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建筑艺术风格特点简略

欧洲建筑艺术风格特点简略
欧洲建筑艺术风格特点简略

欧洲建筑艺术风格特点简略

序言

在钢精混凝土被发明和大量使用之前,欧洲的高大纪念性建筑主要靠石块垒砌而成,粘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相邻石块之间的位移,这样的建筑对每一块石料的大小和形状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欧洲建筑的基本原理如同小孩玩的“搭积木”游戏。有过搭积木经验的人都知道,积木搭建的高度是有限的,再高就会垮塌下来。而那些以石块为“积木”的建筑虽然克服这种垮塌的风险,但却面临着另一种更大的风险——底层石块被压碎成粉而导致整个建筑塌陷。不同石材的耐压强度各不相同,这种以石块为“积木”所搭建的楼房高度极限通常为150米至200米。比如用红色砂岩建造的德国科隆大教堂,高度达到157.38米,已经接近高度极限了。如果超过这样的高度,底部的沙岩石材就会被压成粉末,整个大厦就会像美国“世贸中心”遇到“9.11”袭击那样塌陷下来。

这种把石块当作“积木”所搭建起来的高大建筑在欧洲比比皆是,也是当地最美、最耐看和最重要的人文景观。设计师必须对每块“积木”的形状和排布方式都作出准确详细的规定,只有这样,搭建起来的建筑才能稳定、美观和实用,才能实现内部结构与外部形状的高度统一。

欧洲的砖石“积木”建筑大约起始于公元前9百年,不断延续到19世纪前后。在这近3千年的时间内(特别是后半个1千5百年),人们搭建的“积木”建筑,犹如现代人所追求的流行时装,也有一个新旧风格替换的演化历程。

必须强调的是,一种建筑风格不仅蕴含着特定的建筑式样和结构,它还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比如,你在欧洲某地看到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你就可以八九不离十地说,此宫殿建造于17-18世纪之间;如果你在北京或深圳见到一座外形酷似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你可以称之为仿巴洛克建筑,而不应该称之为巴洛克建筑。

下面,以直白的语言,清楚的图例。就欧洲各种建筑风格以及其主要代表性建筑,介绍各个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

欧洲传统建筑风格之一: 古希腊建筑

1. 历史文化背景

古希腊人信奉泛神论,他们信奉的诸神如同人一样也有亲缘关系,还能不断繁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而开放的神谱。几乎每一座城池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并由此而得名(如雅典城的雅典娜),他们喜欢在城内或附近建一座祭祀该保护神的庙,庙的周围还建有敬拜其他神、半神、英雄、“城邦保卫者”的设施,这个建筑相对集中的地方就演变成为圣地。

自公元前7世纪起,平民在与贵族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自由与民主在希腊半岛各城邦中风行,雅典等城邦甚至还建立了自由民的民主制度。为了纪念这些成果,人民定期在这些圣地举办行“庙会”,以示庆贺,如雅典的泛雅典娜节、奥林比亚的庙斯节、德尔斐的阿波罗节等。“庙会”期间,人们从各城邦如潮水般地汇集而来,各种体育、戏剧、诗歌、演说等比赛活动争先登场,香客、游客和商贩云集。各城邦为了吸引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都试图将自己领地内的圣地建造得更加精美、更具魅力。这种开放式的竞争,促进了木质建筑向石材建筑的进化,并形成了以“柱式”为基本特征的具有统一性的建筑式样。

公元前5世纪,希腊各城邦在雅典的主导下击败了波斯大军的入侵。自此,希腊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为报答雅典娜女神的护佑,雅典人重建了自己的圣地——雅典卫城(Akropolis),卫城里的各个神庙便成为代表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的精品。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又将古希腊建筑的精华推广到中东、中亚和意大利等殖民地。尽管后来希腊本土沦为罗马人的殖民地(自公元前2世纪起),但是希腊建筑形式仍然继续被罗马人奉为高尚艺术,并加以模仿。

2.公共建筑

古希腊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为神庙,附近还常有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和敞廊等。这些公共建筑和建筑群在艺术形式上极为完美,集中地反映了古希腊建筑的伟大成就。

希腊神庙一般在平面布局上呈沿东西向伸展的长方形,神庙的屋顶是两坡的,在东西两端各构成一个三角形山花,山花为浮雕等装饰的重点区域之一。另一个装饰集中的地带就是山花之下的檐部,檐部通常由台基上的柱子支撑,形成开放的柱廊。神庙没有窗只有门,主入口设在东部的山花下。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带,清晨神秘而柔和的阳光就可以穿过主入口,直接照射到正殿深处的神像上,金光灿烂的神像使膜拜者为之神往。

小型的神庙只在前端或前后两端设柱廊。最小的只有两棵柱子,夹在侧墙前端之间。重要的神庙在四周都建有一圈柱廊,从而构成周围柱廊(图1)。围廊使神庙的四个立面连续统一,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使神庙同自然相互渗透,关系和谐。

