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意淫_黑格尔_精神现象学_解读

孤独的意淫_黑格尔_精神现象学_解读
孤独的意淫_黑格尔_精神现象学_解读

收稿日期:2008201228

作者简介:祁海军(19782),男,安徽阜阳人,复旦大学200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孤独的意淫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

祁海军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于理解其所有哲学著作具有重大意义,而精神现象学是黑格

尔自我意识的满足。自我意识在自身获得极大满足,而这种满足本质上是虚假的,我们谓之为“意淫”。

关键词:意识;自我意识;意淫中图分类号:DF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663(2008)0120125204

美国学者罗伯特?皮平在《黑格尔的观念论》一书中把黑格尔的哲学称之为“自我意识的满足”或“观念论”。当然,这是就黑格尔的所有著作来判断的,如果单就其《精神现象学》一书而言,却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满足”,而且更是一种“孤独的意淫”。说其是“意淫”,是说其仅在头脑里或自我意识的泥沼里要求经验或经验的历史,并把这种精神的经验转化为自我满足。自我满足地方也就是停止之处,所以当精神到达绝对知识而停止前进就是必然的,不然那整个运动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并且就个人来说也没有满足。没有达到目的,也就没有意义。如同笛卡儿的怀疑止于那个“我思”一般。说其是“孤独的”,不过是说,任何一种意淫都在孤独的单子状态下才有可能,自我意识不可能不保持其对另一个自我意识或他物的差别,这一方面使意淫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意淫成为虚假的满足,哪怕这满足具有宏大的历史感和外化的证明,整个体系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出没于世界的幽灵的呓语,而这里所说世界没有超出———头脑或自我意识———最多也不过是书房的范围。本文拟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一特征予以揭示,并以黑格尔其他著作为参照,阐述一下对黑格尔学说的粗浅理解。

一、精神现象学的写作背景以及对康德

学说的扬弃

众所周知,《精神现象学》一书写于1805年冬

天到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书的序言写于1807年1月。这个时期对黑格尔而言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最初欢迎态度,转为对德国命运的热切关注,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对黑格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渐渐内化的

同时,德国人的脾性(司汤达在自传中说,德国人在热恋时像小猫一样温顺地看着对方,不敢表白,更别说行动了。当然,这只是19世纪初的德国人,特别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表现。不过,我们也不妨把这看做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和德国一般人的修养,那就是犹豫、软弱、保守、违心到极点了)和黑格尔本人的经历一起促成了黑格尔的哲学学说。

对于黑格尔整个的思辨哲学体系而言,这本书具有导言性质,同时也是整个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就黑格尔以后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之为精神现象学之具体的展开、外化以及实现而言,马克思才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圣经。”〔1〕

在这本书中,黑格尔吸收了前人关于现象学的思想,特别是费希特的思想,着重研究精神的自我显现的过程或者说意识经验的发生史。从这一点来说黑格尔没有超出康德,因为他还是在关注康德的问题:认识如何可能?是否必须承认自在之物———作为理性的界限?不过,黑格尔的办法与康德不同,他把精神的显现过程看成实际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两者是统一的(这一点要感谢费希

第6卷 第1期Vol 16No 11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 onal College 2008年3月March 12008

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论中说:“如果我们研究我们将其想象为一种媒介物的认识,从而认清了这媒介物对光线的折射规律,然后把光线的折射从结果里抽除出去,那么这样地抽除折光作用的办法也完全是无用的;因为认识不是光线的折射作用,认识就是光线自身……”〔2〕这里明显是针对康德从认识中抽除经验获得先天形式的做法。

黑格尔认识到自在之物不是一个实体,不过是一个界限,而界限是可以超越的东西,因为界限之为界限不过是两物交界处,如果没有认识一物之界限,那么我们就没有认识这个事物,同样也没有认识界限另一边的另一物,那么如果自在之物存在,我们同样不可能理解此岸性的事物。而界限之为界限就表明其是过渡,具有两方面的特征,所以不存在自在之物。真理不仅是客体而且是主体。这句话我们下面就加以解释。

二、精神现象学的结构

人们会问:精神关于自身的知识如何就是关于外物的客观的知识?这里,我们要了解到在黑格尔那里,精神和我们所说的“外物”是一回事,或者说“如果道成肉身,那么一切肉身皆道”,也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真理不仅是客体而且是主体”这句话的含义。真理是自在自为的精神。这里的“道”意指“理性”(l ogos)或“精神”(geist)。这里的精神和理性不是两个分离的东西,而是意识不同的形态,最终则是统一的。精神不能了解的事物就不是真的东西,对于从来都不显现的事物也是如此。我们永远没有关于某件事物的知识这一事件将意味着某件事物并不存在。从这一点出发,黑格尔否定了康德的二元论以及“自在之物”学说,建立了自己的一元论思辨体系。

