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和并行算法-计算物理课件

第十章高性能计算和并行算法

§10.1 引言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在日新月异地增长,计算机的市场价格却不断地下降。

当前的计算机技术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物理问题计算的需要。

高性能计算机是一个所有最先进的硬件,软件,网络和算法的综合概念,“高性能”的标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高性能计算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单处理器的最大计算速度,存贮器访问速度和内部处理器通讯速度,多处理器系统稳定性,计算能力与价格比,以及整机性能等。

传统的计算机是冯.纽曼(Von Newmann)计算机,它是由中央处理器、内存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构成。

为了要超越这个冯.纽曼“瓶颈”,人们发展了两种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应用原则。一个是并行算法(parallelism),另一个是流水线技术(pipelining)。

由于高性能计算机与当前能够应用的新计算技术相关联,因而它与并行算法和流水线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10. 2并行计算机和并行算法

并行计算机是由多个处理器组成,并能够高速、高效率地进行复杂问题计算的计算机系统。

串行计算机是指只有单个处理器,顺序执行计算程序的计算机,也称为顺序计算机。

并行计算作为计算机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已经带来单机计算能力的巨大改进。

并行计算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执行多条指令,或处理多个数据的计算。并行计算机是并行计算的载体。

为什么要采用并行计算呢?

z并行计算可以大大加快运算速度,即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计算量,或解决原来根本不能计算的非常复杂的问题。

z提高传统的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一方面受到物理上光速极限和量子效应的限制,另一方面计算机器件产品和材料的生产受到加工工艺的限制,其尺寸不可能做得无限小。因此我们只能转向并行算法。

z并行计算对设备的投入较低,既可以节省开支又能完成计算任务。实际上,许多物理计算问题本身就具有并行的特性,这就是需要并行算法的最朴素的原因。

通常的冯.纽曼计算机是属于SISD(Single Instruction Single Data stream computers) 单指令单数据流计算机类型计算机,它的结构只有一个处理器,同时可以处理一个单数据流。

并行计算机若采用与某种网络相关的多处理器结构,则会使其性能得到改善。如今广泛使用的结构分成以下类型:

z 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stream computers)单指令多数据流计算机;

z MIMD(Multip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stream computers)多指令多数据流计算机。

单/多指令指的是可以同时在计算机上执行的指令数,而单/多数据流指的是计算机同时可处理的一个或多个数据流。SIMD和MIMD 体系结构对并行计算机十分重要。

z SIMD计算机具有处理器器件阵列,它通过单个控制单元来控制功能设备。这个控制单元向所有处理器发出相同的执行指令,随后所有处理器对进入的不同数据流进行相同的操作。

z MIMD计算机具有可以同时独立运行多条指令,对不同的数据进行操作。例如对数组的如下运算A=B*C+D+E+F/G,可以分解为乘法(B*C),加法(D+E)和除法(F/G)直接交给MIMD计算机的直接处理部分同时进行计算。

按照同时执行程序的不同并行计算机又可以分为:

SPMD(Single Program Multiple Data Stream Computers)单程序多数据流并行计算机, SPMD并行计算机一般是由多个相同的计算机或处理器构成;

MPMD(Multiple Program Multiple Data Stream Computers)多程序多数据流并行计算机。MPMD并行计算机内计算机或处理器的地位是不同的,根据分工的不同,它们擅长完成的工作也不同,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的程序放到MPMD并行计算机上执行,使得这些程序协调一致地完成给定任务.

这种划分依据的执行单位不是指令而是程序。针对SPMD和MPMD并行计算机所设计的并行算法的思路与前面介绍的并行算法的思路有很大不同。

并行计算机也可以按照内存的结构来划分:

“分布式内存”和“共享式内存”两种基本结构的并行计算机。

根据并行计算任务的大小分为三类:

1.粗粒度并行算法;它所含的计算任务有较大的计算量和较复杂的计算程序。

2.细粒度并行算法;它所含的计算任务有较小的计算量和较短的计算程序。

3.中粒度并行算法;它所含的计算任务的大小和计算程序的长短在粗粒度和细粒度两种类型的算法之间。

根据并行计算的基本对象可以分为:

数值并行计算和非数值并行计算。

根据并行计算进程间的依赖关系可以分为:

(1) 同步并行算法;该算法是通过一个全局的时钟来控制各部分的步伐,将任务中的各个部分计算同步地向前推进。 (2) 异步并行算法;它执行的各部分计算步伐之间没有关联,互不同步。

对于SIDM并行计算机一般适合用同步并行算法,而MIMD并行计算机则适合用异步并行算法。

§10. 3并行编程

通常编程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四步:

z任务划分(Partitioning)。该阶段将整个使用域或功能分解成一些小的计算任务,它的目的是要揭示和开拓并行执行的机会;

z通信(Communication)分析。由任务划分产生的各项任务一般都不能独立完成,可能需要确定各项任务中所需交换的数据和协调各项任务的执行。通信分析可以检测在任务划分阶段划分的合理性;

z任务组合(Agglomeration)。按照性能要求和实现的代价来考察前两个阶段的结果,必要时可以将一些小的任务组合成更大的任务以提高执行效率和减少通信开销;

z处理器映射(Mapping)。这是设计的最后阶段。要决定将每一个任务分配到哪个处理器上去执行。目的是要最小化全局执行时间和通讯成本,并最大化处理器的利用率。

上述过程简称为PCAM设计过程。

目前最重要的并行编程模型有两种:

z数据并行(Data Parallel)模型(它的初衷是为了SIMD

并行机),

z消息传递(Message Passing)模型(其初衷是为了多计算

机)。

还有共享变量模型、函数式模型等,但是它们的应用都没有前面两种那样普遍。

数据并行的含义是将相同的操作同时作用于不同数据,因此不但适用于在SIMD计算机上实现,也可以在SPMD并行计算机上运行,这取决于粒度大小。SIMD程序着重开发指令级中细粒度的并行性,SPMD程序着重开发子程序级中粒度的并行性。

