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立地分类划分技术规程

DBXX/ XXXXX —XXXX

ICS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23/ XXXXX —XXXX

森林立地分类划分技术规程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文稿版次选择

DBXX/ XXXXX—XXXX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

本标准起草人:钱喜友、于辉、李芳、刁兴东、刘世伟、刘世海、刘胜志、张桂玲、张玲敏

森林立地分类划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龙江省立地分类划分应遵循的技术体系。

本规程适用于林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森林立地类型的区划标准。

2 术语和定义

2.1 森林立地

是指林业用地中体现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及其他生物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作用,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立地条件的地段。

2.2 立地类型

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接,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林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地段的组合。

2.3 立地分类

是林业用地立地条件和林地生产力的自然分类。

3 立地分类系统

立地分类遵循地域分异原则、分区分类原则、多级序原则、有林地贺无林地统一的原则、综合多因素分析基础上的主导因素原则、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亚区以上立地单元着重地貌、水热条件、森林植物及其生长等因子。亚区以下的立地单元侧重地形及土壤等因子,可形成由大到小逐级控制的多级序完整系统。分类系统的各个单元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完整性和不重复性,上下级单元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我省采用的立地分类系统是: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四级分类系统。我省森林立地类型划分5个立地类型区,9个立地类型亚区。

4 森林立地类型的区划标准

4.1 森林立地类型区的区划标准

4.1.1 大兴安岭森林立地类型区

大兴安岭北部北纬51度以北,属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 ℃~ -6 ℃,≥10 ℃的积温1500 ℃左右,无霜期不足90 d,年平均降水量400 mm~500 mm,年干燥度0.8左右。地貌以中山、低山为主,一般海拔400 m~800 m,最高山峰大白山为1528 m。行政区划包括:漠河、塔河、呼玛县、呼中区以及新林区。

4.1.2 小兴安岭森林立地类型区

小兴安岭森林立地类型位于我省北端中部,小兴安岭山脉自西北伊勒呼里山山脚东南延伸到松花江畔,是黑龙江与松花江、黑龙江与嫩江的分水岭。山体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一般海拔400 m~600 m,少数山峰超过1000 m。最高山峰平顶山为1429 m。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 -2℃,≥10℃积温在1900 ℃~2200 ℃,无霜期110 d~120 d,年降水量450 mm~600 mm,年干燥度0.8~1.0。行政区划包括:孙吴、逊克、嘉荫、汤原、绥棱、庆安、铁力、木兰、通河县、五大连池市、黑河、海伦市、依兰县和鹤岗市、嫩江县的山区部分。

4.1.3 长白山北部森林立地类型区

本区位于我省东南部,山体由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太平岭等山脉组成,一般山岭海拔在1000 m以下,少数山峰在1300 m~1668 m。本区气候属温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 ℃~4 ℃,≥10 ℃的积温在2250 ℃~2750 ℃,年降水量500 mm~650 mm,无霜期130 d~150 d,干燥度0.8~1.0。行政区划包括: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牡丹江市、勃利、东宁、穆棱、宁安、海林、林口、方正、延寿县及密山市、虎林、饶河、宝清、桦南、五常、宾县、尚志、依兰县、阿城市、依兰县等市县的山区部分。

4.1.4 松嫩平原森林立地类型区

松嫩平原森林立地类型区位于我省西南部,区内东侧由大、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三山环抱。地貌南部多为平原,北部为丘陵漫岗。平均海拔在150 m~200 m。本区属温带北缘地区,年均气温0 ℃~4 ℃,≥10 ℃的积温2000 ℃~2700 ℃。无霜期115 d~155 d。降水量350 mm~470 mm,自东向西递减。干燥度0.8~1.4。行政区划包括:哈尔滨、大庆、肇东、安达、齐齐哈尔、绥化市、泰来、龙江、依安、甘南、富裕、林甸、杜蒙、克山、拜泉、肇州、肇源、望奎、明水、青冈、兰西、双城、呼兰、讷河县及海伦市、克东、宾县、嫩江、五常、巴彦县、阿城市等市县的平原地带。

