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

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
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

4、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

日期:27日下午地点:一楼教室(三)主持人:徐文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承载了人类大多数梦想与灾难。城市形态的出现第一次把人类分散居住的状态集中到城市里,同时,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家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约旦河边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到现在正在建设的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时间跨度超过一万年。

目录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一日本北九州.pdf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pdf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1.pdf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pdf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pdf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1.pdf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pdf7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1.pdf8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2.pdf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pdf1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1.pdf11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2.pdf1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3.pdf1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pdf14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1.pdf15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2.pdf16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3.pdf1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4.pdf1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pdf19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1.pdf2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2.pdf2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八芝加哥中心区脱碳.pdf22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九美国吉奥斯零耗能地.pdf23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pdf2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1.pdf2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2.pdf2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pdf2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1.pdf2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pdf2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1.pdf30

谈谈低碳型城市规划

谈谈低碳型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18-09-04T11:08:26.3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符开春 [导读] 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当前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大量化石燃料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CO2等温室气体,这就导致了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基于此,本文在低碳城市规划实施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动低碳型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低碳型;城市;规划 引言: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其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精神上加强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物质上逐渐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高循环的新型城市运行模式。 1、低碳城市的定义 1.1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实质是为了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城市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1.2低碳城市的关键是低碳排放 低碳城市主要要求降低城市碳的排放量,关键在于控制城市碳的排放,通过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控制高碳产业发展、引进低碳技术等措施来实现。 1.3低碳城市的实现在我国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我国有关低碳城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理论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在建设低碳城市时慢慢探索,不断寻求更好的建设模式。同时,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自身条件也不相同,由此造成建设低碳城市基础上的差异,要消除这些差异并最终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1.4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是大势所趋 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不仅有GDP的增速,还包括了能源消费量的全球比例,以及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后两个方面的快速增长使中国迫切需求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 2.1在空间规划上 城市中的空间规划对其生存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不仅能够缓解城市内部交通的压力,还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对于城市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积极地意义。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由于缺乏良好的城市规划,使得城市内部的环境和交通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不合理的空间布局严重影响了城市自身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城市环境问题的加重,我国应结合每个城市的自身特点,加强对它们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从而促使城市能够真正地实现健康发展。 我国城市的空间规划主要可以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城市密度和合理规划城市土地三个方面来进行。当前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采用了图状发散型的空间格局,这种空间布局由于过于集中使得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过大。这就需要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将城市的交通布局状况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规划中去,通过交通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城市为了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常常盲目扩大建筑用地,从而使得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这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我国低碳城市的具体规划实施中,还要注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以确保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在产业规划上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手段与路径。由于传统产业中的重工业大都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再加上我国传统产业存在着能源利用率低、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等问题,使得这些产业在生产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也给城市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城市中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需要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进行强制性的约束,而对于一些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中小企业则需要强制关闭或者整顿。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优化改造,积极建设和培养一些新型的低碳产业,创新产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经济向多元化产业的过渡,以达到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目的。 2.3在交通规划上 交通布局对于城市中的空间格局有重要的影响,而城市中碳排放量的增加也与城市中的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对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优化城市自身的空间格局,从而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当前我国许多城市中的交通存在着严重的道路堵塞现象,其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交通规划的失衡而导致的城市道路过于繁琐和密集。因此,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应根据每个城市的自身情况而对城市交通进行的合理规划,适当增加城市道路的宽度,同时还可以采用环形立交的形式来合理布局城市交通。而在居民出行上,政府部门要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提倡居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来代替私家车,从而减少各种汽车尾气的排放,促使城市交通运营系统的完善。 3、城市建筑的绿色生态建设 绿色建筑设计要求以最低的能耗,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利用全局的观点去解决问题。进行建筑室内设计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室内环境要不受到周围噪声、光辐射以及热干扰等,同时,还要有着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合适的温湿度等。要多关注环境,再利用资源的同时要尽可能地保护环境,还要保护使用者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受到伤害,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3.1设计师丰富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师不断的更新设计观念,要能够引导建设者的不良思想,引导全社会接受绿色设计风格。设计师还应当提倡符合环境保护和

