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凝析气藏开发总结

采收率计算公式

一、 常规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二、 低渗透砂岩油藏 三、 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四、 砾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五、 凝析气藏采收率计算 六、 溶解气驱油藏采收率计算 七、 稠油油藏采收率计算 # 一、常规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1)石油行业标准1(俞启泰,1989年) T V hs k E k r R 0001675.006741.0*0001802.0lg 09746.0lg 1116.0274.0+--+-=μ 式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2)石油行业标准2(陈元千,1996年) S K E o R 003871.03464.0lg 084612.0058419.0+++=φμ 式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适用条件:中等粘度,物性较好,相对均质。 # HIDD_H1

3)万吉业(1962年) R R K E μlg 165.0135.0+= 4)美国Guthrie 和Greenberger (1955年) h S K E wi o R 00115.0538.125569.0lg 1355.0lg 2719.011403.0--+-+=φμ 适用条件:油层物性较好,原油性质较好 5)美国API 的相关经验公式(1967年) 2159 .01903.00422 .0)()1(3225.0--??? ? ???????? ???? ? ? ???-=a i wi r oi wi R P P S K B S E μφ 适用条件:油层物性较好,原油性质较好,不适用于稠油低渗油藏。 6)俄罗斯的Кожакин(1972年) h V S S K E k k r R 0018.005.0171.0000855.0)1000/lg(0275.0lg 167.0507.0* +-+-+-=μ 适用条件:μR =(0.5-34.3) K =(109-3200)10-3μm 2 S *=7.1-74公顷/口 S K =0.32-0.96 V K =0.33-2.24 h =2.6-26.9m 7)俄罗斯Гомзиков的相关经验公式(1977年) h T S Z S S K E oi k r R 0039.000146.027.0054.0180.000086.00078.0)1000/lg(082.0195.0+++-+--+=* μ 适用条件:K-0.130~2.580μm 2 μR =0.5~34.3mPa.s S *=10~100公顷/口 Z=0.06~1.0 Soi=0.70~0.95 T=22~73℃ H=3.4~25m 8)前苏石油科学研究所的格姆齐科夫公式 Z S S S h T K E oi k r R 00085.000053.0173.0149.00038.000013.0lg 121.000080.0333.0* --+++++-=μ 以上各式中参数: E R :采收率,小数; K :平均空气渗透率,×10-3μm 2; μo :地层原油粘度,mPa.s ; μr :地层油水粘度比; υ:平均有效孔隙度; S k :砂岩系数; V k :渗透率变异系数; B oi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S :井网密度,口/km 2; h :有效厚度,m ; T :地层温度,℃; Z :过渡带的储量系数; P i :原始地层压力,MPa ; P a :废弃压力,MPa ;

各类油藏采收率计算公式

一、 常规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二、 低渗透砂岩油藏 三、 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四、 砾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五、 凝析气藏采收率计算 六、 溶解气驱油藏采收率计算 七、 稠油油藏采收率计算 # 一、常规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1)石油行业标准1(俞启泰,1989年) T V hs k E k r R 0001675.006741.0*0001802.0lg 09746.0lg 1116.0274.0+--+-=μ 式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2)石油行业标准2(陈元千,1996年) S K E o R 003871.03464.0lg 084612.0058419.0+++=φμ 式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适用条件:中等粘度,物性较好,相对均质。 # HIDD_H1