4.1.5 三江平原森林立地类型区

三江平原森林立地类型区位于我省东北部,系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平原,沿黑龙江为丘陵山地,区内有不连续的残山、残丘。本区是我省地势最低的区域,除残山、残丘外一般海拔在60 m—100 m左右。本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0 ℃~2 ℃,≥10℃的积湿2300 ℃~2500 ℃,无霜期在140 d~150 d,年降水量500 mm~600 mm,干燥度0.8~1.0。行政区划包括:同江、富锦、佳木斯市、抚远、桦川、集贤、绥滨县及饶河、宝清、虎林、萝北、依兰、密山、鹤岗市等市县的平原部分。

4.2 森林立地类型亚区的划分标准

4.2.1 大兴安岭北坡森林立地类型亚区

大兴安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块山,呈现老年期地貌。山峦起伏连绵,山势浑园,河谷宽阔,除局部阳坡和中山山峰显得陡峻外,坡度平缓。本区中低山和丘陵面积占绝对优势,平原面积不足1%,且均属寒温带季风气候,是我省独特的一区。土壤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由于地形地貌和水热条件变化不大,故本区仅划为一个亚区,即大兴安岭北坡立地类型亚区。行政区划包括:漠河、塔河、呼玛县、呼中区以及新林区。

4.2.2 小兴安岭北坡森林立地类型亚区

小兴安岭北坡森林立地类型亚区位于小兴安岭主脉的东北侧,地势较南坡平缓,且多台地。年均气温-2 ℃~1.6 ℃,≥10 ℃的积温1700 ℃~2500 ℃,无霜期为90 d~110 d,

年降水量500 mm~600 mm,干燥度0.8。原生植被以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主,尚有山杨、黑桦、蒙古栎林及其混交林。林木生长比南坡缓慢。土壤以暗棕壤为主,次为黑土及草甸土。行政区包括黑河市、孙吴、逊克、嘉荫县及萝北县、嫩江县、鹤岗市等市县的林区部分。

4.2.3 小兴安岭南坡森林立地类型亚区

小兴安岭南坡森林立地类型亚区地势较为复杂,境内山地起伏,重峦迭嶂,仅伊春—南岔一带较为开阔,山丘面积占90%左右,山势较北坡陡峻,年均气温多在1 ℃~3 ℃≥10 ℃的积温在2000 ℃~2600 ℃,无霜期115 d,年降水量650 mm左右。原生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尚有云冷杉、枫桦、椴树、色木及山杨,白桦、蒙古栎林。土壤以暗棕壤为主,沿江有部分草甸土和白浆土。行政区包括:伊春、五大连池市、北安市、绥棱、庆安、木兰、通河、铁力、汤原县及克东、巴彦县、海伦市、依兰县(松花江北部)等市县的林区部分。

4.2.4 张广才岭西坡森林立地类型亚区

张广才岭西坡森林立地类型亚区位于张广才岭主岭西,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森林破坏严重,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山间谷地较窄。年均气温3.4℃,年降水量600 mm,无霜期134 d,平均海拔450 m。原生森林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及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蒙古栎及白桦次生林。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及部分草甸土和白浆土。本区包括的行政区:方正、尚志、延寿县及阿城市、五常、宾县等市县的林区部分。

4.2.5 张广才岭东坡森林立地类型亚区

张广才岭东坡森林立地类型亚区,因密山—吉林火山带在境内穿过,地形以中切割的玄武岩台地为主,河谷较窄,山顶宽平。年均气温为3.7 ℃,略高于西坡亚区,年降水量550 mm。原生植被以红松阔叶混交林及蒙古栎、杨桦次生林,并有少量赤松及长白落叶松。土壤以暗棕壤为主,部分有草甸土及白浆土。行政区包括:牡丹江市、东宁、穆棱、宁安、林口、海林县。

