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防洪

长江中下游防洪
长江中下游防洪

长江中下游防洪

1 防洪形势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面积12.6×104km2,有耕地约9000万亩,人口7500万人,并有大批城市、乡镇、厂矿、企业和交通设施。两岸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5~6m,最低超过10m,主要靠堤防抵御洪水,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长江干流洪水来量巨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严重存在,并难以单靠扩大河道泄量解决。目前上荆江河道(包括松滋、太平两口分流)只能安全下泄枝城来量60000~68000m'3/s,城陵矶河道可下泄约60000m'3/s;汉口河段可下泄70000m'3/s左右;湖口附近区可下泄约80000m'3/s。据宜昌站实测洪峰流量资料统计,1877年以来洪峰流量超过60000m'3/s的有24次;据历史洪水调查成果,自1153年以来宜昌站洪峰流量超过80000m'3/s 的有8次,其中超过90000m'3/s的有5次,1870年高达105000m'3/s。据城陵矶以上江湖入流的逐日平均流量的合成流量统计,1931、1935、1954年城陵矶以上的日合成最大流量均超过100000m'3/s。在未建有效的调洪水库以前,对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那一部分洪水只能采取分蓄洪措施,以保重点区及重要城市的防洪安全。

荆江河段依靠堤防只可防御枝城来量为60000~68000m'3/s的洪水,荆江南岸薄弱堤段加高加固后,加上分蓄洪工程的理想运用,也只能勉强防御枝城流量约80000m'3/s的洪水。1860、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分别达92500m'3/s及105000m'3/S,即使运用分蓄洪区及其他临时分洪措施,仍有30000m'3/s的超额洪水无法安全下泄,势必造成在南岸自然漫溃或北岸荆江大堤溃决,也可能发生南北皆溃的局面,其结果将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及财产损失。

洞庭湖口趋萎缩和衰亡使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更为严峻。由于淤积和围垦,湖的自然调蓄能力大为减少。现有湖区堤防虽不断加高,但圩垸防洪能力仍然较低,防汛战线长,防洪标准很难提高,支流尾闾灾情尤为严重。

长江中下游干支流现有堤防约30000km,其中长江干堤约3600km。现有堤防是在千百年来沿江人民与洪水斗争中逐步培修形成的,堤身高,质量差,隐患多,堤基多数为深厚的强透水层,有些堤段迎流顶冲,堤后又多渊塘,汛期高水位时,经常出现渗漏、管涌、流土、滑坡等险情,虽经历年不断加固处理,仍难以完全消除。

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和河道、湖泊人为设障的影响,湖泊调洪能力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受到影响,长江中下游泄洪能力有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着中下游平原湖区排涝能力的提高,汛期抽排入长江的流量增加,更加重了长江防洪的负担。

2 防洪治理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长江洪水特性,分析研究提出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指导方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妥善处理超额洪水。具体措施为:堤防工程、干支流水库、中下游河道治理、分蓄洪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

为了改善中下游防洪形势,提高防洪标准,1972年和1980年召开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座

谈会,确定近期以堤防加高加固和分蓄洪建设为主,以达到重点地区可防御1954年同样严重洪水的目标,干流堤防按适当提高的防御水位标准进行加高加固,达到防御沙市水位45.00m、城陵矶水位34.40m、汉口水位29.73m、湖口水位22.50m的标准。堤防加高后,如遇1954年同样洪水,所需分洪量约500X10'8m'3。为实施这一方案,由中央投资或补助投资进行了18个项目的建设。18个项目分别为:上荆江河势调整工程。荆江大堤加固、下荆江河势控制、洪湖防洪工程、沮漳河改道、武汉市堤防加固、荆江分洪区北闸加固及安全建设、洞庭湖重点圩烷堤防加固、洞庭湖洪道整治、洞庭湖蓄洪烷安全建设、长江临湘河段护岸、无为大堤加固、同马大堤加固、安庆围堤加固、芜湖围堤加固、江西沿江圩堤整治、鄱阳湖圩堤加固及圩区安全建设、赣抚大堤加固,目前除个别工程尚未实施外,其余项目均已先后开工建设。除了上述项目外,近年又增加了松滋江堤加固工程、南线大堤加固工程、黄广大堤加固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建设。

