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方案

课程评价方案
课程评价方案

邹城市实验中学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该方案自2014年9月1日执行)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精神,按照《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宗旨。突出课程评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行为不断优化的最终目标。

二、评价原则

课程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潜力,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要重视和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控制好考试规模和考试总量的前提下,着重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要依据高中教育新课标,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理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自己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1、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要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2、评价标准要多元化。既重视个体差异,又彰显个性发展。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采用具有开放性的,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互动化。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班主任和专家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过程动态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6、评价体系科学化。构建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对象与主体

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互动化是课程评价的具体表现。让学生、教师、家长、班主任和专家等共同参与课程评价,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馈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1、学生──形成教师、自我、家长、同学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形成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年级主任、同事、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评价主体的各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在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的评价过程中交互作用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评价内容与目标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全面提高。评

价内容的设置应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并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从而促进各项目标的实现,使其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一)、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1、基础性发展目标:

具体包括: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等。

(1)、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3)、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具有团队精神;尊重并能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具有合作意识;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具有自控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4)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锻炼身体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具有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5)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6)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热爱公益事业,有爱心,有公心。

2、学科学习目标:

参看各学科课程标准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对评价方式提出的建议。

(二)、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1、职业道德。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出事公正、待人诚恳,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和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3、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年级主任和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教案和学案。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热

爱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专业水平。

5、参加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自编教材活动,探索教学新理论、新模式、新路子;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争取发表。

6、教学成果。积极参加学校、县、市、省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积极参加教改实验、课题实验,并积极撰写文章,总结科研成果。

7、工作量和工作纪律。所教班级、班额不同,评价结果不同;满工作量要鼓励,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的评价得分要低;不满工作量和长期请病假的评价要低。

五、评价方法与措施

评价方法努力做到多样化,对不同对象或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使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一)评价方法:

1、全员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全员评价就是要求全体学生、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程评价。全面评价就是要以“知识+能力+创新”为重点,既要注重全面综合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的评价。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要以定性评价为主。可测可评的采用量化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教师的积极性。

3、平时考核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加强平时抽查与考核,使人人注重平时,把考核结果作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看待。平时考核为单项或几项工作的考核,定期评价为全面考核,

要进行综合评定。

(二)具体措施:

1、学生评价方面:

(1)、评价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要把功夫下在平时。(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结果的资料。

(3)、考试、考查应根据学科特点,按照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笔试、口试、实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

(4)、考查学科的成绩评定,可采用及时评定或延时评定的方法。延时评定即暂不打分、延时给分。鼓励加“分”,舍得送“分”,允许学生在考查之后重考,成绩如有提高,可改变原来的成绩,记较高一次的成绩。

(5)、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

2、教师评价方面:

(1)、完善《教师考核表》,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年级主任、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3)、以校为本,注重教师行为的过程评价,培养教师的团结协作

精神、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成长。

(4)、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六、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呈现形式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定性评价采用评语的形式。

评价结果的表述形式,要注重事实性、描述性、发展性评价用语的开发,慎用判断性结论。要侧重于激励,以调动积极性。

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要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指导激励学生、教师不断改进发展,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

基础型课程评价

一、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活动,占学校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具有显著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集中体现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性、发展特长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的成功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贯彻“重基础、重能力、求创新、求发展”的教育教学原则,努力达到使学生“学做人、会求知、能创新、健身心、有特长”的育人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资源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真正做到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课堂教学45分钟的效益,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宗旨。

(一)课堂目标

在“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认知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法律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评价内容

1.基础性

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学会基本方法。还应体现:㈠面向全体学生;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面向全体: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得当,不任意拔高。(2)德育教育:结合教材有机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目的性、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3)双基要求:符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要求;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注意总结基本方法。

(4)难点突破:把握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掌握。(5)学法指导:结合教学过程,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活动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还应包括: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活动;㈡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既实现认知、理解、探索和创造,又能够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㈢教师恰当运用各种有

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觉活动。

活动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讨论,发表见解。

(2)讲座式教学:避免满堂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展开各种形式讨论(如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提问式讨论)。

(3)知识形成过程: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中形成知识。(4)师生互动性:师生配合,关系融洽。

