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 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创制过程中,观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视。 翻开海内外任何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在具体问题上,比如对作 家、作品的评价,对思潮、流派的判断,各自的立场不同,观点歧异,甚 至针锋相对。 但透过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层的理路,却不难发现它们潜在地遵循着某 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且相当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叙述历史的元语言。 剖析这一前提是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构造颇为精致的关 于现代性的话语装置。 酒井直树指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顺序,我 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 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 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 ‘后现代’作为这个序列的最后一项是最近才出现的, 但‘前现代’和‘现代’ 的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配对组合却早已成为知识话语的主要的组织手段 之一。 因此,这个谜一样的第三者的出现所证明的也许不是一个阶段到另一 个阶段的转移,而是我们话语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我们以往 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历史 卦嫡 沃刃颍 辞跋执 执 闹刃颍 涞迷

嚼丛匠晌侍饬恕保 臀薹 ɡ 斫狻 执
康鳎骸叭绻
徊握涨跋执
拖执
庖慌涠裕
浴 飧鍪跤铩薄!?〗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现代中
国文学的确立这样一个微观历史的侧面进入并分解这个装置,正是我在今 后研究中希望承担的任务。 不过,首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所谓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极端重视现代文学观念的作用,几乎所有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讨论五四文学革命时,都把描述的重心放在文学观念的 变革上。 这样的历史叙述不单对应了梁启超关于晚清至民国社会由器物而制 度再文化的渐次变化的论述,〖2〗作为新思潮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 本身即是社会文化变革的一项显著表征;也不仅提示出林毓生描绘的藉思 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五四思想的内在特征,〖3〗借用鲁迅的说法,听 将令的文学必定会打上思想、观念先行的烙印〖4〗,而且更重要的是它 展露了现代中国文学创制过程中某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历史瞬间,按照竹 内好的看法,没有这样的瞬间,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 〖5〗实际上,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历史叙述的依据的现代文学观念同 时构成了它的合法性基础,两者互相生产、互相支援,形成了一条锁闭而 完整的权威历史话语链,离开了权威历史话语的阐释,我们得不出关于这 段历史的其它结论。 众所周知,现代中国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称为新文学,但仍需追问 的是,它何以为新,即建立新文学的合法性基础何在。

如此提问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在和所谓旧文学相对立的意义来界定 新文学,而且要求新文学于当下显示出面向未来的特征。 1920 年 1 月,周作人在一篇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中,引人注 目的两次使用了现代的概念,他认为人性的文学和人类的文学是现代文学 最重要的品格,也是新文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6〗这意味着新文学并不必然地拥有成为现代文学的优先权,倘若 它要证明自己天然地拥有优先权,就必须显示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现代文 学的品格紧密相关,甚至合二为一。 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性态度,福科在分析启蒙和现代性的关系时指出 启蒙的分析 ──把历史规定为人类向成人状态的过渡 ── 把当代现实与整个 的运动和它的基本方向联系起来。 但是,与此同时,它表明,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每个个人是怎样 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整个过程负责。 〖7〗在他的分析中,启蒙即是一种现代性态度,个人的存在和工作 的意义是同他所存在的特定的时刻──现代──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与对整 体历史及其通 ? 蛱囟 康牡墓 痰姆此季哂心谠诠亓 S纱送贫 ? 新文学
的存在意义同样在于它和尚待争取的现代文学品格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 既是未来走向的,又是尚未决定的,因此在当时更多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 在。 这个问题自五四以来就一直困扰着新文学,在一般认为新文学已取得 文坛稳固地位的 1926 年,梁实秋依然担心新文学日久气衰,仍回复于稳 固的基础之上。

〖8〗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服从启蒙方案的设计,首 先是观念思维的变革。 正像康德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将思维方式的真正变革 当作启蒙的中心环节一样,〖9〗梁实秋在讨论现代文学的任务时,明确 提出我以为中国文学之最应改革的乃是文学思想,换言之,即是文学的基 本观念,文学是甚么?文学的任务是甚么?中国过去对这些问题是怎样解 答的?我们现在对以前的解答是否满意?如不满意应如何修正?这些问 题我以为应该是新文学运动的中心问题。 〖10〗不过他的倡导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可 供操作的层面。 到了 1935 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 年 1917—1927》,来为伟大的十年间作一历史定位,才算是第一次以回顾 和总结的方式较圆满地回答了上述的追问。 当时上海的大型刊物《文学》发表《最近的两大工程》一文,把它与 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并列《大系》固然一方面要造成一部最大的‘选 集’,但另一方面却有保存‘文献’的用意。 《新文学大系》虽是一种选集的形式,可是它的计划要每一册都有一 篇长序二万字左右的长序,那就兼有文学史的性质了。 这个用意是很对的。 不过是因为分人编选的缘故,各人看法不同,自然难免,所以倘若有 人要把《新文学大系》当作新文学史看,那他一定不会满意。 然而倘使从这部巨大的 ‘选集’中窥见‘ 新文学运动 ’的第一个十年的文