图1 爱即拿岛(Agina)上的阿法依阿庙(Aphaia)建于公元前500年,为两进围廊式,且内室由双层列柱环抱,因而更显开朗和华丽。

另一种在平面上为圆形的建筑物,一般用于祭祀,其外围有一圈柱廊,内有一园桶形墙,墙上开有一门二窗,顶部成坡度很小的圆锥形或双锥。

大型露天剧场都依天然地势而建,可容纳数万人。观众席在平面上尽可能呈完美的半圆形,外围地势较高,向内逐级降低,整体呈漏斗状,漏斗的低部(即中心位置)为一圆形表演平台。平台的后面为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楼内可分为化装室和道具室。观众席一般由石头切筑的台阶和坐席构成,

中间设有宽阔的放射状过道,顺圆弧方向也设有辅助走道,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如埃比道拉斯露天剧场(图2)。这种设计使剧场的视觉效果和声学效果均处于理想的状态。

图2 埃比道拉斯露天剧场(Epidauros,约公元前330年)。扇形看台的直径为118米,有14000个座位,分成34排。

3.三种柱式

作为古希腊建筑的典型代表,大型神庙是石质梁柱结构构件和组合的特定的艺术形式。主梁及以上部分的巨大重量平均地落在下部的支柱上,并通过支柱直接向下传递到基础。人们认识到柱子在造形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便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终于达到精细入微的境界,形成了讲究柱子和与它联结的各部分的形式

与比例的三种基本柱子格式(简称柱式)。柱式系统,除柱身、柱头、柱座之外,还包括有檐部(图3)。这三种柱式的基本特征如下:

多立克柱式: 柱头为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20个),柱子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没有柱座,雄壮的柱身从台基上拔地而起,檐部的高度为柱高的1/3。

爱奥尼柱式: 柱头为精巧的涡卷,柱身有凹圆槽,槽背呈带状(24个),有复杂的、看上去富有弹性的柱座,柱高约为底径的9-10倍,檐部的高度为柱高的1/5。

科林斯柱式: 除了柱头如盛满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各部与爱奥尼柱式雷同。

如果说多立克柱式体现了男性的雄健,爱奥尼柱式则表达了女性的柔美清秀,而科林斯柱式代表了华丽和高雅。

图3 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经典柱式

4.追求完美的视差矫正

古希腊人很早就发现:从远处观察所有物体的直线边,不管它是直立的还是水平的,都可以感觉到它们在中部有轻微的凹陷。这种直线曲线化的视觉印象,称为视差。为了消除这种视差,希腊人在建造大型建筑物时就会有意识地将直线造得少许凸曲。经过这种矫正处理的建筑,由于视差和凸曲相互抵消,该直的边和线看起来就是“直”的了,整个建筑就显得更为端庄和完美。效正值是经过精确计算而得出的,比如要使一个长60米的檐部水平线看起来很平直,就要对其中部做上调10 公分的效正。由于这种效正操作既费钱又费时,因而只在特别重要的建筑物上应用。效正方法更多地运用于用于立柱本身,既将立柱的中上部造得少许肿涨(卷杀,曲线精度以毫米甚至毫厘计),这样就可避免中部显细的错觉。此外,古希腊人还针对立柱所处的位置、相互间的影响等发明了一系列效正立柱粗细、站立角度和柱间距离的方法,使立柱的阵列在远处看来更加整齐。以雅典卫城中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为例(图4 帕提农神庙西立面),建筑师有意识地将基座的中部微微隆起,靠边的立柱会有意识地作的较粗并轻微向内倾斜,外侧的柱间距也相对较小,墙壁和山花上部的雕饰也要相对放大一点,等等。这些精细的效正使希腊建筑艺术达到了完美境界。

图4 雅典卫城(Akropolis)内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

5.古希腊建筑对后世的影响

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驱,它在建筑美学法则、建筑的艺术形式和梁柱的结构方法等方面都成为欧洲建筑的典范,深深地影响了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在历史上出现的诸多建筑风格中,古希腊建筑艺术达到了典雅和端庄的最高境界。它的建筑形象能深刻而充分地反映人们的崇高理想以及希腊人民对自由、民主与共和的强烈愿望。这种建筑形象已经成为思想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代表现代西方国家最高全力机构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中。

图 5 雅典卫城里伊瑞克提翁神殿(公元前395年),在其南侧廊台的六尊女像柱(Caryatids),这是爱奥尼柱式的一个变种。2千年后的巴洛克建筑对此进行了模仿。

图6 奥林匹克的宙斯神庙遗址。

图7 古希腊的另一处露天剧场(Herodes Atticus)

欧洲传统建筑风格之二:古罗马建筑

1.历史背景

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5世纪起实行共和政体,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到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人统治着东起叙利亚和埃及,西到北非、西班牙、高卢(即法国)和不列颠的辽阔区域。罗马城已经发展成为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供水和用水设施,成为一个新的建筑亮点。公元前30年起罗马成为帝国,历任罗马皇帝竞相用建筑来展示自己显赫的地位和巨大的功绩,由此开启了一个大规模的、不断创新的建筑时代,建筑的高潮一直延续了400余年。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中叶灭亡,东罗马帝国在一千年后也走向灭亡,这些历史的演变也同时被建筑风格的转换而忠实地记录下来了。

2.古罗马的新建筑类型

古希腊的粱柱结构在跨度和高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两个立柱之间的跨度极限为5-6米,立柱最多只能支撑2层楼房的压力。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柱式技术的同时,独创了拱券结构,从而获得更加宽阔的内部空间,建筑物也因此朝着更加宏伟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除了神庙和剧场之外,还建有大型的会堂(巴西利卡)、公共浴场、角斗场、高架渠(图1)、多层公寓大楼、凯旋门,等等。

