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螺”,会写“螺、庭、潭”三个生字。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味,能背诵古诗。

3、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圈点勾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一年级到现在读过很多古诗,其中有很多描写山水的诗句,你们看。出示图片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是李白笔下的山;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水;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这是苏轼笔下的山,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苏轼眼中的水;

师: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

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洞庭,看老师写课题:洞庭。庭,半包围结构,在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候,内里不外露,广的竖撇要写的舒展,里面的廷要写端正写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怎样的看?出示图片,甲骨文中的望很传神,多像一个人抬头向远处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背诵的山水相关诗句导入课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板书课题时候要指导半包围字的写法,同时出示甲骨文“望”传神的阐释了这个字的含义,孩子们对“望”会有更深的理解,带着理解再读课题,相信孩子们会理解这首诗是作者远看洞庭湖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字字落实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课题,,不要拖长音,再来一次!那作者究竟都望到了什么呢?自己按要求读读古诗吧!

出示要求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生:(练习读诗)师:谁来读?(指名读)

生:(读《望洞庭》师:声音真好听,更重要的是你读准了字音,做到了“字字落实”!

板书:字字落实尤其这个生字“螺”你都读对了。(在原幻灯片上呈现螺拼音,青螺变色,)

(2017部编新教材一年级(上册))zcs第二课时

z c s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以唤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通过情境感染、游戏活动、创编儿歌、多种形式朗读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拼音。将学拼音与识字、读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学会声母z、c、s,会读整体认读音节zi、ci、si,以及读儿歌、学生字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声母z、c、s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 2.借助拼音,正确认读“字”、“词语”、“句子”三个词语,认识“字、词、语、句、子”5个生字; 3.正确朗读儿歌《过桥》 【教学重点】 声母z、c、s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的正确拼读 【教学难点】 带调三拼音节的正确拼读 【课前准备】 1.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以前学过的声母和韵母的卡片、zcs的拼音卡片、整体认读音节zi、ci、si的卡片。(教师) 2.萝卜形状的带调整体认读音节卡片。(教师) 3.生字和词语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师生谈话: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参加了小i的生日会,小i为了我感大家参加,所以今天要请大家吃蛋糕。 2.游戏:吃蛋糕。 (课件出示:切成块的蛋糕,每一块上都写着一个声母或整体认读音节。) 3.导学:瞧,拼音宝宝们要吃蛋糕了,不过只有先读出蛋糕上的音节或声母才能吃到蛋糕,我们来帮帮它们吧。 【设计意图】 继续创设给小i过生日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容,为本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情境激趣,拼读音节 (一)学习两拼音节 1.过渡:来参加小i生日会的拼音宝宝可真不少,瞧,它们也来了。(课件出示韵母:ɑ、e、u)它们也想认识z、c、s这三位新朋友,很快它们就和z、c、s交上了朋友。 2.课件出示z与ɑ、e、u相拼的两拼音节。 3.课件出示c与ɑ、e、u相拼的两拼音节; s与ɑ、e、u相拼的两拼音节 4.学生自由练习拼读。

人教部编版《望洞庭》优秀教案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

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 4.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20)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课件出示2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zcs》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zcs》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声母z、c、s及整体认读音节zi、ci、si,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声母z、c、s。 教学准备:字母、音节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谈话激趣 1.出示已学过的声母、整体认读音节卡片,提问:我们已经在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多拼音宝宝,还记得它们是谁吗? 2.复习卡片后谈话:今天,我们还要去一所森林学校,和那里的小动物们一起学习。 二、出示情境图,学习声母z、c、s 1.引导看图说话:这是什么地方,动物们在干什么? 2.教学z、c、s的发音。 (1)学生说话过程中,结合"紫、刺、丝"3个汉字的读音,出示声母z、c、s。 (2)教师逐个示范,领读声母,告诉学生:舌尖向前伸平,顶住牙齿背面。提醒学生不要咬着舌尖发音。 (3)学生模仿发音,同桌相互正音。 (4)鼓励学生创编儿歌,记住这3个声母的发音。