4.2.6 完达山森林立地类型亚区

完达山森林立地类型亚区位于张广才岭东坡立地类型亚区东北部,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个别山峰在800 m以上,年均气温在3 ℃,≥10 ℃的积温2200 ℃~2500 ℃,年降水量500 mm~550 mm,干燥度0.8。原生森林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及山杨、白桦、蒙古栎林。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和部分白浆土及草甸土。本区包括的行政区:双鸭山、鸡西市、桦南、勃利、鸡东县及饶河、宝清、依兰县(松花江江南)、虎林市、密山市等市县的林区部分。

4.2.7 松嫩平原北部森林立地类型亚区

松嫩平原北部森林立地类型亚区本亚区多为丘陵和平原。由于长期耕种,土壤风蚀、水蚀严重。本亚区年均气温2 ℃左右,≥10℃的积温2300 ℃~2700 ℃,无霜期120 d~135 d,年降水量500 mm,干燥度1.0。土壤以黑土为主,尚有黑钙土和暗棕壤。森林植被有零星分散的山杨次生林。并有人工落叶松和杨树林。行政区包括:龙江、甘南、富裕、拜泉、依安、望奎县、绥化市、及克山、克东县、海伦市等市县的平原部分。

4.2.8 松嫩平原南部森林立地类型亚区

松嫩平原南部森林立地类型亚区除少数山地外,均为漫岗丘陵,年均气温2 ℃~4 ℃,年降水量450 mm以下,无霜期在125 d~150 d,≥10 ℃的积温2500 ℃~2750 ℃,干燥度1.0~1.4。植被除长白植物区系种类外,还有蒙古植物区系的种类,如大针茅、冰草、糙稳

子草等旱生禾草。土壤多为黑土、黑钙土、草甸碱土、砂土和栗钙土。行政区包括:齐齐哈尔市、大庆、安达、兰西、肇东、哈尔滨市、泰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明水、青冈、呼兰、肇州、肇源、双城县以及巴彦、宾县、五常县和阿城市等市县的平原部分。

4.2.9 三江平原森林立地类型亚区

三江平原为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冲积所形成,平均海拔在60 m左右,地势平坦,河流迂回曲折,坡降甚小,是我省的低洼草地湿润区。整个三江平原主要包括三江平原、穆棱—兴凯平原和倭肯河谷地三部分,由于区内地形地势和水热条件无显著差异,故仅划为一个亚区。区即亚区。行政区划包括:同江、富锦、佳木斯市、抚远、桦川、集贤、绥滨县及饶河、宝清、虎林、萝北、依兰、密山、鹤岗市等市县的平原部分。

4.3 森林立地类型组的划分标准

我省采用地形因子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组的依据,因为地形通过对光、热、水等基本生态因子的再分配,深刻地反映出立地的小气候条件,以及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土层厚度、质地、母质堆积方式等,从而导致了林木生长的显著差异和森林植被的分布规律,对整个生态环境综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森林立地类型组包括:宽平岗脊组、中山阳坡组、中山阴坡组、低山阳坡组、低山阴坡组、丘陵组、平原组。

4.4 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标准

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单元,也是最小单元,地域上不相连接,在立地类型组内进行划分。以上几个主导立地因子,从大到小逐级加以区别控制,使立地因子随级别从大到小,逐趋相似一致,而划分立地类型所依据的主导因子就仅局限于具体地段上的差异。根据我省地形特点,采用坡向、坡度及土层厚度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依据。如地形+土壤=阳陡坡原始暗棕壤型。黑龙江省一共划分272个立地类型。见附表1-8。

4.5 森林立地类型特征描述

森林立地类型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地势、土壤和植被。地形地势主要记载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坡度、坡形等;土壤主要记载土壤腐殖质层和土层厚度、土壤颜色、结构、紧实度、湿度、碳酸盐反应、层次过度情况等;植被主要记载乔木树种、灌木树种和草本植物。各森林经营单位根据各地不同的立地条件对森林立地类型进行描述。