试析低碳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

试析低碳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 发表时间:2019-02-21T14:30:00.94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作者:刘莹 [导读] 将低碳措施应用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城市在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低碳规划任重道远。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384 摘要:由于人类社会通过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使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粮食安全、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而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使这个经济社会活动中心的能源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且矛盾日益加重。城市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增长,致使碳排放日益增加,出现了能源短缺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劣等各种现象,面临这种挑战,我国政府提出低碳城市的建设,以缓解城市化道路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双重压力,以形成一种好的社会发展模式。为此,必须选择建设低碳城市,以此来遏制气候增温,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设计策略 1、低碳城市概念探析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把低能源消耗、低污染、低废物排放作为前提条件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人们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发展方式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以及发展观念的转变。实际上低碳经济就是一个减少碳排放量的过程,进而实现可持续式的经济发展过程。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进行低碳化的转型,这也是我们国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城市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种形式,城市的出现伴随着工业和商业的高度发展。城市的生态系统包含了生物、非生物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这些因素在能量进行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生物的化学循环和废物处理,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温室的气体排放和城市发展过程关系密切,人类的城市在地球上占据2%的面积,但却能够消耗75%的能源,同时能够排放出占据全球85%的温室气体,所以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首要任务。 低碳城市实际上就是对于低碳的经济、生产以及消费进行发展,使得城市的功能、结构以及物质流实现低碳化,在保证城市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于碳排放量进行持续降低。 2、低碳城市规划的现实意义 2.1 低碳城市规划为城市环境的改善带来契机 对于高碳高耗能城市而言,低碳低消耗更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环境问题。城市是一个集生态经济社会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不完善的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城市能在低碳发展中增强抗力。低碳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前的预先规划,能从城市建设的初期发挥调控作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2.2 低碳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新思路 2.2.1低碳城市规划能促进城市发展向低碳转型,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2.2.2低碳城市规划能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2.3低碳规划理念的应用,将带动一批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的出现,并能给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在对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中,要将建成区最大限度的规划在交通线周围,从而既缩短了人们出行的距离,又减少了人们出行的次数。另一方面,为有效的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与排放,实现绿色出行的目的,要积极的鼓励市民乘坐自行车、公交车出行或者步行出行,从而实现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 3、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 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低碳城市发展的目标,这就需要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的调整、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利用新能源。为了有效的建设低碳城市,不仅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更需要通过改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来有效的降低能源的消耗与排放。由于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旦形成便很难进行改变,因此,为建设低碳城市,就需要我们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以低碳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利用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使得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向着低碳方向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的消耗与排放,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所有城市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结构调整,因此,城市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非常的大,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只有以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形成高效益、低耗能、低污染以及低排放的城市规划策略,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与关键问题 4.1 能源利用率低 目前,虽然我国的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第二产业仍然是占比最多的产业,而第二产业是依靠能源而发展的,所以,从数量上来说,我国能源使用率是极高的。但是,不仅如此,当前我国第二产业发展最大的弊端就是能源使用量高但能源利用率低,据调查显示,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不足百分之五十,而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却被当作垃圾排放,这些能源污染又造成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果这些能源能够更高更有效的得到利用,那么不仅能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还能减少污染、美化环境。 4.2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以煤气、天然气、电为动力的生活用品越来越普及,并且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注重节俭,大量的消费以及使用能源,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能源的使用量大大增加。不仅如此,现如今,汽车也开始普及到每家每户,这使得城市的道路紧缺,石油使用量大大增加。 4.3 土地资源规划不合理 现如今,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建筑业迅猛发展,这就直接导致城市建筑面积过大,使得城市绿化面积减小,城市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水泥地所取代,城市硬化严重,绿色植物、绿化面积越来越少,导致环境变差,尤其是空气质量。不仅如此,现如今大部分城市土地资源规划十分单一,建筑地集中,工厂、基础设施等集中建设,导致城市生态循环不合理,城市环境变差。

