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二聋程文慧《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武汉二聋程文慧《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武汉二聋程文慧《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

美术与自我、社会

第三课托物寄情

【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年级】高二年级

【课时】 1课时

【设计人】程文慧

【单位】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

【教学目标】

1,通过美术作品的学习,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

2,通过美术作品的学习,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绘画表现自我,表达人生观。【教学重点】美术作品中隐喻和象征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通过对作品中隐喻和象征的表现形式的学习,能够探索到艺术家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人生经历和精神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艺术家生平。

2,学生准备:笔、画纸

【教材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的一课。课中通过隐喻和象征的表现形式,分别讲解了艺术家通过物象的人格化、典型人

物形象等方式寄托自己的精神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自我。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视觉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然后用类似的方法来分析其他的作品。教学过程中运用分组学习、共同讨论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学习、探索、实践和总结,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果通过绘画来表达人生经历和精神情感的。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本课的学习内容繁杂,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要想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让学生对“托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难度确实很大。因此在设计教学中,采用分组学习、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把整个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组学习,每一个小组得到一个学习任务,通过讨论、总结形成共同的结论。这样既可以在一堂课内完成好既定的教学目标,又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团结协助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本课教学中,设计思路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对画面的内容很感兴趣,在具体的分析中缺少对事物的联想,主要表现在作品分析中对艺术家生平和所处的历史环境缺少分析和了解,不能够全面理解和解读到画面里隐含的情感和情绪。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部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分析方法,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教学拓展】

通过对本课“托物寄情”的学习,结合目前中学生现状,通过网络媒体等工具,搜索一些身边反映中学生现状的案例,结合案例分析,中学生应该如何在家长、老师、同学和自我之间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自己人生理想。

【版书设计】

《晚安贴》鱼独善其身

静物的人格化《艺术家的卧室》枕头、椅子思念、紧张和焦虑《画家的桌子》生活用品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典型人物形象《剪花娘子》人物形象自身的精神写照

《到前线去》人物形象昂扬的斗志

《怒吼吧,中国》人物形象呼唤、号召、激昂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作文指导 “托物言志”作文指导 设计者:曾长春 【教学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2.明确“托物言志”的本质是“观物感人”,基本手法是比喻、拟人、象征;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作文。 3.从“致用、比德、畅神”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人格境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作文。 2.难点:如何对自然美进行审美。 【教学过程】 一、了解“托物言志” 1.结合欧阳斌《走,看云去》作者在“云”中寄托的主观之志。 2.揭示:“托物言志”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二、探讨“植物四君子”的文化内涵

1.何为“君子”?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2.“植物四君子”文化内涵探究。 “梅花”文化内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梅花具有同人一样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兰花”的文化内涵:高洁、典雅、坚贞不屈。 “竹”的文化内涵:象征气节。 “菊花”的文化内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象征高风亮节。 3.自然之物同人的心志相似相通。 三、走近诗文看“托物言志” 1.《石灰吟》。 石灰的形成过程:深山采石——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下清白。 人的相似之处:陋室之人——发奋刻苦——受尽艰难——获得成功。 《竹石》。

竹:坚韧不拔,挑战风吹雨打,不畏一切茁壮成长。 人:要像竹与自然抗争一样去同生活抗争。 《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落花生》。 用落花生比喻人生,意味深长。 2.“托物言志”的本质探析。 抓住物的特点,展开联想,发现做人的道理,寄托人生之志。 (板书:物志) 四、“小草”内涵探析 1.出示“小草”图片,播放歌曲《小草》,学生谈自己认识的小草。 2.根据学生对小草的认识,引导学生发现小草的内涵。 出示歌咏小草的内容。 总结小草也有内涵,让学生明白自然之物皆有内涵。 3.总结:观物感志。(板书:观感) 五、走近大自然,感悟人生

湘美版高中美术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式导入 谈话式导入:同学们有过情绪低落的时候吗?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这种情绪的? 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心里很不开心。我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只小鸟,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发呆,我发现我跟它之间是那么地相似。这一刻的感触让我画下了这样一幅小品。不管这幅画的水平如何,但这只小鸟寄托了我当时的心情。【托物寄情】 活动2【讲授】一、体验笔墨写意精神

