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

盐碱地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改良和利用?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形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局部蒸发,凸起处水分

散失的快,周边的水向凸起处靠拢,盐分随水聚集到凸起处)

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耕作管理的影响(人为):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次生盐碱化是指本来该地没盐碱化,但因为不合理灌溉等因素导致地下水上升,因该地蒸发量大,水被蒸发后矿物质便留在土壤中,导致盐碱化。

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是:

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

起盐碱地,人们总会想起那白茫茫的没有一点生机的不毛之地,总会想起“刮风漫天雪,雨天人烟绝”的情景,也总会想起农民渴望而又无奈的眼神。而在雁门关以北约100公里之处的怀仁县,昔日茫茫的盐碱地已长满各类农作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亩产千斤的丰产田。这是怀仁县盐碱地改良课题组在多次试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下面就盐碱地的成因、改良的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盐碱地形成的原因

1、植物聚盐当地植被多为深根耐旱的盐性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盐分,聚积于植被体组当中,生育代谢过程中的泌盐或矿化灰化后,残体中的盐分遗留在植株周围的土壤中,从而形成小块盐斑。

2、土壤质地土壤形成的风积或洪积过程中,低凹处常因洪水漫淤而带有粘土层,该层呈片状结构,厚5厘米左右,该土层质地严密,水分下渗困难,致使盐分被积累在粘土层上,加上随后强烈的蒸发,盐分复升之表土层,形成小块盐斑。

3、土面不平在农作物生育期灌水时,地块高处常因浸淹不到或水层薄,而先行暴露出土,在阳光照射下地温高,蒸发量大,吸收着邻边土壤中的水分而盐同时随水而来,盐分积累增多形成盐斑。

4、施肥影响没有沤(ou,长时间的浸泡)制处理的老羊圈粪的含盐量竟高达13.5%,在田间堆置肥料过久时随风而来的一些盐分也会积聚在粪堆背风处,故当大量施肥时也会人为地制造一些程度不等的盐斑。

怀仁县境内风大沙多,气候干旱,碱化严重。仅盐碱地面积达到32万亩,占国土总面积184.4万亩的17.4%,其形成原因主要为上述第二种。

二、盐碱地改良措施

土壤盐渍化制约了怀仁县农业生产的发展,怀仁县盐碱地改良课题组在进行多次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于2005年在金沙滩镇四个村(包括一个农场和一个园区),实施了总面积5000亩的盐碱地改良示范,取得了成功。主要采取了井灌排盐、化学改良措施降碱、生物农艺措施培肥三项综合措施:

(一)灌溉工程措施充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打井灌溉压碱,配套水泵、铺设管道等设施,发展井灌排盐改碱,采取单井独立灌溉半固定管灌系统。干管、

支管采取沟埋式,根据井距、田块设置,支管间距50-100米,每亩固定管不少于6米。

(二)化学改良降碱

1、硫酸亚铁改碱春播前,随春耕施肥,每亩盐碱地表施硫酸亚铁化学改良剂50公斤,然后用旋耕机或犁翻耕入土。

2、脱硫石膏改碱春播前,随春耕施肥,每亩盐碱地表撒施脱硫石膏1.5-2吨,然后用旋耕机或犁翻耕入土。

3、施用DS1997土壤改良剂春播前,随春耕施肥,每亩盐碱地表施DS1997土壤改良剂150公斤,然后翻耕入土。

(三)农艺措施

1、广开肥源,千方百计增加农家肥用量,春耕前每亩撒施优质农家肥1500公斤、有机肥25公斤,然后翻耕入土。

2、绿肥种植在中度盐碱地种植豆科牧草绿肥,每亩用紫花苜蓿种子1.5

公斤,牧草刈割两茬,一茬用于过腹还田,第二茬压青施肥。充分利用豆科绿肥改良盐碱地和增加土壤有机质。

3、测土配方施肥

取样:每200亩采一个土样,每样分析化验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SO4-2、HCO3-1、CI-1、pH值、含盐量等10项次,共分析化验250项次,用土钻根据地块形状棋盘型取样,每个样品取样点不少于5个,取样重量不少于0.5公斤,多余部分用十字法淘汰到0.5公斤。

