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3S技术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

基于 3S技术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
基于 3S技术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基于3S技术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生 态 学 学生姓名 孙 晓 鹏 学 号 024******* 年 级 2002级 指导教师 邓 小 忠

2006年5月28日

目 录

一. 基于3S技术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

摘要 (1)

Abstract (1)

1. 保护区自然概况 (2)

1.1. 地理位置 (2)

1.2. 地质地貌 (2)

1.3. 气候 (3)

1.4. 土壤 (3)

1.5. 水文 (4)

2. 研究方法 (4)

2.1. 卫片解译 (4)

2.2. 野外GPS植被采样 (4)

2.3. 植被图制作与分析 (5)

3. 结果与分析 (5)

3.1. 区系特征 (5)

3.2. 植被类型 (6)

3.3. 植被分布规律 (13)

4. 讨论 (15)

4.1. 植被破坏与恢复 (15)

4.2. 卫片解译结果评价 (16)

4.3. 卫片解译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6)

4.4. 3S技术与传统方法的互补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7)

二. 3S方法植被研究综述

1. 相关植被理论 (19)

1.1. 影响植被分布的自然因素 (19)

1.2. 植被空间分布规律 (20)

1.3. 植被分类 (21)

2. 植被图 (22)

2.1. 概念和类别 (22)

2.2. 植被图在植被研究中的意义 (23)

3. 3S技术在植被研究中的应用 (23)

3.1. 关于3S技术 (23)

3.2. 植被研究的3S方法 (24)

3.3. 国外前沿技术介绍 (26)

3.4. 3S技术评价与展望 (27)

4.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植被研究现状 (27)

参考文献 (28)

三. 外文文献翻译:景观结构在若干空间尺度上

对普通野鼠分布和多度的影响 (31)

附1:外文文献原文

附2:马边大风顶保护区植被图

基于3S技术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

专业 生态学

学生 孙晓鹏 指导教师 邓小忠

摘要:本文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卫星遥感图片进行了解译,结合此次研究说明了植被研究的3S方法工作流程,对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将其运用于植被分布的研究之中,以植被型为单位对其内部组成作了简单介绍,最后综合遥感图像分类结果和GIS软件分析结果对保护区植被分布的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作了分析,并阐述了这种格局产生的原因。结果说明,该区植被分布没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在水平上的替代只不过是区内地势差异引起的;区内有显著的植被垂直带谱,与气候垂直带谱相对应,而在两种植被型的过渡地带又有独特现象出现。文章讨论了保护区植被破坏状况及恢复对策;对卫片解译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得出有益结论;最后提倡将3S方法和传统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形成植被研究乃至其它生态研究的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新方法,并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马边大风顶,植被分布,3S技术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based on 3S techniques

at Mabian Dafengding Nature Reserve

Major: Ecology

Student: Sun Xiaopeng Tutor: Deng Xiaozho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rpreted the satellite RS image of Mabian Dafengding Reserve combining with the fieldwork, explained the work flow of 3S method in vegetation study combining with this research , elementarily analyzed the status of the nature and geography in the reserve and used it to study of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simply introduced the inner component of every vegetation type by itself unit, deep analyzed the horizontal structure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lassifying result of RS image and the analyzing result of GIS software and explained the reason of this structure. To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latitudinal or longitudinal rule in the reserve and the

horizontal replacing of the vegetation is only the result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hypsography in the

area; but there is obvious vertical vegetation spectrum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vertical climate

spectrum and particular phenomenon along the transition belt of two vegetation type.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destroyed status of the vegetation and the recovering strategy in the reserve, deep

discussed several problems during translating the satellite image and got some useful conclusion;

advocated to combine the 3S metho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in the respects of their

advantage and find a new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method which could be used in vegetation study

or ecology study and be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in the later application.

Keywords: Mabian Dafengding,vegetation distribution,3S technique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马边县西南部,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境内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植被相对原始,珍稀植物颇多。20世纪初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E. H. Wilson)曾来此采集过植被标本。但至今由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对保护区植被的调查研究不多,论文发表较少。迄今发表的论文多是保护区动物研究,但也提到相关的植被状况。2000年马边大风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附图根据等高线大致划分了一下植被带,没有具体而准确的植被图。

本研究运用3S技术,对卫星遥感图片进行解译分析,结合野外相关植被调查资料,在植被图生成和计算机软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及其规律作了分析。

将3S技术用于马边大风顶保护区的植被研究,方便快捷,降低了传统研究的难度,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对马边大风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进行研究,无论是对基础的生态学研究,还是对保护区管理,资源利用,物种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护区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的盆周山地区,行政区划上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西南部,东邻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南与雷波县接壤,东以马边河上游高卓营河为界,北到马边河上游挖黑河河段。由于其位于黄茅埂主峰大风顶东坡而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4′16.42″—103°29′00″,北纬28°25′30.62″—28°47′22.68″,总面积360.4Km2。

1.2. 地质地貌

保护区地处云南高原北缘的大凉山山原东坡的小凉山区。由于地球营力作用,山体剧

烈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内沟壑纵横,山高谷深,起伏较大,最高处摸罗翁觉海拔4042m,最低河口处海拔590m,相对高差3452m。保护区位于上扬子台褶带的美姑—金阳陷褶束(近南北向)的北东段,地质构造主要有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和弧形构造等痕迹。地质构造形迹以南北向构造为主,带有弧形构造特征,由一系列主轴近南北向,北端向西北方向弯曲的褶皱组成[1]。因而山体呈南北向延伸。区内地层分布有沉积岩和火山岩两套岩系(层)[2]。主要露出岩层有硅质灰岩、变质页岩、硬沙岩、石灰质板岩、千枚岩、沙岩、页岩及紫红沙页岩等。

1.3. 气 候

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由于黄茅埂东坡是东南湿润季风的迎风坡向,因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2000㎜,山腰海拔2000~2100m处降水量达最高值,估计年降水量超过2000㎜;雨日240天左右,四季多夜雨,夏季多暴雨,春末夏初易受冰雹袭击。春末到秋初,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四川盆地,形成强大的东南和西南季风,与北方冷空气交汇于此,常形成地形雨、热带雨和气旋雨,与盆周二郎山、瓦屋山、峨眉山等盆地西缘高山形成“华西雨屏”,成为我国多雨中心。区内年平均气温约10℃,光照少,日照率低于18%,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包含从中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和寒温带完整的气候垂直带谱。区内海拔1500m以下,年平均气温14-1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4℃,最热月(7月)则为22-24℃,极端最低气温-8℃~-13℃,极端最高气温30-33℃,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接近大风顶顶峰的3800m以上地带,年平均气温仅0-2℃,最冷月为-15~-20℃,极端最低气温在-30℃以下,全年无夏季,春秋季短,约60天,冬季长,约300天,属寒温带气候。

1.4. 土 壤

与气候类似,区内土壤垂直分异明显:海拔1600m以下为山地黄壤;1600-2600m为山地黄棕壤;2200-2800m为山地暗棕壤;2800-3600m为山地灰化土;3600m以上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有轻微的富铅化特征,表层有机质含量多,下层较少。pH值4.3~4.6,土壤潮湿粘重,淋浴现象明显,石砾含量约30%,自然肥力高。

1.5. 水 文

区内河流属岷江水系,主要靠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充沛。东侧河流起源于大风顶东麓,向东呈树枝状汇集,注入高卓营河;西侧河流起源于大风顶西麓,主要有阿基尔祖、挖皆哈罗等支流,由南向北汇入挖黑河,再由西向东流入先家普河,后至马边河口与高卓营河汇入马边河。

2. 研 究 方 法

2.1. 卫片解译

解译对象为一幅6图层TM卫星遥感图片,空间分辨率为30m×30m,地理范围为:东经103.22°~103.45°,北纬28.42°~29.00°。使用软件为ERDAS IMAGINE 8.4[3]和ArcView GIS 3.3。

解译过程分分类前处理和图像分类两大步。分类前处理对卫片做了一次去霾-降噪处理,作为图像分类的对象文件。另外,对上述图片分别进行归一化-对数残差-平均相对反射-三维数值调整和缨帽变换,得到两张图片,作为分类对照参考图像。图像分类分别做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依据光谱差异分了25种地物覆盖类型,然后运用卫片解译综合判读法(或称景观判读法)[4],同步跟踪地形图,确定每一类型的属性,并对相同属性进行归并。非监督分类依据野外GPS采样点的植被资料,通过制作合适的分类模板对图像进行分类。最后,两个分类图像进行对比,对非监督分类图像进行修正,完善属性表的定义,得出较准确的分类结果。(图1)

