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NT试剂标准操作规程

5'-NT试剂标准操作规程
5'-NT试剂标准操作规程

试剂标准操作规程

目录

1.检测原理

2.标本采集与处理

2.1受检者的准备

2.2静脉采血

2.3抗凝剂

2.4标本处理

3.试剂

3.1试剂

3.2校准血清

3.3试剂与校准血清的稳定性

4.仪器

5.操作

6.计算

7.操作性能

7.1精密度

7.2准确度

7.3灵敏度

7.4可报告范围

7.5特异性

7.6干扰

8.参考值

9.临床意义

附录A:参数

1.检验原理

5’-核苷酸酶(5’-NT)水解5’-IMP生成次黄苷(Inosine)和磷酸盐。次黄苷(Inosine)在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作用下生成次黄嘌呤,后者在XOD氧化作用下生成尿酸和过氧化氢;最后在POD的作用下,H2O2与N-乙基-N-(2-羟基-3-硫丙基)-3-甲基苯胺( TOOS)、4-氨基安替比林(4-AAP)反应产生紫红色的醌亚胺(Trinder氏反应)。546nm处测定吸光度上升的速率来计算出5’-NT的活性。

5’-NT

IMP + H2O Inosine + Pi

PNP

Inosine + Pi Hypoxanthine + Ribose 1-phosphate

XOD

Hypoxanthine + 2H2O + 2O2Uric acid + 2H2O2

POD

2H2O2 + 4-AAP + TOOS 4H2O + Quinone dye

2.标本采集与处理

2.1受检者的准备:

病人空腹12h,不饮酒24h后采集血清。体检对象抽血前应有两周的正常状况记录。注意有无应用影响测试项目的药物。此外,对于体检者,采血的季节都应该做相关记录,因为样本中各项目的含量有季节性变动,为了前后比较应在每年同一季节检验。应嘱体检对象在抽血前24小时内不做剧烈活动。

2.2静脉采血

除非是卧床的病人,一般在采血时取坐位。体位影响水分在血管内外的分布,会影响测试项目的浓度。在采血前至少应静坐5分钟,一般从肘静脉取血,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穿刺成功后立即松开止血带。

2.3抗凝剂

血浆使用EDTANa2(1mg/mL)作为抗凝剂。

2.4 标本处理

血标本室温放置30ming-45min后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置洁净试管加盖低温保存。

3.试剂

3.1试剂:

本科使用宁波普瑞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NT试剂盒,为液体双试剂,各组分如下:

3.2校准血清

定标液名称:5’-NT标准品

校准周期和要求,推荐进行二点定标:1. 试剂批号更换时;2. 质控失控。

3.3试剂与校准血清的稳定性:

试剂:原包装试剂储存在2-8℃至标签所示失效日期。试剂开瓶后,在仪器中至少可保存15天。

校准血清:回收率±5%为限,复溶后15-25℃稳定8小时;2-8℃稳定2天;-15- -25℃稳定2周(冻融一次)。

4.仪器

颐兰贝480型号仪器。

5.操作

样品为血清或肝素/EDTA抗凝血浆。本法为速率法。参数见后附,附录A。

试剂参数设置、定标操作以及样本检测常规操作,见仪器操作规程。

6.计算

6.1 用校准品

5’-NT(U/L) = 校准品活性× 样品(A2-A1)/min 校准品(A2-A1)/min

6.2 用K因子

5’-NT(U/L) = ΔA/min× K因子

7.操作性能

7.1精密度

批内CV≤5%;批间≤10%。

7.2准确度

测量结果在质控血清靶值±2SD范围内。不同方法学试剂的质控结果之间会存在差异,使用时请确保质控选择与试剂的方法学保持一致。

7.3灵敏度

0.10-0.60△m A·L/U·min。

7.4可报告范围

血清与试剂用量之比为5:180:90,测定上限为300 U/L。

7.5特异性

测量值在给定值的95%-105%范围内。

7.6干扰

内源性干扰物胆红素30mg/dl(513umol/L)、血红蛋白300mg/dl(186.3umol/L)、甘油三酯800mg/dl对测试结果无明显影响。

8.参考值

≤10U/L

9.临床意义

5’-核苷酸酶(5’-NT) 是水解5’-核苷酸单磷酸盐成为核苷酸和磷酸盐的特异性磷酸水解酶。5’-核苷酸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动物的各种组织中。其在血清中的活性是通过胆汁从肝细胞隔膜释放到血清中而产生的;并且作为诊断肝疾病的灵敏指标。血清中5’-NT活性增高主要见于肝胆系统疾病,如肝炎、阻塞性黄胆、原发及继发性肝癌等,5’-NT的诊断值优于其它肝脏酶的诊断,尤其在肝移植病人中。

