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第五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A1型题

1.No2 主要作用部位:

A.肺泡

B.口腔

C.支气管

D.细支气管

E.咽部

2.下列哪一种化合物的毒性最高:

A CCl4

B CHCl3

C CH2Cl2

D CH3Cl

E CH4

3.相对毒性是指:

A.将物质的脂水分配系数估计在内的毒性

B.将物质的溶解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C.将物质的挥发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D.将物质的分散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E 将物质的所带电荷估计在内的毒性

4.如切除肾上腺后大鼠会:

A.其昼夜节律会变得明显

B.其昼夜节律会变得不明显

C.其昼夜节律无明显变化

D.其昼夜节律先变得明显后恢复正常

E.其昼夜节律先不明显后有明显变化

5.高温可使机体对六氯苯的抵抗力: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升

E.先后降低升高

6.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同一种毒物对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毒性作用相同

B.同一种毒物对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毒性作用不同

C.同一种毒物对同种类的不同个体其毒性作用相同

D.同一种毒物对同种类的不同个体其毒性作用只有微小差别

E.同一种毒物对同种类的生物其毒性作用肯定完全不同。

7.在环境中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机体怎样变化:

A.皮肤收缩、呼吸加深

B.皮肤扩张,呼吸减慢

C.皮肤收缩,呼吸加快

D.皮肤扩张,角质层水合作用加强

E.皮肤扩张,呼吸加快

8.阿托品对抗有机磷化合物引起的毒蕈碱症状为: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独立作用

D.拮抗作用

E.相减作用

9.马拉硫磷与苯硫磷的联合作用为:

A.协同作用

B.拮抗作用

C.独立作用

D.相加作用

E.诱导作用

10.苯巴比妥钠作用于大鼠后,会发现哪个季节睡眠时间最长: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E.没有变化

11.下列毒性最小的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7b4582083.html,l4

B.CHCl3

C.CH2 Cl 2

D. CH3C l

E.CH4

12.下列正确的为:

A.不管有多少碳原子,烷、醇等碳氢化合物碳原子越多则其毒性也越大

B.颗粒越大分散度越大, 则毒性越强

C.一般来说,化学物水溶性越大,毒性愈大

D..分子量越小越易通过膜孔,因此小离子物质较易通过膜孔

E.毒物在使用情况下不稳定会降低其毒性

13.当一种疾病或对于机体所产生的损害和某种化学物作用的部位或方式相同时,接触这种化学物往往会:

A 只表现该毒物应出现的毒效应

B 表现出的毒效应与已有疾病的症状交替出现

C 引起死亡

D 减轻已有的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

E 加剧或加速毒作用的出现

14.关于年龄对毒性作用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A 年龄越小毒物的毒作用越强

B 年龄越大毒物的毒作用越强

C 年龄越大毒物的毒作用越低

D 代谢后解毒的毒物对老年人的毒性作用较成年人强

E 代谢后增度的毒物对婴幼儿的毒性作用较成年人强

15.有些化学物本身不致癌,但是它们与致癌物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却成为助癌物或促癌物,这种联合作用属于:

A 拮抗作用

B 协同作用

C 相加作用

D 加强作用

E 独立作用

16.addition joint action 是指:

A 相加作用

B 独立作用

C 协同作用

D 加强作用

E 拮抗作用

17.independent action是指:

A 相加作用

B 独立作用

C 协同作用

D 加强作用

E 拮抗作用

18.synergistic effect是指:

A 相加作用

B 独立作用

C 协同作用

D 加强作用

E 拮抗作用

19.potentiation joint action是指:

A 相加作用

B 独立作用

C 协同作用

D 加强作用

E 拮抗作用

20.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是指:

A 相加作用

B 独立作用

C 协同作用

D 加强作用

E 拮抗作用判断题:

1. 不纯物会降低受检化学物的毒性

2. 不纯物有可能会增强受检化学物的毒性

3. 不纯物会影响受检化学物的毒性

4. 评价化学物的毒性应尽可能采用其纯品

影响因素分析汇总(一)

影响因素分析汇总(一)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 ②大气状况(天气、气候) ③海拔高低(主要是大气密度)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 ③大气环流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大陆性?) ⑤洋流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气流阻隔?) 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 ④洋流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大气环境(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 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

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7.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②洋流③陆地气候 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 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②径流:营养物质多少 ③纬度:温带水域 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 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 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 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 ②强烈上升气流 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 ②地表状况(震中距大小) 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 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15.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技、农业机械 16.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 ③交通:交通便利④科技:先进的科技 17.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原料,动力(燃料)②土地、水源 ③劳动力④市场⑤交通运输 ⑥农业基础、技术⑦政府政策 18.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 ①地理置优越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 ③科技基础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 ⑤交通运输⑥地价、地租高低 19.古代中低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金属缓蚀剂