结合兴利修建干支流水库进行调洪是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根本措施之一。长江中下游已建或在建具有一定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有:汉江丹江日水库、资水拓溪水库、沅江五强溪水库、澧水江垭水库、修水柘林水库、清江隔河岩水库。

目前长江防洪的主体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已动工兴建,它的建成运行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洪水灾害。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库、堤防、分蓄洪工程防洪系统,防洪能力将有根本性的提高。

摘自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网站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优质稻品种简介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优质稻品种简介 由于从2000年起南方早籼稻品种将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优质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了较大推广。各地确定的优质稻品种,湖南高档的为湘晚籼2号、3号、5号、9号、10号、11号、中香1号,中档的为中优早5号、中优早81、中鉴100、香两优68、培两优288;江西早稻为嘉育948、金优402、优Ⅰ402、嘉早935、赣早籼37号、香两优68、安两优早25、中鉴100,晚稻为中香1号、赣晚籼19号、赣晚籼923、江西丝苗、鹰优晚、赣晚籼14号、65002、金优桂99、博优752;湖北优质的有扬稻6号、嘉育948、舟903、金优桂99、常优63、荆优928、金优158、香两优68、金优402、中优的有Ⅱ优838、Ⅱ优501;四川省扩大推广金优、D优、K优系列优质稻以及菲优多系1号等优质高产新组合。现将主要的优质稻品种简介如下: (1)中优早81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1994-1995年参加江西省早籼区试,每667 m2平均产量344.1 kg;湖南省早籼区试,平均产量428 kg。全生育期106-109天,株高80 cm,千粒重24 g。据农业部米质测试中心分析,米质多项指标达部颁一级米标准。抗稻瘟病。 (2)中优早5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1995年参加湖南省中熟早籼区试,平均产量402.7 kg/667 m2;1996年续试,667 m2产量420.8 kg。1996年江西省早籼早熟组区试,667 m2产量388.8 kg。全生育期111-112天。1996年经农业部米质分析测试中心测试,米质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综合评价优于舟903。中抗白叶枯病。 (3)中鉴100系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熟优质早籼稻品种。1997、1998年参加湖南省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440 kg。全生育期106天,被评为湖南省三等优质稻品种。经鉴定,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株高80-85 cm,耐肥抗倒,分孽力较强,谷长粒型,千粒重24g。 (4)嘉育948由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育成。1995年参加浙江省“9410”工程联品试验,平均单产433.0 kg/667 m2;1996年试验,产量为495.3 kg/667 m2,生产试验单产445.3 kg/667 m2。全生育期107天左右。据中国水稻所谷化系测定,米质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穗瘟平均3.2级,白叶枯病抗性4.6级,纹枯病轻,耐肥抗倒。 (5)嘉早935原名Z91-35,系嘉兴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早籼品种。1996年参加浙江省“9410”工程品比试验,平均产量500.3 kg/667 m2。1997年大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19.1 kg/667 m2。1998年全国南方稻区区试,平均产量453.6 kg/667 m2;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434.1 kg。全生育期109天。分蘖中等,耐肥抗倒。米质测定,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3项指标达部颁一级食用优质米标准;糙米率、粒形、直链淀粉含量3项指标达二级米标准。中抗稻瘟病。 (6)舟903原名舟优903,是浙江省舟山市农科所选育而成的杂交稻组合。大田产量一般每667 m2400-450 kg,高的超500 kg,最高产达613.5 kg。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各项指标达部颁1-2级标准。全生育期106-114天。耐低温,后期耐高温,耐涝,较耐盐碱,较抗纹枯病,稻瘟病抗性较差。 (7)培两优288系湖南农业大学选配的“两系”杂交晚籼组合。全生育期115天。每667 m2产量449 kg,耐肥抗倒,米质达湖南省三等优质稻品种标准。经鉴定,中抗穗瘟,感叶瘟,抗白叶枯病。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稳定性研究_夏细禾

