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三章第1讲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

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体系架构]

[基本概念]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农业、

有机农业、农业区位;农业布局、农业地

域类型。

[基本原理]农业区位选择原理。

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概念: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农业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

(2)科学技术因素: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

(3)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

思考精准农业、绿色农业与有机农业有何不同?

答案精准农业是以“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面向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绿色农业则是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关键在于减少生产、储运、加工环节的污染,使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的卫生标准;而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农膜、饲料添加剂等,而是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来维持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

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例

热量影响农作物

的种类、分布

及复种指数

热量足则生长期长,复

种指数高,单产高;热

量不足则相反

柑橘等亚热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

地区,苹果等暖温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我

国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作物一年两

熟到三熟,华北地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

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

光照影响农作物

的品质

光照强,则利于作物的

光合作用;光照弱,不

利于作物生长;光照时

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

利于作物生长

新疆光照充足,长绒棉品质优良、哈密

瓜甜;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光照时间

长,大米口感好

降水影响农业类

型及农作物

的分布

降水量大可发展水田农

业,小则旱作;过多则

涝、过少则旱,都影响

作物生长

我国南方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北方地

区多种植小麦,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

气温日较差影响农作物

的品质

气温日较差大利于积累

营养物质

我国西北地区因气温日较差大,瓜果糖

分积累多,品质好

②其他自然因素

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例

水源水源丰富的地区农作物收

成较有保证,但缺水地区

它会成为限制性因素

有灌溉水源保证的干旱地

区,可发展农业

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河西

走廊的灌溉农业

地形地形类型、海拔、坡度等

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规

模及机械化程度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

业,大面积平原可以使用

大型机械化;山地、丘陵

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低

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发展种植

业,生产规模大,多采用大

型机械化;南方低山丘陵区

发展林业或畜牧业,生产规

(2)人文因素

此外,资金、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其主要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

因素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2022·全国文综乙)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依托特色畜种牦牛,走产业扶贫之路。甲公司成立于2017年初,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见下图),生产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据此完成1~3题。

1.加入甲公司后,牧民家庭明显增加的是()

A.牧场面积B.牦牛数量

C.劳动力数量D.收入来源

2.甲公司提高牦牛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①扩大放牧规模②延长产业链条③创建产品品牌④实施多种经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当雄生长期短,牧草较矮。为保障漫长寒季的草料供应,当地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①开垦草原种植牧草②储存草原生长期牧草

③建设温室种植牧草④从邻近农区购买草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关键信息点拨]

当雄因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期短,故可通过建设温室改善气温条件种植牧草来保障草料

供应。

当雄的牦牛肉已经形成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提高了牦牛肉的价值。

图中信息显示,牧民从原来家庭经营的单纯放牧,转向出租牧场、入股公司、成为公司工人,收入来源种类增加;公司“精细加工”“注册商标”“建立牦牛‘身份证’”,既增加了牦牛肉加工环节,延长了产业链,又创建了品牌,提升了牦牛价值。

当雄生长期短,牧草较矮,产草量低,且不利于收割;相较于当雄,邻近农区牧业规模较小,对草料需求小,草料有盈余。

答案 1.D 2.B 3.C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加入甲公司后,牧民可以从公司获取出租牧场租金、牦牛入股分红、牧民受雇工资三项收入,收入来源明显增加,选D。第2题,提高牦牛的价值要从牦牛本身下功夫,扩大放牧规模只是增加牦牛数量,没有提高每头牦牛的价值,排除①;多种经营指的是企业同时经营两个以上行业的经营策略,该公司仅生产、销售牦牛肉产品,排除④;精细加工可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牦牛肉的附加值,②正确;注册商标可以创建品牌,提高知名度,提高销售价格,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③正确。故选B。第3题,当雄牧草产量低的根源在于气温低,牧草生长慢,开垦草原扩大种植牧草的面积虽然可以提高牧草产量,但容易引发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牧业的可持续发展,①排除;当雄牧草低矮难以收割,且依靠收割的牧草越冬,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远远不能保障漫长寒季的草料供应,②排除;温室可以提高温度,延长牧草的生长期,提高产量,资金雄厚的公司也有能力建设温室,③对;邻近农区畜牧业少,对草料的需求不大,且有部分农作物秸秆可做草料,④对。故选C。