坛全貌,那么倒反因为是分人编选的缘故,无形中成了无所不有,或许他 一定能够满意。 《新文学大系》的编辑计划也是近年来少有的伟大企图,全书十册…… 开头还有蔡元培先生一篇颇长的总序。 倘使拿戏班子来作比喻,我们不妨说《大系》的 ‘角色’是配搭得匀称 的。 〖11〗人们也许很难理解,在政治、文化和文学立场急剧分野的三十 年代,位居于左、中、右不同阵营的作家,比如胡适、周作人、鲁迅、茅 盾、阿英和郑伯奇,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跨越态度的畛域,聚集在一项共 同的事业上?当然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在良友图书公司和它的年轻编 辑赵家璧的神通广大上。 问题在于这项共同的事业并没有弥合他们之间的分歧,在公司出于广 告目的要求撰写的编选感想中,郁达夫和郑伯奇仍然继续打着关于伟大作 品的笔战,周作人则皮里阳秋地捎带了几句左翼文人对小品文的批评我觉 得文就是文,没有大品小品之分。 〖12〗但分歧又不妨碍他们为编选大系走到一起来,这意味着分歧的 背后还存在某种更高准则的制约。 赵家璧在为大系写的出版前言中说得很清楚在国内一部分思想界颇 想回到五四以前去的今日,这一件工作,自信不是毫无意义的。 〖13〗汪晖早在八十年代末就曾指出‘五四’启蒙运动是由千差万别、 相互矛盾的思想学说构成的,然而作为一个统一的历史运动,它实际上必 须找到一种基本的精神力量或情感趋向,从而使得各种纷纭复杂的思想学

说获得某种‘历史同一性’。 一切对启蒙运动的历史叙述,都必须在这种‘历史同一性’基础上进行,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打开各别学说和思想原则之迷宫的通道,才不至 于在观念的大杂烩中不知所措正象他的研究所显示的,五四启蒙运动缺乏 像欧洲启蒙运动那样统一的方法论基础,缺乏内在的历史和逻辑的前提, 但事实上却又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文 学运动。 其中的缘由即在各种理论矛盾之中仍然保持着的内在统一性乃是一 种‘基本态度’,这种同一性不存在于各种观念的逻辑联系之中,而是存在 于纷杂的观念背后,存在于表达这些相互歧异的观念的心理冲动之中,也 即存在于思想者的态度之中。 〖14〗对这一态度最鲜明的表达莫过于胡适,他在总结这两三年新思 潮运动的历史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据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 义只是一种新态度。 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 评判的态度, 简单说来, 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好……尼采说 现今时代是一个‘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 〖15〗汪晖相当敏锐地发现这种态度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对象性,但 它指向对象的是价值判断,而非结构分析。 〖16〗那么评判好坏,估定价值,它的标准从哪里来?1919 年 1 月, 陈独秀在《新青年》6 卷 1 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指出传统社会

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 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 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他声称这种破坏背后蕴涵了共同的价值标准,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 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下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 不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在陈独秀的表述中,文学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和德先生与赛先生 的内在关联藉着反对旧文学得以表达,同时又隐含着更深的一层意思在科 学和民主的共同催生下新文学才?靡缘 岢龅闹 摹叭 笾饕濉毕嘁恢拢 U夂退 凇段难 Ц 锩 邸分刑
霸煌频沟褡恋陌 ②牡墓笞逦难 钠陶诺墓诺湮难 ㄉ栊孪实牧
ㄉ杵揭椎氖闱榈钠矫裎难 В 辉煌频钩赂 ⒊系男词滴难 В 辉煌频褂鼗薜募枭
纳搅治难
ㄉ杳髁说耐ㄋ椎纳缁嵛
难 А 薄!?7〗可问题在于当时的人们对科学和民主的理解差异极大,就单 纯的学理而言,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立场,更何况把科学和民主的原则运 用到文学领域还需要一系列复杂的中间环节。 在胡适对文学改良八不主义的呼唤中,在周作人对人的文学和平民文 学的吁求里,〖18〗我们的确隐约可以听到科学和民主的回音,但这回音 夹杂在对传统文学堕落、非人和贵族化的斥责声中,含混难辨,依然是意 向性的态度,而非明确化的标准。 由此看来,仅仅透过对现象的剖析还难以把握现代文学观念的演衍幻