(5)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媒体和手段

a.课本

b.课堂练习

c.信息技术

d.实验演示

e.教具、挂图展示等

3.民主性

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学相长。

还强调: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潜能,给每个学生同样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允许学生在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㈡要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融洽关系,通过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民主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情鼓励,不存在歧视行为。(2)鼓励发挥潜能: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见解。

(3)重视情感、意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和认知差异。

4.层次性

课堂教学应体现层次性:㈠由浅入深;㈡既有统一要求,又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的要求,坚持分类推进,类类提高。

层次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把握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识的普遍水平,有明确的基本要求。

(2)体现拓展性要求:适应认知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开拓、综合和提高。

(3)作业的层次性: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拓展性、提高性作业。5.技能性和专业性

素质教育课堂除具备上述主要特征外,还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良好的专业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教学的艺术。

技能性和专业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教态:亲切、自然、得体、富有激励性。

(2)板书:清晰、规范、美观、有创意。

(3)言语表达:使用普通话教学,表达清楚、简练、有吸引力。(4)课堂节奏:节奏恰当,合理安排时间。

(5)上、下课时间:准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课。

(6)教案:认真备课,书写规范,有创造性,体现现代教育理念。(7)课程资源选择:除运用课本外,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如最新科技、新观点以及各种有效练习。

(四)评价方式

1.根据上述评价内容,逐项评出等第:

较好地体现评价内容要求的评为“良好”,基本能体现的评为“较好”,未能达到或较差者评为“一般”。

2.建立个人自评为主,教研组教师、有关行政领导、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1)个人自评:由个人逐项确定等第,并在征求学生意见后写出“自我总体评价及改进教学设想”。

(2)教研组评价:由教研组给予逐项评价,并写出“教研组总体评价及改进教学建议”。

(3)评课教师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时,应充分尊重执教教师本人意见,允许执教教师保留自己的意见。

(4)评价表由教研组长签字,并收交校教研室。

(5)课堂教学评价表:(见附件1)

(6)学生评议:(《课堂教学学生评议表》见附件2)

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感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评价时应注意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评价课时的代表性和感受表达的直觉性。学生评议调查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和一定时段的课时(一般不选择某一特

定课时)。《课堂教学学生评议表》提供问卷调查的一般内容,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学的具体情况增删某些内容。

二、考试评价

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运用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指导考试评价工作,充分体现“面向学生,立足发展,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

(一)评价原则

基本理念: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循序渐进的原则:考试要求符合新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规定,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步到位,循序渐进。

2、承认差异的原则:承认学生在认知水平、方法习惯的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力,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3、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试卷批改和评价,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弄虚作假。

4、师生互动的原则,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坚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考试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考试评价工作中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教师改进工作。

(二)具体规定

1、严格掌握考试的难度

根据考试的目的和性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命题并控制易(识记)、中(理解、一般应用)、难(综合应用)比例,杜

绝设置怪题、偏题和脱离课程标准或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难题。期中期末考应力争达到两个70%(及格率70%,平均得分率70%)。

2、实事求是地评定成绩

教师应及时实事求是地认真批改试卷,评定成绩。认真统计分析考试情况,明确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准把教师使用的质量分析表上的学生考试成绩公布,更不准对成绩未能达到要求的学生歧视。

3、正确对待考试结果

正确对待考试结果。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考试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4、试行重要考试书面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体现考试评价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精神,通过师生互动,使考试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改进方法、开发潜能、自我发展”的过程,决定试行重要考试书面评价制度:

(1)重要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毕业班各级质量检查)每位科任老师应选择5—10名学生(科任教师确定的“帮扶学困生”和“培养优秀生”的学生为必评对象)进行书面评价。

(2)书面评价前备课组长应把试卷各题难度类型通知科任教师,并由科任教师通知学生并指导进行评价。

(3)学生自评:应总结失分的主要类型,分析主要原因(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方法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心理

(4)教师在学生自我分析、评价基础上进行评价,评价时应实事求是,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并注意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三)《考试质量分析表》《考试评价表》《学生成绩报告单》(见附件

3、4、5)

三、教学方案评价

设计一个切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考试实际的教学方案,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和保证,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教师课堂教学方案的结构及评价标准规定如下:

