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

先从头讲起吧。

头发篇

现在很多人的头发特别油腻,脱发严重,头屑多。很多人需要一天一洗,严重浪费了时间、水和化学洗发剂。

小孩子的头发是不会出油的,闻起来像小鸡身上的味道,让人感觉痒痒的,可是一到青春期,几乎各各都成了大油田。这到底咋回事呢?

还有少白头的问题,这根遗传有关系,但是很大一方面也决定于自己懂不懂得保养。

先天的发质好,如果不懂得保养,许多年后,也会成为“问题头发”。

先天的发质不好,可以通过后天的注意,让问题头发不再困扰你。

发稀疏、提前变白、焦枯无华等表现都“肾气亏虚”有密切联系。

中医认为“肾之华在发”,肾的精华都表现在头发上。肾气充足的人,头发通常比较茂密而且有光泽。

头发好像小草一样,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空气、阳光充足,小草的长势就好。肾精元气就是肥料,合理睡眠就是水分,经常梳头就是松土,三者配合,发质就能好。

头发有光泽靠的就是油脂的分泌,然而,如果油脂过多,那说明血分的浊热气太重。

把血管比作水管的话,(仅仅是比喻啊)就好像水管里面流的都是浑浊的脏水,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血稠”,冒出来的头发也表现为油腻、脏兮兮的,脸上的油也特别大,喜欢起暗疮等等,也就是血液不清亮。

其根本在于肾阴不足,与伤精有着间接地联系,淫欲比较重,全身血液的结晶就会比较污浊,中医称之为相火妄动。

肾气充足的人,头发也茂密、整齐、干净、润泽,因为“肾之华在发”,肾气充足,头发就好,而且身上没有异味,甚至清香。

此外,饮食油腻、喜欢吃肉、鱼、海鲜和喝酒的人,血液也会变得污浊,去医院检查高血脂、高血糖等,这都是血液里面的浊气太大,浊气越大的人,心念越不清净,就容易动欲。

只要恢复好身体,肾气充足,再加上睡眠调整好,头发就能长出来,这类病例我接触过不少,包括严重脱发(鬼剃头)和头发稀疏的患者都治疗过,效果不错,慢慢头发都长出来了。

要想头发好的办法:

1 调整睡眠,早睡觉,下面会专门的讲“睡眠营养不良”。

2 多吃黑颜色的东西:如黑豆、黑芝麻、核桃仁、去药店买桑椹子等,可以一起熬粥喝。

3 放松心态。焦虑导致的脱发非常多,我有一个朋友写博士论文,非常用心而且焦虑,论文答辩之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又一块鬼剃头,经我给他开中药调治并配合自己放松之后,慢慢好转,现在痊愈;

还有一个朋友,父亲得了癌症,她日夜愁苦难耐,头发大把大把的掉,每次洗澡掉的头发都把下水口堵住,头顶的一大片头皮抖露出来了,我给他开中药调理,再加上父亲的病情得到控制,她自己的心态也慢慢缓和下来,经过三个多月的恢复,头发又都长出来了。

4 油脂太多的朋友,把饮食中的鸡鸭鱼肉等的量减下来,多吃粗粮、喝小米粥,下面也会专门讲“五谷杂粮——补养精气最好的食品”。

元气与眼神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肾同源,肾气不足,肾水便不能滋养肝木,两眼便无神,眼圈发黑,俗称熊猫眼。

肾气充足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奕奕有神。

一般脑子里经常想一些乌七八糟的色情事情的人,眼睛往往很浑浊,两只眼睛像喝醉酒一样游离而没有定力,这在相书上称为“桃花眼”,代表好色,一辈子下贱,命不好。

古人总结的很多经验,背后都有他的深刻道理在里面。好色的人,从外表就能看出来,肾气不足,其人脑力、精力、体力就会比较差,工作事业不容易成功,男女关系混乱,家庭必然一团乱糟,身体不好,事业不成功,家庭不幸福,这不是命不好是什么?古人称之为:“下贱之命”。

元气与呼吸

我们观察婴儿的呼吸,小腹部一起一伏,这叫做“气入丹田”,小孩子元精充沛,这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七情六欲的侵扰,加之不注意节欲宝精,元气随之耗散,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浅,很多人吸气到不了小腹,只是在胸部便感觉憋闷不畅了,这说明身体开始变差,内气不足。

在医院里,濒临死亡的病人,呼吸非常短浅,仅是在喉头部位急速的喘息,这是生命力微弱的外在征象。

中医认为:“金水相生”,金代表肺,水代表肾,肾气不足的人,吸气就很难纳到丹田,所以老年人哮喘有一种类型就是“肾不纳气”,其表现是:气短、胸闷、吸少呼多,稍一活动便容易出汗,怕风,容易感冒,浑身乏力,甚至心慌心悸。老百姓把这种表现叫做“亏气”.

我在临床中常常会听到有人说:“胸中感到发空”,“提不上气,身上没劲”这些老百姓语言,所表达的其实就是气阴两伤的表现。

经常泄精的人肺气就会不足,此外,古人说:“开口真气散”,说话多就会耗费气,操心多、睡不好觉就会伤阴血,二者合起来就是气阴两伤。

颈椎病与伤精

现代社会颈椎病的人非常多,而且大多数是年轻人,其原因有外在因素:用电脑过度,长时间不活动,精神紧张……,其内在也存在问题,那就是伤精。

一个肾精充足的人,无论怎么用电脑,不运动,精神紧张,他的颈椎照样好好的,工作完之后稍微舒展一下筋骨,就会神清气爽。

而肾精亏乏的人,就是再怎么舒展筋骨、做瑜伽、搞按摩推拿……用了种种办法,当时可能舒服,过一晚上之后该僵硬还是僵硬,该疼痛还是疼痛。

肾精通于脑,脑脊液的成分与精液的成分非常相似,脑脊液就是在脊柱里面润滑营养大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的润滑油,脑脊液的缺乏会导致大脑,中枢神经工作不敏锐。

泄精之后,脑子变得不灵光,记忆力差,思考能力差,其实就是这个原因,这与中医所说的:“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的道理恰恰一致。

经常泄精的人,非常容易的颈椎病,脖子会感到很僵硬,一扭头就感到很疼,其原因就是脊柱里面的肾精不充盈,导致骨髓枯竭,骨骼得不到滋养,就会变硬乃至变形,甚至增生,这其实按照中医理论,都是骨髓外溢的问题,其原因在于肾不藏精。

有诗为证: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这首诗相传为纯阳吕洞宾所作,警惕世人不要沉湎女色。

全诗大意为:十六岁的美眉身姿优美,但其美色却如同利剑一样,愚昧的人不了解其危害而沉溺其中,往往因之伤害性命。虽然表面生看不出什么来,但是暗地里却把一个人的肾精骨髓耗竭干枯,身体急速衰败!

人体有两大类型的疾病:

一种是水充足但是管道不通所导致的疾病,这一类疾病用针灸按摩的办法迅速起效;

另一种是水不足所导致的疾病,无论管道怎么疏通,水管过一万年还是不出水,这一类疾病需要滋补,也就是需要重要配合饮食进行治疗。

由于肾精不足而导致的疾病,针灸按摩的方法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之后可能会更加疼痛,因为针灸推拿不当会耗气,现在市面上的大夫大多数手段比较粗,往往就会耗气伤精--做完推拿之后特别累,甚至需要吃饭补充体力。

其实,肾精充足,骨骼的疾病就会减少发生,骨头特别坚硬,绝对不会骨质疏松,所以骨质疏松与喝不喝牛奶,吃不吃钙片没有任何关系,与你的肾气有这绝对密切的关系。

打个比方,同样一家人每天吃一样的饭菜,为什么有的人骨质疏松,有的人骨骼坚硬呢?问题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能否吸收转化,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合成的能力,也叫做生机,中医叫做元气。

从中医角度来看,激素就是把人的肾精急速调出来使用,帮助人度过难关,救急可以,但是激素绝对不能大量、长时期应用,使用激素的一个后遗症就是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

我曾经实习过的医院就有几个医生、实习学生SARS后经激素治疗而留下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有的已经恢复了,有的面色晦暗、住着双拐,看到后令人感觉非常可惜。

SARS期间,应用中药治疗的患者那里会有这种后遗症呢?有时候就感叹,西医就是一个双刃剑,这就好像主父偃评价霍去病一样:“锋利的刀子,用着顺手,但也非常容易折断!”