图1. 研究方法流程图

2.2. 野外GPS植被采样

由于条件限制,我未能亲自去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本次采样点数据是使用蒋泽银、李清树、刘富文、刘小庚、苏筱彬、王铁、王宇、赵杰、周世强、周玉平等10人的调查结果。他们在马边白家湾、大风顶、大竹堡、三河口、涉水坝乡、先家普、宪家普、永红乡等地对195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类精度一般到群系;共调查了9种植被型、21种群系组,但由于采样点多设置在两种植被型的交界附近,而且各种植被型的采样点数目也有很大差异,为监督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用于遥感图像判读的野外调查方法,朱翔等人曾作过较详细的探讨,得出的方案是很合理的[5]。

需要说明的是,在分类得出初步结论,输出地图草图后,还应根据不确定区域辅以实地考察进行修正,得出准确的分类结果和植被图。但由于时间和经费限制,这一步也未能进行。

2.3. 植被图制作与分析

根据最终分类结果,运用制图软件,制作马边大风顶保护区植被图。具体做法是:先用ERDAS的AOI区域线截取研究区域的非监督分类图像,再采用ArcView GIS 3.3的制图功能,输出植被图,并显示河流,地名等必要的地理信息。[6~10]

植被图分析采取目视法[11]和软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必要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区 系 特 征

根据《中国植被》的植被区划原则,保护区属于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12]

保护区位于大凉山东坡,受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植物成分以喜湿种类为主,如低山针叶林树种主要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柏属(Cupressus)等;常绿阔叶林树种主要有樟科的樟属(Cinnamomum)、润楠属(Machilus),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石栎属(Lithocarp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山茶科的木荷属(Schima)、柃木属(Eurya)、茶属(Camellia)等。而黄茅埂以西,受西南季风和南支西风急流的影响形成干暖气候,树种均具耐旱特征,与保护区情况显著区别。所以,保护区植物区系与我国中部、东部温暖湿润区联系紧密,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中区系。该区木本植物区系特别丰富,有许多孑遗的科、属、种[13]。据调查,单种科、属中珙桐科的珙桐(Davaidia involucrata)、水青树科的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连香树科的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在区内较常见。此外还有野茉莉科的鸭头梨(Melliodendron xylocarpum)和大风子科的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低海拔地段常见人工栽培的银杏科的银杏(Ginkgo biloba)。区内属于中国濒危保护植物名录范围内的植物有18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1种,为珙桐(Davaidia involucrata),二级保护植物8种,三级保护植物9种[14]。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在于保护区大地构造属上扬子地台,自晚三叠纪以来从未被海水淹没;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摧残;地势落差大,气候多样;保护区地方偏僻,人为干扰少。另外,保护区位于两个植物亚区的交界处:黄茅埂以西的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和黄茅埂以东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故两个亚区的种类在保护区内有一定的交叉并相互替代。

另外,保护区杜鹃(Rhododendron)种类和竹类很多,据统计杜鹃有20余种(含变

种),海拔1200m以上的竹类有12种,比卧龙多5种,其中大熊猫喜食的就有7种。[14]

3.2. 植 被 类 型

前面讲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据初步调查,并基于《中国植被》分类原则[12],保护区植被共12种植被型,12种植被亚型,14种群系组,66种群系。(表1.)

由于所用卫星遥感图片分辨率较低,野外调查资料不理想,所以最后卫片解译结果只能具体到植被型。本来也有一些较具体的光谱区分,但因缺乏野外实地验证,也不敢贸然下结论。最后,一共区分了10种植被类型:温性常绿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山常绿阔叶林、低山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灌草丛和灌丛。下面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对各植被类型内部组成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表1.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类系统简表

(根据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野外调查资料整理) Ⅰ.寒温性针叶林

一、温性常绿针叶林

1、冷杉林(Form. Abies fabri)

2、油麦吊云杉林(Form. 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

Ⅱ.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二、铁杉针阔叶混交林

3、铁杉、槭、桦木针阔叶混交林(Form.Tsuga chinensis+Acer spp.+Betula spp.)

Ⅲ.落叶阔叶林

三、典型落叶阔叶林

(一)、栎类林

4、栓皮栎林(Form.Quercus variabilis)

(二)、落叶阔叶杂木林

5、连香树林(Form.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6、珙桐林(Form.Davidia ivolucrata)

7、华西枫杨林(Form.Pterocarya insignis)

8、水青树林(Form.Tetracentron sinense)

9、槭树林(Form. Acer spp.)

四、山地杨、桦林

(三)、杨树林

10、山杨林(Form.Populus davidiana)

续下页

(四)、桦木林

11、红桦林(Form. Betula albo-sinensis)

12、糙皮桦林(Form. Betula utilis)

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五、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五)、栲、落叶阔叶混交林

13、栲+槭树林(Form. Castanopsis fargesii + Acer spp.)

14、大叶石栎+槭树林(Form.Lithocarpus megalophyllus +Acer spp.)

15、青冈+长穗鹅耳枥林(Form. Cyclobalanopsis glauca+ Carpinus fangiana)

16、峨眉栲+五裂槭林(Form. 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Acer oliverianum)

17、峨眉栲+华榛林+杜鹃林(Form.Castanopsis platyacantha+Corylus chinensis+

Rhododendron spp.)

18、峨眉栲+光叶珙桐林(Form.Castanopsis platyacantha+Davidia involucrata

var.vilmoriniana)

Ⅴ.常绿阔叶林

六、典型常绿阔叶林

(七)、栲树林

19、栲+青冈林(Form.Castanopsis fargesii + Cyclobalanopsis glauca)

20、栲树林(Form.Castanopsis fargesii)

21、瓦山栲林(Form.Castanopsis ceratacantha)

22、峨眉栲林(Form.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八)、栎类林

23、青冈林(Form.Cyclobalanopsis glauca)

24、水青冈林(Form.Fagus longipetiolata)

25、石栎林(Form. Lithocarpus corneus)

(九)、杂木林

26、华木荷林(Form.Schima sinensis)

27、山楠林(Form.Phoebe chinensis)

七、山顶杜鹃矮林

28、大王杜鹃林(Form.Rhododendron rex)

Ⅵ.竹林

八、温性竹林

续下页

29、八月竹林(Form. 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

30、刺黑竹林(Form. Chimonodambusa neopurpurea)

31、大风顶玉山竹林(Form.Yushania dafengdingensis)

32、大叶筇竹林(Form.Qionzhuea macrophylla)

33、冷箭竹林林(Form.Sinarundinaria fangiana)

34、马边玉山竹林(Form.Yushania mabianensis)

35、三月竹林(Form.Qiongzhuea opienensis)

36、熊竹林(Form.Yushania ailuropodina)

Ⅶ.常绿针叶灌丛

37、高山香柏灌丛(Form.Sabina squamata)

38、地盘松灌丛(Form.Pinus yunnanensis var.pygmaea)

Ⅷ.常绿革叶灌丛

39、大白杜鹃灌丛(Form. Rhododendron decorum)

40、红棕杜鹃灌丛(Form. Rhododendron rubiginosum)

41、腋花杜鹃灌丛(Form. Rhododendron racemosum)

42、亮叶杜鹃灌丛(Form.Rhododendron vernicosum)

Ⅸ.落叶阔叶灌丛

九、高寒落叶阔叶林灌丛

43、皂柳灌丛(Form.Salix wallichiana)

44、鲜黄小檗灌丛(Form. Berberis diaphana)

45、细枝绣线菊灌丛(Form. Spiraea myrtilloides)

十、温性落叶阔叶灌丛

46、峨嵋蔷薇灌丛(Form.Rosa omeiensis)

47、野核桃灌丛(Form.Juglans cathayensis)

48、蜡瓣花灌丛(Form. Corylopsis sinensis)

49、滇榛灌丛(Form.Corylus yunnanensis)

50、绣球花灌丛(Form. Hydrangea spp.)

51、高丛珍珠梅灌丛(Form. Sorbaria arborea)

52、悬钩子灌丛(Form.Rubus spp.)

