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对经济学的贡献

马歇尔对经济学的贡献
马歇尔对经济学的贡献

单位经济081

学号 08505116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学期中论文

(经济系经济学专业)

马歇尔对经济的贡献

(马歇尔的效率理论)

姓名罗金枝

专业经济学

指导教师杨君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二0一0年十月

摘要

马歇尔经济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是自约翰·穆勒后的又一次综合。马歇尔经济学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新的观点不是很多。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连续原理”为基础的个体分析和需求供给理论中的“弹性概念”,而其他观点主要是对以前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当然,他在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争论中得到了许多好处,这些争论不但激发了他个人智慧的火花,更为他作一次大的综合提供的丰富的素材。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中最成功之处在于他的折衷和综合。他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新的观点不是很多。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连续原理”为基础的个体分析和需求供给理论中的“弹性概念”,而其他观点主要是对以前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当然,他在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争论中得到了许多好处,这些争论不但激发了他个人智慧的火花,更为他作一次大的综合提供的丰富的素材。因此。了解马歇尔时代的各个经济学派的观点对于理解马歇尔所作的折衷和综合是很有必要的。从制度的视角看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可见,这些学者有的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有的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有的提出了创新体系。但综合其研究还存在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内涵过于宽泛;概念的宽泛性带来研究对象的片面性等方面问题,对此,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马歇尔、折衷、新古典学派,效率理论

马歇尔对经济学的贡献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Marshall,1842-1924),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经济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通过学习和了解,我认为马歇尔的主要贡献有:

1、他是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最主要的奠基者,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2、马歇尔将经济学创建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首位将“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并在实际上从经济学中取消了价值论的经济学家;

3、他是局部均衡分析的鼻祖,创造了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并“图解了经济学”;

4、发现并培养了庇古和凯恩斯这样的经济学大师。

一、马歇尔的生平及主要著作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郊区伯蒙奇一个中产阶级的牧师家庭,在伦敦近郊的小镇克拉潘长大。其父威廉·马歇尔足英格兰银行的出纳员,是一个严格的福音主义者,一心想让儿子当个传教士,终身侍奉上帝。马歇尔自幼喜好数学,但专横的父亲却不愿意他在数学上有所发展,他只有把几何课本藏在口袋里,在上学来回的路上读。1861年他放弃了以必须攻读牧师为条件的牛津大学奖学金。1862年马歇尔取得公开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数学,成绩出众。186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圣约翰学院的研究生奖学金,留校任研究员,辅导数学。1868年起任数学讲师直至1877年。在此期间,他抱着改造社会贫富不均状况的愿望,开始深入钻研经济学。1877-1882年,他就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和学院院长,1883-1884年,他接替A·汤恩比,任牛津巴里奥尔学院研究员和政治经济学讲师,1885年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直至1908年退休,

马歇尔的代表作是《经济学原理》(1890),该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历史上的划时代巨著,是近现代英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学的基础。马歇尔的主要著作还有:《工业与贸易》、《货币、信用与商业》。

二、新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生产力大增,经济达到极度繁荣阶段,

号称"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独占海上贸易运输,足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在海外,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这一时期在英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是古典学派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学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英国令人神往的经济繁荣时期已经过去,维多利亚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开始经历经济上的萧条和困难境地,它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后起的美国、德国迅速赶了上来,到80年代已成为英国的有力竞争对手,这一时朋,英国国内矛盾日益加深,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西万经济理论虽然在"边际革命"之后又有了一定的进展,但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英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穆勒的经济学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需要,再加上欧洲大陆上的德国历史学派和边际学派对它的攻击,约翰·穆勒的经济理论体系面临崩溃的地步,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有新的经济理论来安抚工人运动,平息革命斗争,同时说明自由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说走上了历史舞台。

马歇尔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经济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微观经济学,都是对他所建立的经济学体系和理论的修修补补。同时,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经济学才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最早,经济学是作为其他科学的分支而存在的,这也是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早期在经济理论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被称为哲学家或历史学家甚至是数学家。在马歇尔刚返回剑桥大学的时候,政治经济学是作为历史学荣誉学位考试和伦理学荣誉学位考试的一部分来讲授的。马歇尔极端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经济学应该具有新的地位,并为扩大经济学的教学范围而斗争了多年。最终在1903年,剑桥大学单独设置了新的政治学和经济学荣誉考试,把经济学从伦理学中分离出来,马歇尔的愿望得以实现。