既然主客体是同一的,那么一部科学体系该从哪里开始?①这里,黑格尔从感性确定性开始。所谓感性不过是感官接受性(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我们实际上十分确定我们接受了某种给予,虽然我们暂时还不知道这给予是什么以及意味着什么(这里显示出欧洲大陆学者和英国经验论的一致之处,都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开端。他们的区别倒是经验论停留在感性经验上,而欧洲大陆学者则试图借助理性超越经验,当然,这仅就一般情况而言。不过,人们常常夸大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差别,他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何况还有许多折中主义者)。当然,这里的“我们”只是指研究精神现象学的人,而不能指实际接受给予的人,因为在意识没有达到之前,“我们”这个词是不合法的,因为这不仅预设了意识还一起预设了自我意识。既然我们有某种感官的确定性,那么就有东西被给予了,这里黑格尔称被给予的东西为“感性杂多”,而我们从逻辑学里也可以看到,这里的杂多其实就是那里开始“纯有”,即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即“这一个”。或者确切地说是“仅仅意味着的东西”,没有名称也不可言说。然而如果不可言说,那就无法传达,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黑格尔说的知识是达到的,不断否定的结果(注意这里的结果并不是赤裸裸的结果,它保留了目的以及运动的历史)。不是仅停留在这种直接性之中。这里所说的否定是扬弃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否定,例如,对纯有的否定不是空虚的无,而是有了抽象规定和特定内容的无。在精神现象学里,对杂多的否定就是知性的对象意识,因为这里还谈不到认识,仅仅是在知觉而已。在这里真理还只是一般的共相,没有具体性。

感性确定性之为知觉过程就是这个过程的一分为二:即知觉和对象两个环节,两者虽然还都是共相,但是它们处在相互对立的关系之中。所谓知觉的意识就是以事物为对象的意识,没有事物(对象)也就没有知觉的意识,反过来说,知觉基于给予,所以前者是非主要的而后者是主要的。知觉的意识是具有可能陷于错觉的可能性的意识,它只是把那呈现于眼前的东西当做自身等同的予以把握。在这里知觉的意识才在意识里第一次有了彼岸,但是在这里自在的存在就是为意识的存在,就是知识。当然这种知识还有可能陷于错觉,还有待于纯化。这种

126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

①至于黑格尔为什么从感性确定性开始,也就是说从主体开始,这和黑格尔本人的元立场有关,即他认为任何一种哲学都是观念论,不过是贯彻程度的问题,详细可参考《逻辑学》第156页第二章实有部分。黑格尔说:“每一种哲学本质上都是观念论,或至少是以观念论为原则,问题只是这种原则真的贯彻了多少而已。”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观念论意指我们常说的实在论。

知觉和意识分离表明是一种假象,因为整个的区别仍然在意识之内,意识为自己提供尺度,它自身就是为另外一个意识的意识,明白地说来就是,如果另外一个意识也同样知觉,那么这一个意识陷于错觉的可能性将会降低,这是一种比较,不是绝对的,因为考查不仅是对知识的考查,也是对考查尺度的考查。

知觉某种东西所进行的运动正是人们称之为经验的那种东西。它产生第二种对象,即把关于某对象的表象的知识当做对象来表象。对象在这里就变成“为意识的自在”,或者说显示出其为他性。这样我们就不仅仅知觉对象,而是意识到自身意识到自身即是意识返回到自身,另一方面,对象也返回自身,保持其自在存在,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是在知觉的过程中,事物出现了不一致,表现为单一体和多样性的质的聚集,这种不一致(矛盾)导致我们认为事物并不是像认识自身为自身等同的那样,也是自身等同的那样的存在。单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个别与普遍性的对立,表明事物在和他物对立,它不仅返回自身,是自为的,而且是一个为它之物,并且自为和为它存在并不分离,因而它只是被设定为被扬弃的环节,它们都是非本质的,但是它们都是在一个统一体内,由此,那无条件的、绝对的共相出现了,意识进入到知性领域。

意识在知性那里发现自己达到了一些观念,这些观念被概括为无条件的共相,理念被设为知性的真理,意识达到超感官世界。对于这超感官世界而言,现象界是它的充实和补充,一言以蔽之,它只是现象界的现象。也就是说,知性达到了规律的概念,因为现象的现象即是现象的规律,恰如变化的变化就是变化的规律。意识认识到超感官世界不过是内在世界或自身差别,或者说无限性。虽说意识在认识和解释对象,但是它也在认识自己。于是意识既是差别的意识同时又扬弃了差别的意识。换言之,它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扬弃以后是理性(精神),扬弃了精神就是绝对知识等等。这些都是意识历史的诸形态(至于黑格尔更具体的划分我就不再详细阐述。我认为黑格尔在涉及社会或者说到人的精神生活时非常深刻,但是在涉及自然的时候非常粗浅甚至十分荒唐,也许这是为精神一元论付出的代价)。

三、黑格尔的运思方法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黑格尔的运思路径。前面整个过程也许是我们(研究精神现象学的人)自身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如果我们忽略外在的细节和偶然情况,人们就能达到黑格尔所说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因为我们具有几乎相同的历史:出生、成长、成熟以及死亡。

这种感觉持续到初恋(发现一个可称为对象的人或物,总之,任何一个长大了的目的),初恋使我们的生命苏醒。与其说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对象,不如说我们才第一次发现了自己,才有了清醒的自我意识。如果我全身心地投入以至失去自我,那么我将没有幸福,因为那样我已经不再存在,无论幸福和痛苦,都将与我无关了。我害怕才发现的自我会立刻消失。但是自我总要失去,不过以不同的方式而已。在日常琐事里忽然醒悟过来,当我们以为在诉说梦想的时候,我们已经是在诉说对梦想的回忆了。