3)万吉业(1962年) R R K E μlg 165.0135.0+= 4)美国Guthrie 和Greenberger (1955年) h S K E wi o R 00115.0538.125569.0lg 1355.0lg 2719.011403.0--+-+=φμ 适用条件:油层物性较好,原油性质较好 5)美国API 的相关经验公式(1967年) 2159 .01903 .00422 .0)()1(3225.0--??? ? ???????? ???? ? ????-=a i wi r oi wi R P P S K B S E μφ 适用条件:油层物性较好,原油性质较好,不适用于稠油低渗油藏。 6)俄罗斯的Кожакин(1972年) h V S S K E k k r R 0018.005.0171.0000855.0)1000/lg(0275.0lg 167.0507.0*+-+-+-=μ 适用条件:μR =(0.5-34.3) K =(109-3200)10-3μm 2 S *=7.1-74公顷/口 S K =0.32-0.96 V K =0.33-2.24 h =2.6-26.9m 7)俄罗斯Гомзиков的相关经验公式(1977年) h T S Z S S K E oi k r R 0039.000146.027.0054.0180.000086.00078.0)1000/lg(082.0195.0+++-+--+=*μ 适用条件:K-0.130~2.580μm 2 μR =0.5~34.3mPa.s S *=10~100公顷/口 Z=0.06~1.0 Soi=0.70~0.95 T=22~73℃ H=3.4~25m 8)前苏石油科学研究所的格姆齐科夫公式 Z S S S h T K E oi k r R 00085.000053.0173.0149.00038.000013.0lg 121.000080.0333.0* --+++++-=μ 以上各式中参数: E R :采收率,小数; K :平均空气渗透率,×10-3μm 2; μo :地层原油粘度,mPa.s ; μr :地层油水粘度比; υ:平均有效孔隙度; S k :砂岩系数; V k :渗透率变异系数; B oi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S :井网密度,口/km 2; h :有效厚度,m ; T :地层温度,℃; Z :过渡带的储量系数; P i :原始地层压力,MPa ; P a :废弃压力,MPa ;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改图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 一、*井位于构造顶部,该气藏为底水衬托的碳酸盐岩裂缝—孔隙性气藏,该井于1984年4月28日完井,井深3058.4米,油层套管7〞×2890.3米,油管21/ 2 〞×3023.3米,井段2880.6~2910.2米为浅灰色白云岩,2910.2~2943.5米为页岩,2943.5~3058.4米为深灰色白云岩,井底距离原始气水界面为107.2米,完井测试时,套压15.31MPa,油压14.98MPa,产气38×104m3/d,产水2.1m3/d(凝析水)为纯气藏。 该井于1986年2月23日10:30开井投产,定产量25×104m3/d,实际生产情况见采气曲线图。1986年4月3日开始,气井生产套压缓慢上升,油压、气量、水量下降,氯根含量无明显变化。4月22日9:00~11:00下井下压力计了解井筒压力梯度,变化情况见井下压力计原始记录。 请结合该井的采气曲线和压力计原始记录: 1、计算该井压力梯度; 2、分析判断气井采气参数变化的原因。 **井井下压力计原始测压记录 测压时间井深(m)压力(MPa) 压力梯度 (MPa/100m) 备注 86.4.28 9:00014.25 9:20100014.930.068 9:40150015.270.068 10:00200015.610.068 10:20227115.800.070 10:40270016.100.070 11:00295016.280.0722950遇阻 测井筒压力梯度为0.070Mpa/100m左右,井筒基本为纯气柱。(2)下井下压力计在井深2950m处遇阻表明油管不通畅,气井生产参数变化的原因为油管下部节流所致。

2021年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改图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井位于构造顶部,该气藏为底水衬托的碳酸盐岩裂缝—孔隙性气藏,该井于1984年4月28日完井,井深3058.4米,油层套管7〞×2890.3米,油管21/2〞×3023.3米,井段2880.6~2910.2米为浅灰色白云岩,2910.2~2943.5米为页岩,2943.5~3058.4米为深灰色白云岩,井底距离原始气水界面为107.2米,完井测试时,套压15.31MPa,油压14.98MPa,产气38×104m3/d,产水 2.1m3/d (凝析水)为纯气藏。 该井于1986年2月23日10:30开井投产,定产量25×104m3/d,实际生产情况见采气曲线图。1986年4月3日开始,气井生产套压缓慢上升,油压、气量、水量下降,氯根含量无明显变化。4月22日9:00~11:00下井下压力计了解井筒压力梯度,变化情况见井下压力计原始记录。 请结合该井的采气曲线和压力计原始记录: 1、计算该井压力梯度; 2、分析判断气井采气参数变化的原因。 **井井下压力计原始测压记录