化验:化验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全盐和pH值等项。

确定配方:根据盐碱地土壤特点,增施偏酸性肥料(磷肥和有机肥),并配施足量的氮肥和钾肥。

施肥方法:盐碱地施肥采用化肥与有机肥混合,耕前表施的方法。

三、盐碱地改良前后对比

怀仁县实施盐碱地改良总面积5000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872.8亩,平均亩产676.5公斤,比对照亩增产139.3公斤,增产幅度为25.9%,共增产玉米260881公斤,增加产值260881元。谷子种植面积260.4亩,平均亩产280公斤,比对照亩增产65公斤,增产幅度30%,共增产谷子16926公斤,增加产值23696.4元。黍子种植面积435.8亩,平均亩产244.7公斤,比对照亩增产111.4公斤,增产幅度83.5%,共增产黍子48548.1公斤,增加产值77677元。豆类种植面积303.9亩,平均亩产188.1公斤,比对照亩增产50.3公斤,增产幅度36.5%,共增产豆类15286.2公斤,增加产值45858.5元。甜菜种植面积81.5亩,平均亩产3051.9公斤,比对照亩增产370.4公斤,增产幅度13.8%,共增产甜菜30184.3

公斤,增加产值7848元。高粱种植面积6亩,平均亩产250公斤,比对照亩增产40公斤,增产幅度19%,共增产高粱240公斤,增加产值240元。其它如草玉米、西瓜、胡萝卜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增产。项目实施共增产粮食34.2万公斤,增加产值57.8万元。

四、盐碱地改良的效果

通过项目实施,使轻中度盐碱地盐分含量和pH值均得到下降,排盐降碱效果明显,生物和农业措施使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同时使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得到改善,增强了土地保水保肥、供水供肥及防污染和抗逆能力(排除农业发展中障碍因素的本领),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避免了农民盲目施肥造成的肥料流失和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12%左右,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节肥22%,减少肥料损失55吨(纯养分),价值16.5万元,相当于项目区亩节约化肥投资33元,共节约化肥投资16.5万元,为项目区农民每年增收节支110万元。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土、肥、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使项目区昔日广种薄收的轻中度盐碱地变成稳产、高产、高效农田。

盐碱地改良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如果在改良后不加以管理,则可能出现反复现象。同时,在盐碱地改良的时候,要认真分析盐碱地成因,准确测量盐分含量,精确计算改良剂用量,并进行全程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抗逆能力adverse ['?dv?:s, ?d'v?:s]不利的,相反的; resistance [r?'z?st?ns]电阻,反抗

又称抗性。植物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植物在逆境下生长、繁殖和生存的能力,以及逆境解除后的恢复能力。包括抗旱性、抗寒性、抗热性、抗盐性、抗涝性、抗污染性、抗病性和抗虫性等。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状,亦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按照植物抗逆的机理,抗逆 ...

北麓[lù] the foot of a hill or a mountain

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土壤盐碱化(盐渍化) 含答案与机械

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土壤盐碱化(盐渍化)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读表,完成1~3题。 1.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A. 高寒地区 B.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 耕地分布区 D.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2. 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 A. 夏季、春季 B. 冬季、夏季 C. 秋季、夏季 D. 冬季、秋季 3. 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A. 气温高 B. 降水丰富 C. 地下水贫乏 D. 植被茂盛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中国华北平原是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壤盐渍化轻。 1.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所以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D对。高寒地区蒸发弱,A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降水多,蒸发少,B错。耕地分布区合理灌溉,不易盐渍化,C错。 2. 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中国华北平原是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所以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夏季、春季,A对。地中海地区冬季多雨,华北地区夏季多雨, B、C、D错。 3. 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库曼斯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较多。B对。气温高、植被茂盛不是盐渍化的主要因素,A、D错。印度地下水丰富,C错。