表1 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系统

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序号

大兴安岭立地类型区大

宽平岗脊组

宽平岗脊石质土型Ⅰ-1-1-(1)

宽平岗脊棕色针叶林土型Ⅰ-1-1-(2)

宽平岗脊潜育棕针叶林土型Ⅰ-1-1-(3)低山阳坡组

阳陡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Ⅰ-1-2-(1)

阳斜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Ⅰ-1-2-(2)

阳缓坡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型Ⅰ-1-2-(3)

阳缓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Ⅰ-1-2-(4)

阳陡坡薄层暗棕壤型Ⅰ-1-2-(5)

阳斜坡薄层暗棕壤型Ⅰ-1-2-(6)

阳斜坡中层暗棕壤型Ⅰ-1-2-(7)

阳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Ⅰ-1-2-(8)

阳缓坡中层暗棕壤型Ⅰ-1-2-(9)

阳缓坡厚层暗棕壤型Ⅰ-1-2-(10)

阳缓坡草甸暗棕壤型Ⅰ-1-2-(11)低山阴坡组

阴陡坡棕色针叶林型Ⅰ-1-3-(1)

阴斜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Ⅰ-1-3-(2)

阴缓坡灰化针叶林土型Ⅰ-1-3-(3)

阴缓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Ⅰ-1-3-(4)

阴陡坡薄层暗棕壤型Ⅰ-1-3-(5)

阴斜坡薄层暗棕壤型Ⅰ-1-3-(6)

阴斜坡中层暗棕壤型Ⅰ-1-3-(7)

阴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Ⅰ-1-3-(8)

阴缓坡中层暗棕壤型Ⅰ-1-3-(9)

阴缓坡厚层暗棕壤型Ⅰ-1-3-(10)

阴缓坡草甸暗棕壤型Ⅰ-1-3-(11)谷地组

谷地潜育棕色针叶林土型Ⅰ-1-4-(1)

谷地潜育暗棕壤型Ⅰ-1-4-(2)

谷地草甸土型Ⅰ-1-4-(3)

谷地沼泽土型Ⅰ-1-4-(4)

谷地泥炭沼泽土型Ⅰ-1-4-(5)

谷地泥炭土型Ⅰ-1-4-(6)

表2 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系统

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序号

安岭

立地类型区小

宽平岗脊组

宽平岗脊原始暗棕壤

Ⅱ-1-1-(1)

宽平岗脊薄层暗棕壤

Ⅱ-1-1-(2)

宽平岗脊中层暗棕壤

Ⅱ-1-1-(3)

宽平岗脊潜育暗棕壤

Ⅱ-1-1-(4)

宽平岗脊草甸暗棕壤

Ⅱ-1-1-(5)低山阳坡组

阳陡坡棕色针叶林土

Ⅱ-1-2-(1)

阳陡坡原始暗棕壤型Ⅱ-1-2-(2)

阳陡坡薄层暗棕壤型Ⅱ-1-2-(3)

阳斜坡薄层暗棕壤型Ⅱ-1-2-(4)

阳斜坡中层暗棕壤型Ⅱ-1-2-(5)

阳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Ⅱ-1-2-(6)

阳缓坡中层暗壤型Ⅱ-1-2-(7)

阳缓坡厚层暗棕壤型Ⅱ-1-2-(8)

阳缓坡白浆化暗棕壤

Ⅱ-1-2-(9)

阳缓坡草甸暗棕壤型Ⅱ-1-2-(10)低山阴坡组

阴陡坡棕色针叶林土

Ⅱ-1-3-(1)

阴陡坡原始暗棕壤型Ⅱ-1-3-(2)

阴陡坡薄层暗棕壤型Ⅱ-1-3-(3)

阴斜坡薄层暗棕壤型Ⅱ-1-3-(4)

阴斜坡中层暗棕壤型Ⅱ-1-3-(5)

阴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Ⅱ-1-3-(6)

阴缓坡中层暗棕壤型Ⅱ-1-3-(7)

阴缓坡厚层暗棕壤型Ⅱ-1-3-(8)