答:该井在生产过程中套压上升,而油压下降,产气量、产水量下降,氯根含量不变(1)4月28日井下压力计测井筒压力梯度为0.070Mpa/100m左右,井筒基本为纯气柱。(2)下井下压力计在井深2950m处遇阻表明油管不通畅,气井生产参数变化的原因为油管下部节流所致。 二、**井位于**气藏顶部,该气藏为砂岩孔隙性纯气藏,该井于1977年4月23日完井,井深1375.7m,油层套管7〞×1203.4米油管21/2〞×1298.8米,衬管5〞×1195.2~1324.9米,完井测试套压9.23MPa,油压8.83MPa,产气量19.4×104m3/d,产水微。1978年2月3日10:00开井投产,投产初期套压8.82MPa,油压8.54MPa,产气21.2×104m3/d,产水0.4m3/d。1990年12月,套压3.82MPa,产气4.3×104m3/d。 请依据该井1978~1990年的采气曲线特征划分生产阶段,并描述出该井各生产阶段的生产特征。 答;根据该井采气曲线特征大致划分为四个生产阶段: (1)上升阶段(产层净化阶段):在此阶段,气井产量、井口压力、无阻流量随着井下渗滤条件的逐渐改善而逐步上升。 (2)稳产阶段:产量基本上保持不变,仅压力下降,在曲线上表现出产量平稳而压力下降的生产过程。 (3)递减阶段:随差开采,当气井能量不足以克服地层的流动阻力、井筒的阻力和地面设备的阻力时,产气量明显下降,递减速度快。

凝析气藏采气工程特点及技术

凝析气藏开发的特点及技术 摘要:反常凝析现象决定了凝析气藏的开发方式和开发技术不同于一般气藏,除了要保证天然气的采收率外,还需要考虑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问题。基于凝析气藏的基本特征,综述了衰竭式开发和保持压力开发的特点,介绍了常用的保持压力开发方式,并总结了我国凝析气藏开发的成熟技术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凝析气藏;采气工程;开发方式;开发技术 凝析气田在世界气田开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地质储量超过1012m3的巨型气田中凝析气田占68%,储量超过1000×108m3的大型气田则占56%。世界上富含凝析气田的地区有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在我国凝析气田也分布很广。根据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气层气主要分布在陆上中西部地区及近海海域的南海和东海,资源总量为38×1012m3,探明储量为 2.06×1012m3,可采储量为 1.3×1012m3,其中凝析油地质储量为11226.3×104t,采收率若按照36%计算,则凝析油可采储量为4082×104t。 1凝析气藏的基本特征 根据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气藏分类标准(SY/T6168-2009),产出气相中凝析油的含量大于50g/m3的气藏为凝析气藏。按照凝析油含量可进一步划分为特高、高、中、低含凝析油凝析气藏,如下表1所示。 1.1 反常凝析现象 凝析气藏是介于油藏和气藏之间的一种特殊烃类矿藏,具有反凝析的显著特点。凝析气藏中流体在原始地层状态下(绝大部分)呈单一气相存在,当地层压力降至上露点压力(又称第二露点压力)以下时,开始有凝析油析出,且凝析油的析出量随着压力的继续下降而先增加至最大值,然后又减小,直至压力降至下露点压力(又称第一露点压力)时,凝析油被全部蒸发,此即为反常凝析现象。特别是对凝析油含量高的凝析气藏采用衰竭式开采,反常凝析现象比较严重。 1.2 埋藏深、温度高、压力高 我国凝析气藏埋深一般在2000~5000m,凝析气藏的原始地层压力高于临界压力,原始地层温度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储层的温度和压力较高。凝析气藏的地层压力一般为25~56MPa,压力系数一般为1.0~1.2左右。塔里木盆地的凝析气藏埋深在4000~5000m 以上,埋藏最深的塔西南深层凝析气藏达6500m。新疆柯克亚深层凝析气藏压力高达123MPa,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超高压气藏。气藏温度一般在70~100℃之间,少数凝析气藏温度高达100~145℃。因此,埋藏深、高温、高压是凝析气藏又一重要特点。 1.3 产出“四低一高”的凝析油 凝析气藏产出的凝析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初馏点、低含蜡量和高馏分的特点。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改图之令狐文艳创作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 令狐文艳 一、*井位于构造顶部,该气藏为底水衬托的碳酸盐岩裂缝—孔隙性气藏,该井于1984年4月28日完井,井深3058.4米,油层套管7〞×2890.3米,油管21/2〞×3023.3米,井段2880.6~2910.2米为浅灰色白云岩,2910.2~2943.5米为页岩,2943.5~3058.4米为深灰色白云岩,井底距离原始气水界面为107.2米,完井测试时,套压15.31MPa,油压14.98MPa,产气38×104m3/d,产水2.1m3/d(凝析水)为纯气藏。 该井于1986年2月23日10:30开井投产,定产量25×104m3/d,实际生产情况见采气曲线图。1986年4月3日开始,气井生产套压缓慢上升,油压、气量、水量下降,氯根含量无明显变化。4月22日9:00~11:00下井下压力计了解井筒压力梯度,变化情况见井下压力计原始记录。 请结合该井的采气曲线和压力计原始记录: 1、计算该井压力梯度; 2、分析判断气井采气参数变化的原因。 **井井下压力计原始测压记录

