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可译性角度分析诗歌可译性

从文化可译性角度分析诗歌可译性
从文化可译性角度分析诗歌可译性

从文化可译性角度分析诗歌可译性

【摘要】原本是可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的。对可译性的论证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文化的民族性给可译性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文化的普同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却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文化的可译性。

【关键词】可译性;文化;诗歌;文本

可译性认为原本(包括他的问题和风格)是可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文化的民族性给可译性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文化的普同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却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文化的可译性。

1、可译性及相关概念的定义

《译学辞典》为可译性提供了几个定义。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相对,认为原本(包括他的问题和风格)是可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的。

因语言形式和文化不同是可译性受到局限。表现在两方面:1、语言的不可译性;2、文化的不可译性。这是由文化差异和文化缺失造成的。可译性的限度是相对的。

在翻译中所产生的许多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及译论的文化转向使学界对可译性有了新的认识。

刘传注在《可译性问题的语言功能观》一文中指出可译性问题又可译性、相对不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之说。作者认为,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表达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赵云龙刘慧玲 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翻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字而官的。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可译性,而各区城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迥异形成了讲言文字方面的隔腆性、冷僻性和不可理解性,也造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谈谈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问题。 一、不可译性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 不可译性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译入语言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一种语言用某一形式表达了语义场内的某一意义,同时表达了该形式的某些特征,而另一种语言又恰好缺乏相应的形式既能表达出该意义又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该形式的某些特征,不可译的问题就必然会出现.这是不可译性产生的语言学原因。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现象一般都是与语言文字形式相关的一些现象。如下面的两句: 1)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B: The letter B. 2) A: Why is the letter D like a bad boy? B: Because it makes ma mad. 句中“road,broad,ma,mad”不仅起一般词形的形式作用,而且是作为内容出现的.句中“road”,“broad”和“B”都无法译成汉语.如当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充当内容时.不可译现象就可能出现.此外,还有与语言父字的形式特点有关的不可译现象。这类现象大多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特点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属于这类现象的有韵(尤其是头韵)、文字游戏(双关语)和某些实用意义等。汉语中那些依赖语言音形义结构的修辞手法(如双关、拆词、仿词等)几乎都是不可译的。如:好容易到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着去看.(鲁迅《故乡》) At last the end of the year came,and one day mother told me that Runtu had come,and I flew to see him.(杨宪益、戴乃迭合译) 句中“好容易”实指“好不容易”,表示难言的渴望之情,这一修辞有习用性.是不可译的。 第二种是,译文语言缺乏应有的表达形式.就是说,原文表达的思想对译文语言来说完全是新的。一个民族运用了新的词汇表达新产生的思想,而另一个民族由于地理的或社会的原因,没有产生这种新概念、新思想,当他们需要翻译这个新的词汇时.必然会遇到不可译的问题。比如,英语的“illoetionaryaet”是个新词,既有“言外之意”又有“言语目的”的意思,还带“非言语活动”的含义。汉语中一时还没有相应的词来表达它。文化差异导致的非对应也是在语际翻译上导致难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主要原因。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中不存在,不常见,不被注意。如“松”和“鹤”在汉语里可比喻长寿。相比之下,英语中就没有相应的隐喻。对英语接受者来说,“松”和“鹤”并不能引起与汉语接受者相同的联想.又如美国但语中称学者(如大学教授)为“egghead”,这在汉语中也找不到相应的形式和涵义。同样,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一度被污蔑为“奥老九”,如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是很难理解这一称呼的含义的.这几个例子说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些形式和内容都颇为独特,无法相互取代的符号,这使语言和文化间,出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沟壑,严重障碍了彼此的交流.这是产生不可译的历史文化原因。 总的说来,不可译的东西并不等于没有确译的词句。众所周知,翻译就是把某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那么,在翻译中不可准确地再现,就是不可译性。这就是说,确译与误译在于有没有准确、完整的再现,而不可译则在于可不可能达到准确、完整。 二、可译性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之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 l、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样的,