城市污泥改良沙漠化土壤分析

研究生试卷 2018年—2019年度第一学期 生态工程学课程论文题目:城市污水厂污泥改良沙漠化 课程名称:生态工程学评分:_________ 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年级:研一 研究生姓名: 杨雪莲学号:2018129041 任课教师姓名:陈爱侠

城市污水厂污泥改良沙漠化 1选题背景 1.1沙漠化 上世纪60 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草原和绿洲出现大面积的退化和沙化,并引起沙暴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 2 ×104km2,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27. 2% ,全国因风蚀沙化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氮素和磷素高达5590万t[1]。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导致土地生产潜力衰退、生产力低下、草场质量下降、自然灾害加剧,由此每年因沙漠化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65亿美元。沙漠化是我国北方草原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为有效遏制风沙危害和保护沙地生态环境,通过以植被重建为主要措施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可有效缓解区域沙漠化,促进沙地生态恢复。目前对于沙漠化土地治理主要采用建立大型固沙防护林带的方式,但却没有解决沙化土壤生态修复所需的营养源等问题,沙漠化的土质情况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4]。在沙地生态修复过程中,改良沙地土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持水力。 1.2城市污泥处理 我国污泥产量逐年加大,且污泥妥善处理处置率很低。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16000座污水处理厂年产污泥量为8.19×106t(以干污泥计),是污泥产生量最大的国家;欧盟国家年产污泥量为6.5×106t(以干污泥计)。目前,世界上年产污泥总量已1.0×108t(以干污泥计)。我国在2000-2010年期间,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4.3%增至81.2%,污泥产量也由2.27×106t/a增加到7.33×106t/a。研究发现,以污泥含水率80%计算,到2020年污泥产量将突破年6×107t[2]。城市污泥作为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是由多种微生物形成的菌胶团及其吸附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集合体,但污泥中富含氮、磷和植物必须的微量元素,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策略 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201505010401 徐艺玮根据课上所讲以及所播放的视频资源,由此探知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同时,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等是解决沙漠化的关键,并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由此,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一、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异常的气候,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2、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3、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沙漠化的形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二、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地区土壤与荒漠化

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地区土壤与荒漠化 实习时间:2011年11月6日 实习地点: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 实习目的:观察与研究少陵塬地区土壤与荒漠化的关系 指导老师:赵景波 2011年11月6日下午,我们一行人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少陵塬,观察与研究少陵塬地区土壤与荒漠化的关系。 少陵塬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海拔60米,属于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历经上万年甚至上亿年,少陵塬逐渐形成了红黄相间的土层结构。 该土层中红土壤是由于富含三价铁离子,从而显红色。它是一种南方土壤,其黏土含量很高,是黏化层土壤,粒细,质密、坚硬,可用来烧制陶器。其中富含的铁离子(Fe2O3)形成了一种胶体物质——铁质薄膜,不易被植物吸收,且由于这种铁质薄膜附着在土壤颗粒表面,使土壤表面具有光泽。该土壤形成于气候湿润、温暖的间冰期,该时期降水量充足,使得红土壤淋溶作用很强,其中含有的矿物质大多随水迁移至海洋,故导致红土壤中矿物质含量很少,不适应种植作物。也正是由于该时期降水量充足,红土壤才不易形成荒漠化。 该土层中黄土壤的颜色为灰黄色。它是一种北方土壤,其黏土含量很低,粒粗,且不质密、坚硬,土质较为疏松。黄土壤形成于气候干燥、寒冷的冰期,该时期降水量少,导致土壤淋溶作用弱,故其中