收稿日期:1999-11-02 作者简介:夏细禾(1963-),男,湖北咸宁人,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研究. 文章编号:1001-5485(2000)05-0009-03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稳定性研究 夏细禾1 ,颜国红 2 (1.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10; 2.长江水利委员会计划局,湖北 武汉430010) 摘要:为了研究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的稳定性,在总结其演变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分汊河道赖以长期稳定的原因,并用河床自动调整理论和能耗最小假说来加以解释。认为特定的来水来沙条件和汊道进出口节点的控制作用,使得分汊河道的能量分配可以通过向支汊输送一定流量来实现。关 键 词: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稳定性中图分类号:T V 81 文献标识码:A 1 分汊河道的演变特点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一般都经历了江心洲并洲(或并岸),河道由多汊向少汊(或单一河槽)转化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伴随着河宽的缩窄,主流摆幅的减小,滩槽相对稳定,逐渐形成目前较为稳定的分汊河道。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和近期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演变的主要特点如下:(1)洲滩合并(或并岸),河道宽度逐渐束窄,河型由多汊型向少汊型(或单一河槽)方向转化;(2)分汊河道周期性演变的过程缓慢,主支汊交替的周期长,汊道的稳定程度较高;(3)汊道处于发展(或衰退)中的支汊,其速度大多数是较为缓慢的。因此,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的稳定性是较高的,特别是建国以来对主要崩岸地段实施了护岸工程,为分汊河道河势的进一步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分汊河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1 水流输沙特性 长江中下游城陵矶以下的分汊河道,洪水特性、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基本相同,同时愈向下游愈加均匀,其比降基本上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这就使得水流挟沙能力与含沙量是基本适应的。因此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主汊和支汊的流量与含沙量都随干流的增减而增减,其比降也是随整个河道比降增减而同时增减。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主汊和支汊 表现出同时的冲或淤,而不存在某一汊在长时段内单向地冲或淤。从长时段和总体来看,发展的支汊冲的时间要多些,冲的量多些,淤得少些;衰减的支汊冲得少些,淤得多些。这使得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各支汊能够相对稳定,年际间分流比变化得非常缓慢。这就是分汊河道赖以长期较稳定的水流输沙特性。2.2 分流分沙特性 在通常情况下,河槽的尺度与进入河槽的水量成正比,决定主槽、支汊地位的正是按进入河槽的相对水量多少来定,进入水量愈多,河流的生命力愈强,反之河流就会衰退或死亡。长江许多汊道能保持百年以上的长期稳定,关键在于年内高、中水期较长,支汊能获得较大的分流比,而分沙比又小于分流比,也有利于支汊河槽的稳定。2.3 节点的控制作用 节点是分汊河道历史演变过程的产物。它对分汊河道演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节点加快了江心洲的形成和稳定。自江心洲并岸基本形成节点后,由于该处河宽较窄,遏制着其上段诸沙洲的下移。当沙洲的位置较为固定以后,河床变化则表现为淤高滩面并刷深河槽。由于与来水来沙条件相适应的主槽水流动力作用不断加强以及滩面和沟汊的淤积,加快了并洲并岸现象,并使分汊河道变得更为稳定。第二,节点控制了分、汇流区主流的摆动,使各分汊河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滞后性,从而增强了分汊河道的稳定性。一般来说,上一分汊河段的出口节点即是下一分汊河段的进口节点,也有的分汊河段之间为单一段所连接,相邻的两个河段由于中间节点的控制作用,限制进口主流的摆动,使上游河 第17卷第5期长 江 科 学 院 院 报 V ol.17N o.52000年10月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ct.2000

