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分离与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放线菌分离与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放线菌分离与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0年20(4)生物技术

制了其应用范围,如真菌漆酶蛋白分子需要糖基化,不能用原核表达系统来高效表达,真菌漆酶只在pH偏酸性条件下具有活性而且热稳定性差,不能直接处理工业废水,因为大多数工业废水排放时温度高、pH呈碱性,而大多数细菌生长在碱性环境中,其漆酶在碱性条件下仍具有活性,而且热稳定性好,可以直接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在环境的生修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细菌漆酶的基因可以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高效表达,为获得更多的细菌漆酶蛋白提供可能,但细菌漆酶的研究还比较少,产漆酶细菌的筛选方法、细菌漆酶的结构特征、催化机理及细菌漆酶基因的克隆及外源表达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随着筛选方法的不断改善,将会有更多的产漆酶的细菌菌株被分离到,克隆到的细菌漆酶的基因中,将会有水溶性强、易于大量表达的蛋白被发现。另外,漆酶的氧化作用在介体的参与下会增强,如1-羟基苯并三唑(HBT)或ABTS作为介体应用于纸浆脱木素,但是对处理纸浆和造纸废水的介体研究得很少,有待于开发出高效的介体应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生物修复等众多领域中。

参考文献:

[1]Baldrian P.Fungal laccases-occurrence and properties[J].FEMS Microbiol Rev,2006,30:215-242.

[2]Steevensz A,Al-Ansari M M,Taylor K E,et al.Comparison of soy-bean peroxidase with laccase in the removal of phenol from synthetic and re-finery wastewater samples[J].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Bio-technology,2009,84:761-769.

[3]Younes S B,Mechichi T,Sayadi S.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ccase secreted by the white rot fungus Perenniporia tephropora and its role in the decolourization of synthetic dyes[J].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7,102:1033-1042.

[4]Rodríguez-Couto S,Osma J F,Toca-Herrera J L.Removal of syn-thetic dyes by an eco-friendly strategy[J].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2009,9:116-123.

[5]Witayakran S,Ragauskas A J.Synthetic Applications of Laccase in Green Chemistry[J].Advanced Synthesis&Catalysis,2009,351:1187-1209.

[6]Khlifi R,Sayadi S,Belbahri L,et al.Effect of HBT on the stability of laccase during the decolourization of textile wastewaters[J].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Biotechnology,2009,84:1828-1833.

[7]Alexandre G,Zhulin IB.Laccases are widespread in bacteria[J].Trends Biotechnol,2000,18:41-42.

[8]Givaudan A,Effosse A,Faure D,et al.Polyphenol oxidase in Azospi-rillum lipoferum isolated from rice rhizosphere:Evidence for laccase activity in non-motile strains of Azospirillum lipoferum[J].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1993,108:205-210.

[9]Solano F,Garcia E,Perez De Egea E,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rain MMB-1a novel melanogenic marine bacterium[J].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7,63:3499-3506.

[10]Susana CS,Gloria MD,Yaacov O.Laccase activity in melanin-pro-ducing strains of Sinorhizobium meliloti[J].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2002,209:119-125.

[11]Aoife MM,Evelyn MD,Sarah B,et al.Bio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coexisting tyrosinase and laccase in the soil bacterium Pseudomonas putida F6[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7,40:1435-1441.

[12]Brown NL,Barrett SR,Camakaris J,et al.Molecular gene and trans-port analysis of the copper resistance determinant(pco)from Escherichia coli plasmid pRJ1004[J].Mol Microbiol,1995,17:1153-1166.[13]Niladevi K N,Sukumaran R K,Jacob N,et al.Optimization of lac-case production from a novel strain-Streptomyces psammoticu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09,164:105-113.

[14]Endo K,Hosono K,Beppu T,et al.A novel extracytoplasmic phenol oxidase of Streptomyces:its possible involvement in the onset of morphogen-esis[J].Microbiology,2002,148:1767-1776.

[15]Hullo MF,Moszer I,Danchin A,et al.CotA of Bacillus subtilis is a copper-dependent laccase[J].Bacteriol,2001,183:5426-5430.[16]Christopher Rensing,Gregor Grass.Escherichia coli mechanisms of copper homeostasi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J].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003,27(2-3):197-213.

[17]Ruijssenaars H J,Hartmans S.A cloned Bacillus halodurans multi-copper oxidase exhibiting alkaline laccase activity[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4,65:177-182.

[18]黄俊,王行国.Klebsiella sp.601细菌漆酶的鉴定及性质[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23(3):31-34.

[19]Diamantidis G,Effosse A,Potier P,et al.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bacterial laccase in the rhizospheric bacterium Azospiril-lum lipoferum[J].Soil Biol Biochem,2000,32:919-927.

[20]Senan R C,Abrahamt E.Bioremediation of textile azo dyes by aerobic bacterial consortium Aerobic degradation of selected azo dyes by bacterial consortium[J].Biodegradation,2004,15:275-280.

[21]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35,116-120.

[22]武波,蒋承建,陈以涛,等.一株产耐高温碱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6):16-20.

[23]Lan G Q,Ho Y W,Adbullah N.Mitsukella jalaludinii sp.nov.,from the rumens of cattle in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a-matic and Evolutional Microbiology,2002,52:713-718.

[24]Morio I,Shihomi I,Yasushi Y,et al.Paraliobacillus ryukyuensis gen.nov.,a new Gram-positive,slightly halophilic,extremely halotoler-ant,faculantative anaerobe isolated from a decomposing marine alga[J].Journal of General Applied Microbiology,2002,48:269-279.[25]王远亮,杨瑞红,毛爱军,等.采用未培养技术对荷斯坦奶牛瘤胃细菌多样性进行初步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5,45(6):915-919.

[26]黄正根,刘昕,高玉梅,等.细菌16S rDNA基因T碱基特异的PCR产物片段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4):317-319.[27]Held C,Kandelbauer A,Schroeder M,et al.Biotransformation of phenolics with laccase containing bacterial spores[J].Environ Chem Lett,2005,3:74-77.

[28]李旭.大肠杆菌漆酶(CueO)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29]Lu L,Zhao M,Liang,S C,et al.Production and synthetic dyes de-colourization capacity of a recombinant laccase from Pichia pastoris[J].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9,107:1149-1156.

[30]Jun H,Masako N,Haruhiko Y.Reaction of substituted phenols with thermostable laccase bound to Bacillus subtilis spores[J].Biotechnology Letters,2003,25:1609-1612.