矿物含量较多。由于土质疏松且矿物含量多,黄土壤适于种植作物。也正是由于该时期降水量较少,黄土壤才较容易形成荒漠化。 荒漠化形成的动力因素有:风蚀、水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风蚀作用一般发生在黄土高原以北地区、荒漠化过渡带等。而少陵塬处于黄土高原,该地区风力作用下,不会由于风蚀而形成荒漠化。水蚀作用在该地区的作用却较为显著,容易形成雨滴滴溅侵蚀、线状侵蚀、面状侵蚀。在该地区地壳活动不频繁,故崩塌一般表现为人为挖土造成的。 在土壤断层处底部常常会形成坡积物,它是土壤侵蚀的常见物,是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堆积在断层底部。 此外,在该地区不发生侵蚀、崩塌的地方,会长出茂盛的野草、灌木等,这是由于该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为500——600mm,且温度适宜,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在紧贴黏化层的红土壤下方,我们会看到一种白色大块状土壤物质,它是CaCO3结核,其土质坚硬,呈大块状,是由于间冰期形成的红土壤的淋溶作用而形成的,是钙的淀积层。 它有两个作用: (1)指示酸、碱环境。由于Fe3+、Al3+、氯化物等在酸性环境中发生迁移作用,而K+、Na+、Mg2+等在碱性环境中发生迁移作用,故CaCO3淀积层处于碱性环境中。其中,氯化物迁移作用强,可迁移1.5m左右,其他物质次之,金属离子更少。 (2)指示水分含量。CaCO3淀积层上方的红土壤形成于降水量为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盐碱地的成因及其危害

盐碱地的成因及其危害 一、盐碱地的成因 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其中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1)气候: 垦区气候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等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干旱少雨造成地面植被稀疏,生物积累较弱,使得土壤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石灰反应通体都很强烈。因而本区多数自然土壤及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都不高。蒸发量大则造成本区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的重要原因。 (2)水的作用 地表水:全区大小水系约16条,对垦区影响最大的水系主要有阿克苏河水系、塔里木河水系和台兰河水系,高山冰川积雪融水是其最主要的水源,全区有冰川1293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估计储水量约2154亿立方米,估算年径流量为136.7亿立方米。大区地下水运行方向和排泄方向一致都是由北向南,这些水沿途接纳山区裂隙水和局部天然回归水,由于天山南麓有较多的含盐土层,当河流流经含盐土层时,土层中易融盐融于水中,使水中矿化度增高。当地下水流经扇缘的尾部,由于接受了更多的回归水和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浓缩,也是地下水矿化度的转移过程,由于盐分的迁移和累积,加上场地排水不畅通,致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大量聚集,这些水既是盐分搬运的动力,又是场地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这就是造成了场地高矿化水的原因。经过取样分析场地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5~15g/l 之间,PH值为7 ─8之间,为弱碱性咸水和盐水,不能作为灌溉水,场地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克/升属高矿化度盐水、且不能饮用和灌溉的占到了场地总面积的94.29%。

土壤与地理环境

土壤与地理环境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2.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的肥力则由其构成所决定。肥力:黑土>红壤>砖红壤 土壤即土地? 土地是指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3.土壤的组成: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要。 4、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骨架”——矿物质形成于母质岩石及其风化壳,而有机质来源于生物体,同时土壤的形成还受地下水、河流、降水、气温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其形成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土壤形成过程即: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 例1、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5.一般土壤剖面分层 ①枯枝落叶层,又叫覆盖层(只有森林土壤有这一层)。 ②腐殖质层,呈棕黑色。 ③淋滤层,色泽较淡。 ④淀积层,由上层淋滤下来的物质,淀积在这里,通常比较紧实、粘重,不透水,矿物质养分比较丰富。 ⑤母质层,多为粗糙砂粒或粘重的胶泥,不具备土壤结构。 6. 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 ①母质→土壤: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土母质。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②气候→土壤: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过程直接影响: 水热状况;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间接影响:形成和发育

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西北地荒漠化的原因新人教必修

考点3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 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沙尘暴是魔鬼,也是天使 一般说来,沙暴是就地起沙(扬沙),它携带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而尘暴(浮尘)却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千米,甚至更远。一位法国的地质学家曾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积雪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这些“不速之客”。