浅析“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规划设计

浅析“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规划设计 摘要:以绿色廊道定义、分类与功能入手,着重讨论以低碳化目标为导向的绿道规划设计方案,具体介绍了不同类型绿色廊道的适宜宽度、树种选择和联接模式,并同时例举国内外成功运用的典型案例,为绿道的推广提供较翔实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绿色廊道;控制形态;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总排放量处于较低的水平。现阶段中国要达成低碳城市化建设的目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展“紧凑型城市”形态,发挥自然固碳作用,减少机动车出行,推广节能绿色建筑,推进产业向低碳化转型。经笔者研究,通过各种“绿色廊道”将孤立的绿地联结成网络,在增强其生态固碳作用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在控制城市扩张型式、普及低耗能交通模式等方面发挥巨大的隐性作用。 一、绿色廊道的定义 “绿色廊道”(Greenway):指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景观生态学认为,城市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的,绿道属于廊道范畴,通常起连接各斑块的作用。现实是,很多城市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地没有形成有效的、联通的系统,即仅有局部的“斑块”而无整体”网络”。 二、绿色廊道的分类与功能 (一)绿带廊道 20世纪初期,英国人将两个社区、城市之间连接区域的带状隔离植被定义为绿带廊道,宽度从数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各城区之间,如柏林、莫斯科的绵延的坡脚森林,上海市正在兴建的一圈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hm,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周。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化进程中主要起两个作用: 一是绿色植被本身的固碳功能。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从而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在树种的选择上,尽可能多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木,在乔灌木的配合上,要以乔木为主、乔灌木结合,形成立体绿化景观,植物光合作用是在叶面完成的,乔木的叶面积。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CO2,同时通过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空调的使用次数,可以间接减少碳的排放。 二是控制城区规模并引导城市形成有机分散的型态。紧凑型城市理论认为:

对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策略分析

对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06T09:38:38.4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8期供稿作者:樊会霞彭学昌王驰 [导读] 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本文论述了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之时如何应用低碳设计理念 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河南周口 4660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形势下,降低碳排放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要把低碳理论作为主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方针,这样才有利城市的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之时如何应用低碳设计理念。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在循环经济时代,人类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和谐的,从消费产品到再生资源,是一种封闭式的物质流动模式。“低碳城市”是人类和工业走向文明的必然之路。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集中地,也是碳减排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人员大力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旨在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碳排放的城市。当前低碳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认同和支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城市规划又是一个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并思考低碳发展模式。 1、低碳城市理念 所谓“低碳”,首次主张“低碳经济”的理念,之后又出现了“低碳社会”的理念,主要强调“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当然,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城市,经济生产的重要区域也在城市,因此城市是实现减少能源消耗的关键。所以,发展低碳城市可以达到碳减排的目的,由此就产生了“低碳城市”的概念。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落实低碳理念,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化。 2、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概况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涉及诸多学科且涵盖面很广,无法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概括其概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本人认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低碳城市的经济性、低碳城市模式建构、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及相关低碳城市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在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起步较早。英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探讨了空间规划与低碳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相应的低碳计划,建有贝尔顿零碳生态社区;而日本则在2004 年就开始了对低碳社会领域的研究,先继著有《2050 年脱气候变暖项目》、《迈向低碳社会的12 种对策》等,提出了诸如紧凑型城市规划、导入可再生能源以及通过节能来有效减排等具体措施。国内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 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另外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人也提出了适用于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 3、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分析 3.1、低碳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应以低碳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传递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具体的规划策略阐述如下: 3.1.1、将低碳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联系起来。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而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二者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低碳城市,还是生态城市,其核心理念均是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城市发展中的内部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居民是否宜居等因素,而低碳城市则更为注重环保和绿色,因此可以说二者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低碳城市则关注的是具体的污染问题和环保问题,将二者融合起来,能够构建出更为科学与健康的城市发展模式。 3.1.2、进行低碳城市的准确定位。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结合城市本身的实际情况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城市规划中的低碳部分也应在现有编制之外独立进行编制,或者在规划时单独以章节的形式与其他内容分离,从而起到示范作用。充分研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城市的实际特征和环境需求,将低碳理念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中。 3.2、修订和完善低碳生态规划内容的标准与配套政策 由于现行的很多城市规划标准都是很久之前编制的,绝大部分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低碳生态的技术要求。尽快对现行的城市规划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能满足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有了合理科学的技术标准,才能让城市规划者做到有据可依,才能让低碳生态落到实处。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积极响应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3、加大宣传力度 让“低碳环保”深入人心加大对低碳生态技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将低碳生态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时所能带来的好处,能充分的调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情。只有公众有了节能环保的意识,城市规划中的相关低碳生态设备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3.4、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 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好地块尺寸。20 世纪由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分区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布局,但是其表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由于城市功能过于割裂所造成的市民出行距离的增大是近年来较明显的问题,也是造成碳排放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多样化的土地利用重点强调功能的“有效混合”,当代复合性CBD 的HOPSCA 模式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另外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心城区过多强调快速路网、高效率的小汽车交通系统是收效甚微的。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及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前人提出了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在规划设计适宜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方式的城市地块尺度时,即要控制在人步行最大距离的限度内,也要逐渐在市区结合生态网格建设自行车网格系统(一般认为以500 米左右的格网为宜),并辅以发展B R T、燃料电池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营造地块尺寸合理,出行模式多样的绿色城市体系。 3.5、加强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对城市进行基于低碳发展理念的规划,并非仅仅是理念的引入或者方法的罗列,而是系统性的、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工程,只有实现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够真正使城市得到低碳的益处。这就需要加强对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在现有的发展经验和相关理论上构建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体系,通过低碳技术,结合城市的地理特点和地质条件,对其低碳路径进行科学设计。