中医讲究调和,西医讲究杀灭,这两种医学的基本理念不一样,最终结果也大不相同。元气与食欲

泄精之后,人体的能量大量丧失,导致足阳明胃经的空虚亏乏,脾胃之气不足,食欲变的低下,吃饭不香,只有吃刺激性的食品,如麻辣烫、辣椒、烧烤等味道比较厚重的食物才会感到有嘴里滋味,胃口才会变得好一点。

从中医角度来看,人的元气充沛,口中津液充盈,即使吃粗茶淡饭都会有滋有味,即使吃窝头喝米粥都会觉得香甜无比,这说明脾胃健运,中气充沛,消化能力强健。

如果人的中气不足,脾胃之气衰败,人的食欲就会降低,即使是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懒得动一下。

经常泄精的人,面色萎黄,口中干燥没有津液,口臭,甚至唾液都是有臭味的,没有食

欲,只有吃非常刺激的食品才能勾起食欲,这都是脾胃之气大衰的表现。

元气与容易疲劳

肾精亏泻,元气不足就会容易疲劳。

其表现形式是:

本来计划好的事情不想去做了,往后退;

本来打算第二天出门郊游,结果房事后第二天早晨醒来感觉特别累,强打精神去爬山也会感到气喘吁吁;

本来想好的文章构思第二天灵感全无,面对电脑还没有一小时就感到疲劳,眼睛生涩;

还有如:

工作、开会时哈欠连连,驾车时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时思想总是开小差,做事情心有余力不足,

眼睛看不了文字、一看就头晕,工作疲惫不堪、总是出错、

出门忘带钥匙,见面想不起名字,做事情丢三落四、大脑健忘,

做事情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下班后一头栽在床上不想起来,晚饭凑合一下就行……

生活、学习、工作中你会遇到以上种种情况,不能说都是肾气亏虚导致的,但是经常泄精气,或曾经经常泄精气而导致肾气亏虚的人非常容易出现以上种种表现,这些都是元气不足所导致的。

肾气充足的人,精力特别旺盛,体力充沛,头脑清晰,做事情效率高而有条理,行动力就强!一个大企业家曾经说过,任何事业到了后来“拼到后来其实是在拼体力”,在清华大学,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考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拼的是体力!”所以肾气充足的人,事业就非常容易成功!

一般世俗上说:“男人有钱就变坏”,但是心地清净光明的人,决不会乱搞男女关系、婚外恋、包二奶之类的坏事,所以夫妻和睦,家庭就幸福美满。

这不是富贵双全么?

古人说:“心地清净者,贵格之相也。”所谓贵格,就是高贵的品格,在社会上有地位,受人尊敬,这其中是有其深刻的医学根据的!

女性过度手淫的危害

在中医看来,女性手淫和过度的性生活会导致阴精的丧失,身体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1 皮肤变得粗糙而没有弹性:

肝肾不足的表现,肾精充足的代表就是小孩子,小孩子皮肤饱满而有弹性,还有我见过很多高僧,皮肤也是有弹性而且滋润细腻(没有用任何化妆品)。

这种皮肤与美容店保养出来的皮肤在色、质、气上有严重的区别。

后者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张老皮被绷紧”的感觉,而前者则有晶莹剔透、柔软润泽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2 黄褐斑增多:气血不畅的表现。

肝气失养,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肾精不足,无法滋养肝木,肝藏血主疏泄,女子以血为本,于是气血不足、不畅,黄褐斑就多。

所以女子怀孕之后,妊娠斑就增多,原因就是全身精华供养胎儿,导致母体本身肝肾不足,而真正肝肾热别充足的女子,怀孕也不长色斑,我就见过一例信基督教的女子,内心特别清净,肝肾充足,即使怀孕气色非常好,没有长妊娠色斑。

这通过中药调理可以把色斑驱除。

还有一种色斑是因为肝郁气滞导致的,色斑的问题用中医分析大多是血瘀。大多数内心不开朗的人,所谓阴木性格的女子,皮肤热别容易长色斑,因为内心的疙瘩,导致经脉气血不通,最终淤血。

这一类患者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吃三个月,色斑就慢慢褪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再小心眼了。呵呵。

3 整个脸色看上去青青白白,寒气十足。

大多数“小姐”和一些性生活混乱的女子都是这种面色,如不改正心行和治疗调理,最容易得宫颈糜烂—宫颈癌一类的疾病。

4 子宫寒、不孕不育。

反复伤精,就会导致体内的精华流失很多,所以很多女子都会有腰痛的感觉,尤其是体弱的女子碰上性欲强的男子,本来不足的肾气就会大量溃泄,导致子宫寒,腰痛、腰酸、白带多、下肢无力发沉等等。

插一句啊:再捋顺一下逻辑,不是所有的腰酸腰痛都是伤精导致的,而是伤精容易导致腰酸腰痛。

子宫寒导致不孕不育,用我老师的话讲:“子宫寒冷的像一块冰冷的岩石,撒上种子根本不会发芽!”

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地方,也就是小宝宝住的房子,“子宫”么,需要温暖舒适。那子宫寒的女性,给小宝宝准备的方子就是冰冷潮湿的,小孩子是住不下去的。

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上一见到的不孕不育患者大多数都有:手脚冰冷、痛经、小腹冷、腰凉,怕冷,白带清稀,面色青黄,体质弱……等宫寒的表现,容易不孕不育,而且滑胎(掉小孩),胎死腹中(停育)等表现。

所以,女子的病,与肝肾有着密切大关系,尤其是更年期以前的疾病,基本上从肝肾论治就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而这里面,保肾气显得尤为重要,肾气足,阳气就充沛,子宫就温暖,女子经、带、胎、产等疾病很多是因为肾寒导致的,尤其是现在社会,伤阳气的事情这么多,表现尤其突出。

如何伤了阳气,以及恢复方法,以后会有详述。

5 两个眼睛看上去水汪汪的好像要流出来一样,并伴有下眼睑肿。

这就是著名的“桃花眼”,说明肾气亏虚,淫欲心重,(肾气越亏,脑子越乱,淫欲心越重,反过来“精满不思欲”)这样的女孩子子宫寒的一塌糊涂,而且身体也不好,同时老公没有几个是身体好、长命的。

这种面相影视圈最多,我在临床碰到几例,也得到了验证。

女子手淫和性生活过度、混乱,所丧失的也是身体的精华,这不过女子表现的不如男子明显,主要集中体现在皮肤问题和子宫、附件、卵巢、乳腺……等一些列妇科病上的比较多。

还有很多女人不容易怀孕、或者怀孕之后容易流产、胎停育,这都与女子伤精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很多宫颈糜烂、宫颈癌等疾病都与滥交和伤精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人说“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

以前在医院妇科实习的时候,就有很多宫颈糜烂的患者就诊,从其着装和谈吐气质判断,属于“小姐”一类,非常容易得“宫颈糜烂”这种疾病,再往下发展就是宫颈癌。

其气色大多就是我所说的外表很白,但是皮肤低下隐隐潜藏一种青青的阴寒之气。

“有诸与内者,必形诸于外”,一看到这种面色,就知道其内在的寒湿其很重,子宫寒,两条腿膝盖以下冰凉,痛经,腰酸,月经不调……一系列的病就会出现,治疗起来相当麻烦!!!

当然,导致子宫寒不仅仅是伤精的一种情况,还有吃冰、吹空调、凉水洗衣服、冬天穿短裙……

伤精的方式

生活方式中,损伤身体的方式有很多,针对现代人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损伤元气的三大主要方式为:

1.最直接的方式:纵欲过度(好色、手淫、纵欲、嫖妓……)

2.最快速的方式:熬夜

3.最剧烈的方式:真动怒

上面的三条只要占了一条,而且经常犯的话,元气就会大幅度降低,或多或少的就会出现一下种种表现,这是身体对你说:“老兄,元气省着点用,我快撑不住了。”

如果你不当回事的话,身体就会一下子跌落下去,百病丛生,到时候悔之晚矣,可别怪身体没有提醒你哦!

