通过单克隆抗体与靶细胞的特异结合,将脂质体包载的药物导向靶组织,赋予脂质体主动靶向性,但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会很快被血液清除。第二代免疫脂质体,此技术包括PEG含有的长循环脂质体,但PEG长链对单抗的屏蔽使抗体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降低。第三代免疫脂质体,为了增加长效脂质体的靶向性,将抗体或其它配体连接于长效脂质体表面上的聚合物(如PEG)链的末端上,从而避免了PEG链对靶位识别的干扰,得到一种新型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具有制备工艺简便,无毒、无免疫原性及可被生物膜利用的特点,它携带、保护及释放药物的能力高于Mab(单克隆抗体),是现阶段抗体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 图1 三代免疫脂质体 根据靶向特异性细胞和器官的原理可将免疫脂质体分为抗体介导和受体介导两类3。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将单抗与脂质体偶联。Audrey Roth4等研究了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anti-CD166 scFv(H3)在前列腺癌细胞的药物输送,用anti-CD166 scFv包覆topotecan, vinorelbine和doxorubicin三种抗癌药物作用于三种前列腺癌细胞Du-145, PC3, LNCaP。结果显示脂质体包覆的药物的细胞毒性远大于未包覆的药物,如图2。受体介导的脂质体是利用受体与配体结合的专一性,针对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中存在的特殊受体能选择性识别配体,将脂质体与配体共价结合3。张小文5等人研究了整合素受体

脂质体在药剂领域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在药剂领域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本文对脂质体特点、制备方法、最新进展及其在药剂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总结分析脂质体在药剂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方法:查阅中国知网、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等主流数据库的文献,并总结归纳。结果:发现脂质体在药剂领域(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等)应用广泛,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部分药物已用于临床。结论: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不断发展与完善在药剂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脂质体、药物递送、靶向、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Liposome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Dan Zhao, school of pharmacy, Pharmaceutics 1302, 3131602034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posomes, preparation methods, latest developm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harmacy field, and to conclud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rospects of liposome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Methods: The literatures of mainstream databases such as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Sciencedirect and Web of Science we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Liposom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cal medicine, biological products, etc.) and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Some drugs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 Conclusions: As a new drug carrier, liposomes have very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Keywords: liposomes, drug delivery, targeting, research progress 脂质体是指由磷脂等类脂质构成的双分子层球状囊泡,它将药物包封于双分子层内而形成微型载药系统。除常见的类脂质双分子层外,它也可以是多层同心脂质双分子层。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脂质体技术应用于化妆品领域, 但直到 20世纪 70年代才将脂质体应用于药物载体, 并引起广泛关注1。因为脂质体具有诸多优良的特性,例如可通过修饰进行靶向给药、毒性及免疫反应小2等等,其后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及工程领域。 1.脂质体及脂质体药物制剂的特点 脂质体具有以下特点3: 1)脂质体本质上是一种囊泡; 2)脂质体很小一般在 1 μm 以下(1 000 μm =1 mm); 3)脂质体的囊泡壁一般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也可以是多层同心脂质双分子层; 4)磷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脂质体 ,并非把磷脂放在水中就产生脂质体 ,磷脂在水中或甘油中搅拌只能形成乳化颗粒; 5)脂质体可以包裹其他物质(如药物)形成不同内容物脂质体,通过电、超声、热、光等致孔可以使药物从脂质体释放,并且所形成孔的大小和分布会影响释药速度4。 脂质体药物制剂具有以下特点5: 1)体内可降解; 2)低免疫原性; 3)保护药物活性基团; 4)可制备靶向制剂; 5)延长药物半衰期。 理想的脂质体载药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包封率高,药物不易渗漏、粒径分布范围窄、稳定性好,氧化降解速度缓慢3。虽然近年来脂质体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多柔