附录A:参数

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施工人员上岗前须知 第一条、员工进场时,必须办理劳务证和上岗操作证,否则不准安排上岗。 第二条、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服从工地负责人指挥。 第三条、操作前不准喝酒,不准带小孩进施工现场。 第四条、现场内不准赤脚、不准穿拖鞋、高跟鞋和硬底鞋。 第五条、无安全防护措施不准高空作业。 第六条、未经施工负责人批准,不准任意拆除支架设施及安全装置,不准任意做非本工种工作。 第七条、不准在施工现场打闹,不准从高处向下抛掷任何物件、材料或杂物。 第八条、井(字)架吊篮不准乘人,吊装设备下面不准站人。 第九条、不准带电作业,不准在烟火禁区丢烟头、不准高攀井架、脚手架等。 第十条、不准在施工现场随意大、小便,违者重罚,严禁无证开机,更不准让他人代开机,工作时,不准随意离开工作岗位。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为了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彻底消除安全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安全检查,执行如下制度: 一、安全生产检查定为四级检查,即:l、班组日检。2、工地项目部周检。3、公司月检。4、总公司季检。安全生产检查必须执行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 二、公司月检:每月月底,由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总工带队,质安科、生产科、技术科、工会、劳工等有关部门派员参加,对公司属下的各工地进行一次全面性安全检查,并在每月二十八日召开由以上检查成员及各工地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安员、施工员等参加的生产会议,通报当月安全检查情况。 三、公司质安科必须对各工地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将发现的隐患及时向工地指出,以书面通知工地限期整改,并复查。对愈期不整改者,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甚至勒令停工整顿。 四、工地周检:各工地必须由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组织,质安员、施工员、材料员、机电管理员及各班组长参加,每周至少对工地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检、自查、自整改。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下隐患通知书,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整改,以保证施工安全。 五、班组日检:工地各班组长每天班前,必须对本班组的工人正确使用“三宝”情况、身体状态和施工所用的机电设备、施工环境安全防护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并做好记录。确认安全后,方准工人上岗作业。 六、工地安全员必须每日捡查安全作业情况,并作好登记记录。对违反安全规定的工人经教育三次再违反者进行罚款并登记造册。严重违反者勒令停止作业。 七、分管施工员在日常施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情况和工人违章操作现象,要及时制止并汇报给安全员。安全员及时作出处理方案。 八、工地对于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要严格按“三定"(即定人、定时、定措施)要求进行整改。安全员、施工员要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并将整改结果上报公司质安科进行复检。 九、检查结果及整改情况的有关资料要及时归档。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及标准的管理,维护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制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一)现行的国家、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安全规程等; (二)公司有关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 (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工作原理资料以及设计、制造资料; (四)曾经出现过的危险、事故案例及本项操作有关的其它不全安全因系; (六)其它有关要求。 第三条编制内容 (一)明确适用范围; (二)行业和工种要求的一般规定; (三)该工种的安全规定; (四)操作前的准备及安全确认,包括:操作前做哪些检查、机器设备和环境应该处于什么状态、应该做哪些调整、准备哪些工具等; (五)劳动防护用品的穿戴要求包括:应该和禁止穿戴的防护用品种类,以及如何穿戴等到; (六)操作的先后顺序、方式; (七)正常的操作程序; (八)操作过程中机器设备的状态;

(九)操作过程需要进行哪些测试和调整,如何调整; (十)操作人员所处的位置和操作时的规范姿势 (十一)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必须禁止的行为; (十二)特殊操作内容; (十三)异常情况处理要求; (十四)收尾工作; (十五)其他要求。 第三章培训及学习 第四条对照工种作业标准,建立健全各工种、各岗位人员操作规程和各工序操作标准。 第五条建立专门的安全操作规程学习制度,聘请有经验的老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对职工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同时要在公司举办的各类安全教育培训中,将安全操作规程列为重点学习内容,保证安全操作规程的全面落实,每次学习结束后,要组织对职工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 第六条推行职工持证上岗管理制度。 第四章检查及考核 第七条制定安全操作规程考核验收办法,实行动态监督检查、班清班结,并做到持证上岗,使每一位从业人员均能明确自己所从事岗位应当如何做,做什么,怎么做,不应做什么。 第八条加大对安全操作管理的监督考核力度,对不熟悉操作标准的上岗人员,要立即进行停工培训。 第九条特殊工种及各岗位从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并且熟知本岗位操作标准。对现场抽查应知应会差者或违反操作标准作业者,责令

硅表试剂配制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硅表试剂配制安全操作规 程正式版

硅表试剂配制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 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 项。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硅表A、B、C试剂的配制必须遵守严格的步骤和程序 2、试剂瓶要有标签,有毒药品要在标签上注明,无标签的不得使用。 3、严禁试剂入口。如需以鼻辨别试剂,须将试剂瓶远离,用手轻轻扇动,严禁鼻子接近瓶口。 4、 A试剂的配制须在烧杯、锥形瓶等耐热、耐酸容器中进行,边搅拌边将浓硫酸缓慢地倒入蒸馏水中。将浓硫酸较快地倒入水中,或是反过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进行混合是危险的,请严格按照说明进行

5、若皮肤或眼内溅入硫酸或乙二醇试剂,将会发生烧伤,请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并就医 6、混合试剂时请戴橡胶手套以防与试剂直接接触 7、 C试剂的配制过程尽量避光操作,C试剂长期暴露于日光下可能引起成分改变,配制完毕后立即将试剂C倒入遮光的容器中 8、一切废液如含有害物质超过安全标准,应先行处理,不准直接排入下水系统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及各工种操作规程

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责任 1、项目经理是本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负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 2、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法规、法令、条例、规程、规定、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 3、带头遵章守纪,不违章指挥。 4、组织制定和实施安全技术措施。 5、组织并作好对新工人的入场教育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认真抓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6、组织施工项目每周或半月一次的安全文明检查,及时落实整改隐患。 7、认真实施“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规定”,作好争创标准化文明工地工作。 8、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保证各项劳动保护安装技术措施项目的实施,不得使用伪劣防护用品。 9、组织拟订本项目安全奖惩办法、管理规定并认真实施。 10、负责检查、督促本项目各级人民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工长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工作,保证安全生产区域所需的材料设备、资金的落实。 11、发生事故要妥善处理,及时上报,认真分析原因,拟定并落