三、马歇尔与凯恩斯

虽然在当时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但马歇尔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还是影响了不少的学生。在他的学生中,庇古是他最喜欢的门生,马歇尔在这个谦恭、温和而又坚定、睿智的年轻人身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有意把他培养成自己事业的接班人,庇古也没有辜负其导师的厚望,后来成为福利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另一高足,他从青年时代就表现出一个杰出人物的特征。当凯恩斯在剑桥大学由于没能拿到第一名而放弃了数学学习之后,他有幸旁

听了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课程,凯恩斯坐在后面旁听,同学和老师都没有注意他。但是当他把考卷交上去之后,马歇尔看后,突然发现了这个天才。马歇尔在答卷上这样写到:“这是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答卷,深信你今后的发展前途,绝不仅止一个经济学家而已!如果你能成为那样大的经济学家,我将深感欣慰。”

当时凯恩斯才18岁,一个大经济学家竟然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做出如此评价,可见凯恩斯的天赋。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凯恩斯去参加文官考试时,各科的考试成绩都是A,只有经济学不及格。凯恩斯非常生气地说:“典考官的经济学水平怎么能看出我经济思想的光辉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歇尔还记着这位有经济学天赋的年轻人,把他请回剑桥大学做了经济学讲师。凯恩斯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睹了1929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时,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束手无策,凯恩斯站了出来,提出了“看得见的手”,即国家宏观调控。马歇尔在晚年非常喜欢这个极有天赋的学生,一心希望凯恩斯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经济学家。如果他能看到凯恩斯继承并发扬了他的理论,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他在天堂里应该真正“深感欣慰”。而凯恩斯在所写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传》一书中,更是给予了马歇尔极高评价:"通过他的学生,再通过学生的学生,他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则更是达到了主宰一切的程度"。

马歇尔花费了毕生心血,几乎将整个经济学大厦中的各个经济理论都加以整理和精炼,并把它们综合起来构成自己的体系。许多前人已经接触到而未深入分析的概念,经过他的整理加工,遂成为有明确内涵的理论范畴。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自己的很多新见解,最终构建了微观经济学博大精深的体系。

——为了研究个体市场,马歇尔创造了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用曲线表明了供给法则和需求法则。他认为,竞争将促使实际价格回归均衡价格,需求关系的变化和需求曲线的变动源于财富的变化、人口的变动、消费偏好以及其他商品价格或未来预期价格的变化;

——对弹性概念的阐述是马歇尔对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他摸索出了一套精确衡量经济关系的弹性大小的数学方法;

——长期和短期的划分,使马歇尔得出推断,在短期内,需求是价格的较重要的决定因素;但如果有足够时间(长期),决定价格的就是供给或生产成本;

——马歇尔在在英国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和综合了新旧各派经济理

论,把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学做了一个总结,他之后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

对于西方经济学来说,即便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新经济学"出现以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也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仍然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他的经济学说又贯穿了自由竞争能使社会经济自动得到调节而趋向均衡的基本思想。这些观点,后来为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长汽信奉,被称作“剑桥传统”。其中,一些追随者在此基础上发展期福利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另一些则力图弥补马歇尔价值论中的不足,运用新的分析工具来阐述主观价值理论;还有些人则是发展了马歇尔的货币理论。上述对“剑桥传统”所作的这些发展和修正,再加上约.贝.克拉克的分配论,构成了现代西方围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蒋自强等,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 ,科学出版社 2007版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版