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

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脂质体是某些细胞质中的天然脂质小体有关脂质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检索、分析、整理和归纳,综述了脂质体的分类、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关键字:主动载药;被动载药;药物载体;前体脂质体;靶向给药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目前,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薄膜法、反相蒸发法、溶剂注入法和复乳法等,这些方法一般称为被动载药法,而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一般被称为主动载药法。 1被动载药法 脂质体常用制备方法主要有薄膜分散法、反相蒸发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等。陈建明等[1]在制备含药脂质体时,首先将药物溶于水相或有机相中,然后按适宜的方法制备含药脂质体,该法适于脂溶性强的药物,所得脂质体具有较高包封率。 1 )薄膜分散法 此法是最原始但又是迄今为止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将磷脂和胆固醇等类脂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此溶液置于一大的圆底烧瓶中,再旋转减压蒸干,磷脂在烧瓶内壁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膜,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溶液,充分振荡烧瓶使脂质膜水化脱落,即可得到脂质体。 2)超声分散法 将磷脂、胆固醇和待包封药物一起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将剩下的溶液再经超声波处理,分离即得脂质体。超声波法可分为两种“水浴超声波法和探针超声波法”,本法是制备小脂质体的常用方法,但是超声波易引起药物的降解问题。 3)冷冻干燥法 脂质体混悬液在贮存期间易发生聚集、融合及药物渗漏,且磷脂易氧化、水解,难以满足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要求。目前,该法已成为较有前途的改善脂质体制剂长期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4 )冻融法 此法首先制备包封有药物的脂质体,然后冷冻。在快速冷冻过程中,由于冰晶的形成,使形成的脂质体膜破裂,冰晶的片层与破碎的膜同时存在,此状态不稳定,在缓慢融化过程中,暴露出的脂膜互相融合重新形成脂质体。分别用反相蒸发法、乳化法和冻融法制备了甲氧沙林脂质体。 5)复乳法

第05章 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第5章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一、最佳选择题 1、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是 A、糖基修饰脂质体 B、聚乳酸微球 C、静脉注射用乳剂 D、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囊 E、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2、将微粒表面加以修饰作为“导弹”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的靶向制剂称为 A、被动靶向制剂 B、主动靶向制剂 C、物理靶向制剂 D、化学靶向制剂 E、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3、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E、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4、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不包括 A、可减少给药次数 B、可提高患者的服药顺应性 C、可避免或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 D、有利于降低肝首过效应 E、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5、控制颗粒的大小,其缓控释制剂释药所利用的原理是 A、扩散原理 B、溶出原理 C、渗透泵原理 D、溶蚀与扩散相结合原理 E、离子交换作用原理 6、微囊的特点不包括 A、防止药物在胃肠道内失活 B、可使某些药物迅速达到作用部位 C、可使液态药物固态化 D、可使某些药物具有靶向作用 E、可使药物具有缓控释的功能 7、关于微囊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将对光、湿度和氧不稳定的药物制成微囊,可防止药物降解 B、利用缓释材料将药物微囊化后,可延缓药物释放 C、挥发油药物不适宜制成微囊 D、PLA 是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囊材 E、将不同药物分别包囊后,可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

8、滴丸的脂溶性基质是 A、明胶 B、硬脂酸 C、泊洛沙姆 D、聚乙二醇4000 E、聚乙二醇6000 二、多项选择题 1、脂质体的基本结构脂质双分子层的常用材料有 A、胆固醇 B、硬脂醇 C、甘油脂肪酸酯 D、磷脂 E、纤维素类 2、下列制剂具有靶向性的是 A、前体药物 B、纳米粒 C、微球 D、全身作用栓剂 E、脂质体 3、经皮给药制剂的优点为 A、减少给药次数 B、无肝首过效应 C、有皮肤贮库现象 D、药物种类多 E、使用方便,适合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 4、以减少溶出速度为主要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 A、制成溶解度小的酯或盐 B、控制粒子的大小 C、制成微囊 D、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E、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中 5、影响微囊中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有 A、制备工艺条件 B、溶出介质离子强度 C、PH值的影响 D、附加剂 E、药物的性质 答案部分