十一、暖性灌丛

53、马桑灌丛(Form.Coriaria nepalensis)

Ⅺ.常绿阔叶灌丛

续下页

54、矮高山栎灌丛(Form. Quercus monimotricha)

55、黄背栎灌丛(Form.Quercus pannosa)

56、山矾、细齿叶柃灌丛(Form. Symplocos caudate+Eurya nitida)

Ⅻ.灌草丛

57、醉鱼草灌草丛(Form.Buddleja spp.)

58、扁竹根灌草丛(Form. Iris confusa)

59、淡黄香青、金丝梅灌草丛(Form.Anaphalis flavescens+Hypericum patulum)

60、蕨草丛(Form. Pteridium aqulinum https://www.360docs.net/doc/7f10829821.html,tiusculum)

61、五节芒、狗尾草灌草丛(Form. Miscanthus floridulus+Setaria viridis)

62、灯芯草草丛(Form.Juncus spp.)

ⅫⅠ.草甸

十二、典型草甸

(十)、丛生禾草草甸

63、穗序野古草草甸(Form. Arundinella chenii)

64、羊茅草草甸(Form. Festuca ovina)

(十一)、莎草草甸

65、莎草草甸(Form.Cyperus spp.)

(十二)、杂草草甸

66、萎陵菜+银莲花草甸(Form.Potentilla spp.+Anemome spp.)

3.2.1. 温性常绿针叶林

保护区针叶林为寒温性针叶林中的温性常绿针叶林,为暗针叶林,分布于海拔2800—3500m,上限可达海拔3700m;大致分冷杉林(Form.Abies fabri)和油麦吊云杉林(Form. 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两种,其中以冷杉林为主。外貌暗绿色,林下为山地棕壤、暗棕壤、灰棕壤,土层深厚。乔木层冷杉(Abies fabri)最多,纯林中均为冷杉;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https://www.360docs.net/doc/7f10829821.html,planata)仅见于海拔2500m的半阴坡,零星可见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糙皮桦(Betula utinis)、铁杉(Tsuga chinensis)、华椴(Tilia chinensis)、槭树(Acer spp.)等树种。林下灌木以竹类为主,如冷箭竹(Sinarundinaria fangiana)、大叶筇竹(Qiongzhuuea macrophylla)等,其他灌木有密枝杜鹃(Rhododendron fastigiatum)、绒毛杜鹃(Rhododendron pachytrichum)、猫儿刺(Ilex pernyi)、峨嵋蔷薇(Rosa omeiensis)、花楸(Sorbus spp.)、小檗(Berberis spp.)、山蚂蟥(Desmodium spp.)、木姜子(Litsea spp.)等。草本层不发达,种类稀少,常见的有三叶萎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苔草(Carex spp.)、蟹甲草(Cacalia spp.)、唐松草(Thalictrum spp.)、粗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早熟禾(Poa spp.)、莎草(Cyperus spp.)、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中华槲蕨(Drynaria baronii)、单叶细辛(Asarum himalaicum)、星叶草(Circaeaster agrestis)、珠子七(Panax transitorius)等。

3.2.2. 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分布于海拔2400—2800m。乔木层的暗针叶林树种有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和冷杉(Abies fabri)等;落叶阔叶树种主要有青榨槭(Acer davidii)、五尖槭(A. maximowiczii)、扇叶槭(A. flabellatum)、糙皮桦(Betula utilis)、白桦(B. platyphylla)、湖北花楸(Sorbus hupenensis)、美容杜鹃(Rhododendron calophytum)、皱叶杜鹃(Rh. wilsonii)、蛮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泡花树(Meliosma cuneifolia)等。灌木层仍以竹类为主,常由大箭竹(Sinarundinaria chungii)、箭竹(Fargesia nitida)、大叶筇竹(Qiongzhuea macrophylla)等分别成片分布而构成单优势层片,其它灌木有尖叶杜鹃(Rh.openshawianum)、心叶荚蒾(Viburnum cordifolium)、桦叶荚蒾(V. betulifolium)、柃木(Eurya spp.)、宝兴茶藨(Ribes moupinensie)、红毛五加(Acanthopanax giraldii)、青荚叶(Helwingia japonica)、拐棍竹(Fargesia spathacea)、直惠小檗(Berberis dasystachya)、角翅卫矛(Euonymus cornutus)、云南冬青(Ilex yunnanensis)、尖叶茶藨(Ribes acuminatum)、中华绣线梅(Neillia sinensis)、毛叶吊钟花(Enkianthus deflexus)、菝葜(Smilax china)等。草本层不发达,以喜阴种居多,常见有云南苔草(Carex nubigena)、疏穗苔草(C. remotiuscula)、少花虾脊兰(Calanthe delavayi)、三棱虾脊兰(C. tricarinate)、独蒜兰(Pleione bullocodioides)、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鳞毛蕨(Dryopteris marginata)、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鬼灯擎(Rodgersia aesculifolia)、管花鹿药(Smilacina henryi)、大花糙苏(Phlomis megalantha)、深山蟹甲草(Cacalia profundorum)、羽裂蟹甲草(C. tangutica)、单叶细辛(Asarum himalaicum)、中华荚果蕨(Matteuccia intermedia)等。由于林下阴湿,苔藓类较发达,常见有山羽藓(Abietinella abietina)、垂枝藓(Rhytidium rugosum)、拟垂枝藓(Rhytidiadelphus triquetrus)等。层外植物常见的有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木天蓼(A. polygam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 sinensis)等。

针阔混交林遭破坏后,林下竹类充分发育,形成大面积竹林;其中零星分布着一些落叶阔叶树种,成为针阔混交林带的次生植被。

3.2.3. 落叶阔叶林

随海拔降低,针阔叶混交林逐渐过渡至落叶阔叶林。该植被类型分布范围不大,但种类很多。现以栎林类中的栓皮栎林为例介绍。

该群落分布于海拔1000—2100m,一般树型较小,只在个别地段发育成高大乔木。群落外貌黄绿色,结构较简单。乔木树种主要是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伴生树种有麻栎(Q. acutissima)、枹栎(Q.glandulifera)等落叶栎类。灌木层不发达,常见有杜鹃、

盐肤木(Rhus chinensis)、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猫儿刺(Ilex cornuta)、西藏青荚叶(Helwingia himalaica)、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球果荚蒾(Viburnum propinquum)等。在保护区边缘地带的干湿过渡带上,可见滇榛(Corylus yunnanensis)、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aquifolioides)、黄背栎(Quercus pannosa)等。草本层一般,常见种有旱茅(Eremopogon delavayi)、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穗序野古草(Arundinella chenii)、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a)、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康定黄精(Polygonatum prattii)、淫羊藿(Epimedium grandiflorum)。层外植物有云南葛藤(Pueraria peduncularis)、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等。

另外,其他落叶阔叶林的乔木树种主要为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珙桐(Davidia ivolucrata)、华西枫杨(Pterocarya insignis)、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槭树(Acer spp.)、山杨(Populus david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糙皮桦林(Betula utilis)等。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有大面积珙桐林分布(珙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据马边地方资料,在保护区斯天拉有成片的4万亩珙桐林。这种情况是邻近的峨眉山所没有的。[14] 3.2.4.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于海拔1800—2400m,下限常深入常绿阔叶林带,与之镶嵌。该类型乔木树种中常绿树种主要有栲(Castanopsis fargesii)、大叶石栎(Lithocarpus megalophyllu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峨眉栲(C.platyacantha)等,落叶阔叶树种主要有槭树(Acer spp.)、长穗鹅耳枥(Carpinus fangiana)、五裂槭(A.oliverianum)、华榛(Corylus chinensis)、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var.vilmoriniana)等。林下灌木也有较丰富的竹类,常见的还有各种杜鹃(Rhododendron spp.)、蕊帽忍冬(Lonicera pileata)、凹叶木兰(Magnolia sargentiana)、少花荚蒾(Viburnum diganthum)、楤木(Aralia chinensis)、西南绣球(Hydrangea davidii)、铜绿山矾(Symplocos aenea)等。常见草本有革叶耳蕨(Polystichum neolobatum)、大叶贯众(Cyrtomium muticum)、细叶卷柏(Selaglhella labordei)、鳞毛蕨(Dryopteris spp.)、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冷水花(Pilea faseiata)、莎草(Cyperus spp.)、耳蕨(Polystichum spp.)、楼梯草(Elatostema spp.)、三角形冷水花(Pilea swinglei)、丛枝蓼(Polygonum caespitosum)等。

