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周期及宏观政策

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周期及宏观政策
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周期及宏观政策

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周期及宏观政策

作者:郎芳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张跃庆房地产经济周期调控与可持续发展1997

该文运用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在比较和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动态地考察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房地产业的复苏性发展历程,借以探求中国房地产业在参与国经济运行中的贡献及其产业自身增长与周期波动的内在机制,为实施反周期调控,最终实现中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全文共设三个部分,在丰富的理论综合和发达国家相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类比的过程中,既理论地描述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一致性,又注重从社会主义特殊性及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着手,实证的探索中国周期波动的形成及运行的机制与特征.进一步就实现房地产经济自然周期波动、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设定方向,用较大篇幅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次提出了较具有实现可行性的方案设计.

2.学位论文牟会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2009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先导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其发展速度和发展周期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周期紧密相关。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200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急剧萎缩,销售疲软,房价松动,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资金链紧绷,财务危机一触即发。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成为目前各方都关心的话题。而财务预警的最大特点就是对风险的事前预测,能够通过对房地产企业内外环境数据的分析,对其财务运营状况进行跟踪、监控和预测,在危机来临之前尽早的发现财务风险信号,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企业资金安全。因此在当前情况下,选择房地产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在站在企业的角度,构建了房地产企业微观预警模型。首先对财务风险预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详细分析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特征以及风险成因,识别出导致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外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选取方法与模型的构建流程。最后应用研究部分,文章利用SK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2003至2008年公开财务报表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进行财务指标筛选,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功效系数法和专家打分法对公司财务风险现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进行了建模分析。本文探索性的将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及灰色预测法用于指标筛选和模型构建中,提出了构造“适合企业自身”的微观预警模型的理念,并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因素两方面对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价,从而成功的构建出SK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结果表明,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很高的识别能力,利用灰色预测建立的模型精确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短期预测功能。

3.学位论文吴宁峰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关系研究——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2004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以知识经济为特征,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这一方面,全球经济将沿着一体化方向继续向前发展;但另一方面是“经济过剩”寻求扩大国内外市场与供给不足并存,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但问题也同样存在着。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扩大内需,寻求新的市场,同样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选择。把住宅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就是这一战略选择的具体化。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其发展速度、规模及发展周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及经济周期紧密相关。充分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对研究房地产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促进房地产业在新世纪更好的发展,实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为切入点,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剖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揭示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迫切性,进而分析、探讨了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战略地位与主要作用,同时对上述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4.学位论文黄兢武汉市房地产业发展问题研究2007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房地产政策的不断改革中,我国房地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不断的趋向于完善。从整体上来看,房地产价格一直保持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那么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会城市的武汉,其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本论文在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国内外房地产业资料以及武汉房地产发展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对武汉市房地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详细地分析研究,针对武汉市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从整体上概括出武汉房地产业发展的轨迹。从而对武汉整个历史发展轨迹有一个抽象的了解。在对武汉房地产的发展周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本文主要从武汉房地产投资情况、房地产企业银行贷款比例、供求与空置、房地产价格等指标进行了详细地数据分析。从而得出武汉房地产业总体运行是相对健康的,但是各项相关指标均偏高,有潜在房地产泡沫风险因素。为什么武汉房地产业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因素呢?本文就房地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武汉的具体情况,分别从房地产开发成本、供给与需求、国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与政府政策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最后针对武汉房地产业发展的具体状况,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方面的建议,希望能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国内对房地产业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全国角度出发,对各个地区房地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等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对于其他地区的研究相对很少,几乎没有。考虑到房地产业是具有极强地域性的产业,本文仅从武汉这个中部地区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行研究,在对武汉房地产的基本状况分析后,针对本地区的特点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其他城市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数据收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之处。未来的研究可以不单单仅从数据上进行研究,还可以从模型函数形式等其他方面进行分析,加以改进,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加广泛的指导意义。

5.期刊论文刘石成.吴强.Liu Shi-cheng.Wu Qiang商品房价格与我国房地产业周期发展-税务与经济2007,""(4)

相对持续高涨的房价,我国城市居民购房能力萎缩.房地产业连续9年的快速增长,使其到了发展的巅峰.发展过热的争论和投资过快引发的经济问题,实际是房地产业周期性发展规律的必然表现.房地产业周期性发展的拐点近年将会出现,未雨绸缪应引起高度重视.

