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制作步骤

天气预报制作步骤
天气预报制作步骤

天气预报制作步骤:

剖析:结构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总共制作了6个合成,其中是“天气预报片头”是最终合成,“闪电”、“文字”、“旋转地球”是嵌套在其下的合成,而“附文字元件”、“文字分层图层”又嵌套在“文字”层下面。从而构成了一级合成1个、二级合成3个、三级合成2个这样的结构。

三级合成:

1、“文字分层图层”合成,共6s;

文字逐个出现,先后次序为“报”、“预”、“气”、“天”;选择imported as: cropped layer,分别导入四个文字图层。(1)0s—1s,“报”字出现,对position做关键帧动画。

(2)13帧—1s13帧,“预”字出现;

(3)1s—2s,“气”字出现;

(4)1s13帧—2s13帧,“天”字出现。

2、“附文字元件”合成,共6s;

五个白色小方块,逐个出现并放大,缩小变化。利用固态层来做。(三个网格大小)

(1)新建固态层,白色。利用遮罩将其缩小至三个网格大小,羽化值设为10。

(2)对Mask Expansion(scale)做关键帧动画。0帧时,0;20帧时,9;1s20帧时,0;

(3)再复制四层,分别在时间线上向后拉动,让五个层分布排列。

二级合成:

3、“闪电”合成,共4s;

共4个闪电,第一次从中间生长,第二、三次从右上角生长,第四次,从左上角生长。

(1)建立一个闪电

①新建固态层,黑色。时间缩短为1s

②添加Effect/Generate/Advancing Lighting,调整参数:Origin的Y轴值向上拉动,Core Setting中Radius设为1.2,Glow Setting中Radius设为15,Decay的值设为0.3。勾选Decay Main Core选项。

③对Decay做关键帧动画,0帧时,设为50,13帧时,设为0.3,1s时,设为50。则建立了闪电的动画。

(2)复制一层,旋转层的方向为0X+50,并适当修改闪电形状;将其放至时间线1-2s范围。

(3)再复制一层,旋转层的方向为0X+40,并适当修改闪电形状;将其放至时间线1s12帧-2s12帧范围。放置合适位置。

(4)再复制一层,旋转层的方向为0X+-30,拉长时间长度,并适当修改闪电形状;将其放至时间线2s12帧-4s 范围。放置合适位置。

4、“旋转地球”合成,共7s;

(1)导入“地球地图”图片,

(2)执行Effect/Perspective /CC Sphere,调整Light Height的高度为较大。

(3)对地球的CC Sphere 特效下,Rotation Y做关键帧动画,0s时,为0X+0,7s时,为3X+0;

5、“文字”合成,其中嵌套着两个三级合成。

(1)文字背景噪波。

①新建白色固态层,做一较大的遮罩MASK1,添加Effect/Noise&Grain/ Fractal Noise,修改参数Fractal Type为Basic,Noise为Block,Contrast为100,Scale为750,让其产生动画,则对Evolution做关键帧动画,0帧时,设为0X+0,3s时,为2X+0。设置MASK1的羽化值为200。(难点)

再做一个只能遮盖文字的遮罩MASK2,设置MASK2的mode为subtract;

(2)英文文字Weather Forecast制作。

①新建文字层,输入文字,设置字体和大小。2s时,移至外面,对其做Position动画,记录此时关键帧,2s10帧时,移入合适位置。

②添加发光从而模糊效果。Effect/Stylize/ Glow。

(3)再将上两个三级合成,拉入到此合成窗口。

一级合成:

(1)第五层为背景云层。对其位置做动画,从左侧运动至右侧。

加入Effect/Color Correction / Levels,对Histogram做关键帧动面。0帧时,将输出端右侧的小三角向中间移动,4s时,将小三角移至右侧。

