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保护与发展——以富平县莲湖村为例

渭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保护与发展——以富平县莲湖村为例

作者:汪子暄马梓凯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12期

汪子暄马梓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通过对渭北传统城镇空间的研究,尤其是以富平县莲湖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较系统

的调研。莲湖村独特环境风貌与传统建筑环境以及老街传统的空间布局形式的保护,对于保护

与传承人居文化基因,丰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章介绍莲湖村的基本情

况和保护价值,分析其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就莲湖村传统环境面临逐渐消失的窘境提出建设

性意见,重点在于对古村环境合理的保护,在保留原有的街巷功能结构上进行调整。使保护不

是传统村落的终极,而是永续发展的开始,让传统城镇景观这一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

关键词:莲湖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在传统村落的人为顺应时代的变迀也希望提高生活水平。然而,城镇的发展,有些传统城镇环境也面临生存环境遭受改变的风险,历史风貌以及传统城镇格局

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慢慢地融进现代化城镇的行列,失去原有的特色,同时也面临特色的丧失、文化的丢弃和环境的破坏等威胁。因此,如何将它“完整”、“原真”保存下去又有利于

当地人民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关中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渭北地区从地理上隶属于关中,因而其历史文脉秉承于关

中一脉,同时又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渭北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穴居”聚落,经过时间的累积,社会的变革,至今在渭北地区还留存很多明清时代的传统民居。

莲湖村由于交通不便,城镇化水平较低,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大部分街道建筑还保持原有风貌,但也因此很多建筑年久失修老化严重。

1 莲湖村的基本情况

莲湖村隶属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地处关中东北部渭北黄土台塬地带。村落选址在中山塬

余脉之上,四周川原相间,由于地势中间高而四周略低,三边环水,居住环境优美,早在新石

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明代建立县治至20世纪70年代初迁址,历时600 余年,老

城一直是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斩城。所谓斩城,就是借助天然高阜,削四壁夯筑而成,具有防兵燹、御匪乱之功能,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防

御手段之一。明代县治初期,城内格局按照县署办公规模而建,原县衙、书院、察院等机构主

要分布于老长城正街,庙宇、祠堂、钟楼等古建筑林立。四门以内只能是官府要员、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和少数商户及原住民在城内居住,大多商贾居民均在西门外连成堡、金城堡居住。明

末以后,城内渐入商户居民,村落逐渐形成,原有格局风貌保存至今。

2 莲湖村的历史文化特征及建筑表现

富平县建置至今已有2240 余年的历史,长期作为富平县城治的莲湖村文化底蕴丰富,留

存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富平的县治,从基本功能与空间组织上都具有中国传

统古代城市形制的特征。城垣内有3 街、4 门、10巷,现基本保留原来形制,建筑以土木结构

为主,街道布局合理。存文庙、武庙、老县署、藏书楼、望湖楼、冯子明故居、人民剧院、人

民银行等数10 余处古建筑,民居三合院、四合院保留较多。

文物古迹和乡土建筑主要分布于老城正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除少数现代砖混建筑以外,其他各类建筑均连片分布在城池以内,保存现状良好。文庙古

建筑群保留明代原有风格,大成殿为抬梁式单檐歇山顶,前后厢房为抬梁硬山式建筑。乡土建

筑普遍为抬梁式硬山或抬梁式旋山建筑,仰瓦屋面,砖砌台明,条石压沿。民众馆藏书楼是砖

木结构仿日式二层楼,青砖墙,灰筒瓦屋面,施虎头瓦当。莲湖村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地域风

格鲜明,代表明代以后各个时期建筑特点,是陕西关中地区不可多得的传统村落。

3 莲湖村保护现状与面临问题

随着渭北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步扩大,以农业为主的村落也随即产生变革,一部分

经济发展较快的村落逐渐转化为城镇或被改造为新农村,另一部分村落受经济和交通等因素的

影响,则仍然保持其固有的特性,缓慢向前发展。莲湖村也正是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缓慢发展,使其保留下传统村落的原貌。

3.1 莲湖村空间形态破坏严重

古时作为行政管理的莲湖村,随着行政功能的搬离,莲湖古村开始逐渐衰落。只剩下居住

生活职能,功能结构衰退现象明显,促使原来繁华的街巷逐步成为如今的门庭冷落。经过一系

列历史事件的洗礼,城内许多古老建筑、城墙、四城门以及牌坊等遭到破坏(见图1)。近几

年在缺乏有效管理与开发控制的情况下,改建、新建住宅之风对传统聚落风貌也造成不小的破坏。

3.2 莲湖古村建筑损坏严重

村内大量民居是民国时期建筑,大部分建筑是土木结构为主,由于年久失修,已出现建筑

构件脱落,墙体歪斜和开裂,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老建筑的户型结构中没有厨房、卫生间等

生活设施,难以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随着富平县新区的发展,莲湖村内的许多村民迁移到

台源下的城区,使村内出现许多空废的传统风貌建筑(见图2)。

3.3 莲湖古村空间肌理松散,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过数百年洗礼的莲湖古村,其空间格局、