并行语言的产生有三种方式:

z设计全新的并行语言;

z扩展原来串行语言的语法成分,使它支持并行特征;

z为串行语言提供可调节的并行库,并不改变串行语言。

目前常用的是第(2)和(3)两种方式,最常用的是第(3)种。对FORTRAN和C语言的扩充是最常见的并行语言产生办法。

The End

并行计算综述

并行计算综述 姓名:尹航学号:S131020012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摘要:本文对并行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内容有:并行计算提出的背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行计算概念和并行计算机类型,并行计算的性能评价,并行计算模型,并行编程环境与并行编程语言。 关键词:并行计算;性能评价;并行计算模型;并行编程 1. 前言 网络并行计算是近几年国际上并行计算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热门课题。网络并行计算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资源实现其它问题的计算,这种并行计算环境的显著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灵活性强等。由于科学计算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具有并行计算的环境,但除了少数计算机大户(石油、天气预报等)外,很多用户由于工业资金的不足而不能使用并行计算机。一旦实现并行计算,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超级计算。这样,就不必要购买昂贵的并行计算机。 目前,国内一般的应用单位都具有局域网或广域网的结点,基本上具备网络计算的硬件环境。其次,网络并行计算的系统软件PVM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消息传递标准软件系统。有了该软件系统,可以在不具备并行机的情况下进行并行计算。该软件是美国国家基金资助的开放软件,没有版权问题。可以从国际互联网上获得其源代码及其相应的辅助工具程序。这无疑给人们对计算大问题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这种计算环境特别适合我国国情。 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投入了一些力量来进行并行计算软件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目前为止,网络并行计算已经在勘探地球物理、机械制造、计算数学、石油资源、数字模拟等许多应用领域开展研究。这将在计算机的应用的各应用领域科学开创一个崭新的环境。 2. 并行计算简介[1] 2.1并行计算与科学计算 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简单地讲,就是在并行计算机上所作的计算,它和常说的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超级计算(Super Computing)是同义词,因为任何高性能计算和超级计算都离不开并行技术。

计算几何基础知识整理

计算几何基础知识整理 一、序言 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很多原本十分繁琐的工作得以大幅度简化,但是也有一些在人们直观看来很容易的问题却需要拿出一套并不简单的通用解决方案,比如几何问题。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计算几何主要研究解决几何问题的算法。在现代工程和数学领域,计算几何在图形学、机器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统计等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计算几何常用的基本算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希望对您了解并应用计算几何的知识解决问题起到帮助。 二、本基础目录 本文整理的计算几何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包括如下内容: 1. 矢量的概念 2. 矢量加减法 3. 矢量叉积 4. 折线段的拐向判断 5. 判断点是否在线段上 6. 判断两线段是否相交 7. 判断线段和直线是否相交 8. 判断矩形是否包含点 9. 判断线段、折线、多边形是否在矩形中 10. 判断矩形是否在矩形中 11. 判断圆是否在矩形中 12. 判断点是否在多边形中 13. 判断线段是否在多边形内 14. 判断折线是否在多边形内 15. 判断多边形是否在多边形内 16. 判断矩形是否在多边形内 17. 判断圆是否在多边形内 18. 判断点是否在圆内 19. 判断线段、折线、矩形、多边形是否在圆内 20. 判断圆是否在圆内 21. 计算点到线段的最近点 22. 计算点到折线、矩形、多边形的最近点 23. 计算点到圆的最近距离及交点坐标 24. 计算两条共线的线段的交点 25. 计算线段或直线与线段的交点 26. 求线段或直线与折线、矩形、多边形的交点 27. 求线段或直线与圆的交点 28. 凸包的概念 29. 凸包的求法 三、算法介绍 1.矢量的概念: 如果一条线段的端点是有次序之分的,我们把这种线段成为有向线段(directed