(2)第四层为“旋转地球”合成。将合成拉入时间线的1s-8s。

再添加一个渐渐出现的效果,对不透明度做关键帧动画。1s时,Opacity设为0,8s时,Opacity设为100;(3)第三层为一黑色遮罩

①添加一黑色固态层

②根据合成窗口大小,画一个矩形遮罩,将其mode设为subtract,调;整羽化值为350

③添加Effect/Generate/ 4-color gradient,并调整其point,

(4)第二层为“文字”合成。

(5)第一层为“闪电”合成。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教材简析】 聚焦部分提出“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更好地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气预报,知道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并将获得的天气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教科书第58页中的班级记录表需要教师用大白纸记录。第二个活动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教科书第59页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天气预报制作的五个过程。第一步是数据收集,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第二步是数值天气预报,位于气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数值天气预报,为气象员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提供参考;第三步是气象员做出预报,气象员综合分析最新的观测资料,结合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结果,并考虑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做出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第四步是天气会商,天气预报在发布之前会经过预报员的讨论,天气会商的结果由首席气象预报员签发。第五步是发布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制作完成之后,通过电视、广播等向社会发布和传播。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体会到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气象员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研讨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小组对梳理和提炼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汇报,并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讨。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中出示的相关资料说一说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比如即将要去出差,然后出示某地的天气预报,让学生交流出差时应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持续的关心天气,并对此保持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将近一个月《天气》单元的学习,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后,对了解天气预报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上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板书课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记录的都是已经发生的,那未来的天气状况能预测吗?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科学探索 获得天气预报的渠道天气预报可以使我们预知未来一两天或近期的天 气变化,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都是十分重要 的,天气预报可以让人们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早做好 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 的危害。 问题:你从哪些渠道收看、收听过天气预报? 获得天气预报的渠道: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 报纸、打电话等。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 报。 学生回答:电 视、手机等等 通过这一部分的 学习,让学生知 道获得天气预报 的渠道有哪些。 科学探索 填写天气预报信息了解我们所知道的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将获 得的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 学生交流讨论 填写天气预报 信息 了解天气预报包 含的信息,是让 学生经过观察天 气预报,了解知 道的天气预报中 所包含的信息, 并将获得的信息 填写在班级记录 表中。

科学探索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 并发布。 制作天气预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收集。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卫星、雷达、 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观 测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2)数值天气预报。位于气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 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数值天气预 报,为气象员预测未来定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提供参 考。 (3)气象员做出预报。气象员综合分析最新的卫 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数据,结合 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结果,并考虑当地 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做出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4)天气会商。数值天气预报并不完美,需要进行 一定的人工修正。一般天气预报在发布之前会经过 预报员的讨论,这称作天气会商。天气会商的结果 由首席气象预报员签发。 (5)发布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制作完成之后,通过 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公共显示屏等向社会发 布和传播。 播放视频《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 观看视频 了解天气预报的 制作过程。 对天气预报制作 过程加深。 交流研讨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在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我们在查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只需通过点击应用、 查看网页等方式,非常简单。殊不知天气预报制作 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气象员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 动。 学生交流讨论 回答五个步骤 引导学生结合教 科书中出示的相 关资料说一说制 作天气预报的过 程。 交流研讨天气预报可以给我们什么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 什么重要意义?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交流天气预报和信息对我

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

附件1 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 (试行) 本办法适用于检验单站和区域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包括指导预报和公众预报。 一、检验的区域范围 预报责任区内的所有预报地点和预报区域。 二、检验内容 1、降水预报 降水分级检验:将降水量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和小雪、中雪、大雪、暴雪10个等级(见表1),检验各级降水、一般性降水[小雨(雪)至大雨(雪)]和暴雨(雪)以上(暴雨至特大暴雨和暴雪)预报情况。 累加降水量级检验:检验对≥0.1mm、≥10.0mm、≥25.0mm、≥50.0mm降水的预报情况。 晴雨(雪)检验:对有降水、无降水两种类别进行检验。 表1:降水等级划分表 湿雪量值达≥10.0毫米时,不作为“暴雪”处理。若“雨夹雪”(雨和雪同时下)24小时的总量值达≥10.0毫米且雪深南方达≥5厘米,北方达≥10厘米时才算暴雪。 2、温度预报