放线菌分离与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冯轶男,杨润清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该文综述了放线菌的分离筛选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放线菌分离筛选方法众多因素优缺点进行比较。

关键词:放线菌;分离;筛选

中图分类号:Q93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311X.2010.04.144

59

生物技术2010年20(4)

收稿日期:2010-05-30;修回日期:2010-07-29作者简介:冯轶男(1982-),男,在读硕士生。

放线菌是一种能产生多种有益代谢产物且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菌种,如放线菌是产生抗生素活性物质最大的、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一类原核微生物。迄今,在工业、医学和农业上都有许多利用抗生素的成功实例。井冈霉素防治水稻、麦类

的纹枯病、菌核病等,每年应用面积1333万hm 2

以上,投放市场已30多年,一直对纹枯病高效,未发现抗药性。土壤中的

放线菌是拥有巨大应用价值的一类微生物类群,

放线菌及其有益代谢产物的研发与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1

放线菌分离

1.1

土样预处理

土样的预处理是放线菌分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与处理方法中土样的风干与加热处理是在杂菌抑制中较为常

用的两种预处理方法,

这在国内外都研究得比较多。姜成林等将土样在室温条件下风干20d 后研碎过筛,

结果表明,土样中90%的细菌被杀死,同时对放线菌的出菌率也有很大的提高[1]

。司美茹等研究采用了同样的与处理时间,改变了不同的预处理温度作比较,结果表明,一定时间的加热预处理能较

好地抑制细菌的数量,

并可以促进放线菌的孢子萌发[2]

。在加热处理方面,母连军等把土样在120?下加热1h ,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去除细菌和真菌,并且可以促进放线菌孢子萌发以

及分离耐高温放线菌,

比如小双孢菌、高温单孢菌等[3]

。史学群等将室温下风干1 10d 处理与120?加热1h 处理的效果

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风干处理得到的放线菌种类和数目均多于加热处理,因此怀疑由于加热处理温度过高杀死了部分不耐热的放线菌[4]

。闫建芳等将室温下风干的土样分别进行40、60、80、100、120?加热处理1h ,结果表明,放线菌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对土样加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其中100?加热

处理的土样获得放线菌数量最多[5]

。郑雅楠等将土样进行了

室温下风干10d 、

室温下风干20d 、50?下加热1h 与120?下加热1h 等处理,

结果发现室温下风干10d 与20d 土样中放线菌数目无明显变化,

20d 处理的土样中细菌菌落数较少;在120?高温处理1h 后的土样中,真菌、细菌以及放线菌全部被杀死;在50?高温处理1h 后的土样中,细菌数量较多,影响放线菌的分离效果,根据研究结果,他们认为室温风干10d 或者

20d 的处理效果要好于高温加热处理[6]

。Nonomura H 等采用有机物质溶液处理土样的方法分离放线菌,例如使用6%酵母膏溶液处理土样中促进放线菌孢子萌发而分离到新放线菌种属[7]

。杨宇等将土样与碳酸钙以10:1的比例混合,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促进瓜类枯萎病拮抗性放线菌孢子萌发以进行筛选[8]

。闫建芳等分别用0.01%、

0.05%、0.10%、0.20%SDS 溶液处理风干后的土壤样品20min ,结果发现其中用0.05%SDS 处理的土壤样品所获得的放线菌数量较多,并且细菌和

真菌也得到了较好的抑制[5]

。郑雅楠等用酵母膏、

蛋白胨与SDS 处理土壤悬浮液,并进行振荡培养。认为这样有利于土

壤种放线菌孢子的萌发。结果发现,

在土壤悬浮液中加6%酵母膏以及0.05%SDS 并在40?振荡培养20min 的分离方法可以较好地分离放线菌,而经过在土壤悬浮液内加入6%蛋白胨、

0.05%SDS 并于50?下振荡培养10min 的处理后分离效果也有很大提高。来航线等利用2%的腐殖酸溶液和1%的

酪蛋白水解物溶液处理土样,40?振荡20min ,这种分离方法

得到的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增加了22.77%和17.08%[9]

。1.2培养基成分

放线菌分离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对于放线菌的分离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一种培养基中不可能含有适合所有放线菌生

长的营养物质,因此如何改变培养基中各营养物质的组分含

量是关系到放线菌分离工作成败的关键,必须在实际分离中根据自己的目的不断改变培养基成分,以便更好地分离到目的放线菌。闫建芳等利用7种不同的分离培养基对土壤拮抗放线菌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在7种培养基中高氏一号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以及HVG 培养基分离效果明显好于其他

培养基[5]

。司美茹等利用高氏一号等8种培养基进行放线菌

分离工作。结果表明在8种培养基中,

营养物质比较全面的培养基有高氏一号培养基以及秸秆腐解物培养基两种,仅仅使用这两种培养基就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到绝大部分的放线菌;因此他们认为高氏一号培养基和秸秆腐解物培养基所分

离的放线菌基本上能反映土壤种放线菌资源信息[2]

。来航线等使用高氏一号等9种培养基对特殊环境中的放线菌进行稀

释平板法分离,

并观察每个梯度的平板上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的生长情况,并比较不同分离培养基的分离效果,结果发现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该土样所获得的放线菌种类及数量最多。此外,用葡萄糖-天门冬氨酸培养基和精氨酸-甘油培养基所分离得到的放线菌种类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基础培

养基[9]

。Nonomura H 等人利用腐殖酸(Hv )为分离培养基主

要成分,

再辅以一些化学试剂来分离放线菌,可分离到指孢囊菌、小双孢菌、小四孢菌、孢囊链霉菌等多种稀有放线菌[7]

。1.3杂菌抑制剂

放线菌分离工作中,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杂菌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从而减少它们对放线菌分

离的干扰。大量细菌生长在一起能形成菌苔,

会严重影响放线菌的挑取;而真菌蔓延速度迅速的特点也使其成为放线菌分离工作的障碍。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是杂菌抑制方法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司美茹等以不同浓度

重铬酸钾、

青霉素以及链霉素组合加入高氏一号培养基中进行放线菌分离效果比较,

结果发现在放高氏一号培养基中加入75μg /mL K 2Cr 2O 7以及2μg /mL 青霉素可显著抑制细菌和

真菌生长,

且不影响放线菌数量和种类。此外他们还采用了化学抑制剂与加热的联合处理,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分离出的细菌数量比纯化学抑制剂明显减少,而放线菌数量和种类

较纯化学抑制剂明显增加[2]

。郑雅楠等也用不同浓度的K 2Cr 2O 7对土壤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结果发现浓度为

150μg /mL 的K 2Cr 2O 7分离效果最好[6]

。史学群也研究了不同浓度的K 2Cr 2O 7对分离放线菌的影响,他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50μg /mL K 2Cr 2O 7时放线菌分离效果较好,对杂菌的抑

制也比较明显。闫建芳等使用常见几种抑制剂进行试验,

结果发现链霉素不适合作为放线菌分离过程中的杂菌抑制剂,

而1μg /mL 青霉素抑制杂菌效果相对明显[5]

2放线菌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土壤中的放线菌是拥有巨大应用价值的一类微生物类群。放线菌是一种能产生多种有益代谢产物且具有很高经济

价值的菌种

[10,11]

。到目前为止从放线菌发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大约有12000种,大约占整个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的

50%左右,其中仅仅从链霉菌一个属就发现近万种

[12,13]

。因此,

放线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14,15]

。2.1传统筛选方法

传统的放线菌筛选方法大多是以对某些如病原菌或杂草、昆虫等靶标的抑制和灭杀效果为标准来筛选产生活性物

质的放线菌

[16,17]

,即筛选拮抗放线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工作一般分为初筛和初筛后复筛两种,初筛是将经过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进行针对靶标的抑制活性筛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较早地知道是否筛选到了拮抗菌种,筛选范围广;而其缺点

是这种方法比较粗放,

且会浪费很多初始条件下不显示活性6

9

2010年20(4)生物技术

的菌株。复筛则是对初筛得到的阳性菌株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便更有效地筛选出针对靶标的菌株。拮抗放线菌的筛选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板划线法[18]