基础设施以及生活环境已很难适应现代的日常生活。再加上排水设施不完善、供电供气设施缺

乏和照明设施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村民们对现代化生活享受的同时,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3.4 莲湖古村非物质文化有待传承

非物质历史文化是村落的精神与灵魂,它与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共同反映村落的历史文化

沉淀。作为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莲湖村既有阿宫腔这样源于秦代的古老宫廷戏剧,

又有小洪拳这样的武术文化。既有太后饼这样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地方名小吃,又有

各式与当地生活紧密相连的民俗传统。这些都是古镇空间形态背后的无形的手,但同时它们正被时间所消磨,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失去原有的风貌。

4 莲湖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

莲湖古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建筑、传统街巷中,还应体现在古镇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

融上。因此保护不仅限于街道建筑的保护,而是着眼于整个街道乃至古村周围的视觉景观。在

保护的同时也应注意经济的发展,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古村也能走上复兴发展之路。

4.1 还原莲湖村古村原有的村落空间结构

街巷空间保护是保护古村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现在城门已不复存在但街巷保存

完整,古树名木点缀其间不失宜人的环境。“三街十巷”是莲湖村空间结构的精髓,应给予重

点保护,宽度及结构基本维持不变,因地制宜增加曲折变化的面貌,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肌理。

在保护莲湖村的“三街十巷”肌理的基础上,对街巷空间进行重点改造,通过沿街立面的

整治、地面铺到的修砌,以达到恢复历史上真实格局与面貌。原有电线杆、电视天线等阻挡仰

望视角的应逐步移到隐秘之处;垃圾桶、路灯、公厕等街道小品应有地方传统特色。与此之外

重要的树木、水渠、石墩等细作成点景、对景等景观效果,在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同时提升古

村整体环境。

4.2 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更新,加强地方特色

历史建筑是体现当地风貌最重要的保护对象之一,保护住宅类建筑以及近代公共建筑至关

重要。总体上保持莲湖村自然的建筑边界形态,高度控制在传统建筑的2 层高内。对村内有代

表性的建筑物如文庙、县衙建筑进行重点修复,城墙、参议院等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整。

街巷两侧建筑功能应以传统民居和传统商业建筑为主,鼓励发展传统柜台商铺和具有当地

特色的手工作坊。选择相对完整的传统民居地段成片加以维护,保持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格局。在加强维修的同时,建筑可统一选取黄色、青灰色、砖红色等具有关中民居特点的色调。建筑

形式上采用民居形式的坡顶、青瓦和青砖屋脊,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也应符合风貌要求。

4.3 保留古村特有的自然景观,使视觉景观得以延续莲湖村的独特地理环境形成玉带环流、南湖烟雨等自然景观,保护古村整体环境的同时也要保护周边的自然之境,最终做到整体和谐、浑然一体。从远眺村落景观的完整性看,应对周边农田、水流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培育,使古

村掩映于浓浓绿化之中。望湖楼为村中的制高点,以它为中心形成一条贯穿村落的视觉通廊。

通过对这一景观轴线进行深入打造,将有利于莲湖村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之中。

4.4 提高村民保护意识,更好地传承发扬古村的非物质文化莲湖古村是商埠文化与市井文

化的融汇地,产生许多特有的历史文化。首先对这些非物质文化应有正确的价值认识,给予足

够的重视与保护。其次应对阿宫腔、小洪拳、太后饼等这些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给予政策、经

济的鼓励与扶持。为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可设计整合一些具有莲湖村特色的民俗文化节、

文化旅游体验等不同形式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莲湖村的民间艺术提供交流的平台,吸引更

多对戏曲文化、传统民俗感兴趣的人,使这些物价之宝再次发扬出去。

5 结语

传统村落经千年的演变,记载一段历史,承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土情缘,它是一

个地区传统文化的缩影,不可替代。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

可复制的奢侈品,传统村落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显得弥足珍贵。具有渭北特色的莲湖村在城市化

进程中逐渐衰退,传统村落文化也受到冲击。通过对古村的价值、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

保护并且使其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希望促进人们对渭北地区传统村落更多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富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富平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2 文剑刚.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3 吴晓,工承慧,腾姗姗.历史保护规划中的展示利用思路初探[J].城市规划,2014(3)