后来,我又读到了这样一件古人的作品,同学们看画面描绘了什么?【画家用简约的笔墨,画一只小鸟站在莲蓬上。】 事实上,画家在纸面上留下了什么?(笔墨:墨线、墨点、墨块,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表现出了一些水墨趣味,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总结:林风眠先生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锤炼线条。”可见笔墨技法并不简单。如果要在笔墨技法中融入情感的表达,就更加不易。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徐渭是怎么做的。】 徐渭的笔墨效果?(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酣畅淋漓。) 想象一下徐渭作画的状态。(挥毫泼墨,大气磅礴。) 墨葡萄寄托了徐渭什么情感?(徐渭:字文长,他的诗、书、画创作在明朝数一数二,而且是一个戏剧家、军事家,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却屡试不第。一生坎坷、晚境凄惨。“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一种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怅然,尽情宣泄于笔墨之中。透过墨葡萄的枝枝蔓蔓,我们仿佛看以看见一个落魄文人的形象。) 小结: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其实就是让笔墨超越物象的束缚而直指内心世界。 活动3【活动】二、深入赏析八大花鸟 徐渭的这种大写意风格,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而后来者学他能有超越的,唯有八大山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八大山人。 1.八大山人简介: 八大山人的身份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王孙、遗民、僧人、癫狂者、文人)我们所说的“八大山人”,是指晚期。 【符号一:研究者发现,八大山人的落款非常独特:八大连写,既像哭、又像笑,山人连写是一个“之“字。哭之笑之:既是他的癫狂症状发作时哭时笑的状态,又是八大山人哭笑不得的人生遭遇的概括。我们来欣赏他较早期的一幅重要作品《古梅图轴》】 2.遗民情结:《古梅图轴》 A.山人笔下的“古梅”形象与常见的《梅花图》相比有何特异之处?(根露,干折,枝枯、花疏,构成了饱受摧残的形象。) B.题画诗之一:“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尘。”如果让同学们来填空,“?”应该是什么字?(虏,后人为避讳挖去,是清朝文字狱的结果,虏、胡是当时朝廷最忌讳的字。) C.《古梅图》寄寓了山人怎样的情感?(残破的梅树、直白的诗句,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怒和怀念故国的感情,“遗民情怀”已跃然纸上。) D.但是,从这幅画中我们有没有看出八大山人的彻底绝望?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借物抒情 面对生活的浩荡大泽,直接抒情就好比从桥上飞驰而过,借物抒情就好比乘一叶扁舟,听耳畔琴声悠扬,看湖面云影飘摇,一路前行,一路欣喜。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触动和感悟,让我们的生活之路多一些绿荫和花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借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会看着月亮就会产生思乡情呢? 因为中秋月圆时正是万家团聚时,所以诗人看着皎洁的明月会情不自禁产生思乡之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诗又是借物的什么特点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句是借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抒发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二句是说诗人的愁思就像这一江东流的春水绵绵不绝。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诗句又是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这里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人的悲欢离合之情。 景跟情感有什么联系? 描写的这个景物和要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3、课文中的借物抒情 《雪》中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日》一文作者借飞蛾和夸父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雷电颂》这篇散文诗,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海燕》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4、老师讲解: 借物抒情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物象本身,而要通过物象的特点,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实现物与态的融合美. 借物部分往往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抒情部分常常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 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 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 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进行欣 赏的良好习惯,创作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梅,傲雪傲霜、不惧寒冰、自强不息。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她的不惧寒冰,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的自强不息。 兰,高洁,比喻人品的清高。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培训讲学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群诗材料:《石灰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卜算子*咏梅》、《竹石》 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四首诗词,都是托物言志诗,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师) 对资料的整体感知(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

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谜底:爆竹。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自己要一鸣惊人的壮志呢?(引出托物言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见课件)(板书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来品味托物言志(课件出示四首古诗)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咱们先来共度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师纠正后生再读。 2、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明确:物、志因此学习此类诗文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找什么?找物。 其次,既是托物言志,那么这个所托之物一定与所言之志有共通之处。所以第二步,我们是要看,看什么?看物的特点。(提示:从诗文里找)明确:《石灰吟》里的石灰特点: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析,析什么?从物的特点里析其品格和神韵明确: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他表现的“若等闲”“浑不怕”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甚至无惧死亡。而“留清白”又是何等的高洁。