图1 尼姆城的高架渠(Pont du Gard, Nimes,公元前2世纪)。水道架在三层叠起来的连续券上,该高架渠横跨戛合河谷,现存长度约 300米,最高达49米,最大券跨度为22米。尽管没有任何装饰,但建筑结构表现出来的美感更具震撼力。规格一致的半圆券是采用预制模架的产物,专家还发现了支撑模架的突出物(T)。

3.古罗马建筑的新柱式和柱式组合

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柱式均被罗马人所继承,其中科林斯柱式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此外,罗马人还发展了两种新的立柱:一是托斯卡柱,它与古罗马建筑里的多立克柱相似,不同点在于柱身上没有凹槽,而且多了个柱础(更加简洁实用);另一个是组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式的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克式的涡旋(变华丽为奢华)。

为了适应多层或高大建筑的需要,罗马人还在柱子的使用方面做出了2项重大发明:一个是叠柱法(图2),按楼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立克(或托斯卡)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壁柱;另一个叫巨柱式,以一种巨大的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建筑(这项技术在千年后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才被大量运用)。

图2 左图为罗马城内的角斗场(Colosseum)外墙。叠柱法既满足了结构的需要,又极具美感,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右图显示角斗场的内部结构,大量筒形拱构成的复杂通道。

4.圆拱和十字拱结构

拱顶结构很早就被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所采用,但其价值的真正发现则是由罗马人来完成的。古罗马建筑的门头多为半圆式,或楣梁式,窗头也多为半圆式或弓形式,对构成拱形部分砖石的形状和排列进行了创造性的艺术处理(图3),使建筑的结构性部件同时还具有完美的装饰效果。

图3.1-3 石结构。1 楔形石垒成的双层罗马券;2 突出券心石,楔形石与构成墙壁的石块完全吻合;3 券柱式结构,半柱多用以装饰。4-6 砖结构。4 平直的过梁券在半圆形减压券之内;5 过梁券之上砌半圆减压券;6 顺平直的过梁券上缘再砌一券。

半圆形拱顶在古罗马的大型建筑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构成半圆券的砖、石

块皆成楔形,它们被拼成半圆券时相互的接触面呈放射状,其延长部分正好相交于半圆的圆心(因此,又称为半圆状的放射形券或罗马券)。这种半圆券沿着轴向伸展下去就构成筒形拱。筒形拱把建筑物自身的重量部分地分解为向两侧外推的侧压力。为了防止建筑物因测向压力过大而跨塌,罗马人用厚厚的墙壁(作为扶垛)来加固。

罗马人又把券脚直接加在柱式的檐部上方,从而创造出了券柱式结构(图3-3)。这种券柱结构的横向组合又进一步发展成为连续券,一排的柱子就托起了其上连续的拱券。相对于梁柱结构而言,这种券柱式结构大大地增加了建筑物的跨度,从而创造出更加宽阔的内部空间。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人又进一步将两个筒形拱正交,从而创造出构成一个十字拱顶。这种十字拱顶可以相互平衡侧推力,只要在四个角上设支柱即可,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由此更为开阔。将一系列十字拱顶组合使用,就可覆盖任意大小的矩形面积(图4)。这样,把一系列的十字拱、筒形拱和穹隆组合起来,就能够覆盖复杂而巨大的内部空间。古罗马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建造了可同时容纳三千多人的巨型公共浴场。

图4.1,筒形拱示意图; 2,二个筒形拱正交,构成一个十字拱; 3,罗马的戴克利提乌姆浴场(Thermae Diocletiani, 公元306年)主厅和次厅都用十字拱覆盖,只有墩子承重,内部空间流畅,装饰十分富丽。

5.混凝土和穹隆顶

罗马人在意大利中部还发现了一种火山灰,它同水混合后能凝固得同岩石一样坚硬。将这种廉价而丰富的水泥同碎石混合就能成为牢固的混凝土。与此相配套的工艺如浇筑、大理石贴面(用于贴面的大理石板材的厚度竟可小于2.5厘米)等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混凝土的运用大大促进了古罗马拱形结构的发展,使罗马人得以创造举世闻名的万神庙(图5),其穹窿顶直径达43.3米,这在当时是一项世界记录,而且这项跨度记录保持了一千八百余年,直到钢材用于建筑以后才被超越。

图5. 罗马的万神庙,建于公元118-126年。科林斯柱式,但柱身无凹槽,与建筑的浑圆特点相吻合。万神庙的水平和纵向内径都是43.3m。为了透光,顶部留有直径8.9m的圆洞。为了抵消穹隆顶的侧推力,墙壁厚度达6米。

古罗马建筑的创作领域极广,它在结构方法及建筑技艺等各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颠峰。罗马共和盛期和罗马帝国盛期以及希腊盛期的建筑又被统称为古典建筑。

欧洲传统建筑风格之三:拜占庭建筑

1.历史背景

从公元3世纪下半叶起,罗马帝国开始衰退。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合法,终止了对基督教的迫害。从此,基督教会从地下走向公开,得以迅速发展,教徒们开始兴建基督教堂。公元330年罗马皇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使行政和军事中心逐渐远离罗马城。公元391年基督教升格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不久,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块。教会在两地之间的裂痕也随之深化,最终分化为东部的正教和西部的天主教。

