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研究综述

食品安全研究综述
食品安全研究综述

复旦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办公室? 2011 | 为学术研究加油

食品安全研究综述

秦汉08生工(1)班35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介绍了目前食品安全的最新概念,即不仅是食品的质的安全也包含食品的量的安全,同时还有使用者安心使用的安全。同时分析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安心的关系,并简要概述了确保食品安全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识;发展;举措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问题。食品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现代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指食品的量的安全同时还包含食品的质的安全,以及使用者安心使用的安全。2009年6月1日,我国正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此举就是为了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现状,保障食品安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相信今后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1 食品安全概念的发展

1.1 食品安全的出现与定义

食品安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分别来源于两个英语单词: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保障(food security),即是否具有足够的食物供应;另一个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即食品安全(food safety)。

食品安全大体趋势可表示为从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curity)转变为侧重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食品安全(food safety)可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1.2 食品安全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食品安全危害的主要类型包括微生物、化学物质和物理危害、过敏原危害以及新技术产品的危害。各种食品的非蓄意污染能够根据食品加工类型应用HACCP体系得到有效的控制。

2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关于食品安全(food safety)、食品卫生(food hygiene)、食品质量(food quality)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关国际组织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表述。

1996年以前,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几乎把食品安全(food safety)与食品卫生(food hygiene)认定为同义词。直到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计划指南》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两个概念不同的用语加以区别,其中,“食品卫生”所指的范围比“食品安全”窄,“食品卫生”指“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而“食品安全”被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食品质量则是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食品安全是指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或可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食品安全包括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而食品卫生通常主要指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食品安全与生存权紧密相连,具有惟一性和强制性。而食品质量等往往与发展权有关,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通常属于商业选择或者政府倡导的范畴。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替代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更加突显了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1990年英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2000年欧盟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食品安全白皮书》,2003年13本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制定了《食品安全法》。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3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心

食品安心,是指食品消费者或加工企业使用食品的心态,反映了食品使用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与认同,国内又叫食品放心(reassurance)。

目前,安全的食品未必安心。食品是否安心,不仅要求食品内在质量安全,同时也受新闻媒体宣传等的影响,即安全的食品本是安心的食品,但经媒体宣传后可能变的不安心,使得使用者失去了对某食品安全的信心,失去了对某食品的安全感。但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应该倡导安全的食品一定是安心的食品,杜绝一些不实不良的片面或恶意报道。

安心的食品未必安全。使用者安心使用的某些食品可能部分安全指标并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但是由于使用者习以为常、已经不关心其内在的安全问题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加强对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有理由相信食品安全就是食品安心,安全的产品是使用者安心使用的前提,安心与安全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

没有安全就没有安心,安全的产品让人安心使用,安心使用的产品一定是安全过关的。当然,如果食物匮乏,没有食品的量的安全,也就无所谓食品的安心问题。

4 确保食品安全的措施

4.1 政府要为确保食品安全负总责

首先,要保障食品的量的安全。努力扩大食品生产与供给,这是政府的首要责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生产与供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高产量优良品种开发、加强土地利用与水资源保护,以及出台了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努力保障粮食安全。

其次,更要加强食品的质的安全管理。要制定确保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政府的相关监管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食品生产加工从原料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消费全过程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的要求。

4.2 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者的首要责任

食品生产者不仅要采取措施确保生产食品的营养全面、健康,更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确保食品安全的食品生产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在原料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消费全过程不对食品安全产生危害,使食品符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的各项指标。

4.3 加强食品安全防护工作

食品安全防护是伴随着食品安全恐怖产生的,其着重于保护食品生产和供应过程,防止产品遭受到化学、生物制剂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蓄意污染。这些蓄意的污染能够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包括一些天然的或非天然存在的物质或者是一些食品生产者易忽视或常规不检测的物质。这种蓄意的行动通常是不合常理的而且是很难预测的。食品防护要求食品生产者不仅要建立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还要将食品防护的要求应用到食品生产中,要采取措施防止产品遭受到化学、生物制剂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蓄意污染,确保食品安全。