考向1通过“农业区位因素”考查“综合思维”

山东、河南、江苏为我国大蒜主产省,大多以小而散的农户生产种植为主。下图为“2016~2019年我国大蒜主产省大蒜种植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大蒜种植面积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地价B.灾害C.劳动力D.市场

2.北方有农民在收获后的玉米地中种植大蒜时,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大蒜行间,其对大蒜幼苗的作用主要是()

A.保土增肥B.遮风挡雨

C.保暖防霜D.减少虫害

答案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不同年份山东、河南、江苏大蒜种植面积的变化情况一致,而地价、灾害、劳动力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变化情况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影响图示省份大蒜种植面积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对大蒜的需求,需求量大则种植面积广,需求量小则种植面积小,故选D。第2题,北方地区秋、冬季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大,多寒潮灾害,玉米秸秆覆盖在大蒜行间具有保暖防霜的作用,C正确。

考向2通过“农业区位变化”考查“综合思维”

(2023·重庆市模拟)新疆地区传统棉花种植需要在前一年冬季土壤冻结前适时冬灌,春播前补灌才能保证春播出苗顺利进行。棉花干播湿出技术则无须冬春灌水,在地膜下干地直接播种,待达到出苗温度时通过滴灌供水,使土壤墒情达到棉种出苗要求。据此完成3~5题。3.传统棉花种植中冬灌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土温B.蓄水保墒

C.淋洗盐分D.增加肥力

4.与传统棉花种植相比,干播湿出技术会使()

A.棉种出苗时间延迟B.棉花生长期延长

C.棉田土壤风蚀加剧D.棉种出苗率提高

5.干播湿出技术的创新主要源于当地()

A.生态环保的需求B.管理水平的提高

C.自然条件的限制D.生产效率的提升

答案

解析第3题,题干中提到在冬季土壤冻结前适时冬灌,可见冬灌并不能阻止土地冻结,其主要作用不是提高土温,A错误。冬灌时,土壤尚未冻结,部分灌溉水下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冬季土壤冻结,水分不易流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有助于蓄水保墒,B正确。冬季

棉花尚未种植,且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加剧,土壤盐分含量增加,淋洗盐分在春季较为合适,C错误。冬灌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D错误。第4题,据材料可知,干播湿出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使土壤墒情达到棉种出苗要求,因此该技术可以提高棉种出苗率,D正确。该技术也需在达到出苗温度时滴灌,因此并未改变出苗时间和棉花生长期,A、B错误。该技术是在地膜下种植,地膜有助于保护土壤,减小风蚀强度,C错误。第5题,干播湿出技术和传统种植最大的差异为灌溉方式;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为水分,因此要进行技术创新,降低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限制,C正确。

答题指导8农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1.影响农产品品质高低的因素分析

2.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弱的影响因素

1.(2023·河南周口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阿富汗是亚洲西南部的内陆国家,图1为阿富汗地形分布示意图。其松子产区主要分布在该国东北部平均海拔在1 000 m左右的山区。每年9~10月松子成熟,采摘后经过晾晒、烘干、抛光、开口等烦琐的加工环节后方可出售。阿富汗松子因松仁饱满、品质出众,深受市场青睐。2021年11月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通过直播带货,仅用3小时就将12万罐阿富汗手剥松子(图2)销售一空。伴随着中阿两国“松子空中走廊”的开启,阿富汗对华出口农产品的种类将更丰富、用时将更快捷。

材料二中国松子的主产区位于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出产松子的野生红松生长50年后才开始结籽,松果的成熟需要约两年,因此我国的松子年产量较小,在万吨左右,每年还有约万吨的缺口亟待填补。

(1)分析阿富汗松子品质出众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2)分析中国市场上阿富汗松子价格较高的原因。(8分)

(3)阐述中阿松子贸易对阿富汗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答案(1)阿富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山区海拔高、气温低,生长周期长,利于养分积累;冬季寒冷而漫长,病虫害少;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质洁净。