第十一讲金属缓蚀剂 陈旭俊徐瑞芬 缓蚀剂是一种在低浓度下能阻止或减缓金属在环境介质中腐蚀的物质。缓蚀剂又叫作阻蚀剂、阻化剂或腐蚀抑制剂等。 缓蚀剂保护技术已经发展为一项重要的防腐蚀技术,广泛用在石油、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动力和运输等部门。 一、缓蚀剂的分类 缓蚀剂的品种繁多,常用的如亚硝酸钠、铬酸盐、磷酸盐、石油磺酸钡、亚硝酸二环已胺等,至今尚难以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常见到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缓蚀剂作用的电化学理论分类 (1)阳极型缓蚀剂通过抑制腐蚀的阳极过程而阻滞金属腐蚀的物质。这种缓蚀剂通常是由其阴离子向金属表面的阳极区迁移,氧化金属使之钝化,从而阻滞阳极过程。例如,中性介质中的铬酸盐与亚硝酸盐。一些非氧化型的缓蚀剂,例如苯甲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等在中性介质中,只有与溶解氧并存,才起到阳极抑制剂的作用。 (2)阴极型缓蚀剂通过抑制腐蚀的阴极过程而阻滞金属腐蚀的物质。这种缓蚀剂通常是由其阳离子向金属表面的阴极区迁移,或者被阴极还原,或者与阴 离子反应而形成沉淀膜,使阴极过程受到阻滞。例如ZnSO 4、Ca(HCO 3 ) 2 、As3+、Sb3+ 可以分别和OH-生成Zn(OH) 2、Ca(OH) 2 沉淀和被还原为As、Sb覆盖在阴极表面, 以阻滞腐蚀。 (3)混合型缓蚀剂这种缓蚀剂既可抑制阳极过程,又可抑制阴级过程。例如含氮和含硫的有机化合物。 2.按化学成分分类 (1)无机缓蚀剂,如铬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等。 (2)有机缓蚀剂,如胺、硫脲、乌洛托品等。 3.按缓蚀剂所形成保护膜的特征分类 (1)氧化膜型缓蚀剂通过使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附着力强的氧化膜而阻滞金属腐蚀的物质。例如,铬酸盐、重铬酸盐、亚硝酸钠等。由于它们具有钝化作用,故又称为钝化剂。 (2)沉淀膜型缓蚀剂由于与介质中的有关离子反应并在金属表面生成有一定保护作用的沉淀膜,从而阻滞金属腐蚀的物质。例如在中性介质中的硫酸锌、聚磷酸钠、碳酸氢钙等。 (3)吸附膜型缓蚀剂能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吸附膜从而阻滞金属腐蚀的物质。例如酸性介质中的许多有机化合物。 上述缓蚀剂所形成的三种保护膜的不同特征比较见表1。

缓蚀剂的作用原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缓蚀剂的作用原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 缓蚀剂概述 在美国材料与实验协会《关于腐蚀和腐蚀试验术语的标准定义》中,缓蚀剂是“一种以适当的浓度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介质)中时,可以防止或减缓腐蚀的化学物质或几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 缓浊剂是具有抑制金属锈蚀性质的一类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总称。某些有机物质,被有效地吸附在金属的表面上,从而明显地影响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其作用机理有抑制表面的阳极反应和抑制阴极反应两种,结果都是使腐蚀电流降低。 缓蚀剂的作用不仅如此,它作为金属的溶解抑制剂还有许多实用价值。如用在化学研磨、电解研磨、电镀和电解冶炼中的阳极解、刻蚀等。总之,在同时发生金属溶解的工业方面,或县为了抑制过度溶解或是为了防止局部浸蚀使之均匀溶解。缓蚀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电镀中的整平剂,从其本来的定义备不属于缓蚀剂的畴;但是,其作用机理(吸附)和缓蚀剂的机理类似。具有整平作用的物质,同时有效地作为该金属的缓蚀剂的情况也是常的。下图给出了有无缓蚀剂的不同效果:

图1 缓蚀剂的效果 2 不同类型的缓蚀剂及其作用原理 2.1 阳极型缓蚀剂及其作用原理 阳极型缓蚀剂也称阳极抑制型缓蚀剂,主要是抑制阳极过程而使腐蚀速度减缓。如中性介质中的亚硝酸盐、铬酸盐、磷酸盐、硅酸盐、苯甲酸钠等,它们能增加阳极极化,从而使腐蚀电位正移。通常是缓蚀剂的阴离子移向金属阳极使金属钝化。该类缓蚀剂属于“危险型”缓蚀剂,用量不足会加快腐蚀。 作用过程:(a)具有强氧化作用的缓蚀剂,使金属钝化(亚硝酸钠,高铬酸等);(b)具有阴极去极化性的钝化剂,在阴极被还原,加大阴极电流,使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向正方移动,超过钝化电位,而使腐蚀电流达到很低的值。(亚硝酸盐、硝酸盐与高价金属盐属于此类;铬酸盐、磷酸盐、钼酸盐、钨酸盐等在酸性溶液中也属于此类。) 图2 阳极型缓蚀剂作用原理 2.2 阴极型缓蚀剂及其作用原理 阴极型缓蚀剂也称阴极型抑制,其主要包括:酸式碳酸钙、聚磷酸盐、硫酸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成岩作用与储层评价》文献综述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专业______地质学_______ 班级__ 资信研10-4班___ 姓名______蔡晓唱_______ 学号_____S1*******_____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油气运移、成岩作用、盆地分析研究相互渗透,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将成岩作用、油气的成藏史等纳入到盆地发展演化历史中统一考虑,是当前研究的一个趋势所在[1]。本文从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示烃成岩矿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成岩过程中自生石英数量的变化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岩性油气藏中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五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的关系。 1 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 由有机质转化来的有机流体是整个地壳流体活动的一部分,对成岩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盆地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有机质转化形成的有机酸引起了地质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溶解矿物,形成次生孔隙[2]。有机酸主要由干酪根含氧基团的热催化断落、烃类与矿物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原油微生物降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转化而来,但就其生成时间而言,尚未有定论。泌阳凹陷碎屑岩储层在碱性-强碱性原始地层水中发现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不但丰富了次生孔 为石英自生加大提供了新的解释。塔中隙的成因理论,而且石英溶解所产生的SiO 2 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后因淡水注入而使烃类被氧化,所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钾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 除有机质转化产生有机酸外,油气的产生对成岩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油气运移成藏的成岩记录是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反演成藏过程的基础,国际上对储层中烃类流体充注与成岩作用关系给予高度重视。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烃类流体侵位与储层成岩作用”领域的研究,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早期烃类流体侵位有利于优质储层形成,二是储层成岩纪录有助于重构油气成藏过程[3]。1999年和2000年AAPG年会曾将“成岩作用作为烃类流体运聚记录”作为分会讨论的主题,要使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取得进展,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必须深入分析其中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关系,建立起烃类流体运聚-储层成岩作用-烃类流体包裹体-自生矿物形成关系的解释定量模式,为成岩矿物及其包裹的流体化石作为烃类流体运聚的记录提供理论基础。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一方面,储层胶结物及其中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成藏条件(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和相态),另一方面,随着含油气饱和度增加,孔隙水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反应受抑制(如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等)或中止(自生伊利石、钾长石的钠