2003年的SARS危机之后。我国才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我国研究的滞后性。对于食品安全危机事件,许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依赖于政府的监管,而政府监管能力低下,不能适应于现在转型期的制度需求。政府对危机事件的认识不足,普遍缺乏危机事件的应对经验和能力;二是研究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模式.从食品安全的监管预警、控制、危机的处理和恢复等危机阶段指出了我国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缺失。此外,我国目前在危机事件的应对中更多的是依赖于政府管理部门,对于非政府部门和组织在危机的处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充分的显现。总之,如何在政府监管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把企业、消费者等市场参与者也纳入到研究的视线,共同参与市场的博弈,构建一个“政府—厂商—消费者一社会”的多中心治理、多主体参与的制度模式是解决食品安全危机频发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5 结语

随着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主要出现在贯穿食品源头,加工、生产、流通,销售及消费,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因此,严格控制食物源头的安全,提高食品准入标准;加大力度控制食品加工、生产、流通环节;提高食品零售商和餐饮服务业的管理;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及加强政府、教育机构、媒体及相关机构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管理和控制是改善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李艳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0):14~l6.

[2]唐晓燕.食品安全问题公共经济学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0):10~13.

[3]卫监督发167号(2007)卫生部关于2006年全国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的通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6):563~565.

[4]雷方华.浅谈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及解决策略[J].中国食品,2007(12):48-49.

[5]http://www.ers.usda.gov/AmberWaves/November06/Features/FoodSafety.him.

食品安全方面的论文食品安全研究论文

食品安全方面的论文食品安全研究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相关报道则成为公众关注食品安全的重要窗口。本文试对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报道综述 食品安全话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从早期“苏丹红事件”、“注水西瓜”、“多宝鱼事件”到最近“圣元早熟门”、“麦当劳添加剂事件”、“龙虾门”,可谓“历久弥新”。本文试图对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梳理并简要加以评析,以期对下一步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一、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报道 食品安全报道的对象是食品安全及其问题,明确食品安全的概念有助于准确划定食品安全报道的范围。“凡是媒介报道了某一类食品的安全问题,那一行业大多遭到沉重打击,而且常常是毁灭性的,恰如多米诺骨牌,一触即连串而倒。即便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老字号,似也难以幸免。于是,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一下子众目睽睽,食品安全的问题大有被转化为食品安全报道问题之迹象。”①因此,明晰“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报道”两概念对于食品安全报道研究十分必要。 1、食品安全概念

目前我国学界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意见不一,其中得到我国学者普遍赞同的观点是由美国学者琼斯提出,他将食品安全分为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两个层次。“绝对安全被认为是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相对安全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下不会导致对健康的损害。”②暨南大学沐杉总结多种观点认为“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销售过程,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前提下,不会使消费者受害,也不会构成隐患危及其后代。它既包括经营安全,也包括技术安全;既包括现状安全,也包括后果安全,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质量安全。”③ 复旦大学黄旦、郭丽华引入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来说明食品安全,提出“风险社会中的食品安全”的概念,“它不是指那种昧着良心的制假售假(如过去曾多有报道现在仍难断根的假酒、假药、假烟等,2006年还有假酱油)之类的,这不仅因为那是古已有之,犹如人类诞生就伴随着风险一样,更在于前者是…外部的?对人类…命运的打击?,是当下直接感受感知的具体苦难。风险社会中的风险——…食品卫生?,则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伴随物,是为人类提供服务和满足之后的不可预料的剩余物。一方面其具有不可计算性,另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决策基础上,是自己所招致。”④ 2、食品安全报道的概念

