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必做20个学生实验及标准答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必做20个学生实验及标准答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必做20个学生实验及标准答案

其中

光学实验3个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2个:

1.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电学实验7个:

1.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

2.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用电压表测量电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4.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5.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6.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7.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力学实验8个: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和用弹簧测力计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和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5.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6.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7.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阿基M德原理);

8.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答案

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方法与步骤:

(1)如下左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r。记录下来

(5)如右图所示,把

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

观察还能看到反射光线

吗?

(6)归纳分析得出结

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

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方法与步骤:

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长大纸,纸上竖立着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

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竖立着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

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用直线把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观察连线与平面镜是否垂直,并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将结果记录入下表

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方法与步骤:

(1)如图: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

在水平桌面上,调节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

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倒正。

(3)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在f和2f之间,即f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方法与步骤:

一、估计和测量水的温度

1.用温度计测开水的温度

将开水倒进杯中,把温度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温度计的水银柱(或液柱)很快上升,待温度停止上升时,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2.手感估计水的温度

待杯中热水逐渐冷却(也可加凉水加速冷却),用手指轻轻试一下水的温度,先估计水温,然后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用这样的方法分别测出烫手、温、凉等几种感觉时水的温度,把每次的估计值和实测值记入下表。

二、作水的加热曲线和冷却曲线

1.烧杯里盛入2/3的水,然后把它放在有石棉网的三角架上。用温度计测出水的初温,将它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2.点燃酒精灯,并立即启动秒表,用中等火焰给水加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水。将加热时间t和对应的温度T记入预先设计好的表中。

3.当水温到达90℃,立即熄灭酒精灯,但是让秒表继续计时,然后每隔5分钟测定一次水的温度,并把时间和对应的水的温度填入表中。

4.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在坐标纸上以加热时间t(分钟)为横轴,以水的温度T(℃)为纵轴,描出所测得的数据点,然后描出T—t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水的加热曲线。接着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紧接着加热曲线,画出水冷却时的T-t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水的冷却曲线。

【注意事项】

1.使用温度计时,手应拿在它的上部,实验中不允许用它作搅拌棒使用。

2.用普通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必须使温度计的整个液泡全部浸入液体,否则测出来的温度会有偏差。读数时,也不应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3.因为温度计是用厚玻璃管制成的,温度的刻度在管的外表面而液体却装在管子里,因此读数的时候,眼睛必须保持在温度计液面的同一高度上,否则会产生读数误差。

4.作水的加热曲线和冷却曲线实验,可以两个学生一道做,事先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责,互相配合。这个实验主要是实际训练。使用温度计,要注意正确读数,特别是不要将温度计碰到烧杯底部。

实验5、使用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方法与步骤:

1.按图图所示安装实验仪器。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在下表中3.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4.分析现象和图像,得到结论: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沸点。

实验6、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

方法与步骤:

1.照图甲连好

电路,把开关分别接

在A、B、C三点,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2.照图乙连好电路,将开关都闭合,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3.分别断开S1、S2、S,观察灯炮的亮灭情况。甲

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结论:串联电路中的开关

控制所有用电器,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作用不

变;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

只控制它所在的支路中的用电器,用电器的位置变了,

它的控制作用可能改变。注意;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

开。乙

实验7、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方法和步骤

1.照图甲接好电路。

2.分三次把电流表接入A、B、C三点,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I A、I B、I C。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4.照图乙连好电路。

5.用电流表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I A、I B、I C。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甲乙

实验8、使电压表测量电压 (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方法与步骤:

1.照图甲把两个灯泡L1、L2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2.用电压表分别测出AB间电压、BC间电压、AC间电压。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4.照图乙把两上灯泡L1、L2并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5.和电压表分别测出灯L1、L2两端及总电压。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甲乙

实验9、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9-1.探究欧姆定律

方法与步骤:

1

2)

3.在图乙中画出每个电阻的U/I关系图像。

4.分析得出电流I、电压U的关系,可表示为:同一导体的电流跟电压成压比。

5.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甲乙

9-2.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方法与步骤:

原理: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算出电阻。

步骤:

1.照图所示连好实验电路。

2.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填入表格中。

3.多次调整变阻器的滑片,再读出电压表

和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格中。

4.利用公式算出电阻值。

5.比较计算出的电阻值,大小相同吗?你得出的规律是什么?你对出现的现象怎样解释?

