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在大众娱乐背景下的生存之道

相声在大众娱乐背景下的生存之道

【摘要】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相声历史悠久,受大众喜爱,近年在春晚舞台上的呈现却不尽人意,得到的批评吐槽不断。文章试从大众娱乐背景出发,结合好评如潮的相声作品《满腹经纶》分析相声的生存发展之道。

【关键词】大众娱乐;相声;生存之道

一、大众娱乐时背景

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种各样的娱乐平台不断出现,特别是网络电视等媒介。因此,“娱乐至死”的论调反复出现了。全民参与,全民投入,全民狂欢,这就是大众娱乐。它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而现代化科技手段是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载体,所以它又是典型的商业文化。它面向世俗生活,取悦大众是它的重要价值追求。它既要合乎时宜,又要能够产生轰动效应。它多以日常生活行为和感觉、感触为主要内容,并充分满足和发掘人们的感受,引导人们注重消遣、游乐和嬉戏。因此,综艺节目诸如《快乐女声》、《非诚勿扰》,网络节目《万万没想到》等在人群中特别是年轻人之中反响巨大。

大众娱乐催生出来的部分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是迅速的,浅显直接的,因而它们不具有深入挖掘的意义,也

不能成为经典。然而,有一种艺术作品它在时光的洗礼中魅力仍然经久不衰,那就是中国式的脱口秀――相声。令人深思地却是,近几年的春晚舞台上,人们对于相声的期待度高,演出后网上讽刺奚落相声的段子却层出不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相声这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应该怎么样才能继

续走下去呢?下面我们一一来探寻一下。

二、相声的艺术魅力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形式上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在内容上是喜剧艺术,或讽刺或歌颂或纯粹追求娱乐效果。相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这两大特点,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相声的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一个好的相声,除了内容上本来就要具有幽默性,还需要相声演员之间的配合与娴熟的技艺。有句话叫做,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如此。例如相声中的捧哏,他们话虽不多,却是串联着整个相声顺利进行的必要角色。

相声从诞生发展到现在,已被定位成一门中国传统的民间说唱技艺,这说明相声是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相声之所以从一种民间的地摊杂耍到如今登上全国性的大舞台如“春晚”,主要由于以下几点。

1、相声艺术深刻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理。在内容上,相声作品吸纳数千年中华文化精华,演员的对话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又立足于现实,相声作品往往讽刺当时的一些令群众厌恶的现象,又或者歌颂时代的一些新气象新事物,具有创新性。在形式上,相声演员经常身穿长袍大褂,手捧折扇,这是一种继承下来的衣着习惯;此外,现今相声借用新型媒介,被更多的人熟知。

2、相声深刻体现了雅俗共赏的原则。好的相声作品既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换句话而言,大至学者大儒,小至街头市民,都能从相声作品得获得愉悦的感受,不同层次的人群的笑点都能被戳中。这样的一味“生活调味料”怎么会不受欢迎呢?

3、从事相声行当的工作人员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努力。一个成功的相声的呈现,需要相声创作者的努力。首先是相声稿本的创作者,他们需要潜心研究,结合古今中外的大小事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然后是现场表演的相声演员,他们的表演赋予了相声作品二次生命,本来他们自身的唱作与肢体表现力也是经过了多年的练习的。

三、相声日渐衰落的表现

事实上,相声确实是日渐衰落的。尽管每年一度的春晚大舞台上必定给相声保留了相当的地位,但是就如同过了零

点钟声后才能登台表演的京剧一样,相声在民间的地位已是名存实亡。

一方面,无可否认,大众娱乐的时代背景给相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以前,人民的娱乐生活比较贫乏,某家某户有一台电视机都能把全村人吸引到一起收看。而现在,电视都不能再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了,网络世界包罗万象。一段相声看下来要花费十几分钟,日渐浮躁的人们怎么能够沉下心来细细观赏呢?