于是我们从早年给予的直接性中跳出来,追求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我们有了某种反思的经验或头脑里的经验:他人不能直接地被给予(他人是地狱———萨特语),只能去理解。唯一庆幸的是我们必须通过自我理解才能理解他人,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同时理解自己,才有理解他人的可能性。真理的道路是通过怀疑、苦恼的反复,通过艰苦的经历达到的。但是没有终结,因为历史没有终结,它对无限的可能性开放,但是它并不保证我们找到信仰。

黑格尔之达到绝对知识,和他的时间观或历史观有关。他把认识活动比喻成圆圈,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确是如此。这个圆圈就是他的自我意识本身的运动,这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把他描述的运动看成意识经验的历史,也看成他本人意识发展的诸阶段的历史。但是他忽略了时间性,这是很奇怪的事情:黑格尔具有宏大的历史感却没有清醒的时间意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的纯粹“意淫”并不受制于时间,他似乎仍然停留在康德的时间观上,即把时间看成先天直觉形式,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这一点再次显示出康德对黑格尔的巨大影响。

像有人断言的那样,黑格尔的思辨体系就像一只咬住自己尾巴的小猫那样,在自我忘情的嬉戏中忘却了时间的流失。黑格尔甚至没有意识到他的学说展开也是需要时间的,对生命的领会同样如此。

第1期祁海军:孤独的意淫127

不过他到底终结了古典哲学———因为他自觉地把以前的哲学形态作为一个有待扬弃的环节纳入自己的体系。虽然,黑格尔在他的自我意识里是这样做的,但是他只是获得了抽象的、虚假的满足,只是在意淫而已。黑格尔的学说在两方面需要总结:一方面,如何超出已经变得臃肿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已经外化成整个世界)?这种自我意识本身几乎取消了抽象意淫和真实满足、模糊幽灵和真实生命、想象中的革命与真正的流血牺牲的区别。另一方面,在继承黑格尔历史感的同时,对于他关于时间性的看法需要纠正、展开。

第一个方面的工作一部分由费尔巴哈、最终由马克思所发展和完成,马克思借助“实践”(感性的对象化活动)走出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泥沼,同时继承了黑格尔伟大的历史感(辩证法);第二个方面的工作则由海德格尔所补充和发展,虽然海德格尔由存在入手,但是他所揭示的是存在的时间性结构,这种时间性结构使此在的领会———同时也使存在的展开———成为可能。①从存在的时间性意识出发,伯格森阐述了“延绵”的时间,而普鲁斯特则描述了丢失的时间。甚至后现代主义平面化的认识论观点中也暗含着对时间的尊重以及对空间的有意忽略———即对黑格尔时间观的反转———把空间时间化。景深被展示为一种时间的深度。

历史本身是开放的,它不仅浸透了我们过去的回忆、当下的欲望,而且接受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停留在任何一个单一的维度里,都是一种孤独的意淫,一种虚假的自我满足,一种抽象的任性生活,我们总要活在人们中间,这是我们的“先行具有”或“被抛”。沉浸在自我意识的灵魂仍然是一种逃避,从自我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只不过是从孤独逃向孤独;这也许是由于某种失恋的绝望造成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逃到真实的生活以外,那意味着生命将在抽象的、没有展开的状态中永久终结。生活不是在自我意识里演绎,而是在具体的、感性的活动中的自由活动和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的一般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

〔2〕〔德〕黑格尔著1驾麟等译.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2.

lonely Cona ti on

—Read i n g Hegel’s Phenom enology of Sp i r it

Q I Hai-jun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Abstract:It is significant f or understanding all phil os ophical works of hegel t o unsca mble Hegelian phenomenol ogy of s p irit.This phenomenol ogy is a satisfacti on of Hegel’s self2a wareness in its self.This satisfacti on is illusive in nature1W e na me it as“conati on”.