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 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春季多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就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即使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粘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 沙尘暴也是“天使”:她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她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她可以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她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示意图。 (1)图示区域 A、B、C、D 四地中,土壤盐溃化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_,试说明判断理由。 (2)说出 B 地区若大规模引水灌溉,种植粮棉,可能会导致当地及其下游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答案】(1)C 地势较为低洼,易积水;气候干旱,夏季蒸发旺盛。 (2)B 地区土壤盐渍化,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

盐碱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盐碱化土地的形成原成因及其危害 一、盐碱化土地的行成原因 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其中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1)气候: 垦区气候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等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干旱少雨造成地面植被稀疏,生物积累较弱,使得土壤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石灰反应通体都很强烈。因而本区多数自然土壤及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都不高。蒸发量大则造成本区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的重要原因。 (2)水的作用 地表水:全区大小水系约16条,对垦区影响最大的水系主要有阿克苏河水系、塔里木河水系和台兰河水系,高山冰川积雪融水是其最主要的水源,全区有冰川1293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估计储水量约2154亿立方米,估算年径流量为亿立方米。大区地下水运行方向和排泄方向一致都是由北向南,这些水沿途接纳山区裂隙水和局部天然回归水,由于天山南麓有较多的含盐土层,当河流流经含盐土层时,土层中易融盐融于水中,使水中矿化度增高。当地下水流经扇缘的尾部,由于接受了更多的回归水和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浓缩,也是地下水矿化度的转移过程,由于盐分的迁移和累积,加上场地排水不畅通,致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大量聚集,这些水既是盐分搬运的动力,又是场地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这就是造成了场地高矿化水的原因。经过取样分析场地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5~15g/l 之间,PH值为7 ─8之间,为弱碱性咸水和盐水,不能作为灌溉水,场地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克/升属高矿化度盐水、且不能饮用和灌溉的占到了场地总面积的%。 地下水:经过本次土壤调查资料来看,各灌区浅层地下水具有埋藏浅,矿化度高两大特点,其地下水运行方向和排泄方向也都是由北向南。地下水埋深在~之间,它们之和占到了总面积的%。全农一师仅在四团、五团和六团北部以及河流两岸存在有淡水带,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埋藏浅而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是垦区土壤盐分的主要来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浅谈几种盐碱化土地的改良方法

盐碱化土地的改良方法 (一)、盐碱地传统的改良方法盐碱土中可溶盐类对植物的危害以碳酸钠为最厉害,氯化钾次之,硫酸镁,氯化镁,氯化镁,氯化钾又次之,碳酸氢钠,硫酸钠毒害较轻。在园林绿化工程之前就必须把它 们从土壤中除掉。 1.物理改良 (1)、平整地面。留一定坡度,挖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 (2)、深耕晒垡。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特别是原台盐碱荒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进行翻耕,能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 (3)、及时松土,松土能保持良好墒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 (4)、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 (5)、微区改土,大穴整地。植树时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树穴中添以客土。有时在树穴内铺隔盐层,通过铺粗砂、炉灰渣、锯屑、碎树皮、马粪或麦糠等然后填以客土。 2.水利改良 (1)、蓄淡压盐。在盐土周围筑存降水,促使土壤脱盐。 (2)、灌水洗盐。降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田内灌水洗盐,可加快土壤脱盐速度。 (3)、大穴客土,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用水泥渗漏管或塑料渗漏管,埋地下适宜深度排走溶盐。二是挖暗沟排盐,沟内先铺鹅卵石,然后盖粗砂与石砾或铺未烧透的稻糠壳灰,然后填土。 3.化学改良 (1)、对盐碱土增施化学酸性废料过磷酸钙,可使PH值降低,同时磷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 (2)、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