从地理位置上讲,基督教发源于东方的巴勒斯坦。为了隐喻对圣地的向往,教堂的主入口(大门)一般设在西头,入门后径直向东即可到达东端的圣坛,同时信徒的身心也在接近东方的圣地。这一形制一直延续至今。

2.希腊十字

基督教的十字架在东西两个帝国也开始分化,西部的天主教流行拉丁十字,东部的正教流行希腊十字。拉丁十字的四个臂不等长,朝下的那个臂至少比其他三个臂长2倍;而希腊十字的四个臂等长,且都较短。希腊十字的十字交叉点与图形的重心重叠,较好地体现了东罗马帝国的政教合一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教会的最高领袖都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同时还能较好地表现建筑的宏伟和纪念性。在正教流行的东欧,尤其是在帝国强盛时,这种以希腊十字形及其变种(正八边形,正方形,圆形)为基本平面轮廓的中心式或集中式的构图式样就成为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重要建筑的基本制式。

3.突出的中央穹隆顶

集中式教堂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央穹隆顶。古罗马的穹隆顶架是在连续的、圆形的厚重墙壁之上。而拜占庭的穹顶则是覆盖在正方形四个角上的四根独立支柱上的。这是一个极为重要技术创新,称为帆拱技术(图1)。

图1.1,帆拱技术示意图,四个角支起顶部的帆状穹隆顶。2,帆拱之上再建一个小半圆穹顶。3和4,在顶部的小半圆穹顶和帆拱之间加一个鼓座,3的鼓座为八棱柱状,托起的小半球也成八棱状;4的鼓座为园筒形。

其做法是,以方形平面的四个边为基准垂直向上各建一个半圆形券,将这四个半圆形券的支点连成一个水平的圆(F),再将这个圆与四个半圆券之间的四个三角形空间(H)成球面状填实,最后再在上部的水平圆上建穹顶(图1-1)。这个穹顶犹如一个完整的半球沿正方形的四个边被切去四块而成(图1-1,上部),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角来承担。这项技术合理地解决了在方形间上如何覆盖穹顶的问题。后来,又创造了在上部的水平圆之上再设一个较小的半圆穹顶(图1-2,上部),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图2)。更晚一些,又发明了在水平圆和较小的半圆穹顶之间增设一段圆筒形鼓座(图1-3&4),从而大大地突出了穹顶的中心统帅作用。

穹顶向四周各方向都有侧推力,为了抵挡这种侧推力,拜占庭的艺术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办法:对着这四个半圆券各砌筑一个半穹隆或筒形拱。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主穹隆的东西两侧各设置了一个次级的半穹顶,其外侧又有一些贝壳状的小穹隆。而在南北方向,则采用了大柱墩以及筒形拱与厚厚的扶垛墙来抵挡侧推力。在其他相对次要的建筑里,一个中央穹顶和四个筒形拱的组合也很常见,这样在顶部也可构成一个希腊十字式。

图2.位于土尔其境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公元532-537年)平面布局接近正方形(71*77),主穹隆直径31米,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主厅高达56米,主厅面积7570平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大小。土尔其人后来将其改为清真寺,并在四角增建了伊斯兰教尖塔。右图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三维模型。

用穹顶代替中央穹顶四面的筒形拱,并且也用鼓座高高举起,就构成了一组五个穹顶,如意大利的圣马可教堂(图3)。如此类推,集中式形制的穹顶可具多种变化和组合方式,如莫斯科的华里西伯拉仁内教堂(图4)。

4.大量使用金色和蓝色以及马赛克镶嵌画

通常,拜占庭教堂的建材主要为砖和灰浆,外表质朴甚至粗糙,可以看到小的格子窗。但是,教堂内部却极为富丽精致,内部以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内墙用大理石、马赛克镶嵌画和粉画装修。其中,色彩斑烂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往往最能吸引人的眼球。

图3.威尼斯圣马可教堂(San Marco,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为最优美拜占庭建筑之一,整座教堂的结构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顶部有五个圆圆的大穹隆顶,教堂内外装饰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完成。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右图为主入口上部的马赛克镶嵌画,大量使用金色和蓝色。

图4.莫斯科克里姆林墙外的华里西伯拉仁内教堂(St Basil’s Chatedral,1555-1561年)。教堂平面呈正八边形,中心塔高47.5米,其余8个较低的塔楼可按大小再分为2组,各组与中心塔构成一个希腊十字。建筑的构图和色彩华美而活泼,洋葱式圆顶是俄罗斯对拜占庭风格的特别贡献。

欧洲传统建筑风格之四:罗马式建筑

1.历史背景

分裂之后的西罗马帝国已经处于日落西山的境地,最后在北部游牧民族的多次侵扰之下,于公元479年灭亡。欧洲历史自此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在昔日的西罗马帝国疆域内,只有罗马教廷保持了持续性和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中世纪的西欧,战事频发、政治上长期处于四分五裂和动荡的局面。各地的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纷纷皈依天主教。这样,罗马教廷及其在各地的代理人(主教)与地方的诸侯就够成了双元化的统治结构。在5-10世纪,各地的建筑极不发达。从10世纪开始,西欧逐渐形成一些新的国家,如法兰西、日耳曼、意大利等(西班牙处于信仰伊斯兰教的摩尔人的统治之下),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为持续建造较大规模的建筑提供了可能。