6.学位论文胡小宁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分析2002

该文通过对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较全面的财务分析,在印证了中国房地产业正逐步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周期的基础上,找出了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通过分析中国正式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等事件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对中国的房地产业和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了前景预测.在中国,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全面财务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是从上市公司几个简单的财务数据来估计出上市公司的情况,相对比较表面化和简单化.作者希望通过该文的写作,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这方面的研究引入更深的层次.

7.学位论文刘芳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2009

我们知道,房地产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也是现在的热门话题。本文研究了房地产业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研究了房地产与能够对它产生影响的可量化的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另一部分研究了房地产与能够对它产生影响的非可量化的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主要是简单地通过日本的房地产发展周期来表明房地产业与宏观经济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然后就进入了主题,分别用可量化与非可量化因素进行了研究。

对于影响房地产的可量化的因素,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水平、物价水平、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货币发行量等等。但是基于因素的重要性和数据查找的难易性,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是采用了两个可以量化的因素,那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水平。在本文的第三章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利用统计软件spss15以及sas9.0来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根据拟合结果得出房价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具体模型。从得出的模型可知,在GDP与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缓慢的时候,房价增长幅度很小,2002年可以算是一个拐点,从2002年以后,随着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急剧增长,房价开始大幅度的上升。这与2002年以后,我国先后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有关。

对于影响房地产的非可量化的因素,在本文的第四章中,我们主要是研究了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如:地税政策、金融政策等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在本章中,我们枚举出我国近年来所出台的影响房地产业的政策,以及政策出台后对我国房地产业产生的影响。引述了金融危机时,国外发达国家实施的那些控制本国房地产业的政策,以期能给我国政府在非常时期引导房地产业的措施作出借鉴。

8.期刊论文房地产业正步入新的发展周期--访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顾云昌-中国地产市场2001,""(6)

身为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实在太忙了,以至于笔者不知拨了多少电话,才在一个早上刚从外地回到办公室,晚上又要上飞机的日子找到了他.万幸没有错过截稿日期.顾云昌最近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房地产业正进入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他的忙皆因于此.

9.学位论文朱永广西斯壮房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05

房地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既关系到国计,又关系到民生,是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推行城市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货币化为契机,我国房地产业迅速恢复、发展、壮大,显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本文主要探讨广西斯壮公司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斯壮公司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状况、主营业务状况和财务状况,并介绍了广西房地产的发展概况和斯壮公司房地产业的概况,并通过分析广西房地产的发展周期和斯壮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来取得发展房地产业的依据。为了能够在新时期的房地产市场竞争中获胜,本文还分析了斯壮公司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分析了斯壮公司发展房地产业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符合斯壮公司实际情况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非常规的战略手段。能够立足市场的房地产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把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变化相协调,能够积极实施战略管理、优化资源和创新经营的企业,本文还通过一些实例对文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论证,并通过对斯壮房地产业的研究来印证房地产战略管理在日趋激烈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10.学位论文郎立房地产项目策划方案制定的探讨2003

房地产业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古代就有关于交换和买卖土地的记载,但其真正获得发展却是近些年的事。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凸现,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增长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其次,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有广泛的带动作用;第三,房地产的发展周期同国民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加强对房地产有关理论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从体制、管理、人才、资金、项目策

划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和发达国家成熟的房地产业有较大的差距,其中策划水品较低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进行成功的项目策划是摆在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房地产项目策划是指一个开发商从拿地开始,进行市场调查、消费者心理行为分析、市场定位、项目规划设计、制定价格策略、广告策略、销售策略、物业管理前期介入的全过程策划与部署工作。房地产项目策划是将策划理论与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等有关理论与知识结合,并应用于房地产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自90年代初房地产业在我国内地复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估价、经营、营销等高校教材及参考书就不胜枚举,但这些教材与参考书只是就房地产项目或企业的某一局部进行研究,不是就房地产项目运作的全过程进行探讨;特别是在对房地产项目运作过程中,对于房地产产品和房地产市场需求相结合这一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没有太多文章。