(2)中国红松分布面积小,结籽成熟的时间较长,产量较低,市场缺口大;阿富汗松子的品质好;阿富汗松子采摘困难,加工环节烦琐,人工成本高;阿富汗松子产地为偏远山区,交通运输成本较高;受战乱等因素影响,进口阿富汗松子的渠道和数量受限。

(3)有利于帮助阿富汗恢复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有利于带动其他农产品在中国的销售,调整阿富汗农业结构;有利于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广泛使用的一种日光温室示意图,后墙采用土质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蔬菜生长的需要对自然条件进行人工调节,可有效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这种大棚弧形拱面朝向南偏西,夜晚当气温下降一定温度时覆盖上保温被,待到第二天上午9时再揭开保温被。他们利用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种植了当地居民喜爱的和当地不出产的优质蔬菜(水果黄瓜、小番茄等)。但是当地人们发现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连续种植几年后,土壤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导致作物的产量下降,品质变差。

(1)分析东北地区的大棚朝向设计为南偏西的原因。(6分)

(2)与南方全部采用单棚框架结构比较,分析北方大棚一侧采用土墙的功能及原因。(4分)

(3)分析大棚技术普及对提升该地区优质蔬菜市场竞争力的作用。(4分)

(4)分析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的原因。(6分)

答案(1)东北地区冬季日出晚,凌晨气温比傍晚低而多雾,上午揭被(温室保温被)较晚,下午实际利用日照时间比上午长;一天内太阳高度较大时段(正午前后),太阳光线与大棚弧形拱保持较大夹角,以充分获取太阳能;大棚延伸方向和西北风平行,减少风力对大棚的破坏。

(2)北方冬季日照时间短,气温较低,土墙可以起到很好的蓄热、保温功能(土墙白天接收太阳辐射蓄热,晚上散热保暖)。北方冬季风较大且降雪量大,土墙可以起到很好的防风和承重作用,以免倒塌。

(3)改变上市时间(反季节供应),占领(淡季)市场;冬季方便储运(冬季供应蔬菜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和减少冷藏保鲜成本)。

(4)大棚内温度高,蒸发量大;无自然降雨,对土壤盐分的淋溶作用小;化肥用量大,盐类释放量较多;灌溉次数频繁,盐分易在地表集聚。

课时精练

(2023·山东青岛模拟)雾耕是将农作物根系悬挂在空中,所需的水和营养元素通过设备雾化到根部的新一代无土栽培方式。浙江青田县作为全国首个大规模山地型露天雾耕模式种植基地,生产淡季应市高山蔬菜(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青田县发展山地型露天雾耕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限制,可用耕地少

B.降水少,发展节水农业

C.土壤贫瘠,作物产量低

D.环境优美,昼夜温差大

2.雾耕()

A.增加了耕地的面积

B.调节了区域水热状况

C.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D.缓解了区域人地矛盾

答案

解析第1题,浙江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农业发展受地形限制,可用耕地少,故采用山地型露天雾耕模式,A正确。青田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B错误。青田县发展山地型露天雾耕模式,主要是受地形限制,并非主要因为土壤贫瘠,C错误。青田县气候适宜,环境优美,但与本地发展该农业模式并无关联,排除D。故选A。第2题,雾耕是一种无土栽培方式,并未增加实际耕地面积,A错误。雾耕种植面积有限,对该区域蒸腾和蒸发影响相对较小,对区域水热状况的调节作用并不大,B错误。雾耕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但仍属农业种植范畴,并未延长农业产业链,C错误。雾耕改善了地域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该区域对蔬菜的需求,能够缓解区域人地矛盾,D正确。

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减少耕地占用,我国将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中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实行永久性保护。黑龙江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为全国最大。全国超半数的永久基本农田分布于城市边缘区。据此完成3~5题。

3.黑龙江省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全国最大,主要原因是该省()

A. 城市扩张快B.土地条件优

C.水热条件好D.粮食缺口大

4.除城市边缘区外,以下区域最可能布局永久基本农田的是()

A. 城市核心区域B.高速铁路沿线

C.国道省道沿线D.丘陵缓坡地带

5.永久基本农田设置会促使城市()

