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螳螂捕蝉(含答案)】

点的词

1、其上有蝉().

2、蝉高居悲鸣饮露()()

3、)委身()委()附()

4、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5、()延()()

6、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7、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二、翻译句子

1、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3、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三、阅读理解

1、“蝉”不知螳螂在其后的原因是什么?以此类推,它们(螳螂、黄雀)各自犯

了怎样的错误?

2、说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讽刺意义。

3、这则寓言它借只专心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身

陷危险之中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文学常识

《螳螂捕蝉》选自,作者是(时期)(人

名)。

答案

一、1、它,指树2、停留,止息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3、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弯曲身子委缩即“跗”,脚背 4、捕捉同“旁”,旁边 5、伸长脖子延长,伸长弹弓和弹丸6、都必须,一定眼前利益

7、顾及,考虑祸患,灾难

二、1、蝉一边喝水一边放声歌唱,却不知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2、螳螂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想抓住蝉后把它吞掉。螳螂正要吃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背后。

3、这三个都在贪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着祸患。

三、1、只顾眼前的利益他们各自犯了“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

后潜伏的危机”的错误。

2、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3、蝉、螳螂、黄雀后患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不能鼠目寸光,利

令智昏,而应该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四、《说苑.正谏》西汉刘向

【篇二: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螳螂捕蝉的翻译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说:“敢有劝阻(我攻打楚国)的,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想劝谏而不敢,于是就藏着弹丸,在后园绕来绕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吴

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他回答说:“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高高地呆在树枝上,叫声很悲饮着露水,

不知道螳螂就躲在他的身后呀;螳螂弯曲着身子紧贴在树枝上,要

想捉蝉,而不知道黄雀正躲在身边;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它的下面呢。这三个东西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而

看不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呀。”吴王说:“好啊!”于是就停止了出兵。

说明:

刘向编纂的两部记述古代历史故事的书。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传

说和寓言。譬喻贴切,鲜明生动,寓理于事,有很强的说服力。

《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警告那些鼠目寸光,毫无远见,只顾眼

前利益,而不顾身后之祸的人。

1、出自文言文的螳螂捕蝉的成语是什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其中的寓意是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2、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3、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院,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以奇怪的行为引起吴王的注意,引出进谏的话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此三者皆物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

后之有患也。”

答案: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

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二、鹬蚌相争

翻译: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

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

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

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

肯放。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

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所以(我)

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

打燕国的行动)。

1、苏代为赵惠王讲述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从这个故事的前后背景看,苏代是要通过这个寓言告诉赵惠王,燕

赵两国共同的敌人是秦国,如果赵国征伐燕国,结果很可能是两败

俱伤,而秦国很有可能趁虚而入,进攻赵国,因此赵国不应当攻击

燕国,而应当联合燕国,共同抗击秦国。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来比喻什么?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

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3、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

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

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

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三、目不见睫

翻译: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杜子说:“我深

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

队软弱;庄蹻在境内做强盗,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强,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

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

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

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楚庄王“欲伐越”,但听了杜子的进谏后,“乃止”。可以看出楚庄王

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良君。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目不见睫:指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庄王欲伐越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

(2)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庄蹻在楚国境内做强盗(横行霸道),但官吏禁止不了他,这是政事混乱啊。

(3)故曰:“自见之谓明。”

所以说:“(能够)自己看见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谓的明智。”

四、锲而不舍

翻译: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因而精神得

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

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

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

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

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

蟹有六条腿(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出具有该义项的成语并解释。

(1)风雨兴焉(焉)成语:解释:焉,兼词,在这里。风雨在这里兴起。

(2)功在不舍(舍)成语:解释:舍,停歇,放弃。雕刻不停歇。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焉,兼词,在这里。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

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锲:雕刻。

(3)用心一也(一):因为心思专一。一,专一。

(4)用心躁也(躁):因为心思浮躁。躁:浮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

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翻译:(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

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没有不

成功。

毅力和决心是人生成功路上至关重要的

五、楚人隐形

启示: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还是一个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

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的蠢人。

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成语的比喻?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

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六、忘本逐末

翻译: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

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然而这个人容易忘记,回家后用

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

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

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

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

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

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同这个人有什么区别呢?