化,尚需进一步推究现象背后的内在结构方式。 从《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到《人的文学》、《平民文 学》,新文学的理论创制者们似乎在自觉地运用一种否定式的论证方法和 修辞策略,最典型的就是胡适的八不主义。 尽管八不主义的提出是否受到了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几个 不》’的影响,还是一个未有定论的问题,〖19〗但胡适宣称我主张的文学 革命, 只是就中国今日文学的现状而论, 和欧美的文学新潮流并没有关系, 〖20〗虽是有意为之,却并非言之无据。 因为八不主义立论的基础即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批判,更不用说那种 以说不的方式明确表达的否定意向。 如果离开了它的批判和否定对象,我们很难想象所谓新文学是如何建 构起来的。 可见,正是通过这种否定的方式,五四的新青年们力图建立起一种新 的文学的主体同一性。 这种新的文学主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与传统文学的断裂和区别,它的 同一性立基在一系列文学和语言内部的二元对立上旧/新、古/今、雅/ 俗、 死/活、 文言/白话……紧接着二元对立模式的自然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而之所以如此选择,不是依赖于理论性的阐明,而是根据东西方的比较。 如果说在《文学改良刍议》里,胡适仅在不避俗语俗字的条目下援引 但丁路德之伟业为例证,那么到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但丁藉方言写 作以对抗拉丁文,最终创造新国语的史实,则直接成就了他的建设新文学 论的唯一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1〗在胡适的论述中,德国的路德、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乔叟…… 这些西方人所曾经从事的伟业,不仅指明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未来方向, 而且提供了重新解释中国文学历史的契机,路德以德文译‘旧约’‘新约’,启 发他将白话文学史的起点定位于以口语译佛经的时代,并且在后来回顾五 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时,胡适也特别重视严复、林纾的翻译文章,除了肯定 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 他更强调了严译和林译著作在新旧文学过渡期的标识性意义。 〖22〗在东西方比较的视野中,新文学呈现出对西方无条件的认同, 西方文学在中国新文学的内部发挥着规范、品判和指导的作用。 以致于多少年后有学者要研究中国文学理论,明确表示除了为那些纯 粹遵从传统的批评家所坚持的理论外,我将不涉及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理 论,因为这些理论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或其它影响的支配,诸如浪漫主 义、象征主义,抑或马克思主义。 因此其价值和趣味,已与形成了一条基本独立的批判观念的中国传统 文学理论,不可同日而语了。 〖23〗但是这种认同并不象人们惯常认为的全盘西化那样简单,它牵 扯到更加复杂的往来于东西方的现代性历史图景。 三好将夫在讨论现代日本文学时指出日本文学正像任何其它国家和 区域的产品,只是当它与时空的界限相联系时,才有可能加以界定。 它也许十分显而易见的是‘日本的’;但它的构成并不存在本体论意义 上的神圣与绝对的纯而又纯。 我们必须将这一点谨记在心,就是当对于西方范式必须坚持具体化和

特殊化的时候。 〖24〗若把上述文字中的日本换为中国,同样深具启发性。 中国新文学在比较的框架里,透过否定的方式建立起主体的内在同一 性,它的时空的界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文学内部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与东西方的文化对比联系起来,新旧之争就成了东西之辨;二是把进化观 念作为文学历史构成的基本时间意识,新旧之争又成了进步和落后之别。 这使得新文学超越了文学领域的限制,将其合法性诉诸于更广阔的现 代性话语构造中。 无论新/旧、东/西,还是进步/落后,这些二元对立其实都从属于 上文所说的那个精致的话语装置。 这个装置正像酒井直树分析的如果不参照前现代和现代这一配对,就 无法理解‘现代性’这个术语。 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性基本上是与它的历史先行者对立而言的;从 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它与非现代,或者更具体地说,与非西方相对照。 因此,前现代和现代这一配对是作为一种话语性的图式,依此配对一 个历史的谓语可以被翻译超成一个地缘政治的谓语,反之亦然。 ……它排除了前现代西方与现代的非西方的同时并存之可能性。 〖25〗由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什么新文学仅靠对西方文学史实的叙述, 无需多少理论的说明,便在和旧文学的对决中获得了绝对的权威。 由于文学被纳入到整体的现代性方案设计中,隐含在具体历史叙述里 的现代文学观念作为一种已然讲出的却又未曾明言的话语,在理论叙事和 历史叙事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持续地发挥作用。

从东西方文化论战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现代中国思想状况发生了一 系列极富戏剧性和深具影响力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化论战是如何从历史叙 事的基本形式过渡到理论叙事的基本形式的?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 叙事如何内在地依赖于元叙事,科玄论战的元叙事又如何依赖于现代性的 历史叙事?中国现代思想对现代性的质疑如何依赖于现代性的历史叙事, 并促成了现代知识体系的重构?中国现代性的知识体系的结构是如何脱 胎于历史和文化的叙事的?〖26〗汪晖的这一连串追问提醒我们注意,在 新文学构建的过程中,如果同样存在着理论叙事和历史叙事两种形态,那 么它们处于怎样的历史关系之中?这种历史关系又是如何决定新文学未 来的走向?既然新文学缺乏明确的理论界定,那么在否定的对象逐渐衰退 的情况下,同一性的态度难免发生分野,原来被包裹在具体史实中的现代 文学观念也呈现出内在的矛盾和紧张。 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新文学阵营的分化,但这一分化始终发生在现 代文学中,它表现为现代性内部的分歧和多种现代观的争辩,让我们看到 了现代文学观念自身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而一旦对手的实力再次增强,有可能危及新文学的合法性,那么分化 的力量又可以重新集结起来,在和对立面的斗争中获得态度的同一性。 这就回答了前面由《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引发的疑问。 三十年代初,五四新文学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革命文学的兴 起, 尊孔读经运动, 乃至林语堂提倡的语录体……各种势力都把矛头指向了 五四新文学。 〖27〗大系的编辑和出版,恰巧为回应这些挑战提供了机遇。