伤精的表现

根据现代人伤精和古人医学著作中的种种表现的进行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因每个人体质有所差异,以下描述可能会与您的身体表现出入,仅供参考;

(一)泄精后即时反应:

1.脑内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

一般人在泄精后即刻便会感到大脑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

在中医看来,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脑与整条中枢神经皆为包藏在脊椎骨中之髓,肾精的丧失会导致脑髓的空虚。

现代研究发现,脑脊液的组成与精液组成十分相似,泄精所丧失的物质与营养中枢神经的物质非常相似,自然有一种抽空的感觉,中枢神经缺乏滋润,思维变得迟钝。

《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一个肾精充足的人,其记忆力和思考能力都比较高,精于构思技巧,智力超群。

在美国的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科学家有严格的性禁忌,就是为了让科学家保存肾精,使智力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反之,经常泄精就会导致肾精不足、脑髓不充,影响思维和记忆下降,甚至痴呆。

5 两个眼睛看上去水汪汪的好像要流出来一样,并伴有下眼睑肿。

这就是著名的“桃花眼”,说明肾气亏虚,淫欲心重,(肾气越亏,脑子越乱,淫欲心越重,反过来“精满不思欲”)这样的女孩子子宫寒的一塌糊涂,而且身体也不好,同时老公没有几个是身体好、长命的。

这种面相影视圈最多,我在临床碰到几例,也得到了验证。

女子手淫和性生活过度、混乱,所丧失的也是身体的精华,这不过女子表现的不如男子明显,主要集中体现在皮肤问题和子宫、附件、卵巢、乳腺……等一些列妇科病上的比较多。

还有很多女人不容易怀孕、或者怀孕之后容易流产、胎停育,这都与女子伤精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很多宫颈糜烂、宫颈癌等疾病都与滥交和伤精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人说“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

以前在医院妇科实习的时候,就有很多宫颈糜烂的患者就诊,从其着装和谈吐气质判断,属于“小姐”一类,非常容易得“宫颈糜烂”这种疾病,再往下发展就是宫颈癌。

其气色大多就是我所说的外表很白,但是皮肤低下隐隐潜藏一种青青的阴寒之气。

“有诸与内者,必形诸于外”,一看到这种面色,就知道其内在的寒湿其很重,子宫寒,两条腿膝盖以下冰凉,痛经,腰酸,月经不调……一系列的病就会出现,治疗起来相当麻烦!!!

2.饥饿感:

一般人泄精之后,胃里面都有一种空虚饥饿的感觉,总想吃点东西来补充能量。从中医角度来看,性生活之后,无论男女都会耗费大量的元气,造成冲脉的空虚,而冲脉与足阳明胃经相会于腹股沟处的气冲穴,冲脉气虚必然从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调气以补充,使胃经气血大量损失,脏腑与经络相连,导致胃的气血大量损失,脾胃气虚导致饥饿感。

3.身心疲劳、空虚感:

精气亏乏或超过四十岁的人,在泄精之后通常都会有一种身心空虚、情绪低落、身体疲劳的感觉,特别是在手淫之后,有一种懊悔的感觉。

本来计划去做的事情,往往因为泄精之后所导致的空虚疲劳而作罢,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力。

《蜗居》里面的宋思明,他老婆说他这辈子没做过一件错事,没说过一句错话,他周围任何一个人的生日宋思明都记得很清楚,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跟情人海藻春宵一度后,却忘记了自己女儿的生日。

可以说,宋思明就是因为终日惦记着怎么跟海藻怎样行淫无度,才被调查人员那么快的抓到把柄,然后迅速的抽丝剥茧,整个利益团体才呼啦啦似大厦倾、树倒猢狲崩的。

泄精会导致人体能量大量丧失,生机阳气亏乏,而人的种种活动都是靠着阳气来驱动,阳气足的人精力充沛,行动力强,做事情一诺千金,雷厉风行,成就一番事业,阳气弱的人萎靡不振,做事畏畏缩缩,气虚胆怯,没有勇气,缺乏行动力,最终一事无成。

古人说:“有一分精神,便有一分事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纵欲使思考及运算能力下降

人的思考、运算、统筹能力都依赖于大脑,一般人在泄精之后的第二天,很难提起精神进行深度思考,想问题往往想到一半就感到疲劳,不再打算往下思考了。

写文章、工作计划、学习运算、复习考试、乃至于生活杂事等等都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是脑力下降,精力不足的表现。

从中医角度来看,肾主骨生髓,肾气通于脑气,肾精充足脑力才能充沛,智力才会高。

犹太人是全世界公认的高智商族群,无论在商业还是在高科技领域,都有着出类拔萃的成就,这与犹太民族有着高度的处女情结不无关系。

犹太人对于男女色欲的禁忌是非常严格的,这种民族性格造就了犹太人的良性遗传,心神清净就会肾气充足,脑力充沛而智力超群,自然在各个领域都会做出超群的成就。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凡是作风正派,一身正气的人,内心清净无染,肾水自然充足,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就比较强,工作学习就容易做出成绩,社会地位比较尊贵,正如古人说的“贵格”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相反,心理晦暗邪淫又经常泄精的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会下降,做事情丢三落四,考虑问题不全面,久之身体衰败,相由心生,容貌也跟着猥琐晦暗,使人看到后心生厌烦,工作和学习很难做出成绩,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就是古人所说的“贱格”,讲的就是下贱卑微的地位。

可见一个人的贵贱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心神清净光明,身体自然元气充沛,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所谓富贵人格;反之,如果心神肮脏晦暗,肾精元气亏耗,身体萎靡不振,事业也很难成功,家庭波折重重,即是贫贱的表现。

3.心神不能宁定,学习成绩下降

经常泄肾气的人,肾水不足,火就会比较亢,心为火之脏,导致心神不能宁定。

诸葛亮《诫子书》里面讲做学问之道的大原则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神不宁,做什么事情都感觉不能持久,心中毛毛躁躁,好像长草一样,这种状态怎能学习的进去呢?

笔者前几天接诊一个病人,一个朋友的小孩,15岁的初中生,他父母陪他来看病,来找我看青春痘,小伙子脸色发暗,青春痘的根都比较深,颜色淡红,两个眼睛感觉好像没睡醒觉一样,头发长长的。我把完脉之后,就对他的父母说:“你们稍微回避一下,我和孩子单独谈谈。”

等他父母出去以后,我跟那个中学生说:“你是不是基本上每节课下课都要去厕所小便?”

“对啊,大夫你怎么知道的?”

“你小便是不是总是感觉尿完了,但实际上还有,弄得内裤上都是?”

“是啊,大夫,我这是怎么回事啊,都没和我爸我妈说。”

这个孩子的脉相说明肾气极虚,典型的伤精表现。我就开门见山的说:“你这是肾虚,主要是因为手淫太多导致的。”

“书上不是说手淫对身体没有坏处么?”

“并不是书上所有的观点都对,你现在肾气这么虚不就说明书上的很多观点并不一定正确,有时候恰恰相反!以后再也不要看黄色网站了,不要在手淫了,那对你身心摧残都很严重,肾气不足,记忆力就不好,学习成绩就下降,而且容易发脾气……”

“这些毛病我都有,你可千万不要跟我爸我妈说啊”

“你只要以后把这个坏毛病改了,我就不说,你可不要骗我,你的气色和脉象可骗不了我!”

之后我就给他开了八味肾气丸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伤精。

对他的父母,我就问是不是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喜欢上网?

他们说是啊,以前刚上初一的时候,学习成绩排名前三名,突然从今年开始,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二十多名了,青春痘于这个还有关系啊?

当然了,以后你们盯紧点,不要让他在上网了,每天十点之前早睡觉,保证学习成绩提高。

“好的”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青春痘下去了,面色也红润了,脉象也不沉弱了,最重要的是,学习成绩提高了,全班前三名。

我一直为那个中学生保守秘密,他后来也非常感谢我。

最近看到儿童读经班的小朋友,小学毕业后考高中,都是名列前茅。圣贤的教育,开智慧而破邪念,让小儿从小便得到很好的熏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念不会萌动,肾气就足,脑力就好,学习能力自然比一般人要高得多。

所以奉劝广大家长,要想让您的小孩子现在学习成绩好,长大后身体健康,事业成功,有所作为,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戒邪淫”这一课不得不上啊!

