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

——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得益者,汕头以其历史的商贸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横向相比于同期设立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具有较大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汕头从名副其实的“经济特区”沦落到现今万人调侃为“经济特困区”的地步?

本人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的身份,从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说起,谈汕头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谈汕头的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关于汕头沦落原因的思考,并指出汕头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蓝图,提出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让整体社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于是就有了1980年沿海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979年,在中央咨询设立经济特区的候选城市时,日后被誉为“特区拓荒者”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提议了家乡汕头。汕头位于“省尾国角”地带,毗邻台湾,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几百年来有大批潮汕人“下南洋”谋生,汕头变相积累了国内难出其右的侨乡优势。当年汕头能够优先设立为经济特区,除了省委书记吴南生的推动,汕头的侨乡优势和商贸优势更为至关重要,那才是经济特区设立依托的根本。

放眼整个汕头的城市发展史。迄今为止,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时刻有两次。一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促进了汕头商业社会的形成,同时大

批潮汕人凭借善于经商的天赋和能力,走出汕头打天下;二是1980年,汕头成为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如果说100多年前的命运抉择为汕头的发展打下基础的话,100年多后的改革开放,汕头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腾飞。

二.改革开放35年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汕头是广东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GDP达到10.79亿元,仅次于省会广州,经济实力可谓雄厚,作为对比,当年的深圳和珠海GDP均在2亿元左右;汕头港是全国第七大港口,商贸十分发达,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是侨乡侨力丰富。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资侨力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资源,汕头改革开放后直接吸收的外资中,80%以上是侨资。

二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汕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好。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特区就率先提出“四放”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三是区位条件比较好。汕头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区位优势将不断增强。同时,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两地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加强汕台商贸合作潜力巨大。

四是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条件。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汕头作为东南沿海重

要商贸城市的地位一直难以撼动,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创办特区之初,特区的开拓者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顽强拼搏,顶风沙、冒酷暑,住篷棚、成功地走出一条“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收益一片”的求实创新之路。上世纪90年代后,汕头抓住经济特区扩大到整个市区和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后市场经济活跃的契机,明确市场经济体制,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在特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整个汕头市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29亿元增至2009年的1035.7亿元。1987年,全市实现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1992年实现第二个翻番,1995年提前实现第三个翻番,2009年突破2万元。2009年,汕头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8.5亿元,人均年消费品零售额1万多元,人均居民储蓄存款近2万元。

经济特区成立35年来,其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汕头的产业结构演变从198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5.1:34.1:40.9调整到2011年的5.1:56.4:38.5,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玩具礼品、工艺毛衫、轻工机械、精细加工、音像制品为主体的工业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但是汕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待加强。

现如今的汕头,已经迈入了经济发展的新轨道。最新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17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4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97.58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

为725.01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6:52.2:42.2调整为5.4:52.3:42.3,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略有提高。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74.03亿元,增长6.9%。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6%,金融业增长8.0%,房地产行业增长3.5%。民营经济增加值1213.88亿元,增长10.0%。全市人均GDP31192元,增长8.2%。

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8.16亿元,增长11.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6%。

三.关于经济特区35年经济发展的思考

回顾过去,汕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汕头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区域竞争史。如果与先进地区比较,与整个广东省的发展比较,汕头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汕头相对落后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汕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9年的3.09%,但汕头人口增长得更快,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98%提高到2009年的3.82%,即人均GDP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汕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等几个主要的指标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平均高出10几个百分点。

据公布的数据,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汕头和厦门两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因人口差距,厦门市的GDP还远低于汕头市。到2000年,汕头市GD P为478亿元,财政收入为38.33亿元;当年的厦门GDP为501亿元,财政收入为51.85亿元。厦门市的经济总量指标开始全面超越汕头市。而当年深圳的GDP为1667亿元,财政收入为225亿元,遥遥领先其他经济特区。

汕头这35年的经济发展相比其他经济特区,显然不尽人意,不仅决策者为此焦头烂额,普通民众同样心力交瘁。很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对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失败的看法,希望能够为未来汕头经济的发展开一剂妙药良方。我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做出以下总结。