经济学家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人物简介 (1842-1924) ——剑桥学派的创建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区一个朴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的、期望他儿子能成为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但他背叛了他父亲的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并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教学研究员。1877年由于他和玛丽.佩利——一个他过去的学生结婚,被迫辞职,因为当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们要像牧师那样独身。随后,他先后担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校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讲师和教授(那时,独身要求已取消)。他参加过英政府组织的政策咨询活动,还曾是1890-1994年皇家劳工委员会颇有影响的成员。1880年,他担任英国协会第六小组的主席,正式领导了创建英国(后改为皇家)经济学会的运动。 .马歇尔是剑桥大学教授,也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在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英语国家)替换了古典经济学体系.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这本书在马歇尔在世时就出版了8次之多,成 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而他本人也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者,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同时由于他及其学生,如J.M.凯恩斯,J.S.尼科尔森,A.C.庇古,D.H.麦格雷戈等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因此也被称为剑桥学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受到当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的影响,正因为这个人对他在经济学及道德哲学方面的影响很大,马歇尔的学术兴趣逐渐由物理学转向了哲学和社会科学。于是,马歇尔的思想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曾经他把西奇威克称为自己“精神上的父母”。后来,他看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英国出现的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他感觉到,神学、数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都不能够给人类带来“福音”,于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政治经济学上面来,把理解社会现状的希望寄托在经济学的研究上,打算从经济上来分析社会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着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着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

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晚明经济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晚明经济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 晚明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社会,各种思潮活跃。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和商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开始活跃。倡导这一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思想家主要有丘浚、李贽、王夫之和唐甄等人。晚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听民自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自以及强调“私者,人之心也”的经济人假定和“民富先于国富”的富民思想。 关键字:晚明时期听民自为自由放任盐业私营论 正文: “晚明”系指嘉靖至明末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并出现许多新的时代特点。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民既厌农,天下趋商”;国家货币实现银本位、全国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每以四方计之,盖不下数十万户”,新兴市民阶层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社会力量。商品经济的繁荣,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刺激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并向其提出了新的要求。 晚明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实学思潮和西学东渐为近代科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徐光启为中心的晚明“历算派”学人对传统科学思想进行了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在总结古典科学、会通中西方科学、实现中国近代科学启蒙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晚明时期的科学启蒙没有产生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但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和实践至今仍不失其深远意义。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和商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开始活跃。倡导这一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思想家主要有丘浚、李贽、王夫之和唐甄等人。晚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听民自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自以及强调“私者,人之心也”的经济人假定和“民富先于国富”的富民思想。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doc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版本是马歇尔版的,通过我的了解,了解到作者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7.26—l924.7.1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出生于克拉凡,新古典经济学派(或称剑桥学派)主要创始人之一。1861年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1865年毕业于剑桥圣约翰学院。1868年曾去德国研究哲学,与德国经济学家广泛接触以后,兴趣转向经济学。1875年为研究保护主义政策去美国。1877— 1881年任布里斯托尔大学学院第一任院长。1883—1885年任牛津大学巴里奥尔学院研究员和政治经济学讲师,l885一1908年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91—1894年兼任皇家劳工委员会委员。1908年退休后专心致力于写作。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原理》(1890)、《工业与贸易》(1919)、《货币、信用与商业》(1923)等。《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被看作为划时代的著作、新古典学派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马歇尔吸取了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新成果,又在形式和内容上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其理论被看作是对古典经济学的拯救和振兴,故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学原理》被西方经济学家看作是紧接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最伟大的经济著作,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出现以前,《经济学原理》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长期占据着支配地位。 我们都知道,19世纪后半叶,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汹涌澎湃、风雷激荡的时期: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随着美、德的崛起和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世界格局重新开始洗牌。徘徊于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已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直接、最有力的威胁。历史一再证明,伟太的时代产生伟太的思想,激荡的岁月往往伴生学术的繁荣。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恰逢此时,穆勒把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发挥到了极致;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先后独立提出边际学说;兴起于德国的历史学派独树一帜,在经济史比较研究方面成就斐然。经济学界流派纷呈、各成体系,在互相冲击碰撞中,酝酿着新的整合。 l890牟,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经济学原理》问世了。该书把供求理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生产费用论熔于一炉,同时秉承古典经济学传统,集百家之长,兼收并蓄、综合协调,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此书一出版,就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者阿弗里德·马歇尔也由此赢得了“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盛名。 翻开《经济学原理》一书,最先引起我兴趣的是生产和消费理论。什么是生产(劳动)?马歇尔的观点与众不同。在他眼里,劳动不过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其能较好地适合于满足人的欲望。木匠做家具是生产劳动,家具商在店铺里移动和整理家具也是生产劳动,因为二者尽管一个劳动对象是木材,一个是家具,但都使物质对象较以前更为有用,从本质上讲都生产了效用。那么什么是消费?消费是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与生产相反,消费只不过是打乱物质的排列,减少或破坏其效用,因此也可以称做“负生产”。人的欲望种类繁多,无止无休。但具体到一种单独的欲望,却存在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道理很简单: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得到面包,肯定狼吞虎咽,但随着肚皮渐渐填满,面包的味道却不似起初那般香甜,当他吃得坐不住的时候,再逼他吃进一个,或许他会对无辜的面包由爱生恨。“消费者剩余”理论也很有意思。打个比方:一穷学生(假设碰巧是学经济的)自书店入旧书摊,恰逢一书店标价2O元好书,虽稍有磨损但不影响阅读,穷学生囊中尚有余银1O块,本打算倾其所有一睹为快,不意摊主只要5元,再经讨价还价以4元成交。学生为此大喜过望,因为省下的6元,则是他的消费者剩余。 均衡观念、供求均衡原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及由此演导出来的均衡价格理论体系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实体。“均衡”的概念,是从牛顿力学理论借用过来的。《原理》一书中,