Key words:consci ousness;self2a wareness;conati on

(责任编辑 关 峥) 128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出版社,陈嘉映、王庆节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此书的相关分析。我认为用精神现象学来解读《存在与时间》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解读将显示海德格尔有多少思想继承了黑格尔的,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解读已经显示了部分实情。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 导言 当意识获得了个别的意识自身即是绝对的本质这样的思想时,意识便返回到了它自身。对于苦恼的意识来说,自在的存在乃是它自己的彼岸。但是这个意识的运动已经使它在自身中得到了这样的变化:它将充分发展了的个别性,或者说,将现实的意识这个个别性,当作它自己否定物,即当作和它对立的极端;或者说,它将自己的自为的存在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就在它的这个运动中,意识也自觉它与这个共相或普遍的东西已形成了统一,这个统一在我们看来,不再落于意识以外,因为被扬弃了的个别的意识就是这个普遍的东西,同时,因为意识既然保持自己于它的这个否定性之中,这个统一对意识自身而言就是它的本质,意识的真理性即是在具有绝对分立的两极端的推论过程里表现为中项的那个东西,它对不变的意识表示个别的意识已经否定了自己,而对个别的意识则表示不变的意识已不再是它的一个极端,而已与它和解为一。这个中项就是直接认知两极端并联系两极端的统一,它对意识因而对自己所表述的关于两极端的统一的意识,就是它自己即一切真理这个确定性。 〔Ⅰ.唯心主义〕 自我意识既然就是理性,那末它一向对于他物〔或对方〕的否定态度就转化而为一种肯定态度。在过去,自我意识一向所关涉的仅是它的独立和自由,为了拯救和保持其自身,曾不惜以牺牲世界或它自己的实在性为代价,将这两者都当作它自己的本质的否定物。但是,现在作为理性,本身既有了保证,它就感觉到自己与它们之间有了和平,能够容忍它们;因为它现在确知它自己即是实在,或者说,它确知一切实在不是别的,正就是它自己;它的思维自身直接就是实在;因而它对待实在的态度就是唯心主义对待实在的态度。当它采取这种态度以后,仿佛世界现在才第一次成了对于它的一个世界;在此以前,它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它对世界,有所欲求,有所作为,然后总是退出世界,撤回自身,而为自己取消世界,并将作为意识的它自身也一并取消——将关于世界即本质的意识以及关于世界的虚无性的意识,一并予以取消,予以否定。现在,在它的真理性丧失了坟墓,在它的实在性否定了它对自己的否定,而意识的个别性成了它自身的绝对本质以后,它才第一次发现世界是它自己的现实世界,它才对世界的持续存在感觉兴趣,至于以前,它的兴趣只在于世界的消失。因为世界的持续存在对于它来说现在成了它自己的真理性和现在性;它确知只在这里才经验到自己。 理性就是意识确知它自己即是一切实在这个确定性;唯心主义正就是这样地表述理性的概念的。作为理性而出现的意识直接地自身具有这种确定性,同样地,唯心主义也直接地表述着这种确定性:我即是我,意思就是说,作为我的对象的“我”是唯一的对象,是意识到再没有其他任何对象存在的对象,它即是一切实在与一切现在;它既不是一般的自我意识里的那种对象,也不是自由的自我意识里的那种对象,前者只是一个空虚的一般对象,后者只是一个从其他还与它并存着的对象那里退回自身的对象。但是自我意识不仅自为地是一切实在,而且自在地是一切实在,它之所以既是自为的又是自在的实在,是因为它变成了这个实在或更确切地说证明了自己是这样的实在。它循着这个道路证明了自己:首先,作为自在的存在的他物,消失自己于意谓、知觉和知性的辩证运动之中;然后,仅为自我意识而存在的他物,为自我意识而消失自己于通过主奴意识的独立、自由思想、怀疑的解除、分裂的意识的绝对解放斗争种种过程的一种运动之中。于是有两个方面先后出现,在一个方面中,本质或真理对于意识具有存在的规定性,在另一方面中,本质具有只为意识而存在的规定性。但是这两者归结为一个真理,即:存在的或自在的东西只于它为意识而存在时存在,而那为意识而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自在的存在。达到了这个真理的意识是已经走过这条道路的,而当它直接地出现为理性时,它却已经忘记这条道路,或者说,这个直接出现的理性只作为这个真理的确定性而出现。它只保证它即是一切实在。但并不理解这个保证,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黑格尔哲学著作 《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 有时也译成精神哲学)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学全书》(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个主要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 人物语录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结33 杨培元201301022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反映马克思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也通过结合马克思的其他著作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出德国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哲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革命消灭德国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宗教批判(1—7)、德国现状分析(8—21)、德国的理论(22—27)以及德国应该怎么办(28—48)。行文思路是先以历史上对宗教的批判为引子,通过对比提出对政治和法的批判,引出全文中心。接着通过对德国现状的描述和分析证明德国制度的落后以及哲学理论水平的先进性(通过与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从而得出应该消灭旧制度并批判德国哲学来实现变革。最后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对德国未来变革的解决方法。 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想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的不满意。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推动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中“法哲学”指的是什么?从我对全书的理解,法哲学应为一种国家哲学,即一种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种意识形态。而黑格尔的法哲学就是普鲁士的国家哲学,是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工具,是为其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的工具。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应该存在。”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黑格尔思想的对现存统治秩序的维护,因此也就顺里成章的成为普鲁士的统治思想。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用其激昂、锋芒毕露的笔锋,对现存的统治思想进行针峰相对的斗争。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邓晓芒* 摘要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 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很早就想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做一番全面的清理和研究。90年代初,当我写思辨的张力时,就已经接触到对精神现象学中一些段落的分析,从那时候起我就萌发了想要对这部巨著加以详细考察的欲望,并在由杨祖陶老师为我的书所写的序言中作了预告。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预告中的精神现象学研究还没有问世。经常有人问我这项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我都只好愧对,或者以时间太紧、无暇顾及来推托。的确,多年来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当初所立下的誓言。 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兑现这项20年的夙愿了。上学期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康德哲学的课告一段落,完成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句读,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康德著作未能一一解读(如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但毕竟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全貌(三大批判外加一个基础的逐句讲解)。考虑到时间已经不多,我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我最有兴趣和体会的事情上,所以我下决心暂时放下康德哲学,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部最难读的天书进行一次集中的攻关,即做一次逐句解读(我称之为句读)。当然,句读不等于就完成了研究,它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入门。我们中国人在研究西方哲学经典时常常过于急躁,读到人家一两句语录就联系到我们古已有之的思想和说法,于是大加评价和发挥。这也是我们总是入不了西方哲学最经典的著作之门的原因。我主张,在今天,只有能够句读的人才有完全的资格评价和发挥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说明你真正读懂了。当然,这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以往,只须浅尝辄止就可以充当介绍人了。 本句读的时间我预计将至少花上5年,即10个学期的连续课堂讲授,按照这个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青年时期未完成的政治哲学残篇,写于1843,该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批判》一书其中部分遗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标题是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首次发表的时候加上去的。 、人物简介黑格尔(1770-1831)全名: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国家哲 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最完整的的表现。 黑格尔思想前后也不是一致的。 (1)青年时期的黑格尔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推崇理性,主张人权, 他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渴望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于兴盛,对当时德国的四分五裂表示不满和悲愤。 (2)晚年的黑格尔思想逐渐趋于保守,在继续主张改革和进步精神的同时,极力论证普鲁 士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赞美普鲁士王国。 二、社会历史背景 (1 )德国社会状况: 19世纪初期,德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国家。 经济上,长期的战争和封建割据,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政治上,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