托物言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托物言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丰都实验小学陶勋愉 一、教学目标: (一)学科目标 1.能根据议题快速浏览文章,捕捉关键信息。 2.能找出描写“物”特点的句子和表明“物”与“志”(“情”)内在联系的句子,能初步体会。 3.能初步表述出“物品的主要特点与志向和意愿的相同点和相似点。” (二)同时目标 感受世间万物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思考。 二、教学内容 (一)知识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二)关键词:快读浏览,托物言志 (三)相关知识:状物描写 (四)教学重点:找出描写“物”特点的句子和表明“物”与“志”(“情”)内在联系的句子,能初步体会 (五)教学难点:能初步表述出“物品的主要特点与志向和意愿的相同点和相似点。” 三、教学材料 教材课文《梅花魂》《落花生》相关段落,课外文章三篇:《新叶》《白杨》《伟大的蚂蚁》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组文章。在阅读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梅花魂》是怎样写梅花的,以及《落花生》是怎么通过写落花生来谈到做人的道理的。(教材中不少文章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万年牢》《花的勇气》,五年级上册中的《梅花魂》和《落花生》等等。老师将学习目标进行适当延伸,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以写物来表达志向和情感的方法就叫“托物言志”。) (二)复习课文,加深认知 1.(出示《梅花魂》)梅花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爷爷”怎样的志向?

(出示《落花生》相关段落)落花生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父亲对我们怎样的教诲? 2.这种通过写物来表达志向或意愿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你知道为什么《梅花魂》中爷爷通过梅花来就能表达出“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的志向呢?《落花生》中父亲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什么要借花生来教诲这样我们呢? 3.一个人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和梅花不怕风欺雪压、凌寒开放是多么相似……有些人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朴实无华不求名利,就好比落花生深藏地底、但营养价值却极高。(三)小组合作,群文阅读 1.这三篇文章都是比较典型的托物言志类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迅速找出文章托何物言何志,并勾划描写事物特征的句子,重点研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品格、思想、感情等表达出来的?将学习成果填写在文章末的表格中。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老师出示阅读任务后,学生安静阅读,独自思考,基本完成任务后,分别和同桌、小组所有成员交流讨论。 (2)托物言志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力,从而突破障碍,达成学科目标。 2.《伟大的蚂蚁》阅读交流和成果展示。 (1)汇报的小组齐读勾划的关键句子。读后谈体会。 (2)汇报预设:文章通过写“蚂蚁”表达的“志向”是:我们没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不能自暴自弃、玩世不恭。蚂蚁非常渺小,但遇到危险时,却抱成一团,为了集体能够险中逃生,一些蚂蚁甘愿牺牲自己。从这一现象,作者感受到了渺小的蚂蚁对生命的珍重。而作为人却常常自暴自弃。作者从中便体会到了这一“志向”。 (3)小组内同学补充或组外同学补充、点评。 (4)老师适机引读、质疑、点评。 3.《新叶》阅读交流和成果展示。 (1)汇报的小组齐读勾划的关键句子。读后谈体会。 (2)汇报预设:文章通过写“新叶”表达的“志向”是:人生,应该充满蓬勃、谦逊和勤恳。新叶坚定执着地等待着春天,……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它辛勤地工作着,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阴遮雨。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 新叶给予了作者启发,让作者明白人生也应该充满活力、勤恳、默默奉献…… (3)小组内同学补充或组外同学补充、点评。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 勉县第八中学刘懿仁 《中考说明》考点概要:(1)初步欣赏诗词的形象特点、体味意境。(2)初步鉴赏诗词的语言特征及表达技巧。(3)初步分析概括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诗词的形象: (一)1、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常用诗歌意象解说: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思乡,怀人)(望月思乡); 明月----团圆或思乡;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 夕阳、落日、斜阳、秋天、流水---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失落、消沉、思念或珍惜美好人生)(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红豆----相思;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年华易逝、时光的流逝); 霜----人生易老,环境的险恶,人生的坎坷;云、秋蓬----游子漂泊不定;杨柳----送别、伤感(折柳伤别、离别);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离散、漂泊之意);落叶----失意;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梅----坚强、不屈不挠、傲雪;兰、荷----高洁(坚贞之志);飞鸟----象征自由; 竹----虚心、脱俗、孤傲、刚劲(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芳草——离恨;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梧桐细雨----凄凉悲伤,萧瑟冷寂(凄楚悲凉);菊----隐逸、高洁、脱俗(傲视);鸦、猿----凄苦、哀伤的象征;