《经济学原理》有感

《经济学原理》有感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1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6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希望能在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 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 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

马歇尔的效率理论及其启示(一)

马歇尔的效率理论及其启示(一) 【摘要】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现代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效率问题,即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的问题,是微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对影响生产效率的三大因素———生产者身体的活力、生产者的能力和组织进行的深入分析,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歇尔;效率理论;启示 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其《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领域中划时代的著作。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产生的前提是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其研究目的是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效率问题,即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的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马歇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影响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生产者身体的活力 马歇尔认为,物质财富的生产取决于工业效率,而身体的活力即强健的体格、坚强的意志、旺盛的精力是工业效率的基础,是一切进步的源泉。他说:“我们必须考虑身体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健康与强壮所依靠的种种条件。这些条件是工业效率的基础,而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看工业效率而定;……在许多职业中,工业效率,除了身体的活力———这就是筋肉的强壮、健全的体格和奋发有为的习惯———之外,不需要什么其他东西。……这种人的坚强、这种决心、精力和自制力,简言之,这种‘活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它在伟大的事业中,伟大的思想中,以及对于真正的宗教情感的能力中表现出来。”1](P212-213)他认为,决定体力和活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生活必需品 马歇尔认为,生活必需品的第一样就是食物,食物的烹调是否适当关系很大。烹调不当,会使食物的营养受到损失,或者营养难以吸收,甚至食物中毒。营养过剩、不足或不平衡都会危及人的活力。在马歇尔生活时代的英国,食物缺乏导致身体普遍衰弱,体弱多病是工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适度的休息和娱乐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休息与食物、衣着等其他物质的必需品一样,都是人们保持旺盛的活力所必需的。马歇尔指出,维持效率的生活必需品因工作的性质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曾几何时,手机还是身份的象征,现在的城里人可以说人手一部手机。在当今信息时代,一台高档笔记本电脑对普通员工而言还是奢侈品,但对高级管理和研究人员来说则是必需品,没有它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马歇尔说:“高工资不仅能提高工资领受者的效率,而且能提高他们子孙的效率,……即报酬优厚的劳动一般地是有效率的劳动,因此,不是昂贵的劳动。”2](P184) (二)希望、自由、变化 马歇尔认为,希望、自由和变化三个因素与人的活力密切相关。有希望才有进取的动力,有自由才有创造力。他把自由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受外界约束的自由”,一种是“由自制力而来的较高的自由”,后一种自由对于高级的工作更为重要。希望与自由使人乐于工作,有助于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变化才有生机,呆板的、单调的生活会损害人的进取精神,以至于破坏身体的活力。亚当·斯密在论及变化与活力的关系时说:“大多数人的智力,必然由他们的日常活动发展起来。终生从事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他的迟钝和无知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的呆板的、单调的生活自然损害了他的进取精神……他甚至破坏了他的身体的活力”。3](P401) (三)生活环境 马歇尔对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论述较多,他重点从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差别的角度,分析了污染严重、拥挤不堪的城市环境对活力的消极影响。他说:“新鲜空气和阳光的缺乏,各种年龄的人和儿童游戏所需要的室外休息处的缺乏,耗尽那些不断流入大城市的最优秀的英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提到《经济学原理》,脑海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是曼昆的那一版,马歇尔这一版没怎么接触过。读过之后发现,以前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都是马歇尔的理论,不禁对这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肃然起敬。