根治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龙头工程

根治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龙头工程----芜杭运河工程 彭泽云 安徽师范大学科技处芜湖 长江中下游蓄洪区及涝灾地区巨大的淹没损失远远超过了以工程彻底根治洪涝灾害所需的费用,今后,彻底解诀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系列工程势在必行,在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中,芜湖--杭州湾运河工程是其中主要的工程之一。治江的顺序应先治下游后治中上游,因此首先进行的起点工程----芜杭运河工程,可以称之为是治理长江中下游的龙头工程。芜杭运河工程直接经济效益很好间接经济效益更好,应早日上马。 一、长江中下游水患问题和原因分析 水灾是我国第一大灾,长江中下游平原历来就是重灾区,1949年以来我国对长江中下游的大堤加高加因,规划了分蓄洪区,投资于水利工程。然而几十年的建设并没有解诀长江中下游的水患问题,1998年汛期,长江中游荆江段大堤全线岌岌可危,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受灾人口1亿人,死亡人口,倒塌房屋万间,上百万人失去家园,数以千万亩农田减产或绝收,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对全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如此巨大的损失也可以说我们的抗洪斗争是失败的。我们知道1998年的洪水还不是最大的,如果1998年的洪水是像1954年那样大的洪水或是更大些,损失必然会大得多。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灾的事实给予我们最醒目!最深刻的警示。 地处长江下游的长江皖江段与长江中游的情况相同,1999年长江发生了继1998年洪水以后的又一次洪水,芜湖站最高水位米,1999年7月12日超过警戒水位1米,为设站百年来的第四位,最大流量,大通站高达立方米/秒,超过了1998年最大流量,居历史第二位。由于江水顶托使青戈江排水不畅,造成宣城地区,芜湖地区的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流域大面积内涝内河洪水使小圩漫破,大圩全面告急少数漫破,洪水!内涝和江水顶托三碰头,造成惨重的损失。仅以芜湖市地区为例,由于长江水位高,境内青弋江等内河连续发生的3次特大洪峰排泄不及,虽经全力抗洪抢险,但仍遭受严重灾害。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万亩,成灾面积万亩,绝收面积万亩。繁昌县县城两度进水,芜湖、南陵两县城关部分进水,国道部分路段交通几度中断,芜屯、湾石公路交通中断,皖赣线也一度中断。全市共漫破大小圩口个淹没耕地1万亩,其中漫破在册圩口个。淹没耕地1万亩,含芜湖县联建、红星和南陵县东七等万亩圩口个,耕地1万亩全市受灾人口1万人,成灾人口1万人,毁坏房屋间,1万平方米,其中倒房间,1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亿元。个多月的抗洪抢险,全市多万干群奋战在公里江河圩堤上,动用桩木立方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讲解

洪涝灾害 考点解读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 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洪水 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 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 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 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 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 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 8.气象水文 要点精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0日,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沂河发生10年一遇较大洪水。沂河、沭河等发生洪水,南四湖、骆马湖等水位上涨,部分低洼地区出现内涝。 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 位置的重要性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长江沿江地带,它在“H”型格局中起什么作用 A.辐射作用B.纽带作用C.“厂”的作用D.“店”的作用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区域东部临南海,扼长江、南海交汇之要冲 B.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C.长江三角洲区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D.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 3.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好,现代化程度高 B.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技术力量雄厚 C.上海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调入或者进口 D.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城市 4.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江海交汇之地B.鱼米之乡C.热带季风气候D.全国最大城市群5.5.关于图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B.城市、工业沿江分布,①是武汉,地处长江、赣江、京广铁路交会处 C.图中阴影区域是沪宁杭工业基地,它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D.②是湖口,它是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 6.下列哪个条件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无关

A.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B.地势平坦 C.矿产资源丰富D.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读我国某河流域略图,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河发源于西藏自治区,流经四川、重庆等省级行政单位 B.甲地出现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环境问题。 C.武汉交通方便,嘉陵江与长江在此交汇 D.乙处流量较大,适合发展航运 8.关于南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长角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B.在此城市中能欣赏到“中国第一水乡”的风情 C.它是我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之一 D.莲藕、椰子等可在此大面积种植 二、解答题 9.聚焦特征。 受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景观千差万别,区域特征独具特色。读图判断区域名称,并根据信息填写区域特征。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研究_胡春燕

