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雾霾现状与治理

雾霾现状与治理雾霾现状与治理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令人担忧的环境污染难题之一,尤其在中国各大城市,雾霾几乎成为“常态”,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雾霾的现状以及相关治理措施,探讨如何有效应对雾霾问题,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雾霾的成因与现状2.1 雾霾的成因雾霾是指由于空气中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的聚集和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混浊、浑浊的气象现象。
主要的成因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排放、沙尘暴等。
其中,燃煤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来源之一,尤其是冬季供暖期间,燃煤污染的排放量明显增加。
2.2 雾霾的现状雾霾问题在中国各大城市十分普遍,特别是北方地区。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年中国74个重点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49.6%,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安全标准为80%。
据统计,北京等城市的细颗粒物浓度超标情况比较严重,对人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三、雾霾治理的策略与措施3.1 多部门联合治理治理雾霾问题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合力参与。
相关环保、发展、城乡规划、交通等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制定雾霾治理方案,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据监测、信息共享和交互沟通,提升治理效果和反应速度。
3.2 绿色能源发展雾霾治理需要从能源结构调整入手,逐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发展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燃煤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3.3 汽车尾气治理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需要采取措施推广低排放车辆,改善燃油质量,提高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
此外,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等也可以有效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降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4 加强工业排放控制工业排放是雾霾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尽管我国在大气污染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对于雾霾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雾霾的治理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由此滋生了“免费搭车”的行为,从而使治理陷入了一定的困境。
本文在分析雾霾治理困境的基础上,指出了治理的出路,以期对环境保护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共物品;困境;出路一、雾霾治理的困境(一)参与主体的缺失。
雾霾的治理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利益。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考虑的是整个中国的形象以及人民的福利问题。
无论是举办大的国际活动还是外国使者来华以及旅游,干净的空气以及优美的环境都是大国地位的凸显。
此外,如果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受到污染,人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威胁,会引发百姓对政党领导者的不满,就会集会抗议,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适当考虑当地人民的诉求,以经济发展为主,环境治理为辅。
对于企业来讲,在生产的同时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这是一个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
对于个人而言,呼吸新鲜的空气是他们应有的权利,关系到生存的问题。
所以,雾霾的治理与现存的一切都有关系,与生活息息相关,与发展紧密相连。
然而现实的问题就是雾霾的治理似乎只是政府的责任,企业与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足,作用有限。
参与主体的缺失是当前治理的困境之一。
企业与居民参与意愿明显不足。
尽管自雾霾频发以来,公民的环保意识较以前有所提高,人们也开始实时监督企业的排放情况,对企业废气的超标排放进行举报。
然而,居民却忽略了自身所能做的,相比于做公共交通,人们更愿意开私家小车,由此往往造成道路拥堵,更多汽车尾气的排放。
人们的消费欲望依然很强,超出自己的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
企业也是如此,尽管明晰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对于利润的追求超过了应有的责任心,在生产中不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排放过量的废弃物,导致了雾霾的产生。
显然,当前的雾霾治理,尽管政府在积极的行动,但缺乏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
我国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

我国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一、本文概述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雾霾治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途径。
通过深入分析雾霾污染的成因、治理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我国雾霾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将首先概述雾霾治理的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存在的问题,包括污染源头控制不力、法律法规不完善、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等途径,有效解决雾霾治理问题,推动我国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二、我国雾霾治理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雾霾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雾霾治理的投入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推广清洁能源、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雾霾问题,但并未完全解决。
在雾霾治理方面,我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一些企业和个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违法排放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还面临一定的困难。
城市规划不合理、机动车数量增长过快等因素也加剧了雾霾问题的严重性。
针对这些现状,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雾霾治理工作,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意识。
还需要加大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等污染物的排放。
在城市规划方面,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减少机动车数量增长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国雾霾治理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
三、我国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针对雾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我国雾霾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

我国雾霾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近年来,雾霾成为了我国许多地区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一、雾霾污染现状在我国,雾霾天气的出现频率和影响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雾霾问题尤为突出。