马歇尔的生平经历和亚当斯密很相似,略有不同的是马歇尔最初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男”,酷爱数学,后又学习了物理,最后还是被经济学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开始研究道德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和经济学。或许正是这种多学科背景让他能在前人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上加以综合和发展,从而创造了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理论。和斯密一样,马歇尔的经学理论也是受到当时社会学术氛围的影响,主要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进化思想和斯宾塞《第一原理》的影响。 因为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被西方经济学家看作是古典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故他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济学体系概括起来有六个特点:综合折中、心理分析、连续原理、进化原理、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其中心理分析是基础,马歇尔认为人的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的心里与奥派的“苦乐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进化原理显然是受到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边际分析则与他自己深厚的数学素养有关,因为边际的内涵即是微积分的思想。至于局部均衡,则是力学中平衡的概念的启示。最后,说马歇尔的经济学说体系综合折中是因为他是根据19世纪出现的垄断等市场现象,吸收和利用边际学派的方法观点,对传统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资本生产力论、节欲论等经济理论加以修正,建立起一个新的折中调和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均衡价格理论和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其中均衡价格理论主要是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和均衡价格的决定。国民收入理论则包括收入分配理论,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和地租利润理论。 关于均衡价格决定理论,马歇尔通过边际分析把抽象的心理现象“需求”转化为了“需求价格”从而建立了需求理论。在原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组织”,这也是马歇尔对生产要素论的贡献。马歇尔认为需求和供给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把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结合起来并纳入其供求论的范围,认为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价格,从而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但这还不够,马歇尔还考虑了时间因素,及均衡过程动态化。不仅如此,马歇尔还提出了“生产者剩余”、“需求弹性”、“内部经济”、“外部经济”等概念,并且还区分了作为供给理论核心的生产成本的实际成本和货币成本。一般情况下,需求对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简单而快捷,同时需求弹性一般不会因时间的长短而有多大变化,然而,供给弹性是不同的,供给的变动要涉及生产规模的变化,所以供给对价格的变动做出反应所需的时间间隔,取决于生产规模变动所需的时间,即商品的供给弹性根据时间的长短,报酬倾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有两个前提假定条件,即“局部均衡”,(也就是某一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的影响)和货币购买力不变。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是他的均衡价格论的延续及其在分配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折中主义体系,在分配理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工资、利息、地租和生产者剩余构成全部国民收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国民收益越大,则他们各自的份额也越大。其中,马歇尔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来证明利息的决定于克拉克对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分析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他不是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作为对利息的唯一解释,而只是把它作为决定利息的一个方面,即需求方面的因素看待。关于资本供给价格则与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很相似,但不是唯一的解释,而仅仅是从供给方面解释利息的决定。关于地租,他继承了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由土地的需求价格决定,土地的需求价格有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决定。马歇尔还提出了“准地租”的概念,准地租即在长期中数量可变,在短期中供给较为固定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所引起的报酬增加的部分。作为正常的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利润的数额大小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需求和供给。 读完《经济学原理》,我对均衡价格理论和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