最高、最低气温和定时气温预报误差。 3、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 冰雹、雷暴、冻雨、霜冻、雾(雾、浓雾、强浓雾)、强降雪(中雪、大雪、暴雪)、强降雨(暴雨或大雨以上等级)、沙尘天气(沙尘暴、强沙尘暴)、大风(≥6级、≥8级、≥10级、≥12级)、高温(≥37℃、≥40℃)、强降温(≥8℃、≥12℃)等11类23项灾害性天气预报检验。 灾害性天气标准参照《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业务暂行规定》。 对于强降水落区预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6省(区)评定大雨以上等级(含大雨)落区预报,其余省(区、市)评定暴雨以上等级(含暴雨)落区预报。 各级气象台另外需要检验的预报项目由各省气象局根据所属气象台实际情况确定,并向中国气象局备案。 三、检验方法 1、降水预报 对降水分级检验和累加降水量级检验, TS 评分: %100?++=k k k k k NC NB NA NA TS 技巧评分: ' =k k k -T S TS SS 漏报率: k k k k NC NA NC PO += ?100% 空报率: k k k k NB NA NB FAR += ?100% 式中NA k 为预报正确站(次)数、NB k 为空报站(次)数、NC k 为漏报站(次)数,见表2,TS ′为数值预报或上级指导预报的 TS 评分。 表2:降水预报检验分类表

短期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 一、气旋1、锋区:锋区及其附近地转风涡度平流和热成风涡度平流一般都较强,气旋常发生在锋区的下方。(52页)2、空中槽:气旋通常发生、发展在西风带中东移的空中槽前部的下方。因为这种空中槽的前部通常有水平质量辐散,而使下方产生动力减压。(52页)3、冷暖空气:在空中槽前下方有暖平流的地方,地面气旋生成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气旋生成后,后部如果有冷空气侵入,气旋就会发展,否则,一般就不发展。 二江淮气旋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生命史在12小时以上,具有明显的冷暖锋结构的低值系统称为江淮气旋(53页)。 1、江淮气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生频率以春季最高,秋冬季最少。 2、移动路径:(54页)有两条,偏北路径从淮河上游出发,经洪泽湖向东入海;偏南路径从洞庭湖出发经黄山北部、晼中平原到江苏南部沿海,过长江口入海。 3、天气分布:(55页)江淮气旋发展时,可以产生大风、暴雨和雷暴天气。(1)在两湖盆地生成的气旋,到达宁沪杭地区,几乎每次都要出现底云和降水;(2)在长江以北发生的气旋,宁沪杭地区处于暖区内,云系变化较大,一般多中云。有时江南较强的暖高压脊北抬,甚至出现多云天气。但

一旦冷锋过境后,随之出现低碎云,并伴有降水天气;(3)夏季在淮河流域发生的气旋,每当冷锋过境时,多数会出现对流云和雷阵雨天气;(4)当气旋发生位置偏西(中南地区),移向偏东,空中切变线明显时,雨区移动与气旋中心移向一致。 4、江淮气旋发生的形势:(56页)(1)500Hpa图上,江淮气旋发生初期,通常在25-40°N、95-110°E之间有一条槽线,105-120°E的低纬地区,一般存在一支较强的中空西南风急流;(2)700Hpa和850Hpa图上,长江上游地区有一条东西向的切变线,并原先就有一个低涡或低压环流,也存在一支很强的地孔西南风急流;(3)地面:静止锋上波动发展成气旋,冷风进入倒槽暖锋锋生形成气旋,倒槽内锋生形成气旋。 5、江淮气旋的预报:(61页)(1)气旋发生前24小时,地面气压场大多为“东高西低”形式;(2)高空500Hpa通常有低槽自高原向东移动,700Hpa和850Hpa图上,长江中上游地区有一条东西向切变线,低涡自西向东移动,暖式切变北抬;(3)地面图上雨区和负变压区从西南地区向长江中下游扩展,江淮气旋总是先有降水,然后出气旋。 三、西南涡的预报(62页) 西南涡是副热带的天气系统,是我国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特殊地形影响下,在700Hpa和850Hpa低层中所形成的具有

教科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聚焦部分提出“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更好地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气预报,知道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并将获得的天气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教科书第58页中的班级记录表需要教师用大白纸记录。第二个活动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教科书第59页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天气预报制作的五个过程。第一步是数据收集,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第二步是数值天气预报,位于气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数值天气预报,为气象员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提供参考;第三步是气象员做出预报,气象员综合分析最新的观测资料,结合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结果,并考虑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做出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第四步是天气会商,天气预报在发布之前会经过预报员的讨论,天气会商的结果由首席气象预报员签发。第五步是发布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制作完成之后,通过电视、广播等向社会发布和传播。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体会到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气象员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研讨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小组对梳理和提炼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汇报,并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讨。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中出示的相关资料说一说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比如即将要去出差,然后出示某地的天气预报,让学生交流出差时应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持续的关心天气,并对此保持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将近一个月《天气》单元的学习,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后,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是陌生的,相关内容的学习使他们能了解真实的、最新的天气预报系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们更加精确地观测和预报天气。