浅谈缓蚀剂

浅谈缓蚀剂 发表时间:2009-07-06T16:32:34.623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7期供稿作者:鲁爱萍[导读] 金属腐蚀在工业生产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每年由于金属腐蚀所造成的损失数目惊人。浅谈缓蚀剂 鲁爱萍 【摘要】金属腐蚀在工业生产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每年由于金属腐蚀所造成的损失数目惊人。加入缓蚀剂进行防腐蚀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因此,缓蚀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腐蚀;缓蚀剂;缓蚀 【Abstract】Metal corrosion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is a relatively common phenomenon. Each year as a result of metal corrosion caused by an alarming number of losses. Carried out by adding anti-corrosion inhibitor is a relatively simple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herefore, the study of corrosion inhibitor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Corrosion; Corrosion inhibitor; Inhibition 1.缓蚀剂的意义及特点 腐蚀是材料在各种环境作用下发生的破坏和变质。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尤其是金属制品在加工、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同因素影响,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了自然灾害的总和,约占国民经济的2-4℅。而且由于腐蚀引发的生产安全问题,造成的生产事故和人身伤亡也是数不胜数。因此,搞好腐蚀的防护工作,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省材料、保护环境、保证正常的生产和人身安全,发展新技术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所以,缓蚀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到目前,人类已经找到了许多种防止或减缓金属腐蚀的方法。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诸多金属防护措施中,加入缓蚀剂是一种工艺简便,成本低廉,适用性强的方法。如果选择适当的缓蚀剂,只需要添加少量缓蚀剂就能大大抑制金属的腐蚀速率,减缓金属的腐蚀。这种方法应用面很广,与其它金属防护方法比较有如下特点:可以不改变金属构件或制品的本性;由于用量少,添加缓蚀剂后的介质的性质基本不变;使用缓蚀剂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设施。 2.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关于缓蚀剂的作用机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见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分别作出了三种解释:电化学理论、吸附理论、成膜理论。实际上这三种理论相互间均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缓蚀剂的种类繁多,作用机理也各有不同,因此,要正确了解缓蚀机理,必须根据缓蚀剂的种类和介质的性能,全面加以考虑。下面主要按保护膜的类型并结合有关的缓蚀理论进行说明。 2.1氧化膜型缓蚀剂的作用机理。氧化膜型缓蚀剂是以缓蚀剂本身作氧化剂或以介质中的溶解氧作氧化剂,使金属表面形成钝态的氧化膜,从而减缓金属的腐蚀.故氧化膜型缓蚀剂又叫钝化剂,它们大多数为无机物,也有少量的有机物.在氧化膜型缓蚀剂中有的缓蚀剂本身具有氧化性,可使铁氧化成氧化铁,并与自身的还原产物一起形成氧化物保护膜.对于本身不具有氧化性的氧化膜缓蚀剂,则必须有溶解氧的存在才有缓蚀效果. 2.2沉淀膜型缓蚀剂的作用机理。沉淀膜型缓蚀剂在金属的表面形成沉淀膜。沉淀膜可以由缓蚀剂相互作用形成,也可以由缓蚀剂与腐蚀介质中存在的金属离子反应形成。沉淀膜的厚度比氧化膜的厚度要厚。一般有几百到一千埃。由于沉淀膜电阻大,并能使金属与腐蚀介质相互隔开,因此,可以抑制金属的腐蚀。 2.3吸附膜型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吸附膜型缓蚀剂是通过缓蚀剂分子极性基团的物理吸附作用或化学吸附作用,使缓蚀剂附在金属的表面。这样,一方面改变金属表面的电荷状态和界面性质,使金属表面的能量状态趋向于稳定化,从而增加腐蚀反应的活化能,使腐蚀速度减缓;另一方面,被吸附的缓蚀剂上的非极性基团,尚能在金属的表面形成一层疏水性的保护膜,阻碍着与金属反应的有关的电荷或物质的转移,因而也使腐蚀速度减小。 因此,吸附型缓蚀剂实际上常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其中极性基团是亲水性的,非极性基团是疏水性的或亲油性的。在吸附时,极性基团定位向着金属,而非极性部分则定位离开金属。当分子的亲水性较强时,则分散性较好,但吸附性较差。故对于不同的使用条件,要求有不同的亲水和亲油平衡体系。此外,有机缓蚀剂不只是能吸附,而且有时还能与金属离子一起形成难溶而又致密的覆盖层,所以能十分有效的抑制金属的腐蚀。 3.简介新型酸洗缓蚀剂 在各种腐蚀环境中,酸溶液是最富有腐蚀性的介质,在酸性介质中金属的破坏速率远比其它介质中为甚。而且在工业生产中酸性介质应用非常广泛,也非常重要。例如:酸洗、酸浸、酸沾、酸化等几种常用的酸处理工艺。在这些酸处理工艺中,均需向酸中添加缓蚀剂,以防止酸洗介质对金属的腐蚀并降低酸的非生产性消耗量。所以对缓蚀剂的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因此,有人对酸性介质缓蚀剂进行了研究,并研制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新型酸性介质缓蚀剂。新研制的缓蚀剂是由乌洛托品和苯胺及加入适量的水和冰醋酸在120OC的条件下加热沸腾60min,得到黄色的粘稠状液体缩聚物。由于不溶于水,需要加入乳化剂Tx—10乳化,配比为Tx—10:缩聚物:水=1:1:4。加入量为4℅—6℅,在加入量为5℅时,对碳钢在7℅盐酸中的缓蚀率达到95.67℅。新研制的缓蚀剂是阴极型缓蚀剂,对金属腐蚀的阴极过程起抑制作用,而对阳极过程没有作用。 酸性介质缓蚀剂主要是吸附型的缓蚀剂,而且主要是有机类的,有机缓蚀剂分子是由极性基和非极性基组成,它的缓蚀效率取决于在金属表面上吸附的覆盖面积及构成屏蔽腐蚀的介质的保护膜厚度,被膜的致密度,吸附分子与金属间的吸附力以及吸附率等.为使少量的缓蚀剂充分发挥缓蚀作用,缓蚀剂分子的极性基与非极性基之间,应有适当的两相平衡,即极性基能牢固的吸附在金属表面上,非极性基能有效地覆盖全部金属表面.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分散性好,覆盖率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覆盖好,在水中溶解度低,分散性差,所以要加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以提高其分散性能。 参考文献 1.杨文治、黄魁元等,《缓蚀剂》,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主编,化学工业出版,1989.10。 2.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金属防腐蚀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 ,171—234。

