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

(一)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解释一词多义的词语

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

戒(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基础知识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7.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9.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_____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

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

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

二、能力提升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

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2.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111

词词义例句

入①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③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三)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答案:

(一)1. ①方法②这,这样的人③居住④违背 2.A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1)能够(2)得到、实现(3)训导(4)谨慎

5.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二)

1、A

2、C

3、C

4、A

5、D

6、A 7.A 8.D

9.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能力提升:1.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2.、①在国内②映入③进入3.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三)1.C 2.(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3.(1)刘宣:苦读成才。(2)卫使:爱惜人才。(3)刘铉:慧眼识才。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一、略。二、略。三、略。 四、 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 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 3.(1)“辟”通“避”,躲避。(2)“辩”通“辨”,辨别。(3)“乡”通“向”,过去,从前。(4)“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课中导学】 第一课时 一、略。二、略。三、略。 四、1.(1)亦:也。(2)^得兼:同时得到。(3)苟得:苟且获得。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4)恶:憎恨,讨厌。(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8)是故:因此。(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10)丧:丧失。(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12)蹴:践踏。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13)万钟:优厚的俸禄。“辩”通“辨”,辨别。(14)何加:有什么益处。(15).为:为了。(16)“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17)乡:通“向”,过去,从前。(18)为:做,这里指“接受”。(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我)宁愿死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五、略。 第二课时 一、略 二、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1)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俄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三、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即“义重于生”。这是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2.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义重于利”,从事实上进行论证。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孟子二章》选择、翻译、阅读【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代词,他。B助词,的。C代词,正道。D动词,到,往。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解析】A代词,他;主谓之间。B把;因为。C表顺承;表顺承。表反问语气,怎么,哪里;句末陈述语气。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解析】A代词,他;代词,他。B给;比。C表顺承;表转折。D助词,的;代词,曹刿。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解析】例句是被动句。A被动句。B判断句。C省略句。D倒装句。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D )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解析】例句是使动用法:使……动摇。A使动用法,使……劳累。B使动用法,使……恼怒。C使动用法,使……听到。D无特殊用法。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A动词,到,往;宾语前置的标志。B表顺承;表并列。C表反问语气,怎么;句末陈述语气。D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解析】B遵循。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助词,的。B主谓之间。C补足音节。D动词,到,往。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孟子二章练习题

《孟子》二章练习题 设计者:李振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 胜 3、池.非不深也 4、兵革 ..非不坚利 ..也 5、委.而去. 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亲戚 ..畔 之 8、天下顺之.9、故君.子.有不战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通_____()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通_____() C.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通_____()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通_____() 三、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 B、故:故曰,域民……扶苏以数谏故 C、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 D、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 四、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 是。 3、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4、文中的“君子”指谁 5、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6、“得道者”指______ ,“道”指_____ ,“君子”指 ________ 。 “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_________ 。 7、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等论证方法。 8、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9、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孟子二章 对比阅读 专练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2存:抚恤。○3耽:沉溺。○4九重:深宫之内。○5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必先苦.其心志()(2)行弗.乱其所为() (3)犹割股.以啖腹()(4)若耽嗜.滋味() 【答案】(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苦”本是个形容词,这后面跟了宾语,所以“苦”变成了使动用法。第(3)题,“股”现代汉语一般解释为“屁股”,而在此处解释为“大腿”,和现代汉语不同。第(4)句,“嗜”解释为“喜欢”,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管夷吾举于.市/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A项,介词,从/介词,比B项,都是因此C项,代词,他/副词,加强反问语气D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本句关键词:“恒”,常常,“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再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就可以了。 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A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17、【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亩】, 1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版筑】, 【筑】, 19、【管夷吾举于士】【士】, 【举于士】, 20、【百里奚举于市】【市】, 21、【饿其体肤】 22、【空乏其身】 【空乏】, 23、【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 24、【动心忍性】 25、【曾益〕【曾】, 26、【恒过】 27、【衡于虑】【衡】,

28、【作】 2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发】,【喻】, 30、【入】 31、【法家拂士】【拂】, 32、【出】 33、【敌国】【敌】, 3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中考真题《孟子二章》

中考真题 (2016.【甲】福建莆田市17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劳.其筋骨()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非徒.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分)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分)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3分)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1分)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

《孟子二章》和《鱼我所欲也》练习卷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解释划线词语。 1.苟得 .. 2.有所不辟. 3.如使 .... .. 4.何不用也 5.呼尔 ..而与之 ... 6.蹴.尔而与之 7.不屑 .. 8.万钟 9.不辩.礼义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乡.为身死而不受 12.不可以已. 二、解释以下虚词: 1.而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蹴尔而与之(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一词多义: 1.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呼尔而与之 2.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 3.得(1)二者不可得兼(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为(1)乡为身死而不受(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四、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五、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六、中考题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B. 死亦我所恶.(凶恶) C. 贤者能勿丧.耳(死亡)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经) 2.与“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战于长勺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管夷吾举于士 D.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为大家所共有,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们的欲望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大凡会丧失的办法和手段为什么要采用呢? C.此之谓失其本身。 翻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他原本所希望的良好心愿。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

(完整word版)孟子二章比较阅读.doc

《孟子》二章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 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 圹( kuàng ):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⑴寡助之至( .)⑵亲戚畔之( .) ⑶所恶勿施尔也( ..)⑷兽之走圹( .)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 翻译: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 是: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 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二)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奇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济贫困,阿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识点阅读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识点阅读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 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 域民畎亩拂士 3、重点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 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⑥行拂乱其所为: 是他做事不顺。 5、重点句子背诵、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①分析亡国条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成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③主旨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内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多助” ,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 ,“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 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孟子二章》练习题级答案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 ..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 ..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万章下翻译赏析_万章下阅读答案_孟子的意思

万章下翻译赏析_万章下阅读答案_孟子的意思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扼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北宫琦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的得而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诸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

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地方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被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也。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也。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舜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万章

部编教材《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重点) 3、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度。(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准备:预习本课,理解本文大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四、你读我读,疏通大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喜欢的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3、展示活动成果。推荐学生诵读本文,请学生点评诵读。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疏通文意,解决学生预习留下的问题。并对重点字词强调。 五、你想我想,感受精髓 1、理解:景春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何会提出此观点? 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驳论文就是争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有破有立。孟子先驳斥,表示不认同的态度,接着以妾妇之道作比戳破景春的观点,再正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六、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明确:不是说只有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仁是真正的“男子汉”,也不是说只有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普通平凡的“大丈夫”需要你用慧眼去发现。 总结: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孟子二章知识点集锦》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 第13篇《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孟子》 全国视野课内外对比:2019江苏盐城考内容相关的《明史·张居正传》;湖北荆州考内容相关的《与元九书》;四川达州考内容相关的《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之海瑞 1. 通假字 往之女家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2.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富贵不能淫. 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威武不能屈. 1

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词多义 戒.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 戒 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其他重点实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____________ (2)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__ (3)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 (4)父命.之命:____________ (5)无违夫子 ..夫子:__________ (6)以顺为正.者正:____________ (7)居天下之广居 ..广居:__________ (8)立天下之正位 ..正位:__________ (9)行天下之大道 ..大道:__________ (10)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 (11)独.行其道.独:____________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