本文站在代理商的角度,综合引用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的科研成果和资料,对房地产策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判断和归纳,尤其在策划程序方面的论述比较详尽,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就房地产策划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就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思路进行说明;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房地产介绍了房地产和房地产市场的特征,以及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较系统地介绍了房地产项目策划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提出了全程策划的基本程序;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分析部分,也是本论文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主要按照房地产项目全程策划的步骤,对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德意馨苑项目进行了全程策划。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74256092.html,/Conference_6500055.aspx

授权使用:企业销售部(qyhn),授权号:d5579159-11d6-4c73-98d4-9dd0015ff76f

下载时间:2010年8月12日

中国当前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经济周期 第二次下降周期 1995-1999 (2000年上半年经济有所回升,但下半年起,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 2002-2007 第三次下降周期 2008- 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2007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阶段性分析: 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的发展靠什么

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这是已被世界所公认、被世界经济发展所证明、被理论界所肯定的事实。然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在这三驾马车上施力和侧重是不同的,这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口主要是净出口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突破50%以后,逐年提升,一直在60%以上,2008年由于后几个月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达到约58.5%,但是外贸依存度过大带来的负作用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急剧下滑而暴露无疑,面对持续的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严峻局面,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推动措施,主要靠哪驾马车来“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更加关注的课题。有人主张主要靠消费,有人主张靠投资。根据我的分析,应该在逐步降低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最理想的是经过几年努力,使我国外贸依存度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短期内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坚持不懈地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消费、增加国内需求,来最终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坚定信心,使危机成为这一特殊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驾马车 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使人又一次更加地清醒地感受到蝴蝶效应。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紧接着第三大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大摩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因财务困境,美联储不得不拿850亿美元资金救助,华盛顿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的储蓄银行,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随之不长时间就演变成为一场国际性、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中国房地产各阶段发展史(非常详细)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1年,在深圳、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试点,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市场经济之后变化很大,其中房地产开发相当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于是他吹响了中国发地产开发号角,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是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形成了严重泡沫。于是下令停止银行贷款。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 1993年底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8至2003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8 里程碑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 7月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 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 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 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 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

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从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 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 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 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 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 的25年,从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

改革开放30年体会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30年体会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中国房地产经纪行业是一个既古老又新潮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5千年的文化里我们中国房地产经纪活动萌芽于西汉,在唐宋之后得到了较快发展。1949年后,随着国家废除房地产私有制,禁止房地产买卖、租赁,房地产经纪也逐渐被取缔。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经纪行业开始复苏并以较快速度发展。目前,我国房地产经纪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房地产经纪30年发展进程 房地产经纪具有提高市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等重要作用。房地产交易(包括买卖、租赁、互换、抵押、赠与等)是房地产经纪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房地产经纪又是房地产快速、高效、安全交易的保障。房地产经纪和房地产交易相伴而生,相互促进。改革开放30年来,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房地产经纪大致经历了复苏、初步发展、快速发展、调整发展等阶段。 (一)复苏(1978-1992年) 1.复苏的背景 我国房地产经纪业复苏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兴起为背景,以房地产权属登记为条件,以落实私房政策为契机。1980 年开始,国家推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陆续出台了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个人建房、房地产市场培育等一系列发展房地产业的政策。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包括房地产市场,这宣告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诞生。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规定了房屋产权登记制度,1990年全国基本完成了房屋所有权登记工作,为80%以上的房屋所有权人颁发了房屋权属证书,这为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经纪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80年10月30日,国家城市建设总局下发了《关于转发北京市、辽宁省落实私房政策两个文件的通知》(城发房字[80]264号),开始落实私房政策,使大量房产在短短几年内发生流转,客观上形成了市场供给和需求,激活了房地产市场,也为房地产经纪活动的再现创造了契机。 2.复苏的表现 房地产经纪的复苏主要表现为房地产经纪服务主体的出现和民间房地产市场的形成。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05)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图1 194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 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1949-2009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正逐渐向“平稳的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迈进。 最后,2009年正在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演变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这些冲击主要表现在:外部需求降低、出口面临更大的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将难以实现。在这种新形势下,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滞后效应,各大机构纷纷调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预期,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和2010年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5%和8.5%。不管是从现实宏观经济数据,还是从权威机构的预测值,我们认为,2009年将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并极有可能在2012年达到这一周期的波峰。 (二)长期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结构特征

