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竹枝词
竹枝词

《竹枝词》教案设计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 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

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c?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锦衾薄qīn bó

瀚海hàn 阑干lán

羌笛qiāng 风掣红旗cha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拓展阅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咏雪——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送别——依依离情

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竹枝词刘禹锡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意思

竹枝词刘禹锡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意思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意思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解答: 竹枝词的特色 【诗文欣赏】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如果从内容、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研究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 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 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鲜灵灵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小贩形象跃然纸上. 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前言】《竹枝词九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竹枝词原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一种民歌。刘禹锡的这组民歌体诗在形式上都是七言绝句,可以看成是一组诗,但在写法上与诗作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早期的词作。这些作品都寓情于景,感情色彩也各有侧重,一方面既有民风习俗,另一方面又有个人境遇。【注释】银钏二句: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鉴赏】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

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3] 整体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名家点评 其一

《笺要》: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4] 其二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比而兼兴之体也。[5] 其六 《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6] 其七

成亲王-永瑆楷书《竹枝词》

成亲王-永瑆楷书《竹枝词》 成亲王-永瑆楷书《竹枝词》 成親王书《竹枝词》 陈琦 成亲王,即永瑆。清高宗(弘历)乾隆第十一子,乾隆十七年(1752)生,卒于道光三年(1823),号少庵,一号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精於书法,曾受命书《裕陵圣德神功碑》,清代中期享誉京华,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北京书法四大名家”。 成亲王的书法早年师赵孟頫,董其昌,晚年学欧阳询,尤得力於,《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禅师塔铭》两碑。刻有《诒晋斋法书》传世。清杨翰《息柯杂著》云:“诒晋斋法,素未究心,但知其从赵承旨,上溯欧阳率更,虽涉诸家,终不离两家宗旨。集集随手杂临,竟有脱尺町畦,不似本家笔意者,篆隶亦有法度。盖书非一时,临非一家,不甚经意,而精神所寄,一一浑足,此无意之胜于有意吧。”法世善曾曰:“诒晋斋主人书法于为天下第一。”这些溢美之词多少还是反映了永瑆法书的一个侧面。 成亲王书《竹枝词》为其所书大楷、共二百八十字,是代表作者艺术成就的一幅佳作。字字方正华美,中宫紧敛,端庄中颇见姿媚;八方充满,力贯毫端,时有潇洒出尘之意;

抑扬有度中一片清刚风韵,大家子气十足。然损在法度过于森严,为清初书坛宫廷派自觉不自觉地竖成了“馆阁体”的楷模。这是作为书法家成亲王的一点遗憾。 成亲王永瑆的书法胎息于欧阳率更,而以赵松雪的流润出之。我们从所书《竹枝词》的作品中还可以发现侵淫唐楷、尤其是柳诚悬书法的痕迹。如果用此作与《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在比较的角度来欣赏,那么以上的观点就更加清晰可见了。 笔者从永瑆的《竹枝词》和欧阳率更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两碑中各取了如“家、元、心、同、幾、詞、清、色、士”等相同的数十字,放缩成同等大小,细加分析。发现成亲王在“”用笔、结体全面继承欧体的基础上又全面地进行了拓展,而这种拓展度是极其轻微的。 欧字大多用方笔,起收含蓄,使转顺势圆下,出勾较短而平,结体窄长,总体上呈现出严谨工整,平正峭劲的风韵。而成亲王在同样用笔的基础上,略引唐人楷侧,起收做势,变含蓄为分明,使转折笔而出,勾角略长、斜向。多数笔画比欧体稍稍粗壮,撇捺更加使放,再加之横画的略长,使得成亲王的字体总风貌在平正峭劲的欧体中有了拓展。(见前文中“字字方正华美……大家子气十足。”一段评语)在书法史上已奠定了欧阳询的地位之后,这种极轻微的拓展又能留下多深的轨迹呢?人们比较容易记住了“欧体”,而无法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

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文人竹枝词缘起

文人竹枝词缘起 摘要:竹枝词最初是地方的民间歌谣,在唐代文人参与创作之前民间唱“竹枝”的活动十分盛行,后经文人的加工逐渐成为文坛上异军突起的一种诗歌体裁,并最终成为文坛上一朵耀眼的奇葩。 关键词:竹枝歌;文人竹枝词 竹枝词在没有受到文人关注之前,其最初的原始形态是地方的民间歌谣。在唐代文人参与创作之前,唐人的诗歌作品里已经多次出现唱“竹枝”的字眼,可谓“竹枝词”源于民歌的鲜活例证。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其一云:“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顾况的《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有“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的诗句。张籍《送枝江刘明府》也有“向南渐觉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白居易也有“壶浆椒叶器,歌曲竹枝声”、“幽咽新炉管,凄凉古竹枝”的诗句,这些诗句都从侧面证实了民间唱“竹枝”活动的盛行。 晚清林相棠为冯雨田《佛山竹枝词》所作的序中曾言及文人竹枝词与《诗经》的关系道: 《诗》以三百篇为宗,至唐而称盛。凡言情绘景,各已登峰造极,后人何用蹈其蹊径?惟《竹枝词》一格,描写方