4 吴海嘉. 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芝)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了解中国乡村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和发展特点,并对其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引言 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价值。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村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历史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特点。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指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未来的发展。 一、传统村落的形成原因 1.1 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多样,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比如,山区的传统村落多建在海拔较高的山坡上,以便利于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利用。而在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往往建在水源丰富的地方,便于居民的生活和农田的灌溉。 1.2 交通因素的影响 交通是影响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过去,交通的不发达导致了许多村落形成相对封闭的状态。传统村落往往建在交通相对不便的地方,以便于居民的保护和防御。随着交通的发展,一些村落逐渐与外界连通,也为村落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点 2.1 分散式分布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往往呈现出分散式的格局。这是由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村落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便于人口分散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2.2 有序性分布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往往具有一定的有序性。传统村落往往建在丘陵地带或河岸附近,便于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利用。村落内部的布局也往往有一定的规划,比如,农田与民居的搭配、主干道与支巷的划分等等。 三、保护和发展对策 3.1 加强保护意识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村落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居民参与村落保护的意识,确保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 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开发传统村落旅游,提升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和经济价值。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不过度商业化。 3.3 加强规划管理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需要经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和保护,确保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原有面貌不受破坏。 结论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演变过程,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读书笔记 一: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 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村落,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绊脚石。在房地产开发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村落,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今天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的文物古迹、近代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遇到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假古董泛滥成灾、欧陆风盛行不衰,人造景观蔓延各地;大广场,大草坪,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成为少数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等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手法,城市管理目标,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本书的写作即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在对中国传统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我认为全书可以是分为四部分来阐述的。分别是 ①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②传统村落的保护 ③传统村落的发展 对全书进行概述和总结如下: 二: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正是中 国几千年文明历程,尤其是农耕文明历程的最佳见 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在中华文明的历 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通过不断的经验 积累和创造性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 些民居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的独 特优势,并围绕其独特的功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同时,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选址、布局业务不显示出高超的技术和智慧。传统村落正是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最重要得载体。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

渭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保护与发展——以富平县莲湖村为例

渭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保护与发展——以富平县莲湖村为例 作者:汪子暄马梓凯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12期 汪子暄马梓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通过对渭北传统城镇空间的研究,尤其是以富平县莲湖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较系统 的调研。莲湖村独特环境风貌与传统建筑环境以及老街传统的空间布局形式的保护,对于保护 与传承人居文化基因,丰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章介绍莲湖村的基本情 况和保护价值,分析其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就莲湖村传统环境面临逐渐消失的窘境提出建设 性意见,重点在于对古村环境合理的保护,在保留原有的街巷功能结构上进行调整。使保护不 是传统村落的终极,而是永续发展的开始,让传统城镇景观这一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 关键词:莲湖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在传统村落的人为顺应时代的变迀也希望提高生活水平。然而,城镇的发展,有些传统城镇环境也面临生存环境遭受改变的风险,历史风貌以及传统城镇格局 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慢慢地融进现代化城镇的行列,失去原有的特色,同时也面临特色的丧失、文化的丢弃和环境的破坏等威胁。因此,如何将它“完整”、“原真”保存下去又有利于 当地人民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关中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渭北地区从地理上隶属于关中,因而其历史文脉秉承于关 中一脉,同时又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渭北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穴居”聚落,经过时间的累积,社会的变革,至今在渭北地区还留存很多明清时代的传统民居。 莲湖村由于交通不便,城镇化水平较低,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大部分街道建筑还保持原有风貌,但也因此很多建筑年久失修老化严重。 1 莲湖村的基本情况 莲湖村隶属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地处关中东北部渭北黄土台塬地带。村落选址在中山塬 余脉之上,四周川原相间,由于地势中间高而四周略低,三边环水,居住环境优美,早在新石 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明代建立县治至20世纪70年代初迁址,历时600 余年,老 城一直是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斩城。所谓斩城,就是借助天然高阜,削四壁夯筑而成,具有防兵燹、御匪乱之功能,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防 御手段之一。明代县治初期,城内格局按照县署办公规模而建,原县衙、书院、察院等机构主 要分布于老长城正街,庙宇、祠堂、钟楼等古建筑林立。四门以内只能是官府要员、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和少数商户及原住民在城内居住,大多商贾居民均在西门外连成堡、金城堡居住。明 末以后,城内渐入商户居民,村落逐渐形成,原有格局风貌保存至今。 2 莲湖村的历史文化特征及建筑表现 富平县建置至今已有2240 余年的历史,长期作为富平县城治的莲湖村文化底蕴丰富,留 存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富平的县治,从基本功能与空间组织上都具有中国传 统古代城市形制的特征。城垣内有3 街、4 门、10巷,现基本保留原来形制,建筑以土木结构