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汕头把握住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的良好机遇,乘势加快发展,起到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中的矛盾逐渐显现,地理位置、商贸文化、华侨众多、特区政策等发展优势发挥不出应有的带动作用,资源、科技、管理、交通等劣势不能有效解决,导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长达十年之久。

一. 地理区位未能发挥明显发展优势

位于“省尾国角”的汕头,唯一能称得上地理优势的,就是汕头距离台湾近,有更多吸引台商投资的机会,但是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政策原因没能发挥巨大优势。

而在地理环境方面,海拔1560米的莲花山脉横亘在汕头北面,南面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一尴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汕头不适合投资做实业。

二.自然资源不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慢

汕头是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有一定储量的矿产资源只有19种,主要是价值不高的锆英石、玻璃用砂、钨、饰面花岗岩等。虽然地处海滨,但汕头水资源并不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19.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426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人均的20%。土地资源更是稀缺,全市土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人口却达500多万,人口密度全国之冠。汕头过去的发展中并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高级化,反而与其它地方

一样,走的是高土地占用、高资金投入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作用不明显。

三.潮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实体经济发展

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也被认为是岭南文化的分支。从晋唐时期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后,潮汕人至今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中原文化。潮汕文化包含许多的文化特质,而潮汕话是潮汕文化维系的重要纽带。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很大。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造就了潮汕人敢于冒险开拓、吃苦耐劳、注重义气、敢于任事、勤俭立业、团结互助等潮汕民系文化特征,同时,也形成了务实精明、善于经商、冒险开拓的重商文化传统。这种独特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与人之间最为核心、坚不可破的纽带,是家族血缘关系,外人决不能进入。因此,潮汕人讲血缘,重亲情,重乡情,这是潮汕文化最核心的理念,由此也在潮汕地区形成强烈的排外风气。

上述潮汕文化特质在造就潮汕地区经济的繁荣兴旺的同时,其两面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潮汕地区的衰落埋下隐患。由于潮汕地区小农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浓厚,缺乏对社会产业发展趋向规模化、产业化的预见。尽管潮汕地区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达,但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却依旧落后。另外,潮汕人多认为吃苦耐劳便可出人头地,所以都不喜欢打工,都想当老板,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勤恳工作的态度,其结果就是整体经济生活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最后就是大家都当不了老板。

潮汕文化讲究血缘和关系的文化特质在商品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负面突出表现是不讲规则和法律,讲人情关系。现在的汕头是一个无市民社会的传统民间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构成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之后往外扩至乡

情,再扩至政府和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府和市场都是家族化和血缘化的。在潮汕地区,办事情是不按规矩来的,谁有关系谁先办,谁关系硬谁就升迁快;出了事情也是靠关系才能解决,这一点作为潮汕人我深有体会。在潮汕地区,潮汕人之间讲血缘关系,而外地人没有血缘关系,无依无靠,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就演变成潮汕地区的排外风气。这种不良风气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很少有外地人来汕头定居,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一个开放性城市的发展。

四.无力无为的汕头政府无法提供经济发展的保障

汕头市的经济构成主要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小资产阶级占据着社会的主要资源。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企不具备的独立性,这也是形成汕头“民富”现象的基础。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政府在宏观经济的掌握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用小政府、弱政府来形容汕头政府也不为过。正如前文提到,去年全年汕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3.97亿元,给公务员发完基本工资后,汕头政府已然无力进行市政建设了。汕头政府本身财政收入不足,国家和省对汕头的直接投资也是少之又少。1978年以来,国家和省对深圳直接投资多达33000亿,同期厦门这一指标是逾4000亿,而汕头同一指标仅为1200亿。这就不难理解汕头市内各种占道经营,封街为市的经济乱象,也就不会为汕头落后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对外交通系统感到诧异。市政建设难以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公共交通建设迟缓,居民医疗卫生体系亟待完善,如此城市发展前景不佳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政府换届频繁,每一届政府都想对汕头进行改革,希望扭转汕头的落后局面。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政府一朝政策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汕头的发展。汕头的城市定位频繁变动,从现代商贸城市到现代港