我国房地产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我国居民的住房一直是按福利分房的政策来解决。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按照分配住房的时间、数量和地点考虑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 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设想,指出改革的方向是住房商品化。首先改革围绕“三三”制补给出售新建住房政策进行试点。按照这个政策,个人购买住房的房价款,由个人、单位和政府各承担1/3,即个人只需支付房价款的1/3,就可以买到住房,其余房价款由单位和政府补贴。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随后,福州、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开始试行。1988年4月,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1989年,由于政治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91年5月,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上浦东开发的带动作用,199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趋势。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从1992年兴起的。1992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此前的“房改”、“地改”始终步履维艰。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兴起,交易活跃。其重要标志是1992年前几个月社会各界普遍公认的一个社会新热点----“房地产热”的出现:全国前四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8.3%,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6%,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 14.6%,而商品房完成投资却增长78%,商品房销额增长63.3%.1992年下半年:膨胀.199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底增长175%,新开工面积增长78.1%,利用外资增长228%,全年商品房销售额比1991年增长80%,房地产公司增加2倍. 1993年上半年达到顶峰.这期间,全国商品房完成开发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43.5%新开工面积增长136%;新增开发公司6000余家,至此,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已达19000多家. 1993年下半年----1994年3月:受挫折相持.1993年7月起,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相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心态上看,很多人认为宏观调控是暂时 的,“年底将出现新一轮高潮”;二是从实际价格上看,很多大城市基本不见降价,“有价无市”的局面非常明显;三是完成的投资增速比上半年有所下降,但仍比1992年高.这种局面大致持续到1993年3月. 1994年3月至1995年:房地产进入理性回落、平稳发展阶段。1994年3月“两会”之后,房地产市场开始理性回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9%的经济增长速度和130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计划,逐渐平静了社会上期望房地产市场出现新一轮高潮的心态。1995年是国家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的一年,在房地产领域,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市场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住宅、办公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等商品房的投资比重更趋于市场需求结构;地区差异有所缩小;用于炒作的资金和投机性的投资明显减少;中介咨询、物业管理也获相应的重视和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它既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达到富强的目标;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展高尚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文明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三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实现富强,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民主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民主,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社会条件;实现文明,既为物质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条件。 (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多选)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 (三)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多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新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指: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3年第27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多选题)。第三步,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本世纪头20年我国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