传统村落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意义

传统村落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意义 一、可以增强国家及民族的文化自信 传统村落可以视为我国建设及发展过程农耕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了物质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设立,可以对传统村落实施全方位的调查及保护,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对传统文化的建筑群进行了全面性保护,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传统文化中精神文明的寄托。而且,传统村落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我国基本的文化精华,是我国农耕时代传统文化形成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此,通过传统村落的调查及保护可以在最终意义上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使人们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将传统的文化得到了全面的传承以及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民族及国家的文化自信。 二、实现文化保护的多样性 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体系而言,很多的民俗、文学以及舞蹈形式都与村落文化的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会使传统的村落逐渐消失,使很多非遗产的项目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整个文化的建立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保护形式,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充分的保障。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属于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独特性的文化形式,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其主要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较多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都涵盖在传统的村落之中,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保护意识也就意味着各民族的文化逐渐面临着消亡。因此,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文化的建设可以延续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实现了文化保护的多样性发展。 三、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期的农村建设过程中,其样貌总是千篇一律,没有特别显著的变化,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只是注重其经济化的效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乡土文化的融合,从而导致很多传统村落遭受到了损害,通过对青海省东海地区互助县中传统村落的调查及安全管理发现,在信息调查的过程中,不但掌握的传统村落的基本形式,也及时了解了传统的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性文化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并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基本模式的相互协调,为可持续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立合理化的传统村落保护制度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制度管理模式,从而积极的发挥各项传统资源的经济价值,使人居环境可以在根本上得到改善。因此,就应该正确的处理传统村落资源的保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 摘要: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本文就关中传统村落的类型和各村落的空间环境特色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对比。整理发现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深入到民居院落内部,对村落的整体结构、肌理研究不足。 关键词:关中地区;“窑居”村落;“房居”村落 1.关中传统村落类型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窑居”村落就是村落中建筑以窑洞为主,而“房居”村落则是建筑以“非窑洞”为主。地域分布上大体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北的渭北地区以“窑居”村落为主,渭河以南的关中地区则以“房居”村落为主。 1.1.窑居村落 关中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渭北台源,处于中国窑洞区划的陇东窑洞区,包括渭南市域北部、铜川市、咸阳市域北部、宝鸡市域西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渭北台源的窑居类型,囊括了窑居的三种主要类型,即下沉式窑洞,靠崖窑洞及独立式窑洞。从历史上看,该地区主要以下沉式窑洞最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其次是靠崖窑洞(主要分布在所有沟壑区及源区小型冲沟中),独立式窑洞略少。 1.1.1.下沉式窑洞村落 在渭北旱原无土坡可依的平地型地貌,民居形式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即在平地上挖方坑,再在壁面上挖窑,坑底即为院落,而院中砌水池,以储雨水。这种窑洞的出现是由于所处地势平坦,无山可靠、无水可依,因此居民按照传统风水的思想在有限的自然条件里创造了理想住居的条件。这种窑洞由于造价低廉且离生产区很近,曾在渭北住居历史上广泛应用,是渭北具有代表性的住居形式,其中以淳化县的最为人所知。一般下沉式窑洞村落在选址上来说基本可以归类为平地村落类型。 1.1.2.靠崖窑洞村落 这种窑洞是由于渭北旱原因其黄土厚度分布不均匀,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在平原与台原的接壤地带存在着土崖这种地貌,由于黄土的垂直节理韧性强、土质坚硬,造就了这种土崖源壁几成90度角而不塌,因此在这里还依旧存在很多“靠崖窑”村落。其村落选址多依靠土崖塬壁,因此就选址来说,靠山窑村落属于山地村落,这种窑洞背靠塬面而面向阳,易受用地崖塬的限制,多因形就势按照源面的走势布局。大型的靠崖窑村落则沿山坡等高线呈阶地布置,这样一来,不但节省了房屋的水平占地面积而且在不宜耕种的山地腾出了生产用地,使其得到了利用。此类村落受地形影响的因素大,由于渭北大的台塬并不多,因此大多

传统村落保护与规划方案

传统村落保护与规划方案 引言: 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俗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规划方案,以期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传统村落的价值与意义 1.1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它们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1.2 生态环境的保护 许多传统村落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周围环绕着山水,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保护传统村落意味着保护这些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通常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促进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为了促进乡村振兴。传统 村落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游客,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部分:传统村落保护的挑战与问题

2.1 城市化的压力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城市扩张吞噬的危险。城市化 进程中的大规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平衡城市发展和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关系。 2.2 人口流失与老龄化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传统村落,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 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传统村落的人口流失和老龄化问题。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和传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年轻人回归传统村落,参与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第三部分:3.1 保护与修复传统建筑 传统村落的建筑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是传统 村落保护的核心任务之一。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保护传统建筑的原貌和风格,防止过度修缮和商业化开发。同时,应该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培养,提高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2 传统村落与现代设施的融合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要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传统村 落可以通过融入现代设施和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便利性。例如,改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现代化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3.3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规划 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通过开发和规划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乡村旅游的开发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防止过度商业化和环境破坏。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丰富的 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消亡或严重破坏的危险。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 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既包括建筑物的布局、 形状和结构,也包括村落的整体布局和相关的地理环境。这些空间形 态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存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还体 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保护 和传承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还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建 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对中国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和特色, 探索其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 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规划,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和参考。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通

过本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独 特之处,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和理解传统村落空间 布局和建筑形态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 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历史演变过程,拓展文化视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所取代,传统空 间形态面临消失和破坏的威胁。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 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保护和传承的依据和参考,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 发展和继承。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当代城乡发展的协 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 2. 正文 2.1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点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方案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方案 背景和意义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乡村地区。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缩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科学价值。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当今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领域。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传统村落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传统文化和风貌逐渐流失。怎样更好的保护和规划传统村落,使其既能保留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化发展成为核心问题。 保护理念和目标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方案的核心理念就是尽可能保护 村落的传统文化、风貌、历史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推动文化创新、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具体的目标包括: 1.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高村落文化基础设施水平, 提高村民文化素养。 2.保护村落的历史遗存和风貌,保留传统建筑和形态, 尽量减少现代元素的影响。 3.推动文化创新,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为村落 差异化发展打下基础。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的水平,满足居民和游客不同需求。 5.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村庄资源,激发乡 村经济发展活力。