A. 人口数量剧增B.土地租金下降

C.交通拥堵缓解D.土地利用集约

答案

解析第3题,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城市扩张速度较慢,A错误;黑龙江省平原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小,黑土分布广,土壤肥沃,土地条件优越,B正确;

黑龙江省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C错误;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输出省,粮食商品率较高,D错误。第4题,城市边缘区的农田有可能受城市扩张的影响被占用,所以城市边缘区有必要布局永久基本农田。城市核心区以建设用地为主,本就少有农田分布,没有必要布局永久基本农田,A错误;高速铁路沿线不适合城市建设,农田被占用的可能性较小,无须布局永久基本农田,B错误;国道省道沿线,交通便利,城镇化速度较快,农田被占用的可能性大,布局永久基本农田意义重大,C正确;丘陵缓坡地带,不适合种植业发展,无须布局永久基本农田,D错误。故选C。第5题,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永久基本农田的设置对其影响不大,A错误;永久基本农田设置后城市用地规模受到限制,可用土地数量变少,地租升高,B错误;交通拥堵情况主要受交通线路布局、居民出行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与永久基本农田无关,C错误;永久基本农田设置后城市用地规模受到限制,对现有的可利用土地的利用率会提高,会促使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D正确。

(2023·江苏扬州市模拟)富岗苹果,河北省内丘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果实细脆津纯、清香蜜味、酸甜适口、易储耐藏享誉全国。1984年,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内丘县岗底村(今富岗山庄)根据“人均山地14亩,人均不足半分田”的现状及多年种植苹果的经验,将山地苹果种植作为增收致富的突破口。经过多年发展,富岗苹果种植区域扩大到内丘县太行山区的侯家庄、獐獏、南赛等3个乡镇行政区域,这里成为富岗苹果地理标志产品地域保护范围。下图示意侯家庄乡、獐獏乡、南赛乡及富岗山庄位置。据此完成6~8题。

6.富岗苹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自然条件是()

A.泉水灌溉,生长慢,糖分积累多

B.环境清洁,光照足,昼夜温差大

C.土壤质地疏松,微量元素多

D.地处太行山深处,果树冻害少

7.富岗山庄利用山地种植苹果,带来的生态效益是()

A.维持生物多样性B.治理冬春沙尘暴

C.减轻水土流失D.保持土壤肥力

8.近年来,富岗苹果品质不断提升,主要得益于()

A.标准化栽培与管理技术

B.多种类型的营销方式

C.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立

D.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答案

解析第6题,受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农业地域,应当具有生长条件良好、生态环境清洁的优势。该区域位于河北省的太行山区,环境清洁,光照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养分的积累,故B正确。第7题,富岗山庄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地地形起伏大,山地种植苹果树,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故C正确。第8题,富岗苹果品质的提升,仅仅依靠自然条件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创新,进行标准化的栽培与管理,选A。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荷兰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食品出口国(如下图),而其国土面积仅是美国的1/270。“精准农作”是利用卫星数据,掌控农产品的生长情况,在正确时间、正确环境条件下对特定作物采取正确的温室培育方法。该方法所使用的水、肥料、杀虫剂等远低于一般在土壤或室外耕作的方式。

南荷兰省的韦斯特兰地区(填海造陆所成),当地80%的耕地笼罩在高大的温室玻璃中;温室采用双层玻璃屋顶,其特殊涂料能扩散穿透进温室的光线。主要的农作物番茄垂直分层种植在可控性强的矿物棉里(无土栽培),藤能长到13~14米,产出约33串番茄。温室通过LED生长灯,调节色泽、鲜度、营养成分。采用地热能、工业区的温室气体维持恒温状态。

(1)结合所学知识,推测精准农作是如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8分)

(2)韦斯特兰地区温室种植番茄,通过何种措施克服了哪些不利的自然条件。(8分)