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但是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2)思想状况: 随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 鲁士王国的强盛方面。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 给予说明和协调。 (3)黑格尔《原理》形成背景: 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一一即看到 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在此思想指导下,黑格尔对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哲学的批判和认识,写作了《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 of right)(1821年)。一方面,他力图证明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辨证的思维又赋予他这种哲学论证以某种程度的革命性。

试析_精神现象学_中黑格尔的实体观_张长明

广东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  试析《精神现象学》中 黑格尔的实体观 张长明 柳祥美 [提 要]实体是我们了解黑格尔哲学,乃至了解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重要概念。黑格尔的实体观直接源于近代哲学关于实体和主体的学说,他认为实体与主体具有同一性,实体是能动的主体,实体是一个转化的过程。真理是由实体到主体及实体与主体的统一。主体与实体在黑格尔那里,已经不完全是近代哲学知识论路向上的含义,而更多地具有了现代生存论路向的意味。虽然他并非是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实现实体与主体的同一,而是把两者的同一描述成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但它还是把哲学推向了新的高峰。正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现象学隐藏着一切批判的要素———尽管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实体 主体 真理 [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6)05-0080-04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代表和完成者是黑格尔(1770-1831)。他把康德,费希特哲学中“理性”的能动性思想融入自己的体系,克服了康德割裂理性与感性关系的错误,吸收了谢林哲学中“绝对”所表现出的客观必然性思想,批判了谢林“绝对”中的非理性主义错误,提出了一个他认为兼容二者之长的概念———“绝对精神”,它既是实体又是主体,自在而自为,它是万物的最初原因和内在的本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他的表现。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自在而自为的规定出发,把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绝对精神自己发展的历史,基本任务是对其发展的阶段和内容在必然联系的概念式的把握。黑格尔说:“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①而马克思也指出:“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这种了解方式就是黑格尔方法的基本特征。”②可见,实体这一概念,对我们了解黑格尔哲学,乃至了解整个西方近代哲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实体自身的演变史。哲学家们对实体的关注从未中断过。实体范畴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在《斐多》中指出,“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

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读《精神现象学》有感 临八1704 张益浩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第一部纲领性的哲学巨著,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成熟。马克思高度赞扬该书的成就,称其为:”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这个寒假,我粗略阅读了全书,稍微仔细地阅读了该书的序言。该书思想之深邃,令人叹为观止,本文也仅仅是门外汉的一点点收获,实际上连门槛都没有摸到。选用的资料为中南图书馆所藏的贺麟、王玖兴翻译版本及邓晓芒教授所著《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一卷》。 初次阅读时,我明显感受到极为吃力,阅读每一页仿佛都是艰难的爬涉。我个人总结原因有二: 一是书中有大量超脱日常生活的术语。西方哲学原典,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在培根、斯宾诺莎时期都比较通俗易懂;在康德时期,由于大量术语的使用,原典变得不那么亲民了;在黑格尔手上,哲学彻底超脱日常的表述,成为了学术殿堂的专属。但也正是术语意识的加强,可以让读者时刻感受到”哲学范畴”的存在。这一点也被国内译者们准确地抓住了。比如贯穿全书的”Dasein”一词,即”生活、存在”.但显然在本书中,该词不是日常我们所说的”生活”,翻译为”定在”,虽然为阅读增加了难度,但是保持了该词在原