实整改措施。 12、项目经理在公司授权范围内,具体在与外来队伍签订分包合同时,必须严格审查分包单位的资质等级、安全认可证、安全目标要求,并上报公司有关部门审查备案。

安全员责任内容 一、参加项目部制定的有关安全制度、措施,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参加对新进场和转岗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以及安全技术交底。 三、参加公司、项目的各种安全检查,检查验收资料与工程进度相同。 四、参与班组安全活动,检查班组活动记录。 五、及时对施工用电、龙门架(井架)、塔吊、外脚手架等设施,组织检验,并定期组织验收。 六、主持开展每月安全例会,并邀请领导参加,作好记录。上报每月安全报表。 七、组织落实施工现场五牌一图、警示牌、安全标语、黑板报等安全宣传活动。 八、组织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以及规范规程。 九、严格遵守本企业、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十、开展施工现场安全巡查,防止“四大”伤害事故。 十一、参加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十二、建立本企业、项目的工伤事故档案,发生事故及时上报。 十三、制止违章、执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建立奖罚台帐。

实验室用试剂配制管理规程

文件名称 实验室用试剂配制管理规程 编制者审核者批准者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 批准日 期 颁发部门制作备份 分发部门 实施日 期 实验室用试剂配制管理规程 目的:本办法规定了实验室用试剂使用的操作要点及管理要求。 范围:适用于QC实验室试剂的管理。 责任:QC检验员对本标准实施负责。 内容: 1.0 术语: 试剂:指杂质检查的标准贮备液(以下简称标准贮备液)、杂质检查的标准溶液(以下简称标准溶液)、标准缓冲液、指示剂、一般试液及缓冲液。 2.0 试剂 2.1 配制标准贮备液必须使用优级纯或分析纯的化学试剂。 2.2 配制标准缓冲液必须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标准缓冲液试剂。 2.3 配制一般试液及缓冲液必须使用分析纯或化学纯的化学试剂。 2.4 所用的化学试剂必须达到优级纯或分析纯的标准。 3.0 溶剂 3.1 配制试剂及培养基所使用的水均指纯化水、纯化水的质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3.2 配制标准缓冲液的水必须是新沸冷却pH为5.5—7.0的纯化水。

3.3 配制硫代硫酸钠、氢氧化钠的水及规定试剂使用的水必须是新沸冷却的。 3.4 所有的有机溶剂一般的应为化学纯或分析纯,检验对溶剂有特殊规定的,必须符合该标准操作规程项下的要求。 4.0 配制方法 4.1各类试剂必须严格按照《药品检验操作通则》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行版规定的方法配制。 4.2 配制标准缓冲液、标准贮备液、指示剂的称量必须用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取,配制一般试液及缓冲液的称量≥1g的用架盘天平称取,﹤1g的用分析天平称取。 4.3 标准缓冲液、标准贮备液、指示剂由QC检验员配制、复核。 4.4 各类试剂的配制必须有两人同时进行,复核人对配制的全过程进行复核,包括所用的化学试剂、溶剂、称量、溶解、稀释、定容,全部准确无误后,该试剂方可使用。 4.5 生物测定使用的缓冲液必须灭菌。 5.0 试剂的标识 5.1 标准缓冲液、标准贮备液,必须用统一的标签标识,内容包括溶液名称、配制日期、浓度、有效期、配制人、复核人,一般试剂及缓冲液、标准溶液、指示剂按以上要求标识。 6.0 配制记录:各类试剂配制必须建立记录,内容包括名称、配制浓度、配制数量、配制日期、编号、配制人、复核人等。 7.0 试剂的效期:标准缓冲液、标准贮备液、标准溶液的有效期一般为三个月,指示剂、一般试剂除另有规定外有效期一般为六个月。 8.0 试剂的贮存 8.1 各类试剂均应按《药品检验操作标准》等要求的条件贮存。

管理制度(正式)、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制度(正式)

管理制度(正式)、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制度(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保证所使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最新有效版本,特制定本制度。 一、修订时机 1、当发生安全事故(包括其它单位的类似事故),通过分析原因,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时。 2、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等发生变更

时。 3、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修订或新颁布,导致管理制度不符合时。 4、风险分析后,制度中没有相关的规定时。 二、评审、修订频次 1、常规情况下,每年对管理制度进行一次评审,评审后发现制度中存在缺陷,应修订管理制度。 2、非常规情况下,制度与有关要求不符合时,应及时修订。 3、管理制度的评审由安委会负责。 三、新修订的管理 制度修订后,应将原制度回收作废,并将新修订的管理制度及时发放到相关岗位和人

员,各单位要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培训,让员工熟知,并严格遵守新制度。 四、本修订制度的管理责任部门由生产部负责 为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保证所使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最新有效版本,特制定本制度。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 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

化学试剂操作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简易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The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Management Proces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化学试剂操作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简易版