西欧的这种政治格局很好地被保留下来的建筑所映衬。在10-12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教堂和修道院(宗教建筑)以及寨堡(世俗建筑)。当时,人们只能去模仿古罗马建筑中的一些技艺,还要把动乱年代的防御性功能体现出来,因此,这些建筑的各个单元看起来类似古罗马建筑,但其形式的单一和突出的高宽比又区别于古罗马建筑。现在,人们一般把这些建筑统称为罗马风建筑或罗马式建筑以及似罗马建筑。与此同时,摩尔人在西班牙创造出了另一种建筑风格——摩尔式建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教堂

与古希腊人建设圣地的心态类似,地方当权者、教会以及市民三方利益的一个交集就是在城市中心地段建设标志性的高大教堂。一座教堂的建设周期往往会持续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浮躁的现代人面对这些往往会萌发些无名的感慨)

这一时期(1000-1200年)建造的教堂在平面布局上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成拉丁十字形,且主入口朝西(上一集已经提到)。较早期的巴西利卡式样实际上构成了这个拉丁十字的竖道,这一竖道内部分为一个中厅和两个侧厅,之间由两排

西方古代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底径的1.2~1.5倍。 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 科斯林柱式: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同爱奥尼柱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古代建筑的特点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英伦建筑风格阐述

英伦建筑风格阐述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英伦建筑风格专题研究前言: 所谓的英伦建筑风格并不是单独指某一种建筑风格,英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传统建筑风格,及具有英国建筑特征的新古典注意建筑风格,或是其他衍生建筑风格如学院风格等,均可以称其为英伦风格,英伦风格是泛指具有英格兰风情特色的建筑风格。本文中把英伦风格大致分为英国传统建筑风格、衍生风格两大部分进行研究。 一、英国传统建筑风格 本文只对目前住宅市场上常见的,英国传统建筑风格进行研究,将产生时期相近、风格相似的建筑风格合并描述(因为很难界定他们之间的明显区别)。 1.都铎风格(英国哥特风格) 风格简述: 都铎(TUDOR)建筑正是因流行于都铎王朝而得名,都铎王朝 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都铎式的起源是在公元 1534年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为了婚姻问题和罗马天主教 庭决裂,此后一段时期大型的宗教建筑活动因此停止,新贵族 们开始建造舒适的官邸,这种情况下,混合着传统的歌特式和 文艺复兴风格的都铎建筑应运而生。都铎建筑形体复杂起伏, 保留了歌特式建筑的塔楼,但构图中间突出,两旁对称,是文 艺复兴建筑的特点。是一种有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气息的英伦建 筑风格。

代表项目: 万科琥珀郡园(上海) 配置标准: 外墙:一层采用蘑菇石立面,二层以上采用文化砖立面(局部为外 墙涂料); 窗、阳台门:铝合金断桥隔热型材、中空玻璃。 万科红郡(上海) 配置标准说明?: 外墙装饰:仿古文化砖,局部锈石,质感涂料; 阳台、露台:金属栏杆,地面花岗石; 铝合金门窗:断桥隔热型材,双层玻璃(地下室天窗除外); 进户门:木质进户门; 屋面瓦:“拉法基”水泥瓦; 首层花园围栏:金属栏杆及部分实墙。 万科霞光道5号(天津) 古文化砖:上海古猿人文化砖,颜色为砖红色,表面做旧 质感,表现建筑的田园气质。? 蘑菇石:福建锈石,用于建筑的一层位置,内附钢结构, 构成建筑稳重的基座。 西班牙砂岩:西班牙进口砂岩,露台门窗套及主体线角位 置,勾勒局部精致效果;

欧洲古代各时期建筑特点范文

欧洲古代各时期建筑特点 城规122 洪强 一、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讲究精致,爱奥尼,多利克等,古罗马由于帝国强盛,大规模的建造,以规模、气势、数量取胜。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 成为1:1.618或1: 2的矩形,中央是厅 堂,大殿,周围是柱 子,可统称为环柱式 建筑。这样的造型结 构,使得古希腊建筑 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它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

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特点是: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第五特点是: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旋涡,科林斯式柱式柱头上的由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态自如的少女,各神庙山墙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由此可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

建筑的十种风格

NO.1 地中海建筑风格(Mediterranean Style)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 N0.2 意大利建筑风格(Italian Style) 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14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随之资产阶级的象征——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罗马式样、它在建筑艺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西方古代建筑欣赏(古罗马建筑及其特点)