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发表时间:2009-09-23T14:56:09.263Z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连亮 [导读]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焦作大学外语系河南焦作 454003)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源语信息的流失。我们不能把翻译的功能看得过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文字能力去努力呈现原文的风貌. 【关键词】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 H 315.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3-0004-02 一、翻译中的可译性 翻译中的“可读性”是针对译文而言的,而“可译性”是针对原文而言的。“可译性”是“可读性”的存在的前提。如果翻译能够进行的话,那么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至少是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的。应该说,这一定的“可译性”在大部分时候是存在的,因为人类表达概念和思维时存在着广泛的同一性。比如说近义与反义的概念。高(high)的反义是低(low),安静(quiet)的近义是沉默(silent)····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在内涵、情景、逻辑三个范畴间的同一性,任何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才具有了翻译的可能。如果说英国人没有把“high”与“low”看成是一对反义词的话,那么英语里的“低”或“高”就应该是另有其词,否则英汉之间就不存在可译性了。因为这样英语就违背了以上三个范畴之间同一性。不管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符号有多么的不一样,两者之间至少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应该说,这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有类似之处。普遍语法的一个主要的涵义是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有很多的共性,尽管两者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存在,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头脑中就有了所有语言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需要去学的,是天生的。他的学习重点应该是在参数(parameter)即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不一致之处。 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但是,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两种语言在结构、语法、词汇、发展状况、文化背景乃至所暗含的心理因素、民族情感等方面有着太多的不同之处。这就使得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即使是反复雕琢出来的佳作,它也不可免的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流失了很多的东西。如果说“He is a student”这句话算得上是百分之百的可译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在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转换之间又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从几个小的例子来看一看这两者之间的不可译性的一些主要表现。 (一)词汇的不可译性 英语是以字母为载体的符号系统,而汉语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两种不同的系统之间有很多的地方是不能够——对应的。比如说,英语里的助动词是非常丰富,这一点是汉语所没有的。那么在英汉翻译当中,有时英语中的几个不同的单词翻译成汉语都可能是一个意思。“is, am, are, were, was”这几上词都可以译成“是”,但他们却有不同的用法,用于不同的时态与人称。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没有办法通过汉语来传递出英文单词之间内涵的微妙差异。同样,英汉的称呼很多时候不可译。英语中的uncle 在汉语中的等值成分有“叔父”、“伯父”、“舅父”、“姨父”及对一般长辈的尊称,若无特定的语境,uncle是不可译的。 (二)情态、语气的不可译性 英语的情态变化也较汉语复杂,这样就为表达意思的微妙差异提供了可能。而汉语译文相对来说就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差异。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a) We should not tell falsehoods. b) We ought not to tell falsehoods. Should 与ought to在这两句话中都可以翻译成“应该”,然而前者强调的是说话人在主观上觉得对方应做某事,后者突出的是客观上的要求。如果我们仅仅看汉语翻译的话,是不能够体会出这种差异的。同样,英语里的语气也有丰富的变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英语虚拟语气的变化。它的语气强弱或者时态的不同,我们都很难通过译文看得出来。 (三)修辞的不可译性 在I Swear这首歌里,有这么一句歌词:As the time turns the page, my love won’t age。这里用到了英文的押尾韵和修辞方法。而我们在翻译时,可能也最多只能传递出意思,而无法去兼顾尾韵。再比如,在万圣节(Halloween)里有“treat or trick”这一说法。这里面有两个谐音词。而谐音、押韵不管在什么语言当中出现,一般来说都是不可译的。我们只好将其散文化(prosaim)。毕竟这涉及到了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同样,一些有汉语特色的修辞方式也很难译成英语。这在汉语的歇后语中可见一斑。比如说“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这都是汉语所独有的,若想翻译成英语,我们最多也只能是把意思传达到就不错了。一个不懂汉语的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味道的。而汉语中的双关、回文、拆字、对偶、顶真等待修辞手法以及诗歌、词等都天然的是属于汉语的独有的,这些东西一旦离开了它的载体,那我们就无从谈起它们的独有的内在魅力了。 三、如何面对不可译性 既然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不可译性则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不是万能的,它仅仅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介质而已。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去面对不可译性呢? 我们以中国的古诗为例。柳宗元的《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它在语音、词汇、句子和篇章等方面所体现的言内意义都是汉语所特有的。当翻译遭遇“民族特色”时,做好译文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但是许渊冲将之译成“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在原文中,“绝”和“灭”押韵,在译文中,flight 和sight押韵,再现了词语在语音方面的关系。同时,译文中的两句话在结构上也是完全对应的,可以说已经基本上还原了原文意境。译者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的不容易了。同样,翻译汉语里的歇后语时,对于大多数喻义歇后语,由于比喻部分生动形象,喻义部分逻辑推理合乎情理,通常采用直译法,既传达源语的内容,又维持源语的形象。然而,一旦涉及到了双关或谐音,那就难翻译了。“拿锄头刨黄连——挖苦”有人把他翻成“To dig Coptis with a hoe——dig”。我们知道,汉语里的“挖苦”有两层意思,同样,dig既表示挖苦,同时在口语里也可指挖苦。 总之,翻译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一篇好的译文十分考验译者的文字功力。一方面,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另一种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很多属于本民族、本语言的特征是不能完全通过翻译去传递给说不同语言的人。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加强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_饶卫民.pdf