化学试剂操作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操作规程文件应用在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一、在试验室中,任何药品都或多或少具 有毒性,因此人员不可直接去尝其味,不要直 接俯向容器去嗅其味,应慢慢地摇动手掌将气 体引向自己鼻孔。 二、任何化学药品一经放置容器后,应立 即贴上标签,标明名称、规格、浓度和日期, 对标签有怀疑,应查问或检验清楚后再使用。 三、不能在易燃烧品的附近加热,应移去 易燃易炸物品后再使用。 四、切不可对试剂瓶或量筒直接加热,也 不可在试剂瓶、量筒中配置溶液,以免容器发

热使容器破裂。 五、用移液管吸取溶液时必须小心谨慎,吸取挥发分、强碱酸、腐蚀性、刺激性或有毒的液体时,必须用吸尔球或水泵抽气吸取,不能用嘴吸取,以确保安全。 该位置可填写公司名或者个人品牌名 Company name or personal brand name can be filled in this position

ERP系统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DOC)(修订版)-精心整理

ERP系统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ERP系统的管理,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促进公司ERP系统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实现领导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时监控、预防风险,根据公司相关管理制度,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特点,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 第二章 FMIS财务管理操作规程及相关制度 第三条系统用户: 财务管理系统操作用户分为核算用户和查询用户;财务部外部用户全部为查询用户。 (一)总账模块用户:总账管理超级用户、总账查询用户、总账日记账录入用户、总账预算管理用户。 (二)应收模块:应收管理超级用户,应收查询用户,应收核算用户。 (三)应付模块:应付管理超级用户,应付查询用户,应付发票录入用户,供应商维护用户,应付付款用户。 (四)固定资产模块:资产管理超级用户,资产查询用户,资产核算用户。 第四条用户角色定义及职责 (一)会计业务负责人是总账四个业务模块的查询用

户。在系统中主要负责对总账模块的各项业务进行审批、对公司下一周或月度的现金流进行预测、以及对发生的各项具体业务进行查询。 (二)核算会计为各模块的查询、录入用户,处理日常业务、供应商或客户地点层信息的维护。 (三)出纳是总账模块的查询用户,应付模块付款录入用户,应付模块查询用户。出纳主要负责手工开具各种付款单据并在系统中查询付款,依据系统中的付款进行实际的付款,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 第五条会计业务的模块分布 (一)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折旧的计提、固定资产的报废等在资产模块处理。 (二)提取现金、资金倒户、贷款、还款及付息;无形资产及待摊费用摊销、费用的预提、贷款利息的计提、税金的计提;期末外币账户余额的重估(仅限于外币账户);工资的计提和发放;费用报销(包括员工费用报销);其他应收、其他应付中除去与供应商相关的需要分析帐龄及帐龄有可能超过一年的业务、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其他应交款业务;内部往来、拨付所属;月末结转;13月会计调整;利润分配、公益金下拨结转;预算管理等在总账模块处理。 (三)产品销售的收款业务在应收模块处理。需要进行帐龄分析的其他应收款项及其收款,不需要进行统计、跟踪并且是直接收款的业务,可以使用杂项收款。

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项目经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2.项目技术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3.施工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4.安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5.材料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6.机械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7.质检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8.班组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项目经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项目经理是单位工程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应全面负责,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以身作则,不违章指挥,积极支持安全员的工作。 2.根据工程的特点组织制定安全施工措施,主动接受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和工作指导,督促本单位认真落实各项安全工作。 3.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的有效投入,加强安全生产防护用品、防护设施的管理和使用。 4.负责项目部所有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5.开展安全活动,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和组织安全检查,纠正违章作业,落实整改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6.抓好工地现场安全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平安工地、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落实环境保护和不扰民措施。 7.发生工伤事故,按有关规定及时、如实上报,并积极采取措施,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同时,积极参与和配合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工作。 8.组织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的考核工作。 9.制定工程项目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将事故救援预案内容进行交底并定期组织演练。 10.落实项目领导带班制度。 11.补充内容: 责任人签字: 年月日

项目技术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项目技术人员应对项目部的安全技术工作负责,组织编制并贯彻落实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2.对施工生产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负责(或会同企业技术负责人)研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 3.负责施工现场各类安全生产技术交底、操作规程等相关资料的编制、归档及管理工作。 4.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安全技术教育培训计划,向职工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培训。 5.参加安全检查和验收,对查出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并检查执行情况。 6.参加事故调查,针对事故原因提出技术措施。 7.补充内容: 责任人签字: 年月日

实验室常用液体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常用液体配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〇〇八年九月修订

目录 一、细菌培养系统(责任人:郑子峥) 二、DNA操作系统(责任人:罗文新、陈瑛炜) 三、蛋白质操作系统(责任人:李少伟、顾颖、潘晖榕) 四、细胞培养相关(责任人:程通、张涛) 五、单克隆抗体制备系统(责任人:陈毅歆、) 六、EIA系统(责任人:葛胜祥、熊君辉)