重要值的计算方法Word版

重要值的计算方法 以综合数值表示植物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值。 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或,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 补充: 针对乔木而言:重要值=(相对密度【即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即相对优势度】)/3 针对灌草而言:重要值=(相对密度【即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即相对优势度】)/3 注: 频度:是指一个种在所作的全部样方中出现的频率.相对频度指某种在全部样方中的频度与所有种频度和之比。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 显著度【优势度】:指样方内某种植物的胸高断面积除以样地面积。 相对显著度【相对优势度】=(样方中该种个体胸面积和/样方中全部个体胸面积总和)×100% 密度(D)=某样方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样方面积 相对密度(RD)=(某种植物的密度/全部植物的总密度)×100 =(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全部植物的个体数)×100 盖度(cover degree,或coverage)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后来又出现了“基盖度”的概念,即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对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1英寸(2.54cm)高度的断面计算;对森林群落,则以树木胸高(1.3m处)断面积计算。基盖度也称真盖度。乔木的基盖度特称为显著度(dominant)。盖度可分为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林业上常用郁闭度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通常,分盖度或层盖度之和大于总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即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盖度占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称为盖度比(cover ratio)。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器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一:计算器 设计要求 1、问题描述:设计一个计算器,可以实现计算器的简单运算,输出并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检验运算表达式的正确性。 2、输入:不含变量的数学表达式的中缀形式,可以接受的操作符包括+、-、*、/、%、(、)。 具体事例如下: 3、输出:如果表达式正确,则输出表达式的正确结果;如果表达式非法,则输出错误信息。 具体事例如下: 知识点:堆栈、队列 实际输入输出情况: 正确的表达式

对负数的处理 表达式括号不匹配 表达式出现非法字符 表达式中操作符位置错误 求余操作符左右出现非整数 其他输入错误 数据结构与算法描述 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 将用户输入的中缀表达式转换成后缀表达式,再利用转换后的后缀表达式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解决本问题所需要的数据结构与算法: 用到的数据结构是堆栈。主要算法描述如下: A.将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 1. 将中缀表达式从头逐个字符扫描,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字符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数字 2)小数点 3)合法操作符+ - * / %

4)左括号 5)右括号 6)非法字符 2. 首先为操作符初始化一个map priority,用于保存各个操作符的优先级,其中+ -为0,* / %为1 3. 对于输入的字符串from和输出的字符串to,采用以下过程: 初始化遍历器std::string::iterator it=infix.begin() 在当it!=from.end(),执行如下操作 4. 遇到数字或小数点时将其加入到后缀表达式: case'1':case'2':case'3':case'4':case'5':case'6':case'7':case '8':case'9':case'0':case'.': { to=to+*it; break; } 5. 遇到操作符(+,-,*,/,%)时,如果此时栈顶操作符的优先级比此时的操作符优先级低,则将其入栈,否则将栈中的操作符从栈顶逐个加入到后缀表达式,直到栈空或者遇到左括号,并将此时的操作符加入到栈中,在此过程中需判断表达式中是否出现输入错误: case'+':case'-':case'*':case'/':case'%': { if((it+1)==from.end()) { cout<<"输入错误:运算符号右边缺少运算数"<

GIS算法的计算几何基础

GIS算法的计算几何基础 矢量的概念: 如果一条线段的端点是有次序之分的,我们把这种线段成为有向线段(directed segment)。 如果有向线段p1p2的起点p1在坐标原点,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矢量(vector)p2。 矢量加减法: 设二维矢量P = ( x1, y1 ),Q = ( x2 , y2 ), 则矢量加法定义为: P + Q = ( x1 + x2 , y1 + y2 ), 矢量减法定义为: P - Q = ( x1 - x2 , y1 - y2 )。 显然有性质 P + Q = Q + P,P - Q = - ( Q - P )。 矢量叉积: 计算矢量叉积是与直线和线段相关算法的核心部分。 设矢量P = ( x1, y1 ),Q = ( x2, y2 ), 则矢量叉积定义为由(0,0)、p1、p2和p1+p2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带符号的面积, 即:P × Q = x1*y2 - x2*y1,其结果是一个标量。 显然有性质P × Q = - ( Q × P ) 和P × ( - Q ) = - ( P × Q )。 两点的加减法就是矢量相加减,而点的乘法则看作矢量叉积。 叉积的一个非常重要性质是可以通过它的符号判断两矢量相互之间的顺逆时针关系: 若P × Q > 0 , 则P在Q的顺时针方向。 若P × Q < 0 , 则P在Q的逆时针方向。 若P × Q = 0 , 则P与Q共线,但可能同向也可能反向。 折线段的拐向判断: 折线段的拐向判断方法可以直接由矢量叉积的性质推出。 对于有公共端点的线段p0p1和p1p2,通过计算(p2 - p0) × (p1 - p0)的符号便可以确定折线段的拐向: 若(p2 - p0) × (p1 - p0) > 0,则p0p1在p1点拐向右侧后得到p1p2。 若(p2 - p0) × (p1 - p0) < 0,则p0p1在p1点拐向左侧后得到p1p2。

简易计算器

单片机十进制加法计算器设计 摘要 本设计是基于51系列的单片机进行的十进制计算器系统设计,可以完成计 算器的键盘输入,进行加、减、乘、除3位无符号数字的简单四则运算,并在LED上相应的显示结果。 设计过程在硬件与软件方面进行同步设计。硬件方面从功能考虑,首先选择内部存储资源丰富的AT89C51单片机,输入采用4×4矩阵键盘。显示采用3位7段共阴极LED动态显示。软件方面从分析计算器功能、流程图设计,再到程序的编写进行系统设计。编程语言方面从程序总体设计以及高效性和功能性对C 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计算器四则运算算法特别是乘法和除法运算的实现,最终选用全球编译效率最高的KEIL公司的μVision3软件,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并用proteus仿真。 引言 十进制加法计算器的原理与设计是单片机课程设计课题中的一个。在完成理论学习和必要的实验后,我们掌握了单片机的基本原理以及编程和各种基本功能的应用,但对单片机的硬件实际应用设计和单片机完整的用户程序设计还不清楚,实际动手能力不够,因此对该课程进行一次课程设计是有必要的。 单片机课程设计既要让学生巩固课本学到的理论,还要让学生学习单片机硬件电路设计和用户程序设计,使所学的知识更深一层的理解,十进制加法计算器原理与硬软件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自己动手用计算机电路设计软件,编写和调试,最后仿真用户程序,来加深对单片机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单片机的兴趣,同时学习查阅资料、参考资料的方法。 关键词:单片机、计算器、AT89C51芯片、汇编语言、数码管、加减乘除