《天气预报》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天气预报》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天气的两个特点; 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能够观测到我们当时的天气情况,可是我们想知道未来的天气状况要怎么办呢? 新课讲解: 一、怎样看天气 神舟六号就带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国人民的骄傲顺利地升上太空。 就在那一天的早上,神舟六号差点不能升空,你知道是因为什么吗? 答:天气,因为那天下雪了如果雪再大一点恐怕就飞不上了。 1、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谈一谈)

2、你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 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拔气象预报电话,查互联网。 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 通过气象观测,自己制作天气预报。 3、展示书本上关于上海的天气预报(上海明天阴到多云,有时有小雨,降水概率15%,偏南风3级,15℃~23℃)。从中你知道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你知道他们的含 义吗? 二、天气的用语 介绍各种天气用语的含义及符号。 答:一般天气预报包含了五个要素:云量、降水量、降水概率、风向风速以及气温。 三、小知识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公元前65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云的样子来预测天气。公元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有进行天气预报的纪录。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人们观察到晚霞之后往往有好天气。这样的观察积累多了形成了天气谚语。不过许多这些谚语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比如气压表)来测量天气状态,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做天气预报。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快速地将数据传递到远处。1837年电报被发明后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人类对大气过程的了解也越来越明确。1970年代数字天气预测随电脑硬件发展出现并且发展迅速,今天成为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式。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小学科学教案三年级《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聚焦部分提出“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更好地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气预报,知道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并将获得的天气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教科书第58页中的班级记录表需要教师用大白纸记录。第二个活动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教科书第59页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天气预报制作的五个过程。第一步是数据收集,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第二步是数值天气预报,位于气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数值天气预报,为气象员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提供参考;第三步是气象员做出预报,气象员综合分析最新的观测资料,结合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结果,并考虑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做出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第四步是天气会商,天气预报在发布之前会经过预报员的讨论,天气会商的结果由首席气象预报员签发。第五步是发布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制作完成之后,通过电视、广播等向社会发布和传播。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体会到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气象员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研讨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小组对梳理和提炼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汇报,并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讨。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中出示的相关资料说一说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比如即将要去出差,然后出示某地的天气预报,让学生交流出差时应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持续的关心天气,并对此保持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将近一个月《天气》单元的学习,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

短期天气预报常用资料和图表

短期天气预报常用资料和图表 资料 地面气象资料 这些资料按一定的格式填写在天气图上,而成为地面天气图。主要的项目有:气温、气压、风、露点、当前天气、过去天气、雨量等。 高空气象资料 见“高空天气图”。 本地气象资料 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都是由国家气候观象台和国家基本站测量得到的。从这些资料中无法得到预报区域的气象实况,因此,还需要有直接为预报服务的本地气象资料。相对来说,这些资料项目较少,精度要求低,这些资料一般由四类、五类站(气候站)观测提供。目前,每个县至少有一个这样的气象资料观测站。 这类资料主要有:气温、气压、风、云量、云状、湿度(相对湿度、水汽压、湿球温度)、露点、日照、最高最低气温、降雨量等,每天根据预报的需要进行3-5次观测,另外还配有记录气温、气压、雨量等要素连续变化的自记仪器。 实时气象资料 雨量: 雷电: 天气图 地面天气图 由地面气象观察资料填绘而成的天气图称为地面天气图。每天有常规地面天气图四张,观测资料的时间是北京时间02时、08时、14时和20时。另外,还有四张国内区域补充图,时间是05时、11时、17时和23时。 高空天气图 由气象探空资料填绘而成的天气图称为高空天气图。高空天气图是等压面图。根据气压的不同,有500百帕高空图、100百帕高空图等种类。目前,一般台站通常使用850百帕、700百帕和500百帕三层高空天气图,在作天气趋势分析时,有时也用300百帕、200百帕乃至100百帕的高空天气图。 高空天气图每天只有两个时次:北京时间08点和20点。