复合缓蚀剂在有机酸溶液中对青铜的缓蚀作用研究

复合缓蚀剂在有机酸溶液中对青铜的缓蚀作用研究青铜器作为一种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珍品,具有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特点。但经过了几千年的埋藏,大量青铜器受到了自然环境的腐蚀破坏,且在后期的挖掘与保存中,依然有许多因素导致青铜器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更好地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延续下去,不断探索寻找能够有效保护青铜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传统的青铜缓蚀剂苯并三氮唑与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复配,研究复配缓蚀剂在有机酸溶液中对不同青铜样品的缓蚀效果。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研究方法及理论化学计算来评估这两种缓蚀剂对三种不同青铜样品表面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对于无锈青铜、带氧化亚铜锈的青铜以及带氯化亚铜锈的青铜,两种缓蚀剂都能吸附在其表面,以减少样品内部与腐蚀介质的接触。由电化学分析方法可知,对无锈青铜而言,在甲酸溶液中,当苯并三氮唑与苯甲酸钠按照1:1的比例进行复配时,对应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是最小的,其对应的EIS结果显示,青铜表面的缓蚀膜最厚,电荷转移电阻最大,说明当复配比例为1:1时,混合缓蚀剂能较好地延缓无锈青铜腐蚀;而在乙酸溶液中,二者的比例在4:1时,Icorr最小,缓蚀膜最厚,电荷转移电阻也最大,缓蚀效率最高。对氧化亚铜锈而言,在甲酸溶液中,当两种缓蚀剂的复配比例为2:3 时的Icorr与Cd1都较小,电荷转移电阻较大,缓蚀效果最好;乙酸溶液中,当苯并三氮唑和苯甲酸钠的含量比例为1:1时,对应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容抗弧半径最大,缓蚀效率也最高。 对带氯化亚铜锈的青铜而言,在甲酸溶液中,当复配缓蚀剂的比例为3:2时,苯并三氮唑与苯甲酸钠的混合物体现出了明显的协同效应,缓蚀效率高达98.8%,在乙酸溶液中,当苯并三氮唑与苯甲酸钠的复配比例为4:1时的缓蚀效率较高。总的来说,复配的缓蚀剂均能在一定浓度下体现出协同效应。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苯并三氮唑与苯甲酸钠相比,具有更稳定的结构,两种缓蚀剂分别通过N、O原子与铜表面形成配位键,其中苯甲酸根与铜之间产生的配位键更加稳定,而苯并三氮唑则主要通过物理吸附覆盖在金属表面,两种缓蚀剂通过物理-化学并存的方式使Cu表面与腐蚀介质之间接触的面积减小,从而提高缓蚀效率,因而体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

缓蚀剂的分类以及主要用途

缓蚀剂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缓蚀剂 英文名称:inhibitor;corrosion inhibitor 其他名称:防锈剂 定义1:在腐蚀体系中添加少量即可使金属腐蚀速率降低的物质。 应用学科:船舶工程(一级学科);船舶腐蚀与防护(二级学科) 定义2:一种当它以适当的浓度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介质)中时,可以防止或减缓工程材料腐蚀的化学物质或复合物质。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水资源开发技术(三级学科) 定义3:在基体材料中添加少量即能减缓或抑制金属腐蚀的添加剂。 应用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表面工程(二级学科);防锈(三级学科)

缓蚀剂定义和分类 以适当的浓度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介质)中时,可以防止或减缓材料腐蚀的化学物质或复合物,因此缓蚀剂也可以称为腐蚀抑制剂。它的用量很小(0.1%~1%),但效果显著。这种保护金属的方法称缓蚀剂保护。缓蚀剂用于中性介质(锅炉用水、循环冷却水)、酸性介质(除锅垢的盐酸,电镀前镀件除锈用的酸浸溶液)和气体介质(气相缓蚀剂)。 缓蚀剂有多种分类方法,可从不同的角度对缓蚀剂分类。 (1)根据产品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缓蚀剂、有机缓蚀剂、聚合物类缓蚀剂。 ①无机缓蚀剂无机缓蚀剂主要包括铬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钼酸盐、钨酸盐、聚磷酸盐、锌盐等。 ②有机缓蚀剂有机缓蚀剂主要包括膦酸(盐)、膦羧酸、琉基苯并噻唑、苯并三唑、磺化木质素等一些含氮氧化合物的杂环化合物。 ③聚合物类缓蚀剂聚合物类缓蚀剂只要包括聚乙烯类,POCA,聚天冬氨酸等一些低聚物的高分子化学物。 (2)根据缓蚀剂对电化学腐蚀的控制部位分类,分为阳极型缓蚀剂,阴极型缓蚀剂和混合型缓蚀剂。 ①阳极型缓蚀剂阳极型缓蚀剂多为无机强氧化剂,如铬酸盐、钼酸盐、钨酸盐、钒酸盐、亚硝酸盐、硼酸盐等。它们的作用是在金属表面阳极区与金属离子作用,生成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氧化膜覆盖在阳极上形成保护膜。这样就抑制了金属向水中溶解。阳极反应被控制,阳极被钝化。硅酸盐也可归到此类,它也是通过抑制腐蚀反应的阳极过程来达到缓蚀目的的。 阳极型缓蚀剂要求有较高的浓度,以使全部阳极都被钝化,一旦剂量不足,将在未被钝化的部位造成点蚀。 ②阴极型缓蚀剂抑制电化学阴极反应的化学药剂,称为阴极型缓蚀剂。 锌的碳酸盐、磷酸盐和氢氧化物,钙的碳酸盐和磷酸盐为阴极型缓蚀剂。阴极型缓蚀剂能与