王安石政治思想

政治活动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这个职位暂时没有确切的史料作为佐证,似有不实。),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

为什么说马歇尔实现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

为什么说马歇尔实现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 马歇尔的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末资产阶级新需要产生的,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阶段,社会阶级矛盾不断尖锐,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广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旧的传统经济学已经彻底破产,而新产生的经济学派,如边际效用学派、新历史学派,都不足以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抗,于是马歇尔就以经济学的正宗卫道士自居,担负起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资本主义剥削辩解的任务。他在1890《经济学原理》中所建立的经济学体系是继约翰〃穆勒折衷主义经济学之后西方经济学第二次大综合。这一综合以约翰〃穆勒的理论为基础,除继承英国经济学传统外,还受庸俗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和法国数理学派古诺经济学的影响,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率论、生产费用论、生产三要素论、经济和谐论、节欲论等传统理论与数理化分析、心理分析、庸俗进化论等“新”观点结合起来,拼凑成为了一个折衷主义的完整经济学体系,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他对西方经济学的综合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方法论,他承袭了作为西方经济学基本出发点的边沁功利主义,但进一步用奥地利学派的主观心理分析方法对之加以改造,抽去了“功利”的客观性,把客观的功利变成了主观的心理动机和欲望,如获得满足、避免牺牲等,并以此作为他整个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又接受与传统经济学相对立的历史学派的若干方法来充实自己的体系,认为历史学派标榜的历史归纳法对经济学研究来说与奥地利学派推崇的抽象演绎法同样重要,并把历史学派倡导的庸俗进化论具体化为连续原理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在具体分析和表述经济问题上,广泛运用了数理学派的数理方法和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方法并将二者融合,从而将数理学派的数理分析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并使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披上了“科学化”、“精密化”、“实证化”的外衣,在进行这些综合时。他的主要发展是普遍借用生物学特别是力学均衡的概论,并大量使用数学公式、图表来表述自己的理论。 二、价值论方面,他接受了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供求论,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了均衡价值论。(P258图表,详细分析) 三、分配理论,他以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并加以“组织”这一生产要素,以此为出发点,他吸收了边际生产率论、时差利息论、节欲论、土地肥力递减论等庸俗观点,并用边际增量方法对他们修正并加以补充,再用均衡分析方法将它们融合起来,从而把资本主义分配归结为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的实现过程,由此形成了“四位一体”公式,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息、企业能力—利润、土地—地租。 应该指出,马歇尔对经济学的综合,并不仅仅是对经济学的继承、借鉴和吸收,但就其总体而言,是一种经济学的大杂烩,因为他在进行综合时,所吸收和融合的只是庸俗经济学观点,而对古典经济学的科学观点加以排斥和歪曲,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另外,这次大综合,标志着主流派的西方经济学进入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意味着西方经济学范式和研究重心的新的变迁。

浅析王安石人才思想及其影响

浅析王安石人才思想及其影响 李卿 摘要:王安石是北宋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为了解决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推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变法运动,史称“熙宁变法”。此次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各个层面。其中,人才建设思想是王安石革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提出了人才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即“以经学统一思想,用经术造就人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他提出了人才建设的具体方案即“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陶冶观,认真地分析了当时北宋人才建设的弊端以及改变这些弊端的措施和意义。王安石的整体性人才陶冶观对当时社会以及“熙宁变法”的顺利实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人才开发工作以及教育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王安石经学取士教养取任古代价值当代价值 近年来,史学界对王安石人才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教、养、取、任四个环节论述王安石的陶冶成才观。第二,研究王安石人才思想对现当代教育改革和人才管理的积极借鉴作用。 这些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系统,大都集中于个人学者所写的学术论文中,特别是对王安石人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这一思想对当时社会乃至现在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欠深入。本文即从这些方面入手略论一二,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一、王安石人才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学取士” 王安石在人才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材论》、《兴贤》和《知人》等文章中对人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关于人才教育价值的学说即陶冶成才观。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1]又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2]这些论述言简意赅,入木三分,充分反映了王安石在人才问题上的远见卓识。王安石鉴于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对人才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得出人才需要“人主陶冶而成” [3]的结论,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理论体系,即陶冶成才观。 王安石陶冶成才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做基础即“经学取士”。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都出现过托古改制,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清末的康有为等都使用过此法。这“古”实际上指的就是“古圣王之道”,这能蕴含“古圣王之道”的古籍也就莫过于儒家经典了,也就是经书。改革家通过对经书的注释,不仅能找到为其行动提供合理性的“古”的依据,而且还能将其政治见解较为容易地灌输到广大民众的心中,为其实行变革扫清障碍。王安石也企图想通过对《诗经》、《尚书》、《周礼》等经书的注释来为其变法寻找到合理的依据,为变法实践服务,同时也期望达到“以经学统一思想,用经术造就人才”的目的。 “所谓经学,就是通过学习经书去体会古代圣王的性命之理。”[4]王安石的学术与思想被后人称为荆公新学,“是第一个成功地全面取代汉唐注经之学的义理之学”[5]。其中,对性命之理的关注是