第14卷第6期 安顺学院学报 Vol.14 No.6 2012年12月 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 Dec.2012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饶卫民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 06-0027-03 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 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 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 “ 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 ! 收稿日期: 2012-06-18 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梁启超的译文是: “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 “希腊岛,希腊岛, 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谭亚洁081105301 08英语3班 摘要:翻译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大部分诗歌是以内敛、含蓄、意味深远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更是如此。这就使诗歌翻译比起一般的小说、应用文翻译显得更为艰难与妥帖。本文通过选读关于英汉诗歌可译性方面的文献篇,对中外诗歌翻译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行性 正文: 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播。所以对译者来说这种“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活动”(实用翻译教程p1)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及技巧性。而诗歌翻译则对译者提出了更多更严苛的要求。 一、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其中诗歌是厚重历史的传播者与奠基人,而中国古典诗歌最有趣和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含蓄美与韵律感。《辞海》对诗歌的定义是:“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正是因为严格的格律限制以及悠长的深远意味导致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尚且不能完全理解与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对于要用另一种语言来解读它们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这其中还不包括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韵味缺失和各种翻译技巧导致的译者的再加工。 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来说:字数精炼,平仄严格,押韵且一般是押尾韵,要求对仗。就这几点的要求对于中英诗歌译者来说就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更不用提什么“赋比兴”了。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许渊冲的译文: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只是描述一位老人在雪中钓鱼,但是联系当时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他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著在独钓的渔翁身上,使之成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全诗都是写景,浑成一气,景中寓情,且“雪”在片尾点出尤觉奇峭。其实诗人是在钓雪而非钓鱼。其实许渊冲老师在翻译这首诗时已经处理地相当好了,他在每句诗的末尾用了押韵,采取了对应的词和词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我在阅读原文和译文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吴斐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 434023) 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 二、诗歌的不可译性 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语言的扞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也就是说,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因此,对于将情感作为灵魂的诗歌而言,其情感的载体—形美、音美、意义的翻译,难度可见一斑,甚至可由此将诗歌视为不可译。 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双语转换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其过程蕴含了日常言语交际所具有的感知、理解、产出等认知心理现象,其中的感知可理解为对源语的感觉和知觉。随之,对应在诗歌中,对于感知的理解,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 2.1外在形态的不可译性 2.11形美的不可译性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具有完全不同或大不相同的发音、书写和意义系统,它们之间没有丝毫的渊源与联系,除开英汉字形与发音的不同外,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如,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在字句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

