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毕业设计论文

软件测试毕业设计论文
软件测试毕业设计论文

从软件产业的发展初期到目前的大型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测试已成为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随着软件规模的日益增大,软件测试问题也日益突出,现代社会对软件的依赖越来越强,高可信软件测试有着广泛的需求,基于缺陷模式的软件测试技术作为高可信软件的重要保证,可以大大降低软件的缺陷密度,提高软件的可信性。本文从测试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剖析软件测试相关理论

关键词: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分类;软件测试方法;测试用例;测试工具;

1软件测试的发展史 (3)

2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 (4)

2.1软件测试的定义 (4)

2.2软件测试的描述 (4)

2.3软件测试的目的 (5)

2.4软件测试的原则 (5)

3软件测试的内容 (5)

3.1验证(verification) (5)

3.2确认(validation) (6)

4软件测试的分类 (6)

4.1角度分类 (6)

4.2阶段细分 (6)

5软件测试流程 (7)

5.1软件测试活动 (7)

6软件测试用例方法 (7)

6.1测试用例设计的基本原则 (7)

6.2设计测试用例应注意哪些问题 (8)

6.3测试用例的作用 (8)

6.4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8)

6.4.1等价类划分 (8)

6.4.1.1划分等价类 (8)

6.4.2边界值 (11)

6.4.2.1定义 (11)

6.4.2.2与等价划分的区别 (11)

6.4.3错误推测法 (14)

6.4.3.1定义 (14)

6.4.4因果图 (14)

6.4.4.1定义 (14)

6.4.5判定表 (15)

6.5.5.1定义 (15)

6.5.5.2判定表的建立步骤 (16)

7 软件测试工具 (16)

7.1功能测试工具 (16)

7.2性能测试工具 (16)

7.3测试管理工具 (16)

7.4其他测试工具 (16)

8参考文献 (17)

9致谢 (18)

1

软件测试的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软件工程建立前),为表明程序正确而进行测试。

●1972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举行了首届软件测试正式会议。

●1975年John Good Enough和Susan Gerhart在IEEE上发表了《测试数据选

择的原理》的文章,软件测试被确定为一种研究方向。

●1979年,Glenford Myers的《软件测试艺术》,对测试做了定义:测试是为

发现错误而执行的一个程序或者系统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早期,“质量”的号角开始吹响。软件测试定义发生了改变,

测试不单纯是一个发现错误的过程,而且包含软件质量评价的内容。制定了各类标准。

●1983年,Bill Hetzel在《软件测试完全指南》中指出:测试是以评价一个

程序或者系统属性为目标的任何一种活动,测试是对软件质量的度量。

●20世纪90年代,测试工具盛行起来。

●1996年提出的测试能力成熟度TCMM(Test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测试支持度TSM(Testability Support Model)、测试成熟度TMM(Testing Maturity Model)。

●到了2002年,Rick和Stefan在《系统的软件测试》一书中对软件测试做了进一步定义:

测试是为了度量和提高被测软件的质量,对测试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实施和维护的整个生命过程。

2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

2.1软件测试的定义

软件测试使用人工或者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试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测试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出错误.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错误的发生趋势,

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发现当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缺陷,以便及时改进;

●这种分析也能帮助测试人员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测试方法,改善测试的效率和

有效性;

●没有发现错误的测试也是有价值的,完整的测试是评定软件质量的一种方法。

2.2软件测试的描述

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用来确认一个程序的品质或性能是否符合开

发之前所提出的一些要求。软件测试的目的, 第一是确认软件的质量, 其一方面是确认软件做了你所期望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 另一方面是确认软件以正确的方式来做了这个事件(Do it right);第二是提供信息, 比如提供给开发人员或程序经理的反馈信息, 为风险评估所准备的信息;第三软件测试不仅是在测试软件产品的本身, 而且还包括软件开发的过程。如果一个软件产品开发完成之后发现了很多问题, 这说明此软件开发过程很可能是有缺陷的。

2.3软件测试的目的

●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测试是确保最终用户的产品符合用户的需求;

●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2.4软件测试的原则

●尽早地进行软件测试,并把软件测试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测试应追溯

●测试应由第三方来构造

●穷举测试时不可能,要遵循good-enough原则

●必须确定预期输出结果

●必须彻底检查每个测试结果

●充分注意测试中的群集现象

●其他值得注意到规律和经验

3软件测试的内容

3.1验证(verification)

验证(verification)是保证软件正确地实现了一些特定功能的一系列活动, 即保证软件做了你所期望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

●确定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一个给定阶段的产品是否达到前阶段确立的需求的

过程;

●程序正确性的形式证明, 即采用形式理论证明程序符号设计规约规定的过

程;

●评市、审查、测试、检查、审计等各类活动, 或对某些项处理、服务或文件

等是否和规定的需求相一致进行判断和提出报告。

3.2确认(validation)

确认(validation)是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 目的是想证实在一个给定的外部环境中软件的逻辑正确性。即保证软件以正确的方式来做了这个事件(Do it right)

●静态确认, 不在计算机上实际执行程序, 通过人工或程序分析来证明软件

的正确性;