口城市等等。城市定位犹如发展目标,一个稳定合理的发展目标自然有利于城市发展。而不断变动的城市定位只会分散城市发展的精力,阻碍城市发展。

五.信用缺失是汕头一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提到汕头沦落的原因,本地人、外地人、普通民众、专家学者各有各的说法。但都离不开世纪之交发生在汕头的那些事。由于种种原因,汕头经济2001年出现全年负增长1.9%,当年第三季度更是负增长达到6.4%。在中国进入WTO,迎来全新发展机遇之际,汕头经济逆势下滑,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而这一发展机遇的丧失,都是汕头人自己自作自受的结果。汕头用十年的发展机遇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前途为自己长期的信用缺失等经济乱象买单。

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大开放,特区也树立信守承诺、信用效益、公平竞争等一系列信用理念。但是在特定经济转型期和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下,未能形成规范和法律保障。到20世纪90年代,汕头经济特区有些人开始迷失自己,无所适从,从事投机倒把甚至违法犯罪的经济活动,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伤害。另外,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政府不但不加以整改,还听之任之,导致一些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违法行为屡屡发生,包括逃税漏税、逃汇骗汇、走私贩私、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六合彩”赌博等等。再后来,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8▪15”迎宾馆纵火事件。至此,汕头经济及外部形象跌至谷底。家父就是在汕头从事民营经济行业的商人,据他回忆,21世纪初那几年,他离开潮汕地区做生意都不敢说自己是汕头人,担心会被别人“另眼相待”,可见当时潮汕地区的信用丢失多么严重。

上述的信用问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严重破坏经济特区的形象。信用是一个地区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规范市场经

济秩序的重要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的受损,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经济利益的损害,也就出现了前文提到的2001年汕头经济负增长的不堪回首一幕。

时至今日,15年过去了,汕头还是没能从“8▪7”,“8▪15”等事件中走出,纵容一时的经济乱象而不加以管制,表面上获得了汕头93—98的经济发展“黄金五年”,经济总量在这五年中翻一番,实际上付出的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整座城市的形象,更何况,这五年的经济增长质量还有待考究。

五.汕头未来的发展方向

纵然往事不堪回首,我自昂首向前。在迎来一个全新发展方向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汕头政府确立的全新的城市发展定位,看到国务院批准将整个汕头市纳入经济特区的提议,看到社会各界对汕头振兴所作出的努力。

2008年,汕头市提出规划建设三条经济带,即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经济带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创新性举措,对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值得思考和研究。汕头的最新的城市发展定位是建设成创新性经济特区、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地区中心城市。

汕头的振兴不是三言两语道得尽的,也不是简单的规划所能够实现的,更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汕头的振兴是每个汕头人在肩的重任。

下面是本人对汕头的未来发展方向所做的几点思考:

一是知耻而后勇,重新恢复和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的重要地位不必多言。汕头人15年前欠下的信用债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还完,未来的信用恢复之路任重道远。

二是坚持“两手抓”才能保证整体经济朝正常方向发展。“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两只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针对当时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了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丑恶现象所讲的话。当年汕头的经济社会发展风气败坏且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政府抓犯罪的“手”不够硬,变相纵容违法犯罪现象的发展,最后才一发不可收拾,沦落至今。所以,要在抓改革开放的同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尤其是经济犯罪,还经济发展一片沃土。

三是发扬潮汕文化中精华,摒弃文化糟粕

潮汕地区传统农耕文化形成潮汕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则孕育了潮汕人敢闯敢拼的逆世情怀。在强人如林的当代社会,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

自古以来,潮汕人就给人留下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深刻印象。正是有了潮汕人这种敢走天下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积淀,汕头才能在改革开放初期首先冲破“平均主义”僵化思想的束缚,顺利进行经济特区建设。

而潮汕文化中,排外思想,不守规矩等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则要予以摒弃。

整体文化呈现良好的基本面,才能辅助经济社会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

新时期的汕头,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潮汕先人和初创时期特区人的敢闯敢试精神,急起直追;只有树立执政为民和服务发展的理念,营造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和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做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才有可能让一个快速发展的汕头,一个和谐美好的汕头呈现在世人面前。

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报告(同名12785)