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

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讲座用)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小句或语篇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性程度。语言学家乔治·斯坦纳曾对历史上有关可译性的争论作了如下的评述: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共同的。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正因为那些在遗传方面、历史方面、社会方面根深蒂固的东西都可以在人类使用的每一种语言中找到,所以翻译是可能的。……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所谓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不是无法从逻辑和心理方面考察,就是极其抽象、极其笼统,无足轻重。……(所以)后者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翻译是不可能的。人们称之为翻译的,只是一种近似物,是一种粗糙的复制品,如果涉及的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有共同的渊源,译作是可以勉强接受的,如果涉及的是两种相去甚远的语言,译作就完全不可靠了。 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而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能简单地归为“是”或“否”的极端,而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两个概念:语言之间具有很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翻译活动出现和存在的前提,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经历的共同性、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通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具有相融性和相似性,而且,语言交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深入和拓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语言文化间的可译性,这一点已经由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历史所证明。与此同时,由于各区域、各民族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文明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民文化差异,这决定了翻译活动的另一个特征,即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意大利语中有—句俗言:“翻译即背叛”,就揭示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既矛盾又相关的特殊关系。 我们认为,语际间必然存在可译性,但是这种可译性是有限度的。不过,不可译之处是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加以变通,从而达到交流的最终目的的。 翻译活动中的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可译性限度(limited linguistic translatability)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limited cultural translatability)。 一、语言的可译性限度存在于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其中包括: 1、字符层(graphological level) 字符是语言的书写和记录符号,是语言形式的实体(substance)。由于字符是约定俗成的,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字符通常不能翻译或转换。例如,汉字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英文则由拼音字母组成,两种语言在字符层几乎无任何可译性: He knows the subject from A to Z.(他非常了解这门学科) 八字都还没一撇呢。(Not even the first stroke of the character 八is in sight---there’s not the slightest sign of anything happening yet.)以上两个例句中黑体字的部分是英语和汉语中的书写字符。“A”和“Z”无法翻译为汉语中的任何一个汉字,同样,“八”也无法译为英语中的任何一个字母。 拆字是将汉字加减笔划,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是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的构词手法,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拆字游戏。合体字经拆分成两个字后,又各具新的字义,其字形和字义的变化,恐怕任何高超的翻译家也难以完整、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在翻译如下自我介绍时,只能译出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只得略去了。“我叫李斌,十八子李,文武斌”。“I’m called Li Bin”这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别无它法。又如: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称奴。先有译者将其译为: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 /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 应该说该译文较好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句型结构也与原文大体对应。但是,汉语中“人”和“曾”合在一起可构成“僧”,“女”和“卑”合在一起可构成“婢”,原诗句作者独具匠心的构字手法,精致独到的令人回味之处,在译文中却根本无法得以体现。该诗句后有译界前辈大为推崇的译界大

可译性论文不可译性论文: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

可译性论文不可译性论文: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摘要:翻译的可译性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它开创性地将语言学与哲学结合,对翻译中遇到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展开,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加频繁。翻译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益增长的地位促使人们投入到对翻译的研究与讨论当中,由此翻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理论化的专业学科。各种翻译理论相继诞生,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又对翻译实践发挥着导向作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便是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中颇有争议的观点之一,长久以来翻译家们对此争执不休,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本文将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主要内容、理论依据及理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一、可译性及不可译性 语言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简单来说它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可译性及不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思维认识论、语义系统同构原理、思维形式问题以及可译性限度等。 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首次提出了

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概念,拉开了这一理论的讨论大门。他认为各种语音在精神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在结构上也是独特的。这些结构上的特殊性不能抹杀,因而翻译在原作上是不可能的。但同时他也认为,翻译是一种做解释的过程,包括所谓的原始语言在内的一切语言都有一种可从多方面发展的表达能力。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讨论当中。尤金·奈达在他的《对等的原则》一文中说:“即便是同一语言内,语言交际中的绝对等同形式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指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而卡特·福特不但认同语音具有不可译性,而且根据不可译性的内容将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上进行探讨。 二、理论依据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际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使语际转换变得可能,但这种条件并不时刻存在,又使可译性具有一定的限度。洪堡特既是语言学家又是哲学家,他所提出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理论与哲学结合,因此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下面我们从哲学角度分析该理论的理论依据。 1.同类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相似性 世界是客观的,语言描述的对象便是这客观的物质世界,不管语言形式如何,所反映的对象都是一致共通的,这