雾霾天气时,能见度大幅降低,天空常常呈现出灰蒙蒙的状态,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景观,更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据相关数据统计,雾霾严重时,部分城市的航班延误、高速公路封闭等情况频繁发生,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在健康方面,雾霾中的细颗粒物 PM25 能够深入人体呼吸系统,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对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影响更为严重。
医院呼吸科的就诊人数在雾霾天气往往会明显增加。
二、雾霾成因分析1、工业排放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气。
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
2、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而且其燃烧效率相对较低,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
3、机动车尾气排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
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成为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城市中,交通拥堵时,车辆怠速运行,尾气排放更加严重。
4、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建筑施工活动频繁。
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开挖、物料运输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的扬尘。
同时,城市道路的清扫和养护不善也会导致道路扬尘增加。
5、气象条件不利的气象条件也是雾霾形成和加重的重要因素。
在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扩散能力较弱,污染物容易在近地面积聚,形成雾霾天气。
三、雾霾治理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降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雾霾治理的挑战和困难

雾霾治理的挑战和困难雾霾治理,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雾霾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其困难之处。
一、复杂的成因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大气污染物、气象条件、地理环境以及工业和交通排放等多种因素有关。
这使得雾霾治理难以直接取得显著成效。
例如,根据气象条件的变化,雾霾的程度、范围以及持续时间都会发生变化,以下雨、下雪等天气状况易于消散雾霾,而干燥的天气则可能使得雾霾更加严重。
因此,要解决雾霾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经济与环境的矛盾雾霾治理所需的大规模排放削减和污染物治理,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这与国家发展和维护经济稳定的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为了降低雾霾程度,可能需要关闭高污染的工厂,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采用更清洁的能源等。
这些举措可能会给相关产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
因此,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地区间的合作难度雾霾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通常在重工业区域和拥有大量机动车辆的城市更为严重。
然而,这也给跨区域和跨城市的治理合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因为针对雾霾问题的治理措施需要各地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各地区协作一致,方能有效解决雾霾问题。
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政府层级、经济发展水平、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导致合作难度增大。
因此,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联防联控的格局,是解决雾霾问题的关键。
四、公众参与和舆论引导的挑战雾霾治理事关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公众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雾霾治理本身的复杂性,公众往往难以全面了解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并且对于自身行为对雾霾问题的影响缺乏认识。
同时,舆论引导也是一个挑战,因为雾霾治理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其背后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利益驱动。
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舆论关注雾霾治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浅析当前我国雾霾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析当前我国雾霾现状及治理对策浅析当前我国雾霾现状及治理对策近年来,雾霾问题成为困扰中国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雾霾无疑给人们的健康、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雾霾现状,并提出可行的治理对策。
一、雾霾现状1. 雾霾形成的原因雾霾主要由工业污染、交通尾气、燃煤和油烟排放等引起,它们释放出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在大气中堆积,形成雾霾。
2. 雾霾的危害雾霾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人们长时间暴露在雾霾环境中,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其次,雾霾对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治理成本,对旅游业等服务业也带来了冲击。
再者,雾霾还影响了交通安全,能见度降低,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二、雾霾治理对策1. 加大环保投入和执法力度中国政府应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速度。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污染企业,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提升能源结构中国应推动能源的清洁化和多样化,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依赖,鼓励使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石油等污染能源的需求。
3. 治理车辆尾气排放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车辆排放标准,并加强对车辆尾气排放的监管和治理。
鼓励城市发展公共交通、推广电动汽车等低排放交通工具。
4.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应鼓励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清洁、环保产业转型,加强对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和整合,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5. 发展低碳经济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降低碳排放,鼓励节能减排,加强对碳市场的监管和管理,提高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
6.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确保雾霾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地方政府应树立起雾霾治理的重要意识,加大雾霾治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应的治理机制和体制。
三、展望未来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024年雾霾现状与治理》范文

《雾霾现状与治理》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雾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雾霾的现状、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进行探讨。