(一)课前系统

1、分析教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节教材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学生: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3、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4、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5、设计教学方式: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

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二)课堂系统

1、课前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围绕“凝神、起兴、点题”的功用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在设计中要注意下列问题:(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2)从学生角度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师生互动方式;(4)准备1—2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案例;(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适当减少统一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1)引导学生回忆、巩固所学知识的问题及方案;(2)设计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三)课后系统

1、评价实行结果(即教学后记):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实施效果,课后及时做出自我评价,并写出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2、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案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四、教学方案的评价标准:

1、教案要体现出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成果,体现出教师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方案的创造性。

(1)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掌握,同一备课组教师在教案中要有一致的表述。

(2)教案应与备课组教学进度表规定的课时数一致。

(3)教案要求手写,写在学校统一使用的教案纸上;借鉴教学参考书,应经过筛选取舍,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意图及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2、教案格式规范,项目齐全,内容充实

项目一般有周次、授课时间、教学案累计总节数、课型、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1)根据学科性质,必备项目应齐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精神。

(3)教学过程应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且详略得当,层次清楚。

(4)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教法运用合理。

(5)重视学生活动的计划,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6)设计教案应同时考虑作业、练习的配置。

3、教案书写要认真、清晰、工整。要保存当学年的教案,以备学校随时检查。教案检查评价情况将记入教师工作考核中。抄袭他人的教案或从网上全文下载的教案定为不合格。

4、中、青年教师要写详案,老年教师(老年≥50周岁)可写简案。

五、作业布置及批改的评价

(一)指导原则:

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总体要求:

1、根据学科特点,作业规格统一(同一学科作业样式统一;要求统一;格式统一;批改符号统一)。

2、作业注意分层次要求,对各类学生的作业要求要具体。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规范、完整、及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增强责任心,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作业要有批改时间及评价等级或分数。要积极探索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的方法。

4、批语应恰当、合理,形式多样,对存在问题明确指出,并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启发性、指导性。

5、及时处理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努力培养学生改错的好习惯。

6、重视后进生的帮教,平日注意加强辅导,对他们的作业力争面批面改。

7、重视实验、制作、调查等形式作业的批改,及时总结表彰,不断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和社会实践能力。

8、重视学生作业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9、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教育,敦促其改正错误做法。科任教师要教育学生不抄袭作业。

10、科任教师要登记每次作业缴交情况(也可由科代表登记),并于学期结束前交到教务处;科任教师应要求学生保留当学期的作业,以

备学校随时检查。

(三)作业量控制:

1、教学时间与作业时间的比例:

数学科:1:1;物理科:1:0.8;化学科:1:0.6;

语文科、英语科:1:0.5;

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布置作业,有的作业可以当堂完成;

2、题量控制:每次布置的作业,题目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3、书面作业之外,还要布置口头作业(包括预习、复习、背诵、熟读课文等)和一定的课外练习。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问卷调查表(见附件6)

六、拓展型课程评价

拓展型课程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评价包括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两个内容,校本课程评价包括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三个内容。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拓展型课程评价方法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课程方案评价表、评价项目、评价要求、分数。

1、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占20%)

(1)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得3分;

(2)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得7分;

(3)课程宗旨的体现,得5分;

(4)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得5分。

2、课程目标的确立(20%)

(1)目标明确、清晰,得7分

(2)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得6分;

(3)考虑到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得7分;

3、课程内容(40%)

(1)内容组织好,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得10分;

(2)内容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得15分;

(3)内容的新科技、新观点、新教学思想含量高,得15分

4、课程评价(20%)

(1)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得20分。

(三)、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1、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

指导思想(10分)

(1)、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得4分;

(2)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得3分;

(3)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得3分。

2、目标内容(8分)

(1)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得4分;

(2)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得4分。3、指导过程(24分)

(1)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1/2 课时,得4分;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善于设趣导疑,得5分;

(3)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得3分;

(4)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得3分;

(5)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得6分;

(6)设计训练针对性强,课堂灵活、生动,得3分。

4、教师素质(8分)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得4分;

(2)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得2分;

(3)板书科学、新颖、美观,得2分。

5、全体性(12分)