一、细菌培养系统 1、LB培养基: 每1000mL加分析纯NaCl 10g ,蛋白胨10g,酵母粉5g,用ddH2O 配制,再用10M NaOH调pH至7.4(1000mL一般加450ul),高压蒸汽灭菌15min冷却后使用。 2、固体培养基: LB培养基中加入琼脂至1.5%,高压蒸汽灭菌15min后使用。3、10%(g/V) 氨苄青霉素钠(Ap): 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钠(粉末)50g溶于500ml无菌去离子水中,溶解后分装入4ml灭菌的EP管,全程超净工作台内操作,避免染菌,分装后-20度保存,培养细菌时做1000×使用。 注:如果购买的氨苄青霉素粉末不是无菌包装的,溶解后需用0.22滤膜过滤除菌后再分装。 4、2.5%(g/V)硫酸卡那霉素(Kan) 注射用硫酸卡那霉素(液体)通常是2ml/支,内含0.5g卡那霉素。取25支药剂(50ml),加入450ml无菌去离子水中,分装入4ml灭菌的EP管,全程超净工作台内操作,避免染菌,分装后-20度保存,培养细菌时做1000×使用。 注:如果购买的卡那霉素是粉末状的非无菌包装,溶解后需用0.22滤膜过滤除菌后再分装。 5、细菌培养: 配制相应抗性培养基,每试管倒入3~4ml培养基(卡那霉素抗性

ABORhD血型定型检测试剂卡操作规程

ABO/RhD血型定型检测试剂卡操作规程 【试验目的和原理】 ABO血型鉴定是通过检测被检者红细胞上是否存在A和/或B抗原(正定型)以及被检者血浆中是否存在抗A和/或抗B抗体(反定型)来确定。对于成年个体被检者,红细胞上的A和/或B抗原与血浆中的抗A和/或抗B抗体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其独特性质在于:红细胞上缺乏A和/或B抗原,则血清中存在与所缺乏的抗原对应的强反应性抗体,如红细胞上缺乏A抗原,则可以预见血浆中存在抗A抗体。 常规的ABO定型必须包括正定型(红细胞定型)和反定型(血浆定型),并将正反定型结果相互验证,只有正反定型结果一致时才能准确定型。 Rh阳性和阴性的鉴定是通过检测被检者的红细胞上是否有D抗原,有D抗原为Rh阳性,没有D抗原则为Rh阴性。 ABO/RhD血型定型检测试剂卡采用凝胶作为微柱凝胶卡的填充物,将生物化学的凝胶分子筛过滤技术、离心技术和血型血清学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在一起,其中抗A凝胶管中灌注了含抗A抗体的凝胶,抗B凝胶管中灌注了含抗B抗体的凝胶,抗D凝胶管中灌注了含IgM抗D抗体的凝胶。A 细胞、B细胞及Ctr管中灌注了不含血型抗体的凝胶,抗A、抗B及抗D 凝胶管用于红细胞上A、B及D抗原检测,而A细胞、B细胞及Ctr管用于检测血浆中的抗体。当抗原抗体反应时,凝集的红细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能通过凝胶而留在凝胶上层或游离在凝胶中,呈现阳性反应;而抗原抗体没有反应时,未凝集的红细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可通过凝胶而沉积在微柱凝胶管的底部,呈现阴性反应

【ABO/RhD血型定型检测试剂卡的用途】 1、用于输血前检测 (1)鉴定ABO,以备选择ABO血型相配合的血液用于交叉配血。 (2)鉴定RhD血型,以备选择RhD血型相配合的血液用于交叉配血。2、用于围产期检查 (1)用于产前夫妇的ABO、RhD血型检测,进行新生儿溶血病产前预测。(2)用于产后母子的ABO、RhD血型检测,进行新生儿溶血病产后诊断。 3、用于常规ABO、RhD血型化验检查,如健康体检等。 【样本要求】 1、建议使用抗凝的血样,尤其是EDTA抗凝管采集的血样,需要量2ml 。 (EDTA抗凝采血管为紫帽管)。 2、血液样本在采集后48小时以内检测。

操作规程管理规定(修订)

工艺操作规程管理规定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工艺操作规程是规范工艺操作人员生产运行操作的重要技术性文件和规范要求,为规范操作规程的管理,提高操作规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进操作受控,促进安全生产,特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山西润锦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的编制与管理。 2 管理职责 2.1公司主管技术副总经理是负责操作规程编制与管理工作的主要领导,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批。 2.2公司生产技术部是操作规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核、上报与发布,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的年度评审。 2.3公司生产运行事业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的执行。 2.4公司设备管理部、安全环保部等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制(修)订,并进行专业审核及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2.5车间(工段)负责操作规程的编制、审查、上报及日常管理,负责审批后操作规程的执行。 3 操作规程的编写方式、原则 2.1 各车间成立操作规程(方案)编写小组,车间主任具体组织并审核,编写小组应包括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人员。 2.2 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保证操作规程正确和可操作。

2.3 操作规程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2.3.1 操作规程必须以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为依据,确保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操作方法的科学合理; 2.3.2 操作规程必须总结长期生产实践的操作经验,保证同一操作的统一性,成为人人严格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有利于生产安全; 2.3.3 操作规程必须保证操作步骤的完整、细致、准确、量化,有利于车间设备的可靠运行; 2.3.4 操作规程必须与优化操作、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环保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装置生产效率; 2.3.5 操作规程必须与岗位责任制(各车间另行制定)相结合,做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 2.3.6 操作规程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及时修订、补充和不断完善,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提高。在装置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及时以补充规定形式进行修改。 3 编写格式和内容 3.1操作规程包括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等章节,编写格式和内容以生产技术部编制的《山西润锦化工有限公司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编写模板及内容(试行)》(参见附件一)为蓝本进行,力求内容全面,叙述精练、层次清晰、数据准确,并根据岗位特点适当增减变化内容,但基本格局应符合本要求。 3.2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基本内容包括: 3.2.1岗位任务、职责; 3.2.2原理与流程:该装置的生产原理与工艺流程描述; 3.2.3工艺指标、原辅材料消耗及产品质量指标:包括原料指