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40题,参考时限35分钟)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作家、学者、翻译家常常如是说,语气中带着七分三分。然而,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豪遗憾B.无奈悲伤 C.感伤埋怨D.骄傲惭愧 2.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达虚浮B.包涵虚无 C.贯穿空洞D.体现枯燥 3.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工程”计划启动之日起,美国,日本,欧洲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基因专利争夺战,因为谁拥有专利,就意味着谁能在国籍上获得基因产业的“王牌”,谁就能拥有今后基因开发的庞大市场,为此,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大量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申请了专利。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垄断抢先B.操作独立 C.控制自发D.专营及时 4.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日中天B.名声大噪 C.声名鹊起D.享誉中外 5.五四运动后,许多人追求真理。追求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的种种社会,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识别通病B.甄别矛盾 C.辨别现象D.鉴别弊端 6.世界主要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就发展低碳经济达成共识:以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为,通过市场机制下的经济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并逐渐达到一种互相的良性发展状态。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契机适应B.目标协调 C.手段促进D.标志制约

从中国古诗的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从中国古诗的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摘要:诗歌是否可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基于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从中国古诗的英译出发,分析了诗歌的可译性及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论证了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提出诗歌翻译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诗歌; 古诗英译;可译性;可译性限度 Abstract: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has been a disputable topic.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poetry translation. Key words: poetry;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ability;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1.引言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1]。诗歌不仅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而且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融为一体的产物。中国是诗歌起源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作为一种既高度浓缩又抽象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在音律节奏、句法篇章结构、以及意象构造方面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诗歌独一无二的特点, 堪称艺术的精华,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为了使西方读者能充分领略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中外译者不懈努力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然而,由于中国古典诗歌自身独特的特点及中西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古诗英译困难重重,这也引发了关于中国古诗乃至诗歌究竟是否可译的争论。 2. 关于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 诗歌是否可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持不可译论的代表当推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他曾经断言“诗歌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英国诗人雪莱也持诗歌不可译的观点。他在《诗辩》中指出:“要想把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输入另一种语言, 就像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去找出它的颜色和香味的构成要素一样是不明智的。”[2]国内也有人持诗歌不可译论。翻译家王以铸说:“我以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理由很简单:

诗歌的可译性-2019年文档

诗歌的可译性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阐释过程, 无论是首先理解原文文本还是最终以译入语再现, 实质都是译者通过有限的阐释来接受信息和再现信息的完整的阐释循环的过程。二十世纪阐释学派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一反传统阐释学努力把握作者和文本原意的客观主义精神, 宣称作者“本意”是不存在的。文本创造出来后,就是脱 离了其作者的独立的存在。阐释者的任务是探究文本而非寻求作者的认同。在这一理论的关照下, 追寻作者本意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而翻译作为一种阐释行为无疑具有最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能性。译者无法诠释和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译本反映的是译者自己理解和感受的文本世界, 而非作者笔下的世界。这无疑给翻译这样一个明晰的阐释过程蒙上了一层迷雾, 也对译者的工作提出了质疑: 译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忠实原作?译本到底可不 可译? 诗歌因为其自身特有的模糊性和朦胧性以及对特定语言形式的依赖, 在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的关照下,诗歌翻译就具有更 加明显的不确定和不可能性。诗歌作为一国语言文字的精品, 往往韵律和谐、富于乐感、锤词炼句、旨意深远, 集中体现了特定民族语言文字的美妙和魅力。雪莱说: “诗唤醒和拓展人的心灵, 它使它能够容纳成千种未曾领略过的思想组合。诗揭去罩在世界