目录 摘要 (01) 引言 (01) 一、设计任务和要求............................. 1、1 设计要求 1、2 性能指标 1、3 设计方案的确定 二、单片机简要原理............................. 2、1 AT89C51的介绍 2、2 单片机最小系统 2、3 七段共阳极数码管 三、硬件设计................................... 3、1 键盘电路的设计 3、2 显示电路的设计 四、软件设计................................... 4、1 系统设计 4、2 显示电路的设计 五、调试与仿真................................. 5、1 Keil C51单片机软件开发系统 5、2 proteus的操作 六、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1 系统硬件电路图............................ 附录2 程序清单..................................

蒙特卡罗方法并行计算

Monte Carlo Methods in Parallel Computing Chuanyi Ding ding@https://www.360docs.net/doc/7c3151351.html, Eric Haskin haskin@https://www.360docs.net/doc/7c3151351.html, Copyright by UNM/ARC November 1995 Outline What Is Monte Carlo? Example 1 - Monte Carlo Integration To Estimate Pi Example 2 - Monte Carlo solutions of Poisson's Equation Example 3 - Monte Carlo Estimates of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General Remarks on Parallel Monte Carlo What is Monte Carlo? ? A powerful method that can be applied to otherwise intractable problems ? A game of chance devised so that the outcome from a large number of plays is the value of the quantity sought ?On computers random number generators let us play the game ?The game of chance can be a direct analog of the process being studied or artificial ?Different games can often be devised to solve the same problem ?The art of Monte Carlo is in devising a suitably efficient game.

微机课设简易计算器

微机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简易计算器仿真 学院(部)信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2011240401 学生姓名张静 学号33 12 月14 日至12 月27 日共2 周 指导教师(签字)吴向东宋蓓蓓

单片机十进制加法计算器设计 摘要 本设计是基于51系列的单片机进行的十进制计算器系统设计,可以完成计 算器的键盘输入,进行加、减、乘、除3位无符号数字的简单四则运算,并在LED上相应的显示结果。 软件方面从分析计算器功能、流程图设计,再到程序的编写进行系统设计。编程语言方面从程序总体设计以及高效性和功能性对C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计算器四则运算算法特别是乘法和除法运算的实现,最终选用全球编译效率最高的KEIL公司的μVision3软件,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并用proteus仿真。 引言 十进制加法计算器的原理与设计是单片机课程设计课题中的一个。在完成理论学习和必要的实验后,我们掌握了单片机的基本原理以及编程和各种基本功能的应用,但对单片机的硬件实际应用设计和单片机完整的用户程序设计还不清楚,实际动手能力不够,因此对该课程进行一次课程设计是有必要的。 单片机课程设计既要让学生巩固课本学到的理论,还要让学生学习单片机硬件电路设计和用户程序设计,使所学的知识更深一层的理解,十进制加法计算器原理与硬软件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自己动手用计算机电路设计软件,编写和调试,最后仿真用户程序,来加深对单片机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单片机的兴趣,同时学习查阅资料、参考资料的方法。 关键词:单片机、计算器、AT89C52芯片、汇编语言、数码管、加减乘除

高性能计算报告

高性能计算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X X 学号:XXXXXXXXXX 班号:116122 指导教师:郭明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第一题

1.编写console程序 2.由下图看出,电脑是双核CPU 3.多线程程序,利用windowsAPI函数创建线程

代码 #include"stdafx.h" #include #include"windows.h" usingnamespace std; DWORD WINAPI first(PVOID pParam) { for (int i = 0;i < 10;i++) { printf("1\n"); } return 0; } DWORD WINAPI second(PVOID pParam) { for (int i = 0;i < 10;i++) { printf("2\n"); } return 0; } int main(int argc, char * argv[]) { HANDLE hHandle_Calc[2]; hHandle_Calc[0] = CreateThread(NULL, 0, first, NULL, 0, NULL); hHandle_Calc[1] = CreateThread(NULL, 0, second, NULL, 0, NULL); WaitForMultipleObjects(2, hHandle_Calc, true, INFINITE);

} 第二题多线程实现计算e和π的乘积 代码 #include"stdafx.h" #include"windows.h" #define num_steps 2000000 #include usingnamespace std; //计算e DWORD WINAPI ThreadCalc_E(PVOID pParam)//计算e子函数{ double factorial = 1; int i = 1; double e = 1; for (;i

基于安卓的计算器的设计与实现

安卓应用程序设计 ——简易计算器的实现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课程名称 2016年6月日