这套书不仅通过对重要的理论、创作的汇集,而且运用具有相当策略 性的编辑手法,甚至在文献史料的选择安排上,都力图捍卫新文学的合法 性。 正像有人指出的那样,《新文学大系》在编辑学上的成功之处,就在 于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把选家之学转变为文学史家之学。 〖28〗它那精心撰写的导言,细致编排的作品、史料,以及颇具权威 性的编选者,共同汇聚成一股解释历史的力量,描绘出一幅影响至今的现 代中国文学发生的图景。 【注释】酒井直树《现代性与其批判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问题》, 白培德译,载《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8 年 6 月。 参见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之三十九,台 湾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参见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鲁迅《呐喊· 自序》,《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 竹内好《何谓现代》,霍颖译,载《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张京 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参见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1920 年 1 月 2 日在北京少年中国学会演 讲,载《艺术与生活》,岳麓书社 1989 年 6 月版。 福科《什么是启蒙?》,汪晖译,载《天涯》1996 年 4 期。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载《晨报副刊》1926 年3月 25、27、29 日。

参见康德《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启蒙?》,李秋零译,载《康德书信 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1 月版。 在文中,他指出通过一次革命,也许会造成个人独裁,利欲熏心的或 者唯重权势的压迫制度的倒台,但却永远不会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变革, 反而会使新的偏见像旧的偏见一样成为无思想的群氓的引导。 梁实秋《现代文学论》,载《偏见集》,页 145,正中书局 1934 年 7 月版,上海书店 1988 年 12 月影印本。 姚琪《最近的两大工程》,载《文学》5 卷 6 期 1935 年 7 月。 参见赵家璧《话说〈中国新文学大系〉》,载《新文学史料》1984 年 1 期。 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 前言》,载《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图书 公司 1935 年版。 〖16〗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汪晖自选集》, 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7 年版。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7 卷 1 号。 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载《新青年》2 卷 6 号。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载《新青年》2 卷 5 号周作人《人的文学》, 载《新青年》5 卷 6 号。 《几个不》原题本意是《印象主义的几条戒律》,载美国《诗杂志》 1 卷6期 1913 年 3 月。 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釜屋修《胡适和印象派诗人──对八不主义的影响

的考察》,蒋运荣译,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选粹》,伊藤 虎丸等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7 月版。 胡适《尝试集· 自序》,《胡适文存》卷 1,亚东图书馆 1921 年版。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新青年》4 卷 4 号。 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载《胡适文存二集》卷 2,亚东图书 馆 1924 年版。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页 8,田守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三好将夫《反对种族中心主义》,载《南大西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徐志摩写过一首爱情诗( D 《雪花的快乐》),其中化用了冰雪红梅的典故。 [A] 《我的失恋》[B] 《我不知道风——》 [C] 《小河》[D] 《雪花的快乐》 2、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 D现实主义者)。 [A] 理想主义者[B] 颓废者[C] 浪漫主义者[D] 现实主义者 3、巴金创作的《家》塑造了多种青年的典型形象,其中的(B觉慧)是作者给青年“应该怎么做”提供的“榜样”。 [A] 觉新[B] 觉慧[C] 祥子[D] 天保 4、《诗八首》中对爱情复杂性的思考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它的作者在写作时仅仅24岁,这位作者是( C穆旦)。 [A] 冯至[B] 徐志摩[C] 穆旦[D] 戴望舒 5、在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女作家( C丁玲)脱颖而出,以迥异于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婉转低回的笔墨,大胆书写五四之后知识女性的苦闷,她的自叙传小说是对五四郁达夫开创的自叙传小说的总结和结束。 [A] 冰心[B] 凌淑华[C] 丁玲[D] 淦女士 6、巴金的《家》是其( D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A] 《春秋三部曲》[B] 《雷电三部曲》 [C] 《风雪三部曲》[D] 《激流三部曲》 7、《自己的园地》是作家( D周作人)的散文集。 [A] 朱自清[B] 冰心[C] 梁遇春[D] 周作人 8、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文前有一篇用( A文言)写成的小序。 [A] 文言[B] 白话文[C] 文白夹杂[D] 韵文 9、1933年,23岁的曹禺在大学读书期间创作了自己的戏剧处女作(B雷雨),出手不凡,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A] 《日出》[B] 《雷雨》[C] 《原野》[D] 《北京人》 10、1932年9月,林语堂开始主编(B论语),创刊号即一鸣惊人。 [A] 《莽原》[B] 《论语》[C] 《人间世》[D] 《语丝》 11、曾和废名共同创办了《骆驼草》的作家是( C周作人)。 [A] 鲁迅[B] 茅盾[C] 周作人[D] 钱钟书 12、鲁迅曾经把冯至称为( A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A]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B] “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 [C] “有后劲的年轻诗人”[D] “中国抒情诗人” 13、《酒后》中没有出现的人物是(B孩子)。 [A] 妻子[B] 孩子[C] 一个男子[D] 丈夫 14、下列作家不是《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的是( C何其芳)。 [A] 鲁迅[B] 周作人[C] 何其芳[D] 林语堂 15、关于《死火》的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色彩华丽)。 [A] 色彩黯淡[B] 色彩华丽[C] 平直淡泊[D] 通俗明快

中国现代文学的简答题..