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石油渗流力学论文(设计)题目: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姓名:孟汉青学号:20091000266 院(系):资源学院专业:石油工程 指导教师:潘林职称:教授 评阅人:职称: 2012 年 1 月

油气层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孟汉青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022091班20091000266) 摘要:渗透率是岩石本身固有的性质,用来表征多孔介质使流体通过的能力。在油气开发过程中,油气层的渗透率还会随着介质的变形而发生改变。在这里,我们将影响油气层渗透率变化的因素概括为自身特性和外部条件。其中,自身特性在该油气层形成时期就已经确定,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而外部条件则包括上覆岩层压力、水平应力和孔隙流体压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使我们对油气层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更好的进行油气开发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渗透率;影响因素;油气层;外部条件;压力 在这里我们强调,岩石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所决定的是储集层的固有渗透率,它表征了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能力[1]。它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从本质上决定了岩石的渗透率是高还是低。而后期由于开发的进行导致孔隙介质的变形进而引起的渗透率的变化,都是在其基础上变化的。由于油气层岩石发生变形,导致孔隙体积的改变,于是引起了油气层的一些物性参数的改变。这些物性参数的改变又会影响油气层中流体的渗流。我们通常把流体渗流与岩石变形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称为流固耦合作用。 1、影响渗透率的因素 1.1自身特性 油气层岩石渗透率的影响因素与岩石孔隙度的影响因素一样,并且受控于油气层的地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2]。 1.1.1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对渗透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结构、构造上。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是指岩石的粒度、分选和层理,它们对渗透率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同。实验发现,疏松砂的粒度越细,分选越差,其渗透率就越低。克鲁宾和蒙克(W.C.Krunmbein,G.D.Monk,1942)曾得出如下公式: 2 1.35a =? K Cd c-

缓蚀剂研究新进展

缓蚀剂研究新进展 摘要:近年来缓蚀剂的发展做了概况,并对缓蚀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阐述,提出发展环境友好型缓蚀剂及完善缓蚀剂快速、准确、原位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国际上缓蚀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印度等国家。其中,中国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缓蚀剂论文最多的国家,研究水平与世界基本保持同步。欧洲对缓蚀剂的研究也非常重视,但其重点在混凝土缓蚀剂和铝合金缓蚀剂的研究。目前,绿色天然缓蚀剂、多功能缓蚀剂以及基于分子设计的缓蚀剂开发是研究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缓蚀剂硬和软酸和碱吸附型缓蚀剂抑制效率 正文: 最新进展 环境友好型缓蚀剃的开发 年来,国内外环境友好型缓蚀剂的开发主要通过合成有机化合物和从天然植物中提取两种方式。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作为环境友好型缓蚀剂的种类包括:咪唑啉系列、氨基酸系列、曼尼烯碱和硫代磷酸酯类等。咪唑啉系列环境友好型缓蚀剂仍然是目前的开发热点之一。氨基酸系列环境友好型缓蚀剂的研究已开发出了全有机多元复合水处理缓蚀剂、高效的酸洗缓蚀剂。曼尼烯碱系列和硫代磷酸酯类缓蚀也剂逐步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兴趣。 从植物中提取缓蚀剂是近年来缓蚀剂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开展了对白酒糟、滇润楠叶、麻竹叶、木薯、云南甜龙竹叶等的提取物对金属的缓蚀行为研究。国外一些学者研究了特定树叶提取物在硫酸介质中对低碳钢的缓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植物提取物对低碳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另外,米糠、无花果树叶、酒耶树汁等提取物也对金属有较好的缓蚀效果。 钢筋混凝土缓蚀剂 引起混凝土内钢筋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碳化作用和氯离子渗透。钢筋缓蚀剂的主要功能是抑制、阻止、延缓钢筋腐蚀的电化学过程。缓蚀剂通常可作为外加剂掺加到混凝土中或涂敷在钢筋表面,优先参与并阻止腐蚀反应的阴阳极过程,从而有效地阻止钢筋的腐蚀。早期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缓蚀剂有亚硝酸盐、铬酸盐、苯甲酸盐等,但由于它们存在有毒或者对混凝土性能有负面影响等缺点,逐渐被淘汰。近年来新提出的迁移性缓蚀剂是含有各种胺和醇胺以及它们的盐与其它有机和无机物的复合型阻锈剂,能对钢筋表面的阴极和阳极同时产生保