测得的电阻值大小不同,且所加电压越大,电阻越大,是因为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实验10、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方法与步骤:

1.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电路,检查无误。

2.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周围的不同位置,根据小磁针的指向,记下螺线管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

3.接通电路,观察各小磁针的指向,记下通电螺线管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

4.画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磁感线的分布图;

5.把连接电池正负极的导线对调,再重复上述步骤。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相似,

实验11、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方法与步骤:Array

1.按照课本中的图示,正确连接好实物电路,检查

无误;

2.断开开关,使直导电棒在磁场中静止和做上下、

前后、左右运动,即让直导电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

动和不做切割磁感线运,将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闭合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

生感应电流。

实验1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方法与步骤: 原理:

1.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原理:根据电功率的公式P=IU 可知,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器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它的电流,代入公式即可求出。

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步骤:

1.按照实验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验电路,检查无误。

2.将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处,闭合开关,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标在灯口上),记下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算出额定功率的大小。

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的电压高于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亮度,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算出它的实际功率。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算出它的实际功率。

注意:在连接电路时要注意以下两点:A 、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B 、闭合电路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调到阻值最大处(或最右端),防止电流过大烧坏电路元件。

实验13、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13-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方法与步骤: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单位、量程、分度值;

1、 用刻度尺测量你用的物理课本的长与宽,并将正确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2、测

1长纸的厚并将正确测量结果填

3、测量细导线的直径,并将正确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步骤:

①.将细导线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 ②.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并填写记录。

③.数出圈数,并填写记录。 ④.算出导线直径,并填写记录。

4、测量硬币的直径,并将正确测量结果

填入下表:

方法:

按照如图所示摆放好硬币、三角板和刻度尺。 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有:

(1) 累积法(积少成多),例如测量纸张的厚度、铜线的直径等 (2) “化曲为直”法:例如测量圆柱体的周长,地图上两地间的路程。 (3) “ 化暗为明”法:例如测量乒乓球直径。 13-2.用表测量时间 方法与步骤:

1.观察表的各指针单位、分度值;

2.指针复零;

3.开始计时;

4.停止计时;

5.正确读数。

实验1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和用弹簧测力计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方法与步骤:

14-1.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单位、分度值和测量范围并在竖直方向上较零;

2.竖直放置弹簧测力计,将待测物挂在秤钩上,平衡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物体的重力G 。

14-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单位、分度值和测量范围并在水平方向上较零;

2.水平放置弹簧测力计,并拉动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F ;

3.根据二力平衡原理,物体受到水平面对它的滑动摩擦力f=F 。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时要在倒置的状态调零,不能在正立放置调零的基础上立刻使用。

2、当弹簧测力计所挂物体重力超过最大示数,容易造成弹簧弹性形变程度过大,在下

次使用时就不精确了。

3、拉力方向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实验15、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方法与步骤: 1.调节天平平衡。 (1)将天平水平放置。

(2)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3)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

3.读出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4.若要测液体的质量,则用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减去空容器质量即可。 注意: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范围。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实验16、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和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16-1.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方法与步骤:

(1)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 ,记录在实验表格。 (2)一位同学把30~50厘M 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个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 ,记录在实验表格。

(3)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根据速度公式

,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s —

16-2.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1)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金属

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

斜面的距离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路程(M)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

=2.4 t1=

=1.2 t2=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

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

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

的距离s2。 (5)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

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

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实验17、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7-1、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方法与步骤: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并记录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分析得到的数据,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这就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推理得: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概括得: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17-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与步骤:

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运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毛巾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测出此时的摩擦力。

木板面木板面棉布(或毛巾)面设计表格,记录测量数据。

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实验18、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8-1、构建密度的概念

方法与步骤:

1.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2.将数据填入表格甲,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如图乙所示。

3.通过分析所作的图像,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4.用铁、木块做实验,并作出图像,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物

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甲乙

18-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方法与步骤:

测量的原理:用天平测出物质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质的体积,利用公式P=M/V求出物质的密度。

步骤:

(1)测固体(石块)的密度。

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B.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的水的体积V1;

C.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D.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

E.利用公式=M/V算出石块的密度。

(2)测液体(盐水)的密度。

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记下体积V;

c.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

d.利用公式=m/V算出盐水的密度。

实验19、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阿基M德原理)

方法与步骤:

1.如图(a)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

体所受的重量力G;

2.如图(b)所示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算出物体所受浮力

F浮=G-F,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3.如图(c)所示测出被排开的液体所(a)(b) (c)

受的重力;

4.分析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M德原理。

实验20、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方法与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2.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量。

3.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量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量当作阻力F2;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壁l2。把F1、F2、l1、l2的数值填入表中。

4.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5.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2011版新课标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及答案(可编辑)