从《经济学原理》走进马歇尔的“行为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d9024561.html, 从《经济学原理》走进马歇尔的“行为理论”作者:吴美玲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关于行为的主要理论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行为理论,并运用到实际社会现象分析当中去,解构社会事实,直视其深刻本质。 关键字:行为;动机;欲望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46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运用大量的篇幅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人们的经济活动分析,在导言、概念、需求及满足等篇章中阐述了“行为理论”,“将动机和机会视为行动的理由,人的活动最终形成了其行动的动机”。由宏观到微观,从关于金钱、财富、活动的刺激与激励、需求、欲望的各种阐述中演绎行为理论的观点。 一、宏观层面行为机制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 (一)、行为的经济动机分析 “将货币作为衡量手段对于物质的满足的意义——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货币是大规模地衡量人类动机的唯一便利的方法。货币或物质财富被当作人类努力的 主要目标。”金钱是一般购买力,且被奉为是一种达到各种目的——高等的和低等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的手段。 (二)、行为的社会动机分析 “对金钱的欲望并不绑斥金钱以外的影响,人们对于行为的其他追求产生了强大的动力。”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心里因素的刺激,要得到周围的人的赞美、避免这些人的藐视的欲望,也是对活动的一种刺激,也许也是是因为受到高尚的好胜心的鼓舞,而非完全因为爱好财富的缘故;行为往往受到外在非物质因素的诱导,例如自豪感;行为又受到了习惯的约束,“习惯本身大都基于有 意识的选择,经济学特别关心的生活的一面,就是人的行为的最深思熟虑、且在他未做一事之前总是先考虑它的利害得失的一面,在他的生活的这一面上,当他确是遵照风俗习惯,暂时对一事不

论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

论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 班级:104 学号:35 姓名:许雯 摘要:王安石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富国,通过鼓励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税,不耽误农民农忙季节,从而保证劳动时间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重要的事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助于解决政国家积贫的局面。但是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就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关键词:均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王安石(1021—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因生性倔强,时人戏称“拗相公”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朝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变法过程中矢志不渝。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庆历四年(1044年)获得进士第四名及第,其后在扬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而且也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化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马歇尔的理论贡献和特点 马歇尔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一个类似于马克思的人物,对于其经济学的阅读,不得不考虑其对后世经济学的影响。通过仔细阅读,下面从经济学方法论、价格理论、分配理论、对竞争和善恶的观点来评价。 经济学方法论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建立了经济学的"静态分析范式",现在被演变为局部分析法。熊彼特曾说过:与其说马歇尔创造了一种分析的工具,还不如说他熟练地掌握了一种的工具;马歇尔的方法论主要可概括为: 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主义的描述法。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采用抽象法的争论的态度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该相互排斥。 吸收了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的"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用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 数量关系分析法更明确地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原则等。 把力学中的均衡引入到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访求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这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 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以及图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例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价格理论 在书中,马歇尔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价格理论,亦即他的价值论。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论进行了有机结合。他认为,需求和供给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分配理论。 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这是他的一个独创。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它们的均衡价格主要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来决定。 关于竞争与善恶 马歇尔对"竞争"研究也比较深入,在《经济学原理》导言中,他指出:竞争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他认为"竞争"这个词充满了罪恶的意味,而且还包含着某种自私自利以及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 马歇尔认为人的自私性在古代同样存在,近代不过是"有着有意的自私自利的特点",他认为"近代的特点是有意识性而不是自私性"。同样近代具有的有益的无私奉献之心,在古代同样存在但只不过古代不具有有意性的特点。有意性自觉性成为现代自私、无私的特点。 马歇尔一方面说竞争充满了罪恶,另一方面认为限制竞争会生成特权阶级,他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是通过评判竞争,推出一个词:经济自由。他认为经济自由是近代企业和产业的特征,不含有任何好的或坏的道德评价的意味,只是一个更有远见以及更为谨慎和自由的选择。经济自由的观念实开自由主义之先河。 马歇尔的竞争理论把竞争建立在"恶"的基础之上,最后走向了一个极端,他认为,如果