5.脾气变坏,容易激动

经常泄精的人,肾的封藏能力不足,心火就容易上犯,心情变得急躁,经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健康人的身体是地天卦的格局,火在下,水在上。水在上表示心是清凉的,火在下表示肾阳充足,阳气固秘,丹田气暖。水火既济,身体就健康。

不健康的格局是天地否卦,火在上表示心火上炎,水在下表示肾气虚寒,丹田发凉,水火分离,火往上,水往下,上下不能交通,身体就不健康,百病丛生。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生气的时候,往往头脑发热,手脚冰凉,这便造成了“火往上,水在下”这种不健康的格局,时间长了,口中干燥,甚至口臭,小腹冰凉,双脚冰冷,上面热下面寒,水火不能交通。该睡觉的时候心火下不来,心神不能安定就会造成失眠。

所以一般失眠的人都有口干舌燥的表现,这便是肾气不足,心火上炎的表现。这种病人,用“交泰丸”治疗效果非常好,或者用张仲景治疗“心下痞”的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效果非常好。

这种不健康状态发展下去,心中烦躁,长期失眠就会造成抑郁症,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身体会导致心理发生问题,解决好身体的疾病,有时候身体的疾患也跟着解决了。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常泄的人脑力一般不足,比较迟钝甚至健忘,相反,肾气充足,记忆力、思维能力就好,学习工作效率就会高。这在前文有详细的说明。

备注:现在的青少年,外在的诱惑太多太多,色情刊物、讯息、视频、图片随处可见;

内在又因为营养的过盛、食品中的激素含量过高、导致性发育过早;

再加上很多所谓的“手淫无害健康”,“精液没有营养”之类的似是而非的理念进行误导。

内在身心的变化,外在环境的诱惑,再加上不良理念的诱导,这就使得很多青春期处于懵懂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防线全面崩溃,过早的丧失精气,导致脑力、体力的双重不足,十年、

二十年之后,身体衰败、事业不振、家庭不和、种种不良后果,追根溯源,肇始于萌芽之一念!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有了明训,祖先在医书里面记载节欲宝精的劝导比比皆是。

我们是不是应当翻开古书,好好把一下经历了数千年淘汰而积淀下来的经典与刚刚提出没有一个世纪随时不断更新推翻自己的所谓医学新观念做一下对比,我想,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会将答案公布在您自己的身体反应上的!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常泄的人脑力一般不足,比较迟钝甚至健忘,相反,肾气充足,记忆力、思维能力就好,学习工作效率就会高。这在前文有详细的说明。

备注:现在的青少年,外在的诱惑太多太多,色情刊物、讯息、视频、图片随处可见;

内在又因为营养的过盛、食品中的激素含量过高、导致性发育过早;

再加上很多所谓的“手淫无害健康”,“精液没有营养”之类的似是而非的理念进行误导。

内在身心的变化,外在环境的诱惑,再加上不良理念的诱导,这就使得很多青春期处于懵懂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防线全面崩溃,过早的丧失精气,导致脑力、体力的双重不足,十年、二十年之后,身体衰败、事业不振、家庭不和、种种不良后果,追根溯源,肇始于萌芽之一念!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有了明训,祖先在医书里面记载节欲宝精的劝导比比皆是。

我们是不是应当翻开古书,好好把一下经历了数千年淘汰而积淀下来的经典与刚刚提出没有一个世纪随时不断更新推翻自己的所谓医学新观念做一下对比,我想,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会将答案公布在您自己的身体反应上的!

1 通过按摩耳朵对恢复肾气是有帮助的,因为“肾开窍于耳”。

2 药物不能轻易随便的吃。

补中益气丸、当归都偏燥,动火,虽然可以补气血,但是也有弊端,肾阴亏虚的人越吃越上火。

此外,现在社会大部分都是肾阴阳两虚,传统的很多中药、中成药变得疗效降低,吃下去好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任何效果.

原因在于现代人比古人多了电视机、电脑、网络、各种五花八门的咨询,整天眼睛不闲着,耳朵不闲着,元气消耗在这上面太过分了,把生命的精华都耗费在这些上面了,所以造成阴阳两虚。

对比古人,夜生活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每天接近大自然,生态平衡、饮食健康无污

染、也没有色情图片、网站、视频可以看,他们肾虚还要保养一年半载的,现在人肾气亏虚就更加需要在平时生活上注意了。

所以,我要求我的伤精的病人至少做到5点:

1 早睡觉:十点之前睡觉。

2 按时吃饭,以五谷杂粮为主。

3 禁房事,这个不用多说了。

4 每天看电视、用电脑、上网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超过一小时。

5 坚持每天散步两小时或练习拜佛、内家拳等:运动才能把脾胃打开,肾气才能纳下去。

做到这些才谈治病的事,否则万难痊愈!

关于服药一定要谨慎,因为每个人情况也不一样,千差万别比较复杂,所以学要找明白的医生调理。

现在的中医师多半不叮嘱吃药之后养生的注意事项,很多病人补肾药吃多了导致欲火旺盛,泄精频频,造成更大的损伤!

例如在北京,我就遇到几例服用火神派(以应用附子、干姜为主的中医流派)的药物时间长了头发变白的病例,病人埋怨是附子的问题,实际上他们从来也没想想自己吃药期间有没有保持肾精不泄,有没有早睡觉、有没有心平气和,有没有长期用电脑打游戏,……这些都是消耗肾精的方式呀。

火神派的方子一定要注意严禁房事,早睡觉,不操心,不上网,多运动,饮食清淡,这样保证肾水慢慢充足,病才能够好。

一个人能够疾病去除,身体健康,那绝对是病人和医生配合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吃点药就能治好的,《黄帝内经》说:“标本不得,邪气不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当一个合格病人,其实讲究很多,有时候作为中医师,需要帮助病人扭转观念,建立健康常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鉴于网上的咨询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问题重复,现在针对有诸多伤精表现的年轻人,参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实行,快则三个月,慢则半年,一般都能恢复。

1.生活习惯:

1.1严格的执行戒邪淫

戒除手淫、看黄色书刊、网站、图片、视频等黄色内容的所有行为和心理,从根上杜绝元气泄漏的原因,有家室的网友,可以跟配偶商量好,节制房事,最好杜绝房事一段时间,尤其有肾病、肝病、癌症等重病患者。

1.2 合理睡眠

一天当中夜晚(21:00—3:00)就相当于一年当中的冬季,“肾应冬”,所以这个时候要好好睡觉,这个时候睡眠质量好了,肾气就能补足了,所以建议各位上网的师兄,准时九点关机下网睡觉,这对于恢复肾气非常重要。

2.饮食建议:

平时饮食以素为主,下面会帖出“吃素怎样吃才能健康”

补精粥:黑豆、芡实、板栗、山药各等分放在一起煮的粥,同时吃黑芝麻盐。

3.运动养生:

3.1

每天散步一小时。

每天走路一小时,因为走路无形中就是在活动肾经和膀胱经,尤其是走太极步,对这两条经络的锻炼效果非常好,相信练过太极拳的网友应该能够掌握要领,实在不行,就迈开腿尽力迈大步(注意不要气喘吁吁)走路,拉开腿后面和后内侧膀胱经和肾经,有道是:“百练不如一走”,著名肾病专家赵绍琴治疗肾病时就主张病人应当每天走路一小时活动肾经膀胱经。

3.2

保健功法

下面的这几种功法对于恢复肾气非常有帮助,在文章里都是有说明。见《传统固肾功》、《叩齿吞津保健法》。

4. 药物补精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同样是伤精,每个人类型也不完全相同,有的表现为虚寒、有的表现为虚热、有的气虚、有的阴虚、还有的兼加湿热……,所以用方可能不一样。所以要找当地的明医调理,就能慢慢恢复。但是每个人年龄和伤精程度不同,治疗起来就有快慢之分,所以不能着急。(具体可参看:《宝精篇——经验分享:伤精的药方》)。

药物只是辅助作用,帮助人恢复身体健康,并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信心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才是根本之道,呼吸缓慢、运动、柔和、心情祥和、会放松、最重要的是具备:仁、

义、礼、智、信,五种内在的德性,这叫内五行,是生命内部最为重要的五种药,直接调整身体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多病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五种德性的不圆满所导致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全,外在表现就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不和,再往外表现就是疾病了。

伤精的人,肾气亏虚,肝血不足,心火亢盛、肺金不降、脾土不温,五行不和每个人偏性不一样,药物的调整上讲究很多,在这里不一一说明了。

5. 心态养生

很多人问:“我想戒邪淫,为什么戒不了啊?脑子里面总是浮现一些乌七八糟的内容,应该怎么办?”