、《散文诗两首》教案

7、《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泰戈尔、冰心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金色花》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 注音:嗅xiù匿nì沐浴mù摩mó 衍yǎn祷告dǎo 惊讶yà瓣bàn 词语:匿笑——偷偷地笑。沐浴——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至爱——最喜爱的人或物。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三、初读课文,感悟韵律:本文该用什么样感情基调来朗读? 应是喜悦、舒缓、温馨、深情 要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天真、稚气。 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磁带),学生仿读。 例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2:“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四、再读文章,感知内容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展现了“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他也要无私地来回报母爱。 3、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事?) 早上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中午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黄昏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求妈妈讲故事。 五、三读文章,感悟主旨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印度最美的圣树上的花朵,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

托物寄情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托物寄情》教案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 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 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3、态度、情感价值观: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善充实。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教学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 七、教学过程: 1、(幻灯片1)导入: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

公开课托物言志作文教案1

区级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3年5月3日 地点:泸州七中 班级:2015级12班 听课者:古蔺叙永骨干教师跟岗学习者、全区部分语文教师 借双翅膀去飞翔 ——如何写作“托物言志”的文章 教学目的:“托物言志”状物时要经过自己真正的观察和感受,写生动写细致。要注意状物的顺序性和目的性; 志不恰当或没有志的,有志尽量要再写到“人”;“物”是躯体,“志”是灵魂,不能本末倒置;选物、 言志要有个性,志要有时代气息。 教学重点:掌握托物言志的方法,既要托物又要言志。 教学难点:既要托物又要言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假如你的班主任老师生病了,你会送什么花?为什么?假好哪一天,赵老师当市长了,你会送什么花?为什么? 理解感知:(出示幻灯片) 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阅读理解:(出示幻灯片) 一、示范分析:于谦《石灰呤》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坚贞不出、洁身自好高尚品质) 二、阅读下面文章片段,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在房屋的墙面上、房顶上;在花园的栅栏上、篱笆上,爬着一种绿色的植物,这就是“爬山虎”。 它偎依在洁白的粉墙上,绿白相间,犹如一大块翡翠镶嵌在白玉中,格外美丽。 “爬山虎”不如它的名字那样威武。它没有有牢固的根基,它的干和枝差不多粗细;但是,它奋发有力,坚强不屈,无数只“脚”攀住墙壁,在你没注意的时候,又迈出了一步,努力向上攀登。它柔软而强劲的身体里,显露的坚强毅力和无限生机,使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 “爬山虎”没有五颜六色的鲜花那种娇艳的姿态,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但它却给人以力量,使人们努力奋进。每当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正想偷懒时,一想到“爬山虎”那种奋发向上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就感到羞愧。这时,这会立刻振奋起来,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爬山虎”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的。你看它,不管刮风下雨,墙面多滑,它总是一步一步向上长,直到墙顶,俯瞰大地。它生长速度慢,不如雨后春笋,可是,过不了几天,你会突然发现,它又长高了,纤细的身影努力向上,漫成一片。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9篇)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9篇) :文学散文优美散文归有光细节描写项脊轩志亭亭如盖寒花葬志《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母过余(探望)

托物言志作文教学案例

托物言志作文教学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托物言志”类作文教学案例 ——以《桃花心木》为例谈“借物喻人”类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借物喻人”类的叙事性作品在教材中为数不少。经典课文有许地山的《落花生》、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以及《白杨》《梅花魂》《桂花雨》等。这些文章,以叙事为经纬,以状物为核心,但终究以抒情或言志为旨归。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是其最通常的表现手法。“物”有物性,本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此类作品中的“物”作为一种叙述对象,又不可避免地被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也就是说,它已不只是具备了物性的纯粹的“物”,也是作者情感写照的载体,它在“被人格化”后具有了普遍的象征意味。这样的“物”,也就与本质的物不能同日而语了。 如此说来,这一类叙事性作品在教学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结合教学实例,浅要谈几点观感。 一、言之有物:感知“物”的特性 明月寄相思,菊花寓高洁,似乎约定俗成,自然而然。但这需要一定的认知阅历和言语积累。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仍需要从事物本体说起,引导学生从形貌、内质和特征等方面来认识它。因为只有对本体的了解和认知,才可以由此及彼,更完整地理解其所寄寓的“意义”。 【片段一】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读一读这些词语,请大家想象一下桃花心木这种树的模样,或者联系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桃花心木。 生:我知道桃花心木生长在非洲,后来台湾也有了。这种木材适合做家具。生:我觉得这种树亭亭玉立,很漂亮。 师:又实用,又优美。你很有审美的眼光啊! …… 【解析】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桃花心木并不是一种普遍的树种,学生对它的认知又有多少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自己在预习中又了解到什么,综合起来就是对桃花心木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而探寻由桃花心木某一特质而被寄寓的“寓