常用传真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 日本传真图 在短期天气预报中常用的有24小时、36小时的数值预报产品,主要有以下图 次: 08时起始场: 20时起始场除以上各图外,还有96-192小时的中期预报图(54k)可供分析天气趋势时参考。 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 MWF)传真图 目前有24-144小时地面气压场、850百帕温度场和500百帕高度场的传真图。卫星云图 静止卫星云图 静止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云图是目前各国和各级台站在短期预报中使用最多的云图。虽然其分辨率低(卫星正下方2.5km/点),但由于 红外云图 可见光云图 水汽图 极轨卫星云图 其它 雷达回波图

XX市气象局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模拟试卷(三)答案

XX市气象局天气预报技能竞赛 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模拟试卷(三) (闭卷形式考试,120分钟内完成) 1.气象业务是指气象及与之相关的领域从()、传输存储、加工处理到应用服务的全过程。 (信息采集) 2.《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试行)》适用于检验单站和区域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包括对()和公众预报的检验。 (指导预报) 3.国家气象中心每次热带气旋指导报必须在正点后45分钟内发出,进入24小时警戒线后,应争取在正点后()分钟内发出。 (30) 4.精细天气预报的“精”,是指天气预报要精确,准确率要高,是开展精细天气预报的前提和条件。精细天气预报的“细”,是指气象要素和气象及相关灾害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以及强度、量级的细化程度,是精细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 5.气象及相关灾害预警信息必须在告知公众之前报告()和有关部门,并做好防灾减灾决策服务工作。 (政府) 6.自2006年4月1日6:00(北京时)起,全国县级以上城镇天气预报在目前传输72小时预报的基础上,增加传输()小时预报。 (96、120) 7.经济和社会越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气象工作在()、趋利避害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 (防灾减灾) 8.强沙尘暴指大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

米的天气现象。 (小于500) 9.根据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布设计划,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沿长江、黄河、淮河和珠江流域布设S波段10厘米雷达,而内陆地区布()厘米雷达。 (5) 10.各级气象台站的热带气旋预(警)报服务责任区与气象服务的责任区一致。海洋、地区气象台负责本地区陆上和近海海域。该近海海域一般指从海岸向外延伸()公里以内的海域。 (200) 11.简化涡度方程d(f+ζ)/dt=0表明在水平无辐散大气中,()是守恒的。 (绝对涡度) 12.锋面位于()的地方,但是有气旋性切变处不一定有锋。 (气旋性曲率最大) 13.流域面雨量检验,全国统一采用()和模糊评分两种检验方法。(误差检验) 14.在雷达硬件定标正确的情况下,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数据质量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地物杂波、距离折叠、()。 (速度模糊) 15.超级单体风暴是指()。 (具有特殊结构特征的特强对流风暴,它仅含一个对流单体) 16.《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气象事业是科技型、()的社会公益事业。 (基础性) 17.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持续发展) 18.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 ),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

三年级科学上册天气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天气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科 版 【教材简析】 聚焦部分提出“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是 如何制作出来的,更好地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气预报,知道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并将获得的天气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教科书第58页中的班级记录表需要教师用大白纸记录。第二个活动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教科书第59页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天气预报制作的五个过程。第一步是数据收集,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第二步是数值天气预报,位于气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数值天气预报,为气象员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提供参考;第三步是气象员做出预报,气象员综合分析最新的观测资料,结合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结果,并考虑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做出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第四步是天气会商,天气预报在发布之前会经过预报员的讨论,天气会商的结果由首席气象预报员签发。第五步是发布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制作完成之后,通过电视、广播等向社会发布和传播。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体会到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气象员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研讨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小组对梳理和提炼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汇报,并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讨。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中出示的相关资料说一说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比如即将要去出差,然后出示某地的天气预报,让学生交流出差时应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持续的关心天气,并对此保持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将近一个月《天气》单元的学习,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后,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是陌生的,相关内容的学习使他们能了解真实的、最新的天气预报系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们更加精确地观测和预报天气。 【教学目标】