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 作者陈永红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广东改革开放30年,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快速发展、人民奔向富裕安康、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30年。广东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初步探索(1978年12月─1983年) 广东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面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干部、华侨等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构想,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广东地缘人缘优势,创办经济特区,开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在城市逐步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 (一)、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广东领导人大胆向中央建议,提出对广东下放对外开放自主权;在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和创办经济特区初期,广东省委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更加开放”这个主题,要求各地用足用活中央给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1年4月,省委提出“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1982年,广东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严峻的考验,全省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打击走私贩私的斗争。省委提出“三严”(执法更严、纪律更严、管理更严),保证“三放”(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省委还提出“打击经济犯罪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坚定不移”和“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的方针。为了用足用活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4年,广东省委明确提出三条方针:为了办成于国于民有利的事,要积极寻找政策根据;政策规定允许灵活的,要灵活执行;如果找不到政策根据的,可以试点,在试点中突破现有规定。这是广东省委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充分体现。 (二)、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赞同和支持广东省富有创意的提议,决定发挥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扩大地方管理权限,试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出口特区。中央〔1979〕50号这一历史性文件,拉开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序幕,吹响了广东先走一步的进军号。 (三)、成功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4月,邓小平赞同广东提出的试办对外加工出口区的设想,并定名为“特区”,殷切希望广东“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5月,中央接受广东的提议,把“出口特区”改名为含义更为丰富的“经济特区”。广东经济特区从创办之日起,认真执行中央赋予的特殊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上奋勇拼搏,敢闯敢冒,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短短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常考知识点

八下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常考知识点 夯实基础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时间:1980年。 3、经济特区: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4、成就:在短短的几年内,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意义)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到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 (1)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开放区到内地 (2)特点: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拓展延伸 1、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1)广东、福建 (2)①靠近国际市场。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交通便利。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2、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的区别: (1)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2)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3)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汕头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汕头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林志涵 【摘要】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Shantou, as one of the four earliest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was once active i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fourism fully developed.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etours in the process of Shantou economic development a few years ago,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decline of economic growth speed, Shantou’s tourism economy was in a dilemma and failed to achieve sustainably and rapidly. Today, facing the booming tourism industry situation, if Shantou wants to restore its vitality and leapfrog quickly in the development,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should be envisaged, such as the initiative conduct of the government, the self-discipline manage-ment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the self-improvement of the staff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citizens to the environment.%改革开放以来,汕头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经济发展一度生机勃勃,随之而来的旅游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前些年汕头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走了弯路,经济发展环境骤变,经济发展速度骤降,旅游经济也一度陷入困境,未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在省内外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汕头旅游经济要想重塑生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政府主动作为,行业自律管理,企业科学发展,员工自我提升,市民共建环境,汕头旅游经济方能再铸辉煌。 【期刊名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专题06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1980—2020)

【热点直击】 2020年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的第40周年。创办经济特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趋势,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步骤,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打开了一个窗口。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特区的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目前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频率较高,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点 1、核心概念: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设立背景: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3、设立过程 (1)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2)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 (3)1980年10月7日,设立厦门经济特区。 4、特点 (1)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2)经济活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5、意义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二、相关重要问题解析 1、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为什么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 (1)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

①位居沿海地区,出海交通便利 ②靠近港澳,华侨众多,便于利用外资 ③资源比较丰富 2、“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1)国家划定特定范围,并采取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进行大力支持 (2)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4)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进行对比,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联系紧密,利用外国优势发展中国经济。 3、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4、热点:深圳先行示范区 2019年8月18日,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次赋予深圳以特殊的使命,明确了深圳先行示范区、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考法预测】 1.(2020·浙江高三)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有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对应。以深圳特区为例,了解邓小平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内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善于独立思考,能动性较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了解重要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理解对外开放的宏达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深圳为例认识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 1、1978年,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____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 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逐步实现