压力容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一、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要点 (一)、容器安全操作规程 容器安全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1)容器的操作工艺控制指标,包括最高工作压力,最高或最低工作温度、压力及温度波动幅度的控制值; (2)压力容器的岗位操作法,开、停机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3)容器运行中日常检查的部位和内容要求; (4)容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的判断和处理方法以及防范措施; (5)容器的防腐措施和停用时的维护保养方法。 二、压力容器的检验 1、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周期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安全状况等级为1~2级的,一般每6年检验一次;安全状况等级为3级的,一般每3年检验一次;安全状况等级为4级的,定期检验周期根据检验机构决定。 2、对压力容器所配备的安全装置(安全阀、压力表等),应定期进行通、排放工作,以保证其灵敏、可靠。安全附件的检定,检验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 3、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理或消除,对难以消除的缺陷应采取降级、降压,限期使用直至更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 三、安全装置的调整和检修 1、压力容器内部有压力时,不得对安全装置和主要的受压元件进行任何修理或紧固调整工作。需焊、挖补修理时,应由持特殊焊接工作操作证人员参加。 2、安全阀更新购置应有出厂合格证,合格证上应有检验部门和质检员的印章,并有注明检验日期,无出厂合格证严禁购置使用。 3、安全阀使用中应定期校验,每年至少一次,调整后的安全阀应加铅封,并填写记录。检验调整工作应由专职检验人员进行。未经许可,本公司任何人员不得任意启封调整检验。 4、未经检验合格和无铅封的压力表不得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压力表失灵、刻度不清、表盘玻璃破裂、卸压后指针不回零位、铅封损坏等情况,应立即更换。 5、压力表的装设、校验与维护应符合国家计量部门的规定,压力表应定期检验,每半年至少一次,经检验合格的压力表有铅封和检验合格证。 四、压力容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一)、压力容器技术档案的种类: 1、压力容器随机出厂文件(包括产品出厂合格证、安装使用维护保养说明书、压力容器主要部件型式试验报告书、装箱单、机房井道布置图、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压力容器功能表、主要部件安装示意图、易损件目录); 2、压力容器开工申报单; 3、压力容器安装施工记录;

盐酸滴定液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本规程旨在为盐酸滴定液的配制、标定提供操作标准。 2.范围: 本规程对本公司的中心化验室盐酸滴定液的配制,标定有效。 3.责任: 中心化验室滴定液配制人、标定人。 4.检验依据: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5.内容: 分子式:HCl 分子量:36.46 5.1 配制 ◆盐酸滴定液(1mol/L):取盐酸90ml,加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 ◆盐酸滴定液(0.5、0.2或0.1mol/L)照上法配制,但盐酸的取用量分别为45 ml、18 ml、或9.0ml。 5.2 标定 ◆盐酸滴定液(1mol/L):取在270-30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约 1.5 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紫红色时,煮沸2分钟,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由

绿色变为暗紫色。每1ml的盐酸滴定液(1mol/L)相当于53.00mg的无水碳酸钠。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盐酸滴定液(0.5mol/L)照上法标定,但基准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改为约 0.8g。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26.50 mg的无水碳酸钠。 ◆盐酸滴定液(0.2mol/L)照上法标定,但基准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改为 0.3g。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2mol/L)相当于10.60 mg的无水碳酸钠。 ◆盐酸滴定液(0.1mol/L)照上法标定,但基准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改为约 0.15g。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5.30 mg的无水碳酸钠。 ◆如需用盐酸滴定液(0.05mol/L、0.02mol/L、或0.01mol/L)时,可取盐酸滴定液(1mol/L或0.1mol/L)加水稀释制成。必要时标定浓度。 5.3 原理 Na 2CO 3 +2HCl 2NaCl+CO 2 +H 2 O 5.4 计算公式 m×1000 盐酸滴定液的浓度(mol/L):= V×T 式中:m为基准无水碳酸钠的称取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T为与每1ml的盐酸滴定液相当的无水碳酸钠的毫克数。 5.5 试剂与仪器。 ◆试剂:盐酸、基准无水碳酸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 ◆仪器:锥形瓶250ml、量筒(1000ml、100ml)100ml烧杯、碱式滴定管、电热恒温干燥箱、电子天平、干燥器、扁形称量瓶、胶头滴管、研钵、坩埚。 5.6 注意事项 ◆配制中,盐酸的取用量如按药典的规定量取,则配制成的滴定液的F值常为1.05-1.10;因此,在加水稀释并摇匀后,首先与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滴定液作比较试验,求得其粗略浓度,再加水适量稀释,以调节其浓度使其F值为0.95-1.05,而后再进行标定; ◆基准无水碳酸钠应在270-300℃干燥至恒重,以除去水分和碳酸氢钠。具