天气预报的制作与基础知识

天气预报的制作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首先,是各种气象资料的收集。每日同一时间,各地气象站将地面常规观测的温、压、湿、风等气象信息,高空探测网也将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变化信息传递过来,再加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收集到的资料,它们被电传到国家气象中心,作为天气预报员制作预报的“原材料”。 建立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气象台站掌握当地天气实况,索取气象资料的主要手段。在我国,从平原到山区,从沙漠到海岛,已经建立起了数千个气象台站,我省有123个。把全国这些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收集在一起,就可以了解中国范围内的天气、气候状况。 ?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蒸发、日照、雪深、地温、冻土、电线结冻等。 气象气球 ?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球皮,充以氢气、氮气等比空气轻的气体,能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观测平台。气球的大小和制作材料由它们的用途来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测风气球 ?(1)测风气球气象上称小球,用橡胶制作,球皮重约30克,主要用于经纬仪测风或边界层探空,最大升空高度在10-15公里。 (2)探空气球用橡胶或氯丁乳胶制作,球皮重0.8─2.0千克,携带1千克仪器升速为5─6米/秒,最大升空高度可达30公里。是日常高空观测使用的气球。 其次,是制作天气图。人们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和符号把收到的同一时间各地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一张图上,这种图就叫天气图。天气图就好像医生给病人拍的X光片,它反映出各地天气情况。经过特殊训练的预报员对天气图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一些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资料等,可以初步了解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 第三,是分析天气图。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运用一些气象学理论和预报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对天气形势进行分析。首先是作出天气形势预报,如24小时内是否会有降水,然后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具体天气预报,如降水的地点及多少。 地面实况图分析 高空实况图分析(500hpa) 第四,是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根据大气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的方程组,预报未来天气,这种方法被称为数值天气预报。它已逐渐成为天气预报的基础。国家气象中心拥有全国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运用这种计算能力为每秒数千亿次的计算机,未来天气很快就被“算”出来。 第五,是进行天气会商。天气预报的方法很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这么多方法做出来的预报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根据最新资料进行“会诊”。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练习试题)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练习 1填空题。 (1)对各种天气现象在未来某些时段的变化进行预报的活动称为。 (2)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观测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2判断题。 (1)天气预报是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2)天气预报能完全准确预示即将到来的天气。() (3)某城市一日的天气预报为:多云转小雨,18~29 C ,降水概率80%,这一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3选择题。 (1)天气预报不包括下列中的()。 A.气温预报 B.气象灾害预报 C.地震预报 (2)下图是气象卫星拍摄到的卫星云图,从图中看,A地区即将面临()。 A.台风 B.地震 C.火山爆发 (3)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 ①阴晴②风③气温④降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4)关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数据收集一数值天气预报一气象员做出预报一天气会商一发布天气预报 B.数据收集一天气会商数值天气预报一气象员做出预报一发布天气顸报

C.天气会商一数据收集一数值天气预报一气象员做出预报一发布天气预报 (5)“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C,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和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影响()。 A.交通运输 B.人们生活 C.农业生产 4探究题。 阅读以下气象台对某市10月25日~31日的气象预报,回答问题。 (1)未来七天,该市的主要天气形势是。 (2)未来七天,温差最大的是10月日。 培优训练 12月26日12时10分,杭州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中午到上半夜该市阴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请有关方面注意防范持续降雨和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小流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阅读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出现这样的预警信息,应尽可能不要外出 B.天气状况会与一些自然灾害相联系 C.不良天气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教案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完整word版)短期天气预报试题库(天气预报)概要

《短期天气预报》试题库 一、填空题 1. 目前天气预报的主要技术方法有,, ,,, 。 【知识点】1.2 【难易度】C 【答案】:天气图方法(天气学方法),数值天气预报,统计学方法,预报专家系统,临近预报,单站预报。 2. 根据运动学方法,高空槽沿方向移动,高压脊沿方向移动。【知识点】2.2 【难易度】C 【答案】:变高梯度,变高升度 3. 在稳定的大气层结下,上升运动会使地面,它不利于的发展。【知识点】2.5 【难易度】B 【答案】:加压;气旋 4. 在高空图上判断冷暖平流的强弱,应分析,, 。

【知识点】2.4 【难易度】B 【答案】:温度梯度;风速大小;风与等温线的交角 5. 分析判断锋面的移动,常用、、,还考虑和对锋面移动的影响。 【知识点】3.1 【难易度】B 【答案】:外推法,变压法,引导气流法,地面气压场,地形 6. 辐射雾形成的条件是、、。 【知识点】6.3 【难易度】C 【答案】:湿度大、晴空、微风 7. 影响地面气温变化的因子主要是和。 【知识点】5.2 【难易度】B 【答案】:温度平流,非绝热加热。 8. 形成云和雾的相同点是大气中都发生和过程。 【知识点】6.2#7.1 【难易度】B