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9课 对外开放预习+知识点+习题

部编历史八下第9课对外开放 知识梳理 一、对外开放背景 1.外交基础: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封锁解除 2.现实需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 1.经济特区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的城市”) 作用: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 ①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 ③扩大对外交流 ④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2.沿海开放城市1984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 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4.内地沿江、沿边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内陆市县 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注:特区的选择有何考虑?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注:对外开放的特点? “全方位”——既要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面向全世界开放。 “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三、对外开放的意义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9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 ——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得益者,汕头以其历史的商贸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横向相比于同期设立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具有较大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汕头从名副其实的“经济特区”沦落到现今万人调侃为“经济特困区”的地步? 本人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的身份,从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说起,谈汕头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谈汕头的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关于汕头沦落原因的思考,并指出汕头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蓝图,提出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让整体社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于是就有了1980年沿海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979年,在中央咨询设立经济特区的候选城市时,日后被誉为“特区拓荒者”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提议了家乡汕头。汕头位于“省尾国角”地带,毗邻台湾,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几百年来有大批潮汕人“下南洋”谋生,汕头变相积累了国内难出其右的侨乡优势。当年汕头能够优先设立为经济特区,除了省委书记吴南生的推动,汕头的侨乡优势和商贸优势更为至关重要,那才是经济特区设立依托的根本。 放眼整个汕头的城市发展史。迄今为止,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时刻有两次。一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促进了汕头商业社会的形成,同时大

批潮汕人凭借善于经商的天赋和能力,走出汕头打天下;二是1980年,汕头成为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如果说100多年前的命运抉择为汕头的发展打下基础的话,100年多后的改革开放,汕头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腾飞。 二.改革开放35年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汕头是广东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GDP达到10.79亿元,仅次于省会广州,经济实力可谓雄厚,作为对比,当年的深圳和珠海GDP均在2亿元左右;汕头港是全国第七大港口,商贸十分发达,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是侨乡侨力丰富。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资侨力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资源,汕头改革开放后直接吸收的外资中,80%以上是侨资。 二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汕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好。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特区就率先提出“四放”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三是区位条件比较好。汕头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区位优势将不断增强。同时,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两地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加强汕台商贸合作潜力巨大。 四是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条件。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汕头作为东南沿海重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12富起来到强起来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的新生活,感受到我们祖国的日益富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了解今昔生活的差异,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3.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获取资料,并对所取得资料进行分析。 4.感受改革创新带来的变化,树立创新意识和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 学会收集、整理信息,能够运用一些信息做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祖辈、父辈以及自己三代人的衣食住行用等。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激趣引入。 1.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片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师: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作为一位中国公民,你有什么感受呢? 3. 其实过去的中国与世界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改革开放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同学们知道是哪次会议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吗?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改革创新谋发展 (一)改革创新 1.师: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创新事物层出不穷,描绘出当代中国发展与进步的美好画卷。那改革创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2.学生自由学习P86的活动园,说说自己的发现。 3.老师介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改革之路 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的安徽,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 小岗村的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到了包产到户的这一条路上。这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出人意料的是竟十分灵验,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在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强力主持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广。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4.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不断探索创新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畏艰难,反复试验,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5.想一想:袁隆平在探索创新“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艰险和困难?

1980经济特区

1980经济特区 今天,我来到了中国最南端的一个经济特区——深圳。 1980年,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开发、建设深圳等沿海城市。随后,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经济特区”,深圳也由此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1979年3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79年8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目标任务。同年12月,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为首的中央第五代表团访问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福州五个经济特区。这次出访开启了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大门,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由此诞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1980年,蛇口工业区建成投产。 1981年5月,深圳市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盐田港、沙头角,罗湖、布吉、南头、大小南山等地。1984年,党中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被列为全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1991年7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宝安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合并的城市。 199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珠海、汕头、厦门三个经济特区。至此,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已经走过25年的历程。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20多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世人惊叹。今天的深圳,已经成为经济特区中一

颗耀眼的明星,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在当时的经济特区内,诞生了许许多多中国第一: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第一套通用软件、第一张电话卡……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企业和企业家,例如:袁庚、王石、任正非、马化腾、史玉柱、马云、王传福等等,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新经济特区成立之初,香港商人急于回到祖国怀抱,他们像当年的黄金发现者一样四处搜寻有利可图的地方。所以,许多香港工厂老板都纷纷选择来到珠海、深圳,开办起了自己的工厂。而这些工厂,也创造了无数的财富神话。例如:爱国者半导体、比亚迪、华为、 TCL、金蝶、顺丰等等。