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食品安全犯罪入刑问题研究 【引言第一章】食品安全犯罪概要 【第二章】我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第三章】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食品安全刑法制度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食品安全犯罪的体系归属不够科学 现行1997 年《刑法》将食品安全犯罪作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类犯罪的一种。当时的立法背景是,97 年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依据传统观点,尽管食品安全犯罪确实危及到了公众的生命健康,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起始阶段,立法者价值取向上更多的倾向于该行为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仍然做出将其归入破坏市场经济类犯罪的体系安排。但高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影响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食品安全犯罪的定位问题。食品安全犯罪侵犯的客体既包括国家市场监管制度,也包括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权利,将此两者分清主次是确定食品安全犯罪性质归属的关键。三鹿奶粉、阜

阳毒奶粉事件波及全国,造成婴幼儿发育不良,有的甚至造成终身残疾,给数以百计的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害,类似这样的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如果认为其所侵害的法益是经济秩序显然不太合理。总结这些事件,对国家市场监管秩序的扰乱已被公众的生命健康权益代替成为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要客体。从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及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这些事件的反映、应对与案件判决的互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社会各界关注点首先和最主要的在于犯罪行为对生命健康的损害。 (二)现有食品安全罪名规制的范围过窄 1.主观要件拘泥于故意 根据我国《刑法》,第143、144 条规定的主观罪过形态均是故意,这难以对司法实践做出回应。以2003 年海城市学生豆奶中毒事件为例,法院最终判郝国栋、郝佳乐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处徒刑三年、罚金15 万;判郝佳乐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处拘役六个月。①事实上该案在质证、因果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法律质疑,在此本文只对该案的主观罪过问题探讨。关于主观罪过争论的焦点是:被告人是基于故意还是过失的主观罪过? 分析案件事实,抗营养因子的检测在当时并没有列入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事实上企业违反使用符合行业标准的灭活工艺的注意义务,造成多人中毒的危害后果的发生,其主观上更符合过失的罪过形式。因此,笔者认为法院的最终判决是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这是行为人是否违反注意义务构成过失触犯食品安全罪的问题。

最新食品安全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涉及到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福利的改善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时期由于食品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本章通过对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比较,以掌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脉络。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d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的转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举行的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维持健康的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将食品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以避免和减少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因而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文件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意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其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安全规制主体 食品安全规制的主体主要有规制机构、企业、用户(消费者)和非政府机构。针对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规制中的作用,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May Aung(2004)在研究中表明,所有国家必须考虑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能够参加培训、决策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的发展、调整和实施活动; AndrewFearne,JulieA.Caswell和Spence Henson(2007)的研究表明:根据各国食品安全形势、食品行业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模式的不同,各国对食品行业的规制模式也有很大差异。Geoffrey podger(2005)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大致形成了两种食品安全规制机构设立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模式和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由一个独立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模式。 食品安全规制方法 对于食品安全规制方法,RichardA. Merrin和JeffreyK. Francer(1999)认为食品安全规制除依靠市场主体建立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的自律来规范外,更要依靠政府超经济的强制力量来规范。在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上,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适合本国,且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规制体系:横向规制体系以各种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执行机构配套、政府和企业逐步建立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预防性控制体系为特征;纵向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规制。

我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我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食品安全犯罪入刑问题研究 【引言第一章】食品安全犯罪概要 【第二章】我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第三章】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食品安全刑法制度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 大头娃娃、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胶囊、福喜肉……公众在无处不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前选择愤怒、抨击、希望、麻木、冷漠以致完全丧失信心。以奶粉为例,三聚氰胺事件后,公众对大陆市场上的奶粉不敢信任,无奈通过各种方式选择港澳和海外质量相对可靠地奶粉。基于当地奶粉供求平衡、物价稳定的考虑,香港特区政府在2013 年3 月1 日起实施奶粉限购,违反者将受到最高监禁两年的处罚。大陆消费者通过香港购买放心奶粉的途径被堵死,这一事件归结起来是内地父母对内地市场上的奶粉以及政府监管信用的完全丧失信心,甚至可以说公众购买大陆市场所产食