3.联系图画,识记字母的形。 (1)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在情境图中发现z、c、s的形体特点。 (2)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创编顺口溜记忆字母的形。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1.谈话:今天z、c、s把它们的好朋友也带来了,瞧! (出示zi、ci、si)让我们来和它们交个朋友吧! 2.教师范读,请学生听一听:它们的读音有什么不一样? 3.出示zzi、cci、ssi,对比读。 告诉学生:zi、ci、si是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不是z、c、s与i相拼。 4.游戏"比谁反应快",教师任意点卡片,学生读。 5.带调的整体认读音节练习。 (1)出示zǐ、cì、sī,指名学生朗读。 (2)强调标调时要去掉i上面的点。 (3)学生在认读音节的基础上,把"紫、刺、丝"等编成一句话或儿歌念一念。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母位置,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2.学生练习书写,展评反馈。 教学反思 今天所学声母z、c、s在拼音字母教学中应该是学生难掌握的一个知识点。首先是这几个字母的发音舌位学生不容易掌握好,所以许多学生在发这几个平

zcs.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z c s》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1.学会“z c s”三个声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准备拼读z、c、s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到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对吗?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对,单韵母家族的“a o e i u ”6个小朋友,还有声母家族的“b p n f 、d t n l、g k h、j q x”14个小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呀?今天我们这节课不仅要再认识声母“z c s”3个小朋友,而且还要到整体认读家族中看一看。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先认识一下声母“z c s”,一会儿它们带我们去整体认读家族。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 c s”的音和形 (一)学习声母z的音和形 1.出示“z”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字”的音来学习字母“z”的读音。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牙门齿背,憋住气流,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注意读得轻短些就是“z”的音了。自己试试? (4)教师范读“z”。 (5)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z”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z”的形呀? (2)学生说顺口溜,谁说得最好,就让他带读:像个小2z z z。 (二)学习声母“c”的音和形 1.出示“c”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少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 【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二、选择题: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岸齐平。B、是气势磅礴。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z c s》教案

7 z c s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以唤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通过情境感染、游戏活动、创编儿歌、多种形式朗读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拼音。将学拼音与识字、读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学会声母z、c、s,会读整体认读音节zi、ci、si,以及读儿歌、学生字的目的。课前准备 1.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以前学过的声母和韵母的卡片、zcs的拼音卡片、整体认读音节zi、ci、si的卡片。(教师) 2.萝卜形状的带调整体认读音节卡片。(教师) 3.生字和词语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逐个出示字母卡片,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声母和韵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字母卡片。) 2.创设情境,引出新课:今天,是拼音宝宝小i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小i唱《生日歌》好吗?(课件出示:卡通的韵母i,面前放着一个点燃蜡烛的蛋糕。)小i有一个愿望,它希望大家帮它邀请三位新的拼音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大家愿意帮忙吗? 3.出示z、c、s的拼音卡片,揭示教学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邀请的三位拼音宝宝,在邀请它们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们。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过生日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为小i找三位新朋友,并邀请新朋友来参加生日会的过程中快乐轻松地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带着任务去学习。 二、图文结合,学习声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一)学习声母z和整体认读音节zi。 1.过渡:现在,我们就出发,去结识我们的新朋友吧! 2.学习声母z。 (1)课件出示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完整版)《zcs》优秀教案