将待测菌株与检测病原菌通用培养基制成平板,在平半中央以划线法接种待测菌株,于28 30?下培养3 5d,将病原菌以垂直方向划线于待测菌生长线两侧,但不能与待测菌相连。在37?下培养24h后取出观察。如果待测菌株对于病原菌有抑制活性,则病原菌靠近待测菌的一端生长会受到待测菌的抑制,即产生了抑菌带。不同待测菌对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强弱不同,因此形成的抑菌带长度也不一致,因此可以根据抑菌带的长短来判断待测菌疫情活性的强弱,选择抑制活性强的菌株进行进一步复筛。

(2)抑菌圈法或十字交叉法[19]

这是一种经常用于初筛的方法:首先将待测菌株接种在平板培养基上,待其长出成熟的菌落后,用打孔器将供试病原菌的菌苔打成直径为5 6mm的小菌块并将其移入到病原菌平板培养基中,将待测菌与病原菌呈十字交叉排列,即病原菌在中央,待测菌置于病原菌的四周。这样培养3 4d后,如果待测菌对病原菌有抑制活性,则在待测菌周围会形成一个没有生长病原菌的抑菌圈。如果菌块厚度和大小都是一致的,那么抑菌圈的大小可以直观地反应待测菌抑菌活性的强弱。

(3)纸片法或生长速率法[19]

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测定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即将相同的灭菌后的圆形滤纸片放于待测发酵液中,取出并粘贴在接种有病原菌的平板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观察有无抑菌圈或者抑菌圈的大小。

上述传统的筛选方法应用广泛,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放线菌筛选方法。李新等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从土壤中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拮抗放线菌[20]。高鹏等采用反向放置琼脂块的十字交叉法从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土壤中分离得到多种对辣椒疫霉、黄瓜枯萎、棉花枯萎及西瓜枯萎菌4种农作物土传病害有生防作用的放线菌[21]。潘争艳等从五味子、穿山龙、人参等19份辽宁药用植物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到放线菌272株,然后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到对穿山龙黑斑病病原菌有拮抗性菌株38株[22]。这些传统的放线菌筛选方法虽然目的性较强,但往往因为一些菌株在天然状态下产生活性物质的潜力没有被充分开发,因而不显示对靶标的活性而被闲置或销毁,造成了放线菌资源的极大浪费。

2.2抗生素抗性筛选方法的研究

目前对于具有生物活性放线菌的筛选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领域微生物资源开发;二是新型筛选方法的建立上[23]。新型的具有生物活性放线菌筛选方法主要着眼于放线菌产抗基因的激活与诱变上。

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等多种抗生素都具有抑制产生自身菌体蛋白质的能力。因此抗生素产生菌的产抗水平受到自身所产抗生素的严格限制,一株高产抗生素产生菌必然应具备对自身所分泌的抗生素的抗性,非抗性菌株一般很难绕过这一机制。所以要得到高产菌株,除采用提高自身耐受性的发酵条件外,还要选育对自身抗生素脱敏的突变株,使这种突变株不仅生长不受影响,而且可以在高浓度自身代谢产物存在下提高产量,这样就可以使抗生素的反馈调节作用失效,从而使抗生素大量积累。因此筛选抗抗生素产生菌也就成了菌种选育中的常用方法。筛选金霉素、链霉素产生菌的抗性菌株,从而使抗生素产量有数倍增加的实验结果已有不少报道。如卢文玉等采用激光诱变与链霉素抗性筛选法联合筛选出了达托霉素高产菌株,且提高了筛选效率[24]。郭卫寰等应用紫外和吖啶橙诱变,结合抗生素的抗性筛选,得到稳定高产的利迪链菌素产生菌株[25]。

菌种的抗性基因可通过其产物灭活胞内或胞外的抗生素,保护自身免受所产生的抗生素的杀灭作用,有些抗性基因的产物还直接参与抗生素的合成,抗性基因经常和生物合成基因连锁,而且它们的转录有可能也是紧密相连的,是激活生物合成基因进行转录的必须成分。抗性基因必须首先进行转录,建立抗性后,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录才能进行。为某些菌种引入抗生素抗性,可激活原来无活性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目前科学家已经从土壤中分离出很多原本无抗菌能力,但经过抗性突变而产生了抗生素的菌株。科学家还发现,从土壤中分离出的50%的菌株经过抗性筛选可以成为抗生素产生菌[26],如表1所示。

表1100株放线菌的抗性筛选结果

Table1Results of resistant screening for the100actinomycetes strains Starting date:02/06/2000Finishing date:05/09/2000 Number of strains tested

100

No.618749to No.618892 Number of strains producing drug-resistant

mutants

95

Number of strains producing mutants that pro-

duce antibiotics

45

Number of strains producing the mutants to act

on E.coli K12

6

Number of strains producing the mutants to act

on C.albicans

17

Number of strains producing the mutants to act

on S.aureus209P

38

Number of strains producing the mutants to act

on B.subtilis6633

39

沈玲等以天然的12株无活性或活性微弱的放线菌为材料,引入链霉素耐药性突变,得到一株对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耐药突变株,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链霉素耐药性突变作用于微生物的核糖体,使之发生变化并改变其次生产物的代谢途径,可以获得具有农药开发价值的活性化合物[27]。然而,很少有利用多种抗生素进行放线菌抗性筛选的报道。

试验证明在筛选过程中,引入三种抗生素抗性是最合适的(26)。抗生素比较适宜的引入组合方式有以下3种:①两种不同种类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②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一种安莎霉素类抗生素;③两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一种安莎霉素类抗生素。其中比较典型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比较典型的安莎霉素类抗生素如:利福平、曲张霉素、康乐霉素A等。

目前新型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工作进入了瓶颈阶段。但是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看,未知放线菌仍然无穷无尽。因此,不断设计新的简便、有效的分离程序,分离未知菌仍然是放线菌资源开发的关键之一。为此,第一,要不断改变培养基的成分,尤其是碳源的种类和量,设计新的培养基。第二,不断选用专一性的选择性抑制剂。第三,更新平板稀释法,创造完全新型的分离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成林.滇东南地区土壤放线菌区系及资源考察[J].微生物学通报,1985,13:213-215.

[2]司美茹,薛泉宏,来航线.放线菌分离培养基筛选及杂菌抑制方法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2):61-65.

[3]母连军,胡永松,王忠彦.放线菌分离方法的进展[J].四川食品工业科技,1996,3:4-6.

[4]史学群,宋海超,刘柱.海南省土壤拮抗放线菌分离方法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431-435.

79

[5]闫建芳,刘秋,刘志恒,等.瓜类枯萎病菌拮抗放线菌分离方法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4:81-83.

[6]郑雅楠,杨宇,吕国忠,等.土壤放线菌分离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67-1168,1170.

[7]Nonomura H.Actionmycetologica[M].1989,3:45-54.

[8]杨宇,吴元华,郑亚楠.瓜类枯萎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J].北方园艺,2006,(4):177-179.

[9]来航线,盛敏,杨保伟,等.盐碱土中放线菌分离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13-117.

[10]黄世文,高成伟,王玲,等.土壤中有益放线菌的高效分离、筛选和生物测定技术[J].植物保护,2008,34(1):138-141.

[11]许英俊,薛泉宏,邢胜利,等.3株放线菌对草莓的促生作用及对PPO活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1):129–136.[12]János Bérdy.Bioactive microbial metabolites,a personal review[J].J Antibiot,2005,58(1):1-26.

[13]姜怡,徐平,娄恺,等.放线菌药物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微生物学通报,2008,(2):272-274.

[14])Barakate M,Ouhdouch Y,Oufdou K H,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rhizospheric soil Streptomycetes from Moroccan habitats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J].World J.Microbiol.Biotechnol.,2002,18:49–54.