阴缓坡草甸暗棕壤型Ⅱ-1-3-(9)

阴缓坡白浆化暗棕壤

Ⅱ-1-3-(10)丘陵组

丘陵原始暗棕壤型Ⅱ-1-4-(1)

丘陵薄层暗棕壤型Ⅱ-1-4-(2)

丘陵中层暗棕壤型Ⅱ-1-4-(3)

丘陵厚层暗棕壤型Ⅱ-1-4-(4)

丘陵草甸暗棕壤型Ⅱ-1-4-(5)

丘陵白浆化暗棕壤型Ⅱ-1-4-(6)谷地组谷地草甸暗棕壤型Ⅱ-1-5-(1)

谷地潜育暗棕壤型Ⅱ-1-5-(2)

谷地草甸土型Ⅱ-1-5-(3)

谷地草甸白浆土型Ⅱ-1-5-(4)

谷地泥炭沼泽土型Ⅱ-1-5-(5)

谷地沼泽土型Ⅱ-1-5-(6)

谷地泥炭土型Ⅱ-1-5-(7)

表3 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系统

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序号

小兴

安岭

立地类型区小

中山阳坡组

阳坡山地草甸土型Ⅱ-2-1-(1)

阳陡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Ⅱ-2-1-(2)

阳斜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Ⅱ-2-1-(3)中山阴坡组

阴坡山地草甸土型Ⅱ-2-2-(1)

阴陡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Ⅱ-2-2-(2)

阴斜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Ⅱ-2-2-(3)低山阳坡组

阳陡坡原始暗棕壤型Ⅱ-2-3-(1)

阳陡坡薄层暗棕壤型Ⅱ-2-3-(2)

阳斜坡薄层暗棕壤型Ⅱ-2-3-(3)

阳斜坡中层暗棕壤型Ⅱ-2-3-(4)

阳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Ⅱ-2-3-(5)

阳缓坡中层暗棕壤型Ⅱ-2-3-(6)

阳缓坡厚层暗棕壤型Ⅱ-2-3-(7)

阳缓坡白浆化暗棕壤型Ⅱ-2-3-(8)

阳缓坡草甸暗棕壤型Ⅱ-2-3-(9)低山阴坡组

阴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Ⅱ-2-4-(1)

阴陡坡原始暗棕壤土型Ⅱ-2-4-(2)

阴陡坡薄层暗棕壤土型Ⅱ-2-4-(3)

阴斜坡原始暗棕壤土型Ⅱ-2-4-(4)

阴斜坡薄层暗棕壤土型Ⅱ-2-4-(5)

阴斜坡中层暗棕壤型Ⅱ-2-4-(6)

阴缓坡薄层暗棕壤土型Ⅱ-2-4-(7)

阴缓坡中层暗棕壤土型Ⅱ-2-4-(8)

阴缓坡厚层暗棕壤型Ⅱ-2-4-(9)

阴缓坡草甸暗棕壤型Ⅱ-2-4-(10)

阴缓坡白浆化暗棕壤土

Ⅱ-2-4-(11)

阴缓坡白浆土型Ⅱ-2-4-(12)丘陵组

丘陵原始暗棕壤型Ⅱ-2-5-(1)

丘陵薄层暗棕壤型Ⅱ-2-5-(2)

丘陵中层暗棕壤型Ⅱ-2-5-(3)

丘陵厚层暗棕壤型Ⅱ-2-5-(4)

丘陵草甸暗棕壤土型Ⅱ-2-5-(5)

丘陵白浆化暗棕壤土型Ⅱ-2-5-(6)

谷地组谷地草甸暗棕壤型Ⅱ-2-6-(1)谷地潜育暗棕壤型Ⅱ-2-6-(2)谷地沼泽土型Ⅱ-2-6-(3)谷地泥炭沼泽土型Ⅱ-2-6-(4)谷地泥炭土型Ⅱ-2-6-(5)