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缓蚀剂地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缓蚀剂地作用机理 缓蚀剂地作用机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即电化学机理和物理化学机理[1].电化学机理是以金属表面发生地电化学过程为基础,解释缓蚀剂地作用.而物理化学机理是以金属表面发生地物理化学变化为依据,说明缓蚀剂地作用.这两种机理处理问题地方式不同,但它们并不矛盾,而且还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1.1缓蚀剂地电化学机理 金属地腐蚀大多是金属表面发生原电池反应地结果,这也是造成浸蚀腐蚀最主要地因素,原电池反应包括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1].如果缓蚀剂可以抑制阳极、阴极反应中地任何一个或两个,原电池反应将减缓,金属地腐蚀速度就会减慢.把能够抑制阳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阳极抑制型缓蚀剂;能够抑制阴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阴极抑制型缓蚀剂;而既能抑制阳极反应又能抑制阴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混合型缓蚀剂. 重铬酸钾、铬酸钾、亚硝酸钠、硝酸钠、高锰酸钾、磷酸盐、硅酸盐、硼酸盐、碳酸盐、苯甲酸盐、肉桂酸盐等都属于阳极型缓蚀剂.阳极型缓蚀剂对阳极过程地影响是:(1)在金属表面生成薄地氧化膜,把金属和腐蚀介质隔离开来;(2)因特性吸附抑制金属离子化过程;(3)使金属电极电位达到钝化电位[2]. 阴极型缓蚀剂主要通过以下作用实现缓蚀:(1)提高阴极反应地过电位.有时阴离子缓蚀剂通过提高氢离子放电地过电位抑制氢离子放电反应,例如,Na2C03、三乙醇胺等碱性缓蚀剂都可以中和水中地酸性物质,降低氢离子浓度,提高析氢过电位,使氢离子在金属表面地还原受阻,减缓腐蚀;(2)在金属表面形成化合物膜,如有机缓蚀剂中地低分子有机胺及其衍生物,都可以在金属表面阴极区形成多分子层,使去极化剂难以达到金属表面而减缓腐蚀;(3)吸收水中地溶解氧,降低腐蚀反应中阴极反应物地浓度,从而减缓金属地腐蚀. 混合型缓蚀剂对腐蚀电化学过程地影响主要表现在:(1)与阳极反应产物反应生成不溶物,这些不溶物紧密地沉积在金属表面起到缓蚀地作用,磷酸盐如Na3P04、Na2HP04对铁、镁、铝等地缓蚀就属于这一类型;(2)形成胶体物质,能够形成复杂胶体体系地化合物可作为有效地缓蚀剂,例如Na2Si03等;(3)在金属表面吸附,形成吸附膜达到缓蚀地目地,明胶、阿拉伯树胶等可以在铝表面吸附,吡啶及有机胺类可以在镁及镁合金表面吸附,故都可以起到缓蚀地作用[2].

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第五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A1型题 1.No2 主要作用部位: A.肺泡 B.口腔 C.支气管 D.细支气管 E.咽部 2.下列哪一种化合物的毒性最高: A CCl4 B CHCl3 C CH2Cl2 D CH3Cl E CH4 3.相对毒性是指: A.将物质的脂水分配系数估计在内的毒性 B.将物质的溶解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C.将物质的挥发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D.将物质的分散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E 将物质的所带电荷估计在内的毒性 4.如切除肾上腺后大鼠会: A.其昼夜节律会变得明显 B.其昼夜节律会变得不明显 C.其昼夜节律无明显变化 D.其昼夜节律先变得明显后恢复正常 E.其昼夜节律先不明显后有明显变化 5.高温可使机体对六氯苯的抵抗力: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升 E.先后降低升高

6.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同一种毒物对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毒性作用相同 B.同一种毒物对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毒性作用不同 C.同一种毒物对同种类的不同个体其毒性作用相同 D.同一种毒物对同种类的不同个体其毒性作用只有微小差别 E.同一种毒物对同种类的生物其毒性作用肯定完全不同。 7.在环境中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机体怎样变化: A.皮肤收缩、呼吸加深 B.皮肤扩张,呼吸减慢 C.皮肤收缩,呼吸加快 D.皮肤扩张,角质层水合作用加强 E.皮肤扩张,呼吸加快 8.阿托品对抗有机磷化合物引起的毒蕈碱症状为: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独立作用 D.拮抗作用 E.相减作用 9.马拉硫磷与苯硫磷的联合作用为: A.协同作用 B.拮抗作用 C.独立作用 D.相加作用 E.诱导作用 10.苯巴比妥钠作用于大鼠后,会发现哪个季节睡眠时间最长: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E.没有变化 11.下列毒性最小的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7b4582083.html,l4 B.CHCl3 C.CH2 Cl 2 D. CH3C l E.CH4

05第五章 补体系统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目的要求: 1. 掌握补体的概念、基本组成及命名,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 熟悉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攻膜复合体(MAC )的组成。 3. 了解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补体(complement ,C )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因其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又因其是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一)组成 1. 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经典激活途径的组分:C1q 、C1r 、C1s 、C4、C2。 替代激活途径的组分:B 因子、D 因子、备解素(P 因子)。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的组分:MBL 、MBL 相关丝氨酸(MASP )。 共同末端通路(膜攻击复合物)的组分:C3、C5~C9。 2. 补体调节蛋白 包括可溶性的或以膜结合形式存在的因子。C1抑制物、I 因子、H 因子、C4结合蛋白、S 蛋白、Sp40/40、羧肽酶N 、H 因子样蛋白(FHL )、H 因子相关蛋白(FHR )及DAF 、MCP 、CD59等。 3. 补体的受体分子 分布于多种细胞膜上,能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挥生物学效应。CR1~CR5、C3aR 、C4aR 、C5aR 、C1qR 、C3eR 、H 因子受体(HR )等。 (二)命名 1.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包括膜攻击复合物组分) 以“C ”表示,按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为“C1,C2,- C9”,其中C1由C1q 、C1r 和C1s 3个亚单位组成。 2. 替代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以因子命名,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 因子、D 因子、P 因子等。 3. 补体调节蛋白 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q 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 4. 补体受体 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 、C5aR ,各种C3片段的受体则用CR1、CR2、┄CR4表示。 5. 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 一般在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字母表示,如C3a 、C3b ,即小片段用a ,大片段用b 。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bBb C 3,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则 在其符号前冠以“i ”表示,如iC3b 。 二、补体成分的生物合成及理化特性