1.系统需求分析 Android是以Linux为核心的手机操作平台,作为一款开放式的操作系统,随着Android 的快速发展,如今已允许开发者使用多种编程语言来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而不再是以前只能使用Java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的单一局面,因而受到众多开发者的欢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操作系统。计算器通过算法实行简单的数学计算从而提高了数学计算的效率,实现计算器的界面优化,使界面更加友好,操作更加方便。基于android的计算器的设计,系统具有良好的界面;必要的交互信息;简约美观的效果。使用人员能快捷简单地进行操作,即可单机按钮进行操作,即时准确地获得需要的计算的结果,充分降低了数字计算的难度和节约了时间。 2.系统概要设计 2.1计算器功能概要设计 根据需求,符合用户的实际要求,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计算器界面友好,方便使用,,具有基本的加、减、乘、除功能,能够判断用户输入运算数是否正确,支持小数运算,具有清除功能。 图2.1系统功能图 整个程序基于Android技术开发,除总体模块外主要分为输入模块、显示模块以及计算模块这三大部分。在整个系统中总体模块控制系统的生命周期,输入模块部分负责读取用户输入的数据,显示模块部分负责显示用户之前输入的数据以及显示最终的计算结果,计算模块部分负责进行数据的运算以及一些其他的功能。具体的说,总体模块的作用主要是生成应用程序的主类,控制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 输入模块主要描述了计算器键盘以及键盘的监听即主要负责读取用户的键盘输入以及 响应触屏的按键,需要监听手机动作以及用指针事件处理方法处理触屏的单击动作。同时提供了较为直观的键盘图形用户界面。 显示模块描述了计算器的显示区,即该区域用于显示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最终的计算结

ANSYS高性能并行计算

ANSYS高性能并行计算 作者:安世亚太雷先华 高性能并行计算主要概念 ·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分类 并行计算机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类:对称多处理共享存储并行机(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or)、分布式共享存储多处理机(DSM,Distributied Shared Memory)、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or)和计算机集群系统(Cluster)。 这四类并行计算机也正好反映了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前三类系统由于或多或少需要在CPU、内存、封装、互联、操作系统等方面进行定制,因而成本非常昂贵。最后一类,即计算机集群系统,由于几乎全采用商业化的非定制系统,具有极高的性能价格比,因而成为现代高性能并行计算的主流系统。它通过各种互联技术将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在一起,利用所有被连接系统的综合计算能力来处理大型计算问题,所以又通常被称为高性能计算集群。高性能并行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将问题分为若干部分,而相连的每台计算机(称为节点)均可同时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显著缩短解决整个问题所需的计算时间。 ·集群互联网络 计算机集群系统的互联网络大体上经历了从Ethernet到Giganet、Myrinet、Infiniband、SCI、Quadrics(Q-net)等发展历程,在“延时”和“带宽”两个最主要指标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下表即是常用的互联方式: ANSYS主要求解器的高性能并行计算特性

ANSYS系列CAE软件体系以功能齐全、多物理场耦合求解、以及协同仿真而著称于世。其核心是一系列面向各个方向应用的高级求解器,并行计算也主要是针对这些求解器而言。 ANSYS的主要求解器包括: Mechanical:隐式有限元方法结构力学求解器; CFX :全隐式耦合多重网格计算流体力学求解器; AUTODYN:显式有限元混合方法流固耦合高度非线性动力学求解器; LS-DYNA:显式有限元方法非线性结构动力学求解器; FEKO:有限元法、矩量法、高频近似方法相互混合的计算电磁学求解器; ·高性能并行计算的典型应用 现代CAE计算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系统级多体耦合计算和多物理场耦合计算,前者摒弃了以往只注重零部件级CAE仿真的传统,将整个对象的完整系统(如整机、整车)一次性纳入计算范畴;后者在以往只注重单一物理场分析(如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的基础上,将影响系统性能的所有物理因素一次性纳入计算范畴,考虑各物理因素综合起来对分析对象的影响。因此,可以说,高性能并行计算也是CAE的发展方向,因为它是大规模CAE 应用的基石。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需要高性能并行计算的典型CAE应用有: –飞机/火箭/导弹等大型对象整体结构静力、动力响应、碰撞、安全性分析,整体外流场分析,多天线系统电磁兼容性及高频波段RCS分析,全模型流体-结构-电磁耦合分析;–航空发动机多级转子/静子联合瞬态流动分析,流体-结构-热耦合分析; –大型运载火箭/导弹发射过程及弹道分析…… · ANSYS求解器对高性能并行计算的支持 作为大型商用CAE软件的领头雁,ANSYS在对高性能并行计算的支持方面也走在所有CAE软件的前列,其各个求解器对高性能并行系统的支持可用下表描述:

计算器制作

VB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 ——“简易计算器”教学设计 揭阳第一中学卢嘉圳 教学内容:利用所学知识制作Visual Basic程序“简易计算器” 教学目标:能熟练运用CommandButton控件及TextBox控件进行Visual Basic(以下简称VB)程序的设计,能熟练运用条件语句编写代码 教学重点:运用开发VB程序一般过程的思路来开发“简易计算器” 教学难点:分析得出实现“简易计算器”各运算功能的算法。 教材分析: 当我刚开始进行程序设计的教学时,便感觉比较难教。这是因为程序设计本身枯燥、严谨,较难理解,而且学生大多数都是初学者,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对于《程序设计实例》,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第四册,该书采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是VB,而学生是仅学过了一点点简单的QB编程之后就进入《程序设计实例》的学习的。 教材为我们总结了设计VB程序的一般步骤:创建用户界面;设置控件属性;编写事件程序代码;运行应用程序。我总结了一下,其实VB程序设计可分为设计用户界面及编写程序代码两个环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任务:让学生按照书上提示完成一个非常简单的VB程序——“计算器”(仅包含开方、平方、求绝对值功能)的制作。 目的:加强对CommandButton控件及TextBox控件的掌握,复习对开方、求绝对值函数的使用。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设计一个简易计算器,包含加、减、乘、除、开方、平方等运算。程序界面可参考下图。 具体功能为:在Text1中输入一个数值,然后单击代表运算符的按钮则运算结果会在text2中显示出来;比如在text1中输入一个2,然后按“+”按钮,再输入一个3按“-”按钮,再输入一个-4按“*”按钮,则实际为(2-3)*(-4);最后在text2中显示结果为4。