古罗马建筑及其特点 1引言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2 典型建筑 2.1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一座三个拱门的 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 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 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 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 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 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 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 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2.2 大斗兽场 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 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 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 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 作用。他们将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 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 重量。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 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2.3 万神庙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 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 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园洞,可能寓 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 墙厚6.2米,每浇筑1米左右,就砌1 层大块的砖。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 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 轻了基础的负担。基础深4.5米,底厚7.3 米。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 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 3 总结 我们发现以上三例建筑具有多处共同点,这其实也是古罗马建筑的普遍特征。 3.1 拱券 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血肉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3.2 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这种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骨料,可以制成不同强度和容量的混凝土,以便用于不同的位置。浇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顶木板做模板,墙体则用砖石做模板,而且事后并不拆掉,所以使得墙体很厚。 3.3 柱式 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柱式均被罗马人所继承,其中科林斯柱式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此外,罗马人还发展了两种新的立柱:一是托斯卡柱,它与古罗马建筑里的多立克柱相似,不同点在于柱身上没有凹槽,而且多了个柱础(更加简洁实用);另一个是组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式的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克式的涡旋(变华丽为奢华)。 为了适应多层或高大建筑的需要,罗马人还在柱子的使用方面做出了2项重大发明:一个是叠柱法(大斗兽场),按楼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壁柱;另一个叫巨柱式,以一种巨大的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建筑。

欧洲建筑风格特点及代表

北欧建筑设计风格 材质上的精挑细选,工艺上的尽善尽美,回归自然,崇尚原木韵味,外加现代、实用、精美的设计风格,反映出现代都市人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另一种思考方向。北欧人强调简单结构与舒适功能的完美结合,即便是设计一把椅子,不仅要追求它的造型美,更注重从人体结构出发,讲究它的曲线如何与人体接触时完美地吻合在一起,使其与人体协调,倍感舒适。松木家具的大量使用满足了人们既想亲近自然,又要注重环保的最新需要。 北欧家具设计风格的色彩? 编辑本段 北欧瑞典风格的居家,浅淡的色彩、洁净的清爽感,让居家空间得以彻底降温。客厅空间的布置重点,在于家具的选购与色彩以及布品的搭配,协调、对称的技巧,让每一个细节的铺排,都呈现出令人感觉舒适的气氛。 想要营造一个北欧风格的居家空间,色调上以浅色系为主:白色、米色、浅木色等,而材质方面以自然的元素,如木、藤、柔软质朴的纱麻布品等,所使用材质、色彩都可兼容,而且比重拿捏得当,若想做点装饰变化亦需掌握重点;使用北欧风格不可或缺的天然元素,再加入一点点其它材质如金属类,然后再考量颜色的搭配是否协调。 何谓北欧风格? 编辑本段 大体来说,有两种,一是充满现代造型线条的modern style,另一种则是自自然然的nature style,不过当然其间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界线,很多混搭后的效果也是不错的,现在的居家不会完全遵循同一种风格,通常是以一个风格为基础,再加入自己的收藏或喜好。 丹麦和瑞典的建筑,那种古典的风格总给人一种纯朴、原木古典的韵味。石砌的街道,青铜的雕塑,广场上的喷泉,和喷泉旁边成群的鸽子。 有北欧最古老的斯堪森露天民俗博物馆,还有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乐高乐园,

十种建筑风格的特点

十种建筑风格的特点 (2011-09-25 10:56:14) 转载▼ 标签: 杂谈 NO.1 地中海建筑风格(Mediterranean Style)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欧美别墅的建筑风格

欧美别墅的建筑风格 荷兰风格包括殖民风格和殖民复兴风格。荷兰殖民建筑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首先兴起,它有两大明显的往特点。 A双折线屋顶 (注:该别墅运用了侧山墙,双折线屋顶以及哥特式样的尖顶等比较典型的北美建筑的视符号,但是该项目显然没有局限于对固定的北美建筑风格的沿袭,而是希望通过对其优势化元素“庭院”的打造来形成项目自身的特色。)

B侧墙沿街面开数扇老虎窗 荷兰殖民、复兴风格根基于1880年复兴时期的诸建筑风格,吸取了辛格风格的建筑特征,显非对称式(L形式),屋顶上有时开一个巨大的辛格窗。荷兰风格建筑布局合理,通风与采光性好。 美国风格根基于殖民时期美洲大陆各地的民居(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创造性的发挥而逐步形成的,所耗建材较多。在全国铁路网建立起来后,因建材的运输较为方便,大规模的建设这类住宅成为可能。经过200多年的复兴和发展,这种风格逐步稳定下来,并成为美国别墅的主要形式,它重建筑的居住功能,轻风格特征。 A型,正立面双山墙式(双称Shotgugun); B型,L形式; C型,四面坡屋顶式。

◎新古典主义风格(Neoclassical) 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主会场的设计方案一开始就决定采取古典主义的思想与风格,后各分会场展出的一大批建筑设计都将古典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这届博览会的空前成功,新古典主义就成为美国19世纪最后的一个流行风格,它源于古典传统,确将其魅力推向极限。该类别墅的特征是: A、正立面一般设计成豪华的与屋檐等高的门廊,对称而平衡; B、门廊的三角楣由厚实的古典柱子支撑(柱头花角常为科林斯或爱奥尼亚式); C、屋檐装饰很精细。 它有五种形态:门廊与屋檐等高;部分门牌号廊低于屋檐;正立面是全断面门廊;正山墙门廊;一屋四坡顶。 ◎法国殖民风格(French Colonial) 法国别墅风格对美国的最初影响是从中部的几个州流行法国殖民风格开始的。其特征为:A、高大陡峭的四坡屋顶或侧山墙屋顶,别墅常常是一层;B、大门和窗户细而长,门和窗上都有沿垂直方向的小网格,成排列。 它有两种形态:城市传统和乡村传统。 乡村传统由周围有一系列柱子支撑形成围廊,给居住者提供了360度的全景视野,但最突出的要数门廊的进口楼梯,它是后来欧洲各地皇家花园别墅门廊设计