《z c s》优秀教案 《z c s》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声母z c s,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及他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够读准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情境图,听语境歌,揭示新课内容 1 看情境图。 图上画了什么?他们正在干什么? 2 听语境歌。 学生听录音:四只小刺猬,一起学字母,老师领着念,学生跟着读。 3 告诉学生:黑板上的三个字母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 二。教学声母z c s 及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1教学声母z,音节zi。 (1)教学z的读音 出示表音表行图一。 图上画的是谁?她拿了个什么? 出示声母z。告诉学生:z的读音和写字的“字”读音差不多。 教师范读三遍。 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教学z的字形及书写。 指名说说z的样子,引导自编顺口溜。 像个“2”在z z z。 教师范写z。 学生书空描红。 (3)教学音节zi及其四声。 Z有个特好的朋友叫i ,出示音节zi。 告诉学生:在zi中不讲话,是哑巴,它和z组成的音节z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只要将z读得长些响些就行了。 教师范读音节zi。 领读,齐读,指名读。 比较z和zi发音方法的异同。 指读z和zi卡片。 教师发音,学生判别,拿卡片领读。 学生自由练读zi的四声,引导用zi的四声练习组词。 2教学声母c,音节ci。 (1)教学c的读音。 出示表音表形图二。 图上画的是什么? 出示声母c,告诉学生c的读音像带刺的“刺”。

教师范读c。 告诉学生:c的发音方法与z差不多,但送出的气流要强些。 学生试着发音,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帮助发音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发音情况。 指名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音。 齐读,“开火车”读。 (2)教学c的字形及发音方法。 谁来说说c像什么?引导自编顺口溜:像个半圆ccc 。 教师边写边说:c一笔写成,写在中格些时注意把半圆写得饱满些。学生书空描红。 (3)教学整体认读音节ci及其四声。 C也和i是好朋友,他们俩组成的音节,也是整体认读音节。 出示:ci 学生试读,教师纠正。 指名读,齐读。 引导用ci的四声组词。 3 教学声母s及整体认读音节si。 (1)教学s的读音。 出示表音表行图三。 指名说说图意。 出示声母s,告诉学生s的读音和丝瓜的“丝”有点像。 教师范读s三遍。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行间巡视,重点辅导发音困难的学生。 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教学s的字形及书写方法。 引导看图,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记忆s的方法。 顺口溜:半个8字s s s,丝瓜丝儿s s s。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 (3)教学整体认读音节si及其四声。 教学方法同前。 练习用si的四声组词。 四。巩固练习 1 抽读字母卡片z c s 。告诉学生z c s 是平舌音。 2 抽读整体认读音节卡片zi ci si。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小黑板:z c s zi ci si a u 2 指名说说小黑板上哪些是声母,哪些是音节。 3 指名说说音节的拼读方法。 二。新授课 1 教学z c s与a的拼音。 (1)幻灯出示: z a za c a ca

(新部编版) 《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zcs》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教材分析设计意图

7z c s 设计说明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以唤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通过情境感染、游戏活动、创编儿歌、多种形式朗读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拼音。将学拼音与识字、读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学会声母z、c、s,会读整体认读音节zi、ci、si,以及读儿歌、学生字的目的。 课前准备 1.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以前学过的声母和韵母的卡片、zcs的拼音卡片、整体认读音节zi、ci、si的卡片。(教师) 2.萝卜形状的带调整体认读音节卡片。(教师) 3.生字和词语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逐个出示字母卡片,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声母和韵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字母卡片。) 2.创设情境,引出新课:今天,是拼音宝宝小i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小i唱《生日歌》好吗?(课件出示:卡通的韵母i,面前放着一个点燃蜡烛的蛋糕。)小i有一个愿望,它希望大家帮它邀请三位新的拼音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大家愿意帮忙吗? 3.出示z、c、s的拼音卡片,揭示教学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邀请的三位拼音宝宝,在邀请它们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们。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过生日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为小i找三位新朋友,并邀请新朋友来参加生日会的过程中快乐轻松地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带着任务去学习。 二、图文结合,学习声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一)学习声母z和整体认读音节zi。