模拟计算器程序-课程设计

模拟计算器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本课程设计的课题是设计一个模拟计算器的程序,能够进行表达式的计算,并且表达式中可以包含Abs()和Sqrt()运算。在课程设计中,系统开发平台为Windows ,程序设计设计语言采用C++,程序运行平台为Windows 或*nix。本程序的关键就是表达式的分离和处理,在程序设计中,采用了将输入的中缀表达式转化为后缀表达式的方法,具有可靠的运行效率。本程序做到了对输入的表达式(表达式可以包含浮点数并且Abs()和Sqrt()中可以嵌套子表达式)进行判定表达式是否合法并且求出表达式的值的功能。经过一系列的调试运行,程序实现了设计目标,可以正确的处理用户输入的表达式,对海量级数据都能够通过计算机运算快速解决。 关键词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表达式运算;栈;中缀表达式;后缀表达式;字符串处理;表达式合法判定;

目录 1 引言 (3) 1.1课程设计目的 (3) 1.2课程设计内容 (3) 2 设计思路与方案 (4) 3 详细实现 (5) 3.1 表达式的合法判定 (5) 3.2 中缀表达式转化为后缀表达式 (5) 3.3 处理后缀表达式 (7) 3.4 表达式嵌套处理 (8) 4 运行环境与结果 (9) 4.1 运行环境 (9) 4.2 运行结果 (9) 5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1:模拟计算器源程序清单 (14)

1 引言 本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是传统计算器中,不能对表达式进行运算的问题,通过制作该计算器模拟程序,可以做到快速的求解表达式的值,并且能够判定用户输入的表达式是否合法。该模拟计算器的核心部分就在用户输入的中缀表达式的转化,程序中用到了“栈”的后进先出的基本性质。利用两个“栈”,一个“数据栈”,一个“运算符栈”来把中缀表达式转换成后缀表达式。最后利用后缀表达式来求解表达式的值。该算法的复杂度为O(n),能够高效、快速地求解表达式的值,提高用户的效率。 1.1课程设计目的 数据结构主要是研究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非数值计算程序设计问题中所出现的计算机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的学科。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一门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及人工智能等的重要基础,广泛的应用于信息学、系统工程等各种领域。学习数据结构是为了将实际问题中涉及的对象在计算机中表示出来并对它们进行处理。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模拟计算器程序主要利用了“栈”这种数据结构来把中缀表达式转化为后缀表达式,并且运用了递归的思想来解决Abs()和Sqrt()中嵌套表达式的问题,其中还有一些统计的思想来判定表达式是否合法的算法。 1.2课程设计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为计算器模拟程序,主要解决表达式计算的问题,实现分别按表达式处理的过程分解为几个子过程,详细的求解过程如下:1 用户输入表达式。 2 判定表达式是否合法。 3 把中缀表达式转化为后缀表达式。 4 求出后缀表达式的结果。 5 输出表达式的结果。通过设计该程序,从而做到方便的求出一个表达式的值,而不需要一步一步进行运算。

计算几何算法概览.

计算几何算法概览 [ 2001-03-23 ] 怒火之袍出处:放飞技术网 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很多原本十分繁琐的工作得以大幅度简化,但是也有一些在人们直观看来很容易的问题却需要拿出一套并不简单的通用解决方案,比如几何问题。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计算几何主要研究解决几何问题的算法。在现代工程和数学领域,计算几何在图形学、机器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统计等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一、引言 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很多原本十分繁琐的工作得以大幅度简化,但是也有一些在人们直观看来很容易的问题却需要拿出一套并不简单的通用解决方案,比如几何问题。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计算几何主要研究解决几何问题的算法。在现代工程和数学领域,计算几何在图形学、机器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统计等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计算几何常用的基本算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希望对您了解并应用计算几何的知识解决问题起到帮助。 二、目录 本文整理的计算几何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包括如下内容: 1.矢量的概念 2.矢量加减法 3.矢量叉积 4.折线段的拐向判断 5.判断点是否在线段上 6.判断两线段是否相交 7.判断线段和直线是否相交 8.判断矩形是否包含点 9.判断线段、折线、多边形是否在矩形中 10.判断矩形是否在矩形中 11.判断圆是否在矩形中 12.判断点是否在多边形中 13.判断线段是否在多边形内 14.判断折线是否在多边形内 15.判断多边形是否在多边形内 16.判断矩形是否在多边形内 17.判断圆是否在多边形内 18.判断点是否在圆内 19.判断线段、折线、矩形、多边形是否在圆内 20.判断圆是否在圆内