导游词汕头

汕头概貌 汕头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著名的侨乡。这里气候温和湿润,空气质量优良,物产丰富,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濒临南海。西南往广州、深圳,东北往福建省,都有高速公路相通;西北部有铁路通往江西省、湖南省;汕头空港和香港、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国内40多个城市通航;汕头与香港的海上距离仅195海里,与台湾相距仅214海里,交通非常便利。 汕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部有莲花山脉,西北部是桑浦山,西南为大南山。韩江、榕江和练江中下游流经市境,从汕头港汇入南海。三江汇合所处的汕头港,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内海。全市海岸线长289公里,有大小岛屿40个,其中的南澳岛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汕头自然条件优越,北回归线从市区北部穿过,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长冬短,也可以说无冬季,四季的区分不明显。每年的5月到10月为夏季,夏季最高温度为33-35℃,但高温天气持续时间很短,往往是两三天高温,就有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降雨,天气又凉爽起来。11月至次年2 月进入冬季。虽说是冬季,最低气温也在0℃以上,且经常保持在10-15℃之间。可谓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 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加上刻苦耐劳、心灵手巧的人口素质,使汕头成为全国著名的农作物高产区,海洋捕捞业和水产业也十分发达。 “巧媳妇不难为靓米之炊”,汕头的饮食享誉海内外,潮菜、工夫茶和小吃的技法匠心独运,味道独特,又符合当今世界健康养生的时尚。汕头被誉为“美食之乡”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汕头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潮人风情独具韵味。唐代开始,汕头所处的粤东沿海地区便是封建朝廷政治的流放地。被贬的朝廷命官来潮任职,带来了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理念,以至兴学重教蔚然成风,潮汕地区人才辈出。南宋时期达到高峰,儒学教育普及面之广,是广东其他各州郡难以比拟的。因此,北宋时,从京城贬到潮州当通判的陈尧佐就赞潮汕为“海滨邹鲁”。从潮汕稍有点文化的人普遍喜弄琴、棋、书、画的现象,也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痕迹。近代,大量潮人乘红头船移民海外,汕头成为著名的侨乡,本土与海外的交流渐渐多起来。加上汕头开埠,西方文化进入汕头,中西文化交融,形成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并存,既传统又开放的独特的地方文化。比如,宁多勿缺的诸神崇拜,形式独特的闹元宵活动:赛大猪、赛大鹅、拖神、抢龙头等等,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海洋文化气息。而细腻如潮剧、潮州音乐、民间工艺(木雕、抽纱、剪纸、嵌瓷);粗犷如潮州大锣鼓、英歌舞、布马舞以及独特的潮汕方言,又分明烙上中原古文化深深的烙印。 一个地方的名字,大都反映了这一方水土的地理或者历史渊源,汕头也不例外。“汕”字在现代,汉语意义比较单一。在古汉语,意指一种捕鱼的工具。而当地人则认为“汕”字是指海沙堆积而成的沙脊,那么,“汕头”也就是沙脊的顶部。汕头市还有一个别称,叫做“鮀岛”,这个“鮀”字也非常生僻,它是这里盛产的一种浅海鱼的古代名称。看来,说“汕头”也好,道“鮀岛”也罢,都离不开海,都道出汕头的来历,她是建立在海滩上的一个年轻城市,更是潮汕历史向现代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城市。 早在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评价中国沿海口岸时就指出,汕头口岸是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列为对外通商口岸。1861年,汕头市正式开埠,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先后有英、美、日、德、法、荷、挪、丹等八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汕头港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汕头港的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广州。大量货 物的进出口,带旺了本地的商业经济,汕头商业经济最鼎盛时期,曾位居全国第七位。从旅馆业的发展更见证了汕头曾经的辉煌,1934年至1937年仅4年间,汕头旅馆的数量便

被遗忘的经济特区——汕头

被遗忘的经济特区——汕头 汕头市区地处韩江、榕江、练江的出海口,汕头湾把市区分成南北两片。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砂尾(今金砂乡)已形成村落,属揭阳县。南片达濠古为潮阳县建制的招收都,元朝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棚打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指出,汕头是“惟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汕头l861年正式开埠,成为近代中国最先对外开放的口岸城市之一。1919年冬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1930年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商贸从来比较发达。20世纪30年代,汕头口岸吞吐量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居全国第7位。 以上是汕头的历史。身为潮汕人,本人感觉汕头的发展让人心痛。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汕头是一个商业气息何等的地方呀,深圳发展了,汕头却没有上来。在深圳,有75%的人是潮汕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深圳的发展少不了勤劳的潮汕人。可为何深圳成功了,汕头却没有起来呢?这是我一直在想的,