表4 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系统

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序号

平原

立地类型区三

丘陵阳坡组

丘陵阳陡坡原始暗棕壤

Ⅲ-1-1-(1)

丘陵阳陡坡薄层暗棕壤

Ⅲ-1-1-(2)

丘陵阳斜坡薄层暗棕壤

Ⅲ-1-1-(3)

丘陵阳斜坡中层暗棕壤

Ⅲ-1-1-(4)

丘陵阳缓坡薄层暗棕壤

Ⅲ-1-1-(5)

丘陵阳缓坡中层暗棕壤

Ⅲ-1-1-(6)

丘陵阳缓坡厚层暗棕壤

Ⅲ-1-1-(7)丘陵阴坡组

丘陵阴陡坡原始暗棕壤

Ⅲ-1-2-(1)

丘陵阴陡坡薄层暗棕壤

Ⅲ-1-2-(2)

丘陵阴斜坡薄层暗棕壤

Ⅲ-1-2-(3)

丘陵阴斜坡中层暗棕壤

Ⅲ-1-2-(4)

丘陵阴缓坡薄层暗棕壤

Ⅲ-1-2-(5)

丘陵阴缓坡中层暗棕壤

Ⅲ-1-2-(6)

丘陵阴缓坡厚层暗棕壤

Ⅲ-1-2-(7)

丘陵阴缓坡草甸暗棕壤

Ⅲ-1-2-(8)

丘陵阴缓坡白浆化暗棕

壤型

Ⅲ-1-2-(9)

丘陵阴缓坡潜育暗棕壤

Ⅲ-1-2-(10)

平原组平原草甸黑土型Ⅲ-1-2-(1)平原草甸土型Ⅲ-1-2-(2)平原白浆化草甸土型Ⅲ-1-2-(3)平原潜育草甸土型Ⅲ-1-2-(4)平原白浆土型Ⅲ-1-2-(5)平原潜育白浆土型Ⅲ-1-2-(6)平原草甸沙土型Ⅲ-1-2-(7)平原沼泽土型Ⅲ-1-2-(8)平原泥炭沼泽土型Ⅲ-1-2-(9)平原泥炭土型Ⅲ-1-2-(10)

表5 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系统

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序号

松嫩

平原

立地类型区

丘陵组

丘陵火山灰土型Ⅳ-1-1-(1)

丘陵原始暗棕壤型Ⅳ-1-1-(2)

丘陵薄层暗棕壤型Ⅳ-1-1-(3)

丘陵中层暗棕壤型Ⅳ-1-1-(4)

丘陵厚层暗棕壤型Ⅳ-1-1-(5)

丘陵草甸暗棕壤型Ⅳ-1-1-(6)

丘陵潜育暗棕壤型Ⅳ-1-1-(7)

平原组

平原黑土型Ⅳ-1-2-(1)

平原石灰性黑钙土型Ⅳ-1-2-(2)

平原石灰性草甸土型Ⅳ-1-2-(3)

平原盐化草甸土型Ⅳ-1-2-(4)

平原碱化草甸土型Ⅳ-1-2-(5)

平原盐土型Ⅳ-1-2-(6)

平原草甸盐土型Ⅳ-1-2-(7)

平原碱土型Ⅳ-1-2-(8)

平原草甸碱土型Ⅳ-1-2-(9)

平原草甸沙土型Ⅳ-1-2-(10)

平原盐化沼泽土型Ⅳ-1-2-(11)

型丘陵组丘陵薄层暗棕壤型Ⅳ-2-1-(1)

丘陵厚层暗棕壤型Ⅳ-2-1-(3)

平原组平原栗钙土型Ⅳ-2-2-(1)平原石灰性黑钙土型Ⅳ-2-2-(2)平原草甸沙土型Ⅳ-2-2-(3)平原黑土型Ⅳ-2-2-(4)平原盐土型Ⅳ-2-2-(5)平原石灰性草甸土型Ⅳ-2-2-(6)平原盐化草甸土型Ⅳ-2-2-(7)平原碱化草甸土型Ⅳ-2-2-(8)平原碱土型Ⅳ-2-2-(9)平原盐化沼泽土型Ⅳ-2-2-(10)