并行计算实验报告(高性能计算与网格技术)

高性能计算和网格技术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OpenMP和MPI编程姓名 学号 专业计算机系统结构 指导教师 助教 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论文提交日期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练习掌握OpenMP 和MPI 并行编程的知识和技巧。 1、熟悉OpenMP 和MPI 编程环境和工具的使用; 2、掌握并行程序编写的基本步骤; 3、了解并行程序调试和调优的技巧。 二、实验要求 1、独立完成实验内容; 2、了解并行算法的设计基础; 3、熟悉OpenMP和MPI的编程环境以及运行环境; 4、理解不同线程数,进程数对于加速比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 3.1、矩阵LU分解算法的设计: 参考文档sy6.doc所使用的并行算法: 在LU分解的过程中,主要的计算是利用主行i对其余各行j,(j>i)作初等行变换,各行计算之间没有数据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对矩阵A 按行划分来实现并行计算。考虑到在计算过程中处理器之间的负载均衡,对A采用行交叉划分:设处理器个数为p,矩阵A的阶数为n,??p =,对矩阵A行交叉划分后,编号为i(i=0,1,…,p-1)的处理器存有m/ n A的第i, i+p,…, i+(m-1)p行。然后依次以第0,1,…,n-1行作为主行,将

其广播给所有处理器,各处理器利用主行对其部分行向量做行变换,这实际上是各处理器轮流选出主行并广播。若以编号为my_rank的处理器的第i行元素作为主行,并将它广播给所有处理器,则编号大于等于my_rank的处理器利用主行元素对其第i+1,…,m-1行数据做行变换,其它处理器利用主行元素对其第i,…,m-1行数据做行变换。 根据上述算法原理用代码表示如下(关键代码): for(k = 0;kthread_id; //线程ID int myk = my_data->K_number; //外层循环计数K float mychushu = my_data->chushu; //对角线的值 int s, e; int i, j; s = (N-myk-1) * myid / THREADS_NUM; //确定起始循环的行数的相对位置 e = (N-myk-1) * (myid + 1) / THREADS_NUM;//确定终止循环的行数的相对位置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48—5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运算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两步的式题运算。 2、能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尝试运用 师:开学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学习计算,下面这些题,哪些你一眼能看出来答案的,直接说的得数。 1、初步尝试 90+56= 45×99≈ 87546—3469= 42×30= 2102÷30≈ 43×365= 师:最后两道看来有困难,列竖式算算。 师:先不报答案,要你自己检验做的对不对,你准备怎么样?试一试用计算器来验算,你们会吗? 师:谁愿意带上你的竖式计算上来展示意下,向大家演示一下你用计算器验算的过程可以吗?(鼓励和表扬) 师:看来,大家还真的会用计算器!想不想“再显身手”? 2、再次尝试:探索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 ①546×28-4276 ②2940 ÷28+763 ③15021-87×99 ④25120÷(449-289) (1)这4题与上面4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2)交流操作方法。 (3)你有没有感觉到这4道题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 (4)用计算器计算③、④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

(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依次输入,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③④可以“记住过程得数”,③还可以倒减等) (5)介绍用存储键计算,尝试用“MR键”计算③④题。 二、解决生活问题 师:通过这几道题计算,你感觉计算器怎么样?你们喜欢用计算器吗?下面我们就发挥计算器的作用,用它来完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1、出示:一个水龙头滴水的动态画面。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白白流掉了。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每桶约重15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你家每月用几桶水?算算这些水够你家用几个月?大约合多少年? 师:目前我国西南大旱,一些地区粮食因为缺水绝收。云南山区的孩子们喝脏水解渴。联系我们刚才的这些计算数据,你想到什么? 三、探索计算规律: 师:既然人们发明了这么好的计算器,我们就应该更好地运用它。让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探索计算的规律好不好? 1、找出规律后再填写每组的后2题得数,并用计算器检验。 19+9×9= 118+98×9= 1117+987×9= 11116+9876×9= 111115+98765×9=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按这样一种规律写下去,下一题该是什么样的? 2、自己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 111…1222…2÷333…34= 2001个1 2001个2 2000个3

ACM 计算几何 最小圆覆盖算法

平面上有n个点,给定n个点的坐标,试找一个半径最小的圆,将n 个点全部包围,点可以在圆上。 1. 在点集中任取3点A,B,C。 2. 作一个包含A,B,C三点的最小圆,圆周可能通过这3点,也可能只通过其中两点,但包含第3点.后一种情况圆周上的两点一定是位于圆的一条直径的两端。 3. 在点集中找出距离第2步所建圆圆心最远的D点,若D点已在圆内或圆周上,则该圆即为所求的圆,算法结束.则,执行第4步。 4. 在A,B,C,D中选3个点,使由它们生成的一个包含这4个点的圆为最小,这3 点成为新的A,B,C,返回执行第2步。若在第4步生成的圆的圆周只通过A,B,C,D 中的两点,则圆周上的两点取成新的A 和B,从另两点中任取一点作为新的C。 程序设计题解上的解题报告: 对于一个给定的点集A,记MinCircle(A)为点集A的最小外接圆,显然,对于所有的点集情况A,MinCircle(A)都是存在且惟一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A为空集时,MinCircle(A)为空集,当A={a}时,MinCircle(A)圆心坐标为a,半径为0;显然,MinCircle(A)可以有A 边界上最多三个点确定(当点集A中点的个数大于1时,有可能两个点确定了MinCircle(A)),也就是说存在着一个点集B,|B|<=3 且B 包含与A,有MinCircle(B)=MinCircle(A).所以,如果a不属于B,则MinCircle(A-{a})=MinCircle(A);如果MinCircle(A-{a})不等于