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方案

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方案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评价改革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们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与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基于以上认识,现制定学生评价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有差异地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等促进发展的功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二、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的原则: 1、基础性:能切实反映和评价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社会实践、身体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基础水平。 2、发展性:能切实反映和评价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3、全面性:能全面反映和评价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多元性: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百分制评价和学分制评价并存,以提高评价的相对合理性。 三、学生发展性综合学分评价的构成:

学生评价实施方案

大谈小学学生评价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方式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建立一套与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是全面实施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一)发展性原则。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综合性原则。评价的内容要距有综合性,既要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的评价。在学习能力方面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评价,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三)多样化原则。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多样化,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四)多元化原则。评价的主体要做到多元化,建立学生、老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主体,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五)激励性原则。评价的行为要以鼓励性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每一个足迹,树立学习、做人的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二、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评价体系既包括学科学习目标,也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 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主要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进行评价。学科学习目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学段应达到的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很难截然分开进行,也没有特定的课程来培养和专门促进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发展,通常一般性发展目标蕴涵在学科学习中,与学科学习目标同步发展,而且也常常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实验小学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实验小学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 1、学习新课程。新课程所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思索,不断进步,才能实现其专业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自身厚实的理论夯实基础,因此学习新课程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工作中要自觉学习理论文章;积极摘记相关的内容;能主动参与新课程校本培训。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要向实践学习。 2、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种要求对以往的课堂教学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思维观念定势和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能仅仅依赖教科书。整合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挖掘学生、教师和周围一切环境资源;各科横向联系,体现课程资源的相互配合;合理使用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3、教后反思。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反思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可反思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可反思不足之处,对课堂教学的疏漏失误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反思教学机智和学生的创新,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可反思“再教设计”。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了有效捷径。 4、参加新课程沙龙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在提倡反思、交流、共享、

课程实施评估方案

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中小学课程实施行为,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促使中小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大力提高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Xxx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评价工作由学校统一安排。各级部应高度重视,提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组织与宣传,为评价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各级部要规范评价行为,做到充分论证,科学实施,不断增强本评价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各处室要明确责任,积极配合,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南岚中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工作顺利进行。 三、评价内容 1、课程理念 学校组织好理念学习讲座,制定好理念学习制度;教师们做好理念学习笔记,学校留好记录;学校通过会议、校报、校刊、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新课程理念进行宣传,并及时全面地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让学校办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与总结等都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 2、课程开设

国家课程,科目开设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科目,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与音体美等课程,按照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要求的周课时数开设课程,不随意增减任何一门课程课时数;地方课程,目的设全部符合省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严格按照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要求的课时数开设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开发有学校课程方案(指南),目标明确,内容有特色,符合学校所在地与学生的实际。 3、课程资源 教师队伍,合理配备并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门课程专(兼)职专业教师;每位教师学历都要达标,且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对教师进行有效管理,加强教师培训,健全评价机制,教师任用科学合理,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如: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械、教学场所、网络等设施设备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有发挥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械、教学场所、网络等设施设备功能的机制、制度、措施和相关记录,师生满意度达到80%以上;其他资源如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每学期家长会不少于1次,家校沟通方式灵活多样,家长对此满意度达到80%以上;学校对本地企事业单位、风土人情和社会名人等校外课程资源有开发计划、利用措施和开发过程记录。 4、课程实施 教研制度、教研机构健全,教研制度完善,教研计划具有针对性,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记录详实的教研活动,备课与教案要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并适合学生的需求,教师有一定数量的教研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公开课、优质课、科研课题等,并且质量较高;教学活动,能充分体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保障全体学生接受公平且高质量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二、组织领导 组长:龚文冲 副组长:陶战平、周德明 组员:姚红梅、郁国华、陈颖、沈妹忠、陆剑鸣 1、行政高效管理。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依靠 高效的组织管理,通过行政管理,将学习、实践、总结等各环节落实好,获得实效。 2、加强专业指导。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的绝好契机,因此在开展该项工作时应该充分重视对教师的专业指导,使教师通过参与该项工作,更新教育观念,锤炼教学技能,提升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学校要通过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教师改变基于个人经验和基于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的做法,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阶段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编制“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各学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据此确定教学方案及实施方式。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 基础,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要围绕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经历、探究体验和表达交流等要求,精心设计“学习准备期”、“快乐活动日”综合活动。要在实践中总结阅读、表达、探究、实践、交流、游戏等活动的实施经验。