状物类文章专题教案

状物类文章专题教案 教学目的: 1.回顾状物类课文内容,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状物类课文。 2.掌握一些状物类课文的阅读方法 3.静心阅读,认真思考,运用方法读懂文章。 教学重点:掌握状物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找出写状物的课文 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24篇课文,分为写人、写事、写景、状物四类,今天,我们就针对状物类的课文进行复习。 2.介绍状物: 状物就是对植物、动物、器物、景物作物体上的具体描摹,犹如绘画中的写生。主要是记叙所描绘物体的形状、大小、构造、色彩、环境等,这类文章或是以托物寄情为主,或是为了借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目录是一本书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看到屋里精彩的内容。下面就请大家打开目录,说说写状物的课文有哪几篇?讨论。 (1)散文 《广玉兰》《夹竹桃》 (2)诗

《石灰吟》《墨梅》《马诗》 二、复习《石灰吟》、《墨梅》,总结写状物的方法 过渡:状物类课文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时都了解了,今天来回顾一下。先来看看古诗。 1.出示《石灰吟》,指名读。 出示《墨梅》,指名读。 2.“若等闲”的意思?“痕”?“满”?“乾坤”? 会背诗,会说字的意思,你也一定理解这两首诗。动动脑子填一填,你就会有新的收获。 《石灰吟》坚强不屈 清清白白“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抗争到底 《墨梅》素洁淡雅 香气怡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鄙视流俗 贞节自守 3.小结: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A抓住事物的特点,使得对象个性鲜明; B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方法; C情感真挚、浓郁。 4.再来看看练习中的《马诗》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 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 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 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梅花——初春伯劳乌臼——仲夏莲子飞鸿——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确:第一部分:1-6句第二部分:7-10 句第三部分:11-18 句 第四部分:19-26 句第五部分:27-32句 四、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爱莲说》优秀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

托物言志作文教案

托物言志作文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习作指导教案 如何写作“托物言志”的文章 教学目的:“托物言志”状物时要经过自己真正的观察和感受,写生动写细致。要注意状物的顺序性和目的性;志不恰当或没有志的,有志尽量要再写到“人”; “物”是躯体,“志”是灵魂,不能本末倒置;选物、言志要有个性,志要有 时代气息。 教学重点:掌握托物言志的方法,既要托物又要言志。 教学难点:既要托物又要言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理解感知:(出示幻灯片) 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阅读理解:(出示幻灯片) 一、请阅读下面诗歌,看看诗歌描写了什么形象?有什么象征含义? 1、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骆宾王的境遇)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的人格)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及革命者坚强不屈的精神) 4、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不向世俗献媚高尚情操)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坚定顽强的精神) 6、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虽遭摧残但仍坚守节操高尚情操) 7、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坚贞不出、洁身自好高尚品质) 8、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宁死不屈、忠于故国的高尚节操) 二、阅读下面文章片段,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在房屋的墙面上、房顶上;在花园的栅栏上、篱笆上,爬着一种绿色的植物,这就是“爬山虎”。 它偎依在洁白的粉墙上,绿白相间,犹如一大块翡翠镶嵌在白玉中,格外美丽。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武威七中蔡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 2、能够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学会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作品包含的思想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逐渐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 2、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 教学难点 理解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示范赏析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文学家、诗人的笔下,常常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同样,画家也会通过自己的画作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如,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其“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 兰(高洁):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比喻人品“清高”)。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 菊(傲霜)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正是梅兰竹菊有了这些“君子之风”,它们才成为许许多多画家笔下的题材。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情感表达的关系。 二、作品鉴赏: 1、植物的人格化: (1)示范欣赏《墨梅图》梅花淡雅别致,梅枝劲直、挺拔。 阅读王冕的题画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示范欣赏讲解: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