表6 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系统

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序号

山北

部立地类型区张

广

西

中山阳坡组

阳坡山地草甸土型Ⅴ-1-1-(1)

阳陡坡棕色针叶林土

Ⅴ-1-1-(2)

阳斜坡棕色针叶林土

Ⅴ-1-1-(3)中山阴坡组

阴陡坡棕色针叶林土

Ⅴ-1-2-(1)

阴斜坡棕色针叶林土

Ⅴ-1-2-(2)低山阳坡组

阳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Ⅴ-1-3-(1)

阳陡坡原始暗棕壤型Ⅴ-1-3-(2)

阳陡坡薄层暗棕壤型Ⅴ-1-3-(3)

阳斜坡薄层暗棕壤型Ⅴ-1-3-(4)

阳斜坡中层暗棕壤型Ⅴ-1-3-(5)

阳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Ⅴ-1-3-(6)

阳缓坡中层暗棕壤型Ⅴ-1-3-(7)

阳缓坡厚层暗棕壤型Ⅴ-1-3-(8)

阳缓坡白浆化暗棕壤

Ⅴ-1-3-(9)

阳缓坡草甸暗棕壤型Ⅴ-1-3-(10)低山阴坡组阴陡坡石质土型Ⅴ-1-4-(1)

阴陡坡薄层暗棕壤型Ⅴ-1-4-(3)阴斜坡薄层暗棕壤型Ⅴ-1-4-(4)阴斜坡中层暗棕壤型Ⅴ-1-4-(5)阴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Ⅴ-1-4-(6)阴缓坡中层暗棕壤型Ⅴ-1-4-(7)阴缓坡厚层暗棕壤型Ⅴ-1-4-(8)阴缓坡白浆化暗棕壤

Ⅴ-1-4-(9)阴缓坡草甸暗棕壤型Ⅴ-1-4-(10)

丘陵组丘陵原始暗棕壤型Ⅴ-1-5-(1)丘陵薄层暗棕壤型Ⅴ-1-5-(2)丘陵中层暗棕壤型Ⅴ-1-5-(3)丘陵厚层暗棕壤型Ⅴ-1-5-(4)丘陵草甸暗棕壤型Ⅴ-1-5-(5)丘陵白浆化暗棕壤型Ⅴ-1-5-(6)

谷地组谷地草甸暗棕壤型Ⅴ-1-6-(1)谷地潜育暗棕壤型Ⅴ-1-6-(2)谷地沼泽土型Ⅴ-1-6-(3)谷地泥炭沼泽土型Ⅴ-1-6-(4)谷地泥炭土型Ⅴ-1-6-(5)

表7 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系统

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序号

山北

部立地类型区张

广

中山阳坡组

阳坡山地草甸土型Ⅴ-2-1-(1)

阳陡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Ⅴ-2-1-(2)

阳斜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Ⅴ-2-1-(3)中山阴坡组

阴陡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Ⅴ-2-2-(1)

阴斜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Ⅴ-2-2-(2)低山阳坡组

阳陡坡火山灰土型Ⅴ-2-3-(1)

阳陡坡原始暗棕壤型Ⅴ-2-3-(2)

阳陡坡薄层暗棕壤型Ⅴ-2-3-(3)

阳斜坡薄层暗棕壤型Ⅴ-2-3-(4)

阳斜坡中层暗棕壤型Ⅴ-2-3-(5)

阳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Ⅴ-2-3-(6)

阳缓坡中层暗棕壤型Ⅴ-2-3-(7)

阳缓坡厚层暗棕壤型Ⅴ-2-3-(8)

阳缓坡草甸暗棕壤型Ⅴ-2-3-(9)

阳缓坡白浆化暗棕壤型Ⅴ-2-3-(10)低山阴坡组阴陡坡火山灰土型Ⅴ-2-4-(1)