海拔1800—2000m的地段,该类型树种与中山常绿阔叶林相似,只是落叶树种多些;2000—2400m地段,常绿树种中樟科消失,峨嵋栲也变得稀少,包石栎出现并占优势,落叶树种则出现椴树科的华椴树(Tilia chinensis)、槭树科的毛花槭(A.erianthun)。

该类型所处地段人为干扰较大,次生植被为落叶阔叶林,通常以珙桐为建群种,杂以木瓜红、水青树等落叶阔叶树种,而常绿阔叶树种几乎没有。

3.2.5. 常绿阔叶林

前面述及,保护区属于西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可见,常

绿阔叶林是区内的优势植被类型。按群落组成不同,可分为中山常绿阔叶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

中山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1500—2200m。其中,1700m以下植被多有破坏,逆行演替为灌丛和草地;1700m以上多为高大乔木,常见树种有栲(Castanopsis farg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水青冈(C. glauca)、瓦山栲(C.ceratacantha)、山楠(Phoebe chinensis)、峨眉栲(C.platyacantha)、石栎(Lithocarpus corneus)、华木荷(Schima sinensis)、西南赛楠(Nothaphoebe cavaleriei)、大叶楠(Machilus ichangensis)、四川木莲(Manglietia szechuanica)、蛮青冈(C.oxyodon)、巴东栎(Quercus engleriana)、川西石栎(L.oblanceolatus)、包石栎(L.cleistocarpus)等。其中,峨嵋栲最为普遍。间或可见落叶阔叶树种杈叶槭(Acer robustum)、扇叶槭(A.flabellatum)、青榨槭(A.davidii)、房县槭(A.franchetii)、树五加(Acanthopanax evodiaefolius)、短柄稠李(Prunus brachypoda)、威氏七叶树(Aesculus wilsoni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长穗鹅儿枥(Carpinus fangiana)、木瓜红(Rehderodendron macrocarpa)等。灌木层仍有丰富的竹类,如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筇竹(Qionzhuea tumidinoda)、刺竹(Chimonobambusa pachystachys)、大风顶玉山竹(Yushania dafengdingensis)、刺黑竹(Chimonodambusa neopurpurea)、马边玉山竹(Yushania mabianensis)、大叶筇竹(Q.macrophylla)等。其他灌木主要有杜鹃(Rhododendron spp.)、喜马拉雅珊瑚(Aucuba himalaica)、四川山巩(Symplocos setchuenensis)、桦叶荚蒾(Viburnum betulifolium)、毛果钝叶木妻子(Litsea veitchiana)、尾叶樱桃(Cerasus dielsiana)、睫刺冬青(Ilex ciliospinosa)等。草本有苔草(Carex spp.)、长柄熊巴掌(Phyllagathis cavaleriei var.wilsoninan)等。

低山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1500m以下,由于受人为干扰大,植被次生现象显著,主要为疏林、灌丛及草地。乔木层常见树种有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ata)、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桤木(Alnus cremastogyne)、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四川大头茶(Gordonia szechwanensis)等,灌木不同地点种类各异,常见的有火棘(Pyracantha forfuneana)、山茶(Camellia spp.)、柃木(Eurya spp.)、山矾(Symplocos caudata)、柔毛绣球(Hydrangea villosa)、平枝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石楠(Photinia)、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等。草本植物主要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狼狗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牛蒡(Aretitum lappa)、醉鱼草(Buddleja sp.)、灯心草(Juaus effusus)等。

3.2.6. 灌丛和灌草丛

灌丛分布区域最广,在各海拔和各种地形条件下都有分布,而且生活型种类多样化。常绿针叶灌丛分布于海拔2500—3500m,常见种有高山香柏(Sabina squamata)、地盘松(Pinus yunnanensis var.pygmaea)等。常绿革叶灌丛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尤其是2500m以上,均为各种杜鹃灌丛,常见种有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红棕杜

鹃(R.rubiginosum)、腋花杜鹃(R.racemosum)、亮叶杜鹃(R.vernicosum)等。高寒落叶阔叶灌丛分布于海拔2500—3500m,常见种有皂柳灌丛(Salix wallichian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细枝绣线菊(Spiraea myrtilloides)等。温性落叶阔叶灌丛分布于海拔1700—3200m,常见种有峨嵋蔷薇(Rosa omeiensis)、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滇榛(Corylus yunnanensis)、绣球花(Hydrangea spp.)、高丛珍珠梅(Sorbaria arborea)、悬钩子(Rubus spp.)等。暖性灌丛分布于海拔1800—2200m,常见种有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等。常绿阔叶灌丛在海拔1400—3300m都有分布,常见种有矮高山栎(Quercus monimotricha)、黄背栎(Q.pannosa)、山矾(Symplocos caudate)、细齿叶柃(Eurya nitida)等。

灌草丛在海拔3000m左右的亚高山草甸边缘与暗针叶林缘及海拔1000—2800m的广大区域均有分布。常见种有醉鱼草(Buddleja spp.)、扁竹根(Iris confusa)、淡黄香青(Anaphalis flavescens)、金丝梅(Hypericum patulum)、蕨草(Pteridium aqulinum https://www.360docs.net/doc/7f10829821.html,tiusculum)、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灯芯草(Juncus spp.)等。

3.2.7. 草 甸

草甸在暗针叶林带以上有相当广泛的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顶有高山草甸分布,其余为亚高山草甸。海拔2000—3000m分布着由穗序野古草(Arundinella chenii)占优势的草甸;海拔3000—3300m草甸的优势种一般为莎草(Cyperus spp.)、萎陵菜(Potentilla spp.)或银莲花(Anemome spp.)等;海拔3000—3500m的山地顶部分布着羊茅草草甸(Form. Festuca ovina)。

3.3. 植被分布规律

3.3.1. 水平分布规律

根据卫片解译结果和输出的植被图(见附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状况。利用GIS软件分析功能,可以得出各种植被类型的面积关系。(图2.)

图2.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面积比较

保护区位于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常绿阔叶林为该地的显域植被(地带性植被)类型,有趣的是,中山常绿阔叶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各占植被总面积的16%,一共占到32%,为该区的优势植被。其次是温性常绿针叶林,占到23%。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灌丛面积相当,分别占12%、10%和9%。而温性针阔混交林占了5%,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此种植被类型指的是较明显的针阔混交现象。灌草丛、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所占面积较少,分别只有3%、4%和2%。以上数字说明保护区气候湿润,植物生物量大,林木种类多;而较广的落叶阔叶林分布则与该区的季风气候和高程变化有关。

由于保护区地理范围较小,大尺度上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和径向地带性表现的非常不明显甚至看不到。这里的植被水平更替主要是由于垂直分异造成的。在保护区范围内,地势整体来说西高东低,植被类型由东向西依次为: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温性常绿针叶林—草甸,而灌丛和灌草丛则在各个地段均有零星分布。由于高海拔的山脊沿黄茅埂—额鲁戈孜—觉都—大风顶—斯补捏—森捏罗皆一线蜿蜒成弧形,所以植被从南向北按照上述东西顺序平行分布,至斯补捏—森捏罗皆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平行分布线受到高海拔地形的影响,被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温性常绿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的南北次序分布带截成两段。

温性常绿针叶林带上限附近,亚高山草甸中灌丛的数量逐渐增多,形成灌草丛,在遥感图片上显示与草甸不同的光谱特征。草甸被灌草丛包裹,常常延伸至暗针叶林里,与之呈犬牙交错状。卫片分析结果显示针叶林在海拔较低的拉索皆涡—老子坝一线以南和捏史觉以南有成片分布,可能是当地原始植被破坏后的次生演替。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结合地比较好,浑然一体,只不过后者海拔稍低一些,实际上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将在后面讲到。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离河谷较近的山脊或山坡上,各种坡向均有。低山常绿阔叶林和中山常绿阔叶林区域结合得比较好,分布在地势较低的东部,可分为斯补捏—森捏罗皆南北两大片。

3.3.2. 垂直分布规律

保护区的植被更替主要是由于垂直分异引起的。基于卫星遥感图像分类结果,同步跟踪地形图,可以分析并得出保护区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区内地形地貌因素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导致气候状况的垂直分异,进而形成非常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依次为: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常绿针叶林—灌草丛—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图3.)