初级中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初级中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 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作为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建设具有洋湖特色的地方课程新体系。 (1)着眼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对地方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2)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4)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教育。(5)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地方课程,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认知规律,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课程门类和教学内容。 (2)发展性原则: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门类和内容。 (3)实践性原则: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独立性原则: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都有各自相应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承担着对青少年完成培养目标的任务,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同样也不能用地方课程代替学校课程。 (5)地方性原则:课程门类的设置突出的地方特色。 三、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领域: 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指导学生关注生命与安全的关系,培养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和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的生命意识,学习并掌握必要的保护与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完善健康人格,树立科学和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诵读和研习精萃的诗词、散文、汲取中华民族农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环境教育——了解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形杨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人生指导——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进行正确健康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课程延伸到艺术、体育领域。四、课程实施的办法 地方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报告、录音和录像、课堂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按照国家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地方课程的实施

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肥城市边院镇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落实。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课程评价标准对于课程评价有很强的指向性,确定课程评价标准,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2、学生与社会都是价值主体,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者如何综合考虑学生与社会的需要。 3、课程评价标准如何既体现学生主体的共同需要又体现学生的个性要求。 4、学生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习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兴趣。 5、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不一致时,价值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评价主体的意识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评价者对价值主体需要的认识、理解,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即使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趋于一致时,主体的真实需要与主体的愿望之间仍会有差距,因而应尽量使愿望与需要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主观价值标准与客观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二、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校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内容。 地方课程:探索活动(一——五年级) 校本课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共开发了以下课程作为我们各年级的校本课程。 一、二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国防教育、生命的秘密。 三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国防教育、国学启蒙。 四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国防教育、安全教育。 五年级:小学生道德修养、国防教育、安全教育。 三、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地方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 内容与标准: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学生情况的评价。对教师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材、教案等,主要看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符合“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情况主要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3、对教师的评价随学校对教师计划、备课等检查进行。

校本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主体的多元性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人员: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学生自身、同学。 2、评价主体互动性 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描述性、激励性评价,学校不以评比为目的,而以研究或促进为目的的评价等等。 3、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学习成绩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潜能、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4、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渐感悟自身的发展,增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望。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 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 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 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及评价机制

西王家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及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 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只有 采取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才能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 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评价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发生的作用。这就要求,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一、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这里所说的校本课程内容,是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的内容。可以表述为:校情——主题——方案——实施——效果。 1、校情。也就是学校的实际情况。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校本课程评价的起点。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时,就要对学校的校情加以重新审视。对学校的外部、内部环境,课程资源、学校的物资装备技术条件,学校的传统和办学特色;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等,进行分析和定位。将对校情的分析

和评估,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目标主题的依据 2、主题。指校本课程开发所选用的题目。校本课程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利用哪种内容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就需要选择校本课程的主题。例如,我们可以将当地的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农业领域、经济领域以及民族风俗等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等等。校本课程的主题规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是需要重点评价的。只有明确了校本课程的目标主题,才能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设计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方案。 3、方案。即预设的校本课程“蓝图”。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方案》,以及围绕《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关键性环节。因为《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地指向了教学活动,指向了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和目的。评价课程方案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三个维度进行整合性评价。既要分析课程方案中的知识和能力,又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还要评价课程方案是如何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总之,只有能够促进本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方案,才能有效地实施。 4、实施。是指校本课程的执行和落实,也就是教学活动情况。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将校本课程设计的“蓝图” 运用于现实教学行为的过程。只有课程方案得到实施,才能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转化。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照课程方案,评价落实的程度。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方案是否落在了实处,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哪些地方落实的好,哪些地方落实的不好,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改进。二是关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尤其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