低碳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低碳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发表时间:2019-07-31T13:48:40.060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24期作者:黄彩虹 [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各个国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黄彩虹 广州寰宇都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各个国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如何科学合理的对低碳城市进行规划建设,是我国政府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1低碳城市规划的特点 1.1注重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服务,且服务涉及的范围很广,涵盖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因此,低碳城市的规划要确保的就是城市的服务功能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需求。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坚持生态保护的理念,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确保城市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来加强城市的服务功能,能够实现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提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1.2注重城市的安全功能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常驻人口数量与日常通行车辆大大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安全隐患问题,逐渐成为了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为此,在低碳城市规划中也必须注重对安全功能的规划设计,特别是交通安全。近年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极大地威胁到了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是影响城市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充分做好安全功能的规划设计,才能够有效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安全,才能够让城市居民更好的享受到城市其他服务,享受生活。 1.3注重城市的经济功能 城市规划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都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为此,在低碳城市规划过程中,还必须将城市的经济功能作为主要侧重点。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为城市发展拓宽眼界,开辟出更为广泛的道路。与此同时,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大力发展,还能够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市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城市带来更丰富的发展资源,进而反哺城市建设与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确保城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低碳城市规划现存的问题 2.1低碳城市布局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 部分城市规划布局的不科学合理导致对历史建筑和城市风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另外,还有许多城市的规划布局不够完善,导致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直接排放,严重的污染了城市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除此之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投机行为:城市建设时序的混乱,导致城市建设大量占用绿地面积,城市垃圾无处安置,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迅速下降。 2.2低碳城市建设不科学,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其城市规划的不完善不科学导致了规划管理的秩序混乱。在实际应用中,规划管理的责权不分给规划管理的秩序带来了极大地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范围内的规划管理权限问题,尽管法律已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仍然有很多人做出违法审批、越权审批的行为。除了低碳城市建设的不科学不合理,还有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各项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低碳城市的建设难度增大,废水、废气、固废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和管理措施,破坏生态环境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 3探析优化低碳城市规划的具体对策 3.1精确定位低碳城市规划 在目前的现状下,低碳城市规划已经能够渗透于现阶段的各个相关领域。由此可见,各地在拟定上述的城市规划时亟待着眼于精确的规划定位。唯有如此,关于低碳城市才能真正确立应有的城市规划目标。创建低碳城市在客观上需要依赖于各个领域与各个部门,而非单纯局限于特定部门或者领域。在此基础上,关于妥善规划目前阶段的低碳城市就要秉持精确定位的思路,从而紧密结合了总体性的城市规划、社会经济规划、城市环保规划、利用土地的规划以及林业建设规划。 除了上述举措以外,关于当前拟定的低碳城市整体规划还应当紧密结合各地表现出来的城市建设差异性,从而因地制宜确定有关的低碳城市试点。在目前看来,有关部门针对低碳城市规划已经拟定了相应的实施进程,因此有必要归结当前现存的城市建设珍贵经验。唯有如此,低碳城市规划才能够呈现明晰的定位,并且显著强化了上述建设规划具备的指引作用。 3.2确保达到精确的低碳城市规划内容 低碳城市建设涵盖了相对较多的建设层面与建设内容,因此就需要将大数据手段作为其中必须的城市规划保障,进而达到了优化规划内容的目的。具体在目前实践中,各地针对低碳城市规划就是要将其建立于大数据支撑的手段之上,确保能够凭借多样化的社交网络来辅助展开相应的低碳城市规划。同时,针对智能IC卡、手机信息以及其他相关数据都要将其纳入当前的城市规划范畴。在必要的时候,关于拟定低碳城市规划还需要紧密结合城市间的各类网络活动,据此达到综合判断的目的。 例如,当前已有很多地区正在致力于尝试碳排放模型的全面构建。在此前提下,构建碳排放模型还需精确运算目前现存的碳排放比例以及排放总量,据此推测出相应的运算结论。关于估测现阶段的碳排放量而言,应当能够结合农业物联网予以全面估测,进而搜集得出与之有关的光照数值、大田温度数据、土壤含水量、作物生长现状以及农田湿度等相关要素。 3.3强化规划监督与规划指导 近些年来,很多地区都在致力于拓宽低碳城市的整体规模。通过借助大数据手段,应当能给出详尽性与完整性的低碳产业架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运行模式与其他要素具备的关联性,据此给出了相应的系统耦合关系。