答:该井在生产过程中套压上升,而油压下降,产气量、产水量下降,氯根含量不变(1)4月28日井下压力计测井筒压力梯度为0.070Mpa/100m左右,井筒基本为纯气柱。(2)下井下压力计在井深2950m处遇阻表明油管不通畅,气井生产参数变化的原因为油管下部节流所致。 二、**井位于**气藏顶部,该气藏为砂岩孔隙性纯气藏,该井于1977年4月23日完井,井深1375.7m,油层套管7〞×1203.4米油管21/2〞×1298.8米,衬管5〞×1195.2~1324.9米,完井测试套压9.23MPa,油压8.83MPa,产气量19.4×104m3/d,产水微。1978年2月3日10:00开井投产,投产初期套压8.82MPa,油压8.54MPa,产气21.2×104m3/d,产水0.4m3/d。1990年12月,套压3.82MPa,产气4.3×104m3/d。 请依据该井1978~1990年的采气曲线特征划分生产阶段,并描述出该井各生产阶段的生产特征。 答;根据该井采气曲线特征大致划分为四个生产阶段: (1)上升阶段(产层净化阶段):在此阶段,气井产量、井口压力、无阻流量随着井下渗滤条件的逐渐改善而逐步上升。(2)稳产阶段:产量基本上保持不变,仅压力下降,在曲线上表现出产量平稳而压力下降的生产过程。

影响凝析油气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影影响响凝凝析析油油气气藏藏采采收收率率的的主主要要因因素素 高长虹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采油厂,山东 东营 257051) 摘 要 凝析油气藏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开发方式选择不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采收率。通过室由实验和实例调研发现,压力保持水平对采收率有决定性的影响,即要想使凝析油气藏获得较高采收率,就必须在开采过程中使油藏压力始终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此外,地层伤害、井筒积液和水合物堵塞对凝析油气藏的采收率也有较大的影响,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克服。 主题词 凝析油气田 开发 采收率 影响 油层压力 凝析油气藏介于油藏和气藏之问,它既产天然气,又产凝析油,流体相态复杂多变,其地层流体组成随地层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当凝析油气藏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地层流体为气态;当地层压力降低至低于饱和压力时,反而会从气相中凝析出凝析油,即产生层内反凝析(反转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此类油气藏的采收率。

l 影响凝析油气藏采收率的室内实验 实验中所用油为中原油田文72断块的凝析油,所用驱油用水为文72断块油藏的模拟水,所用岩心直径3.8cm.长50cm。 实验主要进行保持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水驱油采收率研究。其实验参数和结果见表1。 裹l凝析油藏在保持不同压力条件下的采收率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压力对凝析油采收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即在实验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可得到较高采收率。 2 凝析油气藏现场开发实例 凝析油气藏的开采方式有两种,即衰竭式开采和保持压力式开采。