药一 第五章药物递送系统与临床应用习题

第五章药物递送系统与临床应用考试要点 滴丸剂特点与质量要求 吸入制剂的附加剂种类和作用 缓释、控制制剂的释药原理 缓释、控释制剂的常用辅料和作用 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经皮给药制剂的处方材料 速释技术与释药原理 靶向制剂的分类、特点 靶向性评价指标和参数解释 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微球的载体材料和微球的用途 药物微囊化的材料 X 速释制剂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A.水溶性载体材料提高了药物的可润湿性 B.载体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 C.载体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 D.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性 E.载体提高了药物的可溶性 『正确答案』ABD 滴丸剂X 下列辅料,可作为滴丸水溶性基质的是 A.聚乙二醇类6000 B.甘油明胶 C.氢化植物油 D.泊洛沙姆 E.虫蜡 『正确答案』ABD 缓控释制剂A 关于缓(控)释制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缓(控)释制剂可以避免或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 B.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用药顺应性 C. 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D.减少单次给药剂量 E.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 『正确答案』D 缓控释制剂X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包括 A.溶出原理 B.扩散原理

C.溶蚀与溶出、扩散结合原理 D.渗透压驱动原理 E.离子交换作用 『正确答案』ABCDE 缓控释制剂X 下列属于不溶性骨架材料: A.MC B.EC C.PVP D.EVA 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 E.HPMC 『正确答案』BD 缓控释制剂X 下列属于溶蚀性骨架材料的是 A.巴西棕榈蜡 B.蜂蜡 C.氢化植物油 D.硅橡胶 E.硬脂醇 『正确答案』ABCE 缓控释制剂X 属于膜控型片的是 A.微孔膜包衣片 B.膜控释小片 C.渗透泵片 D.肠溶膜控释片 E.蜡质性骨架片 『正确答案』ABD 经皮给药系统A 关于经皮给药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A.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效应 B.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强了治疗效果 C.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顺应性 D.患者可以自主用药 E.起效快,作用确切 『正确答案』E 经皮给药系统A 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浅谈药物传输系统的研究热点

浅谈药物传输系统的研究热点 摘要:通过查阅近年国外文献,重点介绍了药物传输系统较新的进展,有脉冲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及受体型与免疫型靶向制剂等内容。式给 关键词:药物传输系统脉冲式给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受体与免疫靶向制剂 药物传输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DDS)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在60年代以前的药剂学中称为剂型。如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贴片、气雾剂等。随着科学的进步,剂型的发展已远远超越其原有的内涵,需要用药物传输系统或给药器(Device)这类术语加以表述,即原由药物与辅料制成的各种剂型已满足不了临床治疗的需要,有的将药物制成输注系统供用,有的则采用钛合金制成给药器植入体内应用,使临床用药更理想化。为克服普通制剂的有效血浓维持时间短的缺陷,出现了长效注射剂,口服长效给药系统或缓/控释制剂、经皮给药系统等一系列新的制剂。由于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它的市场前景看好。缓释制剂通常是指口服给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达有效血浓,并能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释药速度仅受给药系统本身的控制,而不受外界条件,如pH、酶、离子、胃肠蠕动等因素的影响[ 1 ],是按设计好的程序控制释药的制剂,如零级释药的渗透泵,脉冲释药的微丸,结肠定位释药的片剂或胶囊以及自动调节释药的胰岛素给药器等等。亦有些文献对缓释、控释制剂不加严格区分,统称为缓/控释制剂。 我国早在1977年版的中国药典就收载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没食子酸锑钠缓释片,但在这方面的研究直到80年代才被广泛重视。1995年我国批准的缓/控释制剂就有7个,脂质体、微球、毫微粒等亚微粒分散给药系统以及结肠定位给药系统这类口服靶向给药制剂国内研究也很活跃(目前脂质体已有批准生产的品种)。今就以下几个侧面进行概述。 1 新型缓/控释制剂研究概况 1.1 脉冲式给药系统 根据时辰药理学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均有时间节律,这已成为设计定时释药这类控释制剂的重要依据。释药方式符合人体昼夜节律变化的规律,这是近代药剂学研究的一种新型释药模式。国外有多家制药企业正在研究开发这类脉冲式给药系统,国内亦已开始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学习要点 1.快速释放制剂:口服速释片剂、滴丸、吸入制剂 2.缓释、控释制剂:基本要求、常用辅料,骨架片、膜控片、渗透泵片 3.经皮贴剂剂型特点 4.靶向制剂:基本要求、脂质体、微球、微囊 第一节快速释放制剂 1.口服速释片剂(分散片、口崩片) 2.滴丸 3.固体制剂速释技术与释药原理: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 4.吸入制剂 减负运动:实例结合片剂学习 再回首:片剂崩解时限 2018 分散、可溶:3