【答案】:冷却;增湿。 9. 在我国东部地区地面气压场呈或是偏南大风的主要形势,大风多出现在地面和空中的地区。 【知识点】4.1 【难易度】A 【答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流场近于一致。 10. 影响锋生锋消的主要因子是、和。【知识点】3.1 【难易度】B 【答案】:水平气流辐合辐散;空气垂直运动;非绝热加热。 11. 影响空中能见度的因子除云和降水外还有、和。【知识点】6.1#6.5 【难易度】B 【答案】:霾,浮尘,吹雪。 12. 对流性天气的形成条件常有、、、。 【知识点】9.1 【难易度】B 【答案】:大气层结不稳定,丰富的水汽,触发机制;抬升运动。

天气预报的制作与 基础知识.doc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首先,是各种气象资料的收集。每日同一时间,各地气象站将地面常规观测的温、 压、湿、风等气象信息,高空探测网也将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变化信息传递过来,再加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收集到的资料,它们被电传到国家气象中心,作为天气预报员制作预报的“原材料”。 建立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气象台站掌握当地天气实况,索取气象资料的主要手段。在我国,从平原到山区,从沙漠到海岛,已经建立起了数千个气象台站,我省有123个。把全国这些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收集在一起,就可以了解中国范围内的天气、气候状况。 .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示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意发、日照、雪深、地温、冻土、电线结冻等。 气象气球 ?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球皮,充以氢气、氮气等比空气轻的气体,能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观测平台。气球的大小和制作材料由它们的用途来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测风气球 -(D 测风气球气象上称小球,用橡胶制作,球皮重约30克,主要用于经纬仪测风或边界层探空,最大升空高度在10-15公里。 (2)探空气球用橡胶或氯丁乳胶制作,球皮重0.8 2.0千克,携带1千克仪器升速为5 6米/秒,最大升空高度可达30公里。是日常高空观测使用的气球。 其次,是制作天气图。人们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和符号把收到的同一时间各地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一张图上,这种图就叫天气图。天气图就好像医生给病人拍的X光片,它反映出各地天气情况。经过特殊训练的预报员对天气图进行分析研究, 再结合一些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资料等,可以初步了解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 第三,是分析天气图。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运用一些气象学理论和预报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对天气形势进行分析。首先是作出天气形势预报,如24小时内是否会有降水,然后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具体天气预报,如降水的地点及多少。 地面实况图分析 高空实况图分析(500hpa)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课题: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备课时间周星期上课时间周星期总课时数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六、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七、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记录天气。那怎么知道我明天出门是否需要带伞呢?(预设:看看天气预报。) 2.是的,天气预报就在预测未来的天气。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很热衷于研究如何预测未来的天气。 ①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烧着烧着龟壳会裂开,裂缝指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如果裂缝指着晴,那就预测明天晴。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准吗?为什么?(预设:不准。) ②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③西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它可以随着风转动,风吹来时,鸟头也会转过来,迎着风,展开翅膀,它好像要飞翔的样子。这简直就是风向标了。 我们国家真了不起!后来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仪器,但是比我国的相风铜鸟晚了1000多年呢。到了晋代,人们将铜鸟改为了木鸟,更轻便,转动也更灵活了。 ④唐代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他根据风对树木的影响,给风定了10个等级。1000年后,英国学者把风划分为0到12级。 ⑤到了宋朝,人们对气象的认识就更加丰富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闪电、冰雹、气候带等,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列了四道测雨雪的算式,可以用来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⑥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并制造了现存最早的观象台,这个观象台在我国河南省。 ⑦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中西方气象学研究成果开始融合。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他的船队设有专门观测气象的人员。到了清朝成立了类似我们现在的气象部门,叫做“钦天监”。 3.揭示课题:那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天气预报究竟又是怎样制