言谚语,风土人情,于天趣性灵,兼而有之。洵足别开生面。 [1] 文人竹枝词的产生是以《诗经》为源头的诗歌体裁在各方面都已登峰造极情况下的产物,受其影响也是情理中事,但这仅是从竹枝词的源流关系上认为文人竹枝词源于《诗经》开创的诗歌传统。若从其内容而言,竹枝词也深受《诗经》的影响。袁学澜在《姑苏竹枝词七言绝句一百首并序》中曾对竹枝词与《诗经》的关系作过比较,如: 窃闻之,诗有六义,《竹枝词》主于陈风土风物,及山 川古迹,则其义近于风赋。起兴于昆虫草木,托言于儿女闺房,以取况君臣朋友之际。则其义近于比兴,阐扬忠孝节义之行,表彰隐逸循吏之事,以为世劝。则可与雅颂同风焉。 [2] 袁学澜将竹枝词的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与《诗经》的六义相比附,认为竹枝词不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寄寓箴讽、以为世劝的社会功能,从而使这种体裁拥有了深刻的社会内涵。 竹枝词从当地的民歌一跃成为文人学者喜爱的文学体 裁样式,并吸引了大量文人参与创作,功劳当首推刘禹锡,周作人在谈及竹枝词的历史时曾言: 说起竹枝的历史,大家都追踪到刘禹锡那里去,其实这当然古已有之,关于人的汉有刘子政的《烈女传赞》,关于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3] 整体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名家点评 其一 《笺要》: i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4] 其一 /、k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比而兼兴之体也。[5] 其六 《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6] 其七 《诗境浅说续编》: 首言十二滩道路艰难,以质朴之笔写之,合《竹枝》格调。第四 直(按指城西门前滟滪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

高中生优秀作文精选:竹枝词

竹枝词 [一] 那年的天空映着轻灵的蓝,。我生活在那平缓地流动江水的江边,对着江水唱着只有未来的你才能听得懂的歌。看那杨柳青青,看那过往商船,看那浅戏江底的鱼虾,看自己倒影在江面的身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天天,这样重复的日子。终于有一天厌倦了青叶,厌倦了独自垂怜,这时候一叶轻舟映入眼帘,一处唱和随风入耳。接着船头便出现了一个好看的身影,轻撸衣袖。 沉寂了好久的心,突然就如面前的江水一般滚滚而下。江面在波光粼粼的将阳光泛起,一直到你的白衣。 你轻摇纸扇,我一叶遮面。 [二] 燕城个这样的有习俗,用一方燕城石,若以之篆刻为印,将之赠与心仪的女子。那么你的心将永远随着她,她喜你喜。她忧你忧。 白衣的你,眼犹如火焰一般的热切。 一点一点的燃烧了整个江面,红火的颜色,夕阳的颜色,显得格外火热。 我的每个梦都是有关于你,只是朦胧是那么的可怕,会让人一醒来就看见泪湿了枕巾。梦里能挽留在身边的人会突然间就消失不见。伤感的发现她已另属他人。 想起这些的时候,像是有刀在心里千刀万剐。有种莫名的疼痛覆盖心头,那伤感的情绪会蔓延开。 睁开眼,那光景,一瞬间就被风撕扯得支离破碎。 只是一个短暂的见面。只是短暂,只是过客。

[三] 不见你的日子,安静淡然,习惯了白天将你忘记。再在夜晚借黑暗来掩饰泪流满面的外表,隐藏思念的悲伤。 其实我懂那个道理,再爱的人,终究是要过去的。开始会不适应,只是不适应。但思念就像眼前那片江水。总能在很安静的状态下突然翻涌起来,让人目瞪口呆。 我想起你走的时候,那落寂的背影,看着水波仿若遍体鳞伤的自己,我突然背过身,逼着自己去将你忘记。 想你。我不想说出你的名字。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只是每夜里想起你时,心情会低落。我曾幻想过,我们在一起。但醒来时只是会有更失落的表情,还有泪湿眼角后的那一丝凉意。 我一直想一直想。 如果我真的能把自己所想的故事弄成现实,那该有多么的欢喜。 这些不现实,,最后还是沉醉在回忆里。对于我的呼唤你从不会回应,和往常一样的冷淡,冷淡,不喜欢和我谈。 《四》 每一次回来第一时间会开始想找你,然后问,问,得到的结果却让我阑珊意尽,最后算了吧,舍不得强求你。 其实我不相信命中注定,事在人为会更好一点,这样我更有动力。 再见你时我不再有太过的情绪,一切波澜不惊,只是在心底,会拿以前的你和现在的你做比较。默默重新更新你在我脑海的一切。 见一面,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不用再添些什么。 该懂的人,你会懂么? 那句沉默在心底的我爱你。 然后我不忍看着你离开。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 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 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 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 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 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 此诗为 《竹枝词九首》 中的第一首。 一 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 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 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 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 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 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