保护区所处地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为该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于海拔2200m以下,在河谷和低海拔平地上成片分布,向上呈条带状延伸。按照海拔升高引起的该类型内部树种组成的差异(见前面的植被组成分析),可分为两种亚类型:海拔

1500m 以下为低山常绿阔叶林带,

海拔1500—2200m 为中山常绿阔

叶林带;两种类型在水平分布上似

无规律可循,导致分化的唯一原因

是高程差异。

从海拔1800m 往上,气温逐渐

降低,四季现象较明显,常绿阔叶

林逐渐为落叶阔叶林所替代。在二

者的过渡地段,即海拔1800—

2400m 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山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再往上,海

拔2400—2800m 的范围内,分布着

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如此看来,似

乎没有专属落叶阔叶林的海拔段,

它只是在一些地段占优势,形成典

型的落叶阔叶林,大部分情况下都

或多或少地夹杂着针叶树种(较高海拔处)或常绿阔叶树种(较低海拔处)。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高程范围内气候的不稳定性。

图3.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 海拔2800—3500m ,由于东南暖湿气流运行到这里常形成地形雨,该地段气候温冷湿润,成片分布着温性针叶林,其中阴坡和半阴坡甚为茂密。该地段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状况,使冷杉林分布范围特别广,占显著优势。在针叶林带以上狭小区域和针叶林带内一些坡度较陡或土壤状况不佳的地方,分布着一些灌丛和灌草丛,这种类型常常呈细带状向上纵深或是呈斑块状点缀在针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类型中。

在海拔3500m 以上为成片的草甸分布,空间延展性很好。遥感图像分类结果分出了两种亚类型:一种为亚高山草甸,根据大量相关资料,这是没有疑议的;而还有一种不同光谱特征的覆盖物分布在海拔最高的山顶处,而且沿山脊下延到亚高山草甸的高程内。起初以为这是高山流石滩植被,但根据《中国植被》对高山流石滩的描述[12],不大可能,而这种特征却与《四川植被》关于石渠—色达一线以南高山草甸类型的描述完全吻合[15],所以最后定为高山草甸。(当然还有待实地验证。)

灌丛和灌草丛分布范围较广,几乎各高程都有分布,一般为过渡类型或替代类型。

4. 讨 论

4.1. 植被破坏与恢复

遥感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在拉索皆涡以东的老子坝—麦子坪一线附近有较大面积的针

叶树种和落叶阔叶树种分布,可能是人工林,也可能是纯自然的次生演替,但无论那种情况,都说明该地的原始植被曾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此外,在森捏罗皆和斯补捏附近,针叶林也遭到破坏,形成一些斑块状替代类型。这些情形可能在其它地段也普遍存在。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保护区管理的原因。解决之道在于:一方面制止破坏行为的再发生,另一方面抓紧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

4.2. 卫片解译结果评价

由于卫片精度不高(30×30m),野外调查资料不太理想,还有个人能力的限制,图像分类只在植被亚型或植被型上显示了较好的延续性和集合度,而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划分。该卫片及分类结果可用于景观分析和宏观植被分布研究。

4.3. 卫片解译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4.3.1. 遥感图片的选用

遥感图片是3S方法研究植被的对象,它的选用直接影响到解译效果和研究结果,所以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遥感图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次研究属于小尺度的植被研究,应该采用航空遥感图片或高清晰度的卫星遥感图片,这样才能具体到群丛乃至群落单位对植被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本次采用的图片分辨率较低,虽不尽如人意,但对植被宏观研究是适宜的。

4.3.2. 野外GPS采样点的选取

在综述中提到,野外采样用于地理坐标定位和为监督分类提供参考。前者一般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后者采样点的选取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一般来说,采样点的设置必须面面俱到:每种植被类型都应该涉及到;采样点在研究区域应该分布比较均匀,甚至在遥感图像涉及的地理范围都应该这样;采样点在每种植被中的数目分配要相当,每种植被分布发生间断或连接不是很好的亚区域都应该涉及到;采样点最好位于每种植被类型有一定纵深的地点,而不要位于两种植被类型的交界处及其附近;对采样点样方的记录要根据不同研究的要求具体规定;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分类结束后,对有疑议的地表覆盖物类型应该实地进行验证,以确定其种类,使分类结果趋于完美。

4.4. 3S技术与传统方法的互补

3S技术是一种间接的方法,它有自己的优势[16],但不能取代传统的直接的诸如植被调查等方法。把3S方法和传统的方法进行优势互补,在总结各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出一条崭新的植被研究乃至其它生态研究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而这种新的方法,必须是最便捷和最有效的,并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致 谢

本论文选自邓小忠老师的课题,曾宗永和曾涛两位老师给予了很大帮助。两位老师提供了卫星图片、野外调查资料、相关计算机分析软件及其指导材料等,并定期开会交流,在论文写成后,又进行了细致的修改。

由于条件限制,我未能亲自去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采样点数据是使用蒋泽银、李清树、刘富文、刘小庚、苏筱彬、王铁、王宇、赵杰、周世强、周玉平等10人的调查资料。此外,杨彪师兄的实地调查资料也给了我很大帮助。

最后,向对本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参 考 文 献

[1].周骏一.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灾害防治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

18(9):83

[2] .陈嘉新,饶燕.马边大风顶生态风景区地质基础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8

(9):66

[3] .党安荣等. 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95~219

[4].刘珺,贾琇明.遥感图像植被判读与土壤判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6):

141~143

[5].朱翔,吴学灿,张星梓.遥感判读的野外调查方法.云南大学学报,2001,23(植物学

专辑):88~92

[6].肖进原.1/50万贵阳卫片植被解译与制图探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10(1):52~56

[7].杨成华,安和平.贵州南、北盘江流域植被类型的卫片解译与制图.贵州林业科技,

1996,24(1):55~58

[8].张洪亮,李芝喜.利用GIS进行森林植被图绘制的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4):

61~65

[9].丁圣彦,马建华.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TM卫片植被判译与制图.河南科学,1995,13

(3):256~261

[10].吴炳方,黄绚,田志刚.应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植被制图.环境遥感,1995,

10(1):30~36

[11].刘普海.应用遥感理论目视解译TM图像的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4,2:206~

凉山美姑县四大旅游景点_排行榜

凉山美姑县四大旅游景点_排行榜 4、凉山黑竹沟 在四川省西南边上的小凉山区,360里-深处蕴藏着一个神秘的黑竹沟。 黑竹沟位于小凉山中段,峨边··美姑线山18公里处的密林深处。当地乡名:斯豁,即死亡之谷。“黑竹沟”为汉人定的名。由于黑竹沟藏有不少未解开的“谜”,当地彝汉人民把黑竹沟称之为南林区的“魔鬼三角洲”。 当地人谈起黑竹沟,就会向你道出一些神秘的历史事件来:说解放初期胡宗南残部半个连30多人进入而不见踪影;说解放军三个侦察兵从甘洛县方向进入黑竹沟仅排长一人生还;说1995年解放军某部测绘队在黑竹沟高缘派出二名战士购粮,途经黑竹沟失踪,后来只发现二人的武器;1976年四川森堪一大队三名队员失踪于黑竹沟,发动全县人民寻找,三个月后只发现三具无肉骨架。 3、黄茅埂

黄茅埂由北向南延伸,北起大风顶南至龙头山,全长98公里。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既是珍稀植物的大观园,又是保存完好的巨大原始自然景区,区内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成片的原始森林和珙桐、水青、银杏等珍稀树种,区内的珙桐是目前我国惟一的大面积生长区,与马边大风顶保护区连达万亩以上,被专家称为“世界之最”。大风顶主峰摸罗峨觉海拔4042米,在其山顶观日出、看云海,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意境。 2、贡嘎山燕子崖 燕子崖:贡嘎山燕子沟景区景点,海拔3700米,是燕子沟景区海拔最高的综合服务处。 燕子崖 燕子崖又称燕子岩。