1、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答:(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2、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P25 答: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3、第一个十年中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 答: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 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4、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答:(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5、五四新文化运动 P25-26 答:(1)开始的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2)口号:民主与科学 (3)思想启蒙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4)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6、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 答:(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历年阅读分析题及答案

2000年4月 五、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20分)阅读巴金的散文《废园外》,并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答:(1)主题:通过对“我”走过一个废园,想起几天前敌机夫炸昆明,炸死园内一个深闺少女的叙写,表达巴金对青春的留恋和赞美,对扼杀年轻生命的控诉,对日军暴行的抗议。(4分)(2)艺术特色:①根据抒情的需要,以简洁的语言描写、记述。(3分)②以“花”和“毁了的楼房”这两个对立的形象为抒情线索,通过“我”晚饭后出去散步串连全文。(3分)③“花”是青春、美好、生命的象征,“毁了楼房”是残败、废弃、死亡的象征,两个形象放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3分)④情感深厚真挚,富于感染力。(2分) 2004年4月 五、阅读分析题(20分) 40.阅读凌叔华的短篇小说《绣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 要求: 1.围绕作品的主要线索“绣枕”,着重评析作品的心理刻画、细节描写和结构特点。 2.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绣枕》是凌淑华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文如其人,作品淡雅幽丽,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温柔的深闺小姐,她长时间地在家中默默地精心刺绣一对靠枕,完工后将其送给白总长,以便这位上层人物请客时为人赏识,纷纷来说亲。但绣枕送去的当晚,却被醉酒的客人吐脏踩坏,最终丢给家中的佣人。小说以此反映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苦闷心境,描绘了中产人家温顺女性的孤寂和忧郁的灵魂。 幽闭的闺阁是大小姐生活的全部空间,在那死寂闺房中,她恪守着传统的闺阁之道,企盼通过绣枕攀上一门好亲事,过上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她内心对幸福未来的憧憬与渴望是何等强烈,这一切全部融注在绣枕的动作上。“脸热的酱红,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为了“绣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了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都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她以为用全部心力做出精美无比的靠垫,送于白总长,人家会由此注意到做靠垫的人,以此与其二少爷成就美好的姻缘;就算这不能实现,“大家看了(靠垫),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但大小姐内心这一热切渴望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精美的绣枕遭人唾弃变得肮脏、残缺不全的遭遇象征着大小姐备受冷落遭人蹂躏的悲惨命运。大小姐是孤独的,被抛弃的,处境悲凉,引发了读者对人物的同情与怜惜。小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叙事模式独特 从叙事角度看,作者采用纯客观叙事,始终与小说人物保持一定距离,不动生色地叙述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态度。 从叙事结构上看,作者突破传统的情节结构,将大小姐富于戏剧性的经历通过两个场景“绣枕”和“看枕”呈现,极力淡化了情节。小说没有直接描写“大小姐”的情感和命运,而重在通过人物的外在言行来刻画两个场景中人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从而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遭遇的不幸,使读者产生悲悯之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论鲁迅对文学的影响 寻常的人,都是在歌颂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驱赶走夜的黑暗,而鲁迅,却在深夜里思索,夜幕让他的思想有了惊人的穿透力。他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创造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思想精神和气节人格,使鲁迅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不仅仅是在文学造诣方面,更是在他对革命,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不懈努力和奋进之心,鲁迅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他在中华民族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峰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正是对那个封建专制,人吃人的社会的最强的反抗之音,他以自己的笔写下对那些,亦或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亦或扮演吃人角色的人最有力的控诉。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疯子,才是最不受那些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文章便是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写出了“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大纲(修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大纲(修订) 1学分/学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1.1 三年制:96 (90/6 ) 2先修课程:无 3使用专业: 3.1三年制:初等教育(中文) 4教育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 4.