答案(1)对农作物的根部进行喷灌、滴灌,温室减少蒸发,节约水资源;对关键生长期的根部进行施肥,利用叶子制作绿肥,节约肥料;对受虫害的地方,进行精准杀虫,温室减少害虫的进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利用监控设备,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2)①纬度高,热量少,用温室维持恒温;②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照少,雨天多,用LED生长灯增加光照(玻璃屋顶的特殊涂料扩散光线);③人多地少,用垂直分层,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④填海造陆,缺少土壤,用矿物棉进行无土栽培。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二节农业区域类型——以水稻种植业为例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课标解读: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生产,这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本条“标准”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学什么”——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第二“怎么学”——以特定区域为例,分析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第三,达成目标——通过对特定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节学生学完农业区位的基础上进行,是第一课时的延续,同时,它为第三课时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提供范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水稻种植业的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水稻种植业形成条件及其特点,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是形成个体农户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三、学情分析: 1、本班既有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也有来自乡村的学生,对农业生产、农业分布等有一定感性认识。 2、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认知。 3、学生对案例教学已有所接触和熟悉,具有一定的从相关图表和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对本节地理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等都有一定基础,教学中可以大胆让学生围绕案例主动学习、讨论和思考。 4、学生读图和资料以及从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较差,有时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提取、分析,并最终归纳概括。

统编湘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一是介绍了区位的概念。区位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尤其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产业地域分工不断优化调整,地理区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农业区位是本单元的开篇,重要性不言而喻。二是分析了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基本要素。 区域认知:能够分析不同区域内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理解科学技术在区位中的作用。 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家乡农业方面的信息,开展社会调查,理解农业区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农业与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因素。(重点)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重点) 3.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边讲解边展示课件的相应图片。1、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分别对农业的影响。2、不同地区,不同的灌溉水源,水源对农业的重要性。3、茶叶对土壤的要求。通过图片,边讲解,边提问。 【学生】听讲、做笔记 【学生】活动P57-58,读图3-2思考:1、指出俄罗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分布区域。 2、区域发展谷物种植的自然地理条件。 3、指出俄罗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因素。 【老师】点评、总结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板书) 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农业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劳动力从繁忙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农业信息化则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学生】听讲、做笔记 【学生】活动P59-60,读图3-5,3-6,3-7,思考: 1、评价沙特阿拉伯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2、如何克服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 3、沙特阿拉伯生产的西红柿为什么能进入英国超市? 4、指出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近郊奶牛场的主导社会经济因素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解读:从地理位置、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含义、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此,要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分析这些因素在区域内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具体影响和主导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教材地位: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已经涉及了关于农业的知识,介绍了农业的分类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等。高中地理必修一中《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节已经初步 涉及到区位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即建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并学会分析农业区位条件,为接下来学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以及分析人类其他活动的区位选择,如工业区位选择等,打下基础。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 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重点难点: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又是区位理论的开篇。学生首次接触,重点不是概念而是学会分析应用。所以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确立为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他们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他们生活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不了解,缺乏知识储备。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位含义及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结合素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茶为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时政、关注国家发展。 五、重点难点: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又是区位理论的开篇。学生首次

2020年湘教版 必修二 第三章 第一节 3.1《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布局》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当然也为接下来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为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奠定基础。但他们多数生活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不了解,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选用大量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来探究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的主要方法 (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归纳、总结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六、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分组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3章第1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案(第1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特征;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3.结合地理材料,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4.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的影响; 5.综合农业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实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视频《超级工程——食物供应——高原夏菜》 师:请大家观看视频,视频中都提到甘肃省榆中县哪些地理条件呢? 生:甘肃省榆中县的地理条件,如:高寒、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资源不足等。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些地理条件——即农业区位因素。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 出示图片“农业生产活动”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师:看图,思考: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 生: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注意: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 师点拨: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1.农业生产活动 1.1 概念 师:下图中展示的是南方水稻生产、东北小麦生产、内蒙古的畜牧业生产,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它们的地理环境不同。 师: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征呢? 生:地域性。 师: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板书)1.2 农业生产特征 1.2.1地域性 师:我们再来看华北地区冬小麦种植的农事安排,看看农业生产还有哪些特征? 生:季节性和周期性。 (板书)1.2.2 季节性 1.2.3 周期性 师:我国民间流传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如:“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以后刨红薯”