燕子岩是一块巨大陡峭的巨石。山涧水汽常年萦绕,每当雾气升腾之时,燕子岩被笼罩在变幻莫测的雾气中,如天宫奇峰一般。燕子沟主峰服务区设置于燕子岩脚下,往前30分钟可到冰窖口主峰观景台,过河1个小时可上到海子凼,是燕子沟功能最完备、服务设置最完善、美景最集中的服务区之一。 燕子岩为一块突兀的巨石。很多的高山小燕子便嬉憩于此,这种高山小燕子长得极其俊俏:喙部、尾巴与腹部各有一抹嫣红,头顶洁白,而全身其它部位的羽毛却是墨黑色。在春回大地之时,如果各位有缘,在燕子沟的燕子岩,一定能一睹它靓丽的风采。燕子沟的名称的来历,也正在此。 燕子崖来历 相传,在清代,乾隆皇帝的西宫娘娘犯有胃病,久治不愈。因雅安府台上报贡嘎山神泉的奏章,乾隆皇帝知道贡嘎山神泉可治胃病,就命上贡一些泉水给娘娘治病。上贡时,还特地把贡嘎山山崖上的燕窝,一起作为贡品。乾隆

(完整版)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名单

四川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小金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植物)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植物)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内陆湿地)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内陆湿地) 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屏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四川省省级级自然保护区 小寨子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江油观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南江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地质遗迹) 黑水河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鞍子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金花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植物) 白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二滩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内陆湿地) 古蔺县黄荆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绵竹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安县千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北川片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平武小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广元水磨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青川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青川毛寨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2019年整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介绍 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sanctuary),自然保护地(nature protected area) 等。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 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 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发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止到2007年8月有303个。 华北地区 1.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津 1.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北 1.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围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西 1.阳城莽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 1.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北地区 1.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成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S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3S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中,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全球定位技术等的出现,切实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同时也对于林业生产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不仅能够提升对林业的勘察和调查效率,也更是极大的提升了质量,并降低了各项成本。所以本文基于此,分析和研究3S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关键词:3S技术;林业资源;调查分析 1 、3S技术概念及在林业资源中的功能作用 3S是RS、GPS、GIS这3种技术的统称,分别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这3种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大数据处理、移动通讯、空间分析、地理传感等,围绕空间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分析、传播以及应用。基于此,详细叙述3S技术各自的功能和特点。 1.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利用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是集计算机图像处理等物理方法、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数学计算方法及以地学规律为指导的地理分析方法为一体的区域综合勘测技术。在具体的应用中,由于遥感技术的覆盖区域范围很大,能够采用多波段成像技术来定位、定性、定量地对地理环境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勘测。

1.2 定位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个由卫星群组合而成的空天一体化空间分析技术,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地理定位等作用。在林业调查工作中能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组合形成立体式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根据调查需要进行各类资源的清查,检测病虫害的分布情况。 1.3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信息云储备和大数据分析按照地理信息科学处理理论指导,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可续管理、分析、利用的一套技术系统。该系统能够对森林区域中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状态以及水文、光照、温度、土壤等地理综合信息进行监测,通过林业资源中的具体要素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森林整体评估,为工作人员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提供可靠的带有规律性的数据支持。 2、3S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具体应用 2.1 样地精准定位 地理信息定位可帮助调查人员明晰林业调查的范围和规划内容,同时还有助于为空间范围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样地调查是林业资源清查和规划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选取调查区域中的某一较小范围来进行集中调查,以局部调查结果为参照,按等比例放大到整合调查区域,并进行科学估算,以较少的调查投入获得较大效益,提升林业资源调查效率。样地调查的基础保障是样地定

基于3S技术的森林防火道路规划研究

第34卷第3期20116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34,No.3Jun.,2011 收稿日期:2010-10-25 作者简介:耿艳辉(1983-),女,云南宣威人,助理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工作。 基于3S 技术的森林防火道路规划研究 耿艳辉,葛俊涛,李明哲 (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 要:利用3S 技术得到林相图的空间数据,依据森林防火道路规划的标准要求,通过给定的约束条件、规划目 标以及评价条件,分析森林防火林道初始布局,考虑各种影响最优分布的指标,对森林道路进行优化分析与规划, 得出最优规划图,实证分析表明此方法在道路规划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关键词:森林防火;3S 技术;道路规划;林相图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867(2011)03-0171-03 Study on Road Planning for Forest -fire Prevention by 3S Technique GENG Yan -hui ,GE Jun -tao ,LI Ming -zhe (Henan General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Geology ,Zhengzhou 450006,China ) Abstract :Using the 3S technique to get the spatial data from stock map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road planning for forest -fire pre-vention ,through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planning objective and valuation condition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i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road for forest -fire prevention.Considering all indicators affecting optimal distribution ,optimizing the analysis and planning of the forest road ,then it got the optimal planning map.And empirical analysis confirmed the superiority on road planning.Key words :forest -fire prevention ;3S technique ;road planning ;stock map 0引言 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的资源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森林火灾是对森林资源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森林防火道路的规划工作是森林防火工作的基础。现行的森林防火林道规划方法,往往采用实地测量和小班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却不太好[1-4] 。 3S 技术在森林资源防火,道路交通规划中的应用显然已 经十分广泛,技术上也比较成熟 [5,6]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的发展与综合应用,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的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建设成为当今森林资源保护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3S 技术结合少量地面调查,借助遥感图像分类进行森林资源规划和森林防火研究,已成为森林防火林道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 1技术基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3S 技术规划森林 防火林道体系已成为可能。建立森林防火林道规划设计模型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 )不断发展促使可作为信息平台的软件的出现,建立森林资 源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图形库)并进行彼此关联,并逐项分析各要素,输出最优路线解决方案,为森林防火林道规划创造了条件 [7] 。遥感(RS )技术得到不断发展, 为快速准确、大量获取森林资源空间和属性数据提供了方便条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迅速发展,使空间定位精度大大提高, 这为快速准确地采集空间数据提供了有效工具。在使用3S 技术进行森林防火道路规划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技术有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和3维空间分析。在进行上述分析后,建立森林防火道路选址模型,利用防火林道分布图(线状地物),森林类型分布图(面状), 森林水资源分布图(面状)等信息来求出森林防火林道最优候选地址。该过程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基于3S 技术的空间数据获取 利用“3S ”技术对森林防火林道规划设计易于克服传 统设计方法的缺陷, 可以综合分析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信息,不仅可以对大区域的森林资源进行宏观规划,还可对局部微观区域的森林资源变化进行监测;规划内容上,不仅对森林资源分布进行优化,还可以加强对方案实施

浅谈3S技术在林业及林火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3S技术在林业及林火管理中的应用Ξ 岳金柱 冯仲科 (武警森林指挥部,北京 100089)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地学相关学科(如地质学、农学、林学、矿业学、建筑工程学、土地资源学、道路工程学、土木工程学等)的统一结合体,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能从整体上解决相关专业的问题。GIS、G 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及其集成技术(即3S,G eo2 mantics)则把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采集、交换、管理、分析、预测、决策、制图的一体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实时化和动态化。林业是与地学特别是3S技术最为密切的行业。林业建设中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林木遗传育种,以3S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空间科学化的森林资源管理,以电气化、自动化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森林工程技术的建立等方面的科技进步,使林业这个粗放落后的行业步入了现代特别是高新技术时代。 1 3S技术的概念与构成 111 3S技术的概念 3S是指GIS(G eographic In 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RS(Rem ote Sensing遥感)和G PS(G lobal P 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集成技术的统称。运用3S技术理论方法,可以研究解决目标的定位、定性和定量问题。 112 3S技术的构成 在3S系统中GIS相当于中枢神经,RS相当于传感器,G PS 相当于定位器。3S集成应用是一种充分利用GIS、RS和GIS 各自的技术特点快速准确而又经济地为人们提供所需信息的高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RS提供最新的图像信息,利用G PS提供图像信息中的“骨架”位置信息,利用GIS为图像处理、分析应用提供技术手段,三者紧密结合为用户提供精确的基础资料(图件和数据),如图1所示。 2 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3S集成技术侧重把G PS、GIS、RS等相关技术集成为一个有机系统,从整体上解决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以及林业工程测绘、标定、监测等问题,从而解决研究目标的3W (Where—定位、What—定性、H ow—定量)问题。林业是与3S 技术最为密切的行业。特别是生物育种中的地理变异、生态学中的林火管理与景观分析、森林培育中的立地条件分析、林业经济管理的地图应用、森林经理中的资源环境监测评价、森林保护中的病虫害监测、水保与荒漠化防治中的监测与评价、林业工程中的道路建设、采伐中的林图编绘等,每一项都离不开3S理论与技术。 211 以3S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地球 数字化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实施全球空间信息战略以来,把数字地球推向了新的研究阶段,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有关数字化研究的新高潮。所谓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普通人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所要了解的有关地球信息,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实现多分辨率、三维的对地球描述,即虚拟地球。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使其在网络上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的质量。数字地球需要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宽带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和存储技术、科学计算以及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和保障。 212 以数字地球为依托的数字林业 通过以上对数字地球和3S技术的讨论,可以勾画出数字林业的雏形。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随着袖珍微机的发 Ξ收稿日期:2002-08-22  作者简介:岳金柱:武警森林指挥部司令部副团职参谋 冯仲科: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办法 《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2月7日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份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规范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保护区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羚牛、珙桐、水青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大小凉山分界线黄茅埂主峰大风顶的东坡,按照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范围四至界线:东自波罗依打起,经涡孜博罗、戈皆拉打、车枯波惹、涡马普,至嘎斯涡麻为界;北自挖黑河起,经1812m、1893m、1798m山峰,至波罗依打为界;南自嘎斯涡麻起,经斯涡觉,至览郭皆为界;西自览郭皆起,经觉都至涡马皆,再经3643m、2000m、1487m山峰、日别依皆,至罗姑波为界;总面积3016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0410hm2,缓冲区3219hm2,实验区6535hm2。外围保护带23700hm2,