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 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 ^态O 4.2能力目标:提高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 技能和方法,。 4.3素质目标: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通 过课程学习,进一步确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及培养创新的精神。 5教学基本要求: 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借助电子课件,以更加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5.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范畴、性质、基本特点及分期、本学科发展概 况;明确学习的方法及要求。 5.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新的经济、政治 因素的必然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内容。 5.3通过学习,深入理解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了解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 度的艺术成就,正确地评价鲁迅的伟大精神与贡献。 5.4通过学习,了解文学研究会诸作家(叶圣陶、冰心、庐隐等)的创作。 5.5通过学习,了解创造社诸作家(郁达夫等)的创作。 5.6通过学习,了解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了解《女神》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历史 地评价郭沫若的创作。 5.7通过学习,了解其他社团流派的创作。语丝社和周作人的创作;乡土田园小说。 5.8通过学习,了解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与主要诗人。 5.9通过学习,了解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及左联文学。 5.10通过学习,了解文艺大众化的三次讨论主要问题和观点;了解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5.11通过学习,了解茅盾及《子夜》。 5.12 通过学习,了解30 年代的小说。左翼新人新作;丁玲(1904-1986);“东北作家 群”;“京派”和“新感觉派”小说等。 5.13了解巴金、老舍、沈从文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5.14了解曹禺戏剧创作及艺术成就。 5.15了解30年代诗歌、30年代的散文的创作。 5.16了解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孤岛”及沦陷区 文艺运动。 5.17了解艾青的创作道路,主要成就及艺术特色。 5.18了解田间及其他诗人、胡风及“七月”诗派的创作 5.19了解解放区文艺与国统区文学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第一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段。当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社团,除了创造社、浅草社、新月社等外,就连以提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著名作家,也无不或多或少地显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如冰心,她创作的小诗、散文,饱寓情感,以情取胜,吟唱出了一曲曲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母爱、童真、自然的颂歌。庐隐则以非常接近郁达夫的笔调,用书信体、日记体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内心的主观情感。还有许地山,则用别一种笔调,表现了浪漫主义另一方面的特色。他早期的作品《缀网劳蛛》等充满浓郁的宗教意味,富于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即使是具有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的叶绍钧与王统照,他们早期的创作也仍然流露出较多的主观因素,强调“美”与“爱”,甚至将“美”与“爱”的力量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如王统照的《微笑》。(分析略)时常在灰色的现实人生上点缀一两点“光明”的理想,同时,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人物内心的镜面去折射社会现实,表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还有,沅君、王以仁等的创作。当然,在这一阶段,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自然是作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这个社团中的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显示了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倾向。这个基本特征和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自我抒情小说。前一个特征和倾向,在当时是曲高和寡,因为,人们虽然仰慕《女神》,但却无力效法。后一个倾向却吸引了创造社内外的众多作家,使得感伤主义一时间几乎主宰了文坛,就是郭沫若也向这个方向靠拢,如郭沫若随后创作的《星空》等诗歌。与此同时,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组成部分的还有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和新月社。它们都受到了创造社的影响,从而极为有效地丰富了五四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浅草社(沉钟社)的作家,主要为创造社对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和真挚坦率的自我表现以及感伤主义情调所吸引。如沉钟社的陈翔鹤的小说,多以C君为主人公,带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显然是受到了郁达夫小说的影响。但他们又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剖析,更注重吸取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方法,因而更具有现代感。这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所说,他们每一期都显示着努力: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弥洒社,当时大力提倡浪漫主义,认为在死囚牢里初解放出来的民族中间,在古典文学还没有十分驱逐完了的时候,有提倡浪漫主义运动的必要。并认为,浪漫主义运动