阴陡坡薄层棕壤型Ⅴ-2-4-(3)阴斜坡薄层暗棕壤型Ⅴ-2-4-(4)阴斜坡中层暗棕壤土型Ⅴ-2-4-(5)阴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Ⅴ-2-4-(6)阴缓坡中层暗棕壤型Ⅴ-2-4-(7)阴缓坡厚层暗棕壤土型Ⅴ-2-4-(8)阴缓坡白浆化暗棕壤土

Ⅴ-2-4-(9)阴缓坡草甸暗棕壤型Ⅴ-2-4-(10)

丘陵组丘陵原始暗棕壤型Ⅴ-2-5-(1)丘陵薄层暗棕壤型Ⅴ-2-5-(2)丘陵中层暗棕壤型Ⅴ-2-5-(3)丘陵厚层暗棕壤型Ⅴ-2-5-(4)丘陵草甸暗棕壤型Ⅴ-2-5-(5)丘陵白浆化暗棕壤型Ⅴ-2-5-(6)丘陵潜育暗棕壤型Ⅴ-2-5-(7)

谷地组谷地草甸暗棕壤型Ⅴ-2-6-(1)谷地潜育暗棕壤型Ⅴ-2-6-(2)谷地沼泽土型Ⅴ-2-6-(3)谷地泥炭沼泽土Ⅴ-2-6-(4)谷地泥炭土型Ⅴ-2-6-(5)

表8 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系统

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序号

山北

部立地类型区完

低山阳坡组

阳坡棕色针叶林土型Ⅴ-3-2-(1)

阳陡坡火山灰土型Ⅴ-3-2-(2)

阳陡坡原始暗棕壤土型Ⅴ-3-2-(3)

阳陡坡薄层暗棕壤型Ⅴ-3-2-(4)

阳斜坡原始暗棕壤土型Ⅴ-3-2-(5)

阳斜坡薄层暗棕壤型Ⅴ-3-2-(6)

阳斜坡中层暗棕壤型Ⅴ-3-2-(7)

阳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Ⅴ-3-2-(8)

阳缓坡中层暗棕壤型Ⅴ-3-2-(9)

阳缓坡厚层暗棕壤土型Ⅴ-3-2-(10)

阳缓坡白浆化暗棕壤土

Ⅴ-3-2-(11)

阳缓坡草甸暗棕壤土型Ⅴ-3-2-(12)低山阴坡组

阴陡坡火山灰土型Ⅴ-3-3-(1)

阴陡坡原始暗棕壤土型Ⅴ-3-3-(2)

阴陡坡薄层暗棕壤型Ⅴ-3-3-(3)

阴斜坡薄暗棕壤型Ⅴ-3-3-(5)阴斜坡中层暗棕壤土型Ⅴ-3-3-(6)阴缓坡薄层暗棕壤型Ⅴ-3-3-(7)阴缓坡中层暗棕壤型Ⅴ-3-3-(8)阴缓坡厚层暗棕壤土型Ⅴ-3-3-(9)阴缓坡白浆化暗棕壤土

Ⅴ-3-3-(10)阴缓坡草甸暗棕壤土型Ⅴ-3-3-(11)阴缓坡潜育暗棕壤土型Ⅴ-3-3-(12)

丘陵组丘陵薄层暗棕壤土型Ⅴ-3-4-(1)丘陵中层暗棕壤土型Ⅴ-3-4-(2)丘陵厚层暗棕壤土型Ⅴ-3-4-(3)丘陵草甸暗棕壤型Ⅴ-3-4-(4)丘陵白浆化暗棕壤Ⅴ-3-4-(5)丘陵潜育暗棕壤型Ⅴ-3-4-(6)丘陵白浆化土型Ⅴ-3-4-(7)

谷地组谷地草甸土型Ⅴ-3-5-(1)谷地沼泽土型Ⅴ-3-5-(2)谷地泥炭沼泽土型Ⅴ-3-5-(3)谷地泥炭土型Ⅴ-3-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