衰竭式开采也叫降压开采,即依靠地层的天然能量将地层内流体驱出。这种方法会使地层压力在短期内降至饱和压力以下,产生反凝析现象。只能获得较低的采收率,因此对于凝析油气藏是否选择衰竭式开采要特别慎重。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仍不得不采取此种方法进行开采:① 油藏的凝析气饱和压力很低;② 在保持压力开发下不经济时,只能采用衰竭式开采。后者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储量较小的油藏。二是储集层条件差的油藏。 与衰竭式开采相对应,对于饱和压力较高,凝析油含量高,或储量虽不很大但储集层条件好的凝析油气藏,都应选择保持压力式开采。具体保持凝析油气藏地层压力的方法有注气法和注水法,这两种方法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主要受注入物质来源的限制,此外,对于水敏性严重的储集层,应注气保持压力。 根据大量调研,世界范围内共有以下6个较大规模凝析油气田,如表2所示。 表2 国内外较大规模凝析油气田开采概况 下面分别以中原油田文72断块和美国Jay—Lee油田为例分析衰

凝析气藏储层污染及解除方法和现状

凝析气藏储层污染及解除方法现状报告摘要:对低渗低产凝析气井,水锁和反凝析伤害尤为严重。对于致密低渗透凝析气藏,一般需要通过水力压裂措施才能进行有效开发,但是大量室内实验和现场实践表明,在油气藏压裂作业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水基流体的滤失,特别在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或衰竭式低渗透油气藏中,压降常常与毛管力在数量级上大小相当。此时,气藏产量下降。这是由于液体持续地滞留导致产生水锁伤害及液体没有完全返排。压裂液的滤失造成在沿裂缝区域形成高含水饱和度带,减少了侵入地带的气相相对渗透率,形成压裂过程中的水锁伤害,同时在低渗透凝析气藏进行压裂后,压力急剧下降,在达到露点压力以下时会在裂缝面处出现反凝析液。进而引起裂缝面处的污染,低渗透凝析气藏产能急剧下降。因此解除近井反凝析堵塞和水锁是深层低渗凝析气藏开发必须解决的难题。低渗透凝析气藏的反凝析污染、水锁伤害对气井生产、气藏采收率等产生严重影响。调研了国内外文献,详细阐述了反凝析和水锁效应机理,提出了各种解决此两种伤害的方法,并提出在注气吞吐前先注入一个有限尺寸的甲醇溶液前置段塞来解除反凝析和水锁产生的地层堵塞,以改善注气吞吐,提高凝析气井产能的效果,该方法在现场得到了成功应用。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高渗储层均可能由于反凝析和水锁的存在而严重影响气井产能;高临界凝析油流动饱和度和高含水饱和度导致反凝析影响严重。解除近井反凝析堵塞和反渗吸水锁的主要机理是延缓反凝析出现和加速反凝析油和地层水的蒸发;凝析气注入可反蒸发凝析油中的重烃;注甲醇可有效解除反凝析油和水锁的双重堵塞。将向近井带注入化学溶剂、注气和加热等方法结合起来。 关键词:凝析气井;反凝析堵塞;水锁; 一、近井地带反凝析、反渗吸伤害 1.反凝析伤害机理 在凝析气井的开发过程中,随着压力的不断下降,当压力下降到低于露点压力时,就会引发反凝析现象,发生反凝析伤害,从而进一步加剧近井地层的堵塞和伤害,导致凝析气井产能的进一步下降。而低渗透凝析气井生产时近井地带的压降大,井底压力和容易低于露点,因此在井筒附近更易产生严重的反凝析伤害,从而导致气体有效渗透率急剧下降,气井产能相应减少。反凝析液堵塞降低气井产能。由于反凝析液的聚集,气产量将大幅下降。随着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地层压力降低到露点压力以下某个压力(最大凝析压力)区间内时,部分凝析油在地层中析出并滞留在储层岩石孔隙微粒表面造成反凝析伤害。从机理方面考虑,解除反凝析污染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凝析油反蒸发角度考虑解除反凝析污染,如注二氧化碳法;另一类是从解除反凝析堵塞角度考虑解除反凝析污染,如水力压裂法。 2.水锁伤害机理 钻井过程中一打开储层,就有一系列的施工工作液接触储层,若外来的水相流体侵入到水润湿储层空到后,就会在井壁周围孔道中形成水相堵塞,其水-气弯曲界面上存在一个毛细管压力。要想让油气流向井筒,就必须克服这一附加的毛管压力。若储层能量不足以克服这一附加压力,就不能把水的堵塞彻底驱开,最终会影响储层的采收率,把这种伤害称作水锁损害。当地层水或凝析水无法被气流携带出井筒时,将形成井底积液。当关开井的时候,井底积液可能在井筒回压、储层岩石润湿性和微孔隙毛细管压力作用下,向中低渗透储层的微毛细管孔道产生反向渗吸,形成“反渗吸水锁”。水锁的存在进一步堵塞了气体渗流通道,降低气相有效渗透率,加剧近井地层的伤害。这也是许多没有边底水的气藏凝析气藏关井后没有产量或产量难以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低渗低产凝析气井,这一现象尤为重要。近井带凝析液堆积和地层水的存在也降低了气相相对渗透率,造成总采收率减低。 凝析气井生产过程中蒸发解除水锁伤害的机理是在凝析气井生产过程中,由于凝析气从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改图之欧阳家百创编