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范本

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 、目的 确保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各岗位按一定的操作规程操作,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工艺操作规程(含临时操作规定及工艺处理方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鸿基焦化操作规程(含临时操作规定及工艺处理方案)的管理。 3、职责 3.1 技术部为本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批与发布、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3.2 生产部负责组织编制、审核装置操作规程(临时工艺操作规定及含工艺处理方案)相关专业内容,并检查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执行情况。 3.3 设备部负责组织编制、审核装置操作规程(临时工艺操作规定及含工艺处理方案)相关专业内容,并检查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执行情况。 3.4 安环消防部负责组织编制、审核装置操作规程(临时工艺操作规定及含工艺处理方案)相关专业内容,并检查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内容的执行情况。 3.5 人力资源部负责操作规程的培训 3.6 车间负责操作规程的上报及日常管理,负责操作规程的使用与执行。 4 管理内容 4.1 操作规程的编写原则 4.1.1 操作规程必须以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为依据,确保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操作方法的科学合理,成为人人严格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 4.1.2 操作规程必须保证操作步骤的完整、细致、准确、量化,有利于装置和

设备的可靠运行; 4.1.3 操作规程必须与优化操作、节能降耗、降低损耗、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环保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装置生产效率; 4.1.4 操作规程必须明确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配合密切;4.2. 操作规程编制方式 4.2.1 成立编制小组。在公司组织下,各装置成立操作规程编制小组,每一个小组必须包括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编制人员至少有三人组成。车间主任具体组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工程师、班长和岗位操作人员)参加。 4.2.2 集体研究讨论。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保证操作规程正确和可操作。 4.3 操作规程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4.3.1 操作规程包括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安全生产及防护等。 4.3.2 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 ⑴装置概况:生产规模、能力、建成的时间和历年改造情况; ⑵原理与流程:该装置的生产原理与工艺流程描述; ⑶工艺指标:包括原料指标,半成品、成品指标,公用工程指标,主要操作条件,原材料消耗、公用工程消耗及能耗指标; ⑷生产流程图:工艺原则流程图、工艺管线和仪表控制图、工艺流程图说明。流程图的画法及图样中的图形符号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⑸装置的平面布置图:必须标出危险点、报警器、灭火器位置。必要时可单独画出危险点、报警器、灭火器位置图; ⑹设备、仪表明细:将设备、仪表分类列表,注明名称、代号、规格型号、主要设计性能参数等。 4.3.3 操作指南是正常生产期间操作参数调整方法和异常处理的操作要求,编写要点: ⑴编写思路:以生产期间操作波动的调整为对象,以控制稳定为目标,防止异

化验室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编号: xxxxxxx化工有限公司 质检科 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时间:2016年10月12日实施时间:2016年10月18日 目录 1.化验室管理制度 2.样品管理制度 3.化学试剂与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4.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5.化验室安全操作管理制度 6.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7.数字熔点仪操作规程 8.PH计操作规程 9.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规程 10.电子天平操作规程 11.电热恒温水浴锅操作规程 12.鼓风干燥箱操作规程 13.移液管操作规程 14.滴定分析操作规程 15.C OD恒温加热器操作规程 化验室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检验、试验秩序和行为,实现生产分析检验和试验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准确提供质量数据,达到质量体系符合性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化验室一切检验和试验活动全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活动过程。 3、职责 质检部负责贯彻该制度

检验员负责该制度的实施 化验室主任负责本制度的监督检查 4、工作程序 安全制度 检验人员要熟悉化验室及周围环境,清楚水闸和电器开关的位置,了解消防工具的使用方法,一旦发生事故,可立即采取措施。 化验室各类化学试剂要根据其性质分类存放。易燃、易爆试剂应在远离明火低温处存放,数量不宜过多。 严格安全操作。使用毒性试剂,必须有第二人在场进行校对并应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使用易燃试剂进行易爆实验、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或适当的场地操作。明火操作必须远离易燃、易爆试剂,选择安全场所,并采取保护人身安全的防范措施。致病菌种接种要尤其注意安全,防止感染和污染环境。用过的培养基清洗前应经过灭活处理。凡进行加热回流、蒸馏、消化、高压灭菌等操作时要注意安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操作中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检验人员不得擅自改动供电线路,确因工作需要可向设备部门申请。 各种设施不能正常运转,应及时报告设备部门进行维修。 非工作时间需在化验室工作时,须经质检部经理批准,并对化验室安全负责。 各种试剂容器要带有书写清楚的标签。 化验室应备有消防与安全急救措施。

实验室试剂管理规章制度

实验室试剂管理规章制度 1、目的 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与化验室安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化验室对各种试剂药品的管理。 3、试剂管理与溶液配制管理规定 3.1化学药品贮存 3.1.1 较大量的化学药品放置于药品贮存室中,分类放置。 3.1.2 贮存室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免因温度过高使试剂变质。 3.1.3 贮存室应干燥通风,避免烟火。 3.2 试剂溶液贮存 3.2.1 所有试剂、溶液以及样品的包装瓶上都必须有标签,标签要完整、清晰、绝对不允许容器内装入与标签不相符的物品。标签大小与瓶子相称,标签应书写工整,写明名称、浓度、配制日期。标准溶液还应写明标定日期、有效期、标定者,并作《溶液配制原始记录》、《标准溶液标定原始记录》,专用试剂溶液按分析项目分组存放。 3.2.2 试剂应分类存放,以便使用。 3.2.2.1 无机试剂分作酸类、碱类、盐类及氧化物等。 3.2.2.2 盐类按阳离子分类:如钠盐、钾盐、铵盐、镁盐、钙盐等。 3.2.2.3 一般有机试剂按官能团分类:烃类、醇类、醛类、酚类等。 3.2.2.4 指示剂按用途分类:如酸碱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络合物指示剂。 3.2.3 配制的溶液装在有塞的细口瓶中,需要滴加使用的装在滴瓶中,见光易分解变质的应装在棕色瓶中,如AgNO3溶液、Na2S2O3溶液等。 3.3 危险药品管理 3.3.1 危险品的贮存应干燥、通风良好。 3.3.2 易燃液体贮存的温度不应超过28℃,易爆炸品贮存温度不超过30℃。3.3.3 危险品应分类隔开贮存,量较大应隔开房间贮存,量小时亦应设立铁板柜或分开贮存。 3.3.4 腐蚀物品应选用耐腐蚀材料作架子。 3.3.5 爆炸性物品可将瓶子储存于有干燥黄沙的柜中。 3.3.6 相互接触能引起爆炸的不同危险品,应分开存放,绝对不能混存。