说白了,这就是内心不够清净,怎样是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脑子变得专注呢?一开始从行动上就要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做法,其中效果最大最直接的有两个:

5.1

要孝顺

父母是天,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本,元气的根本,我们的那口气是父母吹得,生机要想茁壮,要往根上浇水,我们的命根就是父母啊!这是肾气真正的总开关,伤精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冷漠和阴暗。

孝顺的人,慢慢的智慧就会开,身体自动就会恢复正常,速度非常快!

在这里我负责人的告诉大家,我所接触的所有的真正孝顺父母的人,身体都非常好,眼神都很有定力,元气足!!!内心也非常清净,厌恶黄色淫秽的东西,这都是阳气足之后自动的表现。

伤精的人,我们要反省:是否自己顶撞父母的、让父母操心的、爱和父母闹别扭较真的、让父母日夜焦虑愁苦,把自己变成大孝子,相信你的身体迅速就恢复原,眼睛变得有神,有定力并不很难!

5.2多行善

我有一个师兄,之前身体非常虚弱,到了冬天几乎不敢出门,肾阳虚,所以经常感冒,患有严重的鼻炎,擤鼻涕的卫生纸每天都会用完三包,扔的床边全是。

他自从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做义工、义诊、每天忙的不亦乐乎,不到半年的时间,身体的阳气迅速恢复,感冒鼻炎也不治而愈了!

现在他60多岁了,每次北京寒冷的冬天里基本上都是单衣单裤过冬(不是因为家里缺钱买不起,而是不需要),两只脚不穿袜子直接穿单皮鞋都不会感到寒冷,全身好像火炉一样,跟他接触你会感到暖洋洋的,特别温暖祥和!

我这个师兄告诉我了一个养生最关键的秘诀:“善!”

人要有了善心,阳气就慢慢开始恢复,阴气就慢慢开始消退。

所谓阳气,就是身心的健康表现:如精力充沛、身体健壮、声音洪亮、内心光明、爱心、清净、真诚、自在、随缘等等。

所谓阴气,就是身心的各种疾病,身体的五脏六腑的毛病,内心的肮脏的、黑暗的、潮湿的,如贪婪、好色、凶恶、嫉妒、傲慢、嗔恨、生气、烦躁等等,都属于阴暗的不好的内容。

行善使人阳气足,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功德到一定程度,你的内心自然就清净了,元气恢复的特别快,身体健康指日可待。

容光焕发,常葆青春的根本方法

现在社会,亚健康人群比例越来越大,2007年2月市科委开展的一项历时三年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56.7%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男女比例差不多,以“白领”居多,真正健康的人群不足四分之一。”

为什么物质生活提高了,反而健康状况下降呢?其中的原因可以从生活方式、饮食、心理等各个方面找到答案。

道理很简单,好的生活习惯对应健康的身体状况、坏的生活习惯导致不健康乃至疾病,所以,要想身体好,还要从生活中找答案。

笔者作为中医师,遇到很多病患,虽经中西医长期调治,收效甚微,其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患者不懂得保养元气。

人体的健康好比水箱,水多、水满表示精力旺盛,元气充足,抵抗力强,体质强健,疾病容易痊愈;水少、水干则表示身体素质降低,抵抗力不足,元气衰微,疾病很难痊愈。

而医生的作用是帮助往水箱里灌水,以增加生命元气,补充体内精华,调整阴阳五行平衡,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灌满水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保证水箱不再漏水,事先将下水口堵住,然后才能有望将水箱的水灌满、灌足。

否则,灌得越快,漏得越快,灌得越多,漏得越多,长此下去,缺口越来越大,身体的精华丧失殆尽,健康也就垮下去了。

在上面的比喻中,水箱的缺口漏水,比喻的是元气的丧失。

元气耗损有很多途径,如熬夜、暴饮暴食、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缺乏适当运动等,但这里面泄漏元气最快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手淫、房事、邪淫等等丧失肾精的行为,特别是手淫和邪淫(与非自己夫妻的人发生关系),元气的耗损量非常大。

所以古人治病,往往事先告诫病者需要节欲保精数月,等疾病痊愈也须保养一段时日,即使夫妻行房也要有所节制,否则万难痊愈!

如金元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里就强调说:“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善养生者,亦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

意思是:如人的淫心欲念妄动,则肾中相火因而煽动,相火动则精可自泄……所以,圣贤教人收敛淫心、善养心神,这一主旨其含义是很深远的。

所以养生之道,在于节制房事,夫妇双方都要珍重护精,此可保健长寿。”

中医将欲望称为“相火”,最耗元精,避之唯恐不及。

我们在古人的医案(医疗记载)中每每看到,古代名医治病时,特别是虚劳、消渴等慢性疾病,往往要求病患夫妻别居,甚至集中一批患者居住于大森林、寺院庙宇中,远离都市的声色犬马,隔断外在的诱惑,从而降低病患的欲望,使之清心寡欲,不漏真精,再配合药物进行治疗,慢慢调养身体,才有痊愈的希望。

对比古代,现今的诱惑不知是古代的几十倍,充斥于电视、网络、游戏、手机、书刊杂志、平面广告的色情信息比比皆是。

走在马路上,放眼望去书报亭的杂志封面,半成以上都是勾引人的欲望的画面。

走进网吧冷眼旁观,沉迷其中的青少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在聊天、打游戏、浏览黄色网站,除此以外查阅资料、发邮件等干正事的不到百分之五。游戏、网络所充斥的越来越多的是暴力和色情,看看电脑游戏的封面,女主角的身材和打扮越来越露骨。

年轻人正当生命力旺盛的时候,在目前社会媒体、网络、书刊杂志的诱惑下,很难把持心性,非常容易手淫甚至过早发生性行为,而导致元气衰败丧失,精神颓废猥琐,生命精华过早丧失,不但身体衰败,智力也受到严重的损伤!

我国糖尿病、中风、癌症这些疾病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向,二十多岁得糖尿病,三十多岁得中风,十几岁就得前列腺炎……类似病例在医院里面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这些疾病的低龄化,都与精华泄漏——“伤精”有着极为密切而直接的联系。

走在大街上,看看路上的青年人,他们的气色已经很难与面色红润、意气风发、行动矫健、声音朗朗、元气充足……挂钩了,取而代之的是苍白萎黄的面容、颓废的神态、污浊的眼睛、枯萎的头发、沙哑的声音、低俗的谈吐、自私的行为、衰败的体力和智力……

看看身边的某些国家,性解放后的一代越来越显示出智商和体力的不足,颓废在家中没有劳动、学习、交际能力的“都市隐者”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

翻开《黄帝内经》,把这种人描述为“独闭户塞牖而处”,是精华耗尽、元气不足,冲脉气虚,胃经大衰的表现。

身体亏衰,心理自然就阴暗,身心之间是互动的,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疾病,身体的亏衰也占很大的比例。

圣人孔夫子“三戒”讲得很清楚“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不遵从古人总结、淘汰、筛选了两千多年的经验教导,反而跟欧美才百余年的“性解放”的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例子,日本人就明明白白给我们上了一课。

怎样吃素才能健康

1 问题的引出——面黄肌瘦

时下出现很多“饮食新理念”,其中之一就包括不吃主食,以蔬菜为主的饮食原则。

有两类人群持这种观点:第一类,想减肥的女性;第二类,某些佛教人士。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减肥的女性为了控制热量摄入,不吃主食只吃蔬菜水果,久而久之,面有菜色,要么萎黄晦暗,要么脸色苍白,精神体力衰弱,大便稀溏,疲劳无力,造成月经量少、甚至绝经,来门诊求治妇科疾病,希望调理月经。