1、忘本逐末文言文启示

抛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

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形容轻重倒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翻译:世间学习的人,忘记本来的目的而去追求细枝末节,从而导

致学习没有成果,与这个比有什么不同呢?

3、本中的学造酒者比喻什么人?文章批判了怎样的学风?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的人。

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学风

七、良药苦口

翻译:孔子说:“良药虽然苦但是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忠言虽然

很刺耳,但是对于以后的德行操守是有好处的。商汤和周武王因为

敢于面对直言忠臣而昌盛起来,夏桀和商纣因为阿谀奉承而失掉了

天下。要是国君没有敢于直谏的大臣,父亲没有敢于争辩的儿子,

兄长没有能和他争论的弟兄,读书人没有敢于挑刺的朋友的话,看

起来像是没有任何过错,实则就是有错的。所以我说:?国君的错,

大臣能够直谏;父亲的错,儿子可以争辩,兄长的错,弟弟要纠正,自己的错,朋友会给你挑刺。?这样的话国家就没有亡国之兆,家里

就没有分裂的厄运,父子兄弟就没有大的过失,自己也不会没有朋友。”

1、良药苦口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贤文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

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贤文旨在

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

见和批评。

2、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要能听得进道理,尽管这些道理听起来尖锐并且不好听,但它有利

于身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

(1)汤武以谔谔而昌

成汤和武王因为能倾听大胆的批评,所以国家得以繁荣昌盛

(2)无其过者,未之有也

看起来像是没有任何过错,实则就是有错的。

八、教学相长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的

味道鲜美;即使有极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

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

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强。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2、文中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教学相长

3、文章写“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为什么开头却谈“嘉肴”和“至道”?

作者希望通过“嘉肴”和“至道”两个示例来为下文的教与学做铺垫,

加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重要性。

九、读书三到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

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

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

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

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

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

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

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

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

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

会读不正确吗?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可牵强暗记

翻译:不可以勉强硬记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翻译: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作者对读书者提出的要求。

读书要读到弄懂其真正含义为止

3、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有许多,你能举出两例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十、学问之道

翻译: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翻译: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

(2)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翻译: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

(3)有放心而不知求。

翻译: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

2、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认为“可悲”的事情是什么。

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

3、从“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一句,推测文中的“放”与“求”各是什么意思?

【篇三:课外古文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①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②欲取蝉.

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③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④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⑤,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悲鸣:动听地鸣叫。②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骨。

③延颈:伸长头颈。④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⑤前利:眼前的利益。

【学习任务】

1、解释加点字词

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⑸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想要旁边一心想要祸患

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⑸它们

3、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

的祸患。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

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

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译文】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

知道螳螂在它后面;

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它

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

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它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

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五十七)弈喻钱大昕

予观弈于友人所①,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

己也。顷之,客请与

予对局②,予颇易之③。甫下数子④,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

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

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

固不能无失,然试易...

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注】①予观弈于友人所:弈:下棋。所:处所,住的地方。②对局:下棋。③予颇易之:即“予

颇以之为易”。④甫下数子:甫,刚刚。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吾果无一失乎()(2)与今人居()..

(3)予颇易之()(4)予思益苦()..

(5)竟局数之()(6)人固不能无失()..

(7)多訾古人之失()(8)平心而度之()..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它们各自的意思。

①一客数败:读音(),的意思。.

②甫下数子:读音(),的意思。.

③竟局数之:读音(),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4、作者说“不能出一言”、“终日默坐而已”,这是因为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

1.(1)真的。(2)相处。(3)轻视,看不起。(4)更加。(5)终了,结束。

(6)本来。(7)错误,过失。(8)估量,揣度。

3、(我)就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

4、在输棋后,才领悟到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优劣

5、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轻视别人

【译文】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

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

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

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

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

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

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

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

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

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

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

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