品迫于无奈,海外产品有价无市,求之不得。总结食品安全事件,笔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有以下特点。 1.犯罪主体复杂化,单位违法犯罪现象增多 有数据显示,尽管个体工商户占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主体的一半以上,但是其所占的比例在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反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外商投资公司、国有、集体大企业所占比例都有所不同幅度的提高。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三鹿集团、思念集团、双汇集团、福喜公司等国有、私营、外商投资企业接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恰似证明了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这些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高额的经济收益,不惜牺牲信誉和形象与小摊贩为伍,罔顾公众健康,生产、销售问题产品,摧毁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2.犯罪行为技术化、专业化、组织化趋势明显 以“瘦弱精”案件为例,被告人刘襄、奚中杰明共同投资,研制、生产、销售盐酸克伦特罗用于生猪饲养,其中刘襄曾是一家药厂的技术人员,负责研制、生产,奚中杰试用并负责销售,该案中,盐酸克伦特罗的研制、销售不仅体现了犯罪活动的专业性、技术性,而且从加工源头到精猪加工地的完整链条也表明了犯罪行为的组织严密性。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作案手段日益更新,科学技术和科学原理被用来实施犯罪,危害社会。三聚氰胺增蛋白质、敌敌畏防腐、吊白块增白,苏丹红增色,食品原料的种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食品接触的材料、食品的配方和制作、食品的包装和运送这些过程都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doc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布日期:2010-10-09 来源:食品伙伴网浏览次数:1063 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马长路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 【作者简介】马长路(1978- ),男,黑龙江佳木斯市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摘要】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分析;发展对策;HACCP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流行事件,涉及44个地区,病人逾万人;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引起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恐慌;二恶英事件使数十个国家禁止从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进口鸡、猪、牛肉和蛋、奶等制品[2]。。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仅以2005年为例,苏丹红食品遭到封杀;全国严查孔雀石绿;雀巢奶粉碘超标;广东凉果被逐出京;光明“回奶”事件;深圳黑作坊生产哈根达斯;薯条致癌等等,都令国人“谈食色变”,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一、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

食品安全概述

食品安全概述 孙效敏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各位同学,今天我给咱们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食品安全法》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一)食品的概念 在介绍食品安全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食品。我们《食品安全法》第99条第2款它对食品做了一个规定,它是这样规定的,食品是指工人使用或者是饮用的成品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关于这个食品的概念,那么我们从食品卫生的角度上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在这里边我给咱们大家补充一个问题,因为这一个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限性在于哪?因为它没有包括可以直接使用的农产品,比如我们吃的西瓜、桃子、苹果这些食品里面有时候有农药残留,可能造成人体生态,但是按照食品的概念,这些都不属于食品的范畴,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对食品的概念应该做广义的理解,不能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这是我对食品概念给大家做一个补充的解释。(二)食品安全概念的变迁 第二个问题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食品安全概念的变迁。在文明社会早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局限性,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只能以长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形成了一些禁忌性的规定。 早在春秋时期,我们国家的著名学者孔子曾经给他的学生讲述了其总结的五不食原则,也就是说,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孔子所说的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的质量安全,是一种经验性的认识,是人类称其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不可能将食品安全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更不可能使食品安全成为法律。 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同,也产生了对某些食品的禁忌性规定。比如在《圣经》里边就明确规定,禁止食用猪肉,任何腐食动物的肉、禽等等。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回族不食猪肉,这个不是因为猪肉不安全而是由于宗教的信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产生的食物除了供给自己以外,开始有了剩余,食品贸易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食品安全,但不是食品的质量安全,而是食品数量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犯罪入刑问题研究