气藏气井生产动态分析题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井位于构造顶部,该气藏为底水衬托的碳酸盐岩裂缝—孔隙性气藏,该井于1984年4月28日完井,井深3058.4米,油层套管7〞×2890.3米,油管21/2〞×3023.3米,井段2880.6~2910.2米为浅灰色白云岩,2910.2~2943.5米为页岩,2943.5~3058.4米为深灰色白云岩,井底距离原始气水界面为107.2米,完井测试时,套压15.31MPa,油压14.98MPa,产气38×104m3/d,产水2.1m3/d(凝析水)为纯气藏。 该井于1986年2月23日10:30开井投产,定产量25×104m3/d,实际生产情况见采气曲线图。1986年4月3日开始,气井生产套压缓慢上升,油压、气量、水量下降,氯根含量无明显变化。4月22日9:00~11:00下井下压力计了解井筒压力梯度,变化情况见井下压力计原始记录。 请结合该井的采气曲线和压力计原始记录: 1、计算该井压力梯度; 2、分析判断气井采气参数变化的原因。 **井井下压力计原始测压记录

答:该井在生产过程中套压上升,而油压下降,产气量、产水量下降,氯根含量不变(1)4月28日井下压力计测井筒压力梯度为0.070Mpa/100m左右,井筒基本为纯气柱。(2)下井下压力计在井深2950m处遇阻表明油管不通畅,气井生产参数变化的原因为油管下部节流所致。 二、**井位于**气藏顶部,该气藏为砂岩孔隙性纯气藏,该井于1977年4月23日完井,井深1375.7m,油层套管7〞×1203.4米油管21/2〞×1298.8米,衬管5〞×1195.2~1324.9米,完井测试套压9.23MPa,油压8.83MPa,产气量19.4×104m3/d,产水微。1978年2月3日10:00开井投产,投产初期套压8.82MPa,油压8.54MPa,产气21.2×104m3/d,产水0.4m3/d。1990年12月,套压3.82MPa,产气4.3×104m3/d。 请依据该井1978~1990年的采气曲线特征划分生产阶段,并描述出该井各生产阶段的生产特征。 答;根据该井采气曲线特征大致划分为四个生产阶段: (1)上升阶段(产层净化阶段):在此阶段,气井产量、井口压力、无阻流量随着井下渗滤条件的逐渐改善而逐步上升。 (2)稳产阶段:产量基本上保持不变,仅压力下降,在曲线上表现出产量平稳而压力下降的生产过程。 (3)递减阶段:随差开采,当气井能量不足以克服地层的流动阻力、井筒的阻力和地面设备的阻力时,产气量明显下降,递减速度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