保护方案 保护传统文化、历史、建筑和环境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为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管理与保护 通过完善法规制度、行政管理、保护措施、村民自治等方式,加强传统村落的管理和保护。 1.完善法规制度,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标准和责任。 2.强化行政管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呼吁 合法经营。 3.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提高村落 保护的能力。 4.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做好村民的教育和宣传工 作,培养村民的保护意识。 风貌和历史保护 为保护传统村落的风貌和历史遗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 面的工作: 1.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保留历史建筑、修复和重 建良好建筑,注重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和谐发展。 2.引导游客走“文化+”,保持传统乡村的古朴风貌, 同时发掘并推广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3.基于群众的民主参与,组织村民实行村庄共同管理, 共同参与监督和维护村庄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促进村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建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浅谈古村落保护发展与规划设计论文

浅谈古村落保护发展与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内容,论述了古村落的保护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发展措施和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规划设计;保护发展;古村落 我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遗产,比如传统村落。我国的大江南北都遍布了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形成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独具特色的古村落。不同地域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的形态都有很大的差异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保护好古村落,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本文分析了古村落的保护内容和保护原则,并对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和规划设计措施进行探讨。 1古村落的保护内容 1.2村落格局。传统村落的格局主要由村落的水系流向、街巷方向、村落的框架以及布局形式组成。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民俗文化、村落居民和周边环境融合沉淀的结果,因此,必须保护好古村落的骨架,保护古村落的根本,保住了古村落的格局,就是保住了古村落中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根本。 1.3传统民居和宗祠建筑。传统村落的主体主要是民居建筑和宗祠建筑。这些宗祠建筑和民居建筑丰富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反映了传统村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是当地居民的精神信仰。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极具特色,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大多数传统村落的建筑的历史都比较悠久,大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邻里之间距离较近;其次,传统的建筑都比较优美和细腻,灰瓦黄墙,隔扇花板,其工艺精细,独具特点。所有的特征和价值都集中在建筑的结构、形体、材料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4自然环境。大多数的传统村落都是天人合一、山清水秀的景象,质朴而典雅,似是人间仙境,如世外桃源一般超脱质朴。古村落的命脉成于山水,因此在对古村落进行保护规划时,必须对古村落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保护[1]。 1.5民俗风情。传统村落多数历史比较悠久,期间流传这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故事、名人事迹、神话传说等代表村落特征的事迹。规划应该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觉出村落的历史事迹、民俗风情,在保护与发展一体的前提下,通过规划的手段给予推广,将村落的文化发扬光大,通过新老故事的打造,吸引游客的到来。 1.6环境要素。传统村落有很多的历史环境要素、包括街巷、古树、古桥、溪流、古道等等。这些要素承载着了村落的起源,对村落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设计的时候需要适当的保护梳理,进行传承延续。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过度的城镇化使得部分传统村落内新老建筑的样式严重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景观的整体风貌。因此,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并颁布了一系列传统村落的相关保护措施与方法,但保护效果参差不齐。一些村落保护开发过程中城市化现象过于严重,破坏了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2]。 以安义古村落群为例,深入分析安义传统村落景观的特征以及现状问题与不足之处。尝试提出相适应的保护和发展策略,为后续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1 安义古村落群概况 安义古村落群位于南昌市安义县,由罗田村、京台村和水南村三大古村落构成,总面积约为3km2,整体呈品字形分布,地势呈西低东高之势,比邻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赣商文化造就了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建筑样式,也被誉为继婺源晓起、乐安流坑之后又一处赣商文化与赣文化完美结合的传统古村落群[3]。 2 安义古村落群的景观构成要素

2.1 自然景观 安义古村落群东、南两面紧挨国家级森林公园梅岭,西面为修河最大支流潦河,东部的灌边水库也成为传统村落群内涵养水源和气候调节的优质资源[4]。古村落群植物种类繁多,土壤优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具有浓郁赣北乡土特色的古村落群。 2.1.1 土地景观。安义古村落群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土地自然便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资料。农耕活动是古村落内村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安义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mm 以上,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所以农地土壤有机质丰富,十分有利于种植农作物和中草药。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传统村落内,除了种植的水稻与菜地之外,安义古村落内还有大片花海,种植油菜花、荷花等植物。 2.1.2 水景观。安义古村落群气候湿润,雨水充沛,水资源十分丰富。古村落西面为潦河,东南两面紧挨国家级森林公园梅岭,由梅岭流出的山泉水绕村而过。水质清澈见底,水流速度较缓慢,水资源自然成为古村落内最重要的自然景观要素之一。 在这种地势条件下,安义古村落群就好像在清泉上漂浮着的村落一样。在古村落内,古井古水塘随处可见,有的古井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探讨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落保 护及利用探讨 摘要:中华民族的不断繁衍下,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发展之地,需要更加注 重对村庄规划、传统村落的保护情况,以传统村落的实际特点出发,为促进农业 经济效益的长远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充分的村庄规划,促进传统 村落的有效保护,通过充分的利用促进村庄的实际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乡村 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传统村庄保护;利用 1传统村落当前特点 1.1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设计 在开展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乡村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的设 计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因为当前大多村庄地区在设计规划时缺少对相关 内容的设计经验,所掌握的经验也只是来源于城市,以城市作为标准进行,加从 而降低了适应性与可行性,基于此在对村庄进行具体建设规划时,为实现规划中 的全部内容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1.2对乡村的价值判断 在开展村庄规划工作前期阶段中,应当合理判断对区域乡村改造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大多数在实际判断后的结果通常都是经济落后、空间混乱,需要改造, 只是流于形式的对乡村地区价值进行相应的判断,站在客观经济的层面上做出相 应的分析,对乡村所具有的特点、属性等方面的判断较为忽略,同时并没有考虑 到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价值[2]。此种问题也是目前开展村庄规划工作中的重要冲 突矛盾因素之一。 2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利用措施