2 气血生化——五谷杂粮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吃主食,水谷精微无从摄取,气血无从生化,后天之本亏耗,导致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甚至闭经。

因此,我在诊治这类疾病的患者,通常要求其恢复正常饮食,以保证气血之来源,此外,建议喝小米粥加红糖以充养脾胃,迅速恢复元气。

在北方,妇女生完小孩坐月子的时候,老婆婆通常给产妇做小米粥加红糖,以补养身体,小米在中医看来是补肾健脾利湿的佳品,古代行军打仗多以小米为军粮,吃小米不仅耐饿,而且除去脾胃湿气,避免水土不服所导致的肠胃疾病。

一把小米,撒到地里是一片庄稼,小米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机”,产妇生完小孩,生机消耗很大,所以民间用小米来帮助其恢复生机元气。很多女孩子,喝了小米粥加红糖,不仅月经调顺,而且脸色红润光彩,真印证了五谷杂粮补养身体的道理。

大部分遵从这个饮食原则的人久而久之面黄肌瘦,身体衰惫,气色晦暗。其原因不外乎上文所讲的仅靠蔬菜是无法维持气血来源的。

蔬菜多为植物的茎和叶,其疏通力量比较强而补养力量比较弱,气血虽然可以得到疏通但得不到补养,尤其是脾胃没有水谷滋润,久之就会造成脾胃气虚的病机。

9 3 气满不思食

以上论述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凡事都有特例,既然有人提出不吃主食只吃蔬菜的原则,就说明有一部分人是这个原则的亲身受益者。

那么,什么样的人合适这种饮食原则呢?我总结为“心地清净,元气充沛”的人可以超越一般的养生原则。

凡是修行有成就的人,内心清净无染,妄想分别执著淡泊,元气消耗极少,依靠修行禅定所获得的能量补充(禅悦为食),全身元气充沛。

正如古人所说“气满不思食”,真正元气充盈的人,不思饮食。因此一天仅仅吃一顿饭甚至一碗粥就可以了。

如台湾著名的广钦老和尚,数十年来不吃主食,仅吃水果维持体力,活到九十五岁高龄,身无疾苦,安然往生。

在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中以“禅悦食”为五种出世间食之一。并在《杂阿含经》指出,有众生进入初禅,“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凡是修行真正契入境界,功夫得力,均会有全身气力充足之感。毛凌云居士所撰《念佛法要》卷二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念佛功夫得力的文字。

圆融大师精进念佛一天一夜,竟不会感到饥饿,反而觉得口水甘甜,受用无量,这恰恰说明法喜充满,禅悦为食便会得到能量的补充,不需要依靠一般的饮食。

又如历史上著名的永明延寿禅师,据历史记载他三十岁悟道,“后住永明,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每天由早到晚,讲经、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而且夜晚还要到其他峰顶念佛。

明代学者洪觉范说:一个人每天要做这么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结果看到他的画像,却是身体壮硕、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永明延寿禅师一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然而需要补充的能量却很少,足见禅定功夫之深。禅定并不一定是面壁打坐,行住坐卧都不离禅定,禅悦为食自然身体健壮。

4 不要盲目模仿

夏季中医养生知识(精)

夏季中医养生知识 ---健康教育宣教室 养生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祖国医学认为,“天人合一,顺应四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随着夏天的到来,如何安心、健康度夏成了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慢性病人来说尤为关键。今天我就想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来谈谈夏季中医的养生保健知识。结合我们实际生活,从日常饮食、运动、心态调整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中医认为,夏季阳气旺盛,阴气也夏至开始滋长。养生应要顺应自然,一方面应保护阳气,不应让它过于旺盛而上火,另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是养心的季节。炎热的夏季,更应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 夏季养生关键在于“清”,思想宜清净,饮食宜清淡,游乐宜清幽,居室宜清凉。 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此时心理养生不容忽视。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愉悦心情,有益于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缓新陈代谢,减轻燥热。抑郁烦躁时,不妨听听舒缓的音乐,室内的装饰也应浅色系,以保持良好的情绪。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心神的宁静。因此,夏季应晚睡早起, 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同时适当的午睡可以补充睡眠的不足,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发生。午睡一般应在午餐后15-30分钟,由于坐着睡和趴着睡都不利于消除疲劳,因此午睡应以卧姿为宜。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一小时至一小时半为宜)。临睡前也不宜饮用酒、咖啡、浓茶等。夏季饮食宜清淡一些,要多吃西瓜、黄瓜、苦瓜、胡萝卜等小菜为主。养生也可以吃大枣、莲子等。

游乐宜清幽。就是不要到太阳晒、空气不流畅的地方去玩,宜到一些清静、清凉的地方去玩耍、散步。 居室要清凉。就是要选择日照时间相对短一些,凉爽的地方作为居住的地方。早晚室外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炎热的夏季,汗水会带走身上大量的盐分。这样的天气下,喝点什么样的水才能补充营养,让身体保持健康呢? 出汗多时,可以喝淡盐水、盐茶水、盐绿豆汤等。 出汗不多时,就可以喝白开水和茶水。 祝老年朋友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 养生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学会了疗养身体,人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然也不会患上一些不该得的疾病,当然在养生之前,我们还应该搞清楚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也更加方便一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呢?希望大家重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

睡眠的养生之道

睡眠的养生之道 谈到健康,中国人不得不提养生,“养生无他、眠食二要”,可见睡眠的重要。古人云:“不觅仙方觅睡方”,这也是许多长寿者的养生秘诀。传统中医养生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可见,睡眠为第一大补。俗话说“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因此,睡觉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关系。下面为您介绍中医睡眠的养生之道。 1、按时睡觉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2、睡足觉 中医理论认为,“眠食二者,乃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能补充机体能量、恢复精力、缓解疲劳,有“养阴培元”之效。中医有云“卧则血归于肝”,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3点是肝脏活动能力最强的时候,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养肝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让精神更加饱满,让心情愉快起来。 3、睡个“子午觉” 中医养生非常强调“子午觉”的作用,也就是说晚上(子时)要熟睡,白天(午时)要稍微休息一段时间。每天午时阳气正盛,休憩一会儿可以养阳。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容易进入深睡眠,醒来后反而让人感觉没有精神。 4、睡前调呼吸 所谓“静则生阴,阴盛则寐”,缓慢均匀的呼吸对进入睡眠很有帮助。这是因为人体呼吸的节奏慢了,心跳就会随之自然减慢,气血运行、生命活动也会慢慢缓和下来,这样的状态下,人才能安然入睡。一般来说,临睡之前不宜做大剂量的运动,也不宜有大喜大悲的情绪波动,可以适当静坐、散步,或听点舒缓的音乐等,使身体渐入 佳“静”。 5、静卧放松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

几种常见中药的养生之道

浅谈中医食疗养生之道 摘要:近年来中医食疗养生热潮不断掀起,吸引了各方人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自古以来养生理论和实践的记载进行研究,结合“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理论,分析人的体质、年龄层以及四季气候对营养需求的异同,对食疗养生之道进行了阐述,告诫人们饮食需要遵循养生之道才能维持人体身体健康。并提出芦荟与枸杞子这两味药材对于养生存在极大意义,提倡它们的药用、食用价值应广为人知。 关键词:中医;食疗养生;芦荟;枸杞子 引言 “养生之谈”乃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一大课题,而中国医学者从古至今没有放弃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为现代人们留下了无数养生食疗之道的知识宝富,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对于养生食疗之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通过结合古今养生食疗之道的精髓,对现代养生食疗之道进行新的阐述,提倡养生对食物的选择必须了解人的身体情况以及食性,两者必须相符,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维持身体机能平衡。 1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学问博大精深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的历史颇为深远,中国的养生之道也在几千年前就远远流传。养生历史印迹中,书籍是最有力的证明者,谈养生且从这些历史书籍谈起。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书中记载: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随后,秦汉历史时期出现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的《黄帝内经》,它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求“上医治未病”;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也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养生思想则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基础;此外,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把养生称为“养性”,是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求“内外病悉皆不生”,而延长人的寿命…… 2 中医自古以来盛行的养生秘诀 古人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说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金字塔。中医自古认为,食物与中药一样,都具有“四期”、“五味”的不同性能,每一种饮食都有各自的营养热性,必须因体质、因病症及四季节气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饮食,紧急食人妨碍疾病治疗与预后的食物;此外,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过食酸则伤肝过食咸则伤肾过食苦则伤心,过食辛则伤肺,过食甘则伤脾。因此,每天饮食必须谨遵这些道理,才能做到有效防病长寿,免除病痛之苦。 2.1中医中依据四季节气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中,《黄帝内经》谈到人如何才能长寿时,就明确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逆寒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说明了人体健康与四季气候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顺从春夏秋冬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适应一年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人类才能够长寿。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不同季节服用不同药物,他指出春季宜服小续命汤,夏季宜服肾蛎汤,秋季宜服黄芪汤,冬季宜服保健药汤。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馊之味。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在和食品,例如:草药类的枸杞子、于禁、丹参、元胡等,食物类的大枣、葱、香菜、花生等;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