中国食品安全犯罪入刑问题研究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食品安全犯罪入刑问题研究 【引言第一章】食品安全犯罪概要 【第二章】我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第三章】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食品安全刑法制度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摘要 近几年来,“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毒馒头”、“瘦肉精”、“福喜肉”等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暴露出的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已经引发了社会公众、国内外媒体、政府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事关中国和谐稳定的社会建设和大国形象的树立,安全、健康的食品供应已成为衡量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反映着社会管理和国家法律规则构建的水平和成效。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在试炼着中国的法治建设。令人堪忧的食品安全现状倒逼中

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进步与完善。2009年《食品安全法》应运而生(2015 年 4 月24 号修订),之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等相继出台,2011 年《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的有关内容也做出相应修改,以更好的实现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制需要,以适应保障和推进民生的需要。然而,刑事司法实践与依然高发的食品安全犯罪的碰撞表明,刑法在规制食品安全犯罪的内容、在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在与社会现实需要的配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主体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食品安全概述。“食品”影响着我们对食品安全犯罪的认识,因此,此部分首先介绍了“食品”的概念,之后通过总结分析,阐释食品安全的几层含义。本文的语境下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的卫生、无毒害和符合营养需要;接着介绍广义和狭义的食品安全犯罪;然后概括了现行刑法规制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要罪名,包括食品安全犯罪的本罪和相关犯罪;最后从应对风险社会的必要性、刑法的功利性和工具性、刑法的严厉性角度分析刑法规制食品安全犯罪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首先根据有关媒体报道和司法案例总结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的特点:行为主体更加复杂、单位犯罪增多;违法行为更加“与时俱进”,专业性、组织性强;违法后果方面,由于商业的发达,行为涉及面广,危害后果严重。最后从市场经济的自有缺陷造成市场主体缺乏诚信,行政监管因主客观原因不到位,

浅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综述

浅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综述 【摘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和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安全监管已日益受到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为了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阅读分析探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食品安全;研究;综述 食品安全早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毒大米”、“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和“地沟油”,一个个恐怖的名称一次次地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故持续地冲击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由食品安全引发的信任危机一度使整个社会都陷入恐慌之中。虽然我国政府也及时采取了积极的治理措施,如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能、加大监管力度等,控制住了危机的蔓延,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还必须不断检讨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对策。 一、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介绍或比较研究 林镝(2004)对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进而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王康英(2005)和薛庆根(2006)从依法监管、过程监管、市场准入监管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并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提出了建议。程言清等(2003)、魏益民等(2005)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建议从完善食品召回法规、规范食品召回程序、建立食品溯源制度等方面构建中国食品召回体系。郑风田等(2005)在总结美国、丹麦等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将监管机构合并重组,成立单独的监管机构,负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文献综述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 检测技术的文献综述 摘要:介绍了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同时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系统的综述,并对今后农药残留检测及控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药残留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定时期内残留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微量的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叫农药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或微克、纳克等)表示。农药残留是使用农药后的必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农副产品上的残留量超过限量,人畜长期食用后会引起慢性中毒或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控制降低农药残留,发展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药残留现状及种类 1.1 农药残留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导致农作物严重污染,人们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经常发生。2010年1 月25 日至2 月5 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各方关注,豇豆产地收购价与销售批发价均出现大幅下滑。 农药残留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常常被进口国当作借口阻挡在门外,不仅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导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或下降,引起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纠纷。国际市场对出口农产品安全要求很高,从2000 年起,欧盟等国家对农药残留颁布了更严格的标准,从2006 年5 月29 日开始,在日本市场流通的生鲜食品就适用肯定列表制度,一棵白菜要检测20个项目,最多的一种农产品要检测50个项目,合格后才能通关[1]。 农药喷洒在作物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日晒、雨淋、风吹、高温挥发和植物代谢等的作用,药剂逐渐分解、减少,但不能全部消失,收获的农副产品上仍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 分析及对策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