课程评价方案

课程评价方案 我校学生只注重基础知识课的学习,而对地方课程认识不足,为了进一步确保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规范开发和有效实施,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学期实施计划。 一、本学期课程目标: 1)充分发掘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增强课程对本地区、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切实形成基础教育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2)着眼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生养之地的积极情感 3)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知识领域,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生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具备适应地方生活的基本素质。 4)促使学生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活动主题安排: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注重学校教师的专长,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根据我校学生具体情况及学校现有条件,特对本学年地方课程的开发做出如下规定:

A、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B、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 C、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三、活动主题实施方式: 1、活动形式: 地方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新课程的功能,地方课程也要进行课堂教学,但要注意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向实践和生活学习,从而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实施形式。可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活动。地方 课程的实施要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 ,1,、努力开发地方课程的资源。地方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使地方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2,、重视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的整合。学校要发挥信息技术在地方课程开发开设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并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提高学生体育健身的能力、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健康观念,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发展,客观的评价每一位参加体育课学习的学生,使其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进步程度、健身能力等多方面情况得到全面、客观、准确、统的评价,现将公共体育课的考试评价标准统一制定,使教师考有所据,学生应试有章可循。 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检查每位公修体育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避免考试中教师的主观意念过重的现象,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实行教、考分离,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成绩由任课教师评定,体育课技能考试成绩则由其他教师进行考试评定,最后二者成绩之和就是字生的体育成绩。 客观准确地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可以让学生们给自己的体育健身能力、健康状况准确定位,可以纵向、横向的和全校的每位学生进行卜匕较,及时发现不足的地方,以敦促学生努力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整体提高我校学生的健康水平。 1学生成绩组成(100分) 1.1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成绩(30分) 1.2技能成绩(70分) 2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成绩评价标准(共30分) 2.1出勤状况

1、个学期中每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累计四次和四次以上者,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成绩为0分。 2、一个学期中每旷课一次扣20分,累计二次和两次以上者,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成绩为0分。 3、一个学期中体育课缺席(含事假、病假)次数占实际总授课时数的三分之者,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成绩为0分。 4、没有上述行为者,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成绩不扣分。 2.2课堂学习的态度、遵守纪律情况(20分) 1、优秀(20-18分)上课学习态度箝、目的明确、练习主动积极,能吃苦耐顽强进取,服从指挥、遵守课堂纪律,尊敬师长、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2、良好(17-14分)上课字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练习较为主动积极,较能吃苦耐劳、顽强进取,服从指挥、遵守课堂纪律,尊敬师长、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效果显著。 3、一般(13-8分)上课学习态度般,能按照要求完成练习,但不够主动积极,不太能吃苦耐劳,遵守课堂纪律,尊敬师长、与他人合作能力一般,学习效果一般。 4、不好(7-0分)上课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目的不明确,练习不主动积极,不能吃苦耐劳,不服从指挥或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尊敬师长、不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效果显著。 2.3学习的进步程度(20分)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校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改革考评办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二、考评方法: 根据本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考查学生的能力入手,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基础知识20%、方法和能力20%、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和期末考查20%,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学生等级,分别用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三、考评细则: (一)基础知识(20%) 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中,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 (二)方法和能力(20%) 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参与、与人合作”的表现,由教师用“好、较好、有进步”的等级进行评价。 (三)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 主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四)期末考查(20%) 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选取一部分难易适度的题目,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写字样本和语文课本为准。 (五)评奖

教师根据以上考查结果评选一、二、三等奖,并给予适当奖励。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学校课程及地方课程过评价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学校课程及地方课程过评价方案 枣庄市第十七中学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评价实施方案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落实。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本评价方案。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评价项目评价要求评价分数上课出勤率20℅ 出勤率达到100℅ 20 出勤率达到90℅-80℅ 19-15 出勤率达到70℅-60℅ 15-10 出勤率低于60℅ 低于 10 课堂表现40℅ 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不开小差 10 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10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强,声音响亮 10 主动参与自主、合 1 / 8