夏季中医养生讲座

夏季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目的是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传统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今天主要从天人合一的角度上去学习中医养生方法。 一、夏季所主时间段: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 二、夏季的气候特点:分初夏、盛夏和长夏季节 三、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1、盛夏防暑热之邪---火热、暑邪;(绿豆汤、龟苓膏、西瓜) 2、长夏防湿邪;(藿香正气液、整肠丸、十滴水) 3、注意保护人体阳气(贪凉);“春夏养阳” (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姜枣茶 4、夏季养生主要在心脾两脏: 心脏养生---热邪—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 脾脏养生---湿邪—胃肠道疾病多见 四、夏季养生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体现: 夏季养生――衣:1、注意衣料的选择,尤其丝绸、棉布,真丝等最好;2、少穿紧身衣,以利身体内排出的汗气散发;3、要勤换衣、防止汗出伤风; 4、颜色多选择浅色系,以减少阳光的照射。 夏季养生――食 1、多喝水;2、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诸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食用蕈类(香菇、蘑菇、平菇、银耳等)、

薏米等,忌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3、常吃“解暑药粥”如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4、常吃味苦的时令蔬菜如苦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等。5、常吃辛味散湿的食物,如萝卜、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6、适当饮用清凉饮料,如酸梅汤等。7、不要贪凉如雪糕、冰水等。 夏季养生――住 1、宜晚睡早起;2、睡好子午觉,养足心脏阳气;(小心过堂风)3、勿贪凉,小心空调病,空调温度 26度以上。 夏季养生――行 1、运动适度,选择练太极拳、游泳、慢跑等养心的运动。2、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夏季中药养生四原则: 1、健脾除湿。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肉、佩兰、山药、茯苓、薏米等。(各种养生粥) 2、清热消暑。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芦根等来祛暑。(藿香正气水) 3、补养肺肾。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麦冬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生脉饮口服液) 4、冬病夏治。可治疗冬季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各种慢性风湿病、体虚感冒、寒性胃痛等慢性病。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代是养 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中医的典籍《内经》中提出人生有三宝:精、气、神是也。采用了道家的这些概念,中医气功学更把精气神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指导练功。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道家非常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要人的思想安静、清闲、少欲、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再次,是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为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道士们的炼丹术对中医药养生的发展丰富作了很大贡献。尤其道家创立的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贡献巨大。由此可见,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有人认为是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3.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我国的官学,其主要特征是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对养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儒家注意心理调整。《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西汉董仲舒认为“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正于中,忧惧反之正。”“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医学养生文化中这些思想也很明显,《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养生延命录》云:“能中和者必久寿。”第二,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并把这种养性观溶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人格完善的RY高温导热油泵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仁者寿“,大仁者必长寿,认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因此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就能真正延年益寿。 二、中医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春夏秋冬

中医养生春夏秋冬 近年来很多养生专家提出的中医养生,更是受到了广大朋友们的认可,知道春夏秋冬四季中医是如何养生的吗,不妨和一起来了解下中医养生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欢迎大家的阅读! 春季的到来,正是万物复苏之时,春季养生也是四季养生之开始,所以春季体质的养生保健之道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制定了相应的养生方法,那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首先是精神养生。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 春季是肝旺之时,因时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可有目的的根据医生的推荐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食品可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但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

皮肤病者,应禁食如羊肉、蟹之类易过敏食品。 再就是饮食养生。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的缺憾。 中医养生春夏秋冬养生之夏季养生用热来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 ●热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 ●洗热水澡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热水洗脚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热水洗脚,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喝热茶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降温良方。 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夏至时节,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

中医夏季养生

中医夏季养生 湖洋中心卫生院 黄金花医师 (一)夏季的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在一年四季,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二)夏季的养生原则 1、夏季的睡眠 夏季作息,一般地说,宜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在夏季人们每天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夏季由于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所以在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时,可能有疲劳之感,需要午休做适当的补偿。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易醒的特点,早晨起的又早,到了中午就想打瞌睡,因此,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此外,由于白天气温较高,汗出又多,体力消耗较大、再加上正午时分,烈日当空,此时人体血管扩张,使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从而引起体内血液分配不太平衡,脑部供血量减少,因而时常感到精神不振,有昏昏欲睡之感,午睡之时,疲劳消除,精神焕发,可更好地适应午时的工作和劳动。但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一小时以内。这里要提醒一下,不能由于午睡时间短,就草率从事,亦要注意睡眠卫生。

首先是,饭时不要立即躺卧,应稍事活动一下,以利饮食消化。午睡时不要在有穿堂风经过的地方睡,亦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午睡时最好脱掉外衣,并在腹部盖点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夏天睡眠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时不可让电扇直吹,最好关掉电扇,若太热,可让电扇往天花板上吹;夜里睡觉不宜在外面睡,因为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严重的能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病。睡觉前也不要乘凉大晚,更不宜长时间在水亭中、树荫下、过道中、凉台上乘凉。 2、夏季的着装。 人们着装首先要考虑的是服装的舒适性,然时才是款式、花色、美观。夏季服装以轻、薄、柔软为好、衣料的透气性、吸热性愈好,愈能有效地帮助人体散热,使人穿着舒适而凉爽。炎热时节,人体每小时可排汗液500毫升左右。所以,夏季服装应有良好的吸湿性和散湿性能,才能及时吸收汗液,并把它蒸发掉。吸湿性能差或里面过于光滑的衣料,汗液就不能及时排掉,人就会汗流浃背,感到闷热不适。 不同质地的衣料吸湿性能是不同的,所以夏季服装最好选用人造丝、真丝、亚麻和棉针织品。最好不要穿着尼龙衣服,其原因就在于尼龙的吸湿性差,不能有效地将汗液吸收而蒸发掉。 夏季服装还要有良好的透气性以帮助散热,衣料的透气性取决于纺织品的厚度与密度,衣料愈薄散热性愈好。夏季服装愈薄,密度愈低,散热性能愈好,穿着也愈凉爽。 夏装的大小、肥瘦、覆盖体表面积的大小,与散热也有一定关系。“露、透”的夏装,有利于散热,但过瘦的夏装则会影响散热,一般情况是服装覆盖面积愈小,体温散失愈快。夏装以短衫、短裙、短裤为好。在裙子中,喇叭裙、连衣裙在走动时,能产生较好的鼓风作用,因此比瘦型裙显得凉快。在夏装的开口部位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 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 (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 (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 (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 (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 (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 (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