读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有感

读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有感 近日,由于学校读书工程的启动,我选择阅读了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这本经济学经典之作令我感悟颇深,不仅让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我之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其所著《经济学原理》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而《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 由于初次阅读此类经济著作,且我本身之前并未涉及过这个领域的知识,我对书中的观点理解的并不十分透彻。但还是能大概的了解其主要内容。它以均衡价格为核心,分为消费论、生产论、交换论和分配论四大部分,包括序论在内又可分为七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仅仅阅读到第四篇。 序言。在我阅读的这一版序言中,他详细的阐述了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并且论述了边际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局部均衡理论的正确性。 导言篇。在该篇中,马歇尔进一步论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经济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强调心理因素对经济生活的作用。 基本概念篇。这篇主要对财富、生产等后面各篇章涉及到的一些经济学基本概念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探讨。 论需求及其满足篇。本篇马歇尔主要阐述了他的消费理论,在第一章就论述了这本书的主要脉络,即消费—生产—交换—分配。他还阐述了效用递减率、边际效用、市场需求率、需求弹性和消费者剩余等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定律,构建了微观经济学消费论的基础。 虽然我并没有读完全书,但从已阅的几章中,这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的学术名著那非常完整的理论架构已是可见一斑。这本书内容博大精深,分析层次分明,但是他简单通俗的论述却并不令人觉得生涩难懂。在序言中,马歇尔就认为“本书仍然是一本经济学的入门书;虽然不是在所有方面,但也在某些方面类似于研究类似于研究经济学的基础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除了被它的清晰结构感染之外,还被它的内容所吸,从中受益匪浅。 《经济学原理》无愧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虽然出版于100多年前,但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以及关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分析多项理论,至今仍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该书对后来的经济学家影响也很大,之后流行在英美等国的现代货币主义等多种基本观点,也都是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中发展而来的,即便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凯恩斯理论,也依旧接受了这本书中的不少东西。 《经济学原理》的一个大重要特点就是马歇尔的折衷主义。在这本书里,马歇尔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生产费用论、供求论、边际生产力论和边际效用论等理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研究对象上,他主张将经济学与社会学合流,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很显然是她的一次折衷。该书的核心“均衡价格理论”其实也是传统经济学的一种折衷。在方法论中,他提出各种方法应适当的配合,而不是互相排斥,而这也是折衷的方法。而同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 当然,虽然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其内容也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通过阅读,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受到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其理论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研究对象上,马歇尔没能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他认为,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对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有负面的

王安石财政思想

王安石财政思想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理财家。由其一手发动的“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新法”),在宋代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财政思想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王安石财政思想的理论渊源 大多数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学者都认为,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及其具体作法和先秦法家一脉相承的,他的攻击者就认为王安石是“以商刑名之术,文之以六经”。的确,王安石在历史观方面,批判一些人把夏商周三代推祟为“太平盛世”,反对“归之太古”的复古主义,认为这些人“非愚则诬”。 他的“轻重敛散之权”和一系列变法措施实出于先秦法家及管子和桑弘羊。王安石的《字说》被称为“秦学”,其中“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还替李斯所作所为进行辩护。他把《周官》、《尚书》、《诗经》重新注释,对先儒传注一概弃而不用,只是选择其中与法家思想相合者,尽量加以阐发。 “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标——富国强兵是他继承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在嘉佑四年所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的:“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实际上就在指明,因为国不富而兵不强而导致了

许多严重后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在《熙宁奏对日录》中,他既曾记有宋神宗所说的“陛下看商鞅所以精耕战之法,只司马迁所记数行具足”;而在另一次与宋神宗谈话时,他更对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时“务在富国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的做法大加赞扬。 可见,商鞅、吴起那些法家人物,乃是王安石在变法革新时所要取作的榜样。王安石还主张加强政府权力、抑制豪强兼并。在著名的《兼并诗》中,他认为,古代国家的财政经济措施,都是“人主擅(shàn)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兼回”。他主张对官绅豪强大地主和豪商富贾所享已久的特权给予一些限制和裁减,使得地主阶级中下层的人和自耕农免于经常受到兼并之害,随时因被蚕食鲸吞而破产流亡,并且把豪强所具有的操纵物价,垄断居奇等权利一并收夺,归北宋政府所掌握。这也是王安石法家思想的体现。 同时,尽管后来的理学家贬斥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于学不正”、“杂揉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我们也应当看到,王安石生活在北宋时代,儒学占据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已有千年,成为官方法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因此,在进士出身、官拜宰相的王安石身上就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儒学的印记。在关于政府理财的问题上,他提出“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的命题。意思是,只有君主、政府手中有钱有物,才能够把天下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才能够稳定社会,这种观点显然是受了《易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