在此前提下,针对规划低碳城市就能给出与之相适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浅析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摘要:“低碳、生态、宜居,是21世纪的理想城市。”所谓“低 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low carbon, ecological, livable, is the ideal city in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 is refers to the city economy to low carbon industry,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s the dominant mode with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life as the idea and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with low carbon, ecological society as a bluepr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ity,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ransfor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city;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简介:张敏(1976-),女,安徽亳州人,工程师,从事能源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10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张 敏 (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卷烟厂设备科,安徽合肥230081) 摘要:城市是人类物质投资和智力创新的中心。把发展低碳经济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 的主流方向。除发达国家以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有能力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必须以节能减排来减少城市碳源、增加有效的城市碳汇和发展低碳经济做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将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该文通过对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的剖析,继而提出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经济;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2)23-122-03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水平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能耗生活方式的不断蔓延,使得大气层中的CO 2以及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不断升高,并带来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的变暖及相应恶劣天气的增多,在对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 特大洪水,受灾面积2000万hm 2 ,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多 亿元。2004年12月26日, 印度洋发生的地震及海啸,对其中影响最大的印尼造成遇难人数超过10万人,流离失所的灾民更高达百万之巨。2008年初的我国南方的特大雪灾和2011年底到2012年初的云南省的持续干旱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由于CO 2的过度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限制和降低CO 2的排放,并且增加对CO 2的吸收,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7]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碳排放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 的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3] 。这是中国作 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人类社会的承诺, 也是对我国如何合理的、有效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提升竞争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等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城市既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载体 [7] 。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其聚集了全国经济总量的90%以上和全国人口的50%左右。所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我们无法规避的现实选择 [7] 。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发展的根本特征是城市的 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占用越来越多,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国内很少提及“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更多的是对低碳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研究。2009年,仇保兴博士在“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主要是以“减少碳源,增加碳汇”为主要出发点的生态城市类型 [4] 。低碳生态城市同时体现了低碳城 市的低污染、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活宜居型、运行安全型及经济发展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低碳理念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形成“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2] 。 2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 2.1 现阶段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况 根据中 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分别为为80.1%和46.3%;尤其是2003年以后,提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如图1) [3]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还需 要更多的人继续加以深化研究 。 图1 1996-2011年全国累计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数量 221安徽农学通报, Anhui Agri.Sci.Bull.2012,18(23)