第44卷第10期2013年5月 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 Vol.44,No.10May ,2013 收稿日期:2013-04-01 作者简介:胡春燕,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利规划设计。E -mail :huchunyan@cjwsjy.com.cn 文章编号:1001-4179(2013)10-0052-04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研究 胡春燕,侯卫国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处,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事关该区域的防洪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且上游水库群和三峡工程的兴建和运用,对中下游防洪、航运和供水等方面的影响逐步显现,迫切需要尽快开展科学合理的河道整治规划。从全面系统治理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三峡工程运行初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河势控制规划方案、重点河段和一般河段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洲滩、岸线治理以及采砂活动治理和规划进行了专项介绍;并阐述了五大类具体的河道治理工程措施。为保证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河势稳定、通航顺畅等提供了有益参考。关 键 词:河道治理;防洪;航运;洲滩;长江中下游 中图法分类号:TV212 文献标志码:A 1 概况及规划历程 1.1 基本情况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上起宜昌,下迄河口50号灯 标,全长1893km ,流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 上海等6省市。自宜昌至湖口为长江中游,长约955km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约938km 。长江中下游河道流经广阔的冲积平原,沿程各河段水文泥沙条件和河 床边界条件不同,形成的河型也不同。从总体上看,中下游河道可分为微弯单一型、蜿蜒型和分汊型三大类,其中以分汊型为主,其长度约占总长的60%。根据河势河型和控制节点,将中下游河道划分为30个河段,又根据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划分为重点河段和一般河段。1.2 规划治理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基本处于自然演变状态,干流两岸约4000km 长的岸线中崩岸长度达1500km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水利委员会(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江委”)会同地方水利部门,开展中下游河道治理的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指导下,完成了下荆江中洲子、上车湾裁弯工程,南京、镇扬等河段整治工程和中下游及长江河口大量的 护岸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河道治理系统性、综合性要求认识的提高,进一步开展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综合治理的规划研究 工作。在1990年长江委编制完成的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 (以下简称“90长流规”)中,提出了“以防洪、航运与岸线利用为主要目标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规划”,并经国务院批准。随后,长江委于1997年编制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 (以下简称“1997规划”),1998年得到水利部批准。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仅次于1954年洪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大水过 后,在“1997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完成了保障堤防安全的防洪护岸工程,实施了下荆江、簰洲湾、铜陵、芜裕等河段的河势控制工程,开展了马鞍山河段一期、南京河段二期、镇扬河段二期、扬中河段一期、澄通河段一期等综合整治工程。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强度与频度明显大于蓄水运用前,为了保障防洪安全,维护河势稳定,长江委于2006年组织实施了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2008年长江口综合整治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后,新通海沙、中央沙、青草沙等整治工程已实施完成。据统计,截至到2010年,长江中下游累计完成护岸工 DOI:10.16232/https://www.360docs.net/doc/7511161508.html,ki.1001-4179.2013.10.024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平原 教材分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南方地区多个地形区中的一个,也是最富有“水乡”韵味的地方。长江作为母亲河,浇灌着土地,孕育着生命,吹响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号角,长江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作为本节课的主题,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也需要围绕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主线展开。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过我国的行政区划、河流、气候、地形以及我国的主要地形区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以及读图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发展方向 2.结合图,归纳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的分布特点,说出长江为本区城市发展提供哪些有利条件,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布特点。 3.通过对本区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河山,让学生认识到长江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优势条件。 2.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产品分布。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城市和主要工业基地分布特点。 4.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教学难点 1.长江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的作用。 2.长江中下游的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播放) 乌镇,周庄等图片或视频资料 提问:周庄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你们想去吗?在我国三大平原中的哪个平原? 师: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 活动:让学生介绍去过本区的地方。 师: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我国位置是怎样的呢。

一.区位条件优越(板书) 活动:1.长江中下游平原西端是()、东端是() 2.长江中下游平原有哪些小地形区、有哪些省份。(讨论交流回答) 活动:读图7-2-1 1.找到巫山、淮河、东南丘陵、汉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2.找到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岸平原、长江三角洲,说说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特点。(先自主学习,后交流完成) 师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叉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以此有“鱼米之乡”之美誉。 二.鱼米之乡(板书) 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被称为鱼米之乡? 师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是我国稻谷和淡水鱼主产区被誉为“鱼米之乡”。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美誉吗? 学生:(咯) 活动:读图7-2-3 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师小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活动:读图7-2-2 1.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种类,不同农作物分别在哪些地区。 2.说说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鱼米之乡”的优势条件。(讨论) 师:本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作物种类多,但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是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自主学习后交流) 过渡: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读图7-2-4 1.找出长沙、武汉、南京、上海,说说本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议一议,长江为本区城市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师:水运条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江沿岸有许多城市。 三.沿江城市分布(板书) 阅读P48浦东新区 活动:上海发展经济又哪些有利、不利条件。(讨论) 过渡:水运是本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城市和最大港口,沪宁杭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 四.沿江工业走廊(板书) 活动:读图7-2-5 指出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工业基地,找出主要工业城市。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护岸工程实践与展望_余文畴