舌下、泡腾:5 普通:15 薄膜衣:30,肠溶:60 QIAN片剂崩解时限总结 可溶内外用,崩解快舌下 分手吃泡面,35分钟就搞定 素颜一刻钟,穿衣半小时 入肠一小时,溶散成碎粒 二、滴丸剂 滴丸剂: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再滴入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介质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成球状而制成的制剂,主要供口服用。

1. 滴丸剂的分类 2.滴丸剂的特点 (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工艺周期短、生产率高。 (2)工艺条件易于控制,质量稳定,剂量准确,受热时间短,易氧化及具挥发性的药物溶于基质后,可增加其稳定性。 (3)基质容纳液态药物的量大,故可使液态药物固形化。 (4)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 (5)发展了耳、眼科用药的新剂型,五官科制剂多为液态或半固态剂型,作用时间不持久,制成滴丸剂可起到延效作用。 3.滴丸剂常用基质 ①水溶性:PEG、甘油明胶、泊洛沙姆、硬脂酸钠、聚氧乙烯单硬脂酸甘油酯(S-40) 冷凝液:液状石蜡 ②脂溶性:硬脂酸、单甘酯、氢化植物油、虫蜡、蜂蜡 QIAN减负运动:基质总结

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综述· 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吴学萍,王驰*(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重庆 400016) 摘要:目的介绍近年来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和归纳总结近几年相关文献。结果阐述了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丙氨酸-脯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甘氨酸(APRPG)多肽、细胞穿透肽(CPP)、血管活性肠肽(VIP)等修饰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多肽修饰的包载药物的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选择性,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指数。结论多肽分子是机体内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将其作为导向物以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方式应用于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肽;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配体;受体 中图分类号:R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7693(2010)08-0681-05 Advances in Peptide-Modified Liposom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WU Xueping, WANG Chi*(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College of Pharmacy,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advances of peptide-modified liposom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METHOD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recent years were referr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The advances of liposomes modified by arginine-glycine-aspartic (RGD) peptide, alanine-proline-arginine-proline-glycine (APRPG) peptide, cell-penetrating peptide (CPP),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 were elaborated. Peptide-modified drug-loaded liposomes may increase the selectivity of drugs in vivo and reduce side effects of drugs to improve their therapeutic index. CONCLUSION Peptide molecules are a class of important bioactive substances to the body, which are applied in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by specific-combination of ligand-receptor with good value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peptide; liposom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ligand; receptor 主动靶向药物传递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过程,如特异性的配体-受体识别和相互作用,来提高特定部位的药物浓度。主动靶向系统以抗体、多肽、糖类、维生素、糖蛋白等作为配体与靶细胞受体进行专属性作用。其中,多肽分子是机体内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靶向性、无免疫原性、低毒性等优点,将其作为配体应用于靶向药物递送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对肿瘤细胞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在肿瘤细胞表面或肿瘤相关血管表面发现一系列受体与肿瘤生长增殖密切相关,并在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受体与其配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选择性和饱和性,且亲和力强、生物效应明显。利用多肽配体为药物载体,通过受体的介导作用,可以增加病灶区的药物浓度,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 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具有一定的被动靶向作用,在许多疾病尤其是癌症的治疗中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在脂质双层中掺入对特定细胞具有选择性和亲和性的配体,利用细胞受体对配体的识别作用可以实现主动靶向释放药物。例如,多肽修饰的靶向脂质体借助受体与多肽配体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可将脂质体靶向到含有配体特异性受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同时受体与配体结合可促进脂质体内化进入细胞内,增加药物选择性,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指数,显示了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多肽作为配体修饰的载药脂质体这种主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吴学萍,女,硕士生 Tel: (023)68485578 E-mail: xuepingw.8503@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通信作者:王驰,男,博士,副教授Tel: (023)68485578 E-mail: wchi639@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381800.html,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年8月第27卷第8期 Chin JMAP, 2010 August, V ol.27 No.8 ·6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