涉及马边县永红、高卓营、梅子坝、沙腔、烟峰5个乡的部分村庄以及觉罗豁国有林场。保护区内的全部土地和自然资源属国有。 第三条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应遵循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生态优先、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区的规划制定和建设、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凡在保护区范围内从事建设、勘探、科研、旅游、运输及农、工、牧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是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实施行政管理,负责解决有关行政事务问题。 第六条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县森林公安局负责保护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维护当地社会治安,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的案件。 管理局会同保护区所在和毗邻的美姑、雷波等县、乡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组成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制订保护公约,协调配合、联防联控,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对进入保护区内从事放牧等违规活动的,由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按照保护公约强行制止,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坚决予以捕杀。 周边乡镇人民政府要协助做好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S技术及其在林业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3S技术及其在林业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摘要:本文以东北某林区为例,对3S技术以及在林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3S技术的概念与特点。然后,以某林区为例,分析了以上技术的应用现状。最后,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对未来3S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希望可以不断促进3S技术在林业中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3S技术;林业;应用现状;展望 3S技术在监测环境、分析数据、防治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近年来该技术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林地是构建生态系统,实现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必须加强对森林资源以及环境的监测。然而,传统的数据监测系统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保证数据监测的真实性。所以,本文提出了一项新的技术,即3S技术。 1.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由于3S技术比传统技术拥有更强大的功能,所以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林业资源的监测与管理当中。本文以东北某林业区为例,来阐述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现状。 1.1 3S技术概述 3S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高科技技术,该技术结合了

GPS(全球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以及其他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了采集、分析、处理信息的一体化作业。与传统技术相比,在信息应用方面具有更高的精准性。与传统方法不同,3S技术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第一,传统技术是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对应的信息处理机制,以此来达到应用的目的。与此同时,3S 技术从数据应用的目的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硬件基础,最终获取处理信息的办法。实践证明,将3S技术应用到林业发展中,产生的效果比传统技术更佳。第二,采用传统方法后,将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分成单独的部分,每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被生硬的割裂开来。然而,应用3S技术后,实现了数据处理与应用目标的一体化,最终打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第三,在3S技术中,GPS技术能够快速、实时对目标进行定位,以此来获取信息。GIS技术则是在专业模型的支撑下,对数据进行仿真、模拟。RS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目标,或者非语言信息。 1.2 某林区的发展历程 该林区位于我国东北一带。在20世纪末期,引入了航空遥感技术(RS)。在国家林业局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时,应用GIS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航测照片。在此基础上,使调查测绘工作更加程序化、正规化。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精度,缩短了调查的时间。后来,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成

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完整名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至474处截至2018年6月 北京市(2家) 百花山、北京松山 天津市(3家) 古海岸与湿地、八仙山、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河北省(13家) 青崖寨、驼梁、昌黎黄金海岸、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小五台山、泥河湾、大海陀、河北雾灵山、茅荆坝、滦河上游、塞罕坝、围场红松洼、衡水湖 山西省(8家) 灵空山、黑茶山、阳城莽河猕猴、历山、芦芽山、五鹿山、庞泉沟、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自治区(29家) 毕拉河、乌兰坝、罕山、青山、古日格斯台、大青山、阿鲁科尔沁、高格斯台罕乌拉、赛罕乌拉、白音敖包、达里诺尔、黑里河、大黑山、大青沟、鄂尔多斯遗鸥、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西鄂尔多斯、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辉河、达赉湖、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汗马、哈腾套海、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科尔沁、图牧吉、锡林郭勒草原、内蒙古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 辽宁省(19家) 楼子山、葫芦岛虹螺山、青龙河、大黑山、章古台、大连斑海豹、蛇岛老铁山、成山头海滨地貌、辽宁仙人洞、恒仁老秃顶子、丹东鸭绿

江口湿地、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海棠山、双台河口、努鲁儿虎山、北票鸟化石、白狼山、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省(24家) 通化石湖、集安、白山原麝、四平山门中生代火山、汪清、靖宇、黄泥河、波罗湖、松花江三湖、伊通火山群、龙湾、哈泥、鸭绿江上游、查干湖、大布苏、莫莫格、向海、雁鸣湖、珲春东北虎、天佛指山、吉林长白山、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头道松花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甑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省(49家) 北极村、公别拉河、碧水中华秋沙鸭、翠北湿地、太平沟、老爷岭东北虎、大峡谷、中央站黑嘴松鸡、茅兰沟、明水、三环泡、乌裕尔河、绰纳河、多布库尔、友好、小北湖、扎龙、黑龙江凤凰山、东方红湿地、珍宝岛湿地、兴凯湖、宝清七星河、饶河东北黑蜂、大沾河湿地、新青白头鹤、丰林、凉水、乌伊岭、红星湿地、三江、八岔岛、洪河、挠力河、牡丹峰、穆棱东北红豆杉、胜山、五大连池、呼中、南瓮河、黑龙江双河、盘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岭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瞎子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星砬子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洞山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朗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市(2家) 九段沙湿地、崇明东滩鸟类 江苏省(3家)

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名单

四川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小金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植物)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植物)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内陆湿地)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 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 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类型:内陆湿地)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屏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四川省省级级自然保护区 小寨子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江油观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南江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地质遗迹)黑水河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鞍子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金花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植物)白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二滩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内陆湿地)古蔺县黄荆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绵竹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安县千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北川片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平武小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广元水磨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青川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青川毛寨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剑阁云廊古柏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植物)峨边黑竹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洪雅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宣汉百里峡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雅安周公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石棉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生态)天全喇叭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天全河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通江诺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内陆湿地)通江诺水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野生动物)南江大小兰沟省级

茂汶汉源花椒种好 [3S技术在汉源林业工作中的应用]

茂汶汉源花椒种好 [3S技术在汉源林业工作中的应用] 3S技术在汉源林业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县林业局李鑫博一、何谓3S技术 3S技术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三种技术。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直观反映出来。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耗时20年建成的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空间卫星、地面控制以及用户设备。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地物的电磁波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辐射,通过对信息的处理,从而识别地物。遥感技术已成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不可缺

少的信息源。实践证明 ,在宏观、快速、动态性等方面遥感具有其他技术不可代替的优越性。 二、**林业工作中的应用实践 3S技术在**主要应用在林改、林业产权交易、森林资源评估、公益林管理、林地查验、森林资源调查、营造林规划设计及检查验收等多个环节利用GPS卫星定位,协助林地勾绘和定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xx年也完成了ACMAP地图的矢量化工作,为进一步完善GIS系统打下良好基础。而防火工作中的遥感技术也让我们体会到RS的强大功能。 三、应用前景展望一是防火指挥。从多年的我县森林火灾扑救实践看,扑火指挥的效率极低,在许多情况甚至根本无法实施有效指挥,是最有必要实施3S技术且最能够体现3S技术威力的场所。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设想其运作模式为: 1、建立林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内容应包括:最新航拍图,道路(应包括普通公路、林区公路、林区小道)、村庄(最好能包含到自然村人口及劳动力信息)、河流、手机信号覆盖面、森林资源状况等项目,可以结合新一轮的二类资源调查进行完善。我县虽然在xx年完成了地形图的矢量化工作,但是二类调查数据还是1998年的,急需要更新。 2、发生森林火灾时,扑火队或火情观察员使用GPS测出队伍位置、火点位置,并通过手机或其它通讯设备报告到指挥部。指挥部参谋