二、雾霾现状雾霾,主要由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组成,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等。
近年来,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北方地区,雾霾问题尤为严重。
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三、雾霾成因雾霾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等,人为因素则主要是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冬季取暖等。
具体来说,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以及冬季取暖产生的粉尘等,都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
四、雾霾的影响雾霾对人体健康、交通、环境等方面都有严重影响。
首先,雾霾中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其次,雾霾天气导致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出行,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最后,雾霾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影响植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五、雾霾治理措施针对雾霾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首先,加强工业排放管理,严格实施排放标准,减少工业废气排放。
其次,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冬季取暖产生的粉尘。
此外,加强交通管理,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鼓励绿色出行等也是有效的措施。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雾霾治理中来。
六、国际经验借鉴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推动工业生产向环保、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他们还注重科技创新,通过研发新型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此外,这些国家还注重公众参与,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举办环保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雾霾的成因并寻找有效的治理对策,本文将从雾霾的成因、影响因素、治理对策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雾霾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在静稳天气条件下,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易在低空积累,形成雾霾。
(2)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如山区、河谷等地形,易形成雾霾的滞留和积累。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成因。
(3)生活污染:生活垃圾、秸秆焚烧等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质,加剧雾霾的形成。
三、雾霾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雾霾问题往往更为严重。
2.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会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加剧雾霾问题。
3. 气象条件:如气温、湿度、风速、降水等气象因素,对雾霾的形成和消散具有重要影响。
4. 区域性污染:区域性的污染传输和累积,也会加剧雾霾问题。
四、治理对策1. 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大环保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工业排放和煤炭消费。
2. 控制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提高车辆排放标准。
3. 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禁止秸秆焚烧等行为。
4. 植树造林与城市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5. 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性污染治理,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6.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五、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1157绿色化工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测采样数据的可靠性得到充分保证。
(2)采样地点要保证做到了合理选择。
在选择水质采样地点的时候,关键就是要选择合理规范的监测基准,这是保证水质监测结果稳定性的关键所在。
以江河水源为例,若是对江河水源进行水质监测,则要结合水分布的宽度以及水深来选择合适的基准。
对于水面宽度在五十米以下的河流,一般只需一条垂直线,设置在水面宽度五十米到一百米之间的河流两侧。
如果水面宽度大于一百米但不超过一千米,则要在此宽度范围内设置三条相应的垂直线,分别设置在右、中、左三个位置。
如果水面的宽度超过了一千五百米,设置的垂直线至少要有五条。
(3)对监测的仪器与设备进行合理使用。
水质监测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今后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涌现出更多高端的水质监测仪器设备,使得水质监测工作人员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水质监测结果的稳定性。
对于负责水质监测工作的人员来说,在学习使用高端仪器的同时还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全面的维护和保养,按时对仪器设备进行调试和送检,保证监测仪器设备质量的无损,为水质监测工作奠定更加稳定的技术保证,从而也就确保了水质监测结果的稳定性。
(4)从污染源出发来进行水质监测。
在进行水质监测的时候,必须要对监测地区的污染源特性进行充分考虑,结合污染源具有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比如如果水质监测地点存在渗井或渗坑,则设置的监测点最好要与地下水流保持垂直,如此才能够有效监测到水中扩散的污染物。
结语综上所述可知,水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必须要严格确保水资源的质量,因此在今后必须要进一步做好水质监测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水源。
•【参考文献】[1]李静,杨娜,陶璐.跨境河流污染的“边界效应”与减排政策效果研究—基于重点断面水质监测周数据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5,03:31-43.[2]李元锋,杜慧兰,陈俊,林寰,马晓军,冯波,高绪芳,刘斌,严晓蓉,尹涛,宋华,黄葵,黄敏,刘嘉益,傅小鲁.成都市饮用水水质监测状况及健康风险初评[J].现代预防医学,2011,15:3091-3094.•【作者简介】张家政(1988~),男,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建设水文中心,研究方向:城镇供水及排水水质检测及环境科学相关研究。
王云龙(1988~),男,内蒙古正天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从事环境质量监测、检测及评价方向研究。
(责任编辑(李燕)雾霾治理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高 松(江苏泗洪县环保局 江苏 223900)摘要:雾霾是大气污染的重要表象之一,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呈现范围越来越广、时间越来越长、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特点。
分析认为,这与污染源底数不清、污染治理机制不健全、执法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环保意识欠缺等有一定的关系,对此需要通过广泛开展源解析、健全大气防控工作机制和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与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格各类涉气污染项目审批、加大宣传等策略来改善。