4.生物改良种植耐盐的绿肥和牧草,如田菁、草木樨、紫花苜蓿等,对盐土改良有积极作用。降低绿化成本,加快绿化速度,提高美化效果,是评价盐碱地区绿化工程效果的主要指标。在这其中生物改碱投资最小,但见效慢,美化效果差;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措施,虽然见效快、绿化美化效果好,但投资太高;大穴整地、淡水洗盐工程措施,成本低,见效较快、绿化美化效果好,是街道绿化和住宅区绿化的好办法;大穴客土,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见效快,客土持续时间长,绿化美化效果好,成本相对较底,值得推广。 (二)、耐盐碱植物耐盐碱植物有一系列的抗盐性,根据它们对过量盐分的适应特点,可分为三类: 1.聚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渗透压一般在40个大气压以上,能在盐分高的土壤中繁茂的生长,如盐角,滨藜等。 2.泌盐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分泌腺,把盐分排出体外,如柽柳、海边红叶等。而提高了从盐水里吸收水分的能力,如田菁、胡颓子等。 一切改良土壤的措施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改良盐土时不能只用单一方法,应着综合开发;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改土措施都等量齐观,而要因地制宜,有主有辅。而在众多的改土措施中,关键的是遵循水盐运动的规律,培肥地力,保持客土的长效,做好水的文章,合理灌溉,有效排水,减少迳流,增加重力水,切断毛管水。 (三)、园林工程具体施工方法 1.渗管排盐在一些大型在绿地中渗管排盐是绿地改土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铺设暗管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生盐渍化的目的。渗管的铺设一般为水平封闭式。一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基本思路: 1.地下水位高:(1)地势低平(洼); (2)不合理灌溉; (3)修建蓄水工程或河道水量大等。 2.蒸发旺盛:(1)天气、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回升快; 多大风天气等; (2)土壤疏松,孔隙多。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1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土壤盐碱化 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 (一)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土壤盐碱化与植物生长调查报告

土壤盐碱化与植物生长调查报告 一、调查问题:土壤盐碱化对植物的影响 二、调查时间:2010.10 三、调查背景:土壤盐碱化通常是由于灌溉不当、用水过量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从 而造成土壤中盐分积聚的过程。这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及受海水侵灌的海滨低地区域。我国盐渍土地总面积14.87亿亩,其中现代盐渍土壤5.54亿亩,潜在盐渍化土壤2.60亿亩;全国受盐碱化危害的耕地达1.4亿亩。它们主要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河套平原、银川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以及滨海地区。其中西北内陆地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15%。 在我国的盐碱耕地中,大约73%属轻度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影响不严重,其余27%为中强度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在耕地次生盐碱化的过程中,灌溉水量过多是主要成因之一。由于管理水平低,不少农区灌溉定额偏高,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又容易带来耕地次生盐碱化,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也会提高作为农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矿化度,危及居民与牲畜的健康。 四、调查方法:实验法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量筒、台秤、玻璃棒(或筷子)、铁丝、食盐、纸、笔、尺子等 2方法:1选择25瓣已经发芽了的蒜头,以5瓣为一组用线或铁丝固定在5个浅盘容器中。 2配制2种不同浓度的盐水和苏打水,它们是:5%、.10% 3每天将10毫升不同浓度的盐水浇在4组蒜头中(换掉原来的水),另有一组只浇清水。 4仔细观察5组蒜头的生长状况,观察蒜苗的颜色。 3、实验结果 食盐水浓度对蒜苗生长情况影响统计图 (一)盐碱环境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盐碱浓度增加,植物死亡率增加。(二)相同浓度的盐性环境和碱性环境相比,碱性环境对植物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说明植物抗碱性力差。 五、治理盐碱土壤的建议 1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3生物改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500亿美元。从各大洲损失比较来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来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作估算的比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000-6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扎西)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1、土地荒漠化定义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1996) 2、土地荒漠化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国家林业局,2011) 2.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国家林业局,2011) 2.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国家林业局,2011) 2.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国家林业局,2011) 3、土地荒漠化危害 3.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荒漠化使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基础,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中国土地退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多样。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2010) 3.2、对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 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由于荒漠化,出现了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治理