隐秘世界之上的面纱, 它使熟悉的事物变得仿佛并不熟悉。” (1967:10 -19)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自白, 具有朦胧性和多义 性,是无法诠释和翻译的。同时, 由于诗歌独特魅力植根于特定语 言文字形式的土壤之中, 许多人认为离开了这种特定的母体土壤 以另一种语言形式再现的诗歌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魅力和朦胧美。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曾说过, “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 西 ”。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言律诗《锦瑟》历来由于其诗意的晦涩 和模糊性而成为阐释和争论的焦点。其诗曰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典故极多。题目“锦瑟”语出《古今乐志》: “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庄生晓梦迷蝴蝶”语出《庄子》: “庄周梦为蝴蝶” (钱牧斋、何义门,2000:347-348) 。“望帝春心托杜鹃”寓指蜀国望帝杜宇与其宰相鳖灵之妻乱伦之典而“月明”“珠泪”“蓝田美玉”也都有据可考。全诗意境朦胧、虚幻而美丽。诗人用这些美丽朦胧的语言符号要表现什么含义?由于“时间行程中读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和价值发生了变化”, 因此历代以来不同的学者对《锦瑟》的含义有不同的阐释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对策浅析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对策浅析 摘要:本文从诗歌特殊性和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出发,探讨了意象与意义层面上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突出了采用模糊处理和增加言外之意等策略对原诗意境的翻译作用。 关键词:意境不可译性汉诗英译模糊处理 一、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 “意境本质上是古代汉语的产物,它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生长,也只有在古代汉语语境中才能够被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正因为意境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内 在联系,所以意境是不能用现代语言来翻译的” [1]。既然连同一语系内都有如此大反差,那“意境”能否翻译成英文就更讳莫如深了。要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翻译成英文,且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尽管一些学者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Herbert A.Giles和我国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从中英诗歌语言的差异还是意象的生成条件来看,意境皆具有不可译性。 1.中英诗歌之别的不可译性 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量运用意象。所谓意象,简言之,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义是以意象为主要单位出现的。中国诗歌“注重写意传神的粗线条勾勒,是一种仰观俯察、远望近看的空间性结构,客观物象在中国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西方诗歌“注重写实性的描写刻画,精致细腻,叙事性的时间链条较为分明突出,主体的议论抒情等介人诗歌是其特别之处”。这些不同可以归结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诗歌重感性的直观把握,以微妙、委婉、简洁胜;西方诗歌重理性的逻辑分析,以直率、深刻和铺陈胜。“中国诗歌中众多的意象群落所具备的发散力和审美的不确定性内涵,使其具有较强的韵味并且意象之间相互渗透交融,浑然一体”。[2]英汉两种思维方式及诗歌语言的差异造成了古典诗词英译时在一定程度上的意境的不可译性。 2. 生成意境的条件的不可译性 综合古今有关意境的探讨,“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从中可以看出生成意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意象”的存在,二是必须能“虚实相生”,也就是通过主观的加工,产生“象外之象”。

论风格的定义及其可译性(精)

论风格的定义及其可译性 摘要:风格是否可译,是翻译界多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风格的可译性,从幽默故事、诗歌与对联以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选出优秀的例子来证明风格的可译性。 关键词:风格;定义;可译性 一、什么是风格 当代关于“风格”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重德先生把风格概括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而言,风格即文学观点,译者要尽量使译作符合原文的思想,和原文一样感人;微观上而言,风格是语言学的观点,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的。张今先生把它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刘柄善先生则把两个方面合为一句话“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徐有志在杨自俭主编的《语言多学科研究》(上册)一书中将众说纷纭的风格定义从文本角度上分归四大类:一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个人的语言习惯。所谓“莎士比亚的风格”、“鲁迅的风格”即指此。它常常强调个人表现出的特有的或首创的语言特点,所以广而言之,它可以指一个作家对常规用法的“变异”。二是指集体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下表现出的类似的语言习惯,诸如“建安风骨”、“美国式幽默”、“公众讲演风格”、“民谣风格”等。这个定义的重心不在于发话人的个人特点,而在于他们在特定场合表现出的类似特征。三是指有效的表达方式,即所谓“以最有效的方式讲适切的话”,如大部分写作教程中所提倡的那种“明白的”或“优雅的”风格。四是单指“好的”文学作品的一种特点,文学批评家们广泛运用的诸如“庄严”、“华美”、“清丽”、“平淡”等风格。 二、风格的可译性 尽管很多人赞同风格不可译的观点,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风格不但可以翻译,而且非译不可。早在1954年,茅盾就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困难的工作。但是文学翻译的主要任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