【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学科地理学校年级高一使用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 单元名称产业区位因素 单元课时数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产业区位因素 主题概述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部门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下的产业区位,深刻影响并制约着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于不同的产业部门而言,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影响产业的区位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尤为重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影响三大产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三大产业的区位选择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主题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区位综合分析的意识和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我校学生大多数为农村居民,所以对农村和农业问题比较了解。对工业问题了解较少,而服务业与生活息息相关。高一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章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地理事物由感性认识逐渐过度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学习条件支持1.桌椅按照小组合作探究摆放,便于学生讨论,便于开展探究式学习。 2.需要多媒体,音响可以正常播放,便于图片和视频直观呈现。 3.需要黑板,本单元涉及许多理论性强的知识,需要讲授式教学和板书。 三、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并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三章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2.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重点:农业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地域文化 • 1.文化具有地域性 •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 3. 地域景观的类型 • 4. 城乡景观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 3.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圆楼和方楼----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 城镇的色调、色彩---- 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 • 2. 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1)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 •(2)一座城镇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 3. 城镇景观的设计要融合地域文化 [新课导入]: 出示“广西桑田”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经济部门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不仅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自然、人文因素对经济活动都有影响,但对于不同的经济部门面言,影响是不同的。在影响产业的区位因素中,人文因素尤为重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 一、农业区位因素 1. 农业生产活动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图3.2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放牧。这两个地方气候,地形、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差异显著,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

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2-含解析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 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时要借助实际的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济部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章分别介绍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第一节为农业区位因素,因为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打下基础。 本节设计了两部分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每部分内容设计一个活动,分别是“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变化对 农业发展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珠江三角洲地区,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又很陌生。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即便是农村的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也比较陌生,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具体内容并不取自教材,以珠三角地区的变化讲述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图、文材料较多,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2022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 Word版含答案