其中

光学实验3个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2个: 1.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电学实验7个: 1.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 2.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用电压表测量电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4.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5.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6.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7.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力学实验8个: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和用弹簧测力计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和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5.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6.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7.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8.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答案 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方法与步骤: (1)如下左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4

(完整word版)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物理课程标准 一、科学内容 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复习,结合我校教学情况,将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整合细化为18个知识板块,按照课本教学需求具体学习如下: 第一章:机械运动(4.物体的运动) (1)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用钟表、秒表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读数。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1.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11.物态变化)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4)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四、五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

(完整)初中物理20个实验题

中考专题总复习:实验专题 一、初中阶段20个重点考查的实验 光学实验3个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1个: 实验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电学实验7个: 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力学实验9个: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 二、实验题的特点 实验题是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学生对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重要的是它能再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验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计算题等不同方式展示,所以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步骤,都适用于对实验题的正确解答。 三、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验原理定方向 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以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 (1)、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 (2)、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 (3)、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 (4)、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2、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 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懂,理解和熟悉实验步骤对做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 (1)、保证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保证实验步骤的必要性。 3、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等值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取值问题,一就是对于一个实验中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通过这个物理量对周围的影响或与别的物理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确定这个物理量的大小,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 按操作类型可分为三类: 1.基本操作类实验 2. 测定性实验 3. 探究性实验 基本操作类实验(7个)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这7个实验包括了力学、热学、电学主要仪器的使用。实验时,要求会根据仪器的量度范围、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正确操作仪器,会根据仪器的最小分度正确读取测量的数据。 2. 测定性实验(4)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测定性实验都是根据一定的实验原理进行测量的:如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它通过的路程和时间之比。测定性实验包括了基本操作类实验仪器的操作,它是基本仪器的操作在具体项目上的应用。测定性实验应注意所测量的物理量与研究对象的统一,如测量某一小灯泡的电功率必定是测量该灯泡的电压和电流。有时还要关注测量的条件,如通过二力平衡的方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探究性实验(9)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探究性实验9个,占全部学生实验项目的45%。探究性实验不必在实验时对所有科学探究要素面面俱到,而应根据课题特点侧重部分要素。例如:“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侧重在猜想和设计实验上下功夫。不同的课题,侧重不同的要素,经历这9个探究性实验之后,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将得到全面发展。 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说明:(1)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20.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2)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17.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为避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应按新课标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重视“双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用于实际,能解释有关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实验操作,要切实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同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索,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

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理想、有抱负、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对于评价教师应由过去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6.分层教学,把握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教师要根据这学期时间紧,内容新,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掌握适当的标高和进度,不加班加点,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必做20个学生实验及答案

其中 光学实验3个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2个: 1.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电学实验7个: 1.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 2.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用电压表测量电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4.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5.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6.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7.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力学实验8个: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和用弹簧测力计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和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5.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6.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7.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8.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答案 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方法与步骤: (1)如下左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 1 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总体情况 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 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 1、了解水平知识点 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 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 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初中物理新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1.物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3. 能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不断在对宇观、宏观、微观世界探索中取得成就,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高度共享,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领域拓展、公民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增强等等,中学物理教育责无旁贷地肩负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对能力、培养公民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使命。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中学物理课程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关注物理科学的技术应用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提出的需求等。《标准》确定了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17-18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直至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体现了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物理学作为一门主导学科,一直引领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发展,影响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纳入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3.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交叉与渗透,以及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不断进步和物理课程的逐渐完善。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标准》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依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全面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继承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优良传统,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目标定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别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2年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2年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初中阶段20个重点考查的实验 光学实验3个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1个: 实验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电学实验7个: 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力学实验9个: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 二、实验题的特点 实验题是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学生对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重要的是它能再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验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计算题等不同方式展示,所以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步骤,都适用于对实验题的正确解答。 三、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验原理定方向 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以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 (1)、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 (2)、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 (3)、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 (4)、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2、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 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懂,理解和熟悉实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5 个方面。 包括了“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精神和科学习惯、美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等几方面的教育。 说教教育存在问题 世界各学校的教师意识到直接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 . 缺陷:时间集中、观点鲜明,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的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 研究表明:人是凭借特有的“人类情感”、“人类技能”和“人类能力”来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的。 实际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该方面的教育。 《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普遍的课程中蕴含的理性及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和巨大的。物理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其中做好德育工作,应是广大物理教师关心的问题。 本课程目标: (1)充分挖掘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 2 )帮助教师能准确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3)探讨有效的思想教育实施方法,使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第一部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教育因素 一、物理知识和物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是物理学家凭借认识世界、造福人类的情感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凭借物理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认识和改造物理世界的结果。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其中融入了许多育人的成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各个分支的建立、完善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例如:热的本质的研究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 许多规律和概念的确立,经过了长期和激烈的斗争过程。 例如: 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布鲁诺、哥白尼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例如: 通过学习物理会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分子动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物态变化则反映了量变与质变规律的内涵。 (三)研究方法 物理研究方法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反映了科学的认识过程。 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很多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理想模型法”,其中包含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四)物理学家事迹和科学新成果应用 物理学家的事迹是绝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初中物理学生必做20个实验说明