文中的术语感,时刻提醒着读者此处有一个”范畴”. 二是黑格尔的行文。首先,黑格尔行文之枯燥是闻名遐迩的。我们在看《蒙田随笔》、《培根谈人生》、罗素《幸福之路》之类的书籍时,往往惊叹于其精妙的譬喻,活泼的文采,换句话说,就是接地气。反观《精神现象学》,看着看着真是令人昏昏欲睡。我举一段作为例子: ”……只因为它外在地被应用于不同的材料,就获得了一种无聊的外表上的差别性。如果理念的发展只是同一公式的如此重复而已,则这理念虽然本身是真实的,事实上却永远仅只是个开始。如果认知主体只把唯一的静止的形式引用到现成存在物上来,而材料只是从外面投入于这个静止的要素里,那么这就象对内容所作的那些任意的想象一样不能算是对于上述要求的满足……” 其次,阅读此书的方法和阅读其他哲学书籍完全不同。我们常常默认,一本哲学书籍写的观点,便是作者所持有的观点。比如在序言中,抛出来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用到的方法、与前人观点的比较等,而在正文中便详尽地叙述论证。现在做科研、写论文也是如此,筛选文献时先从Abstract下手。然而,在《精神现象学》这本书中,可以说每一句话都不能当真。”真理”一词,在全书中出现过太多次,但每当你看到黑格尔提炼出所谓”真理”,以为走进了真理的天国时,那恰恰是被否定的开始。 有人肯定要说了,我阅读哲学书籍,不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吗?如果全本书每一句话都不值得相信,那这本书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我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 引言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孩提时的友谊不知不觉中已发展成真挚的爱情。相似的个性,相同的生活趣味和反抗目标,使他们互以对方的生存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但是在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凯瑟琳却难以嫁给希斯克利夫。当她做出天真的决定,答应嫁给画眉山庄的阔少,温文尔雅的林顿时,希斯克利夫突然失踪了。当晚,凯瑟琳站在狂风暴雨中大哭了一夜,重病一场,为日后的精神崩溃留下了隐患。三年后,希斯克利夫重新出现,已变成一个富人,他对凯瑟琳的爱情由于压抑和扭曲,其中夹杂着苦涩的恨与仇。这时已经是林顿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_《精神现象学》读书心得五篇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_《精神现象学》读书心得五篇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是由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 G.W.F.黑格尔提出。精神现象学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 系头足倒置起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在迄今为止的中文海德格尔研究中,他关于“存在”、“本有”、“语言”等问题的原创性思想一直受到重视,而隐藏在这些思想背后的哲学思想史的“痕迹”或“源头”则有时模糊不清。换言之,人们在凸显他思想突破性的同时,忽视了这种突破性与历史的传承关系。最近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回到海德格尔思想的源头开始引起学界重视。他的—现象学之源 得到详细研究。他与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明。但他 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则一直晦暗不清。人们在强调海德格尔对传统 形而上学的毁灭性批判时,往往很少注意到他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联。在这两者之间, 在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转换之中,人们看到的断裂性往往要多于连续性。 思想任何时候都不是无源之水。为了回溯海德格尔的“源”,本文将首先回顾海德格尔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系列哲学史讲座,力图揭示他是如何在西方哲学史中寻找自己 的思维定向或突破口。然后以他在1930/1931年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讲座(GA32)的“序言”部分为蓝本,谈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我们将看到,在哲学应该面对 的问题、绝对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认识如何起始等方面,他与黑格尔有“亲缘”关系,有时 甚至选择与黑格尔站在一边,并且与当时的现象学立场拉开距离。 近年来,随着《海德格尔全集》的陆续出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交集初露端倪: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多次提到黑格尔;1930/1931年冬季学期开设了“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讲座;1938/1939年,他尝试着写作《黑格尔》(GA 68);1942/1943学期 的讲课中他再次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尤其是其中的经验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 而上学》为主要题材,并在小范围的朋友圈就这两题目做过报告;1950年出版的《林中路》收入《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基本是对《精神现象学》“序言”部分逐段的解读;1959 年在一个研讨班的活动中发表《黑格尔与希腊》(法文),并在1960年以德文首次出版, 可见他对此文是重视的;此外,他在“德国唯心论与当代哲学问题”的讲座中,也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黑格尔哲学。 总体来看,海德格尔在和哲学史人物打交道时态度是有区别的:第一,对希腊古典哲 学中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夸赞有加,把他们解读得比实际更强大,然后在和他们 的对话中加进一些自己的“武断”理解。第二,对20世纪30年代前后正在流行的新康德主义,尤其是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潮,他在1927年前是有所“认同”的,但在30年代的系列讲座中,明显持批判态度,认为他们回避了哲学基本问题,没有面对思想的“实事”,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 马克思并没一开始就向黑格尔法哲学开火,而是一步步地向它迈进。 (一)德国的宗教批判为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希腊和中世纪,政治生活因素与社会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现在,政治国家才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来。“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这种对于宗教的批判结束之后,人们便要“伸手去摘取真实的花朵”。