●动态确认, 通过执行程序做分析, 测试程序的动态行为, 以证实软件是否

存在问题。

4软件测试的分类

4.1角度分类

从是否关心软件内部结构和具体实现的角度划分(按测试分类)

●白盒测试

●黑盒测试

●灰盒测试

从是否执行程序的角度

●静态测试

●动态测试

4.2阶段细分

从软件开发的过程按阶段划分有

● 单元测试 ● 集成测试 ● 确认测试 ● 系统测试 ● 验收测试 ● 回归测试 ● Alpha 测试 ● Beta 测试

5软件测试流程

5.1软件测试活动

软件测试活动包括:制定测试计划、测试设计开发和开发、执行测试、评估测试

6软件测试用例方法

6.1测试用例设计的基本原则

制定测试计划

测试设计开发

实施软件测试

评 审 版本发布

新版本测试准备阶段

未通过评审

●用成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来指导设计;

●测试用例的正确性;

●测试用例的代表性;

●测试结果的可判定性;

●测试结果的可再现性;

●足够详细、准确和清晰的步骤;

6.2设计测试用例应注意哪些问题

●不要把测试用例设计等同于测试输入数据的设计;

●不要强调测试用例设计得越详细越好;

●不要追求测试用例设计“一步到位”;

●不要将多个测试用例混在一个用例中;

●不要让没有测试经验的人员设计测试用例;

6.3测试用例的作用

●有效性:有效地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测试效率;

●避免测试的盲目性,使得软件测试的实施重点突出、目的明确;

●可维护性,降低工作强度,缩短项目周期;

●可复用性,使得测试过程事半功倍;

●可评估性:程序代码质量的量化标准应该用测试用例的通过率和测试数目来

进行评估;

●可管理性,测试用例是测试人员在测试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便于对测试

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6.4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6.4.1等价类划分

6.4.1.1划分等价类

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并合理地假定: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一类其它值的测试,因此,可以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据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1)有效等价类

是指对于程序的规格说明来说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的集合。利用

有效等价类可检验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中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

2)无效等价类

与有效等价类的定义恰巧相反。无效等价类指对程序的规格说明是不合理的或无意义的输入数据所构成的集合。对于具体的问题,无效等价类至少应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

举例说明:

某程序规定:"输入三个整数 a 、 b 、 c 分别作为三边的边长构成三角形。通过程序判定所构成的三角形的类型,当此三角形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时,分别作计算… "。用等价类划分方法为该程序进行测试用例设计。

分析题目中给出和隐含的对输入条件的要求:

(1)整数(2)三个数(3)非零数(4)正数

(5)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6)等腰(7)等边

如果 a 、 b 、 c 满足条件( 1 ) ~ ( 4 ),则输出下列四种情况之一:

1)如果不满足条件(5),则程序输出为 " 非三角形 " 。

2)如果三条边相等即满足条件(7),则程序输出为 " 等边三角形 " 。

3)如果只有两条边相等、即满足条件(6),则程序输出为 " 等腰三角形 " 。

4)如果三条边都不相等,则程序输出为 " 一般三角形 " 。

列出等价类表并编号

输入条件输

有效等价类型

无效等价类号码整数

1 a为非整数一

边为 b为非整数

非整数 c为非整数

两边为 a,b为非整数

非整数 b,c为非整数

a,c为非整数

三边a,b,c均为非整数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个数

2 只给a

只给一边只给b

只给c

只给ab

只给一边只给b,c

只给ac

给出三个以上

19

20

21

22

23

24

25

非零数

3 a为0

一边为零 b为0

c为0

a,b为0

只给一边 b,c为0

a,c为0

三边a,b,c均为0

26

27

28

29

30

31

32

正数 4 a<0 33

一边<0 b<0

a<0

a<0且b<0 二边<0 a<0且c<0 b<0且c<0 三边均<0:a<0且b<0且c<0 34

35

36

37

38

39

输出条件构成

一般

三角

a+b>c

b+c>a

a+c>b

5

6

7

a+b

a+b=c

b+c

b+c=a

a+c

a+c=b

40

41

42

43

44

45 构成

等腰

三角

a=b

b=c 且两边之和大

于第三边

a=c

8

9

10

构成

等边

三角

a=b=c

11

覆盖有效等价类的测试用例:

a b c 覆盖等价类号码

3 4 5 (1)--(7)

4 4

5 (1)--(7),(8)

4 5 5 (1)--(7),(9)

5 4 5 (1)--(7),(10) 4 4 4 (1)--(7),(11)覆盖无效等价类的测试用例:

6.4.2边界值

6.4.2.1定义

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6.4.2.2与等价划分的区别

● 边界值分析不是从某等价类中随便挑一个作为代表,而是使这个等价类的每

个边界都要作为测试条件。 ● 边界值分析不仅考虑输入条件,还要考虑输出空间产生的测试情况。 举例说明:

现有一个学生标准化考试批阅试卷,产生成绩报告的程序。其规格说明如下:程序的输入文件由一些有80个字符的记录组成,如右图所示,所有记录分为3组:

a b c 覆盖等价类号码 a b c 覆盖等价类号码 2.5 4 5 12 0 0 5 29 3 4.5 5 13 3 0 0 30 3 4.5 5.5 14 0 4 0 31 3.5 4.5 5 15 0 0 0 32 3 4.5 5.5 16 -3 4 5 33 3.5 4 4.5 17 3 -4 5 34 4.5 4.5 5.5 18 3 4 -5 35 3 19 -3 -4 5 36 4 20 -3 4 -5 37 5 21 3 -4 -5 38 3 4 22 -3 -4 -5 39 4 5 23 3 1 5 40 3 5 24 3 2 5 41 3 4 5 25 3 1 1 42 0 4 5 26 3 2 1 43 3 0 5 27 1 4 2 44 3

4

28

3

4

1

45

①标题:这一组只有一个记录,其内容为输出成绩报告的名字。

②试卷各题标准答案记录:每个记录均在第80个字符处标以数字"2"。该组的第一个记录的第1至第3个字符为题目编号(取值为1一999)。第10至第59个字符给出第1至第50题的答案(每个合法字符表示一个答案)。该组的第2,第3……个记录相应为第51至第100,第101至第150,…题的答案。

③每个学生的答卷描述:该组中每个记录的第80个字符均为数字"3"。每个学生的答卷在若干个记录中给出。如甲的首记录第1至第9字符给出学生姓名及学号,第10至第59字符列出的是甲所做的第1至第50题的答案。若试题数超过50,则第2,第3……纪录分别给出他的第51至第100,第101至第150……题的解答。然后是学生乙的答卷记录。

④学生人数不超过200,试题数不超过999。

⑤程序的输出有4个报告:

a)按学号排列的成绩单,列出每个学生的成绩、名次。

b)按学生成绩排序的成绩单。

c)平均分数及标准偏差的报告。

d)试题分析报告。按试题号排序,列出各题学生答对的百分比。

解答:分别考虑输入条件和输出条件,以及边界条件。给出下表所示的输入条件及相应的测试用例。

输入条件测试用例

输入文件空输入文件

标题没有标题

标题只有一个字符标题有80个字符

试题数试题数为1 试题数为50 试题数为51 试题数为100

试题数为0

试题数含有非数字字符

标准答案记录没有标准答案记录,有标题标注答案记录多于一个

标注答案记录少一个

学生人数0个学生

1个学生200个学生201个学生

学生答题某学生只有一个回答记录,但有两个标准答案记录

该学生是文件中的第一个学生

该学生是文件中的最后一个学生(记录数出错的学生)

学生答题某学生有两个回答记录,但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记录

该学生是文件中的第一个学生(记录数出错的学生)

该学生是文件中的最后一个学生

学生成绩所有学生的成绩都相等

每个学生的成绩都不相等

部分学生的成绩相同(检查是否能按成绩正确排名次)

有个学生0分

有个学生100分

输出条件及相应的测试用例表。

输出条件测试用例

输出报告a、b 有个学生的学号最小(检查按序号是否正常)

有个学生的学号最大(检查按序号排序是否正确)

适当的学生人数,使产生的报告刚好满一页(检查打印页数)

学生人数比刚才多出1人(检查打印换页)

输出报告c 平均成绩100

平均成绩0

标准偏差为最大值(有一半的0分,其他100分)

标准偏差为0(所欲成绩相等)

输出报告d 所有学生都答对了第一题所有学生都答错了第一题

所有学生都答对了最后一题

所有学生都答错了最后一题

选择适当的试题数,是第四个报告刚好

打满一页

试题数比刚才多1,使报告打满一页后,

刚好剩下一题未打

6.4.3错误推测法

6.4.3.1定义

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 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6.4.4因果图

6.4.4.1定义

是一种利用图解法分析输入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举例说明:

某软件规格说明书包含这样的要求:第一列字符必须是A或B,第二列字符必须是一个数字,在此情况下进行文件的修改,但如果第一列字符不正确,则给出信息L;如果第二列字符不是数字,则给出信息M。

解答:

1)根据题意,原因和结果如下:

原因:

1——第一列字符是A;

2——第一列字符是B;

3——第二列字符是一数字。

结果:

21——修改文件;

22 ——给出信息L;

23——给出信息M。

2)其对应的因果图如下:

11为中间节点;考虑到原因1和原因2不可能同时为1,因此在因果图上施加E约束。

3)根据因果图建立判定表。

1 2 3 4 5 6 7 8 条件(愿意)

1 1 1 1

1

动作

(结

果)

2 1 1 0 0 1 1 0 0

3 1 0

1 0 1 0 1 0 11

1 1 1 1 0 0 22

0 0 0 0 1 1 21

1 0 1 0 0 0 23 0 1 0 1 0 1 测试

用例 A3 AM B5 BN C2 DY

A8 A? B4 B! X6 P;

表中8种情况的左面两列情况中,原因①和原因②同时为1,这是不可能出现

的,故应排除这两种情况。表的最下一栏给出了6种情况的测试用例,这是我们所需要的数据。

6.4.5判定表

6.5.5.1定义

判定表是分析和表达多逻辑条件下执行不同操作的情况的工具

E

1

2

3

11

22

21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