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所属类别:学科 所属子类:世界历史 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如外国建筑史中古希腊、古罗马有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筑风格;中古时代有哥特建筑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后期有运用矫揉奇异手法的巴洛克和纤巧烦琐的洛可可等建筑风格。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其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砖墙木梁架结构,飞檐、斗拱、藻井和雕梁画栋等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以无限想象力创造了无数个另人激动不已的辉煌文明,这些辉煌文明是人类智慧与灵感的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不可替代 的精神财富.但这些韵含着前人智慧与结晶的文明能够流传至今的却以所剩不多,其中-----含有浓郁古典风情的欧式建筑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个地域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文 明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种族文明将自己所拥有的最高才能发挥到极致的体现. 欧式风格分好几种典雅的古代风格、纤致的中世纪风格、富丽的文艺复兴风格、浪漫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一直到庞贝式、帝政式的新古典风格,在各个时期都有各种精彩的演出,是欧式风格不可或缺的要角。欧洲风格在建造形态上的特点是:简洁、线条分明、讲究对称、运用色彩的明暗,鲜淡来对视觉进行冲击.在意态上则使人感到壅容华贵.典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正因为欧式建筑的风格具有另人们感到无限向往及产生遐想的力量,所以才能够促使 众多房产商们趋之若物,纷纷将资金投入到欧式房产开发的浪潮中去,以求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但最后真正能够开发出具有正宗欧式风格建筑的恐怕却是为数不多.而将诸多风格容入一体的更是凤毛麟角.以致与那些喜爱欧式建筑的、对生活情趣有较高要求的人们难以寻匿到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归宿.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建立县市之前便以经是一个与西方有广泛联系的地方.是一个深受西方文明熏陶的城市,无论是在上海市区的哪个角落都 能够感觉到浓郁的西方风情,因此如何因时因地的建造属于上海人自己的欧式建筑是摆在每一位开发商面前的课题.房产讲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光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艺术”所以在“欧陆风”刮得正劲时,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被“移植”在一个个小区内:“威尼斯水上广场”“哥特式花园”“巴比伦空中花园”等等,虽然颇具欧式建筑风格的神韵,但不过又是一件成功的拷贝品而已,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别的地方以有的拷贝建筑,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经典欧式风情建筑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建立县市之前便以经 是一个与西方有广泛联系的地方.是一个深受西方文明熏陶的城市,无论是在上海市区的哪 个角落都能够感觉到浓郁的西方风情,因此如何因时因地的建造属于上海人自己的欧式建筑是摆在每一位开发商面前的课题.房产讲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光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艺术”所以在“欧陆风”刮得正劲时,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被“移植”在一个个小区内:“威尼斯水上广场”“哥特式花园”“巴比伦空中花园”等等,虽然颇具欧式建筑风格的神韵,但不过又是一件成功的拷贝品而已,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别的地方以有的拷贝建筑,而是需要

别墅建筑风格及其特点分析

别墅建筑风格及其特点分析 1.荷兰风格 包括殖民风格和殖民复兴风格。荷兰殖民建筑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首先兴起,它有两大明显的往特点:(A)双折线屋顶;(B)侧墙沿街面开数扇老虎窗。荷兰殖民、复兴风格根基于1880年复兴时期的诸建筑风格,吸取了辛格风格的建筑特征,显非对称式(L形式),屋顶上有时开一个巨大的辛格窗。荷兰风格建筑布局合理,通风与采光性好。 2.美国风格(Ametican Colonial Revival) 美国风格根基于殖民时期美洲大陆各地的民居(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创造性的发挥而逐步形成的,所耗建材较多。在全国铁路网建立起来后,因建材的运输较为方便,大规模的建设这类住宅成为可能。经过200多年的复兴和发展,这种风格逐步稳定下来,并成为美国别墅的主要形式,它重建筑的居住功能,轻风格特征。 A型,正立面双山墙式(双称Shotgugun); B型,L形式; C型,四面坡屋顶式。 3.新古典主义风格(Neoclassical) 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主会场的设计方案一开始就决定采取古典主义的思想与风格,后各分会场展出的一大批建筑设计都将古典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这届博览会的空前成功,新古典主义就成为美国19世纪最后的一个流行风格,它源于古典传统,确将其魅力推向极限。该类别墅的特征是: A、正立面一般设计成豪华的与屋檐等高的门廊,对称而平衡; B、门廊的三角楣由厚实的古典柱子支撑(柱头花角常为科林斯或爱奥尼亚式); C、屋檐装饰很精细。 它有五种形态:门廊与屋檐等高;部分门牌号廊低于屋檐;正立面是全断面门廊;正山墙门廊;一屋四坡顶。 4.法国殖民风格(French Colonial) 法国别墅风格对美国的最初影响是从中部的几个州流行法国殖民风格开始的。 其特征为:A、高大陡峭的四坡屋顶或侧山墙屋顶,别墅常常是一层; B、大门和窗户细而长,门和窗上都有沿垂直方向的小网格,成排列。 它有两种形态:城市传统和乡村传统。 乡村传统由周围有一系列柱子支撑形成围廊,给居住者提供了360度的全景视野,但最突出的要数门廊的进口楼梯,它是后来欧洲各地皇家花园别墅门廊设计的雏形。 5.史迪克风格(Stick) 史迪克风格是哥特复兴风格到安妮女皇风格之间的过渡,它强调墙面整体装饰性而非局限门和窗或屋檐等处的细节。这种风格在1878年很盛行,它造型非常漂亮,享有“木质安妮女皇风格”的雅号。其特征为: 正立面为陡峭的山墙,侧向也有三角形山墙相交,山墙上有装饰木架;屋檐外和进口门廊均有斜向木条架作装饰;外墙常有木板包裹,水平及垂直方向都有木条镶嵌。 它有两种形态:正立面山墙;常作为城市住宅。