2017部编版新教材zcs(公开课)教学设计 两课时

7.z c s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正确认识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声母z、c、s和zi、ci、si。 2.正确拼读z、c、s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 教学重点: 学会读写z、c、s与zi、ci、si。 教学难点: 学会“zi、ci、si”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教学准备: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逐个出示字母卡片,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声母和韵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字母卡片。) 2.创设情境,引出新课:今天,是拼音宝宝小i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小i 唱《生日歌》好吗?(课件出示:卡通的韵母i,面前放着一个点燃蜡烛的蛋糕。)小i有一个愿望,它希望大家帮它邀请三位新的拼音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大家愿意帮忙吗? 3.出示z、c、s的拼音卡片,揭示教学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邀请的三位拼音宝宝,在邀请它们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们。 二、图文结合,学习声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一)学习声母z和整体认读音节zi。 1.过渡:现在,我们就出发,去结识我们的新朋友吧! 2.学习声母z。 (1)课件出示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2)教师出示z的卡片,引导学生发现z就是今天要邀请的第一个声母宝宝。引导学生借助“写字”的“字”试着认读声母z。学生试读。 (3)教师讲解发音要领:把“写字”的“字”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z的读音。 (4)教师范读z,学生观察教师发音的口形。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螺”,会写“螺、庭、潭”三个生字。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味,能背诵古诗。 3、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圈点勾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一年级到现在读过很多古诗,其中有很多描写山水的诗句,你们看。出示图片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是李白笔下的山;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水;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这是苏轼笔下的山,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苏轼眼中的水; 师: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

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洞庭,看老师写课题:洞庭。庭,半包围结构,在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候,内里不外露,广的竖撇要写的舒展,里面的廷要写端正写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怎样的看?出示图片,甲骨文中的望很传神,多像一个人抬头向远处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背诵的山水相关诗句导入课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板书课题时候要指导半包围字的写法,同时出示甲骨文“望”传神的阐释了这个字的含义,孩子们对“望”会有更深的理解,带着理解再读课题,相信孩子们会理解这首诗是作者远看洞庭湖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字字落实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课题,,不要拖长音,再来一次!那作者究竟都望到了什么呢?自己按要求读读古诗吧! 出示要求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生:(练习读诗)师:谁来读?(指名读) 生:(读《望洞庭》师:声音真好听,更重要的是你读准了字音,做到了“字字落实”! 板书:字字落实尤其这个生字“螺”你都读对了。(在原幻灯片上呈现螺拼音,青螺变色,)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望洞庭 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

《zcs》教案设计

《z c s》教学设计 一、概述 《z c s》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拼音教学第7课。本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 c s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都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小女孩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是字母z,“字”提示z、zi的音,小女孩写的字母“z”提示z的形。第二幅图用小刺猬的“刺”提示c、ci的音,小刺猬的形状提示c的形。第三幅图是一条正在吐丝的蚕,吐丝的“丝”提示s、si的音,蚕的形状和蚕吐出丝的形状提示s的形。第二部分是z c s与单韵母a 、e、u的拼读练习以及三拼音练习过程。第三部分是z c s的书写格式和笔顺。第四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是妈妈在擦玻璃,爸爸在拖地,我在做贺卡。 二、教学目标 1.学会zcs三个声母,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认清字形,发音准确,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zcs同单韵母aeu的拼音,以及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四个声调。 3. .引导学生观察,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习惯,项固"i"上的标调规则。 三、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和跃,易于接受直观形象。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拼音的基础知识,本课教学在拼读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指导。 四、教学重难点 1.z、c、s的音形,三拼音的拼音及认字。 2.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音形。 3.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与三个声母的字形区别. 五、教学资源 字母卡片、音节卡片、PPT课件。 六、教学策略 1.通过观察图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能力。 2.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通过儿歌、谜语、游戏增强学生学习意识。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3分钟) 师:我们到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对吗?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对,单韵母家族的“a o e i u v”6个小朋友,还有声母家族的“b p n f 、d t n l、g k h、j q x”14个小朋友,你们喜欢

2018年秋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含板书及反思)