基于 3S技术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基于3S技术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生 态 学 学生姓名 孙 晓 鹏 学 号 024******* 年 级 2002级 指导教师 邓 小 忠 2006年5月28日

目 录 一. 基于3S技术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 摘要 (1) Abstract (1) 1. 保护区自然概况 (2) 1.1. 地理位置 (2) 1.2. 地质地貌 (2) 1.3. 气候 (3) 1.4. 土壤 (3) 1.5. 水文 (4) 2. 研究方法 (4) 2.1. 卫片解译 (4) 2.2. 野外GPS植被采样 (4) 2.3. 植被图制作与分析 (5) 3. 结果与分析 (5) 3.1. 区系特征 (5) 3.2. 植被类型 (6) 3.3. 植被分布规律 (13) 4. 讨论 (15) 4.1. 植被破坏与恢复 (15) 4.2. 卫片解译结果评价 (16) 4.3. 卫片解译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6) 4.4. 3S技术与传统方法的互补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7) 二. 3S方法植被研究综述 1. 相关植被理论 (19) 1.1. 影响植被分布的自然因素 (19) 1.2. 植被空间分布规律 (20) 1.3. 植被分类 (21) 2. 植被图 (22) 2.1. 概念和类别 (22) 2.2. 植被图在植被研究中的意义 (23)

3. 3S技术在植被研究中的应用 (23) 3.1. 关于3S技术 (23) 3.2. 植被研究的3S方法 (24) 3.3. 国外前沿技术介绍 (26) 3.4. 3S技术评价与展望 (27) 4.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植被研究现状 (27) 参考文献 (28) 三. 外文文献翻译:景观结构在若干空间尺度上 对普通野鼠分布和多度的影响 (31) 附1:外文文献原文 附2:马边大风顶保护区植被图

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一."3S"技术与林业科技革命 林业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可归为三个方面:①在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方面有所突破,以解决林木生长率较低、森林质量较差和人工林病虫害较严重等问题,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和稳定"。②在森林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发展"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和图像处理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不仅在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上得到推广应用,同时逐步普及到县(市)林业局和林场生产管理上;③在多目标的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形成森林资源培育、农林复合经营、防护林建设等森林资源环境综合配套技术体系。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在航天遥感、航空遥感、雷达遥感、GPS定位技术及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上实现革命性的飞跃,加速了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的转移,使我国的林业信息技术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计算机技术是当代三大高新技术之一,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3S一体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其为技术手段的森林资源综合管理的可操作性越来越明显,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立区域性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高时空分辨率,多层次、动态描述森林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描绘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和探索森林资源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相应的时空演替规律,为科学合理地经营管理,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分类经营提供依据。运用GIS技术,将调查数据、基本地理要素、小班区划界线、专业调查数据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在森林资源调查、资源分析及森林经营管理等各项林业活动中,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3S一体化"技术在多资源综合调查及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电技术以及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从各自相对独立发展阶段进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共同发展阶段。"3S一体化"技术为森林资源清查、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多资源调查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通过不同年度卫片光谱特征性质的分析来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森林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属性转述为数字形式,从而为森林资源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清查、灾害调查、监测与预测预报、森林信息动态更新的"3S"一体化技术与分析处理系统;开发网络GIS与微型GIS系统,逐步形成以网络为传输工具、网络GIS为传输平台、微型GIS为林业数据管理、遥感为数据更新信息源的林业信息共享服务信息产业,为林业生产和生态监测、灾害预报等提供遥感制图、信息更新、辅助决策等信息技术服务,提高林业生产整体水平。 二、"3S"技术在林业生产管理领域的现实意义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随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常规的森林资源监测,从资源清查到数据整理成册,最后制定经营方案,需要的时间长,造成经营方案和现实情况不相符。这种滞后现象势必出现管理方案的不合理,甚至无法接受。利用GIS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及有关因子的空间时序的变化特征,从而对症下药。在我国上万个基层林业生产单位中,森林资源清查、各种经营方案的设计(如造林规划、抚育间伐、伐区设计等)常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3S"技术的优势可表现在:

最新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汇总

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 用

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一."3S"技术与林业科技革命 林业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可归为三个方面:①在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方面有所突破,以解决林木生长率较低、森林质量较差和人工林病虫害较严重等问题,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和稳定"。②在森林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发展"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和图像处理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不仅在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上得到推广应用,同时逐步普及到县(市)林业局和林场生产管理上;③在多目标的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形成森林资源培育、农林复合经营、防护林建设等森林资源环境综合配套技术体系。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在航天遥感、航空遥感、雷达遥感、GPS定位技术及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上实现革命性的飞跃,加速了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的转移,使我国的林业信息技术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计算机技术是当代三大高新技术之一,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3S一体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其为技术手段的森林资源综合管理的可操作性越来越明显,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立区域性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高时空分辨率,多层次、动态描述森林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描绘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和探索森林资源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相应的时空演替规律,为科学合理地经营管理,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分类经营提供依据。运用GIS技术,将调查数据、基本地理要素、小班区划界线、

专业调查数据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在森林资源调查、资源分析及森林经营管理等各项林业活动中,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3S一体化"技术在多资源综合调查及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电技术以及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从各自相对独立发展阶段进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共同发展阶段。"3S一体化"技术为森林资源清查、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多资源调查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通过不同年度卫片光谱特征性质的分析来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森林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属性转述为数字形式,从而为森林资源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清查、灾害调查、监测与预测预报、森林信息动态更新的"3S"一体化技术与分析处理系统;开发网络GIS 与微型GIS系统,逐步形成以网络为传输工具、网络GIS为传输平台、微型GIS为林业数据管理、遥感为数据更新信息源的林业信息共享服务信息产业,为林业生产和生态监测、灾害预报等提供遥感制图、信息更新、辅助决策等信息技术服务,提高林业生产整体水平。 二、"3S"技术在林业生产管理领域的现实意义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随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

3S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实习任务:实习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都让我们将课堂上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用课堂所学习的东西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掌握对图像的几何校正,用GPS的定位并采集数据,进行监督分类,专题图的建立等。通过这些初步技能的实践,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程,培养了我们的能力。 实习的要求:通过实习,我们可以熟悉3S技术的主要支撑设备及设备的使用,可以用3S技术解决实际的林业问题,能够做好最后的实习报告,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实习的时间和地点。 三、实习的主要内容和简要步骤。 (1)、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A、显示图像文件:打开两个视窗,平铺视窗,Viewer1打开被校正图,Viewer2打开作为参考的已校正图。 B、启动几何校正模块:单击Viewer1菜单条下的Raster→Geometric Correction→Set Geometric Mode→Polynomial然后设置相应参数按确定。 C、对所需图像进行校正:在两视窗内采相应点对图像进行校正,所采点应尽量广布。 D、采集检验点检验精度:在已经采集的10点基础上采集二十个点验证校正的精度和实用性。 E、对图像进行重采样:在精度符合要求且图像具有实用性的前提下对图像进行重采样,生成重采样文件:resample.img。 (2)、地物类型点数据采集。 A、根据具体的要求对GPS进行必要的设置。 B、根据国土资源局土地类型的划分,分出周边环境所属类型。 C、利用GPS,在学校周边选择数据点,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进行数据采集并列成表。(3)、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 ○1定义分类模板。 A、在视窗中显示之前的几何校正图像:resample.img。 B、在ERDAS界面中选择Classifier→Classification菜单→Signature Editor菜单 栏→Signature Editor对话框,对需要设置的相应属性进行设置。 C、根据分类在几何校正后的图像上,选出对应类型土地的样点,并在Signature Editor对话框中生成数据,并对有可能合并的数据进行合并。 ○2评价分类模板。 在Signature Editor对话框中选择Evaluation→Contingency生成Signature表验证模板的精度。 ○3执行监督分类。 在ERDAS界面里选择Classifier→Classification菜单→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菜单项→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对话框,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定相应的选项使其生成相应的文件:supervised.img。 ○4分类后处理。 A、在ERDAS中选择Interpreter→GIS Analysis→Clump→Clump对话框,导入相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