浅析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一)

浅析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一) 摘要: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创制”过程中,“观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视。翻开海内外任何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在具体问题上,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对思潮、流派的判断,各自的立场不同,观点歧异,甚至针锋相对。但透过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层的理路,却不难发现它们潜在地遵循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且相当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叙述历史的“元语言”。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观念;中国文学 Abstract:“Formulates”intheprocessinthemodernChinaliterature,“idea”thestrengthreallycannotloo kdownupon.Openseverywhereanybook“theChinesemodernhistoryofliterature”,intheconcreteque stion,forinstancetothewriter,theworkappraisal,totheideologicaltrend,theschooljudgment,theresp ectivestandpointisperhapsdifferent,theviewpointdifference,iseveninsharpopposition.Butpenetrat esdivergentthesuperficialinvestigationin-depthprincipleroad,isnotactuallydifficulttodiscovertheyla tentarefollowingsomekind“self-evident”premise,andq uiteonowninitiativetransformsitasthenarrat ionhistory“themeta-language”. keyword:Modernliterature;Literatureidea;Chineseliterature 前言 剖析这一前提是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构造颇为精致的关于“现代性“的“话语装置”(discursiveapparatus)。酒井直树指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顺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后现代’作为这个序列的最后一项是最近才出现的,但‘前现代’和‘现代’的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配对组合却早已成为知识话语的主要的组织手段(organizingapparatus)之一。因此,这个谜一样的第三者的出现所证明的也许不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而是我们话语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我们以往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地缘政治秩序,即前现代-现代的秩序,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他进而强调:“如果不参照前现代和现代这一配对,就无法理解‘现代性’这个术语”。〖1〗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现代中国文学的确立”这样一个“微观历史”的侧面进入并分解这个“装置”,正是我在今后研究中希望承担的任务。不过,首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所谓“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极端重视“现代文学观念”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讨论“五四”文学革命时,都把描述的重心放在文学观念的变革上。这样的历史叙述不单对应了梁启超关于晚清至民国社会“由器物而制度再文化”的渐次变化的论述,〖2〗作为新思潮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本身即是社会文化变革的一项显著表征;也不仅提示出林毓生描绘的“藉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cultural-intellectualisticapproach)的五四思想的内在特征,〖3〗借用鲁迅的说法,“听将令”的文学必定会打上思想、观念先行的烙印〖4〗,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展露了现代中国文学“创制”过程中某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历史瞬间”,按照竹内好的看法,没有这样的瞬间,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5〗实际上,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历史叙述的依据的“现代文学观念”同时构成了它的合法性基础,两者互相生产、互相支援,形成了一条锁闭而完整的权威历史话语链,离开了权威历史话语的阐释,我们得不出关于这段历史的其它结论。众所周知,现代中国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称为“新文学”,但仍需追问的是,它何以为“新”,即建立“新文学”的合法性基础何在。如此提问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在和所谓“旧文学”相对立的意义来界定“新文学”,而且要求“新文学”于当下显示出面向未来的特征。1920年1月,周作人在一篇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中,引人注目的两次使用了“现代”的概念,他认为“人性的文学”和“人类的文学”是“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品格,也是“新文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全国统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l试卷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刊载《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的杂志是()(1分) A:《论语》 B:《新青年》 C:《小说月报》 D:《七月》 2、被胡适认为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的作家是()(1分) A:沈从文 B:闻一多 C:徐志摩 D:林语堂 3、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病情恶化后的表现是()(1分) A:尽可能地多做工作 B:尽可能地多休息 C:尽可能地多治疗 D:尽可能地多享受 4、散文《灵魂的呼号》的文体及叙述人称是()(1分) A:日记体第三人称 B:书信体第二人称 C:日记体第一人称 D:书信体第一人称 5、诗句“在人道恶浊的涧水里流着,浮荇似的,五具残缺的尸体,它们是仁义礼智信,向着时间无尽的海澜里流去”出自()(1分) A:《婴儿》 B:《毒药》 C:《白旗》 D:《我用残损的手掌》 6、诗歌《老马》中,“老马”象征的是()(1分) A:背负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中国农民 B:工作辛苦却工资微薄的产业工人 C:追求进步、坚忍顽强的中国知识分子 D:辛勤劳动、面对苦难积极反抗的战斗者 7、出自辛笛诗歌《航》,体现了现代派诗“思想知觉化”的艺术观,把对生命的抽象感知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审美空间的诗句是()(1分)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B:“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圆圈/后一个圆/前一个圆/一个永恒/而无涯溴的圆圈” 8、郭沫若创作的《屈原》是()(1分) A: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剧 B: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 C:融诗、歌、舞于一体的民族新歌剧 D: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 9、小说《拜堂》表现汪大嫂与汪二拜堂前后的惊恐和痛苦所运用的手法是()(1分) A:环境描写与心理独白 B:语言描写与肖像刻画 C:心理独白与动作描写 D:细节描写与气氛营造 10、散文《死火》中,“死火”与“我”要挣脱的困境是()(1分) A:大石车 B:冰谷 C:火宅 D:烈焰 11、小说《断魂枪》中,至死不传“五虎断魂枪”的人物是()(1分) A:沙子龙 B:王三胜 C:孙老者 D:鬼冬哥 12、以眉间尺为父报仇作为中心线索的小说是()(1分) A:《九十九度中》 B:《蜗牛在荆棘上》 C:《铸剑》 D:《山峡中》 13、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的结局是()(1分) A:贫病而死 B:不能嫁给相爱者而抑郁致死 C:难产而死 D:陪伴相爱者的亡灵孤老终身 14、新闻特写《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中,被赋予“忠诚”品性的动物是()(1分) A:狼犬 B:鸟 C:猫 D:肥猪

一、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目录 一.《狂人日记》赏析 二.《阿Q正传》赏析 三.《凤凰涅槃》赏析 四.《荷塘月色》赏析 五.《子夜》赏析 六.《家》赏析 七.《雷雨》赏析 八.《骆驼祥子》赏析 九.《断魂枪》赏析 十.《再别康桥》赏析 十一.《死水》赏析 十二.《金锁记》赏析 十三.《雨巷》赏析 十四.《围城》赏析 十五.《边城》赏析 十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十七.《小二黑结婚》赏析 十八.《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一.《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开始,它在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普及的同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宰地位的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地冲击。随着具有高尚政治权力的帝王制度消失,传统文化权威也消失不见,这使得国内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浓郁的焦虑感。一些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具有新价值体系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等承载中国知识分子新信仰的文学思潮开始萌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因此开始崛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 1 开拓期 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在俄国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 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 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