例谈竹枝词在史料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竹枝词在史料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高中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证据意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前的高中历史逐渐形成了“无史料不教学”的课堂特征。在浩如烟海的史学海洋中,面对厚重的历史典籍如何删选有利于课堂,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呢?那些晦涩的专业词汇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仅从正史中节选史料也易形成一家之言,而照本宣科的历史课堂势必会被历史所淘汰,那么该如何找回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让历史走得更远,换发更多的生命力呢? 近几年的浙江省学选考命题中接二连三的引入竹枝词相关的史料情境,来考察学生。如浙江省2021年11月选考第27题清代《都门竹枝词》,2021年4月学考第九题《清代北京竹枝词》等,一方面提醒着我们史料教学对于中学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新思路,即利用竹枝词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史料教学。 一、竹枝词与史料 什么是竹枝词?竹枝词又名“竹枝曲”或“竹枝歌”,最早源于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沿长江一带的民歌。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籃》中提到:“竹枝词本出巴渝,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①唐代诗人刘禹锡将“竹枝体”民歌引入文人的诗歌创作之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遂成为古典诗词体裁的一种。宋代以后,竹枝词渐至传播扩散产生了各种地方竹枝词,生动地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俗、方言等。②其本身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竹枝词算史料吗?竹枝词以平常语记录百姓身边发生的平常事和平常景,既有诗人“感于事,动于情”的文体意识,又汲取了民歌通俗明快的风格,显示出流畅、华美的气韵。竹枝词长于纪事,泛咏风土,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以至政治事件、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云埋一半。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显得生动,用

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梦》),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

李琪《崇川竹枝词》一百首

李琪《崇川竹枝词》一百首 【李琪】清通州人。字冬美,一字元朗,号少山,善诗文,著有《少山诗文钞》。该竹枝词创作于清道光初,载《少山诗钞》卷六,实数九十九首。 【崇川】南通古称通州。通州在北宋天圣元年(1023)一度改称崇州,一名崇川,表示这里一带“襟江带海,三面皆巨川……,地势崇高,擅其胜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不久复称通州。 淮南江北海西头,中有一泓扶海洲; 扶海州边是侬住,越讴不善善吴讴。 【原注】“扶海州”见《后汉书·郡国志》 【扶海洲】汉代南通地区江口出现的的一块沙洲,位于今如东地区一带。1984年在如东汤圆乡出土了一艘古代独木舟,经C14测定木材年代为距今2000年左右。出土的地点即在扶海州西南部。东汉时,扶海州与陆地之间尚有10公里左右的浅海,人们用独木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来往于扶海洲与陆地之间。 【越、吴】越:泛指浙江或浙东地区,或专指绍兴一带;吴:泛指我国东南(苏南和浙江)一带。 【讴】歌曲、民歌。 旧时版籍隶扬州,为问扬州似此不; 纵有楼台如锦绣,青钱难买五山秋。 人传四月掩山门,三月前头早曝裈; 好趁桃花开满洞,与郎花下共携尊。 【原注】俗以四月初一掩山门,故进香者至三月止。黄泥山有桃源洞。 雕轮一辆上琅山,日出离家薄午还; 侬为进香曾盥手,不寻紫石涴苔斑。 【原注】山多紫石,故名紫琅。 半千石山半山亭,一路肩舆不暂停; 行到大观石畔住,支云塔角响金铃。

【原注】“半千石”半于虎丘“千人石”也。半山亭、大观台、支云塔俱在琅山。 望海亭前听诵经,观音礼罢倚棂; 贪看峰似葫芦样,笑指石如狮子形。 【原注】亭设大夫像,葫芦峰、狮子石俱在琅山。 山前淬剑说秦皇,山后屯军又越王; 屯军淬剑侬不记,山鸟山花侬不忘。 【原注】剑山有始皇试剑石。军山为越王屯军处。 鹁鸪岩下鹁鸪飞,鹰嘴峰前鹰又归; 多恐秋高山木落,夜深霜露点人衣。 【原注】岩在琅山;峰在军山。 龙舒洞口秋月明,龙舒仙子如琼英; 风鬟雾鬓不知处,云里犹闻环佩声。 【原注】马鞍山有仙女洞。相传为龙舒仙子羽化处。 人说五山官禄官,地师虽好不如侬; 请郎试上文峰塔,唤作侬家卓笔峰。 【原注】塔在城东巽方。(东南方) 任家港在福山前,中有吴娘六柱船; 最恨长檣铁鹿子,载儿夫婿又经年。 【原注】港在君人往吴门要道。 江海分流在何处,妾家廖角洲边住; 妾心咸似海潮来,郎情淡如江水去。 【原注】洲在郡东吕四场。左海右江,水分咸淡。