2.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 村庄规划从各方面、各角度来说与城市的规划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村 庄规划工作应当具有针对性,根据村庄的实际需求与发展进行设计,不能将城市 规划的相关方案生搬硬套在村庄规划中,否则会对村庄的未来发展与建设造成破坏,不利于村庄的建设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了 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其重要举措以及最基础的工作则是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2019年5月2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 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同时也提出:村庄规划工作对乡村地区的详细 规划是法定规划,是进行农村各项建设、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进行国土开发 保护、乡村项目建设许可等工作的主要依据。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其处于城镇开 发边界外,其单元为一个或多个行政村,通过乡镇政府进行实用性较强的村庄规 划编制,将其作为详细规划,报上一级政府审批。国土空间规划要从过去以增量 为主、物质的、偏技术的时代进人到以人民为中心、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高质量 发展的新时代。 2.2坚持开门编制,充分吸纳公众参与 若想保证村庄规划工作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方面需要保证规划各项要求得 以良好体现,另-方面还要获得村民的理解.接受,使其在土地利用中,具备良好的 自觉性。想要达到以上目的,最为重要的是充分吸纳村民公众参与。整个规划环 节都要有村民参与其中,包括:资料收集、方案实施.确定规划内容、确定规划目标、诊断区域问题等。如在某村庄的规划工作实施了参与式村庄规划,并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通过实施参与式规划,会起到科普效果,村民在与规划人员的沟通. 交流下,能够实现对村庄资源的科学认知;能够强化村民凝聚力,有助于村民自治。通过不断的协商以及讨论,村民会各抒已见,积极表达自身的想法与观点,最终 通过相互理解,形成共识,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不过,公众参与的实施不是要对 所有村民的意愿进行完全的满足,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村民的诉求只是对于自身利 益的考虑,如希望广]前道路更宽,所有的自然村均想成为中心村.同时建设出新型 的农村社区,要求具备相应的配套设施等.在满足村民意愿的过程中,要进行综合 考虑后才最终做出取舍[3]。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古村落的保护 与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不断深化的城市化建设、以及现 代化工业和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下,传统古村落正在被人们慢慢的遗忘,这些 古村落所承载的历史发展痕迹和传统文化信息也在慢慢的消逝。因此,为了传承 与发展这些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党中央特在新时期农村地区建设 发展的核心工程项目中纳入传统古村落的保护项目,通过利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 学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和修缮,可以促进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激发,以实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旅游 一、传统古村落的价值与保护的目的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 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古村 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古 村落的价值分析与认识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保护和研究传统古村落的基本动因, 是我们在接触传统古村落中针对所属文物古建筑、历史建筑时应首先做的工作。 传统古村落保护的目的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需要我们在实施保护操作 前对传统古村落的价值进行整理和判断。 (一)历史价值 我国农耕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准是传统古村落,它记录了历史发 展过程中各民族的群居方式的演变和各民族人民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 也是实存的最清晰的“见证者”,见证着我国农耕文明历史的发展。传统古村落 的所有空间建筑和文化习俗都深深地烙印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符号,它所经历的每 一个时期、每一个历史事件,进而形成它现如今的规模和样式,构成了它的历史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国家三部一局通知明确: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传统村落可以叫做“露天博物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村落是脆弱的,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村落在逐渐减少,保护传统村落攸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对策 引言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基本处在农耕文明时期。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交通不便,信息隔绝,各自发展,自成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并存与整体灿烂。如果没有了这花团锦簇般各族各地根性的传统村落,中华文化的灿烂从何而言?可是,最近一些村落调查和统计数字令我们心头骤紧。比如:2010年全国范围的行政村总数约为69万个,自然村数量约为400万个。然而截止2012年底,行政村总数很快减少到不足60万个,自然村减少为300多万个。大约460万个行政村和自然村,推荐上报传统村落的名单只有11682个,最终真正入选公布的传统村落仅仅646个,占全国村庄聚落总量的比例简直微乎其微。这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之一的文明国度的地位极不相称,传统村落保护亟待加强。如此巨量的村落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近10年我们在各地考察民间文化时,亲眼目睹这一剧变对村落生态影响之强烈。 2.城市较为优越的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愈来愈多年轻一代农民倾心的选择。许多在城市长期务工的年轻一代农民,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解势所必然。 3.城镇化是政府行为,撤村并点力度强大,所向披靡;它直接导致村落消失,是近10年村落急速消亡最主要缘由。城镇化及工业化快速发展地区传统村落荡然无存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而多样化的历史、文化、艺术 和建筑遗产。这些村落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历史以及现代中国乡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城镇化、现代化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失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便成为当前亟待考虑的问题。 第一章历史与现实 1.1传统村落的定义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们是具有持久性、社区普遍性、传承 性和独特格调的村落。它们的核心是内向而团结的社会结构和建筑式样,这些结构和式样与环境相适应,并良好地展示着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 1.2传统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传统村落在中国建筑和文化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传统村落都具有 几百年历史,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的重要标本。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传统的村落文化受到侵蚀、社区破裂、文化遗产被破坏等问题,所以保护和修复传统村落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要。 1.3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既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它有哪些现实意义呢?首先,它能够防止传统文化遭受进一步的破坏,保护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其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传统村落的宗教建筑、文化建筑、观赏建筑等文化建筑,也具有重要的旅游和经济价值。 第二章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与趋势