其次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学习目标思维导图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学会推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3.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 的深层缘由及其进展变化。 4.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 分布特点。 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 学问点农业区位因素[同学用书P54]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打算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制约农作物的产量,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地形平原适宜进展种植业,山地适宜进展林牧业 土地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水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行缺少的原料,为动植物生存、生长输送养分物质, 还影响到农业地域类型 【思考】 1.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 (2)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 提示:(1)热量。(2)土壤。 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 因素内容 劳动力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水稻种植>小麦种植 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生产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把握、病虫害防治等 种植方式如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等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1)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打算着农产品的价格。 (2)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思考】 2.海南是我国有名的冬季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则以反季节蔬菜生产有名。北京从山东与海南运蔬菜各有何优势和不足? 提示:从山东调入——优势:距离近,新颖;不足:品种少。 从海南调入——优势:品种多;不足:距离远,保鲜技术要求高,可能会损坏较多。 [图表导读] 读教材P61图3-13绿色农业,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绿色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哪些?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技术因素有哪些? (2)自然因素对绿色农业生产的影响起打算性作用吗?为什么? (3)绿色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1)自然因素: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等;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等。 (2)不是打算性的。绿色农业以“绿色”为核心,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是其打算性因素。 (3)无污染、无公害,强调环境、资源与人的和谐统一性。 材料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玫瑰原产于我国华北,性喜阳光,对土壤与气候的适应性强,在气候温存、土壤潮湿、雨量充分的条件下生长繁茂,一般为3月初老枝萌芽,4月初展叶,4月中旬孕蕾,5、6月开花,花期约20天。 材料三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在这一天,情侣之间互送玫瑰、巧克力以表达爱意,近几年我国的情侣之间也在效仿,在天寒地冻的隆冬季节,花费“高价钱”购置“不合时宜”的玫瑰花,过起了情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最新)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习过人口、城市之后关于生产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是学习工业地域类型,这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具有铺垫的作用。另外农业的生产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加上本节课理论性又较强,所以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时间预习课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目标导学法、实例导思法、引议释疑法、点拨破难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说教法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农业的概念,接着说:“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图片法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回顾之前的知识,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也与本节课联系紧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主要包含“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_公开课教案-《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阅读,找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通过举例,学生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通过实践案例,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与变化。 4.学生能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较浓厚,学生发现地理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特别是本节内容,学生可以看到不同的农作物的图片,根据生长习性,确定农业布局,学生讨论与展示的氛围较浓厚。 3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区位要素;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为农业进行区位选择; 难点: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变化的; 自然因素对农业影响较稳定,但人类可以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影响是在发生变化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娓娓呈现出一组组美轮美奂、色彩缤纷的农业景观图片,对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形象直观的多感体验。执教者衣着素雅得体、举止亲和大方、语言优美、文字清丽,开篇营造出一种柔美的意境,潜移默化中熏染浸润着学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涟漪,原来农业也不是那么“土”,如是的生动多姿,内心深处的主观能动性瞬时生成、呼之欲出。在这里,教师的个人特质素养,如审美观念、语言文字功底、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熟稔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厚重的学科素养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2幅图片中,水稻种植业占据7幅,暗暗契合农业内容中的重点,为后续学习打下伏笔。 活动2【活动】农业区位因素 归纳影响农业布局的各种区位因素。 “盘锦大米”这则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农业区位因素?结合教材59页至62页,补充影响农业的其他区位因素。 盘锦大米 辽宁省盘锦市地处辽河三角洲腹地,境内地势平坦,多水无山,具有充足的河水灌溉,土壤没有工业污染。其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适宜的温度条件、较长的生长期为水稻生长发育和籽粒成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出著名的“盘锦大米”。“盘锦大米”以其玲珑剔透的外观、黏软细腻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安全的品质,成为粳稻中的佼佼者。2008年盘锦大米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专用米。盘锦不断引进、改良、更新、选育、推广水稻优质品种,严格按照生产有机食品的农业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农事作业,诸如施用生物有机肥,采用农业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盘锦市委专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盘锦的粮食企业,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路专用线,充分保障盘锦大米快速批量运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的区位因素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对自然因素可以进行改造。 (4)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树立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以发展农业,但要遵循自然规律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3.解决办法 (1)运用阅读、举例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取地理知识,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通过练习、联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所学进行正确的农业区位选择。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最后归纳结论。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让学生通过具体练习,分析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农业最佳区位的选择。 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变化着的区位因素怎样影响农业区位。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区位的含义;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2.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和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以发展农业,但要遵循自然规律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栽培作物和驯化动物,那么,在一定地域进行生产时应如何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思考什么是“区位”。 [学生讨论] [归纳板书]一、区位的含义 [讲授]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位置;另一方面指分布。举例说明。 [板书]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阅读]学生读教材课文,分析: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出图5.6中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3)试举例说明上述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读图提问]读教材图5.11,分析讨论乳牛业、花卉、小麦三种农业区位应分别安排在图中A、B、C何处? [学生讨论] [归纳板书]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等 [提问]气候、地形、土壤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市场、交通、政策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它们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板书]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读图]引导学生读教材图5.7和图5.8,分析这两幅图分别表示人们对哪些因素进行了改造,由此说明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提问]1、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1)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8) 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17)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①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如热量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②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影响土地生产力。 ③水源: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 ④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①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②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③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 二、农业布局 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020-2021地理中图版(2019)第二册教师文档:第3章 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师文档:第3章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含解析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1.结合资料,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综合思维) 2。结合地理资料,学会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区域认知) 3.根据地理环境特征,掌握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人地协调观) 4.调查学校所在地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地理实践力) 一、农业及其发展变化 1.农业概念: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以及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和养殖等途径,来获得农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 (1)按农业生产对象划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

和栽培业等. (2)按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3.农业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最为广泛。 (1)地球陆地{约11%是耕地,约24%是草原和牧场 约31%是森林和林地 (2)海洋和内陆水域:渔业生产。 1.自然因素

(1)市场:影响农产品的品种和规模。 (2)交通运输 ①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一般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②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保鲜、冷藏技术广泛应用,那些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对靠近市场的要求降低,且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生产的区位选择可以远离市场。 (3)政策:政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4)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导致生产成本降低。 (5)劳动力: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是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不断减小,社会经济因素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变化较快。 () (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 (3)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4)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一定是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 () (5)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当地的 ()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D.土壤条件 提示:(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3)√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因为农产品必须拿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价值,进而盈利。 (4)×主导因素可以是有利条件,也可能是限制性因素。 (5)B[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热量不足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地理2备课资料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含解析