欧洲各国建筑风格

欧洲各国建筑风格 一、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二、巴洛克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 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建 筑的特点是运用矫揉的手法(如断檐、波浪形墙面、重 叠柱等)以及透视深远的壁画、姿势夸张的雕像,使 建筑在透视和光影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追 求豪华的内部装饰和动势与起伏的形态;将建筑、雕 塑、绘画融为一体。 三、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 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 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 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 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 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 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 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中国正餐的上菜程序和餐桌的摆设礼仪 以为只有在吃西餐时才讲究什么“开胃菜”、“主菜”、“点心”等,其实,吃中餐时,无论从点菜还是上菜,都严格地按照分类和顺序的。 一、中餐的出菜顺序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 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二、餐桌摆设的辨别法 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有时也会备有放置骨头的器皿或餐巾。 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镶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 汤匙多为陶瓷制。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 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有时准备两只。 深碗开口较深的汤碗。

常见建筑风格特点总结

◎荷兰风格(Dutch) 荷兰风格包括殖民风格和殖民复兴风格。荷兰殖民建筑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首先兴起,它有两大明显的往特点:(A)双折线屋顶;(B)侧墙沿街面开数扇老虎窗。荷兰殖民、复兴风格根基于1880年复兴时期的诸建筑风格,吸取了辛格风格的建筑特征,显非对称式(L形式),屋顶上有时开一个巨大的辛格窗。荷兰风格建筑布局合理,通风与采光性好。 ◎美国风格(Ametican Colonial Revival) 美国风格根基于殖民时期美洲大陆各地的民居(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创造性的发挥而逐步形成的,所耗建材较多。在全国铁路网建立起来后,因建材的运输较为方便,大规模的建设这类住宅成为可能。经过200多年的复兴和发展,这种风格逐步稳定下来,并成为美国别墅的主要形式,它重建筑的居住功能,轻风格特征。 A型,正立面双山墙式(双称Shotgugun);B型,L形式;C型,四面坡屋顶式。 ◎新古典主义风格(Neoclassical) 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主会场的设计方案一开始就决定采取古典主义的思想与风格,后各分会场展出的一大批建筑设计都将古典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这届博览会的空前成功,新古典主义就成为美国19世纪最后的一个流行风格,它源于古典传统,确将其魅力推向极限。

该类别墅的特征是:A、正立面一般设计成豪华的与屋檐等高的门廊,对称而平衡; B、门廊的三角楣由厚实的古典柱子支撑(柱头花角常为科林斯或爱奥尼亚式); C、屋檐装饰很精细。 它有五种形态:门廊与屋檐等高;部分门牌号廊低于屋檐;正立面是全断面门廊;正山墙门廊;一屋四坡顶。 ◎法国殖民风格(French Colonial) 法国别墅风格对美国的最初影响是从中部的几个州流行法国殖民风格开始的。 其特征为:A、高大陡峭的四坡屋顶或侧山墙屋顶,别墅常常是一层;B、大门和窗户细而长,门和窗上都有沿垂直方向的小网格,成排列。 它有两种形态:城市传统和乡村传统。 乡村传统由周围有一系列柱子支撑形成围廊,给居住者提供了360度的全景视野,但最突出的要数门廊的进口楼梯,它是后来欧洲各地皇家花园别墅门廊设计的雏形。 ◎史迪克风格(Stick) 史迪克风格是哥特复兴风格到安妮女皇风格之间的过渡,它强调墙面整体装饰性而非局限门和窗或屋檐等处的细节。这种风格在1878年很盛行,它造型非常漂亮,享有“木质安妮女皇风格”的雅号。其特征为: 正立面为陡峭的山墙,侧向也有三角形山墙相交,山墙上有

欧洲建筑风格演变

欧洲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 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 欧洲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 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欧洲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

欧洲古代各时期建筑特点

欧洲古代各时期建筑特点 城规122 洪强 1120530050 一、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讲究精致,爱奥尼,多利克等,古罗马由于帝国强盛,大规模的建造,以规模、气势、数量取胜。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 成为1:1.618或1: 2的矩形,中央是厅 堂,大殿,周围是柱 子,可统称为环柱式 建筑。这样的造型结 构,使得古希腊建筑 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它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

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特点是: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第五特点是: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旋涡,科林斯式柱式柱头上的由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态自如的少女,各神庙山墙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由此可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 1、巴洛克风格 这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3、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

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4、古典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这种风格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5、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同时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就是成熟的实例 6、浪漫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