古诗歌翻译与修辞法技巧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ems and the rhetoric device 古诗词的翻译是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播到西方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国内有很多的大家都致力于古诗词的翻译,主要以许渊冲为代表。这里就古诗词中翻译与修辞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明喻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译文:When night comes,candles light the hall,We sit face to face as in dream. 在此句中许渊冲直接把“如”翻译为了“as”。 二、暗喻 汉语的暗喻与英语中的暗喻都不露比喻的痕迹,在诗中的译法为: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译文:Of all the moonlit nights on earth when people part, Two- thirds shed sad light on Yangzhou with broken heart.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传颂千古,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银河”被直译成Silver River比milkyway更符合意象传达。诗中用银河比喻瀑布的汹涌磅礴,取“银河”之“河”字与瀑布的相似之处设喻,激发了读者无限想象 三、拟人 这一修辞就是把人以外的无生命之物或有生命之物当作人来描写,并把它写得既有人的动作又有人的思想感情,在汉语和英语里都是如此。诗中的应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译文:The candle grieves to see us part,It melts in tears with burnt- out heart. 四、夸张 夸张在汉语和英语里都是常用的修辞,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有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翻译中直接采取直译,能把原文中的语言的感染力带到译文里。在诗中的应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译文: The road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 五、转喻 汉语和英语里的转喻内容丰富,有的借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标志来代指人或事物,有的借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工具或材料代指人或事物等。在诗中的应用: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 译文:Gather sweet blossoms while you may.And not the twig devoid of flowers! 在这句诗里,“花”指代美好的时光,但是这里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并没有把它意译过来。 六、设问 所谓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以达到加强语气,引人注意的修辞效果。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从语言的功能来看有三:认知表达功能( cognitive and expressive function);文化功能( culture function)和艺术功能( aesthetic function) 。这三个语言功能是层层递进的,因而也就寓意了翻译过程中要跨越的三道坎。通常认为,认知表达功能是可译的( general translatability) 。因为它是一种可以指代的社会符号,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存在的事物、人类的共同情感,另一个民族语言中必定有它所对应的对等语。人类的遗传方面、历史方面、情感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是共通的,这些普遍存在的对等语在哪一种语言当中都有其相对应的对等语。承认这一点是翻译之所以存在、语言之间存在可译性的理论基础。例如,我们来看一下Robert Burns 写的那首荡气回肠的A Red, Red Rose的其中一段: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a. the seas gang dry. 我漂亮的姑娘如此美丽, 我深深地爱着你, 我将永远爱你, 亲爱的, 直到海水干竭。这其中的意像具有高度的可译性,在翻译语中,我们也可以完全的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那种不渝的爱情,其可译性可以归结为诗中所用的海水枯竭的形象,具有人类普遍经验、认识的基础上。在讲不同语言人们的意识中有一个关于认知的同一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同构。它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基础。语言的第二个功能:文化功能对于翻译来讲,就存在着相对可译性( relative translatability)这一障碍了。著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 年曾给文化下了个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这一复杂整体中的各个因素中有的是各文化圈所共通的,有的则是某一文化圈内所特有的,还有的虽为两种文化所共同,但引申的内涵却不完全相同,并由此导致的置身于该文化圈中的人带来不同感受或使人联想到不同事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原文的可译程度就受到局限。译文读者很难真正体味原文读者读原文时所感受到的强烈的文化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