备课资料 一、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条件 1.气候。包括降水量的多与少、季节分配的均匀与否、热量的多少、光照的强弱以及热量和水分的配合程度等。例如,华北平原地处暖温带,盛产苹果等温带水果;江汉平原地处亚热带,降水和热量充沛,水热配合好,成为我国粮食、棉花、油菜基地;江南丘陵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好,盛产柑橘等,以上这些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又如,复种制度是指同一块地上重复种植的次数,而其种植的次数也是受气候条件的制约。 2。水源.水源的多少对于干旱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沙漠中的绿洲主要是由于有水源而形成的。我国天山山麓的绿洲,也是由于有冰雪融水而形成的. 3.地形。其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1)地形的高度.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会使得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类型。例如。山地中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等立体农业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地形高度的缘故。(2)地表的坡度。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不适于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业等.(3)山脉的坡向。迎风坡和背风坡,向阳坡和背阴坡的不同,水热条件也不同,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例如,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向阳坡和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较好,从而能够发展粮食作物等种植业。 4。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成分、土壤质地、土壤层的深度以及土壤肥力的差异,都会影响

农作物的种类.例如,我国东北的黑土、华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等的不同,也是影响农作物种类的因素之一.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影响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经营规模扩大;反之,则规模缩小。 2.交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显著。例如,产品易腐烂变质等一些对运输要求迫切的农业(如乳畜业)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较高. 3。政策。国家政策和措施,如鼓励性措施(提供农业补贴、免征农业税、提高产品价格)或限制性措施等都会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4。科技。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科技往往是通过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来影响农业区位的。(1)通过科技改造自然因素。如,宁夏平原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针对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排水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东南丘陵通过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发展种植业;针对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条件,发展种植业等。(2)通过科技改变社会经济因素。如:科技的进步改善了运输条件(空运、大型船舶等),加上保鲜技术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分离,从而促进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 当然,农业基础和工业基础、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风俗习惯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案湘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案湘教版必修2 一、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背景: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 能和人文素养: 2、生活经验:居住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了解很少,是农产品的消费者。 3、思维特征:形式逻辑思维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二、教学分析: l、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选自课程标准申必修课程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 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 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②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闪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景观、案例分析等内容;用实物(鲜花、鲜奶)创设情景;用板书归纳总结。 5、选用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完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感知——理解——运用——迁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参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能否与他人合作探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评价; 2、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3、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反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第3章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习题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1.本地由小麦种植改为蔬菜种植,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的变化B.国家政策的变化 C.交通运输的变化D.科技的发展 2.下列作物的生长,取决于灌溉条件的是() A.埃及长绒棉B.黑龙江大豆 C.印度茶叶D.海南天然橡胶 3.“大棚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大棚农业”能实现此目标,其主要是因为大棚可以() A.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B.提高土壤肥力 C.加快大棚内水分循环D.增加光照时间 如右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和农业产值构成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 B.商业型热带和亚热带栽培业 C.商业型混合农业 D.商业型谷物种植业 5.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劳动力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6.法国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新疆吐鲁番都以出产葡萄著名。其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A.光热充足B.消费市场广阔 C.劳动力丰富D.降水量丰富 能力提高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三章第1讲课时49农业布局

课时49农业布局 一、农业布局 1.含义: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原则 (1)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2)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主要类型:水稻种植业、商业型热带和亚热带栽培业、商业型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商业型谷物种植业、畜牧业、商业型乳酪业等。 3.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 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1.农业区位选择 (1)大尺度空间的区位选择 ①农业类型的区位选择 农业类型区位选择 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林业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 渔业湖泊、水库、池塘、沿岸浅海滩涂海域

②农作物的区位选择 农作物区位选择 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水稻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平原地区 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2)小尺度空间的区位选择 因素农业区位的选择与合理布局 单位面积产值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业>乳牛业>塘渔业>蔬菜种植业>果园业>粮棉业 地价因地价较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种植业等 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业、蔬菜种植业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花卉业、乳牛业等应布局在靠近城镇且交通便利的地方 2.亚洲水稻种植业(1)区位优势条件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