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冀衡酸洗缓蚀剂产品部 有机缓蚀剂分子中通常同时具有极性基团与非极性基团,极性基团中存在氮、氧、磷、硫等元素,这些元素均含有孤对电子,而且电负性大,有机缓蚀剂通过极性基团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非极性基团排列在介质中,这样一方面有效地隔离了金属与腐蚀介质的接触,阻碍了腐蚀反应产物的扩散,同时还改变了双电层结构,提高了腐蚀反应的活化能,最终抑制了腐蚀反应的进行。有机缓蚀剂的缓蚀性能有赖于其极性基团在金属表面吸附的强度,而极性基团的吸附可以是物理吸附也可以是化学吸附,或者两种吸附共同存在。 (1)有机缓蚀剂极性基团的物理吸附 关于的物理吸附行为,Mann最早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在酸性溶液中,吡啶(C5H5N)、烷基胺(RNH2)、硫醇(RSH)及三烷基磷等的中心原子(N、S、P等)含有孤对电子,这些中心原子与酸性溶液中的氢质子结合,最终形成阳离子: RNH2+H+=(RNH3)+ 形成的缓蚀剂与金属之间存在的范德华力使缓蚀剂吸附在金属表面,这就是物理吸附。物理吸附速度很快,是可逆过程,容易脱附,吸附过程产生的热小,受温度影响小,而且金属和缓蚀剂间没有特定组合。物理吸附会受到金属表面过剩电荷的显著影响,如上所述,大多有机缓蚀剂在酸性介质中都以阳离子形 式存在,如果金属表面带有过剩负电荷,那么金属表面与缓蚀剂之间就会存在强烈的静电引力作用,使得缓蚀剂更容易吸附在金属表面,而且吸附作用力也更强;相反,金属表面如果存在过剩的正电荷,则会一定程度上抑制缓蚀剂向金属表面的吸附。金属表面究竟携带何种过剩电荷,可以通过零电荷电位(即金属表面没有电荷存在时的电位)测量进行考察,零电荷电位可以通过微分电容曲线测试进行确定,即为金属电极双电层电容最小时的电位。当金属开路电位大于零电荷电位时,金属表面带有过剩的正电荷,相反,金属表面则带有过剩的负电荷。在缓蚀剂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改变金属表面携带的过剩电荷量来促进缓蚀剂的物理吸附,如在酸性介质中,添加少量碘化物后,有机胺的缓蚀性能将为显著提高,这主要是碘化物吸附在金属表面后,使得金属表面带有更多的过剩负电荷,促进了有机胺类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同样有机胺类缓蚀剂之所以在盐酸介质中有着卓越的缓蚀性能,也部分归因于氯离子使得金属表面带有更多的过剩电荷。 (2)有机缓蚀剂极性基团的化学吸附——供电子型缓蚀剂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答案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联合作用:指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 效应。 2.相加作用:指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 它们的效力不同。它们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 3.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 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4.拮抗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 独毒性效应的总和。 二、选择题 1. 下面关于化学结构与毒效应,描述正确的是D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2. 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D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3. 影响环境污染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化学物的D A.理化特性 B.剂量

C.作用持续时间 D.化学结构 4. 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A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 B.苯主要从呼吸道,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 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D.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 5. 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D A.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B.预测毒牲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D.以上都是 6. 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D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以上都是 7.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A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8. 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D 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 9. 相对毒性是指C A. 将物质的脂水分配系数估计在内的毒性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五章)

第五章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化学物因素: 1、化学结构取代基的影响: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 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 2、化合物的联合作用(joint action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时产 生的交互毒性作用。 有五种类型: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 第五章 1.名词解释: 毒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 相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 独立作用,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拮抗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2.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的一般规律。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为它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 (1)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甲基取代,毒性降低;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 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 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2)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 1)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麻醉作用增强,脂溶性增加,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7-9个碳原子)后,对人体产生麻醉作用的危险逐步减少,如: 戊烷<己烷<庚烷辛烷毒性减低 C5 H12 <C6 H14 <C7 H16 ,C8 H18; 2)而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如:直链烷烃的麻醉作用大于其同分异构体: 庚烷> 异庚烷; 3)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如: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 环烷烃的麻醉作用>开链烃 环戊烷>戊烷; 4)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 如乙烷的毒性<乙烯的毒性<乙炔的毒性。 3.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缓蚀剂的分类、性能指标、保护的特点、作用理论、应用实例、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缓蚀剂;防腐技术;发展方向 1 前言 缓蚀剂是一种在低浓度下能阻止或减缓金属在环境介质中腐蚀的物质。缓蚀剂又叫作阻蚀剂、阻化剂或腐蚀抑制剂等。缓蚀剂保护技术已经发展为一项重要的防腐蚀技术,广泛用在石油、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动力和运输等部门。 2 缓蚀剂的分类 缓蚀剂的品种繁多,常用的如亚硝酸钠、铬酸盐、磷酸盐、石油磺酸钡、亚硝酸二环已胺等,至今尚难以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常见到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按缓蚀剂作用的电化学理论分类 (1)阳极型缓蚀剂通过抑制腐蚀的阳极过程而阻滞金属腐蚀的物质。这种缓蚀剂通常是由其阴离子向金属表面的阳极区迁移,氧化金属使之钝化,从而阻滞阳极过程。例如,中性介质中的铬酸盐与亚硝酸盐。一些非氧化型的缓蚀剂,例如苯甲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等在中性介质中,只有与溶解氧并存,才起到阳极抑制剂的作用。 (2)阴极型缓蚀剂通过抑制腐蚀的阴极过程而阻滞金属腐蚀的物质。这种缓蚀剂通常是由其阳离子向金属表面的阴极区迁移,或者被阴极还原,或者与阴 离子反应而形成沉淀膜,使阴极过程受到阻滞。例如ZnSO 4、Ca(HCO 3 ) 2 、As3+、Sb3+ 可以分别和OH-生成Zn(OH) 2、Ca(OH) 2 沉淀和被还原为As、Sb覆盖在阴极表面, 以阻滞腐蚀。 (3)混合型缓蚀剂这种缓蚀剂既可抑制阳极过程,又可抑制阴级过程。例如含氮和含硫的有机化合物。 2.2 按化学成分分类 (1)无机缓蚀剂,如铬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等。