收稿日期:2002-05-30 作者简介:余文畴,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2)08-0015-03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护岸工程实践与展望 余文畴 卢金友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在简述长江中下游河道基本情况和整治任务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建国50a 来河道整治工程的实践,包括规模宏大的护岸工程,蜿蜒河道裁弯工程,分汊河道稳定和堵汊工程以及重点河段综合整治;介绍了护岸工程 的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对新世纪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作提出了建议。再经过50a 的奋斗,长江一定会成为堤防稳固、河势稳定、水环境优良,永远造福于人类的河道。关 键 词:护岸工程;裁湾工程;堵汊工程;综合整治;长江中下游中图分类号:TV86 文献标识码:A 1 长江中下游河道基本情况及整治任务 长江在穿过著名的三峡峡谷后,带着4500亿m 3 的巨大径流量和5亿多吨的巨大泥沙量,以磅礴的气势进入广阔的中下游平原;在汇聚洞庭湖水系、汉江、鄱阳湖水系等众多支流后,以 平均每年10000亿m 3的水量注入东海。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是世界第3长河。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自宜昌至枝城河段长约61km ,是山区河流进入平原河流的过渡段,河道平面形态和洲滩格局长期以来保持基本不变,河势相对稳定。枝城至藕池口的上荆江,长约172km ,为弯曲分汊性河道。该河段北岸为荆江大堤,深泓逼岸,防洪形势险要。河道演变的特点是弯道凹岸崩坍,江心洲的弯道内主支汊冲淤变化,兴衰交替。藕池口至城陵矶的下荆江,约175k m ,属典型的蜿蜒性河道。河道平面形态蜿蜒曲折,泄洪不畅;演变的特点是凹岸崩坍,凸岸边滩淤长,并可能发生撇弯切滩或自然裁弯。上荆江和下荆江右岸共有四口(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分流入洞庭湖,经洞庭湖调节后并汇集湘、资、沅、澧等支流,于城陵矶处汇入长江,构成复杂的江湖关系。城陵矶以下1485km 的河道属分汊型河道,两岸有汉江等支流以及鄱阳湖水系、巢湖水系,太湖水系入汇,经过长期的造床过程,形成藕节状宽窄相间的分汊型河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是,崩岸频繁发生,汊道冲淤兴衰呈周期性变化规律。 从以上河道演变基本特点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江岸崩坍严重,威胁防洪大堤安全和两岸工农业及港口设施的正常运行;部分河段河道泄洪不畅;局部河段河势还很不稳定;有些河段主流摆动,浅滩变化频繁,碍航现象严重;有些河段淤积严重,影响港口、码头和泵站正常运行。因此,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确定的整治任务是,通过综合治理,控制和稳定有利河势,调整改善不利河势为有利河势,稳定岸线,扩大泄洪能力,改善航运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成为一条河势和岸线稳定、堤防体系稳固、泄洪通畅、航道与港域条件良好 和水环境优良的河道,为沿江地区经济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 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 2.1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 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中,护岸工程是 一项最基本的整治工程。这是因为,护岸工程不仅涉及中下游长达1800多千米河道内的江岸防护,而且还是裁弯和堵汊整治中必不可少的河势控制工程。在航道整治中,也是以稳定河势的护岸工程为基础的。因此,实施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中下游各省市50a 来为之奋斗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长江中下游修建护岸工程,最早可追溯至1465年荆江大堤抛石矶头护岸,至20世纪初,整个中下游仍只有荆江大堤矶头群和其它几处零星可数的矶头和桩石工程。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建设蓬勃发展,修建了荆江大堤和无为大堤护岸加固工程,武汉市龙王庙等险工加固工程,南京市下关、浦口护岸工程,同马大堤、黄广大堤、九江江堤、临湘江堤护岸工程,下荆江河势控制工程以及长江中下游各分汊河段河势控制工程。在长江口地区,大力兴建了以丁坝群为主的海塘护滩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满足防洪和综合治理日益增长的要求,中下游河道河势控制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河段的整治不断加强,护岸工程逐步发展到稳定分汊河道和控制其分流比的整治。1998年洪水是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又一次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在抵御1998年洪水中各段护岸工程基本没有受到破坏,但也存在不少险情。同时,1998年洪水对河道的冲淤作用使一些河段的河势发生变化,对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都产生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1999年以来在长江中下游掀起了空前的治理长江、实施护岸工程建设的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建国50a 来,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抛石总量达8959.7万m 3,建 第33卷第8期人 民 长 江 Vol .33,No .82002年8月 Yangtze River Aug ., 2002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110°E~122°E, 28°N~34°N (115°E, 30°N穿过平原中部) 范围:湘,鄂,赣,皖,苏,沪,浙,长江中下平原 地形:河流冲积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地势:地势平坦,低平,长江三角洲在10米以下 地貌:东西狭长,宽窄不一,河湖密布,水乡泽国。 外力作用以流水堆积为主---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水文特征:长江及其支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长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 长江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 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沅江、湘江、赣江。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气候: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oC~6500oC,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mm~1000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6月中下旬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受副高的影响形成“伏旱”。属于湿润地区 资源:矿产:湖北大冶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江西德兴的铜矿,浙江秦山核电站水能:三峡,葛洲坝 旅游: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南京,黄山、庐山、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农业生产:优势:气温高,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业力量雄厚。 制约因素:台风,洪涝,7、8月份的伏旱 江汉平原、长江沿江滨海平原是商品棉基地 工业: 工业生产: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较为突出;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1)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2)特点: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3)发展条件:水陆空交通方便、工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但能源、矿产缺乏 (4)工业部门: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5)发展方向:今后将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中下游防洪