4《竹枝词》教学设计

《竹枝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翻译赏析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翻译赏析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前言】 《竹枝词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 【注释】 ⑴竹枝词:本巴、渝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多有拟作,刘禹锡、顾况、白居易等 人成绩比较显著。 ⑵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水烟:水上的烟霭。 ⑶白帝: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⑷闇鸟:指归宿之鸟。 【翻译】 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 偏斜。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猿猴和 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鉴赏】 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 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 动人的悲歌。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 江面上烟雾迷漫,营造一种压抑的气氛;“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 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应该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已,故发而 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

词的发展史

词的发展史 通常我们了解的词的定义是这样的: 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文体。其特点可以用明代徐师的话来概括:“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1. 词是可以用来演唱的;2. 词的字数是有限定的,这种限定规范到了句; 3. 词是讲究平仄押韵的。 但是从词的别称中,众人往往有所误解。 比如:长短句。大部分人理所当然的从这个别称中推断词皆是杂言的。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根,因为现存词中齐言词本不罕见。 例如竹枝词: 竹枝 唐?白居易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得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再如:诗余。 对别称“诗余”的理解有两点需要指出的。 第一点同长短句。 第二点和第一点有联系,即认为与近体诗的每句五言或七言这种齐言形式不用的是,词的句子言数可多可少(宏观上看),类似于近体诗句的断截和充盈,故词是由诗(尤指近体诗)发展而来,存在一个正与变的关系。 这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若是以近体诗为正,词为变,那么就存在一个附属关系和先后关系,可这两点在词本身来看都不甚明显。第二,从文艺形式发展的角度看,独成一体的文艺形式的发展都有一个一般规律:渐变而成,而非附属于谁就可迅速发展的。 所以现在的诗词研究领域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这种观点了,可这种观点为何长期流行于诗词界至今呢?在之后的讲解中我会一一对此作出解答。 刚才的种种是我们从词的定义中能读出的信息。下面我对词本身做一些常识性的介绍。 词的分类: 1. 若以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五十八言以内)、中调(五十九言~九十言)和长调(九十一言以上,最长达二百四十言)。 2. 若以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等九种。 3. 若以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名的来源很多。一般来说可能本身就是曲子的名字,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也可能摘自某首词的几个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亦可能是词本身的题目,即词牌即词题,如《踏歌词》、《浪淘沙》、《渔歌子》等。值得一提的是,同一词牌往往对应诸多变体(词谱),不同词牌可能也对应同一种词谱。 词题:在词牌后用以点明词作主旨的题目。一般取全词中心主旨或取首句某个词或词组。 词谱:又名调,即词的格式。包括词牌名,词牌对应词的每句字数,各句押韵及换韵情况,各字平仄规定。以下是《虞美人》的词谱。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古诗词大全600首

古诗词大全600首 1 《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4 《绝句》——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5 《江畔独步寻花》(选一)——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6 《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7 《渔歌子》——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8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9 《竹枝词》(选一)——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10 《乌衣巷》——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12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13 《绝句》——僧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4 《题都城南庄》——崔护(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15 《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6 《江南春》——杜牧(唐)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其中一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前言】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翻译】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从第一首开始: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杨柳枝词九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杨柳枝词九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麹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向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杨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译文及注释】 1、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2、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3、清溪:应在平羌江边。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君:指峨眉山月。 4、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赏析】 此组《杨柳枝词》共九首,当为刘禹锡晚年所作。旧说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大和六至八年(832~834)在苏州时所作。然据诗意,皆言长安、洛阳风物,恐非苏州之作。这组诗的风格已不似在湘沅、巴渝时期所作《踏歌词》、《竹枝词》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了。虽仍标民歌题目,但其中已有较多文人诗的味道。这说明民歌到文人手中后,逐渐"雅化"的普遍规律。清人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中曾指出《竹枝词》与《杨柳枝词》的区别:"《竹枝》泛咏风土,《柳枝》专咏杨柳,此其异也"。的确,《竹枝词》组诗每首随意取材,而《杨柳枝词》九首则皆咏杨柳,题材统一;又皆以杨柳拟人或象征,咏物抒情、言理,手法亦一致。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洛阳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知是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第一首表明刘禹锡一贯持有的发展创新观念。第二首言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各具其理又相互依存。第三首写长安少年春游,杨柳为之增色助兴。第四首写洛阳名士雅集,杨柳长助风情。第五首以杨柳依人而易衰,

竹枝词

《竹枝词》教案设计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