作、探究学习 10 资料搜集能力20℅ 积极参与资料搜集,善于整理资料 10 能够从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 5 能够利用资料完成作业 5 作业完成20℅ 主题明确,制作精美 10 按时完成,及时上交 10 总评三、课程评价说明学生成绩等级评定按照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资料搜集能力+作业完成质量四方面综合总评, 85-100 分为 A, 7084 为 B, 低于 60 分为 C。 枣庄市第十七中学 2019 年 9 月附: 1、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评价标准 2、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课堂评价标准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评价标准任课教师: 课程名称: 日期: 评价项目评价要点及特征描述评价等级得分A B C D 课程目标 20 分切合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 10 8 6 4 目标表述明确、清楚 10 8 6 4 课程内容 40 分内容的选择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成长规律 10 8 6 4 内容的设计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0 8 6 4 内容的设计能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 10 8 6 4 所需的课程资源能够有效的获取 10 8 6 4 课程组织 20 分课程组织规范恰当,具备可行性 10 8 6 4 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10 8 6 4 课程评价 20分评价方式方法恰当、多样 10 8 6 4 评价内容全面,体现教学目标 10 8 6 4 点评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课堂评价标准

小学英语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1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 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课程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注意三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一)学习过程评价: 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以鼓励性评价、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意识,评价学生参与信息收集、汇总与交流的能力,评价学生应答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学习结果评价: 1、知识考核 学期终结,可以本学期校本课程专题为背景资料,对学生学习做出定量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二个方面: 1、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重过程,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教 师积累的各种过程性资料以及成果展示,每学期分别评出优、良等级。 2、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 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实现自身评价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活动进程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等级。分别是优、良,及格。

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 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作为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建设具有华丰镇中心小学特色的地方课程新体系。 (1)着眼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对地方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2)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教育。 (5)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地方课程,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认知规律,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课程门类和教学内容。 \ (2)发展性原则: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门类和内容。 (3)实践性原则: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独立性原则: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都有各自相应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承担着对青少年完成培养目标

的任务,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同样也不能用地方课程代替学校课程。 (5)地方性原则:课程门类的设置突出辽宁的地方特色。 三、地方课程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领域: 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指导学生关注生命与安全的关系,培养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和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的生命意识,学习并掌握必要的保护与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完善健康人格,树立科学和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诵读和研习精萃的诗词、散文、汲取中华民族农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环境教育——了解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形杨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人生指导——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进行正确健康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 学校课程延伸到艺术、体育领域。 四、课程实施的办法 地方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报告、录音和录像、课堂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按照国家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地方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为主,以实践活动为主,避免“学科化”倾向。可采取探究

课程评价方案

课程评价方案 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课程的评价原则 1.主体的多元性 课程的评价主体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人员: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学生自身、同学。 2.评价主体互动性 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描述性、激励性评价,学校不以评比为目的,而以研究或促进为目的的评价等等。 3.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学习成绩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潜能、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4.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渐感悟自身的发展,增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望。 二、课程的评价内容 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

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试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方案一: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

小学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小学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学校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牢固确立“勇于创新,倡导多元,追求特色”的办学理念,规范学校课程实施行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大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任务: 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通过努力,力争达到一下几点: 1、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推进课程改革的落实。; 2、教学工作管理规范性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教学秩序良好,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三、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课程评价为切入点,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全面评价我校的课程实施状况,力求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改结合,重在提高”的目的。 四、工作措施 (一)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认真学习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规定安排课程表,结合学校实际配备了专兼职教师,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组织教师对课程以及课程实施的相

关规定和政策进行学习,加强了教师对科目设置、课程特点等方面的了解,提高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为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严抓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师考核细则,着重体现了新课程精神,突出了教师在备课、上课方面的个性体现和创新实力,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继续明确规范了一些制度,特别是对学校课程计划的执行要求自觉严格,决不擅自调课;“细则”在组织课外活动方面也作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2、加强随堂听课的力度,教学工作从基础抓起。 我们采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随堂听课的方式,改变以前课前通知,教师精心准备,课后不假思索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加强对教材的钻研,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3、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课堂教学作为学校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深入研究,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堂“三个意识”不可或缺,首先要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兼顾;其次要讲究效率意识,求真务实的教学作风不能丢;第三,要强化创新意识。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基础化”、“综合化”、“生活化”、“时代化”。本学期,我们还将加强各学科教学质量的调研工作,重视因材施教,培优补差,力争学科竞赛出成果。 在备课方面,针对以往高耗低效,教师孤军奋战的缺点,可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重点突破,备出精品,集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