长江中下游防洪 1 防洪形势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面积12.6×104km2,有耕地约9000万亩,人口7500万人,并有大批城市、乡镇、厂矿、企业和交通设施。两岸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5~6m,最低超过10m,主要靠堤防抵御洪水,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长江干流洪水来量巨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严重存在,并难以单靠扩大河道泄量解决。目前上荆江河道(包括松滋、太平两口分流)只能安全下泄枝城来量60000~68000m'3/s,城陵矶河道可下泄约60000m'3/s;汉口河段可下泄70000m'3/s左右;湖口附近区可下泄约80000m'3/s。据宜昌站实测洪峰流量资料统计,1877年以来洪峰流量超过60000m'3/s的有24次;据历史洪水调查成果,自1153年以来宜昌站洪峰流量超过80000m'3/s 的有8次,其中超过90000m'3/s的有5次,1870年高达105000m'3/s。据城陵矶以上江湖入流的逐日平均流量的合成流量统计,1931、1935、1954年城陵矶以上的日合成最大流量均超过100000m'3/s。在未建有效的调洪水库以前,对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那一部分洪水只能采取分蓄洪措施,以保重点区及重要城市的防洪安全。 荆江河段依靠堤防只可防御枝城来量为60000~68000m'3/s的洪水,荆江南岸薄弱堤段加高加固后,加上分蓄洪工程的理想运用,也只能勉强防御枝城流量约80000m'3/s的洪水。1860、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分别达92500m'3/s及105000m'3/S,即使运用分蓄洪区及其他临时分洪措施,仍有30000m'3/s的超额洪水无法安全下泄,势必造成在南岸自然漫溃或北岸荆江大堤溃决,也可能发生南北皆溃的局面,其结果将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及财产损失。 洞庭湖口趋萎缩和衰亡使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更为严峻。由于淤积和围垦,湖的自然调蓄能力大为减少。现有湖区堤防虽不断加高,但圩垸防洪能力仍然较低,防汛战线长,防洪标准很难提高,支流尾闾灾情尤为严重。 长江中下游干支流现有堤防约30000km,其中长江干堤约3600km。现有堤防是在千百年来沿江人民与洪水斗争中逐步培修形成的,堤身高,质量差,隐患多,堤基多数为深厚的强透水层,有些堤段迎流顶冲,堤后又多渊塘,汛期高水位时,经常出现渗漏、管涌、流土、滑坡等险情,虽经历年不断加固处理,仍难以完全消除。 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和河道、湖泊人为设障的影响,湖泊调洪能力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受到影响,长江中下游泄洪能力有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着中下游平原湖区排涝能力的提高,汛期抽排入长江的流量增加,更加重了长江防洪的负担。 2 防洪治理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长江洪水特性,分析研究提出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指导方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妥善处理超额洪水。具体措施为:堤防工程、干支流水库、中下游河道治理、分蓄洪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 为了改善中下游防洪形势,提高防洪标准,1972年和1980年召开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座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1)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自然条件分析 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河网密度达 4.8 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 4 000~6 500 ℃。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范围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 位置范围 一、选择题 1.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的地方是 A.长江中游平原B.成都平原C.东北平原D.华北平原 2.下面各地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四川盆地D.长江中下游平原 3.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东临东海和黄海②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布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③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④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也是我国重要的商业中心等⑤武汉位于长江上游,是“黄金水道”的中转站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①D.①②④⑤ 4.下列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势低平,河湖密布B.航运发达,水能、渔业资源丰富 C.东临黄海和东海D.长江贯通东西,江河湖海连为一体 二、解答题 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上图中A、B两海域的名称: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2)上图所示区域处于我国的____________(温度)带,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R河为_______________,主要水文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试列举两条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略图”、“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填图中字母)_______;图为数码①代表的铁路线名称是________。 (2)该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和淡水养殖,符合发展农业要“________”的原则,城郊地区积极发展菜、肉、蛋、奶等生产,主要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__,下列食材中(莲藕、椰子、竹笋),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是________。 (3)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向游客推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一处水乡景点: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说明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________。(5)本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试分析该区域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鱼米之乡”的形成有何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长江干流宜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那么问题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且看以下分解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发生暴雨或大暴雨,其中主要暴雨区有:以赣东北为中心,包括湘北、皖南、鄂南,中心区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以川西为中心,包括川东、川北、陕南、鄂西、滇黔西北,中心区年均雨量约2000毫米。两个多发暴雨区的暴雨,前者多发生在5、6月,后者多在7、8月。暴雨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上升运动紧密相连,且与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一致,一般是:4~6月份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水系及湘江;沅、资、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8月,金沙江下段及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7~10月。在中下游干流7、8月出现洪峰最多,为长江主汛期。10月份以后,长江汛期结束。这种时空的分布,洪峰错开,且平原区有巨大的湖泊水网调节,是有利于河道宣泄与防御的。但有的年份各区域或支流洪水赶前错后,雨期延长,雨区增大,干支流洪水发生不利遭遇,湖泊洼地排水不畅,从而使河道流量急剧增大,乃至超出安全泄量,造成防洪上的紧张局面,甚至产生严重灾害损失。流域内洪灾为害很广,而中下游平原区,则因暴雨洪水汇流,干支流