[15]Lazzarini A,Caveletti L,Toppo G,et al.Rare genera of actinomyce-tes as potential producers of new antibiotics[M].Antonie van Leeuwen-hoek,2000,78:399–405.

[16]Jiménez-Esquilín A E,Roane,T M.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actino-mycete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high-altitude sagebrush rhizosphere[J].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5,32:378–381.

[17]李涛,覃拥灵,陈桂光,等.一株杀虫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活性物质稳定性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4):54–58.[18]安德荣.生物制药的原理及方法-抗生素的制备[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

[19]刘翠娟,段琦梅,安德荣,等.抗真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J].微生物学杂志,2004,24(4):16-19.

[20]李新,纪明山.土壤中拮抗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J].河南农业科学,2008,(1):58-60.

[21]高鹏,薛泉宏,常显波,等.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培养基与筛选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3(1):59-63.

[22]潘争艳,傅俊范,刘博,等.药用植物土壤中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初步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07,(3):67-69.

[23]吴军林,林炜铁,彭云平,等.防治植物病害的农用抗生素研究及应用[J].新农药,2003,30(4):27-33.

[24]卢文玉,闻建平,范晶华,等.激光诱变玫瑰孢链霉菌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法选育达托霉素高产菌株[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10-13.

[25]郭卫寰,李小兵,元英进.复合诱变和抗性筛选利迪链菌素高产菌株[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831-835.

[26]HU H F,OCHI K.Novel Approach for Improving the Productivity of Antibiotic-producing Strains by Inducing Combined Resistant Mutations [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1,67:1885-1902.

[27]沈玲,郭正彦,姬志勤,等.利用链霉素耐药性突变筛选抗菌活性放线菌[J].农药学学报,2008,10(1):61-67.

生物技术

(双月刊,1991年创刊)2010年8月第20卷第4期(总119期)

BIOTECHNOLOGY

(Bimonthly,Started in1991)Vol.20No.4Aug.2010(Total No.119)

主办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黑龙江省微生物学会

黑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

主管黑龙江省科学院

编辑《生物技术》编辑委员会

主编沙长青

出版《生物技术》编辑部

(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68号)

电话:0451-84615121邮编:150010

E-mail:swjszz@163.com&swjszzxxw@163.com

http://www.hljiam.cn点击“生物技术编辑部”印刷装订哈尔滨市工大节能印刷厂

总发行处哈尔滨报刊发行局

订购处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邮政编码:100044)Sponsored b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Heilongjiang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Heilongjiang Society for Bioengineering

Supervised by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

Edited by Editorial Office of Biotechnology

Editor-in-Chief SHA Chang-qing

Published by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No.68Zhaolin Street,Daoli District,Harbin150010China)

E-mail:swjszz@163.com&swjszzxxw@163.com

http://www.hljiam.cn Tel:+86-451-84615121

Printed by Harbin Gongda Jieneng Printing House Distrbuted by Harbin Gongda Jieneng Printing House Domestic Subscription All Local Post Offices in China Foreign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Address:P.O.Box399,Beijing100044,China)

ISSN1004-311X

CN23-1319/Q

国内邮发代号:14-225国外发行代号:BM5606定价:10.00元

国内外公开发行

常见病原菌采样分离过程

金黄色葡萄球菌采样分离过程 1、样本采集及初步分离 (1)奶样的采集: 采集有乳房炎和隐形乳房炎症状较明显的奶牛,消毒挤奶人手、奶牛乳头,弃2-3把乳,以乳样收集管无菌收集每个乳区乳样10-30mL,编好编号,4个乳区按:左前LF、左后LH、右前RF、右后RH编号,采集后尽快返回实验室,如不能尽快返回,应放在低温环境中带回。 (2)乳房皮肤拭子 用0.5mL肉汤润湿的消毒棉球拭子从乳房皮肤檫拭到乳头顶端,如果乳房土较多的话先檫掉土。拭子放入5mL离心管中,再放入冰盒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3)鼻腔拭子 用消毒棉球拭子插入动物鼻腔中,取出后放到盛有0.5mL肉汤的5mL离心管中,放入冰盒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菌种的初步分离 首次分离时,用接种环蘸取样品在科玛嘉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平板上涂布接种,37℃,16-18小时培养后,从显色平板上挑取红色的单菌落,用脑心浸液(BHI)肉汤35℃培养18小时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金葡菌初次分离时,接种显色培养基后培养时间最好不超过18h进行观察,因为超过24h后所有的葡萄球菌属细菌皆会导致显色培养基变色,进而出现假阳性。 2、菌种的保存 2mL灭菌离心管中加入400μL新鲜菌液+200μL60%灭菌甘油,-80 ℃(长期)或-20 ℃(临时)冻存。 3、菌种的复苏 如需再次纯化,或进行进一步实验,可将甘油保种的菌液在显色平板或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或者将保种的菌液直接接入液体培养基培养。 肠球菌采样分离过程 1、样本采集及初步分离 (1)肛门拭子 以灭菌长棉签采集猪肛门拭子或蘸取新鲜粪便,棉拭子应以捻转方式插入肛门4-5厘米深,取出后放入1mL营养肉汤的灭菌离心管中,如不能立即接种,应放于低温环境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2)泄殖腔拭子 以灭菌短棉签采集鸡泄殖腔拭子或采集一段盲肠后蘸取新鲜粪便,棉拭子应以捻转方式插入泄殖腔2-3厘米深,取出后放入1mL营养肉汤的灭菌离心管中,如不能立即接种,应放于低温环境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首次分离时,将样品在6.5%NaCl营养肉汤中,45℃,18-24小时预增菌进行选择性培养后,将上述培养物以划线方式接种在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叠氮钠-结晶紫-七叶苷培养基,BEA)上,37℃,培养18-24小时,从选择性培养基上挑取灰色,半透明,1-2mm大小的单菌落,用脑心浸液(BHI)肉汤37℃培养18小时左右。 2、菌种的保存 2mL灭菌离心管中加入400μL新鲜菌液+200μL60%灭菌甘油,-80 ℃(长期)或-20 ℃(临时)冻存。 3、菌种的复苏 如需再次纯化,或进行进一步实验,可将甘油保种的菌液在BEA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或者将保种的菌液直接接入液体培养基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BEA琼脂颜色的变化导致假阳性的发生,因此,可以将肠球菌疑似菌株在BEA琼脂上进行二次筛选,提高分离准确率。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1)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摘要: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关键词:放线菌筛选微生物 1 放线菌的情况 放线菌(Actinobacillus)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是一群革兰氏阳性、高(G+C)mol%含量(>55%)的细菌。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放线菌只是形态上的分类,属于细菌界放线菌门。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它是一个原核生物类群,主要以孢子繁殖,其次是断裂生殖。与一般细菌一样,多为腐生,少数寄生。 2 放线菌的培养基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NaCl、 K2HPO4?3H2O、MgSO4?7H2O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需要K2HPO4?3H2O 0.125g,可溶性淀粉5g,硝酸钾 0.25,MgSO4?7H2O 0.125g,FeSO4?7H2O 0.025g,氯化钠0.125g,琼脂5g,水250ml。配制时,先依次加入上述药品(除琼脂外)顺序溶解,加入无菌水至250ml,调节pH=7.4,再加入琼脂不断搅拌震荡至溶化后, 121℃灭菌20分钟。 3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编号,分装取6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3、10-4、10-5)。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培养皿。然后在每皿中倒入已溶化并冷凝至50℃左右的高氏一号培养基15~20ml左右,待冷凝成平板。另取5支盛有9ml一只盛有10ml无菌水的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标明10-1、10-2、10-3、10-4、10-5、10-6。 稀释倾注分离称1g土样放入10ml无菌水试管中振荡10min,即10-1的土壤悬液,静置30s。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1浓度的土壤悬液1ml并加入编号10-2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吸时伸入管底,吹时离开水面,使其混合均匀。即为10-2浓度的土壤稀释液。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度换1支无菌吸管)。 4 倒平板分离培养 于上述盛有不同稀释度菌液的培养皿中,倒入溶化后冷却至45℃左右的高氏培养基约