基于低碳理念的住区规划模式研究

基于低碳理念的住区规划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气候变化己逐渐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大幅增加的碳排 放量已经成为学术界认为主要的诱因之一。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快速城市化和 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所以现在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时刻。下面就 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低碳理念下的住宅建筑区的规划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低碳理念;住区规划;模式研究 1 绿色交通体系模式设计 1.1 倡导绿色交通出行的道路交通组织 第一,复合住区模式设计。低碳住区的设计理念通过降低交通碳排放领域, 就可以转为探索有利于减少出行以及鼓励低碳出行的规划模式设计。住区功能、 混合程度与居民的就业岗位成正比,功能多、混合程度高相对来说提供的就业岗 位就越多,因此住区内居民获得就近的工作几率就会越高。居民如果在住区周边 工作,就可以直接将上下班的距离缩减,有利于采取通过低碳出行方式来降低交 通的碳排放量。住区未来设计的重点将会放在混合住区的设计方面,这样不仅符 合了居民对便利生活的要求,又可以使能源依赖和消耗得以降低。 第二,降低小汽车使用的道路交通组织。我们的城市交通拥堵症结所在是由 于城市道路网系统不完善,大间距,宽马路,虽然风驰电掣,但一旦产生拥堵, 会在很短的时间聚集大量车辆,由于缺乏衔接转移分支系统,车辆转向选择性小,交通拥堵是很难疏散。住区小尺度街坊式布局模式将有助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公共交通引入住区,对于私家车实行分时段禁行或者划定“交通平静区”。这 些措施可能显著改善住区的公共区域和休闲质量,以及在与外部世界的优先级的 公共交通,以确保交通需求的解决,从而实现住区居民的内部慢行优先。 1.2 建立连续的慢行系统 住区慢行交通系统包括步行和非机动车系统的结构,慢行交通体现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低碳发展。构建完善的慢行系统有助于提高慢行出行的比例,减 少车辆的使用。一个有效的慢行交通运输网络的主要指标是距离,第二个是连续性,连接和高安全性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尤其人行道和行人路径的目的地的应 该是相连最短距离。 2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 《城市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中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8类。按照所 有权属和经营模式总体可以分为商业服务设施、社会公益性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商业服务的设施主要是由开发商所出资建设的,开发商可以采取出售或者租赁等 方式来收回建设所花费的成本,但是此费用不计入居民所需要的购房成本当中。 社会公益性的设施普遍情况下是由政府来委托开发商所建设的,但是这些设施的 最终所有权仍然归政府所拥有,这些设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同时由政府出面 进行统一管理,这种设施有为居民服务定居点服务于全社会的特点。市政的基础 设施是由开发商来负责建设的,并将这些成本计入到居民所购房屋的成本当中, 但是是由指定或者特定行业所负责经营。从设施本身,社会福利设施和商业设施 的功能吸引了居民出行的特点,市政基础设施是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的设施。 3高碳汇的住区绿地景观环境设计 绿地是在碳汇方法中唯一的不消耗城市能源的,同时也是市区唯一的自然碳汇,并且在低碳住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住区绿化空间且间接排放的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35 背景 当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上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Eco-city)的内涵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得到充实与完善。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琰 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合作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本项目规划为五年(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自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协议,该项目将在5年期内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依照该指标体系,在中国遴选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大力推广生态城市最佳实践,鼓励和推动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时结合指标体系对案例城市进行评价,完成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节选自《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2010-2011年度报告的部分内容。 ■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36 The Special Focus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述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宜春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生态城市理念、内涵的深化和具体化,也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除此之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表现出对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 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如图1所示);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如图2所示);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3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的遴选 综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在众多正在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中,本着兼顾典型性与代表性、差异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课题组2009-2010年度选取了13个案例城市进行跟踪分析(如表1所示)。考虑到案例城市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010-2011年度剔除了4个案例城市:北川新县城、密云县、延庆县和长沙市。同时,根据现有的信息(包括各地已获奖项和荣誉,如联合国人居奖、各部委所颁生态有关奖项等),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建议,并经项目课题组内部多次讨论,2010-2011年度新增5个案例城市(或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武汉市、呈贡新城、无锡太湖新城和合肥滨湖新区,最终确定2010-2011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14个(如表2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1、生态城市建设动机不明晰、概念化问题严重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对生态城市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