2.1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 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道极难的课题,它面临诸多严重问题。首先,传统村落的 保护计划缺乏明确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其次,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法律问题,如土地使用,产权问题等。再者,传统村落的保护资金缺乏保障,需要社会各界的投资和支持。 2.2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 历年来,中国政府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已不遗余力,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法规。例如,从事传统村落的保护的单位、个人能够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通行便利等。但是,尽管政策有了,但是真正有效的保护还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和支持。此外,也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当地村民自主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 第三章传统村落保护的策略 3.1政府部门的作用 政府部门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要责任方,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传统村落 保护,以保护传统文化。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强化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来投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 3.2社会组织的角色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呢?它们的角色何在?首先,社会组 织可以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大量的专业技术服务,如规划、设计、修缮、宣传等。其次,社会组织还可以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项目合作、发展壮大的机会,通过参与传统村落的改造和开发,不仅创造了工作岗位,还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章传统村落在发展中的定位与角色

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发展构思

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发展 构思 摘要:我国农耕文明传承至今,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传统古村落。传统 古村落不仅是延续中华文明的根基,还可以寄托人们的乡愁。但是由于城市化发 展加快,许多传统古村落逐渐没落,保护、发展传统古村落迫在眉睫,乡村振兴 战略是复兴传统古村落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对开展“三农”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潮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提出保护、 活化利用、传承等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问题;策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在城市化进 程中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随着经济、人口的逐步转移而逐渐凋敝,空心化、基础设施差、经济落后等问题使得基层治理困难重重。同时,传统 村落也因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大拆大建、无序建设、过度开发等,给古村 落和古民居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乡村自主振兴、全面振兴,这就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复兴,加强对以传统建筑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 护是关键。 潮汕传统古村落、传统建筑形式多样,:“下山虎”“四点金”为潮汕民居 建筑最为基本之格局,出以《周易》算数之“九宫格”格局,中轴对称,此承中 华文化之正统,以突出礼教之精神,故先民所云:“潮汕厝,皇宫起”,也拥有 精巧的内饰,如中国四大木雕之一的潮汕金漆木雕,象征五行的山墙(厝角头),屋顶上精细而绚烂的嵌瓷工艺,复杂而精细的屋梁结构和色彩斑斓的彩绘与灰塑等,潮汕建筑讲究研精益求精,保留大量明清遗迹,具有重要的考查价值。 1潮汕传统建筑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 1.1现实意义

基于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仝潇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07期 摘要: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旅游开发成为许多传统村落的选择。文章通过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石洞沟村发展之路进行探究,挖掘石洞沟村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旅游开发资源,分析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探索保护传统建筑、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为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性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开发;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其中,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村落延续提供一条重要途径。传统村落展现其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淳朴的民风民俗,从而吸引大量的游客,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进行旅游业开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具有促进作用。其不仅能够为村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就业机会,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契机与动力,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促使村民自觉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还能够完善村落基础设施,优化人居化境。但是,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也存在许多问题。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旅游项目单一等等会制约村落的旅游开发,外来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旅游开发者急功近利、村民保护意识薄弱都会对村落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二、石洞沟村介绍与资源分析 (一)石洞沟村介绍 石洞沟村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的西南山中,属荥阳市西部,西南与巩义市相接,北为汜水镇,东与郑州市上街区为邻,与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相邻,区位交通便利。石洞沟村依山而建风景秀美,自然资源丰富,有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历史传承悠久,明清古建筑群规模宏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2016年,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二)旅游发展资源