产淀粉酶海洋放线菌的酶活性测定及发酵条件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生物科学 产淀粉酶海洋放线菌的酶活性测定及发酵条件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舟山地处长江口南侧,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1°30′~123°25′,北纬29°32′~31°04′之间,地理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特别是舟山海域潮间带,所谓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由于潮间带的特殊性质使得潮间带微生物环境中生长的放线菌就会具有非常独特的生理生化性质,可能在它们身上发现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代谢产物。 海洋微生物包括海洋细菌、海洋真菌和海洋放线菌等,是一个正在开发的重要生物资源。海洋环境独特,具有高压、高盐、低营养、低温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中海洋微生物种类约为陆生微生物的20倍以上,代谢途径不同于陆地微生物,因此,可以产生多种新的物质。目前各国已经从海洋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中分离到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可大致分为:1、抗生素: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寻找新抗生素的重要来源。其中海洋放线菌始终是研究和开发的前沿。头孢菌素C、P、N,硫酸小诺霉素就是由海洋放线菌分泌产生并已得到临床应用的抗生素[1]。2、抗肿瘤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蕴含丰富的结构新颖的抗肿瘤代谢产物,国内外已经从海洋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体内分离到多种抗肿瘤活性物质[2]。3、毒素:海洋生物毒素一直是海洋活性物质研究的焦点之一。目前发现,许多海洋生物毒素的真正来源是海洋中游离的或附生在海洋生物上的海洋微生物所产生。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河豚毒素(TXX)。4、酶制剂:由海洋微生物生产的酶制剂,在生物技术和工业应用中已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蛋白酶,淀粉酶,热稳定酶等等。 淀粉酶(amylase) 是能够催化淀粉水解转化成葡萄糖、麦芽糖及其它低聚糖的一群酶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EC3.2.1.1)从淀粉糖链内部水解1,4-α-D-葡萄糖苷键,广泛应用于燃料乙醇、淀粉糖浆、传统酿造、食品加工、纺织退浆等行业,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迄今为止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品种之一.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淀粉酶不仅需要活力

薄层色谱自显影法分离检测海洋放线菌T-2-3中抑菌成分

薄层色谱自显影法分离检测海洋放线菌T-2-3中抑菌成分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方法对北极海洋放线菌T-2-3提取物的抑菌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孔树脂对该放线菌活性成分进行富集,并针对活性成分进行薄层生物自显影检测。结果经检测,Rf 0.40的点为活性化合物。结论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是一种快速分离检测抑菌成分的实验手段。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timicrobial components in extracts of Arctic Marine actinomycetes T-2-3 by TLC bioautography. MethodsThe active fraction was extracted by macroporous resin, and detected by TLC bioautography. ResultsThe compoud of Rf 0.40 behav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ConclusionTLC bioautography is a fast method to isolate and detect antimicrobial activity components. Key words:TLC bioautography; Marine actinomycete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環境,表现出特异的代谢方式,同时可以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1]。目前为止,已知有22000多种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70%由放线菌产生,而10000多种抗生素由链霉菌属产生[2]。链霉菌属在放线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TLC-Bioautography)是近年来应用的一种集分离、生物活性和鉴定于一体的”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3-4]。本实验室前期从北极海底海泥沉积物中分离得到一株海洋放线菌T-2-3,经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本实验利用TLC-生物自显影法对T-2-3的提取物中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为进一步分离纯化活性成分提供了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噻唑蓝(MTT)购自Sigma公司;替加环素、氨苄西林购自美国Amresco公司。所用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1.2方法 1.2.1 T-2-3菌株粗提物样品制备将生长良好的T-2-3斜面培养物接种至种子培养基中,180 r/min摇床,28 ℃培养3 d;然后转接于发酵培养基中,180 r/min 摇床,28℃下持续发酵5 d,收取发酵液,并用D-101大孔树脂富集,依次用水,100%乙醇梯度洗脱,洗脱部位减压浓缩得浸膏,将乙醇梯度的浸膏用甲醇溶解,制备成20 mg/mL供试样品。 1.2.2供试菌及其培养供试细菌:①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②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③临床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株、耐甲氧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乳酸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为兼性厌氧菌,杆状或球状,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运动。营养要求高,需要提供丰富的肽类氨基酸维生素。在琼脂表面或内层形成较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通常用作为有益微生物的菌种有乳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乳酸片球菌、双歧杆菌、屎肠球菌、戊糖片球菌等。 乳杆菌常用MRS琼脂作半选择培养基。当乳杆菌仅是复杂区系中的部分菌类 时,SL培养基常用作为选择性培养基。对于芽孢乳杆菌常用GYP培养基,链球菌有TYC培养基、MS培养基。M17培养基被用作乳球菌的分离培养基。 嗜酸乳杆菌属于乳杆菌属的一个种。其特性为:杆菌,两端圆,不运动,无 鞭毛。粪肠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圆形或椭圆形。 乳酸片球菌细胞呈球状,直径0.6~1.0μm,在直角两个平面交替形成四联状,一般细胞成对生,单生者罕见,不成链状排列。革兰氏阳性,不运动,兼性厌氧。在MRS培养基上菌落小,呈白色。沿洋菜穿刺线的生长物呈丝状。 乳酸菌在一般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微小菌落,不易观察,所以分离时先富集培养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分离培养基一般添加西红柿、酵母膏、吐温-80等物质,也常常加入醋酸盐,因醋酸盐能抑制部分细菌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培养基中添加碳酸钙,乳酸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作为分离鉴别的依据,通过对生成的乳酸量进行性能鉴定。 乳酸菌生长繁殖时需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氧,一般菌落比较小。分离培养基一般可添加西红柿酵母膏油酸吐温等物质,均具有促进生长作用。也常常添加醋酸盐抑制有些细菌的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一.筛选方法: 1.溶钙圈法: 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以维持培养基的PH。 筛选过程:样品预处理→梯度稀释至10-6→选择合适的稀释度涂布→37℃培养