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 _张双琴(1)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依然有许多食品存在着安全隐患,而且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力度。食品安全可分为食品质量安全、食品数量安全、食品可持续安全,本次研究的主要是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在下文出现的食品安全均指食品质量安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是各国政府部门都致力于要解决的问题,也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共同探讨的热点。其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食品安全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和治理策略等方面。 本文主要针对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和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发现和找出我国食品安全的研究找出我国在食品生产和监管出现的安全问题,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国家政府对食品安全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以及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促使我们对食品不得不层层把关,选材,生产、包装、运输、储藏都要严格执行,所以不仅要从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去保证我国食品的安全,同时也要利用道德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促使食品生产商生产合格、安全、放心的食品,以保证我国人民食品的安全。 三.国内食品安全理论著作和相关法律措施 从目前的检索来看,国内有关食品安全的著作相当丰富。在这些著作中,有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调查》﹔有关食品专业知识的如方玉媚著的《食品分析》(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1]、夏延斌的《食品添加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2],结合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重点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性质、形状、毒性、使用方法、应用范围

食品安全综述

食品安全研究综述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介绍了目前食品安全的最新概念,即不仅是食品的质的安全也包含食品的量的安全,同时还有使用者安心使用的安全。同时分析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安心的关系,并简要概述了确保食品安全的改善措施。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问题。食品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现代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指食品的量的安全同时还包含食品的质的安全,以及使用者安心使用的安全。2009年6月1日,我国正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此举就是为了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现状,保障食品安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相信今后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1 食品安全概念的发展 1.1 食品安全的出现与定义 食品安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分别来源于两个英语单词: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保障(food security),即是否具有足够的食物供应;另一个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即食品安全(food safety)。 食品安全大体趋势可表示为从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curity)转变为侧重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食品安全(food safety)可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1.2 食品安全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食品安全危害的主要类型包括微生物、化学物质和物理危害、过敏原危害以及新技术产品的危害。各种食品的非蓄意污染能够根据食品加工类型应用HACCP体系得到有效的控制。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三无”食品,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 2、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3、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4、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的食品标准、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5、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类: 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和生化学污染素主要包括农物毒素。 2、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沙门菌病、弧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 3、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生产过程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 4、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等违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法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安全是一个整体的战略体系,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战略体系。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问题,同时对参与国际农业乃至食品产品的贸易竞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权限要清晰。责权要分明 国家应从宏观上调控,由专门食品安全部门负责,实行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分级;在政策上扶持安全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与市场价格体系。 2、加强管理,引导健康消费 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配合,多方协调,离不开投入部门、产出部门、管理部门、技术监测部门及各社会团体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所以应加强宣传和领导,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3、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学科较多,在科研领域要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我国科学的安全食品战略体系。 4、建立市场准入制 在我国,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已建立了一批面向全国的大型安全食品批发市场,所有商品需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场销售,并实行安全食品市场准入制,对不符合绿色安全要求的食品限制进入市场。

(整理)冷链物流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部分 冷链物流,也叫低温物流,是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以往活跃在B2B的电子商务平台,但近两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也促进冷链物流加入到了B2C的行列之中,伴随着京东、淘宝、1好店、亚马逊等纷纷推出生鲜产品业务,冷链物流宅配市场热络一时,各方都瞄准了这片蓝海,2010年~2012年其市场增速120%,预计2015年,冷链宅配规模达40亿元。本文针对冷链物流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的现状、问题给予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办法。 本文根据冷链物流的发展,例如产生的物流断链、信息化、冷链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围绕“建立冷链物流联盟体系”、“实施园区化管理”、“设定第三方冷链高效服务策略”和“节约成本”,这四大方法,进行归纳与阐述。 编者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1.冷链物流 (3) 1.1冷链物流适用范围 (3) 1.2冷链物流的具体生产过程 (3) 1.3作用及重要性 (4) 2.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4) 3.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5) 3.1物流信息化问题 (5) 3.2冷链体系问题 (5) 3.3断链问题 (6) 4.解决方法 (6) 4.1建设“冷链物流联盟体系” (6) 4.2建立“第三方冷链高效服务策略” (7) 4.3“冷链物流园区化管理” (8) 4.4“节约成本” (9) 参考文献 (10)