简析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简析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古村落作为承载地域文化的载体,经历了无数岁月的洗礼,沉淀了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十分贵重。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古村落的保护有利于保护其独有的魅力,传承民族血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传统古村落保护的意识有所加强,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的冲突,比如保护与开发如何共存,如何面临古村落文化大规模衰败等问题,在这个大的浪潮中,开展传统古村落保护工作,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城镇化与传统古村落关系研究 1 城镇化进程导致传统古村落衰退的必然性 城镇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来,吸引大量人口迁移至城市,此时,传统的农业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古村落的衰落在所难免,有的古村落不断迁移整合,大量人口迁移至城市,古村落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或者消失。 2 新型城镇化下要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 城镇化和传统古村落不是一对矛盾体,他们在很多方面可以取长补短,在快速建设城镇化的同时,维护当地居民的权益,保护并发展传统古村落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传统村落也可以变成城镇发展的大本营,成为“粮食基地”、‘‘苗木基地”、“加工基地”、“旅游景区”和“疗养院”。 3 “因地制宜”保护传统古村落 目前,传统古村落在保护价值上存在很大差异,保护现状的好坏有天壤之别,有一部分古村落保存完好,生态环境及文化资源都较为丰富,如金华婺城的寺平,安徽夥县的宏村、屏山等等;有的古村落历史文化特征或自然环境得以保存,但是整体型态及景观以及发生巨大改变,在我国这类古村落占到比较大的比例。一些村落型态和历史文化具有保存价值,但由于村落迁移和更新造成的混杂现状,无法做到整体保护,如江苏海门市的瑞祥村、四甲村等;更有甚者,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打造“假文物”、“假古建”“假村落”。因此,在传统古村落保护中药做到充分的专业调查和辨析,才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做到适度有益的保护。 二、古村落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 传统古村落人口剧减

关中渭北地区人居环境研究——以柏社村为例

关中渭北地区人居环境研究——以柏社 村为例 [摘要] 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是中国典型的古代村镇人居环境之一的下沉式窑洞聚落,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关中渭北地形气候环境中养育农民的典型范例。本文 从柏社村的择地选址、院落空间塑造、场所营造等方面来探究其人居环境的塑造 过程,总结其传统人居智慧经验,并结合当前人居理念,得出当代村镇营建的发 展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柏社村择地选址院落空间场所 背景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独特风格所描写的正是传统的 地坑窑洞,然而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正在快速的消逝,许多的村民早已弃窑建房,一些村民认为在当今社会若还住在地坑院里则代表贫 穷与落后,于是一孔孔承载着历史的窑洞渐渐的被掩埋在黄土之下。三原柏社村 在中国是为数不多且拥有大规模地坑院的传统村落,因此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1. 择地选址 早期的柏社村村民因地制宜,在选择村址时“居高而襟水,地缓平而方正独立”,柏社村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台塬坡地之上,北部为黄土高原,南部属于渭河 平原,东西分别有南北贯穿的浊峪河、清峪河,整个村子水平面高于河道。黄土 地区较为缺水,因此这两条河为柏社村的定居选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村外围农 田与绿植环绕,以两条河水进行灌溉,利于居住与生产,为先民的生产生活保证 了充足的水源。此外,柏社村坐北朝南且被“门”字型山脉环绕,西边有高起的

嵯峨山,东边有高起的黄土塬,虽东西交通被山塬所遮挡但这些地理条件为柏社 村抵挡住了冬季的寒风,并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1. 院落空间塑造 柏社村的村落形态是基于地貌的基本格局,各个地坑院之间相互形成拓扑关系。每户地坑院似乎都是沿着西北方向平行排布,被自然地貌所限定。村子的绿 植中乔木占了很大的比例,村子外围被高大的楸树限定边界,在村内同样也有各 式各样的地坑院被不同大小的树木所围合。融于自然的环境意境也是这里的独特 风貌,地坑院低于地表,地上又被楸树林覆盖,整个柏社村被笼罩在天然的绿色 屏障之中。“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便是对这地坑院落的真实描写。 1. 1. 道路系统 柏社村的道路系统呈现网状结构,构成村落肌理的骨架,主干道的两侧以及 交叉路口设置了大型的公共场地。村内的次路与地坑院分布紧密的结合,在各个 地坑院之间还自发形成了一些自由的小路,增加了村子内部的可达性。早期的居 民虽没有详细的规划图纸,但在建造地坑院与布置道路系统时,早已考虑如何将 公共空间、住宅空间组织在一起。 1. 1. 居住单元 柏社村的居住单元是地坑式四合院,每个地坑院为一户,院落的四周东西南 三面各开两孔窑,北边开一孔窑,另一孔则用作连接地面的通道。这些窑洞均为 纯生土建造,以减法先由地面向下开挖,挖出院坑之后,再向四周开挖数孔窑洞。其中两至三孔供人居住,二孔用作卷养家畜、一孔用作厨房,空闲的则为仓储之用。还有一些住户将厨房与起居室合并设置,他们把大锅灶砌在靠近窑脸的这一端,将柴火烟气便于排除,在灶台的底部埋了一个烟道,直通起居室的土炕,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