MinCircle(A),则a属于B。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空集R开始,不断的把题目中给定的点集中的点加入R,同时维护R的外接圆最小,这样就可以得到解决该题的算法。 不断添加圆,维护最小圆。如果添加的点i在圆内,不动,否则: 问题转化为求1~I的最小圆:求出1与I的最小圆,并且扫描j=2~I-1,维护(1)+(i)+(2~j)的最小圆,如果找到J不在最小圆内,问题转化为:求(1~J)+(i)的最小圆。求出I与J的最小圆,继续扫描K=1~j-1,找到第一个不在最小圆内的,求出I J K三者交点即可,此时找到了(1~j)+(i)的最小圆,可以回到上一步(三点定一圆,所以1~J-1一定都在求出的最小圆上)。 实际上利用了这么个定理: 若I不在1~I-1的最小圆上,则I在1~I的最小圆上。 若J不在(i)+(1~j-1)的最小圆上,则j在(i)+(1~J)的最小圆上。 证明可以考虑这么做:最小圆必定是可以通过不断放大半径,直到所有以任意点为圆心,半径为半径的圆存在交点,此时的半径就是最小圆。所以上述定理可以通过这个思想得到。 这个做法复杂度是O(n)的,当加入圆的顺序随机时,因为三点定一圆,所以不在圆内概率是3/i,求出期望可得是On.

高性能计算和并行算法-计算物理课件

第十章高性能计算和并行算法

§10.1 引言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在日新月异地增长,计算机的市场价格却不断地下降。 当前的计算机技术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物理问题计算的需要。 高性能计算机是一个所有最先进的硬件,软件,网络和算法的综合概念,“高性能”的标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高性能计算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单处理器的最大计算速度,存贮器访问速度和内部处理器通讯速度,多处理器系统稳定性,计算能力与价格比,以及整机性能等。

传统的计算机是冯.纽曼(Von Newmann)计算机,它是由中央处理器、内存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构成。 为了要超越这个冯.纽曼“瓶颈”,人们发展了两种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应用原则。一个是并行算法(parallelism),另一个是流水线技术(pipelining)。 由于高性能计算机与当前能够应用的新计算技术相关联,因而它与并行算法和流水线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10. 2并行计算机和并行算法 并行计算机是由多个处理器组成,并能够高速、高效率地进行复杂问题计算的计算机系统。 串行计算机是指只有单个处理器,顺序执行计算程序的计算机,也称为顺序计算机。 并行计算作为计算机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已经带来单机计算能力的巨大改进。 并行计算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执行多条指令,或处理多个数据的计算。并行计算机是并行计算的载体。

为什么要采用并行计算呢? z并行计算可以大大加快运算速度,即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计算量,或解决原来根本不能计算的非常复杂的问题。 z提高传统的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一方面受到物理上光速极限和量子效应的限制,另一方面计算机器件产品和材料的生产受到加工工艺的限制,其尺寸不可能做得无限小。因此我们只能转向并行算法。

蒙特卡罗方法的计算程序

关于蒙特卡罗方法的计算程序已经有很多,如:EGS4、FLUKA、ETRAN、ITS、MCNP、GEANT 等。这些程序大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花费了几百人年的工作量。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发行的GEANT主要用于高能物理探测器响应和粒子径迹的模拟外,其它程序都深入到低能领域,并被广泛应用。就电子和光子输运的模拟而言,这些程序可被分为两个系列:1.EGS4、FLUKA、GRANT 2.ETRAN、ITS、MCNP 这两个系列的区别在于:对于电子输运过程的模拟根据不同的理论采用了不同的算法。EGS4和ETRAN分别为两个系列的基础,其它程序都采用了它们的核心算法。 ETRAN(for Electron Transport)由美国国家标准局辐射研究中心开发,主要模拟光子和电子,能量范围可从1KeV到1GeV。 ITS(The integrated TIGER Series of Coupled Electron/Photon Monte Carlo Transport Codes )是由美国圣地亚哥(Sandia)国家实验室在ETRAN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模拟计算程序,包括TIGER 、CYLTRAN 、ACCEPT等,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几何模型的不同。TIGER研究的是一维多层的问题,CYLTRAN研究的是粒子在圆柱形介质中的输运问题,ACCEPT是解决粒子在三维空间输运的通用程序。 NCNP(Monte Carlo Neutron and Photo Transport Code)由美国橡树林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开发的一套模拟中子、光子和电子在物质中输运过程的通用MC 计算程序,在它早期的版本中并不包含对电子输运过程的模拟,只模拟中子和光子,较新的版本(如MCNP4A)则引进了ETRAN,加入了对电子的模拟。 FLUKA 是一个可以模拟包括中子、电子、光子和质子等30余种粒子的大型MC计算程序,它把EGS4容纳进来以完成对光子和电子输运过程的模拟,并且对低能电子的输运算法进行了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