海洋放线菌XS904分类鉴定及其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第39卷 第5期 海 洋 与 湖 沼 Vol.39, No.5 2008年 9月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Sep., 2008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38号。杨文鸽,博士,教授,E-mail :yangwenge@https://www.360docs.net/doc/7c2752892.html, 收稿日期: 2007-08-17, 收修改稿日期: 2007-10-25 海洋放线菌XS904分类鉴定及其发酵液 抑菌活性的研究* 杨文鸽1 楼乔明2 徐大伦1 孙爱飞1 潘云娣3 (1. 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宁波 315211; 2.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 程学院 青岛 266003; 3.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宁波 315012) 提要 采用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 序列分析方法, 对从宁波海域滩涂泥样中筛选到的一株放线菌XS904进行分类鉴定, 同时对XS904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XS904菌株为链霉菌属灰浅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ns )的变种; 经液体培养, XS904菌株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显著的抑菌活性,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0.78%; pH 纸色谱和捷克八溶剂系统纸层析结果显示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为一类中等极性的碱性抗生素, 易溶于三氯甲烷, 对温度较敏感, 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稳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XS904, 分类鉴定, 发酵液, 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 Q93 放线菌是抗生素等制药工业最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之一。自Waksman(1943)从灰色链霉菌提取出链霉素以来, 在放线菌中已发现和分离到4000多种抗生素, 如链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井冈霉素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农业生产。当前开发研究陆栖放线菌已相当深入, 从陆栖放线菌发现新的活性物质的几率正逐渐下降, 因此从海洋微生物资源中寻找新型微生物药物成为研究的必然趋势(Adinarayana et al , 2007; Janos, 2005; Maskey et al , 2004)。据不完全统计, 自20世纪70年代东京微生物化学研究所从海洋放线菌Chainia sp.分离到抗生素SS-228Y 以来, 从海洋放线菌中发现结构新颖具有强生理活性的物质已达100多个, 其中90%以上产生于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林永成等, 2003)。源于链霉菌的新生理活性物质不断被发现, 新链霉菌的分离、鉴定和活性物质的筛选已成为微生物来源新药筛选工作的重要课题(Muramatsu et al , 2004; 徐平等, 2005)。 本实验室从宁波海域滩涂泥样中筛选到一株海洋放线菌XS904, 经多次传代培养证实该菌株具有稳定的生理特性。本文作者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 试验以及16S rDNA 序列相似性比较的基础上对XS904菌株进行分类鉴定, 同时对该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 旨为海洋放线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XS904 分离自宁波象山港海域滩涂海泥中。 1.1.2 供试菌 青霉(Penicillium sp.), 根霉(Rhizopus sp.), 曲霉(Aspergillus niger ),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arlsbergensis ),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 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以上供试菌均由本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1.1.3 培养基 ① 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 KNO 3 1g, NaCl 0.5g, K 2HPO 4 0.5g, MgSO 4 0.5g, FeSO 4 0.01g, 琼脂15—20g, 海水晶30g, 蒸馏水1000ml, pH7.2—7.4, 121℃灭菌20min 。② 黄豆粉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 黄豆粉15g, 葡萄糖5g, 酵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教案

第8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教学目的:学习各种常用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掌握复杂体系的 分离与分析;分离法的选择、无机和有机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常用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有关计算。 8.1 概述 干扰组分指样品中原有杂质(溶解)或加入试剂引入的杂质,当杂质量少时可加掩蔽剂消除干扰,量大或无合适掩蔽剂时可采用分离的方法。 分离完全的含义:(1)干扰组分少到不干扰;(2)被测组分损失可忽略不计。 完全与否用回收率表示 100?分离后测得的量回收率=%原始含量 对回收率的要求随组分含量的不同而不同: 含量(质量分数) 回收率 1%以上 >99.9% 0.01-1% >99% 0.01%以下 90-95% 常用的分离方法:沉淀、挥发和蒸馏、液-液萃取、离子交换、色谱等。 8.1.1沉淀分离法 1.常量组分的分离(自己看书:5分钟) (1) 利用生成氢氧化物 a. NaOH 法 b. NH3法(NH 4+存在) c. 有机碱法 六次(亚)甲基四胺 pH =5-6 d. ZnO 悬浮液法 pH =6 (2) 硫化物沉淀 (3) 有机沉淀剂 2.痕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1) 无机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a. 利用表面吸附进行共沉淀 CuS 可将0.02ug 的Hg 2+从1L 溶液中沉淀出 b. 利用生成混晶 (2) 有机共沉淀剂 灼烧时共沉淀剂易除去,吸附作用小,选择性高,相对分子质量大,体积也大,分离效果好。 a. 利用胶体的凝聚作用进行共沉淀:辛可宁,丹宁,动物胶b. 利用形成离子缔合物进行共沉淀:甲基紫,孔雀绿,品红,亚甲基蓝c. 利用“固体萃取剂”进行共沉淀。 8.1.2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挥发法:选择性高 As 的氢化物,Si 的氟化物,As 、Sb 、Sn 、Ge 的氯化物 蒸馏法:N -NH 4+-NH 3↑(酸吸收) 利用沸点不同,进行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 8.2 液-液萃取分离法 8.2.1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萃取:把某组分从一个液相(水相)转移到互不相溶的另一个液相(有机相)的过程。 反萃取:有机相→水相

海洋放线菌研究的新进展

海洋放线菌研究的新进展 3 刘妍 李志勇 33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上海 200240) 摘 要: 海洋放线菌由于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和合成新颖抗生素的能力,已经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海洋放线菌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分布 抗生素 研究方法 N ew R esearch Progress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3 Liu Yan Li Zhiyong 33 (M arine B iotechnology L aboratory ,S chool of L i f e S cience and B iotechnolog y , S hanghai J iao Tong Universit y ,S hanghai 200240) Abstract : Great attentions have been paid to marine actinomycetes for their particular metabolic pathway and the ability to synthesize new antibiotics.This review summarized new development on the distribution ,pharmaceuti 2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approach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K ey words : Marine actinomycetes Distribution Antibiotics Research approach 放线菌(acti nom ycetes )是一类高(G +C )%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自1875年Cohn 从人泪腺感染病灶中分离到一株链丝菌(st reptot hri x )以来,放线菌由于其拥有独特的合成多种结构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的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医药和植物保护方面的用途,已广泛用作抗细菌、抗真菌和抗肿瘤药物。现在已发现的数万种微生物来源的生物活性物质中,约有70%是由放线菌所合成的[1]。 目前分离得到的绝大多数放线菌都来源于土壤,陆生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占天然来源抗生素的三分之二以上。然而,随着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抗性的日益提高,寻找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抗生素已迫在眉睫。近20年来,从陆生放线菌中分离得到的先导化合物的数量锐减,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生境———海洋[2]。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海洋微生物无论从数量还是多样性方面来说都是巨大的。 海洋放线菌的生活环境十分特殊,如:高盐度、高压、低营养、低温及与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3]。在这些所谓生命的极限环境中,海洋放线菌已发展出独特的代谢方式[4],这不仅确保其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也提供了产生新颖抗生素的潜力[5]。因此,海洋环境将成为放线菌和放线菌代谢产物的重要新来源。下面分别从海洋放线菌的分布、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方法等角度对于海洋放线菌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介绍。 1 海洋放线菌的分布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海洋放线菌的祖先来源于陆地,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深海中有许多罕见的放线菌,这些放线菌与陆生样品中典型的放线菌有很大的不同[2,6,7]。 海洋放线菌主要包括链霉菌属(S t reptom yce 2tes )、小单孢菌属(M icromonos pora )以及红球菌(R hodococcus )、诺卡氏菌(N ocar di a )、游动放线菌(A cti nopl anetes )等稀有属种[8]。海洋放线菌主要 收稿日期:2005206221  3基金项目: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资助(2002AA628080,2004AA628060)及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04QMX1411)和上海 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刘妍(1981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33通讯作者:李志勇,Tel :021*********,E 2Mail :zyli @https://www.360docs.net/doc/7c2752892.html,  生物技术通报 ?综述与专论? B IOTEC HNOLOGY BULL ETI N 2005年第6期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办法