也是咱们汕头政府所要反思的。 从以上历史不难看出汕头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具有了成为一个大城市的条件,一、他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那时汕头已有了汕头港,也有飞机场;二、在外资方面,潮汕地域海侨民胞也很多,在这方面只要政府略加引导就可以够进入很多的资金;三、潮汕人被人喻为是第二种尤太人,潮汕人有很强的商业头脑,在珠三角成功的人很多是潮汕人;四、国家对汕头也很重视,汕头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可以说中央也有把汕头打造成中国南方的经济强市的想法。可他恰恰就在一系列不洁的商业活动中没落了,身为潮汕人的我,感觉的是一种悲哀,超级之痛心。在很多后起城市的迅猛发展下,汕头地域经济却没有他们那么有活力。 在国内有很多的潮汕人都为汕头经济而揪心,他们也在想为何汕头的发展会是这样,各类条件都具有的汕头,竟无法成为中国的一个经济强市,有人让为是政府不会引导,这可能是一方原因吧。我个人以为还有两原因:一、潮汕文化中对外来文化的排拆,以致新的知识和文化在本地无法很快的被人们吸收。二、那时汕头做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由于法律及各方面都没有健全,而这些漏洞被“伶俐的”潮汕人看到了,于是潮汕人就学会了去钻法律的空子,以致后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商业风气,使得想要更正这种风气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不是一代两代的时间,可是需要几代人的尽力了。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对外开放

第9课对外开放 知|识|目|标|我|明|确 ①知道深圳经济特区创设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②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________、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______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______________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过程: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________经济特区→________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格局:中国形成了“___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________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为我国参与____________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新知小结 巧学妙记 数字助记 一个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个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五个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 六个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上海浦东开发区。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

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

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汕头人民大胆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坚持整体规划,勇于开拓创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特区人民在逆境中奋起,在曲折中摸索前进。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进程中,汕头经济特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成长中也有困难和挫折,伟大的汕头人民从各种磨练中走向了辉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回顾总结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历程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汕头特区发展建设及其经验教训,促进汕头特区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汕头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经验教训 一、汕头特区概况 (一)、地理环境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二)、人文概况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三)、发展历史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二、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的巨变 (一)、政治领域的变化 1.进步:设立经济特区、扩大特区规模 截止2008年末,汕头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共有44个街道、30个镇,其中金平龙湖和澄海为主城区(澄海只包括澄城、坝头、莱芜和上华一小部分),潮阳、濠江和潮南为副城区。 从调查报告中显示,对于汕头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基本国策的施行,民众对于其的认同程度是较高的,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基本国策非常支持,中国这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认同占了大多数。 20世纪80年代,汕头特区在全国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开政府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率先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改委任制为聘请制;率先提出“四放”(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试验,放手大干)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大中小企业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质课教学设计_4