缓蚀剂

缓蚀剂概述 腐蚀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常常是一种极重要的破坏因素, 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由于突发的腐蚀断裂而引起飞机、火车、轮船失事及化工设备的破损或爆炸, 时有报道, 不仅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而且污染物的泄漏常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地球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 腐蚀既浪费了“金属资源”,也耗费了生产这些金属材料和设备所需要的“能源”及“水源”, 因此加快腐蚀与防护的科技进步, 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川。使用缓蚀剂是一种常用的防腐蚀措施, 它少量加入腐蚀环境中能够和金属表面发生物理化学作用, 从而显著降低金属材料的腐蚀。缓蚀剂的使用不需要特殊设备, 也不需要改变金属构件的性质, 具有经济、适应性强的优点, 广泛应用于工业各过程中如酸洗、冷却水系统、油气井酸化、油田注水、金属制品的储运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缓蚀剂开发与应用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要求。 缓蚀剂是一种在低浓度下能阻止或减缓金属在环境介质中腐蚀的物质。缓蚀剂又叫作阻蚀剂、阻化剂或腐蚀抑制剂等。 缓蚀剂保护技术已经发展为一项重要的防腐蚀技术,广泛用在石油、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动力和运输等部门。 缓蚀剂的分类 缓蚀剂的品种繁多,常用的如亚硝酸钠、铬酸盐、磷酸盐、石油磺酸钡、亚硝酸二环已胺等,至今尚难以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常见到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缓蚀剂作用的电化学理论分类 (1)阳极型缓蚀剂通过抑制腐蚀的阳极过程而阻滞金属腐蚀的物质。这种缓蚀剂通常是由其阴离子向金属表面的阳极区迁移,氧化金属使之钝化,从而阻滞阳极过程。例如,中性介质中的铬酸盐与亚硝酸盐。一些非氧化型的缓蚀剂,例如苯甲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等在中性介质中,只有与溶解氧并存,才起到阳极抑制剂的作用。 (2)阴极型缓蚀剂通过抑制腐蚀的阴极过程而阻滞金属腐蚀的物质。这种缓蚀剂通常是由其阳离子向金属表面的阴极区迁移,或者被阴极还原,或者与阴离子反应而形成沉淀膜,使阴极过程受到阻滞。例如ZnSO4、Ca(HCO3)2、As3+、Sb3+可以分别和OH-生成Zn(OH)2、Ca(OH)2沉淀和被还原为As、Sb覆盖在阴极表面,以阻滞腐蚀。 (3)混合型缓蚀剂这种缓蚀剂既可抑制阳极过程,又可抑制阴级过程。例如含氮和含硫的有机化合物。 2.按化学成分分类 (1)无机缓蚀剂,如铬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等。

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油气等有机烃类在储层中的聚集改变了成岩作用环境,从而控制着矿物的交代、转化及自生矿物的形成等成岩作用过程。所以充分认识有机油气注入与储层中矿物形成、转化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成岩作用机理,不仅可以为储层有利次生孔隙带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确定油气充注方式、期次和时间,对研究油气藏的形成过程、总结油气藏的形成模式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油气勘探发展,储层成岩作用在理论研究、具体实践中均获得了长远进展。在成岩作用的现代概念(Walther,1983)提出至今约一百年的历史中,成岩作用的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20 世纪40-50 年代以前,沉积学主要研究沉积作用的过程,大多数沉积地质学家的观点是沉积矿床为沉积作用或至多在同生期沉积就形成了(孙永传等,1996)。但是从20 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对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成矿作用的阶段性的认识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沉积岩石学的许多传统观念,并孕育了成岩作用研究的新时代。从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至90 年代,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与石油地质学家的参与有着重要的关系。后期,由于诸多因素,促使石油地质学家们及沉积学家对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愈加重视,其显著特征是对成岩反应中无机和有机过程相互作用及其系统演化的探索,并重新评价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和有利储层形成及其演化历史(Hower等,1976),,成岩作用的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学者称之为现代成岩作用研究阶段。在该阶段盆地油气活动的研究为成岩作用或者成烃-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契机(Bredehoeft等,1990;),我国学者对诸多含油气盆地储层成岩作用也开展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为深入揭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成岩作用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成岩作用的研究亦被列入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重要研究方向。盆地油气活动在成岩作用或成烃-成岩作用中的深入研究对于认识小尺度内成岩特征与大尺度盆地演化,揭示成岩作用的时空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忠等,2006)。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已认识到,储层的成岩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受到构造演化、沉积作用、矿物、盆地热流性质、油气运移及成岩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最关键的是在油气充注过程中,矿物与孔隙油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条件、方式及随之发生的迁移方向、途经与沉淀位置等,油气流动是影响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张枝焕等,2000;)。 综合前人的研究,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抑制胶结作用的进行,主要是抑制石英、伊利石和碳酸盐矿物的胶结;(2)油气中所包含的有机酸溶蚀可溶矿物,形成溶蚀孔隙,增加了储集空间;(3)油气形成产生的超压能缓冲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 1油气充注对胶结作用的抑制 石油生成、运移后在储层中产生聚集,油气的注入孔隙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造成孔隙水的无机离子的浓度减小,且直接由碳酸盐胶结作用、间接使pH值发生变化、油气部分代替地层水从而阻止了矿物的离子间质量传递,使矿物的交代和转化、自生矿物的形成受到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