三伏天的中医养生之道

三伏天的中医养生之道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此时气候闷热潮湿,最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因此,关于“三伏天”的养生保健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向大家介绍“三伏天”的有关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提醒大家要注意疾病的预防,安然度夏。 “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10天,有时是20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因此,由于中伏的时间不确定,三伏的总长度,有时是30天,有时是40天。 “三伏天”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要养生保健之道。总的来说,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的饮食之道◎ 民以食为天,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 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一年当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 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等,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 三伏天的运动之道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却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肯定不太适宜。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最好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老中医:“三伏天”养生之道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并且潮湿闷热,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此时气候闷热潮湿,最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因此,关于“三伏天”的养生保健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向大家介绍“三伏天”的有关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提醒大家要注意疾病的预防,安然度夏。 一、什么是“三伏天”? 从夏至开始,我们就进入到了真正酷暑难耐的夏季。到底什么是三伏天呢?三伏天是如何计算的? “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二、“三伏天”的中医养生之道 在“三伏天”这个特殊的时节要注意养生保健之道。总的来说,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一)三伏天的饮食之道 民以食为天,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医学的兴旺发达,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铺天盖地的营养学与养生学知识的推广让人们对健康的奥秘懂得不少。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看到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的疾病似乎越来越多,很多人饱受着癌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中风、骨质疏松等种种现代病的困扰,甚至一些看起来不是很严重的诸如感冒、发烧之类的小毛病,也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治愈。更有很多人在治病的过程中,体质竟然每况愈下。这些病使现代医学相形见绌,似乎无人可逃过现代病魔的折磨。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怎么会科技愈发达,人类反而在疾病面前愈无助?世界上的科学家们给出了各种答案,也试图从各自途径探究真正的养生之道。然而,真正让人信服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怪不得很多人会说,凡是市面上的保健品公司,几乎都是骗子公司了。 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摆脱病魔的纠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回归古老的中医药养生文化理念时,一切的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传出的声音也越来越让人兴奋。中医药养生文化告诉我们,人类现有的所有疾病绝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发生的,而是完全可以治疗、可以预防的。 现代科学所谓“基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称为“天赋”,即“先天禀赋”。中医文化中称“真元之气”。西方医学目前对人

“基因”方面的缺陷无能为力,所谓“修复基因”方面的研究还属于“前沿科学”正在不断探索中。 而我国中医理论对此却有几千年的成熟理论“先天不足后天补”。中医认为,生命的诞生是阴阳和合,精子与卵子合成而成。由于男女双方排出精卵那一时刻的身体条件不同,从而导致了新生命在孕育过程中先天禀赋的不同。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先天禀赋及“真元之气”先化生出肾脏,最后才化生出脾脏,所以新生儿的脾胃虚弱,刚生下来不能直接吃食物,只能靠母乳维持生命。中医所称的“元气”,西医称免疫力,是先天的“真元之气”和后天的“宗元之气”两部分的综合。而“真元之气”保存在肾脏中,后天的“宗元之气”靠脾胃运化五谷得来,所以中医称“肾乃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本”。 男女排出精卵的时刻,如果双方身体的五脏六腑都平衡,新生儿的先天禀赋就高,否则,比如男方肝气很强,女方肝气偏弱,强可以弥补弱。但如果男女双方肝气都弱,新生儿就会表现出肝功能天生弱。这样新生儿在诞生下来以后就会于肝经和胆经在身体通过的区域以“胎痣”的形式出现。如果新生儿先天肝胆没有问题,后天造成了肝胆损伤,身体同样会于肝经和胆经在身体通过的区域出现不同的标记给人以警示。青年时期以痣、痘、痦中医通称痤疮的形式出现、中年以皱纹的形式出现、老年以斑的形式出现,这就是中医望诊的理论根据。 随之相学也就诞生,其实相学就是以中医望诊的理论演变而

中医养生 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

中医养生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 养生之道网导读:中医养生,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中医认为,十二时辰正好和中医中的十二经络对应起来,每条经络对应一个时辰中运行最为活跃。下面一起来看看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大家按照时间来养生吧。 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 【卯时记得上厕所】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卯时05:00-07:00大肠经 此时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颖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步入兴奋状况,完成对食品中水分与营养的吸收,排出渣滓。这时起床,大肠蠕动旺盛,适合排泻。 【辰时勿忘吃早餐】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辰时07:00-09:00胃经 此时胃经最旺,在7:00过后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表现为嘴唇干,重则豁嘴或生疮。胃经胃最活跃,此时一定吃早餐,每一天这时敲胃经最佳,开始工作人体的发电系统。 【巳时喝水六杯】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巳时09:00-11:00脾经 此时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现为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这个时辰要喝至少6杯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我们不能等口渴了再喝,要平时就均匀地喝水。因为感到口渴那代表你的身体已经缺水,这时候补充就略显迟了些。 【午时小憩助精力】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午时11:00-13:00心经 此时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表”。心气鞭策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此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休息或午睡。但午睡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午睡起床后要适量运动,以利疏通周身气血,增强脏腑的功能活动。 【未时吸收营养物】

健康知识讲座7月中医要养生之夏季养生 报告

7月份健康知识讲座 ---夏季养生 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季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通俗而言,就是冬天好发的疾病,选择在夏天治疗。 二、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中医认为,夏天建的阳气旺盛,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驱赶出来。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倘若不在夏季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通过“冬病夏治”有利于改善体质,增加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病情好转,控制冬病发作或减轻冬病发作的程度。 三、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肺系统疾病中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变异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者,这些疾病发作时表现为“咳、痰、喘”等症状,故常称之为“咳喘病”,这些病大多随季节变化呈现冬种下轻的特点。此外冬季易发感冒、平时怕风冷属于虚寒体质者,在夏天里应进行预防性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四、夏季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抵抗力也最佳,人体许多慢性疾病如常在冬天加重的慢性支气管炎、膝关节炎、慢性结肠炎、腰腿痛等往往在夏季缓解。 1、夏季多湿夏季天地之气相交,酷热当空,湿气上蒸,经常出现暴雨与暴晒交替,气温越高,空气中水分越多,所以湿热较重,常常让人感到头痛如裹,胸闷、不清爽。 2、脾胃易伤一方面夏季天气炎热,常常出现贪凉饮食,暴饮暴食等损伤脾胃阳气,一方面饮食不洁损伤脾胃之气;另一方面夏季的湿热邪气也会阻遏胃的运化功能。湿热困阻脾胃会出现胃部胀闷,口黏舌苔白厚,不欲饮食,便黏不爽等症状。 3、心肝火旺夏季属于五行中的火,通用与五脏的“心”。心主血脉,所以人体的血液循环加速,热血沸腾,阳气主动,所以夏季人性格往往会变得开朗、热情、好动。但也会出现急躁易怒、失眠早醒。 4、昼长夜短、睡眠不足这是夏季的特征,而由于天热大脑兴奋,人晚睡早起,睡眠时间相对缩短,是符合自然的养生原则。夏季睡眠最好等暑热之气消散以后,人的浮躁之气趋于平和之后在睡觉。时间可以稍微晚一些,但不宜太晚,一般晚上11时为宜。 五、夏季养生宜与忌 1、宜养阳气忌伐阳气夏季炎热的气候有助于促进人体的阳气。人体内的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意思是说常常抵抗力差、体弱多病。所以夏天宜保持适度的热,适量出汗符合夏季的养生特点。空调不要低于25摄氏度。温度过低一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情志养生 常笑可养肺 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中医基础理论中明确指出,“喜、怒、思、悲、恐”五志,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五种情志适当,对五脏保健十分有益;情志太过,就会损伤到与之相对应的内脏。悲伤情绪容易伤肺,因此,秋冬养肺应该少悲伤,多开心地笑笑。 “五行”之说指出,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故火旺对肺脏不利,心脏有病自然会影响到肺的功能。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笑则气缓,紧张的气氛消失了,悲哀的情绪自然也被抑制住了。 经常笑一笑,还能使胸部扩张,肺活量增大。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脏腑气血调和、情绪稳定的目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否则会乐极生悲。过分地笑,失常地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 调和心情 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情志是由五脏之气化生的,若情志失调,则容易损伤脏腑气血,影响人体健康。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情志与人体健康,主张调和七情,延年益寿。 a.和喜怒

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人一旦发怒,可用制怒方法:转移、吐露、忘却、想象、让步、避免;或利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以求平和。 b.去忧悲 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古人认为:“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说明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可利用情志相克:喜克悲,去忧悲。 c.节思虑 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可利用情志相克:怒克思,以制思虑。 d.防惊恐 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可见突然而来的剧烈惊恐,可以使人体气机逆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甚至发生生命危险。所以老年人应当注意避免惊恐。可利用情志相克:思克恐,以防惊恐。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一般认为七情之中以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最大,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死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综上所述,心志活动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道家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