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 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说到蛮性的这个特点,很多作家便会提高曹禺先生的《雷雨》,该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最高成就。事实上,曹禺先生的创作也很好地将关于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事实折射出来,该事实为“蛮性”书写的大量出现同当时政治文化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在发展中受到政治、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为政治、地域文化,其对大多数作品艺术风貌和思想水准起到决定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潮流前一些成就比较高的作品,试图超于潮流,他们不仅辨析整合伦理,不依赖于抒写特定地域风情,同时,还用一定方法碰触人性深处,寻找“蛮性”的无限可能,最终摆脱概念束缚。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特征及价值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特征及价值 08中师2班史斐20084021072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积极的思想斗争中向前发展的现代中国面一个动荡的大变革的时代,处於这样历史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不同阶级、不同趋向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纷然杂陈,彼此冲突而又互相影响与吸收的复杂面貌。这种情况决定了现代文学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取得自身的辩证发展。在现代文学的历史发轫期,新文学即是通过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在对封建传统文学的猛烈批判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此后,新文学每前进一步,都遇到旧文学的顽犟反抗。从20年代封建主义的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文学,到30年代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法西斯民族主义文学,直至40年代的战国策派、“勘乱文学”,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汉奸文学,构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逆流。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与上述形形色色的文学逆流的斗争,决定著新文学的命运。 新民主主义文学所具有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缐性质,决定了其内部各种成分的文学之间,存在著既团结又斗争的关系。无产阶级和革命民主主义文艺思想同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之间,展开过反覆的讨论和斗争。从20年代的现代评论派,到30年代的新月派、“第三种人”、论语派,直至4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尽管政治倾向十分复杂,就其文艺观而言,则是属於资产阶级范畴的。通过这些讨论和斗争,无产阶级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文艺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都获得了更健康的发展,为文学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的主流;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首先是“经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的转变,而开始形成起来,然后逐渐的动员劳动民众和工人之中的新的力量”(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如何对待小资产阶级作家、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对於现代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代文学史上的多次论争都与这一问题直接相关。曾经发生过否定或贬低小资产阶级作家和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文学的“左”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也有过混淆小资产阶级革命性与无产阶级革命性,放弃或削弱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右的偏差,这两种倾向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正是在纠正上述错误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渐渐团结了大多数小资产阶级作家,将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在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小资产阶级作家仍然作为可靠同盟军,与无产阶级作家一起组成了新中国的文艺大军。 “五四”文学革命由倡导白话文开始,就体现了文学必须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所接受的历史要求。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并提出了“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以表现普通人民生活、改造民族性格和社会人生为文学的根本任务。在创作实践上,出现了中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 [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言;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新文学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1935年至1936年初,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对“新文学”(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评论,而缺乏具体考察,导致结论往往大而不当。本文以《大系·小说选集·导言》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三篇“导言”中表现出的共性,以求揭示《大系》这套经典丛书的出版对“新文学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突出贡献。 一、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年 茅盾、鲁迅、郑伯奇三位编选者在三篇《小说选集·导言》中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这反映了他们相似的文学史分期意识。 茅盾在《小说一集·导言》的开头写道:“民国六年(一九一七),《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的时候还没有‘新文学’的创作小说出现”[1](P1),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被他看作新文学小说的开篇之作。鲁迅在《小说二集·导言》的开头、郑伯奇在《小说三集·导言》的第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把《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学孕育的文化语境,把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作为新文学的开端,他们对新文学的讨论都是以此为起点的。由此看来,三位编选者对“新文学”这一概念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即他们都视“新文学”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新生”事物,1917年便是它诞生的时机。 从“新文学”概念的运用方面来看,这一概念中十分重要的限定词“新”具有核心意义。它反映的是“五四”时期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鲁迅、茅盾等文化名人对自己倡导的文学运动所产生的“文学”的基本态度。“新”与“旧”潜在的二元对立思想使他们积极主张“新”而坚决反对“旧”,即传统中国文学。这种对“新”的事物的追求和张扬在文学转型时期具有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杨义曾经指出:“转型的基本含义是弃旧求新,因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好的’思想逻辑,并且几乎成了这个世纪文学界的一种思维定式。应该承认,这种逻辑和定式在转型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尤其在转型初期或受某种非文学力量压抑而中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撰写人: 课程总体介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主要是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经典名篇的解读,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以作品为纲,兼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的发展脉络,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同时引入最新的学术成果,力求内容的新、准、精,让传统的作品选讲课焕发出新的活力。注意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力求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前修课程:无 学分及学时:4学分,48学时。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其任务是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大致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脉络和走向,提高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表达的能力。本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二、教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现代哲学、美学眼光正确分析、评价作家作品。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学习,认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所拥有的美好情操和人文传统。学习中国知识分子感应时代的变迁而激起的追求、奋斗、反思的精神历程,学习他们为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所持有的特殊的立场和方式,自觉承担起知识分子人文传统重铸的责任和使命。 三、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专题一现代小说。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茅盾的小说;巴金、老舍、沈从文的小说;钱钟书的《围城》;“诗化”小说。 专题二现代诗歌。具体内容包括:郭沫若的《女神》;新月社的诗歌;戴望舒、艾青、田间、臧克家的诗歌。 专题三现代散文。具体内容包括:鲁迅杂文散文,朱自清、冰心、周作人、陆蠡等人的散文。 专题四现代戏剧。具体内容包括:曹禺的戏剧。 实践环节: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