精心整理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 乳酸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为兼性厌氧菌,杆状或球状,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运动。营养要求高,需要提供丰富的肽类氨基酸维生素。在琼脂表面或内层形成较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通常用作为有益微生物的菌种有乳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乳酸片球菌、双歧杆菌、屎肠球菌、戊糖片球菌等。 时,SL 培养基、MS 对乳酸菌无害。一.筛选方法: 1.溶钙圈法: 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以维持培养基的PH 。 筛选过程:样品预处理→梯度稀释至10-6→选择合适的稀释度涂布→37℃培养48h →挑选产生溶

钙圈的菌落反复在MRS培养基上划线→挑起单菌落染色,经镜检确认为纯种→挑选革兰氏阳性单菌落→试管穿刺4℃冰箱保存。 2.溴甲酚绿指示剂法: 培养基:MRS培养基(含溴甲酚绿酒精溶液) 筛选过程:同上,不同之处是稀释涂布后长出菌落,挑取使溴甲酚绿变色的菌落。 二.菌种的分离筛选 1.培养基: ★1.1麦芽汁碳酸钙培养基:麦芽汁(10BX)1L预先灭菌碳酸钙5-10g/LPH自然(分离用) ★★1.2吐温 ★1.3 酵母膏(分离用) 1.4 1.5 MgSO 4 1.6 ★★1.7 蛋白胨 葡萄糖、琼 脂18.0g 酸钙, 1.8BCP 乳糖5.0g蛋白胨5.0g酵母膏3.0g0.5℅溴甲酚紫10ml自来水1000ml pH6.5-7.0(分离用) 1.9BCG牛乳营养琼脂:脱脂奶粉10g,溶于50ml水中,加入1.6℅溴甲酚绿酒 精溶液0.07ml,0.075Mpa20min。另取琼脂2.0g,溶于50ml水中,加酵母膏 1.0g溶解后调pH6.5-6.8,0.1Mpa20min.趁热在无菌操作下两者混合均匀, 倒平板,37℃培养24h,检查是否有杂菌。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病原菌分离方法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丝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了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重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他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原的分离培养。 二、实验用具: 酒精灯、手术剪、镊子、75%酒精、3%~5%次氯酸钠、灭菌水、培养皿、封口膜、乳酸等 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煮培养基(PDA):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粉(AGAR)20g(10:1:1)水1000ml (1)将去皮称量好的马铃薯切片后加水煮沸15~20min(水可以适量多加200ml 左右,因为在煮的过程中会蒸发一些),待土豆煮软即可。 (2)三层纱布滤去马铃薯后将过滤的水倒入洗净的锅中,加琼脂粉搅拌充分后再加热煮沸,小火使其充分融化。 (3)加入葡萄糖并不断搅拌,待其完全融化后双层纱布过滤,定容到1000ml,分装到500ml的玻璃瓶内,每个玻璃瓶最多装300ml,121℃湿热灭菌 30min。 2、培养皿干热灭菌170℃1h;蒸馏水、枪头等湿热灭菌121℃30min。 四、实验步骤: 1、用75%酒精擦拭超净工作台,所有器具用紫外灯灭菌30min,分离室要保持清洁。 2、取样,病斑大小约20个(含病缘线) 3、分装培养基:(1)融PDA,松盖在微波炉中加热约3min(看量多少而定) (2)待冷却至50℃后在超净工作台指示灯显绿灯时分装 (3) 分装时滴入一管乳酸约20滴(每10ml培养基中加3滴乳酸) (4)左手拿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倒入培养基 约15m1(300ml一瓶的培养基倒20多个平板),加盖后轻轻摇动培 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然后平置于桌面上,待凝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定稿版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摘要: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关键词:放线菌筛选微生物 1 放线菌的情况 放线菌(Actinobacillus)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是一群革兰氏阳性、高(G+C)mol%含量(>55%)的细菌。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海洋放线菌_药物开发的新兴资源_蔡超靖

海洋放线菌—药物开发的新兴资源 蔡超靖, 丁彦博, 单越琦, 穆云龙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河北省工业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石家庄 050015) 摘 要:近些年,海洋放线菌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海洋放线菌在分离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通过传统筛选方法分离得到的生物活性代谢物,以及在与新化合物相关的基因挖掘和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方面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海洋放线菌; 活性代谢产物; 基因组学; 异源表达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12)01-0022-08 Marine Actinomycetes -an Emerging Resource for the Drug Discovery Cai Chao-Jing , Ding Yan-Bo , Shan Yue-Qi , Mu Yun-Long (New Drug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of North China Pharmaceutical Group Corporation, National Microbial Medicine Engineering & Research Center, Hebei Industrial Microbi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Shijiazhuang 05001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the new drug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were paid on marine actinomycetes recently. This review highlights achievements in the isolation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some examples of bioactive metabolites identi ?ed by traditional screening, and presents new progress in the ?eld of genome mining leading to the discovery of novel compounds and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 Key words :marine actinomycetes ; bioact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 genomics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收稿日期:2011-11-15 作者简介:蔡超靖,工程师, 研究方向:微生物来源的新药筛选。 放线菌是革兰阳性细菌,能产多种活性化合物,从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和筛选陆生放线菌,得到许多重要的抗菌药物(两性霉素B ,红霉素,万古霉素),抗癌药物(柔红霉素,博莱霉素,丝裂霉素)和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但近几年由于分离和筛选方法的限制,导致发现的化合物重复性高,人们转而开始研究极端生境微生物[1],以期发现新属种与新化合物。目前已经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到了许多结构新颖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因此开发海洋放线菌资源,寻找新型活性先导化合物成为 当前的研究热点[2]。1 海洋放线菌及其分离技术 海洋放线菌的分离早在1969年[3]就开始,但由于与陆生放线菌的分离方法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未得到新的属种。随着采样和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许多海洋固有放线菌实现分离培养,海洋环境成为新的放线菌和新天然产物的来源。Fenica 和Jensen [4]从热带太平洋海域发现了包括嗜盐产孢菌属Salinispora (MAR1类群)和海孢菌属Marinispora (MAR2类群)在内的至少13个海洋放线菌