于是,人们便能从虚幻的世界醒来面对现世的困境,开始关注自己的解放和现实的幸福,因此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是转而对掌握着群众的德国法哲学批判的基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2010年第4期(总第111期)/七月号 现代哲学 MODERN P H I LOS OP HY No 42010/G eneralNo 111/J ULY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句读 绪论 邓晓芒* 摘要 什么是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 意识的经验科学 ,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 经验 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 经验 (Er fahrung)有 经历 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关键词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努斯;逻各斯 中图分类号:B516 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0)04-0067-05 很早就想对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做一番全面的清理和研究。90年代初,当我写 思辨的张力 时,就已经接触到对 精神现象学 中一些段落的分析,从那时候起我就萌发了想要对这部巨著加以详细考察的欲望,并在由杨祖陶老师为我的书所写的序言中作了预告。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预告中的 精神现象学 研究 还没有问世。经常有人问我这项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我都只好愧对,或者以时间太紧、无暇顾及来推托。的确,多年来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当初所立下的誓言。 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兑现这项20年的夙愿了。上学期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康德哲学的课告一段落,完成了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的句读,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康德著作未能一一解读(如 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但毕竟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全貌(三大批判外加一个 基础 的逐句讲解)。考虑到时间已经不多,我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我最有兴趣和体会的事情上,所以我下决心暂时放下康德哲学,对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这部最难读的 天书 进行一次集中的攻关,即做一次逐句解读(我称之为 句读 )。 当然,句读不等于就完成了研究,它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入门。我们中国人在研究西方哲学经典时常常过于急躁,读到人家一两句语录就联系到我们古已有之的思想和说法,于是大加评价和发挥。这也是我们总是入不了西方哲学最经典的著作之门的原因。我主张,在今天,只有能够句读的人才有完全的资格评价和发挥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说明你真正读懂了。当然,这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以往,只须浅尝辄止就可以充当介绍人了。 本句读的时间我预计将至少花上5年,即10个学期的连续课堂讲授,按照这个速度,这本中译文有560多页的书每学期必须讲50多页。根据以往讲康德的经验,这个指标一般很难达到,每学期只能讲20多页。如果这样,就要拖延到10年以上。但愿黑格尔没有康德那么麻烦,能够讲得快一点。 精神现象学 初次发表于1807年,当拿破伦率领的法军侵入到耶拿时,黑格尔刚刚把自己的稿子寄给出版社商,这时他站在自己住所的窗前,看着拿破伦骑着白马进城。后来他回忆这一景象,把拿破伦称为 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此书的第一版上有一个副标题: 科学体系,第一部 ,是打算把这部书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的,但是后来他在写自己的 哲学百科全书 时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从 逻辑学 开始,而把 精神现象学 作为全书中的 主观精神 的第二环节来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在 思辨的张力 中提出一个观点,说黑格尔为了掩盖自己全部哲学的最初起源,而对自己早年的 精神现象学 作了不是经验性的、而是更为逻辑化的理解,由此而使堕入人间的精神现象得到了上帝的拯救。所以在正式的哲学体 *作者简介:邓晓芒(1948-),男,(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刘文洲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 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这一思维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绝对理念。在这里黑格尔固然将客观事物的‘一般’与人们反映的‘一般’概念相混同,从而把人脑中的概念客观化,但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这个客观化的绝对理念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说明他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如果说真理在主观意义是观念和对象的一致,那么在客观意义上真实的东西则意味着客体、事物同其 ①黑格尔《小逻辑》3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②同上书,75页。 ③同上书,120页。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 序言:论科学认识 [一、当代的科学任务] [1.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 在一本哲学著作的序言里,如果也象在普通的书序里惯常所做的那样先作一个声明,以说明作者所怀抱的著述目的和动机以及作者所认为他的著作与这同一问题上早期和同时的其他论著的关系,那么这样的一种声明似乎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就一部哲学著作的性质来说是不适宜的、不合目的的。因为,在一篇序言里,不论对哲学作出怎么样周详的陈述,比如说,给哲学的趋势和观点,一般内容和结果作一种历史性的叙述,或就真理问题上各家各派的主张和断言作一种兼容并蓄的罗列,如此等等,毕竟不能算是适合于陈述哲学真理的方式和办法。而且,由于在本质上哲学所探讨的那种普遍性的因素本身就包含着特殊,所以在哲学里比在其他科学里更容易使人觉得,仿佛就在目的或最终结果里事情自身甚至其全部本质都已得到了表达,至于实现过程,与此结果相比,则根本不是什么本质的事情。 相反,譬如在解剖学是什么(解剖学是就身体各部分之为僵死的存在物而取得的知识)这样的一般观念里,我们则深信我们尚未占有事实本身,尚未占有这门科学的内容,而必须进一步去探讨特殊。——再者,在这样一种不配被称之为科学的知识堆积里,谈论目的之类普遍性的东