冷链物流研究 【摘要】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是物流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冷藏冷冻食品再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在低温环境中,以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高速增长,虽然公认是宅配市场的一片新的“蓝海”,但却存在着系统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法制法规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与国外差距较大。本文总结了国内关于冷链物流研究方面的文章中相关观点和做法,并对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发表了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关键词】 冷链物流联盟体系;断链;第三方;园区化;信息化 【正文】 1.冷链物流 1.1冷链物流适用范围 目前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初级农产品(水果、蔬菜、肉蛋奶、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杉品等包装熟食;冰激凌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特殊商品(药品)等等。 1.2冷链物流的具体生产过程 原材料获取→冷却→冷藏加工→冷藏运输→冷藏销售→消费即: 原材料基地、捕捞、种植、进口(采购、物流信息) 初加工、屠宰、分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 成品、深加工(流通加工、储运、物流信息) 配送中心(配送、物流信息)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布日期:2010-10-09 来源:食品伙伴网浏览次数:1063 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马长路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 【作者简介】马长路(1978- ),男,黑龙江佳木斯市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摘要】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分析;发展对策;HACCP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流行事件,涉及44个地区,病人逾万人;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引起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恐慌;二恶英事件使数十个国家禁止从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进口鸡、猪、牛肉和蛋、奶等制品[2]。。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仅以2005年为例,苏丹红食品遭到封杀;全国严查孔雀石绿;雀巢奶粉碘超标;广东凉果被逐出京;光明“回奶”事件;深圳黑作坊生产哈根达

斯;薯条致癌等等,都令国人“谈食色变”,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一、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 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其中细菌性污染,一直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目前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真菌毒素污染。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随时都有 可能污染食品,如常见的霉变花生、大豆、谷物

浅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中的缺陷及完善

浅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中的缺陷及完善 发表时间:2011-05-09T10:32:05.98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作者:陈鹏飞 [导读]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陈鹏飞 (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以法律手段保护食品安全成为必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凸显,违法犯罪频发,现行刑法规制力不从心。刑法学界对食品安全犯罪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国外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法网严密,科刑趋重。我国现行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制存在诸多缺陷。 关键词: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缺陷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普遍关注。过去几年来,中国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屡屡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凸现。如何维护食品安全,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从理论到政策,从立法到司法,从体制到行政,都在不断地摸索。 一、我国危害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一贯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一些不法之徒受利益的驱动,冒天下之大不韪,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制假、售假,坑害群众。一段时期以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福寿螺、苏丹红、毒火腿、瘦肉精、毛发酱油、黑心月饼……,直至2011年3月份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一起起怵目惊心,轻者致病,重者要命。国人为之惊恐、为之愤怒。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加快食品安全立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犯罪问题逐渐突出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上半年发布的《2006年31个城市食品放心工程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市场安全状况感到不放心。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病例数约为2万至4万人,事实上,专家估计的这个数字还不到实际发生人数的1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至少在20万至40万人左右。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 (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社会危害性加大 源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质检部门共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4.9万件,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金额4.5亿元人民币。而添加三聚氰胺奶粉一案,涉及知名企业之多,更是为我国历史上所少见。 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品种增多,规模更大。几乎所有品种的食品都有不能确保安全的“山寨”版本诞生。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出现了专门生产不安全食品的“专业乡”和“专业村”。例如,浙江金华加了敌敌畏的火腿,浙江温州染色剂染红的乡巴佬卤鸡腿等。 食品安全犯罪手段隐蔽狡诈,真假难辨。有些不法分子受到打击之后,并未因此停止作案,而是变换手段,以更秘密的方式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食品安全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并呈现出由分散的、个别的作案向集团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产供销一条龙配套的专业户,其危害后果越来越严重。 (三)由于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犯罪分子逃脱刑法处罚 在查处食品安全犯罪的执法过程中,不易收集到相关证据或由于其他原因,往往只给行为人以行政处罚,而不会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与司法程序之间出现断层,无法实现有效衔接,现实中很多案件的处理结果是只罚无刑。例如,2006年,工商部门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6.8万件,而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只有48件。 二、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缺陷 有学者把我国刑法典中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定分为直接条款和间接条款。直接规定食品安全犯罪的条款即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间接条款包括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以上条款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刑事法律中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整体。但是,我国刑法中关于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定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犯罪分类的缺陷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的两个罪名,处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这一章中。笔者认为有待商榷。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侵犯的客体都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制度和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既然两种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因而就有进一步区分的必要,因为主要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从而也决定两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归属。究竟哪一个才是主要客体呢?根据犯罪客体理论,所谓主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刑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精神在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才是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要客体。 (二)刑罚设置的不足 刑法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是犯罪和刑罚,犯罪是前提,刑罚是后果。刑法如果只规定犯罪,不规定刑罚,就不成其为刑法,也无法实现其任务。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刑法比较注重自由刑、生命刑的使用,重刑色彩相对浓厚。笔者认为,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设置与其经济犯罪的本质及社会危害性相比显得不够平衡。 1.罚金处治不够得当 众所周知,物质需要的满足有赖于金钱的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罚金刑是通过剥夺某人的物,来攻击其人,因此,罚金刑是人格型的刑罚。即使不像自由刑那样明显,但在一定限度内仍能收到教育效果。对食品安全犯罪而言,适用罚金刑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然