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蒽环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药物生物技术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2011,18(6):559 562 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蒽环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马毅敏,陆园园,邢莹莹,奚涛*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是抗肿瘤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到很多新化合物,其中许多结构新颖的蒽环类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抗肿瘤活性。文章对近年来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得到的蒽环类代谢产物进行了归纳,并展望今后海洋天然产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海洋放线菌;蒽环类化合物;抗生素;抗肿瘤活性 中图分类号Q51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915(2011)06-0559-04 海洋放线菌作为海洋微生物中一个重要的类别,被认为是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重要的来源。据报道大约有23000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由微生物产生,其中超过10000个化合物由放线菌产生,即所有微生物来源的活性代谢产物,45%来自于放线菌。根据不完全统计,在21世纪分离自海洋放线菌的新型化合物的数量是上个世纪的两倍还要多。跟陆生放线菌一样,海洋放线菌也将成为医药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的微生物来源。 微生物代谢产物是最重要的肿瘤化学治疗药物[1],它们最早出现在1940年,海洋放线菌中,大部分的化合物由链霉菌属产生,其中许多次级代谢产物都是有效的抗生素。备受关注的抗生素有:放线菌素D,多柔比星、柔红霉素、丝裂霉素、博莱霉素和平阳霉素、烯二炔类抗生素力达霉素等。其中多柔比星,柔红霉素等蒽环类抗生素是最有效的抗肿瘤化合物,比其他的化学治疗药物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各种癌症[2]。它们被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以及肺癌[3]。 1海洋放线菌来源的蒽环类化合物 蒽环类化合物都拥有醌类的骨架,由芳香环状结构组成的刚性平面再通过一个氧-糖苷键连接一个氨基糖[4]。蒽环类化合物是通过插入DNA双链,形成复合物来抑制DNA或者RNA的形成。它们也能通过拓扑异构酶Ⅱ触发DNA的降解,最终引起细胞凋亡。它们的不良反应是呕吐和具有心脏毒性,心脏毒性会部分限制这类化合物的效用。 第一个被成功发现的蒽环类抗生素是1966年的柔红霉素,由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peucetius中分离得到。阿霉素在1967年被发现。在柔红霉素和阿霉素之后,一系列半合成的化合物(如伊达比星和表柔比星)诞生了并且进入了临床应用。表柔比星在1999年通过FDA认证,在化学治疗过程中要优选于多柔比星,因为它表现出更少的副作用。表柔比星的糖的4位碳上有一个独特的空间取向,这可能决定了它快速的功效及较少的毒性。表柔比星最早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肺癌和淋巴癌。戊柔比星是多柔比星的半合成类似物,在1999年作为化学治疗药物,用于治疗膀胱癌。 近年来许多蒽环类化合物及蒽醌类物质展现出很好的生物学活性,如抗真菌活性,抗病毒活性,抗肿瘤活性以及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活性。很多新型的蒽环类抗生素及醌类物质成功的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出来,见表1。 Lomaiviticins A和Lomaiviticins B分离自一株嗜盐放线菌(LL371366)[5]。这两个化合物都被证明具有较强的DNA损伤活性,而且Lomaiviticins A能够裂解双链DNA,对许多肿瘤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这两个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表现出了有效的抗菌活性。 Komodoquinone A及Komodoquinone B分离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KS3,其中Komodoquinone B是Komodoqui-none A的苷元[6]。Komodoquinone A是一个特有的蒽环类抗生素,其结构中有一个未知的氨基糖连接在4位碳上,而不是连在我们普遍知道的蒽环类抗生素的7位碳上[7]。研究发现Komodoquinone A在浓度为1μg/mL时,能够诱导成神经瘤细胞(Neuro-2a)分化。以Komodoquinone A治疗癌症时,能在G1期就阻止Neuro-2a细胞分裂,这些数据表明连在4位碳上的氨基糖对于Komodoquinone A在神经细胞中的作用十分重要[8]。 955 收稿日期:2011-03-28修回日期:2011-05-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81001395)。 作者简介:马毅敏(1985-),女,汉,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研究。E-mail:zdj123727@https://www.360docs.net/doc/7c2752892.html,。*通讯作者:奚涛,男,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xi_tao18@https://www.360docs.net/doc/7c2752892.html,。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分 离与纯化 植物病原菌 一、植物病原菌分离流程 二、分离的准备 ?分离的准备工作 无菌室操作前保持清洁无菌 接种工作准备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材料选择 以收获的材料从病健交界处采样 果实腐烂从开始腐烂处分离 根腐和枯萎层可能从离土较远处分离

有些枯萎如野火病被固定在局部,从病斑边缘分不到等 有些材料污染严重时可先接种再分离:即将病组织接种到健康材料等 发病后分离 ?组织表面消毒 ⑴升汞:1‰ ◆升汞1g HCl(浓)25ml 水1000ml ◆升汞先溶于盐酸中,加水后稀释,也 可用NaCl 5g/L 代替盐酸,但易沉淀 ◆作用:盐酸,NaCl增加溶解度,HCl 能增强杀菌能力。 ◆处理时间:30’S-30min不等,常3 -5min;所需时间因材料不同而异, 消毒后灭菌水3-5次 附在组织表皮的气泡,含使消毒剂不能与寄生表面直接通气影响消毒 效果,除气泡抽气、70%酒精浸2 -3秒

⑵漂白粉 ◆常用表面消毒剂适用于病组织表面消 毒,也可处理种子 ◆成分:漂白粉10g,水140ml,过滤后使 用。 ◆最好现配现用,放久失效,有效成分 CaClO次氯酸钙 ◆好的消毒液易使有色纸褪色,且产生氯 气有强烈臭味。 ◆一般3-5min,时间长短因材料不同而 不同。处理种子5-10min,长的可达20 -30min。 优点:杀菌能力强,具有挥发性,不会遗留在组织上影响分离结果,其杀菌能力小于升汞。 (3)酒精:70%,浸很短时间(几秒到1min)灭菌水洗。 ◆较大的材料在酒精中浸或棉花 擦,然后在火焰烧去。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 时可能会同时杀死其中的病原真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方法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方法放线菌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多为腐生,少数寄生。腐生型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放线菌突出特性产生抗菌素,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以土壤最多,常存在肥土农田土中性或偏碱性土壤中。 1.拮抗放线菌的筛选方法: 1.1平板划线法: 待测菌株与检测病原菌通用培养基制成平板,在平板中央划线接种待测菌株,28-30℃ 3-5d,将病原菌垂直方向划线于待测菌生长线的两侧,不能与待测菌相连,在37℃ 24h取出观察。如果待测菌株对病原菌有抑制活性,病原菌靠近待测菌的一端生长会受到待测菌抑制产生抑菌带。可根据抑菌带的长短来判断待测菌活性强弱。选择抑制活性强的复筛。 1.2抑菌圈法或十字交叉法:常用的初筛方法 将待测菌接种于平板,长出成熟菌落后,用打孔器将供试病原菌苔打成直径5-6mm小菌块,并将其移入到病原菌平板培养基中,将待测菌与病原菌呈十字交叉排列,即病原菌在中央,待测菌置于病原菌的四周,培养3-4d。若有抑菌活性在待测菌周围形成一个没有生长病原菌抑菌圈。若菌块厚度大小一致的,抑菌圈的大小可直观反应待测菌抑菌活性的强弱。 1.3纸片法或生长速率法: 主要测定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即将相同灭菌后的圆形滤纸片放于待测

发酵液中,取出并黏贴在接种有病原菌的平板培养基,培养后观察有 无抑菌圈或抑菌圈的大小。 2.放线菌分离与筛选. 2.1培养基; 2.1.1改良高1号:可溶性淀粉20g/L KH2PO40.5g/L NaC10.5g/L MgSO40.2-0.5g/L KNO3 1g/L FeSO40.01g/L 重铬酸钾(3%) 3.3mL/L PH7.2-7.4(分离保存用)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0.1℅的FeSO4溶液。 2.1.2淀粉培养基和秸秆腐解物培养基 2.1.3拮抗试验培养基:高1号牛蛋 PDA改良培养基加3g牛肉膏2.2抑菌剂的选择:有效降低细菌真菌的数量,细菌扩散真菌蔓延速 度迅速。 重铬酸钾50-75ug/ml(150ug/ml为宜)或另添加1-2ug/ml青霉素,可 显著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不影响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 2.3靶标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变形 杆菌 2.4放线菌分离与筛选 2.4.1传统的分离筛选思路; 以对某些如病原菌或杂草,昆虫为靶标的抑制和杀灭效果为标准筛选 产生活性物质的放线菌,即筛选拮抗放线菌。 初筛:将分离得到菌株进行真对靶标抑制活性筛选。 优点:较早知道是否筛选到拮抗菌株,筛选范围广。缺点:方法粗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