第8课改革开放初中历史中华书局2019课标版 1教学内容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主要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展开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课标要求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提升读图的水平,进一步理解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注意把学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理解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 4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对本课中的一些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较熟悉;国企改革、经济特区对于学生来说则比较抽象,教师在讲解时要尽量通俗易懂。很多学生对家乡的变化了然于胸,基于这点,我打算将这节课的教材内容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将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变抽象为具体,体现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合。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抽象思维水平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水平都有一定水准的提升。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水平。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水平和条件。 5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6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图片示意、分析讲解、小组合作探究等 7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相关课件 8教学课时 1课时 9教学过程 9.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 作者:陈辉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第12期 陈辉 设计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课是新课标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 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笔者紧密围绕着三个核心话题予以展开:第一个是为什么中 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主要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领导人的认识角度突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性意义。第二个是分析和理解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逻辑。一是通过对外开 放的历史进程演绎体现对旧体制的冲击,并推动对内改革的进程;二是通过分析农村改革的内容,展现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三是讲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缘由与路径,理解对 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互动关系。第三个是中国改革开放,在哪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着 力彰显中国的改革开放突破了传统的苏联式社会主义,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在此 基础上以时间轴的形式贯穿整个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体会改革开 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并让学生在过程中涵养时空观念 和历史解释素养。 教学实录 教师导入:这是国庆70周年庆典上的春潮滚滚彩车方阵,图中拓荒牛的元素很好地展现了深圳精神。当然,这不是深圳元素第一次出现在国庆典礼上。早在35年前,1984年建国35周 年的庆典上就有一辆深圳彩车,上面有几个字特别醒目,是什么呢? 学生:经济特区、时间就是金钱…… 教师:时间就是金钱是改革开放最著名的口号之一,今天的国庆典礼也用了这句话。我想,通过这两个彩车及背后的深圳元素,我们会发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圳在某种程度上扮演 了非常特殊的角色。今天,我就由此出发去了解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时间节点(ppt展示时间轴),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有对内 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我想先请同学们思考: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你最关注的 事件是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1:1980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特区。 学生2:1978年中共十一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 学生3: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上进一步开放,融入世界。 教师: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觉到同学们目光比较敏锐,而且有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刚才同学提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可是,如果我们 将时间拉长,我们会发现有好几件事情影响着这次全会,比如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9 课对外开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勺基本情况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 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 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 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言歌反映了哪位伟人的丰功伟绩?“画了一个圈” 是指什么? 为什么要面这个“圈”?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讲授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展示材料,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材料一:20世纪50 年代至80 年代,有将近100 万名内地居民冒着生命危险,由深圳逃往香港,史称“大逃港”。当时广东宝安贫穷落后,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是0.7 到1.2 元,而对岸一河之属的香港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却是60-70 港币,两者差距非常明显: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内地居民会从深圳逃往香港?学生讨论得出:深圳贫困落后,农民一天的收人与香港相比太远,缺乏生产积极性。 听了“逃港”报告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好久,才说道:“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生产生活搞好了,才能解决'逃港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调整了对外政策,实行改革开放,1980 年设

八年级下历史统编版:第三单元第九课对外开放——从梅林关的变迁看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

教师活动 ⏹出示深圳梅林关照片(图1) 【教师】这是深圳梅林关不同时期的两张照片,请同学找一找有何变化?今天我们的对外开放之旅就从这里开始,去看一看梅林关的变迁。学生活动 学生可以尝试看图思考梅林关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乡土历史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环节二:一关银湖山下梅林关 教师活动 【过渡】首先让我们登上银湖山,一览梅林关全貌。 ⏹出示梅林关3D地图(图2) 【设问】从地理的角度看,其地貌特征如何? 【过渡】梅林关的设立源于改革开放政策。 ▘出示关于设立经济特区的材料 ( 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2页(二)“1979年,中央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并于1982年6月在深圳特区与非特区之间设立了长约 83.5 公里的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从那时起,外地人前往深圳,必须持边防证经过各大小检查站审核后才能通行。梅林关,就是其中的一个”。 ——深圳新闻网 (2015年12月29日) 【过渡】经济特区,指的是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经济特区的建立背景 【设问】为什么要选择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呢? (一)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研读史料、观察地图了解经济特区政策,并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选址梅林关的原因。

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二)“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抓紧当前有利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1979年7月15日) (三)“试办经济特区……必须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方针……广东应首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特区建设好……一定要作好总体规划,分片、分期进行 建设。” ——《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1980年3月30日) 【教师总结】 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取了中国历史上闭关自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深圳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经济特区的不二之选。梅林关等二线关的设立也反映出中共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既积极、又慎重的正确发展理念。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梅林关成为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守门人”之一。而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关内”“关外”的由来。 小组合作进一步深入探究,了解经济特区设立 的必要性以及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在深圳建立梅林关等二线关。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构建基本时空信息。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同时进一步深入探究,了解经济特区设立的必要性。 环节三:一城 英雄争过梅林关 教师活动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走下银湖山,穿越时空,去看看梅林关的旧貌。 对外开放的作用 梅林关拥堵的图片(图3) 【过渡】当时的人们想要前往关内需持证件经过检查站的检查方可通关。梅林关检查站兴建后时常会出现拥堵的情况,人们于是调侃道“英雄难过梅林关”。 【设问】大家争相过关,那么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出示深圳40年发展变迁材料 (一)播放相关视频 (二) “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了。……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1984年2月24日) (三)深圳特区 GDP 增长示意图 (图4) 学生活动 通过教师介绍通关过程并 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对比图片,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