初中物理学生必做20个实验说明

初中物理学生必做20个实验说明 关于学生实验,现列出以下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 光学: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011) 22.(3分)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三次实验 (1)如图甲所示, 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 值为100元的钞票,看 到“100”字样发光。这 表明紫外线能使______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块透明玻璃,调整透明玻璃的位置和角度,看到钞票上的“100”字样再次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被透明玻璃______。 (3)如图丙所示,他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 次 实 验 是 为 了 探 究____________。 例.(5分)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空气 水 β α γ O

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0°15°30°45°60° 反射角β0°15°30°45°60° 折射角γ0°11.3°22.1°35.4°40.9°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和____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且折射角____(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随后老师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指出存在不足之处,你认为不足在何处?答:________.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013)23.(5分)某同学利用两支同样的蜡烛等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时,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可以看到它在镜后的像。再拿一支________的蜡烛,竖立着在镜后移动,直到看

物理必做20个实验

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专题复习试题 类型一、光学实验 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下左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 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 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 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长大纸,纸上竖立着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

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如图:将 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赏;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倒正。(3)、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在f和2f之间,即f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资料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姜有志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初中物理课标就是初中物理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1)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它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估计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举例)五大部分。 内容标准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三个部分。 (2)内容侧重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提示 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3)性质与价值 《教学大纲》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初步的技能,逐步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详细地描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的五个方面。 (4)教育目的(培养目的) 《教学大纲》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重点是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中把物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落实《教学大纲》的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导致教学对象只是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使初中教育成为只重视知识技能、重视考试能力的精英式教育。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它不但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要求,二是能力目标要求,三是兴趣、态度、精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

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

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1)如下图甲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如下图乙所示,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_________cm. (2)天平在称量时,待测物体应放在天平的_________盘;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与游码的位置如下图丙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_g. (3)如下图所示,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 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桌面上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弹簧测力计从图示位置开始向上缓慢提升,其示数F 与上升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试解答下列问题. (1)钩码所受的重力为 N. (2)当h="4cm" 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桌面对钩码的支持力是 N.(3)从开始提升到h=16cm,弹簧测力计对钩码所做的功是多少?

三、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下列情况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边就停止调节螺母 B.调节天平平衡时,忘了把游码放在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C.使用磨损的砝码 D.读数时,实验者头部偏向游 码右边,会造成视线与游码左 侧的标尺不垂直 四、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3.下面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中,错误的是 () A .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 B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 .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 .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再读数。 五、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11.关于电流方向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源对用电器供电时,电流都是由电源的正极通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1)如下图甲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如下图乙所示,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_________cm. (2)天平在称量时,待测物体应放在天平的_________盘;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与游码的位置如下图丙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_g. (3)如下图所示,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 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桌面上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弹簧测力计从图示位置开始向上缓慢提升,其示数F 与上升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试解答下列问题. (1)钩码所受的重力为N. (2)当h="4cm" 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桌面对钩码的支持力是N. (3)从开始提升到h=16cm,弹簧测力计对钩码所做的功是多少? 三、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下列情况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边就停止调节螺母 B.调节天平平衡时,忘了把游码放在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C.使用磨损的砝码 D.读数时,实验者头部偏向游码右边,会造成视线与游码左侧的标尺不垂直 四、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3.下面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中,错误的是()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D.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再读数。 五、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11.关于电流方向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源对用电器供电时,电流都是由电源的正极通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B. 直流电源对用电器供电时,电流都是由电源的正极通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C. 直流电源对用电器供电时,电流都是由电源的正极由电源内部流向负极 D. 直流电源对用电器供电时,电流都是由电源的负极通过用电器流向正极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初中物理课程目标解读 物理课程目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核心内容。物理课程目标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物理相关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物理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课程目标从总体上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规定了学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因此,它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选择,但是“课程目标”是刚性的,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硬性规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归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制定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对总目标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总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即: (1) 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 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