洪水遭遇,可形成巨大洪流,其中武汉市,特别是荆江区受洪水威胁最大,是全江防洪的重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关于抓紧编制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 实施方案和可采区可行性论证报告的通知 长砂管〔2003〕194号 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省水利厅: 依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规定,请你厅根据水利部水规计[2003]39号文件及长江水利委员会长砂管[2003]125号文件要求,抓紧组织编制完成本省行政区管辖范围内的长江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实施方案和可采区可行性论证报告,按有关程序报批。 为规范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统一编制内容及有关要求,我委制定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编制要求》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大纲与技术要求(试行)》(详见附件1、附件2),请你厅在组织编制规划实施方案和可采区可行性论证报告时参照执行。考虑到本次可采区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编制是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刚实施之后进行的,各省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简化。 附件1:《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附件2:《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大纲与技术要求(试行)》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二〇〇三年四月二十一日附件1: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 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1 说 明 遵照《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规定,长江中下游有关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水利部审查批准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组织编制完成本省行政区管辖范围内的长江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航务管理局备案。 长江中下游省际边界重点河段采砂规划的实施方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制。 在采砂规划实施方案中,应明确各可采区的管理责任主体为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实施方案批准后,各可采区的 ??????????????????????????????????????????????????????????????????????????????????? (九)上报监管情况。交班时,带班负责人应当将本班的监管情况进行交接,并报采砂管理大队负责人;采砂管理大队应当每周向砂管局报告现场监管情况,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第十八条 现场监管人员可以在可采区现场监管过程中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查验船舶相关证件、证书; (二)检查询问; (三)指挥调度; (四)安装技术监控设备; (五)拍照录像、调查取证; (六)责令整改; (七)暂扣船舶相关证件; (八)暂扣采、运砂船舶。 第十九条 现场监管可以采取技术监控、定点监管、动态跟踪、随时抽查等多种形式进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对违反《条例》的各类违法采砂行为,监管主体应当依照《条例》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 现场监管人员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导致采砂秩序混乱或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上级主管部门将依照《条例》第二十六条之规定,视其情节、性质,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管理责任主体应负责组织编制所辖区域内可采区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报本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航务管理局备案。 长江中下游省际边界重点河段可采区的可行

长江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自然灾害复习 一.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并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以及共生性和伴生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或诱发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自然灾害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行动的系统工程。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经济发展既可能加重灾害威胁,又增加了防灾抗灾的能力。防灾减灾的重点地区是城市。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损失大。减灾就是增加效益,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采取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工程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灾害保险工作。 (一)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太阳活动在光球层和色球层上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使地球气候异常、影响电离层,导致地面通讯的中断及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二)气象气候灾害。 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而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往往成为高考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