288浅谈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汤超 唐山市国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远古时期,人类主要依靠天然洞穴,野外群居,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了钻木取火,学会了种植作物,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化,人类懂得了如何搭建房屋遮风避雨,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中国社会逐渐出现了大量房屋建设,宫殿林立,统治阶级的产生注定了权力的私有化,物质的私有制,所以渐渐地出现了房屋买卖和占有。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历程;买卖;私有制 我国房地产行业源于人类文明的初始,到西汉时期才产生比较正规的房屋买卖,当时人们并不怎么在意这个行业,但这却是一个萌芽的开端,封建社会制度转为专制,到了唐宋时期房屋买卖才得到比较广泛的发展,许多达官显贵开始通过自己占有房屋的面积大小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以致出现现今残存的所谓古代庄园,现在的庄园其实都是古代达官显贵的府邸。近代社会以后,常年战乱不断,以致房地产行业几近灭绝,因为战乱年代无法保障资金的财产,更多的商人和官员将眼光转移到金银和首饰之上,新中国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巩固,领导阶级幻想创造一个公有制的国家,人人均等,人人平均,在新建的律法之中,严格规定废除房地产私有制,严禁个人买卖房屋或者对外租赁,所以房地产行业在法律制度下逐渐消失,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中介行业渐渐苏醒,有了复苏的迹象,目前我国房地产中介行业已达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接下来我简单描述一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 1 房地产中介(经纪)公司的产生 房地产中介公司其实就是在房屋买卖过程中的一个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房地产行业中起到了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房屋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使房屋买卖更加有保障性,从而维护了买卖双方的共同利益,所以房产中介公司才可以在房地产市场中存活下来,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包含房屋买卖、租赁、互换、抵押物品等多种交易,房屋买卖伴随着房地产中介的产生,两者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2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几个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将近 30 多年的岁月里城,在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改建、乡镇改造的国内大形势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为经济复苏、房地产初步发展、房地产行业初具规模、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等四个阶段。 2.1 房地产行业的复苏 建国以后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人民经济得到很大改善,1980 年以后,国家对于居民城镇住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开始允许个人房屋自由买卖,但是土地依旧公有制,政府正式出台了土地有偿使用、个人建房、房地产建设综合开发等政策,中共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这明确宣告了从此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诞生。 自从法律制度健全以后,全国 80% 以上的房屋所有人基本颁发了房产所有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为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不正当交易创造了条件,做好了铺垫。 2.2 房地产的初步发展 房地产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产生和民间个人交易的形成。初步发展时期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主要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政府各个事业部门事业单位性质建立的房屋交换站、房屋交易所和民间房地产交易市场,这类官方承办的房地产公司机构承担了当时社会人民交易服务的职责,人们手里多余的房产可以通过正当渠道自由买卖了,第二类是工商部门批准的房产中介企业,90 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大城市均出现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中介,第三类是民间自由买卖房屋的个人,这类人或许以前从事过房地产行业,熟知房屋信息,懂得房屋交易过程中的相关法律,但是他们的基本文化不高,所以常常遭到同行人士的蔑视,通常被人称为“房纤手”、“房虫子”,虽然在房地产市场中挣到了一些钱,但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大的发展。 2.3 房地产市场初具规模 随着少数人群的房屋自由买卖,渐渐地房地产中介公司被人们所接受,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前,房屋买卖并不被允许,但现今却成为一种模式,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经济活动的权限也被慢慢房款,随之社会上便出现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人群开始以个人名义购买多套房屋,等待房屋价格上涨之时,以高价卖出,巨大的利润诱惑了太多的人,这时房地产行业已初具规模。 2.4 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 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民经济较之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人民依旧是将自己的钱存至银行,每年只是吃利息,从而导致货币流通不畅,国内消费水平低下,政府为了鼓励国民消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1 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部门占90%以上,除公私合营企业的资本家拿定息、居民储蓄存款有很少利息外,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 2 经济增长波动: 经济增长波动状况:1956~1978年。这个阶段经济在决策失误和政治动乱中大起大落。波动之剧烈在世界经济史上罕见。这个阶段包括1956~1958、1958~1966、1966~1970、1970~1973、1973~1975、1975~1978年等6个周期。22年中6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3.7年。 在这6个周期中,有3个属于经济增长绝对下降的古典周期,即1958~1966年周期,1966~1970年周期,1975~1978年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份,最低的年份,负增长的年份,都出现在这个时期。1960、1961、1962、1967、1968、1976年等6年均属负增长。各个周期的波幅很大,分别达到17.5个百分点,46.7个百分点,30.5个百分点,5.4 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14.4个百分点。各周期内平均增长率,即波位分别是13.25%,3.975%,7.225%,6.1%,4.7%,5.6%,各个周期的波位相差较大。这从侧面反映了经济波动的剧烈。这一时期经济波动的状况是:波动周期短,波动幅度大,波位低。波动类型属大起大落型。 3 经济增长质量: 1957~1978年,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忽略了对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很差。 这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1952年~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 %。