操作规程管理规定(修订)

工艺操作规程管理规定 1 目的和适用围 1.1工艺操作规程是规工艺操作人员生产运行操作的重要技术性文件和规要求,为规操作规程的管理,提高操作规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进操作受控,促进安全生产,特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润锦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的编制与管理。 2 管理职责 2.1公司主管技术副总经理是负责操作规程编制与管理工作的主要领导,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批。 2.2公司生产技术部是操作规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制(修)订、审核、上报与发布,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的年度评审。2.3公司生产运行事业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的执行。 2.4公司设备管理部、安全环保部等部门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容的制(修)订,并进行专业审核及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2.5车间(工段)负责操作规程的编制、审查、上报及日常管理,负责审批后操作规程的执行。 3 操作规程的编写式、原则 2.1 各车间成立操作规程(案)编写小组,车间主任具体组织并审核,编写小组应包括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人员。

2.2 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保证操作规程正确和可操作。 2.3 操作规程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2.3.1 操作规程必须以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为依据,确保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操作法的科学合理; 2.3.2 操作规程必须总结长期生产实践的操作经验,保证同一操作的统一性,成为人人格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有利于生产安全; 2.3.3 操作规程必须保证操作步骤的完整、细致、准确、量化,有利于车间设备的可靠运行; 2.3.4 操作规程必须与优化操作、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环保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装置生产效率; 2.3.5 操作规程必须与岗位责任制(各车间另行制定)相结合,做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 2.3.6 操作规程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及时修订、补充和不断完善,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提高。在装置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及时以补充规定形式进行修改。 3 编写格式和容 3.1操作规程包括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停工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等章节,编写格式和容以生产技术部编制的《润锦化工有限公司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编写模板及容(试行)》(参见附件一)为蓝本进行,力求容全面,叙述精练、层次清晰、数据准确,

11培养基试剂与试液管理规程

培养基、试剂与试液管理规程 1. 目的: 规范培养基、试剂、试液的管理,确保其应用于检测不会造成结果准确性的偏离。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培养基、试剂、试液的购入、接收、使用、保管的管理。 3. 职责: 3.1 中心化验室管理人员、QA人员:负责监督本规定的执行; 3.2 中心化验室QC员:按本规定严格执行。 4. 内容: 4.1 培养基 4.1.1 培养基由中心化验室指定专人保管与发放,建立《培养基接收、发放台帐》; 4.1.2 制备 4.1.2.1 制备培养基所用的玻璃器皿清洁干燥,培养基经适用性考察合格后方可用于样品检测使用; 4.1.2.2 按《培养基配制操作规程》(JMSC02-301080061)进行称量、配制、过滤、分装、灭菌。 4.1.2.3 及时填写《培养基配制记录》,内容:培养基名称、培养基生产厂家、培养基批号、配制日期、配制总量、配制批号、配制方法、配制人、复核人及日期。 4.1.2.3.1 培养基的配制批号编写方式为:以年月日六位数加当日流水号两位数表示,如:2011年11月02日配制第一个培养基的批号为:11110201 4.1.3 使用 4.1.3.1 干燥培养基使用时只需按标签上的说明称量、加水、分装、高压灭菌。不需调节PH。若为自配培养基应矫正PH,原料也应挑选,琼脂凝固力应测定,以确定配制时琼脂用量,试剂规格应为化学纯以上。 4.1.3.2 配制的培养基不应有沉淀,如有沉淀,应于溶化后趁热过滤,灭菌后使用。 4.1.3.3 培养基的分装量不得超过容器的2/3,以免灭菌时溢出。包装时,塞子必须塞紧,以免松动或脱落造成染菌。 4.1.3.4 培养基配制后应在2 h内灭菌,避免细菌繁殖。 4.1.3.5灭菌后的培养基作好《培养基配制标签》,注明名称、配制批号,配制日期、配制人,并在冷暗处保存备用,放置时间不能超过7天,以免水分散失染菌。已熔化的培养基应一次用完,开启后不宜再用。 4.1.3.6 琼脂培养基应用水浴或微波炉加热,勿用电炉直接熔化琼脂培养基,以免营养成份过度受热而破坏。 4.1.3.7使用培养基,必须填写《培养基使用记录》,标明:培养基名称、配制批号、配制总量、使用日期、使用量、剩余量、使用去向(使用于产品应标明产品名称、批号)。 4.1.4 保存: 4.1.4.1 未开封脱水培养基应避光保存于25℃以下阴凉干燥处,已开封的培养基应盖紧,避光储存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