西时所采用的方式,通常也就是叙述内容本身如神经、肌肉等等时所使用的那种历史性的无概念的方式,两者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哲学里,如果也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先作说明,而哲学本身随后又证明这种方式不能把握真理,那就很不一致了。 同样,由于对某一哲学著作与讨论同一对象的其他论著所持有的关系进行规定,这就引进来一种外来的兴趣,使真理认识的关键所在为之模糊。人的见解愈是把真理与错误的对立视为固定的,就愈习惯于以为对某一现有的哲学体系的态度不是赞成就必是反对,而且在一篇关于某一哲学体系的声明里也就愈习惯于只在其中寻找赞成或反对。这种人不那么把不同的哲学体系理解为真理的前进发展,而毋宁在不同的体系中只看见了矛盾。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但对一个哲学体系的矛盾,人们并不习惯于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同时那把握这种矛盾的意识通常也不知道把这种矛盾从其片面性中解放出来或保持其无片面性,并且不知道在看起来冲突矛盾着的形态里去认识其中相辅相成的环节。 对这一类说明的要求以及为满足这种要求所作的努力,往往会被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言

第八篇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导读: 《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 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 年10月13 日那拿大战前夕最后完稿的。这书的序文是1807 年1 月写成的。在1807 年初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印有“科学的体系,第一部,精神现象学”等字样。它在黑格尔整个体系中具有海谋所说的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 一、精神现象学是意识形态学。 “Ideologie”:“意识形态”或译作“思想体系”、“观念体系”、“唯心主义”。这个字不见于黑格尔的著作中。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形态”(或“意识诸形态”),每一个精神的现象就是一个意识形态。从意识发展阶段来说,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说是一个意识形态。因此精神现象学也就是意识形态学,它以意识发展的各个形态、各个阶段为研究的具体对象。用辩证方法从发展观点来研究意识形态,这样就把意识形态学与意识发展史结合起来了。脱离了辩证法和发展史当然也可以用现象罗列的方式,根据心理的事实来研究意识形态,但这就不成其为“现象学”。因此,“意识形态学”所研究的意识现象既是独特的、个别的,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体现了许多个人意识的共性。因此每一意识形态(gestalt)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一个类型(typus)的意识形态。或者象恩格斯所指出那样,意识形态“可视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诸阶段的缩影”。“缩影”二字生动地表明了每个意识形态的典型性。这种对于精神现象、意识形态和发展阶段的辩证的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就是历史与逻辑(辩证法)相结合、相一致的研究,使得精神现象学不同于单纯研究意识形态和意识现象的心理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心灵生活的历史研究。叙述这条发展道路的科学就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这就是说,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而意识经验学的任务就是叙述精神的各个环节或者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开展的道路。而且这表明精神发展或展开其自身的每一环节。每一个阶段就是一个意识形态,所以黑格尔说:“[精神发展过程的]全体的各个环节就是意识的各个形态”。 精神现象学可分为五个大阶段:(一)意识,(二)自我意识,(三)理性,(以上三者属于主观精神的三个环节。)(四)精神(即客观精神),(五)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在本书中只有宗教和绝对知识两个环节,但按照《精神哲学》则绝对精神有艺术、宗教、哲学三个环节)。与后来其“精神哲学”中三阶段的分法略有不同(主观精神、客观情神,绝对精神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意识”的发展有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固然可以被认作三种意识形态,但它们却与后面各种意识形态如道德、伦理、宗教等很不相同,因此黑格尔很少称它们为“意识形态”,而称为“意识的诸方式:意谓、知觉和知性”。 二、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 马克思特别注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手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其关键和秘密,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这也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三、《精神现象学》内容宏富,大气磅礴。这里所选的序论、导言、关于“苦恼意识”的分析、第六章(精神)的部分,都是比较著名的篇章。既体现了黑格尔思想的深刻性、启发性,也体现了黑格尔高深的艺术修为和学养。 简目:序言——导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绝对知识

浅析黑格尔对哲学的定义

浅析黑格尔对哲学的定义 黑格尔认为哲学所要把握的最高统一是主观的“思”与客观的“是”的统一,主张用绝对者去把握主客观统一,认为一切都是包含对立统一的,不能局限于对立,要上升到统一。 标签:黑格尔;哲学观;辩证统一 黑格尔哲学与近代西欧哲学一样,认为哲学所要把握的最高统一是主观的“思”与客观的“是”的统一。主张用绝对者去把握主客观统一。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从动态出发,发展变化,与形式逻辑不一样,形式逻辑认识是就是,非就是非,而在黑格尔看来,是也可以是非,非也可以是是,是与非不是绝对对立的。他将绝对精神当作世界最高者,认为世界上一切都只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当思维去“思”世界本质,并把它“思”出来,这个思维就把握世界的本质,这就是精神。精神是客观精神,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客观的,而精神把握世界的本质,所以也就是客观的。绝对精神不依赖于任何东西产生,而万物却依赖它产生,只有是绝对的,才能成为本体、本源,万物从它产生,最后又回归于它。哲学是为解释世界,就要找到世界存在的理由,而理由即是共相,就是最普遍的东西。黑格尔将哲学定义为:思维是对自身思维的反思。绝对精神首先要进行自我反思,在自身中演绎、审视自己,在思维中如何进行合乎逻辑的演化,进行思维。他的哲学首先对两种哲学作风进行了批评:任性的作风→不注重逻辑,怀疑主义→浅薄的作风。黑格尔认为,每个内容都需要遵循正反合的方法展开。 黑格尔哲学对时代文化不是以外在态度而是以内在态度来探索时代文化本质(真理),以与内容相一致的方法研究真理。黑格尔在《小逻辑·导言》第一节提出“哲学的对象和宗教的对象诚然大体上是相同的。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此外,两者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二者的真理)的关系。” 哲学同经验、文化等并不是并列外在关系,而是对其它文化、知识等的概括,使其上升到理念(本质)。过去那些平和,都只是表面的,矛盾是存在的。黑格尔哲学认为存在矛盾是极其正常的,并且非常喜欢。否认矛盾是很坏的成见,因为这些成见是用有限思维(范畴)去把握无限丰富的内容,并没有上升到理念。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只有哲学能把握真理(无限)。而把握真理就是要靠思维的反思,黑格尔的反思与一般反思不同。一般反思是指反射、反思,用抽象、片面进行思维。而黑格尔的反思是在思维之后反思,深思熟虑,从事实上升到理念。这里事实一般认为是由知性所把握的东西,通常我们认为这是具体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靠感性、知性、经验所把握的个别东西,这是抽象的,而只有靠理性把握普遍本质的东西才是具体的。知性思维虽然也谋求统一,这是无差别同一,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而理性思维是辩证统一思维,黑格尔并不否认知性思维,但知性思维是不足的、不全面的。所以,黑格尔又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用具体的概念、理念来研究真理(绝对)。他说:“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最熟悉的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 马克思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随导言之后将要作的探讨2—这是为这项工作尽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 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就是说采取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即使对我国当代政治状况的否定,也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辫,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是按照法国的纪年,我也不会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当代的焦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