2018年秋新人教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洞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回家查找诗句的诗意;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唐诗。(课前引导学生交流预习体会,可自由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用一句话说说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老师把诗默写在黑板上,请你照着老师认真抄写下来。 教师默写古诗,学生抄写。 2、抄写好了,请认真地对照一下,看有没有抄错的地方。尤其是“亭”这个生字,看看它怎么写的?(为了节约时间和加强学生对“亭”字的印象,可在课前把诗抄写在黑板上,故意把“亭”写错,让学生主动发现) 3、请你读一读这首诗吧,看谁能读正确,最好能读得有诗的味道。 4、教师范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诗读正确。 三、合作探究,析文入境 1、现在大家会读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看看谁能通过预习,大致地了解这首诗? 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2、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或者说你看到怎样的一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精编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zcs 名师教案(2018年)

汉语拼音zcs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c、s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二部分是声母z、c、s和单韵母ɑ、e、u的拼音练习以及三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z、c、s的书写格式。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z、c、s的发音及zi、ci、si的整体认读、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z、c、s的发音是难点。 教学目标: 1.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学会zcs三个声母,用口诀等方法认清字形,通过示范引导发音准确,正确书写。 2.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学会声母zcs同单韵母aeu组成的音节。 3.学会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的四个声调。 4.利用语言环境认识“做、过、了、不、乐”5个生字,会读儿歌。 5.继续培养学生看图学拼音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z c s的音、形、书写。 2.zi ci 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音形。 3.注意读准三拼音“做、过”,区别“了、乐”的音和义。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的拼音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它们是声母家族的“b p f 、d t n l、ɡ k h、j q x”14个小朋友,谁想读给大家听?它们很调皮,跑到雨地里玩了,我们一起叫出它们的名字吧?单韵母家族的“a o e i u ü”6个小朋友也排着队出来了,谁想读?打乱顺序后谁还能读? 今天我们这节课再认识3个声母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三幅图片,大家一定要仔细看呀!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 c s”的音形以及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一)学习声母z的音形 1.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写字的“字”读一声就是声母Z的音了。 2.讲:z发音时,舌尖平伸,气从窄缝中挤出来,不要咬舌尖。 3.教师范读“z”。 4.学生练读“z”。 5.“看声母Z像什么?”学生自编顺口溜记住字母。 “写字写字 ZZZ;像个2字ZZZ” 6.师板书Z,学生跟写。 (二)教师板书zi 讲:这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不能拼读,也不能把它们分开,要看成一个整体去记。把声母z的音读得响亮一些就是整体认读音节zi的读音。 教师范读:整体认读音节zi。 学生学读:(同教师)。 讲: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给字注音,标调的时候i要去掉小点。 练习四声 (三)教师出图2,板书c 1.根据图上画的刺猬,谁来读一读字母的音? 讲:把“刺”平读就是“c”的音。 学读c的音 2.“看声母C像什么?”学生自编顺口溜记住字母。 “刺猬刺猬 CCC,半个圆圈CCC”。 3.师板书C,学生跟写。(从右往左写半个圆圈占中格) (四)教师板书ci 1.讲:这是整体认读音节ci,把c的音读大些就是ci的音。ci也有四个声调。 2.学读四声 (五)学习声母s 讲:图上的虫叫蚕,它在吐丝,这个字母就发s的音。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zcs教学设计教案