基于食品安全的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文献综述

基于食品安全的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文献综述 对国内外有关全产业链模式内涵以及其对食品安全控制、企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全产业链理论也不断丰富。 标签:全产业链模式;食品安全;企业绩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企业面临着竞争全球化、食品安全问题严峻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等情形,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龙头企业致力于提高与产业链上下游其他个体如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重视产业链管理以提高竞争优势(Simchi-Levi,Kaminsky,& Simchi-Levi,2007;Prajogo & Olhager,2012)。企业之间形成多种交易关系、组织形式对应不同的治理机制,不仅影响企业绩效更决定了最终产品质量属性。全产业链模式逐渐进入研究者与企业管理者视野,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1999-2015)输入“全产业链”进行搜索后得出4951条结果,并且99.4%文献出现在2009年(包括)之后,研究成果丰硕,进一步细分查询条件添加包含“食品”以及“农业”的共1242条,证明全产业链模式在农业领域受关注程度较高。 1全产业链模式的定义 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是国际食品巨头Bunge、Caigill、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Kraft等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率先实施,国内由中粮集团2009年首次提出进而被其他农业企业推广并实施的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链模式(马微微,2014;许益亮,李明炎,2013;赵英霞,2012),企业实施全产业链大多通过并购、控股等资本运作形式,纵向一体化将产业链分工打破,纵向整合,从育种、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贸易等一体化控制(吴凤超,2014),一条产业链上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等均由一个企业全程控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链条的整体可控,掌握话语权、定价权、主导权等,最终实现企业与客户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模式。李韬(2013)同样将其看作一种战略模式即“企业将原料供应、生产和运输流通环节共同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管理”。因此全产业链模式的研究起点通常为纵向一体化。 2国内外研究成果 2.1国外研究 国外的理论体系比较完善,对产业链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早,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纵向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纵向一体化出现是企业扩大规模,垄断竞争的关键,交易成本理论则认为企业是否进行纵向一体化战略主要取决于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比较,并对纵向一体化的类型有了更细致的分类,一类是出于生产连续性而实施的普通型纵向一体化;另一类是超越行业边界的特殊型纵向一体化。迈克尔波特(1985)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纵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