另一方面,相声演员们虽然刻苦,但是不“走心”。举曹云金在2013年春晚上的相声作品来说,虽然整个表演过程不乏笑点,然而笑归笑,却尽是网络段子,同时讽刺教化意义也相当不足。郭德纲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败家子》,虽然极尽所能地讽刺了现金泛滥的贪污腐败的现象,却又显得教化意味过于浓郁而笑点不足。如何做到幽默与意义的统一,仍旧需要相声演员们好好地思考。

所以结果很明显,从事相声行当的人们越来越少,好的相声作品越来越少,观看欣赏相声的受众也就越来越少,从事相声行业收益也就越来越低。如此下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相声生存岌岌可危。然而作为一个传统的出色的民间技艺,相声具有的艺术性也已在上文分析过,它的消亡实在是令人万分可惜的。相声应该如何在大众娱乐的背景下寻求发展之道?

四、相声在当代的生存之道

在央视春晚的相声引来一片吐槽声时,一个被人民网,经过数千万网友转发的相声作品,堪称相声界“业界良心”的《满腹经纶》

赢来了人民的称赞。该相声作品在2014年的北京春晚上演出,由陕西青曲社的苗阜王声老师合作演出。完整版的《满腹经纶》长达15分钟,巩汉林老师对其的评价却是:“整个相声没有让人喘息的机会,两人的表演有老一代相声艺术家的风范,相声表演要有继承才能有发展。”人们似乎在这个相声作品上看到了相声在当代焕发新生的可能性,这是为何呢?

《满腹经纶》事实上讽刺了不懂装懂的一些白字先生。这个主题不新鲜,难得是整个作品在一片网络段子中脱离出来,既结合了传统的四大名著,又附带有流行用语。表演一开始,苗阜就妙语连篇“我心中非常地上下”“文化造旨不够”,捧哏王声先生讽刺他:“我一陕西师范大学的文学院高材生学的进口挖掘机修理,那我还不如去蓝翔技校呢!”赢来哄堂大笑。在往后的表演中,两人一直围绕四大名著及《山海经》进行创作,特别是苗阜将四大名著乱搭,造成了出其不意的笑果,而这种笑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看懂,如“我最近看了水壶传,里面的祝英台…”“停停停,哪里来的祝英台?”“水泊梁山嘛,梁山伯,不就祝英台?”

又如“我最欣赏的有三个人,分别是诸葛亮,孔明和卧龙,他们斗智斗勇太精彩了!”“我告诉你,这三没法一起斗,这仨拢共一个人!”“我认为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又将传统与现代流行元素搭配,如“我最近已经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名侦探柯南》、《海贼王》,我都拿在手里。”“如果您再拿一套《七龙珠》、一套《圣斗士》,就能凑够四大名著了。”

在相声中,把方言元素加入也是《满腹经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苗阜用宝鸡方言说的“niania,风浪太大咧”仍深入人心。“我们在外地演出,有意要保留一些陕西文化,毕竟我们是代表陕西出去的,我们要中兴西北相声,要让外界知道,西安也是相声的重要阵地。”苗阜先生这样说道。同时,在表演过程中,逗与捧的配合是相当紧密的,可以看出两位先生的用心,无论是肢体还是细致的神情都给整个表演加分不少。

传统,原创,本色,三大特征在使《满腹经纶》一片网络段子中杀出血路,是相声打出的一记漂亮的反击拳。其实,说到底,真正能够使它成功的,两个字:用心。用心揣摩,用心观察,用心创作,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就是俗中带雅,雅俗共赏的,是做到继承与创新统一的,是能够为大众喜闻乐见的。

很多人认为,相声之所以日渐衰落完全是因为现代大众

娱乐过于泛滥导致,但是《满腹经纶》却赢得满堂喝彩。这说明了什么?相声从来不会说成为一门落后的腐朽文化,大众对于相声作品的期待度仍旧是很高的。倘若业界良心们能够继续用心钻研,相声定能焕发新生,甚至走出中国,登上世界的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