《z c s 》教学设计 编排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子z 、c 、s 的音和形及zi 、ci 、si 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二 是学会z 、c 、s 与带调单韵母组成的两拼或三拼音节;三是认识 5个生字和3个词;四是通过读儿歌《过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感知z 、c 、s 的读音,然后再讲解发音部位和方法,最后做好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在读准z 、c 、s 的发音后,可以引导学生把音读长一些,响亮一些,使其掌握zi 、 ci 、si 的读音。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z 、c 、s 及zi 、ci 、si 的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认“字、词、语、句、子”,五个生字,理解“字、词语、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会读儿歌《过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准z 、c 、s 及zi 、ci 、si 的音,会认“字、词、语、句、子”,五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字、词语、句子”的意思,读准与带声调韵母组成的音节。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复习6个单韵母:a、o、e、i、u、ü。 2.复习14个声母:b、p、m、f、d、t、n、l、g、k、h、j、q、x。 3.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3个声母z、c、s。 二、初读课文,学习声母: 1.学习声母z。 (1)教师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插图的内容。 (2)教师明确:小熊在黑板上写的就是声母z。“写字”的“字”提示了z的音。发z的音时,舌尖平伸顶住上齿背,使气流从齿缝中挤出,摩擦出声。学生跟读。 (3)同桌合作,练习z的发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 (4)合作交流识记z的方法。 (5)声母z与单韵母a、e、u相拼。 (6)学习三拼法。 2.学习声母c。 (1)教师出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小动物? 明确:“刺猬”的“刺”提示了c的音。发c的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然后放松,使较强 的气流从齿缝中挤出。学生跟读。 (2)同桌合作,练习c的发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 (3)师生合作交流识记c的方法。 (4)声母c与单韵母a、e、u相拼。 (5)拼读音节cuo。 3.学习声母s。 (1)教师出示插图,提问:你们认识这种昆虫吗?它在干什么? 教师在学生汇报后明确:“吐丝”的“丝”提示了s的音。发s的音时,舌尖靠近上齿背,留有窄缝,使气流从缝中挤出。学生跟读。 (2)同桌合作,练习s发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 (3)学生小组合作。 (4)声母s与单韵母a、e、u相拼。 (5)拼读音节suo。

部编版zcs教案

7.z c s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z、c、s”,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会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2.学会“zi、ci、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3.认识“字、词、语、句、子”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学重点: 学会读写z、c、s与zi、ci、si。 教学难点: 学会“zi、ci、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课前准备: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逐个出示字母卡片,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声母和韵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字母卡片。) 2.创设情境,引出新课:今天,是拼音宝宝小i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小i唱《生日歌》好吗?(课件出示:卡通的韵母i,面前放着一个点燃蜡烛的蛋糕。)小i 有一个愿望,它希望大家帮它邀请三位新的拼音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大家愿意帮忙吗? 3.出示z、c、s的拼音卡片,揭示教学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邀请的三位拼音宝宝,在邀请它们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们。 二、图文结合,学习声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一)学习声母z和整体认读音节zi。

1.过渡:现在,我们就出发,去结识我们的新朋友吧! 2.学习声母z。 (1)课件出示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2)教师出示z的卡片,引导学生发现z就是今天要邀请的第一个声母宝宝。引导学生借助“写字”的“字”试着认读声母z。学生试读。 (3)教师讲解发音要领:把“写字”的“字”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z的读音。 (4)教师读z,学生观察教师发音的口形。 (5)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开火车读声母z。 (6)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系插图,想办法记住声母z的样子。 (7)引导学生读儿歌:我会写字z z z,像个2字z z z。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认识了声母z,也就可以邀请它去参加小i的生日会了,小i特别高兴,马上走过来和声母z跳起了舞,瞧,它们组成了一个音节,这个音节不能拼读,只能整体认读。(出示整体认读音节zi。)这样的音节叫整体认读音节。 (2)教师示对比朗读声母z和整体认读音节zi,学生认真倾听,找出差别。(声母z读得轻而短,整体认读音节zi读得长而响亮。) (3)学生练习认读整体认读音节zi,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引导学生认读带调的整体认读音节zī、zí、zǐ、zì。小组练读,指名领读。 4.指导书写声母z。 (1)过渡:跳了这么久的舞,声母z都累了,它要回家休息了,你知道它的家在哪儿吗? 生(预设):四线格。 (2)引导学生观察z在四线格中的位置,教师写,学生书空。 (3)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四线格中书写。 (二)知识迁移,学习声母c及整体认读音节ci。

部编版《望洞庭》教案设计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和山水 人景观察想象

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

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