(注:郭庆、胡鞍钢:《中国工业经济问题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版,第30页。)。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注: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工业,按净产值计算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年~1978年平均增长3.4%。其中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2.6%。1966~1978年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1.5% 国民经济的另一重要部门——农业,由于人口的膨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递减。按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仅为1957年的94. 8%,年均每年下降0.2%。由于增长效率低,到1978年,全社会每个就业人口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32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34%。 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差还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下。每100 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1957~1978年为19元。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实际情况是:“一五”时期(1953~1957)为32元,“二五”时期(1958~1962)只有0.9元,“三五”时期(1966~1970)22. 4 元,“四五”时期(1971~1975)为15.8元。平均每增加100元的国民收入所需积累额,“一五”时期为312元,1957~1978年则为526元。从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益看,资金使用效果也不大相同。如每吨标准煤所生产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1 086元,“二五”、1963~1965年、“三五”、“四五”、“五五”、“六五”各个时期分别为504元、695元、737 元、579元、547元、767元。它们在504元至767元之间,远远低于1957 年以前的时期,也低于1978年以后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对经济建设的冲击,固定资产形成率、交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4256092.html,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 作者:朱杰 来源:《商情》2009年第14期 [摘要]跨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从低迷走向复苏,并且经济增长表现良好,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又将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初期阶段表现为“横向型经济”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地,最大化的全方位追求“量”的扩张;中期阶段表现为“纵向型经济”以竞争市场为目的,重量形出击,不断完善、创新技术来深化市场需求;后期阶段表现为“纵横交错型经济”这时基本形成了全球性的少数企业的垄断形经济,既追求“量”的扩张又讲究“质”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全球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理论基础。它深刻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经济工作 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和精辟的阐述。正 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 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第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第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添了新内容。第五,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机制和手段正日趋成熟和完善。第六,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实施。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行政指令性、计划纵向分配资源的方式 已基本上向多家竞争、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实现了由凭票供应、商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品种繁多、产品丰富的买方市场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向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经济转变;经济运行由以“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并与资源约 束相结合的类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周期性规律探究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中国经济周期性规律探究 中国经济周期性规律探究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 三、规律探究与验证: (一)中国经济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天然的扩张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经济具有的周期性的规律天然的扩张性:只要银根一放松,下一年经济就会加速增长物价就会尾随增长,只要银根一紧缩,下一年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物价就会回落。 上述规律与第四次经济周期的起始阶段表现相符,但1996-1999年的经济发展并不呈现出这种规律,尽管银根放松了,经济未呈现加速增长的现象,这是因为1996年是我国实施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九五计划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阶段,经济的发展势必会遭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第五次经济周期中02-03年利率有所下降,银根放松,经济与物价出现加速增长,07-08年多次调整利率,银根收紧后又放松,经济增长率、物价呈上升后又下降的态势。 根据改革开放后第四、五次经济周期数量指标的分析可以验证只要银根一放松,下一年经济就会加速增长物价就会尾随增长,只要银根一紧缩,下一年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物价就会回落这一规律。 (二)两轮经济周期之间的过渡年的特征(三)经济增长率先于通货膨胀率一年达到最高点,两者同时达到最低点(四)通胀率与同期利率、下一期经济增长率关系规律 只要某年度通货膨胀率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则下一年度经济增长率必定高于此年度经济增长率;某年度通货膨胀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则下一年度经济增长率必定低于此年度经济增长率。(五)经济增长超过10%两年,则第三年国家必然采取紧缩政策,将第三年经济增长率降下来四、总结: 参考文献: 张林昌,王成.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与行业配置的宏观视角[J]. 国泰君安证券,20XX. (美)伯顿,李薇.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经济周期的规律[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周婷婷.探寻中国经济周期规律着眼未来行业轮动[J].凤凰网(财经),20XX 张建瑞.中国经济发展不服从经济周期规律吗[J].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XX.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