关键词:雾霾;源解析;环保意识中图分类号:X 文献标识码:ADifficulties of Haze Governa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Gao So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 Sihong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Jiangsu, 223900)Abstract:Haz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air pollu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a’s haze weathe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oader scope, longer time and more serious pollutio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t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not clear base number of pollution source, not sound pollution governance mechanism, not enough Regulation enforcement force and lac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for enterprises, for which,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source apportionment,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ai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enhance the intensity of law 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on, strictly finish all kinds of air pollution-related projects examination and approving and strengthen publicity etc. strategies.Key words:haze;source apportionment;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1.我国雾霾天气现状我国雾霾天气在过去的多年中呈现出天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的态势。
以北京为例,2010-2015年其雾霾天数和PM2.5平均浓度值分别如表1所示。
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雾霾天数(天)5562124189292225 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101.1597.0291.79101.3198.5780.6表1 2010-2015年北京雾霾与PM2.5均值表上接第56页下转第58页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2016·1158绿色化工由表中数据可知,北京市雾霾天数在过去的六年中整体逐年上涨,甚至在2014年有292天处于雾霾之下。
而PM2.5浓度均值也一直处于高位,即使是2015年有所缓解达到80.6微克/立方米,也超过国家标准1.3倍。
作为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在近年来大力推行机动车淘汰、新能源替代等工作,仍然未能有效缓解雾霾。
而河北多数城市、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天津等区域的雾霾天数在过去的几年也多呈现增多趋势。
2.雾霾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不言而喻,而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采取淘汰机动车、推动新能源替代、禁止秸秆焚烧以及制定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措施来治理雾霾。
从目前成效上看,距离预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压力较大,面临着诸多难题,有许多工作需要落实与推进。
分析主要存在问题如下:其一,雾霾污染底数不清。
一方面对源解析研究不够,另一方面未能全面扎实的排查污染源,从各个环节、各个点位上找出污染源,如环保部门高污染燃料锅炉是否排查彻底,城管部门露天烧烤摊点是否统计清楚,住建部门施工工地基础信息是否完备、农村收获季节秸秆禁烧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等等。
其二,大气污染治理联防机制需要优化。
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运行管理上看,多数由环保部门牵头,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大气办,采取督查交办的方式推进工作。
这种工作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将整治工作扎实有效全面推进,往往变成了单个部门推进工作局面。
其三,执法力量和防治力度不够。
近年来,环保部门执法力度明显加大,各地立案查处数、行政处罚数显著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形势的需求,面对高频次、高强度、复杂性的整治执法任务,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
人力的不足,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来对一些高排放、重污染企业和“小危”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
同时,发电、水泥制造、板材制造、印染、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自身污染防治力度仍显不够。
其四,企业环保意识欠缺。
由于环保意识的不足,很多企业自我要求不高,环保自律意识不强,少数企业在安装了环保设施的情况下,由于利益驱动,存在非正常运转情况。
此外,面对环保的新要求,前期一些陈旧污染治理举措已无法适应目前的新要求。
其五,群众环保意识不足。
虽然近年来社会群众对雾霾等天气的关注越来越高,但群众的反应多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雾霾天气,而不是呼吁,而不是对身边污染现象的抵制与监督,这就无形中纵容了非法排污行为。
3.雾霾治理的相关对策不可否认,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陈吉宁在谈雾霾治理时举了珠三角的例子——先系统研究,再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并加大污染治理。
结合工作实践,在治霾过程中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广泛开展源解析,进一步深入论证。
环保、住建、城管等相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彻底排查污染源,对前期已确定的重点源名单要及时更新,全面建立大气污染源底数,并对老项目进行“回头看”,开展后续评价。
同时,借鉴兄弟城市的做法,委托专业公司开展PM10、PM2.5等污染源的解析工作,分析来源及组分,研究环境空气污染成因,针对解析结果,综合多方数据,确立污染来源,并征求学者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系统性的整治措施和治理工程。
二是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和健全大气防控工作机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污染源监管、减排、断面达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环境保护工作量剧增,并且环境保护为群众所高度关注,群众环境信访量增多。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增设工作机构,招录专业人才,全面履行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责。
大气办也应创新组织构架,理顺人员关系,出台有效的工作方案和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严格各类涉气污染项目审批。
环保、市监等部门应联合严控或暂停审批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新建项目。
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区域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煤炭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加强各类新建项目的审批管理,对凡是被列入源解析中的染污因子的项目,应从严审批。
四是强化执法监管。
要加大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力度,首先就要从强有力的执法入手,各部门应积极主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执法,形成合力,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和非工作时间执法检查,对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及时予以严厉查处。
同时,加大执法的频次,严厉打击污染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考核与执法监管工作机制,对各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对执法情况进行监督,对执法不到位、不履职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