土地盐碱化治理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盐碱地的改良 (一)、盐碱地传统的改良方法盐碱土中可溶盐类对植物的危害以碳酸钠为最厉害,氯化钾次之,硫酸镁,氯化镁,氯化镁,氯化钾又次之,碳酸氢钠,硫酸钠毒害较轻。在园林绿化工程之前就必须把它们从土壤中除掉。 1.物理改良 (1)、平整地面。留一定坡度,挖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 (2)、深耕晒垡。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特别是原台盐碱荒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进行翻耕,能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 (3)、及时松土,松土能保持良好墒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 (4)、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 (5)、微区改土,大穴整地。植树时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树穴中添以客土。有时在树穴内铺隔盐层,通过铺粗砂、炉灰渣、锯屑、碎树皮、马粪或麦糠等然后填以客土。 2.水利改良 (1)、蓄淡压盐。在盐土周围筑存降水,促使土壤脱盐。 (2)、灌水洗盐。降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田内灌水洗盐,可加快土壤脱盐速度。 (3)、大穴客土,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用水泥渗漏管或塑料渗漏管,埋地下适宜深度排走溶盐。二是挖暗沟排盐,沟内先铺鹅卵石,然后盖粗砂与石砾或铺未烧透的稻糠壳灰,然后填土。

3.化学改良 (1)、对盐碱土增施化学酸性废料过磷酸钙,可使PH值降低,同时磷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 (2)、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 4.生物改良种植耐盐的绿肥和牧草,如田菁、草木樨、紫花苜蓿等,对盐土改良有积极作用。降低绿化成本,加快绿化速度,提高美化效果,是评价盐碱地区绿化工程效果的主要指标。在这其中生物改碱投资最小,但见效慢,美化效果差;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措施,虽然见效快、绿化美化效果好,但投资太高;大穴整地、淡水洗盐工程措施,成本低,见效较快、绿化美化效果好,是街道绿化和住宅区绿化的好办法;大穴客土,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见效快,客土持续时间长,绿化美化效果好,成本相对较底,值得推广。 (二)、耐盐碱植物耐盐碱植物有一系列的抗盐性,根据它们对过量盐分的适应特点,可分为三类: 1.聚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渗透压一般在40个大气压以上,能在盐分高的土壤中繁茂的生长,如盐角,滨藜等。 2.泌盐植物:通过茎、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 一、土地荒漠化分类 狭义的土地荒漠化(即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 广义土地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沙质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海洋荒漠化、城市荒漠化、高寒荒漠化等。)的总过程。 综合上述对荒漠化理解,我认为常见荒漠化类型包括: 一、沙质荒漠化(沙漠化) 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沙漠边缘,除自然原因外,可能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烧柴问题等,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或衰竭。沙漠化是荒漠化最主要的类型,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荒漠化。此类荒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二、盐渍荒漠化 也属荒漠化的常见类型,也称盐漠化,我们把土壤表层30cm以内,可溶性盐离子总量超过1%时称盐碱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再地势平坦低洼地下水位 高且排水不畅的地带,蒸发作用使土壤成土母质和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积聚地表而形成。多于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有关,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使得农作物发生生理干旱,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产生荒漠化效应。此类荒漠化多见于华北平原和青海省境内。 三、石质荒漠化(石漠化) 由于人为作用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导致土壤流失,土层变薄,使基岩逐步裸露的过程,主要分布于降水多、风力大或坡度陡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基岩山区,水土流失引起石漠化很严重。特别是在云贵高原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表现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更为突出。山地石漠化又包括山坡石漠化、沟谷石漠化、滩地石漠化等。 四、海洋(水域)荒漠化 一个国家的领海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领海的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是一个国家土地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海洋也存在着类似的荒漠化,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如赤潮导致生物生产力下降,石油污染导致海面蒸发下降,出现的荒漠化效应.我们要对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引起十分的重视。 五、城市荒漠化 发生在城市内,由于人口增加和地表性质改变而出现类似荒漠环境效应的环境有害 化过程。因为城市表现出的气候暖干化,城市石漠化、城市贫水化、地面干燥化、城市风沙活动、城市生物多样性减少,都于荒漠有类似的效应。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六、高寒荒漠化 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地区,因低温引起生理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也被 称做寒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