《短期天气预报术语》修订说明

《短期天气预报术语》修订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2014年9月12日,由江西省气象台申请修订该地方标准的立项,2014年10月14日,《省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14年江西省地方气象标准项目制修订经费的通知》(赣气办发[2014]95号)批准《短期天气预报术语》地方标准的修订。(二)修订单位 江西省气象台 (三)主要修订人 二、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短期天气预报术语》(DB36/T 512-2007)自2007年

实施以来,在江西省气象业务服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规范全省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天气气候和生态环境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气象预报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上级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些新的业务规定。这些变化造成了该标准与上级一些新的气象业务规定出现了不相一致的地方,而且一些术语和指标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天气预报业务服务的需要。 为不断满足我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气象预报服 务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并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上级气象相关业务规定相衔接,非常有必要对本标准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三、主要修订过程 1、制定《短期天气预报术语》标准修订工作方案 (1)确定修订的目的、内容、具体工作安排和时间进度。 (2)成立标准修订组,主要由国家级和省级首席预报员、长期从事短期与短时天气预报业务和研究以及管理的专家组成。 (3)明确修订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唐春燕,负责制定本标准修订方案和标准文本的起草;许彬,负责统筹协调和技术把关;许爱华,负责对本标准新增预报术语的技术把关;李婕、支树林、张弛负责雷电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强雷电、短时强降水的定义;吴静、刘春负责寒潮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适合江西的寒潮等级分类。 2、充分调研与研讨 (1)2014年2月,江西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对DB36/T 12-2007《短期天气预报术语》进行复审,复审专家组认为:该标准实施以来,总体适合江西省气象服务需求,

天气预报期末复习

Ⅰ.天气符号,云的符号,常见云的特征。 Ⅱ.总的预报思路:预报员在制作地方短期天气预报时,应当先从分析大范围环流背景开始,由远到近,由粗到细逐步集中到分析影响当地天气的环流系统和天气过程,通过高低层系统配置和物理量配置分析,作出预报。 天气预报制作的主要步骤: 1.首先分析和判断近期大气环流背景和主导系统; 2.分析和判断影响本地的天气系统及影响部位的主要结构特征; 3.考察其中可能存在相应的中小尺度系统的征兆; 4.分析局地天气实况和气象条件,做到理解、判断和订正数值预报产品及上一级指导预报意见,同时结合动力、统计释用方法和综合有关预报的结果; 5.最终作出自己的预报 Ⅲ.主导系统:主导系统是指新显示的(500hPa或300hPa)高空图范围内、直接操纵或左右影响系统的移动、演变的环流系统。如长波槽、长波脊、阻塞高压、极涡、副高、纬向环流等。 主导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1.重要性:主导系统发生调整(移动、加强、减弱)就出现明显的转折天气; 2.如何分析(在500hPa通过主导系统的演变,可判断主导系统处于稳定和调整状态)(1)长波槽(或长波脊)波长在50-120个经距,槽(脊)振幅在10-20个纬距,移动速度平均0-10个经距/天,持续时间在3-5天或以上。 (2)阻塞高压在45°N以北有闭合的暖高压中心,高空流场呈Ω型。 (3)极涡位于500hPa高纬极地附近的高空涡旋。 (4)副热带高压位于15°N-35°N附近的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 (5)纬向环流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呈高指数状态,波长较长呈纬向型。 影响系统:影响系统是指影响本地区的直接天气系统,如气旋、锋面、冷高压、地面倒槽、热带气旋等地面系统,高空常有低压槽、切变线、冷涡、急流、高原低涡、高原切变、东风波等高空系统。 3.关系: (1)处在长波脊控制下,天气以晴好为主; (2)处在稳定长波槽或槽前锋区控制,通常以短波槽替换间隙以中等强度将水为主。(3)当纬向环流(西风环流高指数)转为径向(西风环流低指数),将发生转折性强烈性天气。 (4)当两段(支)锋区或两段低槽同位相叠加时(如北槽南涡或梅雨锋区中有气旋波产生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降水。 影响系统与天气关系: 1.重要性: (1)是影响本地天气的直接影响天气系统 (2)通过比较和回顾这次影响系统与历史上同类型系统模型的主要差异,明确这次过程预报重点。 (3)通过影响系统的三维结构和变化,了解天气过程变化和原因。 2.如何分析: 通过高空图、地面图分析确定何种天气系统,再通过数值预告图,了解影响系统的变化和三维空间结构特征。 几种主要的影响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